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科研经费分配机制——面对面的申诉机制是最需要的

2010年1月8日

饶毅教授谈了目前国内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

文章写得很不错。

从这篇文章里,我们更应该可以看到,一般青年科研人员在当下的科研背景里生活之艰难。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观点是:对土鳖不好,对海龟会真好吗?

这一观点大概在很久以后都不会过时。

李宁当时在我的一篇博文后感慨到:还真是的,在外国做科学家,你能拿到多少钱是可以想见的,可是在国内,一个人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拿到多少钱。也许比承诺的低很多,也许比承诺的还好,一切运作,存乎一心。

饶教授幸运的是,他大概申请了大项目,所以还有个答辩机会,知道谁在评审自己的项目。

而对于中国更多的青年人来说,你连谁枪毙的你都不知道。也许他主动枪毙了你还回头告诉你说“就我投了你赞成票”呢!死都不知道死在谁的手里。

我的一个硕士生2009年的十件大事里说,不想读博士想去工作了。

我无语,不过心里似乎很是赞成她的决定。因为她的老师,我,才刚刚从泥坑里爬出到泥的上方稍微能喘口气,而她真要走这条路而在国内,还不知道得在泥坑里待过久才好呢——

另外,我也说过如果解决经费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也有一个招数:让申诉的路子更好走一些。

只要公开申诉,那些不懂且敢于枪毙你的人就会被逼到“要么公然无耻,要么持心公正”的选择上去,在公开的状况下,要一个人果断地选择无耻还是困难的。

这是我的策略,不过应该是在50年内都无法实现的一种建议。

所以,饶教授不应该指望下一代,应该指望2代以后。

“亿人计划”T大学S教授正在申请中国国籍

2010年1月7日

【发布不知道准确不准确的小道消息一条,这条小道消息是娱乐大家的,您要当真是您的事情,与俺们无关】

据“大路边透露社”特别渠道消息,我国前年引进的百万年薪“亿人计划”,目前就职于T大学的S教授,目前正在申请脱离U国国籍,回到拥有中国护照的状态。

S教授认为自己舍弃了U国非常优厚的条件而回来爱国,真是受委屈了。

当记者问到S教授是不是受到网上的舆论压力才准备改回中国国籍时,S教授表示,我当时宣誓成为U国人时就是骗U国鬼子的,而U国鬼子太傻,到现在还不知道呢。在经历了敌营若干年之后,重新宣誓成为中国国籍拥有者,是我之前就计划好的事情,不久后我就将宣誓回籍,而这次,S教授特别强调,我的宣誓确实是真的!

 

我为啥一定要痛扁某人——再谈爱国问题

2010年1月7日

网络上说话口无遮拦,自然会引起很多口舌之争。

口舌之争很有意思,不少人都能够从中锻炼了文字能力和反应能力,而我们中国人又喜欢围观吵架,平白地还能招来些看热闹的人,娱乐大众,更添趣味性。

不过,架是不能老吵的,吵得太多也就会很累。

虽然我们近代的吵架高手梁启超先生曾经教导我们说——即便全国所有人口(设为N)中的N-1个都与我为敌,我也要坚决地和这所有N-1个吵到底。

原话不是这么说的,而且原话也是有背景的,那就是袁世凯称帝。他从袁身边逃跑后,在报刊上发狂言如下。

不过,梁启超先生描述了吵架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假想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都是自己的吵架对象,这就不是一般的吵架牛人能够达到的境界。而且在梁先生本人原本是帝制的鼓吹者的前提下,这样的架更加吵得有声有色,有历史意义,康有为相比梁先生差别很大,其中一个原因也就在这里了。

科学家伙们之间的架也是如此!

其实,大多数架都不是没有来由的架。科学家伙们(即便是中国的,或者说尤其是中国的)都是很聪明的人,基本都会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革命原则来选择吵架对象。

当然,也有些科学家伙有心中的所谓正义感在,那么,吵架就不见得非要选择那些和自己有过节的人了。

那么,贬斥哪些人呢?和那些实在的或虚拟的人吵呢?

一般情况下,会和那些品质很差,且其恶劣品质会更加恶化中国环境的那个或那几个特定的科学家伙。

我想,行笔至此,大家应该知道这样的人究竟是哪位或哪些了。

说句不太好听的话,中国人其实不太有爱国的传统,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素质不好,而是说中国人想爱国有时候却不一定能爱得上,甚至你都不一定有那资格,就如我在自己的履历表上填“无党派”,可是,每次无党派的代表都还是程思远先生一个,永远轮不到我,我这样填也是白填,也没有人真认为我是中国最大的党派——无党派——人士之一。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中国人不能说单个说爱国,要说就要说全体、大家,这有点类似人民,人民包括大家,可是自己本身却不能真被当“人民”看。

那么,谁有资格爱国呢?

最有资格的就是“非”中国人,他们是最有资格爱国的一群人。

当然,我们中国人一定要团结全体中国人(也要团结外国人),不管他有没有中国国籍,只要在中国待过就是我们的团结对象,可是,再怎么说,也总说不到他们反而拥有更强的资格了吧?至少大家应该均权吧。

而某些媒体就糟糕在这里了,一到国内的人爱国,到了报纸上就是“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是谁?不知道,也许有你有我,也许没有。而国外的人一开始爱国,那就是“某某某放弃了什么什么,回来爱国。”他都成美国人了,依然是爱国志士,这世界咋这么不公平呢?

“非”中国人爱中国也无可厚非,可是,他们教育中国人怎么爱国就错了。你也许在国外受过委屈,更加希望祖国强大,那从来没有出过国的人莫非会反而天天盼着中国衰落?!除了当年的龚自珍先生之外,我想应该很少人公开表达过希望中国孱弱的心思。而且,内心里也不会如此希望,只不过因为海外中国人更能亲身体会到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外国的区别,更加希望自己背后有个强大的政权和国家罢了。

某些当年发誓效忠美国的人一回过脸来就说爱中国,可是却拿着比中国的普通科研人员多几十倍的个人收入,被中国科学家伙们吐一脸唾沫是理所应当。

也许他会说,当年他宣誓效忠美国是假的,是没办法,是逼良为娼。

那么,彼时彼地的发誓是假,此时此地的宣称就是真的了?我不知道真实与虚假之间,究竟应该用什么来划分。用他自己的说法还是用其他客观标准?

在语言之外,我们看的更多的应该是行为。

不是说你一回国就是行为了,那远远不够,谁都知道在国外无法体会“被人仰视”的伪快感,可是我们的大学或其他科研机构会给人这样的氛围,不少人所以回国正是觉得在外国钱也赚够了,该弄些“群氓”来敬仰敬仰自己了,而已!更何况,中国会给他们差不多接近海外工资的收入,至少购买力比不差甚至更强。

一回国就是爱国??!!您骗谁呢?

真要产生自己期待的“爱国”效果,就要有非常的行为。不能说你因为到过外国更加爱知道爱国重要,那就够了,你得有具体行动。从来不可能有一方面拿祖国的高薪,一方面你反而要获得比其他拿很低薪的人更爱国的荣耀。

对于这类人,我的看法就是让他彻底闭嘴,直到他不得不在舆论的压力下拿出让大家认可的爱国行为,即使这个做法完全是被大家逼的而非志愿也没有关系。

大家都是科学家伙,不至于看到某科研上的牛人(那也是给外国的贡献)出来喊两嗓子——我今儿爱这里了,明儿我又是那儿的人了——就激动万分,而且这样的激动还一点回应都没有。全成了大家跟人家打招呼,人家理都不理的情况。

我总想着这样的场景:某牛人昂着脖子说爱国爱省,众人一番敬仰,鼓掌连连,可是,牛人头也不扭。他究竟是牛还是人?

要说,伟大领袖毛主席还对着红卫兵们挥挥手呢——

前段时间谈科学精神,有人说是“实事求是”,这个来概括也没有什么不对,不过,里面一定要加上一句,或者强调一句——批判精神和质疑精神是科学精神不可或缺的方面!

有了质疑,我们才不会别人说啥我们信啥,才不会人家手一挥往前,你就跟上去当炮灰。程咬金可以这样,科学家伙不能这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假冒“爱国”的科学家伙一出来说话,我就觉得恶心,已经上升成了心理上的恶感。

这样的人什么时候说话我不恶心呢?那就是得有我认可的爱国行为,而这个所谓行为其实非常简单,多得的钱吐回给依然贫穷的中国的父老乡亲就够了。

不过,估计他老人家不会有这种行为的,发表文章,获得荣誉,那更多意义上是他个人的事情,我想大家也不至于愚蠢到看到某人发表了牛杂志的文章,立刻高呼——作者又爱国了!而且因为杂志牛,所以这次爱得更加强烈!

今后,只要这人还好意思腆着脸出来,那就出来一次痛扁一次,莫谓言之不预也。

美国人施千人高声宣称自己是河南人啦

2010年1月5日

一个人能够没牙到什么地步,一般人很难想象。我一向觉得,与其剖析中国人,还不如国际化一点,好好剖析一下美国人施千人,于是,这里我们不妨看看某些美国人牙掉的情况。

有点意思的是,这个美国人原来到处宣扬自己爱中国,后来发现怎么说怎么都不合适,最后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可是,那股“爱心”无处着落,又因为此人在中国某地待过一段时间,现在就改成爱河南了。

作为河南省的邻居,口音都和该省人很接近的山东人,我看得隔夜饭差点吐出来了。

这个美国人曾经在河南省成长过,知道那里花生多,还特别给大家讲了花生的故事。

我恰好没多久前在《故事会》(2009年9月份左近的某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上刚看过一个关于花生的故事。

某大大贪官,从小喜欢吃花生,到成了大贪官都还没有忘记这个爱好,每次吃饭都会点酱花生、醋花生、炒花生、生花生,等等等等,有记者为此很感动,就去他老家采访了他妈。

《故事会》里的他妈就讲起了这个孩子如何爱花生,如何和姐姐哥哥们抢花生、骗花生、偷花生的童年趣事。说当时为了不让孩子们偷吃,就把花生装在篮子里挂到了家里的梁头上让孩子们够不着,结果,哥哥姐姐果然都不知道怎么去拿花生来吃了,可是这点哪里难得住聪明的他啊,他就会不断地趁家里人都不在的时候用一根长竹竿捅篮子的一边,于是,花生就从另外一边掉出来了。

到了需要吃花生的时候,他的妈妈才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没有去批评其恶劣行径,而是相反果断地认为这个极其聪明的孩子肯定有出息,就把全家人节省下来的钱专门供这个孩子上学,其他孩子则委屈着不让读太多书。

结果是——一个大大的贪污犯被这样慢慢培养起来了。

故事里没有说到这个大大贪官是不是也顺手弄了个美国国籍,或者弄个“裸体做官”啥的。根据其人从小就表现出来的聪明程度推断,这人先去宣誓成为一个法律上的美国人,然后回国拿中国的俸禄而高调宣称自己其实只爱中国,爱自己当地的河山和百姓,估计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科学家当然和贪官要有所不同,毕竟他们还不会直接贪污老百姓的钱财,只会间接盗用。就看到某科学家做了美国人之后,恰当时机果断回国,甚至会因此觉得自己应该更理直气壮地作为美国人的身份宣称爱中国,这种情况中最著名的那例施千人教授因为拿巨额高薪而同样巨高调地宣扬爱国,已经在全国全世界华人那里丢人现眼到一定程度了。

丢人倒没关系,藏拙就是。可是,他倒有本事,丢人一定要到“家”,没多久就改成了“爱”家乡,还“我是河南人”!果然到“家”!!

我很无奈地笑了——“花生将”先生可真有你的,俺咋不知道你的“爱”竟然会这么多呢?

回了国,拿了上百万的年工资,还有上千万的这钱那经费的,还坚决不耽误继续“爱”这“是”那,这怕才叫真牛吧!我发现自己对这样的人只有由衷佩服的份。

我的一河之隔的邻居们啊,竟然会存在美国人用如此下作的具体行为回头来自我表扬所属的河南属性,再次高调宣称我是某某人!咱们到底该咋看他才算合适?

也许他是个教授啥的,还这“万人”那“亿人”的。可是,我咋看着这个曾经在邻省成长过的美国人时,只觉得他是河南省人里面最为败类的那种呢?

最后,俺们作为邻居,也多事地给提句醒,希望河南省的各相关部门、大学什么的都注意了,上次这个美国人一说爱中国,好家伙,一下子就把中国好不容易从纳税人手上征集来的钱弄去了好几千万,N多啊!而俺这个邻居省可怎么也还算是个穷省,可不能他一声称是您这地儿的人,你就一激动把好几亿都拿出去准备给他瞎花——还是把钱用在正地方吧。

知识分子的尾巴与政治家的尾巴

2010年1月4日

、先描述一个理想状况

 
1,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尾巴在99%的情况下要夹着。
 
2,而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尾巴应该在99%的情况下露着。
 
二、再描述目前的实际情况
 
1,对于中国绝大多数不是一把手的政治家来说,尾巴确实是夹着的;而对于大多数一把手来说,尾巴是翘着的;
 
2,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尾巴也是夹着的;只有极少数的知识分子,尾巴敢于翘着,而在翘着的这些不多的尾巴里面,大多数是被斩过的,或者被斩过多次;不过从古至今,斩的位置已经从根部慢慢外移了,希望有一天,刀依然落下,但是被斩的地方已经是尾巴上的毛发这样的位置。那时候才是“知识分子的节日”。
 
我们观察当前的现状,发现中国知识分子的尾巴在99%的情况下和政治家的尾巴一样,也是夹着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为什么和我们描述的所谓理想状况刚好是相反呢?
 
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夹尾巴的关键原因探讨
 
其实,这是有历史,有来由的一种现象。这和中国古代一向的知识分子与政治家很难区分是有关系的。原来的“劳心者治人”的观念其实首先说的是“官员必须是知识分子”,除非你的权力是天赋的,也就是说所谓的”天子”,那么,如果你不认得几个字则很难成为政治家,而在“学而优则仕”的基本氛围中,官员和知识分子在某种意义上基本可以等同,或者我们可以说:官员与知识分子的交集部分占到官员的99%以上,而往往这99%的人又是知识分子里最顶尖的那群人,或者说最顶尖知识分子中的99%成为了官员,只有少量流落民间。这当然与学成文武艺必须得找个买主的市场行为有关。
 
这样的结构,古代知识分子的逻辑当然就是会按照官员的逻辑来进行的。
 
这很麻烦,因为我们前面说过了,官员中99%是需要夹着尾巴的,于是,知识分子中这些顶尖者每天都夹着尾巴成为常态,他们完全按照官员的基本要求来要求自己,最后我们所看到的结果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夹着尾巴的。

这非常不正常。

拥有了知识,当然也就拥有了利用所掌握知识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感是需要把尾巴显著地亮出来的,而不是夹着,但是,中国知识分子习惯于夹着尾巴,于是,本来应该承担的责任就无从显示,这可如何是好?

四,为啥政治家的尾巴应该夹着?

并非所有政治家的尾巴都是夹着的,事实上,有的也可以翘着。不过,如果您老人家不是一把手,还想翘,一般情况下是要被砍掉的,或者给一锤子让你吃痛,最后回复到夹着的状态。所以,能够一直翘尾巴的政治家是值得尊重的。

我非常尊重的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不是一个擅长夹尾巴的政治家,于是才会有著名的“三下三上”,他最后一次决定性的复出也是被迫夹着尾巴的,那就是当时的中央让他做出的承诺:“不为自己翻案。”

可是,性格上比较豪爽的邓小平怎么会被一个明显不合理的承诺而束缚呢,我可以承诺不为自己翻案,可是,我“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全错了,那么,批判我的那些做法肯定也全错了,此时,我还需要单独再为自己翻案吗?

可谓政治家的胸襟和作为!

他这般“翘尾巴”的行为在自己不是一把手的时候,是很难为上面所认可的,于是,翘尾巴一段再夹尾巴一段,中国也就随着这样的举动而起伏沉浮。

五、结论

俺们认为,当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翘尾巴的时候才可能使这个国家有所作为,但是,中国人却不习惯于让权力和权势、权威达到第一把手地步的人翘尾巴,这样的结果也就是发展无法做到可持续。

要不要总结年度“十大”

2010年1月1日

一到年底,很容易看到各类“十大”不断出来。

要不要总结一个“十大”?我个人的看法还是应该总结一下。

毕竟,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年了,不可能没有几件值得记住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如果不去总结,很容易忘记。

以前的时候,觉得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会记在自己的脑子里,可是,等时间过去后,才发现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会出现在记忆力,很多都随风而逝了,甚至追忆时连年份这样大的间隔单位都会模糊。

所以,我觉得每年来个十大还是很有必要的。

虽然,你的十大也许只是“今年又胖了10斤”这类事情,可是,看到结果后你还是会有振聋发聩的感觉

所以,我自己总结,总结的时候同时会发现自己到底一年中在意着什么样的事情。

有一个关于选择的小故事,说如果面临两难选择时,你可以掷硬币来决定,但是很多事情,当硬币落地前,你已经有了倾向性的选择。

人生很多事情也是这样,当你去梳理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究竟在意的是什么。

除了我自己会总结外,我也一样地让自己的学生去总结自己一年内的十大,也希望他们知道自己这一年内究竟哪些有了较大的甚至本质性的改变,而哪些依然停滞不前?

新闻媒体总结的也多数是自己一年内主要关注的是哪些东西,而每个事件当时是用了什么样的心去关注,结果如何?都是值得回忆的。

所以,虽然你的事情也算不得多大,没有影响世界,可至少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或心情,那就说说吧——

 

2010年第一期《应急管理汇刊》主编寄语

2009年12月31日
每年的年末,当各个新闻媒体盘点该年度的“十大”时,我们都会发现,入选的多是突发事件。
当然,有时候也有因为应急管理做得出色而入选“十大”的,但是,这样的情形少之又少。
也许,从这样的一个侧面,我们也能够发现人类的应急管理还没有强大到游刃有余地应对突发事件的地步。
不过,我们还是希望2010年能够是一个美好的年份。
而所谓美好,一般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积极要素的加强,比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另外一个则是消极因素的减弱,比如灾害事件,因为可能的风险而付出的成本。
是的!我没有说错,确实如此——
因为可能的风险,我们要实现提前付出成本,而不是在风险事件真正发生之后。那些用于发展积极要素的资金和资源就要被这些可能的事件给浪费掉,而如果你不去为这些风险事件准备,则到时候会付出更多。
那么,准备的资源之一,也许就是一个每个人关键时刻佩戴一个的RFID设备。
而它也正是目前中国的IT界在为“物”们考虑的一个专用设备,构建所谓“物联网”的重要支撑技术。也就是说,虽然是“万物互联”,它一样可以用在“人”上使得“万人互联”,当然,是在关键时刻,而不是平时,平时我们有更多手段将大家联在一起。
于是,我和张雪说:“如果大家都因为灾害事件到来而逃跑,那么,能否采用RFID来在某些特定的地方清点一下人数啊?以使应急管理人员清楚大家逃离的整体情况。”
张雪说:“应该可以吧。”
于是,我把“可挽救性”(Salvability)这个概念改成“可救援性”(Rescuability),对其内涵做了更多的阐发,让张雪考虑了一下怎么基于RFID这类技术考虑衡量疏散过程中的高效救援问题。
张雪完成论文后就把它投给了COINFO‘2009的国际会议,并与200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这次会议上宣读了论文,我们该期汇刊把这篇文章作为最重要的一篇论文刊载在这里,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关于救援过程和相关技术的思考。
这篇论文是关于应急技术的,但是还不纯粹是“技术”,其实,中国大地目前正在对着“应急技术”在各地猛烈地投标,而要投的标内容基本都是所谓“应急平台”。
但是,据我所知,具备“现代”特征的应急平台目前基本还不存在,而现在的所谓“应急平台”基本是应对传统突发事件的,是“信息传输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基本不具备更高级的用于应急的功能。
那么,“现代应急平台”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也做了一个初步的探索,介绍了应急平台的需求分析与总体的样子,以及与传统应急平台相比所应表现出的优势,然后介绍了支撑现代应急平台的理论与关键技术,以及具体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开发方式的选择。
本期刊载的第三篇论文则是关于应急实践的,这是来自浙江某镇应急情况的介绍。在发现了这个镇应急管理的确做得好之后,我还特地派出我的两个研究生——李季梅和武艳南——去当地做了一个星期的调研,对当地应急中更多深刻的东西进行了调查分析。
除此以外,本期还刊载了一篇来自四川省旺苍县公务员对当地应急管理具体做法的介绍,由于旺苍的特殊地理位置,做法有些参考价值。
应急一定需要实践的支撑,也一定需要技术的支持,还需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探寻更一般性的规律。
我们期待着应急管理,尤其是现代应急管理,能够早日在多个方面都有突破,也许,2010年底在总结一年“十大”时,关于如何漂亮进行应急的事情能够成为占据更多的版面。
 
 
 
陈安
2010年1月8日

个人2009年的十件值得记忆的事情

2009年12月31日

按照重要程度,总结下自己在2009年的10件大事。

一、父亲甲状腺出现问题,一家人都很紧张,后去医院手术,非常成功。此为第一件大事。【突发事件】

二、父亲母亲和陈热闹共同飞去海南旅游5天,这也是他们初次乘坐飞机。【新体验事件】

三、现代应急管理的研究有所突破,《现代应急管理》系列丛书第一本出版。【建设性事件】

在这一类里,还有其他一些事情,随后要写“应急管理研究”的十件大事。包括:举办和参加了多次会议、研讨、课程班等,中韩双边会议,出版《应急管理汇刊》6期,组里成员发表论文20余篇,拿到项目多个,获得“创新团队”荣誉一个,受聘兼职教授,客座研究员,邀请国内外学者前来我处访问。

四、第一次踏足欧洲,包括属于东欧的罗马尼亚和西南欧的国家。【新体验事件】

五、陈热闹的幼儿园“事业”开始,且很顺利,没有闹事。这个应该归结为面向未来的风险评测和应对工作做得好。【意外好事】

六、给自己的学生提供出国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两名同学分别前往韩国和罗马尼亚。(这个其实也是应急管理的事情,也可以并入“三”中)【建设性事件】

七、哥哥在北京买了一辆北斗星,比当地便宜数千元。嫂子也到北京逛了鸟巢,随后从北京开车返回老家;侄子大学二年级,也开始交女朋友。【家族新事】

八、写了各类文章很多很多,继续产生和扩大影响。包括一些报刊、杂志、学术期刊的约稿,以及博客文章。【文人文事】

九、给导师刘家壮教授办了70寿辰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感情事件】

十、继续走遍全国的计划。今年新去了山西平遥和乔家大院、太远,辽宁沈阳,浙江杜桥,四川的绵阳、绵竹、汉旺、北川,河南的平顶山和淇县,重游了四川成都、广州、河南的开封和焦作、海南、杭州、南京、泉州、福州、天津、济南等地。同时,二赴韩国。【新体验或旧体验事件】

“憨傻”航空公司和“昏傻招”

2009年12月24日

那天在法兰克福的时候,看着Lufthansa这个字就发了傻。

为什么我们要把它翻译成“汉莎”呢?一看,原来是后面的五个字母是hansa,莫非是当年的翻译者没看到前面的四个字母,直接就按照汉字的拉丁字母给翻译了过来?

费解中——

按照德文的念法,这个念作“露富谈啥”,和“汉莎”基本没有关系。

就又想起了另外一个说法:“婚纱照”,突然某一天就觉得是“昏傻招”了,或者“混啥招”?唉,也许这个解读才更加地符合现实?

谐音真是个美好的东西,我喜欢谐音。

应急管理专业大一的学生如何做相关研究?

2009年12月19日

今天收到一封信,如下:

敬爱的陈安博士:

我是广东XX大学09级应急管理的学生,作为一个大一的学生,虽未能深入了解应急管理这一新专业,,是也深明其重要性,我已组织了一个大学生团队,欲研究与应急管理有关的领域的方向,望得到你的建议,好是告诉我们(作为我们这些新生)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

谢谢!打扰你了。

对于这封信,我先无奈了一下,原谅我之前还专门写过一篇博文《没尾巴的信后面是有尾巴的人》,对现在的学生写信从来不告诉对方自己是谁的古怪做法提出批评。

可是这样的信依然很多,看来人从有尾巴进化到没有尾巴真的很困难啊。这样,有的无尾巴的信来了,我就直接把我的那篇博文给对方发过去,有的学生比较懂事,很不好意思,抓紧时间再写一封信告诉你他是哪里的人名字叫什么,于是,交流得以继续。

有的则不理你了,这样也好,省得浪费双方的时间。

有的更让你无奈,告诉你一个名字,然后其他的东西还是啥都不说,好似国家秘密一般。

其实,象这般的希望获得一些建议的信,最好还是把自己的情况已经环境情况(在哪个大学读书等)交代一下,以方便别人根据你的情况回信。

这封信倒是交代了自己的背景,缺的是自己的名字,不过不想去计较了,想来这是目前的90后的学生的统一问题,计较也没有意义,就认可吧。

于是,准备好好地就提出的这个问题回答一下。

首先,我的建议肯定并不新鲜,即便对于一个大一的新生有新鲜的地方。那就是,按照研究的一般规律去做,就可以。那么,研究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呢?

1)深入学习该领域的基础知识,比如,阅读该领域的经典作品(著作、教材或论文)。【如果厚着脸皮说话,我会也向你们推荐我自己写的那本《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随后出版的第二本书】

2)寻找其间存在的问题。问题可以是应急管理本身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行业、领域、区域、企业中尚存的问题。当然,如果要去寻找问题,则必须对现状有所了解,那么第1.5步就是对现状有所了解。

3)如果确定了要做的范围,那么,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将自己学到的基础知识想法向实践中应用,二是根据问题去寻找其他解决方法,而这些解决方法可能是基础知识中没有涉及到的。

4)你当然也可以考虑去做理论问题,不过,对于一个大一的学生来说,我个人的建议还是从具体领域入手考虑。

说了这么多,读到的人可能觉得等于白说。确实有这个问题,任何人说大概都是这几条,那么,接下来我说点具体的。

比如,对于暨南大学的学生,你们又得天独厚的地方,那就是广州市面临着明年的亚运会,这里有许多值得去考虑的问题,完全可以从广东的实际出发,面向亚运会可能的风险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来考虑对策研究。

一、北京当年的亚运会和去年的奥运会一度面临什么类型的风险?这个可以简单地理一下。

因为风险肯定很多,大家可以分工去整理,比如你整理赛事风险(如果太大,可以局限到田径赛事的可能风险),我整理服务方面(可以具体到宾馆服务、电力供应领域)的风险。

二、对于这些风险,北京当年是怎么做的?亚特兰大当年是怎么做的?上一届亚运会的举办地是怎么做的?

三、除了可能的风险以及规避的问题,去年北京的奥运会出了事情,上一届亚运会也出了事情(一个运动员死亡是最大的事情),那么,广州更大的可能是出什么事情?可以根据当年广州的情况做个估计。

四、然后就是对策研究了。如果出现这个类型的事情,则最好的处理策略是什么,如果出现那个类型的事情,则可能的对策又是什么。这个可以去做比较多的研究。是事先给出一个方案来应对,还是形成一套处理逻辑,而不是考虑具体方案,等等,都值得去考虑。

我的这个建议是应景式的建议,刚好广州离你们最近,而且广州确实在操心这些事情,不希望到时候应急,而要在事先就把问题搞清楚,尽量预控。

不过,现实中也还存在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也需要进行研究。就一般性的问题而言,可以是机制设计,这个问题我正在考虑。目前的机制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

1,什么东西搁在一起就可以组成机制?是一些政策条文还是应该包括更多的东西?

2,机制可以分为多个类型,比如,启动机制、协调机制等。其间肯定存在机制间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究竟体现在哪些地方?真的使用时,谁优谁后?相互间能“容错”运行吗?

3,行业的应急机制和区域的应急机制设计逻辑有何相同或差异?大家之间要不要衔接?可能衔接起来吗?你找出两个处置机制来(一个来自电力,一个来自航空),看看成都机场出现的停电事故大家如何来协调?

当然,成都的事情是教训了,可是,这样的教训在今年11月初雪灾的时候全国很多地方再次重现了,而此时的协调又变成了哪些主体间的协调?问题出在哪里?能否解决?都值得去考虑。

4,再简单到大学生身边这样的具体场景。大学食堂或者开水房有没有拥堵现象,如果设计一个吃饭机制或者打水机制,使得这一的拥堵尽可能地减少?哪里做得好?为什么?我们做得不好,又是怎么回事?

5,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做些更多的理论方面的探讨,不过,对于一群有热情的大一学生来说,应该从具体问题入手,慢慢寻找感觉,在高年级的时候再进入抽象点的理论研究,应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了。

最后,如果你们的研究可以逐渐获得进展,我很愿意把我们的“应急管理研究网”和你们共享,你们的阶段性调查或研究报告可以上载到我们的网站,以使你们的研究保护段获得更多关注和建议。

随便说一句,开始对我的称呼“敬爱的”我有点承受不起,在我小的时候,我们都说“敬爱的华主席”,呵呵。那是很高的称谓了。

多谢你们!也期待着你们丰富现在的应急管理研究队伍,给这个队伍增添更多的活力,开始的批评显得我心胸不够宽广,你们也多多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