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争论——吸烟能否致癌?

15 08 2010年

                               (上)

    “吸烟有害健康”,在今天已是常识,这个常识被印在了所有的香烟盒上。但是这只是几十年来的发现,在那之前,人们不仅不知道吸烟有害健康,甚至还认为吸烟有益健康。

    烟草原产美洲。在欧洲殖民者抵达之前,美洲原住民种植、使用烟草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他们把烟草当成圣药,在祭拜、谈判时抽烟是庄严仪式的一部分。美洲原住民也把烟草当成能治疗许多疾病的药物,并用来镇痛和敷伤口。

    1492年10月,哥伦布在巴哈马登陆时,美洲原住民可能把他们当成了神灵,向他们进贡水果和干烟叶。哥伦布把这些礼物带回了船,吃掉了水果,但不知道烟叶是干什么用的,把它们扔了。他派到古巴寻找“中国皇帝”的两名船员则首次见到了当地人是如何抽烟的。其中的一位——杰雷兹还学会了抽烟并上了瘾。

    1501年,杰雷兹回到西班牙时,也把烟草和抽烟的习惯带了回去。他不仅是第一位抽烟的欧洲人,也是第一位因为抽烟而受到处罚的:他抽烟时从鼻子和嘴里吐出的烟雾把邻居吓坏了,认为他一定是被魔鬼附身了。宗教裁判所把他抓起来投入监狱,关了七年。

    1518年,西班牙征服者科特兹应一位曾随哥伦布出航的修道士的要求,从墨西哥带回了烟草。1530年,西班牙船员带回烟草种子,自此烟草被正式引进到了欧洲,逐渐传遍了欧洲各国,之后又被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水手传遍了世界其他地方。很快地,抽烟成了健康时尚。1560年,法国住葡萄牙大使尼古撰文介绍烟草的药用价值,把它作为万能药。这个人因此名垂青史,他的大名与后来尽人皆知的一种化学物质联系在了一起——尼古丁。1571年,一名西班牙医生写了一本关于关于新大陆的药用植物的书,其中列举了烟草可以用于治疗36种疾病。在此基础上,其他国家的医生又时不时地给烟草增添新的用途。

    几年后(1575年,明朝万历三年),烟草从吕宋(菲律宾)传入台湾、福建。1579年,利玛窦把鼻烟带到广东,抽烟也在中国流行开去。中医同样盛赞烟草的好处,声称它能行气止痛、解毒杀虫,甚至说它是“通利九窍之药”、“一切寒凝不通之病,吸此即通”,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在十七、十八世纪,烟草已成了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美洲殖民地甚至成了可替代黄金的硬通货,被称为“棕色金子”。在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中,烟叶出口是革命军的经济保障。富兰克林从法国获得的贷款,是以500万磅弗吉尼亚烟叶作为抵押的。1776年,华盛顿与英军作战失利,向同胞们求援,请他们资助自己的军队:“如果你不能送钱,就送烟叶来吧。”美国独立后,政府通过对烟草课税来偿还战争期间的债务。

    这一幕在美国南北战争中重演。北方和南方军队都把烟作为配给的一部分发给士兵,许多北方士兵因此第一次接触到烟叶。战争结束后,美国联邦政府靠对烟草课税帮助战后重建。此时流行的主要是嚼烟。嚼烟丝成了西部牛仔的代表形像之一。此后抽雪茄、纸烟逐渐流行。到1917年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出现在士兵配给中的,已是纸烟。当时的一位将军称,要赢得战争,烟和子弹一样重要。那些反对给士兵送烟的人,被视为卖国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纸烟同样是士兵配给的一部分。

在烟草的推广过程中,也遭遇过抵制。许多国家曾经颁过禁烟令,甚至对违反者处于死刑,例如在1637年崇祯皇帝曾颁布过禁烟令,对私种私售烟草者给予斩首示众的严惩。但是这些禁烟令都是出于宗教、道德、经济或安全(为了防火)的考虑,并不是真正认识到烟草对健康的危害。一种能让人上瘾、又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东西是难以通过简单的禁止来消灭的。

也有一些人怀疑烟叶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这些最初的怀疑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1602年,一名英国医生匿名出版一部关于扫烟囱工人的疾病的著作,认为这些人的病是由于煤烟引起的,而烟草也会导致相似的疾病。他的理论依据是西方传统医学的四体液学说。一些英国医生对人们可以不经医生处方就食用烟叶这种“药物”感到不满,向国王詹姆斯一世告状。1604年,詹姆斯一世撰文抨击烟草对人的眼睛、鼻子、大脑、肺部都有危害,并吓唬读者说,经医生解剖,那些烟鬼的肺部和大脑覆盖着烟灰,显然是吸烟引起的。由于其臣民不听劝告,詹姆斯一世就对进口到英国的烟草课以重税,把烟税提高了40倍。

    第一个对烟草的危害做临床研究的可能是伦敦医生约翰·希尔。他注意到他接诊的几个鼻癌患者都嗜好鼻烟,怀疑二者之间存在联系。在进行了一番调查后,希尔在1759年发表论文警告不要过度使用鼻烟。虽然他没有说鼻烟是导致癌症的绝对因素,但是他可以肯定鼻烟至少是致癌因素之一。

    人们注意到吸烟与癌症的关系,则还要再过一百多年。在20世纪之前,肺癌极为罕见,有医学记载的不到80例。但是在1911年纽约医生艾德勒出版的肺癌专著一下子出示了近400个病例,并首先指出肺癌的发生与吸烟有关。

    但是此时医学界对吸烟的危害并未形成共识。一方面有研究人员继续发表论文论证吸烟与癌症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有研究人员否定二者的关系,甚至论证吸烟对身体的好处。权威的《默克诊疗手册》第一版在1899年发行,竟推荐吸烟作为治疗支气管炎和哮喘的方法。美国医学会虽然声称反对吸烟有益健康的说法,但是自1933年11月起,却在其刊物上刊登烟草公司为香烟做的广告,达20年之久。直到1953年,美国医学会才禁止在其刊物上刊登香烟广告,因为这时已有很强烈的证据证明吸烟能导致肺癌。

                           (中)

    在20世纪之前,肺癌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有医学记载的不到80例。但是进入20世纪之后,肺癌的病例剧增,并逐年增加,迅速成为主要的死因之一。例如,在1922年到1947年间,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年因肺癌死亡的人数从612人增加到9287人,大约增加了14倍。在其他欧洲国家以及北美洲、亚洲国家也存在相似的现象。

    这个现象在1940年代已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是肺癌发病率真的大大提高了呢,还是肺癌发病率其实没有太大的增加,只不过由于对肺癌的诊断技术大大进步了,所以有更多的肺癌病例被发现而出现了假象?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后者。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疑是一个因素,但是不可能是唯一的因素。在诊断技术相对较落后的乡村和诊断技术相对较进步的城市,都发现了肺癌发病率的剧增,而且是逐年地增加,显然无法完全用诊断技术的进步来解释。肺癌发病率的剧增看来是真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呢?

    当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汽车尾气、柏油路灰尘、工业废气等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了肺癌的增加。另一种观点认为吸烟才是罪魁祸首。虽然人类使用烟草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在20世纪之前,主要是用鼻烟、嚼烟、烟斗和雪茄,进入20世纪之后,吸纸烟才变得极为流行,并产生了众多重度吸烟者。此前有一些临床观察发现吸烟与肺癌有关。例如,1939年德国人发现,86名肺癌男性患者中,只有3名不吸烟,有56名是重度吸烟者。但是这些临床观察的样本都很小,不足以说明问题。

    1950年美国和英国研究人员先后发表了大样本的调查结果,较为确凿地证明吸烟与肺癌存在很强的相关性。1948年,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一年级学生温德在观看对一名肺癌死者的尸体解剖时,注意到死者的肺部是黑色的。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向死者妻子询问,得知死者生前30年来每天要抽两包烟。吸烟是不是导致肺癌的病因呢?温德将这作为研究课题,在随后的两年间,与格拉汉姆合作,寻找更多的肺癌病例证明肺癌与吸烟的关系,并在1950年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研究结果。他们发现,在605名肺癌男性患者中,只有1.3%“不吸烟”(在过去的20年每天吸烟不到1根),而重度吸烟者(在过去的20年每天吸烟超过20根)却占了51.2%。作为对照,他们调查了882名其他疾病的患者,从中估计相同年龄群的一般疾病患者中有14.6%不吸烟,只有19.1%是重度吸烟者。1950年9月,多尔和希尔也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的研究开始于1947年,对20家伦敦医院的患者进行了调查。他们的调查结果与美国人的相似,在649名肺癌男性患者中,只有0.3%不吸烟,26%每天吸烟25根以上;而在非癌症患者对照组中,不吸烟男性占了4.2%,重度吸烟者占了13.%。

    这两项研究都属于马后炮式的追溯性研究,是在发现疾病之后再去调查致病因素。多尔和希尔意识到,如果能做前瞻性研究,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已掌握了患者的吸烟情况,将会更有说服力。他们决定把英国医生作为调查对象,这是因为英国医生都必须注册,容易联系和追踪,医生享受着最好的医疗,容易确认其死因,而且医生对自己的生活习惯通常也更在意,也乐于配合医学调查。1951年10月,多尔和希尔向全英国59600名医生发去问卷,询问吸烟情况,共收到了40564份较完整的答复。由于当时女性吸烟极为罕见,他们只关注其中的34439名男医生。到了1956年3月31日,这些医生中35岁以上者有1714人死亡,其中84人死于肺癌。这些肺癌死者中,不吸烟的只占1人,重度吸烟者有34人。据此多尔和希尔在1956年发表第一份统计结果,算出肺癌死亡率(每年每千人)在不吸烟者中为0.07,吸烟者为0.90,重度吸烟者为1.66。之后多尔和希尔(1971年之后由多尔和比托)继续追踪这些医生,每隔10年进行统计。到2001年该项目终止时,参与调查的男医生有25346人死亡,其中1052人死于肺癌,不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每年每千人)为0.17,前吸烟者(曾经吸烟后来戒了)为0.68,吸烟者为2.49,重度吸烟者为4.17。吸烟者平均比不吸烟者少活了10年。

    1950年代,当吸烟与肺癌的关系变得日益明显时,烟草业界成立了“烟草工业研究委员会”(后来更名为更有迷惑性的“烟草研究委员会”),试图从学术上加以反击,认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吸烟导致肺癌,肺癌发病率的增加是其他因素引起的,例如空气污染。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证明吸烟导致肺癌的证据越来越多,烟草业界的反击也就变得越来越无力。首先,各个国家的调查都表明,吸烟与肺癌存在着明显的、强烈的相关性。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十几倍,80~90%的肺癌死亡与吸烟有关。其次,吸烟量的多少与肺癌死亡率的高低也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吸烟越多,肺癌死亡率也越高。每天吸1~14根的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每年每千人)为1.31,每天吸15~24根的为2.33,每天吸25根以上的为4.17。再次,一旦戒烟,得肺癌的风险也下降。在对英国医生的追踪调查发现,随着英国医生戒烟的人数越来越多,英国医生的肺癌死亡率也随之降低了。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男子大约一半吸烟。现在,美国男子吸烟的还不到三分之一。相应地,美国男子肺癌发病率不再上升。而美国女子吸烟人数持续上升,美国女子的肺癌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在1987年超过乳腺癌成为美国女子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此外,对不同人群的比较可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研究的都是相似的人群,例如都是生活在城市的人群,那就很难排除空气污染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为此,美国研究人员做了一项研究,研究生活在犹太州城市和乡村的男性摩门教徒和非摩门教徒的肺癌发病率。生活在城市的非教徒的肺癌发病率要比生活在乡村的非教徒发病率高,这是因为城市非教徒吸烟比例比较高,还是因为城市的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呢?应该是前者,因为生活在城市的摩门教徒的肺癌发病率并不比生活在乡村的摩门教徒高,而摩门教徒都不吸烟。事实上,在其他禁止吸烟的宗教派别中,都有非常低的肺癌发病率。

    不过,烟草业界的反击有一点是对的,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流行病学的调查虽然能证明吸烟与肺癌存在明显的强烈相关性,却无法证明吸烟就能导致肺癌。要证明吸烟是肺癌的致病因素,还需要发现吸烟导致肺癌的机理:是烟叶中的什么成分,以什么方式,导致了肺癌。这就必须借助于实验室的研究。

                                (下)

     自1950年代起,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肺癌的发病率与吸烟有关,吸烟者患肺癌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得多。烟草业界先是否认吸烟与肺癌有关,通过赞助研究和出书宣传“吸烟是安全的”。例如,1957年美国出版的一本名为《科学看待吸烟》的书如此声称,“所有那些试图证明烟草的邪恶后果的人都未能建立有效的科学基础”。随着吸烟与肺癌有关的证据越来越确凿,烟草业界改变了策略,认为即使吸烟与肺癌发病率高有关,也不能证明吸烟能致肺癌。在许多起肺癌患者或其亲属起诉烟草公司的案例中,烟草公司都取得了胜利。

    我们可以通过对照试验来证明吸烟导致肺癌。和证明药物疗效的临床试验相似,把试验对象随机地分成两组,一组吸烟一组不吸烟,若干年后再对比两组的结果,看吸烟组的肺癌发病率是否高于不吸烟组。但是我们不可能拿人来做这种既不人道又很漫长的试验。退而求其次,可以做动物实验。早在1953年,就有报告说,将香烟焦油涂在老鼠的背上,会让老鼠长出肿瘤。之后又有实验表明,让老鼠吸入香烟烟雾的浓缩物,会让它得肺癌。但是,动物实验的结果并不能简单地推广到人身上。

    既然流行病学的调查证明吸烟与肺癌存在明显的强烈相关性,那么如果能够发现吸烟导致肺癌的机理,弄清楚是烟叶中的什么成分,以什么方式,导致了肺癌,就能证明吸烟是肺癌的致病因素。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香烟烟雾中有许多种致癌物。这些致癌物是如何导致癌症的呢?首先需要弄清楚癌症是怎么一回事。

    癌症是由于细胞分裂失去了控制导致的。有一系列的基因在控制着细胞分裂的速度,就像人们开车时用加速器和刹车交替控制汽车速度一样,有的基因起加速作用,有的基因起刹车作用。如果这些基因发生了突变,相当于猛踩加速器或让刹车失灵,细胞的分裂失去了控制,疯狂地生长,就变成了癌细胞。

    其中一个控制细胞分裂的基因称为p53。如果基因突变导致p53失去作用,就少了一个抑制细胞分裂的屏障。在所有肺癌患者中,大约70%的p53是失去功能的。肺癌患者癌细胞中的p53基因突变集中发生在三个位置(密码子157、248和273)中的一个。

    在香烟烟雾中有一种强烈的致癌物叫苯并芘。1996年,研究发现,苯并芘被上皮细胞吸收后转化成二氢二醇环氧苯并芘,后者能直接与p53结合,让它发生基因突变,结合的点刚好就在密码子157、248和273这三个位置。这就表明导致肺癌的基因突变是由于香烟烟雾中的致癌物引起的。

    这个实验被一些人视为吸烟导致肺癌的“最后证明”,从那以后连一些烟草公司都不好意思再否认吸烟与肺癌的因果关系。苯并芘是香烟中的焦油高温分解后产生的。为此,有的烟草公司推出了一种无燃烧汽化器技术,避免吸烟的时候产生苯并芘。但是这种产品并没能推广开去。而且苯并芘只是香烟中众多致癌物中的一种。例如,香烟烟雾中的丙烯醛和苯并芘一样能导致引起癌症的基因突变,而它在烟雾中的含量是苯并芘的一千倍。

    除了肺癌,吸烟还能导致许多种癌症,特别是肾脏、喉、口腔、乳腺、膀胱、食道、胰腺和胃等部位的癌症。除了癌症,吸烟也能对身体造成多种其他方面的损伤。长期吸入香烟烟雾中的一氧化碳、氰化物等物质能让肺泡失去弹性。吸烟增加了患心脏病、脑猝中的风险。40岁以下的人群中,吸烟者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5倍。吸烟降低了人体的免疫力,让人更容易染上传染病,例如吸烟者得肺部传染病的风险增加了4倍。吸烟还降低精子的质量,影响男子性功能,导致流产,影响胎儿的健康。

    即使不吸烟,被动地吸入二手烟同样对身体有多方面的危害,包括导致癌症、心脏病、呼吸道感染、哮喘和流产。二手烟中含有几千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有250种已知是致癌物或有毒物质。2004年中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死于二手烟的妇女人数差不多和死于吸烟的一样多:有48400人死于二手烟导致的肺癌和心脏病,死于吸烟的则有47000人。

    尽管吸烟也可能对身体有某种益处,例如降低患溃疡性结肠炎的风险,但是这与吸烟造成的巨大危害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根据几项不同的估计,吸烟者的平均预期寿命减少了10~17.9年。另一项计算指出,每吸一支烟,则预期寿命减少10.7分钟,甚至比吸一支烟的时间还长。每年全世界有490万人死于吸烟。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吸烟是第二大死亡因素,是最大的可预防的死亡因素。由于二手烟同样有害健康,所以不仅要提倡戒烟,而且应该禁烟。

    吸烟的危害性,特别是它与肺癌的关系,在现在已没有异议,连烟草业界也无法再否认。美国政府曾因吸烟造成的健康危害向烟草公司索赔,1998年达成协议,烟草公司同意年年支付偿款,25年内支付2千亿美元,主要是用于补偿政府在与吸烟相关的疾病方面的医疗资助。发达国家的吸烟人数已下降,发展中国家的吸烟人数则逐年上升3.4%。政府的纵容和经济的刺激导致禁烟令难以在发展中国家实施。这已与科学无关。

2010.6.16
2010.6.23.
2010.7.21.

(《经济观察报》)



中药还没闯过FDA这一关

13 08 2010年

    近日国内媒体纷纷报道复方丹参滴丸已经圆满完成了美国II期临床试验,声称“这是中国首个复方中药在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成功闯关,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和祈盼”。其宣传攻势让许多人误以为复方丹参滴丸已获得FDA的批准。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员都声称,这次复方丹参滴丸通过美国FDA II期临床试验,意味着中国中成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质量控制标准第一次得到了全球最严格的药监机构FDA的认可。

    这都是误导国内消费者的夸大其词。早在1997年,复方丹参滴丸已获准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当时就被国内媒体夸大成“是美国FDA批准,进入美国的第一个中药”。之后厂家撤回了申请。2006年,复方丹参滴丸再次获准在美国进行II期临床试验,并在今年年初完成。我不知道为何时隔半年再来大肆宣传这个结果,也许是因为这家上市公司要发布半年度报告了。

    目前有一些中药在美国唐人街出售,那是作为保健品卖的,无需FDA批准就能上市。任何药物要在美国上市,都必须经过FDA批准。迄今还没有一种中药获得了FDA的认可。按照FDA以前的要求,中药甚至连申请新药的资格都没有:要申请新药,必须是合成的或提纯的单一活性成分,也就是化学药。2004年6月,FDA发布植物药品产业指南,放松了对草药的申请要求,草药不必把活性成分提纯,甚至不必鉴定出其活性成分,也可以申请新药,但是必须用科学方法做有安慰剂对照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并无一种中药已在美国通过了临床试验,当然也就没有一种中药获得了FDA的批准。迄今为止唯一一种被FDA批准上市的草药制剂是一家德国公司生产的,从绿茶提取的外用药,用于治疗生殖器疣。

    药物的临床试验分为三期。I期临床试验为短期小规模。试验对象通常为20-100人,健康志愿者或患者都可以。其主要目的是观察药物是否会出现急性毒副作用,检验合适的安全给药剂量。像复方丹参滴丸这种常用中成药已在中国广泛使用多年,如果有什么急性毒副作用也早已发现了,所以I期试验就可以不做了,FDA会允许直接做II试验。当初FDA豁免复方丹参滴丸不必做I期试验,厂家也曾大肆宣传,好像FDA如何重视他们似的。

    II期临床试验为中期中等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100-300人。主要目的是观察新药是否有疗效,也对短期的安全性做进一步观察。时间持续几个月到两年。如果能成功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可申请进入III期临床试验。III期临床试验为长期大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1000-3000人。目的是确认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确定给药剂量。时间持续一到四年。在完成III期临床试验之后,制药公司就可向FDA提出上市申请,由FDA组织专家鉴定。

    复方丹参滴丸目前就只是在125名患者身上完成了II期试验而已。真正能够说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是大样本的III期临床试验。即使如厂家宣称的将在2011年上半年正式展开,一切顺利的话,也还要再过几年才可能获得FDA的批准。现在就开始宣传在FDA成功闯关,显然为时过早,要是最关键的最后一关闯不过去呢?

    在美国做的临床试验是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即使几年后能通过III期临床试验,也仅仅证明该药对这种特定的疾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不能证明它对其他疾病也有效,更不能证明中药都有效。也绝不意味着FDA认同了中医理论或中医体系。它只是承认了某种中药,至于这种中成药要治疗什么疾病,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副作用,都必须用现代医学方法来检验,并用现代医学理论来阐述。

    FDA是举世公认的最严格、最有威望的药监机构,一种新药获得FDA的批准,基本上意味着在其他国家都会畅通无阻。国内中成药厂家之所以要“勇闯FDA关”,其用意也是为了用FDA这块金字招牌大作广告,盯着的还是国内的市场,因为很显然,中成药在美国毫无群众基础,即使FDA批准某种中成药在美国上市,美国人也不习惯用,美国的市场会很小。

2010.8.10

(《新华每日电讯》2010.8.13)



圣元奶粉门检测结果难出 别拿标准转移视线

13 08 2010年

2010-8-12北京晚报

在消费者、圣元厂家相关人等的期盼中,关于圣元奶粉究竟是否与性早熟有关的检测结果还没出来,虽然卫生部召开的发布会上说规定中就不允许奶粉里有雌激素,可是圣元奶粉里到底有没有这个“不允许有”的东西,还是得检测结果说话的。

在前天卫生部的新闻发布会上,还提到要出台奶粉中雌激素的检测标准,对此,舆论的呼声是:“标准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尽快出检测结果才是最重要的”,而在食品问题频发,检测标准每每难以跟上的现状下,大众也在呼吁:能不能有一个部门来负责食品安全问题,不要再出现几个部门互相推诿的闹剧。

[较真]

该销毁的三聚氰胺奶怎么又回来了?

消费者和专家的这种担心或者说信心丧失并不是杞人忧天,它来自于客观存在的现实。

2008年,“结石宝宝”震惊了全国,当年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肃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做出部署,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此后,三鹿牌部分批次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被定性,当年12月23日,三鹿集团破产。

2009年1月,三鹿前董事长田文华等4名原三鹿集团高级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人员被控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2009年1月,田文华被判处无期徒刑,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蛋白粉”的被告人高俊杰被判处死缓,被告人张彦章、薛建忠也被判处无期徒刑。其他15名被告人各获二年至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被要求销毁。

一个老牌企业倒闭了,一些负责人坐牢了,还有可能坐一辈子牢,查的不可谓不严,判的不可谓不重,我们以为三聚氰胺从此可以远离了,可是,2009年的最后一天,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就发布,三聚氰胺超标的奶粉又回来了。行业乱局在监管力度不能持续的情况下重新抬头。

标准不是没有,禁令也并非不严,但是执行力度不到,监管力度不够,其“标准”不过又给已经数量众多的一纸空文行列中多加了一页而已。

在圣元奶粉被武汉等地消费者怀疑致婴儿“性早熟”多日后,卫生部于10日首次正式举办发布会,强调奶粉里不许有雌激素。发布会中,记者追问奶粉雌激素检测问题时,得到了目前已公布肉、蛋雌激素的检测方法,奶粉的标准即将公布的说法。对于这个检测方法该怎么做、检测标准到底是否有用,消费者明显信心不足——

“告诉大众检测结果比出标准重要多了”

乐乐妈(儿子乐乐已经14个月了)

这些天我们小区的妈妈们凑一起净说这事了。说实话,这要是大人吃的东西查出什么问题来,我们也就忍了,大人到底抵抗力强点,可总是孩子吃的奶粉出问题,就真是忍无可忍。

我现在对所有的奶粉都严重怀疑,不管国产的还是进口的,谁知道他们都添加什么了,我儿子现在还没断奶,主要靠母乳,我每天都吃鸡,虽然鸡里也有激素,但经过我“过滤”,副作用总会少点吧。

卫生部说要出什么检测标准,我是根本不信的,他们是全部检测还是抽样啊,检测是准备变成常规检测还是不定时“严查”一下,而且,本来说是不允许有的东西还定什么检测标准呢?发现有就应该直接处罚呀,反正我搞不明白他们的说法,他们之前种种推诿拖沓的表现早就让我对他们失去信任了。

方舟子(学者,知名科普作家,在圣元奶粉事件后,很快在微博中发表意见,建议尽快检测涉嫌奶粉)

我们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其实很健全,但是主管部门不负责任,不去执行,有那么多健全的规定有什么用?!而且,现在根本不是应该制定标准的问题,出台标准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了标准不执行也是没用的啊。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赶紧去检测啊,奶粉里有没有雌激素,检测起来很简单的,先把可能出问题的批次拿去检测,赶紧告诉大众检测结果比出标准重要多了。

邱宝昌(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汇佳律师事务所主任,从2002年起就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安全法》草案研讨时曾经多次参与)

厂家、商家是逐利的,这是可以预见到的。食品是应该有标准的,而且标准要制定高一点才行,但是现在不是仅仅制定标准的问题,而是要查雌激素到底是不是被放到奶粉里去了,真要有,那不是类似于投毒吗?食品里不应该有那些不该有的东西,这不应该是食品安全标准啊,它本来就不该存在于食品中,一旦存在了,那就不是简单的违反标准的问题,那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问题。

食品标准再怎么制定,也是防不胜防的,其实,所有的标准说到底都是为了食品安全,现在的《产品质量法》是有规定的,就是食品不能对吃的人有副作用,这应该是一个通用的普遍标准吧。我认为卫生部应该加大技术投入,把食品安全的标准定的严格、全面一些,现在给人的感觉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在卫生部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的有关负责人称,对圣元奶粉事件,已责成湖北有关方面尽快核查并妥善处理,可是,这种出事之后的核查作用能持久吗——

“出了事再集中查,日常监管干什么去了”

邱宝昌:

按道理说,主管食品卫生、安全的相关各个部门应该在平时就建立良好的例行检查、接举报追查、倒查等制度,并加大抽查的频率,加强对食品的监管。可是现在,总是等到群众举报了,甚至群众举报还不作为,非要等到被媒体曝光了,事情闹大了,才不吃不喝甚至三天不睡觉地去调查、核查,那你日常监管都干什么去了?非要在这个时候才想起来加班加点。

食品安全的主管部门应该有日常工作机制、应急机制,不要总是等到事情发生后再去处理,能够不让食品安全问题频频爆发,这才是你们的职能、才是你们的工作成绩。

方舟子:

其实,中国对食品安全的标准一点都不低,也跟国际接轨了,之所以屡屡爆发食品安全问题,关键不在于标准上,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监管、执法远远达不到人家的水平。很多国家是用严格执法、严格处罚来震慑那些只想逐利的商人的,而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违背食品安全规定的做法,成本低、风险小、获利还大……

自从圣元奶粉被怀疑导致性早熟事件出来后,试图弄清问题的消费者找了多个部门,从卫生局到药监局,从质监局到工商局等等,没有一家主动表态愿意对此事负责,甚至主动申请送检还被拒,记者昨天采访也经历了类似的“周转过程”,并得到了“食品生产归质监,食品流通归工商,餐饮企业归卫生局,整体协调是卫生部”的“权威说法”,那么,食品安全一旦出事,就不能有一个真正对此事负责并有权处理的部门吗——

“什么都不敢吃了,还没人出来负责吗?”

邱宝昌:

食品安全监管现在就是一个“多龙共管”的秩序,没事的时候都出来拿好处,要利益,等到出了问题就互相推诿,都往后退了,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现在闹到了大众谈食色变,什么都不敢吃,还没有人出来负责吗?

食品的安全监管应该从养殖开始,到生产加工再到流通,涉及到很多部门,要想一个部门全管起来确实是很难做到。现在的监管体系中存在这种缝隙,对接不够严密,失之宽松,甚至存在监管真空。之前在参与讨论《食品安全法》的时候,我还有另外一些专家曾经建议设立一个专门监管食品安全的部门,但是建议没有通过。但是,这并不是说就没有应该对食品安全负总责的人。

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也就是说,生产厂家所在的地方政府应该对厂家生产的食品安全负总责!

主 笔:周明杰



方舟子:没有证据表明圣元奶粉致性早熟

13 08 2010年

和讯消息 著名学术打假专家、科普作家方舟子就圣元奶粉事件接受和讯网专访时表示,个别性早熟的婴儿吃了圣元奶粉,可能是巧合。他认为,其一、性早熟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认定就是圣元奶粉引起的。其二、性早熟发病率大概为千分之几,用圣元奶粉的人很多,如果是圣元奶粉致性早熟不应只几例。

    以下为和讯网对话方舟子实录:

和讯网:看到您的博文里提到关于圣元奶粉事件的看法,其一,如果某品牌或某批次的奶粉成分有问题,那么就会有众多婴儿受影响,而不会只有个别案例。其二,性早熟有一定发病率,病因复杂,不能因为刚好吃了某种奶粉就认定那是病因。从这两条的意思,是您认为大家不应该把婴儿性早熟归结于是圣元奶粉的问题?

方舟子:现在没有证据表明就是圣元奶粉的问题。性早熟有一定的发病率,在很多城市都有性早熟显现,大概千分之几的发病率。圣元奶粉算是一个很大的品牌,用的人很多,刚好性早熟的婴儿个别吃了圣元奶粉,可能是巧合的,不能因此认定是圣元奶粉引起的。这个跟三鹿奶粉不一样,三鹿奶粉当时一大批出现的问题,出现的情况是以前没有过的。婴儿出现肾结石,这是一个新的现象,是非常异常的现象,而且有大批的婴儿出现症状,所以很容易认定是三鹿奶粉的问题。但是性早熟平时就很常见,不是以前没有过的,我觉得怪到奶粉头上至少是没有证据的。

和讯网:您刚才提到三鹿奶粉事件,有专家也提到您说的第三条,雌激素检测的问题。之前三鹿奶粉里面含有三聚氰氨,有些专家觉得,激素检测不属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其中要素之一。可是现在出现了圣元,大家觉得怪在奶粉头上,建议检查雌激素。您怎么看要把检验雌激素作为鉴定食品质量安全的标准之一吗?

方舟子:牛奶里面含有微量的雌激素是很正常的,在一般的情况下牛奶不可能含有高量的雌激素,微量的雌激素对人体不会有影响。如果奶粉里含有高量的雌激素,那就属于事故了,有可能是人为添加,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不可能出现雌激素。首先养奶牛的人不可能用雌激素给奶牛催奶。加三聚氰氨是为了骗过检验,提高蛋白检验含量,有加三聚氰氨的动机。增加这个雌激素对它没有好处,加它干什么。你觉得厂家往里面加雌激素干什么?他没有任何的动机,如果说对人体产生什么好的作用,他偷偷的添加还说的过去。它没有任何的用处,添加它干什么?如果检验出奶粉里确实含有高量的雌激素,可能是人为破坏,或者生产某一个环节被污染了,那就属于食品安全的事故。

和讯网:有些地方传出婴儿性早熟的事件,婴儿是每个家庭的核心,社会各方面很关注这个事件。抛开奶粉企业不谈,婴儿性早熟事件您怎么看?

方舟子:性早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有一种原因认为是营养过剩导致性早熟。还有,是体内大脑里长肿瘤,会导致激素释放出来形成性早熟。再者,把妈妈避孕药偷吃了。再有,单纯性乳房早发育是原因不明,可以算是一种生理现象,一种假性性早熟。我看到有报道,有人发现婴儿乳房里出现硬核,赶快看医生,说是性早熟,那是属于假性的性早熟,不能把什么东西都怪在奶粉上。确实是有一些研究发现,现在性早熟的比例比较高,但是会有很多因素引起。

和讯网:刚才有关孩子性早熟问题,我们谈了原因。就目前确实存在的这种现象,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您觉得有哪些?那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

方舟子:首先如果真正出现了性早熟,要查出他的病因是什么,比如说长肿瘤就要治疗,如果营养过剩引起,要看怎么样控制饮食。如果是异常的性早熟是要做治疗的。

和讯网:不管对于婴儿本身心理上、身体上,包括对家庭都带来很大的麻烦。

方舟子:对,为什么说性早熟是一种疾病的原因,身体已经开始发育了,但是心理还没做好准备,让小孩觉得很困惑,会出现一些麻烦。



廷伯根的三棘鱼

11 08 2010年

    荷兰这个小国家至今已有18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光是廷伯根一家就贡献了两个:哥哥简在1969年获得经济学奖,4年后,弟弟尼古拉斯和洛伦兹、弗里希一起由于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分享生理学或医学奖。

    尼古拉斯·廷伯根从小就喜欢观察动物,采集标本。生活在他家附近河流中的一种小鱼经常被他带回去养在鱼缸中当宠物。这种小鱼由于背上有三根用来自卫的刺,所以叫做三棘鱼。后来,廷伯根去莱顿大学读博士,毕业后留下当讲师,在洛伦兹的影响下开始研究动物行为,想到了他儿时的宠物。三棘鱼很容易采集和饲养,而且似乎总是对刺激物做出固定的反应,是做动物行为实验的理想材料,用廷伯根的话说:“很快我就发现,选用这些以前的宠物让我中大奖了。”

    廷伯根对三棘鱼的求偶行为特别感兴趣。三棘鱼在平时成群结队地生活在一起,但是一旦进入繁殖季节,雄鱼就开始占地为王了。他们分泌出一种粘液,在水底把沙土、水草等材料粘在一起形成一个小丘,再从中挖一个隧道,就成了他的窝。如果其他雄鱼和肚里没卵的雌鱼游过来,就会被赶走。如果来的是肚里有卵的雌鱼,雄鱼则会去勾引她。如果二者情投意合,就会跳起一种之字形的求偶舞蹈,把雌鱼引进窝中产卵。然后雄鱼进入窝中给卵授精。接着,雄鱼把雌鱼赶跑,再去吸引别的雌鱼。雄鱼会一直守着卵,赶走敌人,并扇动鱼鳍给卵通气。鱼苗孵化出来后,雄鱼还会继续保护它们。

    在繁殖季节,这些雄鱼的身体颜色发生了变化,他们的腹部变成了亮丽的红色。廷伯根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红色是引发雄鱼攻击行为的刺激物。几乎任何红色的物体放在雄鱼面前都会被当成其他雄鱼加以攻击。一块一点都不像鱼的木头,只要底部有红色,就会遭到雄鱼的攻击。廷伯根甚至注意到,每次当红色邮车经过实验室窗口时,雄鱼常常也如临大敌。相反地,那些形状很像雄鱼的木头模型由于没有红色,雄鱼就置之不理。雌鱼也是通过红色来识别雄鱼的,当她们见到底部是红色的木头时,会试图和它跳求偶舞蹈。

    带卵的雌鱼则是银色的,她们的腹部由于有卵,肿了起来。廷伯根发现,肿大的腹部是吸引雄鱼的刺激物。雄鱼看到有其他的鱼靠近窝时,会勇敢地冲过去,把它们吓跑。如果是带卵的雌鱼,则会展示肿大的腹部,雄鱼马上停止攻击,跳起舞来。任何有肿大腹部的非红色的鱼对雄鱼都有吸引力。年轻的雄鱼身体没有红色,吃饱了以后肚子肿起来,也会成为其他雄鱼的求偶对象。

    因此,在廷伯根看来,貌似复杂的求偶行为,其实就是一连串简单的刺激物-反应过程,天生就已设定,可以意料的。起作用的是红色,鱼本身反而是不重要的。雄鱼主动地出击,雌鱼被动地接受,两性相互合作,和谐地进行求偶、交配,成功地完成繁殖。

    但是廷伯根是在实验室里得出这些结论的。在实验室鱼缸中,雌鱼没有别的选择,只好被动地接受任何带红色的雄鱼,甚至任何红色的物体。在野外则完全不同。在周围有很多雄鱼在等着,而雌鱼只能把卵交给其中的一条雄鱼去授精、孵化、养育。如果所托非人,就意味着她一整个生殖季节都浪费掉了。因此,雌鱼如果能够选择那些更有能力保护后代或更能躲避天敌的雄鱼,就越能传下自己的基因。

    实际上也不是每条雄鱼都能同等地获得雌鱼的青睐。有的雄鱼的窝一直是空的,有的则吸引了多条雌鱼去产卵。所以雌鱼肯定是在根据某些因素挑选雄鱼,而不是见到红色就激动。其中一个因素是雄鱼的大小。雄鱼体型较大表示他们的保护能力更强,他们的窝中通常有更多的卵。另一个因素是雄鱼窝的隐蔽程度。雄鱼窝用的水草越多,越不容易被天敌(鸟)发现,雌鱼就越放心去那里产卵。

    三棘鱼的两性关系也不像廷伯根设想的那么和谐。生活在加拿大的三棘鱼尤其不和谐。那里的雌鱼会成群结队地攻击雄鱼的窝,把里面的卵吃掉,然后产下自己的卵。这样既给自己的身体增加了营养,又逼迫雄鱼只养育自己的后代,增加了自己后代存活的几率。但是这对雄鱼是很不公平的,因为他已投资的那些卵浪费掉了。因此雄鱼遇到成群结队的雌鱼时,会试图把她们引开,以免窝被发现。

    对雄鱼来说,雌鱼是除了鸟类之外最大的敌人,对他们的威胁甚至比其他雄鱼还大。如果周围的领地出现了其他雄鱼,雄鱼一开始会感到紧张,但很快就适应了,能相互和平共处。但是周围出现的雌鱼却始终没法让雄鱼放心。在实验室里,如果在雄鱼旁边隔着玻璃养一只雌鱼,雄鱼就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甚至因此大大缩短了寿命。两性是传播基因的游戏中的合作者,也是对抗者,这是三棘鱼以及其他动物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两难。

2010.8.9.

(《中国青年报》2010.8.11.)



英国《金融时报》:中国记者为何频频遭袭?

11 08 2010年

【按:报道有误,方玄昌从没有报道过药品推销商,他调查过王振国“天仙液”、刘“太医”、肖传国“肖氏手术”等,并没有在报道中称这些人为“骗子”。记者采访警方的要求被拒,但不能说“警方在寻找袭击者方面至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中国记者为何频频遭袭?

英国《金融时报》 席佳琳 北京报道

方玄昌剃过的头上,一道五厘米长的伤疤揭示了他6周前的遭遇。
6月24日晚间,两名男子手持钢筋条从背后袭击了作为科技记者的方玄昌。方玄昌相信,这两名歹徒是被一名医疗产品推销商雇用的,他在自己的报道中曾把这名推销商称作骗子。
警方在寻找袭击者方面至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而方玄昌表示,几名目击证人都尚未被询问。
对记者施暴在中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最近几宗记者与所报道企业之间发生的冲突,让公众对媒体和政府权力令人困惑的角色展开了一场愤怒的辩论。
方玄昌供职的《财经》杂志的副主编罗昌平表示:“过去我们看到许多案子是媒体直接跟权力机关对抗,但现在,某些人是因为碰触到他们个人利益才动气来了。”《财经》杂志长期以来一直以调查性报告闻名。
上月,在《经济观察报》(Economic Observer)记者仇子明报道了浙江省某县上市公司凯恩股份(Kan Specialty Materials)的财务违规行为后,当地警方将其列入全国通缉名单。
网民的抗议迫使警方取消了通缉令。不过,他们尚未结束自己的调查。
同一周,《华夏时报》(China Times)一名记者报道深国商(Shenzhen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可能涉嫌非法财务交易后,遭到袭击。
一天后,一伙自称为霸王国际(Bawang International)员工的人袭击了《每日经济新闻》(National Business Daily)的记者。此前该报报道称,霸王销售的洗发产品中含有有毒化学物质。
罗昌平表示:“一家企业能够动用国家权力机关帮助自己,这背后的关键是:我们的警察和司法不独立,行政权可以直接影响司法,而且权力跟资本已经联合起来了。”
他表示,一些地方党政干部经常在记者报道了他们的个人财务状况后,要求执法机关或法院与媒体对抗。
上月,安徽省某地一名宣传部长被判犯有受贿罪。同样在7月,重庆市委开始对该市某宣传部副部长展开调查——在一则负面报道引发的争论中,这名副部长涉嫌充当重庆希尔顿酒店的中间人。
然而,媒体与政府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传统上将媒体视为宣传工具。记者的职业发展方向包括进入党政部门任职。中共宣传部门的官员常常会担任国有报纸或广播电台的总编。随着中国经济更为市场化,尤其是媒体更为商业化,媒体与企业间的界限已变得同样模糊。

译者/何黎



你还敢喝牛奶吗?

9 08 2010年

【按:这篇文章只是综合了我以前写的几篇文章的内容,经常读我的文章的读者应该不会陌生。最近一直有人在微博上问我牛奶究竟还能不能喝,喝牛奶是否会致癌,我就登一下。】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和蒙牛特仑苏事件本来已让人对国内牛奶的质量几乎失去了信心,又有人干脆来个釜底抽薪,声称牛奶不管质量好坏,都是喝不得的。有人质问:“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那种动物的奶?”也有人断言:“牛奶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虽然说这话的台湾“养生专家”已因诈骗罪在台湾被判刑,但“牛奶有害论”仍然在大陆流行开去,据说提倡喝牛奶是过时观点,美国人已经不喝了。吓得一些人不敢再喝牛奶,改喝豆浆了。

    提倡喝牛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补钙。但是有人却说,喝牛奶不仅不能补钙,反而减钙,其证据是那些有喝牛奶习惯的国家例如美国,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而没有这一习惯的国家例如中国,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反而低。且不说把是否有喝牛奶的习惯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高低简单地联系起来是站不住脚的,实际的情形很可能恰好相反:根据美国骨质疏松症基金会的估计,美国大约有一千万名骨质疏松症患者,而根据2005年“世界骨质疏松日”时中国官方发布的数据,中国大约有八千八百多万名骨质疏松症患者。显然,中国人的发病率要比美国人高得多。只不过因为这种疾病在中国受关注、重视的程度远远低于美国,绝大部分中国患者都未就医,因此给人以中国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低的错觉。
  
    调查表明这种情形可能与中国人膳食普遍缺钙有关(每日平均不到500毫克钙,低于每日1000毫克钙的推荐量)。有不少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都表明,通过喝牛奶来补充钙,能有效地降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在这里只举几项近年来的研究结果:
  
    2001年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对200名绝经期华人妇女做了随机对照试验,一组每天喝用50克奶粉(含800毫克钙)冲泡的牛奶,一组不喝牛奶。试验持续了2年,发现喝牛奶能有效地防止骨质丧失。2003年,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了他们对200名绝经期华人妇女重复该试验的结果,结论相同。2007年,他们报告对试验对象随访的结果,发现在试验结束近两年后,牛奶组的骨质仍然比对照组强。2005年澳大利亚迪金大学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对167名50岁以上的男子做了类似的试验,结论相同。

    流行病学的调查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2003年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报告对3251名白人女子的调查结果,发现在少儿时代喝牛奶能显著改善成年时的骨质,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例如,那些少儿时期每天喝牛奶少于一杯的人,成年后骨折的风险是少儿时期每天喝牛奶一杯或以上的人的两倍。该报告作者估计有11%的女性骨质疏松骨折是由于少儿时期喝牛奶太少导致的。

    还有人说,喝牛奶会增加患癌的风险。据说这是美国人研究出来的,原因是牛奶含有多种性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这些物质都能诱发癌症、刺激肿瘤生长。

    这种说法的理由经不起推敲。性激素、IGF-1能诱发癌症是早就知道的,但是这些成分都是人体自然分泌的,不能因为牛奶或其他食品中含有性激素、IGF-1就认为牛奶能致癌,关键是它们的含量有多高?实际上,牛奶中的性激素、IGF-1含量与人体自身的分泌量相比,微不足道,其可能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例如,1.5升牛奶中的IGF-1含量,还不到人体每天分泌的胃肠分泌物中的IGF-1的2%,还不到人体每天自己生产的IGF-1总量的0.1%。因此即便每天喝1.5升牛奶,即便牛奶中的IGF-1都被完整地吸收进了体内,对人体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何况,IGF-1是一种蛋白质,在通常情况下会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掉,难以完整地进入人体。

    美国医学界的主流仍认为喝牛奶有益健康,把喝牛奶做为补钙的主要方式之一。由美国政府部门发布的《美国膳食指南》还在提倡喝牛奶。在美国经常见到有关牛奶有益健康的广告,例如,电视上长期播放一则“喝牛奶了吗?”(Got Milk?)的著名广告。

    对成人来说,牛奶并非必需品,不喝也未尝不可,何况有的人患有乳糖不耐症,也不能喝牛奶,喝了容易腹泻。但是牛奶的营养价值难以被其他食品取代,比如豆浆蛋白质的品质就不如牛奶蛋白质,含钙量也只有牛奶的三分之一。所以我自己是坚持每天喝牛奶的。经常有人问我:“你自己在国内时喝什么牛奶?”我的回答都是:我一般只喝巴氏杀菌奶(国内称为“鲜牛奶”,需要冷藏)和原味酸奶。这是在美国生活时养成的习惯,但是也有食品安全方面的考虑:牛奶做为一种食品,基本的原则是越接近生鲜,调料和加工环节越少,则对原料质量要求越高,越不容易掺假。

    买牛奶既要避免低端产品,也要避免高端产品。牛奶的成本基本固定,利润空间小,低价、降价往往也就意味着劣质、掺假。高端产品需要密集的广告投放,广告成本占了其成本的大部分份额。高端产品宣称的种种好处,全都是骗人或不值得的。例如,所谓蛋白质含量高,其实就是添加了奶粉;所谓高钙,实际只比普通鲜牛奶高出不到10%;所谓免疫蛋白、初乳、“造骨蛋白”等等,都不具有特别的价值。

    所以,喝最简单的鲜牛奶和原味酸奶最保险也最合算。

2010.4.15

(《健康管理》2010.4)



美国《泌尿学杂志》质疑“肖氏手术”

9 08 2010年

美国《泌尿学杂志》最近登了“肖氏手术”在美国首批9个病人试验的结果,同时刊登了两篇负面的编辑评论。特别指出该结果与肖传国所说的在中国的成功结果不符,缺乏对照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自相矛盾,某些病人出现的改善可能是别的原因引起的,该手术应该只用于探索性研究,如果迅速用于临床会有巨大的危险。

THE JOURNAL OF UROLOGY, Vol. 184, 702-708, August 2010

EDITORIAL COMMENTS

The authors present the first North American experience with lumbar to sacral nerve rerouting for patients with spina bifida.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and previous animal and clinical studies by Xiao clearly demonstrate that nerve rerouting produces a somatic-autonomic or cutaneous/bladder reflex with stimulation of the lower extremity dermatome.1 What is also clear is that the clinical benefit of the procedure is not at all similar to previous reports.Although the authors did an excellent job of following the patients and characterizing their changes, the results are hard to validate without a control population going through the same rigorous surveillance regimen. In particular the improved bowel continence and minimal changes in bladder compliance may not b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fact that most patients were still on 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and none achieved complete urinary continence is troubling in light of the report of 87% success with 110 children with spina bifida presented by Xiao.1 One has to wonder if most of these children are not voiding volitionally or using the newly developed cutaneous reflex, and how much reinnervation has a role in this surgery. Is it possible that unilateral denervation of the S3 ventral motor nerve produced improved compliance and continence, as previously reported in numerous clinical series?2,3I congratulate the authors for taking on this challenge. I hope this study leads to a rebirth or refocus regarding neurosurgical treatments of neuropathic bowel and bladder. I strongly agree with the authors that this procedure should remain on a research protocol only.

Eric A. Kurzrock
Pediatric Urology
U. C. Davis Children’s Hospital
Sacramento, California

One of the most curious findings is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urodynamic data and subjective voiding. One patient exhibited a decrease in capacity and an absence of reflex arc, and yet he subjectively reported improved bladder and bowel function! I could not help but speculate that his voiding after the procedure could simply be the bladder emptying via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generation against an open bladder neck, given his preoperative stress incontinence. Xiao reported that more than 87% of 110 patients gained sensation and continence within 1 year (reference 7 in article). In comparison, the current patients undergoing the identical procedure with the help of Xiao himself only showed a modest improvement in objective urodynamic studies and subjective reporting. Unless the innovators provide a sound argument and data for the validity of the procedure, there is a great danger of its improper and rapid adaptation by patients and the medical community at large.

John M. Park
Department of Urolog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dical School
Ann Arbor, Michigan

REPLY BY AUTHORS

We agree this is a challenging study on many levels. The intent of publishing these 1-year data was to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lumbar to sacral nerve rerouting, demonstrate that a cutaneous to bladder reflex is achievable and, given the nationwide interest in this procedure, reinforce the need to continue this rigorous research protocol until more is known about the risk-benefit profile. Hopefully our 36-month data will shed more light on the clinical usefulness of this innovative procedure.



微博十日(2010年7月31日~8月9日)

9 08 2010年

http://t.sina.com.cn/fangzhouzi

5关注 130083粉丝 1004微博

“钱伟长的博士论文曾让爱因斯坦感叹”,那是死无对证的事。“三钱”中成就最小、水分最大、口碑最差的这位喜欢吹嘘自己,却是有例证的。可看我以前写的《“谢绝高薪聘请,毅然回国”的先驱钱伟长》http://sinaurl.cn/bQM7g
7月31日 00:18  |转发(1227) | 收藏 | 评论(1357)

打官司总比打人好。大家继续看表演。
@禹晋永:预告:凯爱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中国世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8月3日下午3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暨维权行动启动仪式,对侵权诽谤的媒体和个人提起追究法律责任;届时国内外主流媒体现场视频和文字以及微博直播,用铁证正式回应质疑,欢迎大家关注!http://sinaurl.cn/GVRuU
7月31日 00:54

“三钱”只有钱三强没有什么可议的,功劳大,不爱吹,人也死得早,错过了给老科学家造神的运动。钱学森去年我就写过了。见:《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若干可商榷之处http://sinaurl.cn/hfulG //@longjohn:哈哈,啥时候钱学森?
7月31日 02:04

回复@oipo:这个校长是因为他在1982年告密出卖“老右派”朋友赏给他的,还是终身的,感激涕零,并不屈尊。1987年他又好好表现了一回,当上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也是个“官迷”,屈尊跑到上海工业大学这样的不入流学校当校长,上海工业大学也利用钱的名气往上爬,各取所需!
7月31日 14:23

二钱恩怨:“钱学森说,钱伟长完全是一个说谎话耍政治手腕的人,没有一点科学家的味道,是最恶劣和狠毒的政治野心家。”(1957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7月31日 14:30

回复@李师师日记:只许自家借丧大肆吹嘘,不许别人说出真相,这种死亡崇拜毫无道理。此时不说,更待何时。 //@李师师日记:早上刚好看了方舟子对钱8万美元故事的分析,临出门前,偶然转到CCTV,该台正深切怀念钱,重播的资料片里钱正好讲到“8万美元”的故事,不禁产生一种怪怪的滑稽感
7月31日 14:35

钱三强是中国研究原子弹、氢弹的领导人,钱学森是中国导弹、火箭项目的领导人,钱伟长是搞应用数学的,不论是学术成就还是对中国的贡献,和前两人相比都不是一个档次的,但因为有“三钱”之说,很多人也稀里糊涂地把他当成了和另两钱一样的“两弹一星元勋”崇拜了。
7月31日 15:01

各位“仙友”,你们想活到200多岁还是1200多岁啊?
http://ss12.sinaimg.cn/orignal/47406879h8ca9a8d5905b&690
7月31日 15:10

禹“博士”,又有媒体“诽谤”你了:现在看来,禹晋永在重庆、天津、梁山、海南的“大项目”不过是个“传说”。《“地产大佬”禹晋永变形记》http://sinaurl.cn/qzlb4
7月31日 16:12

1957年成了右派以后钱伟长也干不了什么事儿,就相当于技术员,当然就是“万能”了。这本是时代悲剧,却自诩“我自己没有专业,中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就成了个人悲剧。不过,从与胡海昌院士争夺广义变分原理首创权的恩怨看,他其实还是很看重自己的专业的。
@土摩托:我说,跳舞也是很好的一种体育运动,没想到钱老勃然大怒,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我们出去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贪图享乐的。”“我自己没有专业,中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万能科学家这个词语正是对钱老最好的诠释。–这个央视编导太诚实了http://sinaurl.cn/bQWps
7月31日 16:32

禹博的老底被老家的报纸给挖了:唐骏“校友”禹晋永的人生轨迹http://sinaurl.cn/bQE5a
7月31日 17:00

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还有一项,为死者讳。你讳你的,我说我的。不想听,没人逼你。崇拜祖先、崇拜伟人、崇拜死人,那是个人的信仰,没有权利逼着别人信。
7月31日 20:40

演出现在开始了,我还以为要等到3日。
@禹晋永:有奖征集资产线索通知,凡是提供@王小山 @吴法天 @很傻的妮子 的银行存款帐号、动产、不动产、薪金及来源等有效资产线索,经核实并人民法院采取诉讼保全强制措施扣押的给予一定的奖励,经判决强制执行后按一定比例给予提成奖励,有意提供线索者请私信我,将会有专门机构配合完成;私信全面开放 原文转发(1888)|原文评论(1649)
7月31日 23:30

在美国社会,特别是在科学界,都倾向于信任他人。因此如果有人作假的话很容易得逞。却很少敢于作假。并不是美国人天生更有道德,而是由于这种相互信任是建立在对不诚信行为的严厉打击基础之上的。我给《新华每日电讯》写的文章:捏造履历要付出代价http://sinaurl.cn/qzkLL
8月1日 06:49

因为命案必破,破了有功,非命案就可以不积极介入了,恐吓更是一般不管。不搞预防为主,不算犯罪率。 //@wuliucun:大家都来关注 //@数据知多少:为什么总要等人死了,才积极介入呢?此前方玄昌被袭几乎丧命,为什么不积极介入?方舟子多次呼吁但目前仍无进展。
@项建新:【胡忠治丧委员会公告】纸老虎品牌创办人、北京纸老虎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北京纸老虎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胡忠先生,于2010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遇害,经多方抢救无效辞世,享年41岁。目前北京市公安机关已经积极介入,案件正在审理中。http://sinaurl.cn/bQDIx
8月1日 21:42

“两弹一星”元勋共23人,其中“三钱”为钱三强、钱学森、钱骥。钱三强负责原子弹;钱学森负责火箭、导弹;钱骥负责中国第一颗卫星的设计,1983年就去世了,知道的人不多。许多人误以为钱伟长也是两弹一星元勋。他如果1957年没被划成右派倒也有可能参与进去。
8月1日 21:56

宣传报道称,爱因斯坦看了钱伟长的博士论文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钱伟长的论文研究的是“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无资料表明爱因斯坦对应用力学特别感兴趣。困扰爱因斯坦多年的是统一场这个物理学最大的问题,不太可能被一个供研究生研究的三级学科问题困扰多年。
8月1日 22:18

以下媒体这一两天报道钱伟长生平事迹时错误地把他称为“两弹一星”元勋,实际上他从未参与“两弹一星”工作:新华社、《光明日报》、《新京报》、《新闻晨报》(上海)、《三晋都市报》、《楚天金报》、《海峡都市报》、《山西晚报》、《三湘都市报》、《现代金报》、《钱江晚报》、《联合报》
8月1日 23:08

第一,钱伟长不是“两弹一星”元勋。第二,“两弹一星”元勋至少还有10人健在,公众较熟悉的包括周光召、朱光亚和去年获得科技最高奖的孙家栋。第三,国内那些以名字命名的科研成果多是自己叫的,你愿意意淫是你的权利,别人未必会放在眼里,英文谷歌的结果为零。
@盛大林:钱伟长老先生仙逝了。以“三钱”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包括“两弹一星”功勋专家,全部驾鹤西去了。虽然不知道“钱伟长方程”等为何物,但俺知道这等能以名字命名科研成果的杰出科学家几乎在国内绝迹了,而且看不到有人接班的迹象。因此,钱伟长的离开很令人悲伤,而无人继“钱”更令人悲伤!呜呼
8月1日 23:32

不少上海大学的师生在钱老校长的感召下有三样本事:崇拜死人,谩骂活人和吹牛皮。他们不隐瞒自己来自上海大学的身份,向大家展示上海大学的风采,这种勇气还是值得赞赏的。我支持新浪清理这些只关注一个人而且只为了骂街的僵尸用户。
8月2日 16:33

禹总,又有一家媒体要给你送钱了:禹晋永的十年“成功史”,恰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成长对应。在这个由土地与资本构成的产业中,依靠“空手道”于银行、地方政府之间辗转腾挪的,远非禹晋永一人。《财经》杂志起底禹晋永http://sinaurl.cn/qZ5j0
8月2日 16:36

上海大学的师生找出了一堆提及chien equation的论文以证明钱伟长的丰功伟绩,却不知那是大名鼎鼎的“钱学森方程”(一般称为卡门-钱公式),不是没多少人知道的“钱伟长方程”。要崇拜死人也得拜对人吧?纳头便拜,拜的却是另一个老钱,让人笑话,如何对得起钱老校长的在天之灵啊。
8月2日 16:46

钱伟长在多伦多大学读博士、谈家祯在加州理工读博士时,做的研究都是不错的,但是研究生时期的工作主要应归功于导师。一个人的学术成就要看他当教授后的工作。谈家祯自称重大发现的镶嵌遗传在任何一本英文遗传学教材都找不到。老一辈科学家真正有国际声誉的只有钱学森和华罗庚寥寥数人。
8月2日 17:18

在国外好一点的大学留学的,发表的论文被别人引用、乃至有很多引用,那是再正常不过了。钱伟长到老还在津津乐道他的博士论文工作曾经被某个美国人、某个苏联人引用过,以此作为自己有国际声誉的证明,可悲。亏他后来的工作在国外的引用率是0,不然还不知道会吹成什么样子了。
8月2日 17:47

回复@金山词霸:这个金山词霸的逻辑真够霸的。我说了某些人忽悠、没本事,他就说我是在说所有人都是忽悠、没本事,还泼妇了。连别人的词都敢编造,太霸了。 //@金山词霸:回复@越狱上网:按照他方舟子的分析模式,所有人都是忽悠出来的,所有人都没有本事,自己不作为还看不起别人,泼妇行为
8月2日 18:41

美国获得认证的正规大学共1400多所,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全国性研究型大学共262所。后者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第1~130名为顶级大学(以前还分一、二流大学,现在不分),第130名以后的不作排名,平分成三流和四流大学两档。美国研究型大学都是好学校,都不比中国一流大学差。
8月2日 23:04

2006年11月2日下午,潘总也曾与禹总在一虎一席谈展开“财富论剑”,不知节目结束后有没有在一虎的要求下亲切握手?//@潘石屹:刚刚看到一张照片@禹晋永 先生亲切的接见了 @方舟子 先生。方舟子,您看看人家禹总腰板挺得多直啊。
http://ss6.sinaimg.cn/orignal/47406879hd8077c248e85&690
8月2日 23:23

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唐骏事件:A Shady Resume Sparks Debate Over Honesty in China http://sinaurl.cn/bQEOe
8月3日 17:50

东风吹,战鼓擂。我是西太生我怕谁。 //@潘石屹:场面很大,好像后面还有鼓手。别闹了!
@禹晋永:维权开始,主持人宣布开始! 原文转发(647)|原文评论(2016)
http://ss3.sinaimg.cn/orignal/593ee32448ce5f20ca0d2&690
8月3日 18:20

禹总是不是还给媒体代表发制服啊?
@禹晋永:已经来了不少媒体代表了…..! 原文转发(1008)|原文评论(621)
http://ss5.sinaimg.cn/orignal/593ee32448ce58aaa2494&690
8月3日 18:45

禹总现在手上还真有10亿元,这几天发大财了?以禹总现在在全国人民当众的名声,也值这个价了。
@vinW:@禹晋永 说他另一家中国世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股本10亿,真相是什么?根据香港公司註冊处2010年7月22日的文件“1246851 (英)表格SC4 - 名義股本增加通知書 23100497114”显示,这家2008年注册的公司,直到2010年7月22日才从1万的股本增加到10亿 抄送@王小山@吴法天 及媒体。香港的查询费:13港
http://ss7.sinaimg.cn/orignal/5be3027dg747d9fe73db6&690
8月3日 18:49

回复@谢文:是啊,就像禹总在全国人民当中的名声一样。 //@谢文:请注意,表格的类别是“名义股本增加通知书”,不需要真金白金的。 //@方舟子:禹总现在手上还真有10亿元,这几天发大财了?以禹总现在在全国人民当众的名声,也值这个价了。
8月3日 18:58

回复@赵楚:这位媒体人的鼻子很特别,莫非装了狗鼻子? //@赵楚:因为媒体人都不傻,都有鼻子,都闻得到方舟子那些活动背后暧昧的银子味道太浓厚,却搞不清味道来自哪里,而韩寒或者小路也弄钱,但厨房基本是透明装修的。。。。
@王瑾wongjean:很奇怪那些媒体大佬一个个排着队的为韩寒张目,却大都不喜欢@方舟子。看来大家其实都不喜欢听真的真话,大家只是喜欢听听起来像真话的俏皮话而已。
8月3日 19:21

禹总在律师声明里点名要告的媒体共有东莞时报、北京青年报、每日经济新闻 、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 、中国经济时报等六家。这些媒体注意了,你们要是敢不继续报禹总的负面新闻,大家就认为你们是这两家向禹总求饶的小媒体。
@禹晋永:最新消息:刚才连续接到两家小媒体的电话,愿意主动删除并不再发布未经核实的负面新闻,请求主动与我们和解,要求我们不起诉和不对其采取保全措施以及不对外透露媒体单位名称,我们对他们持欢迎的态度,答应了他们的全部要求,和解和平解决;其余的侵权媒体继续实施我们的依法打击计划,让其担责
8月3日 23:46

在网上揭露“磁疗床”这种伪科学产品的人居然以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获刑,刑期10个月至14个月:全国首例网络诽谤刑事追诉案一审宣判http://sinaurl.cn/qw0IJ
8月4日 16:27

禹总点名要告的6家媒体中,东莞时报、北京青年报、每日经济新闻 、南方都市报在继续报道禹总的负面新闻,潇湘晨报 、中国经济时报未见动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小媒体”?不过它们当初揭露禹总的报道并没有删除。
@禹晋永:最新消息:刚才连续接到两家小媒体的电话,愿意主动删除并不再发布未经核实的负面新闻,请求主动与我们和解,要求我们不起诉和不对其采取保全措施以及不对外透露媒体单位名称,我们对他们持欢迎的态度,答应了他们的全部要求,和解和平解决;其余的侵权媒体继续实施我们的依法打击计划,让其担责 原文转发(903)|原文评论(756)
8月4日 16:45

美国《时代》周刊对唐骏事件的报道的译文:一份可疑履历在中国引发诚信问题的辩论http://sinaurl.cn/bRRJI
8月4日 18:31

德克萨斯A&M大学副校长Alexander Kemos被发现简历有假:自称是博士而实际上只读过博士没有毕业,自称曾是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成员但无记录。在记者向校方询问的第二天Kemos辞职。美国网友讨论的是该不该追究其刑事责任、任命他的校长该不该也辞职,没人讨论他该不该辞职、文凭和能力哪个重要。
8月4日 19:21

香港卫生署、澳门卫生局发出通知,呼吁市民不要购买或使用名为“章光101”金装101高级生发灵和“章光”101D发宝的头发护理产品。在检测时这两款“纯中药”产品被发现含有没有标明的西药成分米诺地尔。米诺地尔是用于治疗男性型脱发的外涂西药。
8月4日 20:27

回复@蜘蛛人X:是不要购买含有未标明成分的产品。米诺地尔产品标明了成分当然是可以购买的,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蜘蛛人X:@方舟子 就是说香港卫生署、澳门卫生局发出通知,呼吁市民不要购买含有米诺地尔的产品?
8月4日 22:31

禹总原来是要跟媒体联姻:禹晋永聘请了一家婚庆公司助威造势,而从现场视频看来,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像极了婚礼司仪。”现场有六面小鼓,两面大鼓。以《好汉歌》开头,《真心英雄》结尾。据主持人介绍,这是禹晋永最喜欢的两首歌。http://sinaurl.cn/qUvDj
8月4日 22:58

钱伟长说他的论文解决了爱因斯坦一辈子唯一没解决的问题——为什么牛在飞?因为有钱老在吹:“那么他(爱因斯坦)看见我这篇文章了,他看见我提这个,他说好,我这一辈子,就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他说我一直睡不了觉,一直在研究,好像我这个还不对,还有东西没弄清楚。他说我弄清楚了。”
8月5日 06:05

两个身着练功服的北方中年男子认真地探讨:“李一师父说我们瘦一些好,但他比我们还胖啊。”两个人琢磨了半天,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师父的胖和我们的胖不一样。”《南方周末》起底李一“神仙” http://sinaurl.cn/qGUhA
8月5日 13:48

禹总原来以前已经坐过牢了,大不了再坐一次,怕什么。2000年底被捕羁押几个月后,次年禹晋永离开绵阳,开始了他的异乡创业史。禹晋永绵阳往事:7年涉案22起http://sinaurl.cn/qGA7x
8月5日 18:07

禹总不演了?“本人宣布:从即日起退出微博江湖!”微博江湖要少多少乐子啊。
http://ss10.sinaimg.cn/orignal/47406879h8d10c3a5dfe9&690
8月5日 18:12

钱伟长说爱因斯坦称赞他解决了老爱一辈子唯一没解决的问题,“那时候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院长,普林斯顿大学,本身就很有名。”其实爱因斯坦没有当过院长,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也不隶属普林斯顿大学,是不同机构。钱老在央视吹牛:http://sinaurl.cn/qGoXr
8月5日 20:31

杨仙友看来很惋惜舆论的风口浪尖破坏了李一“神仙”“多年来弘道弘法的努力和苦心”。
@杨锦麟:转载南方人物周刊来信 杨锦麟 我本俗人六根不净/此文是我给南方人物周刊撰写的来信,来信写了五年了,这次终于有机会写到自己。对于沸沸扬扬的弟子说,者数百个字就是我的态度和回应.http://sinaurl.cn/brKeq
8月5日 20:39

十年间,方舟子将一个个丑闻披露开来,成多败少,树敌无数,但在他看来,“有人说我偏执,这要看怎么理解,如果说做事认真叫偏执,那我就偏执了,而且还会一直地这么偏执下去。”——《南都周刊》报道:方舟子十年打假路http://sinaurl.cn/qG9rO
8月5日 21:49

回复@客观公正理性:都是南方报系的,还能指望他们对其兄弟刊物、记者做的丑事有什么客观评价? //@客观公正理性:近几年,方舟子对一些记者以及一些媒体机构大加挞伐,甚至上纲上线,有时仅仅是一两句话的意见相左,就能引起方舟子的狂怒和批判。________这就是记者对你的评价?
8月5日 22:00

回复@阿一健:我也不知道这些记者是出于什么心理,明明知道我的人身安全让人担心,却偏偏都喜欢详细地描述一下见面地址及周边环境,也许就巴不得我出点什么事可以幸灾乐祸:看你敢打媒体的假!这个访谈是很早就做的。反正我以后不会再接受陌生记者的面谈。
8月5日 23:28

古今中外一直有人宣称自己可以长期不食烟火而且身体健康,有的还轰动一时,成了名人,但是一旦人们开始认真追究起来,这些骗子的结局都不怎么美妙。请看我给《中国青年报》写的文章:你今天吃饭了吗?http://sinaurl.cn/bdP8Q
8月6日 17:14

跳出来高喊“宗教是对人类尊严的侮辱”是方舟子还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Steven Weinberg?财新网的宗教骗子辩护士易禾连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都没有,“智商”更是低得令人同情,却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灵商”,倒也符合传教士的特征。http://sinaurl.cn/bdbxx
8月7日 00:18

我的最终目的是希望社会能更健康的发展,不然就没有希望了。现在,代表社会良心的学术界,代表生命尊严的医学界,代表社会未来的教育界,全都出现溃烂,希望通过打假,能还中国社会一个健康的肢体。《中国经营报》报道:方舟子行走在诚信坍塌的边缘http://sinaurl.cn/bdTfB
8月7日 20:40

复方丹参滴丸并未获得FDA批准。近年来FDA允许化学成分不确定的药物(例如草药制剂)申请上市许可,但是必须经过三期临床验证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复方丹参滴丸还未经过第三期临床验证,获FDA批准当然无从谈起。未经三期临床验证的药物本来就不该上市,却在国内大肆吹嘘,那是中国特色。
8月8日 00:02

回复@付强2010:没有一种中药通过了FDA认可的三期临床验证。唯一一种获FDA批准的草药制剂是德国研发的绿茶提取物,治疗疣子的外用药。 //@付强2010:请教方先生,中药有没有通过严格临床验证的?
8月8日 00:08

三期临床验证是验证一切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最可靠的科学方法,和西药、中药没有关系。西药也是近几十年来才开始用这套方法。中国药监也承认对中药新药要用这套方法,实际做起来是另一回事。复方丹参滴丸愿意去接受国际标准的检验,是好事。但是不该刚刚过了二期临床还未过三期就吹嘘、误导。
8月8日 00:21

有的人口口声声说中药不需要“西方科学”的检验,却又爱造谣、传谣说某个中成药已经获得了FDA认证。通不过检验时就对“西方科学”做不屑一顾状,貌似要通过了就又把“西方科学”当招牌,这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分裂吧。
8月8日 18:1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言人顾左右而言他,扯东扯西,就是不愿承认也不敢否认复方丹参滴丸有严重不良反应。中国有这样扯皮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难怪大家都宁愿相信FDA。http://sinaurl.cn/bgyAv
8月8日 20:44

1997年天士力已经在广泛宣传“复方丹参滴丸是美国FDA批准,进入美国的第一个中药”,许多人信以为真,让它成为国内最畅销的中药。其实当时只是进入第一期临床试验而已。现在复方丹参滴丸仅仅完成了二期临床试验,又满世界宣传得好像获得FDA批准了。
8月8日 21:50

回复@蔡启阳:给儿童使用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不明、甚至已知无效而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的医生,都是无良医生,对不起他们受的现代医学教育。 //@蔡启阳:转发此微博:@方舟子 现在医院给儿童用药也经常开的是中成药,吊针也开中药制济,你如何看这事情?
8月8日 21:54

回复@冯霁:我国基本上没有自己研发的西药,我国使用的西药基本上都是国外研发,经FDA批准后仿制、进口的。骨肽之类中国特色的西药则是骗人的。 //@冯霁:我国的其他西药有没有也是如此宣传过呢?
8月8日 22:02

回复@catevacn:一期临床试验为短期小规模,时间持续数月。二期为中期中等规模,时间持续几个月到两年。三期为长期大规模,时间持续一到四年。天士力用了这么长时间才完成二期,是因为中间他们自己撤回试验申请,中断了。 //@catevacn:同问:每一期临床试验需要多长时间
8月8日 22:21

听土摩托说新浪微博不能发新语丝网友批评梁文道的文章链接,发了链接很快会失效。我就把文章转到新浪博客上再试试看,看梁仙友是否真有这等神功。《揣着糊涂装明白的梁文道》http://sinaurl.cn/q56oO
8月9日 13:50

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在今年年初已完成二期临床试验,不知为何过了半年才开始炒作此事。该二期临床试验只用到了100余名病人,真正难做的是三期临床试验,按要求通常需要用到1000~3000名病人。希望天士力能真正进行三期临床试验,而不要一直停留在“有望进入”阶段。
8月9日 14:06

天士力在美国做的临床试验是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即使几年后能通过三期临床试验,也仅仅证明该药对这种特定的疾病有一定疗效,不能证明它对其他疾病也有效,更不能证明中药都有效。我们从来不否认个别的中药可能对某种疾病有效,只不过要求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8月9日 14:37

回复@性感の图片:青蒿素是从黄花蒿提取的用于治疗疟疾的化学药,即西药。作为中药的青蒿是香蒿,不含青蒿素,即使有经过煎煮也破坏了活性,对疟疾无效。 //@性感の图片:请教一下,我以前听人说过,好像是青蒿素吧?治疟疾的,说是唯一被西医使用的中药,是这样吗?
8月9日 14:53

刘“太医”的托在美国出了一本宣扬刘“太医”的英文书,欺骗国内的人以为刘“太医”受到了美国人重视。书作者署名Bernard Lee和Aleta Ho,看姓氏是两个华人。出版社为iUniverse,是一家提供自我出版服务、先购后印的出版社,任何人任何书都可找它自费出版,有读者买再印刷,买一本印一本。
8月9日 20:42

《南方都市报》一边批李一,一边又登“风水大师”宣扬得道成仙有可能的文章,难道他们批假神仙是因为相信世上真有神仙?http://sinaurl.cn/bgf4G
8月9日 21:08

李一都已经是神仙了,还要保安干什么呢?参加者说,他还获得了保险大会颁发的荣誉奖牌,上书:“李一道长 冠绝华伦”。集体练功的场面和80年代那阵子差不多嘛。《出席保险大会作养生演讲 道长李一10保安护驾避记者》http://sinaurl.cn/bgE3U
http://ss8.sinaimg.cn/orignal/47406879h8d63daf07457&690
8月9日 21:19

回复@韩国强:这就是第一财经日报的立场,什么迷信的东西都可以正式登出?八方不同的声音是通过读者来函发出的,懂不懂,副总编大人?“封杀”你们这种没品的小报是我的权利。 //@韩国强:报纸应该提供八方不同的声音。报社的立场体现在社论或者主笔言论上面。难道你也想搞封杀?
8月9日 21:33

报纸要有基本的立场和品位,没有立场和品位的那是小报。按这个标准,中国的报纸不管是官办的还是商办的,和小报都无区别。美国的主流报纸,不管政治倾向如何,哪家登过宣扬迷信、反科学的评论文章?读者有不同意见,最多给登个来信。
8月9日 21:49

第一财经日报的副总编辑韩国强告诉我们,他们的办报方针就是提供八方不同的声音。好,以后大家有在别处登不了的文章都送到他那里去,再荒唐、再下作的,他也必须登,不登,我们就控诉他是在搞封杀。
8月9日 21:54



方舟子:行走在诚信坍塌的边缘

7 08 2010年

 

中国经营报2010-08-06

记者:齐洁

 

和西太平洋大学中国校友们的一场对决把方舟子再度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方舟子打假十年,单枪匹马。十年里,他让“基因皇后”陈晓宁陷入难堪;这次“打工皇帝”唐骏和他的校友们也是狼狈失措。有人说他炒作,有人说他为利,对于这样的评价,方舟子只是一笑。

 

多一些批判精神

 

方舟子,原名方是民。1985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1990年本科毕业后,海外求学,1995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此后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生物系、索尔克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28岁之前,象牙塔内的经历是平坦的通途。在此之后,便成为一个专事打假的“自由职业者”。

 

方舟子开始关注假学历很偶然。“基因皇后”陈晓宁说自己是世界顶尖的生物学家,引起了方舟子的好奇,就去查她的履历,发现她连博士学位都没拿到,后来再一查发现她只是实验室导师的助手。

 

这一查成了习惯,遇到自夸过火的人,方舟子就会主动去查他们的学历和学位,信息都是公开的。

 

“唐骏的事是2009年4月份的时候,一个加州理工的同学给我们写了一篇文章,说发现唐骏新出版的书里说自己是加州理工的博士,但却查不到他的名字。这个同学是在1990年到1996年就读加州理工,如果那时唐骏也在那儿一定会认识。”方舟子在微博互动中发现唐骏不是一般的企业家,很多人崇拜他,已经成为一个青年偶像、青年导师。而且唐骏利用这种偶像的形象到处做演讲,上电视、出书,已经不像个经理人,不专业也不职业。

 

方舟子说他最关心的是唐骏对青年人的影响:“我看过很多他的演讲就是胡吹,竟然那么多人都信他。他说过,‘1985年为什么股市涨了,因为有个人去了日本,1990年日本的股市为什么跌了,因为有个人离开了日本,这个人就是我。经济学家都忽略了,忽略的就是我。’像这种话都敢说,那些学生竟然很相信他,还鼓掌,这是很大的问题。”方舟子坦言,他非常惊讶于当今年轻人的盲目崇拜,非常担心,所以后来就花了很多时间去关注唐骏,“我希望青年们看到一个摘掉光环的唐骏,在以后面对偶像时,多一点怀疑的眼光和批判的精神。”

 

方舟子意在借此唤起社会的诚信:“为什么造假这么泛滥?全社会对这种不诚信的行为过分宽容,如果唐骏的事发生在美国的话,他肯定是道歉辞职了,反而中国现在很多人都替他辩护,认为他有能力,学历造假只是瑕疵,好多人反来批我,攻击我。”

 

诚信没有灰色区域

 

方舟子揭露的大多是功成名就的名人,他们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利益团体,这就会引来强大的反击。对于这点,方舟子说他已经适应了,这十年来都是这样过来的。最痛苦的是因为揭露自己母校中国科技大学一个著名教授造假,被母校视作敌人。“我无所谓,我不是一个政治家,如果政治家会争取方方面面的人来支持他,我不是,我就是摆事实,你说的不对,即使你是个中间派我也要批评你。”方舟子很坦白。

 

国家制度上对文凭的过分强调被认为是学历造假的巨大诱因。“大学扩招之后找工作也要文凭,做什么都要文凭,所以就产生了这么个市场。有人没有那个文凭怎么办?那就只能去伪造一个。”方舟子说,在中国假学历泛滥,首先是有这个市场,其次很容易得到,全世界可能没有像中国这样到处写着办证,要什么证都有。再就是缺乏监管,惩罚太轻。

 

更可悲的是,大规模的学历造假发生在中国的精英阶层,他们本来应该是中国的道德典范,他们带动了社会的道德在整体滑落。“这些所谓的精英,相当一部分人是不择手段上去的,因为这个社会崇拜名人或者赚到钱的人,然后也就不管这些人的成功到底是怎么来的,成功之后怎么造假就无所谓了。”方舟子说他之所以盯着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不放,是因为名人造假对社会危害更大,打这些人的假能起到一个震撼作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骏事件引爆了巨大的社会讨论,方舟子很赞同一种观点:“唐骏这件事,在美国,他要辞职,100个人只有一个价值观——诚实;在日本,他要谢罪,100个人只有一个价值观——担当;在中国,他要狡辩,100个人有100个价值观。”

 

“很多事情本来是非很清楚,不一定非要存在灰色区域不可,诚信没有灰色区域,这是个很明白的事情。学术上会有灰色区域值得去讨论,事实方面是没有灰色地带的,这一点在国内就老是搞不明白。许多人来指责我,这反应社会的价值观有问题。这也是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的,我们缺乏诚信也不是最近的事,我们这个社会缺乏一个信用体系,虽然一些思想家一直在讲诚信,但那往往停留在口头上,现在这个问题就更突出了。有些人要对骗子厚道,那你对骗子厚道就是对被骗的人不厚道,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方舟子认为他十年打假,最大的成果是引起了大家对学术造假的关注,促使管理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再就是起到了一个监督的作用,“以前没人来管,现在有我们那个网站,脸皮比较薄的、胆子比较小的就不敢再造假了,这也算一个贡献。”

 

方舟子最看重的还是对学生的教育作用,通过一些例子让他们知道抄袭是很可耻的。

 

“你打假十年朋友多还是敌人多?”笔者问。

 

“有些战友,但敌人也越来越多,有些因为打假,本来关系不错,后来就打成敌人了。”方舟子说,他的性格中有点儿英雄主义情结,但生活中很爱交朋友,三教九流都交。

 

“我的最终目的是希望社会能更健康的发展,不然就没有希望了。现在,代表社会良心的学术界,代表生命尊严的医学界,代表社会未来的教育界,全都出现溃烂,希望通过打假,能还中国社会一个健康的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