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的存档

永垂不朽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先进行单个字的解释:
 
  永:永远
  垂:耷拉
  不:不
  朽:烂
 
  整句话:
 
  永远耷拉,就是不烂
 
  这个字面意思是不是有点太形而上学了啊?

你看你,又不就事论事了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合工大我在合肥读书的时候应该去过十几次,不过,对这个大学没有特别的感觉。
  陈刚的事情一下子让这所大学出名了,中间知道它是因为北航的一位副书记还是副校长被调去做了校长。
 
  对这位校长,当时记得有一件事也许值得一说,当北航沈士团校长因为学生论文抄袭还是造假而被牵连的时候,这位副职非常坚定地说这就是要搞沈校长,我们坚决不答应,政治立场非常鲜明。
 
  陈刚之死后,发现很多人在论及此事,谈的是另外一个调调,说陈刚怎么这么官迷啊,就不能好好念书,做个好老师吗?难道非要当那个官?
 
  这么说就不是就事论事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陈刚的追求就是希望通过学生工作而成为大学里的一名合格的政治人物,这可无可厚非。大家大可在这个事情上说合理不合理,合适不合适,非要他转行干别的,这个就没有什么理由了吧》
 
  正如网上所说,你和他谈学术,他和你谈政治。总之,按照李云龙的说法,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方舟子打击学术不端现象的根本原因——读鸿飞兄宏文有感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Blog主人按:看到鸿飞兄的新作后面一堆人在争执,认为鸿飞兄在为刘菊花辩护,就觉得可笑——他们真的没有看到鸿飞兄宏文背后那充满讥笑的面孔吗?如果中国学术界这点阅读理解能力都没有,我看确实应该彻底消灭,从0开始建构】
 
  又看到了鸿飞兄的宏文《为刘菊花的硕士论文涉嫌抄袭说句公道话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433486)。
  其实,鸿飞兄的文章再次沿袭了以前他的基本风格,连观点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所以俺们上次反对赵明兄把鸿飞兄列为才子,原因就在于看他的一篇文章等于看30篇文章,里面除了叙述角度不同以外,永远在说同一个事情。
 
  鸿飞兄说的这个事情就是:中国的学术水平太差,判断学术水平的基本准则也太低,所以就得按照中国的极低标准要求中国学术界的各位先生女士们。
 
  在《为刘菊花XXX》一文中,鸿飞兄说的依然不脱这个意思,因此,鸿飞兄距离才子也就更远了——您老每天都要说话难道就不知道稍微换个话题呀?!
 
  当然,鸿飞兄说的这个事情其实也有一屁股的道理。比如,他说方舟子要求朱学勤,就是按照国际高标准要求一个学术界在受打击几十年之后突然开始站立起的一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他完全是因为环境的低水准才造成了自己的不规范和学术不端,似乎也不见得是刻意的,就是水平本来就极低。当然,朱学勤这样的行为在国际学术界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其实,方舟子的打击学术不端能够在国内的学术界长久立足,一个原因正是用了高标准要求国内很多(如果不是大多数的话)学者的低水平,包括抄袭剽窃和作假的层次。而国内学者其实也是愿意向高标准看齐的,尤其在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的情况下,也所以出现了大家一致力挺方舟子,但是一旦方舟子的矛头回头瞄准自己的时候,却又沉默或者委屈了。
 
  鸿飞兄的另外一篇文章,土鳖的饭桌和海归的地板,表达的意思也是一样,不过用了另外一个故事,那篇文章的意思也很明显,那就是土鳖的饭桌既然还不如海归的地板干净,那就认可它好了,或者有洁癖的人就离开他,鸿飞兄自己不就终于离开了这个饭桌还不如人家地板干净的中国学术界吗。

在我国,人才,究竟算个什么东西?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作为人才,自己说自己是还不行,得让人家用,用了都说好,才算。
  至于人家把你怎么用?是当个东西用,还是当个人用?这个得看是啥样的主子吧。
  我们的历史传统,基本都是把人才们当东西使用。也有当人使用的时候,那得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时候。
 
 
  传说中的80老翁姜尚就是原始奴隶社会交接时代把人才当人用的典型案例。
  也是有史以来的最佳案例,迄今为止都没有见到更佳的。
  文王扶车行808步,子牙帮周朝存在808年。
  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
  这个感觉很有趣。
  人才有价码,一般情况,你出得起的价码就是你最后能得到的那个结果的价值。
  但是,这个东西事先俺不告诉你,得特别地看看你拜人才时虔诚的程度。
 
 
  到了后来,就成了人才们拼命地卖力气干活,然后等待主子们最后给个好价钱。这个待价而沽,其实是没价的,因为等啥事结束之后才结账。
  而对于很多主子呢,比较好的情况,是结账时多给点钱。
  比如,袁世凯对杨度就是这样,知道杨度是知识分子里的官迷,可是就不想给他官做,可是给个名分,袁世凯亲自拿起毛笔,给写了四个大字:旷代逸才。
  然后,给了一大把银子,愿意找多少女人买多少书都还够用。
 
  不好的主子呢,那就等到啥事全齐活之后,结账时给人才们一把抹颈的钢刀,刃还是有点卷的,抹脖子的时候都不太舒服。这样的例子忒多,连列举都不需要,俯拾即是。
  中不溜的主子,则是把人才们赶走,根本不和你结账,比如,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就是这么干的。
 
 
  人才,出现一次不容易。
  刘基就是。人家算命的先生说刘基是诸葛亮在世,因为诸葛原来的时候太有智力了,所以,不能随便从地狱里出来给人干活,得在日月同辉的时候才行。
  日月同辉,那不就是“明”吗?如此一算,诸葛亮在地底下待了上千年,才熬到头。
  出来了,就玩命地干吧!
  干得还算不错,可以,和尚转眼就成流氓无产者了,不跟你结账。
  不过,和尚还算大方,他会送你一只鹅。
  
 
  啥时候把人才当人看,而不是当东西用呢?
  只有把不是人才的“人”,一点用处都没有的“人”,也当成人看的时候,才可能有这样的一天。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当成手段。不过,这个得把眼睛使劲张开了向神州大地外面看,越过太平洋大西洋地看才行。
  可是,人才们自己从来都不这样想,他们的念头是:我是人才,所以至少是人,而那些不是人才的他们,最多也就是个人而已,其实也可以不把这些没用的家伙当人看。
  这样做的结果是自己最后也被当成了东西,连人都算不上,更不要说人才了。
  可是,他们想不明白这一点,老觉得自己一定例外。
 
 
  中国历史上看,作为一个在野的政权,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或者至少自己宣称对于人才的重视比对于其他任何东西的重视都强
  人才此时是最重要的东西
  可是,在朝的时候,人才就不太是东西了,弃之如破鞋的情况很多
  人才觉得委屈,其实,帮这在野的在了朝,你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可是,怎么在没有用处的时候还把自己当人才呢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不是过程,不是工具。
  留言的朋友说得好!
  把这句当成本文的结尾吧。

梁启超在中国思想界算老几?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看了几部梁启超的书之后,我发现梁启超先生的思想被我们大大地低估了。
  他至少应该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最重要的思想家(没有之一),如果不是古往今来最重要的一个的话。
 
  可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他牛,却没有把他的思想作为建国之基本思想和方法呢?
 
  其实,这和巴金被供起来但是他的作品却不让广泛传播一样,中学课本里巴金的作品极少。
 
  主要原因是,巴金和梁启超都鼓吹自由主义,鼓吹思想领域的民主和科学,这个东西极易进入政治领域,所以,不管是孙文也好,还是蒋介石也好,都不会把他们的东西纳入国家的思想体系中去。
 
  题目里问题的答案是,梁启超在中国思想界是不折不扣的老大,无人能及。

【麻雀博文】梁启超认为能和自己比肩的几位思想家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1,章太炎(章炳麟):提倡种族革命,同时在考据学方面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2,严复:中文也很好,翻译“英国功利主义派”书籍,成一家之言。
  3,孙文:梁认为孙虽然不是学者,但是眼光极敏锐,最早提倡社会主义。
  
  当然,现在来看,由于梁后期著述依然很多,远远超过了其他几位,而章严各有弱点,孙则不专门治学,这样,老大是谁也就显然了。

梁启超的谦虚与不谦虚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在谈到数学物理,梁启超开始谦虚起来:
  历算学在清学术界占极重要之位置,不容予不说明。然吾属稿至此乃极惶悚极忸怩,盖吾于此学绝无所知,万不敢强做解事。
  然后,说到中医,梁先生就不谦虚起来,他认为:医学方面,中国所传旧学,本为非科学的。
  随后就举了一个中医中有现代医学精神的,王勋臣,引用起来,最后感慨:可惜当时的人没有把这位先生当作一派之开创者啊。那意思是,中医本来也有机会现代化的,可惜被那些保守势力和没有远见卓识的人士给耽误了。
  这对于我,是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另外一个知识,原来本来是有机会改弦更张的,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带头人,糟糕的是我们自己主动失去了机会。

药家鑫的师妹不是已经被证实子虚乌有了吗?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现在看到网上还是有一批文章提到药家鑫的一个所谓师妹李颖说什么:“我要是他,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人(药家鑫事件中的死者)当时不要脸来着,记车牌?”
  
  我看过一篇来自药家鑫学校调查后的说法,原文如下:
  “此帖(指那个我也捅的帖子)最早出现在2010年11月29日,时经4个多月后被人复制链接在网上快速传播。经核实:我院在校学生中没有李颖其人。为慎重起见,又查阅了我院历届毕业生名单,有1位叫李颖的,已毕业离校。此李颖是不是网上发帖的李颖,学院无法联系到本人,也无法核实网传帖子是不是其本人所为。”
 
  这个说法看上去应该不至于有太大出入,否则学校的调查就太没谱了,也太容易被揭穿了。
 
  关于这个师妹的真实存在性,俺们依然在费解中——

中国,包括科学界,一直缺乏就事论事的基本求实精神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最近老觉得科学网编辑部那里存了一个黑名单的李维先生很有意思,在他的每篇博文后面,都有一句话: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我觉得这三句话很有道理,我们首先做到的是就事论事,然后再去寻找更为深刻的规律,可惜,我们好像在不断地去挖心灵深处的东西,挖动机,找根源。这个玩意儿就不太科学了吧?甚至,太过政治了吧?
 
  在中国科学家里也缺乏就事论事的基本精神,而俺们觉得现代科学其实是建立在所谓还原论的基础上,也就是,都是就事论事的,然后再去寻找更多因素之间的所谓关联关系。
 
  麻庭光先生所以老在药家鑫杀人的这个事情上套他的逃生学理论,也是不懂得对于一件几乎所有细节都清楚的杀人案,就应该就事论事,而不是找什么激情杀人的心理因素,而李玫瑾被网友总结出来的“钢琴”说,也是把两个看似遥远的事情一定要在一个电视节目里联系起来,这就不是就事论事了。
 
  挖动机,找根源似乎一直是国人,至少是1949年以来喜欢用的一种方法,这让我怀念起形而上学来,这个被我们的辩证法驳斥的灰头土脸的哲学思潮和方法论,其实很就事论事,在涉及到一件事情调查的细节方面,应该是为我们所用。
 
  也许,笼统论,整体论之所以在我们大有市场,与大家一直缺乏就事论事的基本传统有关。结论:还是形而上学好!
 
  对了,我倒是觉得编辑部那里不见得有一个确定的黑名单,但是,尺度对不同的博主有所区别那是一定的。

专制政权比你想象得还可怕——看德国电影《窃听风暴》有感【中】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据说,在西方发达国家,可以骂总统但是不可以骂上司。
  当然,也不是说不可以骂,但是骂完过瘾了,没地儿领工资去了,这就有点麻烦。
 
  在德国电影《窃听风暴》里,有一段是秘密警察内部食堂的一段故事,让人体会到专制政权到底有多可怕。食堂里的几个秘密警察中的小年青正要讲关于昂纳克的笑话,突然发现上司也来吃饭了,立刻很尴尬地闭嘴了。上司看到了之后,微笑着鼓励下属说下去,并说这个笑话说不定我都没听到过呢。
  受到鼓励之后,小伙子口若悬河地说了下去,对昂纳克算是属于轻微讽刺的一个笑话,在我国,类似的政治笑话就更多了,不过和东德苏联的风格有所不同而已。
  讲完了,上司突然铁青了脸,说了几句重话,气氛立刻凝重起来。吓得讲笑话的小伙子够呛。
  然后,上司又突然笑了,说这个笑话很不错,然后气氛接着放松了,但是大家依然不敢掉以轻心了。
  这个情节其实说明的是,当一个地区没有民主时,即便在那些看上去有权力把握住民主的人,也都会提心吊胆。也是我常重复引用的另外一句话:当一个国家的法律无法保护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时候,它一定保护不了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命运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正如一个地区的公安局长,平时说抓人就抓人,接着操纵法院重判被抓的人,哪天等自己进了监狱,就发现如何盼着法院能够独立办案。
  昂纳克后来流亡的时候,我看着我们媒体的口吻还是感到很不可思议,很可惜的,但是,当看到这些电影情节,我发现昂纳克的晚年相当不错了,比齐奥塞斯库好了多少多少倍去。
 
 
  电影演到了东西德统一之后,剧院上映一部戏,剧作家和当年主管窃听他的前高官在剧场外遇见,剧作家庆幸地说,幸亏当时没有窃听我,否则还不知道怎么样了呢?
  前秘密警察头子说:怎么会没窃听你呢,我们连你在性生活上满足不了自己的伙伴都知道。你回家去查查开关后面的东西,就知道了,窃听是全程全房间的,哪里都不会落下。
  剧作家很受促动,回家去看,果然找到了一大堆各种各样的线,这才明白过去,自己当时没有受影响,肯定是负责窃听的人放了自己一马。
 
  就去翻查原东德的那些秘密档案,找到了自己的那一部分,发现窃听者在很多地方帮自己隐瞒了不少反动行为与语言。
 
  震惊之余是庆幸吧,就去找那个当年窃听自己的人——他因为那一念之仁被发配到收发信件的邮局,每天拉着一个放信的小箱子到处送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