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我所知道的29岁市长周森锋同学”

13 07 2009年

【方舟子按:该文第一段最后一句、第4点最后一句、倒数第二段全段、倒数第三段全段,全盘抄袭我对《南都周刊》采访的答复,见《“打假斗士”方舟子嗑上“最年轻市长”》。倒数第四段抄袭池墨《“80后”副县VS最年轻市长》。文中评论部分全部抄袭他人,此人真不愧是周森峰的同学,得了清华大学的真传。】

我所知道的29岁市长周森锋同学,和他的富豪导师刘洪玉

作者:Stone
http://home.thatsmetro.com/space.php?uid=2110&do=blog&id=35948

周森锋是我在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的同学,说实话,如果不是我现在的单位领导指着我鼻子说“你们清华的怎么都喜欢抄袭”的话,我是不会写这篇日志的。好在大都会网站上已经有一篇《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你们学者的尊严在哪里?!》在先,因此,不能说我不尊敬师长和母校。一个人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能通过抄袭的方法发表两篇论文,就说明这个人不仅没有真才实学,而且品质是有问题的。

1. 周森锋同学。河南许昌禹州市神垕镇人,出生于1980年7月,我印象里他是2001年7月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进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攻读管理科学于工程方向的硕士,他的导师是刘洪玉教授,也是我们的所长。目前社会上和舆论界关注周森锋同学,我看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调动频繁:不到5年的工作经历中,他一共调动了3个单位、6次职务,也就是说,他的提拔、调动简历几乎都是以月为计算单位的,调动之频繁可见一斑;第二,论文抄袭,周森锋同学就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两篇论文都是抄袭的,特别是论文《基于价值链的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表于2002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论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相似度超过50%。不过,大都会网站(ThatsMetro.com)上有人揭发《周森锋的硕士生论文三句英文摘要错了6处》,还是让我大吃一惊。

2.刘洪玉教授。刘教授是1962年10月30日出生,天津静海人。尽管刘教授只有硕士学位,但是他居然能获得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资格,还当上了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系主任、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然而,我想披露一个惊人的内幕是:刘教授其实是搜房网的隐形股东,他的主要工作是为搜房网炮制各种毫无学术水准的排行榜,然后向拿奖的房地产开发商索取赞助费和证书费,每年都超过1000万元,这10年他至少赚到了5000万元。而刘洪玉的合作伙伴,也就是搜房网的第一大股东莫天全已经套现20.3亿元人民币。

3.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这是块金字招牌,完全是因为清华大学。所长刘洪玉教授和副所长季如进教授都只有硕士学位,但是都带博士生,这在清华北大这样的高校中属于罕见的。我们到了清华才知道,所谓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其实相当于是刘洪玉私人的图章,这里没有一个教师和学生是在搞科研的,除了搞钱还是搞钱。除了我上面说的评奖之外,我们所每年举办的各类培训班至少50 个,如地产卓越总裁高级研修班、房地产总裁高级研修班、房地产工程项目管理高级研修班、房地产营销与策划高级研修班等等,这些都是刘洪玉的赚钱之道。

4.清华大学。其实我们在毕业前在学校的测评中,已经对房地产研究所评分很低了(至少我和我知道的同学都是评分很低的),但是这个所谓的跨院系的校级学术研究机构“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一直被刘洪玉把持着。其实,在周森锋出事之前,清华大学丢丑的新闻几乎天天发生,周森锋从清华硕士文凭都拿到了,连清华的英文 tsinghua都不知道也不奇怪。再譬如,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属于最荒唐不过的,将蒋介石(Chiang Kai-shek)被改名为“常凯申”。清华大学老师造假的案例很多了,清华大学从来没有对这些人进行过处理。

5.搜房网。该网站也是清华大学毕业生莫天全创办的,这个号称全国最大的房地产门户网站其实只做一件事情:和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国务院发展中心企业所联合搞评选,而且也只有这个项目是赚钱的。当然,评选的名目是繁多的,例如“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另外,他们还编造谎言,成立所谓“中国指数研究院”。不过,现在全国的房地产商普遍感觉搜房网已经属于垃圾招牌,今年以来搜房网的两大新闻是:第一,大规模的裁员计划,公司已经削减40%的职位,搜房的裁员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第二,策划所谓海外购房团,但是一套没有成交,被质疑是领导旅行团。我纳闷的是:搜房网的TOP10研究组打的可是扛的国务院与清华的牌子,这样草率地公布一个又一个的严重失实的“研究成果”,可真的是拿国务院与清华的牌子开玩笑了。

写完了上面的背景,大家可以已经清楚周森锋同学为何论文抄袭了,我看主要原因是两个:第一,导师刘洪玉只顾赚钱和外出讲课,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第二,在清华大学房地产所这个拜金主义机构里,以周森锋同学为代表的好苗子也会变坏。插曲:周森锋是2006年上半年在襄樊华悦大酒店举行的婚礼,“当时很轰动”。时任襄樊市长出席婚礼并讲话,笑称两人结婚是“引凤筑巢”。

而最年轻的周森锋市长之所以遭到公众的质疑,是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还不透明,人们不明白最年轻市长取得了哪些政绩,他有何德何能担任市长大任?有关部门却不能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其理由只是“全票当选”,这个理由显然不能服众。

有人为周森锋辩护,认为只要他本职工作做好了,没必要追究他以前是否学术造假的问题。我觉得这种辩护的理由不太成立。第一,周森锋能够一毕业就到襄樊担任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就是因为他是作为硕士博士人才引进的。如果他当时的硕士学位是有水分的,也就是说他走上仕途的过程本来就是不对的,是利用了不正当的方法当上了副主任后来当上市长。因此,周森锋论文有没有抄袭跟他现在的地位是有直接关系的。

这件事最后很可能会不了了之。如果要有实质性的进展的话,就是清华大学把他的学位撤销,但从清华以前的表现来说,这种可能性不大。第二种就是行政上的处分,当然这种可能性也不大。因为现在比周森锋地位高的人有很多学历也是假的,他们肯定是不敢也是不愿意去处理的。所以等媒体不关注了,这件事就会不了了之了。

对于我,我很后悔读了清华,特别是上了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



“×零后”看周森锋

13 07 2009年

精品购物指南2009-7-13

对于陷入漩涡的周森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态度,而这些视角和认知也表露着生于不同年代的人对待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他们当中有些人对此不感兴趣,有些人谨言慎行,同样,也有些人扼腕叹息或是忧心忡忡。

周孝正

上世纪40年代生人  著名社会学家

“这件事情需要的是组织部门通过正常渠道核实,其实跟年龄没什么关系。29岁当处长怎么了?中国有几亿网民,有一些人对他感兴趣,其实也只是很小的比例。作为公众人物、干部,有人想要调查你,那也是很正常的事。”

曹景行

上世纪40年代生人  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言论部总监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学者

“对周森锋而言,抄袭不是小事,这关系到他的学位是不是成立。现在,大学的抄袭现象确实很厉害,但这并不能成为他可以抄袭的理由。对公务员来说,诚信是根本,尤其是掌权的人必须诚信。对大众而言,将太多的关注放在年龄上,实际上是现在整个环境不利于年轻人发挥作用的表现。”

方舟子

上世纪60年代生人  学术打假人

“其实我也和一般人一样,很想知道一个29岁的人为何能当上市长,因为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这是不常见的。此外,我还很想听听周森锋对自己的抄袭行为是如何辩解的。类似的事件要是发生在国外,据我所知,如果周市长不自己辞职的话,他就会遭到弹劾。即使弹劾不成功,他也很难获得连任。”

白岩松

上世纪60年代生人  中央电视台记者、主持人

“我觉得像周市长的道路是不可以复制的,因为他有很多地方都极具偶然性。”

五岳散人

上世纪70年代生人  时事评论人

“说到底,这还是因为民众对于官员的升迁与奖惩不甚透明所导致的疑问,年龄问题不过是新闻噱头,引发了更多的关注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想释疑于大众,必须要把更多的背景说清,比如曾经的政绩如何、家庭背景怎样等。权力的授受是公众事务,接受公众全面监督是必然之举。一个青年官员的蹿升必然会引起猜想,进而产生很多未必合适的联想。这种联想有时是很伤人的,甚至也会伤害到青年官员本身。所以于公于私,这都必须注意。”

梁文道

上世纪70年代生人  凤凰卫视评论员

“今天的政府官员已经跟过去完全不同,每一个当官的人都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知道自己在这个网络时代、高度透明化的时代,自己过去做过什么事、说过什么话、从政的履历如何都是会被人公开的,是会被人公开提问的。而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周森锋应该出来做正面回应,而不应该躲在背后,觉得只要自己默默做事就可以免责,这是一个不对的态度。”

韩寒

上世纪80年代生人  作家、赛车手

“我最近一直在比赛,上网不方便,对这件事也不太清楚。以后如果有什么好玩儿的事情再联系吧,不好意思。”

郭敬明

上世纪80年代生人  畅销书作家、杂志主编

长江出版集团北京中心副总编辑

“我一般从不看新闻,所以并不知道这件事,一点也不了解,而且我对这件事也没有兴趣。”

对话“×零后”

《北京》:第一次看到与周森锋相关的新闻大概是什么时间?当时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方舟子:从6月23日网上爆出周森锋论文涉嫌抄袭时我就开始关注这件事,当时也有人给《新语丝》投了稿。我知道现在国内论文抄袭很普遍,所以,发现周森锋的论文也抄袭我并不感到意外。

五岳散人:平时我的专栏写时事评论的稿子比较多。其实29岁的处级干部也并不罕见。

《北京》:为什么关注周森锋事件?您觉得周森锋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曹景行:从当前中国的情况来看,29岁当县级市的市长还是比较年轻的。很多新闻也都在拿“29岁”这个标签做文章,中国现在只要有一点异常现象,都会被挖掘背景。

五岳散人:我觉得周森锋那份就职材料写得太不好了。毕业以后,他担任的一直都是副职,也没有具体的业绩,突然提拔到这个高度当然非常容易引起关注。这种怀疑几乎可以说是大众一种先天性的怀疑。

方舟子:我本人除了反伪科学,也反学术造假。周森锋在读研究生期间的论文存在抄袭,这也是学术造假,所以引起我的关注。而对于周森锋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我觉得主要在于他有一个“最年轻市长”的头衔,才29岁就当了市长,很不一般,人们也就有兴趣去挖一下他的底细。

《北京》:在整个周森锋事件中,您觉得年龄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五岳散人:年龄应该是他受到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他已经三十几岁,甚至假如他今年只是31岁,可能都没有人会去搭理这件事,会去调查他。

周孝正:我个人觉得因为仅仅因为年龄而关注周森锋,其实没有什么道理。中国大概有2000多个县级市,这些市长的诚实、信用记录才是关键问题。“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假如他的论文造假,当然要引咎辞职,所以,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论文是不是假的。

曹景行:毛泽东当年成为中国一大代表的时候是28岁,红军当时十几岁当团长的也很多。

《北京》:周森锋出名后深陷“背景门”“打伞门”“名烟门”“论文门”,您觉得人们对“80后市长”的“陈年旧事”穷追不舍的原因是什么?

五岳散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不透明。

方舟子:周森锋出名后成了公众人物,就要受到人们的质疑,这是作为名人、公众人物必须付出的代价,很正常。

曹景行:打伞、抽名烟等问题是作风问题,年轻干部不应该学一些官气十足的作风,希望他能带来清新的风气。至于他的弟弟在清华上学,涉及到他家超生的事情,那是他爸爸的事,是他干预不了的。不过,论文抄袭确实是一件非常严肃且严重的事情。

《北京》:现在,面对各种质疑和言论,周森锋一律采取了谢绝回应的态度,如何评论他的应对方式?

方舟子:周市长是政府官员,有义务回应公众的质疑。他保持缄默,一方面说明其心虚,另一方面也说明其漠视公众的权利。这个事件涉及政府的诚信形象,涉及到官员选拔的标准问题,不是周市长自己的事情。

五岳散人:这种方式非常糟糕。虽然不是直选,但所承担的责任就决定你必须要有直面质疑的勇气,如果你没有这个勇气,不愿意回应,那么为什么还要让你担任一方父母官的工作呢?公职人员在这方面是毫无隐私可言的,在得到利益的情况下必须把相关的部分隐私公之于众。

周孝正:既然现在有人提出怀疑,不管是周森锋本人还是有关部门都不应该装聋作哑,必须要有回应,这是政府和政府官员该做的事情,老百姓有知情权。十七大报告中已经指出人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尤其对出任公职的干部,当然有知情权。因此,清华大学或上级主管部门还有他本人必须作出正面回答,而且必须证据确凿。这是毫无疑问的。

曹景行:周森锋对有关抄袭一事一直不回答,这是很不好的做法,这个含糊的应对可能会使这件事成为他的污点。周森锋当选市长是市人大全票通过的,也是第一次。其实网站是很好的补充手段,起着民主监督的作用。事情弄清楚了,老百姓才能放心。

《北京》:目前,也有些网民,尤其是“80后”网民认为论文抄袭是很普遍的事情,不值得惊奇,一个本应“奇怪”的现象如今却被当成了“不奇怪”,对此,您怎么看?

方舟子:我觉得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小学、中学上作文课的时候,老师就教学生要抄范文,然后到了大学、研究生阶段,又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很多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写论文,不知道合理引用和抄袭的区别,或者是知道,没有意识到抄袭的严重性。不能因为抄袭很普遍,就可以不追究责任,就像不能因为大家都在偷东西,就认为偷东西不应该受到谴责是一样的。

《北京》:论文造假是否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对于周森锋涉嫌论文抄袭这件事,您觉得可以前事不计地宽容吗?

五岳散人:论文造假的现象很普遍这不能成为任何人抄袭的理由。也许,我们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可以没有那么高,但是,对于一个公务人员,必然应该要求私人道德,否则人们就不可能相信他在公众道德层面上具有很高的免疫力。

方舟子:论文造假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周森锋能够一毕业就到襄樊担任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就是因为他是作为硕士、博士人才引进的。如果他当时的硕士学位是有水分的,也就是说他走上仕途的过程本来就是不对的,是利用了不正当的方法当上了副主任,随后又当选了市长。因此,周森锋论文有没有抄袭跟他现在的地位是有直接关系的。一个人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能通过抄袭的方法发表两篇论文,就说明这个人不仅没有真才实学,而且品质也是有问题的,为达目的弄虚作假,不诚信。那么我们就会怀疑,他当市长,是否也会为了有政绩而弄虚作假?

《北京》:有人预测这件事最终会以不了了之告终,您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走向?它对周森锋和社会都会产生哪些影响?

周孝正:既然有人问了就不能不了了之,因为人民是主人,既然有人质疑,置之不理就是猖狂,必须要有明确、正面的答复。

方舟子:如果要有实质性的进展的话,就是清华大学把他的学位撤销,但从过往的事实来说,这种可能性不大。第二种就是行政上的处分,当然这种可能性也不大。因为现在比周森锋地位高的人有很多学历也是假的,他们肯定是不敢也是不愿意去处理的。所以等媒体不关注了,这件事就会不了了之了。周森锋不太可能因此受到处理,但是他的形象毕竟受损了,而且可能会对他以后的升迁造成一些影响。周森锋不受处理,则会对社会造成很恶劣的影响,让学生以为抄袭论文是可以被接受的。

五岳散人:我觉得很可能会不了了之,因为无法深究。深究论文,就会牵涉到清华大学。虽然我们的教育几乎跟足协一样有问题存在,但毕竟还是无法让人质疑到这个程度。其他方向的质疑我觉得最终也都会是死胡同一条。

曹景行:这件事不管结果如何,对他来说都是必须跨过去的一道门槛。有还是没有?有,应该怎么办?对官员来说,必须把诚信放在非常珍贵的位置。假如上面的部门糊弄过去,那这件事将成为他终身的污点。周森锋现在不回答,可能是他需要思考,思考之后,还是需要回答。

《北京》:对于当代的社会而言,您觉得周森锋事件仅仅是个例,还是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方舟子:他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就像我上面说的,他的“背景门”反映了公众对现在的官员选拔制度的不信任;他的“抄袭门”则反映了国内学术论文造假的严重程度。

五岳散人:这绝不只是个个例而已。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不仅仅在于论文造假,也不仅仅在于年龄,还有更深更多的问题有待挖掘。

《北京》:那么,它对“80后”该如何登上政治舞台都具有哪些意义呢?

五岳散人:目前而言,我想信号很复杂。他会告诉老百姓一个不太好的消息,就是作假也可以上去,而且很可能会升得更快。

方舟子:不管是哪一代的人,不管要登上什么舞台,都应该诚实。作为政府官员,还应该知道自己的职责,不能够不把公众当回事。

曹景行:其实我一直认为将年龄作为一个参照是很不好的。29岁不算小了,已经研究生毕业并有5年工作经历,对真正有才能的人来说,这个年纪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其实80岁也是可以的,所以,关键是要有竞争机制,让市民来决定谁当选。什么年龄该做什么,这种观念本身是很荒唐的。除了结婚、上学有年龄之限以外,成年人界限过了之后,是应该没有限制的。

《北京》:对于开始逐渐在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主流人群或中坚力量的“80后”一代,您怎么看?

周孝正:我个人认为“80后”这个说法本身就没什么意义,地球一天转一圈,并没有哆嗦,时间是连续的。只不过凑个整数出来个“80后”,80、81、82在我眼里没有任何区别。

方舟子:这一代人生长的时期,正好是国内社会处于转型期,他们应该更注意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不要过于功利、势利。



假如回国定居,最怀念美国的什么?

11 07 2009年

自由的互联网
宁静的生活
没有污染的空气
公共电视台
图书馆
国家公园
百老汇歌舞剧
室内没有蚊子
冰淇淋
美式杂烩汤(chowder)



科学大争论:不变的是科学方法

9 07 2009年

(方舟子按:《科学史上的著名公案》系列已写完,结集定名为《爱因斯坦信上帝吗?——方舟子解读科学史著名谜团》,将在这个月由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下面开始另一个科学史系列。)

    和人类其他智力活动一样,科学研究充满了争论。涉及的科学问题越是重大,引发的争论往往也越激烈。科学界可能是最好战、最不宽容的一个共同体,一个新的科学观点提出之后,都必须接受挑剔的批评,看看其论证是否严密,证据是否充分。越是新奇的不寻常观点,越需要不寻常的证据,争论也越大。

    和人类其他智力活动不同,多数科学争论或迟或早都能达成共识,有了定论。科学结论的形成既不靠援引经书教义,也不靠权威的拍板,而是由于科学研究有一个解决争论的可靠方法:可重复的、独立的观察或实验。用以支持的观察或实验越多,结论也就越可靠。

    我们今天视为科学常识的许多科学定论,例如“地球围绕着太阳运动”、“物质由原子构成”、“化石是生物体的遗迹”、“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等等,在历史上都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但是现在一般的人都只知道了一个结论,并不了解这些争论是如何发生、演变和解决的。有的历史争论虽然经常被提到,却是出于误解。例如“光是波还是粒子”的历史争论经常被错误地用来说明真理并非只有一个。

    还有许多科学争论至今还在进行着,例如“人性是否受基因的影响”、“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外星文明是否存在”、“宇宙的结局会是怎样”。其中有的已有了主流看法,有的则是见仁见智,还有的则在挑战着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在可预见的未来恐怕难以有结论。

    科学争论有时并非完全局限于科学界内部,还受到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例如虽然科学界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结束了有关“生物是否进化而来”的争论而有了共识,但是直到今天,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仍然在学术界之外挑战、否定进化论,并误导了相当多的公众,让他们误以为“生物是进化而来的”说法还不是一个科学定论。

    同样在误导着公众对科学的看法的,还有一批信奉文化相对主义的反科学主义者。他们认为科学知识并非反映客观存在,而只是文化建构,是相当主观的东西。他们甚至声称科学知识并不比迷信等其他人类知识更高明。还在进行着的科学争论固然会被他们用来做为科学研究并不客观的佐证,即使在科学界已无争论的科学定论,在他们看来也不确定,并非就是正确的。例如,他们认为地心说与日心说相比,并非就更不科学、不正确。由此他们得出结论说:科学无所谓是非对错,科学的东西未必正确,正确的东西未必就是科学,相信科学也是一种迷信。

    还有一些人也认为不存在科学定论,但他们的理由与反科学主义者不同,认为科学研究是在不断地证伪、推翻现有科学知识中发展的,过去的科学定论已被推翻,现在的科学定论将来总有一天也会被推翻。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很多是以当代哥白尼、伽利略自居的伪科学人士,坚信他们做出了推翻科学原理的重大发现,总有一天会在科学界掀起一场天翻地覆的大革命。

    这样的大革命只发生在他们的幻想之中。科学的进步是连贯的进步,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演化,并不是推翻一切重来的大革命。一个科学观点一旦成为科学定论,就表明它有了非常充足的证据,被推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管科学如何再进步,类似“物质由原子组成”、“生物是进化而来”这样的有无数证据支持的科学定论,都不可能再被推翻。

    当然,今天的主流观点都是由以前的另类观点演变而来的,以后有可能被其他的观点所取代,甚至今天视为科学定论的观点,在以后也有可能被推翻,即使这种可能性非常低。但是无论如何,这些演变都是在科学界内部,由科学家遵循科学方法和学术规范进行的,与反科学主义者的批评和伪科学人士的妄言毫无关系。虽然科学研究是由有着人性弱点的科学家做的,会受到政治、文化、宗教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类影响往往是负面的,起到阻碍作用),但是科学方法却保证了科学具有自我修正的能力,从而能够避免研究者的主观偏见,获得客观的结果,也就有可能让科学问题在争论之后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在这个系列中,我们将回顾科学史上的一些重大争论,它们已有了定论,但其中的某些细节还值得回味。我们也将介绍和展望目前科学界正在进行的一些令人感兴趣的争论。新的科学问题在不断提出,新的争论在持续进行,不变的是科学方法。

2009.7.1.

(《经济观察报》2009.7.6)



请网易、搜狐博客管理员关闭博客镜像的评论和留言

9 07 2009年

    今天偶尔看了一下在网易、搜狐我的博客镜像,发现一些中医骗子、伪科学骗子天天在那里骂街,污言秽语污读者眼睛,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尤其不好。我没有这些镜像的密码,无法清扫,也没有时间去清扫,请那里的博客管理员代为关闭那里的评论、留言。这些镜像都是我去做访谈时随口同意建的,我不知道这事应该找谁,就公开说一下。



“石头-剪刀-布”的博弈

8 07 2009年

    “石头-剪刀-布”大概算得上最通行的游戏,谁都在小时候玩过。它并非只是一种儿童游戏。在某些重大比赛中,它有时也用来代替抽签或抛硬币来决定开局。2006年,美国联邦法庭还首创用它来解决纠纷,当时双方律师为取证地点争执不休,法官命令他们用“石头-剪刀-布”决定胜负。这当然是认为其胜负是随机的,其实不完全如此。据统计,男人在第一回合较喜欢用代表力量的石头,而剪刀被用得最少(不到30%),可能是由于剪刀的手势相对来说不容易做。玩家可以根据经验和一些技巧增加获胜的机会。

    “石头-剪刀-布”在国外通常叫“石头-剪刀-纸”(我的老家以及台湾也这么叫),有的国家把纸改叫袋子,手势还是一样。还衍生出很多变种,例如“大象-人-蚂蚁”、“人-枪-虎”、“水-火-木”、“神仙-老虎-狗”、“孙悟空-白骨精-唐僧”。有的变种是根据时事创造出来的:清末有“洋人-官-百姓”,文革时期有“主席-恩来-江青”,冷战时期美国有“核武器-脚-蟑螂”(传说蟑螂不怕核辐射)。不管怎么变,原理还是一样,都是三种武器循环相克,没有最大和最小,否则就没法玩了。在美国情景喜剧《塞恩菲尔德》中,米奇出石头碰上克莱默出纸,耍赖说扔石头可以击穿纸,没有什么东西能打败石头。下个回合两人当然就石头出个没完。

    生物在生活中也在玩着生存游戏,在处理一个问题时,通常有两种相对的基本策略供选择,比如选择当鹰派还是当鸽派。不同的策略各有优势,最终,一个群体中选择不同策略的比例会达到稳定(参见《你要当鸽派还是鹰派?》,本版2009年4月29日)。如果一个群体采用三种基本策略呢?不会有哪一种策略能够长久地占优势,而会象“石头-剪刀-布”一样循环往复,不会达到稳定状态。

    生物学家在1968年首次设想这种情形,但认为不太可能实际存在这样的群体。1996年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居然还有动物在玩这种“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在加州生活着一种蜥蜴——侧斑美洲鬣蜥,其雄性存在三种变异:喉咙分别是橙色、黄色、蓝色的,各采取三种交配策略。橙喉雄蜥蜴最强壮,建立了一大片领土,在那里占有几头雌蜥蜴。黄喉雄蜥蜴最弱小,不保护自己的领土,一旦受侵犯就逃,但是它们会偷偷侵入别的蜥蜴的领土跟雌蜥蜴交配。黄喉雄蜥蜴和雌蜥蜴长得很像,能骗过橙喉雄蜥蜴,橙喉雄蜥蜴无法保护所有的雌蜥蜴。在这种情形下,橙喉雄蜥蜴被黄喉雄蜥蜴打败,黄喉雄蜥蜴的后代会逐渐多起来。但是,蓝喉雄蜥蜴可以侵犯黄喉雄蜥蜴的领土,而且只建立一小块领土,足以保护一条雌蜥蜴不受黄喉雄蜥蜴的侵犯。橙喉雄蜥蜴比蓝喉雄蜥蜴强壮,能打败蓝喉雄蜥蜴,一旦黄喉雄蜥蜴变少了,橙喉雄蜥蜴又能够大肆扩张领土占有多条雌蜥蜴,这样我们又回到了起点,开始新的一轮循环。观察的结果表明,这三种雄蜥蜴的频率,每4~5年循环一次。

    2007年,同一个研究小组在另一种蜥蜴——生活在欧洲的胎生蜥蜴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只不过颜色标记不在喉咙,而在腹部,分别是橙腹、白腹、黄腹。蜥蜴能看到紫外线,在它们的眼中,白色和蓝色很相近。这两种蜥蜴有如此相似的行为模式,连颜色的对应也一致,这种现象是分别进化出来的,还是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它们的共同祖先出现在1亿7500万年前,也许从那个时候开始它们就不间断地在玩着“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一直玩到现在。

    这个游戏出现的时间也许还要早得多,连大肠杆菌这么简单的生物也能玩。有的大肠杆菌菌株分泌大肠杆菌素,这是一种毒素,能杀死其他大肠杆菌菌株(简称敏感菌)。但是有的大肠杆菌菌株发生了突变,对该毒素有抵抗能力(简称抗药菌)。分泌毒素的菌株(简称毒素菌)本身对毒素有免疫力,但是它们是通过让细胞破裂的方式释放毒素的,要牺牲掉一部分属于自己菌株的细菌,还要耗费能量制造毒素,碰到抗药菌就处于劣势。抗药菌是通过改造一个原先用来吸收营养的受体来获得抗药能力的,影响了营养的吸收,与敏感菌相比又处于劣势。2002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这是一种“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敏感菌通过最快速的增殖打败抗药菌,抗药菌通过较快速的增殖打败毒素菌,而毒素菌用毒素杀死敏感菌。2004年,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用老鼠做实验,在老鼠肠道中分别接种这三种菌株,证实了理论预测。

    既然从大肠杆菌到蜥蜴都在玩“石头-剪刀-布”游戏,它可能是一种普遍现象,可能许多种生物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在玩。人类的行为虽然复杂,但往往可以简化成与雄蜥蜴的交配行为类似的三种策略:进攻、防御和偷袭。进攻常常能战胜防御(所以有“进攻是最好的防御”的说法),但是进攻的时候也暴露出了弱点让偷袭者有机可乘,而防御者就不容易让偷袭者得逞,这样就形成了“石头-剪刀-布”的循环。我们人类除了在用手势玩“石头-剪刀-布”游戏,也许在生活中也在不知不觉地进行着类似的博弈。

2009.7.6.

(《中国青年报》2009.7.8.)



施一公的清华团队在Science发表了错误论文怎么办?

7 07 2009年

    施一公的清华团队最近声称解析出了AdiC转运蛋白的晶体结构,论文发表在Science (2009 Jun 19;324(5934):1565-8).上,清华大学为此大肆宣传:

“施一公2008年正式回国,他曾任普林斯顿大学Warner-Lambert/Parke-Davis终身讲席教授,并且毅然谢绝了霍华德休斯研究中心研究员(HHMI)的聘请(入选HHMI被认为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方舟子按:原来生命科学领域又多出了一项最高荣誉,只要施一公沾上了即可】)。虽然施一公教授回国时间不长,但其领导的实验室已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要成果。这是继2008年末在Nature-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发表论文之后,时隔不到半年又在Science杂志发表的另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这两项重大标志性成果是在国家和学校实施的“人才引进战略”和“985项目”的支持下取得的,是清华生命科学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征程中迈出的坚实一步。”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20816

    不料,美国布兰戴斯大学Christopher Miller的实验室(同样属“生命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HHMI)差不多同时用更高的分辨率解析出了同一个蛋白的晶体结构,刚刚发表在Nature上(Natur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5 July 2009 | doi:10.1038/nature08201; Published online 5 July 2009)。蹊跷的是,其结果与施一公小组的截然不同,被施一公小组认为是这个膜蛋白底物的可能结合位点的氨基酸残基全都在其他地方,有着根本性的错误。

    施一公在申请973项目时,保证在结题时要发表多少篇Science等级的论文,不知道这种为了证明“回国时间不长”的业绩发表的错误论文算不算数?还算不算“人才引进战略”和“985项目”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清华生命科学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征程中迈出的这一步还算不算坚实?

    最后,我要顺便批评一下《科学新闻》双周刊的记者,他们在采访李政道时谎报军情。我们并没有因为施一公的美国身份就质疑他是否爱国,美国人当然也可以爱中国,我们质疑的是他做为一个放弃中国国籍、又拿高薪到中国工作的美国人,有什么资格把自己当成爱国模范来教育中国学生应该如何爱国。他去教美国学生应该如何爱国还差不多。我们也并不认为洋人可以拿高薪华人就不可以、洋人可以到中国工作华人就不可以,以前清华大学用百万年薪聘请一个洋人当一个月的系主任,我同样质疑过。至于李政道扯到什么洋教练,我只能说是离题万里。《科学新闻》还提出了一个论断:“只要是帮助我们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人,都是在爱这个国家。”如果我以“帮助我们国家科学事业发展”为由拿了中国纳税人大笔大笔的钱,却以垃圾乃至错误的论文交差,是不是也是“爱这个国家”?

附:
莫要歧视自己人

科学新闻:在中国的很多场合中,国籍和爱国似乎有一个因果关系。如今很多知名教授一腔热血要回国作研究,但经常碰到各种问题。比如清华的施一公,很早就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正教授,但他全职回国后就因为是美国国籍问题而受到责难。

李政道:只是因为他的美国身份,就质疑他是否爱国?

科学新闻:当然还因为他的高薪。

李政道:那假如他不是华人,会怎么样呢?比方你要请外国人来做某项比赛项目(运动队)的教练,比如黑人做教练,国人有没有意见?去年祖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筹备期间高薪雇了很多外国人,祖国因此多得了很多金牌。国人很高兴,那你能不能质疑外国人来这里干嘛?

是不是外国人来中国拿高薪没有意见,而华人来了就有意见呢?

很多外国教授和教练可以拿高薪,是不是华人就不能拿高薪呢,我觉得应该问这个问题。

科学新闻:只要是帮助我们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人,都是在爱这个国家。

李政道:如今因为是华人,而不是洋人,回国作科学研究就进行质疑,可能也是一种歧视。



环保及食品安全知识系列问答(十七)——汽车

5 07 2009年

问:新车里面能闻到特殊的味道,会有害吗?

答:新车味道是由汽车内的塑料、地毯、胶粘剂等散发出来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造成的。有的人喜欢闻新车味道,但是这都是些有毒气体,包括苯、甲醛、丙酮、苯乙烯、甲苯、环己酮等几十种。据澳大利亚国协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研究,新车内VOC的浓度非常高,每立方米空气中VOC含量能高达64毫克。做为对比,刚装修过的大楼内的VOC浓度大约是每立方米20~40毫克,旧大楼里的VOC浓度一般低于每立方米1毫克。当VOC浓度高于每立方米10毫克时,就可能导致头疼、恶心、喉咙疼痛、乏力等中毒症状。长期接触VOC能导致癌症、畸胎、损害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车内VOC的浓度会逐渐降低。在过了一个月后,车内VOC浓度会降低大约60%。六个月后,车内VOC的浓度降到每立方米1.5毫克。两年后车内VOC的浓度降到每立方米0.4毫克。车外VOC浓度仅为每立方米0.1毫克。车内VOC的浓度也与温度有关,随着气温的升高(例如夏天在烈日下行驶),VOC的浓度也增高。

为了避免VOC的危害,新车买来后,至少在前六个月应该尽量开窗驾驶。解决新车味道的根本办法则在于要求厂家使用更环保的材料。

http://pubs.acs.org/cen/whatstuff/stuff/8020stuff.html

(编写:方舟子)

问:汽车内的装饰材料是不是会造成车内空气污染?

答:即使在新车已使用了相当长时间,“新车味道”已经消失之后,汽车内的装饰材料还会继续释放出有毒物质造成车内空气污染。根据美国密歇根州的“生态学中心”的研究,阳光照射导致的温度升高能使汽车内装饰材料释放出多溴联苯醚(PBDE)和邻苯二甲酸酯。PBDE用做阻燃剂,邻苯二甲酸酯则用于软化塑料,它们是座垫、扶手、地毯和塑料配件的成分。温度越高,它们的释放量越多。在夏天太阳的照射下,车内温度能高达88摄氏度。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使化学物质的降解,让PBDE变成更危险的物质。这些化学物质能通过灰尘被司机或乘客吸入体内,能导致听力损伤、肝损害、早产、性早熟、婴儿出生缺陷等危害。

开车时摇下窗户增加车内通风、使用遮阳板、把车停在阴凉地方,这些做法可以减少这些化学物质的释放、降解。更根本的,汽车厂家应该淘汰含有这些化学物质的装饰材料,改用更环保材料。

http://www.ecocenter.org/dust/ToxicAtAnySpeed.pdf

(编写:方舟子)

问:使用汽车空调会对环境造成多大的影响?

答:在1994年以前,汽车空调普遍使用氟利昂做制冷剂。由于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极大,自1994年起,许多国家都已禁止氟利昂的生产,但是在此之前生产的汽车的空调还在继续使用氟利昂,从而将继续对臭氧层造成破坏。

四氟乙烷被用来取代氟利昂做为汽车空调的制冷剂。四氟乙烷虽然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不大,但是却是一种较强的温室气体,其导致温室效应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1300倍。研究表明,在过去的10年内大气层中四氟乙烷的浓度有显著增加,在2001~2004年间翻了一番。为此,欧盟在2006年决定自2011年起禁止在新车空调中使用四氟乙烷,在2017年禁止在所有汽车空调中使用四氟乙烷。但是取代四氟乙烷的汽车空调制冷剂还在试验阶段。

使用汽车空调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增加了油耗。如果开车不用空调,每升汽油能够多开大约1公里。当然,取代汽车空调的天然冷却方法是开车时开窗。但是这种做法只适合于低速行驶。在高速行驶时这么做得不偿失,开窗加大了空气阻力,也增加了油耗。

(编写:方舟子)

问:洗车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答:专业洗车店通常有循环水处理设备,废水经过滤后排入市政的污水处理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很多人喜欢自己洗车,或在没有专业设备的路边小店洗车。这样非常浪费水(特别是用胶皮管淋洗的方式),而且废水大多流进街道上的雨水口,进入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系统与污水处理系统是不同的,雨水系统收集天降雨水,通过管道送入城市附近的河流和湖泊等,其作用是为街道排涝并向城市水体补水。进入雨水系统的污染物,会直接污染天然水体,是溪流、江河、湖泊和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自己洗车时,如果附近有雨水、中水等非饮用水可以利用,就不要用自来水;不要用冲洗能力差、用水量大的胶皮管淋洗,结合手工擦洗和高压水枪冲洗可以用更少的水收到更好的清洗效果;选用环保型的清洗产品;尽量将含有清洗剂的废水倒进卫生间的下水系统,如果这样做比较困难,也可以把废水倒在草地、沙地上,让它们渗进泥土,总之不应让废水进入雨水口。当然,有条件的话,最好的选择还是去专业洗车店。

(编写:碧声)

问:有哪些汽车部件应被回收?

答:汽车是一个很复杂的机器,包含有各种大大小小的零部件。有些部件或材料是常用的东西,很容易重复使用。有些则含有对环境有很大破坏作用的危险物品,必须适当的回收。因此,无论是在汽车需要更换部件时,还是车子本身面临报废处理时,都要小心处理各种部件。

汽车经常需要更换引擎和其他部件的润滑油。换下来的废机油包含很多对环境不利的化学物质,它们可以大规模地污染地下和地表水源。因此换油的时候最好是到专业的服务公司去作。如果自己换油的话,要小心把废油收集起来,交给附近的回收部门处理。

车上的蓄电池是另一个很危险的部件。蓄电池里用大量的铅和硫酸,可以使人中毒。更换下来的蓄电池绝对不能当作垃圾抛弃,而应该交给回收部门妥善处理。

汽车轮胎体积很大,所用的橡胶结实耐用,不易分解,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大因素。但橡胶回收以后,可以破碎而制成跑道、游乐场地面等等建筑材料。因此回收轮胎是很重要的一项环保措施。

除了上述这些需要经常更换的部件以外,汽车其他部件通常只是在报废之时由专业人员回收。他们可以根据车子的状况把还可以用的部件拆卸下来重复使用到其他车辆上面,其后,车体所用的金属、塑料、橡胶和其他材料可以逐一回收,只有实在无法回收的部分才当作垃圾处理。

现代环保工程的一大目标是使汽车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回收率,也就是说所以的部件都可以回收使用。如果不能回收便应该使用容易被自然生物降解的材料,以保证环境的安全。

(编写:程鹗)

问:为什么废弃汽车轮胎要回收?

答:汽车正在中国日益普及,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污染问题。在人们比较熟知的汽车废气和噪音污染之外,汽车用过的废旧轮胎也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源。

汽车轮胎体积很大,其外胎是用结实耐用的橡胶材料制作。然而,轮胎往往是在最外层的纹路被磨损以后就必须报废更换,遗留下相当多的橡胶垃圾。橡胶在自然条件下极难分解,这样的废旧轮胎被遗弃后就可能成为永久的垃圾。如果按照普通垃圾掩埋的话,轮胎不仅会占用巨大的体积,而且埋在地下的橡胶还会将地下的甲烷气体吸取出来送上地面,加剧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轮胎里残存的重金属元素也会逐渐渗透进地下水造成污染。废旧轮胎堆积的地方还极其容易发生火灾。大提交的橡胶着火后非常难以扑灭,有时候甚至能连续烧上几个月不灭。橡胶着火后会产生大量的黑烟,其中包括各种氧化硫、氧化碳和其他的有毒气体,对周围民众造成直接的健康威胁,并对大气造成显著的污染。

幸运的是,废旧汽车论坛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用处。其橡胶经过破碎处理后,是很好的弹性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小孩游乐场的地面、田径运动场的跑道以及其他类似的地面。在一些场合,处理过的废旧轮胎也可以作为建筑材料使用。因此,回收废弃汽车轮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保措施。

(编写:程鹗)

问: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辆排出黑色浓烟的机动车,你认为你该怎么做?顺其自然?还是采取其它行动?

答:我们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在拥挤不堪的交通中,跟在一辆不停排出蓝或黑色尾气的车后,无处躲藏,无奈而愤怒地吸入那呛人的气体。这些车辆不仅污染环境,伤害公众,一般情况下还是违法行驶,因为那种尾气根本无法通过国家尾气排放标准。

对这些车辆,我们不能顺其自然,而应该记下它们的车号,然后向本地车辆管理部门举报。车辆管理部门一般会对这些违法车辆进行相应的处罚。我们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曝光它们的牌照号码,对这些车辆的车主造成一种道德压力。类似的作法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和美国)也有。

(编写:太蔟)

问:开车有什么省油方法?

答:减少开车时的油耗不仅能够省下一些油钱,更重要的是能够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浪费,降低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一些人人可采用的省油技巧包括:一、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尽量避免急加速、急刹车、超速和突然快速移动这些能增加油耗的不良习惯。二、清除车内和后备箱内不必要的物品,不要把后备箱当储存室。多余的负载意味着更多的油耗。三、避免长时间怠速空转,怠速空转只是在白白耗油。但是另一方方面,关掉、重启发动机也能耗油并增加磨损,所以也不是短时间的怠速空转都要避免。一般来说,如果空转时间超过30秒,可以考虑关掉发动机。四、保持合适的车胎胎压。胎压太低增加油耗、车胎磨损,也不安全。五、发动机失调就应该即时调整。发动机的技术状况良好意味着燃油效率更高。六、定期清洗、更换空气滤芯。空气滤芯过脏造成进气阻力加大,降低了发动机的功率。一个干净的空气滤芯能省油达15%。七、避免过多的短途行驶,注意适当暖车。发动机过冷时会增加油耗,而过多的短途行驶意味着发动机经常处于冷状态。刚启动时不要马上加速,慢行几分钟后等发动机热起来了再加速。八、低速行驶时避免开空调,高速行驶时避免开窗,高速时开窗加大了行驶阻力,汽车需要耗费更多的汽油来保持速度。九、定期更换、使用合适的机油。机油降低了摩擦,从而降低了油耗。十、手动变速车尽量采用高档行车,切忌低挡高速行车。低挡行驶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十一、见到红灯时提前收油,减少踩刹车次数。十二、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使用定速巡航。十三、遇到上坡时,最好在爬坡之前就开始加速。十四、经常洗车,保持车辆清洁并打蜡可以减少空气阻力,从而降低油耗。

(编写:方舟子)

问:为什么开车时应该注意轮胎是不是充好气?

答: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受到的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空气阻力和车轮与路面之间的滚动摩擦阻力。如果希望在这一行驶过程中节省燃油,就应该尽可能地减小这两个阻力。

空气阻力的大小主要由汽车的速度和形状决定:流线型越好的车受到的空气阻力越小。对于开车的人来说,除了注意不要在车顶上堆放货物破坏车型的流线型设计以外,没有其他什么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空气阻力。

滚动摩擦阻力则取决于轮胎与路面接触的面积大小和紧密度,以及路面的平滑程度。一个充满了气的轮胎,在平滑的路面上与路面接触面非常小,而且极富弹性,因此摩擦阻力相对来说非常小。气没打足的轮胎则不一样,轮胎的很大一部分会被压在路面上,造成极大的摩擦阻力。骑自行车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骑一辆没打足气的车比骑一辆打足了气的车可费劲多了。汽车也是一样,这个费劲的结果就是会多消耗很多汽油,不仅浪费能源而且污染环境。据估计,一辆车轮失去四分之一气体压强的汽车会比一辆打足了气的汽车多损耗百分之三的汽油。

汽车轮胎虽然封闭性能很好,里面的气体也是会逐渐地通过橡胶向外逸出。天长日久,轮胎的气压会逐步降低。因此,应该要经常性的检查轮胎的气压,如果压强不够就立即充气,这样一个很容易做到的事就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减少空气污染。

当然,在炎热的夏天,也应该注意不要把轮胎的气打得太足,以免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而爆胎。

(编写:程鹗)

问:如何减少开车对环境的危害?

答:一辆车子的运行状态如何往往取决于平时的保养。一辆保养良好的车子不但开起来平滑而舒坦,而且可以减少耗能和对环境的危害。

汽车的引擎和传动系统需要定期的换油和检查过滤器、火花塞等关键性部件。否则发动机会发生燃烧不充分或产生的能量不能有效地使用。这都会造成浪费汽油和污染环境。如果汽车开动时尾气冒黑烟,就一定要检查维修,以免持续性地污染空气。定期检查车轮的气压也非常重要。如果轮子的气压不足,开车阻力会增加很多,带来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开车的时候尽量保持匀速,避免太多的突然加速或高速行驶也能达到省油的目的。平时还可以多留意一下车子里的东西,不要把不常用的重家伙留在车里载来载去,增加车子的行驶重量。

减少开车对环境的危害的更好的办法是尽量少开车。事先做好计划把各种要办的事集中在一次外出中办完,或者利用公共交通手段满足大部分日常生活需要。

(编写:程鹗)

问:我已有一辆私家车,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它变得更环保?

答:汽车是城市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它排出的温室气体也对全球变暖有贡献。你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去减少已有私家车对环境的污染。首先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驾驶。如果你要去的目的地不远,那么你完全可以选择其他交通方式,例如步行或者骑自行车(这不仅能减少污染,还能锻炼身体)。这样你节省的将不仅仅是燃料开支,而且还减少了汽车排放的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其次,定期正确地保养汽车。让汽车始终保持良好的性能,这可以减少排放。第三,改进你的驾驶习惯和技巧。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也可以减少排放。例如,当你等待时间较长的时候关闭发动机。尽量少使用车内空调,用开窗的方法给车内降温。第四,检查你的汽车的尾气排放是否符合标准,是否适用了尾气净化装置,尽量减少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污染物。

(编写:柯南)

问:怎样选择一辆比较环保的新车?

答:人们买车的时候有很多个人的因素需要考虑,比如品牌、式样、大小、价格等等。但如果在这些之外,还希望能选择到一辆比较环保的车子,则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空气污染指标:这个指标是通过测量汽车尾气中的成份而得出的一个综合参数。这些尾气成份包括各种含碳的高分子化合物,各种氧化氮,细小颗粒,一氧化碳和甲醛等对空气有显著危害的分子。

燃料效益:也就是单位燃料(汽油或柴油)可以达到的里程数。一般来说,车型越大,这个里程数越差。新型节能车可以成倍地增加里程数,节省燃料。

温室气体指标:和前面的空气污染指标不同,这个指标专门测量汽车尾气中能影响地球气温变暖的气体的含量,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和甲烷。

美国环境保护局为这些指标制定了严格的测量方式和标准。国际市场上常见的车型的这些指标可以在很多网站上查到。它们对选择环保的新车是很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编写:程鹗)

问:什么时候能买到氢燃料的车辆?

答:作为燃料而言,氢是对环境最理想的了。接触过一点化学的人都知道,氢分子和氧分子结合会产生水分子,同时释放能量。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点燃氢气,在获取能量的同时,唯一的副产品就是纯水。既没有烟,也没有废气,也就没有任何污染。同时也因为如此,这样的燃烧非常充分,效率接近百分之百。发射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火箭用的就是液态氢甚至固体的氢作燃料的。

那么,这么理想的燃料是否能用到日常的汽车里呢?

使用氢燃料也有其困难之处。氢是自然界最轻的元素,氢气的比重极低。在正常情况下,很大的一罐子里其实并没有多少氢气。因此火箭上需要用液态甚至固态的氢,才可能带足了燃料。但液化氢需要极低的温度,在日常生活中是办不到的。汽车上能用的,只能是适当压缩了的氢气。氢气的易燃性也注定了它的危险,如果不留神的话容易引起爆炸或火灾。因此,无论是汽车上的燃料箱和公路边的加气站,都需要满足一定的安全设计要求。

目前正在研发和实验的氢燃料车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燃烧氢气作动力。这种内燃车原理上和烧汽油的车子没多大区别。另一种更有效一些,它是让极少量的氢分子和氧分子在特殊的容器内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将其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而通过电动机来驾驶车辆。这两种类型的车辆现在都已经有了雏形,并在实用中检验。事实上,氢燃料发动机也可以做得很小,用到摩托车和自行车上。

但是氢燃料的车辆离大众化的推广还有相当的距离。一方面是车子本身的成本太高,一般人负担不起。另一方面是没有像现在满街都是的加油站那样的加氢站,出门后没法加气。在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一种叫做“氢气公路”的计划正在逐步展开。其目标是在一些公路沿途兴建这样的加气站,使得氢燃料的车子有出远门的可能。也许,在未来的十来年内,人们就可以普遍地使用氢燃料的车子了。

(编写:程鹗)



方舟子就学术腐败问题答《新民周刊》记者问

3 07 2009年

1 您的“立此存照”开办已经有近10年,《溃疡》一书出版至今也已经8年过去。但事实上,之前您参与的很多学术打假事件,还限于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影响,学术造假真正引起社会普遍的关注,可能还是这1、2年的事情。最近多起论文造假事件曝光,这是否证明国内学术造假行为越来越多?是不是中国的学术造假问题比其他国家更严重?

答:这只是媒体关注得多了,不能证明国内学术造假行为越来越多。我个人的感觉,最严重的时候可能是几年前,最近的几年由于有了舆论监督,也处理过一些案例,吓住了一些胆子比较小的人,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中国的学术造假问题要比其他国家都更严重,是一种大面积的、多层次的学术造假,所以我宁愿称它为学术腐败。

2 我把论文抄袭的参与者,分为学生和学者两类。您认为,学生学位论文抄袭的原因是什么?

答: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学生没有得到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反而从小就被灌输“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观念,中、小学生写作文时就被鼓励去抄范文。另一方面是教师出了问题,教师招的学生太多或社会活动太多,对学生管不过来,或者教师本身学术能力低下,指导不了学生,或者教师本身也在抄袭,学生跟着学了。还有一个原因,是不合理的学位论文制度造成的。本科生并无科研能力和科研时间,其实没有必要写学位论文,非要他们写,就造成几乎所有人都抄。有的专业的硕士也没有必要写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时间则没有必要卡得太死,如果由于科研走了弯路,没法按期完成,不是在逼着学生去抄吗?

3 最近有很多高校使用一种软件,来辨识学生论文是否抄袭。您怎么看这样的做法?

答:这种软件只能做为发现抄袭的一种辅助工具,不能做为评判抄袭的标准,是否抄袭,还要由人来判断。有的学校规定由软件判定相似性在30%以上才算抄,这是很荒唐的。难道关键的地方抄10%、20%就不算抄?严格地说,不注明引用地抄几句话也是抄袭。

4 这几年发生了几起院士、教授、校长论文剽窃的事件,为什么教授、校长这样一些社会地位很高、名利介有的人,还要去参与论文抄袭?教授剽窃案中,多数操刀手是自己的徒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这些人忙于行政工作、社会活动,实际上已没有多少精力用于学术研究,但是却还要招很多学生,甚至一名校长可以同时招几十名研究生,在这种情况下,实际的研究工作都是研究生做的,导师很少参与或根本不参与,只在论文中挂名。学生没有得到必要的指导和监督,难免会有人抄袭。导师如果因此被连累了,是活该,谁让他没有尽到导师的责任呢?

5 论文抄袭现象,在现实中非常普遍,但真正举报的人非常少,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答:一方面是抄袭太普遍了,大家都见怪不怪,或者自己也不太干净,不敢举报。另一方面是担心举报了会受到打击报复,或者觉得举报了也没有什么用。

6 哪些国家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上做得比较好?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控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答:我觉得美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除了其科教体制较为完善,不会刺激造假之外,他们还有比较规范的渠道接受对学术造假行为的举报,进行调查,并做严厉的处理。一旦某个造假事件被发现了,学校通常会组织独立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如果用到政府科研资金,政府部门还会介入。调查结果发现属实的话,造假者会受到降级、开除、禁止申请科研资金乃至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理。

7 您觉得中国学术不端的风气,该用什么办法来改善?

答:要改变刺激造假的科教体制,是比较漫长的过程。在当前能够做的,一方面要加强舆论监督,引起社会各界对学术造假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要对被揭露出来的事件进行认真的调查,公开、公正地进行处理。在浙大药学院贺海波事件时教育部提出来对学术造假要“零容忍”,这个口号听上去不错,但是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在那以后,又有很多起造假事件被揭露,其中包括几起浙大的,何曾见到调查、处理,还不是被容忍了?科技部在两年半以前颁布了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条例,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但至今也没有见过他们处理过一起造假事件。

附:
学术规范管不了有权有势者

2009年07月01日新民周刊

对于校长、院士之类的“特殊学者”涉及学术不端,当管不管,常常不了了之,是学术风气每况愈下的原因之一。

撰稿·黄 祺(记者)

学术不端,该挥重拳

在教师举报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论文抄袭事件中,葛剑雄本来不是“主角”。接到两位教师的举报材料以后,葛剑雄只是把材料递送给相关机构,然后在政协会议上不点名地批评了校长的抄袭行为。葛剑雄虽然身为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但学风建设委员会没有调查和处分权,他能做的,只是当“快递员”。

但没有想到,批评校长竟然“引火上身”。2009年政协会议以后,葛剑雄接到一次匿名电话,收到一封匿名信,内容都是叫他不要再管举报校长徐志伟论文抄袭一事,匿名者语气强硬,有些威胁的意思。徐志伟在接受《南都周刊》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如果葛剑雄在媒体上点名批评,他将诉诸法律。

“有记者问我,你为什么要管这件事。我说,我有千条万条理由管这事。我是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的副主任,我还是全国政协教育界的常委。这样大的事,我为什么不管?!” 葛剑雄坐在复旦大学的办公室里,情绪有些激动,在他看来,提出这样的问题,足以证明大家的心态,似乎“管”比“不管”更奇怪。

今年3月15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上,严厉批评了学术不端行为。周济表示:“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这段谈话,被总结为教育部门对学术不端“零容忍”的宣言。

但是,多年来,学术不端常常被容忍,当葛剑雄要把校长论文抄袭举报管到底的时候,有很多人反而感到不解。为什么很多学术不端行为没人管?葛剑雄提出的一个解释是,一些学术不端行为,涉及校长、院士等等“权势”,一旦涉及这些人,光靠学术规范,无法制约他们,举报人害怕打击报复,也不敢出来举报。 “就像徐志伟这件事,按照学术规范来处理,非常简单,只要抄袭被认定,该撤销学位就撤销学位。”葛剑雄说。

“一定要严厉打击那些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当权者、官员、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的人。至少起到震慑的作用。”葛剑雄表示,这些年,出现在普通教师、学生身上的学术不端行为,不少已经得到处理,但对于校长、院士之类的“特殊学者”涉及学术不端,当管不管,常常不了了之,是学术风气每况愈下的原因之一。

校园挡不住

浮躁之风

面对抄袭等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可能每个人都要承担责任,是每个人的纵容,才让本该遭到唾弃的行为成为“正常”。

除了管住“权势”学者,周泽认为,那些被侵犯权益的人,也许也该为学术不端风气的蔓延负责。

周泽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在看到教师举报校长抄袭的报道后,他找到媒体,曝光自己的论文被他人抄袭。周泽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向媒体曝光只是他一系列行动的第一步,接下来,他将向一些抄袭他论文的个人、工作单位发律师函,维护自己的权益。

周泽长期从事新闻法律研究,自己是律师,他认为,抄袭他人论文获得学位、取得职称等等,是一种欺诈行为。但是,很少有被抄袭者像周泽一样站出来维护权益,周泽自己,也是在沉默很久以后,才实施自己的维权行动。“被抄袭的人,往往都有一种恻隐之心。我看到自己的论文被抄袭,想一想,人家拿个学位也很不容易,如果我揭发他,他可能学位要被取消,可能职称要受影响。”周泽认为,正是大量被抄袭者,容忍了抄袭者的不端行为,使得抄袭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抄袭之风才会愈演愈烈。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被举报论文抄袭以后,葛剑雄去查看网友的评论。“有的人说:谁不抄啊,你们就不抄吗?有的人还替校长说话,骂这两个老师吃里爬外。”看到这些评论,葛剑雄觉得“风气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读书的时候,如果班上有同学作弊,这个人就会像小偷一样,永远抬不起头来。”

学术不端风气的根源是什么?葛剑雄的答案是:社会风气的败坏。“很多人说学校腐败、教育腐败,我可以告诉大家,如果一味指责大学,这是因果倒置。”

关于整顿学风,教育部长周济指出:当前要重点加强三项工作,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借助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规范学术管理,借助制度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道德力量”被放在第一条。

“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葛剑雄说。今年高考中,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两名女教师,向考生出售高考作弊用的接听、接收工具,被警方侦破。这种教师参与作弊的行为,让葛剑雄感到非常痛心。如果学生们把作弊看作理所应当,那么在今后的学业和事业中,抄袭又有什么不可以?

“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学生没有得到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反而从小就被灌输‘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观念,中、小学生写作文时就被鼓励去抄范文。”方舟子说。方舟子曾被誉为学术打假英雄,2001年出版书籍专门批判中国学术界的腐败现象,揭露大学教授论文抄袭。揭发教授抄袭,在当时还很鲜见。

学术不端的标与本

学生学位论文抄袭、造假,被认为是学术不端的“重灾区”。为了制止学位论文抄袭,从去年开始,国内不少高校用上了防抄袭软件,用计算机技术来判别学生论文是否抄袭。

面对这样的现实,葛剑雄认为,在批评学生不诚实的同时,也应该检讨我们的教育评估制度。“本科生论文应该改革。很多专业培养的是实用型的人才,没有必要都做论文。比如新闻学,如果学生不做新闻理论研究,写新闻稿件就可以了,老师答辩一下。还有一些专业,做试验、做调查应该都允许。全国每年几百万大学生毕业,真的有几百万篇论文吗?”

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葛剑雄认为,硕士也不一定强调做论文,做了论文也不一定强调发表。“因为中国就这么多刊物,都给他们发也不够。”他指出,博士生要要求发表论文,但不要强调非要什么刊物。“因为刊物不够,发表不了的,可以组织两次答辩。一次是学位论文,一次提前到中期考核,答辩阶段论文。”葛剑雄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技术上解决。一味强调学生发表论文,不考虑现实情况,只会助长学生抄袭、造假。

葛剑雄还提出,学术界应该保持一定的独立,行政不要过多地干预,杜绝“只要一做官,马上学位也增加了”的怪现象。

方舟子分析说,学生抄袭现象的原因,与老师有很大的关系。“教师招的学生太多或社会活动太多,对学生管不过来,或者教师本身学术能力低下,指导不了学生,或者教师本身也在抄袭,学生跟着学了。”特别是担任行政工作的学校领导或者学术权威,“这些人忙于行政工作、社会活动,实际上已没有多少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却还要招很多学生,甚至一名校长可以同时招几十名研究生。在这种情况下,实际的研究工作都是研究生做的,导师很少参与或根本不参与,只在论文中挂名。学生没有得到必要的指导和监督,难免会有人抄袭。”

方舟子提及的这种情况,在以往曝光的几起教授抄袭中已经被证实。6月18日,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承认自己署名的论文抄袭,跟之前很多教授抄袭事件一样,被指抄袭的论文由陆杰荣和杨伦共同署名,陆杰荣是杨伦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导师。陆杰荣曾经解释,论文是杨伦写的,他只是做了“修改”。

“导师如果因此被连累了,是活该,谁让他没有尽到导师的责任呢?”方舟子认为,教授因疏于督导而陷入抄袭事件,当然罪责难逃。

学术不端的“标本兼治”,已经被主管部门所重视。教育部长周济指出,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内部治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打假斗士”方舟子嗑上“最年轻市长”

3 07 2009年

2009年07月03日南都周刊

29岁的周森锋当选市长,本来是一件相当惊艳的事情,但网民多疑,非要人肉搜索其出身背景,却意外发现周市长的硕士论文原来是抄袭的。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方舟子日前也加入对周的“讨伐”队伍。一个原来应该风光八面的官场新星,现在却陷入尴尬的舆论漩涡。

记者·徐珊璞  实习生·吴敏

人肉出“抄袭门”

“总算找出你周森锋的问题来了!”最年轻市长抄袭的消息传出,拍手称快的网友,不在少数。

6月21日下午,湖北宜城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29岁的周森锋为新一任市长。80后、清华硕士、全票当选、中国目前最年轻的市长,当所有的幸运同时指向同一个人的时候,难免让旁观者新生疑虑。新官上任,周森锋迎来的首先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舆论洗礼,公众首先质疑最年轻市长的背景,网友人肉,记者调查,亲友澄清,总算是误会一场,让白岩松也不由感叹“松了一口气”。

但人肉搜索有了一个意外结果。6月23日上午,网友在百度“周森锋贴吧”发表了一个题为《最年轻市长论文抄袭》的帖子。帖子不过几百字,发帖者称,周森锋就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基于价值链的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下称周文),与发表于2002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论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相似度超过50%(作者王宇、柯玲,下称王文)。

当晚,署名为“木有下文”的网友在凯迪“猫眼看人”板发表了题为《猛料:周森锋夫妇论文一个抄袭,一个欺诈》的帖子。“木有下文”说,“其中竟然有好几段几乎一模一样。”

6月27日,“学术打假第一人”方舟子发表博文,论证周森锋发表过的两篇论文都是抄袭之作。

方舟子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现周森锋一共发表过两篇论文,皆为周在清华读研期间发表,是其获得硕士学位所必需的。除了上述网友曝光的篇目外,还有一篇《购物中心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探讨》,发表于《城市开发》。方舟子指出,该论文是东拼西凑之作。

方舟子称他对比了第一篇论文:“周文分五个部分,前面两个部分是引言和基础知识介绍,最后部分为简短的总结,核心部分为第三、第四部分,而这两部分恰好基本上照抄王文。因此可以说,周市长的这篇论文基本剽窃自王文。”

对于第二篇论文,方舟子表示:“虽然未发现有大篇幅照抄某一篇论文,但也是东抄西凑起来的。以论文的第二部分《购物中心的开发建设管理》为例,主要是抄袭自这两篇论文:王学军,《发达国家购物中心的类型及其管理研究》,现代财经,2002.10;吴泽桐等,《购物中心的开发与经营定位》,商业研究,2002.2。”

周森锋婉拒了一切的媒体追问。宜城市上属的襄樊市组织部表示,周森锋论文涉嫌抄袭,其指导老师或刊发论文的杂志社应该负相应责任,组织部门当时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对周文进行考察。清华方面则表示,会追查此事,但其硕士论文指导老师,清华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的电话,自消息传出后,再也无人接听。

“我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恪尽职守,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贡献给宜城这片热土。”周森锋就任市长后的豪言,在“抄袭门”背景下,使方舟子以及众多网民疑虑重生。

“他能通过作假的手段拿到学位,就说明这个人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造假。我们就很难保证他们以后不通过一些弄虚作假的手段弄出一点政绩。”方舟子说,“估计宜城人民得让一位靠剽窃获得学位的市长领导几年了,下次如果他还在台上讲以诚实守信为荣,你们就在肚里嘘他一声吧。”

6月29日,介入周森锋论文造假事件的方舟子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不仅没真才学,品质也有问题

南都周刊: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周森锋论文抄袭一事?

方舟子:从6月23日网上开始爆出来就关注这件事,当时也有人给《新语丝》(方舟子主持的打假网站)投了稿。

南都周刊:为什么要对一个官员学术造假的“陈年旧事”揪住不放?

方舟子:有人为周森锋辩护,认为只要他本职工作做好了,没必要追究他以前是否学术造假的问题。我觉得这种辩护的理由不太成立。第一,周森锋能够一毕业就到襄樊担任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就是因为他是作为硕士博士人才引进的。如果他当时的硕士学位是有水分的,也就是说他走上仕途的过程本来就是不对的,是利用了不正当的方法当上了副主任后来当上市长。因此,周森锋论文有没有抄袭跟他现在的地位是有直接关系的。

另外,一个人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能通过抄袭的方法发表两篇论文,就说明这个人不仅没有真才实学,而且品质是有问题的。

南都周刊:也有的网民认为论文抄袭是很普遍的事情,不值得惊奇。一个本应“奇怪”的现象怎么被当成了“不奇怪”?

方舟子:我觉得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小学中学上作文课的时候,老师就逼学生要抄范文,这个教育本身就出了问题。然后到了大学、研究生阶段,又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很多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写论文,不知道合理引用和抄袭的区别,或者是知道,没有意识到抄袭的严重性。

南都周刊:很多人认为周森锋肯定不是唯一一个学术造假的官员,在官员任命的过程,所谓的学历背景,在你看来,水分到底有多大?

方舟子:这里面的水分是非常大的。我们一直在揭露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所谓的在职读研。本来已经当了官的,非要再去读一个学位,他们也没上几天的学,论文都是秘书代写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学术造假。实际上这种学位的含金量可以说是零。

这件事很可能不了了之

南都周刊:周森锋事件已经在网上传开了,你觉得这件事会影响周的仕途吗?

方舟子:这件事很可能会不了了之。如果要有实质性的进展的话,就是清华大学把他的学位撤销,但从清华以前的表现来说,这种可能性不大。第二种就是行政上的处分,当然这种可能性也不大。因为现在比周森锋地位高的人有很多学历也是假的,他们肯定是不敢也是不愿意去处理的。所以等媒体不关注了,这件事就会不了了之了。

从造假者的角度看,不回应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为出来辩解只会越描越黑,等大家发现别的造假的事情,就把他遗忘了。但从公众的角度说,这是非常不正常的事情,因为周森锋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市长,是有义务回应公众的质疑的。

南都周刊:你为什么认为清华大学不大可能撤销周的学位?我在你的博客看到,你说已揭露过许多起涉及清华大学师生的抄袭案,但绝大部分都不了了之。是这样吗?

方舟子:清华大学老师造假的案例很多了,清华大学从来没有对这些人进行过处理。2006年,他们开除了医学院的院长助理刘辉,他是履历造假,把同名的别人的论文当成是自己的学术成果写进简历,简历上还把一些不存在的论文列上去。这个被《新语丝》发现了,清华大学把他开除了,但根本没有向外界公布,只是内部发了一个通知。

南都周刊:为什么名校对学术造假不闻不问不处理?

方舟子:我觉得一方面是观念的问题。他们认为,学术造假爆出来会败坏学校的名声,所以干脆假装不知道。他们觉得处理了就相当于承认了存在学术造假,因此他们装不知道或者想办法掩盖过去。刘辉的事情也是因为很多老师不满才处理了,但也是偷偷地不想让别人知道。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学校的、系里的领导本身就不干净,所以他们不敢去处理,怕处理了之后别人反过来揭露他。还有可能因为现在抄袭太多了,所以也就见怪不怪了。

南都周刊:既然学术环境这么糟糕,那么你觉得你的学术打假有前途吗?

方舟子:我现在不抱太大的希望,免得到时候太失望。但我觉得,还是会慢慢好转的。很重要的一点是,会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学生造假,有时候是因为糊涂,不知道学术规范,不知道引用和抄袭的区别,或是不知道抄袭的严重性。学生以后也会有人变成老师,会有人变成科学家,这种慢慢形成的学术规范会让他们以后的学术生涯做得比较好,从长期来说,会成为推动整个学术界改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