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的存档

对老曹《提高申请命中率》一文的补充

2010年8月22日星期日

  曹大侠《如何增加你申请基金的命中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5010)一文提出来两个态度或做法:

  1,谦虚

  2,交流

  俺们觉得,老曹这两点需要再进行更多角度的解释。

  比如——

  1,冒充谦虚

  2,被迫加强交流

  对于第一条,做科研的人里,只要很多人确实用了心,一般都会有“老子天下第一”的错觉,能服气别人那得那人比自己强10倍以上才行,强个三倍五倍的都不会去佩服。如此,要在申请书里表达“小可初出茅庐,对世界尚不了解”的谦虚,真是强人所难了。而评阅者往往也持类似的想法,在我手里,还老想称第一,或者竟然不引我老人家的专著论文,找死啊!都是正常的情况。

  所以,必须的装谦虚,装得不好都不行。

  对于第二条,有的学者其实天生就不擅长交流,甚至很多大学者并不擅长交流,一旦有了交流机会,或者给他一个45分钟报告机会,却说不好话,这样的学者更愿意用论文来说明一切,咋整?

  俺们自己倒是一个擅长交流的人,不过,俺们也有不擅长交流的时候,比如,一上酒桌就晕菜,很多人酒桌上就可以办成的事情到了俺这里就会办砸,于是,俺们从此害怕酒桌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还是需要大家有公心,他不谦虚,那好,我不看他的态度,只看他的申请书内容好不好,偶尔表达个鄙睨天下的语气也不去在意,这是从评审人的角度讲;而从申请者的角度,那当然还是需要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道士和语文老师为什么容易出点花花事

2010年8月22日星期日

  【先声明一下:这里的道士指个别道士,俺也负不起污蔑道教的大名;同样,这里的语文老师也是极个别语文老师,俺也负不起污蔑语文老师的恶名】

  【这样,您老大概不会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说俺的不是了吧?】

  最近,重庆李一道士的事情越来越花花。司马南夹枪含棒的文章《妖道李一如何俘获央视女记者?》把CCAV的樊姑娘嘲讽得够呛。

  就联想到自己耳濡目染的文学作品里的妖道形象,怎么都觉得他们比披着袈裟的和尚们要花花一些。

  这样的概念不知道大家都没有,如果没有,那就是我读书读得不全面,如果颇有些朋友有这看法,那说明某些道士确实在持身方面不太注意自己的形象。

  为啥会这样呢?

  正如我有时候会问,为什么中学里的所有老师里面,语文老师似乎更容易沾染点“玫瑰色”一样。

  语文老师在讲述知识的同时,有时候不得不对文章中的情感进行分析,如果把情感分析也当成纯粹理性的东西来做,这样的老师怕是要把学生教成灭绝师太的。

  所以,会饱含了感情去分析感情,如此,在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老师的形象肯定会更加丰满复杂一点,至少比其他老师要多一份人情味。

  对于男语文老师来说,女生产生仰慕的可能性也就大一些。

  反而,对于女语文老师来说,也会对男生有一些感情上的引导作用。雪村有一首歌《星期三的第二堂课》,里面有:

  王老师,我爱你

  这些天你在我的梦里

  走来走去

  闭上双眼,到处是你

  也正是一位语文课临时代课的年青女老师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我们原来否认师生恋,打击师生恋,但是却每年几乎每个学校都会出现这类个例,而且比例也多在语文老师身上,一旦形成统计规律,哪怕阈值其实不大,比如1%或更小,也还是规律,因为对于其他学科的规律,可能是千分之一或更小,1%当然可以是不可忽视的规律。

  道士与和尚不同的是,后者有禁欲的基本原则,或者说很多人必须抑制欲望或没有欲望或消灭了欲望才可能进入佛教教徒这一角色里,而道士则要“法自然”,既然法自然,那就不会特别刻意压抑自己心中的欲望,李一妖道迷惑了樊姑娘这般事例自然也就很多。

  多到什么地步呢?会多到大家听说这类事情都会麻木,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很稀奇的。

  这里,我们不去判别对与不对,只是在说这种现象之存在性值得大家思考。

  是不是就不会被崇尚道家的博友批评了?我不知道——

我的世界和她俩的世界

2010年8月21日星期六

  对于看世界,我总是充满了向往。

  报考大学的时候,家人总想让我报考山东大学,觉得怎么都还离家近些,大学里也怎么都能找得到一些辗转认识的人,照顾一下总还是可以的。

  却毅然地离开了山东,而其中一个显得有点可笑的原因,我害怕说山东话,渴望说普通话。后来回到山东在山大读硕士,给本科生们改作业,发现他们竟然就是不少在说山东话的,就庆幸了自己高中毕业时的选择了。

  对于一个山东人来说,离开家门的选择还是很艰难的。 

  可是,总是应该有更多的人选择离开家去远空翱翔。

  当然,仅仅离开家门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更远的目的地,于是,在这样的梦想里,就不断选择远离。

  去到澳大利亚的那一刻,我才觉得似乎心里的那只张牙舞爪的狮子开始慢慢地平复下来,好像走到了一个离家乡足够远的地方了。

  就想起了我的两个邻居家的姑娘来。

  其中一个,我们前面邻居家的姑娘和我哥哥差不多大,对于儿时的我来说就是很大的大姑娘。那次回家,就听说她和一个在我们村走街串巷的相面人“跑”了。

  当然,逃跑之后才有很多细节慢慢地被体会出来,发现了很多很多预兆,可是,在姑娘跟人跑还很稀罕的当时,没有人有这等想象力。

  在众人的揶揄目光中,这家人难受了好久,难受的原因主要是丢了面子。

  再然后就是左边邻居家的姑娘了,这家的姑娘和我同岁,或者比我稍微还小一点点,所以我印象更深刻一些,毕竟在那个游戏都很少的时代,我们还做过儿时的玩伴。

  她“跑”的对象是在我们村上做事的一个小木匠,因为个字不高,所以被称为小木匠,应该是郓城县(宋江那个县)的人,所以,说话都带了明显的异乡口音,我当时听了人家的口音都想去学习学习,似乎格外好听似的。

  这个小木匠跟了他的师傅在我们村上做木工已经有1-2年的时间了,在所有的徒弟里,虽然他算是年纪最小的,但是是最灵气的,他的师兄们当时还不太服气,在我家做工的时候似乎还诋毁过自己的这个小师弟,可是,我爸爸回头说,那个小木匠就是很有灵性,做木工活悟性比几个师兄好多了。

  戏剧性的是,最初跑的那个大姑娘后来跟了她的相面的“跑伴”又回来了,而且正式结了婚,后来,我哥哥还揶揄过相面的小伙子——你现在还干那把活不?

  小伙子笑笑,“早不干了”。他靠这项技术骗了一个老婆,也算是很有职业成就感了,当时我们都传说他家的那个村子是很穷的,根本没有资格娶到我们村的姑娘。

  跟了小木匠跑走的我后来就没有再关注,随着婚姻和恋爱的逐渐自由,应该也早回了娘家,说不定带了几个孩子呢。

  就发现对于相对封闭和保守的山东来说,不管是我的走世界的梦想也好,还是这两个“被拐跑”的姑娘来说,大家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渴望着未来能够和今年有所不同,期待着一个奇迹的出现,如果这个奇迹不出现,就抓住一个可能的机会,去寻找它。

我们为什么用控制论来研究事件演化中的耦合现象

2010年8月21日星期六

【博客主人按:以下内容集成了《控制论基础》,《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和《现代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三本书中的部分内容】

  我们在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进行建模的时候参考了突变论。

  除了发生过程外,突发事件还有发展过程以及演化为其他事件的演变过程。上文中我们提到突变论对于发生过程的描述和建模时合适的,那么,其他几个过程用什么类型的数学模型更合适呢?

  这里简单列一下三个主要过程和八个子类型:

  1,发生

  1.1,突发——突变论

  1.2,渐发——面向“减缓”目标的决策与优化【具体可见对于可减性,可缓性,可避性与可逃性的分析,这里略去】

  2,发展

  2.1,空间扩展——系统模拟,种群扩展

  2.2,烈度增强——模拟仿真

  3,演化

  3.1,事件之间的转化——路径分析与控制

  3.2,事件的不断蔓延——排队论(queueing)与调度论(Scheduling)

  3.3,事件的后果衍生——策略与影响综合评价

  3.4,事件之间的耦合——控制论

  这里,特地解释一下最后一个,为什么事件之间的耦合要用控制论来进行建模和分析。

  先来解释何为突发事件的耦合现象。突发事件之间有时候存在A事件和B事件相互促进的现象,如果没有A,也许B事件不会后果很厉害无法控制,反之亦然。如此,我们可以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当然,根据程度不同,耦合又可分为强耦合、中度耦合、弱耦合三种基本模式:

  强耦合的重要特征是A、B两个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二者互相影响,从而改变整个事态。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发生在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之间强耦合事件的例子。

  中度耦合是指A、B因素间存在单向的作用,A通过对B的影响而影响到整个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例如火灾中,“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风通过对火的方向、大小的影响,而使火灾加剧。

  弱耦合是指在A、B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某一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形势变得更加严峻,A、B因素侧重于时间或空间上的耦合。例如,2008年初广州火车站发生的大量乘客滞留的事件,一个原因是因为雪灾造成铁路电力中断,列车无法行驶;另一个原因是适逢春节前夕,许多在广州及其附近打工的群众都准备回家过年。在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越来越多的旅客拥挤在广州车站。这两个因素之间没有相互影响,但是缺少任何一个都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耦合描述的是事件之间的一种现象,那么应急的过程应该怎么针对耦合进行分析呢,我们知道,在控制论里,耦合概念对应的是解耦。

  解耦控制是在系统控制理论中已经得到深入研究的问题,不仅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际中也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典型的线性系统中的耦合可分为输入输出耦合和干扰耦合两类。

  (1)输入输出耦合

  对于多输入多输出连续时间线性时不变方系统,系统模型用状态空间描述如下: (怎么老贴不好公式呢,唉,那就参考开始列的第三本书中的第三章吧)

  也可用传递函数矩阵描述如下:【一样的缘故,略】

  公式中,为系统状态,为系统输出,为系统输入,A、B、C为相应维数常阵。

  对上述系统的解耦可分为动态解耦与静态解耦两类。动态解耦就是寻找一个输入变换和状态反馈矩阵对L(非奇异)和K,使所导出的闭环系统传递函数矩阵为非奇异对角有理分式矩阵。其实质是在整个时间区间内,通过引入适当的矩阵对L和K,把一个p输入p输出耦合系统化为p个独立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并且一个输出由且仅由一个输入所控制。

  在工业控制,特别是过程控制中,动态解耦有着重要意义。对系统实现动态解耦之后,众多的被控变量都可以独立的进行调控,极大的简化复杂系统的控制过程。

  对连续时间线性时不变受控系统,已经有了一套相当成熟的解耦方法。首先计算系统的结构特征量,根据可解耦条件,判断受控系统是否可由输入变换状态和状态反馈实现动态解耦。如果可以,则导出积分型解耦系统,进而得到解耦规范型,根据解耦规范型最后可以算出我们所需要的矩阵对L和K。

  对不能实现严格解耦的系统,通常可在较弱条件下实现块解耦,即一组输出由且仅由一组输入控制。

  提出静态解耦,是由于动态解耦对系统模型严重依赖,微小的模型误差和参数摄动都会将其破坏,而静态解耦的敏感性则小很多;并且从工程角度静态解耦已经可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静态解耦是对线性时不变受控系统,综合一个输入变换和状态反馈矩阵对,使导出的包含输入变换状态反馈系统及其传递函数矩阵满足下面两个属性:闭环控制系统为渐进稳定,闭环传递函数矩阵当自变量为0时为非奇异对角常数阵。

  类似于动态解耦,静态解耦也有可解耦条件,以及解耦综合算法,不再详细介绍。

  (2)干扰耦合

  干扰耦合与输入输出耦合不同,它的耦合存在于干扰因素和系统的输出之间。表达式如下:

  其中,x为系统状态,y为系统输出,u为系统输入,d为干扰因素。

  干扰解耦就是想消除干扰因素d对于输出y的影响。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u=Fx,当F使得闭环的干扰输入到输出传递函数 满足 时,就称为完全干扰解耦。

  几种主要的解耦方法

  发展到今天,解耦的方法多种多样。多变量系统的解耦控制主要分为四大类:传统解耦方法,自适应解耦方法,智能解耦方法,非线性与鲁棒解耦。

  传统解耦方法主要适用于线性定常多变量系统,包括求逆矩阵法、相对放大系数匹配法、对角优势法、状态反馈法等。其中求逆矩阵法对低阶系统和静态解耦比较适用,对高阶的求逆却非常困难。相对放大系数匹配法由Bristol提出,Shinsky使其进一步发展,这种方法运用起来比较简单,但存在的问题较多。对角优势法又可分为5种派生方法:逆奈氏阵列法(INA),特征轨迹法,并矢展开发,序列回差法和奇异值分解法(SVD)。状态反馈法即是上面详细介绍的方法,在状态方程已知的情况下,通过状态反馈补偿实现解耦。

  自适应解耦方法是自适应控制的思想与解耦技术的结合,可用于时变系统。其核心是建立目标函数并对参数寻优,这也是自适应解耦方法与传统解耦方法的本质区别,同时还是智能解耦理论的基础。

  智能解耦方法包括神经网络解耦方法和模糊解耦方法。由于神经网络可实现多输入多输出的映射,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函数,而且有自学习功能,因此可用于时变、非线性以及特性未知的对象。目前,这种方法用于一类非线性系统的研究已经有一些成果,但更多的策略还带有尝试性。当输入输出之间没有确定的映射关系时,可以建立不同的模糊规则进行模糊解耦。这个研究方向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从80年代开始,对非线性系统解耦方法的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由于以前的解耦控制模型对参数摄动及模型的不确定度非常敏感,提高解耦控制器的鲁棒性成为改善控制品质的关键。

  除了这些解耦方法之外,还有反标价解耦法、卡尔曼滤波解耦、干扰解耦等等。当然,每种方法都既有独特之处,也存在局限性。

  要运用各种解耦的方法,首先要将系统的各个量数据化。而这些量如何定义量纲,又如何得到它们的具体数值,使得运算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能力与实际意义,是很难把握的,也是建模的重点与难点。

  突发事件及应对的耦合与解耦

  把突发事件以及对该事件的应对措施看成一个系统,各种突发事件是输入,相应的应对措施是输出。耦合发生时,突发事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织,使得应对它们的措施也相互影响,需要全盘考虑以免顾此失彼。与单个事件的应急处理相比,难度明显加大。

  解耦的目的就是让一个事件只需要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去处理,而且不同事件对应不同的方法。即使不能做到完全解耦,也可以尽可能简化多个输入之间的关系,将输入分成几部分,相应的输出也会进行分块,这样就消除了各个块之间的耦合,这就是块解耦。块解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各个事件之间的耦合度,将一个原本很复杂的系统变成较为简单的几部分,化整为零,再分别去处理。

我们为什么使用突变论来描述突发事件的发生现象

2010年8月21日星期六

一,关于非常规突发事件

  我们所研究的突发事件主要指所谓的“非常规”突发事件。

  因为,如果对于常规类型的突发事件,那么它的发生、发展总还是会按照某个领域中本来就认识到的规律出现。但是,一个事件演化为另外一个事件,即便是常规的突发事件,也依然难以刻画。进一步地,如果是未曾遇到的事件类型,那就更是非常规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常规什么又是非常规呢?现在并没有一个确切并让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所以有时候可能会用到循环定义。比如,难以预测预料预警的事件,不符合以前认知规律或当前的知识无法涵盖,且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件,就是非常规突发事件。而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说到非常规突发事件,那就是它很难预测预料和预警,现在还不知道其发生发展演化规律,当然,还有损失巨大这一要素。

  这是相互解释,就仍然是一笔糊涂账。

  或者用例子说明,比如汶川地震就是非常规,SARS就是非常规,911就是非常规。象这类事件的都属于非常规。

  我们这里不去谈它的概念,就先认为大家有个基本的统一认识好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可以选择突变论来解释突发事件。先对突变论做一简要了解。

二,突变论简介

  突变理论(catastrophe theory)是由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创立的,用于研究动态系统在连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然变化的现象,解释突然变化与连续变化因素之间的关系。它以拓扑学、奇点理论和结构稳定性理论为主要工具,建立突变模型,可以成功描述现实世界某些事物形态、结构突然变化的规律。突变理论认为,突变、渐变的本质区别是系统势函数在临界点的附近有无“不连续”,并通过分析分叉集的性质来实现对突变现象的界定与控制。

  1972年,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发表专著《结构稳定和形态发生学》,运用微分映射的奇点理论研究自然界中各种非连续性突变,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问世。著名数学家齐曼等人将这一理论应用于社会学、生物学、医学和胚胎发育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

  法国科学家居维叶首先将其引入了生物学领域。居维叶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十分剧烈的,地球曾多次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次又一次灭绝了地球上古老的物种,随后大自然又创造出新的物种。19世纪末,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的连续变异进化观,既无法解释古生物学中大量存在的“化石断层”现象,亦无从说明变异的遗传本质,而由它派生的形态学传统又严重束缚和限制了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荷兰植物学家雨果·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1848~1935)于1900年建立了以“物种的突发产生”为主要内容的进化学说突变论,为世纪之交生物进化思想的转折注入了新的活力。德弗里斯在突变论中赋予“突变”以全新的内涵:“新性状的产生过程既不是缓慢的,也不是难以观察到的,而是存在于诸如现今一般所用的跳跃(sport)这个词所表达的概念中,现在可称为突变。”

  德弗里斯系统阐述了突变的主要特性。它们包括:

  1)突变的突发性。在进化过程中,突变体的产生是无法预见的,新突变体一旦出现,就“具有新型式的所有性状”,且“在正常个体和突变体之间,完全没有过渡形式”。

  2)突变的不可逆性。突变一旦产生,就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它不具有“逐渐返回其起源形式的倾向”,这种不可逆性可导致突变体直接形成一个新物种。

  3)突变的周期性。不管研究的材料及其性质是什么,突变出现的几率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月见草(正常型)的7个变种出现的几率为1%~3%。

  4)突变的随机性。突变可发生在生物体的任一部位,且突变的发生与外界条件影响之间没有联系。

  今天,突变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应用极为广泛的现代方法论之一,它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应用于哲学、社会学、管理等领域。突变论的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指导着人们在广泛的领域中用突变的观点看问题。

三、突变模型

  任何一个动态系统都可以用势函数表示系统具有某种趋向的能力。势是由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对关系决定的,突变论把系统势函数的变量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的行为变量或状态变量,即系统的内部变量;另一类是控制变量,即系统的外部变量。

  突变论指出:系统的势函数表示了系统任一状态的值,而系统的任一状态则是状态变量与控制变量的统一,突变势函数可表示为

V= f (x, c)

式中,x为系统状态变量(系统输出变量);c为系统控制变量(系统外部输入变量)。

  当势函数的一阶导数为零,则其Hessen矩阵不等于零时的点称为孤立临界点(morse点),系统的状态呈连续光滑的变化;当势函数一阶导数及Hessen矩阵均为零时的点称为非孤立临界点(非morse点),系统的状态可能发生突变。因此突变理论的关键便是寻求非孤立临界点构成的集合(分叉集),对其进行分析以揭示系统突变的形式及发生的机理。

  托姆证明,任何动态系统,如果控制参数中的元素不超过4 个,则系统势函数最多只有7种突变形式见下表

       表  系统势函数突变形式来源:程不时<突变论及其应用>

突变模型

控制变量

状态变量

势函数

折叠突变

u

x

x3+ux

尖点突变

u, v

x

燕尾突变

u, v, w

x

蝴蝶突变

u, v, w, t

x

双曲脐点突变

u, v, w

x, y

椭圆脐点突变

u, v, w

x, y

抛物脐点突变

u, v, w, t

x, y

  当控制变量有两个时,最简单的突变模型就是尖点突变,其平衡曲面容易构造,直观性又强,所以应用广泛。尖点突变的势函数为F(x)=x^4+ux^2+vx

  状态空间是三维的(xuv),状态变量为x,两个控制变量是uv。给定控制变量,使得势函数最小的状态是平衡状态,它满足方程:dF(x)/dx=0

  其平衡曲面(定态曲面)M的方程为4x^3+2ux+v=0。

  中(此处略,可以参加我们的《现代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一书第三章或任何一本突变论的书)所示的尖点突变模型,看上去像一块打了折皱的布料,曲面由3层组成,可分为上、中、下三叶,在折皱以外部分,曲面的上叶、下叶都是平滑的,从而是稳定的,这时行为从初始到终止是状态的渐变过程;而在折皱的部分即中叶,曲面折叠部分的边缘会发生突变,这时行为状态从初始到终止是突变,它可以直接从曲面的上叶跌到下叶,或者直接从下叶跳至上叶,而不经过中叶,表现出状态的不稳定,即为突变。

四,事故灾难的发生可以使用尖点突变来描述

  突发事件具有突变的明显特征,因而用突变模型描述突发事件发生机理是非常自然、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人们用各种突变模型研究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如火灾、瓦斯爆炸、水灾、地质灾害、航运事故等具体突发事件的发生模型,袁大祥在《事故的突变论》、董华在《事故和灾害预测中的突变模型》中分别讨论了事故与灾难的突变模型。

  董华等把事故与灾害的发生可看成是人的因素(人的主观性、安全意识、应变能力、管理水平、安全教育程度及身体素质等)和物的因素(工作环境、工作对象的状况、机器的故障、自动化程度以及是否有保护装置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把人的因素(h)和物的因素(m)作为两个控制变量,把系统的功能状态(f)作为状态变量,则可利用尖点突变来建立事故、灾害原因分析模型。

  事故与灾害是由人、物两个控制参数和系统功能状态这个状态参数组成的系统,在控制参数作用下,状态参数所发生的突跳,其突跳的程度决定了事故与灾害的规模。也就是说,事故与灾害的发生是由人和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人和物两个因素同处于恶化状态时,容易导致事故与灾害的发生,且其大小取决于人和物两个因素各自恶化的程度,恶化的程度越大,则事故与灾害的规模越大;当物的因素处于良好状态,而人的因素急剧恶化时,往往不会有事故与灾害的发生,但导致系统功能状态逐渐减退(系统安全性降低,危险性增加)。

   

五,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对策略,可以参考突变理论模型

  根据突变理论可知,突发事件的发生主要是能量聚积造成平衡状态势函数发生突变,在突发事件发生阶段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延缓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减轻突发事件发生的烈度,或者选择相对有利的方向发生,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策略:

  1. 扩容策略
  在能量集聚前增加系统的容量,使其可以承载更多的能量,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突变的概率,推迟发生突变的时间。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增加水库容量、挖宽河道等方法。扩容策略虽然可以有效降低突变的概率,但不可能完全避免发生突变,因为容量不可能无限增加,同时扩容也会带来很大的投入。

  2. 加固策略
  加固策略与扩容策略类似,都是增加系统对能量的承载力。扩容策略是从量上增加,而加固策略则是从质上增加承载力,使系统更加牢固,更能承担能量的冲击。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突变的概率,推迟发生突变的时间。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加固河堤、库坝等方法。加固策略需要成本,而且不可能无限使用。一般来讲,加固策略和扩容策略可以结合使用,从多个方面增加系统对能量的承载力。

  3. 隔断策略
  造成系统突变的原因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往往是二者的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森林大火,就是树木长期干旱的情况下遇到火星的结果,如果没有火星,森林自燃的可能很小。同样,如果树木非常潮湿遇到火星也很难燃烧。一般来讲,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一种有效方法是让内因和外因不能同时发生作用,也就是把内因和外因有效地隔断。有些情况下二者是可以隔断的,如在容易着火的地点严禁烟火。而有些时候二者无法隔断,如地震造成的土质松散和大雨会造成泥石流,而地震造成的土质松散和大雨都无法人为改变。

  4. 减缓策略
  在能量开始聚集的时候,通过人为力量减缓能量聚集的速度,延迟能量的聚集过程,从而推迟发生突变的时间。常见的例子包括通过水库错峰调水,延缓水流下泄的流量,从而减轻对下游河道的冲击。

  5. 释放策略
  在能量集聚过程中给能量寻找出口,让能量聚集的速度减缓,从而达到推迟发生突变的时间或者避免突变发生的目的。如在洪峰到来时加大泄洪力度,使洪水尽快通过,避免水位上涨和减少对河道的冲击,从而可以降低决堤或漫堤发生的可能。减缓策略与释放策略出发点都是减缓能量聚集的速度,但二者着手点不同,减缓策略是从能量输入的过程入手,而释放策略是从能量输出的过程入手,两种策略可以分别采用也可以同时采用。

  6. 引导策略
  在能量集聚到一定程度,突变发生的概率不断增加,处于高危险期时,为了避免最不利的突变发生,人为主动引导系统发生突变,使突变在相对有利的方向发生。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滞洪区的使用,在下游发生决堤或漫堤的可能增大到一定限度后就会启用滞洪区,让洪水在影响最小的方向决堤,避免影响大城市或人口密集区。引导策略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最后的选择,是为了避免最坏的损失而选择了较大的损失。引导策略的实施存在风险,因为不实施引导策略也存在不发生突变的可能。

  上述策略是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情况设计的,它们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组合采用,具体选择要看实施的难度和投入成本,一般会选择其中的几种策略。

  

六,总结

  对于所谓非常规突发事件,我们目前几乎还没有什么恰当的模型来描述它的发生,发展,更不要说事件间的演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突变模型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对各种发生的不同情形做一个稍微深刻些的刻画,给大家一些关于事件发生的启示,而应急管理者也可以据此对发生后的应对或发生前的防范有个基本的思路。

想与你洗尽铅华梦

2010年8月21日星期六

  偶像歌星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

  有些人似乎天生就适合成为偶像,男的如周杰伦,女的如邓丽君(算是古老的偶像了)。

  在周杰伦之前,在台湾男的偶像歌星也有很多,比如非常老的刘文正,费玉清(我最喜欢,从14岁的少年到41岁的中年男人,一直没变),有点老的如童安格,周治平等,好像张信哲还要稍微年轻一点,尽管比起周杰伦肯定要更老一些。

  台湾的电视人凌峰在某次春节晚会的时候说刘文正是“乍看很帅,越看越衰”的类型,我仔细想想,说得似乎还真有道理。所以,他后来就当了飞鹰的老板,经营些小女歌星去了,如伊能静,金海心之流。刘文正留下的歌里动听的其实也不多,《春夏秋冬》稍微好些,其他的也就都平平了。一度流行的《三月里的小雨》现在听就觉得俗透了。

  童安格开始成名的时候我刚读大学,那个时代,宿舍里总是会反复地在放他们的歌曲,让你学不会都不成。当时觉得他的歌还不错,据说《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差点成为当时北京亚运会的主题曲。

  还记得童安格的一个访谈,大概说到他的初恋,终于经过努力结婚了,那时候还很青春的我很为他感到幸运——能和初恋结婚且是在差点分手的情况下,太难了。不过,多年之后,听说他还是离婚了,于是当时的为他庆幸觉得好像很荒谬。

  周治平原来在后台,作词作曲啥的,后来就跳了出来,自己唱自己的歌,倒也很好,但是他的歌词里,意境堆积的太多,最典型的就是《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月光和星子

  ——玫瑰花瓣和雨丝

  ——温柔的誓言

  ——美梦和缠绵的诗

  词的过于华丽其实会伤害内容,而周治平却对华丽的追求贯彻始终,所以他的歌觉得好一阵就过去了,很难在心上留下深刻的划痕。

  张信哲也是会自己作词作曲并演奏的,声音也还干净,所以很快也成为当时那一代人的情歌王子。他的歌流传得不少,也还好唱好听。

  当我看到网络上的一场童安格和周治平共同的音乐会,不到2000人的样子,这样的规模在台湾算是正常,不像我们大陆,动则好几万人。在那次音乐会上,两个老男人都已经胖了,甚至肚腩明显,此时的老男人再来“玫瑰花瓣和雨丝”就有点和形象不符了,让人觉得很“搞”的样子。

  是啊,人必须服老,人也必须面对年华的流逝。

  需要“铅华”时就“铅华”一下,可以洗尽铅华时就把包装撤去吧。

  张信哲就有“让我们洗尽铅华梦”这样的句子,当然,还是一副浪漫的调子,如他以前的风格,没有岁月留痕的沧桑感。

  从这些偶像歌星们在舞台和生活中的来来去去,感觉着生命的流逝和青春的偶然,世界究竟不是为人这种过客存在的,它似乎更为山石,花草而存在。

  就又想起一首吟咏往日的歌曲,糟糕的是,曲子我一直不知道怎样,就录词于下吧

  往事难忘温馨如昨
  依然荡漾心头
  春去春回年年如梦
  但愿你勿忘我
  别时匆匆互道珍重
  离歌深深情浓
  年华已逝真情如昨
  依然长系心头
  花开花落几番如梦
  但愿你勿忘我

  别时容易相见如梦
  真情长在心中
  何年何日才能相逢
  重温往日旧梦
  悲欢岁月依稀如梦
  但愿你勿忘我

怀念或停滞那久远的记忆[1]——里斯本的航海纪念碑

2010年8月21日星期六

  葡萄牙是个有点古怪的国家。

  最近的两次世界大战它都没有参加,作为中立国,和瑞士相当,可是和瑞士不同的是,瑞士那里充满了间谍活动,而葡萄牙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连间谍都没有兴趣在这里交换情报。

  不过,这里是逃离战火和争斗的一个好地方,著名的电影《卡萨布兰卡》里最后飞机飞向的地方就是葡萄牙,一旦飞机起飞,那就相当于到达了桃源仙境的葡萄牙。

  所以,葡萄牙人眼里都带着迷茫的眼神,因为这个世界的乱像与他们无关,所操心的大概就是天上过往的云和云外无比蓝的天空了。

  但是,你如果以为葡萄牙以前也是如此,平和而充满迷茫,那就错了,因为还有达伽马和麦哲伦呢。

  在航海方面,不见得海岸线长就自动拥有航海的先进设施设备,否则,印第安人应该是最好的航海家了,非洲人也早走出非洲,霸占了全世界了。

  反而是西班牙,葡萄牙这样的国家在14-15世纪左近开始了探索并征服全球的航海生涯。

  我是去年访问的里斯本,当到达海边那个著名的航海纪念碑时,我先看了看脚下,发现脚下的内容描绘的才是葡萄牙人一度扬威于海上的风光足迹。

  那是一副世界地图,有明显的线标注了葡萄牙人航海所经过的路径,从大西洋出发,在好望角拐弯然后穿越印度洋道道太平洋,真是“长路曲折无人问,一朝闻名天下知”。

  这样的一个小国,依靠自己的出产完全自足,却愿意远足去征服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是不容易,我曾经感慨于“夜郎”的传说,觉得一个小地方的人竟然有看不到天下之大的局限性 。

  而在葡萄牙,这样的局限性似乎是不存在的,他们非但知道世界之大,也愿意去进行探索,并用自己的力量去征服远远大于自身的他人。

  大概很多人又要提起郑和了。

  很多人认为,郑和的事情说明中国人一向和平,没有在国际上称霸的想法。这忽略了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对内从来都铁血,只要有一点点的反抗,立刻镇压,你看郑和下西洋的那个朱棣时代就够了,他对外倒是挺友好,可是对内的,灭族的事情屡屡发生,我们还需要表扬他对外友好的国际主义情怀吗?

  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切的这些古怪行为都是为当权者的愚蠢做注脚。对内镇压是没有自信的表现——毕竟权力来之不正,对外的所谓友好一样是不自信的表现——所以不敢动武可能害怕居多。

  小小的葡萄牙在这个问题上虽然谈不上多伟大,但是至少并不比朱棣们渺小。

  就这样,在里斯本的海边,踩着全球的地图,尤其是海图,颇有当年的葡萄牙人纵横四海的那种感觉。

  至今,世界上还有12个国家和地区说葡萄牙语,最大的国家是巴西,也还有亚洲的东帝汶和澳门这样的小地方。

李连达院士再度出场,助产士风波愈发荒唐

2010年8月21日星期六

  浙江大学“论文门”特邀一号男主角李连达院士最近再度出场。

  先看下本周刚刚出版的《南方周末》关于深圳助产士缝针事件的报道原文(http://nf.nfdaily.cn/epaper/nfzm/content/20100819/ArticelA04003FM.htm):

  8月5日,中科院院士李连达在人民网上发表署名文章,称:‘缝肛门’是荒唐的闹剧,‘危言耸听的新闻炒作,很不应该’。

  病历真实性存疑

  与通气会上的三位专家相比,李院士观点更为极端。认为对痔疮进行止血,无论进行‘结扎’还是‘缝扎’都对,‘不需先请示……是完全正确的医疗处理’。不仅如此,即使护士曾经拆线,也是合理的,媒体‘疑神疑鬼的心态很不正常’就连已经被深圳市卫人委认定的助产士处理违规一事,李院士也给予推翻,认为‘助产士的处理是正确的,后果是好的。不存在违规问题’。

  在这篇报道的一开始,记者先给出来这样一个先导的描述:深圳市罗湖公安分局公示的法医鉴定书,认定其妻林静(化名)肛门痔疮被“缝扎”。至此,沸沸扬扬的“缝肛门”事件初有结果,助产士张吉荣面对媒体所谓“以人格担保没动针”的说法被证实是谎言。

  当然,不排除记者用这个笔法写作颇有些引祸上李连达身的意思,不过不管怎样,所引用的这些内容真不给李连达先生长脸。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更为可怜的中国病人们,如此简单的事实却被推翻来推翻去,而医生们,则这些说这个话,那些说那个话,让人一下子不知道究竟哪个才是对的。

  不知道李连达院士本人是根据什么得出的那些结论(指“不存在违规”的定论),而由病历和其他证据所描述出来的事实却并不支持这些结论——他大概又把自己看成最后权威了,说出来的结论根本没有打算被人质疑。

  其实,我们只要清楚基本事实就行了——

  即便需要进行处置,需要缝针,助产士也没有缝针的资格,而病历上就记录了缝针时医生在一边观看而没有制止本无资格的助产士在做不符合身份的事情。另外一个事实是,大家还知道,针确实缝了,而不是诅咒发誓的“以人格担保没动针”。

  其他,我们还需要了解更多吗?!应该不再需要了吧。其实,退一万步说,即便缝针对病人有一万个好处,但是规范说明不应该由助产士来缝针,则缝针就是错的。这又不是荒郊野外,而是在正规医院里,产妇也不是郭靖的妈妈李萍,即便用牙咬断脐带或者拿把剪刀剪断都是可以为所有人谅解的行为。

  看着医生们这个说“结扎”那个说“缝扎”,真是让人晕死。这些医生的心都放在胸腔里吗?

  大家可能也都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是很多高分学生首选的大学,而大医院或所谓好医院里面则全部是医学院里的高材生。

  为啥呀?

  医生直接和人的生命相关,所以一定要保证这批人的基本职业素质,当然,也需要他们具备很好的个人品质——责任心与诚实。

  在中国,似乎选择医生就不是这样的一个逻辑。从医生里最富盛名的(李连达)院士的行为与思想里我们就能发现,似乎责任心和诚实这一点,连这个层次的都还没有达到或者懒得达到呢。

  而糟糕的是谁都会生病,于是,去医院的时候怎能让人放心。

  我爸爸那次上医院时我就非常担心,开始时听说手术前不用送钱给医生,后来又听一个带我们去医院的出租车司机说:那个医院可黑了,不送钱故意给你XXXX,又立刻开始担心起来。

  然则何时让我们这些可怜的注定要生病的人不担心呢?

  不知道,不可说啊——

9月10日将前往哈尔滨参加会议

2010年8月19日星期四

  我到过中国最北的城市是长春。

  当然,长春在中国却不能算是最北的大城市,因为还有一个哈尔滨。

  下个月就有机会去这个以冰雪著称的城市了,尽管9月方是初秋时节,距离冰雪的那刻还十分遥远。

  这样,在我个人的中国版图上,又将填充一个以前未曾踏足的新省份,每当这样的时候,我内心总是充满了一种难以遏制的激情,总觉得这样的地方一定是魅力四射的。

  关于哈尔滨,还能想到什么呢?

  没有感性认知,就无法描述太多,所以,我期待着随后自己撰写的《哈尔滨印象》系列。

评价,不得不做,但可以“排排座,不吃果果”

2010年8月19日星期四

  俺们早(至少5年前)就说过:评价,尤其是多指标专家赋权的排队评价,基本上每次评价结果出来,就会很容易地找到一个或多个反例,证明这个评价结果是荒谬的。

  对于人,对于机构,几乎所有的评价都面临如此困境。

  那么,究竟哪些评价才能避免这个问题呢?

  答案是:明确的单指标评价,且有一个公认的度量技术。比如评价人,可以只用身高毫米数来分高矮,这个指标就很清楚。

  比如:姚明就是比你高,你不服,那就站到人家跟前比比看。

  可是,你如果要评价谁的篮球水平高——

  此时把迈克尔-乔丹和姚明拉到一起评价,那姚明大概就不怎么占优了。

  对于篮球水平这个东西,你会用什么指标来评呢?

  老王说:应该看进球数和得分数。

  老李说:应该看本队落后时这个人的表现,能否挽狂澜于既倒。

  老赵说:得看他所在队得冠军的次数,或者本队胜过对手所在球队的次数。

  老林说:还是看球员的身价比较合适,这个钱数是做不得假的。

  如此等等,有更聪明的人出来说,那还是这些指标都拿来吧,综合一下不就全面了。

  好,我们拿10个指标过来,可是接着就要解决权重设置问题,到底这四个方面是同等重要呢,还是某个更重要些?重要多少呢?

  这就得弄来若干所谓的专家来合计合计了——这就是专家打分。

  可是,这一拨专家觉得应该这样,那一拨意见恰恰相反,你准备听谁的?这就有选择专家的问题。

  如此荒谬的过程,让了解评价内情的人去相信都困难。所以,在很多评价中,我们只能当它是“排排坐”。

  可是,排排坐可以,你却不能真按照这个排排坐的顺序来确定谁优先吃果果!

  幼儿园里,在排排坐的小朋友那里,因为大家都能吃上果果,无非是有1分钟的前后次序差异而已,这个没有关系,大家都能等得,且早吃和晚吃一分钟没有本质差别。

  而现实中非小朋友们的排序之后,却是排到前面的有果果吃,后面的要么是很差的果果,要么就干脆没果果吃。

  矛盾立刻凸显!那么,大家对于你的这个排队结果就可以去质疑一下了,如果发现其中有明显的反例存在还挺多,有的人还不得跟你急啊,并且抓紧时间嘲笑你一通还算轻的。

  所以,我主张评价,但是主张在这个基础上一定要增加“申诉”机制。如果大家愿意申诉,则随时提供这样的渠道和答辩机会。

  记得前段时间徐州师范大学和徐州医学院争夺博士点的授予权,结果,徐州医学院胜出。但是,徐州师范大学不服,不服就申诉,正常渠道不通,于是就申诉到新语丝上去了。

  最后引起了更大范围的关注——江苏的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官员们究竟是干什么吃的?!他们的智商是否在50以下,大家看了公开的申诉之后大可去怀疑一番。

  当然,现实中在我国的申诉往往是不给你渠道的,或者你去申诉他说收到了,然后用时间老人来把你拖到自己都感到没劲,也算一个解决方式。

  可是,问题却依然存在,并没有解决或消除。

  我建议,评价的时候分成档要比一个一个你前我后地评更好一些,人和人,机构和机构,即便有些差异,还能是革命性的?

  比如,大学排名,更可以按照一档30所(985),二档100所(211),三档500所,四档1500所这样的层次拉开。

  而我们的大学排名,还是喜欢第一和第二截然分来,哪怕分数差十万分之一呢,而结果最好是我是第一所以获得经费就比你多10个亿。直接将这样的排队结果和“吃果果”挂钩,那自然会带来一大堆的负面影响。

  我在研究香港RGC资助项目的结果审定时,发现他们只有两档,合格和不合格,要说有的人做得很好,应该分个优良中差才对,或者百分制打一下分数,多清楚啊。

  老兄,你是上学还没上够吧?

  我们的基金委则是按照特优,优,良之类来评分,这个特优就可笑得很,我见过几个所谓得到特优评价的项目,主持项目的人抓到下一个方向的课题,这个方向就完全扔了。像这样的项目,给个不合格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