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的存档

大鼻子的节能减排功效

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

  到了欧洲,得老长时间才能慢慢地体味到人家有些古怪的地方。

  所以我总是觉得,在一个地方,想体会特色,得至少半年的功夫才有可能。

  因为害怕欧洲不好配眼镜,这次我带了两幅眼镜。其中一副是故意做了很紧的尺度,就想着也许运动的时候能用上,至少不用被汗水浸湿后老扶它吧。

  关注了一下当地人的戴眼镜的问题,发现人数也不少,但是,有趣的是,这里的眼镜有很多是没有鼻托的。

  开始这不是我先发现的,是别的中国说的,于是,仔细地去关注了一下当地人鼻子外面眼镜里面的部分,发现还真是这样。

  自己觉得似乎恍然大悟了一把——这莫非就是大鼻子的功效?人家根本就不需要鼻托,而亚洲人的小平脸则不行,必须得有个东西来填充鼻子和眼镜之间的距离。

  哇!如此说来,节约了2个鼻托,还真是起到了部分节能减排的效果呢。我参观过人家眼镜厂,知道一副眼镜要经过100多道工序才可能成为成品,这样,一个鼻托大约得减少10道8道工序的吧。

  还是对自己的这个听来的消息不敢太确定,就那次去商业中心的时候特意去了眼镜店观摩,发现这个知识真的不太确切,在眼镜店里,至少有半数的眼镜是有鼻托的。

  不过,根据我的个人判断,鼻托确实比我们亚洲人的要短一些,看来这个大鼻子的功效还是有的,只是没有开始听说的那么夸张罢了。

  看来,凡事还是不能太过相信传言,自己去看一看也许会发现有些被曲解了的真相。

挑担大蒜去欧洲【2】

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

  上文书说到,俺们出境和出国时是怎么带东西的。文后有个问题:

  ——欧洲让带大蒜吗?

  其实,我还真不知道确切的规定,但是我知道澳大利亚的规定,那就是几乎所有外来物种都不让带。我似乎有点理解这个做法,因为澳大利亚的进化路径和其他大陆不太一样,象有袋类动物,其他大陆哪有啊。所以,一旦其他大陆的物种到了澳大利亚,也许会产生不良后果。

  当然,人这个特殊物种除外。

  澳大利亚在这个方面非常坚决,我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因为我带了一个碗面——方便面用碗装的。海关官员小心翼翼地把包装打开,里面的蔬菜包成为他们关注的主要目标。

  最后,询问了我之后,把蔬菜包留下,其他调料和面条还给我了。同时,把我带的牦牛肉干给没收了。

  后来我听说,有个来读博士的小姑娘因为爹妈非要让带上10斤生猪肉,可能怕孩子吃不上咱们的爱国猪,结果在海关时被罚没,并追加罚款500澳元。

  我的天!这罚款可够多的。

  但是,欧洲没有这么严格,我胡乱猜测,也许是因为欧亚大陆毕竟是一块,物种之间的界限不那么明晰。

  当然,这属于猜测,与真相无关,当真的去看看各国海关的规定时,我们也许可以发现,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并没有截然的划分。而且说不准都是在纸面上很严格的。

  不过,还有一个细节,我发现这里的超市竟然会有专门买各种植物种子的专柜,其中包括白菜在内的蔬菜种子包装上,就赫然写着产地中国的字样。如果在市场上种子可以出售,也许海关对于种子最后生成的果实也就没有什么特别限制了。

  这年头,你可以从网上去查,也可以查到不少国家的相关禁止规定,所以,出门前多看看目的地的要求,还是必要的。

  而从海外带回国内的东西,也有类似的规定和限制,不过似乎过海关时都没有那么严格,此时真有回到家的感觉。

  这里,我们不管海关的要求,还是回到究竟应该带着什么东西回家的大问题。

  当地的特色物品一般都是有的,可是埃及的金字塔也带不回去,法国的凯旋门也不行啊,太沉,就只能带点小东西,可是,一般情况下,出来一次依然挺不容易的,就想着多给亲戚朋友的带点,于是,就会造成问题。

  我去澳大利亚的那次最土,去时带了一床被子,回来时带了两床,可怕吧,当然,不时原来的那床,而是从纽卡斯尔买了两床皇后级的羊毛被,不是说澳大利亚羊最有特色吗,除了绵羊油这类羊制品,就差不多是羊毛被了。这样,两床大大厚厚的被子就占去了我的80%的箱子空间。糟糕的是,回到北京准备享受享受羊毛被,送了一床给老爹老娘,他们还一直舍不得盖,不盖就对了,因为其实不暖和。

  唉,这才知道厉害,以后再去澳大利亚,打死我也不带羊毛被了。

  去年,我的学生小赵去澳大利亚,回来后给我打电话,说买回了一床羊毛被,我啊了一声——真是昨日重现啊。

  这澳大利亚别管咋说,都还是有点特色物品的,而有些国家,你就很难去找到特色产品了,觉得回国都没法交代。

  去年去罗马尼亚那回就是这样,罗马尼亚到底有啥呀?查了半天网络和罗马尼亚使馆武官亲自送到我办公室的基本罗国书籍,结果一直就没发现,就吸血鬼和奇奥塞斯库是个特色,可是都是在地狱里溜达的俩伙计,或者至多活在电影里的人,没法带回中国。唉,那几天把我给愁的。

精英、俊杰、幌子与遮羞布

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

精英——

拥有专业知识,并且精通英语?

或者专业知识的标志是博士,名校的博士,海外名校的博士?

精通英语的标志是可以在外国讲台说讲课,在外国学报上发表文章?

精英后的结果是——

能够被中国领导看重?被请到桌子上说话,不管啥建议,只要一提就是好建议?

可是,领导们被忽悠是有的,也不是他们弱智,而是他们需要。

 

突然,想到了另外一个词

——俊杰

这个词似乎为精英更加显得“精英”嘛!

现在的精英其实不是精英,顶多是伪精英,也许连伪精英当得都勉强

但是他们都是“俊杰”啊

换了一个词,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也许,接着那些一度感慨——谁还敢当精英啊——的人可以舒口气了

以后不用自称精英了

因为有更恰当的词在向你们哥们招手呢

 

老觉得“俊杰”们不应该不具备基本的道德水准

我的感觉是错的

即便俊杰们的心里并不真具备基本道德素质

他们还是可以用幌子来挡一下的,幌子上则是很多好看的东西——

也许博士,还海外的;也许教授,还名牌大学的;也许论文,还影响因子高的

那把幌子再举高点吧,让十里八乡的乡亲都看得见

当风把幌子掀掉

就露出那张“俊杰”的脸来,和“精英”似乎还真不是一个模样

 

而幌子落地后,大家会发现

现在的遮羞布咋越做越漂亮了呢

 

 

给“俊杰”们提个建设性建议吧

  不说精英说“俊杰”。科学网上的很多博主其实都懒得去当那所谓的“俊杰”,我们把这些博主称为“否俊杰”吧,“俊杰”们携被官方重视之威不时会蔑视“否俊杰”们,使得后者更不会对那些趋之若鹜于“俊杰”身份的科学家伙们产生多大兴趣。

  看现状,“俊杰”们似乎一方面希望在领导那里保证好自己的“俊杰”身份,另外还希望在“否俊杰”们那里获取名声,从根本上看,这几乎是一个完不成的任务。

  而政治家和“俊杰”们的不同在于,他们至少看上去还乐于听听来自各方的意见,即使最后他们更愿意采纳“俊杰”们让人感觉舒服的建议。

  而“俊杰”们则一般是眼睛朝天,只有特别需要时才偶尔会耷拉下眼皮,似乎在看周围的动静。

  有点意思。对“俊杰”们提建设性建议——

  今后,“俊杰”们干脆还是干脆从根本上别理那些“否俊杰”们了吧?!既然当俊杰,就还是得要眼睛朝天,或者干脆对脖子来个外科手术般的固定,不用石膏,用钢板!

对陈热闹的奖励与考核措施

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

  贾伟写过一篇文章,说了他所目睹的飞机上来自中国的父母和来自美国的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照看方式(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6160)。

  看后我深受启发的同时也非常有愧,西方的很多孩子,从很小时就被训练得自立自强,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从小就要学会照顾别人(当然,贾伟的例子是让孩子照顾比他还小的Mr. Monkey)。

  而中国的家长做起来就是完全的单向的照料,在中国很多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样,孩子从小就容易缺乏责任感,觉得自己所受到的照顾是理所应当的,长大之后怕也不会照顾别人。

  我家陈热闹也有类似的问题。

  和其他孩子稍有差别的是,陈热闹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如果要哭(不管是受了委屈还是别的缘故),眼泪能够在开始撇嘴的半秒钟之内从眼睛里流出来。人家孩子干嚎半天都不带下雨的,可是她这好,每每一有意见,立刻眼泪滂沱,好像真的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

  虽然有条定理说眼泪是女人(从女孩到老太太都有)长寿的秘密武器之一,可是,旁观的人受不了,对于一个3岁多的娃娃来说更是如此,就想着尽量不去招惹于她。否则,随着眼泪的不断从眼眶夺出,体重还不得直线下降啊。

  负面的训导就容易带来眼泪,正面的鼓励呢?应该会好一点吧。就准备正面鼓励她,具体措施:如果连续7天不出现反常行为,就可以考虑奖励去玩一趟,或去书店买书几册。如果某天开始出现了反常,则从下一天重新作为第一个考核日期开始计算。

  为了让她产生紧迫感,还特意把光荣榜贴到了衣柜上,如果这天正常,则在日期下面打上“对勾”一个;如果干了坏事,则打“叉号”一个。

  陈热闹的老子我曾经说过一句真理,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很快陈热闹就摸到了规律,然后就开始自己操作起来,那就是自行将所有空白处打上“对勾”。后来还有所发挥,在2月底的时候自行填写了2月29日、30日,然后得意洋洋地在下面打上象征胜利的标记。

  而当告诉她二月没有29和30日的时候,她似乎还不太相信。

  对于孩子的考核,家长总是知道底细的,而且孩子即便给2月29日写上记号也可以不客气地提醒她。而如果换做大人,那就难办了。大人虽然不会眼泪婆娑,可是脸面比孩子还重要,说不得也伤不得。

  我曾经给在职的研究生上课,明确在第一次课告诉大家,上课课时低于50%(这个要求很高吗?)则自动取消考试资格,也就是说不用来考试了,直接重修就可以了。

  考核方式是学生在表格上签到,签自己的名字,当天始终没有来上课,则直接在表格中打叉以标记之。

  到了最后两次课,当签名簿发下去,发现原来那些已经画了叉的表格处,赫然签上了接近三分之二的人名。

  唉,让作为讲课老师的我很是无奈——怎会这样?

  三岁的陈热闹是提前在空白处打勾,而成年人的学生们却在叉上毫不客气地再签名,完全的“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两相比较,似乎陈热闹对付考核的做法更合理些。

一招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

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

  美国人老是对中美贸易逆差有意见。

  这一点,俺们觉得美国人并不那么地道,它明明可以一招(实话实说,其实是很多招中只要取其中的一招)就可以一举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它就是不干。

  在所有招数中最利索的一招其实是高端武器出口中国,比如运输机啊、轰炸机啊、战斗机啊什么的,拿出几十架直接飞过来,一把就可以解决逆差问题。

  可是,美国老是把武器零打碎敲地卖给台湾,还基于来自大陆的压力而不敢卖太多攻击性武器,这不没劲嘛!为啥不愿意卖给大陆?要说,在60多年前一起携手打日本的时候,中国也没少买美国人的装备啊,那时候这些装备也没有回头反过来打美国佬。

  所以,美国佬这点上太有问题了。

  在很多解决逆差的招里,第二招就是所谓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的问题了。

  原来里根在任的时候就说过一句很自信的话:美国从屁股兜里随便拿出一个藏着还没用的技术,就够其他国家追好几年的。

  那,您既然还藏了那么多高新技术,我们不眼馋,现有的多卖点给我们行不——

  所以,奥巴马高喊贸易逆差纯粹是得了便宜卖乖,在瞎说呢,我们可以让他们随便大量买我们的产品,可是反过来却这限制那规定的,我国领导千万别理他们的呼叫——

挑担大蒜去欧洲【1】

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

  最让出国的人发愁的其实不是出国时需要带什么,而是回国时需要带什么。

  有人总结过从海外回国的几大痛苦,其中一条很多人看了不禁莞尔,那就是“一买纪念品就是made in china,这哪好意思出手送国内的朋友啊。”

  好,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先不去说它。还是先来说说出国时需要带什么吧。

一,挑担大蒜去欧洲

1,去香港

  我第一次去香港是看Shopping猫,她已经带去了足够的东西,我就比较轻松,好像就按照要求带了一些一般用品。

  第二次则是我先去Shopping猫后去的,所以我就拎了一个大箱子,这次去香港带了被子,原因是知道房东是不提供被子的。而中国人出门(那怕是从村里去县城)一般都会首要考虑带被子的问题,我们也多次目睹过火车、汽车上带了被子出门的光辉景象。

  对于背上被子出门的乡亲和曾经的自己,除了表面上的莞尔之外,仔细一想其实还是有些心酸的。有些情况下很多人带被子出门的,是因为对于前途的未知,对于御寒成本的极大担忧和没有把握。如果你曾经去过北京南城,见过所谓的“人市”(就是劳动力市场的本真称谓),看到一个一个面容呆滞的进城农民工兄弟的表情以及他们行李的主要内容,就会知道御寒作为第一需要对于大多数中国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好在我当时做博士的时候去香港,是去一个炎热的地方,所以,即便是带被子,也是可以压缩到很小的夏被。

  除了被子这等第一个会被想到的东西之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生活用品了,牙刷牙膏、香皂毛巾啥的,以防备一时无法买到而出现无法洗脸刷牙的尴尬。

  这就是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地区和国家不了解所导致的问题了,我在香港时去南丫岛和另外的几个小岛,很小的渔村,可是李嘉诚家的超市依然开到了那里,如被子和洗漱用具其实是不需要带的。

2,去澳大利亚

  去香港从理论上说不算出国,而去澳大利亚则一定属于出国了,这时已经是2002年,我一时还是不知道应该带些什么过去。

  而2002年的时候,我还没有采购笔记本电脑,不是不想要,是1万5左右的价格显得有些贵了,因此,就不存在带机器的问题。

  那就带上几张刻录好的光盘了,里面放上自己做的研究工作,以及其他一些所需资料,好像还有几个电影。

  我一直“土”得掉渣,这次去南半球又随身带了被子,而由于这次去的地方刚好又是夏天,所以,被子倒还没有占去箱子里的多少地方。如果是去俄罗斯或瑞典,怕我的箱子里会有一床厚而又厚的老棉被,以至于都无法带其他东西了吧。

  第一次出门去香港以及第二次出门去南半球,房东都是不提供被子的,而且,初来咋到不熟悉或者不好意思张口求人,还真是需要带一床被子来解决第一天的问题。

  同时我也带了一个炒锅,中国人喜欢自己做饭,而且要做中国饭,炒锅也就是一个必需品。这似乎是从网上扒拉来的经验之谈。

  糟糕的是,去澳大利亚,我还带了一箱子书,有多少呢?大约25本以上,是害怕自己到了那里电子资源不够丰富,同时又没有中文书籍,虽然藉此可以学习英文,但是实在没有兴趣被迫读英文经典,就做了这个古怪的选择。

  而事实上,去的那所大学图书馆里有满满5大柜子的中文书,我看到后大喜过望,随后又因为图书馆的书和我带的这些书没有重叠而再次欣喜若狂。

  这五架子的中文书我大概读了三架子,有些实在无关或我本人无兴趣(比如蒙古王府版厚厚的红楼梦竖排硬壳书),就没去强挣着读下来。

3,去国外开会

  这个不须多说,出国开会都一定是住宾馆,所以这次可算不需要带被子了,也就随身带了一些中国特色的礼品,准备送给与会的十几位老朋友。

4,欧洲之行

  去年10月份开始的欧洲之行因为时间长一些,我必须得费些脑筋考虑究竟带什么的问题?

  第一选择:笔记本电脑+大U盘。

  现在没有这个东西已经不行了,而且,也早就买得起了。所谓大U盘则是害怕笔记本出现问题而带来的备份,我的风险防范意识应该说还可以,具备一个应急管理研究者的基本素质。

  第二选择:书。

  即便有一个叫做电纸书的东西,不仅方便,而且可以把全世界的书全部装进去,我也一定要带书。这几乎是一种习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带的书比以前少了,可是,十五本总还是需要的。这次比较有趣的是,我刚好带了载有莫言《蛙》长篇小说的《收获》,看后觉得很值得,其他书有得值,有的则没有那么值,毕竟不能看过再带,所以总会有看走眼的时候。

  不好意思,我也带了自己写的书,不过不是为了看,只是觉得不带不对似的。书里面的东西早就烂熟于心很久了。所以,这书一直在我的桌子上放着,就没打开过几次。

  第三选择:欧洲没有而中国人一般都会需要的东西

  比如,转换插座以及中国模式的插座。因为包括自己带的笔记本电脑都还是我们国家制式的插座,而欧洲标准(一般称德标,也许是德国最先使用)是两个大圆头的插座,和我们国家肯定不同。

  第四选择:欧洲有但是很贵的东西

  本文题目中的关键词——大蒜——终于出现了。

  一时想不到什么东西欧洲有但是很贵,在箱子空间还有余量的前提下,我选择了大蒜——挑担大蒜去欧洲!赫赫!

  当然,所谓“担”,对于我来说,也就2斤罢了,也许有3斤?为了计算“挑这担大蒜”最后的效用,咱们就暂时算2斤半吧。

  2009年的10月份,因为天气原因,大蒜主产区——我的老家提前出现糟糕的冰雪,再加上中国人觉得吃大蒜能够预防H1N1,大蒜需求上升而产量下降,价格当然地就涨上来了,这样,最后在北京市场上是用两块钱一斤买的,2斤半的大蒜花去5元人民币。

  挑上这担大蒜,就来到了欧洲,先看看自己这个重大举措究竟节约了多少钱吧。一到地方,稍微安顿下,就去看一般菜市场的大蒜价格,是每公斤2.5欧元,按照十月那个时间的汇率(1比10)计算,接近12.5元人民币1斤,和北京蒜价一比,我带来的大蒜每斤帮着节约10.5元人民币,总共2斤半大蒜则节约26.25元人民币。超市的大蒜还贵些,会觉得更值。

  当然,从今天来看,在欧元汇率大幅降低的情况下,节约的就没有那么多钱了,不过,节约出人民币20元以上还是有的。

  就想起了那首著名的歌了——挑担茶叶去北京。歌里的少数民族同胞为了表达自己对于领袖的爱戴和拥护,在最好的季节采摘了自己以为最为宝贵的家乡特产,挑着茶叶跋山涉水就准备去北京,我想,艺术作品的作者大概也会知道这样的物流成本之大吧,而且,北京虽然不产茶叶,喝的却一定是全国最好的茶。

  但是,依然还是会有这样的歌,唱得还异常响亮,这在今天,应该叫做“最忠实粉丝”了吧?不过,人和歌都只能在路上,在启程的那一当口,不可以到达最终目的地。

  这就象在欧洲乃至美洲的中国人一样,不管是挑上了一担大蒜还是什么别的,心却依然是流浪之心,随时都盼望着能够有机会回归。

  而那些即便成功地在海外占住了脚甚至还受人尊重的中国人,还是愿意返回那久别的故乡,回去之后挨骂也愿意,只是因为还是无法承受这流浪的情怀吧。

  就象你箱子里的那些大蒜,欧洲美洲的大蒜味道并无不同,价格的差别也无法影响购买的决策行为,可是你依然愿意带着它翻山越岭——

张爱玲的小说咋就热起来了?

2010年3月11日星期四

看看张爱玲就热起来了。

觉得奇怪,就去看了她的代表作,探寻老张所以热的核心原因。

看完之后发现原来是这样的,就释然了。

我自己写的文章,推荐给我的朋友看,朋友反馈:一看就是学者的文章。

我莞尔。

其实,张爱玲的文章里,随处可见学者味道,而这个味道是文人里罕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的。

文人很多里有愿意成为学者的梦想,但是,基本属于做梦,因为这不是一个门类的东西,钱钟 书先生可以偶尔为之做个作家,但是一个作家则很难成为学者,后者的门槛比前者的门槛要高太多了。

我见过李国文作家,刘心武作家的学者梦想,李国文写的东西逻辑一塌糊涂不说了,刘心武要研究红楼梦,怕在红学历史上也是小丑一般的人物——他们根无 法从完成从作家到学者的这个转换。

但是,张爱玲好像天生就有学者的感觉,在她的小说里,能够随处都会有还算恰当到位的评述,这些评述的出现有时候会显得有些突兀,有时候会显得与整体风格不一样,可是,这是张爱玲有而其他作家所没有的,于是就自然地显现出了其独特性。

中国文人相轻的历史可谓久矣,这样相轻的多数是因为你能做的我也能,可是你却爆得大名而我却没有机会。

中国文人也有不相轻的时候,只要你会的其他文人不会,那就相轻不起来。张爱玲会的这种俯拾即是的学者般外在的评述就不是其他文人能做得到的。

再加上她的爱情本来就不够完整,弱势者的位置,在男人居多的文艺圈里显得楚楚可怜,自然也就赢来了更多人的关怀和支持。

我在看她之前,听我的朋友说过白玫瑰和红玫瑰的那个比喻,咋听之下,觉得真是妙极了,象这样的神来之笔,即便单拿出来说,也是非常抢眼的,如果嵌在小说里,那就更加会添色不少。而且,这样的增色要比它出现的突兀性要强,于是,加之的好处就多于坏处了。

整个地来看张爱玲的其他小说,都受益于此。

刘心武在红楼研究中三大创新的荒谬

2010年3月11日星期四

  知道刘心武做所谓的“红楼研究”还是在他初次发表《秦可卿之死》这部小说(我还是在大学时期看的,当时看过也没有什么感觉),那时候他还没有旗帜鲜明地宣示自己是红楼梦的研究者。

  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他对所谓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入门,因为研究不可能是只面对一部书进行,而那个时候他也就刚把红楼梦读过几遍而已,说研究也只是对着这一本书有所想有所思,加上从其他人那里听来的片言只语的看法,所以,自己都不敢说是研究。

  事实上,研究的确是有自己的逻辑的。我记得有一个经典的学生鄙视老师的故事是这样说的,“这位教授可笑到教我这样的著作等身的学生,他自己一部小说都没有发表过,怎么能有资格!”一开始我觉得好象是有点道理,那时候我也还是个愚蠢的年轻人,对权威充满了蔑视,对长辈充满了否定。

   现在我自然是不会再这样想了,因为写作和研究是完全两个不同类型的人做的事情,如果能够写作和研究都很厉害(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和《管椎篇》这样的完全味道两样的著作就证明着他的两方面都很厉害),自然让所有的人佩服,但是如果只在研究方面还不错,很容易被人歧视,尤其是文学这类东西,大家可能不知道浦江清(好象做过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这个人,但是都肯定知道徐志摩这个人,前者是非常看不起后者的,其实他两个可以说是研究和作品完全不同类型的代表。实际的情况也往往是公众对前者一无所知,而对后者的一切如数家珍。

  但是在学界则是不一样的,虽然可以喜欢一个文学家的作品,但是如果从学术圈这个相对独立的圈子里的评判标准看,文学家也许可以有不少有趣的作品,但是永远达不到学者的水准,因为他们根本不懂研究的基本逻辑,而一般也是学不会的。学者完全可以写出通俗的东西来,但是作家基本是不可能写出研究论文来的。

  这两年很奇怪的是,有作家想颠覆这样的想法,一个是李国文,写过不少和研究接近的作品了,结果里面史实错误之处太多,学界后来看着累就基本不再理他了。

  王蒙也在试图做类似的事情,不过好象他比较狡猾,不公然宣称自己做这个,而他的红楼梦研究也还是停留在对作品本身的一些理解上,比如,他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把120回的红楼梦当作一体来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后40回其实还是很好的,而且有些内容完全符合了前面曹的原意。一个例子是前面已经说到要把贾家变成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他的看法则是真干净不见得完全败落,其实,也可以兰桂齐芳一下,那反而衬托地更寂寞,象那句歌唱的“人多时候最寂寞”似的。

  刘心武则是大声宣称自己是在做红楼梦研究的这么一个作家。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的那些关于红楼梦研究的讲演基本就是他的研究成果。

   这次从青岛到武汉,我买了两本刘关于红楼梦的书,看完以后觉得需要对他的所谓研究进行一下评述。

  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秦可卿这个人物,而他的结论则是秦可卿是当时康熙废太子的女儿,贾家为了在政治上脚踩两只船,把她收养并娶回了家。
  而将秦可卿的真实身份密告于皇帝的则是贾元春小姐。她这样做是处于对贾家的保护。

  贾元春小姐的死法也是刘心武研究的关键成果,他认为是秦可卿的弟弟暗自造反,在乾隆狩猎的时候把他逼到墙角,然后用贾元春的命抵了秦可卿被密告自杀的命。

  刘的第三项研究成果则是妙玉之死,他认为妙玉是为了救后来已经失势的宝玉的那条小命而把自己牺牲给了某位喜欢古董的王爷,而妙玉之有大批古董的事实泄露出去居然是因为她当年把刘姥姥跟随史老太君到自己的拢翠庵的时候用了自己的杯子而把这个杯子送给了刘姥姥,刘姥姥后来把杯子卖掉之后被追根到宝玉和她的。

  作家就是作家,刘心武把自己的三个大创新全部写成了小说,用了很多内心独白这样的写作手法,在当年还是很有味道的,现在看则有点过于直白了,比起红楼梦原作来实在差距太大,他太急于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把一切谜底全部揭穿了。

  刘的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按说,在CCTV上都大声宣布过自己的研究成果了,听众们似乎也都觉得很有意思,有新意不说,还挺有趣。

  在我个人看来,刘对于秦身份的猜测有正确的成分,但是一把说死了就是废太子的女儿有点过了,其实完全可以是其他王公贵族的私生女也未可知。实在是曹雪芹在写秦的几段实在是改动的太明显了,也难怪可以提出多种假说。

  不过,刘用很多书中的例子来证明秦的身份特殊我觉得并无直接依据,比如,他说秦的衣食住行都和贾家有别,且作为也颇大气,只有帝王这一级的人物才可以做到,贾母又是如此超越寻常地夸奖她,等等。

  我这里先解释一下贾母为什么不吝惜赞誉之词于秦身上,实际上,因为宝玉、贾琏、包括李纨的老公贾珠因为都是贾母的直系孙子,他们娶来的媳妇也就是嫡亲孙媳妇(包括王熙凤),生下的孩子再娶那还是史太君血统下的,而秦则是当前唯一的一个旁系的重孙媳妇,莫非要贾母夸奖自己还没有一个的嫡亲的重孙媳妇不成,即便贾兰结婚早,也要在至少5年之后啊,所以,夸夸别人家的媳妇能干完全是一个正常老太太的心理和作为。

  就象贾母不可能在宁国府尤氏拼命夸王熙凤把王树成榜样一样,贾母更不可能把自己家里的哪位小辈在宁国府那边树成榜样,否则,太失了史太君的身份了。实际上,连刘姥姥都不会这样做。

  还有,秦所以眼光高远并不因为她所谓的出身就天然地高远,毕竟,首要的一个事实上,秦并没有在王府成长过,在她的养父那里受不到高贵的教育,到了贾府难道就会受到比贾家本身高的教育,更何况当年的女人(尤其是童养媳身份)受教育本来就少。即便你告诉了她她身份很特殊,她也不太可能就慢慢地脱离贾家环境成长为一个远远高于培养地的志存极高远的人。在七个小矮人那里成长起来的白雪公主肯定地会带着七个小矮人的烙印,而不是完全的王室痕迹。

  关于贾元春的死更是无稽之谈,刘心武把马嵬坡的那段基本全盘搬到了红楼梦里,刘的小说里这么描述乾隆被逼献出元妃的心理活动:反正乳房大的女人不只元春一人,扔出去也就扔出去了。

  我知道皇帝们基本满足无耻、荒淫、道德感不强的特征,但是乾隆毕竟不是什么笨蛋啊,元妃一死,乾隆回头很快就开始收拾贾家??????这从逻辑上怎么也说不清,毕竟,元春很有为乾隆赴死的味道啊,皇帝再无情,也不至于这个都看不出来吧!我个人的估计是,刘心武大概错把乾隆当成纣王了。

  如果说,刘把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那些事情全部搬到红楼梦里还有点影的话,对于妙玉结局的猜测则基本属于空穴来风了。这么一个曲折的故事亏刘能想得出来。而且最后的结局是妙玉做了自杀式人肉炸弹。很有车臣寡妇们的决绝了。

  看完刘心武红楼梦研究的几大创新之后,我只能佩服刘的想象力之丰富,真不愧是当作家当了有年头了,做起梦来都很有故事性。

“两会”童话:挖曹操墓不是为了赚钱

2010年3月11日星期四

  两会雷人的话语很多,都快审美疲劳了。

  我现在觉得记者们真是够坏的,看上去这些如儿童一般的话或叫做糊弄儿童的话(都可以简称童话)是记者给设了陷阱让代表和委员会说得似的。比如,两个记者传来的说法是:

  ——爷爷的军事思想超过了孙子【无恶意地引申一下:大家都别当孙子,也别装孙子,孙子怎么也比不上爷爷】

  ——美军最怕我爷爷的思想武装部队【再无恶意地引申一下:这里说的美军可能是指美丽的军队】

  诸如此类。今天又看到一则——

  挖曹操墓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

  ——不是为了赚钱就怪了!

  说这些真是没用,如果你完全免费开放所谓“曹操墓”,方圆2里地之内没有卖旅游纪念品的,更没有故意设置障碍,让你不得不租用三轮车或电瓶车才能方便进入墓区,真这样我才信。

  全是空口说白话,这年头都挺敢忽悠。全国人民里,有万分之一的傻子就够他们赚很多钱的了,所以,即便万分之9999不会主动上当,保不齐就有那万分之一的人们会上当。而这个似乎不多的人数,对于伪“曹操墓”来说,就足够了。

  原来看到有代表官方的学者出面说话:河南和陕西相比,历史也足够长,古都还更多几个,可是文化旅游就是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如兵马俑这般分量的古迹。根据这个前提,让我们的推理逻辑继续——那就是,得弄一个出来,而真的假的倒不那么重要。不好弄?而且国家明文规定不让挖帝王墓。那就先挖一个东西出来,挖完之后突然宣称没想到居然是帝王墓(曹操墓)啊,接着糊弄糊弄其实心里明镜一般的上级还有何难。

  别挨骂了——相声里逗哏的说。

总在错误发生之后,我的泪…….

2010年3月10日星期三

当你听着那首平淡无奇的歌

却落泪了——

那该是青春时光带来的必然忧伤

    

 

 

当你重新想起那首老歌的旋律

就流泪了——

那是青春过去之后的或然忧伤

 

 

    

当你怎样也无法回想起那让你动心的歌

还是淌泪了——

那是忧伤已经深入骨髓乃至错愕间选择了遗忘

 

 

       

总在来不及的时候

我的泪…….

总是错误发生之后

我的泪…….

 

    

http://www.xiami.com/song/detail/id/16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