2011年1月的存档

从一位英龟教授在某大学的遭遇看大学“领军人才”招聘

2011年1月26日星期三
  在科学网主页上,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来自不同大学的招聘广告,虽然俺们觉得现在的单位挺好,不想换地方,可是也耐不住好奇,会看上几眼。
  我们先看科学网新贴出来的ZJ大学管理学院“特聘岗”基本情况。
           
  招聘对象:学科领军人物
  招聘条件要求:
  ①年龄在55周岁以下;
  
②国际著名教授或同领域公认的知名学者,学术造诣高深,学术水平在国际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取得国际公认的重要成就;
  ③具有凝聚多学科协同作战,引领相关学科群赶超或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的能力。
         
  看了这条件,我觉得自己挺够格的,立刻就想写个应聘的申请去,可是,看到后面的又5个对于学科领军人才的岗位职责要求,立刻犹豫了。
  ①主持学科建设,制定学科建设和发展战略,规划并组织实施,带领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群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②引进并组织开设本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国际前沿课程或讲座,引进并组织编写世界一流教学大纲和教材;
  ③策划、并争取主持国际合作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并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
  
④构建本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学术梯队,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聚集一批有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骨干,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创新团队;
  ⑤提升本学科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积极推动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说实在的,如我这般有点狂的人来说,以上这几条里第1,2,4,5条我是肯定可以努力在5-10年内做到的,凭着这家大学的基本条件和生源质量,加上俺们的热情,达到这四条要求是完全有可能的。
  可是,糟糕的是,还有第三条的前半段(红字部分):“策划并争取国际合作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看到这一条的存在,我们大家被招聘广告激起来的热情大概要立刻熄火了,就俺本人而言,因为俺们近5年的研究就从来没有以“项目”为核心组织过自己的科研工作,所以,即便后半段的要求“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自信可以做到,但是前半段,打死我都做不到,第一个动词是“策划”,那就更难了,必须到处游说基金委啊,科技部的官员们去,俺们更是没有这闲情逸致。
  国内很多大学的招聘模式基本如此吧,这就让我想到了一位英国归来(英龟)学者的遭遇。
             
  他在国内某大学也拿的是“领军级”特聘教授岗位,作为能够在英国拿到教授职位的学者,水平应该至少不差。我印象里,好像是搞图论的巴拉巴斯先生在剑桥一度就是拿不到教授职位,甚至连他后来的学生都被聘为教授了,自己水平也不差可是就是没有当上,最后他老人家一气之下去了哈佛当教授去了,不知道是不是哈佛“特聘”教授(嘻嘻,有这名头没),反正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了。
  回头来说这位英龟,他的学术水平很好,国际声誉也响当当,论文也不算少,还挺愿意回国全职工作,这样,在知道B校确实在四处踅摸外国华裔教授时,当然会一拍即合。理论上说,这不都是很幸福的事情吗?
  而这家大学对特聘岗教授的要求和ZJ大学管理学院差不多。
  3年后的结果是,这位英龟教授被扫地出门。当然,开除的名义很好听,是为学院和大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带动了学科发展,发表了很多论文,取得了很大进展,云云,最后说是因为存在文化冲突啊之类,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所以…..
  
  而这位老兄不幸被扫地出门后,只好再度回到英国,在原来就职的大学重新找回了教授职位,可是,这位教授咋就在我们的B大学不合适呢,直到被开除的地步呢?
  其实,就是以上的第三条的前半段没有完成,第三条的前半段在招聘启事里是没有给出量化指标的,而在和这位教授的合同里则不同,是有具体指标的,那就是3年要拿到1000万的研究经费,而他的团队只拿到了400万。
  在广告里,ZJ大学领军人才的特聘具体岗待遇是:工资津贴每年100万元起,另外提供科研启动、学科配套经费和安家费、住房补贴等;
  这家B大学对这位英龟的待遇也是一样的,都是100万年薪起,可是3年的年薪加上其他乱七八糟,也不会超过500万,而要求他到了B大学之后组建的这支新团队为大学带来的利润却是1000万,两相比较,其实大学还是玩的稳赚不赔的买卖。
 
  糟糕的是,组建一个能打能拼的团队怎么也要至少2-3年的时间,事实上,在5年时间里都不能保证一轮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毕竟你从开始进入学校到第一轮自己名下的学生入学到位都会需要1-2年的时间。而即便是海外的大牌教授,到了国内,申请经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而可能相比于国内的二牌教授还不如,这一点不用多说,是中国学者都明白。
  这样,对于这类初来咋到的特聘岗位领军教授,以3年内或5年的多少经费来衡量业绩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定得等上20年,我个人觉得8年左右是出现稍微大点科研成果的合适时间,时间如果一定要稍微短点,比如5年,我想可以不去具体考察多少经费的到位情况,而是看做了多少工作,同行评议应该还是能在这里起到应有作用的吧?!
 
  领军人才招聘还有很多繁琐的事情需要做,ZJ大学管理学院有如下规矩【内含我的红字评述】:
  1、 提供三封同行专家推荐信(海外应聘者,须有两封及以上海外同行专家推荐信),推荐人应是本领域知名专家。
  【还得找几个老伙计帮着吹捧吹捧,想想也都50岁的人了,真是不好意思张这嘴呀!有点象联系出国读博士找教授写推荐信】
  【当然,国外大学招聘会有类似要求,倒不是我国的特色,所以也理解,那就腆着脸求求老朋友们给写封信去吧】
  【推荐人的资格得知名,别到时候求到老朋友,结果人家回来说,您得另外找人,因为这位推荐您的SCI文章还不到30篇呢,咋算知名专家呀!】
  2、 学历、学位证书,任职证明,海外经历证明(如中国驻外使领馆开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复印件、任职单位出具的海外工作结束证明等);
  【那就如唐骏那般,让老婆好好翻翻箱底吧,也许还能找出那张25年前获得的东太平洋大学的博士文凭来】
  【还得去大使馆找找,看看人家还给开已经在英国美国的大学工作20年的证明不?】
  【海外工作结束证明,那是解聘证明吧?!哈哈】
  3、 申请表中列举的所有科研项目、获奖及专利情况的证明复印件;
  【科研项目,当前都盖章没?签字的算不?人家外国也有盖章也有不盖章只签字的,咋办?】
  【获奖证书?坏了,当年得那俩诺贝尔奖的时候一高兴,证书落在瑞典的哪家宾馆里了】
  4、 3篇重要代表性论文的全文,以及推荐表中列举的其他代表性著作论文首页和目录复印件;
  【这是正常要求,人人都拿得出来。不过,通讯作者的算不?是不是还得第一作者呢?】
  5、 推荐表中列举的SCI、EI、SSCI、AHCI收录以及论文他引情况的证明;
  【这个应该可以拿到,路透公司提供这服务,虽然是收费的。不过,真要是应聘者是钱学森先生这样的,在这方面可就不占便宜了,他的论文发表的不多,他引也不多。这种情况下,怕过不了第一关呀!】
  6、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担任职务的证明以及作大会报告、特邀报告的邀请信或通知复印件。
  【当过好几回这主席那秘书长的,可是都没聘书。做的大会报告也都是朋友一个E-mail过来让去讲讲,自己就买张票过去了。还是不好提供,唉,真个愁死人呀!】
 
  虽然俺们把ZJ大学的这个招聘启事分析得这么透彻,我估计大家都还是不敢去的,因为前面是有先例的。比如,凃博士去了之后把命扔在了青年公寓的楼下,人家ZJ大学还说给他提供了名牌微波炉呢。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北大的贺卫方了,在北大把离职手续都全给办完了,正要拖家带口地过去时,人家ZJ大学告诉说“不聘你了”,原因不明(其实是来自省里的压力,说这么一刺头教授你们都敢要来,还反了你们啦,给我退回去!),结果这么大一个法学教授,天天为弱势群体呼吁,还以为他是“强势”群体了呢,其实也就是一教授级农民工。这事出了之后,他也没脸真为此去和ZJ大学打官司,其实要打官司怕也没啥证据;即便有确凿的证据,人家ZJ大学就是不要你了,你莫非还要在法庭上哭着喊着让人家要不成?最后只能“被”放了一次“大”鸽子。

清华大学其实70年前就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了

2011年1月26日星期三
  有时候,看报章或者跟朋友聊天,说到上个世纪初军阀混战的时期,我们从主流媒体上看到的描述,基本都是用的“民不聊生”、“背井离乡”之类词汇。
  可是,有趣的是,在如此“民不聊生”的时候,有些思想家倒是可以把整个社会当做“社会学”研究的试验场。
  这里说到的“社会学”不是那个《社会学》,是广义的社会学,甚至包括教育。
  而不管是京师大学堂也好,还是清华学堂也好,其实在军阀混战那段没人管没人问的环境中,倒是真具备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它们聘请的人才和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后期的优异表现也说明:我们大致可以认为那个时代的清华大学就是世界一流大学。
   
  军阀混战时期有点类似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一齐出现的时候,中国的共产主义思想也是在那个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那个时代,对于只想过安生日子的黎民百姓来说,也许是灾难,可是对于苏秦张仪之类的家伙们,却是几千年才出现一回且难以再现的黄金时代。
  还是韩复榘在山东执政的时候(大家都知道韩复榘吧?就是那个“有朝一日倒过来,下边细来上边粗”名诗的作者),大老粗的韩居然很开放很民主地给了梁漱溟先生一个县,让他玩乡村改革和试验,而进程中竟然也没有进行什么干涉,而梁漱溟先生居然带出了很多学生,我父亲有个同事的爸爸就是梁的学生,这在我们家乡就算是家学渊源深厚,同时,梁的试验也还有一些有趣的结论出来。我也因此对这个后来抗日时的逃兵有了那么一点点好的印象。
   
  上面这段话主要想说的其实是:清华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反而有时间发展一下很学术的玩意儿出来,因为后续的影响而隐然有世界名校之风。
  当然,说它已经是世界名校还得有确凿的证据。这里俺们提供几个,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四大国学大师今天再不会有之外,后来它(当然还有南开北大)在西南联大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杨振宁这般的诺贝尔人才——也和这个学校的管理风格与营造的环境有直接关系,杨的诺贝尔奖和后面杨-米尔斯场啥的也算做是它的一个产物吧,甚至我们说是必然产物也可以,即便后期的美国教育对杨振宁们的影响也一样不可忽视。
   
  以上这个简单的例子是说学生,而我们再看那个时代的清华教师,竟然会发现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也一度在清华执教。而我佩服的中国少见的有世界影响的华罗庚先生也是在那里起步和当上教授的。
  维纳,作为一门(后世显学)学科的创始人,比因为解决问题而得几个诺贝尔奖的人其价值和意义都要大得多,虽然他在清华的岁月并不多,不过,俺们还是愿意相信清华的那段经历不会对他的一生一点影响都没有。而华罗庚更不比说,大部分是清华的缘故才成就了他后来的伟大贡献和历史地位。而华这样的人清华历史上其实还有。
  如维纳这样的人才,即便不是清华历史上最有后续学术影响力的,也肯定是“之一”了。拥有众多这样的教授,清华足可以骄傲于众世界名校之间了。
   
  而今天的清华呢?除了那位倡导千人计划并从容地当上千人计划的著名教授外,我竟然是不太了解这所学校的其他教授了,战战兢兢,不敢多说什么。
   
  不论怎样,我不太同意顾校长的说法,其实你老执鞭的这所大学在70年前(或更久以前)就已经算得世界名校了,怎么,这2011年到了,您又要重新争取一把啊?让梅贻琦这样的老校长知道了,得觉得多没面子呀,呵呵。
          
  当然,最初清华大学的目标只是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罢了。
  唉,这个目标其实不努力就可以实现,莫斯科大学今天肯定不是“社会主义大学”,虽然它大概算是一流的,而朝鲜的平壤大学即便还不错,它也不是中国特色的大学呀,我也不太相信古巴(有哈瓦那大学没?)有超过清华的社会主义大学。缅甸之类,更不要说了。
  这样,清华1985年制订的目标其实是一个一步可达的目标,基本不需要校长们努力,也不需要派人常驻到教育部不断抢钱去。
   
  我老是猜测清华大学1985年时的校领导数学肯定学得不错。因为学数学的都知道,约束越多,那么最优解就会越少,甚至只在一个点上可以达到最优,而不是一个面或者一条线。而当你想让自己成为最优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多设上几个约束就可以轻松实现目标了,对于这个限定词很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世界一流大学,清华达到目标是件过于简单的事情。
  再后来,清华大学很勇敢地把世界一流大学前的所有约束统统干掉了,就是要争一个“世界一流”,而且还是限时可达的。
  但是,这个追求似乎又回到了70年前,那个时候的清华其实已经达到这个目标了呀——
    
  我本一流,你奈我何!徒唤奈何!

诠释大智若愚

2011年1月23日星期日

 有人觉得,知识分子都应该是大智若愚的人。

  俺们觉得大智若愚其实是这样的一批人——
  他们看上去与世无争、富贵与我如浮云,但是实际上世俗的任何好处都没落下。
  只是看上去无争罢了,实际上,争起来还是挺厉害的。
  看一些官场小说,一到两虎相争一个位置的时候,会有聪明人去外地党校培训去,结果,组织部门看争得厉害了,就想找个不争的吧,而其实这个“不争”的才是最想争的,只是策略有所不同而已。
  大智若智呢?看上去很聪明,别人欺骗或者谮越不了,而实际上也很聪明,什么好处也都落不下他。
  大愚若愚,好像不需要解释。

也谈博士教授到底应不应该傻

2011年1月23日星期日

在任何一个社会,每个人必须要稳定于社会赋予自己的角色。

  用句老话来说就是: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命,这样国家的主要角色定位就算很清楚。
  那么,博士们呢?
  当年,和尚道衍对朱棣说(大意):你杀进南京没问题,甚至杀了你侄子也是应该的,但是不可以杀方孝孺,杀了他,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要绝了。
  朱棣终于没有听劝,最后的结果是,方孝孺连累得自家九族+老师一族都给明成祖给灭了。可怜当时那些无辜的人呀,包括方孝孺自己。
  我之前就曾经写过关于方孝孺的一篇文章,因为很多现代人会说:老方应该屈服于朱棣,毕竟都是老朱家的,皇帝谁坐都和方孝孺没啥关系,况且朱棣比当前皇帝还长一辈呢,治国水平也在其之上。另外说了,屈服后不是可以为黎民百姓多做点实事嘛,干嘛就自己欲望强烈地直奔黄泉路呢!
  我对这些论调很不以为然,当时论证的大约也是每个人都要安于自己选择的角色,方孝孺的角色就是以操守为第一坚持原则的知识分子,破坏操守的事情绝不能做。
  当然,今人论及此事也多是隔靴挠痒了,当时方孝孺的环境肯定更加恶劣——明明就是让你别无选择的。
  今天,我们不说博士教授们的“操守”这个大的问题,就说个性之“傻”吧。
 
  首先,什么是“傻”?
  不同与当前的社会价值观,或者我们叫好听点,行事做事要高于目前大家所秉承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很难带来直接的效益,这大约就是“傻”了。
  这样的“傻”有高瞻远瞩的含义,可是,你比别人高看一眼,却没有赢得当前或稍后的利益,高看了反而会更加痛苦。且这也远远不是预测,不是巴菲特,和准确与否无关。
   
  那么,既然“傻”是这样,是不是大家都不该“傻”了呢?
  知识分子们——或者具体表现为教授博士们——还是应该“傻”,因为社会给知识分子的定位就是要坚持一些东西,而不是“权变”。
  当你不“傻”,你就是知识分子里的商人了,或者你就距离知识分子更远了。这样的情况下,你应该更换的是自己的标签,而不是博士教授们的名号——博士教授们的内在特征是个基本恒定的东西,并不因里面的多少个体发生改变而自动修正,甚至,即便绝大多数人都想清楚了,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内在个性,这个群体的整体特征也不能随意改变,因为这一群体不是现在才有,过去一直有,未来还会有。
   
  记得有这样相互转换着比较的社会现象:
  ——教授越来越象商人
  ——商人越来越象教授
  ——名嫒越来越象妓女
  ——妓女越来越象名嫒
  ——……
  角色的错位在我们改革开放之后似乎越发严重,此时应该呼吁的是大家各归其位,而不是随意窜位。
  其实,应该说,只有错乱的时代,没有错乱的角色。
  因为,即便在错乱的时代,很多人扮演自己的角色依然是那么坚决,没有犹疑,比如顾准,比如钱锺书夫妇。
  再过50年,当大家的角色都能够回归到本真的位置上去时,那时再来审视这错乱的年代,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慨呢?

娶猫王的女儿是迈克尔-杰克逊从小的志向吗?

2011年1月23日星期日
  看到一则新闻(美前总统肯尼迪妹夫去世 其女儿系施瓦辛格妻子),想到一则旧闻。
  记得有报道说,迈克尔-杰克逊生前的几大愿望都实现了,比如销量冠军啥的,还有一个是“娶到猫王的女儿”。
  当时看到这样的愿望,俺们都觉得很不可信——这年头还有发这愿望的?
      
  不知道,终结者有没有发这样的愿望:此一生一定要娶到肯尼迪家族的女人,不实现此愿望,誓不为人!
   
  结果都很喜剧,都娶到了,哈哈! 
 
  如果俺家有个儿子,是不是也可以学习迈克尔那样先发个狠话:一定要娶30年后当选第一领导那人的闺女。俺这辈子是当不了一个领导了,哪怕是小领导,可是一定要做第一领导的亲家!

喧嚣之后试论孔老二之再为我国之新图腾

2011年1月23日星期日
  天下谁人不识孔老二,可是,您老说说,那孔老大是谁?
  听说孔老大和孔老二的爸爸叫叔粱纥。一次,一群严肃的读书人举着孔老二的牌牌在街上走,好像是要宣示什么什么。那边有对立方,仇人,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想了一个馊主意,那就是也举了一个牌牌,上面的名字则写着“叔粱纥”。
  结果当然是,举孔老二牌牌的那伙人见到孔老二的爹“叔粱纥”,抓紧退避三舍了,从此就失了锐气。
   
  看到这个笑话之后,我象李亚辉一样地笑了。
  我觉得如果谁有兴趣,可以弄一个20厘米的像,上书“叔梁纥之神位”,然后搁在孔老二8米多的像下面。如果没有保安或城管把这像拿走,那就多搁一些年头。
  俺估计如果孔老二真懂礼仪道德,那就得最后自行走避去了,虽然还会有一大批文人来论证说:那叔梁纥算什么东西,他的最大贡献只是在高粱地里和颜氏女野合造了一个圣人罢了——他只有资格在这个私生子的下面弄个20厘米的像仰自己儿子的鼻息,否则,没有孔老二谁又知道你叔梁纥是谁呀!
     
  写这么一段不代表俺不尊敬孔子,俺尊敬着呢,俺也不认为生个比自己有影响的儿子是个错误,俺们觉得叔梁纥应该骄傲着呢。
  
  但是,历史的吊诡就在这里了,就说孔子这么伟大的人吧,也完全可以用他老人家所秉承的东西去打倒他自己,而这没有任何逻辑上的问题。
    
  可是,很多人不考虑逻辑,只考虑利益,这就比较麻烦了。
     
  立个铜像啥的其实是多小的一件事啊,你立黄帝炎帝都会有一堆意见出来,立蚩尤那意见更大了。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立一个像,而在于怎么才立这么少的像啊?!
    
  人家欧洲美国,在首都还是什么地方,犄角旮旯里全是铜像,比利时连个撒尿的孩子都给铜像一把呢!我在布加勒斯特街头见到了不下30座铜像,都搞不清楚谁是谁。当然,我其实是连一个都搞不清楚,搞欧洲史的也许能多搞清楚几个也未可知呢。
    
  如果北京街头出现80000个铜像,体现信仰的多元化,体现历史的复杂性,也是很好玩的吗。就近代而言,文学家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的铜像,铁凝的不妨也放一个,如果您觉得我上像,要不在四道口那里弄个陈安的铜像,我也没意见。
  
  关键不是立,关键是立得太少,多不过瘾呀!
  
  要不,我们的80000铜像现在开始遴选候选人,象千人计划似的,来个十万人计划,那北京到时候多热闹啊。
  
  您说那时候还有人讨论孔子,我就不信了,如果还有人说来说去,就给他立一个,在六元桥。

简评兔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2011年1月23日星期日
1、开场歌舞《过年回家》表演者:赵薇、王力宏、殷桃、周冬雨、窦骁等众星
【老少爷们娘们齐上阵,过年回中央电视台】
2、歌曲《天》,演唱者:宋祖英
【再度首个歌舞出场,小英子雌风不减】
3、相声《专家》,表演者:姜昆、戴志诚、郑健、周炜等
【不是讽刺砖家吧?】
4、小品《美好时代》,表演者:黄海波、海清
【《媳妇的美好时代》好几十集我还都看完了,不错,期待中——】
5、歌舞新势力,表演者:方大同、韩庚等
【第二个杂拌节目,大概都是小角色,又都拼着命要在电视上露脸的】
6、小品《午夜电话亭》,表演者:李小冉、邵峰
【听说语言类节目比以前多了,这个呢?】
7、歌曲《想家》,表演者:任月丽(西单女孩)
【去年看过网络电视台播出西单女孩唱奶奶还是姥姥的一首歌,还不错,坚持就是胜利,从地下道到中央电视台并不远】
8、杂技(佚名)
【肯定不错,这类节目一年选不了一个,一选就是让人感到震撼的】
9、相声剧《团结》,表演者:冯巩、牛莉、小宋佳、王兵等
【我想死你们啦——宋佳前面那个“小”需要吗?那么多叫李鹏的也没都改成李小鹏,或者小李鹏呀】
10、儿童歌舞剧《爱我就抱抱我》,表演者:林妙可等
【孩子是无辜的,大人是可恶的,林妙可小朋友很可爱,如果把奥运会上幕后的那小姑娘也都叫上来就更好了】
11、相声《独家录制》,表演者:何云伟、李菁
【相声本就不多,还都小品化了,这个不知道如何?】
12、民族歌舞大连串
【56个民族的不可或缺,体现大家庭的节目一向都得有,这次重点照顾哪几个少数民族?藏族,维吾尔,蒙古,回?】
13、小品《新房》,表演者:蔡明、刘威
【终于换搭档了,不过这个刘威,唉,真是老了也!好在蔡大姐也不年轻了】
14、歌曲《春天里》,表演者:旭日阳刚
【嗯,再度照顾了网络上走来的人,还行】
15、街舞表演,表演者:深圳民工街舞团
【这个也值得期待,民工的同时歌舞一下,难得呀!艺术在困顿中更有光芒】
16、小品《聪明丈夫》(原名《折腾》),表演者:黄宏、陈数、孙涛、凯丽
【老面孔再度登场,陈数是谁?】
17、戏曲表演《星火相传梨园情》
【中国这些理论上算是消亡了,但是形式上还存在的艺术,每年的露脸是必须的。不过,这次换几个演员不?】
18、歌曲《那溪那山》
【谁来唱?很田园风格不?】
19、 相声《一对一》,表演者:刘颖和浩楠
【对于我又是新人,说不定很强!】
20、 歌曲:《兰亭序》,表演者:周杰伦 林志玲
【周杰伦最近的歌曲不是青花瓷,就是本草纲目,这就轮到兰亭序了呀,啥时候轮到唐三彩呀?】
21、 魔术《穿》
【估计也不差,这类一晚上只有一个的类型节目都很强!】
22、 歌曲《众里寻你》,表演者:韩红、那英
【那英也是基本属于俩人一起的,独唱是件难事,那那继续努力,说不定明年就独唱了】
23、 杂技《高车踢碗》,表演者:沈阳军区前进杂技团
【第二个杂技,碗最好还是用摔不坏的】
24、 小品《榜样》,表演者:高亚麟、金玉婷等
【金玉婷几年之后,也称CCTV的固定客户了呀,高亚麟是谁?】
25、 歌曲《旗帜》,表演者:谭晶(独唱)
【谭晶好几年是三个人一起唱,腕明显有点小,这次腰粗了,咋回事?】
26、 零点倒计时
【不提前一分钟了吧?人家说农历新年在11点敲响钟声,说CCTV错了几十年了,都!】
27、 歌曲《今夜飘着雪花》 表演者:蔡国庆等
【蔡先生,您不到最后唱《难忘今宵》呀?咋感觉有点提前呢】
28、 歌曲《新民乐组合》
【组合,民乐,好!】
29、 歌曲《民歌小调》
【民歌,也好!有俺们山东的沂蒙山小调没?】
30、赵本山小品(待定)
【这才是真腕,看没?还待定呢——】

究竟谁想青史留名?究竟谁能青史留名?

2011年1月18日星期二
  金拓兄在老邪的博文后留言:
  关于维护社会公平,连房地产税这样一个操作层面远比所得税简单、对遏制房屋从居住设施向生财工具弛走有决定作用、在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看来毫无疑义的问题,在国内七八年尚且搞不定,可见国家政策被利益阶层绑架的程度有么严重。
  说到涛哥,我感到也许对多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利益与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利益是绝对冲突的。前者的最大利益在于历史地位,现实利益已不重要;而后者基本上没有历史地位可言,现实利益便成为主导。当民意和舆论弱小时,博弈起来,两者的强弱还很难说。
 
  这段评述与我心有戚戚焉。
  之前看明史的时候,发现有一段很实在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洪承畴的松山之战中,明军看到没戏,有一个想投降的家伙就这样说:你老洪战死了后,还有个力战不屈而死的好名声留下,而我们呢?只不过写句‘数万明军阵亡’就完了,这样的傻事老子不干!老子要活着,我要投降。
  最后,这样的情绪占了上风,这支军队会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中国和西方还有很大的一点不同,那就是投降是件很羞耻很丢人的事情,而西方有些时候觉得打不过投降也算不得啥。这样,中国的军队选择投降也就更加艰难了,不到万不得已或者真想明白,是不会投降的。
  当然,这个故事的最后很有意思,连能有资格青史留名的洪承畴也选择了投降,这就比较有戏剧性了。
  儿童英雄夏完淳所以能够咒骂洪承畴也是差不多这样考虑的,你老洪死了,皇帝老儿都难过,并加封这称号奖励家属那抚恤金的,咋你小子暗地里玩起了投降的把戏?!真不是东西!
  
  再回到金拓兄的那段评述,在我们国家的历史长河里,冷静地说,往往只有行业的老大才有机会和资格青史留名,连老二都没得资格,你看看《史记》《汉书》里的本纪、世家啥的就知道了,那里放的全是行业老大,如果不是老大,也还有点成就,那要么被补充在老大的空间里,要不就会被弄到“列传”里,和好多人挤在同一章被写上几行,让人觉得很没劲。
  而皇帝老儿呢,因为是行政上的老大,所以天然享用了被“本纪”的资格,基本上是不管你是多烂的皇帝,都有浓重的一笔记录在案。
 
  相比行政老大,行业老大要更弱一些,连司马迁自己都很佩服、评说“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孔老二,也只是被“世家”了一把,更不要说历史上的那些异人了,幸运的被集在一章“异人传”里,每人一段小故事罢了,不幸的就淹没在草莽了。即便刺客做到顶尖,如荆轲之流,也只不过是“刺客列传”里挤在一起的好几个人之一罢了。
  
  中国这样慢慢形成的历史观其实造成了如果自己不是老大就只会重视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影响的恶劣文化,如此说来,那些在任内修条路想让人未来记住的官员就算得好官了,很多官知道自己永远当不上老九,更不要说老二老大了,他的行为要遵循怎样的基本原则是可想而知的。
  
  也所以,每每当老大的语重心长地向大家说:“要为人民服务,人民会记住你们的。”下面的老二到老N们肯定心中暗笑:“我们做了好事,人民记住的是你。”然后回去之后,该干的坏事一个都不会少。也所以,在老大知道自己在意的是历史地位而老二到老N们注重的是现实利益时,最好的策略就是加强监督,使得这些永远没有机会青史留名的老M们老老实实地为自己当老大的青史留名服好务,不愿意为此服务的则消灭或辞退拉倒。
  
  这样的结果可以无限次推广在很多区域、领域、行业。我们来看看:
 
  当你是老N的时候,你会想,我得老老实实的,不能做事太多,抢了风头,这样才能当上老N-1;
  当你是老N-1的时候,你依然会这样想,于是才能当上老N-2;
  …….
  当你当了老二的时候,你会想,再努把力就能当上老大了,此时一定韬光养晦,不会乱来,事情可以在自己的当了老大之后再来做;
  当你当了老大的时候,终于爽了,想青史留名了,就想,我一定要督促老二,让老二督促老三,…….,让老N-1督促老N,好好地做点事,好让我这个老大青史留名。
  
  如此递推,我们会发现,其实整个体系中没有人愿意做事,而最终结果也是没人愿意做事。行政体系之可怕也就在这里了,而我们国家很多体系照样去抄袭行政体系的更可怕性也就可见了。

错过的花开是不是依然美丽如初

2011年1月17日星期一

  昨天,陪陈热闹看《虹猫蓝兔七侠传》,觉得拍得很武侠味道啊,内功啊,比武招亲啊啥的全用上了。还有,片首的歌也很武侠味道,不信您可以去找来听听。

  不过,更武侠味道的歌曲是《书剑恩仇录》中的《红花红颜》,里面的场景几乎是对电视剧的补充说明,深化了内容。

  这里,谨录全部歌词如下(红字为女声,其他为男声):

  红花遇清风
  聚散更离别
  回首伤情处
  正是情太切
  尘缘多分扰
  寸心意难决
  天涯归乡路

  相煎对残月
  红颜坠迷梦
  芳魂绕宫阙
  寂寞香冢后
  谁来空悲切
  故国已在望
  不过是错觉
  千年浪迹后
  再和君相约
  一朵红花在今夜
  走进一卷残破书页
  一抹红颜在今夜
  匆匆带走残阳如血
  一朵红花在今夜
  任凭风雨不再凋谢
  一曲红颜在今夜
  划过青史苍穹呜咽

  男女声合:

  啊~
  红颜红花
  生离死别
  情怨情仇
  谁来了结
  红花红颜
  阴晴圆缺
  千秋功罪
  谁来书写

  联系到香香公主死后的化为碧血,陈家洛在《飞狐外传》里为她写的祭奠词一样充满深深的感伤: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竭,一缕烟痕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据说北京陶然亭里最早的一处墓,就是大有传奇的所谓“香冢”,上面的铭文就是上面这一段,金庸先生活用到了《飞狐外传》里面。

  赵薇出演的《京华烟云》里的歌《发现》里面的词前面几句也还有点意思,不过总体上电视剧拍得不好,加上赵薇不是会唱歌的人,这样影响了这首歌的流行。

  我说的歌词前一段是这样的:

  秋水无痕
  聆听落叶的情愫
  红尘往事
  呢喃起涟漪无数
  心口无语
  奢望灿烂的孤独
  明月黄昏
  遍遍不再少年路

  即便这是整个歌词里不错的部分,但是比起《红花红颜》来,还是要差不  少,甚至比不上《虹猫蓝兔》里的那一段。

  本博文题目是《发现》中间一段歌词的一句。

我的遥远的史铁生

2011年1月17日星期一

  作协在论证自己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存在合理性的时候,举了史铁生的例子,说史铁生是完全应该由国家发工资养起来的。

  虽然作协确实应该社会化、企业化、个人化,我自己也不主张由纳税人来养活作协那批写不出东西来的作家们,可是,他们的举例很恰当,史铁生先生值得纳税人出钱。

  不过,糟糕的是,其他作家似乎不值得,就史铁生一个人值得。庞大的作协也许仅仅因为史铁生一个人的合理性而整体存在着,继续浪费纳税人很多可以干其他事情的钱。

  我在中学的时候就知道史铁生,某年的全国中篇小说奖,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好像得了最高奖,我恰好认真地看过。

  当时的评论有说到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其实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全部获奖小说里也只有这篇是关于那段历史,不过因为史铁生写得这篇很好,所以入选也有道理。

  在知青时代,乃至在更加糟糕的文革时代,中国人性中最丑恶的方面不断展露在全体中国人面前,不过,即便如此,美好的东西依然如豆芽一般地存在着,脆弱但生活化,在一角孤独的美丽着。

  张家声先生是我喜欢的那类娘娘腔播音员,听他的声音感觉不到他的年龄,如果经历过1989年那段时间的人,应该知道他最出名的播音是《河殇》。

  张家声也播过《我的地坛》,这也应该是至今电视和文学之间最恰当的一次混搭,张先生声音透彻出来的无奈与对于生活的心灵倾诉和热爱,似乎还超过了史铁生的作品本身,这是我第一次如此高调评价一个播音员。

  当然,《我与地坛》也格外得好,和张家声的声音配起来相得益彰。

  不知道张家声先生知道史铁生的去世,会在心里起怎样的涟漪?抑或,他已经忘记了当年曾经播过的《我与地坛》?

  看到史铁生的去世消息,我赶到自己的心突然沉静下去,按照泰戈尔诗里的说法,“犹如黄昏寂静的丛林”。

  一个作家自然还是应该以作品为人所知,也所以,我对于自己喜欢的作品背后的作家,一般很少去探究其生活状态。

  史铁生例外,他那孱弱的身体是作品里的旗帜,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体状态,才使得他更加关注心灵感受,而不是身体可以从环境中获得的体验,尤其是快感。

  史铁生捐赠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在中国能这样做的人其实罕见。政治家们都只是因为害怕挫骨扬灰,所以才直接遗嘱里要将自己变成灰烬,没变成灰烬的人,即便肉身变成了坟墓中的臭肉,其实未来还是很有风险的。伍子胥当年的做法未必不会复制!

  而科学家们其实也很少有捐赠遗体或者遗体的器官的。一位90多岁的老人曾经捐赠了角膜,那天听到调侃:那角膜他都用了90多年了,还行吗?

  最提倡人文精神的是作家和学者,不过,这个群体里能够捐赠器官的也依然是极其少见的少数。

  其实,这就是作品与人的不一致了。一个人天天讲心灵,可是自己的心灵却很糟糕甚至肮脏。

  好在,我喜欢的史铁生是一致的。这也正是残疾身体没有残疾心灵的例证。

  他的作品存在,精神更在。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适时而动或者叫做识时务是最多见的,这批人也是很容易成为既得利益者的。

  也所以,坚持一种东西,哪怕是错误,都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随波逐流太容易做到,也容易从中得到一些看得见的利益。

  科学家们做事喜欢创新,但是有些东西却是旧的好,如操守。

  辜鸿铭先生有一个葡萄牙妈妈,够欧洲的吧,比胡适要欧化得多,可是他一直坚持长袍马褂,这在很多情况下其实是显得可笑。

  贾平凹大概就能够随时而变,王蒙这样的作家更不要说,合时宜得很!不过,史铁生似乎没有太大的改变,坚持着一种固有的东西。正如他在知青题材已经不为世人关注时还坚持写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样。

  不改变是更难以做到的。人生,作品,都一样。史铁生因为这个而更加显得可贵。

  今天我自己的身体有点不太舒服,所以,本来拟模仿史铁生的文笔,写这篇《我的遥远的史铁生》,如他的那几篇代表作的口吻那样,结果却写成了随感。

  抱歉了,史铁生先生。不过我总觉得自己能够如你的《我与地坛》一样,写出一篇怀念你的文章。

  好在,你的时间静止了,可以有无穷的空间去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