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决肖传国诉tom网、方舟子案肖传国败诉

30 11 2007年

2007年11月30日上午9时,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就肖传国诉tom网、方舟子名誉权纠纷上诉一案作出终审判决:驳回(肖传国)上诉,维持原判。即肖传国败诉。

本网刊载的民事判决书省略了案件当事人、代理人的部分信息。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07)高民终字第1146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肖传国,男,1955年12月5日出生,汉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住武汉市江汉区。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北京雷霆万钧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住所地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环南路18C号四座610号。

法定代表人王雷雷,董事长。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方是民,自由撰稿人。

委托代理人彭剑。

肖传国因名誉权纠纷一案,不服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7)一中民初字第631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肖传国及其委托代理人乔刚、俞冰原,被上诉人北京雷霆万钧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雷霆万钧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刘新兵,方是民的委托代理人彭剑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2007年1月,肖传国向原审法院起诉称:2005年11月4日,方是民在被告雷霆万钧网络公司所属的汤姆网谈学术腐败和科学打假问题时,称肖传国在美国任全职参选中科院的院士“这个人被我们发观了,在美国当全职教师”。事实是,肖传国在美国纽约大学任兼职教师。方是民还公开在汤姆网诬蔑原告有“夸大的嫌疑”,并以此来针对肖传国竞选中科院候选院士进行一系列人身攻击。其诬蔑肖传国“发表的论文数实际上很少,这20年来只发表过4篇论文,数量少的可怜,所以他为了能够把自己的论文发表记录改的好看一点,就把不是论文的东西也都塞到论文中去了,实际上不是论文”,“冒充论文”。事实是:肖传国一向学风严谨,发表有学术论文90余篇。方是民还诬蔑肖传国的“学术材料有很多问题”,“他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肖氏反射弧,是由他的人名命名的,……国际上根本没有这种说法,是他自己自吹自擂”,对肖传国进行诽谤。还诬蔑肖传国“一直在网上攻击很多真正帮助中国科学发展的美国华人教授,说他们是回国来骗中国人的钱”, “一方面是替搞学术腐败的人辩护,另一方面是在攻击那些真正帮助中国科学发展的人”。上述言论除在雷霆万钧公司的门户网站汤姆在线和方是民的网站新语丝刊登外,又经雷霆万钧公司和方是民的网络联线被国内外其他媒体和网络广泛转载,文中有大量完全背离事实的报道和诬蔑。在中科院院士、肖传国的学生、老师和同事中,以及国内外学术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损害了肖传国的名誉权。肖传国作为国际知名的泌尿外科专家,其声誉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雷霆万钧公司和方是民的上述行为给原告造成的精神伤害极其明显。故请求判令雷霆万钧公司和方是民立即停止对肖传国的侵害,在网站上对肖传国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肖传国精神抚慰金10万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雷霆万钧网络公司辩称:一、网络访谈并非新闻报道,不能按新闻报道的标准来要求。我公司在访谈中既未陈述有关事实,更未做任何主观评论。因此不存在侵权行为和主观过错。二、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信息产业部发布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第九条和第十三条的规定,只有对“明显”属于“侮辱或者诽谤他人”的内容答辩人才能予以删除。而方是民谈话的内容中被肖传国指控为侵权的部分并非明显属于侮辱诽谤,我公司无权利也无义务将其删除。三、肖传国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属于公众人物,应当接受舆论监督,对舆论监督可能造成的轻微损害应当忍受。四、我公司在访谈中遵循了“平衡”的原则,并未尊方(是民)贬肖(传国)。综上,我公司的行为没有主观过错。肖传国属于公众人物,应当接受舆论监督,对舆论监督可能造成的轻微损害应当忍受。故访谈内容没有对肖传国构成侮辱或者诽谤。

方是民辩称:自己在访谈中说肖传国“在美国当全职教师”,有充分事实依据。访谈实录中涉及肖传国的多处内容是对《脚踏两只船的院士候选人》一文相关内容的复述。方是民说的“二十多年来只发表过四篇论文”,指的是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四篇论文”不含国内期刊论文。在访谈中说“学术材料有很多问题,至少是有夸大的嫌疑”,“还有他的学术成果,他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肖氏反射弧,是用他的人名命名的,我查了一下,国际上根本没有这种说法,是他自己自吹自擂” 等,均有事实依据。方是民先生在访谈中说的 “一直在网上攻击很多真正帮助中国科学发展的美国华人教授,说他们是回国来骗中国人的钱”,“一方面是替搞学术腐败的人辩护,一方面是在攻击那些真正帮助中国科学发展的人”,而没有明确指是肖传国。故方是民先生的言论,有事实与法律依据,并无“诋毁”、“诽谤”、“侮辱”,而是合法言论。请法院驳回肖传国的诉讼请求。

原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公民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故判定公民的名誉权是否受到损害,依据是他人是否对其使用了侮辱、诽谤等方式。同时,公民的言论自由亦为法律所保护,公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亦不受法律追究。对于公众人物公开进行否定性评价,属于正当的批评及争鸣范畴。无论批评或争鸣的观点是否成立,即是否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均不构成对批评或争鸣的相对人的名誉权的侵害。就批评或争鸣文章使用的言辞而言,过激的言辞,一般也是可以允许的。在本案中,争议焦点为,方是民在访谈录中所谈内容,是否对肖传国使用了侮辱、诽谤的语言,是否对肖传国的名誉构成了侵犯。一、关于肖传国的职业身份问题。原审法院认为,职业身份为公民在社会中所从事职业的称呼,任何合法职业不论其属性如何,其称呼均不会对公民的名誉构成侵犯。肖传国的职业身份为医学教授,该职业身份不论在中国,或是美国,均是受社会尊重的职业。方是民在访谈录对肖传国的职业身份所提质疑仅为是否为美国全职教授,故该种质疑不论是否准确,均不会对肖传国的名誉构成损害。至于方是民就肖传国的职业身份是否符合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当选标准的认识,因评选标准的制定归属有关部门,方是民并非评选委员会成员,其看法仅属个人看法,属正当的言论范围。二、论文问题。原审法院认为,论文数量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仅为评价学术成果的标准之一。但论文的多寡、质量的高低只关乎学术水准问题,由此产生的争论应在学术范围内澄清,他人对此发表的见解与评论属学术评价问题,而非法律问题。方是民在访谈中就肖传国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及质量表示了质疑。特别是对其发表论文的质量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屑,且用语刻薄,但其用语仍不属污辱、诽谤之范围。三、关于对“肖氏反射弧”的评论。原审法院认为,“肖氏反射弧”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的提法有据可查,对肖传国的“反射弧”相关理论提出异议在学术上是允许的,该种理论在业界被认可的程度为纯学术探讨与争论问题,学术上的争论与分歧应在学术范围内解决,而非依靠法律来解决学术分歧问题。综上所述,在整篇访谈中,方是民虽使用了诸如“夸大”、“冒充”、“自吹自擂”等令人不快的词语,但该用语仅属于一般性过激的言辞,该访谈中并未出现侮辱、诽谤的用语。同时肖传国作为知名教授、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亦应接受学术界及社会对其学术水准所发出的质疑之声,即便言论有所过激,亦应保持一定的宽容度,以保持正常的争鸣氛围。据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之规定,原审法院判决:驳回肖传国要求方是民、北京雷霆万钧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的诉讼请求。

判决后,肖传国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肖传国认为,方是民在汤姆网访谈中攻击肖传国的内容基本失实,构成侵权,原审法院适用法律错误,故请求判令雷霆万钧公司和方是民立即停止对肖传国的侵害,在网站上对肖传国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肖传国精神抚慰金10万元。方是民、雷霆万钧公司均同意原判。

经审理查明,2005年11月4日,方是民(笔名方舟子)在雷霆万钧网络公司所属的汤姆网进行有关学术打假的访谈节目时,在谈到有关肖传国的内容时,方是民与汤姆网主持人进行了如下内容的谈话:“方舟子:肖传国今年申报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已进入了第二轮,但是我们看他的学术材料有很多问题,至少是有夸大的嫌疑。比如他发表的论文数实际上很少,这二十年来只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过四篇论文,数量少得可怜,所以他为了能够把自己的论文发表记录改得好看一点,就把不是论文的东西也都塞到论文中去了,实际上不是论文。主持人:您最开始怎么关注到这件事?方舟子:最开始关注这件事是因为这个人同时在美国纽约大学当教师,有些人就提出疑问,他怎么可以同时在中国大学当教师?这样的人怎么也可以来参选中国中科院的院士?主持人:中国中科院院士的参选是有一定标准的?方舟子:对,一般在中美两国任全职或者在美国任全职的人参选中科院的院士我认为是不恰当的,虽然这件事有争议。我们先不管这件事,这个人被我们发观了,在美国当全职教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查找了一些记录,才发现里面有问题,比如冒充论文的问题,还有他的成果,他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肖氏反射弧”,是用人名命名的,我查了一下,国际上根本没有这种说法,是他自己自吹自擂。主持人:现在有一种说法,说您之所以在网上说他搞学术腐败是因为您想报复他,说他用昏教授这个名字,曾向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举报您剽窃《科学》杂志的论文?方是民:那是诬告,这个杂志得到报告后非常重视,还把我那篇文章翻成英文做对比,实际上发现我的文章只是介绍他们做的工作,说得很清楚,用语也不是照抄,用语有相似很正常。实际上他是用这种方式报复我。之前我们打击假保健品,叫核酸营养品,他替核酸营养品辩护,我们还打击过一些其他学术腐败的人,他也一直替这些人辩护,一直反对我搞学术打假。……他也一直在网上攻击很多真正帮助中国科学发展的美国华人教授,说他们是回国来骗中国人的钱,其实那些人都很正直,所以,那些人的表现,一方面是替搞学术腐败的人辩护,另一方面是在攻击那些真正帮助中国科学发展的人。……我在新语丝网站上揭露那么多人都是跟我没有任何个人恩怨的,所以不能说我因为出于个人恩怨来搞这个学术打假。”

肖传国认为上述汤姆网的记录有篡改,并提交了公证书。依该公证书记载,方是民在谈及肖传国发表的论文时,原文应为“这二十年来只发表过四篇论文”,“国际期刊”四字是后加入的。方是民和雷霆万钧公司认可该公证书的真实性,但认为方是民称肖传国只发表过四篇论文指的就是国外英文学术期刊论文,不包括在国内发表的中文论文,是否有“国际期刊”四字对访谈的内容没有实质性影响,其没有必要进行篡改,且该处访谈内容出自方是民之前发表的《脚踏两只船的院士候选人》一文,不致误导社会公众。

诉讼中,肖传国提交的证据有:武汉协和医院全职教授证明、纽约大学院长签字出具的肖传国任兼职教授的证明、肖传国至2006年在各种杂志上单独及合发的文章目录(共96篇)、聘任肖传国为973计划“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的聘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各种获奖证书、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书、国内知名《外科学》(四、五、六版)教科书中对肖氏反射弧的介绍等,以证明肖传国自2003年在纽约大学任兼职教授,发表论文达 96篇、肖氏反射弧享有很高的声誉,方是民的访谈内容失实,侵害了其名誉权。方是民和雷霆万钧公司认可证据的真实性,但对该部分证据的证明力不予认可,其提交的经公证的证据有:其下载的美国纽约大学网站公布的医学院泌尿系教师名录、职称规定、泌尿系实验室介绍;肖传国任职的武汉协和医院、主编《临床泌尿外科杂志》、任董事的上海铭源控股有限公司等网站中肖传国的简介;中国学科技术信息研究所的论文检索报告;美国泌尿学会、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肖氏反射弧的检索结果等,以证明方是民在访谈中称肖传国系纽约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英文学术论文只有四篇,所谓肖氏反射弧在国际上并无影响等内容均来自国际国内权威网站的信息来源。肖传国则认为上述网站内容未经其本人核实,有部分失实,方是民在发表评论前有义务对网站所载信息的真实性向肖传国本人及相应网站进行核实。

二审庭审中,肖传国认可访谈中提及的“昏教授”是包括其在内的一些美国教授。另外,方是民提交了其从武汉协和医院网站上下载的《转载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论坛-肖传国致全国媒体,学术界同仁和方舟子的公开信》,在该文中,肖传国对相关事实予以解释和说明,对方舟子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言辞激烈、用语刻薄。肖传国认可该文的基本内容为其撰写,但称并不是本人将该文上传到网上的。

另查,方是民在参加汤姆网访谈之前公开发表文章《脚踏两只船的院士候选人》,文中主要阐述的就是本案争议的访谈内容,在涉及论文数量时称肖传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实在是太少了,20多年来,已经发表的仅有4篇。”

再查,肖传国系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诉讼中,肖传国称由于该访谈录的影响,自己未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但未提供相应证据。

上述事实,有汤姆网访谈录、武汉协和医院证明、纽约大学证明、肖传国发表文章目录(96篇)、各种聘书和获奖证书、《外科学》教科书节选、美国纽约大学网站公布的医学院泌尿系教师名录、职称规定、武汉协和医院及《临床泌尿外科杂志》网站中肖传国的简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论文检索报告、美国泌尿学会及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等网站检索结果、《脚踏两只船的院士候选人》、《转载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论坛-肖传国致全国媒体,学术界同仁和方舟子的公开信》及当事人陈述等证据在案佐证。

本院认为,言论自由为宪法赋予公民之权利,公民行使该权利不得以侮辱、诽谤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方是民在汤姆网进行的有关学术打假的访谈中,就肖传国的职业身份是否具备参选中科院院士的资格、肖传国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肖氏反射弧”理论的价值、肖传国举报方是民剽窃事件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进而对肖传国的学术水准做出了负面性的评论。

本案的争议焦点有二:一是方是民对于涉及肖传国学术水准方面的质疑和否定是否构成名誉侵权;二是方是民依据大量相关网站检索资料为依据做出的评论,是否构成故意虚构事实,侮辱、诽谤侵害肖传国的名誉权。

方是民在访谈中对于肖传国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肖氏反射弧”理论的价值做出了负面评价,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对如何计算论文的数量、国际期刊的范畴、 “肖氏反射弧”理论在专业领域的认可程度等问题均存在较大争议,本院认为,上述争议均属学术领域范围内的争议,应局限于学术领域依靠学术自治妥善解决,法院不应更没有能力对此做出法律评判。方是民在发表评论时使用了诸如“夸大”、“冒充”、“自吹自擂”等带有贬义性的词汇,但应当认为,质疑与否定本为评论自由的题中之义,肖传国虽因此感到自身名誉感降低,但上述评论尚未超出观点争鸣的范畴,并不构成对肖传国名誉权的侵害。

关于肖传国上诉主张方是民在发表评论前未就其依据的网站检索资料进行核实,以致基本内容失实,构成名誉侵权一节,本院认为,通过网络检索资料已经成为当前公众获取信息之重要来源,公民据此信息发表评论,并无向相关网站及被评论人核实之义务。如认为公民在发表评论前负此义务,未履行该义务而对他人做出负面评论即构成名誉侵权,则势必将置公民于或歌功颂德,或噤若寒蝉之境地,评论自由几无可能,况要求公民在发表评论前履行此义务实无实现之可能。需要强调的是,公民虽无此核实之义务即可行使其评论自由之权利,但并不意味着其可随意依此网络资料恶意贬损他人。此时需课以公民另两义务以滋平衡,一是评论人对其评论所依网络资料来源的正当性和内容的可信性应尽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义务,排除正常人的合理怀疑,二是评论人应当意识到自己检索到的网络资料可能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准确的,因此在依据甄别后的资料发表评论时应当谦抑、有度,不应超出其依据资料可合理推知的范围。公民依据网络资料发表评论符合此二要件,即应当认为其已尽到合理的注意,即使其评论有所失当,只要其主观上不存在恶意,亦不应承担名誉侵权之法律责任。

本案中,方是民作为专业的学术打假人,应当对其发表评论所依据资料的来源及可信性负有更高的注意义务。依据现有证据,方是民在对肖传国的职业身份、论文数量进行阐述并据此对肖传国的学术水准、是否符合参选中科院院士的资格等问题发表评论时,其所依据的资料为肖传国任职的纽约大学、武汉协和医院、主编的杂志、任董事的公司等网站中有关肖传国的介绍以及相关专业领域权威检索机构的论文、名词检索报告等,应当认为上述资料的来源是直接且正当的,内容上会使正常人认为有一定的可信性和权威性,故方是民对其检索的网络资料已经尽到了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其据此发表的评论亦未明显超出其检索资料可合理推知的范围,其评论主观上不存在故意虚构事实,侮辱、诽谤他人之恶意,即使其所依据的网络资料和据此发表的评论有不够准确之处,亦不应构成名誉侵权。肖传国主张方是民依据的网络资料有误,其未尽核实义务,构成名誉侵权的上诉请求,本院不予支持。肖传国主张雷霆万钧公司承担共同侵权赔偿责任的上诉请求,本院亦不予支持。

需要指出,本案可能涉及的学术打假领域,事关社会公众利益,社会公众均有权参与并做出客观评论,并且对于事关社会公众利益之事物,应当允许存有不同的观点,不应动辄因言得咎。实际上,肖传国在事后发表了针锋相对的言论及文章,对相关事实予以解释和说明,言辞尖锐,社会公众当可从此两方面相反的言论中明辨是非,独立作出正确之判断。并且,肖传国作为中科院院士的候选人,应当听取来自学术界及社会公众对其学术水准的质疑之声甚至负面评价,并对此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容忍义务,此与中科院院士候选人采取公示制度的目的亦相符合。肖传国上诉主张由于方是民的言论致其未能当选中科院院士,显然与中科院院士的评选机制不符,本院不予采信。

综上,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本院予以维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一审案件受理费一千元,由肖传国负担(已交纳)。二审案件受理费一千元,由肖传国负担(已交纳)。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判 长:张稚侠
代理审判员:金曦
代理审判员:陈旻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印章)]
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书记员:张异般



俞君英的同乡在这里骂街

29 11 2007年

以“gghk”、 “硬功夫” 、“不甘落后”等不同ID在《报道国外科研成果不应夸大中国留学生的贡献》一文后骂街者都是同一个人,查其IP,来自俞君英的家乡浙江省诸暨市。为避免这里的环境被污染,我将暂时封掉诸暨的IP。



为什么绵羊不是绿色的?

28 11 2007年

一名读者问我:为什么亚非草原上的食草动物都是棕黄色的,没有一种演化成与植被颜色相似的绿色的?而且,绵羊全是白色的,按理,白色在草原上该是非常醒目的,容易被天敌发现。这是人工选育的结果吗?

是的,白色绵羊的确是人工选育的结果。绵羊是第一种被驯化的反刍动物,是大约1万多年前从生活在西亚山区的摩弗仑羊驯化、培育出来的。摩弗仑羊的皮毛是棕色的,背上是一条黑色条纹。羊的相近物种的皮毛颜色也是棕、黑或灰色的。只有阿拉斯加大角羊是白色的,显然是因为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

不仅没有一种野生的羊是绿色的,而且极少有哺乳动物长着绿色的皮毛(据我所知,只有个别的蝙蝠、猴子的身体某些部位长着橄榄绿颜色的毛发)。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是棕色或灰色的。这与其他类别的动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绿色的昆虫、鱼、青蛙、蜥蜴、蛇、鸟极为常见。

动物身体颜色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伪装。自然界到处都是绿色的植被,因此不难理解有那么多的动物进化出了绿色的身体。但是为什么哺乳动物不这么干呢?

动物有两种办法让自己的身体成为绿色。一种方法是合成绿色的色素,这是水螅、海绵、毛毛虫、螳螂采用的办法。但是哺乳动物毛发中并无绿色的色素,而是黑色和红黄色两种色素,用它们没法混合形成绿色。

其实,所有四足动物的色素都只有这两种,那么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是怎么让自己变成绿色的呢?它们利用的是光的衍射。青蛙皮肤上特殊的细胞能衍射蓝光,与黄色素混合,就形成了绿色。变色龙能够快速改变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背景融为一体,也是通过改变其皮肤上衍射细胞的形态做到的,而不是通过改变色素。鸟羽的五彩斑斓则是靠其羽毛上特殊的显微衍射结构与色素相结合的结果。哺乳动物即使像青蛙、变色龙那样用皮肤细胞衍射光,也会被毛发遮盖掉,而它们纤细的毛发又不像羽毛那样容易进行衍射,因此无法利用这种方法形成绿色。

但是,如果有必要,哺乳动物也可以进化出一种形成绿色的方法。例如树懒的皮毛上长着藻类,就让皮毛看上去变成绿色的了。当它们以每分钟几厘米的速度慢吞吞地在树上移动时,这身绿色就起到了很好的伪装作用。那么为什么其他哺乳动物不让自己也变成绿色的?

哺乳动物并不都像树懒那么懒。为了维持体温,哺乳动物普遍必须快速地运动、捕食,而不能像青蛙、蜥蜴等冷血动物那样长时间静止不动。快速运动的身体是很难通过伪装掩盖自己的行踪的。不管变色龙如何善于伪装自己,一旦活动起来,还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因此对喜欢运动的哺乳动物而言,消极的伪装相对来说变得不是那么重要。它们更着重于开发主动逃避的手段,尽早发现天敌并快速地逃逸。要躲也主要是躲在洞穴中。

当然,哺乳动物也有静止或缓慢行动的时候,伪装并非全无用处。哺乳动物大多在地面活动,长着棕色、灰色的皮毛容易与泥土、落叶、树干打成一片,在这种生活环境中,棕色、灰色的伪装效果其实比绿色更好。

哺乳动物的天敌主要也是哺乳动物。而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色盲,无法分辨绿色和其他颜色。它们的世界是灰色的。它们更容易分辨的是色彩的强弱对比和图案。只要皮毛的颜色不要过于鲜艳,就不容易被其他哺乳动物发觉,而条纹、斑点等图案也有助于与背景融合。这是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皮毛以棕色、灰色为基本色,并夹杂其他颜色的条纹、斑点的另一原因。

和哺乳动物不同,鸟类有非常好的色彩视觉,对绿色和其他颜色都极其敏感。不过,由于鸟类能够飞翔,对它们来说,伪装更不重要。它们长着五颜六色的羽毛的主要用途不是为了伪装,恰恰相反,是为了突出自己,向异性炫耀。由于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色盲,这也使得它们不能用皮毛的华丽来吸引异性。

有些鸟类在地面生活,它们的飞行能力不强甚至无法飞行,需要防范哺乳动物的捕食,必须善于伪装自己,而这些鸟类的羽毛颜色也以棕色、灰色为主,并夹杂条纹、斑点,和哺乳动物一样。

2007.11.25

(《中国青年报》2007.11.28)

(XYS20071128)



饶毅答:有关俞君英的干细胞研究

28 11 2007年

饶毅答:有关俞君英的干细胞研究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
http://www.bio.pku.edu.cn/

鉴于多方面询问,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简要回答关于俞君英干细胞研究的问题。

2007年11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俞君英和Thomson等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报道他们的发现:表达四个基因(OCT4, SOX2, NANOG, 和 LIN28)可以将人类非干细胞诱导为干细胞,其中三个基因(OCT4, SOX2和NANOG)是必需的,而LIN2似乎能提高转化效率,但不一定必需。

饶毅认为,这项研究很重要,它成功地证明了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制造人类干细胞的可能,提供了具体分子,而且提示了如何摆脱对胚胎干细胞依赖的一种方法。理论上,有助于研究干细胞形成和维持的机理。在应用方面,因为俞君英等发现用来诱导的几个基因可以不需要c-myc基因,提示了一种也许有特色的方法。

饶毅对北大生科院毕业生俞君英的成就感到高兴,并表示祝贺。

饶毅认为,在为俞君英同学高兴的时候,不用媒体中夸大这项本来很重要的研究,不宜强调诺贝尔奖,不应该有中文媒体贬低日本科学家的成就。京都大学山中伸弥博士领导的实验室,2003年发表《细胞》论文报道他们发现NANOG(“常青地”)基因对于维持干细胞状态很重要。2006年,他们在《细胞》报道用四个基因(Oct4,SOX2,c-Myc和Klf4)成功地将小鼠非干细胞诱导成为干细胞。2007年11月,他们发现同样四个基因可以诱导人类干细胞。这一系列工作,奠定和推动了诱导干细胞的研究。

一项科学工作,值不值得获得诺贝尔奖,不是特别难评价。但是,是否真的获得诺贝尔奖,却不容易预计。有些值得获奖的,没有得。有些不值得得奖的工作、或者科学家,也得了。这种错误在诺贝尔奖历史上多次发生,即使最近几年也发生。是否得奖并不是科学工作评价的终极标准。

饶毅认为,在肯定俞君英和Thomson等目前工作重要性的同时,谈是否一定会获得诺贝尔奖尚为时过早。等待更多的研究和时间,也许会清楚。更重要的,不在于是否得奖,而是最终通过多个科学家的努力,发现能有效、安全诱导人类干细胞的方法,为改善人类健康开辟一条新的、强有力的途径。



深圳商报:假如人类消失……【转载】

28 11 2007年

假如人类消失……

2007年11月24日深圳商报

美国科技记者艾伦·韦斯曼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试验,他在三年的时间里走遍世界,采访了工程师、生物学家、动物学家、天文学家、艺术品修复者、古生物学家、植物学家、环境学家和地质学家等各方面的专家,问他们同样的问题:如果人类消失,那么在您研究的领域内会发生什么事?大自然将如何毁灭我们建设起来的一切?

将所有的答案汇集在一起,韦斯曼《没有我们的世界》一书在我们面前展现了地球具有多么惊人的自我恢复能力,也表明了人类的一些发明创造是多么脆弱或坚固。

假如人类消失……

全球一片黑暗

街道变成河流

韦斯曼指出,第一个明显的变化开始于人类消亡两天之后。全球将出现大停电,因为没有人再为发电厂添加燃料。从太空中可以看到灯光快速熄灭,地球陷入黑暗。韦斯曼写道:“因为没有人维护,大部分基础设施顷刻间开始倒塌。新的丛林将吞噬城市,就像危地马拉北部丛林吞没了玛雅文明的金字塔和城市一样。”

纽约的变化令人震惊。韦斯曼说:“我发现我们那些巨大而宏伟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看起来坚不可摧,但实际上它们都非常脆弱,全靠少数人的工作才能让整座城市保持运转。曼哈顿以前是布满了小山丘的岛屿,后来我们将它推平,用混凝土将河流覆盖,但并不意味着被我们赶到地下的水已经消失了,每天地铁工程人员都要从隧道里抽取出5000万升的水。如果这些工程人员消失了,没有人开动这些水泵,也没有足够的电来维持水泵的运转,地铁将在48小时内被淹没。”两天以后,高楼大厦的底层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下水道里充满了垃圾、塑料袋和残枝落叶。与此同时,地下侵蚀过程也将开始,地铁站里的钢柱将在20年内倒塌。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混凝土路面将充满裂缝,随着季节的更替,水在结冰和解冻的过程中使路面四分五裂,最后,一些街道变成了河流。

被水覆盖的大楼地基也坚持不过50年。大楼很容易被飓风吹倒,大块混凝土落下,摧毁了其他建筑。新的空间出现,又很快被植物所占据。城市从此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系统。例如混凝土粉末含有钙,从而使城市环境的酸性偏弱,很多物种将从中受益。地衣和攀缘植物覆盖在公共汽车和楼房等残存的支架上。

胡萝卜有了苦味

青铜器成为遗迹

布鲁克林植物园副园长史蒂文·克莱曼茨说,如果闪电击中中央公园无人修剪的干枯树枝,将引发大规模火灾。闪电还会影响到失去了避雷装置的建筑,一个个吞噬掉满是纸张和木制品的写字楼。100年以后几乎所有房屋的屋顶都会倒塌,加速了建筑物的毁坏。300年以后,纽约的吊桥将倒塌,铁路桥梁将可承受上千年的风雨,因为人们不曾为了防止冬季结冰而不断地在这些桥梁上撒盐。韦斯曼说:“老式的石头建筑,如中央车站和大都市美术博物馆等比所有现代化玻璃幕墙的建筑要持久得多,因为不会再有腐蚀大理石的酸雨出现。也许最后倒塌的建筑将是建于1766年的华尔街圣保罗教堂。”

500年以后,整个曼哈顿岛将被森林覆盖,但这种情况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冰川将铲平斯塔滕岛上的4个垃圾场,大量玻璃和塑料变成粉末,当冰川退却以后,大量金属被埋在地下。未来的智人可能会发现并使用它们,但不会有人告诉它们这些金属是谁留在那里的。1000万年以后,星外来客将看到一些青铜雕像,那是人类文明的遗迹。

城市的郊区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在农田里,甜甜的胡萝卜又恢复了最原始的苦味,菜花、卷心菜、甘蓝等蔬菜向着同一个祖先衍变。混凝土水坝将在120年左右崩溃,大片土地被淹没。

几乎绝迹动物增多

家养动物所剩无几

哈佛大学生物学家爱德华·O·威尔逊说,人类消亡两个世纪以后,水獭、亚洲黑熊、鹿和近乎绝迹的远东豹将大量繁殖,生活在中韩边境地带的西伯利亚虎种群数量将成倍增加,并向更温暖的地区迁移。

威尔逊说:“200年以后家养动物将所剩无几。家狗会变成野狗,但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它们无法适应竞争。”外来物种将与本地物种展开战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动植物身上进行的基因操控将出现倒退,世界将回到人类出现之前的模样。

为了描绘没有人类的地球,韦斯曼首先需要了解人类演变之前是什么样子。人类是伴随着很多物种的消亡逐步进入各大陆的,主要是猛犸象等体积庞大的动物。他说:“我认识到要到非洲去才能了解为什么那里还有一些大型动物。非洲的动物是在远离人类的地区繁衍的,它们逐渐学会了避开人类的破坏。这就是它们的秘密。”

全球变暖持续

塑料碎片还在

大气层的未来更加复杂。即便明天就停止排放二氧化碳,全球变暖的危害也将再持续一个世纪之久。海洋将继续吸收二氧化碳1000年,直至达到极限。届时大气中仍有15%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工业化时代以前的水平,最后,要靠海底沉积物释放的碳离子吸收剩余的二氧化碳,这个过程将持续两万年。

韦斯曼指出,如果外星生命在10万年后造访地球,他们不会发现人类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明显迹象。大自然将吞掉我们感到自豪和惭愧的一切事物。只有在向地下挖掘的时候才可能发现一些塑料或玻璃碎片,也许还有几颗金牙,在海底会发现薄薄的一层放射性物质。

外星人

地球”考古”

韦斯曼在书中指出,不管什么动物将继人类之后主宰地球,它们的命运仍将和地球一样“命中注定”要毁灭。目前太阳正处于“中年”,在几亿年后,它会变得更热更亮,到公元10亿年,太阳的热量将会毁灭地球上的几乎所有生物。到那时,也许只有一些昆虫和植物能够幸存下来。当海洋也被蒸发光后,地球的进化史将写完最后的一章,因为连植物也开始枯萎蒸发了。又过几亿年后,地球将彻底沦为一个拥有超热蒸气大气层、被沙漠覆盖、没有生命的地狱般星球。

如果那时有外星人来访,他们将很难从地球上发现人类或其他灵长类动物生活过的痕迹。

不过,外星人却可以从月球上寻找到人类的痕迹,月球上目前拥有数吨金属器械,3辆电子月球车、6面美国国旗和数千个宇航员脚印。由于月球上没有雨和空气,所以这些人类的遗迹将和火星、金星表面的人造金属垃圾一样,也许可以幸存到太阳系的末日。

没有人类

地球变成什么样?

第一天

人类突然消失。

第二天

没有了持续工作的抽水系统,纽约市的地铁已完全浸没在水中。

七天后

由于水冷系统失效,核反应堆已毁于大火和高温。

一年后

水的冻融效应使得街道上布满了斑斑裂痕。

五年后

纽约的大部分地区都已被焚毁。

20年后

曼哈顿毁损的街道已然浸没于水中。

100年后

大多数房屋的屋顶都已塌落。

300年后

纽约市的吊桥已经倒塌,那些铁路拱桥或可维持数百年之久。

500年后

纽约市的核心区已为森林所覆盖。

5,000年后

核弹头的外壳被腐蚀,导致放射性钚239泄漏至环境中。

1.5万余年后

曼哈顿石质建筑最后的遗迹被冰川覆盖。

10万年后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降至工业化之前的水平。

1,000万年后许多青铜雕塑仍保持其原有外形。

“思想实验”

《环球科学》就韦斯曼提出的问题采访了中国科普作家方舟子。方舟子认为,地球上生存过的物种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以上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物种总有一天也会灭绝,所以如果人类有一天彻底消失,本不是什么太奇怪的事。但是,人类也是地球上有最高的智能和最强的适应能力的物种,足以应付种种全球性的灾难。在地球现有的情况下,是很难设想人类会彻底消失的。如果人类彻底消失,必定是因为地球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完全不再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遭到了彻底的破坏,无数的物种也会一起彻底地消失。Alan Welsman设想的只有人类消失,而地球没有发生其他变化,所有物种都还保存着继续进化,这种设想,只是一种“思想实验”,不可能发生。当然,这种“思想实验”也有其价值,可以让我们反思人类的活动给地球、生物圈、生态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报道国外科研成果不应夸大中国留学生的贡献

26 11 2007年

近日日本京都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实验室分别在国际著名刊物《细胞》和《科学》上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各自把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了干细胞,被视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因为发表在《科学》上的那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中国留美学者俞君英,国内媒体对这一成果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出现了不少报道,俞君英本人也接受了国内多家媒体的采访。

关注有中国留学生参与的国外科研成果,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些报道、采访却有夸大之嫌。有的把这项成果说成“北大学子造出‘万能细胞’”,其实该成果与北大毫无关系,俞君英出国前虽曾经在北大读本科,也早不是北大学子。有的说这项成果“可能会拿诺贝尔奖”,而这不过是俞君英本人这么说的,并无其他人给予如此高的评价——一项成果能否得诺贝尔奖,最好还是由旁观专家来评价更合适。

国内的报道都把这一成果说成了属于俞君英一个人的,或说是她领导研究的。有一篇报道甚至如此说:“虽然俞君英的论文署名有长长一串名字,但研究思路确立和主体实验都是她一个人完成。有不少同事帮她做了数据分析等辅助工作,其中也包括另外两名中国学者。尊敬师长的俞君英还不忘署上她的‘老板’、实验室主任汤姆森的名字。”似乎这篇论文的其他10名作者都是挂名,而其导师汤姆森教授还要靠俞君英开恩才沾了光。如果有人把这个报道翻译成英文寄给汤姆森教授实验室,不知俞君英将如何向其上司和同事解释?

但是美国的《科学》、英国的《自然》在报道这项成果时,都把它归到汤姆森名下,说它是“汤姆森及其同事”、“汤姆森领导的团队”做出的,在报道中只采访了汤姆森,没有采访俞君英,甚至连俞君英的名字都没有提到。科学报道较有水准的《纽约时报》详细报道了这一成果的前因后果,也只把它归功于汤姆森一人,而没有俞君英什么事。这是为什么呢?

俞君英乃是汤姆森实验室的一名研究助理,并非独立研究人员,而要接受汤姆森的指导。按照国际学术界的惯例,研究思路应该由汤姆森确立,而由俞君英完成主要实验,但是实验成果主要属于汤姆森,论文上当然必须有他的署名。如果该成果真的能得诺贝尔奖,按惯例首先会考虑汤姆森。其实该研究思路与日本团队的相同,而日本团队已在去年用小鼠细胞完成了类似的实验,这回两个团队都各自用人体细胞做了重复而已。就这一技术而言,日本团队的贡献更大,比美国团队更该得诺贝尔奖,假如真是诺贝尔奖级的成果的话。

国外学术期刊的报道根据的是学术界惯例,并报道多方观点,而国内的报道则更多地出自同胞之情,过分依赖一个当事人的说法。做科技报道的记者还是应该多了解一点学术界惯例,多报道局外专家的声音,才不至于把科技报道写成了个人的宣传。对那些自称能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更不要轻信。

2007.11.23.

(XYS2007112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云南民族大学学生来信:校方力保王锐

25 11 2007年

【方舟子按:请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林具体指出来,我对盗名者、假博士王锐的揭露哪一点是不可相信的?难道为了“保持学院和学校的团结稳定”就必须保护骗子?难道云南民族大学招收学生是要让他们向教授们学习如何诈骗和撒谎的?】

云南民族大学学生来信:校方力保王锐

尊敬的方舟子:

你好!我是云南民族大学的一名学生,近日我们学校的“王锐事件”经你的揭发让我们知道了一些大慨,在加上我们云南的《春城晚报》的跟着报道,也让我们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这件事我们作为学生也非常关注。

昨天晚上王锐在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礼仪培训开班会上说话了,“他(方舟子)的话不可信,我可以积极面对,我已经到了晚报里说了两天多说清楚了自己的事和立场”,并重新介绍了自己的各种经历。学院的党委书记说:“他(方舟子)的话不能全部相信,并要求你们不乱不议不传,保持学院和学校的团结稳定。”再加上,我们学校也还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为此我们都困惑了,有些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应该相信你说的还是他说的?

尊敬的方舟子,希望你能继续关注这见事的发展,要给我们以及关心这件事的人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包括你自己。

如果真是如你所说的,是盗用别人的研究成果,那应该怎样去面对?

如果你说的不够真实,那我们学生以及关心这事的人们应该怎样认同?希望你能个我们有个满意的答复,为谢谢!

云南民族大学    学生

2007  11   19



我们为什么不长尾巴?【图版】

24 11 2007年

(摘自《方舟子带你走近科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kexue_covers1.jpg

“用进废退”是一个相当直观的现象。不是吗?经常锻炼的人肌肉发达,久卧病床的人肌肉萎缩。问题是,这后天获得的性状能不能遗传给下一代?尽管现代生物学发现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区分,已一再证明不能改变基因的后天获得性无法遗传,许多人仍然天真地相信“用进废退”是遗传、进化的一个机理。以前就有人问我,如果“用进废退”是错误的,为什么生活在黑暗溶洞中的鱼的眼睛退化?又有人问,人的尾巴为什么消失了?难道不是因为尾巴对我们没用,我们不用它而导致的吗?
resize-of-4-01b-01.jpg

(法国动物学家拉马克在1809年出版的《动物哲学》一书中首次系统地表述了生物进化的观念。他认为“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机制。)
人类和猿类都是没有尾巴的,但是他们的祖先猴子却是有尾巴的。尾巴从有到无,是一种退化现象。如何解释退化现象,曾经让达尔文颇为苦恼。他提出了两个机理:一是由于不使用或者说“废退”,二是由于自然选择。

我们从现代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看达尔文提出的这两个机理。“用进废退”应该拆开来看:“用进”,即认为动物频繁地使用某个器官,就能导致这个器官在后代中变得越来越发达,这是用后天获得性遗传解释适应环境的进化,是与现代进化论相冲突的。但是“废退”却未必跟现代进化论相冲突。在现代进化论看来,“废退”其实是在自然选择不起作用之后,有害突变累积的结果。以尾巴的消失为例,与尾巴有关的基因从长远地看总是会发生突变的,而绝大部分突变都是有害的。在尾巴具有功能的时候,自然选择就会把有害的突变淘汰掉,避免它们累积下来。但是一旦尾巴失去了功能,它是发达还是退化都对个体的生存、繁衍没有影响,自然选择就不再去管,有害的突变得以保留、累积,尾巴也就越来越小、越短,直至消失。
resize-of-4-01b-02.jpg

(这种生活在美国黑暗的石灰石洞穴淡水中的穴鱼(Amblyopsis rosae)眼睛已完全退化了。)
如果尾巴的消失是由于自然选择引起的呢?那是因为没有尾巴要比有尾巴更有生存优势。但是,仅仅这么说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以“生存优势”一语来解释一切,自然选择倒真的成了同义反复了。关键是要找出究竟有什么样的“优势”。尾巴也是由骨肉组成的,也会受伤、流血。在尾巴有功能的时候,受伤、流血只好忍受。但一旦尾巴成了可有可无的累赘,它会受伤、流血就成了一种生存劣势了。更重要的是,组成尾巴的细胞要新陈代谢,需要有营养供应;拖着尾巴走路,也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如果能省下这些给无用尾巴的营养、能量,分给更重要的器官,比如说大脑,岂不是更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选择就有利于无尾巴的,而要淘汰掉有尾巴的。

这两种机理哪种正确呢?达尔文本人举棋不定,认为两种都有可能。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有一节是讨论退化现象的。达尔文以几种动物为例,其中一个讲的是鼹鼠眼睛的退化:

“鼹鼠和某些穴居的啮齿类动物的眼睛的大小只剩下了残迹,并且有的眼睛完全被皮和毛所遮盖。这种眼睛的状态很可能是由于不使用而渐渐缩小的缘故,不过恐怕也有自然选择的帮助。南美洲有一种穴居的啮齿动物,叫做吐科吐科或栉鼠(Ctenomys),它甚至比鼹鼠更有深入地下的习性;一位常捉到它们的西班牙人向我保证,它们的眼睛常常是瞎的。我养过的一只,它的眼睛的确是这种情形,解剖后才知道是由于瞬膜发炎。由于眼睛经常发炎对于任何动物必定是有损害的,并且由于眼睛对于具有地下生活习性的动物肯定不是必要的,它们的形状缩小,上下眼睑黏连,而且有毛覆盖上面,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是有利的;倘若如此,自然选择就会有助于不使用的效果。”
resize-of-4-01b-03.jpg

(在南美洲地下生活的栉鼠虽然长着眼睛,但是经常是瞎的。)
达尔文在这里显然认为“废退”是主要的,自然选择只是起了辅助作用。但是如果自然选择起作用,我们就没必要再考虑别的机理了,因为自然选择是非常有威力的,可以逐渐地使生物结构发生改变。眼睛退化对地下动物来说,究竟有多大的优势呢?达尔文只考虑到了眼睛发炎,其实还有另一个明显的优势他未提到:眼睛是很脆弱的、容易受伤的器官,而且一旦受伤,往往是致命的。在地下钻来钻去,特别是象鼹鼠那样把头当成推土机挖隧道,眼睛更容易受到伤害,那么,让已经不发挥作用的眼睛退役,就是一种很明智的选择。

近来的研究发现,鼹鼠的眼睛退化,还有别的优势,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些不象眼睛这么脆弱的器官的退化。这项研究是以生活在中东地区的一种盲鼹鼠(Spalax ehrenbergi)做为材料的。这种盲鼹鼠看上去象是一条毛绒绒的香肠,它的头部除了嘴巴有开口,露出尖锐的、用来挖土和咬食树根的牙齿,就再也没有任何开口了。它是完全失明的,如果用强光照射它,它也不会有任何反应,甚至连脑电波也不起变化。但是如果你在它的旁边鼓一下掌,它的脑电波就会起变化。它虽然目不能视物,却能感到振动。事实上,振动是它们相互通讯的方式。盲鼹鼠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内都是独居的,它们用头撞撞窝顶,振动传了开去,其他盲鼹鼠感觉到了,也用头撞撞窝顶,就这么长长短短用一种电报式密码互相通讯。如果你在它的窝上方的地面上跺跺脚,它可能也会撞撞窝顶答复。在交配的季节,盲鼹鼠就靠“电报”求爱,雄鼹鼠寻声挖洞追踪,运气好的话就挖到了雌鼹鼠的闺房,交配之后就离开;运气不好的话钻进了别的雄鼹鼠的老窝,就难免有一场厮杀。

resize-of-4-01b-04.jpg

(生活在中东地区的一种盲鼹鼠。)

盲鼹鼠的眼睛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如果我们解剖它的头部,会发现在毛和皮肤之下,一对腺体包着的小眼睛,直径只有0.7毫米,体积只有同等大小的小鼠的眼睛的1%。这对眼睛没有瞳孔,晶状体也已萎缩,是无法成像的。但是它们还有视网膜,膜上有锥细胞,里面有能够感光的的视蛋白,数量只有小鼠的4%。那么盲鼹鼠的眼睛为什么没有完全消失,这么一对藏在皮肤底下的小眼睛有什么用呢?由于里面还有视蛋白,还能感受到白天和黑夜的不同——即使是在皮肤底下,也还是能感光的,就象你闭上了眼睛,也还能感到是光明还是黑暗,所以有的人开着灯睡不着觉。盲鼹鼠也是这样,当它们把土推出洞外时,它们皮下的小眼睛也能感到外面是白昼还是黑夜。它们的眼睛中有褪黑素,根据光周期调节鼹鼠的活动。实验证明的确如此。如果在实验室中我们通过改变光亮颠倒白天和黑夜,盲鼹鼠的活动也随着改变。如果让光明时间变短,黑暗时间变长,模拟冬天的到来,盲鼹鼠的体内代谢也随之改变,准备抵抗寒冬了。如果我们把盲鼹鼠的眼睛摘除,它的这些光周期反应就都消失了。
4-01b-05.jpg

(盲鼹鼠是完全失明的。)

resize-of-4-01b-06.png

(褪黑素是一种能调节睡眠周期的激素,它的分泌量和光的强弱有关。)

相应的,盲鼹鼠的大脑皮层功能也发生了改变。它控制感觉漫射光和光周期的皮层区和小鼠的一样大小,但是控制视觉成像的皮层区则几乎消失了。大脑是一个很“昂贵”的器官,虽然只占盲鼹鼠体重的1.3%,却消耗了它吸收的氧气和葡萄糖的20%。控制成像的皮层占整个大脑的10%,平均来说占了盲鼹鼠能量分配的2%(实际上这部分皮层的能量消耗在大脑皮层中是最高的,并不只2%)。视网膜也是一种“昂贵”的器官,它的氧气消耗是身体平均水平的100倍。因此,让视觉退化,可以省下超过2%的能量。地下是一个异常缺氧的环境,那里既没有风可以冷却身体,潮湿的土壤也使流出的汗不容易散发掉,因此盲鼹鼠总是尽量使能量的消耗越低越好(它们的基础代谢率明显比地上的动物低),能省下2%的能量消耗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可以将之用于更有价值的活动,比如挖洞寻找食物,哺乳后代等等。就象一个穷人,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如果能把一年的工资省下2%,就可以备一时之需了。
盲鼹鼠大脑皮层中控制视觉成像的部分虽然消失了,但并不是被当成废物空在那里,事实上,它被改为用来控制触觉,因此盲鼹鼠用于控制触觉的皮层区域,几乎是小鼠的两倍。触觉对盲鼹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前面已说过,它们主要是通过感触振动互相通讯的。当它们在黑暗的地底下挖掘隧道时,也靠触觉的指引。它们也需要很好的听觉接收别的盲鼹鼠发来的“电报”,需要很好的嗅觉寻找植物的根和闻其他盲鼹鼠的尿判断敌友。它也有非常好的磁场导向感觉,在迷宫般的隧道中不会迷路,借此躲过蛇的追捕。所有这些感觉都要在大脑皮层中占据一定的位置,那么,抛弃原本多达10%的视觉皮层,改造成别的感觉皮层,就是一种很好的节省策略。

resize-of-4-01b-07.jpeg

(实验证明,盲鼹鼠有非常好的磁场导向感觉,在迷宫中不会迷路。)

由此可见,身体某个部位的退化,包括尾巴的消失,的确是有可能用于“补脑”的。在这里,起作用的,还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不仅能够创造新器官,也能改造、摧毁旧器官。



达尔文的子女

22 11 2007年

1839年1月,30岁的达尔文与大他一岁的表姐爱玛结婚。达尔文此前曾对是否要结婚犹豫不决,在笔记本中写下结婚的好处与坏处加以比较。排在结婚好处第一条的是“孩子”。结婚当年年底,达尔文夫妇有了第一个儿子。此后一直到爱玛48岁,他们共生下了10个子女。其中有3个夭折:二女儿玛丽仅活了3星期,小儿子查尔斯在2岁时死于猩红热,大女儿安妮在10岁时死于肺结核。

后来有人把达尔文子女的夭折归咎于近亲结婚。这是没有道理的。在达尔文的时代,儿童夭折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当时的英国,大约五分之一的婴儿没能活到1岁。即使是10~15岁的儿童,死亡率也高达千分之五,是现在的25倍。猩红热在当时对儿童是一种能够致命的常见传染病,达尔文的朋友、后来被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托马斯·赫胥黎也有一个儿子三岁时死于猩红热。至于肺结核,在当时更是医院不予收治的可怕的不治之症,在死亡原因中排在第一位。

近亲结婚既没有给达尔文的子女带来更高的夭折率,也没有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没有夭折的两个女儿和五个儿子都很长寿(67~93岁)。大儿子是银行家,二儿子是数学家、剑桥大学教授,三儿子是植物学家、剑桥大学的教授,四儿子是工程师、皇家地理学会会长,五儿子是科学仪器设计者、剑桥市长和皇家学会会员,可谓个个有成。只有2岁夭折的小儿子根据达尔文的观察记录以及从照片判断,当是当时还不知道的一种遗传病——唐氏综合征(先天愚)患者,但这显然是由于爱玛是个超高龄的孕妇导致的:45岁以上的孕妇生下唐氏综合征婴儿的概率高达30分之1。

达尔文把他的子女当成了科学观察的对象,一出生就开始详细地观察和记录他们的一举一动,从中收集证据用来证明人类的情感与动物并无本质区别,必定是经过进化而来,而不是上帝创造的。在他看来,孩子的夭折也是一个自然事件,并非上帝的安排。医学也许有一天会发现疾病的自然因素和治疗方法,但是宗教对此毫无用处。

爱玛则是个虔诚的基督徒,面对孩子的死亡,特别是她和达尔文最宠爱的大女儿安妮死亡,和当时的多数人一样,从宗教信仰中寻找安慰:希望安妮能上天堂,等自己死后与她在天堂上再见。但她也不能明白上帝把安妮从她身边夺走的目的何在。她珍藏了安妮的一些遗物,放在一个书箱中。它们至今还在达尔文后人的手中。

达尔文此前已向爱玛明确表示过,虽然他曾经是剑桥神学院的学生,但是他不相信基督教。他仔细推敲过基督教的教义,发现没有证据和理由能够让他接受基督教。但是他还和爱玛、子女们一起上教堂参加礼拜仪式。在安妮死后,达尔文彻底地告别了基督教,不再参加礼拜仪式,星期天把家人送到教堂,自己则留在外面等他们。安慰他的,只有安妮留下的美好回忆——在安妮死后一周,他写下了一篇安妮回忆录。

安妮究竟得了什么病,当时并无明确的记载,其死因也只简单地写着“发烧”。但是从其发病过程和症状看,现在一般认为安妮得的是肺结核。在当时没有任何药物可以真正治疗肺结核。实际上,当时对绝大部分疾病都没有真正有效的药物,流行的药物大多含汞、砷等重金属,或者是鸦片之类的毒品,不仅不能治病,反而能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在安妮患病后,达尔文根据一位名医的建议,每天对安妮进行“水疗”,例如用湿布包裹患者全身,猛烈揉搓5分钟。在家中治疗无效后,达尔文把安妮送到了那位名医的疗养院,在其指导下进行水疗。一个月后安妮就死在了那里。在安妮生命的最后几天,达尔文日夜陪伴在她身边,每天写信向因怀孕留在家中的爱玛汇报情况,留下了详细的记录,读之令人心酸。

安妮死于1851年。当时医学界对肺结核的病因一无所知,有的认为它是消化不良引起的,有的认为它是一种遗传病——这让经常患病的达尔文更感到内疚。事实上当时对传染病的病因都一无所知。26年后,德国医生科赫发现炭疽杆菌,首次证明传染病是病菌引起的。在读了科赫的论文后,达尔文评论说:“我还清楚地记得在二、三十年前我对自己说,如果能够证明传染病的起源,那将会是科学的最大胜利;而我现在很高兴看到了这一胜利。”5年后,科赫发现了结核杆菌。1921年据此出现了能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卡介苗)。但是一直到1944年链霉素的出现,才有了真正能够治愈结核病的药物。

孩子是父母能够得到的最好礼物,而孩子的夭折也给父母带来了最大的痛苦。我们应该庆幸现代医学的进步大大降低了出现这种痛苦的可能性,这是达尔文时代的人们所难以想像的。它确实算得上是科学最大的胜利之一。

2007.11.18.

(《中国青年报》2007.11.21)

(XYS20071121)



东方卫视:“太医”现形记

22 11 2007年

“太医”现形记

东方卫视“深度105天下事”2007年11月19日20:30-21:30首播

节目视频见:

http://video.sina.com.cn/news/s/bn/2007-11-19/22279514.shtml

【主持人李涛】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都很注重养生,于是一个个的所谓“神医”就在江湖上出现了,他们理直气壮地宣扬着自己标新立异的养生之道,让很多人都信以为真。今天我要给您讲的,就是一位被各种光环笼罩的所谓“神医”。他自称是明朝太医的后代,而且还是科学与医学双料博士,他还出了一整套的养生书籍,这书我在书店也见过,据说很是畅销。今天的《天下事》,咱们就一起去见识一下这位刘太医。

(北京图书大厦销售第五名,生活类第一名,太医,博士,获得联合国名医奖等图片,网络搜索超过260万等等字样。)

【解说】从2006年开始,有一套《刘太医系列》书籍逐渐走红了起来,不仅名列北京图书大厦生活类书籍销售第一,还登上了当当网图书畅销榜。这套书的作者是一对父子:刘弘章和刘浡,他们自称是明朝太医刘纯的后裔,而且父子俩都拥有“博士”头衔,获得过世界大奖。一时之间,刘太医成了新闻人物,他也毫不隐讳自己的另类观点。

【实况刘弘章访谈】有人说我吃肉块行不行?肉块不好。为什么呢?我问他,你胃是肉,牛排也是肉,肉和肉相碰,谁吃谁?

一定采用心疗、食疗、体疗,不要依靠药物。

高血压、糖尿病,其实这些问题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用不着找医生。

【解说】也许正是因为观点的标新立异,在目前只要卖到5万册就算畅销书的图书市场上,《刘太医系列》丛书的销量据说已经超过了50万册。

【采访消费者】记:他(刘太医)写的书你都看过吗?

看过一部分,我觉得说的还是有点道理。

因为这些书特别实际,你学完了都能用啊。

【解说】刘太医不仅卖书,还办网站,在他创办的“太医网”上,详细讲述了父子俩的传奇经历:父亲刘弘章,曾任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职工医院副院长,善于治疗癌症,共治疗国内外病人上万例,病人一般在两年内癌肿完全消失。儿子刘浡更是神奇,16岁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进修时用中药救活了数名癌症病人,26岁时“考取了联合国医学博士”,进入“联合国世界自然医学基金会”。

【主持人李涛】看来这父子俩可真不简单啊!为了更好地了解刘太医,我也找了一套他的书,仔细读了一下,有些话也不无道理,比如说要多吃粗粮,多喝新鲜果汁。但也有不少观点可谓惊世骇俗,我给您念念啊:常吃肉块催人老,人吃晚饭死得早,小孩子不能打针吃药,癌症是个大血包。按照这书上的说法,癌症其实很容易治,而且刘家有一种叫做控岩散的祖传秘方。据说,刘太医家的门槛都快被求医问药的人踩平了,于是我的同事也去拜访了一下。

【解说】刘弘章的家,住在天津市塘沽区的唐山里小区,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公房小区。一说刘太医,邻居们都知道。

【暗拍采访唐山里小区居民】

记:大爷,问您一下,唐山里12号怎么走?有个刘太医您认识吗?
答:你从哪来的?要是本地的他可不给治。
记:本地的不给治,为啥?
答:不知道,那你问问他去。

【解说】在刘弘章家门口,门上贴着“私宅勿扰,有事打电话”的告示,而隔壁的邻居家门上则贴着“本门不是医院,看病一概不知”的字样。敲开门,刘弘章的妻子赵女士接待了记者。

【暗访实况刘弘章的妻子赵女士】

记:太医在吗?
赵:不在。加拿大、美国的(病人),刚走。你怎么不好受?

【解说】记者假称有一个朋友得了肺癌,因此慕名而来。赵女士告诉记者,刘太医现在很忙,一般的病人就由她来负责。

【暗访实况刘弘章的妻子赵女士】

记:一般怎么看?
赵:不用看,知道情况就行。不管是什么部位,是癌症就吃控岩粉。

【解说】赵女士告诉记者,吃控岩粉之前,得先喝牛筋汤。

【暗访实况刘弘章的妻子赵女士】

牛蹄筋两斤,牛肉,瘦牛肉切成片两斤……

【解说】按照赵女士的叮嘱,这种牛筋汤要用牛蹄筋、牛肉、河鱼等一起熬12个小时,一般要喝三个月。

【暗访实况刘弘章的妻子赵女士】你得稳定住了,喝这个汤,你三个月以后再说,就这么喝。药不能给他吃,吸收不了,就是靠这两个汤活着。

【解说】赵女士告诉记者,这牛筋汤的方子是免费的。不过,炖牛筋汤需要一种经过改造的锅,否则无效。这锅,她的一个朋友可以送过来。

【暗访实况刘弘章的妻子赵女士】我这家里不管改,就是说咱们这有熟人,有需要的,我认识这朋友他会改。我通知他,他就能给改。一来一去的,30块钱打的费都算在里面,可能四百多块钱。谁要这个锅,给他500块钱,多给他几十块钱。

【主持人李涛】这刘太医家可真是生财有道,除了卖书赚版税,卖药挣钱外,顺便连汤锅的生意也做。看来啊,见刘太医还不太容易,因为赵女士就可以把很多病人给打发了,按赵女士的说法,反正只要是癌症,就得吃控岩粉,吃控岩粉之前,必须先喝三个月的牛筋汤。这样就能做“神医”了?未免也太简单了吧!我的同事决定,无论如何,也得见见刘太医本人。

【解说】傍晚时分,当记者再次来到唐山里小区时,正巧从旁边菜市场走来一位老人,牵着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这正是刘弘章,吃羊肉串的是他的小孙子。虽然刘弘章在自己写的书中极力反对吃肉块,谁想到他却给自己的孙子买羊肉串吃。听了记者描述的病症,刘弘章显得非常的轻松。

【暗访实况刘弘章】

记:这个病(肺癌)能治吗?
刘:不能治,你找我干什么来呢?
记:这病能活多长时间呢?
刘:他这个病就跟痔疮差不多。

【解说】刘弘章说,什么地方得了癌,就仿佛那里长了痔疮。癌症其实就是一个大血包,一点也不难治。只要先喝牛筋汤补充胶原蛋白,让胶原蛋白把癌细胞包住,然后再服用刘家的祖传秘方控岩散,保证药到病除。刘弘章称,他治好的癌症病人很多,特别是在美国,连美国总统都找他看病。

【暗访实况刘弘章】

刘:里根什么病啊
记:里根……
刘:结肠癌,知道吗?
记:给他吃中药,他吃吗?
刘:吃,怎么不吃
记:他也吃啊?
刘:美国人对这个中医啊,很感兴趣
刘:我们那个十万个会员,十余万的会员,什么人都有
记:十一万的会员?
刘:十几万
记:全世界?
刘:纽约
记:主要在纽约啊?
刘:纽约在什么地方,纽约,联合国不是在那吗?联合国官员在那住吧,沟通很密。

【解说】刘弘章告诉记者,现在他主要做的是国外的生意,控岩散在国内卖的是特惠价。

【暗访实况刘弘章】

记:这药贵吗?
刘:不贵啊。控岩散一开始用的时候,一个月、半年,比如吃半年吧,一个月2400多块钱,等到半年以后,肿块消失一半,一个月才花1200块钱,一年才花一万多块钱。问题现在不是钱多少的事,放化疗一月七八千,要你的命,这药不是很贵的。纽约会员的话,入会费20万美元,每年再交5000美元的配送费,弄得起吗?

【解说】记者提出,想买点控岩散带回去,但却被刘弘章警惕地拒绝了,说是得先喝几个月牛筋汤再说。记者在刘家的两个小时里,赵女士不停地接电话,回应患者有关寄送药品的询问。按照邻居的说法,刘弘章从来不看本地的病人,所接待的都是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双方通过邮寄的方式买卖药品。

【主持人李涛】为了证实“刘太医”秘方的奇效,我的同事想让他提供几位治愈病人的联系方式,但刘弘章说,病情是病人的隐私,不能告诉外人。至于控岩散到底是由什么成分组成的,也是绝对的秘密。我不是大夫,不过按照医学常识,这癌症是要早发现早治疗,先去喝三个月牛筋汤,岂不贻误病情了吗?我还查了一下,里根的结肠癌也不是刘太医治好的,而是通过做手术切除了肿瘤。其实,早有人对“刘太医”心存怀疑,其中第一个公开站出来质疑的,就是曾经在美国留学、有“打假斗士”之称的方舟子。

【解说】2005年5月,方舟子率先写文章,质疑刘弘章父子俩的身份。对于自己双料博士的由来,刘弘章一直语焉不详,但他在网站上声称,儿子刘浡的医学博士学位来自于联合国。

【采访方舟子】所以我当时就觉得很好笑,因为联合国是不会颁发什么博士学位的,联合国有一个大学叫联合国大学,但那是一个研究机构,它不颁发什么学位。

【实况刘弘章访谈】

问:联合国医学博士是怎么回事?联合国也办大学?这个学位怎么授予的?
刘:联合国医科大学应该叫自然医学研究所,这个东西它的本部在印度,在国际上还有一定名气的,它所发的证书还有一定的影响。

【采访方舟子】

印度的那个国际大学,里面写得很清楚,你只要交一篇文书,300页的论文,然后再交800美元,然后就给你一张文凭。

【解说】记者在刘家时,没有见到刘弘章的儿子刘浡,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刘浡也住在唐山里小区。但当记者按照指引来到刘浡家时,对方却不承认。

【实况记者按门铃】

记:这是刘浡家吗?
答:不是。
记:你是这家主人吗?
答:不是,我是保姆。
记:主人呢?
答:出去了。

【解说】刘弘章一直声称,自己曾任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职工医院副院长,记者也联系到了这家医院的院长,但这位院长说,刘弘章只是在这所医院当过普通医生。

【电话采访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职工医院华院长】最近打电话来咨询的人也特别多,刘弘章在书里写的完全不是事实,他没有在医院里做过院长、副院长,我也没有听说过他治疗过什么癌症病人,没有病例。

【解说】据了解,事实上几年前刘弘章就因为非法行医,被天津市塘沽区卫生局处罚过,因此他后来在接待病人方面非常谨慎。

【电话采访天津市塘沽区卫生局医政科】

答:有群众举报,我们也查处过。
记:是非法行医的名义吗?
答:是的。他的行动都是在私人住宅,加之现场没有病人,没有医疗器械,没有处方,所谓的祖传秘方,卫生行政部门也不掌握,不清楚其具体的成分,行为有一定的隐蔽性,没有直接证据,所以不好查处。

【主持人李涛】这假身份一层一层地剥开来,刘太医的光环也就一点一点消失了。不过在这个故事里,最唬人的概念还是他太医传人的身份。太医啊,那可是当年给皇上看病的人,太医的传人把当年老祖宗伺候皇上的方法写本书出来,当然有很多人想买本回家看看了。那么,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解说】刘弘章在书中说:自己是明朝太医刘纯的第24代承袭人,而刘纯“生于公元1363年,卒于公元1489年,享年126岁”,被明清两朝太医院尊为“太医保护神”。方舟子说,所谓太医之后明显是谎言。

【采访方舟子】在中华医学史杂志上面有一篇文章,专门研究刘纯的生平的,我看了一下,刘纯从来没有当过太医,一直在民间,后来在军队里面行医,一生来说实际上过得很不得志,是属于那种比较潦倒的这么一个医生,实际上他在永乐十年左右就已经去世了,他活了70岁。

【解说】对于外界的种种质疑,刘弘章是这样回应的。

【实况刘弘章访谈】甭讨论那个,我就是要饭的,我写的书有用,大家看就完了,别扯这事。

【解说】现在,市场上关于治病养生的书籍很多,其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很多疗法似是而非,让缺乏专业知识的消费者很难辨别。

【采访消费者】

记:你选择养生书籍的标准是什么?
答:看看再说,都看看吧,谁说的有道理听谁的。

【采访消费者】

答:我刚刚看了刘太医的书,我觉得他说得挺新鲜的。
记:为什么新鲜呢?
答:他说癌症是个大血包,这个说法挺新鲜的,我再琢磨琢磨,有可能买一本。

【采访方舟子】现在中国很奇怪的很不正常的的一个现象,现在这些畅销的养生的书都是所谓另类的养生,都是要跟现代科学、现代医学对着干的,所以这个就不正常了,正儿八经的这种医学方面的科学的书大家不去看,而且这种书也在出,但卖不动,不畅销。如果你真的抱着一种科学的态度来写的话,一般的人就觉得,好像没法满足我一种愿望。

【解说】专家提醒,健康无小事,采用科学的治疗方式和养生之道至关重要,应该通过正规的途径寻医问药,不能轻信一些违背常理的所谓良方。

【主持人李涛】其实啊,这刘太医的故事并不新鲜。多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各种各样“神医”的故事,从上世纪80年代胡万林的芒硝疗法,到这两年告诫大家不能喝牛奶的林光常,再到刘太医的牛筋汤。其实,这些“神医”的神话很容易被戳穿,但受骗上当的老百姓还是大有人在。我觉得啊,越是吹得神呼其神,就越要多长一个心眼,千万别病急乱投医,省得既破了财,病又给耽误了。另外,相关部门的监管还得加强,刘太医屡遭查处还能故伎重演,在纰漏百出的情况下还能通过正规的出版社出书,这有关生命和健康的事,可得好好把关。

编导:秦扬轲

摄像: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