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论”的存档

科学网上的几对冤家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对不起各位,我喜欢看吵架,尤其喜欢看科学家吵架。
  科学网上的科学家们吵架很好玩,它给了我很多启发,至少比那些马屁文章(如《XX老真伟大》《永远怀念Q老在P科学上的丰功伟绩》之类)给我的启发要大多了,所以,我喜欢科学网,更喜欢科学网上的“架”。
 
  科学网前资深游客曾经这样评价王鸿飞:“每当我一个人郁闷的时候,鸿飞兄就能突发一文,然后就开始掐架,我真爱死鸿飞了。”
  这是科学网上的最高评价,我最近也得了一次,不过该游客不知是谁,稍微有点遗憾,他也觉得没有我的科学网简直不叫科学网,这个评论我很受用,希望大家都能有此感受,并大胆地表达在我的博文后面,让俺也有被“爱死”的感受,嘿嘿。
 
  我喜欢看吵架,吵架里可以有真性情。温吞水的日子没劲,只要吵架不上升到人肉搜索找人家小时候撒尿和泥的臭事,或者不上升为人身攻击,为什么不吵上一吵呢?
  
  科学网上有不少愿意把读者全当成自己学生的博主,虽然俺们不会有意愿干涉别人怎么写博文,但是对总是平头正脸、义正词严、正襟危坐地训人,几乎每篇博文都告诉你应该这样那样做科研的博主,实在是提不起兴致来。如果你要教育,请对你的学生下嘴,这里的人里面,极少会有人愿意当你的学生。
  
  开始时我甚至不敢喜欢我的老乡王德华兄,后来发现他其实是能够写出“歪文”来的,才顿时喜欢起来,正人君子当然没错,可是作为朋友处那就是两回事了,我可以敬仰您老人家如滔滔江水,但是我想尽量离您老远点。
  
  所以,德华兄的那些歪文我看后喜不自胜,觉得这才是我们山东老乡呀。果然要得,要得!
  
  科学网上的“架友”已经颇积累了一些,我这里列举一下,没有不敬之意(否则我以后将有得架吵了,都是吵坛悍将,哪个出马我都得招架一阵子)。
  
  一,嵇少丞 PK 以下人等:1,陈龙珠、王铮,2,王鸿飞,3,苏青,4,饶毅(这个后来和谐了)
  
  二,王鸿飞 PK: 1,嵇少丞,2,科学界的非精英团体(也包括俺)
  
  三,蒋劲松 周可真 等为代表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 PK 刘进平等自然科学家(最近可真兄的文章好像在和科学主义者PK,但是我老觉得这个科学主义者是个虚拟的根本没一个人在内的组织,没人认为自己是可真兄他们定义的科学主义者,但是却反对可真兄的观点,例如俺本人,呵呵)
  
  四,张三火 王号 等中医从业者和粉丝 PK 中国传统医学质疑者(包括郑波尽、李铭兄,还有俺)
  
  五,王志明 PK 张志东(及老张的科学网朋友)
  
  六,李亚辉 PK 林中祥 (已和解,吵架早成往事)
  
  七,曹广福+杨玲 PK 某某某(名字我都不敢写,可见其在吵坛的地位)
  
  八,王铮 PK 侯成亚 (关于信仰毛主席等问题,我原来还一直以为学者不可能单纯地信仰一个人或一个学说呢)
 
  九,杨秀海+曾泳春 PK 许培扬 (好像试探了几招,没吵起来)

科学家们:应该为爱情昏几次头合适?

2011年4月6日星期三
 
  我踏入科研工作以来转过几次研究方向,每次转的时候都会问自己:这次移情别恋是应该的吗?
   
  其实,直到进入研究应急管理这个玩意儿,我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也就是说,之前一直处于恋情萌动却懵然不懂的状态,以为喜欢就是爱,或者以为介绍来的对象相相亲也会不错呢,也许这日子就可以过下去呢。
 
  但是,喜欢与爱真的不同。2004年,一发现应急管理,我立刻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前的“爱的感觉”,所以,就此果断踏入门槛,而且再也不想转头,更不要说回头了。
 
 
  一次就找到自己一生的方向的人是幸运的,因为其实是节省了很多时间,不需要把探索的时间用在没有必要的事情上。
 
  也所以,有开始的名师指引,然后所做方向确实又特别适合自己的性格,这样的匹配只有在基本以兴趣和自己的能力为指引的科研环境里才能达到完美。
 
  在欧洲国家待的时间里,在买菜或者买其他东西时,有时候看着卖菜的大男人小媳妇一旦收款机出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感到不解,难道加减乘除之类的四则运算小学时没有学会?!更有意思的是,当他们拿出纸笔开始列算式计算几个青菜的总价,我就更同情了,好像这对于我们中国的小贩,口算都能出来。
  
  不过,后来再想,即使有机械、电子的帮助可以让人懒惰一下,把加减乘除的过程全部不放进脑子也许也是对的?至于一旦出现问题,这些小学资格就应该具备的能力却显然不具备了,是基础教育真的有问题?还是偶发事件根本不值得理会?
  
  那么,这些发达国家的人没有把精力放在机械和电子可以替代的东西上,是否就会在其他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呢?
 
  其实,即便如此,也不见得能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到更好的程度,也许培养起来的就纯是懒惰。但是,另外一个角度,那些真的喜欢学习、喜欢运算、并不那么懒惰的人,也许会有机会培养起更强的能力来,这也是欧美人中最优秀的那批人的创造力普遍高于我们的缘故吧。
 
 
  艺术家有时候可以从爱情中获得灵感,甚至可以从毒品中获得灵感,当然,后者并不高尚。而科学家,似乎在这一方面和艺术家特别不同。
 
  那么,科学家除了每周工作若干(100?)小时不断溜奋斗奋斗再奋斗的做法之外,得到创造性灵感有没有可能通过“爱”的方式。
 
  我有一个朋友说,“爱”才是她的第一需求,虽然她自己认为还算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家,但是为了爱情可以放弃科学;另外,在她看来,科学更是经常会因为爱的伴随而变得更加有魅力,值得投入。
 
  前几天伊莉莎白-泰勒死去的消息让人感慨,不过,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是,玉婆结婚八次,嫁了七个丈夫(有一次复婚),还曾经吸毒,看她老人家的经历,好像啥“坏”事都干过似的。
  我有时候看到这些艺术家的作为很困惑,这些同学们的复杂生活是不是会为自己的艺术生涯增添色彩呢?如果没有这些经历,是不是就一定不会有闪着金光的艺术作品?
 
  而把话题转回到科学家这个群体,如果有了更多“爱”的滋润,会不会使得大家更有创造力?
 
  这个问题大概永远都无法得到有确凿证据的回答。我们知道几个(真不多)爱得很多的科学家,同时更多见的却是苦行僧似的科学家,他们如此差异的个性,对于各自的科学创造力会有巨大影响吗?
 
  爱因斯坦,哦,是的,老爱同学,结了两次婚,甚至还有人说老爱的相对论是他老婆的,他贪爱之功罢了。这个怕是无法得到确证的,猜测而已。而前段时间科学网有点意思,还讨论过老爱同学的多少多少个情人之类,甚至他给超过10个情人写的情书都还能找到原件。
  居里夫人,哦,是的,居里先生去世之后,玛丽还一度和他的学生有过一段时间的浪漫史,尽管那个学生郎之万也是著名物理学家,却有妻子。
  
  而牛顿,则一生没有结婚,浪漫的说法是把爱献给了科学和上帝。不过,我看《最后的炼金术师——牛顿传》一书,里面明示了牛顿在性选择上颇有些不同寻常的爱好,甚至,他的那个颇让传记作者猜疑的男拥趸,还因为牛顿支持的缘故而很高调地在科学界混过很久。
 
  
  爱,因为艺术界的各位先生女士们有各种各样的机会而显得更加泛滥,有时候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人因为一部戏而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恋人或配偶,而和同一部戏里的对手戏演员成为新的恋情。
  
  小的时候,总觉得那是“不要脸”,后来,好像理解了,一部戏,耳鬓厮磨好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且还可能要面对面表达爱情,如果表达不到位,导演还不乐意,得酝酿好了再重拍。如此下去,不产生爱的火花都难!
  
  不过,科学家没有这样的机会,也少有这样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听到的故事多是老两口相濡以沫直到永远的模式。
  
  而即便玛丽居里这样的,你想搜她的爱情故事,几乎全是和居里先生的,和郎之万先生那一节在网上几乎是搜不到的,因为主观上可能大家不喜欢科学家有啥花花事,所以不愿意去传播,第二个则是即便传播也没人感兴趣,你以为记者都愿意在科学家住的单元房外面蹲点啊,他们都跑到谢霆锋他们家篱笆墙下待着去了。
 
 
  科学家里有没有谁这样高调宣扬过:正是因为爱情,我才有了创造!
  是真的没有?还是羞于表达?或者,是其他的缘故。
 
  《别闹了,费曼先生!》一书说到这位得过诺贝尔奖的费曼教授的很多轶事,其实轶事也就是故事罢了,权且听着,其实,费曼先生的很多非论文类作品也是很棒的,他同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
 
  好像其中一件轶事说到酒吧女郎的故事,有一个酒吧因为风化问题要被关闭,费曼先生专门去作证说那些酒吧女郎的艳舞为他的灵感提供了源泉,因此不建议关闭。
 
  这好像是我耳朵里刮过的唯一一个自己跳出来宣称因为爱或者性而深受灵感启发的科学家。
 
  我原来上海有个教授朋友,当时我去上海的时候请我泡吧,就去了,是个闹吧,让我有点意外的是,女教授在喧闹的音乐声中蹦迪的水平那可绝对是一流的。只是我以前一直没敢如此设想罢了。
 
  后来,又有朋友说自己的优秀博士论文也是在不耽误泡吧时间的前提下写出来的,此时,我才发现在这个问题上自己真是个“棒槌”,其实,女科学家们都性感着呢。
 
 
  爱因斯坦先生写给N多情人的情书自然不会收入到《爱因斯坦文集》里,牛顿不寻常的故事也只能在数百年后在传记里被小心翼翼地提及一点,还得多次申明这些不妨碍牛顿的伟大(其实也许这些东西和天赋一起才终于造就了牛顿的伟大),云云,而玛丽居里的第二段不特别理直气壮的爱情故事也只是会在很小的范围内才能知道一下,在上海酒吧里疯狂起舞的女教授女博士的身影也会被刻意淡化掉,不断强调的是她们在学术上的投入与精彩成果,在学术报告场所下理性和谦恭或张扬的口气,以及敏锐的讨论与质问。
 
  然后,我们大家知道,因为努力因为勤奋甚至因为痛苦,所以有科研成果。科研的结果都与爱无关,更不会和性这种龌龊的东西有任何关联的可能。而科学家们,则从来不会为爱昏头,昏几次头更是外星科学家才会有的事情,或者,您把艺术界的人和科学界的人搞混了吧?
 
  这对于科学,是幸还是不幸?
 
  这对于科学家们,是幸或者是不幸?

究竟谁才是好莱坞第一大美女?

2011年3月26日星期六
  今天,听到好莱坞老牌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去世的消息,心下凄然,这位结婚8次,享年79岁的好莱坞大明星,曾主演著名的《埃及艳后》等数十部影片,1961年和1967年先后两次荣获奥斯卡影后,真可谓玩转了好莱坞。
 
  于是,她被称为好莱坞第一大美女。
  后来我发现,好莱坞有很多第一大美女,比如以前我不是很熟知的丽泰·海华丝(Rita Hayworth),也是第一大美女,而且据说在四个大美女里面的第一大,另外三个里面就有伊丽莎白·泰勒在里面。
 
  咋啦这是?

  莫非美女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如果哪位美女得了第二名,还不如不得这个名次呢。
   
  再去数数,费雯丽也当过第一大美女。《乱世佳人》、《魂断蓝桥》,还有比这些电影里的女主角更经典的女人吗?
  
  要说美女,谁又会忘记玛丽莲·梦露呢,甚至你可以说她演得不好,可是你不能说她不漂亮,否则有人跟你急。人漂亮到这种份上,真是难得啊!
  
  最伟大和最美丽好像可以不是很一致,可是当我说出一个美人来,你一般不会反对我。
  
  那就是更著名的凯瑟琳·赫本,当想到她的大眼睛,全世界预计有99%的男人大概会睁大眼睛——这世界上最伟大和最美丽可以兼得的女人,除了她还能有谁?
  而且她老人家还是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最伟大的女演员中的老大哩,因为她老太太的时候还得了大奖,年青的时候凭借体力和美貌得了奖也没啥,要知道,电影界多么喜欢年纪轻轻的美女啊,而且口味还得不断地换,可是,就凭俺是老太太,还能征服这群色迷迷的电影界男人,这就不是一般的魅力了。
  
  哇,有那个赫本,难道应该忘了这个奥黛丽·赫本,罗马假日谁会忘记,那美丽与高贵并存于一身的美女。我个人就更喜欢这个赫本,觉得俩赫本一比,凯瑟琳还是要逊色一些。这样,在最伟大的女演员一百名中排名第三的奥黛丽·赫本,在我心里是好莱坞第一大美女。
  
  你说什么?嘉宝,哦,是的,嘉宝。
  还有英格丽·褒曼,当然,一切都是大线条的瑞典美女,即便出演没有几分钟的配角,依然能够出彩的伟大女演员,而且还是在我最喜欢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之中出演瑞典女教师一角,更让我双重喜欢。她也是第一。
  
  别跟我说还有索菲亚·罗兰。她拍的超级烂片我都极其喜欢,就是那个怎么想觉得怎么没意思的《最后的金黄色》,竟然能让我眼珠不错地看了个完整,真他母亲的,什么叫演技!把烂片都能演得你舍不得眨眼的不叫演技还有啥能叫演技?!索菲亚·罗兰是我的最爱,是来自意大利的全世界第一美女。
  
  到底谁是好莱坞第一大美女?可爱的,请你告诉我!

男导师爱女研究生:莫非您就这点出息?

2011年3月21日星期一
  在男导师要不要爱女研究生的问题上,我的观点非常鲜明:坚决反对!
 
  作为胡子一把的导师,不管是结婚的还是没结婚的,难道你就这点出息,在外面一点魅力都没有?非要半胁迫半诱拐似的和自己的女学生发展恋爱关系?
 
  如果您老人家确实就这么一点出息,我就不写这文章了!
 
  这不还是希望您老人家出息稍微能大点嘛。
 
  有很多人举例子说,说俺身边就有老师娶学生的,如何如何恩爱,确实天造的一双,地设的一对,云云。
  
  我觉得这个解释很荒唐,莫非老师娶了别的女人,就会不恩爱?
  莫非这个女生嫁了别的男人,就天天以泪洗脸?
 
  历史上,也有很多名人娶了自己的学生,其实这也一样不合适。沈从文先生就是老去追求张兆和,被追无奈,人家张兆和都向校长胡适告状去了,胡适也真是“胡乱适之”,似乎还鼓励了一下。当然,最后的结果是结婚了,不过我依然不认为这是正确的。
 
  沈从文先生的事情应该更多地责怪他老人家心里迷乱的情愫,写小说,写爱情小说的人,自己在爱情的问题其实更容易迷乱。
 
  虽然坚决不赞成男老师和女学生恋爱,不过,我也会赞成男老师和女学生恋爱。这话不矛盾,因为后者是有严格条件的,那就是:当你不再教她,她完全可以自主选择而没有任何顾虑,老师不需要利用优势地位去诱导鼓励,那么,随你们的便吧!而在存续师生关系的那一阶段,您老千万留着自己那点出息!

为什么女研究生会爱上男导师?

2011年3月21日星期一
  鲍永利的名字看上去象是位男士,看照片就发现以名推人是多么的错误。
  不过,文章写得很语重心长,值得晕了爱情细胞的小姑娘们作为重要参考文献阅读。
 
  在杨振宁和翁帆结婚之后,之后华夏大地一片哗然。李敖说(大意),老男人们表面上口诛笔伐,心里不定多嫉妒呢。
 
  我也特意写了文章,赞成这样的恋爱形式。说,对于翁帆来说,虽然是28岁得选择,也许就是一生中唯一重要的一次选择。
 
  后来还见网上有各种各样的猜测,甚至还有据称是翁帆临时男友的人出来说什么什么,我觉得均是无聊,即便是真的,也很可以忽略之。
 
  再后来,我还特意翻译了一首翁帆写给杨振宁的英文诗《I Have to Go》,不过乐府风格的翻译被别人抢了去(题目取做《妾当道别离》,很贴切),我只好把它翻译成了现代诗(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30861)。
 
  杨振宁先生有很多值得“爱”的地方,他的才华出众,不只是物理才华,文学修养也很好,组织能力出众,讲演表达能力出众,长得也是浓眉大眼,帅气得很。除了几个老年斑,我真看不出现在的年轻人在竞争力上怎么能和他相比。说实话,30岁的小伙子还真得比不上杨先生,即使那杨先生30岁的时候来比也一样把全天下的小伙子给比下去。
 
 
  鲍永利的文章里大约说到,青春的力量是有限的,作为导师的教授们,往往会超过40岁,马上就迈入垂垂暮年,所以,为了一个马上就要枯萎凋谢的残花,姑娘们真是不值得。
 
  这个论证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论证的过程我却不敢苟同。
  爱情之花盛开的日子都一样短暂,即便你和同样年青的小伙子结婚,作为一种物质的“爱情”本身也一样,没有半年,自动从身体内部彻底消失,剩下来的也就炒菜的“油盐”罢了,和与年长者结婚并无不同。
 
  那么,爱情会怎样产生的呢?
  这个问题几乎不用回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年代和环境,因为不与外界接触,所以,看到一个尚可的小伙子或姑娘就会爱上,而且一把就能爱到死都不会醒来。而专有名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里的小姑娘竟然会爱上绑架自己的绑匪,一个女研究生爱上导师那就更不奇怪了。
  
  1,导师指导学生的自然身份使之有居高临下的光芒
  2,导师的见多识广使得他本身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
  3,导师为“过来人”,对于生活和爱情的感悟更深

对于大科学家:看主流,还是看瑕疵?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伟人(包括伟大科学家)的瑕疵让不让看?让不让人说?
  很多人说,你心理阴暗,干嘛非要看那不好的极少数极少数地方,你应该看主流。
 
  那么,如果有人喜欢看瑕疵呢?捍卫者就会说: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当然,这是在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只是,稍微糟糕一点的是,引用者自己往往是苍蝇,即便他捍卫的人确实是战士。捍卫者有时会因为捍卫对象是伟人而误以为自己的苍蝇身份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成了“改良”“无公害”苍蝇。
 
  其实,不管是看主流还是看瑕疵,至少都得让人看让人说,这是民主的基本要义。
 
  我倒是不倾向于相信真有人天天看瑕疵,看那肮脏的玩意儿自己也不舒服。包括方舟子先生天天收到N多投诉信件的人,也不会把所有的东西全部扔到新语丝主页上,总会有投稿被淘汰。
  
  之前,他的网站盯上了钱伟长先生,爆了不少主流媒体可劲宣传却并不符实的东西。最近,因为叶永烈写钱学森“万斤亩”事件的雄文,他的网站又连续放出来几篇反驳叶为钱辩护的文章。
  
  关于钱学森先生的万斤亩,我个人也写过一篇,算是为钱学森先生辩护的文章(一定有人把它看作是我藐视钱先生的文章,现在有些科学家的阅读理解能力我是不指望了),认为钱先生的亩产万斤是在“漫游未来”呢,而且他老人家这样的漫游是后半生经常做的事情,80年代后又“漫游”了人体科学和思维科学,不过他做这些东西都并非是专意作恶。倒有点类似牛顿似的,玩遍了当时能玩的所有科学门类,玩到能和他对话的人基本都被他熬死了,最后牛先生没得玩了,就去和上帝他老人家对话去了。只是英国没有政治家玩大跃进就是了,否则也许“牛先知”也会在《泰晤士报》上讲讲怎么利用光合作用让粮食丰产,顺手再具体指导指导农民怎么种粮食。
  
  伟大领导说过: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诚哉斯言!理解这个话,应该是——真有人非谈那一个小手指头,不谈九个指头,也没关系,让他说好了。
  自信的时候就让大家说说缺点又有啥。
 
  可是,伟大科学家或者他们的拥趸却一定要给你亮那九个指头,告诉你皮肤还是很洁白的,并一心要藏起那一个小手指头,不让你看,偷看到也不让你说,那就没意思了。真说了,天还真塌下来?至少我不相信。
 
  另外,说实在的,马屁话说多了,几十年来围绕着伟人的始终是马屁话,真也会腻,偶尔出来那么几句不太马屁的话也应该允许,就算是换换大家阅读物的风格好了。
 
  【对了,本文又是一篇题目和内文有偏离的文章。题目看上去是选择题,但是,文章里并没有做选择,准备来挑事的朋友不会看了那道选择题就认为俺们选了“看瑕疵”吧,如果是这样,提前给您一个鉴定:纯弱智!隶属度为100%!】

海龟的精确定义——如此看来,您老人家原来根本不是海龟呀!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顾名思义,那一定是从海外归来的才算得海龟。
 
  但是,没有在海外拿到博士学位,只有一个硕士学位的算海龟不?甚至,连硕士学位都没有拿到却在海外大学待过的人算不?
  ——如果这样的人不算,那么华罗庚肯定不是海龟,他只是初中毕业,虽然在伊利诺伊大学当了教授后回国的。
  
  又问,公费出国访问一年两载(无学位)的算海龟不?
  ——在这批人里,很多人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是海龟。
  
  要不,咱们就限制在学术界,认为在海外当了教授然后再归国的才算海龟?
  ——如此,鸿飞兄就肯定不是海龟。
  
  不知道谁能把“海龟”这个概念说清楚,然后讨论就很清楚了。别先自作多情地把自己列到海龟行列,你还真不一定是呢。
  
  既然海龟这样神圣,要不干脆入门条件再苛刻点:得是既在海外拿到了博士学位又得到了教授聘书之后回国供职的才算海龟。
  ——真要如此定义,你会有点沮丧地发现,正在为海龟问题而生气的你老人家连海龟资格都没有呢。
  
  要不,这样定义:在海外拿到学位或工作职位,然后又拿到国内机构聘书的才算海龟?
  ——如此,虽然一度在海外当了教授但是回来后却在海外驻中国企业工作的人好像也不是海龟。
  
  还是这样说——
  只要在海外的时间大于N年M月的人都算海龟,不管在海外做的是什么。
  那么,我们国家大量的输出劳工都是海龟,当年偷渡出去后又找到机会回家的也是。
  
  要不再宽松点,出过国又回国的人都算海龟?
  ——这么定义好像连自己都没法说服。
  
  当海龟真难!为海龟的事情生气更不值得,因为您老人家不是呢!
  
  也许,海龟只是个心理的概念,觉得自己是就是,觉得别人是也是!原本就没有什么判据。这样,当海龟挨骂时,您老就主动站到土鳖的行列里;当土鳖被看不起时,您在站到海龟的队伍中吧。
  如此甚好!妙哉妙哉!
 
  【搞笑的是,不是海龟的人的定义应该很清楚,那就是从来没有出过国的人,一定是土鳖!】
 
  【有朋友说,海龟可以分为“学术界的海龟”和“工业界的海龟”,前者这样定义比较好:在海外待过至少3年以上,并拿到博士学位或者取得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再回国工作的就是海龟。要是这么说的话……】

“为什么回国”的八个选择答案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先给出答案
  1,名
  2,利
  3,权
  4,人力
  5,老婆(老公) + 孩子
  6,父母 + 父母in law
  7,以上的部分或全部累加
  8,国家
  
  先说第2个:利。
  这是标准答案中需要先说的一个,并不是因为它比别的重要。实际上,它比别的相对不重要,因为在海外的工资要比国内高,在美国这样的高工资国家,和中国即便按照可比价格计算,还是要高。
  如果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利的话,就是其他国家很少有“福利分房”的,多数是自己买,顶多学校在你贷款的时候帮帮忙罢了。清华顾校长兴致勃勃地说清华还有6000套房子(价格是同等地段的三分之一)给自己的职工分一分,引来舆论一片大哗。
  所以,如果有利,也许这类“利”算得其中一个。单就工资而言,还真没得啥要讲的,除非在海外没有固定职位,偶尔有个活干工资也不如国内,不过这样的情况还是少些。
  
  再说第5个。有些海外学者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海外就纯是一个教授而已,但是一旦回国就可以“高官得做骏马得骑”一下,可是老婆习惯了国外恬静的小日子,风光又好,不愿意跟着回国,这很麻烦。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婆会牺牲自己的要求,为了老公实现那点虚荣心而勉强跟回去。
  不过,也有刚好相反的,有的人在海外就会得“思乡病”,国内的时候麻婆豆腐吃顺嘴了,看着热狗汉堡就是提不起兴趣,这样的人在国外就很难待下去。
  有的人则是孩子一直在国内读书,自己在海外的工作也不十分保险,保不齐哪天就没活干了,孩子回国就没法上学,跟不上中文,也跟不上其他课程,怎么办?还是在孩子上学前抓紧回去吧。
  
  第6个理由当然是指那些有孝心的人,其实这年头,连很多独生子女都没回国养老送终这类心思。
  老话的“父母在不远游”是很国情很国情的说法,中国人的老传统,国家不负担养老,但是父母的衰老又刚好在你事业发展之际,如此,怎么办?就得考虑一下,先尽孝再说其他。
  
  第8个理由如果说出去,真心话都会被人笑话,真高尚的人会很伤心滴。而如果发现根本就是假话,那这人的基本道德水平就要被人质疑了。
  钱学森先生当年的回国,据说是周总理拿多少美国飞行员换回来的,这些都是坊间传言,咱们可以不说它。只是有一事怕是真,那就是如果钱没有在美国受麦卡锡主义的窝囊气,那是不一定会回来的。事实上,在受了委屈之后,钱先生大怒之下还打算申辩一番来着,回国的想法还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后来的因爱国而回国的说法,在那样一个信息高速蔽塞的时候,谁听了都信!还有另外一位爱国先生,在电视上红口白牙地说自己放弃了1940年代的年薪8万美元回国,随后很快被人揭穿,因为当时的美国教授收入在1万美元左右,美国总统也不到这个数,于是一张老脸从此通过TVCC丢在了太平洋里。
  现在的先生们很少有这么说的,当然也有胆大的,不过也是很快就被揭穿原来还曾一度非常“恨国”来着,而回来的这个国家并没有本质性改变,你说你转眼就重新爱上了,这个这个——
  只怕是因为官员们现在对您能偶尔眷顾一下了吧,不再像原来那样完全置之不理了。
  
  第4个理由,因为“人”而回来。
  这个也正常,在中国,人力资源相对富裕,尤其是学生资源助手资源,在西方国家这个就不如中国来得更顺溜,成本有时候也会低一些,所以,为了建设一个更好更强的团队,回来比在美国还好,这也是一个正当的理由!
  
  第3个理由,在国外的大学只能当教授,一回国却能封个一官半职,也许是院长、执行院长、副院长啥的,就屁颠屁颠地回来了。能当个官决定一下别人的命运,挺爽!这个理由对于很多男学者来说,是个很大的诱惑。“富贵不归故乡,如XXXX”,“海龟不回老家,如马里亚纳海沟潜行,无人喝彩‘个头真大’”,等等。女人在这一方面比男人要伟大得多!
  
  其他的答案,就不多解释了。
 
  【不管什么原因回国,对于国家来说,故意为难或任何拔高都不必要。老老实实地该干啥干啥,是啥说啥,方为寻常方为上!】

是钱学森漫游未来还是政治家上了科学家的当?

2011年3月5日星期六

——钱学森论证“亩产万斤”能够成为事件说明什么?

 

  今天看到了《南方周末》刊载的叶永烈文章《钱学森“万斤亩”公案始末》)(http://nf.nfdaily.cn/epaper/nfzm/content/20110303/ArticelD23002FM.htm),从比较全面的角度介绍了钱学森先生关于粮食亩产万斤(乃至更多万斤)事件始末。

  之前,关于钱先生的这个事件一直都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多也知道。

  其中一方的意见认为钱先生展望一下未来没有什么不对,而且,在骇人的结论前面其实有很严格的假设条件,那就是能量的转化率,虽然实际上到目前为止的能量转化率达到如此之高的可能性不大,农业领域尤是,但是谁又能知道未来等科技充分发展了,就一定无法达到甚至超过呢。

  也就是说,只要假设成立,那么结论如何偏离当前的现实都没有问题,它只要符合形式逻辑就够了。

  另外一方的意见则说钱学森的看法完全是异想天开,是在政治冲动中冲昏了科学家的头脑。 

  在看完了《南方周末》上刊载的叶永烈的这篇文章,我笑了。

  让叶永烈来写这篇文章乃至钱学森传记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叶最初成名曾经是因为《小灵通漫游未来》这部书,而钱先生亩产万斤的假想,似乎比小灵通漫游得更远一些。

  不过,小灵通漫游未来中所描述的一些幻想还是真的得以实现了的,比如,汽车影院,北京就早已有汽车影院,大家可以待在自己的车里看大屏幕上放映的电影。当然,现在的汽车影院和小灵通看到的还有差异。而小灵通当年看到的景象今天还依然有让人觉得神奇的方面,比如,让路上奔驰的汽车一遇堵车就直接飞起来。

  小灵通是叶永烈先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来的一个人物,主要目的是描述一个高科技的未来,应该说,在当年激起了大家对于四个现代化的热情和梦想。而钱学森先生则从1950年代就对于科学时不时来上一个合理的“未来漫游”,只是他1958年左近的思想漫游恰好迎合了当年的政治需求而已,怕就怕一个巧。

  而钱学森先生对于基于逻辑假设的科学漫游的兴趣并不仅仅限于粮食生活,后来的“人体科学”乃至他要把全球全部人(乃至所有生物)的智慧全部集成在一起的大成智慧体系,都属于这一类,也就是说,钱先生从1950年代到2010年代之前所做的科学发展“漫游”,一直是一脉相承的,并未因时间和政治环境的宽松而发生任何本质性的改变。

  在钱先生万斤亩事件中,在对始作俑者进行反思和批评之外,我们更应该指责的是中国人一贯盲信的思维模式,从古代开始就缺乏的科学精神,尤其是最珍贵的质疑精神和实证精神。政治家所谓“上了科学家的当”也说明他们的科学精神也要从基础上开始培养。

  换做今天,再有人撰写不管多少篇文章去严密论证粮食亩产量能够超过万斤,我们大概先会耻笑一番,让他先种出个一亩两亩的让我们瞧瞧再说。如果再有人非要说耳朵能识字,脚丫子能听闻,我们也大可录像一下,看看这种神奇现象表演者究竟用了啥魔术手法才能晃过大家的眼睛。但是,在当年,我们听了就会相信,更何况说出这个话的还是能一度领着大家伙造出火箭导弹的大科学家呢,更会相信。

  也所以,在钱学森先生一直以来为科学界所诟病的亩产万斤事件几十年之后,我们最应该做的还是要反思这种现象出现的土壤和原因,从每个人身上培养起科学精神,做到“不唯上,不唯权,不唯洋,只唯实。”

老同学见面,格外眼红

2011年3月5日星期六

  【Blog主人按:老同学聚会见面,很容易格外眼红。大家多年后再见应该聊啥?最好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但是,难!很容易做成“比较会”,你的衬衫500美元一件啊,我这条围巾是女儿从巴黎买回来的,1000欧元呢。如此等等,那就看谁的眼更红吧!】

  以下是俺们整理的同学聚会经典比较例句,还望有意者参照使用——

  【以后的房产政策真是不好,还要征税,我那十套房子得卖三套了】

  【我们家那口子前年当上的院士,他可不想当了,可是单位非得推荐,结果一次就当上了,他还郁闷了好几天】

  【这次同学聚会咱们可得多点些家常便饭,我最近海参鲍鱼都吃腻了,这次最好是粗茶淡饭。对了,别点茅台啊,实在是太难喝!】

  【我那篇20年前的论文,去年得了SCI经典引文奖,我真是没觉得有啥科学价值,回头我把pdf发给你,给多批评批评哈~】

  【你们男生,当年没暗恋过林翠翠的请举手?】

  

  以下是清华大学某系一九七七暨七八级为百年校庆聚会制订的《和谐守则》,从中也可以看到我们中国人的同学聚会都在说什么

  A、禁止攀比职位。少年得志的请照顾大器晚成的;后来居上的请礼遇小时了了的;出人头地居高位者最好展现您虚怀若谷的气度;无名英雄基层人员不妨保持您不卑不亢的姿态。

  B 禁止攀比家产。腰缠万贯的当感念创业成功的幸运,身无外物的多享受精神生活的充实。

  C、请配合筹备组的食宿安排并尊重他们的辛苦劳动。坐拥豪宅的和暂居陋室的请共同回顾五号楼或十二号楼的同居岁月。纵是食不厌精或非绿色有机不屑的也请一起回味九食堂当年共享的粗茶淡饭。

  D 请对外貌、着装、发型、发色、腰围、体重、视力、行走速度等等状况百异个性千秋的同学一视同仁。女生禁止攀比老公,男生禁止攀比老婆,男生女生禁止攀比儿女。有无神仙眷侣、儿女是否出众、膝下尤虚或子孙满堂,不是此次聚会的主要议题。禁止有家室者再度偷猎爱情或有过不和谐历程者分享经验。

  E 禁止恶意揭底和延续恩仇史。三十年之前的情敌、政敌、债主不论是感情纠葛、竞争恩怨、还是财物纠纷,三十年后请一笔勾销。

  F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政治制度经济体系风俗习惯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希望大家求同存异共同遵守和平共处的N项原则。

  G 吸烟的同学请保护环境及怜惜旁人的肺。醺酒的同学请注意场合并心疼自己的肝。提倡适度适量。

   H 热烈欢迎表现欲望超强者,去财务组负责人那里追加赞助费。
   总之,希望我们珍惜这三十年一聚的机会,壮心不已指点江山的携手去留无意修身悟道的,大家欢聚一堂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