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钱学森漫游未来还是政治家上了科学家的当?

——钱学森论证“亩产万斤”能够成为事件说明什么?

 

  今天看到了《南方周末》刊载的叶永烈文章《钱学森“万斤亩”公案始末》)(http://nf.nfdaily.cn/epaper/nfzm/content/20110303/ArticelD23002FM.htm),从比较全面的角度介绍了钱学森先生关于粮食亩产万斤(乃至更多万斤)事件始末。

  之前,关于钱先生的这个事件一直都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多也知道。

  其中一方的意见认为钱先生展望一下未来没有什么不对,而且,在骇人的结论前面其实有很严格的假设条件,那就是能量的转化率,虽然实际上到目前为止的能量转化率达到如此之高的可能性不大,农业领域尤是,但是谁又能知道未来等科技充分发展了,就一定无法达到甚至超过呢。

  也就是说,只要假设成立,那么结论如何偏离当前的现实都没有问题,它只要符合形式逻辑就够了。

  另外一方的意见则说钱学森的看法完全是异想天开,是在政治冲动中冲昏了科学家的头脑。 

  在看完了《南方周末》上刊载的叶永烈的这篇文章,我笑了。

  让叶永烈来写这篇文章乃至钱学森传记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叶最初成名曾经是因为《小灵通漫游未来》这部书,而钱先生亩产万斤的假想,似乎比小灵通漫游得更远一些。

  不过,小灵通漫游未来中所描述的一些幻想还是真的得以实现了的,比如,汽车影院,北京就早已有汽车影院,大家可以待在自己的车里看大屏幕上放映的电影。当然,现在的汽车影院和小灵通看到的还有差异。而小灵通当年看到的景象今天还依然有让人觉得神奇的方面,比如,让路上奔驰的汽车一遇堵车就直接飞起来。

  小灵通是叶永烈先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来的一个人物,主要目的是描述一个高科技的未来,应该说,在当年激起了大家对于四个现代化的热情和梦想。而钱学森先生则从1950年代就对于科学时不时来上一个合理的“未来漫游”,只是他1958年左近的思想漫游恰好迎合了当年的政治需求而已,怕就怕一个巧。

  而钱学森先生对于基于逻辑假设的科学漫游的兴趣并不仅仅限于粮食生活,后来的“人体科学”乃至他要把全球全部人(乃至所有生物)的智慧全部集成在一起的大成智慧体系,都属于这一类,也就是说,钱先生从1950年代到2010年代之前所做的科学发展“漫游”,一直是一脉相承的,并未因时间和政治环境的宽松而发生任何本质性的改变。

  在钱先生万斤亩事件中,在对始作俑者进行反思和批评之外,我们更应该指责的是中国人一贯盲信的思维模式,从古代开始就缺乏的科学精神,尤其是最珍贵的质疑精神和实证精神。政治家所谓“上了科学家的当”也说明他们的科学精神也要从基础上开始培养。

  换做今天,再有人撰写不管多少篇文章去严密论证粮食亩产量能够超过万斤,我们大概先会耻笑一番,让他先种出个一亩两亩的让我们瞧瞧再说。如果再有人非要说耳朵能识字,脚丫子能听闻,我们也大可录像一下,看看这种神奇现象表演者究竟用了啥魔术手法才能晃过大家的眼睛。但是,在当年,我们听了就会相信,更何况说出这个话的还是能一度领着大家伙造出火箭导弹的大科学家呢,更会相信。

  也所以,在钱学森先生一直以来为科学界所诟病的亩产万斤事件几十年之后,我们最应该做的还是要反思这种现象出现的土壤和原因,从每个人身上培养起科学精神,做到“不唯上,不唯权,不唯洋,只唯实。”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