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度新语丝科学精神奖颁奖仪式上的发言

11 12 2015年

新语丝科学精神奖是新语丝编委会评的,在2013年开始颁发的,目的是要奖励那些在反对伪科学和反科学、弘扬科学精神、帮助中国公众理解科学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最开始是瑞士学术期刊出版公司MDPI赞助的,他们愿意每年拿出一万瑞士法郎作为奖金给这个奖。去年这个奖颁发给北大饶毅教授后,引起了很大风波,MDPI公司在网上遭到一些攻击。今年起MDPI公司就不再赞助了,但是新语丝决定把这个奖继续颁发下去,奖金改成一万美金,因为新语丝是在美国的,所以用美元来算。我查了一下汇率,现在一瑞士法郎刚好等于一美元,不亏。

新语丝科学精神奖第一届是2013年颁发的,颁发给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先生,今天他和他夫人晚一点会来参加后面的研讨会。第二届是2014年颁发的,颁发给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先生,今年中央电视台刚好要录他的节目,所以他来不了。前两届都是在年初颁发的,这一届因为一些原因,一直拖到了快年底才颁发,刚好和诺贝尔奖的颁发凑一起了。

这一届的新语丝科学精神奖颁发给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先生。黄先生的本行是从事转基因方面的研究的。目前推广最多的转基因作物是Bt抗虫转基因作物。Bt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缩写,这种细菌能够分泌杀虫蛋白,就叫Bt蛋白,生产Bt蛋白的基因就叫Bt基因。实际上Bt基因有很多种,大约有一半是中国科学家发现、克隆的。黄先生课题组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克隆了多种新型的Bt基因,我刚才问了他,到现在总共克隆了40种。这项工作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害虫迟早会对Bt蛋白产生抗药性,一旦某种Bt蛋白失效了,就需要换别的Bt基因生产的Bt蛋白来继续抗虫,所以Bt基因发现得越多越好。

但是我们这个奖不是要表彰黄先生的学术成果,而是要表彰他多年来在普及转基因知识方面所做的努力。大家知道,转基因技术现在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热点,普通公众和媒体对此存在很大的误解,本来是一个可以造福人类、代表着农业发展方向的新技术,却被妖魔化了,敢于站出来澄清谣言、普及转基因知识的人,会遭到各种各样的攻击,是需要勇气的。黄大昉先生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多次提案要求推广转基因作物。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另一个经常散布妖魔化转基因言论、曾经提案反对转基因的全国政协委员。都是政协委员,差别怎么这么大呢?因为担心挨骂,很多转基因方面的专家是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的,而黄先生可能是转基因研究领域接受媒体采访最多的专家,他是不怕挨骂的。黄先生是专门科普转基因的网站基因农业网的发起人之一,而且写了很多普及转基因知识的科普文章。

去年新语丝科学精神奖颁发给饶毅教授,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因为饶毅教授在科普转基因方面做出的贡献。但是饶毅教授并不是研究转基因的,他是研究神经生物学的。我去年在颁奖时曾经说,由饶毅这样的与转基因研究没有利益关系的生物学家来科普转基因,更有公信力,更容易被公众接受。但是这绝不是说转基因研究领域的专家就应该回避,就不要作声。恰恰相反,转基因领域的专家不能避嫌,更应该站出来反击谣言,科普转基因知识,这不仅涉及到他们的自身利益,更涉及到中国农业、中国生物学乃至中国科学发展的利益。他们更责无旁贷。黄大昉先生为转基因领域的科学家树了榜样。

2015.12.6.



方舟子:一起遏制“恐”怖主义

5 12 2015年

2015年11月24日海西晨报

中国科普作家方舟子,从1999年开始,以自己创办的《新语丝》为基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打假,也因此被称为“科学斗士”或“打假斗士”。 2015海峡两岸汉字节年度汉字,方舟子推荐“恐”字。

他说,2015年发生了一些大的世界性事件,包括巴黎两次遭遇恐怖袭击和叙利亚难民危机。“不论是富国还是穷国,不论是拥有宗教信仰或无宗教信仰,都难以免遭恐怖主义祸害。”方舟子表示,遏制恐怖主义的猖獗是世界性的长期使命,而在反恐的同时,能否坚守自由原则和人道主义立场,是他最关注,也是最令人担忧的。“如果因为恐怖主义的猖獗而放弃了原则、立场,恐怖分子就真正地赢了。”

事实上,方舟子是两岸汉字节的老朋友了。早在2010年,方舟子就为两岸汉字节推荐过年度汉字。当时,他推荐“诚”字并有感而发,“在诚信缺失的现在,如何重建社会诚信体系,是一个迫切的任务。”方舟子曾在电话里对晨报记者说,这个年度汉字评选也很有意思,通过一个汉字来梳理一年来的重大新闻事件,举重若轻。

方舟子:我的字是“恐”。2015年最大的世界性事件,无疑是巴黎两次遭遇恐怖袭击和叙利亚难民危机。它们表明了,不论是富国还是穷国,不论是什么宗教信仰或无宗教信仰,都难以免遭愈演愈烈的恐怖主义祸害。遏制恐怖主义的猖獗固然是长期的使命,而在恐怖主义的背景下,在反恐的同时,能否坚守自由原则和人道主义立场,是更令人担忧的。如果因为恐怖主义的猖獗而放弃了原则、立场,恐怖分子就真正地赢了。



方舟子回答某报记者关于安保资金的采访

1 12 2015年

(按:这是2015年11月11日方舟子回答某报记者的采访。该采访似乎没有发表)

1.安保资金募集时明确承诺,这笔钱只用于安保开支,不用于受益人的个人生活和工作费用,但有人质疑,这笔钱有用于您的个人生活和工作费用。您能否明确告知,您是否从安保资金里支取过个人生活和工作费用?

这个我可以明确回答,我从来没有从安保资金支取过个人生活和工作费用,我的收入足以过上体面生活,不需要在个人生活和工作费用方面获得任何资助,虽然一直有人表示过要资助我,甚至开出的价码比安保资金总额还多,都被我拒绝了。事实上,当初设立安保资金的原因,就是在2010年我遭遇肖传国雇凶袭击之后,很多读者、网友觉得我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纷纷想捐款给我,被我拒绝后,彭剑才发起安保资金来承担安保工作。如果当初一时心软个人接受了捐款,现在更要被攻击了。

2.您是否知道安保资金的四名监管小组的具体成员?如果知道的话,您是否和这四名成员核实过,他们究竟是否正式被聘请为监管小组成员?您是否问过他们,他们是怎样具体履行监管职责的?如多长时间审核一次账目,如何审核的?

监管小组的成员是必须能够获得我充分信任的,因此我不仅知道他们是谁,而且对他们的聘请是经过我的同意的。但是我不参与安保资金的管理工作,所以不了解具体监管的细节。知道的是,他们是在履行监管职责的,他们最近才和彭剑对过账,并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那些“方黑”不仅攻击、骚扰我,还攻击、骚扰我的家人、亲戚、朋友、律师和与我有关的人,如果监管小组的成员名单公开,他们肯定也会受到这些人的攻击、骚扰,所以我反对公开成员名单。

3.对于一些临时性的安保项目,比如您要出差去外地,需要安保支持,是您主动和彭剑联系需要他安排安保呢,还是你们之间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机制?具体安保方式您会提要求吗?比如必须派几名保安等等?

外地出差的安保工作,有的是由邀请方负责,有的是由彭剑负责安排,视情况而定。有人借我去年在广州签名售书遇袭一事攻击彭剑,毫无道理。彭剑根本就不同意我在广州签名售书,因为觉得安保没法保障。由于当时邀请方向我保证会做好安保,又有几十名网友要去当“保镖”,我才同意搞这个活动。当时的情形,即使请再多的专业安保人员也不可能保证就不会出事。

4.徐宥箴贴在网上的银行流水单,您有没有和彭剑核实过真伪?如果核实过,能否告知是否属实?如果没有核实过,你是觉得是没有核实的必要,还是这个问题不重要?

我不知道那个银行流水单是哪来的,也不知其真伪。因为从那个单子看不出有何疑问,所以也不觉得有去跟彭剑核实的必要。如果要核实的话也应该是监管小组的人去做。

5.如果徐宥箴贴出来的银行流水是真的,您觉得这些转账都是正常的么?这其中有一百多万转入了彭剑另外的私人银行账户,您知道去向么?

我看不出那个流水有何异常。公布的捐款账号和没有公布的存款账号都是以彭剑的个人名义开的。因为公布的账号不安全,发生过黑客试图入侵的事,所以还有存款账号,所谓转入彭剑另外的私人银行账号,其实就是转入安保资金存款账号,并没有被彭剑贪污、挪用。安保资金有专门的财会人员,彭剑是动用不了的。如果安保资金被贪污、挪用,最着急的应该是我对不对?另外,我看到还有人说那个流水显示用安保资金支付信用卡,这是因为有的安保支出是用信用卡垫付的(比如购买安保人员的机票),正常的报销而已。

6.有部分曾经的捐款人起诉资金管理人彭剑,您觉得是捐款人正当的维护权利的行为,还是有意找茬抹黑?作为捐款人,当他们认为彭剑没有履行义务时,您认为他们应该如何选择?

这些人的用意其实是借攻击安保资金和彭剑来抹黑我。这几个人都曾经是我的“粉丝”,甚至自称“铁粉”“核心粉”“脑残粉”,以前有人(例如罗永浩)攻击安保资金时,这些人都嗤之以鼻,还以捐款的方式表示支持。后来因为别的事情(比如其中有一个是“狗粉”而我不反对吃狗肉)这些人和我翻脸,几乎每天都在网上利用各种话题全面攻击、抹黑我,攻击安保资金不过是最近的一个战术,把罗永浩几年前的馊饭又捡来吃。试想,如果这些人不因为别的事跟我翻脸,如果我不是安保资金的受益人,他们怎么可能去攻击、抹黑安保资金和彭剑?他们认为彭剑有问题,要去起诉他,要背信弃义讨回早就不属于他们的捐款,要违反约定要求公布安保资金帐目,是他们的自由,虽然我不认为法律会支持他们的毁约行为。但是他们却在网上大造舆论,说明其用意根本就不是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借此攻击、抹黑我。可笑的是,他们在网上发的计划起诉彭剑的声明,署名居然是网名,都要起诉了,还怕让人知道其真实姓名、真实身份?难道法院会接受网名的起诉?

7.安保资金运作到现在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了,您对彭剑的管理评价如何?您觉得他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彭剑是否正如自己在募集公告里承诺的,完全不从安保资金里拿一分钱?

5年多来我对安保资金提供的服务是很满意的,虽然也发生过事故,但是瑕不掩瑜。如果没有安保资金提供的服务,我的人身安全难以有保障。彭剑作为资金管理人是合格和值得信赖的,他并没有从安保资金拿过一分钱,包括没有拿过任何报酬。彭剑是业余、义务在管理,应该得到感谢和尊重,如果有不足、不规范的地方,应该体谅,而不是吹毛求疵。



方舟子:屠呦呦等人提取青蒿素靠人海战术 模式不可复制

7 10 2015年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宣布,来自中医科学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另外两名外国科学家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伴随国人之兴奋的,也有一些争议。就相关热点问题,凤凰网专访了对本领域问题有持续关注的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博士,以下为访谈实录。

被访人:方舟子
采访人:孔德继

凤凰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奖标准如何?有什么样的倾向?

方舟子:这个奖是奖励生物医学方面的重大发现,生理学侧重于基础研究,医学侧重于临床应用。大部分是奖给基础理论研究,少部分奖给临床应用。今年奖给两种药物——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者,就属于奖励临床应用。

凤凰网:您如何评价屠呦呦的科学贡献?

方舟子:疟疾是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发现能够治疗疟疾的一线用药是一项重大成果。因此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药物研发史上最大的成就,在世界药物研发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屠呦呦在这个发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青蒿素的主要发现者之一。她的贡献主要是发现用乙醚提取青蒿,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能达到100%;其次,是她领导的研究小组最先分离、纯化出青蒿素。

凤凰网:屠教授科学贡献与传统的中医药知识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的医药资源?

方舟子:青蒿素是在对数千种中草药进行筛查的基础上发现的,仅仅在这个意义上,它和中医药有一点点关系,而实际上它的发现和中医药没有太大的关系。中医历来用的那种青蒿(香蒿)其实是不含青蒿素的,青蒿素是从和青蒿同属的另一种植物黄花蒿提取出来的。即便中医有时会把黄花蒿当成青蒿来用,但是由于汤药都是经过煎煮的,而青蒿素遇高温就会失效,所以即便中医也用青蒿来治疟疾,是不会有效果的。中医典籍记载了很多种治疗疟疾的药方和巫术,青蒿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种,而那些药方和巫术都已被证明是无效的。中医历来就治不好疟疾。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康熙皇帝曾经得了疟疾,御医们都束手无策,最后还是由传教士用进口的金鸡纳治好的。所以,把青蒿素的发现归功于中医药的经验,是不符合事实的。

屠呦呦本人把她想到用乙醚提取青蒿素归功于阅读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灵感。事实上,我国早在五、六十年代已对生药的提取有了“水-酒-醚”一整套标准程序,用乙醚提取是常规方法。在屠呦呦之前,其同事已经发现黄花蒿的水煎剂不能抗疟原虫,乙醇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不高,那么接下来尝试乙醚提取物就是顺理成章的,和《肘后备急方》没有什么关系。

中草药里可能会有有用的成分,但是一定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才能获得其有效成分,并得到世界公认。青蒿素的发现正是如此,它没有用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辩证医治等等中医理论,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用科学方法研究出来的。我把这种做法称为“废医验药”,就是废弃中医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用科学方法验证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青蒿素的发现就是“废医验药”的一个例子。

凤凰网:有同行指责屠呦呦在科研成果发表时署名不够周全,您怎么看?

方舟子:屠呦呦的成果发表过程中确存在拔高自己、贬低他人、忽略别人贡献的缺点。例如在其发表的专著中,甚至会去篡改引用文献的署名。她因此备受其同事、同行诟病,也是她三次选院士都没能选上的因素之一。成果的署名起码应该做到尊重事实,不夸大自己的成就,不忽略同事的贡献。

凤凰网:屠呦呦获诺奖给我们哪些启示,或者我们应有哪些正确认识?

青蒿素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举全国之力用人海战术做出来的,这种研究过程是不可复制的。诺贝尔奖表彰的是过去的成果,不是指导科研方向。千万别因为屠呦呦的获奖就又要像四十多年前那样搞全国会战想再从草药里挖掘重大成果。草药当然还有有效的东西,但搞了四十年没能再搞出获得公认的什么素说明这是落后、低效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偶然性。实际上国际各大药厂现在基本不研究草药了。



国内健康科普现状——“90秒”读者见面会发言记录

27 07 2015年

演讲视频见: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zIxMjM0NQ==&mid=213147049&idx=1&sn=6f6a788800161d37cf95982db1198bff&scene=5#rd

今天应该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什么了。如果真的掉下一个水瓶下来,那肯定是王林大师发功了。大家知道我去年逃到美国去了,自媒体都被封杀了。但是,自媒体封杀了以后,并不妨碍我继续关注国内的自媒体。还是能够注册一个小号,还是经常上来看一看,关注一下国内的网络的动态。最近网上在炒一件事,四川射洪一个人,自称能够用中医治疗癌症。他骗了不少人,而且有很多网友向射洪卫生执法大队举报。这个射洪执法大队为了这件事,特意开通了一个微博,然后发了一条公告,说:这个人只是以号称用中医治疗癌症来获得很多人的信任,然后向他们推销某品牌的保健品,这不属于行医行为。看了这条以后,我就觉得很奇怪:如果你向那些来求医的病人卖真的药,那么你就是属于非法行医;但是如果你卖的不是药,卖的是保健品,卖的是假药,那么就不属于行医——也就是说,你就可以想怎么骗就怎么骗。

这就难怪现在中国医骗这么多,这么泛滥了。但是他那公告说,希望大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理性的对待。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碰到这种骗子,或是这种非法行医了,我们执法大队是不管的,要靠你们自己,你们消费者,你们病人自己去识别。如果说不能正确地识别,不能理性地对待,受骗上当,那是你活该。

所以呢,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病人、消费者在健康的领域、医疗的领域,要能够自保。那么你要自保的话,自然要掌握尽量多的医学方面的知识、健康方面的知识。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像健康啦,养生啦,医疗啦这方面的文章很受欢迎的原因。大家到微信上面去看,除了那些心灵鸡汤以外,传得最多的都是养生方面的、医疗方面的。但是你看那些传播得非常广的微信,那些一传就是十万以上,已经不知道被传了多少遍的,都不是很可靠的,都是在宣扬一些伪科学的、反科学的,基本上是。据说,微信公众号里,订阅人数最多的,是一个中医的号。

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中医那么的受欢迎。虽然那已经是属于古人的过时的医疗体系,但是你要是做一个民意调查的话,目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还是相信中医的。所以最受欢迎的公众号是一个中医的号,这一点都不奇怪——这是文化的影响。

第二个方面的因素,就是受到医生利益集团的影响。在目前的中国,大家知道,医患关系是非常紧张的。这个紧张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方面,的确是有医闹,这也是网上一个热点。时不时地爆出哪一个医师被打了,哪一个护士被打了,但是另外一方面,医生这个群体本身也有责任。跟世界的水平相比的话,中国医生这个群体,不仅在技术上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在道德方面、医德方面,也是比较差的。要想找到像“90秒”能够找来的这些比较靠谱的而且还比较正直的像纪大夫这样的医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90秒”能够找到像纪大夫啊邹海波啊等等这些愿意出镜、愿意来科普这些比较正确的医学知识,而且往往批判那些错误的医学知识——指出错误的医学知识,往往是会妨碍到同行发财的——他们敢于站出来,这是非常的难得的。

我为什么要做这方面的科普,做医学健康方面的科普?——当然我各方面的科普都做,但是做得最多的也是最受欢迎的,是医学方面的科普。我不是医生,这本来不是我应该做的,不是我的本行。所以经常有一些人,特别是医生批我,说你不是医生,你有什么资格来做医学方面的科普。那是因为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看到这些伪科普、伪养生、假的医学知识在泛滥传播,但是你们这些真的医生不愿意站出来揭露,那我只好站出来揭露了。而且,有一些医生本身就是在从事这种伪科普,那我当然更应该出来揭露。虽然我本人不是医生,但我本人是学生物化学出身的。生物化学是医学的基础,所以我也能够看得懂医学的文献。而且正因为我本人不是医生,所以我没有利益的纠葛,我不怕人家攻击我说我攻击同行。所以我想说什么就能够说什么,没有这方面的顾忌,也不存在利益的关系。不会说为了赚一个回扣,或者为了拿一个外科手术的红包,去说违心的话,去卖中成药——不会!

正因为我不是医生,所以可以更客观更公正地来做医学方面的科普。而且呢,国内很多医生掌握的医学知识基本上是他在医学院读书时候掌握的,等到真正开始工作的时候,就开始吃老本。很多医生根本不看医学文献的。有的是没时间,有的是没那个能力,看不懂英文的医学文献。那么在这方面就能够体现出我的优势出来,看得懂英文的医学文献,看得懂国际的文献,所以说我跟国内的某些医生的冲突,往往是这种观念的冲突,是医学理念的冲突,是中国自己特有的一些医学的观点——有的是过时的,有的是传统的——跟国际的主流的医学观点的冲突。

我们做医学方面的科普,主要的应该做到的是两点。一个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要传播的是科学的健康观、科学的医学健康知识。另外一方面呢,应该跟国际的主流接轨——这点是非常的重要的。科学的医学,是医学的发展方向,是最先进的理念。这就是十几年来,我一直在做的。

我一直从事的,是文字方面,我主要是写文章、出书。但很多人是从来不看文章的,或文章看不下去的,特别是在网络的时代,你的文章写得太长的话是没人看的。在某些方面,视频会有优势。“90秒”愿意来做这方面的——现在还主要是做医学方面的科普,但也不限于做医学方面科普——愿意来跟我合作,我当然是很高兴的。这是考虑到网络的传播的特点:你如果视频做得很长,有十几二十分钟,也许有那么几个视频你会看得下去,但要让人每天都看个十几二十分钟的视频,是没有几个人能坚持下去的。我的微信里头也收藏了很多视频,当时就是看了开头的几分钟,觉得还不错的,但现在没时间看,等以后找时间再看,结果就都忘掉了。结果“收藏”里头有一堆的视频,根本没看过……所以做短视频也是考虑到微信时代传播的一个特点。

但是,虽然说视频短,一个也就九十秒左右的,并不等于说不能做好。能够在艺术上就做得很好。“90秒”第一个视频就是找我作为嘉宾,叫《舟子解梦》,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每期有九十秒,合起来呢也就二十多分钟。但是为了拍那个视频,我花了三天的时间。拍出来之后大家都觉得,这虽然是小视频,但是有大片的感觉。后面已经花不起那么多的时间了,在制作上就没有花那么多的时间。我想告诉大家说,视频很短,但不代表质量就不好。这还是取决于制作的时候讲不讲究。更关键的是,不一定要在艺术上怎样,关键是内容靠谱——这个才是更关键的。

目前来说,基本上“90秒”的视频没有被发现有特别不靠谱的,也许个别的内容我不一定完全同意,但是还没有发现不靠谱的。所以说这个才是更关键的。

有很多的科学的问题、医学的问题、健康的问题,实际上就花一分多钟的时间,就可以解答了。那如果大家每天都能够花一分多钟的时间,能掌握一个知识点,这样的日积月累,掌握的科学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这个视频靠谱——为什么能够靠谱,就是想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融合在里头。“90秒”的视频里有很多是辟谣的内容,是揭露迷信的内容,揭露伪科普的内容。这样实际上是在传播一种科学思想,在介绍一个科学的方法。

所以通过日积月累来掌握科学知识、医学知识,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同样重要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能够提高大家的识别能力。才能够做到像那个射洪县的执法大队的通告所说的,能够正确地认识,能够理性的对待。

话说回来,做科普,不管怎么做,实际上在传播上面都是干不过伪科普的。正面的科学宣传,辟谣也好,都是干不过伪科学的,干不过造谣的。

在科普作家当中,我说的是在比较靠谱的科普作家当中,我的图书的发行量算是比较大的。但是呢,跟那些养生的图书,跟那些伪科学的图书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人家一发行就是几百万的。我们也不能够指望这个“90秒”的点击率能够超过那些老中医的微信号的点击率,所以要有这个心理准备。

但是不管怎么样,干不过也得干。正因为目前处于劣势,那么更需要大家的努力。我一直在讲这么一个观点,如果我们传播的理念,是绝大部分人都已经接受了,那么就没有必要再靠我们去传播了,对不对?正因为我们要传播的这个理念是属于少数派,所以更需要去传播,更需要去争取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站在我们这边。

而且我觉得,胜利是在我们这一方的。为什么呢?只有那些错误认识的人看到了我们的科普然后改变了过来,而不会说已经有正确认识的人因为看到我们的科普而被改变过去了,所以我们的人数肯定是越来越多,虽然绝对人数目前来说还是少得很可怜,但是,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所以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才更需要大家的支持。虽然是一个小视频,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改变这个大世界!

(2015年7月23日)



在光明日报科普专家委员会成立仪式上的发言

23 07 2015年

448a5b7c82a4171938723f.JPG

刚才欧阳自远院士谈到科普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到了当前社会上关于转基因的争论。的确,转基因问题目前是最热的社会话题之一,而这个问题体现出我们科普工作没有做好。关于我和崔永元就转基因问题的争论,如果在生物学家中做一个民意调查,我相信绝大部分都会支持我。但是如果在普通公众中做同样的民意调查,比如有门户网站曾经搞过投票,绝大部分人则支持崔永元。这种巨大的反差,正说明了我们没有做好转基因的科普,让一项利国利民、关系到中国农业发展前途的高科技在公众中被彻底妖魔化了。

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政府部门、科学界不重视转基因的科普,长期以来只有像我这样的民间科普人士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近一两年来,政府部门、科学界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不做好科普的话转基因技术将难以在中国推广,农业部采取了一些行动,例如建立了“基因权威关注”网站来科普转基因知识,生物学家、农学家纷纷站出来支持转基因技术、澄清关于它的各种谣言和误解。第二,中国媒体在转基因问题上总体上是发挥了负面作用的,很多媒体、特别是商业化媒体对转基因持质疑、反对态度,甚至热衷于传播关于转基因的谣言。这一点要改变起来比较困难,现在已经不是十几年前了,一纸宣传命令下来,媒体就必须要改变口径。我一直在批评国内媒体对转基因的妖魔化,倒是没有注意到《光明日报》发过有关转基因的负面报道(《光明日报》的人插话:我们没有发过),作为知识分子的报纸,基本的科学立场还是应该有的,以后能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发挥更加正面的作用?

必须承认,目前官方科普网站在受欢迎程度、可靠程度、趣味性各个方面都不如一些民间科普网站。有一些官方媒体、官方科普网站还经常会发一些伪科学、反科学的报道、文章、微博,经常被我截屏批评。在趣味性方面,官方网站难以和民间网站竞争,毕竟作为官方网站需要比较严肃。但是官方网站拥有比民间网站更多的专家资源,在可靠性方面本来应该做得比民间网站更好,应该做得更专业,更有权威性,至少不应该有伪科学、反科学的内容。今天光明日报成立科普专家委员会,我想目的就是希望我们替它把科学的关。刚才王渝生馆长谈到希望这个专家委员会不要流于形式,不要成立了之后就什么事都不做,我也希望能让这个专家委员会确实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好把关工作,让《光明日报》、光明网在科学问题上更加靠谱。

(2015年7月21日北京)



搜狐文化独家对话方舟子、崔永元庭审后续

27 06 2015年

2015-06-27搜狐文化 作者:郭冠华

导语:6月25日上午,方舟子(方是民)与崔永元的名誉权纠纷案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由于法院认定“崔永元、方是民的部分微博言论均构成对对方名誉权的侵害”,赔偿自己67万元。反诉由法院合并审理。

在审理中,法院表示,本案中双方的争议虽由“转基因”这一公共议题引发,但这并不意味着由公共议题引发的恶意人身攻击也可以受到“言论自由”的保护,公共议题并非人身攻击侵权的“挡箭牌”。最终,法院判定双方互赔4.5万元,责令双方删除侵权微博及向对方赔礼道歉。昨天,双方都是由代理人到庭。法院判决后,方舟子一方当庭表示将上诉。

6月26日,搜狐文化独家采访了崔永元本人。又多次致电方舟子,但对方电话始终未接听……27日上午,方舟子看到报道后联系记者,“我现在主要在美国,想采访我电话可能打不通”,随后,他表示愿意接受微信采访。

搜狐文化独家对话崔永元:方舟子是流氓还用我举例吗?

搜狐文化:您觉得海淀法院的判决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崔永元:我认为法院总要有一个倾向,应该判定哪一方不对或者违法。今天法院的判决我看不懂,不明白什么意思。

搜狐文化:大家解读到的是,具体问题可以争论,但是不应该骂人?

崔永元:你说的不应该是法院的态度,而是常识。法院不是给我们调解,它做出的是法律判决。我觉得,既然法院已经介入了,那就应该把事情调查清楚。方舟子说我骂他,是因为当时我说他是“网络流氓和骗子”,但我始终没有收回这种说法。我向法院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足以证明他就是“网络流氓和骗子”。他连在美国买房的事情都没有承认,在法庭上撒谎,这不是骗子吗?

本来关于转基因的事情,应该是一个心平气和的争论,但方舟子扣帽子、泼污水、散布谣言,反过来说我散布谣言。不是他说“美国人放心吃了二十年”吗?哪里有这个事儿,这就是谣言。全国人民对转基因产品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也不是像他说的“天天吃转基因”,可以有不吃的权利吧?至于流氓,还用我举例吗?他用多肮脏的字眼骂人。我想法院可能是判不了“流氓罪”,又没有人公诉他是诈骗犯。我们提供的证据,完全可以证明他是“流氓和骗子”。我说他是流氓和骗子,是对他恰如其分的描述。

搜狐文化:您还会上诉,认为自己会赢吗?

崔永元:本来我觉得网络上的一个争论,大家摆事实、拿证据就行,结果你争不过了就人身攻击和侮辱,然后就要诉讼,法院判决不利就去骂法院。不相信法律,法院的裁决对他来说是废纸一张,不是滥用诉权吗?

他把法官都列入了黑名单,说话毫不负责任。我没有打官司的意愿,但是方舟子要打,我就陪他打,他要上诉,我就陪他上诉。

搜狐文化:您觉得在网络上打嘴仗有意义吗?

崔永元:我不是赌气,因为转基因关系到全国人的食品安全,关系到所有老百姓的权益。他带着水军在网络上“称王称霸”,谁敢对转基因说个不?但是现在,国家对转基因的政策都改变了,要求做转基因标示,否则会进行处罚。我认为他是在帮某些利益集团做事,至少是有好处捞的。

搜狐文化:很多网民参与到这场论战中,您觉得这对网络环境有什么影响?

崔永元:网络环境一直不太好,因为没有实行实名制。大家说话不负责任,张嘴就来。我觉得打击网络“黑恶势力”、“水军”是当务之急。如果政府不作为的话,网络里恐怕永远充满戾气,没有办法讲道理。

搜狐文化:您现在对转基因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崔永元:我们不谈转基因有多少危害,但国家规定的是你必须“标出来”。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很多人不想吃就不用“被迫吃”,这是我们一开始就强调的。我第一次和方舟子争论,就是说“你可以吃,我可以不吃”,然后他就说我阻碍现代农业科学,然后各种脏话就开始了。

对于转基因我有两个观点,第一对于“专家有共识、放心吃了二十年”,他们现在自己也不说了,知道这是撒谎,被我们戳穿了。第二,国家颁布了关于转基因的相关条例,但是形同虚设,没有人去执行,没有人去管理。转基因市场的情况比网络市场还要乱,就是因为没有人负责。可以说转基因的整个管理不容乐观。很多老百姓明白自己有选择权,但是他们没有能力做这种选择。转基因产品用肉眼无法识别,所以大家只能稀里糊涂的去吃。

搜狐文化独家对话方舟子:只顾是非不顾利益

今天上午,方舟子看到报道后联系记者,“我现在主要在美国,想采访我电话可能打不通”,随后,他表示愿意接受微信采访。

关于崔永元质疑的“骗钱买房”言论,方舟子否认并表示,按自己的收入,完全买得起一所普通的房子。他反复强调自己的身份是“科普作家”,因此“只顾是非不顾利益”,不怕得罪人,也不怕有争议。

搜狐文化:您觉得海淀法院的判决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方舟子:这个判决不问是非不管真假,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和稀泥,为此在我的微博里鸡蛋里挑骨头,偏袒崔永元,实际上是在纵容侵权行为。我一直反对把我与崔永元之间的争论说成是骂战,因为只要仔细看过我们的争论,就不难明白是一方在尽量讲理一方在不停地骂,而不是相互骂。而法院的判决却把它当成互骂,与事实不符。

搜狐文化:关于“募集钱在美国购买房产”的言论,是真实情况吗?

方舟子:我起诉崔永元的原因,是他说我“骗钱在美国买豪宅”,重点在我有没有“骗钱”,而不是我在美国有没有买房。我在美国没有崔永元所说的“300万美元豪宅”,也没有募集钱去美国买房。按我的收入,还买不起一所普通房子?

我有没有在美国买房是我的个人隐私。我如果在美国买房,也很正常。但是不能因为认为我在美国有房子,就说那是“骗钱”买的,他不能证明我骗钱,就是损害名誉权。遗憾的是法院不判定这一条。

搜狐文化:您您坚持上诉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维护自己在转基因方面的立场?

方舟子:我起诉和上诉,是因为崔永元说我“骗钱”“骗子”“坑蒙拐骗”“网络流氓暴力集团头目”等等大量的诽谤、侮辱言论侵犯了我的名誉权,要看看能不能在法律上讨个公道。这和转基因的争论没有关系。我和很多人都争论过转基因的问题,为什么只起诉了崔永元?因为他没有能力做理性的争论,把精力都放在如何抹黑、败坏我的名誉上了。

不是为了维护转基因,我不认为法院有能力来判断一个科学问题的对错,但是法院应该有能力维护一个人的名誉。

搜狐文化:之前二位的争论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您是否考虑到会对网络环境有不良影响?

方舟子:如果这场争论对网络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话,也是崔永元单方面造成的。在整个争论中,我一如既往地尽量在讲事实摆道理,偶尔调侃讽刺几句,而崔永元则一直在对我进行人身攻击、侮辱谩骂,在法院判决之后,他仍然在说我是“流氓”“骗子”。崔永元在整场争论中的所作所为,与此前他在电视上的形象截然相反,像换了一个人。用网友的话说,这场争论之后,方舟子还是方舟子,崔永元不是崔永元。

搜狐文化:您认为上诉能赢吗?

方舟子:这个就要看中级法院能否公正判案,只要有起码的公正,仔细看了相关的证据,就不难判定我没有侵权,侵权的是崔永元。但是我对中国法治现状也是清楚的,所以我也说过在中国打官司要有着“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的心态,不能过分看重输赢,要看重过程,为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留一份历史记录。

搜狐文化:您的专业是生物化学,所以您对自己在转基因方面的调查研究比较自信?您对转基因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方舟子:我在转基因问题上并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观点。作为一个学生物学出身的科普作家,我只是在科普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美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欧洲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等权威机构的立场,他们代表着国际科学界在转基因问题上的共识,那就是:已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手段也是可靠的。

搜狐文化:您的言论在社会上很有争议,有些人怀疑您有商业目的。

方舟子:我做的这些引起社会争议的事情,例如科普转基因、批评中医、揭露学术造假,都是在尽一个科普作家的责任,没有任何商业目的,除了出版社和报刊给的稿费,没有从中获得任何经济利益。有些人习惯于用经济动机猜疑别人,以为人人都是无利不起早,我只能说这是小人之心。

搜狐文化:为什么会致力于学术打假?有人指责您“用科学的帽子打压人”,您有时候会使用语言暴力或人身攻击吗?

方舟子:我致力于学术打假开始于2000年,当时看到国内学术界造假横行,又没有人出来揭露,看不下去了就站出来,然后就一直持续下来了,目的是希望中国的学术能有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国科学、社会能健康发展。我提倡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这能叫“用科学的帽子打压人”?我揭露造假,向来是有根有据,直言不讳,这能叫“语言暴力”“人身攻击”?

搜狐文化:您对中医、气功、宗教的批判,有没有担心引起伦理争议?

方舟子:批判迷信、伪科学、反科学,是一个提倡科学精神的科普作家的应有之举。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只顾是非不顾利益,不要怕得罪人,尤其是不要怕得罪利益集团,当然也不要怕有争议。



北京晨报采访方舟子:每个人应有自己的成功标准

24 06 2015年

北京晨报2015.6.15

国内许多所谓的成功学,在我看来,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把成功说得太狭窄了,基本上,成功就等于发财,所以那些发了大财、赚了大钱的人们就变成了成功人士,变成了青年人的偶像,像我以前批过的唐骏、李开复等都是如此。

第二个问题,就是鼓吹为了成功不择手段,不受道德的约束,也不遵守公序良俗,甚至违法犯罪在所不惜,只要赚到钱,就是成功,就会被人崇拜。所以,成功学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欺骗、诈骗,许多成功学的书籍里教给人的窍门,其实就是骗术,怎么包装、怎么吹嘘,怎么用看似巧妙其实违法的办法取信于人,攫取财富获得所谓的成功,所以,成功学在这个意义上其实就等于骗术。

人追求成功天经地义,但是不能把成功仅仅限于升官发财,那样就走偏了,那不是成功,只是对无尽欲望的追逐而已,恰恰不能算是成功。更何况为了追求升官发财、成名成家而不择手段、违法犯罪,更非成功,如果这样的人被当作英雄、当作偶像崇拜,那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成功标准,在我看来,成功无非两个,一个是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一个是对社会有所回报。

第一个标准,可能有人说他就想过挥金如土奢侈无度的生活,我们首先应该分清理想和欲望的区别,其次,只要你的钱是合法赚来的,也未尝不可。

第二个标准,或许可以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明,“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所以,不要相信那些所谓的成功学,不要听信那些所谓“成功学大师”、“成功人士”的谎言,你是否成功,其实可以自己判断。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读书日北京晨报专访方舟子:少读人文,老读科学

23 04 2015年

北京晨报2015年4月23日,记者:周怀宗

方舟子:学者

少读人文

老读科学

现在是个网络普及的时代,但是网上的阅读很多时候被认为是不高端,甚至不算阅读。我觉得这种判断其实不合理。图书电子化是发展的趋势,而且最重要是,读书高端与否,在于书的内容,而不是书的介质。

其实对于真喜欢读书的人来说,电子书有太多好处,它很便宜,特别是国内的电子书,要比纸质书便宜太多。其次,它很方便,买纸质书,就有藏书的问题,必然要占很大的空间。我从美国读书回来时,许多英文书舍不得卖掉,也怕回来倒不容易买到,费尽心思托运回来,整整36箱书,回来后又要想办法存放,太麻烦了。电子书没这个问题,除非是为了显摆,但读书不是显摆,读了多少自己知道。

我发现国人读书,有一个特点,上学时学了很多科学知识,也读很多科学的书,但是慢慢成长,就会转向社会文化哲学等等。我觉得应该反过来,年轻时应该多读文史哲学,它可以帮人提升修养,建立更好的价值观。等年纪大了,应该多读前沿的科技知识书籍,使自己能够跟上社会的脚步、科学的发展,并且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了解世界的变化,让思维不断更新,而不是固化。

荐书:

《人造恐慌》:这是一部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作品,作者以科学记者的亲历,普及转基因方面的知识,转基因争论已经带来社会上许多人的恐慌,我想这样一部书是有价值的。

《小泪滴》:一部含有科学元素的童话集,想象奇特,文笔优美,并非仅仅儿童可以看。

《HOW&WHY美国经典少儿百科知识全书》:国外经典儿童科普读物,内容丰富精彩,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鼓励少儿亲身体现,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拍砖中医》:作者是临床医生,也熟悉中医经典,从现代医学角度批评对中医的迷信,难得一见。

《不治就能好的病》:来自大胆敢言的病理学家的健康忠告,避免过度医疗的忽悠,在医德沦丧的今天尤其有用。



北京晨报专访方舟子:今天我们该怎样谈环保

6 03 2015年

c58c5409dfc9fe148c36aef680472c29.jpg

晨报记者  周怀宗
北京晨报2015.3.6

对于二十一世纪,人们有许许多多的定义,商业时代、信息时代、微时代、传播时代等,不论这些定义如何的五花八门,但有一个一定是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那就是——环保的时代。

于中国而言,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基本上已经成为共识,关于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探讨、争论、批评甚至谩骂每天都在上演。然而,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唯心造物的世界里,关注和讨论并不能真正为环境危机带来扭转的契机。在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看来,科学带来的问题,必然还要向科学寻求解决之道,“我主张环保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不是简单地放弃科学”。

科学环保论

两百年前,居住在伦敦的人们,把终年不散的烟雾和散发恶臭的河水,看做是文明的标志。两百年后的人们,再也没有了这样的观点,环境的恶化不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必然,更不是文明的标志,甚至也不再是文明前进必然的代价,它是整个人类不可承受的伤害。

环境问题必须要解决,已然成为世界的共识。然而,更多时候,人们在讨论环境问题时,把原因归结于科技,但却在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把科技放在一边。

方舟子说:“出现这样的现象,和科学本身的特性有关。科学要求严谨,它揭示的事实有时候很专业,很枯燥,很不招人喜欢,不像煽情那样吸引人,可以随便说,读者、听众想听什么就可以说什么,科学是不能夸张的。有些人在文章、演讲中也会出示科学数据,以表明很权威,而其实有的数据是片面的,乃至编造的,但是读者、听众喜欢。”

科学不仅仅是不招人喜欢,方舟子说:“有的环保流派本身就是反科学的,例如西方有些所谓环保组织就以反科学为己任。受其影响,国内有些环保民间组织、环保人士也有反科学倾向,反水电、反核电、反转基因,都是这种表现。”

更多时候,漠视科学、反科学的原因并非因为对科学的仇恨,而仅仅是因为缺少一点儿科学的素养和态度,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科学带来的便利之中,同时也生活在它带给人们的伤害之中,得其利而不受其害当然是最好的状态,但怎样才能做?人们的认识并不相同。方舟子是一个科学环保主义者,“我主张环保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要有科学的态度”,在和人争论时,反对他的人说他是“唯科学主义”。西方哲人曾经说“解决自由弊端的唯一办法,就是更自由”,解决科学弊端的办法,其实也一样,就是更科学。

污染不是科技的必然

批评污染,人人可以,但是如何治污,却并非人人能做。批评官员急功近利,批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这是公民的合法权利,也是寻找环境治理之道的一部分,但却并非全部。

批评一下发展模式,批评一下政府行为,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环境问题,那还太早了,方舟子说:“如何治污其实是个很专业的问题,普通公众很难提出什么可行的见解。公众能做到的是关注污染问题,督促相关部门采取行动,而对污染的研究、治理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机构、部门。普通公众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在环境问题上很容易被煽动起来,如果贸然采取行动,往往会好心办坏事,为了环保反而做了对环保不好的事情。”

不好的事情有时候并非加重环保的难度,加重污染,也在于对于污染和治理污染的误解,甚至对于科学和污染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都存在着普遍的误解,方舟子说:“虽然有的污染与科技发展有关,但并非是科技的必然结果,相反的,科学技术可以被用来减少、消除这类污染,也可以用来消除自古以来就有的、与科技发展无关的其他污染。”

比如雾霾,方舟子说:“有些东西并非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雾霾的产生,并不是在科学发展后才有雾霾的。例如农田烧麦秆,居家烧煤炭,到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是雾霾的重要来源,它们就跟科学发展无关,自古以来就有的。有些雾霾来源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例如工业排污、汽车尾气,没有科技发展就没有这些产业、产品,也可以说跟科学发展有些关系。”

理清这些关系,对于治污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但这样的事情,非得需要专业的科学研究者才能真正做到。但是首先需要的,是一个科学的态度。愤怒可以理解,但愤怒之后,还要继续寻找真正可行的办法。

回不去的原生态

在治污成为共识的同时,绿色生活、环保出行等同样深入人心。多数人会把污染看做是科技带来的副作用,因此大家不开车、步行,少使用可以排放污染的工具等等,或者干脆放弃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回到原生态的生活。

面对科技这把双刃剑,如何享受便利,如何防止伤害,有时候太伤脑筋,所以干脆放弃,成了许多人想象中的理想方法,但这样的因噎废食,这样的脏水孩子一起泼掉的做法,真的好吗?

方舟子说:“人们有一种‘过去的好时光’的心态,总以为过去的时代是美好的,就像人们年老了会回想年轻时的快乐,过滤掉了种种不愉快的记忆。实际上过去的好时光是不存在的。我看过美国一幅漫画,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个原始人对另一个原始人说:有些事不太科学,我们的空气没有污染,我们的水也干净,我们每天都锻炼身体,吃的都是有机食品,可是为什么我们都活不过30岁?”

事实上,完全放弃科技便利的原生态生活不仅仅是不科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根本无法实现的幻想,方舟子说:“除了发发感慨表示自己很有情怀,也没有多少人愿意真正过所谓原生态生活。那些提倡过原生态生活的人,往往自己就开着豪车、住着豪宅、享受着科技发展的好处。”

在方舟子看来,“对于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还是只能通过科技发展来解决,回头路是走不通的。当然,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并不妨碍提倡过绿色生活、环保生活,只是不要将其极端化,而且绿色、环保生活往往也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例如,现在提倡无纸办公、无纸阅读,用电子文件代替纸质文件,用电子书代替纸质书,这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

科学理性最重要

科学究竟有没有治污的办法?方舟子说,“在一些发达国家对污染治理、环境保护都做得很好,这只有通过科学的办法才能做到。伦敦、洛杉矶以前雾霾都很严重,后来治理好了,而其治理,都离不开科学的方法。但是科学的办法只有得到应用、推广,才能发挥作用。”

大多数后发型的国家,都在面临着环境问题的严峻考验,而发达国家则走在环保的前面。一种常见的观点是,西方国家把重工业、低端的、污染性的产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使得这些后发的国家承担着全球发展的代价。

方舟子并不完全认同这样的说法,他说:“发达国家投资商出于人力成本和环境成本的考虑,会把一些制造业转移到落后国家,这并不是有意转嫁代价,只不过是因为落后国家的劳动力便宜,而且对环保的要求也比较低,自然而然的转移。这和国内有些企业开始在比中国更落后的东南亚国家办厂是一个道理。实际上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公众未必乐意见到这种制造业转移国外的现象,因为减少了国内就业机会了。”

那么,怎样才能用科学解决科学问题,又为什么明明有治污的技术,却难以被应用?方舟子说:“关键在于如何克服自私的天性,在发展和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对本国有好处,保护则未必,所以国际上可以为一个减排问题争论不休。在国家范围内,发展对地方有好处,保护则未必,所以地方政府会为了追求GDP而无视保护。同样,发展对个人有好处,环保意识则更多地依赖于人们的修养和良知。要搞好环保,就要以人类为本,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具有全局、长期眼光,而这往往是违背了人的自私、短视天性的,所以很难,只有通过长期的科普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依靠科学理性才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