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网来了个“文科大忽悠”

20 11 2007年

看cnnoway此人每一篇帖子都在大骂“文科傻蛋张远山,理科混球段建中,科学太岁小太簇”,把新语丝各路作者都骂遍,似乎不可一世,不料却是连基本的英语词法都没弄明白,就敢和Halliday,Chomsky谬托知己,不知这种大忽悠是怎么混进来的?请这位“英文写作高手”用他很懂的Halliday和Chomsky的语言学翻译学理论来翻译一下《自私的基因》的正文,不多,一句就够了,看他怎么把文中的“自私的基因”变成“基因的自私性”:

What is the selfish gene? It is not just one single physical bit of DNA. Just as in the primeval soup, it is all replicas of a particular bit of DNA,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world.

—————
cnnoway如此说:

不可说不可说还是不可说

18th Nov 2007
自私的基因还是基因的自私性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在新语丝大名鼎鼎,所以准备找英文原作来看。按中文名称,输入自己的翻译,the gene of selfishness,谷歌了一下,出来的结果吓自己一跳。原来人家书名是the selfish gene。译成中文,贴切一点应该是《基因的自私性》,才合适,不会引起误解。而《自私的基因》,中文里歧义多多。可以把’自私的’整个看作一个修饰成分,来修饰后面的’基因‘;也可以把’自私‘看作一个范畴词,’基因‘只是其构成成分之一。如此看,用《自私的基因》作the selfish gene 的译名,不合适。浏览了一下原作目录,作者是在谈’基因的自私性‘,而非’自私的基因‘。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11 Responses to “自私的基因还是基因的自私性”

1. 11月 18th, 2007 at 1:20 pm eng Says:

那倒不是。原文就是用的有歧义的表述方式,中文保留了这一歧义,恰到好处。作者在书中也花了很长一段来解释他为什么用这个书名,以及“自私”在这本书里是什么意思。如果说gene of selfishness,就更像是一种导致人自私的基因。
2. 11月 18th, 2007 at 1:57 pm cnnoway Says:

原作题目并无歧义,除非把那个定冠词去掉了。
3. 11月 19th, 2007 at 5:00 am 方舟子 Says:

初级英语问题。原作标题的确无歧义,就是“自私的基因”,和有没有定冠词无关。The Selfishness of Gene才是“基因的自私性”。
4. 11月 19th, 2007 at 6:15 am eng Says:

我之前可能没有说清楚。这里的歧义不是“自私的基因”还是“基因的自私”之间的歧义,而是用一个拟人的方式来描述一个客观规律所可能造成的误解。作者在书里面解释的也正是这一点。”The selfish gene”和”Selfish genes”意义稍有不同,不过以名词gene为主,以形容词selfish为辅,这点还是没有疑问的。
5. 11月 19th, 2007 at 7:07 am cnnoway Says:

是英语问题没错。但说“初级”,呵呵,远非如此。Halliday和Chomsky也绝不敢如此断语。
6. 11月 19th, 2007 at 7:54 am eng Says:

更像是汉语问题:)博主的意思应该是“自私的基因”这个短语本身可能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有“自私”这个特征的基因,二是导致人产生“自私”行为的基因。而原文无此歧义。这点我大致上可以同意。就好像有时候说“聪明的基因”,不是说基因是聪明的,而是说导致人聪明的基因。不过,这是汉语本身的问题,而不是翻译的问题。这种歧义有的时候是无法避免的。如果像博主那样译成“基因的自私性”,则另一个如同博主一样的人看到就会说,“输入自己的翻译,the selfishness of genes,谷歌了一下,出来的结果吓自己一跳”。翻译永远是妥协,不必强求。
7. 11月 19th, 2007 at 10:28 pm cnnoway Says:

其实我说的也是这意思:汉语译名有歧义。如果要忠实原题,还是应考虑改换译名为好。
8. 11月 19th, 2007 at 10:42 pm 方舟子 Says:

一个低级词法错误,扯上Halliday和Chomsky就能忽悠过去?
9. 11月 19th, 2007 at 10:46 pm cnnoway Says:

嘿嘿。未必低级。只是你不懂而已。你以为打上方舟子旗号,会写两句英文,就懂语言学翻译学了。老韩来了会用系统功能语法忽悠您;老乔来了可是一套套的转换生成语法,晕死您。
10. 11月 20th, 2007 at 2:00 am intron Says:

一个名词,一个形容词,还是很好区分的吧。可以说“自私的基因”翻译得相当贴切。
11. 11月 20th, 2007 at 8:49 pm 方舟子 Says:

噢,原来连基本英语词法都没搞明白,能把“自私的基因”回译成“基因的自私性”的人,居然也懂什么语言学翻译学,居然以什么老韩老乔肚子里的蛔虫自居。看来那些胡编乱译的人有福了,有老韩老乔在那里顶着呢。

12.11月 20th, 2007 at 9:04 pm cnnoway Says:

我只是再讲由此导致的汉语歧义而已。你要自以为英文高超自然可以冷嘲热讽。不过懂点语言学皮毛的人不认为有什么”基本英语词法“存在的,也不会认为冠词使用就“低级”。相反,折磨英文写作高手的恰恰就是这些东东,不仅对二语写作者如此,对本族语写作者也不易。



中国“评虎”专家能不能专业一点?

18 11 2007年

在一些显然没读过美国《科学》杂志、误以为该杂志只刊登学术论文的中国专家的抗议声中,《科学》杂志如期刊登了陕西周氏“野生华南虎”照片,照片上打着“平面猫?”的字样,并配发一则短讯,题为“珍稀老虎的照片在中国制造喧闹”。我不理解为何《科学》杂志的简短报道会让某些国人如此兴奋或担忧,正如我不能理解为何几张“野生华南虎”照片会在国内引起如此长时间的喧闹。就算照片上的野生华南虎是真的又能怎样?华南虎早已功能性灭绝,即使在野外还有零星的生存,也无法改变它的命运。

但是既然公众对照片的真假如此感兴趣,管理部门、媒体请有关专家做个鉴定平息议论,也是应该的。在这个事件中,我更关注的是这些专家的表现,从中可以一窥中国当前的学术生态。

我们先来看看“真虎派”的专家。“陕西镇坪县华南虎调查结果评审组”的三位主要专家为陕西师大教授王廷正、西北大学教授刘诗峰和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许涛淸(媒体报道误为许清涛),检索其论文发表记录可知,他们在退休前分别是研究鼠类、金丝猴和鱼类的,只发表过这些方面的论文,从未发表过与猫科动物有关的论文,不知为何退休后忽然成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野生华南虎的研究”的评审专家。难道整个陕西省就找不出一位真正的猫科动物专家来?还是真正的猫科动物专家像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员所说的那样“不能说”,所以只好找几个退休的行外专家友情出演呢?

这样的表演当然是很容易穿帮的。王教授如此说:“从业务的角度看,那个(图像)是老虎,至于现在科技发达,照片能作假什么的,我也不懂。”是的,照片上的是老虎,这个三岁小孩也知道,用不着专家来鉴定。但是照片上的许多疑点,却是需要专家来回答的,例如,皮毛那么鲜艳的老虎在野外是否会过于暴露,难以捉到猎物?以机警著称的老虎在近距离与人相对时是否可能20多分钟都一动不动,而不发起进攻或逃逸?王教授对此的回答就没有专业性可言,什么当地的空气非常洁净、当时老虎正在打盹,想像力未免太过丰富。王教授还声称照片记录了老虎眼睛的变化和“红眼”,在照片未公开时这么说是很能迷惑人的,在照片都公开后就不能不再次让人佩服王教授的想像力了。

我们再来看看“假虎派”的专家。在老虎照片公布后不久,网上就有不少摄影爱好者通过分析照片的色温、光线、透视和闪光灯效果各个方面证明了照片上的老虎只能是一个平面的纸板老虎,而且只有猫那么大。但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种子植物分类学“首席研究员”傅德志却声称是他第一个科学地论证了照片的老虎是伪造的,其论据是照片中的植物与老虎的比例严重不匹配。“他对照片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可以认出老虎身边的叶子,是壳斗科的麻栎或是榛子。这种植物叶子一般长三厘米(跟真老虎眼睛差不多大),不会超过六厘米。最可疑的是老虎脑袋上那片叶子,如果是真老虎的话,这叶子就得有小脸盆大,傅肯定地说,该地区没有这么大的叶子。”(《南方都市报》2007年10月20日)

傅研究员自称是“一个从事植物研究二十余年的权威科学家”,身为种子植物分类学的首席研究员兼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分类与系统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对种子植物分类和形态的看法应该够权威了吧?但是我花了几分钟到傅研究员所在机构的网站检索了一下《中国植物志》电子版,就不能不感叹傅研究员的这番“科学论证”实在是对不起他那一串显赫的专业称谓。首先,榛子不属于壳斗科,而是属于桦木科,这就算是傅研究员的口误或说话含糊吧,但是这两种不同科的植物的叶子形态差别并不小,照片也很清晰,一位植物分类学家仔细研究了之后竟鉴定不出究竟是哪一种,还好意思摆权威的架子?

而且,《中国植物志》关于这两种植物的叶子长度的记载可不含糊,要比傅研究员说的长得多,麻栎叶长为8-19厘米,榛子叶长为4-13厘米。会不会这两种植物长在秦岭-巴山山地时叶子变小了呢?那就查查《秦岭植物志》,记载麻栎和榛子的叶长分别是8-18厘米和5-10厘米,不知傅研究员“不会超过六厘米”的断言是怎么研究出来的?在接受央视《社会纪录》栏目的采访时,傅研究员拿出了研究所收藏的在当地采集到的标本,看得出来其叶子的长度明显比傅研究员的手掌还要长出不少,如果傅研究员没有长着一双婴儿一般的小手掌的话,它无论如何是要超过六厘米的。查《秦岭植物志》可知,该地区不仅有超过6厘米的叶子,还有小脸盆那么大的叶子,例如同属壳斗科的槲树,叶长可达30厘米,叶宽可达20厘米,用来给老虎当帽子足够了吧?

“假虎派”另一位专家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劲硕“博士”,其实他是一名在读研究生,研究的课题是蝙蝠,与老虎可谓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但他自称“了解有关老虎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在报纸上撰文介绍说:“根据研究,印度的孟加拉虎雌性活动范围(家域)平均为200-1000平方公里;雄性活动范围是雌性的2—15倍。我们知道,一山不容二虎,老虎是独居的动物,它们的“势力范围”几乎不容侵犯。如果有8头老虎在秦岭,那么那里的森林面积得有多大才能养活它们?”(《新京报》2007年10月22日)

我不知道他是根据哪一项研究,给印度的孟加拉虎划定了如此巨大的活动范围。查《Grzimek动物生活百科全书》(2003年第二版),印度孟加拉虎雌虎的活动范围仅为10平方公里,雄虎仅为30平方公里,比张同学所说的要小得多。实际上,印度著名的孟加拉虎保护区干哈国家公园的核心区也只有940平方公里,加上缓冲区也不过1945平方公里,按张同学所说,岂不是只够几头孟加拉虎活动?但据2006年的统计,那里生活着多达131头野生孟加拉虎。

老虎活动范围的大小与所在区域的猎物多少有关。东北虎生活在猎物最稀少的地区,所需要的活动范围也最大,雌虎需要400平方公里,雄虎需要1000平方公里,也都比张同学的数据小。没人确切地知道华南虎的活动范围有多大,但是它在秦岭的活动范围应该大于孟加拉虎而小于东北虎,就算保守地估计为100平方公里吧,镇坪县要为华南虎划定的140平方公里保护区也只能供两头老虎活动,根本不可能维持一个华南虎群体。所以这样的保护区是无法用以拯救华南虎的。张同学的结论虽然是正确的,论据却是错误的。

现代科学是高度专业化的,所以在科学问题上专家的意见最有份量,本来也应该最值得我们重视。纳税人去养一批专家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他们在必要的时候能给我们解惑。但是中国的专家还真有中国特色,关键的时刻要么缄默“不能说”,要么开口就乱说,二者都缺乏科学精神和专业精神,对不起公众的信任。当然,专家也是人,会有看花眼说漏嘴的时候,但是在以专家的身份向媒体发表其研究结果之前,总该慎重、严谨一点,不确定的时候应该做点功课,至少先去查查本专业的工具书吧?出了差错也应该即时承认、纠正吧?如果专家意见充斥着如此明显的低级错误,甚至外行翻翻资料都能轻易将其驳倒,而又绝不认错,难怪专家越来越贬值,让人尊重不起来。这种情形我们其实已经见多了,不过是国内当前学术界浮夸虚假盛行的一个体现,也是这个只要名利不管是非的浮躁时代的一个缩影。

2007.11.11.

(《南都周刊》第170期)

(XYS20071117)



记者越洋调查“云南知名教授”事件当事教授简历

17 11 2007年

记者越洋调查当事教授简历 论文导师证实4篇论文作者另有其人

作者:谭江华
2007年11月14日春城晚报

几经周折,昨日,记者和身陷论文盗名漩涡的云南某高校当事教授打了个照面,他明确表示不接受采访,学校方面也没有最新调查消息。此前,记者已请论文导师、美籍华人陈博士对涉及论文进行调查,据他回复:方舟子所说的”近期发表”的4篇论文的作者并非这位教授,真正的论文作者与当事教授同名同姓,目前在上海工作。

论文导师说真正的作者在上海

10日和11日两天,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当事教授一直没有结果。这时,有位神秘人士发来电子邮件,质疑方舟子不是权威人士。那谁可以证明当事教授简历的真实性呢?

11日中午,记者通过电子邮件,请在美国的一位朋友联系上涉及学历风波的论文的导师陈博士,查询方舟子指称涉嫌盗名的4篇论文,并核实当事教授简历注明的”1997年4月-2003年12月留学美国南加尼福尼亚大学化学系和洛克有机化学研究所”一事。

12日凌晨,记者得到回复,已经查到论文作者名字和当事教授一致,但不能肯定作者是同一人。记者随后通过关系与论文第二作者–该论文指导老师C.Chen(全名Chen-Loung Chen)–取得联系,这位年已70多岁的教授证实,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他的学生,与当事教授同名,但这名学生当时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而不是南加尼福尼亚大学,现在上海一家公司,不在昆明。C.Chen还透露,前些时候,当”盗名风波”出现时,他曾收到几张当事教授的照片,C.Chen肯定该教授不是他的学生。

当事教授见到记者回避”详谈”

由于当事教授所在的高校有关负责人称,跨国调查比较困难,需要时间。记者打印好在美友人查到的资料后,于昨日上午10点13分来到学校,在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见到了当事教授,他说:”我现在只能告诉你,我不会接受采访。”把记者请出办公室后,径直去了男厕所,之后便消失了。随后,记者在一楼计算机室又见到当事教授,再次拿着简历追问时,一名老师走过来说”机房重地,闲人免入”,强烈要求记者离开。

同样,学校党委宣传部负责人答复”不清楚这事,应该去找相关部门询问”。记者找到学校组织部,工作人员又说,这事一定要征得宣传部的同意。

采访中,记者表态愿意将得到的调查资料提供给学校参考,但同样没有得到答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友人特意将C.Chen的网址、邮件地址、联络电话,全部通过邮件发给记者方便核实:”这实际上很好查,论文网上很容易就能搜索到。”他还表示一有最新的消息,会立即电话通知记者。



傅德志原来是中科院植物所的首席骂街研究员

13 11 2007年

以下转自傅德志(自称“静生”)的博客

谣字洞(新语丝)的芳舟子:“活脱脱半个不是婊子养的家伙”。

谣字洞(新语丝)的芳舟子看到本人这个标题“谣字洞(新语丝)的芳舟子:“活脱脱半个不是婊子养的家伙”可能气个半死,醒过闷字来,可能要疯狂反击要半心半意地假装要告要打要全心全意借村民老周亮出明晃晃的那家伙要砍要杀要刺激静生什么的。少安毋躁,听静生说仔细。

首先告诉小芳,静生可没有说粗话的习惯,不过引用谣字洞(新语丝)的芳舟子呆着那国度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话:“台下一半议员都是婊子养的”,台下轰动,要给老马动私刑。“台下一半议员都不是婊子养的” 台下就响起来雷鸣般的掌声。静生直接点化引用了后半句,谣字洞(新语丝)的芳舟子也应该给静生点掌声才对啊!

其次告诉小芳,静生最大不敬也就是在你祖宗给的姓氏上面加了个草字头。因为你这“活脱脱半个不是婊子养的家伙”到了美国那半个多少也要有所改动。加上草字头多少也更显得温柔,让伪虎门逃亡到谣字洞(新语丝)的关克、老衡、大夏什么的,能够感受到你体贴入微温柔有加的非常体积温存的照顾。以后还会吸引更多这种家伙去你那里享受。加草字头还有一个原因,在静生眼里,你也就是应该加上草包专用的这个草字头!

你那谣字洞(新语丝)洞穴深处冒出东西都又腥又臭,居然说静生去摸摸你的底,是流氓行为。理由之一是抗议静生说芳舟子老长出新咪咪。这可不能怪我,你得怪静生使用的键盘,我打的就是“mimi”,键盘都自己知道了应该给小芳选择什么字!俺那电脑为了道要捍卫它主人傅德志不是“活脱脱一副恬不知耻的学霸嘴脸”形象,就采用了电脑觉得它应该采用的方式。

傅德志
131107北京



“云南知名教授盗名案”当事教授联系记者详谈却爽约

12 11 2007年

“云南知名教授盗名案”当事教授联系记者详谈却爽约
神秘电子邮件“揭发”方舟子  方舟子欢迎对方指出不实之处

记者:谭江华
2007年11月12日春城晚报

11月7日,本报刊出《云南某高校知名教授身陷论文盗名漩涡》一文,报道了“学术打假”作家方舟子查证网友“小锅米线”质疑云南某高校一教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5篇学术论文的真实性,引起了我省高校和市民的广泛关注。7日晚7点多,涉嫌论文盗用的当事人——云南某高校知名教授联系记者,称自己在外出差,详细情况等周五会议结束后才能回复。但从周五晚上到昨天晚上,这位主动联系记者的教授的手机和家里电话都没人接听。

当事教授联系记者却爽约

当事教授初次回应记者的当晚称,最近他接到不少全国知名教授的电话,表示要邀请他一起和方舟子打官司,但他尚未答应。对于方舟子在博客里的质疑,这位教授避而不谈,希望等会议结束后,约记者周末见面详谈。然而,从上周末至昨晚,记者都未拨通这位教授的电话。

而令记者不解的是,9日上午9点46分,记者收到神秘电子邮件:“我们必须配合吗?”两封同样主题的邮件里,均粘贴了“方舟子其人介绍”、“方舟子的绿卡是怎么办的”、“方舟子被起诉和败诉”及“方舟子也涉嫌抄袭”等内容。10日,记者又收到神秘邮件,发件人称自己发这些邮件和当事教授并没有关系,只是希望记者能多了解方舟子本人而已。“了解一些后,我们会发现他不是民意代表也谈不上权威人士。”

方舟子:我说的全有实证

针对当事教授的回应,方舟子向记者发来电子邮件称:“问题不仅仅是能不能写出与自己专业不同的论文发表到权威期刊,而且有当事人的证明,被盗用的论文的作者都已给我来函,说明论文上的作者不是云南某高校教授……共有两个同名的论文被盗用,他们都在1997年以前,即当事教授去美国当访问学者之前就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而且目前都在美国工作,根本就没有回国。”

方舟子说,这位涉嫌论文盗用的教授在美国当访问学者时的同事和导师也都来函说,当事人只在该实验室呆了6个月,并没有获得博士学位。“我想请那位老师具体说说我文章中的哪一点不属实?更不要说‘很多事情并不属实’了?我所说的每一点都有当事人的来函和网上数据库的查询结果做为证据。”



一点声明:我和D’Trends公司毫无关系

12 11 2007年
这几天有好几个人来问我是否曾经为一家叫D’Trends
Bioinformatics的美国公司工作过,据说还有人为此在调查这家公司,以为抓住了我什么把柄,搞得我莫名其妙,因为此前我从未听说过这家公司。查了一下,才发现原来是一位在广州工作的美国人John
Kennedy在其网站Global Voices
Online把今年5月份我和柴静有关干细胞问题争论的文章翻译成英文时,把凤凰网盗版方舟子博客上对我的简介也翻译成英文,结果出现错误,不知怎么在英文翻译中冒出了这家公司的名字。在我去信指出该错误之后,John
Kennedy已来函道歉(他也不知道为何会出现这个错误),并已在其网站做了公开澄清、更正,请大家不要再以讹传讹了:

[Nov. 12, 2007 update: it has been pointed out that Mr. Fang
has never worked for the D’Trends corporation, and a correct
introduction would describe Mr. Fang as “an independent consulting
scientist for an American bioinformatics company.”]

http://www.globalvoicesonline.org/2007/05/23/china-splitting-hairs-over-stem-cells/



专家为什么“不能说”

5 11 2007年

几张华南虎照片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恐怕连始作俑者一开始也没有料到。镇坪县政府用该照片证明当地还有野生华南虎生存并要为其建立自然保护区,但是其划定的保护区范围(140平方公里)不可能维持一个华南虎群体,最多只够两、三头雄虎的活动,就算还有零星华南虎隐藏其中,也不可能挽救短期内灭绝的命运。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争论照片上的老虎究竟是真是假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

但是在这场争论中各方的表现却很有值得玩味之处。最先怀疑照片有假的是网上一些摄影爱好者。随着公布的照片越多,被发现的疑点也就越多。各位摄影发烧友已从异常的色温、透视、光线、闪光灯各方面分析,证明了照片上那只华南虎乃是一个用含增白荧光剂的纸张喷绘、KT板切割而成的平面老虎,甚至连用来拼凑这只老虎的身体的原始照片也被查了出来。

熟悉老虎习性的动物学家也可以对照片的真假有发言权,例如,拯救中国虎国际基金会在声明中就指出照片上的老虎姿势不符合野生老虎的行为模式。但是与中国网民的打假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动物学家们的淡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一位长期研究大型猫科动物的研究人员在回答“您愿不愿意用您的动物学知识对照片的真假做个判断”的提问时,如此答道:“哎呀,不能说,真的不能说。”

我们自然可以从这个回答中听出其弦外之音,但是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一个原因可能是“和为贵”、“做人要厚道”的文化传统,让科学家们在学术问题上也不愿直言,“不愿意伤害当地的官员”,能糊弄过去就不必较真,虽然这对想要知道事实真相的公众很不厚道。

谁敢不遵守这样的游戏规则,就要冒受到打击报复的风险。本地的专家固然不敢发表有损地方利益的言论,就算人在北京,人家也可以在当地法院告你个损害名誉权,有当地政府罩着,还怕不会胜诉?这样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所以,专家之“不能说”,其实是很可以理解的,因为还没有“能说”的环境,想说个痛快也只能放下专家的架子化名到网上说去。

2007.10.31.

(《长江商报》2007.11.5)

(XYS2007110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网人评中科院专家向高层递交华南虎照片造假报告

4 11 2007年

【评】

只打病猫,不打老虎:中土特色!以前的川大副校长,就没有专家出来揭露。

(中土人士)

死老虎,专家们出来了。正在横行的那些老虎呢?没有专家出来打了。

(立鑫)

他们不仅不打,有人打还要谩骂。以前这位傅德志不是长篇谩骂过我们打“基因皇后”吗?这会自己打假倒打得起劲了,还要争优先权。其实最早怀疑、证明假虎的是一些网上摄影爱好者,他怎么只字不提了?

(方舟子)

没有办法,聊胜于无吧。期望一点一点能进步起来。

(noboru)

傅这种人,柿子捡软的捏,其实真的假的,who cares?

碰到这种没什么油水的造假,大家就赶真名了,反正打个农民地方芝麻官,谁不马上占个道德好位子打假?碰到有点来头的,有油水的,都不知道躲哪里去了。傅打这种毫无风险的假,倒是挺来劲的。

本老中就是挺那个造老虎假的,就是假了也不过笑话一个,谁也没损失什么。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造假造到脑白金的地步就能成为中土国首富,造点老虎假就变成所有网络义士做道德楷模的垫脚石。

在中土国要造假就要来大的,这样才不怕打假,而且能发达。

(老中一号)

这位专家的评论如果能在《科学发表》,估计也会成为笑话

“他去信该杂志,要求对方在发表照片时附上他对事件的评论”

看看他这信,中学语法都忘光了:

引用:
http://www.emay.com.cn/main/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12469
义妹消息:转静生致SCIENCE 的邮件,清大家广泛转发

诸位好:

事情紧急,请所有人向所有认识的人转发。谢谢!

傅德志
11月3日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Fu Dezhi
To: science_editors@aaas.org
Sent: Saturday, November 03, 2007 12:27 PM
Subject: Questions about myr submission

Dear Sir

I am a botanist in the Institute of botan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 send a short comment on the high topic of the South-china tiger in China immediately no sooner than I know you will publish a photo of an artificial tiger of China. I Hope you have received it.

I am one of the earliest ones to have questions about the news of the South-china tiger found in west of China. The relationship considering between the tiger and the plant leave by it showing the tiger is too small to be as a hand-tiger. It will prove that everything was a mare’s nest before nor longer.

I don’t like to see yours, the worldwide famous publication, to publish such a hand-tiger as news. At lest, I hope, if you have to publish it, please to publish my short comment together.

Thank you very much

Yours

Fu De-zhi
Prof. of Plant taxonomist

(Yush)

这是写诗吗:)

欣赏一下:

The relationship considering between the tiger
and the plant leave by it showing the tiger
is too small to be as a hand-tiger.
It will prove that everything was a mare’s nest
before nor longer.

这种信在丢人方面和假老虎不相上下。

(eng)

中科院专家向高层递交华南虎照片造假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4日03:09 东方网

本报讯 (记者谭人玮) 11月2日,最早具名指证“周老虎”有假的中科院植物学家傅德志,公开了他与学术界高层官员的一段对话。该高层官员在对话中表示,查清真相是肯定要做的事情。傅德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已向国家领导人和最高学术机构递交了一份关于“伪虎门”事件的报告。因为他在与高层的对话中得知,之所以没有展开对华南虎照片的重新鉴定,是因为“目前还没有哪个部门上报这个问题,要求更高层机构组织鉴定或者仲裁。”于是他决定以正式渠道向上反映。具体向哪个部门和哪些高层领导反映,傅德志不愿透露。

高层其实已注意到该事

傅德志前天在其网站“义妹”上发表了他与学术界高层官员对话的文字记录。傅对记者表示,官员的名称他不能透露,对话内容是根据回忆整理,不保证准确到每一个字,但内容肯定是真实的。

在对话中,该官员表示,民众和媒体有权利说他们想说的话。高层其实已经注意到这个事件,安排人找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张知彬博士讨论这个问题,张博士也提出同样的看法。

不会偏听偏信一定查清真相

那么国家为什么不举行专家论证呢?该官员表示,政府如果因为网络和媒体的争论,马上就参与进来并做出结论,那是非常不严肃的。况且,目前还没有哪个部门上报这个问题,要求更高层机构组织鉴定或者仲裁。政府的诚信确实受到一些影响,但没有傅德志想象得那么严重。

该官员说,“这次有关老虎的事情弄得国内国外都很关注,那老虎本身的问题,已经不是很重要的问题,查清真相是肯定要做的事情。”

“最后,请你也应该明白,并转告你的网络朋友,政府肯定不会依据某个人或某个刊物的观点,作为决策和判断的唯一依据。对于查清陕西老虎问题这样的真相,可以说具有足够的能力。”

傅德志:反对《科学》刊登伪虎照

傅德志表示,对美国《科学》杂志即将刊登“周老虎”的照片一事,他感到很着急,明确表示反对,认为这将严重伤害中国人民和科学家的感情。他去信该杂志,要求对方在发表照片时附上他对事件的评论,要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人自己有能力搞清楚事情的真假。

更多专家实名指证“周老虎”

最近几天,不少专家和网友以及海外学者,以自己的真名实姓并附上个人信息,公开在网上表示支持“打虎”行动。以下是部分专家及网友的名单:

侯学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陈大军,美国东北大学Barnett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

李荣贵,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信息网络中心高级工程师;

杨永,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标本馆副研究员;

孙英宝,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标本馆植物绘图专家;

汪松,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

马金双,旅美学者,美国纽约植物园研究员;

邵国凡,美国普渡大学副教授;

王志明,美国农业部林务局森林健康技术工作组系统分析师;

周新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副教授。(来源:南方都市报)



“优秀教师”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王锐

3 11 2007年

在云南民族大学网站,有一份2007年度“云南省精品课程”申报表,申报的是有机化学课程:

http://www.ynni.edu.cn/jpkc/shengji/huaxue/application/application.doc

其中王锐名列主讲教师,详细列有他的“学术研究”情况。在这份申请表中,王锐的学位为“博士”、最终学历为“博士后”,我们此前已证明这是假的;王锐在表中“公开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一栏列出的五篇英文论文,我们也已证明全都是盗用国外同名者的。这份申请表中还有一些我们此前没有注意到的内容,例如在“承担或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一栏,王锐列了5个项目:

1)主持教育部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含-CF2SO3H基团超强酸的合成及其催化活性研究”(2007年立项)。
2)主持云南民族大学人才基金项目”云南民间民族药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07年立项)。
3)参与完成美国ERC’s Project [NASA]基金项目 “Studies on New Hydrocarbon
Based Propellants”(2005年结题)。
4)参与完成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项目”New Synthetic Methodologies in Organosilicon Chemistry”(2003年结题)。
5)参与完成美国MeadWestvaco. Project项目”Integrative Treatments of Effluent”(2003年结题)。

前面两个是新立项的国内项目,先不管它,只来看看后面三个已结题的美国项目:

3)参与完成美国ERC’s Project [NASA]基金项目 “Studies on New Hydrocarbon Based Propellants”(2005年结题)。

从美国南加州大学网站公布的资料可知,这是该校化学系教授Surya G.K. Prakash承担的项目。王锐在1997-1998年间曾经在那里当过访问学者,参与某个课题倒有可能,不过这个项目是在2004年才从ERC公司拿到的,王锐早已离开,所以不太可能“参与完成”。

4)参与完成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项目”New Synthetic Methodologies in Organosilicon Chemistry”(2003年结题)。

检索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历年课题数据库,未查到这个课题。

5)参与完成美国MeadWestvaco. Project项目”Integrative Treatments of Effluent”(2003年结题)。

MeadWestvaco是美国著名纸业公司,论文被王锐盗用的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博士Deniel Rui Wang目前就在该公司工作,这个项目如果存在的话,也是属于他的。

由此可见,王锐履历中与国外有关的部分全都是捏造或冒用同名者的。与国内有关的部分呢?主持教育部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含-CF2SO3H基团超强酸的合成及其催化活性研究”、主持云南民族大学人才基金项目“云南民间民族药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获云南教育基金会授予“优秀教师”称号、被中国侨联授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科技创新人才奖”、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对这些我是一点也不怀疑的,查都懒得去查。那是只要能骗敢吹就能得到的。学术骗子能在中国获得这些荣誉一点也不奇怪,没得到才是奇怪的。他们的确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教师”。

附:

2⑵-1
基本
信息    姓 名    王锐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11
最终学历    博士后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8715134845
学 位    博士    职  务        传 真    08715134845
所在院系    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E-mail    rwchem@21cn.com
通信地址(邮编)    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650031)
研究方向    有机化学
2⑵-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    讲授的本科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有机化学实验(专业基础课,3/周,4届,学生总人数160人),有机结构分析(专业课,4/周,3届,学生总人数140人),Organic Chemistry — Experiment(专业基础课,4/周,5届,学生总人数60人),Advanced Lab Techniques in Organic Chemistry(专业基础课,6/周,5届,学生总人数60人),有机药物合成设计(专业课,4/周,1届,学生总人数22人)等课程,共442人。
2.    指导实践教学工作
指导实验设计,2届,72人。
3.    教学研究项目
参与云南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生双专业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
4.    获得教学表彰
获云南教育基金会授予”优秀教师”称号。
2⑵-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    承担或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1)主持教育部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含-CF2SO3H基团超强酸的合成及其催化活性研究”(2007年立项)。
2)主持云南民族大学人才基金项目”云南民间民族药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07年立项)。
3)参与完成美国ERC’s Project [NASA]基金项目 “Studies on New Hydrocarbon Based Propellants”(2005年结题)。
4)参与完成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项目”New Synthetic Methodologies in Organosilicon Chemistry”(2003年结题)。
5)参与完成美国MeadWestvaco. Project项目”Integrative Treatments of Effluent”(2003年结题)。
2.    公开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
1)Rui Wang,C. Chen, J. S. Gratzl,Dechlorination of chlorophenols found in pulp bleach plant E-1 effluents by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Bioresource Technology, 96(2005) 897-906,被SCI和EI收录;
2)Rui Wang,C. Chen, J. S. Gratzl,Ozona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lignin& ozonated preparations,Holzforschung,58, 622-630, 2004,被SCI和EI收录;
3)Rui Wang,C. Chen, J. S. Gratzl,Dechlorination and decolorization of chloro-organics in E-1 effluents by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Bioresource Technology, 94(2004) 267-274,被SCI和EI收录;
4)Rui Wang,C. Chen, J. S. Gratzl,Surface active properties of the ozonated kraft lignins,Holzforschung, 58, 631-639, 2004,被SCI和EI收录;
5)E.Wang*, Rui Wang*, J. DeParasis, J.H. Loughrin,S.Gan, G.J. Wagner, Suppression of a P450 hydroxylase gene in plant trichome glands enhances natrual-prouct based aphid resistance,Nature Biotechnology,19(2001) 371-374,被SCI和EI收录(*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3.    学术奖励
1)2007年5月,被中国侨联授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科技创新人才奖”;
2)2006年8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假博士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王锐

30 10 2007年

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王锐冒用国外同名者的论文和学术成果一事,已被有关当事人所证实(参见方舟子《盗名者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王锐》(XYS20071028)),这不禁让人怀疑他在简历中所说的曾在诺贝尔奖获得者Olah博士实验室读博士研究生和做博士后研究的经历:

“1997年4月—2003年12月留学美国南加尼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化学系和洛克有机化学研究所(Donald P. and Katherine B. Loker Hydrocarbon Research Institute),获博士学位,师从世界著名有机合成和反应机理化学家、1994年诺贝尔奖得主George A. Olah教授。2004年1月—2005年9月在美国南加尼福尼亚大学化学系和洛克有机化学研究所George A. Olah教授研究组从事博士后(Postdoctoral Fellow)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新化合物和复杂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我向当时在Olah博士实验室学习的一名华人求证,他证实王锐只是曾经短暂地在该实验室当过访问学者。我同时给Olah博士本人去函询问,今天收到Olah博士的答复,全文如下:

Dear Dr. Shi-min Fang,

Mr. Rui Wang to my recollection spent maybe six months in my Institute on a Chinese fellowship in the late 90’s.  He never received a Ph.D. degree here or thus could not have been a post-doctoral fellow.

(亲爱的方是民博士:

据我的回忆,王锐先生在90年代后期用中国提供的资助在我的研究所待了大约6个月。他从未在这里获得博士学位,因此也不可能是博士后。)

那么王锐有没有可能在别的美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呢?ProQuest数据库收集了美国各个正规大学博士论文的题目、作者、学校、年、页数、导师等情况,花上41美元还可以获得博士论文的复印件。例如从ProQuest数据库可以查到我的博士论文情况,舍得十年如一日每天不研究我一番就不得安宁的网上“方学家”们不至于连41美元都舍不得花吧: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human RAP30, the small subunit of general transcription factor TFIIF. Fang, Shi-Min, PhD.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1995. 151 pp. Advisor: Burton, Zachary F.

又如可以查到被王锐冒用论文的两位Rui Wang分别是在1993和1997年(即王锐去美国之前)就已经获得了美国大学的博士学位: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kraft lignin and resulting surface-active properties. Wang, Rui, PhD.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1993. 211 pp. Advisor: Gratzl, Josef S.; Chen, Chen-Loung

Tissue-enriched expression of a glutamine binding protein-metallothionein fusion gene in vascular vs cortical/epidermal cells and its effect on cadmium uptake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Wang, Rui, PhD. UNIVERSITY OF KENTUCKY, 1997. 134 pp. Advisor: Wagner, George J.; Hunt, Arthur G.

在王锐自称获得博士学位的2003-2004年,有两位Rui Wang分别在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和伊利诺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但是分别是研究棉花纤维质量和黄河新石器时期考古的,与王锐的专业连边都沾不上:

Site-specific predic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otton fiber quality. Wang, Rui, PhD. 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2004. 166 pp. Advisor: Thomasson, J. Alex

Fishing,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Neolithic of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valley, China. Wang, Rui, PhD.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2004. 196 pp. Advisor: Brewer, Douglas J.

因此,如果王锐获得过美国博士学位的话,很可能是克莱登大学授予的。

(XYS200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