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冒出一个“侠客行创办人”

6 03 2010年

【方舟子按:不久前冒出了一个科学松鼠会的“竹人”自称“新语丝创办人”,现在偶然发现还有一个“侠客行创办人”。这个“非常内向、老实”的董晓阳胆子可真够大的,我还没死呢,“侠客行”的第一代巫师和玩家也还没死绝呢,居然就敢把我在1995年10月设计、创建“侠客行”的经过绘声绘色地套到了自己的头上。我在1997年10月放弃“侠客行”的时候,还不知道有“董晓阳”这个人,当时他肯定是连最低级的巫师都不是。据一位网友说:“97年前后侠客行在国内的第一个站点是上海站,也是差不多那个时候董晓(董晓阳在上海侠客行的ID)还只是一个玩家,后来才逐渐加入巫师队伍,并主持了全真教的开发,然后渐渐成为巫师中的实权者。”原来是在我离开后才加入侠客行巫师队伍的,难怪我不认识他(我在的时候侠客行还没有“全真教”),现在在国内就敢以侠客行设计者、创始人的身份招摇撞骗了。】

董晓阳:1995-2007侠客归来 - [人物访问]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daochuanggongzhu.blogbus.com/logs/10541906.html

临时被叫去采访的一个人物。关于网游的事几乎都不知道,问了下废柴弟弟,仍然没谱。最后宽慰自己,千山万水奔到中关村,已经够意思了,人家不会太在意的。去了之后,感觉董非常内向、老实,中关村大概还有很多角落,窝着这样的人。还没有发大财,但所有的人都觉得他们早就大发了。没办法,身为有了点年纪的中年男人,又智勇超群过,这样的压力是甩不掉的,即便某一天自动抽空,自己也还容易纠结不休。希望可能已经不太大了,但也可能还是有的。就像一个黄昏时刻摆地摊的小贩,可能没生意了,又可能最后还能来大主顾。总之轻易放弃是不可能的吧……

董晓阳:1995-2007侠客归来

文:符淑淑

董晓阳,三个字念起来,属于很寻常的组合,知道他的人也的确不太多。但是,如果你是从90年代走过来的人,跟随互联网游戏世界跌宕起伏、玩过《侠客行》这样的mud游戏的骨灰级玩家,那么“董晓阳”三个字对于你来说就兴许值得收藏一下了。因为他的缘故,你的年少时代多了几许娱乐的色泽。在漫长而寡淡的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是这个人带来的游戏,多多少少改变了记忆。
时间退回到1995年,董晓阳设计了“侠客行”。这款在斯坦福大学宿舍里整出来的游戏两年后传回中国大陆,遂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文字MUD游戏。风靡盛况,一时无俩。然而,世界不断的改变改变,时间不停的走远走远。我们的记忆注定无法长久地停在那1995年。属于董晓阳的精彩,也很快被后起的逐鹿者所覆盖。面对洗牌后的局势,震荡后的天下,董晓阳和他的侠客行行将何处?赵客吴钩,白马流星,十步千里,事了拂衣的侠客梦又是否可以重写续传?

最初就是为了自己玩

Q:《侠客行》通常被冠以的名头就是全球第一款中文网络游戏,诞生到今天已经过去11年,作为一个最早带它问世的人,你怎么看待它?
A:对,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最初我没有想过要让它进入商业运营。它就是一个普通的游戏。因为当时我们还在美国念书,手头没有中文游戏。而我想玩,加上学的也是计算机,所以……

Q:求人不如求己?
A:对,就干脆自己弄一个出来吧。
Q:那从有这个念头到最后出来这样一个东西,隔了多久?
A:大概两三个月吧。

Q:这么快,是因为实在很想玩了的缘故吗?
A:呵呵,当然这是说那个最初的样子,后来的完善还是又花了很多时间的。
Q:出来后,宿舍里的人的反映怎么样?
A:他们都还喜欢,玩的人普遍高兴。
Q:你自己呢?应该也觉得很牛吧?
A:是有点……觉得也还高兴吧,大家都乐呵的话。

Q: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小说的缘故?
A:有一部分是这个,另外也是因为李白的《侠客行》。那首诗里的侠客盖世称雄之外,还很高洁,“事了拂衣去”。一点都不留恋什么。
Q:拿这样的命名,是不是也有点自比的意思啊?神气活现的。
A:可能也有一点,呵呵。
Q:后来它就传开了?
A:对,在留学生中玩开了,后来我自己毕业了就将它托给我的一个朋友管理,再后来这个朋友也毕业了,实在没人管,我就又拣起了这个东西。
Q:后来它传回国内,很火爆,是你预料中的事吗?
A:没有料到,都是他们告诉我说玩的人多。1999年我回来过一趟,当时在一个餐厅,也就像网友聚会的意思,楼上楼下我发现全都是这个游戏的玩家,他们包了个场,有人说他玩这个,每个月的网费高的时候有两三千。这个倒让我挺吃惊的。后来我又去网吧也转了下,都在玩这个。

在硅谷等于在天堂

Q:那这个刺激你了么?这么大好的形势……
A:好像也没有,就是觉得嗯,还不错,大家喜欢。
Q:因为你根本不想靠它赚钱?
A:是的,没去想,或者至少是没去仔细想。
Q:因为当时你已经赚到大钱了是不是?
A:呵呵,还凑合吧。
Q:我听说你毕业第一年就弄到了宝马。
A:对,但是我当时去订宝马的时候,排了三个月的队。你知道吗?都卖光了。我得说我赶上了美国最好的时光。经济繁荣,处处莺歌燕舞的。我所在的公司,5月份我进去,8月份它就上市了,我分到的股票,一直都在涨,其他人也过着好日子,每个季度我们就去狂欢,旅行,感觉都躺在钱山里。
Q:多好啊,钱山里的生活。
A:对,就是呆在天堂。我去的那几年都应该算天堂日子。读书的时候,每个月奖学金也都有1400美金。那是1994年,我上海的同学的工资在三四百块左右。
Q:你当时应该会觉得自己一直就在那呆下去了吧?
A:差不多,当时我们那一批人的念头,应该也就是在硅谷,做一个不错的软件工程师。

回国后几乎全泡汤

Q:那这样的话,应该就不会有2001年回国这一出了。一切都朝你想的方向在走,最后什么让你改变主意?
A:当时有件事,我的一个朋友让我帮忙设计一个程序,他当时在国内,弄出来后,因为那会他也没太多钱,就说给我一些股份,我当时没要,因为觉得这是小事情,后来我的朋友的公司就拿到了很大一笔风险投资,这个让我很吃惊,我想国内这样一个刚出来的公司就能碰到这样的事,这个诱惑就很大了。加上一些朋友的建议,包括一些很有商业头脑的朋友都认为这个事情值得去做。所以我们就开始组建公司。公司当时阵容挺豪华的。斯坦福的MBA,哈佛的MBA,花旗银行管IT这块的博士副总……

Q:但是回来后,事情好像并不算很顺利?
A:的确,回来的时机已经不太好,互联网泡沫一个个灭,我们去找风险投资,但最后种种缘故,钱到不了位。我是春天回来的,8月份的时候,我记得为了推广,还曾经上过一次电视节目,当时嘉宾有成思危。
Q:是《对话》么?
A:没错,底下还坐着一些vc,柳传志什么的。
Q:这是一次争取投资的机会。
A:是的,但可能也是我们事先重视不够,我也没看过这个节目。我当时在上面讲了我们的网络游戏前景,网页要收费的话人们不买单,但是游戏,玩家会乐意掏钱的。
Q:底下的大佬,无动于衷?
A:嗯,基本上都将信将疑,疑的人更多一些。大家觉得这个还是要观望一下才好说。但是那天,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来自一个姓金的先生。他说你们获得风险投资的机会将是zero。
Q:zero?
A:是的,零。
Q:这打击太直接了。
A:我们当时很郁闷。被他们泼了这么盆冷水后,就回去了。然后也就把它也搁了一阵。当然那段时间正好也是有别的事要做,接了摩托罗拉的一个活。

忍看朋辈成“传奇”

Q:接这样的活也是出于生计,毕竟拉扯了这么大一帮子人跟着你做事。
A:是啊,但是尽管这些活也都还不错,我们的好时机还是错过了。
Q:就像你的游戏最高峰的时候玩家过百万,创造了网游史上的传奇,但最后,“传奇”却发生在盛大?
A:呵呵,是的,那期节目后不久,陈天桥就开始着手行动了,他应该也是看到这个后有启发。8月份我们在电视上说这事,10月份的时候他们进军在线游戏运营市场。2002年春天,我的一个风险投资商说有个人在上海做这块不错,介绍我相见,见了面后我才知道,哦,是陈天桥。
Q:他告诉你是看了你们节目,受的启发么?
A:没有,呵呵,他没这么说。当时他打算拿两三千万来与我们合作。我后来想,他当时其实还没赚到那么多钱,这个价钱应该是他相当大甚至说全部资产。
Q:肯这样投这个游戏,也是相当重视了。
A:不过,当时我们还是没答应。现在回过头来,不是说这个(陈天桥),但的确有很多机会是被放过了的。
Q:所以有人说你是技术派,但是太技术派?
A:的确,这些也算是给我上了一课。一直以来我也称不上一个合格的商人。顶多算一个高级点的工程师。遇到商业上事,怠慢了,也大意了。比如说当时是有几家投资我们是没足够利用好的,像德生啊,摩托罗拉啊等,现在想想应该全要了的,管它谁的钱,百度最困难的时候,不也是google帮了它么?
Q:你现在会觉得商业运作比技术影响更大么?我看你的桌上全是兵法啊,用人啊,策略啊这样的书。
A:呵呵,是的,以前我从不看这类东西。2004年前都没看过,但是现在我会觉得它们重要,而在商就得言商,并且懂商。

从下一代网游中抢口粮

Q:但是技术对于你来说,仍是你的优势吧?
A:技术、研发能力都是我们的长板。目前我们也在有意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比如程序员、动漫设计师等等,我们都会有专门的培训课程。这些设置都是根据最当下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现在的研发人才能直接产生效益的不多,企业招到人后,都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培养过程,培养出来后,基本也是人才跳槽的时候了,这样成本也挺高的。以往挖我们公司的人才的公司也有很多,既然你们这么缺人才,我们顺便也就帮你们输送吧。所以就这样,跟清华有了这样一个合作。
Q:跟清华?门槛会很高吗?普通家的孩子如果对这个有兴趣,可以报名吗?
A:呵呵,门槛当然没有那么高。不是说你一定要考上清华,但是我们有不同层次的培训课程。这个就是给普通家孩子提供的。
Q:除了这个,你目前的精力主要是在哪块呢?
A:我们在研发下一代的网络游戏。现有的这些魔兽世界也好,角色扮演的这些我们将它称为第一代网络游戏,而新一代的网络游戏将改变这个市场。它们具有更大的能量。现在你看到我们的网络游戏市场,尽管已经经历过一次洗牌,700多家公司人间蒸发了,剩下二三十家在这里扛顶着。但是整个市场是在蓬勃发展的,从30个亿的收益扩大到80亿,时间不过短短一年多。而它未来的潜力仍旧是无可限量的,我相信这个惊人的市场上会出现惊人的奇迹,超级工厂会分到属于它们的口粮,小一点的工厂也会分得应有的一瓢。总之只要坚持,大家会活得不错。
Q:而你希望自己是分得超级口粮的那一个?
A:我希望是这样。

档案:

董晓阳,1970年生,福建莆田人。1986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1994年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获计算机硕士,现博士在读。在学校期间,业余时间经营了1999年以前最大的中文MUD网络游戏。2001年在中关村成立北京侠客行公司,获得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10万元创业资助。作为中国MUD即多人交互网络游戏的创始人,董晓阳的公司正参与数字奥运工程。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金微自白制造反转基因话题混淆视听

27 02 2010年

【方舟子按:最近这一轮妖魔化转基因食品的“舆情”,主要是两则谎话连篇的报道引发的,一则是《中国青年报》张伟的《“偷偷摸摸”转基因》,一则是《国际先驱导报》(新华社主办的报纸)金微的《转基因大米:想说爱你不容易》。下面是金微在其博客上洋洋得意的自白。该记者是文革极左派“乌有之乡”的枪手,在其博客上有大量的转自“乌有之乡”的文章。在其妖魔化转基因食品的报道原稿中有一段是根据“乌有之乡”的冒牌“遗传学教授”的无稽之谈吓唬公众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的种族灭绝”,《国际先驱导报》的编辑还没有疯狂到把这种妖言放出来惑众,但是放出来的那些谣言已足以“左右舆论方向”,据称还要据之形成新华社系列内参“向上呈送”。】

转基因主粮争论空前
(2010-02-25 21:04:34)

我们的转基因报道转到网上是在出报后的第5天,但立即成为四大门户网的热点话题。第二天,全国各大媒体纷纷对转基因主粮评论,就我所看到的,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红网等媒体纷纷引用我们的报道作评论,评论的方向虽各不同,但涉及科学的几个观点都来自我们的报道。
《瞭望》在9日推出封面报道《转基因水稻悬疑》,文章花了2万多字的篇幅详细地讲述转基因。文章采访的三名专家薛达元、方立峰、蒋高明都是我们采访过的,只不过他们对每个专家都给了几千字的篇幅详细解说转基因,可以说我们的报道左右了这家主流期刊的舆论方向。
新华社的舆情分析两次提到我们报道引爆转基因话题,成为网民讨论的热点,而国内其他媒体也以我们的报道为采访信源,可以说,我们有一定的制造话题的实力。
此后,国内一些学术团体开始在网下举办抗议转基因研讨会,其中乌有之乡组织了国内知名学者参加此次大会,我也在他们的邀请行列中,由于我那时已订好回家的票,没有参加。
过年期间一直未上网,不知道转基因的话题仍在讨论,随着一号文件下台,两会前后,仍是暗流涌动的话题。回来后,看了广东卫视新年第一期的《郎眼财经》,话题正好是转基因大米,郎咸平和主持人在节目中大多都引用了我们的报道,并且两次提到我们报纸名字,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是种宣传。
前几天,新华社参编部丛亚平找到我,她说我们的报道正在形成内参,送往中央,希望我们继续关注转基因话题。她说由于内参受到2000字的篇幅限制,内参部打算把转基因形成系列文章向上呈送,希望给予配合报道。

我们目前有两篇转基因报道,不过,第二篇报道并未对转基因跟踪报道,而是转基因在华的双重标准。一定程度上,我们制造了转基因的舆论话题,但并没有深入进行跟踪报道,显得后继乏力,为他人嫁作衣裳。
转基因争论仍在继续,方舟子撰写很多文章支持转基因,有些混淆视听。而且新华社科技部采访方舟子,也大量引用他的观点,并以此认为社会大众是“黔之驴”,好在这是新华社记者的科技随笔,影响不大。不过,叶檀最近的文章《坚决支持中国发展转基因粮食,少用民粹满足自己的私心》,该文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应,由科学上升到民粹的高度,后面的跟贴好不热闹,我细读了该文,叶檀并不比我清楚。
目前,对转基因报道持续关注的应该是《第一财经日报》,该报对此话题的持续关注,不仅采访到恩道尔,对张启发的转基因核心技术进行持续质疑。对于张启发与孟山都的关系都在进一步深挖,这触及到核心敏感的事实。因为网上一直在流传张启发及转委会的成员与国外势力勾结,而第一财经的报道直接点明了“张启明与公司加强合作”的观点。该报纸今天还有一篇深度报道《转基因技术将掀新浪潮跨国公司仅获益1%?》,把触角渐渐延伸到转基因和跨国公司的关系,我越来越感觉这是一个新闻的富矿,因为粮食安全与自由市场的关系不是经济学家说的那么简单,跨国公司通过转基因控制整个国家的事在南美已经发现。

目前,争吵还在继续,蒋高明、郑风田等学者继续就转基因问题发表了大量文章,而方舟子及支持派的学者也不甘示弱,对反转基因的学者和网民进行打压,认为这是无知。最后说一点,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这成为支持派一个有力的武器,人民网就有评论“国家战略与舆论乱象”。当前转基因仍是热点,最近又传出印度终止番茄转基因等话题,建议继续报道,或者评论版开设此类评论。



人民网叫板中央一号文件反对转基因

19 02 2010年

    1月31日发布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三天后,人民网“新农村”频道登出专辑“转基因主粮引发网友担忧:明天我们吃什么?”并搞了一个97.6%的网民对转基因食品“根本不考虑,觉得没安全感!”的投票,与中央文件唱反调。喉舌敢于对抗中央,几乎让人以为中国新闻有了自由。但是细看人民网该专辑,却是在传播从中科院植物所首席造谣员蒋高明、文革极左派网站“乌有之乡”等处贩来的妖魔化转基因品种的谣言,而对反驳这些谣言的网友评论视而不见,不过是改当了另一方的喉舌而已。
    顺便说一下,蒋高明在其博客上散布的一个新谣言是:“惊曝!广西已种植孟山都转基因玉米9年,推广1000万亩”,而他所针对的“抗旱耐瘠玉米新品种迪卡007”根本不是转基因品种,而是杂交品种。他散布的另一个新谣言是,以专家的身份声称转基因食品是“一种可能的延时性生化武器”,再一次让真正的专家明白,这个首席造谣员对现代生物学无知到何等程度,其生物学知识的确不如高中生,也不知怎么混过了植物所的“国际评估”。

人民网专辑“转基因主粮引发网友担忧:明天我们吃什么?”:

http://nc.people.com.cn/GB/10916070.html



转基因何曾“偷偷摸摸”?

23 12 2009年

——评张伟《“偷偷摸摸”转基因》

 

    农业部为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颁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一事,在本月初国内外媒体有大量的报道,新华社也在12月11日报道过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主席高度评价中国政府批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决策,不知为何这个月快过完了,《中国青年报》记者才醒过来发现这事是“偷偷摸摸”?

    关于此事的“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早在10月22日就发布在中国生物安全网上,人人都可以去下载。中国生物安全网是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主办的网站,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在这里发布最为正式,难道要同时送给“环保组织”、“环保人士”或张伟记者一份才不叫“偷偷摸摸”?

    张记者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描述得十分神秘,好像是个什么见不得人的机构,“连这个机构最早成立的时间,外界都很难查到。”我不知道张记者是怎么查的。随便一google,就可查到:2002年7月8日,农业部在京召开第一届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成立大会;2005年6月22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成立大会。新华社当时都发过报道。今年是第三届,我没有查到成立报道,也许是还没有开成立大会。但是农业部已向各个农科院、高校、研究所发了《农业部关于印发第三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的通知》(农科教发[2009]6号),某些农科院、高校、研究所网站都有其成员成为委员的报道,有的还把聘书在网上公布,可见并不是什么神秘机构。张记者如果真想知道该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何不向农业部或农科院索要那份通知?何必耸人听闻地说“尽管许多人努力地寻找它的成员身份,网上也充满各种询问和打探,但都没有结果”?

    早在2004年,国内就已有了农业部启动转基因水稻安全认证的报道,当时曾引起很大的风波,一些研发转基因作物的专家已回答过媒体的质疑,我本人也写过几篇文章澄清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误解,驳斥过“绿色和平”组织散布的谎言和谣言,其中有三篇就登在张记者供职的《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上:《别怕,不是要转你的基因》(2004.12.15.)、《如何看待转基因技术?》(2004.12.29)、《虫都不吃,人可以吃》(2005.4.20)。张记者如果不是偏听偏信“绿色和平”组织、蒋高明的无稽之谈,在报道前做点功课,也不至于让这些组织、个人继续在媒体上误导公众,散布恐慌吧?

    比如关于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问题,张记者借网人之口攻击说:“既然虫子都不能吃的东西,人能吃吗?”他提到:“他们先后在小鼠、大鼠等身上进行了毒理试验,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然后质疑说:“你们能把人当老鼠吗?”

    在小鼠、大鼠等身上进行毒理试验是验证食物和药物的安全性的常规方法,不只是对转基因食品才如此。如果不相信这一常规方法,那么是不是也应该质疑其他食物和药物的安全性?“环保组织”宣称转基因食物有问题的实验也是在小鼠、大鼠等身上做的,张记者为什么不也去问他们:“你们能把人当老鼠吗?”

    我们对Bt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非常有信心,不只是由于动物毒理试验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而且是由于对Bt转基因水稻的抗虫害原理有相当透彻的了解。至少有三重防线保证了转基因水稻用来抗虫的Bt内毒素不会对人体有害:一、Bt内毒素是一种蛋白质,在60摄氏度的水中煮一分钟就失去活性。在生米煮成熟饭时,已不可能存在还有活性的Bt蛋白。二、Bt内毒素本身实际上没有毒,只有在昆虫肠道碱性环境下才能加工成有毒的蛋白,而人的胃环境是酸性的,不能做有毒的加工。三、Bt内毒素产生的毒蛋白要和昆虫肠道细胞表面上特定的受体结合才能起到作用,而人的消化道细胞表面上没有这种受体。Bt内毒素做为生物农药,在蒋高明提倡的“有机农业”中广泛使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大面积种植含Bt基因的抗虫害转基因作物也已有十余年的历史,迄今未发现一例人畜因吃这种作物中毒的。

    张记者称:“保守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欧盟,因为科学家无法提供证据证明转基因作物确实无害,因而严格地限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进口。”而事实是,欧盟主管食品安全的欧洲委员会对转基因作物早就有结论:转基因作物并未显示出给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任何新的风险。由于采用了更精确的技术和受到更严格的管理,它们可能甚至比常规作物和食品更安全。欧盟已经批准了多种转基因玉米和油菜籽。

    张记者所信赖的那些反转基因技术的组织、个人,没有一个上得了台面。“绿色和平”组织由于一贯通过造谣偏执地反对任何生物技术,连其创始人和前领导人Patrick Moore都看不过去了,指斥其智能和道德已破产,走向了反科学、反技术、反人类。蒋高明虽然挂着“植物所首席研究员”的头衔吓唬人,却由于在生物学问题上犯了太多的常识性错误,说了太多的假话,虽然能继续欺骗媒体人士,在专业人士眼中早已名誉扫地,没有人理睬他的呼吁,有什么奇怪的?

    至于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方面当然是很上得了台面的,在转基因水稻问题上却一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我那篇《虫都不吃,人可以吃》已不点名地批评了他)。我宁愿相信这是一位50年代在农学院受教育的院士对现代生物学的陌生所致,而不是出于杂交水稻和转基因水稻的行业利益之争。袁院士对转基因水稻的批评根本就没有任何价值,我们也可学他的语气说:“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杂交水稻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

    从张记者的这篇报道,以及他以前发表的科学方面的报道(我曾不公开地批评过)看,张记者并不具有做科学报道所应该具备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态度。建议张记者认真学习《科学新闻》主编贾鹤鹏剖析反对转基因的传播案例的《NGO:传播的科学》一文(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937),学会做科学传播的一些基本常识。

附:
“偷偷摸摸”转基因

本报记者 张伟
中国青年报2009-12-23

    农业部最近为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颁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过程,加重了关于转基因粮食安全问题的不安。

    这一过程十分隐秘:一家国外通讯社最早发现这个消息时,它被摆放在一家“几乎很少更新”的专业网站上,混杂在“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中,连几乎每天都要去看一眼的绿色和平组织工作人员都没发觉。

    该安全证书由全称为“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的部门颁发。获得证书的是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转抗虫基因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证书自2009年8月17日起,有效期为5年。据此,这两个水稻品系将可以在湖北省境内成规模种植。

    对于安全证书的颁发过程,农业部只提供了一份简短的书面回复。根据这份回复,证书发放是“经过严格的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等5个阶段的多年安全评价,依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结果”作出的决定。

1

    这份回复,使普通人开始关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这个听上去十分专业的机构。

    有很多证据都表明这个委员会的重要性。资料显示,它的设立,根据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组成人员则是“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生产、加工、检验检疫、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每届任期3年。前一次换届,新华社曾专门就此发布消息。

    不过,人们很快发现,这个拥有数十名成员的庞大机构,平常人根本难以触及。尽管许多人努力地寻找它的成员身份,网上也充满各种询问和打探,但都没有结果。连这个机构最早成立的时间,外界都很难查到。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认为,作为转基因作物生产安全证书发放前的最终环节,该委员会的作用不容小视,而这个证书则是“转基因作物上市前最难突破的关口”,如果有谁能担保转基因食品不会出现问题,那么“我们请求公布这些专家的名单”。

    这个请求无人理睬,蒋觉得这一切“是暗箱操作”,他认为,这说明相关人士对转基因水稻“自己也没底”。

    绿色和平组织的工作人员,曾花费很多时间来搜索这个委员会的信息。最终,他们只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园网上找到一篇新闻,透露该校的5名研究人员被聘为第三届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

    绿色和平组织负责农业项目的官员方立峰觉得,与转基因相关的整个共同体都失声了。这种失声,成为人们的质疑重点。

    作为一家民间机构,绿色和平一直强烈反对转基因粮食作物的种植。“我们一直希望,这种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信息应该公开,人们即使不能决策,起码该有知情权。”该组织这样解释其立场。

    而与民间组织的活跃相比,事涉其中的政府机构与科研人员,则显得极为低调。

    蒋高明是为数不多愿意公开表态的专家之一。他的研究领域与转基因技术无关,是生态农业,这让蒋高明觉得有点尴尬,因为那些更应该表态的人“实在太安静了”。

    “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至今还存在争论,对转基因水稻的审批起码应该透明。”他通过博客和发表文章数次呼吁。不过,他没有收到任何反馈,无论是赞同的还是反对的。

    事实上,在媒体将各种质疑重复了几遍以后,农业部工作人员在电话里表示,“现在各大媒体、部属媒体和地方媒体都已经不再炒作此事了。”

2

    人们要求知情权和信息公开的声音背后,是对转基因食品一直存在的巨大忧虑。人们担心,经过转基因的作物,在被人类食用以后,会不会有“无法预料”的后果。

    新获得安全证书的“Bt汕优63”转基因水稻,被认为可以杀死昆虫,并且防治虫害。针对这一特性,网上最常见的攻击是这样开始的:既然虫子都不能吃的东西,人能吃吗?

    这个质疑已经被专业人员化解。中国水稻研究所一名研究员表示,这种导致昆虫死亡的基因,针对的是某种昆虫特有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不会对人造成危害。

    为了证明这种作物的无害性,早在获得安全证书以前,参与研究的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员林拥军就曾表示,对这种转基因水稻,他们先后在小鼠、大鼠等身上进行了毒理试验,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这种论调,也在网上引起攻击。一种质疑是:“你们能把人当老鼠吗?”

    尽管并不掌握完整的科学信息,人们仍然无法消除对于这种人工作物的忧虑。许多人在网上将批准生产转基因水稻视作“科学研究”突破了“道德底线”,并为自己的健康感到担忧。

    事实上,关于转基因作物是否存在危险,国内外的科学界一直没有定论。相左的证据不断出现。反对者引述国外科学家的报告称,实验中,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内脏免疫系统受到了损害。但支持者的实验结果则与此相反,是“丝毫没有出现损伤”。

    保守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欧盟,因为科学家无法提供证据证明转基因作物确实无害,因而严格地限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进口。在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因为反对者同样无法提供证据证实转基因作物有害,政策一直倾向于推广转基因作物。

    之前,番茄、棉花、大豆等转基因作物已经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并且一度在防治病虫害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对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几乎所有国家都采取了谨慎态度。

    中国水稻研究的权威袁隆平表示,他本人的学生也参与了水稻转基因的研究。不过,不久前,袁隆平公开表示,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他的理由是,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

    “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袁隆平说。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一些转基因项目的研究者,曾反复抱怨他们的研究成果市场化被“过于严格”的审批过程阻挠。

    对于转基因技术,还有很多别的质疑。许多科学家担心,如果转基因作物的基因通过授粉等途径向四周“漂移”,可能会引发生态危机。另一个质疑指出,在推广转基因棉花时,因为管理混乱,棉花种子来源很杂,许多都没有得到正式的评估和批准,有人甚至说不出自己所种的棉花来源。人们担心,和穿在身上的棉花相比,最终要吃进嘴里的水稻,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引起不可知的危险。

3

    2008年,农业部官员曾表示,生物安全委员会每年举行两次例会,会上每次都要讨论“是否批准转基因水稻”的问题,始终无法通过。当时该委员会还是第二届,委员共有74名,有成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转基因技术“出发点是好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但危险是不能预计的”。

    不过,说这番话之前,2008年4月,农业部已经完成为修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而进行的调研。媒体报道,这次调研的结果是,认为应该“在科学、安全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原先过于复杂的审批程序,缩短转基因作物上市的过程”。此举被视为针对转基因水稻而作,标志着“转基因水稻商业化提速”。

    也有人注意到,早在2007年,关于转基因作物发展的16字方针已经从“科学规划,积极研究,稳步推进,加强管理”调整成“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这个转变没有引起太多人关注。

    随着“提速”的开始,只过了大概一年时间,之前被认为存在“危险”的技术,就悄无声息地被批准生产。

    相关部门对转基因水稻种植的许可,被认为是国家一个长期工程的必然结果。在2004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被定为16个重大专项中的一个,总预算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从那时起,转基因就“变成了非常热的研究领域”。蒋高明评价:“不管发现出了什么问题都不会停,因为钱一开始花,就停不住了。”

    此次得到安全证书的项目,据悉自1995年起就开始进行研究,2003年至2004年已经完成了生产性试验。该项目的研究人员曾表示“不希望无限地等下去”,因为一个现在很有优势的品种,若干年后就可能丧失其竞争力。

    如今,他的希望已经成真。尽管农业部在回复中强调,该转基因水稻“还要通过品种审定并获得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证,方可进入商业化生产应用”,但当消息传出时,与种子生产有关的3家上市公司股票应声暴涨。

    农业部评价称:“这是我国转基因技术研究取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为商业化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谁说“《南方周末》是美国走狗”

25 11 2009年

我已很久不看《南方周末》,此前还不知道它登了奥巴马的专访,当然也没有针对它发表什么评论。这个“沙之白”不知何人,大约是在梦里见到了“方舟子先生”说《南方周末》是“美国价值的代言人”、“美国的走狗”,“不遗余力地对普世价值进行攻击”的大作。也不知《南方周末》何德何能,当得起“美国价值的代言人”。《南方周末》近年来的许多做法,例如反对客观报道、反对言论自由,其实是与“美国价值”背道而驰的。倒是本人经常被某些人说成是“美国价值的代言人”、“美国的走狗”,《南方周末》的主笔笑蜀当年反对我进行“私人学术打假”时,不也扣了我一顶美国人“麦卡锡”的大帽子嘛。从沙之白之流的造谣、笑蜀之流的扣帽子,还真让我“又一次看到了文革再来的危险”。

http://shazhibaideshenghuo.blog.hexun.com/40973967_d.html

《南方周末》是美国走狗?

作者:沙之白

《南方周末》1344期(11月19日)第二版有个关于奥巴马的专访,奇怪的是,就其内容来说,那专访应该放在一版,却被放在第二版,而头版和二版的下面又同时做了两个“在这里读懂中国”的自我宣传的广告。好多网友说那是被开了“天窗”。

开天窗,与网络中处理敏感词的方法类似,算是在报纸上处理版面的一种特殊方法吧?

最近几天,网络上对此事议论纷纷,其中详情,我们小小屁民恐怕是不得而知了。

但看了方舟子先生的一篇大作,不仅悚然一惊,啊?南方周末是美国价值的代言人?这是从何而起?!扣帽子是这样扣法么?俺老沙对方舟子先生,曾经有过好感,觉得他也的确是个倡导科学(狭义的)反对迷信的先锋——要知道,在中国要倡导科学实际上并不容易。那些黄仙狐仙之类的虚妄邪说还特有市场的现象,就可以证明我所言并非捏造。愚昧的人太多太多,多得如恒河之沙。

但是,俺老沙万万没想到方先生竟然堕落到如此地步,给南方周末扣上了一顶大帽子——美国价值的代言人!看来,方先生一定是**主义的原教旨主义者:死守着僵化的东西不变,不遗余力地对普世价值进行攻击——在方先生这里,普世价值竟然直接给翻译成了美国价值。那么说,南方周末就是美国的走狗,中国传媒成为外国的走狗,那还留着它干什么?方先生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从方先生这里,我又一次看到了文革再来的危险。



评“阿波罗40周年:月球之战重新开始”

29 07 2009年

【方舟子按:这篇报道引用的话,有的不是我说的,不知记者从哪找来的;我说的话,有的又被放到别人的嘴里。我回答该记者的采访很详细,该记者不采用,却要把别人的话硬塞给我,令人不解。具体见文中的说明,以及文后附的我答复记者采访的原文。】

阿波罗40周年:月球之战重新开始

2009年07月29日新民周刊

40年是个轮回,美国经历着经济危机的压抑和沮丧,新一轮的航天竞赛会随着阿波罗的老照片的涌出重新振奋人心。这是一场庆典,也是又一轮游戏的开始。

撰稿·袁晨雨

1957年,苏联“东方号”飞船载着加加林摆脱了地心引力的束缚,冲破厚厚大气层,将人类的足迹带上新的领域,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纪元就此翻开。

美国愤怒了!……上世纪50年代末期,“飞弹差距”这个词在北美大陆肆意蔓延,如同一种神经性毒气,侵蚀着所有怀揣“美国梦”的男男女女,这暗示着苏联的人造卫星运载火箭推力远强于美国,也意味着苏联弹道导弹比美国威力更大,射程更远,总统肯尼迪也禁不住站出来惊呼:“我们落后了!”

于是,一项十年磨一剑的“复仇计划”应运而生。这个跨越两代美国领导人的宇航运动被赋予了一个诗一般的名字“阿波罗”。这位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光明之神,在逾时几千年之后冷战时期,竟披上了一场航天竞赛的战袍。

一切尘埃落定:一名身穿白色宇宙服、戴着头盔、体态臃肿的“探索者”从一具怪异的飞行器中走出,将自己斑驳的足迹重重地留在了灰白色的月面尘土之上……生于那个年代的人是幸福的,真实与虚假对他们而言并不重要,至少登月的奇观足以赏心悦目;生于这个年代的人是悲哀的,正当所有人以为肯尼迪的“伟大事业”将以绚烂华彩的结尾就此落下帷幕之时,情势却急转直下,在比尔·凯辛为首的“登月阴谋论”者狂风骤雨般的民间言论轰炸之下,一时间“阿波罗”登月的真真假假变得扑朔迷离,甚至几度演变成了满城争说“阴谋论”的闹剧,30年来人们始终徘徊在“英雄主义”与“质疑主义”的博弈边缘犹疑不定。

2009年7月19日,恰逢阿波罗登月40周年的特大庆典,阿波罗11号上曾经的三位宇航英雄,如今的耄耋老者极其罕见地再度聚首,吸引了全世界“长枪短炮”的注目。只是今日不同往昔,40年前的航天创举悄然转变成了21世纪的一场“勇敢者游戏”: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柯林斯、加加林这些曾经罗列在转盘四周的玩家再次聚首,再加上中国“嫦娥”和日本“月亮女神”这些强劲对手,彼此斗智斗勇,旅美科普作家方舟子对此有着深刻细腻的独到理解:“不论如何,历史不容妄加评论,我们应该以更严谨的态度对待。40年是个轮回,美国经历着经济危机的压抑和沮丧,新一轮的航天竞赛会随着阿波罗的老照片的涌出重新振奋人心。这是一场庆典,也是又一轮游戏的开始,玩家更多,花样也更繁杂。”【方舟子按:我没有说过这些话。】

“这个事实
连阿姆斯特朗都不知晓”

时光倒回公元1969年7月16日,佛罗里达浸淫在一派拂面的海风之中,广阔的肯尼迪角搭满了各色帐篷,一大簇不同肤色人群涌向海滩,他们无不怀着同一个诉求:见证这历史性的时刻。

进入最后4小时倒计时,三位宇航员享受着他们出发前最后一顿“地球餐”,他们的宇航服和装备被带到了一间特殊的房间作最后一次检查。NASA工作室充斥着死一般的宁静,飞行主管吉恩·克兰茨(Gene Kranz)却早已习以为常:“这是一种惯例,在每一次执行任务时,我们都会默默祈祷:‘上帝啊,千万不要弄糟了!’而这次无数双眼睛注视着我们,这种感觉尤其明显。”

谁都试想不到,捆绑在发射台上的土星5号火箭所装载的100万加仑液氢燃料这时竟然出现了严重的泄漏情况,所有技术人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要一个火星就能摧毁火箭和所有工作人员”,吉恩的话将现场的紧迫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迫于“火箭必须按时发射”的压力,NASA决定先让宇航员登舱,一边继续着维修。为了安抚宇航员,他们被告知,如果燃料泄漏导致引擎在点火时失效,他们的座舱会被弹射到远离火箭的安全地点。直到40年后,吉恩才道出了真相,“ 其实,根本没有什么逃生计划,发射中断系统需要两秒钟来感知危机启动逃生系统,如果在发射初期火箭的引擎熄火,箭体会在半秒钟内解体,宇航员根本无法获救!这个事实连阿姆斯特朗都不知晓。”

土星5号的漏油症结在两个小时后终于得以解决……倒数声响彻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大地。刹那间,一道闪光照亮了肯尼迪湾每一个角落。

这一步走得如此艰辛

7月20日上午7点02分,休斯敦监控台传来的无线电波如同闹钟一般唤醒了睡梦中的宇航员。终于,此次征程最危险,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即将来临……在“鹰”舱里,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把着陆用的“腿”伸展出去,航控台向他们发出了最终指示:“你们可以驶离船坞了。”登月舱和“哥伦比亚”就此分开,休斯敦瞬间被阿姆斯特朗万分激昂的声线所征服:“‘鹰’已经长了翅膀了!”

事实上,阿姆斯特朗的喜悦并没有感染NASA的工作人员。“鹰”和现代的太空舱相比太过落后,它的墙壁仅两层铝箔厚,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用手指狠狠地戳向它的墙壁就能凿出个洞来,而史蒂文提供的另一份资料更是让人惊诧不已,“ NASA心里其实对登月完全没底,别看地控中心的监控屏幕和设备摆满了整个房间,但所有这些设备的总处理能力,只相当于一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而‘阿波罗’飞船的计算能力还远远不及一台IPHONE。”

一切都只有听天由命了。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驾驶着“鹰”登月舱在距月球表面约16公里处启动了反向推进器,飞行速度骤减,登月舱像一具钟摆那样,缓缓降落。就在所有人为之前的进程狂喜不已时,“鹰”的计算机突然爆发出一阵警报声:“错误代码1202”,几秒钟后计算机用一句“抱歉,我要关机了”结束了自己的工作。这个闻所未闻的警报让阿姆斯特朗惊得目瞪口呆,几年后NASA在分析了“鹰”上存留的数据后,得出了结论:雷达提供的数据瞬间超过了飞船计算机的承载量,计算机一下子崩溃了。

然而,祸总不单行,“鹰”的计算机恢复了工作,地面控制室又向宇航员发出了另一个坏消息“飞船偏离了轨道”。 ……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表上空,阿姆斯特朗透过舷窗,却发现自己被一大片环形山和四下堆砌的庞然巨石包围了,奥尔德林在采访中用极其夸张的语调感叹道:“尼尔当时对地形很不满意。那些石头大得惊人,有几辆摩托车那么大的。”原来,“鹰”鬼使神差般地驶入了不可接近的西火山坑。阿姆斯特朗必须立即做出决定,要么转向飞出火山遗迹,要么机毁人亡。

在雷达的引导下“鹰”降至距月表面约152米处,阿姆斯特朗果断地做出了决定:向火山坑外面飞去。毋庸置疑,这一意料之外的举措增加了额外的旅程,而增加的里程数让本就杯水车薪的油箱愈发超负荷运行……终于,NASA向“鹰” 发出了警告,控制中心的读数器显示他们必须在60秒内完成着陆,而在以往的训练中,这项工作通常需要至少10分钟来完成。

监控室的大屏幕显示剩余燃料只够维持17秒,整个休斯敦陷入了沉思,吉恩的心早已陷入了悲观的谷底,“除了祈祷上帝,我们无能为力。”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遥远且荒凉的月面已沸腾起一片雾海——登月舱降落时扬起了大量尘土。

几分钟后,NASA的广播中传来了阿姆斯特朗的声音,“休斯顿,这里是静海基地,‘鹰’舱已经着陆。”……一瞬间,世界炸开了锅。

3小时后,阿姆斯特朗的九号半尺码的靴子接触到了月面,他没有引用《圣经》上的谨言妙语,也没有赘述新闻官备好的文稿,“我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这句简洁明了的话让全人类回味了将近半个世纪而不绝。

“后阿波罗时代”:
充满质疑和月球之战

“阿波罗17号”安全返地后,“阿波罗计划”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太空探险终于告一段落。阿波罗留下了富饶的月球财产:大量月球土壤、岩石标本直到今日依然是人类研究月球的唯一实体标本。有趣的是,仿佛一切与美利坚有关的故事总会附着上好莱坞色彩,阿波罗计划并没有如人想象的那样以一个完美的结局收尾,恰恰相反,随着“阿波罗”计划的进展,冥冥中总有一股“阿波罗”登月“阴谋论”的声音甚嚣尘上,

“阴谋论”的论调最初集中在美国著名导演库布里克拍摄的科幻影片《太空:2001年的奥德赛》,在阿波罗11 号登月前一年,这部电影就已大胆地描绘出人类登月和月球都市的详细场景,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那么,位于“天使之城”的好莱坞现成片场会不会就是所谓的“登月现场”呢?“阿波罗计划”又是否真的只是一场耸人听闻的骗局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不久以后,库布里克亲自出面比对了自己的电影与登月录像中的多点差异,所谓阴谋论的最初证据不攻自破。即便如此,随着更多登月阴谋论的著作粉墨登场,其中以比尔·凯辛于1976年所撰写的《我们从未登陆月球》影响最深,还是造成了美国民众对登月真实性的普遍怀疑,致使在短短的30多年时间里,美国当地的阴谋论者已从最初的6%猛增到了2009年的22%。

“阴谋论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现象,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有人质疑,阿波罗登月阴谋论只是其中之一。有人因此牟利,更多的人则是满足猎奇心理。中国国内最早的质疑论是2000年7月的一则名为《俄专家潜心研究得出惊人结论:美30年前登月疑为大骗局》的消息。有趣的是,所有的质疑一直限于民间,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提出过官方质疑,”连老美都不相信老美,素有“打假斗士”之称的方舟子先生也一直在思考这个“怪圈”,“冷战时期,即使是苏联、古巴、中国,这些与美国不在同一阵营的国家,都认同了阿波罗登月。假设,登月是伪造的,作为这场战役另一方的苏联又怎会不采取行动?”【方舟子按:这句话在我答复记者的采访中没有,不过我在其他地方说过类似的话,也不算离谱。】

无独有偶,1978年,“阿波罗”与中国的第一次邂逅又恰巧为“真实论”添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美国总统卡特的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向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华国锋赠送了两件特殊的礼物:阿波罗宇航员带上月球再带回地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一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

岩石很快便被送往在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的欧阳自远和王道德手上。这群年轻科研人员兴奋不已,废寝忘食地研究,不久就编写了《月质学研究进展》一书。欧阳自远院士同方舟子一样,一以贯之地站在了“力挺派”的统一战线上,“对于阿波罗的质疑,一般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以讹传讹的谣言、没有考虑到月球的特殊环境的想当然、对影像资料的一知半解。【方舟子按:这句话是我说到的。】没有一个综合科学的分析就乱下结论,只是单纯地指哪打哪,这样的做法不够辩证。”

无论“阿波罗计划”是阴谋还是阳谋,世界所遵循的规律还是一成不变的:谁有远谋谁就笑到最后。“阿波罗计划” 是冷战时期美苏载人登月竞赛的产物,其诞生是赤裸裸的政治目的,随着美苏争霸狂潮的退去,愈发趋向国际化、商业化的航天科研导致人类“登月”成了昙花一现。在经历了一段“思考期”之后,美、俄、中、日等国重新拉开了探索月球的序幕。4 0年后,美国政府的这场史无前例的特大庆典的目的也是昭然若揭:唤起美国人对NASA“重返月球”计划的关注和支持。

“重返月球计划”可以算作在经济大萧条的大环境下一支最强有力的强心剂,而用“英雄主义”救市安民也是美国政府当下所能打出的唯一一张王牌。与此同时,NASA也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的考验,“为了于2020年之前将两艘月球登陆飞船‘牵牛星’和‘猎户座’能重新载人上月。3年内,NASA已在投入了69亿美元,但这个数字和肯尼迪的200 亿初始数据还是有很大的差距。”NASA主管查尔斯·博尔登(ChalesBolden)向记者透露,奥巴马上台后,还特别委派了一个独立小组全面评估“重返月球”的多个太空项目,在白宫的压力下,NASA不得已又指派资深火箭和太空飞船设计师另外起草一个更廉价的登月计划。一个“差钱”的NASA还能给我们多少惊喜,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登月40周年的纪念庆典上,柯林斯与奥尔德林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航天科技发展的新路:火星将成为人类下一个焦点,但所有的“恋月”者都知道,21世纪的月球之战并未偃旗息鼓。反之,这场“战争”的局势将比40年前的美苏互搏复杂得多。“众所周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石油,而新一轮的月球之战也要算起经济账、科技账、效益账。 ”方舟子总结道,“月球上蕴藏着丰富的钛、铁、铀、钍等矿物质,且谁先利用谁先获益。月球上一种独特的神秘的物质‘氦 —3’,也势必在石油枯竭后成为一种更高效、清洁、安全、廉价的取代品。”【方舟子按:我只说过:“太空探索是非常昂贵的,要量力而行,不要一味地只算政治账,还要算经济账、科技账、效益账。”其他的话都不是我说的,什么伊拉克战争、石油、氦—3,记者不知从哪里找来安到我嘴上的。】

一场因能源而发起的月球之战在所难免!

附:方舟子答复记者采访的原文

1.有关美国登月造假的论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合适流入中国的?

这种论调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了。1978年美国有人拍了一部电影《摩羯宫1号》,“重现”美国宇航局是如何在摄影棚里伪造登月照片、电影的。我注意到的国内有关报道最早是在2000年7月,许多报道都刊登了“俄专家潜心研究得出惊人结论——美30年前登月疑为大骗局”的消息。

2.造假论提出的理论主要集中在质疑阿波罗计划的哪些方面?

主要是从阿波罗登月的照片、录像发现所谓的疑点,认为不符合月球的环境,是在地球上的摄影棚里拍摄的。另外也有人认为美国当时并无登月的实力。

3.您对这些疑点的解答又是什么?

这些所谓的质疑有的是以讹传讹,依据的是谣言,有的是由于没有考虑到月球的特殊环境的想当然。其实对它们都有合理的解释,仔细分析这些照片、录像反而证明它们只能是在月球上拍摄的。我在文章中有过详细的回应。
还有很多证据证明阿波罗的确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其中最重要的证据是阿波罗6次登月带回来的多达382千克的月球岩石。这些岩石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众多科学家都研究过,都认为只能是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它们也不可能是用无人月球探测器采集来的,因为即使是按照现在的水平,最先进的月球探测器能够带回的岩石最多也只能达到1千克。阿波罗登月的另一确凿证据是宇航员放在月球上的各种仪器,特别是激光反射镜。这些仪器不仅美国科学家,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在利用。

4.据我所知,1959年美国已启动了登月计划,但是历时十年才最终完成,这之间的主要工作有内些?

登月计划是在1961年由肯尼迪总统宣布的。这之间的主要工作包括:试验发射运载火箭土星1号~5号,进行无人登月,进行载人绕月飞行,最后才是载人登月。

5.美登月所造成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对人类文明而言,人类首次离开地球登上另一颗星球,意义非常重大。对美国而言,登月确立了美国做为航天第一强国的地位。此外,登月计划还衍生了许多高科技,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和日常生活,例如集成电路、燃料电池、纯化水技术。

6.怎么会形成如此众多的各方质疑?

阴谋论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现象,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有人怀疑背后有阴谋,阿波罗登月阴谋论只是其中之一。有人因此牟利,更多的人在借此满足猎奇心理。国内也有那么多人怀疑阿波罗登月,可能与反美情绪有关。

7.您对中国登月计划的看法和建议

太空探索是非常昂贵的,要量力而行,不要一味地只算政治账,还要算经济账、科技账、效益账。



评《新知客》造谣文章“怒江大峡谷的水电开发之争”

21 05 2009年

【方舟子按:伪环保人士原先反对怒江建坝的理由,是造谣说怒江是一条没有经过人为破坏的“原生态河流”,呼吁“为中华民族保留最后一条原生态河流”。我们才通过到实地考察,见证那里已被原住民过度开发,生态早就遭到严重破坏(建坝移民反而有助于生态恢复),轻而易举地戳穿了这个谣言。《新知客》的王建、唐郑亮的描述和配发的照片实际上都在支持“山地生态已被当地居民过度开发而毁灭”这个观点,然而却窜改双方的论点,把伪环保人士反坝的论点窜改为“地质环境复杂”、建坝会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更严峻的威胁,然后为其做证明。其实那根本不是争论的要点。怒江的地质环境是否适合建坝,我们未置一词,因为我们不是地质学家、水电水利专家,不可能有自己的结论。伪环保人士当然也不是。这个问题本该留给地质学家、水电水利专家去研究。伪环保人士当时是怎么造谣的,我们又是怎么驳斥的,在新语丝立此存照的怒江争“坝”事件专辑中有详细的记载,相关文章有一百多篇。在争论过去几年后,许多人都不了解争论的内容,《新知客》却通过造谣美化伪环保人士,无理取闹的倒成了“打假人士”。他们还好意思装出一副“科学考察”的样子,我看应该改名叫《新欺客》,欺骗读者没商量。】

怒江大峡谷的水电开发之争

作者:王建 唐郑亮
2009-05-21 新知客(北京)

走过怒江就像是穿越一条时空隧道。因为它的地貌景观极其独特,生物和文化多样性极其丰富。这个极边之地,直到20 世纪初还少有人知,而直到今天,它也是云南最神秘的地区之一。

人们从速览式的旅游到文化游、生态游,还希望能够体验只有在书本和探索频道上才能见到的科学旅行,像科学考察那样去认识一个地方。

科考旅行的目的是让旅行者可以像地质学家那样去观察大地构造,像生物学家那样辨认标本、识别鸟类,像水文学家那样分析河流的历史,像地貌学家那样解释山川如何形成,像气象学家那样观察旱季雨季的交替,去见证环境如何变迁,从而知道如何珍惜和保护脆弱的生态。而怒江正是生态多样性保存完好,却受到现代化威胁的地区。

怒江发源于西藏唐古拉山南麓的那曲,流经云南,经缅甸注入印度洋。而怒江大峡谷奔腾于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之间,是仅次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世界第二大峡谷。炎热的夏天是怒江的雨季,怒江水流汹涌,沿途常见滚石、滑坡、泥石流等危险情况。而冬春的旱季,气温10 度左右并不太冷,河水碧绿,晴朗的天空可以看到美丽的雪峰,非常适合旅行。

本次考察主题:怒江水电开发之争

远处就能看见壮观的留香岩,但是要通过它还是要冒很大风险。摄影:唐郑亮

2003 年,在怒江上修建13 座水电站的梯级开发规划出台,引起了强烈的争议。水电开发规划被搁置至今,但是据《南方都市报》消息,2008 年3 月,六库电站在国家尚未正式核准的情况下,悄然移民并动工。

支持方:怒江已非原生态河流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打假人士方舟子、司马南等

怒江上游建有两座大坝,已非原生态河流,很多珍稀物种已经灭绝;而山地生态已被当地居民过度开发而毁灭,建坝能让当地居民摆脱贫困。

反对方:怒江地质环境复杂不稳定

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主任何大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环保人士汪永晨等

怒江处于横断山褶皱的断裂地带,地质环境复杂且极不稳定,滑坡、崩塌、泥石流频繁,一旦发生灾难,会在作为国际河流的怒江上形成连锁反应。而怒江人口与耕地矛盾突出。人口在50 年里增长3倍,建坝后会迫使修建水库淹没后的移民失去土地,沿谷坡向上迁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更严峻的威胁,同时将面临更高的地质灾害风险。

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我们可以在旅途中进行地质和生态的考察,得出自己的结论:

A. 地质环境复杂吗?

1. 泥石流

在怒江沿岸,常能看到一片片扇状的田地突出江面,而紧邻的河面则是险滩。这就是泥石流扇。大峡谷段的怒江为羽状水系,几乎见不到有大一点的支流,支流短小,但是溪谷陡峭,常会爆发泥石流,冲出的砂石会冲毁乡镇和公路,但是也能堆积成宝贵的平整耕地。

●羽状水系:这一类河流干流粗壮,而支流都很短小,平行汇入干流就像一支羽毛。三江并流区的怒江、澜沧江等都是典型的羽状水系。

2. 崩塌

沿怒江行走,路边房子大小的石块比比皆是。这些石头都是从山顶崩塌落下来的,有的是上万年前落下,有的是前几天才从山上滚下的。它属于重力地貌中的一种。而岩屑锥则更壮观,山顶的岩石风化裂成碎块,堆积在陡峭的山坡上。留香岩岩屑锥位于丙中洛往西藏的公路边,很远处就能看见一堆壮观的石块,高达1000 多米,由山顶强烈风化的岩屑堆积而成。石块仍在不停从山顶滚落,不论人车经过这一地段都要特别小心。

3. 滑坡

山势陡峭、地震频发、雨水丰富,这让怒江沿岸注定满是滑坡。和崩塌不同,松散的岩石和土壤整体地滑下造成了滑坡,在滑坡体上方可以看到地面的裂缝。而近年来,怒江地区增加的人口开始把高处的坡地辟为农田,并且挖山开矿,植被破坏后的山体更容易发生滑坡。

●如何测量坡度:根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的通知,25 度以上的坡地都属于退耕还林的范围,但是陡峭到30 度以上的田地在怒江两岸还很常见。人眼很难目测地面的坡度,可以用一个装一半水的矿泉水瓶,顺着坡放在地面上,标记下瓶子上的水位线,再测量瓶子就可以知道地面的坡度。

B. 是否还是原生生态?

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怒江大峡谷都是它们互相交流的重要通道。怒江山高谷深,河谷底像热带一样终年温暖,而山顶终年积雪,不同高度的植物形成了明显的垂直分布,因此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而在动物方面,怒江也是东洋界和古北界两大动物区系的通道。

● 古北界和东洋界:这是动物地理的两个分区。动物的发源地各不相同,而海洋、沙漠和山脉把它们互相隔绝,于是生物学家把动物分成了六大分区。古北界包括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和北非,东洋界则包括南亚和东南亚。横贯南北的怒江、澜沧江和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作为屏障阻隔了动物的迁徙,于是成为了两个分区的分界。

田野考察:深切中的怒江峡谷

石月亮下方不远就是村庄。和怒江沿岸别的村庄一样,陡坡上的田地正在向高处扩展,取代了本来就不太繁盛的森林。摄影:bykeer

河流上方布满农田和村庄的平台就是阶地。这一段怒江支流连续而明显的阶地,表明了在某一段时间里,地质活动的速度曾经减缓,河流也趋于平缓。摄影:唐郑亮

实验:河流是如何切穿岩石的?

可以在旅途中自己测量河流如何切穿各种软硬不一的岩石。需要一只GPS 接收器,最好还有地质锤和放大镜。

准备一张表格,沿怒江驱车的途中,每隔10 千米一个点把海拔和里程记录下来。因为公路就沿着怒江边延伸,可以近似认为这就是河流的形状,当然最好还是减去估测的公路距河面高度。同时在每个点记录下河边的岩石,是花岗岩、石灰岩还是砂岩。如果你不认得,最好敲一小块带回来给懂地质的人鉴定。

这样,把海拔和里程在坐标纸上画成一条曲线,你会发现在曲线比较陡峭的地方,对应的岩石比较坚硬,而曲线平缓的地方对应的石头更软。这就是河流比降随岩性的变化。

●怒江地质史:怒江大峡谷和青藏高原一起形成。从2000 万年前的晚第三纪开始,印度板块开始往东北方向推挤。青藏高原迅速抬升,而怒江一带则像挤皱的布一样,形成了许多平行的山脉,山脉之间是几条大河,这就是横断山脉区域三江并流的形成。怒江湍急的水流把河谷切割得越来越深。通过对阶地的研究,地质学家确定了近十万年以来,怒江每年下切1~2 毫米。

●阶地:河岸阶梯状的小块平地,表现了河流在地质年代中一步步下切的过程。怒江沿岸距河面50 米、100 米和150 米左右的三级阶地最为明显,说明怒江的下切在那两段时间曾有所减缓。许多村镇都建在这三级阶地上,因为阶地通常是平坦的耕地。

●怒江的石月亮:石月亮在福贡县城以北不远。它位于高黎贡山山脉中段3300 米的月亮山峰巅,洞深百米,宽40 余米,高约60 米。透过洞口可以看到另一侧蓝天。它本来是一个巨大的大理岩溶洞,由于河流逐渐深切,只在距离河面1500 多米的地方残留了这一小段。按照怒江的下切速度,它在约100 万年前还在河面附近。

交通

对于怒江沿岸的居民,乘溜索过江就和走过街天桥一样稀松平常。但是当水电站建成后,这种交通方式可能会消失。摄影:bykeer

公路是怒江的唯一通道。从昆明乘班车到六库(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府所在地)行程600 千米,大约13 个小时。六库两家汽车客运站都在向阳东路。从六库出发乘班车可直接到贡山,然后可转车至丙中洛。怒江的风景都在路上,旅游主要沿着峡谷走走停停,包越野吉普300 多元,柏油路的尽头是与西藏相连的丙中洛。从丙中洛去西藏察瓦龙是艰险的土石路,再往上游就是马帮走的山路。怒江的路一般比较难走,应做好吃苦的准备。

而要横跨怒江峡谷,可以尝试一下当地的溜索。最早的溜索是傈僳族、怒族等用竹篾编扭成很长的篾绳,而现在一般使用钢索,所以不用担心安全。溜索有平溜和陡溜两种。平溜两头一样高,溜到江心要双臂用力,才能攀到对岸。陡溜,特别是双向陡溜,溜索一头高一头低,可以自然滑向对岸。常用的工具是用栎木或竹子做成的溜板,一根拴在腰间的麻绳。飞速溜行时身子要朝后,防止钢索将身体擦伤,快到终点时一定要注意“刹车”。



【剽窃示众】文汇报:流感病毒“劫持”人体细胞

6 05 2009年

方舟子按:该文三分之一的篇幅(【】 扩起来的部分)剽窃自我发表在《中国青年报》2009年1月7日上的《神奇的流感病毒》一文。这位博士医生可能是二手抄袭:抄自《现代快报》2009年05月04日署名记者张星的《专家揭秘流感病毒如何劫持人体细胞》,而张星又剽窃我的文章。

流感病毒“劫持”人体细胞

■王雄彪
009-05-06文汇报

流感病毒有甲、乙、丙3型,造成大流行的多数是甲型,其原因是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变异,这种变异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病毒本身的基因突变造成的,基因突变的积累会产生新型的病毒株。第二种是两种亚型的流感病毒同时感染单个细胞,造成病毒基因的重新组合,导致新的病毒株产生。最新流行的墨西哥流感病毒,同时具有禽流感、猪流感、人流感的部分基因特征,极有可能是两株以上流感病毒感染机体后融合产生的新病毒株。

那么病毒是怎么进入人的身体之中的呢?

病毒首先从呼吸道进入,通过上皮附着在人体健康细胞的表面,然后进入细胞中组建自己的房子,占据了一个细胞后,再向周边的细胞进攻。不论是普通感冒病毒还是流感病毒,它们攻击人体的程序都是类似的——寻找适合它们生存的寄生体——细胞,在细胞里生长繁殖。当病毒“劫持”了一个人体细胞后,会再继续向周围的细胞扩张“阵地”。不同的是,普通感冒病毒一般比较稳定,流感病毒容易变异产生新的病毒株,从而容易发生大规模流行。

如果把流感病毒放大,我们就会像看科幻电影那样,体验到流感病毒“劫持”人体细胞的惊险过程。【流感病毒的样子就像一颗水雷:一个圆球上面插着许多小棍。那个圆球是一层脂质包膜,包裹着病毒的遗传物质。插在膜上的小棍,仔细看有两种:数目较多、看上去像柱子的是一种叫血凝素(简称HA)的蛋白质,数目较少、看上去像蘑菇的是另一种叫神经氨酸酶(简称NA)的蛋白质。

它们暴露在病毒外面,人体免疫系统就是通过它们来辨识:侵入人体的这种流感病毒,过去是否遇到过。如果是老相识,就会立即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攻击它。换句话说,对人体免疫系统而言,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就是抗原,可以产生攻击它们的抗体。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各有不同的类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血凝素H为1—15种,神经氨酸酶N,分为1—9种。病毒学家给它们编上不同的编号,并根据这些编号给流感病毒分类。比如禽流感是H5N1亚型,这次是甲型H1N1,那两个数字就分别表示其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类型。】

由于流感病毒是在机体内繁殖,它可感染全身所有器官,因而病毒可以存在于人及飞禽走兽的各种排出物中,如尿液、粪便,也可以在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由于病毒颗粒非常小,可粘附在各种漂浮物中造成空气传播。

当人们通过空气吸入病毒,病毒首先侵犯呼吸道,出现呼吸道症状,如流涕、打喷嚏等。病毒侵入呼吸道粘膜上皮后,自身大量繁殖,经过一定的潜伏期,病毒就开始大举进攻了。

(作者为普陀区中心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博士,专家门诊时间为每周五上午)



【剽窃示众】现代快报:专家揭秘流感病毒如何劫持人体细胞

6 05 2009年

方舟子按:该文三分之二的篇幅(【】 扩起来的部分)照抄自我发表在《中国青年报》2009年1月7日上的《神奇的流感病毒》一文。

专家揭秘流感病毒如何劫持人体细胞

快报记者 张星
2009年05月04日现代快报

曾经担任江苏省非典防治专家组组长的著名呼吸科专家、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科殷凯生教授向记者作了形象的解释:“病毒首先从呼吸道进入,通过上皮附着在人体健康细胞的表面,然后进入细胞中组建自己的房子,占据了一个细胞后,再向周边的细胞进攻。”

专家说,不管普通感冒病毒还是流感病毒,它们攻击人体的程序都是类似的,要寻找适合它们生存的寄生体——细胞,在细胞里生长繁殖,“劫持”了一个人体细胞后,再继续向周围的细胞扩张“阵地”。不同的是,普通感冒病毒一般比较稳定,流感病毒容易变异产生新的病毒株,从而容易发生大规模流行。

如果把流感病毒放大,我们就会像看科幻电影那样,体验到流感病毒“劫持”人体细胞的惊险过程。【流感病毒的样子就像一颗水雷:一个圆球上面插着许多小棍。那个圆球是一层脂质包膜,包裹着病毒的遗传物质。插在膜上的小棍,仔细看有两种:数目较多、看上去像柱子的是一种叫血凝素(简称HA)的蛋白质,数目较少、看上去像蘑菇的是另一种叫神经氨酸酶(简称NA)的蛋白质。

它们暴露在病毒外面,人体免疫系统就是通过它们来辨认侵入人体的这种流感病毒以前有没有遇到过,如果是老相识,就会立即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攻击它。换句话说,对人体免疫系统而言,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就是抗原,可以产生攻击它们的抗体。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各有不同的类型,病毒学家给它们编上不同的编号,并根据这些编号给流感病毒分类。比如禽流感是H5N1亚型,这次是甲型H1N1,那两个数字就分别表示其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类型。

病毒会伪装成营养素混入细胞内

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对流感病毒的作用,当然不是为了给人体免疫系统提供靶子,或方便病毒学家给病毒分类。它们之所以要暴露在病毒外面,是为了入侵人体细胞。

流感病毒颗粒随着流感病人的一个喷嚏或咳嗽,跑出了人体,被另一个人吸进去后,落在鼻腔、咽喉或肺部的上皮细胞上。细胞的表面有一种叫唾液酸的糖分子,它的本来作用是吸附水分,让细胞表面保持湿润。但是血凝素能和唾液酸结合发生反应,让细胞误以为病毒是营养素之类的有用物质,将病毒用细胞膜包裹起来,送进细胞。

到了细胞内之后,病毒遗传物质和相关蛋白质释放了出来,“劫持”细胞的设备开始大量复制病毒的遗传物质和生产病毒蛋白质。这些新生产出来的病毒遗传物质和蛋白质,需要有新的包膜包裹起来才能组成一个新病毒颗粒。病毒包膜用的是现成的细胞膜,让某一段细胞膜把病毒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包裹起来,然后像出芽一样从细胞长出一个圆球。这样形成的新病毒通过血凝素与唾液酸之间的结合跟细胞联在一起,这时就需要神经氨酸酶上场了,它把唾液酸水解掉,切断了新病毒和宿主细胞的联系,新病毒就可以再去入侵别的细胞了。】

当然,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也是非常强大的,一旦发现病毒入侵,人体就会自动产生免疫反应,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来中和、吞噬、消灭病毒。但如果此时人体免疫力下降,流感病毒就非常容易在人体细胞中存活和繁殖,“攻城略地”之后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各种症状就随之出现。



【剽窃示众】《杭州日报》:今后化妆品是否含石棉,检验说了算

25 04 2009年

【方舟子按:该文大量地照抄我刊登在《南都周刊》上《石棉之祸》一文(4月17日出版),包括前面部分、“滑石产品易被石棉污染”部分,特别是“石棉的危害”部分,全盘照抄。为什么这些记者大胆到连被称为“打假斗士”的人的东西也敢偷,而且屡屡发生?】

今后化妆品是否含石棉,检验说了算

http://www.hzrb.cn  09-04-21 23:45   来源: 杭州日报   作者: 记者 刘乐平   编辑: 任彦  

近日有韩国媒体报道,包括德国NUK品牌婴儿爽身粉在内的12种爽身粉产品发现含有禁用的一级致癌物——石棉。这一消息在国内引起了恐慌,导致这款爽身粉在国内全面下架。
NUK婴儿爽身粉事件也让一个化学名词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石棉。
记者了解到,石棉易导致石棉沉着病、间皮瘤甚至癌症,到目前为止,已有40多个国家(包括所有的欧盟成员国)禁止使用各类含有石棉产品。相比之下,我国却是世界第三大石棉资源国、生产国,第一大石棉消费国。
“石棉门”事件之后,不少家长购买时婴儿爽身粉时转向了中药成分的婴幼儿护肤品。然而,这几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一纸通知,又把中药材黄丹打入了黑名单。
针对媒体对婴幼儿爽身粉中含有禁用物质石棉的报道和我国目前尚无化妆品及其原料中石棉测定方法的现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含滑石粉的粉状化妆品及其原料中石棉测定方法进行了论证,并于日前印发了《粉状化妆品及其原料中石棉测定方法(暂定)》,要求各省(区、市)卫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局)参照执行。

化妆品内含石棉可检出
德国NUK品牌婴儿爽身粉被曝含一级致癌物石棉、韩国露香粉底腮红被指含有致癌物滑石粉。4月初接连曝光的这两起事件,罪魁祸首都是石棉这种物质。
记者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看到了《粉状化妆品及其原料中石棉测定方法(暂定)》。
文件称,粉状化妆品及其原料中石棉的测定采用X射线衍射测定与偏光显微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具体操作是,首先,用X射线衍射仪进行测定,确认是否含有某种石棉,然后,对于被定为“含有某种石棉”的试样,再用偏光显微镜进行验证观察,确认其是否为纤维状石棉。

滑石产品易被石棉污染
据悉,韩国此次在婴幼儿爽身粉中检测出石棉就是出自原料中的滑石粉。
爽身粉没有必要用到石棉,厂家不可能有意去添加石棉。石棉怎么会跑到婴儿爽身粉的原料中去呢?
专家介绍,爽身粉中含有另一种矿物质滑石,而滑石矿经常与含有石棉成分的蛇纹岩混在一起,因此含有滑石的产品有时会被石棉污染。
2000年美国曾发生类似的事件。
有一家实验室测试了8个品牌的儿童蜡笔,发现3个品牌的40种蜡笔都含有石棉,其原因就是蜡笔中含有滑石粉。后来这些蜡笔厂家都同意不再在其产品中使用滑石。
另据记者了解,实际上,早在5年前,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厅就已通过外部机关的劳务报告书了解到滑石粉的危害,但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

含黄丹爽身粉也正被“通缉”  
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通知,把中药材黄丹也打入了黑名单。爽身粉中如果添加“黄丹”将被“通缉”。
通知要求所有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一律停止生产、配制、销售以“黄丹”为原料的爽身粉等化妆品。相关部门将在市场中严格检查此类违法添加“黄丹”的产品以及企业。
据悉,在爽身粉等化妆品中加入黄丹,将导致铅含量超标。铅对人体的危害除了对皮肤有影响外,还会造成神经衰弱、便秘、食欲不振、肝功能损害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黄丹因吸水性强,对湿疹的皮肤问题有一定作用,常常被一些妈妈DIY用作宝宝的痱子粉。
黄丹又名铅丹、丹粉、朱粉,是铅、硫黄、硝石等合炼而成的中药材,是常见外用药,临床上外用于治痛疔、疖、痈、疮等的膏药调配。但是,黄丹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铅,属化妆品中的禁用物质。
昨日,记者走访了杭城部分大型超市和化妆品零售店,均未发现含黄丹成份的婴儿爽身粉。专家表示,从健康安全角度来说,婴儿日化产品对成分中的滑石粉纯度要越纯越好,化工用滑石粉绝对禁用,但目前国家还没有对日化产品中的滑石粉纯度等质量规格有明确要求。

相关链接——

石棉是什么
石棉(英语:Asbestos,又称石绵)是天然的纤维状的硅酸盐类矿物质的总称。有蛇纹石石棉、角闪石石棉、阳起石石棉、直闪石石棉、铁石棉、透闪石石棉等。
在中国古代石棉被称为“石麻”或“不灰布”,被用来制作绳索、布帛等。在古埃及曾被用作裹木乃伊的布,在古罗马也曾被用作灯芯。
石棉由于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耐磨性、耐腐蚀性、绝缘性等特性而广泛的应用于建设材料、电器制品、汽车、家庭用品等。

石棉的危害
石棉对健康的危害主要包括三种:
一是石棉沉着病,这是由于石棉纤维进入肺部以后,身体免疫系统会试图消灭它们,引起炎性反应,会对肺部造成慢性创伤。这些创伤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会使肺失去了功能。这种疾病的潜伏期通常为10~20年。
二是间皮瘤。间皮是包裹和保护内脏器官的膜,例如胸膜、腹膜和心包膜。发生在这些间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就是间皮瘤。接触石棉是唯一已确定的病因,大约 70%~80%间皮瘤患者有过在工作期间接触石棉的历史。间皮瘤的潜伏期可长达20~50年,多数患者在确诊后的一年内死亡。
三是癌症。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石棉列为已知的人类致癌物,能引起肺、肺膜、胃、食道、结肠、直肠、喉和肾脏等部位的癌变。它是最重要的职业性致癌物之一,所造成的死亡占职业性癌症所致死亡的一半左右。
此外,接触石棉还能引起胸膜斑、胸膜增厚和胸腔积液等其他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1.25亿人在工作环境中接触石棉,每年至少有9万人死于与石棉相关的疾病。需要提醒的是,由于石棉相关疾病的潜伏期长,即使现在停止使用石棉,也要在数十年后才能看到减少相关死亡的效果。

阅读延伸——
国外婴儿用品管理

日本对添加剂管得最严

在日本,婴儿用品要比成人用品稍贵,特别是婴儿食品,很少有减价处理的情况。而且婴儿食品中不添加防腐剂,包装一般都很小,以免存放时间过长。可以说,无添加、纯天然已经成为日本婴儿食品的主流。
为了保证婴儿食品的无添加特性,日本的婴儿食品厂家还组成了协议会,他们会根据日本的食品卫生法、 JAS法、健康增进法等制定非常严格的安全标准,严格限定不能使用食品添加剂,盐和糖也要少量等。
此外,对于儿童所用器皿以及其他物品的安全,日本也有十分严格的规定。食品器具等塑料用品都采用和成人不同的安全标准,各个企业都会按照国家法律制定自主规定,自觉保证产品安全。
除了厂家自身严格要求之外,日本厚生省及地方政府的有关机构、民间的消费者协会都对婴儿制品的安全性起着监督作用。政府部门通过抽样调查加强管理,民间的消费者协会则直接倾听消费者意见,一旦发现问题立刻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并通知全国。

加拿大监测规范最严

在加拿大,则有着全球最严的婴儿用品监测规范。对于婴儿用品的监管,加拿大联邦卫生部会统一管理,并对产品生产、进口和终端销售实行严密的监控和定期抽查。
由于加拿大大多数婴儿用品从国外进口,因此加强进口环节检验成为重中之重。一旦发现问题,联邦和省卫生部门均会在第一时间发布公开警示,详细说明问题产品的厂家、品牌、批次、编号,并在最短时间内召回。
由于高度重视,通常情况下被认为办事效率不高的加拿大政府,在婴儿产品安全方面常常走在世界前列。  
加拿大有关部门没有法定的婴儿用品分类,但习惯上会分为“法定必须使用”(如婴儿汽车座椅)、“通常必须使用”(如尿布、婴儿床、儿童沐浴用品等)和“可选择使用”(如婴儿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