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先生的最后20年[二]

2009年12月18日

上文书说到人到了45岁以后,创新的可能性降低了。

对于华罗庚先生来说,其实也有这样的问题。

王元院士的《华罗庚》一书中对于华罗庚先生在50岁的时候开始将目光转向优选法与统筹法做了这样一个看似不敬的解释,那就是华罗庚先生即便想继续做纯粹的数学问题,也颇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了,至少和以前相比,很有今不如昔的状态了。

于是,开始全面转向数学的应用,甚至是数学的简单应用。

关于这个转向,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不见经传的说法,那就是当时数学所的党委书记有时候会说到知识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强大做贡献的问题,暗示华先生做的纯数学研究其实距离国家需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说者也许有意,听者更是有心。华先生心中不太高兴,但是人家说的也有道理,所以就把无名之火先憋在心里,想着等自己在数学在国民经济中获得应用之后,再来和你等理论理论。

自然,这一段经过了我的演绎,不过,虽然是演绎,却是符合逻辑的。

从1965年左右开始,华罗庚招兵买马,进入现在称为“管理科学”,当时被华先生定义为“统筹法”“优选法”的具体应用之中。

其中的统筹法,按照1965到1985年一直追随在华先生身边的计雷老师的说法,那就是CPM的通俗化,广泛化。

而CPM就是关键路径法,是项目管理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要在整个的工序网络图中找到那条时间最长的路径,因为它决定着整个工作的完成时间。

为了推广这一方法并使得全国人民都听得明白,华先生写了不止一本小册子,这些内容发表在人民日报,并最后单独成书,成为中国科普史上笔墨浓重的一件事。而且他使用喝水泡茶这一的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了统筹法的精义,我爸爸当时年轻的时候就听曲阜师范大学的老师讲过,而曲阜师范大学的老师则不是从华先生那里倒了几手了。

由于华先生本人的影响,而且加之这一思想非常有用,优选法在工厂的生产组织中特别有价值,“用了都说好”,当然两好加在一起,就变成了一股中国建国后管理科学化的传播洪流。甚至可以说,至今,各类管理思想的传播都无法和当年相比。

既然在一地一个行业可以使用,当然就可以推广了,毕竟,大家在工作的时候,尤其是做项目的过程中,都需要类似的思想。

于是,这一过程持续了接近20年的时间,遍及全国26个省市区,工程浩大,怕只要政治运动才可以和它相比。

而推广双法的小分队,其中有些学者成为了中国管理学界的重要人物,有的后来虽然转行,但是也为当年受益于华先生的小分队而念念不忘,比如,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长李未教授就是当年小分队的成员之一。

除了优选法统筹法之外,华先生还对中国的经济学不太满意,纯粹的政治经济学有时候无法具体分析经济中的一些数量化的规律,可是,当时的中国对于西方经济学处于无知或者不愿知的状态,华先生从“大道定理”入手,开辟了华氏经济数学理论,又是一朵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鲜花怒放了。

实际上,我本人的硕士导师刘家壮先生就一直在华氏经济数学理论并在中国当代经济改革的情况下进行推广和拓展。这怕也是中国经济学家里少有可称学派的一支。

华先生在经济数学方面的论文随后发表在科学通报,而且一发就是7篇论文,基本奠定了整个华氏经济数学理论的整个框架。

做理论就可以做到最好,做应用则可以达到全国学习推广,记得自己读书时常看到一些“最后”人物的消失,比如,有人说庞加莱是世界上最后一个集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于一身的大数学家,费米是最后一位集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于一身的大物理学家,还有谁谁是最后一位什么什么。

如果我们将这样的说法映射到中国版本,那么,华罗庚先生怕就是集纯粹数学与数学应用成就于一身的大学者。尽管他所应用的数学并非自己创新的数学体系,而是借用了很简单的数学工具和方法,但是,他所推广的东西又确实是对于中国当时在管理科学上处于无知状态下的启蒙知识,这个意义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下文书我们继续来分别谈华先生在数学应用方面的成就,会稍微具体些。这里先做概括性介绍。

环佩叮当

2009年12月18日

女子优雅的风度是怎么培养起来的?

无法确知,或者说,对于我来说,这是无法确知的事情。

看山西的话剧《立秋》,知道山西的大户家女子当接近婚嫁年龄时就要被关到一个绝对与外界男人没有机会接触的绣楼之上,吃饭睡觉上厕所都是不能下楼一步的,以保证其纯洁的程度不受任何怀疑。

但是,绣楼上培养出来的怕多是哀愁而非优雅吧。

于是,会想起苏小小的故事,她的成长似乎就是没有任何阻碍的疯长,西泠松柏下是恣意的挥洒青春,个性随风张扬。

有时候冥想一个悠远的古代,一些不必为吃饭发愁的人,一个平和平静的年代,女子们又是怎样被家庭培养呢?

突然有一个词就从脑子里跳了出来——环佩叮当。

其实,环佩怕并非古代女子们必备的衣服装饰品,也是贾宝玉这类公子哥们会带的东西,但是,和这些大老爷们应该且肯定不同的是,古代女子身上的环佩是不能随意叮当的。

这些“叮当”是无意间出现的一些动静。

“叮当”声虽然不是刻意追求的效果,可是,我的心里总觉得在用优雅的步态去控制那环佩使其尽量不发出声音的同时,女子们内心里是否总在盼望着突然的一阵风会是环佩碰在一起呢?

如果是,这就是外在与内心之间的一种微妙的平衡了。

从小处看哥本哈根的争吵——暖气的五个档位

2009年12月18日

前天,一到办公室,立刻就觉得很温暖的样子,原因是外面有些冷。

此时的阳光尚好,蓝天上偶有散布的云朵,在阳光里也就能够感觉得到暖意,可是,总还是温度不高了,所以,避开阳光,就觉得寒意缤纷。

户外和户内就有了明显的差别。

其实,我的办公室是没有阳光的,刚好在办公楼的内侧,窗外是天井,自然无法见到阳光。

那么……进屋后温暖的错觉也许是有暖气的原因。就去摸了下暖气,发现是凉的,脑子里一片糊涂。

再仔细一看,原来暖气竟然是关着的,怎么打开呢?再仔细看了下,发现了开关之所在,就拧了一下,轻轻的哗哗流水声立刻响起来,再拧大一些,拧到最高的五档,用手触摸就感觉得到烫手了。

又试用了其他档位,发现手感上能够有明显的差异。想了下,就把档位定在了3档。

北京家里的暖气是陶瓷覆面的,显得很高级,可是,没有这样的档位设计,也就使得温暖始终居高不下,一般穿衬衫都没有问题。不过,仔细一想,觉得有时候能量肯定地被浪费了。

哥本哈根正在热闹,我们国家的谈判代表正在为国家发展而大力排放的利益拼命力争,但是,怕是首席谈判代表也知道,我们其实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真要下功夫,单位GDP的排放降低40%,怕降低48%都是可能的。

也许我们国家在单位GDP排放上面力争就是这样的背景了,我们知道我们有这个潜力。

华罗庚先生的最后20年[一]

2009年12月17日

1910年,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中国到目前为止最伟大的数学家(没有之一),华罗庚先生,出生。

2010年,一个世纪过去,终于到了华罗庚先生的百岁诞辰。

因为我本人老在很多场合下自称华氏传人,而且还常自称所谓“正宗”传人,且是第三代(就差衣服上缀上三个布口袋了),而自称之下,总要有所为记,就准备好好地对华罗庚先生的最后20年做个追忆。

说到华罗庚先生的最后20年,其实我并无多充分的资格去评述,毕竟我甚至连其本人都没有见到过,更不要说追忆和他相处的时光了。也就是说,这里的系列文章其实是在“论”华罗庚先生的最后20年,从我个人的认知角度去看华先生对于管理科学的贡献。

是以为记。

一、华罗庚先生最后20年之前的事

华罗庚先生对自己有个基本的总结,如下:

——20岁成名,30岁成家,40岁而声名震天下。

虽然这话看上去有点“大”,这事实上是非常贴切的。

且不说第一句,20岁成名,他从一个初中生到发表论文被慧眼识英才,被请到清华大学当资料员,然后又破格成为清华大学的教师,接着到英国学习。其间尽管坎坷,却几乎没有被耽误。名气虽然不能和网络时代相比,一谷歌或百度就好几万个网页,当时在行内却是非常知名的。当然称得上“成名”。

30岁,由于英国的机会,他接触到了更多的学科前沿并利用自己的智力解决了不少问题,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的知名专家。

40岁,1950年,在伊利诺伊做教授的他回到国内,开始了对于中国数学界奠定基础性的一些作为。并在随后的日子里提拔了一大批人才,中国当代知名的数学家几乎半数以上都和华罗庚先生有关,可见其影响力。

我还知道杨乐先生在某次说到:自己没有能成为华罗庚先生的入室弟子而深感遗憾。

这就是大师的魅力了。

万哲先院士在山东大学数学院讲演的时候,提到中国人在运筹学(还是图论?我有点记忆不确切了)方面的第一篇论文是华罗庚先生最先发表的,而实际上,这样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多个学科的学者把自己学科的首创归因于华先生,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读书的时候,当时的数学系副主任苏淳博士(中国文革后首批18博士之一)邀请了一位俄罗斯的博士来合肥访问,这位先生说到自己还解决了华罗庚先生在概率论方面提出的一个公开问题。

除了用论文等影响学界外,包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创立也直接来自华先生的远见。

这些华先生的早期论文和作为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数学界乃至中国的其他学科方向。

当然,华先生赖以成名的可能还是数论,在这一领域,他是中国乃至世界数学界都不可回避的名字。

中国第一个得到数学界最高奖励——菲尔兹奖——的丘成桐先生多次提到华罗庚先生的贡献,说他在数论上的成就当然很高,但是他还有更高的成就,那就是在多复变函数论上的创举,那是华先生创立的学科,世界的多复变领域的学者都是沿着华先生开辟的道路前进的,这个伟大和仅仅解决了几个公开问题不可同日而语。

也因此,因为华先生的百岁诞辰,很多学科方向都会拿出很大的精力来纪念他。我甚至都可以断言,明年将会是一个到处充满华先生名字的科学界“华罗庚年”。

从彼岸到此岸,从黎明到夜晚【欧行漫记1】

2009年12月17日

《欧行漫记1——从彼岸到此岸,从黎明到夜晚》

一、引子

北京西山八大处中的一处我从来没有去过,上次带了学生去八大处游玩,想这次该去一处了吧,结果到了一问,在装修中,不开放,就悻悻而离开了。还是从二处向着七处一步一步地爬上去。

奇怪的是,八处却不在最高处,而是在和二处基本平行的另外一个地方。因为好奇,我在第二次去西山的时候曾经专程去过这个八处。

八处有一些现代石刻,刻了很多故事在上面,没有标点,文字却也一般,似乎不是精选之作。上面故事不少,只有一个是给了我印象的,那就是一位高僧撑船去宣扬佛法,他却没有从此岸到彼岸的目标,而是船靠哪里,就在哪里驻足,宣扬佛法。

而人们生活的目标不是为了由此岸而升登彼岸吗?

那些宗教多数宣扬的都是这些内容,你要行善,你要修炼,甚至你要苦修,才能荣登彼岸,而彼岸——妙不可言。

于是,人们为了这样的一个虚幻而去工作和学习,而去修行和做事。

我的个人经历是从小村庄开始的,每一次觉得这次总应该到了彼岸了,可是,又是一股力量在牵引我,冥冥中的声音告诉我说:“你所在的依然是此岸,彼岸在另外的地方,还要继续行走。”

于是,我就继续行走。

此岸如何清晰界定?彼岸又当如何描述?这终于要成为一个问题了吧,至少我似乎依然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而我向往着的亲爱的欧洲,你会是我的彼岸吗?

第一次来欧洲的罗马尼亚,我一直都是在追逐夜晚的脚步。那个下午,在北京登机之后,就不断地在追逐着暮春强劲的太阳,太阳太快而飞机太慢,最后则变成追逐太阳残存的微光了,那光亮由灿烂而暗淡,最终在慕尼黑转机的过程中消失得没有痕迹。

我的心也就随之沉寂下去了,会想起阿波里奈的《蜜蜡波桥》——

让黑夜降临让歌声吟咏
时光流逝了我没有移动
 …….
会也有自己作诗的冲动。
夜晚缓缓降临的过程
耳畔会有轻轻的歌声
曼妙的旋律舞蹈在更深的深夜
天光黯淡时尘世的灯光却在变亮
照耀了寂寞守候着的心灵
——上下起伏不定

二、一路风尘

这次的前来欧洲则是追随黑夜。凌晨2点的航班,起飞后的窗外自不必看,一定是浓墨一样的黑,频繁闪烁的微微的光只是来自飞机的翅膀,而与天空无关。

睡,漫长的睡,甚至连飞机上准备的电影都没有了看的兴致。

而抵达法兰克福时已经是晨曦初露的时分,吃了一碗稠如米饭的稀饭后也倒不觉得多饿,就开始了漫漫的转机过程。

好像飞机有点晚点,本来计划中达到的时间应该是5点半,可是下飞机后已经是7点了,而8点20分就要等上前往波尔图的班机,我就有点紧张了。

紧张归紧张,队还是要排的,只好随着刚刚睡醒的大队人群慢慢移动吧。

先是验证过关,德国的小伙子问我去哪里,干什么,我轻轻说了合作研究,他说那你应该是个教授吧,我说是。就盖下戳记过关了,不到1分钟,而等待时间则是25分钟。

接着再去行包安检,又是30多人的队伍,只好继续等待,轮到我的时候人家查验的特别仔细,几乎翻了个底朝天,好在也没有什么,就重新收拾好去在北京就已经知道了的登机口。

又是一段漫漫长路,这次稍微好一点的是路上有两段特别长的平路扶梯,不过,也嫌太慢,就在上面走了起来。又是楼梯上下,折腾个够,才算到了我候机的A区。

而我在A32,似乎还有继续走路下去,我苦笑了一下,但还是加快了脚步,好在每个区之间也都有扶梯,而且扶梯在开始及结束端都有个起伏,不完全是平路,德国人真行,扶梯要不特别长,要不就是这种样子,总之能够为你考虑的方便都考虑了。这样,走两步走上扶梯,再走两步再上,也算不得多累。

其间,听到多次航班消息,德语加英语,我学过一年的德语,所以即便是德语我也还能听几个数字没问题,经过摘耳聆听,发现每个通知都与我的航班无关,就加紧了脚步继续前行,过安检后大约又经过了15分钟的样子,才到了A32,刚要松口气,又发现怎么这里的登机口写了一个9点多起飞的航班,倒是汉莎,可是是去奥地利的,一定与我无关,头上就开始冒汗了——难道我注定要坐不上这一班飞机了吗?

好在可以问,凑近拿了自己的机票,人家告诉我转到A24登机口。看看时间,已经8点25了,没有别的选择,那就抓紧疾步前往A24吧。

于是,又往回走,这次连坐扶梯的兴致都没有了。

到了A24,发现人们正从登机口里走出来,又看到屏幕上显示的字样,放心了,肯定是还没有开始登机。

看到了登机口边上报纸栏,就取了一份德文的一份英文的,不过也实在没有什么看下去的心思,还是继续等待并观望着。

不放心时又去问了一下,这个柜台的服务员告诉我“Just take a seat”,我才完全放下心来。

看着飞机上的人下光之后又过了15分钟的样子,我们开始了登机的过程。估计,这15分钟里,飞机上要打扫打扫卫生、上些食品饮料什么的。

汉莎的班机明显不如中国国际航班的飞机新一些,不过稍微好一点的是座位间的空隙要大,而来时的国航班机都无法伸开腿,觉就睡得很不舒服。更好的是,三个人的座位只有两个人坐,于是把中间的座位空了下来,当然显得比来时宽松多了。

评价在数学上是易题,在管理科学中是难题

2009年12月15日

关于评价,我有名人名言一句,又自称其为陈氏评价困境,这句话说道——

完全可以决然地说,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多准则排队评价,都能在结束后很容易地找到一个很漂亮的反例,来证明这个评价结果是荒谬的。

怎么会出现如此困境?评价真的如此之难吗?

其实,评价在数学里是易题,象上述多准则排队评价,基本可以等同为多维空间中在确定约束下寻找一个最优向量,这个向量一般是存在性没有问题,甚至还可能具备唯一性。

但是,怎么在管理科学中就成了难题呢?

这与管理科学和实践息息相关是分不开的。

管理科学中的评价问题,并非是要找到一个最优“向量”,更多是为了在评价结束后进行资源的分配,当然,这一所谓的资源可以是广义的“资源”。所以,评价都带了目标的,评价本身都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后面的其他目的。

即便管理中的评价是为了评价,那么选取的指标中也很难找到完全反应某个准则的具体化的属性。甚至,再远一步,即便是找到确定性的指标和属性,因为权重的不同选择也可以造成后果的极大差异。就如评价健康与否这样的一个简单问题,如果我们选择身高、体重或者某些身体上的比例,也无法说明是否真的如此,所有的这些数值都会有一个适用范围,超过了范围,即便比例依然是黄金数,也一样是不健康的。

更不要说素质方面的评价问题了,更是无法说清楚。

也因此,如果参与排队评价的人多,对于任意一个结果找到一个反例的可能性也就陡增。

所以,考试中要按分,因为如果要按所谓的素质,要冤死很多人,只好按分,而分有时候也说不清楚,比如作文的分数,就是个太弹性的东西,也就需要标准化试题,尽量减少主观性带来的偏差。

于是,荒谬的事情就愈发增加,当要参与排队的人群大到可怕的地步(中国国情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排队中人数都多到可怕),其间荒谬的事情就更多了。

最后,如果很多大佬在一起确定了一个评价准则,则大家就会按照这样的准则去努力,而如果这样的评价可以机械化,则很好,比如生产产品的质量控制。而反之,如果这样确定出来的准则本来就不能沿袭机械化的路子,则全体排队人员还是会按照这样的准则去行事做事,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迫机械化”。科学的创新在这样的机械化面前就根本没了机会。

中国的科学界或者教育界,因为不管什么事情,排队的人都太多,而准则的确定却是机械的,根本不给不愿意被机械化的人以机会和空间。

“钱学森之问”当然无解。

钱学森自己所以脱离了被机械化,是因为他的主要科学生涯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经历,而回到中国就是老大,国家对于武器的强烈需求又不会限制他思想上的发挥,一旦限制,就很可能造不出来,这个风险远远大于限制的风险,所以干脆放手。

所以,钱学森本身脱离了成为“钱学森之问”背景的可能性,可是,长期在学术上自由思想的他却不知道更多其他学者没有这样的机会,他的困惑也就可以理解了。

快点申请剥夺杨振宁的诺贝尔奖资格

2009年12月15日

杨李对于宇称不守恒的贡献大小之争继续发酵,有朋友在我文后留言继续申明这个东西是李政道的贡献,杨是蹭车者。

如果,为什么不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申请评审剥夺杨当年的获奖资格呢?

看留言者的意思,杨完全是贪天之功,对于这个东西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

如果,可以写个申请来申诉了。

也让国际物理学界继续笑掉大牙。

合作,就要有个合作的样子,不要既合作就要在合作过程中分得尤其清楚。

而如果准备要分清楚,就别合作。

还是,合作前没想到荣誉和名誉问题,等有了成就才觉得应该好好地掐掐?

事实上,后来两个人又和多个人合作过,也还合作得不错,至少不像他们这样,最后你一拳我一脚地来往不休。

应该不是因为两个人都是中国人的原因吧?

烦请举些老外功成名就后掐架的例子,让俺们别为身为中国人而羞愧。

——牛顿和莱布尼茨?

这个不合适,因为他们没合作过。

——戴维和法拉第?

好像学界公认是后来的戴维嫉妒徒弟。

抑或其他人?

好好让我们开开眼吧。

方舟子够狠

2009年12月14日

方舟子关于杨振宁和李政道之争的事情发了两篇文章。

我们很多人看杨李吵架,多是直接从吵架的表象上去分析,方舟子则够狠,直接去验证书里提出的观点,而不是就观点就阐述自己的观点。

比如,《李政道传》的书里说:杨振宁抢第一作者,方舟子就把两人合作发表的论文全部列了个表,里面23篇文章里,李政道是第一作者的有22篇。看到这样的数据,再联系到所谓的“抢第一作者”时间,大家就可以根据数据有自己的判断了。

再比如,《李政道传》的书里也引用了李本人的说法,认为当时的所谓“署名惯例”是按照字母顺序,老方就把当时发表杨李合作文章的那期杂志取了来,发现30多篇论文中的接近半数的文章并非是按照所谓“惯例”进行的署名。于是,关于署名惯例的说法我们立刻得到了第一手资料。

在该问题上,方舟子说:“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他们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论文是在同一期Physical Review(1 August 1952, Volume 87, Issue 3)杂志上紧挨着发表的。也就是说,同一期杂志发表了他们的两篇论文,杨要求两人各在其中一篇排第一,这个要求我看一点也不过分。”

而我们很多科学家伙吵架,都是就观点而观点,这样的架是永远都吵不完的,当然,不排除某些人喜欢吵没头没尾的架,所以,故意不去考据最直接证据,而把吵架当成一种乐趣,此时真相倒是次要的了。应该说,中国人的很多架就是这样吵的,毫无意义。

看了方舟子的这两篇文章,我有点理解为什么在很多吵架中,方舟子同学总能在有优势一方的原因了。

——拿证据说话,而不是拿观点说话。

科学家伙们以后吵架,想一招制敌,还是应该学习一下方舟子的做法。

于是,季承先生的这本新的《李政道传》怕是给李先生带来的负面东西更多了,尽管看到方舟子文章的人并不多,可是,铁证如山,总是有人能够用这些直接证据去驳斥市面上流行的一些稀奇古怪的观点了。

我们“求真”的精神真需要大大提高才是

关于杨振宁和李政道之争的陈氏观点

2009年12月14日

因为季羡林的儿子季承先生最近出版了新《李政道传》,“杨李之争”的旧事再上水面。

我一向是有“陈氏”观点的人,所以,这里也要申明一下:

1,关于获得诺奖的宇称不守恒定理

如果还有纠结于谁的贡献大的伪问题,我只想问他一句话:“如果没有杨振宁先生的贡献,是不是这一定理会推迟乃至可能没有?”

我个人的回答是:肯定地会至少推迟一些时间。也完全有可能无法获得成果。

在两人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这一工作中,杨振宁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甚至这一点也是李政道先生所无法否认的。

2,两位先生是不是学术水平本身有很大的问题?

我认为,他们俩都不存在所谓“学术水平差”的问题。

他们合作的时候很好,获得了很多进展,有些地方改写了物理课本。即使两人不合作的时候,转而和其他学者合作,也都各自做出了很漂亮的工作,应该说,诺贝尔后的不少工作至少也都不比我们中国的任何顶尖物理学家差。

3,杨先生本人对于决裂一事有忏悔之心

我亲耳听到杨振宁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对于和李政道的决裂,我非常懊悔。”

能够当众有这句话出来,而且说到“懊悔”这样的自责的话,我认为都非常不容易,同时也值得我们大家敬佩。

4,我同时认为,“杨李之争”的事情不应该继续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发酵。由于两人的事情存在双重名人效应,几乎所有对科学有点兴趣的中国人就会特别关注。但是,那些具体的细节追究来追究,均非本质性的东西,所以,不再追究也罢。

因为我的过错,只好让张君脱下了衣服

2009年12月14日

当然,看到这题目,肯定又有人说我是标题党了。

而这次确实是标题党,因为所谓的脱衣服仅仅是脱了上衣的西装外套而已,而且,张君还是位男士。不过,上当您可别怪我,要怪就怪您的好奇心吧。

这次的前往华侨大学,我是准备非常不充分的,非但领带没有带,连正装都没穿,所以,初秋一般的天气使得穿了羽绒服我满身是汗的同时,又因为看到同来学者们西装革履的样子,我再次主动从头上开始向外冒汗。

怎么办?要知道,这次的活动可是一次正式的仪式啊,而华侨大学本来就应该讲究仪表,而这里又是旅游管理学院啊,更不用说了,于是,不管从哪个角度说,我那厚厚的袖口还略有些脏的羽绒服实在是太不像话了。

就短信找了谢博士和张君,谢博士还以为我是下午讲演时需要西装呢,说可以中午的时候帮我看看,而张君理解得则比较到位,刚好和我又是老乡(他曾经一度在我老家所在的山东泰安读书),立刻知道我是想在揭牌仪式上正装以待。

当然,更好的是,他符合旅游管理研究生的身份,今天穿了一身西装,而且很乐意把他的西装借与我应急,宁肯自己穿一件白色的衬衫。

不管怎样,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当大巴车一到华侨大学的陈守仁经济管理大楼,我们一行人下车,张君一眼就认出了我——穿羽绒服在泉州实在是太扎眼了。

二话不说,张君脱下了西装,我就把自己的羽绒服交于他,又毫不客气地戴了他的领带,这才器宇轩昂地随着嘉宾的人流来到了楼前的揭牌仪式现场。

张君和我个子相比,略微高点,而我比他胖些,所以穿他的西装刚好合适,再看四周,发现所有的嘉宾全部正装,我暗自庆幸有这么一位老乡和一个机缘巧合。

在我拿过他的西装的时候,旁边旅游管理学院的同学们掩口笑者有之,诧异者亦有之,总之,这样临阵磨枪的局面估计他们也都是很少见到。

“旅游安全与应急”之重要可见一斑了,而这次揭牌的恰好就是华侨大学的旅游安全研究基地。

于是,我这个以应急管理为职业的人先在这里被比我年轻十几岁的研究生上了一课,而且局面使得我只有老实听课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