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七凤到匡三朵——说说两部女人成堆的电视剧

2010年2月2日

一,从“初五凤”——刘佳说起

  演员刘佳凭借电视剧《任长霞》获得了比较高的荣誉,最近她在《密战》里又当了一次女主角。

  可是,这些女主角虽然戏份很大,我个人却觉得并无多大艺术价值,反而是她在《家有九凤》中女配角的表现要比《任长霞》里强很多。

  而且,不仅刘佳,《家有九凤》几乎所有角色都有出彩演出,包括那个演主角始终不行可是演配角非常棒的姜武(姜文的弟弟)。

  在《家有九凤》里,这些优秀演员的杰出表现让人分辨不出来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这就是好的艺术品所蕴含的内在魅力吧。

  刘佳出演的是初五凤,而她的双胞胎姐姐初三凤则由刘莉出演,后者曾经在《篱笆女人狗》等电视剧里屡屡出现过。

  有意思的是,最近新出的电视剧《鲜花朵朵》有一个和《家有九凤》完全一致的故事架构。出演双胞胎姐姐匡三朵的是女主角,由《蜗居》为了房子天天吃面条的那位以及《媳妇的幸福时光》里出演毛豆豆的那女主角出演。

二,两部女人剧的相似点

  《家有九凤》和《鲜花朵朵》两部电视剧的相同点太多,而后者又拍得有些拙劣,所以,我准备不看其余的部分了。

  1)家庭结构类似,九个姐妹<——>七个姐妹。两个家庭都没有儿子,都是在第三代才出现了男孩;

  2)这多女儿里面都有一对双胞胎。不过,前者特意岔了顺序,是三凤和五凤,也就是说,其实四凤才是五凤。而《鲜花朵朵》里,特意安排让双胞胎的妹妹四朵为了救人而牺牲了。

  3)都有其中一个女儿未婚先孕。《鲜花朵朵》是女主角三朵,《家有九凤》则是初七凤(后来还升任了处长),这个角色由李媛媛出演。当然,孩子的爸爸都爱这个女人,而且是一直在爱,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才无法结合。

  4)都有一个玩艺术的小妹。初九凤学的是美术,考的美院,最后和比自己大很多的学院教授怀了孕,最后生了一个儿子;而匡六朵退学考了戏剧学院,找了一个已婚大款,为他生了一个儿子。

  5)都有一个瞎折腾的妹妹。初八凤玩的是以拆航空母舰为名的集资,而匡五朵啥都不干,天天在家或逛街,后来玩的是骗婚,还是还是骗了外国人。

  6)大姐基本算是任劳任怨的。

  7)都有一个女儿对家庭有些疏离。刚巧都是老二,初二凤和匡二朵。

  8)都有一个女儿不是这家的,也就是说,是老太太和别的男人生的,按照《家有九凤》的说法,大家“不是一锅的馒头”。

  9)都有一个男人瘫痪了。初七凤孩子的爸爸,以及匡三朵正在谈离婚的老公。

  不说了,还有很多很多一样的地方。

  中国的家庭里,在一个镇的范围内就会出现一家生了九个女儿的情况,至少我是认识我爸爸单位那九姐妹中的四妮的。而拿这个做结构来编写电视剧,大概也就很难脱了俗套。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先做的容易更精彩。从刚才说的这两部电视剧来看,除了这一特征,还可以看得出积聚一堆一流演员和集合一堆刚入道的演员的差距,电视剧在塑造人物方面,同样的架构,表演效果却差别在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于是,《鲜花朵朵》基本不给我留下印象,而《家有九凤》则深刻到不敢遗忘。

  难怪有那句著名的话呢,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朵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

  再比如,当我们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无法不一下子想起来《雷雨》的基本故事结构,《黄金甲》未免也太像了,只有细微的不同。也因此,《雷雨》作为艺术品可以永久,而《黄金甲》也就热闹一时罢了。

三,两部电视剧的家长

  想来,《家有九凤》的主角应该是老太太,由著名的反派女演员李明启出演的。

  所以说李明启是反派,是因为她在《水浒传》里出演了撮合西门庆和潘金莲的王干娘,后来在押赴刑场的过程中被人扔了一身的白菜帮子。

  在《还珠格格》里的演出就更不用说了。

  老太太后来还演过《双面胶》里的东北老太太,也活灵活现的,老演小角色,真是委屈了这个功底深厚的老演员。

  《家有九凤》充分把老太太的潜力挖了出来,就象英达把彭玉给挖掘出来一样。

  和《家有九凤》的老太太相比,《鲜花朵朵》里的老爷子有点接近,也是东北人,连有些胖的身形都相差不多。不过,后者就过于简单,基本上只要他一出现,没几个镜头就开始大吼,角色的性格有点过于单一,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我一直以为,凭借《家有九凤》出色演出的老太太应该得个什么奖的,可惜的是,最后好像还是失之交臂,那个角色应该是老太太获得公众和专家认同的唯一机会了,我悲观地想。

  评价角色出演的如何,我想是件有趣的事情,现在再重新看那些50年代-70年代左右拍出的所谓经典,简直已经没法再看,好像是《柳堡的故事》吧,镜头里看见女主角从远处走过来,走到镜头跟前,就特意做了一个动作,然后又离开了,看得我无奈地笑了——也许这就是当时的演员水平吧?难怪江青同志在主管文艺工作的时候这个看不上那个看不上,我觉得要是我也看不上。

  当然,也许正是因为江青同志,才使得文艺战线如此缺乏人才的,那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不说。

四,女人剧里的男人们

  既然是女人剧,男人的角色有会有点尴尬。

  《家有九凤》除了七凤的老公(姜武饰演)之外,其他的男人戏分要少很多。

  五凤的老公稍微有点痕迹,记得五凤(刘佳饰演)笑了笑说:“现在你也升了副股级了”,把我给乐的。其实,把副股级换成“副处级”,“副部级”,效果一样可笑,可见有些中国人在意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五凤的男人原来因为不是副股级,在家里就老受五凤的欺负,经常因为五凤忙于国家大事而被迫做家务以及倒洗脚水。后来他自己也升了副股级之后,就明显硬气多了。

  三凤的老公原来是个厂长,退休后有失落,后来疯了,也是个悲剧角色了;四凤的丈夫则是个没生育能力的农民,角色出场不多,却也很有意思。

  《蜗居》里的“宋思明“在《鲜花朵朵》里出演一个三朵爱且为他怀过孕,之后四朵也爱上为了救他而死,最后七朵也爱得死去活来的这么一个角色,可惜的是,这位先生在整个演出过程都显得太呆板窝囊,让人很觉无趣,这样的男人在电视剧里竟然能赢得这么多女人的爱情——不可思议。

  二朵的老公则是一个脸谱化的知识分子形象。而和六朵同居的“李秋实”之前在《媳妇的美好时光》里演一个类似的角色,也是有钱不知道怎么花的男人,看来,他的戏路给固定了。

  大朵的老公则由《炊事班的故事》里的班长“洪剑涛”出演,为这部比较闹心的电视剧增添了一些喜剧色彩,这是这部剧中少有的感觉。

五、整体感觉

  看了十几集《鲜花朵朵》之后,发现每集都有让人很不舒服的地方,一大家子基本都是在为一些事情发愁,幸福的时光很少,看得没了兴致,就去上网查了查结局,发现最后一集还有点大团圆色彩,不过前面太没劲了,不太让人舒服,且每集均如此,我已经决定放弃看后面的内容。

  人即使选择看一部悲剧的电视连续剧,也希望有很多亮色的内容在里面,至少有些场面是让人荡气回肠的,这一点《家有九凤》、《大宅门》、《亮剑》都有,使得它们具备了很好的可看性,而《鲜花朵朵》怎么就没做出来这样的效果呢?我有点费解。

  主角感情的始终压抑可以是一部电影的格调,如《棋王》等,可是,在一部很长的电视剧里,如果每集都是类似的格调,我想还是失败的,看完之后,除了不舒服就很难有别的东西留下来。

  对于一个艺术作品,读者或者观众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收获积极的东西,能够回味很多的场景,除了闪耀悲悯的人性光辉,还应该有一些向上的力量蕴含在流动的剧情中。

  从这一点上说,《鲜花朵朵》不是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尽管它借鉴了《家有九凤》的基本架构,可是,细节做得太差,以至于给人以天上地下之感。

  如此,还不如看几集《武林外传》呢——

中国科学界的上民、人民和屁民

2010年2月2日

  以下阿拉伯数字是“或”的关系

  一、上民:

  1,拥有资源或分配资源的权力,且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使用这些权力

  2,取得过一定成绩,自然就容易拥有伪精英意识,自以为自己智力水平很高,觉得自己应该凌驾于人民或屁民以上

  二、人民,或叫中民:

  1,知道自己是人,同时把自己和别人当人,有尊严,有责任心

  三、屁民

  1,自愿与上民修好,愿意仰上民之鼻息

  2,自愿为上民喝彩,即使上民侮辱的正是自己

中国科学界的脊梁会是伪精英分子吗?

2010年2月1日

  有一个不知道究竟低水平还是高水平的海龟说要高声呼唤高水平的土鳖。当然,“呼唤”是假,继续其“伪精英”表演是真。就他那点小心眼,希望通过这文章表达出这中国所有土鳖实在是没啥高水平的意思可谓昭然若揭,否则怎么会让他这样一个一般“低”水平的海龟来假装呼唤呢——也许他老人家愿意通过文章告知大家,就他这样的水平,土鳖里还没有一个能超过的呢。

  今年是华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逝世25周年,就还是拿他来说说吧。华先生也许应该算海龟,毕竟他当时是在伊利诺伊大学的教授任上来的中国,可是,他回来后,一直都从身边的土鳖培养起,大家耳熟能详的王元、陈景润先生,还有更多名字响亮程度并不亚于这两位的学者,都在华先生这样的海龟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而当时中国的环境又是怎么的环境,大家想必也是知道的。

  反倒是这个海龟本人,自己在海外的起点不知道差到了哪里,可是,一回到国内,又是这计划,又是那基金,还能利用博士这些资源,比当年的华先生强了很多倍。可是,十年来,他培养的学生,或者说学生培养出来的他自己,又达到了怎样的层次呢?

  当年的华先生面对木讷的陈景润,土气的王元(不时在思源楼看到先生,直到今天依然土气),以及更多甚至连饭都吃不饱的学生,励精图治,专心治学,可谓要项目没项目,要房子没房子,终于还是取得了多个方面的成就。

  当然,如果按照这位海龟伪精英的说法,也许把华先生算到他们的队伍里都有点勉强,因为华本人没有什么“各论比牙”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也没有在海外做什么博士后,充其量只是算在英国进修过几年罢了。或者,即便算海龟,也大概算不得他们这样纯种的海龟。

  华先生回到国内的时候,国内的情况应该说非常不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到了生命的后期,华先生开始致力于推广现代管理的思想和做法,则更是没有什么科学管理的土壤。但是,艰苦如此,先生还是依赖于身边这些土鳖,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把中国的数学界和管理学界建设成一个还能在某些方面和国际对话的学界。

  按照今日这位海龟的呼唤的思路,华先生也许当时也应该更加大声地呼唤呼唤高水平的土鳖,而不是从身边抓起,从自己做起。

  土鳖的平均水平自然是不高,可是也有很多踏实做事、一步一趋的人,达到高水准的也可以列举一大串,写到这里,就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那篇论中国脊梁的老文章,究竟谁才是中国的脊梁?是默默奔跑不放弃的科学家伙们(包括土鳖和海龟),还是站在一边自以为拥有了指手画脚资格的伪精英们(里面有海龟也有土鳖)?

我知道你那沉默的情意

2010年2月1日

  本文题目,我在引用的时候一时迷糊了,不知道是“情义”还是“情意”?

  是啊,情后面跟着“义”还是“意”,仔细琢磨,应该是不同的。

  原来写过一篇小文,说南方的女子多情,北方的女子多义,后者指的:北方女人完全可以以命相托,更不要说你那上面数额有限的存折和银行卡了,所以,“义”为北方女子的标志性词语。

  不过,“义”与“意”比,“意”也许有默契存焉,最是那一低首的温柔,似一朵白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不过,“雨巷诗人”戴望舒应该用的“意”字,他在乎的一定是江南温柔细雨中的柔情蜜意。

  大学时才听到盒带的费玉清,高中时只能偷偷从香港电台的一个聊天听歌节目里录下几首,其中还没有这首《初恋女》,而有另外的《拨动尘封的琴弦》、《故乡的女孩》之类。

  发现,以诗入词更加隽永些,欧洲是常把名诗反复谱曲的,席勒、歌德的诗都有这样的故事,而中国几乎没有这样的习惯,当然,《明月几时有》这样的词除外,不知道是不是唯一的例外。

  到了近代,名诗谱曲到是颇时兴了一段时间,可是,当我们开始把领袖的诗、词或者随手写下的散乱的句子谱曲时,就距离艺术愈远了。

  徐志摩的诗大概是谱曲最多的,余光中的诗在台湾也一度是谱曲的首选。

  而其他诗人,则少多了,除非你是专门为电影电视剧写歌词。

  《初恋女》据说就是戴望舒为一部电影写的歌词,后来收入他的诗集里,我发现,很有歌词的韵律,仔细想来,是否是诗呢?好像也可以算得。

  这诗或歌词的最后一句很奇怪,我一直费解,在听到这歌的时候还没有网络这个东西,就猜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

  先照录这最后两句:

    终日我灌溉着蔷薇
    却让幽兰枯萎

  我当时的猜想是也许是愿意浇灌爱情之花,而让道德之花枯萎?

  终于停留在猜想了,现在,我再次上网翻出这首歌,知道,原来的蔷薇河幽兰都是有所指的。网上说——

  据说,幽兰指诗人的初恋女友施绛年(施蛰存之妹),而有刺的蔷薇则指当时的妻子穆丽娟(穆时英之妹,现居上海)。

  如果如上一段所说,我的猜测就刚好反过来,浇灌的是道德之花,而枯萎的才是爱情。

  对于那爱情,诗人在同一首诗的前面写道——

    我难忘你哀怨的眼睛
    我知道你那沉默的情意

  果然,是情意而非情义。这大概就是雨巷诗人当时的爱情吧。

中国科学界与中国足球界:比比看

2010年2月1日

  中国科学界与中国足球界,真是两个中国最发愁的“界”啊,记得以前就有学者对二者进行过比较。

  俺们觉得,最近两界的相似度好像在增加,要不,今儿咱们也试着比比看?

  先说相同点吧:

  1,都想冲出祖国,走向世界,让人家认可认可。

  可是,都非常困难。

  科学界只是论文数量冲出去了,可是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科学贡献,就给外国人查缺补漏了。偶有个把能为人家认可的,也属于稀有事件。

  足球界也时常和外国队来个友谊比赛热身赛啥的,可是,基本属于陪太子读书。偶尔冲出去一回,很快就一球不进铩羽而归了。

  2,都不断派年青人到海外去学习。

  结果,这些年青人在海外表现都还可以,可是多数人一回国就完蛋,同流合污的速度那叫一个快,甚至还不如不出去呢。

  3,都不断地请外援。

  开始时请来外国人当教练,后来觉得不过瘾,也请了运动员过来。

  结果,来当教练的拿把钱就走,甚至还是兼职的。德国那把乙级队带到甲级第六名的教练施拉普那,都用德语声称了很爱中国,报纸也不断宣传他的爱国情操,可是现在理性地去看,他似乎更爱中国的工资。

  如果是请来运动员呢,就期待着他们好好踢,也带带我们的人,结果——不说了。

  4,足球界踢假球赌球已经成为风气,科学家发表假论文或抄论文成为习惯。

  且两界中的很多个人都用这个假的东西换了很多真金白银。

  5,足球界从高层就烂得不行,还天天出台这个宣布那个,可是根本性的问题没人管。

  科学界呢?手段也有很多,不断地在宣称要使用,可是,最基础的问题没人操心。

  当然,两界也有不同的地方

  1,足球已经开始从高层“抓”起了,科学界还从小萝卜头开始惩罚

  2,足球我们已经可以随便开口骂人了,包括CCTV也开始明目张胆地骂足球;可是,科学界——

千人计划剩下的钱,可以考虑奖励“过程”

2010年1月28日

      百人计划不稀奇

      江河湖海且拥挤

      千人计划人何在

      且立潮头看好戏

  中土大唐的事情让人真是没法说,俺们的上司单位搞百人计划,后来发现“百”实在是太少,弄着弄着就上千了。

  教育部的“江河湖海”学者也基本如此,本来觉得弄上几百个得了,结果弄着弄着,各类“江河湖海山林峰苑”上万都有了。

  可见,中土以及中土海外流民中人才的数量确实多。

  那就来个百人和万人之间的吧,于是,国家级“千人计划”滚烫出炉。

  可是,找啊找,找啊找,竟然发现这世界上怎么就没人才了呢!

  千人计划弄了上百就打住了,这可难坏了始作俑者。

  按照某大牌教授【据说他那一大家子人里就剩下一个年薪不百万的】说法,如俺们这样位于中土底层的“科学家伙”即使向着千人计划哭诉亿次,千人计划也是理都不会理的,所以,俺们再穷可也不敢打这钱的主意,那就干脆闲下这心来,给那剩下的一大把钱出点主意,看还有没有希望好好利用这钱。

  如果千人计划名额还剩N个,俺们觉得可以这样考虑花掉。

  1,让N+M个大学来申请,但是申请的不再是“计划”,而是9年的一个“优势方向培育、保持与超越过程”,当然,最后只批复给N个大学,每家一个“过程”。这在N+M个大学提出申请时,就可以限定——每个大学只限申请一个。

  这一条操作性没有问题,非常简单。

  2,每个大学所提的这一个培育方向,目前就要是全国前十(大约吧,没有那么准确,文无第一),9年过去之后,希望做到全国第一。三年一考核,不算很急功近利了吧?!

  如果到时候人家花你百分之一的钱但是做得比你还强很多,你就等着丢人现眼被取消资格吧。而且,最后一PK,所剩那30%的钱就给那比你强的团队。这就逼得该学校去全国把这一学科最强的人挖来,以使强者更强,树立优势学科地位,至少在这一学科上当不折不扣的全国老大。

  这一条操作性可能会有点问题,因为是不是“第一”可以吵架,不过,请些没有利害关系的学者评评,还是应该会有个说法的。如果人情关系难以避免,可以让声称更强者直接出来PK。本来大家就是竞争对手,来明抢你的名誉和金钱也没有什么不应该的,你有本事拿到就别怕后面更赤裸裸的竞争。

  3,这笔钱可以根据学科有所不同,但是最多的不超过最少的一倍,不能在同一个事情上再分出什么三六九等来,而且这笔钱的每笔支出全部直接上网公示,直到一分钱的细节。

  【既然这笔钱多,还雇不起一个兼职会计帮上网传传花费细节?】

  4,拿到这笔钱的团队9年内不许再申请其他项目,如果想多个渠道多拿很多项目,对不起,你开始就别打主意申请这个。以防止这笔钱的持有人出现精力分散的恶果。一旦发现有违反的蛛丝马迹,立刻除名,网上通报。

  这个第4条最好掌握,很多人会帮忙盯着,可操作性极强。

  中国的事情其实好办,只要公开了,允许质疑了,就立刻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

  其实,真有几把刷子,如郭般的人才是不怕质疑的,即使他在当时只算是个老人才。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必须创造环境让大家专心致志地来做自己最擅长的“一”件事,这样,心无旁骛了,你想不强大都不可能。

  如果现在“牛人”太牛,他不愿意只做一件事,那就要鼓励那只愿意做一件事的人去。

  也就是说,这笔剩下的钱给的是事,而不再是人本身,这反而可以使钱取得最大限度的效用。

  另外,从心理上说,人在钱的态度上是很微妙的,当你开始给他100万的时候,他会觉得挺多,可是,也许只有一个月过后,这笔钱的效用就已经消失了,下一次得千万这样的更强量级才能刺激到其心灵。

我国科学界目前最大的问题

2010年1月28日
 

  一,缺钱?好象不是

  二,缺人?华人科学家已经太多了

  三,缺设备?有钱就能买来设备

  四,缺眼光?也好像不是,咱们也做很多前沿问题

  那问题是啥?

  环境?也许——不过什么是环境啊?

  机制?也许——但是还显得有点虚!

  个人感觉,我们其实最缺的是能够专心做一件事的人和保障。

  一旦你踏入这个圈子,至少5件事需要你打理。

  那么,能不能问问大家,得怎么才会使得他愿意只干一件事,而且确实可以几年内只干一件事?

  其实,个人提出的条件是很简单的,而且其实容易实施的。

  那就给他就是——

  或者我们至少让某些个家伙先这么做,10年还不出来什么像样的有影响力的东西,再不支持他也就罢了。

  好,现在轮到你站起来,告诉大家:你想只做哪件事?怎么才能让你只做这一件事?

民航飞机为何不配应急用的降落伞?

2010年1月25日

民航飞机又掉下来一架,九十二人基本一个没跑。

很多朋友会问:民航飞机里为什么不象战斗机那样设弹射装置和降落伞呢?

要知道,小学语文课本里曾经就有过一课:当时的周总理和王若飞的女儿一起乘坐飞机,出现颠簸,周恩来果断地把自己的降落伞给这个小姑娘。

至少我记忆犹新,也就是说,以前的民航班机是有降落伞这个设施的。

这里,做个陈氏解释,对不对的,您先琢磨下——

1,在机舱里每个发个降落伞也没用。因为跳伞是个技术活,很多人现跳根本学不会不说,真到了空中,一般情况下也不能果断理智地打开,很多人一遇到这类情况直接就晕了。即便打开了伞,落地时也不是象蒲公英一般轻轻落地,而是到达地面前,会变成自由落体,降落伞在正常打开状态下,也基本上相当于从三层楼上向下掉。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根本没希望安全落地。

换句话说,对于普通乘机人来说,根本不需要降落伞,有也没用。

2,民航飞机现在出事概率很小,相对安全,所以,既然问题不多,相应的措施自然也就不用跟上,没那必要。

以前的飞行,飞机掉下来的概率太大了,所以倒是很需要降落伞。我们比较熟悉的空难包括国民党军统头子戴笠,我党优秀领导王若飞,以及我非常尊重的郭永怀院士,都是因飞机坠毁而离世。

3,人从高空坠下,落到水面和落到地面,存活的可能性相当,所以,那些经过空域下面全是水的航线,掉下来后小命也一样很难保全。没有必要为这些特殊航线单独配备降落伞。

4,飞机座椅弹射装置太贵,成本很高。而且安装在每个旅客座位下面,不太可行。

5,如果每个人发一个降落伞,很难避免出现一但出事,飞行员在疏散完所有旅客之前,自己就先行跳伞逃命的可能性。此时,即便是飞机所处状况并不危险,可能被挽救,因为飞行员的机智和敏捷,也没有希望了。

所以,除非能够让每个人都在乘坐飞机前受比较完善的跳伞训练,否则,民航飞机上没有必要配置降落伞。

俺为啥高中后就没有再学地理知识

2010年1月24日

我的地理知识有多少?

李老师在我那篇《雪莱为何为西风而颂》一文后留言,认为我的地理知识达到了高中水平。

其实,汗颜,自考上高中后,我就再也没有机会学习地理。

所以,我脑子里一直还都是初中地理知识那点家底,再加上之后的读书所得所悟,说达到高中水准还是高看了。

我的高中生活是从高一没有实行文理分班开始的,因此上了一学期的世界历史课,这样,知道了汉莫拉比法典之类的东西。不过,高一不设地理课,而高二开始文理分科,我当然地留在了理科,地理从此与我就没有了关系。

当时课程设置最奇怪的事情是文科高中学地理高考考地理,可是大学的地理系却不招文科生。

可是,理科生却高考时不考地理,这一点弄得实在尴尬。

当时的制度设计大概有两个考虑:

1,文科理科学的内容和考的科目得大体相当。于是,文科有历史地理,理科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理科比文科多一门,给生物设置了70分的分数,不到一般科目的100分,更达不到语文数学的120分,这样文科理科相比还算基本均衡。为了均衡不就顾是否应该了。

2,有人认为,地理学更多是背诵,而非理解的内容,更适合文科生,和历史有的一拼。

当然,现在我们说,这样的思路是基本错的,后来的高考科目也有过多次修改,各地甚至都有所不同。

初中时学习的地理,基本是按照行政区划为核心进行的安排,相当于基于地图册的学习。后来的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等,都不在我的学习范围之内,当时倒是闲时翻过文科同学的地理书,不过屋里化学生物还有点学不过来呢,怎么可能再把时间浪费在于高考无用的地理上,这样,我其实从高中开始就再也没有接触过地理方面的东西。

高考结束后,大量地开始阅读哲学类的书籍,以及阅读金庸琼瑶等的小说以补在高中时代落下的功课,不太可能接触地理,大学也基本与地理处于无关的状态,一直保持到现在,脑子里依然是基于地图册的地理知识。比如,哪国的首都在哪里?这类问题我初中时是每个国家都好好背过的,虽然考试时并无用处,可是毕竟在书上有。

这样,就从根本上短缺了地理学科的更高层的知识,让我一直有些遗憾。这也可见沿着高考分数这样一个最高目标设置的课程体系,会在一个人的成熟后的时期造成多么不好的后果。

我恨分科!

【欧行漫记】之——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太寒冷

2010年1月24日

2009年5月的罗马尼亚之行让我第一次认识了欧洲。

5月似乎还是初春的感觉,偶尔一阵雨来,就是一阵凉意,每天从住处走出去开会,看到雨的时候就觉得带了身正装来这里是非常正确的决定,如果只是一件衬衫或者T恤,那就需要考虑去买件衣服了。

所以,布加勒斯特的感觉和北京一样,春雨稍带寒意,让人难免怅然。

这是东南欧,位于地中海北部的巴尔干半岛的春天。

而十月份来到西南欧的伊比利亚半岛,恰好还是深秋的气候,有鸥鸟飞过,有过路的浮云,还有灿烂的阳光。

可是,不知怎么,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却觉得有些寒冷,不免去检查下夹克是否已经把拉链拉好。

反而是下雨的时候,我还要刻意地把上衣敞开,让雨里带来的温暖气息带到自己的皮肤上,尽量让身体去贪婪地接触那温和的暖意。

一次两次这样,也就过去了,没有在脑子里形成痕迹,可是,有雨的时光和阳光灿烂的时光相比,似乎还要更多些,终于这样的现象让我迷惑了——

这里从哪里过来的雨?

当到来时,我要用百倍的热情去欢迎你——

这是从哪里到达的阳光?

当撒下时,让我避之唯恐不及——

这个深秋,这个初冬,因为雨而使得光和影更加柔情蜜意,这个深秋,这个初冬,因为明亮而诞出了凝固的寒意。

地中海,似乎一片蔚蓝色的石头,一不小心落在了非洲、欧洲和亚洲大陆之间,激起了片片涟漪,这些涟漪所到之处,是完整大陆上出现的点点岛屿或斑驳的海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