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谢华安当选中科院院士的看法

14 01 2008年

谢华安的主要成果是培育和推广一种杂交水稻,属于技术研发,在学术上并无太大的成就,就此而言更适合去参选工程院院士而不是中科院院士。即使是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比谢大的袁隆平也只是工程院院士,而不是中科院院士。而且,中科院院士的评选比工程院院士严格,要求更高,不少人是选了几次中科院院士没有选上才转去选工程院院士,有些工程院院士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像谢这样选了多次工程院院士都没选上,转去选中科院院士一次成功的,似乎没有先例,是比较奇怪的。

涉及的论文的所有数据和主要内容都是从另一个研究小组的三篇论文抄来的,实际上是一篇没有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读书笔记,连综述都算不上。在文中未做说明,也没有注明出处,在读者看来,会误以为是谢本人的研究结果,所以这是很明显的剽窃行为,而不是注释不规范、小瑕疵。涉及的专著谢最多算是主编,应该一一注明编写者的名字。不注明而当做自己的著作,显然属于侵吞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两项都是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举报人此前已向中科院实名举报,中科院据称也做了调查,但是谢仍然能当选院士,让人难以理解,因为院士同样要遵循学术规范,其要求应该比一般科研人员更高才对。很可能院士局并未向院士们通报谢的情况,院士们不知情。

虽然中科院院士章程、院士科学道德自律条例等多项规章都对院士的学术道德要求有规定,但从未被执行过。中科院还专门有一个院士科学道德委员会,但是从未见到它管过事。新语丝网站几年来揭露过数十个院士的学术不端行为,有的情节要比谢严重得多,但是从来没有哪个院士因此受到处理,所以这次事件的结果也会是不了了之。

这件事反映出当前选院士的一个问题,即所谓“包装院士候选人”,领导利用掌握的权力把他人的成果拿来做为选院士的资本。这种现象绝非个别。能否选上院士在一定程度上是各方利益均衡的结果,受人际关系、地方或部门势力的影响很大,不一定能够反映候选人的真实学术水平。谢当选院士,连农业部部长都祝贺,可见谢的上层路线走得不错。谢2006年从福建农科院院长退下,2007年即选上院士,不知是否有把院士做为一种安慰奖的意思。在工程院这种现象更明显,有些部长级高官要退休了,就去当工程院院士,因为院士是不退休的。

本来在学术道德方面对院士应该有更严格的要求,但是当上了院士,就像多了一层护身符,只要不犯政治、经济错误,此前此后的学术不道德行为反而更难以被追究。因为院士掌握的学术权力太大,能给地方、部门带来巨大利益,因此会受到纵容、包庇。这种情况在短期间内很难改变。短期内能够做到的,是加强对院士候选人的把关,不让低水平、不道德的候选人穿上院士护身符。但是像谢这种有严重不端行为的候选人,在被通过正常渠道实名举报后,依然能够顺利当选院士,说明中科院内部监督机制失灵,应该借助于舆论监督。举报人是在谢已当选院士后,才把举报材料寄给新语丝公布的。这个时候木已成舟。如果在正式选举之前,就在新语丝网站上揭发,让广大院士了解情况(据我所知大部分院士都看新语丝网站),那么谢很可能就选不上了。所以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要过分信赖所谓的正常渠道,在通过官方渠道举报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向媒体、网站透露,才会有较好的效果。



假博士王锐靠冒名论文获得中国侨联“科技创新人才奖”

11 01 2008年

我省归侨侨眷喜获“科技创新奖”

2007-05-22 12:00:00

经中国侨联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审,我省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王锐、云南大学软件学院教授郑智捷、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傅文甫获“科技创新人才奖”,由云南侨通包装印刷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凹版正反面同时印刷”技术项目获“自主创新成果奖”。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王锐,是留学美国并获得美国洛克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在国外完成学业后到云南民族大学工作,作为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他提出的具有独特结构的纳米超强和树脂超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等课题,寻求开辟“非石油化”新技术途径。另外,他还无保留地向国内同行提供有关超强酸技术和方法,为推动这一前沿学科领域在国内的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科学研究上,他创造性提出使转基因植物收获后释放蛋白质分子的“低温冷刷技术”,部分成果以第一共同作者论文、发表在世界顶级权威刊物《Nature Biotechnology》[19: 371-374,Apr. 2001]上,论文被《Nature》等国际权威刊物专业论文单篇引用23次。首次提出与氟原子相连的碳正离子电子云部分配位理论,为相关化学合成设计和反应机理表征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近年来5篇第一作者学术论文均刊登在国际权威专业刊物上,均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同时检索收录。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教授郑智捷,留学澳大利亚并获Monash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博士,现任云南大学软件学院信息安全系主任教授、澳大利亚共轭系统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共轭系统昆明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从1990年起,他就致力于进行图象处理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并开创性地提出概念细胞化知识模型和系统。 2003年在澳大利亚建立共轭系统有限公司,出任执行董事。由于他的出色成就,2003年8月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特邀他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会审专家。2004年2月受聘为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全职教授、信息安全系主任,负责专业建设、软件系统开发、工业应用开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理论研究发展工作,为软件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傅文甫教授,在德国纽伦堡大学读书获理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化学系博士后,主要从事在生物医学领域有重要应用前景的萘啶系列衍生物与其水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多联吡啶配体和d5-10金属有机复合磷光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在X-射线单晶衍射晶体结构确定的基础上,应用现代测试设备,研究稳态光谱,激发态的发射与吸收光谱,揭示这些化合物与材料的光化学性质,光诱导电子转移和能量转换的特征与规律。使之在生物医学、发光器件研制、人工模拟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以及清洁能量转换方面获得实际应用。自2000年以来,培养博士生12名,硕士生26名,高访学者2 人。讲授了无机化学、配位化学(双语教学)和金属有机光化学等课程。

由云南侨通包装印刷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侨属文杰主持研发的凹版正反面同时印刷技术,突破了传统的纸品凹版印刷中,印刷仅能做到单面的正面印刷这一限制,实现了包装印刷正反面同步印刷。反面印刷技术工艺独特,设备精度要求高,自动化控制程度高,扩充了凹版印刷的内涵,增加了凹版印刷的功能特色,丰富了商标产品的内容,提高了商标产品的防伪功能。该技术是一项国际率先开发应用的实用型创新技术。其套印精度可达到0.15mm的公差控制范围,具有较强的印刷防伪功能。

凹印正反面同时印刷技术取得实验成功后,公司随即投放市场,首先“以礼河”翻盖和“精品小熊猫”烟标上应用,并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使以礼河成为国内第一个使用凹印正反面同时印刷烟标的卷烟品牌。当年,会泽烟厂以礼河的产量20000万箱,创造商业利润1100万元。烟品小熊猫产量2.5万箱,为烟厂创造利润超过亿元,仅在会泽烟厂烟标的使用上,就为侨通公司带来超过2亿的销售产值。

到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应用到曲靖烟厂福牌系列、深蓝石林、楚雄烟厂国宾及昆明烟厂珍品云烟软包等十余个产品上,自投入市场以来,累计价值超过5亿元的商标应用,经济效益极为显著,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并能为行业带来巨大利润的先进技术。

(外联处供稿)



解决学术造假不能只靠发文件

9 01 2008年

针对复旦大学在去年年底通报三起学术造假事件及处理结果一事,教育部发言人最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据我了解,教育部有关部门现在正着手制定《学术规范导读》和《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意见》等文件,我相信这些文件出台以后,各个学校、各个有关科研部门将在处理学术道德事件的时候有章可循。”

按照这位发言人的说法,在这些文件出台之前,各个学校、科研部门对学术造假事件难道就无章可循?复旦大学的做法岂不成了没有政策依据?且不说对学术造假的认定和处理可依据学术界惯例,即使是政府部门的有关文件,也早就发过了。例如早在2006年11月,科技部就发布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并在2007年1月18日宣布成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接受对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组织和协调调查处理工作。

但是该办公室在宣布成立之后,就在媒体上消声匿迹了。整整一年过去了,尽管有不少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的不端行为和腐败现象在媒体和网上被揭露出来,有的还引起了相当的反响,但是至今没有见到该办公室有任何的动作,更没有有任何人受到科技部的处理。复旦大学这次公布的造假事件中,一个获得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资助,一个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金资助,都在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的管辖范围之内,为什么就听不到该办公室的声音?就算此前没有接到举报,现在复旦大学已经做完调查了,该办公室应该也有相应的处理吧?

要遏制学术腐败,光靠民间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官方机构的参与。由于利益关系,光靠学校、科研部门的自律也是不够的,需要有国家权力部门的介入。我一直在呼吁中国应该建立一个国家级的专门机构来接受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调查和处理,但是我也担心在现在的环境下,这样的机构成立之后,是否会真正管事,是否会暗箱作业,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甚至名义上在打假实际上在护假。

我希望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能向公众汇报一下这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让我们知道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严肃地处理一个重大造假事件,起到的威慑作用要大于发布十个文件。希望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在2008年不要只顾着发文件、继续只做表面文章,而能有切实的举措,让大家对中国学术有点信心。

2008.1.3.

(XYS20080108)



给“我们的科学文化人”布置一个研究课题: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吃熟食穿衣服?

7 01 2008年

摘自田松《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那种动物的奶?》(发表于《我们的科学文化》(第二辑)《阳光下的民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入《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科学出版社,2007年):

“一个哺乳类动物的成年个体,为什么要喝奶?
在所有的哺乳类动物中,没有哪一种动物的成年个体依然需要喝奶,更没有哪一种动物的成年个体会依赖另一种动物的奶。人类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外。
如果说,服用万灵丹是一种巫术;则,喝牛奶,同样是一种巫术,是一种同样的巫术。
在我们这个科学的时代,科学具有最高的话语权,所以最流行的巫术常常是以科学的面目出现的。
人类正在失去其作为哺乳动物的本能,正在变成按照“科学依据”行事而越行越乱的生物机器。”

同理可研究:

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吃熟食穿衣服?

一个哺乳类动物的个体,为什么要吃熟食穿衣服?

在所有的哺乳类动物中,没有哪一种动物的个体需要吃熟食,更没有哪一种动物的个体会穿衣服。人类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外。

如果说,喝牛奶是一种巫术;则,吃熟食穿衣服,同样是一种巫术,是一种同样的巫术。

在我们这个科学的时代,科学具有最高的话语权,所以最流行的巫术常常是以科学的面目出现的。

人类正在失去其作为哺乳动物的本能,正在变成按照“科学依据”行事而越行越乱的生物机器。

从现在开始“我们的科学文化人”为了抗议科学界阴谋,不仅不喝牛奶,而且要和所有的哺乳类动物一样只吃生食不穿衣服。

弱智不是你的错,弱智还要自以为聪明绝顶,还要扎堆互相赏鉴,还要写文章侮辱读者的智力,还要出书浪费纸张让未来的世界变得更垃圾,就不对了。



霍金学生胡译霍金科普名著

6 01 2008年

内含子在新语丝读者网贴出一篇旧作《果壳中的遗憾——读霍金的名著》,批评物理学家霍金缺乏生物学常识,在其科普名著《果壳中的宇宙》讨论生命的部分出现了不少错误和不当,单是下面一小段中就有几处错误:

“DNA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基础。它具有双螺旋结构,犹如螺旋状楼梯,它是在1953年于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由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华特森发现的。双螺旋的两缕由核酸对连接,正如螺旋楼梯中的踏板。存在四种核酸:胞嘧啶、鸟嘌呤、酪氨酸和腺嘌呤。(《果壳中的宇宙》中译本 161页, 吴忠超 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译者是作者的学生)”

有生物学常识的人都看得出这段话的确是很莫名其妙的。在DNA分子中配对的是四种核苷酸或碱基,而不是核酸(DNA就是一种核酸,组成它的单位不可能再是核酸),而酪氨酸是氨基酸,不可能跑到DNA当中去。但是我相信这完全是译者乱翻译的结果,一则我对霍金的科学常识水平还是有信心的,二则我知道吴忠超虽然号称是霍金的学生,但早有人告诉我他以前翻译的《时间简史》惨不忍睹。我查对了霍金的原文,果然,那些错误完全是吴忠超胡译的结果,霍金的原文除了第一句略有不妥(有的病毒并不以DNA,而是以RNA或蛋白质为遗传物质。但是病毒也可以说不是生命,所以霍金那么说也无大碍),其他都准确无误,原文翻译如下:

“DNA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础。它具有螺旋式楼梯一样的双螺旋结构,这是1953年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在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发现的。双螺旋的两股由碱基对链接起来,就像螺旋式楼梯中的梯阶。DNA中有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DNA is the basis for all life on Earth. It has a double helix structure, like a spiral staircase, which was discovered by Francis Crick and James Watson in the Cavendish lab at Cambridge in 1953. The two strands of the double helix are linked by pairs of bases, like the treads in a spiral staircase. There are four bases in DNA: adenine, guanine, thymine, and cytosine.)

吴忠超把“碱基对”翻译成了“核酸对”,把“四种碱基”翻译成了“四种核酸”,把“胸腺嘧啶”翻译成了“酪氨酸”,于是让一段准确而浅显的描述变得大谬不然,至于翻译中的其他小错误(例如随意改变碱基的排列顺序,把克里克和沃森发现DNA双螺旋翻译成了发现DNA,把沃森的名字译错)倒成了无关紧要的了。

所以不是霍金缺乏科学常识,而是中译者的英语水平太差而且缺乏科学常识。这样的学生译者,简直是在败坏老师的名声。



当我们遇到有人宣布惊人的科研成果【旧作】

4 01 2008年

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是,中国科技的整体水平仍然很落后。在绝大部分领域,中国科技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距离。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很少像中国这样有“诺贝尔奖情结”。在中国本土出科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了许多中国人的梦想。但是,我们却经常在中国媒体上见到中国的研究人员做出领先国际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的报道。如果我们相信这些报道,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似乎指日可待。这些惊人的宣称不仅可以满足关心中国科学发展的人们的虚荣心,而且许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虽然在最发达的国家,纳米技术也还只是处于实验阶段,而前一段时间中国市场上却出现了大量的“纳米产品”,好像中国已率先进入了纳米时代;虽然癌症至今还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但是在中国报刊上,某某医生征服癌症的报道却屡见不鲜,理论和治疗方法五花八门。最近,则又有从事烧伤研究的徐荣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他所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了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人体细胞——潜能再生细胞,并利用这一细胞完成了55个组织器官的人体原位复制或动物实验的体外复制;再过5年,将有望完成人类206种组织器官的原位复制云云。随后又有一些从事干细胞研究的专家对此提出质疑,还为此开了一次“听证会”。

对这些惊人的宣称,专家不难判别其真伪,但是广大公众怎么办?而且声称者往往也自称专家,甚至反过来指责质疑者是外行,我们该相信谁的?没有人能够同时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今天你能判断“纳米水”的真伪,明天却可能上了某种“抗癌药物”的当。所以这种困惑,其实是每个人都有的。不过如果我们能够找出这些惊人宣称的共同特征,并了解一点科研惯例,那么至少可以减少受骗上当的可能。

商业动机

现在据说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研究者如果做出了有应用前景的重大科技发现,不仅能出名,更能推销产品,或者吸引来投资,特别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者的目的一般是在两、三年内让公司上市,所以即使明知研究者开出的是空头支票,只要在上市前不露馅,就能实现从股民身上收回投资并赢利的目标。惊人的宣称往往有着浓厚的商业目的。为推销“纳米产品”、“抗癌药物”、保健品之类的商品所做的宣传不用说,即使那些似乎更学术化的成果,也不难发现其商业背景。2000年有个美籍华人技术人员带了三个普普通通的“基因库”回国,被夸大为价值无法估量的爱国壮举,而其真实用意却是为了在北京建一个准备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一些报纸在报道徐荣祥的成果时,只含含糊糊地称他是“烧伤专家”、“中国生命科学家”,却没有提及徐荣祥的主要身份是美宝集团的创建人和董事长,这是一家开发药品、美容品和保健品的商业公司,在推销十几种“再生产品”,并将根据徐荣祥发现的“生命物质”制造保健品。徐荣祥也明确表示,美宝再进一步的商业计划就是引资及集团上市。了解了其商业背景,就不难明白他宣布重大成果的商业动机,那么对其成果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

研究资格

现代科学研究是高度专业化的,研究人员必须受过相当长时间的专业教育和训练,在专门的研究机构专职从事专业研究,才有可能做出重大成果。外行碰巧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可能性可以说为零,在正规的研究机构之外从事业余研究的所谓“民间科学家”能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一个重大成果,如果是由该领域的专家做出的,还比较可信。如果是由业余人员宣布的,就很可疑了。毕竟,突然冒出一个大天才的可能性太小。徐荣祥虽然自称“生命科学家”,有的报道还说他是“著名生命科学家”,但是他从未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我只找到他在由他创办并担任主编的《中国烧伤创疡》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文章),对照其履历,可知他既没有受过基础研究训练,也没有在正规研究机构做过基础研究:1982年从青岛医学院医疗系大学毕业,1982-86年在济南第四医院任医生,1987年创办“光明中医烧伤创疡研究所”,后以此为主体成立美宝国际集团,任董事长至今。所以可以说,徐荣祥其实是个业余从事科研的商人,最多算是“民间生命科学家”。

我还注意到,他曾经一再攻击“人类基因组图谱就是个伪科学”、“这只是基因物质在离体后的电泳排列顺序,不是DNA上的真实序列”。这表明他其实对现代生物学是个大外行,对基本的生物技术原理甚至缺乏了解。DNA测序方法保证了它能测定DNA的真实序列,而且其可靠程度是已经被无数基因工程实验所证实的。徐荣祥还如此介绍他是如何发现神奇的“生命物质”的:

“我们先在体外培养肠粘膜细胞,然后分析人可以食用的食物的成分,一个一个试,看看哪一个细胞喜欢吃,哪一个不喜欢,然后再进行不同组合的测试。”

大概在他看来,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成分是不经过消化、降解的,而是直接被细胞吸收的,所以他才在体外试验细胞都喜欢吃什么食物。这种贻笑大方的简陋“实验”就像小孩的游戏,倒也颇能反映徐荣祥对生物学实验的理解到了何等外行的程度。一个生物学的外行能够做出生物学的惊人成果吗?这在现代生物学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本身就是一个令人难以相信的奇迹。

发表渠道

“商业动机”和“研究身份”的认定可以促使我们怀疑成果的可靠程度,但是也仅仅是怀疑。商业机构也能做出重大科研成果,而业余研究者做出重大发现的奇迹的可能性也无法完全排除。而且,有时候专门的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也会弄虚作假。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对研究成果本身的认定。按照科学界的惯例,重大的科学成果,要经过几名同行匿名鉴定,在重要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以后,才有可能获得承认。最终是否能获得承认,还要看其他研究小组能否重复出其结果。历史已经证明,那些绕开了正常的发表渠道,在论文被接受发表之前抢先发布新闻,试图引起轰动制造声势的科学成果,往往是有问题的。发表学术论文,公布详细结果让专家们验证,是认定一项科学成果的必由之路,其他渠道都不可靠:

新闻发布会或记者采访:其目的是为了让公众知悉最新科学成果,但是一般公众以及记者并无专业判断能力,因此按惯例,应该在论文已被学术期刊接受后才开新闻发布会。

学术鉴定会或听证会:这大概是中国特色,对工程成果验收也许有其价值,对基础科学成果的鉴定则没有什么意义,由于缺乏公开性,不会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特别是,这类会议涉及到人事关系、行政关系,往往流于形式。

在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基础学科的学术会议一般来说不审稿或审稿不严,只要提交了论文就都会被接受,交了会费就可以参加会议,因此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那里发表论文,都不足以说明其成果获得承认。何况学术会议有各种各样的规格,甚至可以自己组织。比如,“生命核酸”的发明人曾宣称其成果在泰国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引起了轰动,还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张会场照片为证。那张照片显示那次会议的横幅竟全是用中文写的,则其国际性可想而知。

获得专利:获得专利只是表明其成果有独创性,并不能证明其成果是真实的。有时只需提出一种设想、设计就能获得专利。

获得国际奖项:西方国家的结社完全自由,任何人都可以自己组织一个全国性协会,随心所欲地颁发各种奖项。如果有人以获得某个不见经传的国外奖项做为自己的科研成果获得国际承认的证明,那就像江湖医生摊上的锦旗一样的可疑。徐荣祥声称美国烧伤受难者基金会高度评价其烧伤治疗成就,授予他“人道主义奖”。该基金会是个为美国新泽西州烧伤患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民间组织,并不从事科研,而且其信誉相当可疑。据《华盛顿邮报》2000年11月20日报道,该基金会执行主任斯多克(Gary S. Stocco)由于与烧伤有关的骗局和做伪证,认罪并被永远禁止在美国法庭上作证。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发布惊人成果的人士采用了种种方式试图证明自己,却唯独缺少最应该有的、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爱国牌”和烈士姿态

利用公众的爱国心,打“爱国牌”为自己造势,是一种常见手段。几乎每一个发布惊人成果的人士同时都要表白自己是多么爱国,多么为中国科学争了口气。徐荣祥在发布成果的同时如此介绍自己:“1996年,为了完成在美国的重复性实验研究,经批准我移民去了美国,利用其西半球的地理环境,经过5年的重复研究,申报了国际专利;现在是返回国内以国内为基地将发明创造首先造福于父老乡亲和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时候;……”刚好在华访问的国际细胞学会主席里奥纳德·宗(Leonard I.Zon)对徐荣祥的成果表示怀疑,徐就说他“诽谤我们的成果,侮辱我中国文化……公众报告会将以事实回应Leonard I.Zon对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侮辱,保障我们中国人的人权,维护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尊严。”质疑某个华人的科研成果谈不上什么侮辱中国文化,国内的专家也都普遍对徐的成果表示怀疑,所以这并不是中外的冲突。对国家做出了多大贡献,最好等成果获得承认后再由别人来评价。迫不及待地自己代表民族尊严,如果被证明成果是虚假的,开了国际玩笑,岂不是让民族跟着丢脸。

以当代哥白尼、布鲁诺自居,把自己打扮成科学烈士,是另一种手段。徐荣祥声称:“我深知,我现在走的路是进入无底的生命隧道之路;但生命科学的革命总要有人向前闯,我细读了数遍的世界生命科学发展史,生命科学的每次大革命均是不平坦的,有的甚至丢掉生命,……我这次的成果宣布,也做好了全方位的准备,我告诉我的妻子,请把儿子照顾教育好,自己照顾好自己,安心独立生活,我将把后半生交给社会;在回国发布会的第二天我驱车回山东老家,在父母坟前作了个祷告,希望保佑我,儿子从今天起是社会的了,我要进行生命科学大革命……”听上去很悲壮,不过现在早已不是黑暗的中世纪,做出重大科学发现,不管多么惊世骇俗,都不至于要以性命相搏。充当异端、烈士,并不等于就正确。历史上有异端是大英雄,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更有无数的异端不过是跳梁小丑,一开始是错,结果还是错。后一类异端要比前一类多得多。

总之,打爱国牌、做烈士状,虽然很动人,却与其成果的真实与否无关。

玩弄术语

外行很容易被科学术语吓唬住,一见到科学术语,就觉得特高深,特科学。因此,杜撰科学术语,也是迷惑人的一个高招。徐荣祥声称他发现了“潜能再生细胞”,但对这种细胞的形态、结构却语焉不详,只有一个杜撰出来的名词。他后来又声称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生命物质”,但对这种物质是从哪里提取出来的,化学成分是什么,没有任何说明,同样也只是一个杜撰出来的名词。用现代生物学技术研究细胞的形态、结构以及化学物质的成分、性质,都早就不是什么难事,而徐荣祥却没能为他的发现出示任何证据。

偷换概念混淆视听,是另一个迷惑人的高招。比如,“组织”和“器官”是解剖学上两个基本概念,学过解剖学的都知道其意思。组织是指由许多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由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结构,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定形态和机能的结构,就成为器官。组织就是组织,器官就是器官,不能混为一谈。徐荣祥却发明了一个“组织器官”的说法,并声称人体有206个组织器官,故意混淆了组织和器官的差别。由此可知,他的所谓“体外器官克隆”,其实就是人类已从事了几十年的“体外组织培养”,连新成果都算不上。他靠偷换概念,再杜撰两个新术语,一项惊人的成果于是出笼。

科学不是神话

人体大约由200多种细胞构成,不同的细胞担负着不同的功能,但是所有这些细胞,都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不仅不断地分裂使细胞的数目扩增,而且还不断地分化使细胞的种类也增加。所谓“干细胞”,就是指那些未分化、因而有可能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的细胞。细胞还未分化的早期胚胎是干细胞的主要来源。成年体内也有干细胞,但是这些成年干细胞的命运都已决定了,只能分化成某一类细胞,并不能分化成所有类型的细胞。只有胚胎干细胞才具有这种全能性。现在备受关注的干细胞研究是以克隆器官为目标的,但那是一个极其长远的目标。目前干细胞研究只能做到将胚胎干细胞或成年干细胞转变成某种分化了的细胞。至于如何由不同的细胞、组织形成具有特定构造的器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发育生物学问题,对这个过程大多还未明了。如何解决克隆器官中的血液供应、神经功能问题,更是令人头疼。体外器官克隆还只是一个梦想,没有哪个负责任的专家敢打保票在5年内能克隆出哪怕是一个器官,更不要说全部器官了!那不仅是魔术,更是神话。至于徐荣祥所发现的那种能治病疗伤、延年益寿的万能的“生命物质”,只存在于古代炼丹道士和现代伪科学者的白日梦中。

科学研究是一个知识累积的过程。科学的发展是连续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是连贯的进步,并不是推翻一切重来的大革命,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演化。即使是所谓科学革命,也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跃进。徐荣祥却妄图一举推翻生物医学,创建全新的科学,“先从药学来说,所有的理论全变了,用我们的这个模型来说,所有的药都是对抗性的毒药,以对抗细胞的物质对抗疾病,这种两千年的药物方式应该淘汰了,这就面临着一个药学大革命。我们主张用器官的自然再生来代替药物,维持生命。从医学来说,整个生命科学家必须放弃他们的研究,这些年科学家仅仅研究基因什么的,没有研究生命主体。……这样一来,人的整个饮食结构都变了,生命科学革命引起了食品革命。这些,将使农业产生巨大改变。……在这个理论下,人类的顽疾——癌症的攻克也指日可待,……人的生命之谜已经揭开了,下一步就是解决长寿问题……”也就是说,他以一人之力,彻底改造、全盘创建新的生物学、医学、药学、食品科学、农业科学,当之无愧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伟大的科学家,连牛顿、达尔文都要为之逊色,得几个诺贝尔奖都还不够。不是他疯了,就是世界疯了。只是有如此天才,如此成就,却为何只浪费在为其公司的生存“正在准备打一场巨大的商战”?

2002.9.17



在学术规范面前人人平等

28 12 2007年

2007年快结束时,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发了2007年第1号通告,公布对三起剽窃事件的处理结果。这种自暴家丑的做法在媒体上得到了一致的赞扬,让丑事变成了美事。与仍然相信家丑不可外扬的国内其他高校相比,复旦大学的确走在了前头。

但是,据我所知,复旦大学师生在今年被在网上公开指控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并非只有这三起,以前被发现的就更多了,那么为什么只处理、公布了这三起?其他的事例是因为做了调查后发现指控不实,还是因为其中涉及到“学界大老”所以不好去碰呢?

例如,今年两会期间,一名人大代表痛批复旦大学等“四大名校”掠夺教育资源,“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抄袭剽窃成风,巧取豪夺成性,弄虚作假为常,欺世盗名为荣”,而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的葛委员则撰文驳斥,认为该人大代表危言耸听、误导公众,很想知道复旦大学有哪位院士有此类行为。我当即向葛委员举报复旦大学一位院士的严重剽窃行为(复旦大学的院士中有此类行为的并非只此一位),证据确凿而翔实,但是葛委员未给任何答复,复旦校方对此也不闻不问,更未见有任何处理。这就未免让人怀疑,复旦校方只是有选择性地调查、处理一些小苍蝇,而对拥有大权、大钱的院士、名教授和学术高官等大老虎就主动排除到其管辖范围之外,对别人的指控假装不知道了。

就已公布处理的这几起事件来看,都是学生受到了最严厉的处罚,教授则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影响。学生也许是造假的具体从事者,但是学生造假,往往也是由于其导师纵容、怂恿或无能导致的。导师没能发现学生的剽窃行为,说明要么他对本研究领域的文献极不熟悉,不具有当博导的资质;要么对学生的研究没有实质性的具体指导;要么根本就没有细看学生执笔的论文,只要能在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就万事大吉。因此,导师应负的造假责任至少也要和学生对等。没有被发现造假的时候导师要占有学生的成果,被发现造假了就一推了之,有福同享,有难却不同当,这是很不公平的。

学术规范是对所有科研人员的共同要求,不管是导师还是学生,不管是院士还是本科生,都不能例外。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时也应该一视同仁。对学术造假事件不仅应该管,而且更应该透明地、公平地管。一个人的学术地位越高,他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影响就越恶劣,因此更应该成为重点打击、严加惩处的对象,而不是相反。

2007.12.25

(XYS20071228)



热炒干细胞

25 12 2007年

最近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实验室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汤姆逊实验室同时分别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和《科学》上发表论文,内容大同小异,都是通过引入4个基因的办法把人的皮肤细胞改造成了具有多潜能的干细胞。这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因为美国实验室发表的那篇论文的第一作者碰巧是个华人,国内媒体因此对这项研究给予异乎寻常的热情关注,这位研究助理一夜之间在中国成了科学明星,连她小时候的事迹都被挖掘了出来。更有北大的一名退休教授预言这项研究将会获得诺贝尔奖,不是华人研究助理独享就是与他人分享,而这位“诺贝尔奖候选人”也高姿态地向中国媒体表示:诺贝尔奖不是我最想得到的,我最希望的是这项技术能够造福人类!

这项技术能不能得诺贝尔奖,如果得的话会奖给谁,不是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人谁也不好说。如果它真该得诺贝尔奖,第一候选人也会是日本人山中伸弥。近日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将麦因堡奖授予这项技术,获奖者就只有山中伸弥一人。为什么呢?原来这项技术是山中伸弥实验室首先发明的,去年已经用老鼠细胞做过实验并获得了成功,这回不过是两家实验室以相同的思路用人体细胞重复了一下而已。

这项成果在美国也很受关注,这倒不是出于同胞之情,而是政治的原因。大部分美国人都支持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但是也有一部分美国人由于宗教的原因,反对这一研究,因为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要以人类胚胎为材料,而他们认为人类胚胎就是人,把胚胎毁了做研究就是在杀人。很不幸的是,布什总统就属于这种宗教保守派。近年来美国参众两院一再通过支持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法案,布什总统也一再动用否决权。布什总统的这一决定违反民意,在媒体上饱受批评,美国科学界更是不满。新发明的这项技术能把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具有胚胎干细胞的性质,而不用拿人类胚胎干细胞做材料,有望绕开了伦理争议,让布什总统抓到了救命稻草,对这一成果大表祝贺,声称它跨越了伦理障碍。似乎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限制并不会阻碍科技进步,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显得多余似的,甚至有保守派人士声称,正是由于有这样的限制,才促使生物学家去另辟蹊径,导致了这项新技术的诞生。

这种论调,连这项研究的领导者之一汤姆逊也看不下去了,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评论加以驳斥。日本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并无限制,但是开创这项技术的却是日本人,可见把这项技术的诞生归功于限制胚胎干细胞研究,乃是无稽之谈。而且,如果没有对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获得的知识,就不可能知道有哪些基因决定了细胞具有多潜能,也就不可能出现这项技术。更重要的是,现在还不清楚通过诱导体细胞获得的多潜能干细胞是否与胚胎干细胞有重大差异,说它能取代胚胎干细胞还为时过早,不能因此就放弃了胚胎干细胞研究。科学家在从事科研时总是希望能够尝试各种可能性。美国政府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限制已阻碍了干细胞技术的发展。

因为这一事件,在中国还出现了另外一种炒作。一个卖烧伤药膏和保健品的商人连续多日在一家门户网站的显要位置发表声明,声称日本和美国科学家的这项研究剽窃了其成果。据说他早就用一种植物药将体细胞诱导成多潜能干细胞并形成组织器官,应用于临床治疗,而且还申请了美国专利。又据说用他的方法既能够让人类的寿命延长到300岁,又能够征服癌症,不知道应该先把时间用来研究哪一个项目,这让他很苦恼。不管怎样,“为了生命科学和民族的尊严”,他要来争这个首创权。听上去会让国人兴奋不已。但是看看其专利说明书,说的却是在皮肤伤口抹上含有蜂蜡、脂肪和甾醇的药膏,就能促进细胞生长、组织修复和器官再生,这和这次日本和美国团队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把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胚胎干细胞,八竿子都打不着。虽然其专利说明书说用这种药膏能在身体部位产生干细胞,但是又声明他说的干细胞和与学术界所说的干细胞毫无关系,是自己杜撰、重新定义的一个词汇。不知为何现在又突然指控别人的干细胞研究剽窃了他的主意,大概是没有想到还会有人去查他的专利说明书。

其实中国市场上打着“干细胞”旗号的产品还多的是。中央电视台曾经揭露过一个干细胞美容骗局,号称只要打了用胚胎干细胞制成的针剂,就能年轻10到15岁。也有记者对当地美容院做了调查,发现众多美容院都有各种干细胞美容项目,并售卖干细胞口服液、精华液等产品。这些产品都不可能真正含有干细胞,因为分离、培养人的干细胞要比分离、培养普通细胞困难得多,目前这仍然是一项只供实验研究的尖端技术,还没有哪个机构有能力进行商业化大规模生产。而且只有活的干细胞才有作用,一旦制成针剂、口服液就成了死细胞,不再具有干细胞的特性,所以这些产品即使真是用干细胞制成的,也早已成了废物。再退一步说,即使这些产品真的含有有活性的干细胞,那么注射或口服干细胞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直接注射干细胞会引起有害身体的排异、过敏反应,吃干细胞更会把它消化掉。怎么利用干细胞技术来治病,生物学家有种种设想,过程很复杂。想用干细胞技术来治病,还早着呢。目前在市场上推销的干细胞产品,毫无例外全都是骗人的。

一般的人也就是从媒体上听说了有干细胞这么回事,模模糊糊地知道它是好东西,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了那是怎么一回事?所以这样的骗局是不愁没有市场的。要避免被这些打着高科技招牌的骗局欺骗,就要掌握这么一点常识:一项新的发现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往往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摸索。那些紧跟最新科技发现的产品,最有可能是假货。

2007.12.11.

(《经济观察报》2007.12.24.)

(XYS20071224)



徐荣祥是在做梦还是欺负读者看不懂英文?

23 12 2007年

新浪博客不知是发什么神经还是有什么幕后交易,这20天来只要有徐荣祥自吹自擂的广告文章出来,就都被做为独家新闻放在头条推荐,后面跟着一大堆千篇一律的赞美。我不幸要去更新在新浪的博客,所以眼睛也就不能不受其污染。这几天头条连续推荐的是“号外:日本人的新里程碑梦没了”,徐荣祥声称他的声明让《自然》和《科学》杂志评出了2007年度十大科学进展,没有将日本的iPS细胞(即日美科学家将体细胞转变成了干细胞)列入。新浪编辑推荐时给加的标题是“中国科学家的声明让日本美梦破灭”,徐荣祥成了“中国科学家”的代表了。我还以为徐荣祥另有《自然》、《科学》专门为他一个人出版的内部版本,不料他在文后还附了《科学》原文的链接,原来和我看的是同一本《科学》。任何懂英文的都可以点进去看看,《科学》评出的2007年科学突破第二条不就是“两项新的研究(指日、美研究)显示通过病毒导入仅4个基因,如何能把人表皮细胞重新编程为有多潜能细胞的表现”吗?在正文中《科学》还三次提到“日本的研究者”、“同一个日本小组”、“日本团队”。《自然》更是把日美科学家从人皮肤细胞制造出多潜能干细胞列为2007年第一条科学新闻。徐荣祥是自己看不懂英文还是欺负中国读者看不懂?或者是自己做“新里程碑梦”做得太投入了?

《科学》:

A strong Breakthrough runner-up arrived at this year’s finish line just in time. Two new studies, one published in Science, showed how adult human epithelial cells could be reprogrammed, through the virally mediated introduction of just four genes, to behave like pluripotent cells; that is, able to act as embryonic stem cells do, to produce every descendent cell type. This breakthrough has produced some relief, but it also comes with some reservations. James Thompson of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who did the first research with embryonic stem cells, has now taken a major step toward ending the “ethical” controversy over their use. But hold on: That controversy was generated by specific objections from one religion, not some universal ethic. There is every reason to continue research along the old path, with embryo-derived cells: The new methods may carry unknown liabilities, so making the case for changing Bush’s 2001 presidential order should continue.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18/5858/1833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The Runners-Up
The News Staff

2 REPROGRAMMING CELLS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18/5858/1844a

《自然》:

Pluripotent stem cells created from human skin

Shinya Yamanaka of Kyoto University in Japan and his colleagues and James Thomson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and his co-workers separately managed to create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human skin. Reported on the same day in November, the cells can differentiate into any tissue type, and raise hopes that regenerative medicine will be possible from cells other than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ttp://www.nature.com/news/2007/071219/full/4501134a.html

附:

号外:日本人的新里程碑梦没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dcde6f01007yff.html

2007-12-21 08:55:35

在中国人强烈的声明下,《自然》和《科学》杂志今天评出了零七年度十大科学进展,没有将日本的iPS细胞列入里程碑!是对《时代》杂志评出的里程碑的突破以及广大的媒体的炒作给与了讽刺性的打击,对中国的洋奴给与了响亮的耳光。但科学腐败仍然严重,仍需我们的继续努力!
之前媒体的炒作,称日美科学家将体细胞转变成了干细胞,现在两杂志没有承认他们转变成了真正的干细胞,而是转变的是有危险的细胞。体细胞转变成干细胞是我们中国人早已完成的科学研究,这是科学的历史!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另,今天早晨相关的中国媒体及时地将《科学》的消息翻译成了中文,但莫名其妙的没有翻译完全,为了真实,下面链接《科学》的原文。

《科学》评出2007年十大进展
链接地址: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18/5858/1833



怎能这么“干”论文

20 12 2007年

gan.jpg

“干”,在闽南话中与国骂谐音,台湾翻译的英美文学作品、好莱坞电影有时就用它来翻译英语中的粗口。近年来经常在网上见到有人贴出据称是在大陆某地的超市、餐馆拍到的中英对照的招牌、菜单照片,“干货”、“干果”、“韭菜炒干丝”、“虾干炒白菜”等等名称被翻译成英文时其中的“干”都译成了骂人的话,荒谬得其真实性令人怀疑,以为是用绘图软件制作出来的搞笑作品。

但是最近有网友发现,许多刊登在国内学术期刊上的中文论文,其英文标题、关键词、摘要中,“真抓实干”、“干化学尿液分析”、“干红葡萄酒”、“包干制”、“干密度”、“主干课程”等等名词中的“干”也都被翻译成了英语粗口。这个英语粗口在英文中是个登不了大雅之堂、主流媒体避用的禁忌词,万不得已要提到它时也得用“F词”、“4字母词”或打叉来取代,而在中国学术期刊上竟然大量出现,而且用得莫名其妙。这个滑稽的现象甚至引起了国外语言学家、汉学家的注意,成了国际笑话。终于有个汉学家找到了其原因:原来国内一款流行的中英翻译软件一概把“干”翻译成英语粗口。显然,那些翻译超市招牌、菜单、论文的人,对英语是一点不懂,而全盘相信、采用了蹩脚的机器翻译。

在招牌、菜单中出现这种荒谬可笑的翻译,只不过是个笑话,但是在论文中也这么“干”,就不仅仅是个笑话了。能写学术论文的人,都应该是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英语水平的,考研、评职称英语也是必考的,何以英语水平如此低下,连本专业的术语也要借助于机器翻译,而且被机器翻译捉弄了也看不出来?自己不懂英语,为什么不找个懂点英语的人把把关就把论文寄出去了?学术期刊怎么会不审稿,就让骂人的话原封不动地登出来?出这个笑话的虽然主要是一些档次比较低的期刊,但是也有的是中科院、科技部主办的“全国性中央级大型专业学术期刊”。

这至少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许多论文的作者其实学术资质很差,并没有写作论文的能力,只不过为了评职称、得奖金,所以只好去凑论文应付一下,这样凑出来的论文其质量可想而知,也就难免会闹出种种笑话。另一方面,国内许多学术期刊已成了赚钱工具,只要作者交版面费,再烂的论文也照登不误,根本不做审稿。

既然写论文成了儿戏,发论文成了牟利手段,论文也就这么被“干”了。

2007.12.12.

(XYS200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