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研究生会爱上男导师?

  鲍永利的名字看上去象是位男士,看照片就发现以名推人是多么的错误。
  不过,文章写得很语重心长,值得晕了爱情细胞的小姑娘们作为重要参考文献阅读。
 
  在杨振宁和翁帆结婚之后,之后华夏大地一片哗然。李敖说(大意),老男人们表面上口诛笔伐,心里不定多嫉妒呢。
 
  我也特意写了文章,赞成这样的恋爱形式。说,对于翁帆来说,虽然是28岁得选择,也许就是一生中唯一重要的一次选择。
 
  后来还见网上有各种各样的猜测,甚至还有据称是翁帆临时男友的人出来说什么什么,我觉得均是无聊,即便是真的,也很可以忽略之。
 
  再后来,我还特意翻译了一首翁帆写给杨振宁的英文诗《I Have to Go》,不过乐府风格的翻译被别人抢了去(题目取做《妾当道别离》,很贴切),我只好把它翻译成了现代诗(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30861)。
 
  杨振宁先生有很多值得“爱”的地方,他的才华出众,不只是物理才华,文学修养也很好,组织能力出众,讲演表达能力出众,长得也是浓眉大眼,帅气得很。除了几个老年斑,我真看不出现在的年轻人在竞争力上怎么能和他相比。说实话,30岁的小伙子还真得比不上杨先生,即使那杨先生30岁的时候来比也一样把全天下的小伙子给比下去。
 
 
  鲍永利的文章里大约说到,青春的力量是有限的,作为导师的教授们,往往会超过40岁,马上就迈入垂垂暮年,所以,为了一个马上就要枯萎凋谢的残花,姑娘们真是不值得。
 
  这个论证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论证的过程我却不敢苟同。
  爱情之花盛开的日子都一样短暂,即便你和同样年青的小伙子结婚,作为一种物质的“爱情”本身也一样,没有半年,自动从身体内部彻底消失,剩下来的也就炒菜的“油盐”罢了,和与年长者结婚并无不同。
 
  那么,爱情会怎样产生的呢?
  这个问题几乎不用回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年代和环境,因为不与外界接触,所以,看到一个尚可的小伙子或姑娘就会爱上,而且一把就能爱到死都不会醒来。而专有名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里的小姑娘竟然会爱上绑架自己的绑匪,一个女研究生爱上导师那就更不奇怪了。
  
  1,导师指导学生的自然身份使之有居高临下的光芒
  2,导师的见多识广使得他本身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
  3,导师为“过来人”,对于生活和爱情的感悟更深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