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的存档

从《张居正》说到怎么写历史小说

2010年2月28日星期日

我看历史类书籍的日子应该不算短了,从上小学时开始读《中国历史故事》、《外国历史故事》开始算起,到大学阶段开始比较系统地读《史记》、《资治通鉴》这样大部头的经典史书,到一些国外的战争史、名家写的如希罗多德的《历史》等,这里不去一一细说了。

也许因为清朝离我们时间实在是太近的缘故吧,我个人对清朝的历史的兴趣仍然是最大的,之前就读过很多的高阳写的书,几乎穷尽了清朝的后半期,然后就是看那些清帝们的传记,从努尔哈赤看到慈熹、溥仪,这几年因为凌力写的《少年天子》《倾国倾城》,二月河写的《康熙》《雍正》《乾隆》,我又追着看了一把,他讲故事的本事实在是不小,所以我还看了不止一遍。

但是,我仍然不太满意,因为我是不太喜欢那些“怪力乱神”的东西的,而二月河对这个东西的兴趣却不小,几乎每册书不到几章就要出现一段这样的文字,让我无奈的很。因为我一直觉得不写这些乱七八糟也应该把小说写得出神入化的,除非你开始就想写成《西游记》。

比如,在《雍正》里,就有一位神道士,简直就有三头六臂的感觉,杀干脆就杀不了,雍正的忠实奴才李未趁着他看来自东瀛的淫乱表演而分心的时候才一刀把妖道的脑袋剁了下来,然后,他的头骨碌骨碌在地上滚了几下还张嘴诅咒雍正呢,而结果,按照小说家言,雍正正是受了诅咒才死得那么快的。

我倒是试图理解这些小说家,觉得写这些纯粹是为了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但是自己心里仍然是很不以为然,我深深记得全中国人民的著名导师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基本原则,那时候可是中国的奴隶社会啊,生产力极其低下,但是理性而富于智慧的人还是不屑于听信那些无稽之言,也难怪他老人家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导师。

好在《张居正》里没有这样的描述,顶多有一些算卦的情节,而那也应该是当年的帝王将相们确实相信或至少半信半疑的东西,所以,有个李铁嘴啥的也完全是写实。

很有趣的是,当我一边看作为小说的《张居正》和作为传记的《万历传》,里面对人物的看法是基本不同的,应该说,传记写人从各类不同来源的记载拿来对人物的看法,一起放在读者面前任读者评论,而小说则往往是把人物美化了很多,基本描述成了一个鞠躬尽瘁的明代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有一点稍微可信的负面一点的评价也是通过崇拜他的人口中说的,所以,看上去很象那种夸奖了九个指头之后再轻轻地批判一下一个指头不那么好的意思,而政敌对他的攻击则基本属于吹着浮土找裂缝,或者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而枉顾朝代兴旺和百姓死活,一看就知道非常可笑。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隆庆皇帝死前确定的首辅高珙因为没有把大太监冯保消灭了,结果因为自己说过一句“10岁的孩子怎么做皇帝”的话而反受其害,后来,张居正和冯保还想联手通过王大臣案(皇帝出行时遇到了这位身藏武器的家伙)把已经致仕回到农村老家的高珙用伪造口供污蔑的下等手段弄死,其心不可谓不狠毒,其时高珙已经是只死老虎了,张居正和冯保太紧张了。

小说就根本没有写到这一点,由于作者取舍有倒而把这一段轻轻地忽略了。不过,小说没有放过那些可以渲染的古怪的细节,比如,隆庆皇帝死前的一些不可考的东西就被作者的猜测弄得漫天飞,象他思念从阿拉伯那边弄来的被自己的后宫妃嫔悄悄弄死的美女奴尔花花的事情,就被写了好几页,当然,还有一些皇帝在外面逛妓院和脔童的事情在小说里表现得也非常充分。我知道,那是作者知道读者好这个。

同时读历史小说和历史是件很快意的事情,会产生相互验证的快感,还会因为比较而增强自己的理性和判断力的结果,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件事情,我在看二月河的时候开始采取这样的方法,这次看张居正也是如此,发现效果果然是非常不错。

不过,我还是不能喜欢文人们笔下的历史,除非是纯粹作为故事来看,而不是去承载任何责任和历史事实。但是,我们太容易把历史小说看成历史真实了,什么叫潜移默化?把历史小说当成历史真实就往往是被潜移默化的结果,有时候,不少知识分子都不可免俗。

我一直觉得,完全可以把历史事实写成一样好看的历史小说,即便只从那些历史记载出发,也完全可以写得跌宕起伏,只是,少有带着理性思维且文字很好的人愿意做这件事情而已,这是历史小说界比较糟糕的一件事情:居然会把二月河们当成了值得佩服的作家。

对了,看《张居正》的同时如果还能看一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应该更好,不过,万历十五年是我已经看过的,这里没有一起论述,等哪天有工夫复习一下的时候我再写几段文字来对比一下。

曹操:致三国人民的公开信

2010年1月8日星期五

尊敬的魏蜀吴三国的父老乡亲:

你们好!

听说最近在我的墓地问题上又出现了很多争执,我深为关注,特此写封信来询问或说明几个问题。

一、我老家亳州的人到哪里去了?

听说我走了之后,国家在边界上又有了很多次变动,可是,不管怎样变动,我的老家在亳州这个是没错的,而且我本人也在那里安排了三座疑冢呢。看来老家的人没有学会我当年纵横捭阖的本事,不知道使用我这个已经过时这么久的老人的名人效应获取利益,他们真傻啊!

要不,我写封E-mail给亳州政府的相关人员,告诉他们疑冢在哪里,生前老是杀伐,怎么着也得死后给老家做点贡献啊。或者,如果有人能给亳州政府带个话,就说可以给cao@cao.cn发信,我每天都上网,当然,博客留言也行,总之我觉得他们行动太慢,另外,我在亳州的三座墓里留的东西比在安阳那个墓里留得还多呢。

什么?现在那个地方属于安徽治下?也许是被其他地方的人影响了,老家人以前可不这样,一点灵活性都没的。

二、我在安阳留了几座疑冢

实话实说,我留了2座,之前被挖出来过一座,我知道,最近这个是第二座,我也知道,这个好像规模还不如上一个呢?!

三、我的真墓究竟在哪里?

这个事情,我能告诉你们吗?

你先等等,我回个QQ留言,一会再回答你——

唉,还是告诉你们吧。

我对于历史和未来还是太过了解了,早就知道大政治家,尤其是得罪了很多人的大政治家,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后事处理好。一般可以采取骨灰撒大海的基本模式。

所以,其实,我已经暗令曹丕在我身后将“龙体”化为香灰,撒入巢湖之中,我后来知道,到了20世纪,更多的大政治家采取我创新的模式。

对于大政治家来说,被鞭尸的概率实在是太大了,从伍子胥开始,到据说清朝的一个孙殿英,都有此举动,作为曾经的老大,谁不害怕?!

所以,俺们早先知先觉,把自己化到巢湖的烟雨中了。

今日,隔着巢湖的蒙蒙细雨,看后世的专家们说来说去,也是件趣事了。

方舟子够狠

2009年12月14日星期一

方舟子关于杨振宁和李政道之争的事情发了两篇文章。

我们很多人看杨李吵架,多是直接从吵架的表象上去分析,方舟子则够狠,直接去验证书里提出的观点,而不是就观点就阐述自己的观点。

比如,《李政道传》的书里说:杨振宁抢第一作者,方舟子就把两人合作发表的论文全部列了个表,里面23篇文章里,李政道是第一作者的有22篇。看到这样的数据,再联系到所谓的“抢第一作者”时间,大家就可以根据数据有自己的判断了。

再比如,《李政道传》的书里也引用了李本人的说法,认为当时的所谓“署名惯例”是按照字母顺序,老方就把当时发表杨李合作文章的那期杂志取了来,发现30多篇论文中的接近半数的文章并非是按照所谓“惯例”进行的署名。于是,关于署名惯例的说法我们立刻得到了第一手资料。

在该问题上,方舟子说:“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他们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论文是在同一期Physical Review(1 August 1952, Volume 87, Issue 3)杂志上紧挨着发表的。也就是说,同一期杂志发表了他们的两篇论文,杨要求两人各在其中一篇排第一,这个要求我看一点也不过分。”

而我们很多科学家伙吵架,都是就观点而观点,这样的架是永远都吵不完的,当然,不排除某些人喜欢吵没头没尾的架,所以,故意不去考据最直接证据,而把吵架当成一种乐趣,此时真相倒是次要的了。应该说,中国人的很多架就是这样吵的,毫无意义。

看了方舟子的这两篇文章,我有点理解为什么在很多吵架中,方舟子同学总能在有优势一方的原因了。

——拿证据说话,而不是拿观点说话。

科学家伙们以后吵架,想一招制敌,还是应该学习一下方舟子的做法。

于是,季承先生的这本新的《李政道传》怕是给李先生带来的负面东西更多了,尽管看到方舟子文章的人并不多,可是,铁证如山,总是有人能够用这些直接证据去驳斥市面上流行的一些稀奇古怪的观点了。

我们“求真”的精神真需要大大提高才是

无字碑,赞颂它还是鄙视它?

2009年11月13日星期五

【看到不少歌颂“无字碑”的文章,觉得可笑之至,遂做此文】

这次的开封会议,我的学生们问我:陈老师,开完会,我们可以玩玩吗?

我说:当然可以,不过开封没有太多可看的,而且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在开封玩过了。

学生们说:我们也没想在开封玩啊,这次想去次洛阳。

哦???这些孩子们看来还是心里有数的啊,知道哪里更好。就答应了他们,不过“门票饭费自理,路费住宿费报销”。

在我所知道的古都中,觉得应该这样排序比较恰当:

1,北京

2,西安

3,南京

4,洛阳

5,杭州

6,成都(因为著名的诸葛之亮缘故,其名字里又确实有个“都”字,勉强算做一都)

7,开封

8,安阳

至于您如果问我这样排的依据是什么?选了多少个指标?哪些专家给的权重?这个就说不上了,完全是我个人的感觉,要说依据肯定是有的,但是也不好具体化给您看,而要说到指标和权重,则是完全随心所欲的,我还真说不上来。

洛阳仅次于北京南京西安这三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古都,可见这个城市在我心里的魅力和地位。

洛阳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并为官方认可的重要象征,尽管我那次的洛阳之行并没有去过那里,可对它慕名已久,知道它在文化史上的位置。

除了白马寺,洛阳还有一处地方是所有人都忽略不了的,那就是龙门石窟。

这个地方我是和Shopping猫一起去的,因为事先对石窟大佛有所了解,所以刚刚到的时候还是有点失望的,因为不如电视里看到的更壮观。

但是,请逐渐前行,当你站到卢舍那之下的时候,再细看那经历千年之后的风貌,你一定会震撼了。

而这佛据说是武则天的相貌,在唐朝以丰满为美的古怪朝代,如果能把脸长成卢舍那大佛这般,可谓福相了。

真是会是武则天吗?我个人相信是的,尽管雕刻艺术确实会有加工处理毛刺的地方,也许那个痦子就被去掉了,可是,大致的样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好像当年汉武帝封禅于泰山时让画师画出想象中的老天爷(玉皇大帝)游泰山的样子,画师如何努力都无法达到武帝的要求,最后还是有聪明的画师,一看怎么都不对,哗然开朗,就把汉武帝游泰山的样子复制下来作为玉皇大帝的模子。

OK!一次过关。

武则天对于雕刻卢舍那的艺术家们的要求也不过尔耳吧,不知道当年的艺术家是否也经历了如此猜测圣意的过程,我想,武则天即便再脸皮厚,大概也不会主动提出的,所以,方案当年肯定也是一再修改,直到一位聪明人终于豁然开朗。

一边是无字碑,一边是卢舍那。哪一个是真正的武则天?

当然,都是真正的女皇本人,她所想所做的无非是留个痕迹,但是,这个痕迹如何留?她的创新要比其他的皇帝还要超前一些,一方面什么都不留,一方面连模样都要永久保存下来。

天下的执政者大约是一样的心思吧,于是,才有了折腾死人的这工程,那计划。归根结底,都是武则天吧,不过连武则天的巧妙都比不了,都在用最笨的方式来“王小二到此一游”,最后徒增笑柄罢了。

我从开封回到北京,随后学生们也从洛阳返回了北京,我问学生:“洛阳怎样?”

学生说:“也就这么回事吧。”

都是些孩子话了,其实,除此最有名的景观之外,洛阳的内容还有很多,除了他们都吃过的水席这等当地特色食品文化之外,这个大气浪漫的唐朝在洛阳所留下的可不止是一面刻满了大小佛像的山崖和一匹已经老去的白马停住的大庙,后面还有更丰富的东西。

我在1988年左右看《河殇》时就注意过这样的一段,说卢舍那佛鼻子的雕法是典型的希腊雕法,如果这样的说法为真,那个时代的国际文化交流之盛可见矣!

历史上的东西很难以表面现象去描述,无字碑这么一个炫目的东西立在那里,已经迷惑了多少人的眼睛,而从无字碑向东,直到看到了佛嘴角轻轻的微笑,您大概才能领略到无字碑的幽默吧。

朱元璋“炮打庆功楼”解决的是富二代问题吗?

2009年9月27日星期日

对于富二代问题,我看大家越来越担心了。

其实,大家担心的不是“富二代”本身,而是担心的是“富二代的骄奢淫逸”,或者我们称之为“骄奢二代”。

富二代们,你们尽管富就是,继续富就是,没关系,即便你们的“一代”——老爹老娘们当年曾经有些不合法的致富嫌疑,也都算历史,过去了,大家都向前看就是了。

但是,在我们中国,能够沿着老爹老娘开创的足迹更加合理合法地去发财的“富二代”所占的比例太小,多数“富二代”在开上宝马的同时,自己并没有在知识或者视野上有任何的进步,反而是还不如文化程度远远不如自己的父母呢。

朱元璋先生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而他解决的途径是,把立了军功的“第一代”全部弄死拉倒,省得出了“骄奢二代”群体,当时候还要碍于他们老爹的面子不好意思处理,一把除掉了尚未来得及犯错误的老爹,剩下的儿子孙子们还不得乖乖地夹着尾巴做人啊。

当然,朱元璋的做法是肯定不可重复、不可学习的,因为这样的做法和法制无关,人家没有违法犯罪的举动,甚至正准备喜气洋洋地遵纪守法呢,结果,你一炮就把这些老家伙全解决了,连个宣判程序都没有,当然后面得等着人骂了。

不过,另外说了,这样做的客观效果确实还可以,至少明朝初期没有出现很严重的腐化现象。

我国新中国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也很担心这样的问题,甚至也用了类似的策略来解决大家没有激情继续革命要原地享福的问题,可是,也由于无“法”而诛,难以服众,反而造成了很强的悲情情节,到现在大家依然难以忘怀当年那些朝不保夕的岁月,所以,这样的做法也是非常值得讨论的。

到了建国60年,我们检查一下,发现很多当年立了军功的“第一代”老革命家的儿子孙子一代,都在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方面成了影响一方的人物,并因为同时大规模出现而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而不得不说的是,有些走的路子确实不是和自我奋斗有关的路子。

如果能够使得这些“富二代”们不成为“骄奢二代”,其实最终只能依赖法制化,而且是彻头彻尾的法制化——只要你犯事,只要你是非正当途径致富,我就可以去查你、逮捕你、枪毙你,而不管你的爹你的爷爷曾经做过什么贡献。

当然,难度是很大,不过,我们没有其他路可走。

易中天和当年明月的相同点

2009年8月30日星期日
 

  来往于泰安的途中看了看易中天《品三国》中的曹操部分,觉得还有点意思,之前转帖过一篇评论易中天是奶妈的文章,当时给我的感觉挺尖刻但是也一样深刻,说的事把易中天捧成“类神”其实不是易中天的不是,而是那些把捧他的人的不是。

  这个观点我极其赞同,其实,即便是科学网,也有不是fans是没有脑子的,本来以为在这个空间里,多数人都应该有基本的批判头脑,但是事实上根本不是。

  我甚至发现,每当我一质疑某某人,立刻就会跑出来一大批他的fans出头来为他声辩,声辩也者,却是只有声音而没有脸的,让我特别看不起的也就在这里了,自己连“种”都没有,还声辩个啥味?

  所以,我毫不客气地把这些fans说成是“粪屎”,而“粪屎”的说法其实不是我的首创,我印象里好像是香港人的首创,且这个说法还经常在报纸里出现呢,觉得这种翻译真是绝妙得很!

  所以叫“粪屎”,其实说的就是这种无来由的申辩,没有论证,甚至趣味都无一点,就会说“他就是好就好”“反对他的人是垃圾垃圾”之类宣泄性的话。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科学界的“粪屎”如此之多,社会上的易中天的“粪屎”多些也是很可以理解的。在我转的那篇文章里,把易中天说成是这些“粪屎”的奶妈也的确有趣,因为那些忠实的拥趸是喜欢喝易中天喂出来的东西的,不管那究竟是什么。

  所以,看易中天觉得有趣不是问题,可是别把他老人家说的一切都当成正确的,谁说句他的不是就直接咬上来。

  我觉得,易中天很有趣,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料和自己的口才,把一个三国说得和三国演义的水准有的一拼,自然不错。

  当然,我本人并没有看他老人家的“讲坛”,只是看了看讲坛上的内容整理后成的书,还是盗版书。不过,还是觉得很有趣。

  他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其实有一些相似之处,那就是,把历史中的很多内容当成常识和家长里短来分析。

  而这有可能正是历史的真相,而不是那些被历史学家们“正襟危坐”地写成的无趣的这《传》那《纪》。

  当年明月在分析明末三大案中的“梃击案”时,说后面没有任何阴谋,就是一个希望自己儿子当太子的愚蠢的妃子想出来的典型智商有问题的招数,这个分析就很得我心。

  而易中天对于曹操的很多分析也有类似的风格,大家于是当然爱听爱看。

我国认识世界的几个阶段

2009年8月25日星期二

我的南方的小朋友FloatingRose一度在我后面留言,说到:

引进的问题还是惟才是用吧,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本土人才,还是海归人才,能建立一个统一的、公平公正的价值评价体系最好,不过就目前现状来看,似乎有点乌托邦梦想了,难就难在决策者的思想意识上。
外国人来解决体制问题,怕是会严重的水土不服。什么都不能太“过”,而讲究一个“度”和“适”的问题,在因地制宜、广为吸纳、兼容并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是一个理想状态,但说着容易做着难,难在把握分寸。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极左,也容易极右,甚或流于平庸。而既然是创新改革,是容不得平庸的。

我在后面回复了一些字,现在觉得有点普遍意义,,改写后贴在这里:

我们有过多个阶段:

第一阶段,东方一切都好,西方属于蛮夷

第二阶段:西方在某些技巧方面好,可是在哲学以及更博大精深的东西上就不好了(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第三阶段:西方一切都好,东方实在太差(坚船利炮之下,去不了西洋的就去了东洋,所以很多这个思想是从东方的日本来的)

第四阶段:根据经济和科技发展情况考虑,发现现在的西方确实要好,我们就认为他们好,把我们先贬低一下,奉洋为师,或者奉假洋鬼子为师也是一个临时的选择;等到自己的经济发展了,再说科学、文化和其他也罢。

第五阶段(理想阶段):在经济、军事、文化、科学实力上和其他发达国家完全平起平坐的阶段。你好的我都学来或者偷来,我好的我也不介意教给你。我很自信,你偶尔犯个错误,说个什么台湾总统之类的错话我也一笑置之,因为我知道台湾跑不了。

平遥古城:建新如旧申请遗产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陈热闹相当没出息,随大巴车到得平遥古城墙外时,香甜地睡着了,我因为吃饭的缘故在在阳光下抱了她两个来回,都没醒,看来是真困了。我母亲是最心疼孩子的,自己再委屈也要一切先紧着孩子,所以,毫不犹豫地决定不去平遥古城了,我作为儿子自然也不能撇下一老一小去玩,就找了一个城墙外的宾馆,50块钱休息3个小时,陈热闹进去睡觉,我还抽空洗了个澡。

这样,就我父亲匆匆忙忙地跟了进去看了一圈,而等陈热闹睡了一大觉醒来,他们一行人还没有出来。

既然醒了,就还是得出去看看,看不得瓤还看不得皮嘛——毕竟是世界文化的遗产啊。这样,应陈热闹的百般要求买了一块巧克力威化,且一再拒绝了她买糖的千般要求之后,就去绕了那标志性的城门楼转了一圈,尽管没能进得门去,也算来过了,而且眼前看到的就是最有名的那个东西。

父亲出来后,我们问他里面感觉如何,父亲摇摇头,说城里就一个县衙是保存比较好,算是一个古迹,其他东西也就这么回事吧,而且商业味道太浓。

他又说,其实连这个标志性的城门楼原本都是没有的,是当时为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而特别修建的,是建新如旧。

听到这里,我感慨万千。

现在的申请遗产,大抵如此吧,而且判断平遥一定不是始作俑者,这样的“世界遗产先辈”怕还是很多的。

前几天看杭州,听到了浙江人的抱怨,三清山也是遗产了,可是运河遗址、西湖啥的都申请不上,也不知道是咋弄的。

不过,世界遗产的名头是得了,可是大家去的不是还是西湖嘛,除了一个名头,更多的人还是更在意一个实质,象我,觉得再去西湖100次都嫌少呢。可是,如三清山,去或者不去,关系似乎都不太大。

圣诞节的确切来历是这样的吗?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平安夜的重要性似乎比圣诞节的正日子还重要,现在我都没有弄太清楚到底耶酥他老人家出娘胎是在圣诞节前的那个晚上还是圣诞那天的凌晨。给他弄个几点几分合适?

  这里贴一段自己在《南游记》中一篇文章里写到的关于圣诞节的一个比较正确的说法。这里的太阳神并不是阿波罗,阿是希腊神话的人物,不在这个系列。

  关于耶稣出生的圣诞日,据我听来的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的系主任(同时是基督徒)的说法,这个日子其实原来是太阳神的生日,因为当时的世俗领袖是罗马人,而罗马人信仰的神属于另外一个不同的体系,太阳神则是其中重要的信仰符号,12月25日,罗马人要求全国为太阳神祝寿,当时的基督徒作为弱势群体,在那天也不得不作出一个朝拜的姿态,尽管一百个不愿意,于是基于阿Q的心理,自己私下里干脆就认为是在为耶稣过生日了。这是研究宗教的学者的看法,应该可信度还是比较大的。当然,作为基督徒的他总结到,可是,现在谁还记得这其实是太阳神的生日呢?言下之意,颇为基督教的广泛性自豪了。

  又据一种说法,12月25日是冬至日,这一天,是太阳在正午时刻距离地平线最近的一天,是季节由昼长夜短转为夜长昼短的转折点,因此才是太阳神的生日,人们为感谢本年来太阳神的恩惠而在无敌的太阳节(Natalissolis invictis) 纪念太阳的诞生。但是这种说法让我觉得有些可疑,因为如果为太阳神选择生日,为什么不能选择夜长昼短转变为昼长夜短的转折时间呢?

如果我在古代,会表现得多聪明呢?

2009年8月22日星期六

  中药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遗产。可是,在海外的禁售情况却让我觉得非常惊愕,象美国这样医药制度相对完善的国家,禁止销售的中药种类居然这么多,就顺口扯几句关于中药的话题。

  大家可能都知道鲁迅先生对中医的态度,认为中医大抵是骗子,其实主要还是他们依赖的理论基础实在是太不牢靠了,基本是用玄学而不是科学来支撑整个中医,这个问题在古代人们对现代科学的认识还不足的情况下是没有暴露出来的,毕竟,懂哲学的老百姓实在太少了(玄学是哲学的一种),懂科学的人数则基本接近0(以中国式占星为主的所谓“天文学”以及生活必须的应用数学等少数几个学科稍微例外一点),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古代的官员多懂一点中医,应该是他们读书读多了,哲学又是必修课,看中医的理论基础当然很容易就入门了,所以,可以常见到官员和医生坐而论道的情形(著名如唐玄宗和孙思邈,则上升到皇帝这个级别的官员了),应该就是因为有不少共同语言的缘故啊。

  一个理论体系一旦形成,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修正自己明显谬误的地方,就可以流传一段时间,并且会排斥其他的理论进入该体系,这就是中医所以现在被西医严重鄙视的情况下能够去反鄙视的一个原因,解释就可以是“我们的理论基础不同,你们那一套不适合我们”。但是,科学这玩意是有规范规律规则可循的,于是,西医继续发展,而中医一方面在偷偷地借用(也有走科学分析和论证这条路的)西医的理论,另外一方面则是继续寻找失散多年的更古的中医理论和秘方,崇古成为中医的一条重要通路。这让我觉得非常悲哀,人怎么应该相信很久以前的古代人的理论指导现代的实践呢?原始社会的黄帝和奴隶社会的各位大“贤人”们的智力肯定是超不过我们现在的中学生的,当然,我指的主要是科学素养。

  我从小就设想过自己如果生活在古代,那么就会是一个预言家,我就可能提出微积分的理论(哪怕只是雏形呢)、我就可以创立物理、化学、地理等多个学科,我还能够预言未来,这个想法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觉得古代的人愚蠢到连我一个孩子都不如。这个经典的想法其实我相信人人都有,而且更有趣的是,美国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把现代社会中一个智力低下的人送回了古代,结果他成了全天下最聪明的人,其表现出来的智力为皇帝和臣民们所折服。看来,这样的想法非但我有,中国人有,外国人同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