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应急”的存档

“应急管理”6月7日讨论班纪要

2011年6月11日星期六
时间: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15:00
地点: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大楼713房间 
参加人: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迟菲、张昊宇、王光辉
  山东大学:刘霞
  河南大学:杜帅楠
整理人:刘霞
 
  2011年6月7日15:00,应急管理创新团队讨论班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大楼713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讨论班由陈安博士主持。
 
  本次讨论班主要是由杜帅楠和王光辉同学做学术报告。
 
  杜帅楠同学的报告题目是《政府应急能力》,报告围绕政府应急能力的概念、政府应急能力的影响因素、政府应急能力的评价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杜帅楠同学从政府应急管理的概念总结出了政府应急能力的概念。其次,她总结了政府应急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国家的发展水平、突发事件本身的特点以及应急管理方面人财物的储备情况等三个方面。最后,杜帅楠同学对政府应急能力的评价作了介绍,将政府应急能力的评价分为事中政府应急能力的评价和事后政府应急能力的评价。 
 
  随后,王光辉同学作了题为《灰色理论及其应用》的报告。报告首先对灰色理论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灰色系统的基本概念、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应用范畴。其次,王光辉同学介绍了灰色关联分析及其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灰色关联分析的综合评价的步骤。报告的最后一部分是灰色预测方法及其应用,通过案例介绍了利用灰色预测方法预测某市农业需水量。
 
  报告结束之后,同学们对报告进行了评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陈老师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导,并对同学们如何做相关研究作了指导并提出几点要求。
 
  本次讨论班于17:00左右结束。

“应急财政:制度设计与制度建设”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1年6月11日星期六
  2011年5月14日,由中国财政学会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的“应急财政:制度设计与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财政部科研所举办,此次会议邀请了相关部门的领导和部分国内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应急财政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应急管理创新团队的迟菲博士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做以“灾后银行应急贷款的研究”为主题的报告。在报告中,迟博士首先讲述了应急贷款的作用与意义,应急贷款面向的突发事件的特征,应急贷款的种类与用途。接着重点讲述了应急贷款面向对象的选择问题。迟博士提到,应急贷款的风险评估是对象选择的关键,因此需要对应急贷款的风险评估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层析分析法,构建面向企业和个人的风险评估模型。应急贷款的对象选择方式需要基于评估模型,结合社会需求等因素进行选择。最后,迟博士在报告中讲述了应急贷款的优惠措施以及风险控制措施。
  来自国务院政研处的潘国俊博士评述了迟博士的报告,潘国俊博士提到,应急贷款的风险评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方面更多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汶川大地震3年过去了

2011年5月12日星期四
前几日还看到很多组织在举办各类关于灾害与应急的研讨会,开始时有点木然,突然就意识到原来汶川地震马上要3周年了。
 
区域大的国家事情自然多些,这个基本有个正比的关系。
人类目前还无法控制的是自然灾害,应该可以控制但是实际上却很困难的还有因为系统复杂性增加而带来的事件、事故,还有一些是是纯粹的人为事件。
 
很多应急管理方面的先进国家所需要应对的多属自然灾害,事故类的比例就少一些。
 
我们国家急管理的发展只有几年的时间,所以,还处于自然灾害应对依然困难,事故灾难则难以有效避免的尴尬局面下,而完全的人为或人因事故也占到相当的比例。
 
突发事件越复杂,对于应急管理的需求就越强烈。这也是我国一旦开始进行应急管理,就突然冒出来N多的人士一把从原有方向或工作转向应急管理的驱动力。
 
汶川大地震属于复杂事件,里面涉及到通信系统重建、人员救助、房屋重建、生产恢复以及更多心理上的抚慰、遗忘以及回归等内容。当然,还包括对于演化事件和次生灾害的防范与硬度,可谓每个领域都如饥似渴地等待高效应急管理的帮助。

我们在应急管理研究上的一些工作7

2011年5月12日星期四
  我把我们在应急管理中做的研究工作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并形象地称之为“四个盘子八个碗”。
  四个盘子里的东西是主菜,已经用四篇小文章介绍过,接下来将主要介绍八个碗的配菜中的第三盘。
 
7,基于博弈论应用的动态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往往面临着依然在变化着的形式,所以无法静态。
 
  我们延续了对于应急管理参与主体和客体的一个假设,那就是“应急主体和客体均是理性选择的”,于是,在这样的假设下,我们试图用博弈论来解释一些现象,用动态博弈来描述事件发展和演化过程中的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主体一般是“应急管理者”,这个“者”可以是政府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也可以是灾民自己。
  客体,可以是正在被损害的“物”,也可以是需要被救助的“人”,比如,灾民。
  当然,同一个对象在某种情况下是主体,换一个情况则是“客体”,这个容易理解,但是会给建立模型带来一些不便。
 
  因为以上的划分,我们把应急中的博弈关系分成三类:
  1)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博弈
  2)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博弈
  3)客体与客体之间的博弈
 
  对于1),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就会形成博弈关系,而且现实中常见这类“斗心眼”的事件。我们的研究做了政府与媒体作为不同目标主体的博弈,分了几个阶段进行讨论。
 
  对于2),可以简单地说,灾害本身是理性选择的,它们的理性选择方向就是“损失最大化”,比如火会奔着容易烧的方向去,地震会沿着断裂带震下去,这样自然会对一次能量释放带来最大的效果,当然,对于人类来说,这是“负效果”,但是对于灾害这个坏蛋来说,是“正效果”。
  于是,消防人员和火之间构成一对博弈关系,地震的预防和救援者和地震本身构成一对博弈关系。
 
  对于3)作为受助客体或者应急的作用客体,之间也会有相互“斗心眼”的现象出现。有人参与时有这样的现象很正常,甚至当客体均为无生气的对象时,也会有博弈的情况出现,比如,灾害与环境,环境有自我修复的欲望和能力(虽然时间可能很长),而灾害则有破坏环境使之难以修复的“主观欲望”,两者自然可以构成博弈关系。

管理机制失效问题

2011年5月8日星期日
  我早就提及过,我们已经建立起来关于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框架,接下来就是仿照经济学中的机制设计理论来从低层到工具层开始构建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关键模型。
 
  这一模型和一些基本成熟的内容将出现在《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的第十一章。
 
  但是,这个明显是不够的,所以,我正在考虑将管理机制设计理论扩展成一本完整的书,1-2年后这一理论和设计工具一起作为单独的一本书推出。
 
  在考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时,我又发现,几乎所有机制都有失效问题,可能是因为环境,也可能因为机制本身的弱点,造成机制不是广泛适用的,怎么来做这个失效分析呢,尤其是,在事先就做好失效分析,也许就可以避免出台政策之后再收回或者很快修订。
 
  失效分析之前多用在电子元件上,和管理的关系不太大,即便会提到在管理中的失效问题,也仅仅作为一个说法,不够完整和完全。
 
  我已经做好PPT,并且初步计划将这一研究新方向交与新加入的同学刘霞,期待着她能在我的思想基础上有所突破。
 
  当然,我们还准备将这一套东西用在应急管理机制屡屡出现问题的现状上,这也是重要目标之一。

关于转化、耦合机理以及管理机制失效分析的讨论

2011年5月8日星期日
  2011年5月3日17:00,应急管理创新团队讨论班在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413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讨论班由迟菲博士主持。
  讨论班的主要内容依然围绕团队成员近期的学术思考与进展,本次讨论班的主讲人为陈安老师、迟菲博士与郑晓洋同学。
  首先由郑晓洋同学做了题为《转化机理》的报告。报告主要分为转化机理特征、转化因素、转化模型以及转化机理在演化机理中的关系地位四个方面。她认为,转化因素应按逻辑关系可分为结果因素和起因因素,按因素状态可分为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其中,结果因素是指在事件A转化为事件B的过程中,事件A可能导致的结果;同样,起因因素是指这个过程中可导致事件B的起因因素。转化模型亦建立在转化因素分类基础之上,而由于转化与耦合间的紧密联系,她认为,演化机理中的耦合可作为演化机理的基础机理进行研究。
  团队围绕该报告进行了讨论,主要从结果因素和起因因素的命名、建模等方面展开,在建模过程中也许会出现数据支持的难题。
  接着,迟菲博士做了题为《突发事件耦合模型》的报告。报告从耦合的定义、现状引入,分别介绍了突发事件的耦合类型、机理分析与案例分析。迟菲博士按照耦合对象之间的关系将耦合分为单向耦合、双向耦合、非直接耦合、复合型耦合四种,并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机理分析部分主要包括耦合因素的类型、耦合对突发事件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以及耦合因素在突发事件中的效应。其中,将耦合因素按照因素的功能属性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耦合因素在突发事件中的效应则分为各自效应、相似效应、交互效应、促进效应和消除效用。报告最后以2008年南方雪灾为例介绍了事件耦合的类型、结果。
  团队随后围绕报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耦合因素分类、效应分类的标准方面,认为各类别之间的界限应更加明晰化。另外,迟菲博士用“拼图”方式形象表达了各效应的特征和区别,大家一致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具有创意。
  最后,陈安老师做了题为《管理机制失效分析以及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团队接下来的研究重点,同时也为即将入学的刘霞拟定研究方向。报告分为五部分:①管理机制设计理论概述;②机制设计理论的应急管理应用;③机制失效:从现实到概念;④机制失效分析方法;⑤机制失效的应对策略。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的理论核心以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则主要讨论了如何从机制设计理论角度考虑十大应急管理机制、几个风险管理机制以及几大预警机制。第三部分讲述了如何从选举机制、矿产安全机制等故事中设想机制失效的原因、结果等,进而将其提升为一般性的机制失效理论。第四部分从机制失效的原因讲起,阐述了机制失效分析的目标设计、失效具体表现、关联要素、面向对象与全过程五个着眼点。第五部分则从单个策略、集成策略、主线策略以及机理归因与分析策略方面介绍了应对策略的大致框架。报告不仅是介绍相关研究,也在引导大家思考讨论。
  讨论班于20:00左右结束。
  【武艳南整理】

危险品运输事故的应急管理

2011年5月8日星期日
  现代社会之所以演变成为风险社会有多个原因,其中,各国、各地、各行业之间的频繁交流是使得整个社会大系统变得脆弱的重要理由,一遇到大规模的突发事件就会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区域,应对的难度自然比单独在一个地区处理一类孤立事件更加困难,而且这种频度在未来只有更高而很难降低,事实上,我国即便在SARS期间,物流总量依然是个很巨大的数字。
  不同区域间经有交通网络的物资交流中,有一类是有毒有害易腐蚀易传染的物资,或者,我们笼统地把它称为危险品,它本身如果管理不善就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更不要说在途的危险品,会给沿途环境带来更大的风险。
  究竟谁应该作为处置危险品的主体?在之前一直是一个问题,权属主体?还是运输主体?或者,是途经的地区政府机构为主体?《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使得这一问题获得了解决,凡是这类事件,处理主体由法律规定为“属地管理”,也就是说,事情发生在哪里,哪里的政府机构就是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
  这一规定使得危险品运输途中的应急应对有了明确的责任归属,事实上,这样做促进反应时间尽可能地提前了,而且,因为受影响最大的也是事件的发生地,他们有泰山压顶的紧迫感。
 
  但是,这并不是说危险品的归属者和运输者就没有义务协同属地进行应对,他们由于对于危险品属性和危害的认知更加明晰,应该通过通信系统或者其他信息传递系统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通报事件发生地。
  当然,成了多个主体之间畅通的联络之外,利用技术手段对车载危险品进行名称属性的识别,中和或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相应材料的准备、筹集与运达,都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事实上,已经有了RFID、条形码、GPS等系统支持满足这些特殊的需求。
  广义的危险品除了易燃、易爆、腐蚀性的化学品之外,还包括动物等活物,如果在途运输期间出现疫病流行,或者因为各种各样的缘故滞留在途中,同样可能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于这类物品运输过程的管理,需要提供科学合理的隔离措施,以及清理、掩埋等处置地点,以使事件影响减到最小范围。
  
  根据现代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和理论,应对事件的第一要义在于了解事件发生的机理,以及事件发生后产生的影响和后续的次生灾害或演化事件,因此,危险品归属何种类型,其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什么物资可以中和其毒性以及是否具有可获取性和可达性,运输过程中出现事故之后,主要的扩展方式是什么,以及事件的出现可能造成的其他类型事件,如钴60的放射性可能会造成周边居民患上白血病等放射性疾病。而这些内容都应该放入数据库,并在事故出现后为属地获知,根据已有数据进行应急管理,方能做到有的放矢,及时高效。

我们在应急管理研究上的一些工作6

2011年5月8日星期日

 我把我们在应急管理中做的研究工作分为两个大的部分,我把它们叫做“四个盘子八个碗”。

  四个盘子里的东西是主菜,之前介绍的主要就是那些工作,接下来将主要介绍八个碗的配菜。
 
  2,我们提出了现代应急体制的功能结构
 
  我知道,应急管理必然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混杂的一门学科,而且,在我国,如果单说应急管理本身,而不把之前的地震、水灾、生产事故等的应对加进来,则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先闻到了国家要开始重视应急管理的先兆,并且迅速展开了一些初步研究。
  也所以,国家在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推动下,提出了要建设一案三制的构想,而不是先从事件的内在机理入手开始研究。
 
  考虑到我们自己本身的学科背景,在选择最初的切入方向时我们也有意选择了技术性较强的一个点。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避开人文社会科学这个角度,事实上,我一直子在试图挑选一个能够融进更多逻辑性的入口从这一领域向那一领域跨入。
 
  我们最后选择了“体制设计模式”,从一般理想上说,体制是一群人,他们按照规定的任务和程序展开自己的工作。更加通俗些就是,一些领国家工资的人,要做点国家赋予的事情,他们就是体制的主干组成部分。我刚刚完成了一篇博文,说到分解的三个模式,包括从组成维,时间维和功能维,而恰恰我们从体制入手研究的这篇文章,就是从功能维出发的。因为组成维是国家的事情,究竟应急体制由那些机构那些部门哪些人员组成,这必然是国家第一时间就会考虑的事情。
  但是,糟糕的是,国家没有想过人员齐全了,他们应该干什么。
 
  我在培训多个省市区的应急办人员时,他们问我的一句话就是“陈老师,我们应该干什么?”其实,下一句话就是,“才能在其他部门面前展示我们的存在。”当然,这句话是隐含的,但是又是很明显的。我把这样的欲望叫做“行政冲动”。
 
  在对于功能性体制设计的研究中,我们做的就是一个完善完整完美的应急体制可以具备哪些功能,我们把整个功能体制分为四个大的系统,十个小的子系统,比如,责任系统,下面就有行政责任子系统,社会责任子系统(这个又可细分为组织化的和非组织化的2块)两个组成部分,其他系统都各有各的细分方法。
 
  但是,有了功能,还要将机构和功能进行对应,这样的对应按照函数的基本形式,可以有一一映射,单射和满射三种,可以将其的对应关系和调用流程进行进一步的设计,这也是我们在一次英国会议上和那里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探讨的内容。如果再将时间维引入,则会形成一个复杂网络,不过尽管看上去形式复杂,却是一根线就可以把它们全拎在手里。
 
  如果说,我们应急管理有八个配菜的话,这应该算得一个。

评价一下我国胡主席的应急能力

2011年4月29日星期五
  俺们亲眼目睹了一次我国胡主席在海外展示的应急能力。
 
  那次,在Jeronimos修道院前的迎宾仪式上,有仪仗队(马队)在主席和总统举行典礼的地方列队。
 
  突然,一匹正对着胡主席的马惊了,距离胡主席差不多也就几米的样子,好在惊得不厉害,倒是不需要欧阳海去拦这匹惊马,不过还是把骑手掀翻在地。随后,胡主席和骑手拥抱了一下,以示慰问。
 
  这也算是应急响应能力吧。
  俺们这不算拍马屁吧?

我们在应急管理研究上的一些工作5

2011年4月29日星期五
  我把我们在应急管理中做的研究工作分为两个大的部分,我把它们叫做“四个盘子八个碗”。
  四个盘子里的东西是主菜,之前介绍的主要就是那些工作,接下来将主要介绍八个碗的配菜。
 
  1,我们给出了公众心理恐慌的度量模型。
  基于网络数据的挖掘技术和短信数据的挖掘技术,可以就公众对于某件事情的恐慌心理进行分析,简单而言,就是回答现在公众恐慌等于几了?要不要关注,要不要干预?下一步大家还会更慌吗?
 
  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我们是2004年做的,而今天已经有N多的研究者扑到这个方向上去了,所以,我们就算基本放弃了这个方向。
  当然,大家的目标和我们的初衷也并不相同,很多研究者是奔了为政府服务去的,所以做的不是公众恐慌,而是舆情分析,主要分析的是大家对于政府有什么不满情绪,怎么提前识别。而我们分析的则是针对可能要地震这类谣言,大家慌到什么地步。
  但是,糟糕的是,大家使用的工具和思路都是相当的,所以,每次我一写到这个问题,立刻就会有人认为我也是帮凶,或者在主动去做帮凶,唉,我还真没这兴趣。
 
  度量恐慌和度量其他激情情绪,思路当然相差无几,都是从网络或短信中发现大家对于此事的关注度,比如,类似的话题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多少人参与了讨论,其时序模式大致是一个什么样子。
  公众恐慌无所不在,大约10年前,有传说超市门口有些人拿针扎路人的屁股,而且女士优先,吓得大家都不敢去超市了,此时,当然需要研究这样的事情怎么传播的,除了去抓捕这类微型恐怖分子之外,还应该研究网络和短信中传言传播的严重程度。
 
  前几个月,好像又出现了专杀红衣女士的凶手,又是一阵慌乱,后来抓住了这人,发现其实并不是专杀红衣女士,这就很值得研究了,究竟这个距离真相颇有距离的传言在怎样的程度上传播开来,并影响到公众的。
 
  我们使用了Web数据挖掘技术,从利用网络爬虫将相关内容的网页划拉到本地数据库中,然后就开始数数,数数说来简单,其实层次比较复杂。比如,开始可以根据帖子的数量来衡量,但是这个是不够的,还应该用IP地址数,回帖数,回帖人的级别(版主还是一般游客),还有一些相关性的衡量,广州地区的问题在北京圈子里讨论,但是不见得会产生恐慌情绪,还有性别等等,都是衡量因素。于是,这个模型就越来越复杂起来。但是,和现实也会越来越接近。
 
  当然,我们发表一篇论文,具体研究了一个例子,用的则是BBS上的数据,内容是假期火车票恐慌,对象是学生们。应该说,还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