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达尔文

19 02 2009年

   
在科学史上,各个科学发现的突破程度不尽相同。有的科学发现已呼之欲出,许多人在竞赛,甚至差不多同时做出来,以至发生优先权的争执。也有的科学发现极为超前,刚提出时被忽略了,后来才被挖掘出来。达尔文的进化论不属于这两种情形。他没有竞争对手,以一人之力创建进化论;也没有被忽略,《物种起源》一发表就引发了一场科学大革命,为生物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假如没有达尔文,或者假如达尔文没能登上贝格尔号从而失去发现进化论的机会,是否会有人很快地做出相同的发现?生物科学的建立还要再等多长时间?

   
达尔文并不是最先提出进化论的人。在达尔文之前,有一些学者已具有进化思想,包括他的祖父伊拉兹马斯·达尔文。法国动物学家拉马克更是经常被提出来和达尔文做对比,据说法国人迄今认为进化论的创建者是拉马克。在《物种起源》第一版,达尔文对这些进化论先驱只字不提,招来其论敌的尖锐批评。为此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三版加了一篇“史略”,简述在《物种起源》发表之前20多位学者有关生物进化的观点。这篇史略常被批评写得过于粗糙,不过倒没什么遗漏,其中有些人其实是神创论者,因为个别言论与进化沾边,也被收集进去。

   
这些先驱者大多对生物进化只有零星的见解,缺乏系统阐述,没有引起重视。拉马克第一个系统地研究生物进化,并给出了第一个进化的理论。拉马克的进化论虽然没有被忽视,却是往往被做为反面教材加以嘲笑和批驳,在他生前及死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并无人接受他的进化论。这有宗教信仰的原因,也有科学上的依据。拉马克理论中的一些观念,例如否认物种的存在、否认物种会灭绝、认为简单的生物能无中生有地自发生出来,过于落后,脱离了当时学术界的主流。

   
达尔文第一个科学地论证了生物进化,汇集了系统分类学、生物地理学、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古生物学等领域的证据,雄辩地说明,如果生物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话,那么这些领域令人迷惑的种种现象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这一解释极具说服力,而且简单明了,让人难以相信在达尔文之前竟然没有人系统地提出,而它一旦被提出来,很快就被生物学家们所普遍接受。

   
达尔文出示的进化证据大多是前人的发现,这种归纳工作似乎较不具有突破性。但是如果你以为达尔文只是在给别人提出过的理论提供证据,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达尔文的进化思想与前人有很大的不同。拉马克等人虽然相信生物是进化而来的,但是他们把进化过程设想成是一个不断攀升的梯子,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一步步往上爬,一直进化成位于梯子顶端的人。这种直线式的、方向性的进化观念影响深远,直到现在,一般的人仍然是如此理解生物进化的。汉语当初之所以把evolution通译成“进化”而不是更恰当的“演化”,也是受这一观念的影响。

   
而达尔文则把生物进化过程设想成一棵不断地生长、分支的大树,现存的所有生物都位于这棵树的某个小分支的顶端,很难说哪一种更高级,在同时存在的生物种类之间作高低级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进化没有预定的方向,进化树不存在一个以人类为顶端的主干,人类只是进化树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分支。这个观念在当时极为新颖,在现在还让许多人觉得无法接受。

   
达尔文不仅揭示了生物进化的事实和模式,而且提出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机制。在达尔文之前,有些学者提出过某些看上去很像自然选择的观点,经常被人视为达尔文的先驱者,而事实上他们的观点或者与自然选择毫无关系,或者只涉及自然选择的某个方面。一般人只是简单地把自然选择当成是“优胜劣汰”,在达尔文之前也的确有一些学者提出过类似的“淘汰”学说。但是这只是涉及了淘汰不良形态、保留最佳形态的稳定性选择,而完全没有涉及自然选择学说中最关键的部分:对优良性状的选择将会产生新的形态、新的物种。这是达尔文进化论中最富有革命性、最大胆超前的观念,从提出之日起就饱受非议,在提出之后近百年才被生物学家们普遍接受,而且还有不少人不服气。

   
达尔文在1838年开始创建自然选择学说,但没有急着发表,而是继续为该学说收集资料。直到1858年夏天,达尔文收到华莱士的信,发现华莱士独立地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在朋友们的建议下,才在当年与华莱士一起发表有关自然选择的论文(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并在第二年出版《物种起源》(马上引起轰动)。华莱士因此被普遍视为自然选择学说的共同创立者,而事实上,华莱士对自然选择的理解并不那么准确,也不彻底,并非达尔文第二。

   
在达尔文时代,并没有可以替代他的人。如果没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建至少还得等待一代人的时间,而且不太可能由某个人石破天惊地独创,而会由多人集体努力、逐渐形成。毕竟,达尔文是科学史上罕见的思想巨人,只有牛顿、爱因斯坦可与之比肩。

2009.2.16

(《中国青年报》2009.2.18)

 



达尔文人生的转折点

12 02 2009年

   
有时一个偶然的事件就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选择。在我读高一时(1982年),正在“向科学进军”的中国大张旗鼓地纪念达尔文逝世100周年,出版了许多达尔文著作和进化论科普,激发了我对生物学的兴趣,并一直持续下来。今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达尔文生于1809年2月12日)和《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出版于1859年11月24日),世界各国科学界正在轰轰烈烈地庆祝,国内还未见到有什么举动,不知是否也会使一些中学生对生物学产生兴趣,而不是像近年来那些高考状元一律功利地选择金融、经济做为专业?

   
当达尔文还是一名似乎很平庸的中学生的时候,他更像一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而不是肩负历史使命的天才。他的父亲有一次指责他说:“你除了打猎、玩狗、抓老鼠,别的什么都不管,你将会是你自己和整个家庭的耻辱。”为了让达尔文尽快走上正轨,在16岁那年,他的父亲让他提前两年从寄宿学校退学,和哥哥一起往爱丁堡大学学医。

   
爱丁堡大学有当时英国最好的医学院,达尔文的祖父、父亲都曾在那里学习,后来也都成了名医。达尔文父亲指望达尔文能延续家族传统。可惜,达尔文对医学毫无兴趣,更要命的是,由于当时麻醉术还未发明,手术极为残酷,而他天性脆弱,不敢面对手术台上的淋漓鲜血。在观摩对一个男孩的手术时,达尔文再也无法忍受下去,逃离了现场,并决心不再进手术室。他更热衷于帮助大学博物馆采集植物标本,跟随动物学教授研究海洋无脊椎动物。

   
两年之后,老达尔文终于明白无法让儿子继承衣钵,必须重新设计达尔文的人生。达尔文家族除了出医生,还出律师和军人,但是小达尔文显然缺乏从事后两种职业所必需的自律。老达尔文觉得当教区牧师是游手好闲的人的最佳选择,有稳定的收入,有体面的社会地位,而且有充裕的业余时间让达尔文做博物学研究。达尔文想想也是,当时许多博物学家的职业都是牧师。于是达尔文听从父命,进了剑桥大学学神学。他花在打猎、收集甲虫标本的时间比花在学业上的要多得多,却也能应付考试,在1831年以在178名非优等生中排名第10的成绩毕业,准备当个牧师了此残生。

   
达尔文在晚年回顾他的一生时,认为他的所有这些所谓高等教育完全是一种浪费。但是他在课余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博物学家,从他们那里接受了学术训练。他在博物学上的天赋也得到了这些博物学家的赏识。达尔文完成学业后,随地质学家塞奇威克到威尔士考察,并梦想能有机会到热带地区做博物学研究。

   
没想到这个机会很快来了。这一年的8月,他从威尔士考察回来,收到剑桥大学植物学教授亨斯楼给他的一封信,让他赶快申请当贝格尔号的博物学家。当时英国海军计划派贝格尔号到南美海域考察,制作海图。船长费兹洛伊担心旅途的寂寞会让他精神崩溃——其前任在南美海岸自杀,况且他的家族有自杀史,其叔叔用刀片割破喉咙。因此他希望旅途中能有一名绅士做伴,最好是一名博物学家。亨斯楼自己想去,但让妻子很伤心。另一位候选人——也是名牧师兼博物学家——则由于神职工作无法脱身。他们联合推荐了未婚也未授神职的达尔文。

   
老达尔文反对儿子参加航行,认为这会推迟儿子在神学职业上的发展。达尔文沮丧地给亨斯楼回信谢绝推荐,然后到他舅舅韦兹伍德家打猎散心,意外地发现舅舅非常支持他参加航行。两人一起给老达尔文写了一封长信。针对老达尔文的顾虑,韦兹伍德指出这次远航实际上对达尔文的职业发展很有好处,毕竟,研究博物学对神职人员很合适。老达尔文同意了。

   
达尔文连夜赶去见亨斯楼。不幸的是,他们发现这是一场误会:费兹洛伊早已答应把位置留给一名朋友。几天后,达尔文在海军部遇到费兹洛伊。费兹洛伊告诉他,其朋友几分钟前决定不去了,他还想去吗?达尔文兴奋得几乎昏倒,勉强点了点头。费兹洛伊却心存疑虑,因为他迷信面相,认为达尔文的鼻子形状表明他不会吃苦耐劳。在经过几天相处增进了解后,费兹洛伊和达尔文定了协议。达尔文算是船长客人,不支付薪水,坚持不下去时可以随时离队。

   
贝格尔号于1831年12月27日扬帆起航,绕地球一圈,于1836年10月2日回到英国。达尔文沿途考察地质、植物和动物,采集了无数标本运回英国,还未回国就已在科学界出了名。这5年的见识,让达尔文从一名正统的基督徒变成了无神论者,不可能再去当牧师了,成了职业博物学家。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思考生物的起源问题,最终创建了进化论,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种种巧合促成的贝格尔之航是达尔文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提供了这一机会的费兹洛伊为此感到自己罪孽深重。《物种起源》发表后,这名虔诚的基督徒愤怒地宣称它带给他“最剧烈的痛苦”。6年后(1865年)一天的早晨,费兹洛伊起床走进卫生间,和他叔叔一样,用剃须刀结束了这一痛苦。

2009.2.10.

(《中国青年报》2009.2.11)



说说“十万个为什么”

11 02 2009年

   
苏联科普作家伊林在1929年写过一本小册子《十万个为什么——屋内旅行记》,书名取自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句诗,内容是对屋内的许多事物提出问题加以解释,像“炉子里火旺的时候,为什么呼呼直响?”“为什么面包心里都是小孔?”……,“这样的谜可以猜的岂止12个,而是10万个。”书中提出的问题当然没有十万个,其本意乃是虚指有许多问题可问,“十万”的原文是“百千”,不过是形容很多,翻译过来,按中文的习惯改千为万,变成了“十万”。

   
用“十万”来形容多,本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正是国内什么都向苏联学习的时期,编一套解答科学基本知识问题的少儿科普读物也要向苏联取经,于是就有了“十万个为什么”这个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书名。由于这套书发行量极大,读者众多,从此“十万个为什么”的名头反而比其起源地响亮得多,由此又衍生出众多模仿、跟风之作,国内各家出版社出版的以“十万个为什么”为名的图书,至少有一百多种,如果比照其对问题数量的夸张程度,也可以说成有“十万种”。

   
这类“十万个为什么”书籍涵盖的学科范围、所提的问题都比伊林的小册子多,试图较全面地介绍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像“为什么会有日食?”“为什么南极地区有那么多陨石?”之类,其实是百科知识入门读本,编写方式类似于初级百科辞书,只不过是把条目改成用问题提出,内容较为浅显而已。所提问题其实是编写者系统设计、觉得读者应该知道的,却未必是读者想要知道的,大多很抽象,不像伊林原著那样贴近生活让读者觉得亲切,解答也过于呆板、枯燥,犹如考题答案,文笔不像伊林原著那么生动活泼。

   
一些科普杂志也有类似的解答“为什么”的专栏,比较出名的是英国《新科学家》的“最后的话”专栏。它的问题都是由读者提交的,但和其他杂志不同的是,《新科学家》并不找专家解答,而是公布出来向读者征集答案,读者如果对答案有不同意见也可以提出来。它对解答问题的读者的资质并无要求,既有相关领域的专家,也有普通读者,甚至还有中、小学生。其答案必然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读起来固然比“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有趣、生动得多,却也让人难免感到无所适从:每个问题都有几个人的解答,有的相互矛盾,我们怎么知道哪个答案是正确的?那些说得头头是道的解答是否在科学上能够成立?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或实验证明?没有哪个读者对涉及如此众多学科的问答都具有辨别能力,例如,有些生物、医学方面的解答我可以看出明显的错误,但是其他领域的我就无能为力。

   
有人说这并非在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在提供解答思路,培养探索兴趣和启发心智,据说这样做更有科学精神,有助于提高科学素质。但是要具有科学精神,并不是有探索的兴趣,能够运用一些科学术语进行思考就行了。还需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正确应用科学原理,掌握相关的科学证据,而且还应该让读者知道哪些是理论上的推论、猜测,哪些已经经过了实验的验证,哪些有科学家做过了研究,哪些还只是臆想。

   
杂志开这种读者互动专栏,还算得上是在鼓励读者思考、讨论。但《新科学家》还几次将这些问答汇集起来出书,就相当于把答案定型了。把几个可靠性值得怀疑、甚至互相冲突的解答罗列出来交给并不具有专业辨别能力的读者做取舍,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一般的读者也不太可能真的自己去做进一步的研究,而会将解答当成现成的答案接受下来,错误的答案也就难免以讹传讹。

   
不过,据说严谨的科普已经过时了,人们喜欢的是把科普当娱乐的消遣,管他是否可靠,这种轻松的问答也就很流行。《新科学家》在2006年收集“最后的话”专栏出版的《企鹅的脚为什么不怕冻》一书,一度排在英国亚马逊畅销书总榜第一名,是那些比较严肃的科普读物所难以企及的。该书在2007年翻译成中文引进到国内后,从网上书店的排行看,销路似乎也不错。

   
科普译著最让人头疼的是翻译的质量,即使原著是杰作,往往也被中译者给糟蹋了。这本书的中译本由有经验的译者翻译,译笔比较流畅,没有科学类译著常见的生涩。至于翻译的准确性如何,我手头没有原著对比,不好说。但中译本中有两个地方注了原文,这两个地方的译文都出现了低级错误。一处是把《新科学家》的专栏名称Last
Word译成“最后一句话”,其实那个专栏有很多句话的。一处是把该专栏的上一本结集的书名Does Anything Eat
Wasps?译成《任何动物都吃黄蜂吗?》,不懂英文的读者看了这个书名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那还用问吗,怎么可能任何动物都吃黄蜂?至少草食动物就不吃黄蜂。其实原文没有那么无厘头,问的是个简单的问题:“有没有什么动物吃黄蜂?”只要举出一种动物就行,而不必把所有的动物都考察一遍。

 

《企鹅的脚为什么不怕冻》,米克·奥黑尔编著,王鸣阳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2009.1.9.

(《中国青年报·阅读周刊》2009.2.10)

 



在睡眠中生长

5 02 2009年

   
“婴婴困,一暝大三寸;婴婴惜,一暝大三尺。”这是流传在闽南地区的一首摇篮曲,翻译过来的意思大致是:“宝宝睡吧,一晚上长高三寸;宝宝可爱,一晚上长高三尺。”这个夸张程度胜过李太白的歌谣,无意中触及了一个事实:小孩是在睡眠中长个儿的。

   
一个人的高矮主要取决于其下肢的长短,而下肢的长短又取决于长骨(股骨、胫骨和腓骨)的长短。小孩的长骨是怎么变长的呢?在长骨的骨干和骨骺(骨两端膨大部分)之间,有一段透明的软骨,叫做骺板,又叫做生长板——骨就是靠它生长的。骺板由软骨细胞组成,这些软骨细胞不断地在增殖,新生成的软骨细胞向前往骨骺方向堆积,把老细胞向后往骨干推去。老细胞降解掉了,残余的东西被成骨细胞骨化,变成了骨,于是骨就长了一点。到青春期结束时,骺板软骨细胞不再增殖,剩下的软骨逐渐被骨取代,只留下了一条细细的骺线,人也不再长高了。

   
这个过程是受生长激素控制的。生长激素能刺激肝脏合成一种和胰岛素类似的激素,这种激素能刺激细胞的生长,所以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简称IGF-1)。IGF-1对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能起作用,也能刺激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增殖,从而就刺激了骨的生长。生长激素可能也会直接刺激骨细胞的增殖,不过很难把这和通过IGF-1的间接作用区分开来。

   
体内生长激素或IGF-1含量高了,就会反过来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免得分泌太多的生长激素。但是生长激素的分泌还受到其他激素的控制。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是下丘脑分泌的两种激素在一正一反地控制着生长激素的分泌,分别把它们叫做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激素抑制激素。1999年,日本科学家在胃底部的上皮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激素,它能够刺激食欲。如果注射它,会引起强烈的饥饿感,在绝食时它在血液中的含量非常高,考验绝食者的意志。这种新激素或许应该叫做“饥饿素”,不过它刚被发现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它有此功能,而只知道它能刺激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因此被命名为ghrelin,意思是“生长素”。

   
这些和睡眠有什么关系呢?人类的祖先和许多动物一样,过着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生理机能相应地出现了昼夜节律。例如许多激素的分泌量在白天和晚上大不一样。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在体内的含量就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在早上含量较低,下午逐渐增加,傍晚时达到了高峰,然后下降。生长素的节律稍微复杂一些,在进餐时间达到高峰(让人感到饥饿),进餐后迅速下降,到夜晚时又上升。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素都具有催眠作用,在睡眠的早期,生长素的含量会上升。

   
那么,受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素控制的生长激素分泌量是不是也会跟着出现昼夜变化?不完全如此。在白天,生长激素的分泌量非常低,而在夜晚,也会非常低——如果不睡觉的话。夜晚和睡眠同时决定了生长激素的量:一旦入睡,大约一个小时后,生长激素的分泌量达到了高峰,持续两、三个小时后又降到了底线。这个分泌高峰通常只出现一次,不管在晚上的什么时间睡觉,都在入睡大约1小时后出现。一个人如果在晚上11点睡觉,那么在12点左右出现生长激素分泌高峰,而如果推迟到凌晨2点睡觉,那么在3点左右出现分泌高峰。但是,早睡觉出现的分泌高峰要比晚睡觉出现的高峰高很多。

   
晚上不睡觉,白天补觉则无济于事,因为在白天睡觉并不会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白天另有刺激生长激素分泌的办法:高强度的锻炼。在锻炼进入高强度状态(超过乳酸阈值,即乳酸开始在肌肉和血液里积累)至少10分钟后,体内生长激素的含量会显著增加,并持续1小时左右才下降。而且,在白天进行高强度的锻炼,晚上睡眠时生长激素的分泌量也会显著增加。

   
如果小孩缺乏夜间睡眠,导致生长激素分泌量不足,那么不仅影响身体生长,还会使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受到影响。生长激素并不仅仅对小孩的生长至关重要,它还有许多功能对成人也一样重要,例如能增加蛋白质合成、促进脂肪降解、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修复受损的组织等等。

   
有不少保健品公司在推销“生长激素口服制剂”,声称它能够终止或逆转衰老过程。但是生长激素是一种蛋白质,会被肠胃消化掉,口服无效,而必须通过注射才能起作用,而且非常昂贵。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可通过注射生长激素进行治疗,但是健康人试图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来抗衰老并没有可靠的临床证据。临床试验表明,对健康老年人来说,注射生长激素的效果非常有限,能降低大约2千克脂肪质量,相应增加2千克肌质量,但是体重、骨密度、血脂浓度都无变化,副作用倒有一大堆:软组织水肿、关节痛、腕管综合征、男性乳房发育……足以让人吓得举不起注射针筒。高强度的锻炼和充足的睡眠才是更安全、更便宜地增加体内生长激素含量的自然办法。

2009.1.28

(《中国青年报》2009.2.4)



环保及食品安全知识系列问答(七)——家用电器

31 01 2009年

  问:空调温度升高1摄氏度能省多少电?

  答:空调温度升高1摄氏度,需要维持的气温与室温的热量差就少了1摄氏度,空调压缩机的工作量减少,耗电也就少了,但是究竟能省多少电,因时、因地、因机而异,是非线性关系的,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

  一、空调的耗电量并不确定。虽然空调机都会写明输入功率,但是和其他电器不同的是,并不能据此算出空调的耗电量。比如,1.5匹制冷量的空调机的输入功率大约是1200瓦,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它的耗电量就是一小时1.2度。这是因为空调压缩机并非一直在工作,一旦室温达到设置的温度,空调压缩机就停止工作,等室温低于设置温度再重新工作,在此期间只有风扇在转,其功率只有数十瓦,远少于空调机的输入功率。因此,空调的耗电量与空调压缩机达到和维持设置温度的时间长短有关,而这又与室外气温的高低、房间的大小、房间的保温性能和密封性的好坏、房间内人数的多少等因素有关,并不确定。

  二、在不同的设置温度下,每调高1摄氏度所节省的电量并不是等差的,在一定范围内温差越大,节约电能就越多,比如,从18摄氏度提高到19摄氏度,要比从25摄氏度提高到26摄氏度更省电。这是因为散热的速度和温差有关,室外气温恒定的条件下,室内温度越低,那么散热速度越快,空调压缩机为了维持室内温度的工作量增大,耗电也就增加。但是如果温差太大,设置温度提高1度也没有区别,因为压缩机始终没停。

  一般所说的空调温度升高1摄氏度能减少5~10%的耗电量,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

(编写:方舟子)

  问:使用空调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答:空调的普及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首先,空调需要耗费很大的能源,在夏天高峰期,炎热的城市经常会因为空调机器的超负荷运转而发生供电困难。如果当地所用的电能来自烧煤或其他燃料,发电过程就会造成相当大的环境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

  目前许多国家的空调机和冰箱已经不再使用对高空臭氧层有致命危害的氟利昂作制冷材料。但在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机器采用氟利昂制冷。这些机器废弃后,氟利昂气体会逐渐泄漏进入大气层而破坏臭氧层。在不使用氟利昂的空调机中,有些取代氟利昂的化学气体仍然包含有对臭氧层有危害的元素,比如氯气。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说如果要制冷必须要同时发热。空调机是靠把产生的热气排出室外来达到为室内空气制冷的目的的。在楼房密集的大城市,大量的空调机同时运作的结果是室外空气越来越热,使路上行人颇为难受。事实上,空调机的使用在总体上是增加环境温度的。

  当然,人们也正在致力于改进空调机的效率。因为空调往往是在太阳最剧烈的时候需要,人们正在试图在空调机上附加太阳能电池,利用太阳能提供空调的电力。一些完全不含氯气的制冷材料也正在研制、推广之中。但从环境角度出发,尽量少用空调,在合适的条件下通过开窗子通风降温不失为一个好习惯。

(编写:程鹗)

  问:为什么不能再使用氟利昂制冷的冰箱、空调?

  答:氟利昂是几种含有氟、氯元素的碳氢化合物的总称,曾经作为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洁剂得到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氟利昂的化学性质相当稳定。但释放到空气中的氟利昂上升到大气上层时,在强烈的紫外线作用下会分解,释放出氯原子。这些氯原子与同温层(离地面10公里至50公里的大气层)里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减少、臭氧层变薄乃至出现空洞。

  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它吸收来自阳光的紫外线,其中杀伤力最强的短波紫外线(UV-C)全部被吸收,有害的中波紫外线(UV-B)大部分被吸收。臭氧层损坏会使更多的中波紫外线到达地面,导致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发病率升高。过量的紫外线还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减少农业和渔业产量,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如果同温层臭氧减少10%,每年全球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病例会增加30万,黑色素瘤皮肤癌病例增加4500,白内障病例增加160万至175万。

  科学家于1974年提出了氟利昂破坏臭氧层的理论,随后越来越多的观测证实了这一点。关于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于1987年签署,从那以后,各国逐渐减少进而停止使用氟利昂及有类似特性的物质。但由于氟利昂在大气中存留的时间非常长,它们仍在继续对臭氧层造成破坏。据估计,南极上空的受损臭氧层可能要到
2065年才能恢复原状。

  http://ozone.unep.org/Publications/

  http://www.who.int/uv/uv_and_health/en/index.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6-08/20/content_4982778.htm

(编写:碧声)

  问:房间里装多大的空调机最合适?

  答:为一个房间选择合适的空调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房子的面积、天花板的高度、房间的窗户数、经常在室内活动的人数、房间的朝向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同样大小的两个房间,居住人数多的、房子朝阳的、窗户多的那个会需要更大的空调。每个房间都有个最佳的空调机大小的选择。如果空调机太小,制冷能力不够,空调机全负荷运转,房间也凉不下来。如果空调机太大,它就会经常启动、关闭,浪费能源不说,制冷效果也不大好。

  我们可以由房间的面积估计最优的空调机大小。这里说“大小”,实际是指空调机的制冷功率。制冷功率一般由“匹”做单位。一匹相当于2324瓦。根据经验数据,房间越小,每单位面积所需的制冷功率越大。一个15平米的房间,需要0.75匹的空调机。一个30平米的房间,需要一匹的空调机。一个45平米的房间,需要1.5匹的空调机。如果想做个粗略的估计,中等以上大小的房间(大于25平米),每平米所需功率为80瓦左右。大家可以将房间平米数转成瓦数,再转成匹数。另外,有时厂家也用瓦数除以100来指空调机的大小。比如,32机是指3200瓦的空调机,也即约1.4匹。

(编写:太蔟)

  问:日常使用时如何减少空调的能耗?

  答:在炎热的夏天,室内空调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享受。但是空调也是一个相当耗费能量的家用电器。在日常使用中,我们如何能够减少空调的能耗呢?这还是有一些办法的:

  1.
不要把温度设得太低。一般来说,摄氏25度左右就比较舒适了。如果温度设得太低,空调负荷很重,就会多耗费很多电能。
  2. 白天太阳剧烈时,别忘了关上窗帘,不要让太阳光直晒进屋里。
  3. 如果有空余不用的房子,可以把那房门关上,减少不必要的空气流通。
  4.
空调机的进气口设有过滤屏幕以阻挡灰尘,时间长久后会发生堵塞减弱进气量。应该经常地检查看屏幕是否已经脏了。脏了的话应该立即换新的。通常应该每一两个月就检查一次。

  5. 如果能够将门缝、窗框等等可能有裂缝的地方加以封死,也能有效地提高空调的效率。
  6. 空调机每一两年应该请行家检查调试,以保证其运转的效率。
  7. 购买新的空调机时,注意选择能量效率比较高的品种。家里的空调机如果太老的话,换成新的也可以节省很多电能。
  8. 空调机本身应该安装在朝北、背阴的所在。

(编写:程鹗)

  问:我的电视坏了,现在打算买一台新型的大屏幕平板电视,从环保角度考虑,我应该选择液晶电视还是等离子体电视?

  答:这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答案,你可以考虑如下的因素。首先是耗电量。电视机的耗电量越少也就意味着它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也越少,即对全球变暖的贡献更小。等离子电视利用类似于霓虹灯的微小发光单元组成的点阵显示图像,等离子电视消耗的大部分能量都是被这些发光单元消耗的。而液晶电视消耗能量的主要部件是背光灯管。一般认为,同样尺寸的等离子电视的耗电量要高于液晶电视,这主要是由于等离子发光单元更加耗电。但是一些新型的等离子电视的功耗已经大大降低,甚至已经接近或者优于某些能效不高的液晶电视的水平。所以你应该在选购的时候实际比较一下生产商给出的功率数据,选择更节能的产品。

  其次,要考虑电视是否含有有毒物质。液晶电视的背光灯管和照明用的荧光灯管类似,都含有少量的汞。在正常使用的时候这些汞不会危及到使用者的健康。但是当电视报废之后,这些含有有毒物质的部件就需要专门回收。等离子电视通常不含汞。

(编写:柯南)

  问:在选购、使用电冰箱时,有什么办法减少能耗?

  答: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冰箱是最耗电的电器之一。为了尽量减少冰箱的能耗,在选购时应注意:一、选择高能效的冰箱。冰箱的能效等级数字越小,则越省电。二、根据家庭需要选择合适的冰箱容积。以每个家庭成员60~80升估算,容积越小,就越省电。三、单门冰箱最省电,其次是上下格双门的,最差的是左右双门的。冷冻室设在上面的冰箱要比设在下面或旁边的更省电,能省10-25%。四、具有穿透式制冰功能的电冰箱的能耗会增加14-20%。

  使用时应注意:一、应该把冰箱放在远离热源的地方,例如不要放在炉灶旁边,也不要放在窗边让太阳直射。二、冰箱上部和两旁应留有大约30厘米的空间,背面和墙壁之间要留有至少4厘米空间,并保持冷凝器的清洁,这样有助于空气流动让冷凝器散发热量。三、注意把冰箱门关紧。可用一张纸尝试插入门上的密封垫,如果纸张能活动,说明门无法关紧,需要更换密封垫。四、冷藏室调到5摄氏度、冷冻室调到零下14摄氏度最适宜。温度调得太低只会浪费电。五、尽量减少开门次数和开门时间,开、关门的动作要快,开门角度应尽量小。要有计划地一次将食物取出或放入。六、避免箱内温度骤然升高。热的食物应在室温放凉后再放入冰箱保存。六、蔬菜、水果等水分较多的食物应该先用塑料袋包好再放入冰箱,以免水分蒸发加厚霜层。七、手动除霜比自动除霜省电,但是要定期除霜才行。霜层增加了能耗,不要让霜层厚度超过6毫米。八、长期出门远行应清理掉冰箱内食品,并拔掉电源。

(编写:方舟子)

  问:用洗衣机洗衣服时如何减少能耗?

  答:在选购洗衣机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大小的洗衣机。水平滚轴的侧门式洗衣机比垂直转轴或顶门式洗衣机的耗水量较少,也更省电。侧门式洗衣机对衣服的磨损也较小。

  应装满一机衣物才洗衣,因为洗衣机在半满和全满状态下都耗用同等的电能,这样在全满状态下平摊到每件衣服的耗能就少了。例如,根据英国“环境资源管理”(ERM)公司的计算,一件400克重的100%涤纶的裤子和其他脏衣服一起洗,一次洗衣量从3.0千克增加到3.5千克,平摊到裤子上的能耗就降低了14%。

  洗衣机能耗的85~90%都用来加热水,因此应该尽量采用低温洗衣程序。除非洗的是特别脏、油污很严重的衣服,否则并不需要热水洗衣服。

  用洗衣机洗衣服的漂洗时间过长,不仅增加了能耗,浪费了水,而且加快了对洗衣机和衣服的磨损。可以通过试验,把漂洗次数逐渐减到足以把衣服洗干净的最低次数。在清洗前对衣物进行浸泡,袖口、领子等部位先用人工搓几下,也可以减少漂洗次数。

  洗衣粉应根据洗衣量的多少适当投放,合适浓度的洗衣粉溶液表面活性最大,去污效果较佳,也较省水、省电。洗衣粉放得太多,漂洗费时、费水、费电。

(编写:方舟子)

  问:用烘干机烘干衣服时如何减少能耗?

  答:烘干机是电力消耗最多的家电产品之一,不同型号的烘干机能耗差异不大,不过带有湿度传感器的新型产品可以在衣服干燥后自动停止运转,避免能源浪费,还可减少过度烘干对衣服的损伤。如果没有湿度传感器,尽量地设置较短的烘干时间。对不必要烘干的衣服,宜多用晾干的方式,特别是在天气晴好的时候。烘干机应当放置在干燥温暖的环境里,如果放在湿冷的地方,机器就必须消耗更多电力来烘干衣服。

  与使用洗衣机等电器一样,让烘干机满负荷运转是最经济的。但不要一次放进过多的衣服,如果衣物在烘干机里挤得过紧,会妨碍热空气的流动,降低烘干效率。把衣物中多余的水分沥干再放进烘干机,外套、牛仔裤、毛巾等厚重衣物与T恤、衬衣、内衣等轻薄衣物应该分开烘干。如果有大量衣服需要烘干,应在一批烘好之后立刻放进下一批,以利用余热。每次烘干结束后,都应清理滤网上的绒毛,保障烘干机内空气流通良好。定期检查排气管,如果绒毛在排气管里大量累积,会降低烘干效率,并增加火灾风险。

  http://www1.eere.energy.gov/consumer/tips/laundry.html

  http://www.meralco.com.ph/Consumer/Tips/energy_sav_info.htm

(编写:碧声)

  问:使用电熨斗时有什么办法能够省电?

  答:熨衣服通常要很长时间,一个普通电熨斗的能耗相当于好几个100瓦灯泡。为了节约用电,首先应当减少不必要的熨烫,比如有些衣服是免熨的,毛巾之类的物品是不必熨的。尽量集中熨烫多件衣物,避免频繁短时间使用熨斗带来的能量浪费。

  购买电熨斗时最好选择能够调节温度的产品,以便对不同的面料采用不同温度熨烫。通常化纤制品所需温度最低,毛制品要高一些,棉制品更高,选择合适温度可以取得最合适的熨烫效果、避免损坏衣物、提高用电效率。熨烫时如果需要对衣物加湿,适度湿润即可,不要加过多的水。

  熨烫过程中应合理安排顺序,例如在等待电熨斗升温时先熨烫一些化纤制品,温度升高后熨烫棉毛制品,结束熨烫之前几分钟时关掉电熨斗,利用余热来熨烫剩下的化纤制品。如果电熨斗不能调节温度,就更需要充分利用预热和余热的时间。不使用电熨斗时应当关闭,不要让熨斗“空烧”,否则既浪费电力又不安全。

  http://www.meralco.com.ph/Consumer/Tips/energy_sav_info.htm

(编写:碧声)

 



环保及食品安全知识系列问答(六)——服装

23 01 2009年

  问:我们穿的衣服,有的是纯棉的,有的是化纤的,哪一种更环保?

  答:纯棉是天然纤维,化纤是用石油等原料人工合成的,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天然的东西要比人工合成的更环保。在某些方面,纯棉的确比化纤更环保。生产化纤要用到更多的能量和水,会产生更多的污染物,而且化纤垃圾更不容易在环境中降解。

  但是纯棉在另外一些方面更不环保。在种植棉花时,要用大量的水灌溉,并喷洒大量的农药消灭害虫。棉花是使用农药最多的农作物,世界上的杀虫剂大约25%被用于棉花种植。在收割棉花时,还会用到除草剂和落叶剂。种植用以生产一件纯棉T恤衫所需的棉花,会释放大约100克的化肥和农药到水、空气和土壤中。每1千克棉花纤维,要耗费7000~29000升的水。

  纯棉衣服比化纤衣服更容易吸收污垢,因此更不容易洗涤,也更不容易干燥。洗涤纯棉衣服所需的水温更高,洗后容易起皱纹,需要熨烫。这些都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保养纯棉衣服。

  因此,究竟是纯棉还是化纤更环保,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答案。

(编写:方舟子)

  问:一件纯棉衣服在其一生中消耗的能量相当于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答:一件纯棉衣服在其一生中,历经棉花种植、棉布和衣服的制造、运输、使用几个阶段,都需要耗电,如果电能由煤提供,就会排放二氧化碳。根据英国剑桥大学制造研究所的研究,一件250克重的纯棉T恤衫在其一生中耗费的能量大约是109兆焦(等于约30度电),这相当于大约排放7千克的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28倍。具体分析如下:

  棉花种植需要用到化肥、杀虫剂、除草剂、脱叶剂,生产这些需要耗费能量。此外,抽水灌溉也要耗费能量。加起来,为了获得生产一件纯棉T恤衫所需的棉花,会排放大约1千克的二氧化碳。用这些棉花织布,再用棉花做T恤衫,整个生产过程中大约会排放1.5千克的二氧化碳。棉花从种植地运到工厂,T恤衫从工厂运到商店,再由商店运到购买者家中,这些运输过程大约会排放0.5千克的二氧化碳。根据洗涤要求,纯棉T恤衫应用60摄氏度温水用洗衣机洗涤,并烘干、熨烫。假定一件纯棉T恤衫共经过了25次洗涤、烘干、熨烫,总共将会排放4千克的二氧化碳。

  一件衣服在其一生中除了耗费能量、排放二氧化碳,还会产生垃圾。一件纯棉T恤衫被废弃后,假如在垃圾填埋场焚毁,大约会留下3克的灰,但是在其一生中,为其提供电能而燃烧煤,却会产生约17克的灰和800克的废料(挖煤留下的)。

  普通中国人一般不烘干衣服,衣服使用寿命也更长,所以这些数字未必适用于中国,但是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http://www.ifm.eng.cam.ac.uk/sustainability/projects/mass/UK_textiles.pdf

(编写:方舟子)

  问:一件化纤面料的衣服在其一生中消耗的能量相当于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答:英国“环境资源管理”(ERM)公司曾经计算过一件约400克重的100%涤纶的裤子在其一生中消耗的能量。该裤子在台湾生产原料,在印度尼西亚制成裤子,运到英国销售,假定其使用寿命为两年,共经历了92次洗涤,用50摄氏度温水洗衣机洗涤,洗后用烘干机烘干,然后平均花2分钟熨烫。这样算下来,其一生全部耗费的能量大约是200kWh(等于于200度电),如果电能由煤提供,就会排放出约47千克的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

  你也许以为这条裤子台湾-印度尼西亚-英国全世界跑,因此大大增加了其能量消耗,其实由运输带来的能量消耗微乎其微,只占0.03%,可以忽略不计。涤纶面料是用聚酯纤维织成的,聚酯纤维用石油原料生产,这个生产过程的能量消耗占约7%。对纤维进行纺织、印染、缝纫制成裤子、运到批发中心,这部分的能量消耗占约13%。裤子从批发中心运到零售店,在零售店展销,这部分的能量消耗占约4%。最主要的能量消耗是在被消费者购买、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占了约77%,其中洗涤部分占了37%,烘干部分占了27%,熨烫部分占了12%。

  因此,如果要降低一件衣服的能耗,主要在其消费使用阶段,例如降低洗涤温度,改烘干为自然晾干。如果把洗衣机洗涤温度从50摄氏度降低到40摄氏度,就能让能耗降低10%。

  http://www.satradingco.org/Reports/LCA_Final.pdf

(编写:方舟子)

  问:皮革制品是不是比人造革更环保?

  答:人们往往以为天然的东西比人造的东西更环保,其实不尽然。人造革是用聚氨酯、聚氯乙烯等合成高分子材料制造的,虽然也会对环境有不良影响,但是皮革生产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要严重得多。在把动物皮变成皮革的生产过程中,不仅要耗费大量的能源、水,而且使用了许多有毒物质,包括甲醛、煤焦油、染料和氰化物。为了增加皮革的柔软和耐水性,皮革还要经过鞣制。皮革经过鞣制后就不再能被生物降解,而且多数皮革使用硫酸铬等铬盐鞣制,产生含铬的废料。皮肤接触铬盐能出现过敏、溃疡,呼吸道吸入铬盐能导致炎症。铬盐能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和粘膜侵入人体,长期接触铬盐会导致慢性中毒。

  皮革厂排出的污水能污染水源,使附近地下水含有高浓度的铅、甲醛和氰化物。美国疾病控制与防护中心曾发现,在肯塔基州一个皮革厂附近地区的居民白血病发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许多老旧皮革厂在被废弃之后,其附近地区仍然不适合于居住或种植农作物。

(编写:方舟子)

  问:为什么穿羊绒衫也能破坏环境?

  答:许多人并不知道,羊毛衫和羊绒衫的原料来源完全不同。羊毛衫的原料是绵羊毛,羊绒衫的原料则是山羊绒。虽然市场上也有人推销“绵羊绒”的衣服,但是绵羊只产毛不产绒,真正的羊绒只有山羊绒,这是山羊在冬天为了御寒,皮肤表面长出的一层绒毛,到了春天自动脱落。羊绒既轻又保暖,比羊毛优质,保暖性能是羊毛的8倍,但是产量很低,比羊毛贵得多。一头绵羊年产毛2~3千克,而一头绒山羊平均一年产绒毛仅110~170克,做一件双股羊绒衫需要超过两头的绒山羊的羊绒,做一件羊绒夹克衫需要四到六只绒山羊的羊绒。

  但是放养山羊对草原的破坏比绵羊大得多。山羊用蹄挖掘、破坏表层土;每天吃掉超过体重10%的食物,吃草时一直啃到草根,把草啃食殆尽,使草难以再生;并能啃掉树苗的皮,使树无法生长。中国是世界上羊绒产量最大的国家,年产约10000吨。近年来人们对羊绒的消费量急剧增长,导致绒山羊养殖量增加,进而导致草场植被遭到更大的破坏。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和沙尘暴。据世界银行2005年的研究,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平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而那里发达的山羊产业就是其主要因素。

(编写:方舟子)

  问:一件衣服中可能含有哪些有害健康和环境的物质?

  答:服装在生产过程中有很多机会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能对身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棉花在种植时使用了大量的化肥、杀虫剂、除草剂、脱叶剂,空气、水、土壤因此受到污染,农药也会残留在棉花纤维及其制成的服装之中。为了制造人造丝,需要用烧碱、硫酸等有毒物质处理木浆。生产尼龙、聚酯时会释放出氧化氮,这是一种比二氧化碳强300多倍的温室气体。纺织原料在储存时,要使用防腐剂、防霉剂、防蛀剂,在织布过程中要使用氧化剂、催化剂、去污剂、漂白剂、增白萤光剂,它们都有可能残留在服装上。印染时使用的偶氮染料能致癌,染料往往含有重金属、苯、有机氯等有害健康、环境的物质。为了使衣服颜色鲜艳、不褪色、不起皱、不缩水,在面料中要加入大量含甲醛的染色助剂和树脂整理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有大量甲醛残留在衣服上。防火尼龙面料也含有甲醛。免烫休闲服以及颜色鲜艳、染色印花的童装最有可能甲醛超标,在穿着过程中会逐渐释放出游离甲醛,使人出现过敏症状。为了使服装不起皱,面料中还会加入全氟化学物质,是一种致癌物。

  在选购服装时,特别是选购童装时,最好选择白色、浅色、无印花、小图案而且图案上的印花不要很硬的衣服。避免抗皱、免烫、防水、防污等附加功能。如果服装有刺激性味道、异味、香味,则说明甲醛含量高或有化学药剂残留。由于甲醛比较容易溶解于水,新服装买回家后,最好先用清水充分漂洗减少甲醛含量。

(编写:方舟子)

  问:买衣服时,选用哪类衣服面料比较环保?

  答:有机棉花在种植时不使用农药,比一般的棉花要更环保,但是要贵得多,要贵一倍以上。由于棉花种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人们开始寻找能取代它的更加环保的天然纤维,例如大麻纤维。虽然天然大麻纤维比较粗硬,以前只用来做绳子、粗布等,但是大麻纤维经过新技术的处理可以变得既柔软又牢固,能用来做布料。大麻纤维的强度是棉花纤维的4倍,抗磨损能力是棉花纤维的2倍,并在抗霉变、抗污垢、抗皱等方面都有优势。与种植棉花相比,种植大麻需要的水灌溉、杀虫剂等农药都少得多,因此不仅更便宜,而且也更环保。墨尔本大学的研究表明,如果用大麻取代棉花生产布料、油和纸张,其“生态足迹”(对生态的影响)能减少50%。类似地,用竹纤维和亚麻做的布料也因为节省水和少用农药,比棉布要环保得多。

  有的人造纤维也比较环保。人造丝是用木浆生产的,使用的是可再生的树木,和棉花相比,树木的种植需要的水灌溉和农药都较少。用玉米淀粉生产的聚乳酸纤维,和用石油生产的化纤相比,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20~50%。聚乳酸纤维的折射率较低,因此不需要用大量的染料也能获得深色。

  http://www.ifm.eng.cam.ac.uk/sustainability/projects/mass/UK_textiles.pdf

(编写:方舟子)

  问:如何选择“绿色服装”?

  答:耐用的服装比容易损坏的服装更绿色,最绿色的服装是已经挂在你衣橱里的那些——从资源消耗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大家少买新衣服,就可以减少生产衣服所耗费的物资和能源。当然这不太符合经济规律,一味限制人们对时尚的追求也是不现实的。服装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不在于生产和销售流程,而是使用过程中的清洗。洗衣服要消耗大量的水和电,洗涤剂和干洗溶剂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为了在这方面做到“绿色”,重要的是注意爱护衣物,尽量避免弄脏,以减少洗涤次数。

  人们平时所说的“绿色服装”或“生态服装”,是从健康的角度出发而论,指那些用对环境损害较小或无害的原料和工艺生产的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服装。纺织品生产过程需要用到多种染料、助剂和整理剂,棉花生长过程中使用的杀虫剂有一部分会被纤维吸收,这些物质如果在成品服装中残留过量,会危害人体健康。许多国家和行业机构制订了生态纺织品技术标准,对纺织品的有害物质残留(例如甲醛、重金属、杀虫剂)、PH值、挥发性物质含量等进行了规定,并要求不得使用有害染料、整理剂和阻燃剂等。其中最权威的是国际环保纺织协会的Oeko-Tex?
Standard 100标准,通过相关认证的产品可以悬挂Oeko-Tex?标签,寻找该标签是选购绿色服装的最佳参照之一。

(编写:碧声)

  问:婴儿用尿布和纸尿片哪一种更环保?

  答:尿布可以反复使用,而纸尿片只能使用一次。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会想当然地认为可重复使用的产品肯定比一次性产品更环保。但是可重复使用的产品在其生产、使用过程中也有不环保的一面。尿布是用棉布制造的,棉花的种植和棉布的生产要用到水、农药和其他有毒物质,尿布在清洗时要耗费水、洗涤剂和电能,这些过程都能耗费能源、排放二氧化碳和有毒物质。英国环保署在2005年发布了一篇长达200多页的报告,详细分析了尿布和纸尿片在生产、销售、使用、废弃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二者并无区别。假定一个婴幼儿用了2年半的尿布或纸尿片,其耗费的不可再生资源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与一辆轿车行驶1300~2200英里(约2000~3500公里)相当。

  尿布和纸尿片对环境的影响虽然相近,但是侧重点不同。纸尿片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其原材料的生产以及把这些原材料转变成纸尿片的成分,而尿布对环境影响主要来自于在洗涤、烘干过程中耗费的电能。因此要减少纸尿片对环境的影响,应该减轻纸尿片的重量和改进其材料,其主要责任在于厂商;而减少尿布对环境的影响的主要责任则在于消费者,应该减少在尿布洗涤、烘干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例如减低洗涤温度、提高每次清洗的量、不使用烘干机而用自然晾干。

  http://www.environment-agency.gov.uk/commondata/acrobat/nappies_1072099.pdf

(编写:方舟子)

  问:听说充气运动鞋使用了有害环境的材料,不环保,是真的吗?

  答:充气运动鞋的鞋底气垫充了六氟化硫(SF6),这是一种人造气体,常态下无色、无味、无嗅、无毒、不燃、无腐蚀性,密度约为空气的5倍,是已知化学稳定性最好的物质之一,其惰性与氮气相似。由于上述以及其他优良特性,六氟化硫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电器工业、金属冶炼、航空航天、医疗、气象、化工等。不幸的是,六氟化硫也是最强的温室气体之一,其效果是二氧化碳的22200倍。

  耐克运动鞋的生产曾经一年用掉288吨六氟化硫,占了六氟化硫世界总产量的1%。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1997年生产的耐克鞋里携带的温室效应气体相当于700万吨二氧化碳,等于100万辆汽车排出的尾气。1992年耐克公司被告知六氟化硫的危害后,开始研究用氮气取代六氟化硫,用了14年时间,在2006年1月推出不含六氟化硫的氮气气垫运动鞋。2005年10月26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一项建议规例及指令,禁止运动鞋等多类产品排放氟化温室气体。

  但是已生产的运动鞋和其他产品中含有的六氟化硫在该产品被废弃后,还会排放出来。

(编写:方舟子)

 



也揭秘“祖传蛇药”

22 01 2009年

   
偶然看到央视“走近科学”的一期节目,说的是在湖南某个山中小镇,有一位人称“蛇医部长”的人武部部长,靠祖传的蛇药秘方救治了多位被各种毒蛇咬伤的村民。记者与一位蛇类专家一同前往调查,“蛇医部长”说他只是在十几年前服用过祖传秘方,从此其唾液就有了解蛇毒的功效,救治方法是先对伤口进行挤压、吸出毒液,然后含一口水、和着唾液喷到伤口上。

   
调查小组做了一个实验,让毒蛇分别咬伤两只小狗,由“蛇医部长”对其中的一只进行救治,但这一只仅比另一只多活了两个小时就死了。之后又到大学实验室对“蛇医部长”的唾液成分进行分析,发现与记者的唾液成分完全相同,并无特殊物质。于是调查小组得出结论说,“蛇医部长”能够救治的只是伤势比较轻的患者,是他对伤口的局部处理起了一些作用,而不是其唾液有什么神奇功效。

   
这个调查方法看上去很科学,既分析了“药物”的成分,又用动物做了对照实验。但是那个对照实验每组只有一只动物,没有统计学意义。除非“蛇医部长”声称其疗效达到百分之百,否则他没能救活一只小狗并不能就认定他的秘方无效。假如他救活了那只小狗,是否就能说明其秘方有效呢?也不能,因为狗存在个体差异,可能那只小狗的抵抗力比较强,或者它中的毒比较轻,是自愈的。

   
要让对照实验的结果有意义,按惯例至少也要用到10~20只动物,随机分成数目相等的两组。如果要增加实验结果的说服力,还要用到更多的实验动物。如果结果不错,还要进一步做人体临床试验。但是这样势必使实验成本和时间大为增加,变成一个很正儿八经的科研项目了。

   
其实只要看了“蛇医部长”对其救治方法的介绍,就没有花费人力财力研究它的必要了。如果不是为了做电视节目,连那两只小狗的牺牲都可以免了。“蛇医部长”声称他在十几年前吃了秘方让他的唾液成分从此发生了变化、具有了解毒功能,这意味着秘方对他做了“基因疗法”,让他的唾液腺细胞的基因发生了特殊的变化,让唾液腺得以分泌特殊的物质,而根据现代生物学的知识,这是无法想像的。如果是真的,会是个无比重大的科学发现,比蛇药的价值大多了。“蛇医部长”并不是直接把唾液涂在伤口上,而是喝水后喷在伤口上,唾液中即使有什么特殊物质,也已稀释了许多倍,碰巧从伤口进入体内的量更是微乎其微,居然还能起作用,该是多么强效的神奇物质,这也是无法想像的。对这种惊人的声称,我们应该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无需认真对待。

   
如果“蛇医部长”改口说是用草药配成的祖传蛇药让患者口服或外敷,是否就可信呢?这个说法不那么惊人了,毕竟市场上和民间都有许多用草药配制的蛇药。但同样是不可信的。毒蛇咬人之后,它分泌的毒液从伤口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很快就会流到全身各处,所以仅仅靠对伤口进行排毒、外敷草药处理,最多能起到减轻伤势的作用,是不可能把已进入体内的毒素排除掉的。要让药物进入体内发挥作用,必须让它也进入血液循环,这通常有两种办法:注射和口服。草药只能口服,口服的药物经过胃肠的消化,从肠道慢慢吸收,才进入血液,过一定时间后药物在血中的浓度达到了高峰。这个过程有快有慢,慢的要花上几个小时。草药由于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很低,被人体吸收的速度通常会较慢,并不适合于用来抢救毒蛇咬伤。

   
一种药物要能对抗蛇毒,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破坏、消灭毒素。但是蛇毒是蛋白质毒素,它在体外很脆弱,酸、碱、高温、阳光照射都能将它破坏,一旦进入体内,却很难将其清除了,一种药物如果能够在体内破坏蛇毒,也就能同时破坏人体的蛋白质,是没有用的。另一种方式是药物抑制了中毒反应。但是蛇毒种类繁多,每一种毒蛇都有自己特别的毒素,中毒反应也各不相同,有的作用于循环系统,有的作用于神经系统,有的兼而有之,不可能找到一种药物能够同时对抗各种不同的中毒反应。所以“蛇医部长”声称其祖传秘方能治疗各种毒蛇咬伤,完全不可信。目前公认有效的治疗毒蛇的方法是注射抗蛇毒血清,它的制作方式是把某种蛇毒注射到马体内,让马的免疫系统产生专门针对该蛇毒的抗体,再将含该抗体的马血清注射到患者体内,就可以让抗体去中和蛇毒素。但是一种抗蛇毒血清只能对抗用来制造它的那种蛇毒,对其他蛇毒就无效了。

   
“走近科学”节目一方面说没有一种草药能代替抗蛇毒血清,一方面又说已知400多种草药能够抗蛇毒。其实只要有一种草药能够真正抗蛇毒,就会在世界各地传开了,而蛇药有400多种之多,正说明没有一种真正有效,各地都在摸索。那么为什么市场上蛇药还有销路、各地也都有民间“蛇医”呢?许多认为自己被毒蛇咬伤的人,其实是被无毒蛇咬的;即使真被毒蛇咬了,毒性也未必都很强,许多被毒蛇咬的人是能够靠自身的抵抗力活下来的,如果碰巧用了蛇药、看了民间“蛇医”,就会产生他们很灵验的印象,而四处为其宣传。那些没有被救活的人,是不会开口抗议的。

2009.1.18

(《中国青年报》2009.1.21)

 



科学史上著名公案——艾弗里为何没得诺贝尔奖

19 01 2009年

   
诺贝尔文学奖和和平奖的权威性历来有争议,而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这三个科学类的奖项的崇高地位却是公认的。即便如此,科学类诺贝尔奖授予了不配获奖的人,错过了应该获奖的人,也是屡见不鲜的。生物的遗传物质被证明是脱氧核糖核酸(DNA),这称得上是20世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但是其发现者美国生物化学家奥斯瓦尔德·艾弗里却没有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艾弗里在1944年宣布其重大发现,到1955年以78岁高龄逝世,诺贝尔颁奖委员会有十年的时间可以考虑,为什么没有选择艾弗里?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当年的提名和评审情况现在已解密,我们也得以知道这个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是如何造成的。

   
艾弗里的实验材料是肺炎双球菌,这是一种引起肺炎的细菌,在抗生素发明之前,一直是人类的主要杀手。它对小鼠的危害更严重,往小鼠体内注入一个肺炎球菌,就能导致小鼠死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肺炎球菌都能引起感染。有的肺炎球菌缺乏一层外膜,不能引起感染,它们看上去比较粗糙,被叫做粗糙(R)品系。那些看上去比较光滑的光滑(S)品系细菌包着一层多糖外膜,能抑制体内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因此能够引起感染。当然,如果加热杀死S品系的病菌,它们也失去了感染能力。但是1928年,在英国卫生部任职的医生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将被杀死的S品系细菌和活的R品系细菌混合在一起后,注入小鼠体内,却导致了小鼠死亡。从小鼠的尸体中,找到了活的S品系的细菌。看来,S品系细菌虽然已被杀死,却含有一种物质,能指导R品系细菌合成多糖外膜,将之转化成有感染能力的R品系。这种“转化因子”就是遗传物质,它究竟是什么呢?

   
1935年,美国洛克菲勒学院的艾弗里、柯林·麦克劳德和麦克林·麦卡提开始试图纯化这种能把R品系转化成S品系的转化因子并鉴定其化学成分。他们用了近10年的时间从事这项研究,在1944年发表报告说,他们已经将转化因子从S品系细菌的抽取物分离、纯化出来,它的活性极强,600万分之一就能导致转化。化学分析表明转化因子是一种分子量至少高达50万的大分子,由DNA组成,蛋白质杂质的含量少于百分之一(后来又进一步减少到少于万分之二。这些杂质实际上是核苷酸的降解产物,而不是蛋白质杂质)。用蛋白水解酶(能将蛋白质降解)或核糖核酸酶(能将核糖核酸即RNA降解)处理转化因子,都不影响其转化能力,但是如果用脱氧核糖核酸酶(能将DNA降解)处理,其转化能力就消失了。这就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

   
这个结果完全是意想不到的,在此之前人们甚至不知道细菌也有DNA,而以为那是真核生物的特征。当时人们普遍相信只有结构非常复杂的蛋白质才可能是遗传物质。人们猜想,既然基因能够控制那么多、那么复杂的生物性状,那么构成基因的遗传物质也一定是一种非常复杂、非常多样的化学物质,才能承担做为基因的艰巨任务。蛋白质恰好是结构最复杂、最多样的分子,相比之下,DNA则太简单了。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承认艾弗里的实验结果。艾弗里又是个非常谦逊、低调、内向的人,不热衷于介绍自己的工作,即使受学术会议邀请去做演讲,也往往让年轻的同事代劳。1945年英国王家学会授予他在科学界有着很高荣誉的科普利奖章,他却懒得前往英国接受,而由学会会长把奖章送到他在纽约的实验室。难以想像这样的人会去斯德哥尔摩做演讲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是由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全体教授投票决定的。当时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只有二十几位教授,由其中的三位组成诺贝尔奖委员会,由他们对被提名者进行讨论、确定最后候选人的名单提交表决。每年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会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提名许多人竞争当年的诺贝尔奖,委员会从中挑出一部分被提名者,分别由一名委员或医学院的其他教授做出书面评价,据此委员会把被提名者分成三类:一、不值得获奖;二、目前不值得获奖;三、值得获奖。只有最后一类的人选(只剩几个)才提交给全体教授讨论、表决。当时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教授大部分都不做基础研究,对生物医学的进展实际上很不熟悉,少数从事基础研究的教授的意见就很受重视。

   
因此,要获得诺贝尔奖,首先必须有人提名。自1930年代初期起,几乎每年都有人提名艾弗里,不过,在1946年以前,艾弗里是由于其他工作被提名的:他发现肺炎双球菌的抗原特性取决于其外膜多糖。但是和对遗传物质的看法相似的是,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抗原特性取决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不相信艾弗里的结果,怀疑其结果是因为多糖掺杂了蛋白质杂质导致的。在1946年以前,艾弗里有四次进入了第二轮名单,即诺贝尔奖委员会对其工作做了书面评价,但是评价的结果都认为他的发现不值得获奖。

   
1946年起,开始有人在提名艾弗里时提到他对遗传物质的研究。当时全世界研究核酸的生物化学家很少,其中的两个恰好都是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教授:化学教授艾纳·哈马斯登和他的前学生、细胞研究与遗传学教授托布真·卡佩森。这两个人对艾弗里成果的评价无疑会对医学院的其他教授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幸的是,这两个人都相信只有蛋白质才有可能是遗传物质,而且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知道很难除去DNA中的蛋白质杂质,从而不相信艾弗里的实验结果。1946年,由哈马斯登对艾弗里的实验做了简短的书面评价,他对艾弗里的结果持批评态度,认为艾弗里的DNA被蛋白质杂质污染了,蛋白质才是转化因子。

   
接下来的几年,有一些实验室用其他实验证实了艾弗里的结论,艾弗里的发现已获得了独立验证。1952年,艾弗里再次进入了诺贝尔奖第二轮提名名单,由细菌学教授伯恩特·马尔姆格伦对之做了书面评价。马尔姆格伦综述了这几年来的有关研究,认为蛋白质不太可能是转化因子。但是他的结论却是,要把DNA做为转化因子仍然缺乏最后的证据,因此认为艾弗里的发现目前不值得获奖。

   
“最后的证据”是在1952年出现的。激烈批评艾弗里实验的人中,有多位是所谓“噬菌体小组”的成员。这个非正式组织包括从1940到1960年间那些研究噬菌体遗传学的科学家,他们都以噬菌体为材料研究遗传的物质基础,但是他们也都是把基因当成蛋白质来研究的,不相信DNA具有做为遗传物质所必备的复杂性。但是,在1952年,这个小组的两名成员艾尔弗雷德·赫尔希和马莎·切斯在做噬菌体实验时,出乎意料地发现DNA是遗传物质,他们才改变了立场。与艾弗里实验的遭遇不同,赫尔希-切斯的实验结果未遭到什么批评就很快被人们普遍接受,甚至被当成了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后证明。事实上,这个实验只是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在另一种生物体上得出了支持艾弗里实验的结果,其精确程度还远远不如艾弗里实验。

   
赫尔希-切斯的实验结果是在1953年冷泉港的大会上,与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模型一起介绍给与会者的。DNA双螺旋模型解释了为什么结构似乎很简单的DNA分子能够担当做为遗传物质的重任,消除了人们接受DNA为遗传物质的最后一个障碍。沃森也曾经是噬菌体小组的成员。由于噬菌体小组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巨大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人相信DNA是遗传物质。

   
1954年,艾弗里最后一次进入了诺贝尔奖第二轮提名名单,由哈马斯登做书面评价。哈马斯登在评价中没有提及赫尔希-切斯的实验结果和沃森-克里克的DNA双螺旋模型,不过他承认DNA就是转化因子,艾弗里的发现很重要。但是,他又指出,转化的机制还不清楚,因此在目前这个发现不值得获奖。艾弗里又没能进入最后一轮候选名单供表决。即使艾弗里的发现被提交表决,也很可能不会获胜,这是因为195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颁发给了生物化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三羟酸循环和辅酶的发现),1954年不太可能继续颁发给生物化学——最后表决颁发给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病毒的研究者。

   
1955年,艾弗里逝世,永远失去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假如艾弗里多活几年,分子生物学成为了显学,自1958年起诺贝尔奖开始频繁地发给对分子生物学做出重大贡献、甚至贡献不怎么重大的人,艾弗里是否有可能分享殊荣?很可能不会。同时期另一位对DNA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生物化学家欧文·查加夫活到了2002年(活了97岁!),就一直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并为此忿忿不平。此时分子生物学虽然风光一时,但是出现在聚光灯下的是那些曾经非常蔑视艾弗里的工作、以“贬低生物化学”著称的噬菌体小组的成员。事实上,艾弗里差点被人遗忘。噬菌体小组在历史上声名显赫,但是成果却很少,与其名声并不相配。在噬菌体小组做出的成果中,最著名的便是赫尔希-切斯实验,比它早了8年的艾弗里实验就受到了排斥。在介绍分子生物学历史的早期著作中,赫尔希-切斯实验被当成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唯一实验。在艾弗里同事们的抗议下,艾弗里实验才被补充进去。直到今天,在教科书中,艾弗里实验与赫尔希-切斯实验仍被一起介绍,其实二者的重要性并不能相提并论。

   
以艾弗里的性格,他应该不会渴望获得诺贝尔奖。他也不需要靠诺贝尔奖为自己增辉。分子遗传学的历史要从艾弗里艰苦卓绝的伟大实验讲起,今天没有哪个生物系的学生会不知道艾弗里的实验,而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又有多少人知道?有的人获得诺贝尔奖,是为自己增辉,有的人获奖却是为诺贝尔奖增辉。艾弗里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是诺贝尔奖的遗憾,不是艾弗里的遗憾。

2008.1.7

(《经济观察报》2009.01.19)

 



我们为什么会流鼻涕?

15 01 2009年

   
我们通常在感冒、鼻腔发炎的时候才会注意到鼻涕的存在,那样子可不太雅观。其实鼻腔里每时每刻都有鼻涕,也离不开鼻涕,它是保护身体的一道屏障:鼻涕防止鼻腔粘膜干燥,湿润吸进的空气,粘住由空气中吸入的灰尘、花粉、微生物,以免它们刺激呼吸道或引起感染。

   
一个健康人的鼻子每天要处理几百毫升的鼻涕。但是我们并没有天天都在流鼻涕,这么多的鼻涕跑哪去了?一小部分蒸发掉了,一小部分干结成了鼻屎,但是大部分——听了别恶心——被我们吞到肚子里去了。鼻腔粘膜上长着纤毛,这些纤毛会从前向后摆动,鼻涕也就被往后送到咽部。因为鼻腔和食道是相通的,所以大部分的鼻涕都被我们不知不觉地吞咽下去了。

   
这听上去虽然恶心,但对人体并无害。鼻涕的成分除了水,还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盐以及一些脱落的细胞。鼻涕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粘蛋白,它是一种糖蛋白,被由碳水化合物组成的“糖衣”包着,这使得它能大量地吸收水分。鼻涕中的其他蛋白质还包括抗体和溶菌酶,能够杀灭细菌、病毒。这些成分会做为营养素被胃肠消化、吸收。当然,鼻涕中还含有粘住的灰尘、花粉、微生物,不过这些杂质胃酸对付得了,不会给身体造成麻烦。

   
有一部分鼻涕其实是眼泪。眼睛中的泪腺也无时无刻在制造泪水湿润眼睛,我们之所以不会整天泪眼汪汪,是因为这些泪水都从连接眼睛和鼻腔的泪管流到鼻子里,成为鼻涕的一部分。如果你大哭起来,一部分眼泪从眼角流出,大部分还是涌进鼻腔,让你的鼻子“抽泣”,就有了“一把鼻涕一把泪”。

   
不过大部分的鼻涕是鼻粘膜自己分泌的。鼻粘膜含有一种形状像高脚杯的细胞——所以叫杯状细胞。杯状细胞制造出很多粘蛋白,粘蛋白被释放到细胞外头后,大量地吸收水分,体积能膨胀600倍。杯状细胞一天只需要制造1毫升的粘蛋白,就足以满足鼻腔的正常需要了。

   
如果鼻腔受到了刺激或被感染,鼻涕的分泌量就会激增,这很自然,因为鼻涕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要清除吸入的杂质嘛。例如,感冒病毒入侵了鼻细胞,或者过敏体质的人吸入了花粉、粉尘,免疫系统就会制造相应的抗体试图消灭这些抗原。抗体分布在鼻腔中的肥大细胞的表面上,肥大细胞的内部含有大量的一种叫组胺的活性物质,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就会刺激肥大细胞把组胺释放出去。组胺进而刺激杯状细胞制造更多的粘蛋白,也就产生了更多的鼻涕。同时,组胺也能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水分渗出来,白细胞也跟着跑出来要消灭病原体。这不仅进一步增加了鼻涕的量,而且导致了鼻腔堵塞。过量的鼻涕一部分流了出来,还有一部分被堵在了后头。

   
所以鼻塞、流鼻涕其实是免疫系统给我们制造的不适,是一种过敏反应。组胺需要和细胞表面的组胺受体相结合才会有这些作用,那么如果能不让组胺与其受体结合,就可以减轻鼻塞、流鼻涕的症状。抗过敏药、感冒药经常用的就是这类组胺拮抗剂,例如马来酸氯苯那敏(又叫扑尔敏),它们和组胺竞争,抢着与组胺的受体结合,让组胺结合不上去,就抑制住了过敏反应。组胺拮抗剂经常与伪麻黄碱之类的减充血剂一起使用,后者可以让鼻腔的血管收缩,从而减轻鼻腔堵塞。把组胺拮抗剂、减充血剂以及解热镇痛药(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又叫扑热息痛)、镇咳药(例如右美沙芬)掺在一起,就成了很有效的复方感冒药。市场上著名的感冒药(例如“泰诺”、“白加黑”)的组成都基本相同,超不出这四种成分。

   
正常的鼻涕是无色透明的,也就是所谓清鼻涕。感冒时一开始流出的也是清鼻涕,之后鼻涕会变得浓一些,成了白色。再往后流出的就可能是绿色的浓鼻涕了,看上去就像脓一样,特别是如果继发了细菌感染,更是如此。为什么鼻涕成了绿色的了?和脓一样,因为它含有大量的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虽然属于白细胞,却是绿色的。

   
免疫系统发现有病原体入侵人体时,开始调兵遣将,嗜中性粒细胞就是最早赶到战场的。嗜中性粒细胞是被血液送来的,但是它却跑到血管之外作战。它是一种吞噬细胞,它的作战方式是把细菌“吃”进去,在细胞里用各种武器将病原体杀死。武器之一是向细菌释放消毒剂——次氯酸(家用漂白剂的主要成分)。次氯酸是由嗜中性粒细胞内的髓过氧物酶制造的,髓过氧物酶的结构和叶绿素有个共同点,都含有二氢卟酚环,这个特殊结构决定了它们的颜色:绿色。因此,浓鼻涕会是绿色的,是因为它含有很多嗜中性粒细胞,而嗜中性粒细胞又含有很多绿色的髓过氧物酶。

   
用来制作寿司芥末酱的山嵛菜的根茎也含有大量的类似的过氧物酶,所以做出的酱也是绿色的。幸好,山嵛菜刺鼻的辣味来自异硫氰酸,而不是过氧物酶——否则,流着辣辣的鼻涕该有多难受!

2009.1.11.

(《中国青年报》2009.1.14)

 



环保及食品安全知识系列问答(五)——食品(下)

13 01 2009年

  问:为什么要少吃糖?食糖生产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答:食糖摄入过多,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最明显的是对牙齿的损害。生活在牙斑上的细菌能把食糖代谢成乳酸,酸能导致牙齿脱钙,细菌继续破坏就产生龋齿。食糖的另一个危害是增加肥胖的风险。食糖本身就含有热量,而且研究表明,喝含糖饮料能刺激胃口,导致摄入更多的热量,从而导致体重持续增加,对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3年联合建议,膳食中食糖的量应低于膳食总能量的10%。

  全世界食糖产量每年超过1亿4500万吨,其中60~70%产自甘蔗,其余产自甜菜。根据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在2004年发布的报告,食糖生产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可能要比其他任何作物都严重,这是由于几方面的原因:毁坏生物栖息地用以种植甘蔗、甜菜;食糖种植导致的水土流失,例如,欧洲因为种植甜菜每年流失300万吨土壤;种植时用了大量的水进行灌溉,例如,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省,甘蔗种植只占了3%的土地,却用掉了大约60%的灌溉水;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食糖提炼时排出大量污染物,污染物包括重金属、酒精、油脂等,如果不进行处理就会污染水源、水道,不仅会导致水中生物的死亡,而且使得水不能被饮用、灌溉。

  http://www.fao.org/docrep/005/AC911E/ac911e07.htm#bm07.1.3

  http://assets.panda.org/downloads/sugarandtheenvironment_fidq.pdf

(编写:方舟子)

  问:我喜欢喝咖啡,吃巧克力,但听说它们会破坏环境,是真的吗?

  答:咖啡是一种在西方很流行的饮料,近年来在中国也逐渐普及。很多人喜欢泡咖啡馆消闲会友,或自己早上喝上一杯提神。巧克力更是世界上到处都受欢迎的零食。研究表明,吃没有加糖的纯巧克力对身体健康还有积极的作用。

  咖啡和巧克力都是来自热带植物的果实:咖啡豆和可可果。它们都是低矮的植物,原本生长在森林大树的庇荫之下,基本上不需要附加资源。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生产的批量化,这种原始的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要而代之为大规模的农村式的种植。为此,大片的原始森林被砍伐成空地,然后种下成排成行的咖啡或可可树。这样,咖啡和可可树能得到更多的阳光照射,其生产周期和产量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失去森林大树的庇护,这样的种植方式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和杀虫剂。无疑,这样的耕作方式会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

  中国咖啡的产量很少。咖啡的主要出产国是南美的巴西、哥伦比亚,东南亚的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巧克力则集中在西非诸国。在中国消费的咖啡和巧克力需要从这些国家进口,因此还会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消耗很多的能源并造成环境污染。

  现在很多国际组织试图改变咖啡和巧克力的生产方式,恢复传统的树荫下种植,因此可以大大减少树林砍伐和化肥杀虫剂的使用。但这种对环境有利的生产方式不利于产量的提高,会影响其销售价格。所以,这些返祖的产品会带有“有机”或“树荫”的标签供关心环境的顾客选用。

(编写:程鹗)

  问:我们喝的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是不是也会对全球变暖有影响?

  答:我们平常熟悉的一罐可乐或苏打水,大概含有6克左右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一部分在我们打开可乐罐的时候逃逸到大气中,一部分在我们将饮料喝到肚子里去之后从我们口中排出。比较而言,我们每次开车上班,一般会排出700倍于此的二氧化碳。如果只是局域地看问题,这点二氧化碳似乎对全球变暖影响甚微。

  但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碳酸饮料的生产、运输和销售链条(也就是所谓的供应链),一罐可乐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可就不止6克的二氧化碳了。碳酸饮料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会排放出数百万吨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同时还消耗掉大量的淡水资源。碳酸饮料的包装(金属或塑料)也最终会变成垃圾,给环境带来进一步的负面影响。

  当然,我们许多人都喜欢碳酸饮料。一种比较环保的消费方法,是买大罐大筒的碳酸饮料,然后在饮用时把它们倒到玻璃或金属杯中去。

(编写:太蔟)

  问:糙米和精白米相比,对健康和环境有什么好处吗?

  答:稻米在收割后,要经过加工才能变成我们吃的大米。用脱壳机将稻米脱去谷壳,就成了糙米。糙米覆盖着一层棕色的种皮,将种皮去除就成了胚芽米。将胚芽也去除,就成了我们常吃的精白米了。但是,在糙米的种皮与胚芽中含有多种营养素,变成精白米后这部分营养就失去了。和糙米相比,精白米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E、铁、镁等成分都要少得多,食用纤维素也只有大约三分之一。下面是美国农业部测定的100克糙米和精白米主要营养成分的比较:

  【糙 
米】蛋白质:7.94克;脂肪:2.92克;碳水化合物:77.24克;食用纤维素:3.5克;钙:23毫克;铁:1.47毫克;镁:143毫克;锌:2.02毫克;维生素B1:0.401毫克;核黄素:0.093毫克;烟酸:5.091毫克;维生素B6:0.509毫克;叶酸:20毫克;维生素E:1.20毫克。

  【精白米】蛋白质:7.13克;脂肪:0.66克;碳水化合物:79.95克;食用纤维素:1.3克;钙:28毫克;铁:0.80毫克;镁:25毫克;锌:1.09毫克;维生素B1:0.070毫克;核黄素:0.049毫克;烟酸:1.600毫克;维生素B6:0.164毫克;叶酸:8毫克;维生素E:0.11毫克。

  可见糙米的营养价值要比精白米高得多。在把糙米加工成精白米的过程中,要多几道工序,也就要多耗费能源,对环境有不利影响。糙米比精白米较不容易煮熟,为了减少煮时的能源消费,在煮之前可先用水浸泡。

(编写:方舟子)

  问:鱼类食物含水银份量有多大?

  答:鱼是大家都很爱吃的食物,也是富含蛋白质以及人体极其需要的Omega-3脂肪酸的健康食品。经常吃鱼是一个好习惯。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环境污染,在江河湖海里生存的鱼类,已经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残余的重金属污染物并吸收进体内。这里最严重的是水银,也就是汞,污染。人如果吃多了含水银的食物,有可能会发生水银中毒。

  可以说,现在几乎所有的鱼类都含有一定的水银污染。但不同的鱼中含量有所不同。因为“大鱼吃小鱼”的关系,处于这个食物链高层的大鱼,如鲨鱼、剑鱼、鲭鱼等等,其含水银量就远比其他小鱼多。美国食物药物管理局和环境保护局都专门建议大家不要吃这几类鱼。

  食物中的水银含量通常以“百万分率”作单位来衡量,也就是水银在食物中占有百万分之多少。上述的几种鱼类水银含量接近于1,也就是其鱼肉中几乎有百万分之一的水银。但幸运的是我们通常所吃的鱼中水银含量远没有那么高。例如,螃蟹中的水银含量大约是0.06,龙虾0.1,鳟鱼0.07,鲤鱼0.14,石斑鱼
0.3,鲑鱼0.014等等。

  但因为鱼类的营养作用的好处仍然大大超过其水银污染的坏处,吃鱼还是值得鼓励的。美国食物药物管理局建议避免水银含量过高的那些鱼类,同时每星期大约吃两次鱼,不要过多。孕妇、哺乳期母亲还有小孩更应该注意不要多吃水银含量高的鱼类。

  上面所引用的水银含量数据是现在世界市场上比较普遍的鱼类供应测量而得的,所以大部分是海味。淡水鱼类生活环境的地区性差别极大,很难一概而论,要看原产地的污染形势决定。

(编写:程鹗)

  问:有人说,流过主要城市的江河中钓或捕上来的鱼不能吃。你同意么?为什么?

  答: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有一条河流通过,你可能看到过有人在桥上或岸边垂钓,他们身边的桶或盆里装有钓上来的大大小小的鱼。如果你动了吃鱼的心思,那也不怪你,因为鱼是很鲜美有营养的食物。但无论在桶中跳跃的鱼多么诱人,你都不应该吃在流过城市的河里钓上来的鱼。

  理由很简单:在当今,在流过城市的河流中,没有一条没被污染过的。河水掺杂的,有上游工厂排出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排出的(一般为处理后)的生活废水。这样的河水里,有各种各样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在这河水中生存的鱼,体内也存有这样那样的有害物质,比如汞(水银)。鱼一旦吃进或通过腮吸进含有汞的食物,汞就在它们体内集聚起来。越靠近食物链上方(即以别的动物为食的鱼),体内集聚的汞就越多。我们吃了含汞的鱼,汞也会在我们体内集聚起来,一直到我们汞中毒。

  总之,远离从流过主要城市的江河中钓或捕上来的鱼。

(编写:太蔟)

  问:我们吃的海鲜,有的是养殖的,有的是野生的,哪一种对环境的影响大?

  答:海鲜是大家都爱吃的食品,而且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由于近些年来,海洋里的鱼类有被过份捕捞的趋势,远洋捕鱼越来越困难,收获越来越小。因此,一种新型的鱼类养殖场在海边兴起。这些养殖场是在近海区的海面下设置大量的笼子,在笼子里就像池塘里一样放养各种鱼类供应市场。这样,我们买的海鲜也就有两种不同的来源:野生鱼或养殖鱼。这两种鱼,哪种对环境影响大呢?

  人们往往会以为养殖场能控制养鱼过程的各种因素,应该能生产更健康的鱼,而且不会污染环境。其实正相反。在笼子里养大的鱼,没有在海洋里捕食各类食品的条件而依赖于人工投放的单一饲料,也不像野生鱼那样可以在大洋中畅游,其营养价值与野生鱼相比大打折扣。比如在北美市场上常见的鲑鱼,养殖的品种在对人身体极为有利的Omega-3脂肪酸含量上远远不如野生的品种。因为同样的原因,养殖的鱼很容易得病,因此需要经常人工喂养抗生素,其残余会寄存在鱼肉中。有时候,因为养殖鱼肉的色泽不想野生鱼那样鲜明,还会人工喂养染色剂。

  在养殖场投放的饲料不会全部被养殖的鱼吃掉,它们会随着海水进入外海。因此饲料中的抗生素、染色剂和其他的化学成分也会污染海洋里的自然生态。

  当然,野生鱼虽然更健康一些,但捕捉野生鱼的远洋船队在捕捉过程中需要消耗很多柴油和其他能源。他们也会对海洋环境带来污染。

(编写:程鹗)

  问:烟草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答:烟草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是二手烟(即被动地吸入别人吐出的烟)。被二手烟影响,可以发生在家里,也可能发生在公共场所或设施上,如会议室、封闭的火车上、餐馆、酒吧等。据联合国统计,世界有50%以上的儿童在家里受到二手烟的危害。

  在
2002年,一个由12个国家的29名科学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当时的关于吸烟对健康危害的科学研究报告做了认真的研究,得出了吸烟(不论主动与被动)会引发癌症的结论。科学家们还发现,吸烟会增加急性冠心病的风险,还会造成慢性呼吸道疾病。还有研究表明,吸烟会加剧哮喘病,以及导致肺功能减退。对幼儿,有证据表明烟草会增加婴儿突死亡的概率。

(编写:太蔟)

  问:食品污染主要有什么?

  答:食品污染根据其来源,主要有五种:有的是食品本身就存在的天然有害物;有的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受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带来的环境污染物;有的是因为滥用食品添加剂而人为掺入的有害物,如杀菌剂、防腐剂、漂白剂、抗氧化剂、甜味剂、调味剂、着色剂等;在食品加工、贮存、运输、销售及烹调过程中,也有可能产生有害物,或者被工具、用具、容器中的有害物污染;此外,还有在掺假、制假过程中有意加入的物质。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食品污染又可分为三种:由病毒、细菌、霉菌、寄生虫、昆虫引起的生物性污染;由农药、工业有害物质及其他化学物质引起的化学性污染;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混入过量的杂质或放射性物质引起的物理性污染。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是造成食品化学性污染的主要原因。化学农药不仅污染粮食、蔬菜、水果,而且还可以随着雨水进入水体,进而污染水产品。

  食品污染造成的危害,轻则影响食品的感官性状和营养价值,重则造成食物中毒。例如,肉制品、罐头食品如果受肉毒杆菌污染,会产生肉毒杆菌毒素,食用了这种食品能使患者丧失运动能力,乃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长期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则可能对人体造成慢性危害。例如,食物受潮能长出黄曲霉,它分泌的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

(编写:方舟子)

  问:买来水果、蔬菜后是不是都要放在冰箱中储存?

  答:大量的食物,特别是水果、蔬菜,由于储存不善等原因而提早变质被当成垃圾扔掉,在生产、运输、储存这些食物时已耗费了大量能量,将其扔掉意味着这些能量被白白浪费。而且大多数食物垃圾被填埋后,会产生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据英国WRAP项目的研究,英国一年要扔掉670万吨食物,其中40%是水果、蔬菜。如果这些食物不被扔掉,将会省下至少15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相当于让英国五分之一的车辆停驶。

  实验表明,多数水果、蔬菜在冰箱中冷藏,能够显著延长其保质期。例如,橘子和梨在冰箱中的保质期能延长达2周,辣椒、胡萝卜和西红柿的保质期能延长至少1周。冰箱内部空气干燥,容易让水果、蔬菜丧失水分,如果把水果、蔬菜装在透气的聚乙烯塑料袋中再放进冰箱,能更显著延长其保质期,例如装在塑料袋中的辣椒、胡萝卜和柠檬的保质期能延长至少2周。但是有些水果、蔬菜如果在冰箱中保存反而更快变质,例如香蕉、菠萝,它们更适于在室温阴凉处保存。土豆和洋葱这些体积较大的蔬菜不必在冰箱中冷藏,但是在阴凉处会延长其保质期,而且应该避光保存,以免发芽。

  http://www.wrap.org.uk/downloads/Love_Food_Hate_Waste_Press_Release_Fruit_Veg_TF_080408.a6f3761b.5237.pdf

  http://www.wrap.org.uk/downloads/Helping_Consumers_reduce_fruit_veg_waste_Apr_08.5f5fc548.5286.pdf

(编写:方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