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的存档

我准备成立古代典籍“分人委员会”并自任委员长

2010年6月25日星期五

山东的四个地方争了一阵子《水浒》传说的发生地,其中包括我现在的家东平县。

当然,肯定也包括我原来的家——梁山县,两县接壤,1987年前,我所在的乡镇属于梁山,区划后归了东平。

但是,这个梁山与水浒传里的梁山好象不是一个,我们老家这个梁山原来叫“良山”。

不过,谁也不会跟机会,尤其是挣钱机会较劲,不管咋,水泊梁山当然地是水浒发源地,我们这里出去的教授,研究历史的,发表论文也都是《论梁山泊的由来》,《再论梁山泊的由来》等,吃老家吃得不亦乐乎。

这不,水浒故里没争完,孙悟空的老家又开始争了起来,原来是没人争的,说是在江苏的连云港附近的海上。自然,也可以说连云港争得早,其他地方当时没那意识。

突然想起一则小故事来。

某游览胜地,游客问当地导游:你们这里有名人出生过没有?

导游说:“没有!只有婴儿。”

妙哉!妙哉!

《红楼梦》里的人物更多,原来就有不少具备考据癖的文人或历史学家,喜欢拿本小说来考证其背景发生地和人物,于是,贾宝玉是纳兰明珠的儿子(容若公子),贾宝玉是曹雪芹自己,金陵暗射北京,金陵是扬州,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我自己也受此启发,提出贾宝玉是康熙的假说,并撰文进行了详细论证,觉得比刘心武的还靠谱些。

再下一步,我觉得可以把金陵十二钗向不同的省份分一分,分完她们再分另册的几位,然后还有再另册的美女呢,比如晴雯,为什么就不能是我们老家东平县人呢?当年她小姑娘的时候就随父兄移民到金陵,这有何不可?!难道不是逻辑允许的?!

如果已经分完贾宝玉,那还有甄宝玉呢,还有各位小厮呢。

据说《红楼梦》里的人物有400多个,那还真够分一阵子的。

您老准备抢谁?可以提前跟我说下,下一步我准备成立一个古代典籍“分人”委员会,并自任委员长呢——

讨一杯郑海霞的喜酒喝

2010年6月20日星期日

  郑海霞的朋友真多,高人就有高人的派!据说出席婚礼者达到60桌,我的天!不知道媒体记者几桌?

  郑海霞原来也是有人追求过的,只是男士和女士的自然条件之间相差有点大,最后没能走入婚姻的殿堂,让人颇觉遗憾。

  那次,我出去培训应急管理,遇到一位来自军方的老师,他曾经开过各种战机,且老爸就是将军,所以算是从军队大院里出来的,刚好他认识郑海霞,就说起过郑海霞的婚姻问题来,把有些内情告诉我们这些不知道的,其实也就无非组织操心而不得的困境罢了。

  总之,我们这个高个子的大校在这方面符合逻辑的不顺利。

  如果我是郑海霞,我的要求也得至少有几条:

  1,个子也别太不能和本人相配

  2,收入不高可是也得过得去

  3,个人身份和地位虽然不见得得到大校水准,可是也总得有个水准。

  这几条是我胡乱猜测的,条件其实不高,可是,真要找到合适的,难哪!

  很多婚姻前的男女匹配就是一个理性选择,我在课堂上给大家讲AHP方法时经常举相亲作为例子,相亲可以说是纯理性选择,选指标定权重的打分评价就是常见可行的方法。

  而爱与婚姻之间却不见得对应,爱是不能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或者说即便有评价指标,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心动没动”。

  郑海霞的婚姻连中国第一高人穆铁柱也曾经操心过,穆铁柱的夫人也是位高人,但是没有那么高,而且也不需要那么高。不过,穆铁柱最后还是没操上心去,我觉得这个山东大汉还是会感到很遗憾的。

  我虽然不认识郑海霞,也做过这无畏的操心,比如,我还试探着将自己代入郑海霞的选择对象中去,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是配不上她的,再看四周,竟然没有一个男人我觉得能凑合着算入候选人的行列,最后只好算了。

  所以,郑海霞的婚事是全国人民的大事,虽然大家不见得真的去操心,可是很多人意念里确实会帮着想过办法,也体会过黔驴技穷的无助。

  如此,郑海霞的婚礼是值得捧场的,我真想前往现场,祝福一下她,并讨一杯喜酒喝喝。

精英、俊杰、幌子与遮羞布

2010年6月17日星期四

精英——

拥有专业知识,并且精通英语?

或者专业知识的标志是博士,名校的博士,海外名校的博士?

精通英语的标志是可以在外国讲台说讲课,在外国学报上发表文章?

精英后的结果是——

能够被中国领导看重?被请到桌子上说话,不管啥建议,只要一提就是好建议?

可是,领导们被忽悠是有的,也不是他们弱智,而是他们需要。

 

突然,想到了另外一个词

——俊杰

这个词似乎为精英更加显得“精英”嘛!

现在的精英其实不是精英,顶多是伪精英,也许连伪精英当得都勉强

但是他们都是“俊杰”啊

换了一个词,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也许,接着那些一度感慨——谁还敢当精英啊——的人可以舒口气了

以后不用自称精英了

因为有更恰当的词在向你们哥们招手呢

 

老觉得“俊杰”们不应该不具备基本的道德水准

我的感觉是错的

即便俊杰们的心里并不真具备基本道德素质

他们还是可以用幌子来挡一下的,幌子上则是很多好看的东西——

也许博士,还海外的;也许教授,还名牌大学的;也许论文,还影响因子高的

那把幌子再举高点吧,让十里八乡的乡亲都看得见

当风把幌子掀掉

就露出那张“俊杰”的脸来,和“精英”似乎还真不是一个模样

 

而幌子落地后,大家会发现

现在的遮羞布咋越做越漂亮了呢

我这般的足球门外汉,应该选择支持谁?

2010年6月16日星期三

  足球,从某年某月某日起,我就不再关心了。

  这个不关心与国足无关,因为我外国足球也是看不明白的,跟别说入门水准级的国足了。

  不过,足球作为天下第一运动,即便你不关心它,它也会飘到你的耳朵了,更何况我的耳朵还属于比较大的。

  那么,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队支持一下,我应该支持哪家?

  其实这个问题更应该这样说: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队关注一下,我应该选择哪家?

  不过,考虑到对于门外汉来说,关注就差不多等于支持了,所以,这里混用这两个概念。

  我发现,我好像会选择支持葡萄牙队。

  而所以支持的原因,其实只是因为我去年在葡萄牙待过一段时间罢了。

  因为待过就支持?

  其实这是一个不需要问的问题。一群人因为去了苏俄,就回来开始鼓捣共产主义啥的;而另外一群人去过法国,就把法国那套东西舶来。

  苏步青先生去了日本读博士,还带了日本籍的妻子回来,后面所研究的东西就还是从日本舶来的。华罗庚先生去了英国又去了美国,于是,后面的几乎所有研究也都是从那里弄来的思想和方法,甚至后期做优选法统筹法,用CPM和PERT,也是杜邦公司提出来的方法。

  中国的文革开始时,日本居然也有人开始效仿,更不要说中国南边那几个邻国了,越南、柬埔寨、缅甸,也开始戴红袖章和帽徽,而且其虔诚程度毫不比我国的那些造反派差。而所以这样,不少就是因为那里的人曾经在中国待过。

  说到文化的影响,说到“只要待过就比没待过强”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还可以再更多地看看日本,日本人在中国唐朝时候就大批来学习,他们带回日本的东西一直影响到现在,比如汉字,甚至今天日本的很多思维模式还完全是中国式的。

  当然,人家近代是学习了美国、英国,很多东西已经向英美看齐了,我们可以稍微有点失落,但是,如果啥时候5%的日本人到中国来学个一年半载的,你再看看他们30年之后,中国化的程度几乎一定又会加深。

  反过来,我认识在日本留学归来的北京交通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姓汝,据她说这个姓是中国的古老姓氏之一,因为里面有“女”,和“姬”类似,充分反应了当年母系氏族的特征;开始在房间里认识的时候还没意识到她举手投足间的日本风格,后来一到上电梯,那动作和做派就全是日式的了,马上追问了一句:“您在日本待过吧?”回答:“是的”。

  这就是在某国待过一定会有的痕迹,这样的痕迹可以是形式上的,也完全可能是内心的,包括思维模式和文化特征等。

  我们的伟大领袖曾经撰文批评某些共产党人“言必称希腊”,这也是这种现象的一个表现,而因为领袖本人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熟悉,所以,反衬过来的是“言必称资治通鉴”。

  所以,如果一定要做选择,那么我选择葡萄牙队支持支持就完全符合逻辑了。

  而对于真正的球迷,还是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队,尽管没有去过该国也会,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试写高考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2010年6月16日星期三

  一拿到这题目,我就暗自高兴。我深刻地明白,出题的人目的应该是很明确的——想拍拍温总理的马屁,可是,又不想拍得太直接,让大家直愣愣地论述如何才能更好地仰望星空,那就加一条“脚踏实地”吧。

  殊不知,这大大地偏离了拍马的基本取向,而变成直奔中国人最擅长的中庸之道上去了。

  我可以保证,这个题目一出出来,一定有99.9%的人写既要仰望星空,又必须脚踏实地。那剩下的0.1%的人呢?基本上会说应该侧重于仰望星空,或者更应该重视脚踏实地。

  唉,多加了几个字,目标完全的背道而驰了。

  其实,温总理所以提出仰望星空,我个人认为完全是因为他老人家看着全中国的人99.9%的都在脚踏实地,但是,一个大国,如果没有仰望星空的人,那就太可怜了,眼前就盯着那么一点点的地方,说是实地,其实也许就是人民币这样比“实地”更具体化一些的东西。

  所以,在这里我旗帜鲜明地支持温总理的观点,有的人应该绝不脚踏实地,而应该只仰望天空。

  论点有了,接下来就是凑论据了。

  我知道现在很多人论说点啥,根本就不提供论据了,全是观点,即便是科学网上的很多文章也都是这样的了,这是很恶劣的文风,应该为我等鄙视和抛弃。

  在20世纪,最为人所瞩目的科学进展其实是物理学的进展,物理学看上去是很脚踏实地的一个东西,因为每一个都和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即便理论物理学,也是为了阐释客观现象背后隐藏的一些规律。

  但是,事实上,20世纪初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都是以仰望天空为主要出发点的,再往前追溯,连牛顿这样的物理学家也是以仰望天空为主要职业特征。苹果砸脑袋之类的说法看上去很“实地”,还“实心”呢,但是不是牛顿追求的本质,他是为了发现那隐藏在物理现象背后那和普通人看上去没有关系的实质。比如他研究的光粒子说,和当时的现实有个鸟的关系?根本就没有什么鸟关系嘛!可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智力,他还是研究了。

  再比如,他提出微积分,这个玩意为了说明瞬时速度、加速度,多无聊啊,难道没有这个微积分,大家就不知道速度这个玩意儿了不成!当时的牛顿纯属吃饱了撑的,这就是所谓的仰望星空。

  他发现的所谓万有引力,我陈安博士也可以弄个千有引力出来啊,甚至,我不说质量和距离的函数关系啥的,我用距离来解释好了,因为苹果离地球比离月球近,所以它落地了。解释完毕!

  可是,我的陈氏解释是脚踏实地的解释,它无法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知识。牛顿弄出来的这个东西,则可以解决如何摆脱地球的问题,甚至接着就可以解决如何逃出银河系的问题。而银河系是更远的星空,我们即便想遥望都会觉得困难,脖子有可能会发酸。

  中国人其实是有仰望星空传统的,至少在人文学科里,我们有一大批仰望星空的人,他们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纵观古今的,如李贽等。但是,近些年我们尽管很多方面和国际间进行了交流和接轨,却把心思放在似乎“脚踏实地”的一些东西方面,比如拿个算盘来不断计算累加起来的论文数量等等,而这些东西其实连脚踏实地也算不上,脚踏人民币也许更合适。

  而一些类似万有引力这类一下子看上去没用但是在未来肯定特别有用的问题更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体系化的东西更没有人去操心。

  中国人里一向是不乏聪明人的,也有很多人愿意仰望星空,可是,每次当你仰望星空,就有人给你在脚丫子旁边放石头,这样,你偶尔移动的时候就会被绊倒。温总理在推行政府的过程中也不断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他老人家非常感慨,但是,他的理想主义情怀却没有改变,尽管日理万机,却把心尽量地放高,这样目光也跟着高了起来。

  中国现在的问题并不在于仰望星空的同时没有脚踏实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仰望星空的人,这也正是我们必须从总理这个层面来号召仰望星空的原因。

温总理开过的拖拉机,过了保修期再被收藏也可以

2010年6月15日星期二

  报纸说:温家宝考察时所驾驶两台农机将被收藏(http://news.sina.com.cn/c/2010-06-13/081220469830.shtml

  2008年,温总理和胡主席视察四川地震灾区,在黑板上写下了字,以鼓励灾区人民恢复重建的心。

  这几块黑板很快被收藏了。今年玉树地震灾区的黑板又因为同样的原因被收藏了。

  甚至,据说还有学者专门研究了黑板上的字如何才能被永久保存。估计还是有一些技术上的难关需要克服的。

  现在,新闻里又说到温总理开过的拖拉机也要被收藏,温总理听到这样的消息,不知道心里是什么滋味。

  也许,温总理今后再也不敢出来碰大型机械了,一碰就要被收藏,这稍微有点浪费资源了。其实,也可以先开一阵子拖拉机,等这辆开坏了再收藏也可以,那也依然是总理开过的。

一招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

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

  美国人老是对中美贸易逆差有意见。

  这一点,俺们觉得美国人并不那么地道,它明明可以一招(实话实说,其实是很多招中只要取其中的一招)就可以一举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它就是不干。

  在所有招数中最利索的一招其实是高端武器出口中国,比如运输机啊、轰炸机啊、战斗机啊什么的,拿出几十架直接飞过来,一把就可以解决逆差问题。

  可是,美国老是把武器零打碎敲地卖给台湾,还基于来自大陆的压力而不敢卖太多攻击性武器,这不没劲嘛!为啥不愿意卖给大陆?要说,在60多年前一起携手打日本的时候,中国也没少买美国人的装备啊,那时候这些装备也没有回头反过来打美国佬。

  所以,美国佬这点上太有问题了。

  在很多解决逆差的招里,第二招就是所谓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的问题了。

  原来里根在任的时候就说过一句很自信的话:美国从屁股兜里随便拿出一个藏着还没用的技术,就够其他国家追好几年的。

  那,您既然还藏了那么多高新技术,我们不眼馋,现有的多卖点给我们行不——

  所以,奥巴马高喊贸易逆差纯粹是得了便宜卖乖,在瞎说呢,我们可以让他们随便大量买我们的产品,可是反过来却这限制那规定的,我国领导千万别理他们的呼叫——

“两会”童话:挖曹操墓不是为了赚钱

2010年3月11日星期四

  两会雷人的话语很多,都快审美疲劳了。

  我现在觉得记者们真是够坏的,看上去这些如儿童一般的话或叫做糊弄儿童的话(都可以简称童话)是记者给设了陷阱让代表和委员会说得似的。比如,两个记者传来的说法是:

  ——爷爷的军事思想超过了孙子【无恶意地引申一下:大家都别当孙子,也别装孙子,孙子怎么也比不上爷爷】

  ——美军最怕我爷爷的思想武装部队【再无恶意地引申一下:这里说的美军可能是指美丽的军队】

  诸如此类。今天又看到一则——

  挖曹操墓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

  ——不是为了赚钱就怪了!

  说这些真是没用,如果你完全免费开放所谓“曹操墓”,方圆2里地之内没有卖旅游纪念品的,更没有故意设置障碍,让你不得不租用三轮车或电瓶车才能方便进入墓区,真这样我才信。

  全是空口说白话,这年头都挺敢忽悠。全国人民里,有万分之一的傻子就够他们赚很多钱的了,所以,即便万分之9999不会主动上当,保不齐就有那万分之一的人们会上当。而这个似乎不多的人数,对于伪“曹操墓”来说,就足够了。

  原来看到有代表官方的学者出面说话:河南和陕西相比,历史也足够长,古都还更多几个,可是文化旅游就是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如兵马俑这般分量的古迹。根据这个前提,让我们的推理逻辑继续——那就是,得弄一个出来,而真的假的倒不那么重要。不好弄?而且国家明文规定不让挖帝王墓。那就先挖一个东西出来,挖完之后突然宣称没想到居然是帝王墓(曹操墓)啊,接着糊弄糊弄其实心里明镜一般的上级还有何难。

  别挨骂了——相声里逗哏的说。

关于论文检索问题的再次闲扯

2010年3月10日星期三

  学者中,老外们似乎也颇重视SCI什么的,不过,在重视这个玩意儿的时候,他们也重视自己的论文发表在怎样的期刊上更适合。如果在发表的同时能够被广泛地检索散布,当然也算不得什么坏事。

  我在几年前的《数学译林》上看到过南美一个学者写的文章,大意也是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公司的产品竟然被本国用来衡量科学研究的价值。

  有趣的是,他写道:我所撰写的这篇反对SCI的文章将发表在一本为SCI检索的杂志上,这样,凭这个我又可以在考核中通过了。真是一个绝妙的反讽。

  对于大多数对于这个世界的贡献还不如一个厨师的科学家伙们,追求的不是理想,甚至不是受尊重,而是凑合着能一年一年地过日子。有了这批人的存在【而且必然有这批人存在】,那么,来了怎样的评价导向,将立刻就有什么样的努力倾向。

  一旦行政上的作为有了某个倾向性的选择,接下来就会有一大批人立刻倒向这个方向。

  有人曾经检索过钱学森先生的论文,发现他老人家在SCI上的表现很一般嘛,似乎还专门写了文章说这个事情。鸿飞兄曾经讥讽过,好像提到钱学森的最好文章只是一个报告,连正式出版物都算不上,可是,谁能否认它的价值呢?!

  这里,我罕见地公开支持一下鸿飞兄当时的观点。

  自己做的文章究竟有无价值,自己应该是清楚的,发表后对于别人有无价值,这个大概也是能够自己估计得出来的。

  而别人对你工作的价值,如果是同行,如果没有偏见,应该也是清楚的,于是,纠结于发表在哪里似乎就没有了价值。

  那么,为什么大家依然要重视这个检索,而不是论文价值本身的?

  Shopping猫在一次会议的间歇,听到国内的几个学者对话,其中一个说:在这个会上发了这个文章,版面费2500元,可是,发表后学校还能奖励我5000元,即便加上路费(肯定可以另外报销),也还是赚的,还算完成了科研任务,何乐而不为呢?!听者就都笑了,说彼此彼此。

  也许这正是大多数学者(不仅仅是国内的)发表检索论文的动力。

  而如果发表一篇不检索的论文呢,那就没有这些衍生的益处,于是,比较之下,还是能检索优先。

  除了正面的奖励之外,还有就是负面的责罚了,非得检索才能完成任务,学校把是否检索当成一条鞭子来使用,则更加剧了追求检索的风气。

  我有时候特别疑惑——现在已经发表了比以前多得多的论文,而且更多地被检索,对于科学的价值总也应该稍微提高点吧?也不能总是不如以前吧?但是,我却始终没法给自己的这个问题一个确定的回答,心下颇为怀疑,可是又没有办法提供证据。

  再次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武艳南巴黎会议的论文据说是被好几个公司的产品检索的,其中包括那个EI,可是,越来越发现检索对于我似乎没有什么价值,也许作为学生的武艳南自己毕业的时候有用?就愈发迷惑了。

  华罗庚先生说过一句关于科研成果的话:“早发表、晚评价”。对这句话我很以为然,因为自己看10年前所做的研究,真有不忍卒读的感觉,而当时的自己似乎还一度很兴奋来着呢。

  尘归尘,土归土。科研也是这样,大浪淘沙,每个专业领域里,有五十个能把成果流传下来且持续地起作用就不算少了,就象我知道的数学家,随口可以说出50个没有问题,再多说,就有点困难了。而我所知道的做危机与应急管理的学者,觉得真的说不出二十个呢。

在转基因问题上,俺们也多一句嘴

2010年2月25日星期四

  知道这是个容易吵架的主题,而俺们又不是生物、农业、化学行当的,可是,俺们咋也想参合一句呢——

  就简单阐述两个方面吧,说得不对的地方,请拍砖,因为确属外行,所以应该有机会拍中:

  1,食品和药品在检验方面不可能秉承同样的原则。

  大家知道,药品在上市之前,需要经过多少多少代小白鼠的实验,然后还要临床试验,最后确保其作用要确实存在并由数据验证,才可以进入市场,由病人服用。

  大家知道,一个新药的上市,一般将给制药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当然,是指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新药每年出几百上千种),正是因为这种动物实验和临床检验太费时间费精力费钱了。

  而食品,就没有那么夸张了,每一种食品如果用类似药品检验的策略去考虑其正面与负面效果的话,那人们可能还没等到第二轮实验结束,就全部饿死了。呵呵

  即便如此,药品上市之后还得经过更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很多药品的副作用你再多做M轮实验也还是没有检验出来,结果真投入治疗使用的时候,出了大问题,这样的事例也不在少数。

  也就是说,食品的要求一方面比药品要松一些,因为没有必要那么严格,另外,食品本身带来的副作用也不象药品那么可怕,多是长期积累起来的作用。

  很多反对转基因食品的观点,有些就是害怕未知的副作用,而实际上,在评估了两方面的作用之后,会发现这些副作用和正面作用是可以抵消的,而且,按照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判断,正面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副作用。

  要说,地球人应该需要绝对没有副作用的转基因食品,可是老兄,不转基因的食品都做不到这一点,怎么来拿如此苛刻的条件来要求转基因食品呢。

  2,关于反转基因的朋友使用的那些例子

  有朋友喜欢举杀虫剂之类的例子,来说明一个新东西开始看上去是好的,可是,其积累的效果说明其总的作用是坏的。

  也就是说,这些例子想说明:当使用更长的时间或空间尺度来看那些新技术,发现副作用大于正面作用。

  其实,在讨论作物、食品或者新技术产品的正负作用之间是否存在抵消的问题时,我们并没有一把精准的尺子来衡量,并最终解决实际中的各执一词。另外,真的出现了后面的这些“新”问题,我们也还可以利用开发的新技术手段去加以解决。

  不能因为面临可能的风险,我们就不发展它。凡事均有风险,主要应该还是要看所带来的风险能否承受。

  举个极端的例子吧,中国古代常有易子而食的情况,如果这边有一种食品,食后可能导致不育;那边就是饿死或者得吃人类本身才能存活。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选择,结果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不吃就都完蛋,即便偶有个把人活下来,也是背负了吃人的道德压力。而即便吃了这种食品可能导致不育,那也只是可能罢了,而真的出现了不育的情况,我们难道不能再来开发新的方法来解决“不育”这个问题吗?

  更何况,真吃了还不见得出现设想的那些问题呢!

  所以,就要问最初的问题:

  #,不要转基因,行吗?是否粮食依然够吃,肯定没人饿着?世界依然发展,不会有任何变化?

  @,要了转基因,又能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