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淡”的广东菜其实并不健康

24 08 2024年

我以前曾经谈到“健康的中餐”是不存在的,有人问:以清淡著称的广东菜跟其他中餐相比,会不会比较健康?所谓广东菜比较“清淡”,是跟其他中餐菜系相比,没有放那么多调料。如果少放盐,当然会比较健康;如果少放别的调料比如辣椒,未必就更健康。而且广东菜还有不健康之处。

 

广东菜最著名的还不是清淡,因为还有别的菜系,例如闽南菜系也是很清淡的。广东菜最著名的是食材广泛,什么都吃。以前有一个说法,广东人四条腿的东西除了椅子不吃,其他都吃;两条腿的东西除了人不吃,其他都吃。现在有一种新的说法,说广东人对两条腿的东西都吃,人也吃,尤其喜欢吃福建人。这种开玩笑的说法表明,广东人什么都吃是全中国公认的。

 

所谓什么都吃,主要指的是广东人喜欢吃野味。喜欢吃野生动物,且不说在环保上是很不好的习惯,从健康的角度来说也是很不好的。吃野生动物,跟野生动物有密切的接触,很容易被野生动物传染上某种疾病,比如禽流感或更严重的疾病。2003年SARS首先在广东爆发,就被怀疑是广东人喜欢吃的果子狸携带的SARS病毒传染给了广东人。广东人在吃野生动物或养殖的动物时,还喜欢生吃或煮得半生不熟。比如“鱼生”,类似日本的生鱼片,但广东人吃的生鱼片可不限于海产的鱼,淡水鱼也喜欢生吃或煮得半生不熟。像著名的鱼片粥,淡水鱼肉就那么烫一下,是烫不熟的。生吃鱼肉或者吃半生不熟的鱼肉,很容易染上寄生虫,所以广东的寄生虫发病率是全国最高的。

 

广东菜还有一个特点:汤汤水水。广东人特别喜欢喝汤,吃饭之前先来一碗汤,吃完饭再来一碗汤。喜欢喝的汤都是长时间熬出来的,他们认为这样熬出来的老汤,营养都进了汤里,特别健康,还能养生。“好喝又养生”这种观念是错的,好喝的东西往往没那么健康,跟养生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这种熬出来的汤没那么健康。经过长时间熬煮,食物里的一些营养成分被破坏掉了。比如一些维生素怕热,长时间加热后,那些维生素就被破坏掉,没法被人利用。

 

长时间的熬煮还会产生对健康不利的物质。比如骨头汤,长时间熬成奶白色被认为是最好的。为什么汤会出现奶白色呢?那是因为里面含有脂肪。长时间熬煮之后,脂肪从骨髓里跑出来了。动物骨髓里的脂肪是饱和脂肪酸,吃了对人体不利,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为了让汤喝起来有味道,往往还要加不少盐,比炒菜加的还多,不然就尝不出味道了。炒菜加的盐,有相当一部分跑到我们不吃的菜汁里了;而放进汤里的盐全都会被喝进去,没有流失。有人曾经调查过广东菜汤里盐的含量究竟有多少,发现一碗300毫升的汤含盐量2克。如果一天喝两碗汤,汤里的盐会全部吃进去,摄入的盐就是4克;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摄入的盐不要超过5克,包括我们一天吃的所有食品里的盐。所以,光是两碗汤里的盐,量就高达4克,摄入的盐很容易超标,而且是远远地超标。

 

广东饮食还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喜欢放中药。熬汤喜欢往汤里放中药,做其他的菜也喜欢放中药,号称“药膳”。而且广东人很喜欢喝凉茶,那是用中药煮出来的,不是真正的茶。喝凉茶号称能“清热解毒”,也能养生。其实不管是药膳还是凉茶,都养不了生,反而很可能会害生。很多中药含有毒性成分,例如含有致癌物;有肾毒性,能导致慢性肾病。因为吃了以后并不会马上就毒性发作,往往要很长时间之后才会表现出中毒症状,等到病发时都不知道是吃了什么东西导致的。广东慢性肾病的发病率在全中国名列前茅,就跟广东人喜欢吃中药有很大的关系。

 

我说了广东菜这么多“坏话”,并不是说广东那个地方不行,太落后了。相对来说,广东在中国还算是比较发达的地方。这反映的是传统饮食的弊端。传统饮食基本上都不健康。地中海饮食、日本冲绳饮食等极个别的传统饮食被认为比较健康,就很受推崇,这是碰巧了。绝大部分传统饮食都不健康,因为古人根本就不知道吃什么东西是健康还是不健康。我们今天有了科学知识,就可以科学地看待传统饮食。对中餐,包括广东菜,要根据科学做一些改进,让它变得更健康。比如广东人喜欢喝汤,我并不建议大家从此不要喝,但可以在熬汤时做一些有利于健康的改进。熬的时间别那么长,熬得太久会把营养成分都破坏了。熬汤尽量选用比较健康的食材,比如用鱼肉和豆腐来熬汤就很健康。用鱼肉也能熬出奶白色的汤,因为鱼也有脂肪,但鱼的脂肪是比较健康的脂肪。还有,在熬汤时要少放盐,特别是不要放中药。

 

2024.06.10录制

 

2024.06.30整理



贝多芬头发隐藏的种种秘密

15 08 2024年

十九世纪的欧洲有喜欢收藏名人头发的风俗,贝多芬在生前曾根据别人的要求,把头发剪下来送人收藏。贝多芬1827年去世之后,他的头发马上就被他的崇拜者瓜分光了。所以收藏贝多芬头发的人不少,一直流传到现在。有一缕头发是当时15岁的作曲家希勒收藏的。他很崇拜贝多芬,在贝多芬病重期间曾经几次去看望。贝多芬去世之后,他也分到了一缕头发,后来传给了儿子。希勒的儿子又传给了儿子,就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到1994年,希勒的后人把这缕头发拿出来拍卖,被美国贝多芬学会买去了。后来有人针对这缕头发写了一本书,就叫《贝多芬的头发》,还拍成了一部电影纪录片。有人检测过这缕头发里的重金属含量,发现铅的含量是正常值的100倍,因此推断贝多芬铅中毒,他的耳聋是铅中毒导致的。

 

现在已经有技术可以对头发沾染上的DNA进行分析,检测里面有没有贝多芬的什么基因。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有一个贝多芬研究中心,其研究人员想到了做这个课题。第一步是收集现存的各种各样的贝多芬的头发。他们总共收集了8份,其中6份都是美国贝多芬学会提供的。该学会买到希勒收藏的贝多芬头发后继续买,总共买到6缕,都提供给了圣何塞州立大学贝多芬研究中心。此外,圣何塞州立大学贝多芬研究中心还向一个大学、一家博物馆借了2份贝多芬的头发。

 

这8份头发,其中一份没测出有DNA。剩下的7份中,最著名的希勒收藏的头发测出了DNA,但属于一个有犹太血统的女人,所以这份最著名的贝多芬的头发是假的。但是,它的传承记载非常明确,是希勒在贝多芬死后就去拿的,一直传给他的后人,为什么变成一个女人的头发了呢?一种可能是希勒的儿子将这份贝多芬的头发搞丢了,或者是某种原因被毁坏了,就用他老婆的头发代替。他老婆是一个犹太人,所以这缕头发很可能就是希勒儿媳的头发。

 

剩下的6份有5份都来自同一个男人,其中2份传承有序,记载也非常明确。一份是贝多芬生前赠送给一个作曲家的,该作曲家把贝多芬的头发赠送给一个贝多芬的研究者,一直由该研究者的后人保存着,直到被美国贝多芬学会买去。另外一份是贝多芬死后,由负责贝多芬葬礼的人送给了英国一个竖琴制造者,之后就一直由该竖琴制造者的后人保存,直到拍卖被美国贝多芬学会买去。另外3份虽然传承没那么明确,但既然这5份头发在不同的收藏者手里,又都属于同一个人,就可以肯定是来自贝多芬,更何况其中有2份传承有序。剩下最后1份头发来自另外一个男人,说明这份头发也不是贝多芬的。

 

最终可以确定有5份头发的确是贝多芬的。DNA拿到了,贝多芬的基因也有了,就可以分析研究了。

 

首先,可以根据检测到的基因来了解贝多芬的身世。贝多芬没有结婚,没有留下后代,但贝多芬家族的人有后代,现在在比利时还有贝多芬家族的后人。研究人员找到贝多芬家族的后人,检测了5个男人的基因,比对后发现跟贝多芬没有亲缘关系。因为测的是男人的Y染色体的基因,意味着贝多芬或者他的父亲,或者他更早的男性祖先是婚外子女。

 

以前就有人怀疑贝多芬的父亲是贝多芬的祖母跟别人生的,而不是跟他的祖父生的。因为贝多芬的父亲没有受过洗,跟贝多芬祖父的关系一直很不好;而且贝多芬的祖母酗酒,私生活比较乱,所以此前才有人这么怀疑。基因检测的结果证明贝多芬不属于贝多芬家族父系一脉,让现在的贝多芬家族的人很失望,他们一直以姓贝多芬为傲,现在却发现自己跟贝多芬没有什么关系。

 

还可以根据DNA的检测结果知道贝多芬患有什么病。贝多芬56岁就去世了,医生对他做了尸体解剖,发现他患有很严重的肝病。他病重期间出现了黄疸、腹水,这些就是肝病的表现。基因分析的结果发现,贝多芬携带着肝病易感的两个基因,如果经常喝酒很容易得肝硬化。贝多芬生前嗜酒如命,每天至少要喝一瓶葡萄酒,因为他认为喝葡萄酒能够养生,对身体有好处。一个经常喝酒的人加上有肝病的易感基因,就容易得肝硬化;并且检测结果还发现贝多芬被乙肝病毒感染了,而有四分之一的慢性乙肝患者最终会得肝硬化或者肝癌。

 

贝多芬是怎么传染上乙肝的呢?乙肝是通过体液传染的,有这么几条途径。一条是通过输血或者使用被污染的针头注射,贝多芬的时代不存在这个问题。但那时流行放血疗法,贝多芬如果尝试过放血疗法,就有可能因为放血使用的刀被乙肝病毒污染而被传染上。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性传播。贝多芬没有结婚,但有情人(他在信里提到“不朽的情人”),所以有可能是通过性关系被传染上的。还有一条途径是母婴传染。他母亲有可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然后传染给他,他一生下来就得了乙肝。

 

贝多芬长期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经常抱怨肚子疼、腹泻。但基因检测结果并没有发现他携带有跟消化系统疾病有关的基因,例如乳糜症或乳糖不耐症的基因。

 

贝多芬最著名的病是耳聋。他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家,却得了音乐家最不该得的病。他20多岁时,耳朵就开始聋了,后来越来越严重,到45岁就完全聋了。他就不再在公共场合出现了,因为跟人没法交流,也怕人们知道他作为一个音乐家却是一个聋子。他死后,医生对他做了脑部和耳朵解剖,想知道他究竟因为什么原因耳聋的。那时的医学很不发达,解剖结果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耳聋的。后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假说提出,变成了一个医学谜案。因为有很多种疾病都可能导致耳聋,所以这些假说都没有确证。

 

曾经有人检测发现贝多芬的头发铅含量极高,认为他耳聋是铅中毒导致的,但现在知道他们检测的头发是假的,是一个女人的头发。对那5份真正的贝多芬的头发,除了做基因检测,也检测了里头的重金属含量,同样发现铅含量极高。一份头发里的铅含量是每克头发有200多微克铅,另外一份头发铅的含量更高,是300多微克。正常情况下,头发里的铅含量应该是每克头发不到4微克,也就是说,贝多芬头发里的铅含量是正常值的七八十倍,高得惊人。另外,贝多芬头发里其他重金属含量也超标:砷是正常值的13倍,汞是正常值的4倍,但还是比铅的含量低得多,所以贝多芬应该是铅中毒。铅中毒会损害神经,也会因此影响到听力,贝多芬听力受损最终耳聋,应该就是铅中毒导致的。

 

贝多芬为什么会摄入那么高含量的铅呢?我刚才说了,贝多芬嗜酒如命,一天至少要喝一瓶葡萄酒。他不是很有钱的人,喝的都是比较劣质、廉价的葡萄酒。当时的酒商流行在劣质的葡萄酒里添加醋酸铅,因为醋酸铅有甜味,可以使劣质葡萄酒比较可口。贝多芬每天喝这么多酒就摄入了很高含量的铅。另外一个铅来源可能是药品。贝多芬为了治病吃了很多药,最多的时候一次要吃75种药。在那个时代,很多药物都含有重金属,就跟中药一样,里面有铅、汞、砷。他靠吃这些药来治病,反而让病情加重。

 

由于那个时代没有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的知识和管理,把一个天才的作曲家害了。我们应该很庆幸已经告别了那个时代。如果现在还有人不注意食品安全、药品安全,还要看中医、吃中药,那就是自找的了。

 

2024.05.19录制

 

2024.06.14整理



极端的锻炼究竟是否有害健康

11 08 2024年

70年前,1954年5月6日,在英国牛津大学举行的运动会上,有一个25岁的医学生创了世界纪录。他参加1英里长跑比赛(1英里大概等于1600米),获得了3分59秒的成绩,刚好少于4分。1英里能跑出少于4分钟,在以前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是突破了人类的极限。但在那之后,有很多人也获得了少于4分钟的成绩,至今已有1700多人1英里长跑能达到少于4分钟的成绩,目前的世界纪录是3分43秒。要获得这么好的成绩,并不是随便跑一下就能得到的,平时要做大量的、艰苦的锻炼,一星期要从事十几小时的高强度锻炼。这么高强度、极端的运动对身体有好处还是坏处?

 

适当的锻炼对身体有好处,这已被医学界公认。特别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好处尤其明显。有多项研究表明,经常适当锻炼能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30﹪~50﹪,降低全因死亡风险20﹪~50﹪。美国有一项大规模调查研究,跟踪十几万人长达34年,发现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的人,平均寿命比别人长7~8年。所以,适当锻炼对身体的好处、对降低死亡率的好处是没有争议的。人们担心的是,极端的锻炼会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这样的担心自古以来就有。马拉松比赛的来源就是古希腊一个士兵从马拉松一路狂奔,跑去雅典报告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消息,跑进雅典城喊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死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也会发生运动中猝死的事件。这种事件非常罕见,一般人根本不用担心。人们想知道的是,极端的锻炼对身体的长期影响是好还是坏,特别是对于心脏的影响。这在医学界是有争议的。

 

运动对于心脏的影响有好有坏。长期来看,它能让心脏变得更发达、功能更强,这是好处;但如果是极端的锻炼,长期来看会让心脏产生病变。有一些研究发现,长期的、极端的锻炼会让冠状动脉钙化,导致心房颤动,还会导致心肌纤维化,这些都对心脏不好,所以把它们归为病变。流行病学的调查也发现,运动强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而会出现一条“U型曲线”。如果适当地锻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量每周锻炼5天、每天锻炼30分钟,那么跟不锻炼的人对比,会发现死亡率下降了。运动的强度如果在推荐量基础上增加,死亡率会进一步下降。也就是说,运动的时间越长、强度越强,效果越好。运动量到了推荐量的3~5倍,死亡率降到了最低点;如果运动的时间更长、运动的强度更强,死亡率又开始上升,也就是说好处反而减少了。虽然跟不运动的人相比,死亡率还是降低,但跟适当锻炼的人相比,死亡率反而升高了。这个研究调查的是一般人,并不是精英运动员、专业运动员、做极端运动的运动员的情况。对于专业运动员、精英运动员也有过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精英运动员的平均寿命比一般人还要长3~5年。不过这些调查都比较小型,说服力没那么强。

 

回头再来看那些1英里跑进4分钟之内,我们称之为精英运动员的情况。以前有人查了最早跑进4分钟之内的前20个精英运动员,这20个都是五十年代的,基本上都已经去世。调查结果发现,这20个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比普通人长12年。但这只是20个人,样本毕竟还是太小。最近又有人重新做了调查,把样本的量扩大到最早跑进4分钟之内的前200人。200人中有60个人已经去世,去世时的平均寿命是73.6岁;还有140个人健在,平均年龄77.6岁。根据这些情况可以算出,这200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比普通人长4.7年。如果将这些人再细分成三组,第一组是五十年代获得成绩的,他们的平均预期寿命比一般人长9年;第二组是六十年代获得成绩的,他们的平均预期寿命比一般人长5.5年;第三组是七十年代获得成绩的,他们的平均寿命比一般人长3年。为什么越往后差距越小呢?一个原因很可能是,越往后,普通人越来越健康,平均预期寿命也更长,所以跟精英运动员的差距就缩短了。

 

这个结果能不能表明极端运动对于身体不仅无害,反而有益呢?其实也不行。这些从事极端运动获得很好成绩的运动员,他们的基因往往比较好,有运动天赋,一般人再怎么训练也达不到他们那么好的比赛成绩。也就是说,他们有很优良的基因,有可能是这些基因导致了他们的身体状况更好,寿命也更长。另外一种情况是,精英运动员的生活方式往往比一般人更健康,即使退役后,他们往往还经常锻炼;其他比如饮食方面,也往往更加注意。以前有过一个调查,将精英运动员跟他们不从事体育运动的兄弟对比,发现精英运动员往往平时更经常锻炼、生活方式更健康、吸烟的更少,平均寿命要比他们的兄弟长3年。所以,从事极端运动的运动员寿命更长,有可能是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健康导致的。

 

光看调查结果并不能表明极端运动就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有可能是造成的伤害没有体现出来,被精英运动员更好的基因、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掩盖了。如果他们不从事极端运动,说不定会更健康、活得更长,这种可能性是没法排除的。这也就是我以前说过的,由于是观察性的研究,是流行病学的调查,能够获得相关性,但很难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不管怎么样,我们只需要知道,适当的锻炼对身体肯定有好处,能够降低死亡风险;至于极端锻炼究竟会怎么样,就让专家们去争论好了,跟我们一般人没啥关系。

 

2024.05.13录制

 

2024.06.13整理



古罗马人怎么做数学运算

9 08 2024年

司马南又做了一期节目,继续采访伪科学妄人。妄人在节目里说,西方传教士不只是从利玛窦开始把零从中国偷到了西方,而且西方数学的那些术语,如微分、积分、开方、倒数、根号……都是从中国偷过去的,实际上都是中国词。

 

我不知道这个妄人学的是哪一门英语,他举的这些数学术语除了个别是中国古代就有的,其他都是西方数学在19世纪传入中国后,才跟着用,或发明新词加以翻译。比如中国以前没有根号,根号最早出现在1525年,当时德国数学家鲁道夫出了一本代数教材,第一次用到根号。利玛窦1525年还没出生,怎么能跑到中国去偷根号呢?我们现在把开平方的结果叫做“根”,把方程的解也叫做“根”,那都是外来语,翻译自英语的root。英语为什么把“根”叫做root?这是从阿拉伯语来的,阿拉伯语把方程的解就叫做“根”。中国古代对于开平方的结果没有一个专有名词,更没有方程,所以也不会有方程的解叫做“根”的说法。

 

司马南这期节目采访的妄人主要在抨击罗马数字没有零,也不是位值制,所以没法做加减乘除计算。也就是说,古代的罗马人连加减乘除都不会做。但凡有一点脑子就知道,这种说法是极其弱智的。古罗马帝国那么大,要管理那么大的帝国,怎么可能连四则运算都不会做呢?丈量土地、人口普查、收税、做生意,这些都要用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而且古罗马人是古代最伟大的工程师,建了那么多宏伟的建筑,一直流传到现在,他们搞那么大型的建筑怎么可能连四则运算都不会呢?那还怎么搞建筑设计呢?

 

这个妄人以数学专家、罗马数字专家的身份上司马南的节目,在那里夸夸其谈,其实缺乏罗马数字的常识。罗马数字是一种变相的五进制,用I表示1,2、3、4没有特殊的符号,5用V表示。表示2就写两个I(II),表示3就写三个I(III),古罗马人表示4直接就写四个I(IIII)。到中世纪,罗马数字有一次标准化,要求表示一个数字不能超过三个字母,4就不能再写四个I。那怎么办呢?就在V的前面写一个I(IV),表示5减去1,就是4了。10用字母X、50用字母L、100用字母C、500用字母D、1000用字母M表示。比1000更大的就没有字母表示了。所以妄人就说罗马数字最大只能表示到M,10000要写10个M、10万要写100个M、100万要写1000个M,写不下就没法运算了。

 

我之所以说这个妄人连基本的罗马数字的常识都没有,是因为他不知道罗马数字有两种表示大数字的特殊符号。最早是给字母加上括号表示1000倍,10000不需要写10个M,只要把表示10的X加上括号就表示1万,再加一个括号就再乘以1000,以此类推。M加上括号就变成100万,不需要写1000个M。再加一个括号就是100万乘以1000,再括号又再乘以1000。所以,多大的数字都可以表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更简单的表示大数字的方法,在字母上面加一横表示乘以1000,加两横就是再乘以1000,加三横又再乘以1000。要多大的数字,都可以很简单地用古罗马数字表示。只不过古罗马人使用数字一般到百万数量级就为止了,因为古罗马人是工程师思维,讲求实用,太大的数字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也就不会去用它,一般也就用到100万。

 

古罗马人是怎么做加减乘除运算的呢?如果是很简单的运算,当然就用心算,或者掰手指。复杂一点的,没法用心算、掰手指,用罗马数字也可以算,也很容易。但如果拿数字来算加减乘除,就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如果数字比较大,算起来很麻烦;第二,古代没有纸,书写材料是纸莎草纸或羊皮纸,比较贵,在上面用笔运算,成本太高。古罗马人做运算有特殊的计算工具。最早的计算工具是计算板。计算板就是在一块桌子一样的石头上刻沟槽,用以表示个位、十位、百位……往沟槽里放小石头,放一个表示1,放两个表示2……这种计算板是古罗马人从古希腊人那里学来的,古希腊人很可能是从巴比伦人那里学来的。

 

不过,这种计算板有一个问题:不好携带,只能在家里做计算。外出的话,如果有沙地,拿一根树枝画几道痕表示什么位,然后在上面放石头,就成了临时计算板。但找不到沙地怎么办呢?古罗马人发明了算盘,即便携式的计算板。他们的算盘很小,可以装在口袋里。有3个原件一直流传到现在,是铜制的算盘。可能也用别的材料比如木头做,估计更流行,但就没法保留下来了。

 

古罗马最早的算盘有七道沟,最右边的一道表示个位,往左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百万以上古罗马人觉得没用,就不算了。每一道沟跟中国的算盘一样分成上下两档。下面一档可以放四颗珠子,放一颗表示1、放两颗表示2、放三颗表示3、放四颗就\表示4;上面一档放一颗表示5,这跟古罗马数字的五进制相符。

 

后来又在个位数的沟右边加了两道沟,表示分数。左边的分数沟放一颗珠子不是表示1/10,而是表示1/12。这也是实用的需要。用1/12作基本单位,就很容易表示1/3、1/4;如果用1/10作基本单位,1/3、1/4就没法表示了。最右边的沟槽分成了三格,也跟分数有关,但具体表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这三格分别表示再乘以1/2、再乘以1/4、再乘以1/3。所以,古罗马用算盘计算很快速,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都可以做。

 

从古罗马的算盘可以看出来,它跟中国的算盘非常像。区别是中国的算盘把珠子用一根木棍串起来,而不是弄成一个槽放珠子。中国的算盘也一样分成上、下两档,下面也是1~4,上面也是五进制,也是从右往左不停地进位。这就让人怀疑中国的算盘是从古罗马传过来的,因为中国算盘很晚才出现,比古罗马的算盘晚多了。北周的一本算术书里才第一次记载了珠算,描述的珠算跟现在的算盘有点像。但那本书描述了很多计算工具,都是想象出来的,所以它说的珠算有可能也是想象出来的,不一定是实际使用的。可以确切地表明中国人开始使用算盘是在明朝,那时的画里已经有了算盘,所以比古罗马的晚多了。即使从北周算起,也晚多了。算盘很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从古罗马的算盘我们还可以知道,虽然罗马数字不是位值制,没有零,但在用算盘计算时用的还是位值制,而且是十进制的位值制。每一个沟槽表示的是进十,而不放珠子那个槽就表示零,所以在实际计算时有零的概念,而且也用位值制来计算。但是,罗马数字毕竟不是位值制,没有零。

 

不只古罗马这样,古希腊也不用位值制的数字表示方式,也没有零,对古代西方数学的发展的确不利,所以古希腊的数学只是几何特别发达。连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跟牛顿、爱因斯坦一样几百上千年才出一个的伟大天才阿基米德,在数学上的贡献主要也在几何方面,就是因为这种数字系统限制了数学的发展。用算盘,四则运算没问题,但更复杂的计算就没办法了。那时还没有纯数学,他们认为没必要,因为不实用,而古代算术、数学主要就是为了实用。

 

印度数字先传到阿拉伯,在阿拉伯帝国创建了代数学,再传到西方。西方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阿拉伯数字(也就是印度数字)、代数,西方数学才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西方人对此也不否认,他们承认现代数学是建立在阿拉伯数学基础上的,但当然不会承认是从中国偷的,因为那跟历史不符,只是一帮中国妄人的意淫而已。

 

2024.04.15录制

 

2024.06.08整理



野外远足是身心运动——在智识论坛“运动与健康”的发言

7 08 2024年

大家好,很高兴又能通过这个平台跟大家交流。

 

“智识医学论坛”今天的主题是“运动与健康”,我就根据这个主题做一个简单的发言。这个发言内容是从纪大夫的发言主题“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安宁”想到,但很多运动方式跟“安宁”是冲突的。比如跑步,在运动过程中会觉得很累,不会安宁;运动完后会觉得很疲惫,也并不觉得安宁。不过也有让人感到很安宁的运动方式,比如去野外远足就会让人觉得很安宁。野外远足可以说是一种身心运动方式,既锻炼了身体,也锻炼了精神。

 

锻炼身体容易理解,远足是一种很好的有氧运动,就跟跑步一样。有氧运动对于身体健康有多方面的好处,特别是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的风险,效果更明显。为什么它同时也能锻炼精神呢?我说的是野外远足,不是在城市的街道或小区里散步、健步。野外和城市街道这两种远足,近年来有不少人做过对比研究。对比的结果发现,如果野外远足与街道远足的运动强度一样,比如都走90分钟,它们作为有氧运动的效果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对身体锻炼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是精神状态不一样。野外远足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都比较好,远足回来后感到心情很舒畅,也就是很安宁、很享受。

 

这是主观的感受,客观的标准也证明了这一点。有人对比过这两种远足后体内的应激激素——皮质激素水平。皮质激素跟我们的精神状态有很大关系,如果精神压力大,体内的皮质激素的水平就比较高。测量结果发现,野外远足后体内皮质激素水平相对来比较低,也就说明野外远足的确让人感到精神放松,精神压力没那么大了。

 

有一项研究对比两种远足后的大脑功能区活跃情况。在大脑的功能区里有一块区域被认为跟抑郁症有关,如果那块区域比较活跃,那么得抑郁症的风险就比较高。对比的结果发现,野外远足之后,那块区域活跃程度降低了,也就是得抑郁症的风险降低了。这些研究可以解释一个统计的结果:乡村人的生活环境比较自然,他们的精神状态往往比在城市生活的人好,得精神疾病的风险也比城市居居低。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一种理论认为,这跟我们人类的进化史有关。人类是在自然环境中,而不是在城市这种人类环境进化出来的,所以我们一旦从城市环境去了自然环境,本能上就觉得好像回家了,回到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就会觉得特别舒适、特别安宁。

 

而且不同的自然地貌给我们的感觉还不一样。这也有人做过研究。研究发现,让人们觉得最舒适的地貌是辽阔的草原,草原上有一丛一丛的树林。为什么这种地貌最让人感到舒服、感到身心愉悦呢?因为这种地方让人觉得很容易找到猎物,有吃的。而一旦有危险还可以躲进树林,有避难所,晚上还可以在那里睡觉。所以,我们本能上就觉得这种地貌是最好的地貌。南加州有很多这种地貌,都是一大片草原有一丛丛树林(一般是栎树林)。我看到这种地貌也感到最舒服、最赏心悦目。

 

正因为在野外远足的过程中会让人觉得很享受,回来之后也感到精神非常放松,很安宁、很满足,所以野外远足也是一种最容易坚持下去的运动方式,可以一直这么走下去,走到老得走不动为止。

 

2024.05.02录制

 

2024.06.08整理



中餐是不是健康饮食?

2 08 2024年

我刚到美国留学不久,看过一个科普饮食健康的电视节目。节目说美国人平常的饮食中肉类吃得太多,导致了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肥胖高发。作为对比,节目认为中国的饮食比较健康,因为中国人不喜欢吃肉,蔬菜吃得很多。我看了觉得很好笑,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还比较穷,肉很贵,吃不起。中国人的饮食吃很多蔬菜是贫穷导致的,并不是喜欢吃蔬菜,不喜欢吃肉。中国的传统饮食还是很推崇吃肉的,一说起某人吃得好,就说吃的是大鱼大肉。逢年过节或者到外面聚餐,一大堆菜主要也都是肉菜,蔬菜很少,大家认为好吃的东西主要也都是肉菜。后来,中国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吃得起肉了,中国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发病人数越来越多,跟美国现在的情况越来越接近。所以,这并不是饮食习惯的问题,而是贫富的问题。

 

不过直到现在,美国人写的关于饮食的文章,还时不时地说中国的传统饮食很健康,吃很多蔬菜,肉吃得很少。但也有美国人认为中餐不健康。曾经有一个机构做过调查,对中餐各种成分进行了检测,得出结论说,中餐油太多、盐太多、热量太高,很不健康。美国医学考试考的病例,如果病人平常喜欢吃快餐、中餐,那就意味着这个人饮食不健康,应该加以干预。由此看来,中餐不被认为是健康的饮食。那么,中餐究竟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问题:什么算中餐?美国人做调查认为的不健康的中餐,或者美国医学考试里提到的中餐,指的都是美式中餐。但中国人不会承认美式中餐是真正的中餐,认为它不正宗。所以,讨论中餐究竟健康不健康,不应该以美式中餐为标准,而应该看中国的中餐。但中国并没有一个像美式中餐那样比较统一的饮食,而且中国太大了,各地的饮食差别也非常大,光是菜系就有八大菜系。除了八大菜系,还有非常多的地方小菜系,而且在家里吃和在外面餐馆吃的差别也很大。所以,要笼统地说中餐是健康还是不健康,很难下一个判断。

 

不过既然都属于中餐,总会有一些大部分中国地区、大部分中国人都会那么吃的共同特点。在比较普遍的饮食特点中,有的比较健康。例如中国人吃很多豆腐,豆腐被认为是健康食品,可以说是中国饮食对世界饮食的一大贡献。对于比较健康的一面我们没必要多说,要说中餐当中普遍不健康的一面,这样才会引起大家注意。

 

在不健康的因素中,第一是摄入的盐太多。有过一个调查,一个中国人一天摄入的盐平均超过十克,这就太高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从饮食中摄入的盐不要超过5克,中国人每天摄入的量大大超标了。盐摄入多了会带来一些健康隐患,比如增加了高血压的风险。当然并不是所有地区、所有人都是这样,有些地方的饮食相对比较清淡,有一些人吃得比较清淡,我们指的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第二,很多人吃的油太多了。如果在家里自己做菜还好,放的油没那么多,但是现在的中国人已经普遍喜欢从外面点餐。外面的餐馆,特别是提供外卖的餐馆,往往在炒菜时放很多油,而且还很喜欢用动物油,比如猪油,这样才好吃,才能吸引回头客。油放多了,热量就很高,动物油还是很不健康的油。

 

第三,主食吃得太多。这是以前比较贫穷,还吃不饱饭时遗留下来的一个传统。总觉得吃饭要吃饱,要尽量多吃高淀粉的东西,能够提供热量才有幸福感。所以不管哪个地方的中国人,一顿都要吃很多米饭,或者很多面食。吃得太多,摄入的淀粉、热量也就太多。而且中国传统还喜欢吃白大米、精白面,这也很不健康。在美国从餐馆点餐,米饭可以选择要白米还是粽米(糙米),面包可以选择要白面包还是全麦面包。中国人到现在还没有习惯,吃米饭都是白大米,吃面都是精白面,这是一个不健康的饮食传统,应该尽快过渡到少吃主食,而且主食应该多吃全谷物,

 

第四,腌制食品吃得太多。早餐吃咸菜、榨菜、泡菜、鱼干,午餐、晚餐吃腊肉、火腿、香肠、咸鱼。这些都被认为是美味,却都有一大堆致癌物在里头。

 

也有吃得少的,比如蛋白质类食品。中国人吃蛋白质类的肉很单调,基本上就是吃猪肉,鸡肉都吃得少,更不要说鱼肉等海产品了。沿海地区还好,会吃很多海鱼,但内陆地区就不行。以前内陆地区是没有吃海产品的条件,现在是有条件没习惯,还认为运到内陆的海产品是冷冻的,不好,所以不吃。但是,我们吃蛋白质食品也应该多样化,吃海鱼比较健康。

 

还有一个东西中国人吃得也比较少:水果。一个人一天应该至少吃两份水果,一份水果大致相当于一根香蕉或一个大橙子的量。很多中国人不习惯每天都吃水果,以前是没有这个条件,现在有条件了也没有习惯,更不要说吃两份水果。曾经有调查发现,中国人吃水果的量普遍偏少,这是导致中国人过早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人还有一些很不好的饮食习惯,比如喜欢吃野菜,像蕨菜、蕨根、鱼腥草。还有人喜欢在菜里加入中药,号称是“药膳”。不管是野菜还是中药,里面往往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比如蕨菜,就含有致癌物。中药更不用说了,里面也是一大堆致癌物。

 

还有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到外面聚餐,大家还是习惯用筷子夹菜,互相交流唾液,这是很不卫生的。这个问题本来使用公筷或者公勺就可以解决,但很多人还是不习惯讲究饮食卫生。

 

要说中餐好不好吃,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问题,没有必要去争。但要说一个饮食是不是健康、卫生,就有比较客观的标准。对于不健康的饮食、不卫生的饮食习惯,还是应该尽量避免。

 

2024.02.27录制

2024.04.30整理

 



生活中怎么避免汞中毒

27 07 2024年

日常生活中摄入汞主要有三个渠道:含汞的生活用品,水产品,不良的生活习惯。

 

含汞的生活用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荧光灯,节能的荧光灯管里含有很微量的汞,大约10毫克到几十毫克。一种是温度计,有的温度计含有汞。体温计里的汞含量大约1克,气温计的汞含量能多达几克。汞在灯管或温度计里没有什么危害。不慎打破灯管或者温度计,里面的汞泄漏,才会有害。这种情况应该怎么清理呢?汞泄漏后,挥发变成汞蒸气,被我们吸进去,能导致急性中毒。一旦打破荧光灯灯管或者温度计,第一步要把无关的人赶走,特别是小孩不能在那里呆着,然后打开窗户通风。另外要记住,洒落的汞不能用吸尘器去吸,用吸尘器吸就相当于让这些汞跑到空气去了。也不要用扫帚扫,扫了反而让水银变得更小,散开去更没法处理。

 

那么要怎么处理呢?我们先说灯管。荧光灯的灯管打破了,要先戴上手套将大的碎片都捡起来,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塑料袋里。再拿硬纸板把比较小的碎片铲起来,更小的碎屑用胶带全都粘起来,都放到塑料袋里。这是地板和瓷砖上的处理方法。如果在地毯上,就要把那块地毯剪掉,也放到塑料袋里密封起来。

 

如果打破了温度计,第一步也是先把碎玻璃渣都捡起来放到塑料袋里。第二步拿硬纸板把散落的汞都弄在一起。温度计里的汞相对比较多,用手电筒照着,可以看到散开的汞亮闪闪的。用硬纸板把汞拨在一起凝聚成一个珠子,再拿一个眼药水滴管吸起来,放到打湿的厨房纸上,最后把厨房纸和被污染的吸管一起放到塑料袋里密封起来。可能还有很细小的汞微粒看不见,为了保险起见还要撒上硫磺粉,让硫磺跟汞起反应变成硫化汞,硫化汞就不会被人吸进去了。硫磺粉有些店里有卖,还有的店卖专门处理汞泄漏的工具,里面就带有硫磺粉。

 

这些垃圾都放到塑料袋里,塑料袋密封了怎么处理呢?各地很不一样,要去查一下当地的规定。加州不能直接把汞扔到垃圾箱里,要求在塑料袋上贴上标签,注明是汞垃圾,拿到垃圾站专门收集有害垃圾的地方。有些地方可能允许密封好的少量汞垃圾扔到垃圾箱里。

 

为了避免汞泄漏,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使用含汞的生活用品,逐步将它淘汰掉。LED节能灯不含汞,可以用LED节能灯取代荧光灯。温度计现在也有电子的了,没必要再使用含汞的温度计。

 

水产品里的汞来自于空气和水里的汞。空气中的汞主要来自工业废气,比如烧煤会把汞排放到大气中。也有一些自然来源,比如火山爆发也会释放汞到大气中。空气中的汞最终要掉到水里。但水里的汞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工业废水最终排到大海里。人体对无机汞的吸收很差,无机汞对人体危害很小。但水里的汞会被被细菌等微生物改造成有机汞,即甲基汞,而人体对有机汞的吸收非常好。所以最大的危害来自有机汞。

 

含有甲基汞的细菌会沾到水草上,或被浮游生物吃下去,甲基汞就转移到了水草和浮游生物。虾、小鱼吃水草、浮游生物,甲基汞又转移到虾、小鱼身上。甲基汞一旦进入有机体体内,就很难排出去,会累积下来。虾、小鱼被比较大的鱼吃了,它们体内的汞就转到大鱼体内。大鱼被更大的鱼吃了,它体内的汞又转移到更大的鱼体内。越是处于生物链顶端,而且生活的时间越长、寿命越长,水生物体内的汞含量就越高。因此,不同的水产品,汞含量不一样。

 

那些处于生物链底端的水生物,体内的汞的含量比较低,像虾、螃蟹、贝壳、蚝,还有鱼类里的沙丁鱼、三文鱼、鲢鱼、罗非鱼、鳕鱼,都属于肉里汞的含量比较低的,可以比较放心地吃。我特指肉是因为汞进入体内主要富集的地方是内脏,所以吃这些海产品就要尽量避免吃内脏,只是吃肉。那些吃鱼的鱼、寿命比较长的鱼,体内汞的含量相对比较高,像金枪鱼、石斑鱼、比目鱼。吃这些鱼就要有一定的限制,一周吃的次数不要超过一次。在食物链最顶端的鲨鱼、剑鱼,体内的汞的含量最高,最好不要吃。很多人喜欢吃鱼翅,就是鲨鱼的鳍,以为鱼翅可以养生,其实鱼翅里汞的含量极高,所以吃鱼翅会导致汞中毒,非但不能养生,反而会害生。

 

淡水鱼也并不是不含汞,不同的淡水鱼也不一样。草鱼鱼肉里汞的含量比较低,但胖头鱼(花鲢、大头鲢)汞的含量就比较高,尤其是它的内脏和鱼头比其他部位的鱼肉汞含量高。人们吃胖头鱼喜欢吃鱼头,不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习惯。

 

小孩、胎儿对汞更敏感,所以小孩和孕妇吃海鲜更要注意。尽量吃低汞的海鲜,而且次数也要限制,一周吃两三次就好,不要超过。食物链顶端的鲨鱼、剑鱼,小孩和孕妇更要避免。

 

最后讲一讲不良的生活习惯摄入汞。一种不良习惯是吃中药。有些中药用到了含汞的矿物质,最重要的是硃砂和轻粉。这些矿物质里的汞是无机汞(硃砂是硫化汞,轻粉是氯化亚汞),虽然人体对它的吸收很差,但还是会吸收一小部分。汞进入到体内就很难排出去了,会有积蓄效应。每次摄入一点就会累积下来,最终导致慢性汞中毒。目前并没有任何试验能够证明吃这些中药有什么效果,本来就不该吃,有健康风险更应该避免。特别是小孩对汞更敏感,却偏偏有不少儿科的中药含有硃砂,危害更大。

 

第二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是烧香、烧纸钱。有人测过,香、纸钱的烟雾里含有汞。所以香火很旺的庙宇,空气里汞的含量肯定很高。还有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是抽烟,抽烟的烟雾里也含有汞,这是戒烟的又一条理由。

 

2024.04.19录制

 

2024.05.31整理



每天究竟应该走多少步?

17 07 2024年

“每天应该走10000步”这条健康建议流传很广,也流传很长时间了,不知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并没有比较权威的医学机构给出过这样的健康建议。美国疾控中心没有建议每天应该走多少步,它的建议是每周至少应该从事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者75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另外,每周至少应该有两天做增强肌肉的运动。

 

美国疾控中心提出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中包括了快速走路,如果只把快速走路作为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那么每周快速走路150分钟分摊到5天,每天30分钟。30分钟的快速走路大致相当于4000步,那么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建议,每天应该走4000步。但美国疾控中心提出的是最低要求,它还提出最好每周从事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而且时间越长越好。我们如果再把它换算成每天应该走的步数,那就是每天最好走8000步以上。

 

把中等强度的运动换算成应该走多少步是很不准确、很粗糙的一种换算。关于每天走多少步、对健康有什么样的好处,有不少的研究。以前影响比较大的一项研究是美国科研人员在2019年发表的。他们找了17000多名老年妇女,平均年龄72岁,从2011年开始让她们戴健康手表,连续戴7天,测她们每天走了多少步。过了几年再对这些人进行调查,统计有多少人已经死亡,以此来对比每天走多少步的死亡率高低。对比的结果发现,每天经常走路、走的步数比较多的人,死亡率的确比较低。每天走4400步,死亡率的降低最明显,能够降低大约40%。继续多走路还能进一步降低死亡率,但每天走到7500步就进入平台,死亡率达到了最低点。再继续多走,既不会降低也不会增加死亡率。所以他们认为,每天走7500步是最合适的步数。这项研究有缺陷,它针对的只是老年女性。比较年轻的人如果继续多走,每天的步数超过7500步,可能还会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英国最近的一项研究就给出了不太一样的结论。英国的研究与美国的研究的设计差不多,也是找一批人戴运动手表,连续戴7天,测他们的运动状况。他们从2013年开始做这项研究,找的人比美国那项研究多,找了70000多人。入组的人相对年轻一些,平均年龄61岁。平均跟踪了6.9年。也是分析每天走的步数不同的人的死亡情况。他们发现每天经常走路的人死亡风险的确会比较低,每天走9000步~10050步达到最低点,这时死亡的风险降低了30%~40%。但继续多走,死亡率反而又升高了。也就是说,每天10000步左右是最合适的步数。他们也研究了心脏病发病的情况,同样发现,每天走10000步左右,心脏病发病的风险最低。这项研究比美国那项研究要可靠一些,因为入组研究的人数要多得多,而且年龄也相对比较年轻。

 

这两项研究都属于前瞻性的观察研究,是先对这些人的情况进行了测量,然后对他们进行跟踪,一直跟踪了好几年。不是我以前说过的那种回顾性的、“马后炮”的研究。前瞻性的研究比回顾性的研究质量更高、结果更可靠。但不管怎样,它毕竟也是观察性的研究,找出来的是相关性,不是因果性,而且里面可能还混杂有一些因素没有排除。这就是为什么实验的设计差不多,不同的研究做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所以,关于每天走多少步最合适,还会继续研究下去。

 

如果把走路作为一种主要的健身方式,那么不仅应该关心每天走多少步,还应该注意走路的方式,因为不同的走路方式锻炼的效果不一样。每天慢吞吞地走10000步,跟快速走10000步,乃至跑10000步相比,锻炼效果就差得多了。在平地走10000步,跟要爬升甚至爬山的10000步相比,效果也比较差。在水泥地上走10000步,跟在沙地里走10000步,效果又不一样。沙地走起来会比较困难,同样的10000步,锻炼效果就要比水泥地好得多。在城市走10000步,跟在野外走10000步又不一样,因为做有氧运动时吸进去的空气质量不一样。在野外走10000步,比在交通拥挤、空气质量较差的市内走10000步,对健康更好。

 

但不管怎样,走路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方式。如果每天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坚持走10000步,的确会对健康有很大的好处。至于好到什么程度,还跟走路的方式有关。

 

2024.03.26录制

 

2024.05.20整理



间歇断食能增加心脏病死亡风险吗?

11 07 2024年

我以前介绍过“间歇断食”的减肥方法,指的是一天之内只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进食,一般控制在8小时之内,其他16小时不能再吃任何东西。简单地说,相当于一天只吃午餐和晚餐,不吃早餐也不吃夜宵,午餐之前、晚餐之后不能吃任何东西。这种减肥的方式现在变得很流行。近十几年来有不少研究表明,间歇断食不仅对减肥有一定的效果,而且还有其他方面的好处,比如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但是上海交大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发布了相反的研究结果,认为间歇断食的方式反而与增加心脏病死亡有关。这项研究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在中国尤其轰动,因为是中国人做的。有微信公众号甚至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来介绍这项研究:“16+8轻断食‘跌落神坛’!”

 

看到这种耸人听闻的消息,我们首先就应该想:它写成论文发表了吗?发表在什么样的学术期刊上?这个研究结果还没有写成论文发表,现在只是写成摘要投给了美国心脏学会年会。很多学术机构都会开学术年会或别的学术会议,从事研究的人只要交钱就可以参加。参加会议就可以提交论文的摘要,也可以做展板介绍自己最新的成果。主要目的是跟人交流,因为自己的最新发现还没有发表过,不知道里面有没有什么问题。会议现场可以在自己的展板前做介绍,别人如果感兴趣,或者看后有什么疑问,都可以提出来,也许就能发现什么漏洞或给你什么启发。所以,一般都是让博士生去参加这种会议,去摆展板,让博士生见见世面,跟业内人士有一个交流的机会。我以前读博士的时候就曾经参加过两次这种学术会议,在那里摆展板跟人交流。

 

不过,这种向会议提交的摘要一般不审稿,即使审稿也审得很马虎,没法认真审,因为毕竟只是一个摘要而已,跟审论文不一样。所以学术会议上提交的摘要不能列为自己的发表记录。这指的是国外的情况,中国有很多人把会议摘要列为自己的发表记录。

 

因为拿到学术会议介绍的都是比较初步的结果,还不确定,自己也未必那么肯定,本质上是内部交流,一般不宜向大众宣扬,所以大众媒体本来就不应该报道这种会议摘要。但也有一些会议的组织者,比如美国心脏协会,很喜欢从摘要里挑一些他们认为比较重大的、有颠覆性的、会引起公众兴趣的研究结果发布出来,向媒体推荐,以增加协会的影响力。

 

上海交大的研究结果就是这么被美国心脏协会推给媒体的。它其实只是一个非常初步的、连论文都不是的结果而已。也没有什么学术含量。它并不是自己做的调查,而是拿别人的现成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很容易出论文。中国搞生物医学研究的人很喜欢做这样的研究,就是因为很容易就写成一篇论文发表。

 

上海交大的这项研究拿的是美国的数据。美国有一个研究营养学的调查项目“国家营养与健康调查”,调查一些人的饮食习惯,再调查这些人的健康状况,想由此发现饮食跟健康之间的关系。2003年~2018年有4万多美国成年人参与了这项调查,上海交大的研究从中取了2万人分析。这2万人在入组调查的第一年,有两次回顾他们过去24小时的饮食情况,包括进食时间。上海交大的人就根据这两次调查,把这些人按进食时间分组:8小时之内进食、8~10小时之内进食、10~12小时之内进食、12~16小时之内进食、16小时以上进食。一般人都在12~16小时之内进食,就以这一组作为参考,相当于对照组。

 

因为已经过了十几年,有些参与调查的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心脏病、癌症死亡了,所以就以12~16小时组来对比其他分组,看死亡率究竟是否存在着差别。上海交大的研究结果是,只在8小时之内进食(即间歇断食)的人后来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要比正常(即在12~16小时之内)进食的人高了91%,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

 

然而,这项研究至少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他们分组的根据是这些人参与调查的第一年报告的两天的进食情况,并不知道后来是否一直这样进食。那么,怎么能仅仅根据第一年中两天的进食情况,就认为他们后来一直是这样进食的呢?有些人有两天吃饭的时间是在8小时之内,就能认为接下来的几年、十几年一直都这样吗?这很难让人信服。

 

第二个问题,如果仔细看一下被归到间歇断食(在8小时之内进食)这组人的情况,就会发现有两个地方比较怪异。参与调查的黑人占8%,间歇断食组的黑人却占了23%。这个比例非常高,几乎是参与调查的黑人占比的3倍。另外,参与调查的人抽烟的比例是18%,但间歇断食组抽烟的比例高达27%。虽然在计算风险时会对种族、抽烟因素进行调整和校正,但这一组有这么高的黑人比例和吸烟比例,让人觉得被分到这一组的人比较特殊,比如属于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或者是不太注意自己健康的人。他们之所以只在8小时之内进食,不是因为特别关心自己身体的状况,相反是对于饮食根本就不在乎,对于吃什么也不讲究,才会进食不规律。比较穷的、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对自己身体状况不在乎的人,心脏病死亡风险也会比较高,并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们心脏病死亡风险的增加跟间歇断食有关。

 

上海交大的这项研究属于回顾性的观察性研究,是已经知道这些人心脏病死亡的比例,再回头去找相关的因素。这属于“马后炮”,容易出偏差,所以回顾性研究质量比较差。观察性研究还有一种属于前瞻性的,就是先调查这些人的饮食情况,然后跟踪,看以后有多少人因为心脏病死亡。因为在刚刚调查时还不知道有多高的比例会因心脏病死亡,所以前瞻性研究比回顾性研究可靠一些、证明力强一些,比较不容易出偏差。但即使如此,它还是属于观察性研究,而观察性研究只能证明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最多只能表明间歇断食跟心脏病死亡风险高有关系,但不能据此就说死亡风险高是由间歇性断食导致的,因为还可能是别的因素导致心脏病死亡的风险增加。要证明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还必须有其他方面的证据。

 

关于间歇性断食与健康的关系,现在有不少动物实验、体外实验、人体临床试验的证据。很不幸的是,这些证据大部分得出的结论都跟上海交大的研究结果相反,都表明间歇性断食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即使上海交大的研究结果以后写成论文发表了,甚至可能在一份比较好的期刊上发表,也不能推翻以前的研究结果,更何况它现在连一篇论文都不是,只是一个摘要而已。所以,说什么表明间歇断食已经“跌落神坛”就说得太早了。

 

我以前说过,关于间歇性断食的研究已经有十几年了,虽然也有很多的研究,但是这样的研究还是比较初步的,因为营养学研究要做得非常深入、可靠是非常难的,特别是很难做被认为“金标准”的人体临床试验。关于间歇性断食有一些人体临床试验,但都是比较小型的、短期的试验,结果还没那么可靠。所以,对间歇性断食有什么好处的研究还比较初步,以后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完全有可能推翻现在关于间歇性断食对身体健康有益的结论,得出长期来看对健康有害的结论。但那是以后的事,现在仅仅根据一项非常初步的研究,就想推翻那么多研究的结果,是说不过去的。

 

2024.03.24录制

 

2024.05.14整理



为什么中国研发不出高端光刻机

8 07 2024年

华为推出的新款手机采用7纳米芯片,号称是一个重大突破。但芯片是中芯国际生产的,如果有突破,那也是中芯国际的突破,跟华为没有关系。中芯国际有从荷兰阿斯麦公司进口的深紫外光刻机。最好的深紫外光刻机能生产28纳米芯片,但台积电采用多重曝光的方法,用这种光刻机在2018年也生产出了7纳米芯片。中芯国际其实是把台积电当年的做法山寨过去了。这样生产出的7纳米芯片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成本很高,第二良率很低。所以只过了一年,2019年,台积电就放弃了这种做法,而采用更先进的极紫外光刻机生产7纳米芯片。后来又用极紫外光刻机生产5纳米芯片、4纳米芯片、3纳米芯片。如果没有极紫外光刻机,想要生产5纳米、4纳米、3纳米芯片,是不可能的。

 

这两种光刻机有什么区别呢?深紫外光刻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使用,已经比较落后了,而极紫外光刻机是直到2018年才开始商用的,差了几十年。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使用的激光光源不同。深紫外光刻机激光光源发射的紫外线波长是193纳米,而极紫外光刻机激光光源发射的紫外线波长只有13.5纳米,差了十几倍。波长越短,分辨率就越高,做出的芯片的制程也就越小,所以激光光源是光刻机的一个核心部分。

 

另外一个核心部分是光刻机的光学系统。极紫外光刻机发射出来的激光要由一面镜子反射,镜子的精度要求极高,必须非常平,号称是世界上最平的东西。平到什么程度呢?如果镜子有美国大陆那么大,上面的凸起不能超过0.4毫米,精度就高到了这种程度。激光从镜子上反射出去,打到晶圆(圆片状的的硅晶体)上,对晶圆进行蚀刻,刻出集成电路。

 

芯片制程的纳米数越小,意味着在芯片上能够放进去的晶体管数量就越多,能够形成的电路也就越多,芯片的速度也就越快。目前最好的苹果手机iPhone15 Pro Max用的是3纳米芯片,在那块小小的芯片上放进了190亿个晶体管。而7纳米芯片的晶体管数量只有85亿个。

 

极紫外光刻机的核心技术是美国能源部的国家实验室在上世纪90年代末研究出来的,要使用核心技术,就必须获得美国能源部的授权。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世界上几家生产光刻机的公司都想获得美国能源部对此核心技术的授权。当时生产光刻机最主要的厂家是日本的两家公司:尼康和佳能,但美国能源部不愿意授权给它们。美国当时把日本当成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不愿意把美国纳税人投资研究出来的最先进的技术授权给日本公司,只授权给了荷兰的阿斯麦公司和美国的公司。后来,阿斯麦公司收购了美国的硅谷集团,而另外一家获得授权的英特尔公司放弃了研发光刻机,改为投资研发光刻机。投资给谁?就是投资给阿斯麦。阿斯麦当时是个小公司,没有资金研发极紫外光刻机,就由英特尔、台积电、三星这三家国际大公司一起投资阿斯麦公司,让它来研发极紫外光刻机。总共投资了63亿美元,花了17年时间才研发出来,并在2018年得到了商用。

 

极紫外光刻机被一些人称为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它用到了45万个配件。这45万个配件要由世界上24个国家近800家厂商供货。比如我刚才说的一个核心部分激光光源,世界上只有一家公司才能生产,那就是圣地亚哥的塞默尔公司。阿斯麦公司干脆在2013年花37亿美元把它收购变成了自己的子公司,这样就可以垄断极紫外光源了。我刚才说的另外一个核心部分光学系统,世界上只有德国蔡司公司能生产出世界上最平的镜子。阿斯麦公司没有收购蔡司,而是跟它建立了伙伴关系。

 

生产极紫外光刻机,是先由阿斯麦公司分布在世界各地的40家子公司生产出组件,再运到阿斯麦公司总部组装,总部实际上起的是组装的作用。阿斯麦公司虽然是荷兰的公司,但它是由国际上的大公司一起投资的,其中最大的股东是美国的公司。阿斯麦用到的配件是在世界各地生产的,主要的供货商是美国的公司,55%的配件是由美国供货的。所以,极紫外光刻机是国际合作的结果。

 

极紫外光刻机非常庞大,一台要装40个集装箱,用20辆大卡车运输。一年只能生产40多台,供不应求,基本上被英特尔、三星、台积电三大股东给包了。美国不准中国买,所以中国想买还买不到。

 

阿斯麦本来是一家小公司,由于研发出了极紫外光刻机,一台卖2亿美元,一下子就发大财了。它现在是欧洲市值最大的公司,也是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它的市值已经超过了投资它的英特尔。

 

目前,世界上只有4家公司还在生产光刻机。高端的光刻机被阿斯麦公司垄断了。中端的光刻机除了阿斯麦公司,还有尼康在生产。佳能目前只生产低端光刻机。第4家生产光刻机的公司是中国上海微电子,目前只能生产低端的90纳米光刻机。90纳米光刻机是国外几十年前就已经有的东西,只能用来制造低端的芯片。比如WiFi里的芯片,就可以用90纳米光刻机来生产,智能手机用的高端芯片则生产不了。

 

上海微电子在2020年曾经宣布过,2021年要推出最先进的深紫外光刻机——28纳米的光刻机,但后来没下文了。2023年年底上海张江集团曾在微信公众号宣布上海微电子已成功研制出出28纳米光刻机,但后来又删掉了。即使研制出28纳米光刻机,能不能量产也是个问题。即使能量产,能不能卖出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国外的芯片公司是不会买的,国内的芯片公司目前用的也都是阿斯麦、尼康的光刻机,中芯国际用的就是阿斯麦的。

 

即使上海微电子推出了28纳米光刻机,它也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是稳定性问题。上海微电子也被美国制裁了,只能用国产的零配件。而国产的零配件质量是靠不住的,稳定性就会有问题。即使稳定性解决了,还面临着兼容性的问题。生产芯片不是有了光刻机就可以的,还要有别的机器。厂家就是针对这些光刻机来生产其他机器的,所以阿斯麦的光刻机、尼康的光刻机,已经跟别的生产芯片的机器兼容得非常好了。跟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兼容不好,就相当于还得另外生产或购买别的设备,那些芯片厂家当然就不愿意购买了。除非中国政府下行政令,命令中国的芯片厂只能用国产的光刻机,否则它们还是会继续使用国外的光刻机。

 

另外,上海微电子生产的光刻机号称用的都是国产配件,它列出的供应商也的确都是中国的,但是仔细看它的供应商就会发现,这些中国供应商用的原材料还是离不开国外的。比如给上海微电子供应光源系统的中国供应商,它们还是要用到德国公司、美国公司的产品。如果美国要加大制裁力度,还是能够制裁得到的。

 

至于极紫外光刻机,中国不可能自己研发出来,更不可能生产出来。极紫外光刻机的研发、生产是国际合作的结果,不是靠某一个国家自己就能够研发、生产出来的,美国也做不到。虽然它的零配件大部分是美国公司提供的,核心技术也是美国的,但靠美国一国之力也是研发不出极紫外光刻机的,中国更不行了。所以网上传言说中国已经研发出极紫外光刻机,纯粹就是谣言。想靠一国之力研发出极紫外光刻机,那是痴心妄想。

 

以为不怕制裁,靠闭关锁国就可以发展高科技,连极紫外光刻机也能自己搞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事。中国号称现在生产出来的芯片跟国外只有几年的差距,但这是靠国外生产的光刻机生产出来的。如果看光刻机,那差距就不止几十年了,在可预见的未来永远别想追上去。所以,中国还是要尽量想方设法跟别国搞好关系,别老想着闭关锁国,别再胡吹“你越打压,我们发展得越好、越快”了。

 

2023.09.09录制

 

2024.05.12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