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论”的存档

俺究竟是山东哪里人?

2010年1月21日星期四
 

网上不少朋友都知道“陈安博士”这个家伙是山东人,可是再具体点,究竟算是山东哪里人呢?最近几年对于这个问题,我一般回答“泰安人”。

不过,这个问题以前有过多种答案。这个我得说道说道,因为有些个历史细节需要我本人记忆。

1,我出生后是“山东省梁山县银山镇耿山口村人”。

于是,我们小时候在家的时候就说,“是耿山口的。”不过奇怪的是,有耿山口,却没有“李山口”、“赵山口”这样的村名,让我后来很是困惑。而且,这个村就是以耿姓为主,我儿时最好的朋友之一五妮(男),学名就叫耿庆伟。

2,初中时我是“山东省梁山县银山镇人”

上初中的时候,去了临镇的梁山八中。此时,我开始说,自己是“银山人”,因为毕竟说村子已经不合适了——人家根本不知道。

初三时转到梁山五中读,还是临镇,不在银山镇上,这个主要是因为银山镇保留了高中,所以,没有所谓重点初中,就没有在本镇读书。

3,高中的前半段我是“梁山县银山镇人”,后半段我是“东平县银山镇人”。

对于中国的行政区划比较了解的朋友就知道,再次区划的事情发生了。

再次区划的起因是“水利”,中国区划很多情况下都是水利原因,甚至,连胡焕庸线,都有学者认为是按照水利进行的划分。

当时山东东平县出来的万里同志,准备把原来东平湖归属梁山县的那一半划给东平县,也算是为家乡做个贡献。当然,也有明面上的理由,那就是水利管理的统一化。

一开始传来这个消息,在沿湖的几个乡镇上可炸了窝,对于要迁县的人来说,原来的社会关系就算全没了,必须重新建立,当然不满,好像出现过械斗的现象。

不过,胳膊终究拗不过大腿,结果还是划过去了。后来,沿湖和附近的腊山成了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东平县带来一些旅游收入,现在大家如果前往,还可以吃到东平湖的全鱼宴,就属于旅游产品的一类吧。而梁山没有了水,只还是原来的那座山,旅游发展就明显有了限制。

4,大学的时候,我是“山东人”或“梁山人”。

大家一到安徽,再说是“银山人”显然没人知道,宿舍里的6个人来自6个省份,只能说“我是山东人”,偶尔还可以说“我是山东梁山人,梁山就是水浒传里那个水泊梁山。”说到此处,大家一般都会恍然大悟。

5,到了香港,我开始是“大陆人”。

 

6,到了澳大利亚,我是“中国人”。

 

7,在北京,我一般都说自己是“泰安人”。

其实,因为现在家在山东省东平县,按说应该说“东平人”才对,可是,东平现在不那么有名,说了别人也不知道,因此得提高一个区域层次。

而泰安有名吗?没名!可是它的核心——泰山——在中国却大大地有名。因此,我们嘴上说的泰安其实心里期待大家想到的是泰山。泰山究竟有多有名?不去说,只说关于纪晓岚的一个小故事,他老人家曾经一度去南方某省当省长,当地由于成了很多进士(包括不少状元),颇具文名,又听说纪晓岚也有些文名,就准备去为难为难他,显摆显摆自己本地的水准。就写了个上联——

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

纪晓岚何许人也,这点雕虫小技岂能难得住他,马上对道——

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

一般情况下,人家说到千,你得用万来比较才能胜过,可是纪晓岚用了“一”就一把把对方压倒了。就象现在几百篇高影响率的SCI也比不得别人在一个烂会议上发表的标志性学术论文一样。

其中的“一山”就是“泰山”。如此,作为泰安治下的一民,怎不也把泰安偶尔在嘴边放放呢?

【此处注一下:这些都是故事,别较真了看】

相对于泰山来说,东平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名气的地方,原来一直是东平州呢,辖的地面也不算小,比今天的泰安相比也不差呢,可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名气始终没有打幅度地升起。

仅列几个东平县的几个方面,最有名的其实是父子双状元。至今东平还存在着双状元坊呢(估计中间经过了多次重修)。

父子双状元也算不得啥,和现在的父子双院士,夫妻双院士,兄弟三院士差不多。

关键是这里的爹爹状元进入了《三字经》这一经典启蒙读物。就是那句“曰梁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说的是梁灏八十二岁当上状元的事情,不过历史上的梁灏当状元没有那么大岁数,《三字经》做了些艺术上的夸张。

随风倒的“精英”

2010年1月18日星期一

不管在那里,总是会有喜欢自称精英的人。大家也应该都见过这类人,有一个精英很有趣,他老人家认为精英的反面就是混蛋。

这里不讨论精英的定义,估计对于这位精英本人,他是有自己的定义的,也许哪天他可以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只是希望这个定义包含的不是就他自己和他的几位朋友。

有时候,老当精英,会误认为自己在老天爷的位置上,经常俯瞰众生,他老人家眼里,精英之外,其他人也许都应该自动消失比较好,或者只听精英的,就不要烦劳大家自己思考了。

于是,每个人都不需要自己的判断,相信精英的判断就够了,即使那精英根本就在准备消灭你。

而他们眼中的精英究竟又是怎样的精英呢?

我们来看看他独创的另外一种“随风倒”思维模式。

要知道,他是精英,不愿意做群氓,所以他的随风倒和众人倒的方向都不同——他要扭着身子倒向风的反方向。

可是,糟糕的是,那依然是“随风倒”,而且是更糟糕的“随风倒”。

我们来看看他思维的这一有趣逻辑。

一,某事出现

二,众人评论,发表看法,基本一致,基本模式是“XX是YY”,“XX或YY”。

三,他出现了,先写下一个题目,“XX不是YY”,“XX就是YY”。

四,写出题目后,从脑子里搜肠刮肚,想证据怎么来证明“XX不是YY”,有时候能找到个把特别的证据,于是写出来。有时候根本没证据,但是还是想论证“XX不是YY”,于是,

五,伪造证据,同一句话,别人全部那样理解,可是他要曲解,或者而干脆宁肯给你翻译错也要维护自己的论点。

六,发布出来,群氓欢呼,精英说“XX不是YY”,“XX就是YY”啦!

七,下一次,同样的事情,风向另外一边倒了,可是,精英还是要扭着身子倒向和风逆着的方向,当然,这次的观点正好与上次相反。

八,精英所以精英就在这里了,他毫不犹豫地转向,而根本不管自己倒向的根本和原来不是一个方向。最后,矛盾重重,不忍卒读。

九,武际可先生曾经撰文,对拥有自己观点做了详细阐述,武先生认为,并非与众不同才是有自己的观点。

最后,我真的很佩服精英。

此文是欢迎对号入座呢,或者不欢迎对号入座呢?

精英一定说:《欢迎就是不欢迎》——

呵呵

一个当年本科生眼中的谷超豪先生

2010年1月12日星期二

这个当年的本科生就是我自己。

谷超豪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始当校长的时候,我在那里开始当一个小小的本科生,他1993年离任时,我也大学毕业离开了科大。

 

我本人在几次校庆大会上听过谷校长的讲话,不过,此时的讲话基本都是官方口吻,而且很可能是秘书起草并多次修改的,不太能够显示得出一个大学者的思想与情怀,听完之后也就随风而逝了。

 

我个人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另外几个场合,这里细说一下。

 

一、全国数学会议后苏步青先生公众讲演中的谷超豪先生

 

那次数学学术会议似乎规格非常大,大师云集,我们这些小本科生也凑上前去照了个全体合影,除了会议上的学术报告外,会后还设有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公众讲演,包括苏步青先生的讲演。

就和物理系的李群同学一起循着公布的教室一路找过去,却被高年级的在门口师兄们拦住了,要票,我呆了,根本没有想到还有票一说,还好,跟在我们后面的同班同学刘聪文多带了两张票,才使得我们能够有机会聆听大师讲演。

苏步青先生的讲演是谷超豪校长主持的,且和其他很多场合下的校长说完立刻我很忙在掌声中先行离开不同,而是陪着完整地听了下来,应该说,整个过程中,谷超豪先生执弟子之礼非常周到。

苏先生在讲演前先说道:你们校长是我学生中最好的一个。

我的理解,他说的最好的一个,应该是最好就这一个,而不是如现在常说的“最好的之一”这类含义不明的话,记得当时的谷超豪先生腼腆地笑了笑,对着听众稍微欠了下身。

苏步青先生继续说道:当是我和陈建功在浙江大学各自开了一个讨论班,当时的浙大数学系学生,都是选择其中之一来听,而你们的谷校长,两个都听,而且在两个班上的表现都是最好的。

苏步青先生当时还批评了科大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因为这所大学1986年曾经首度有大批学生上街。随后,副校长方励之被调往北京天文台,校长管惟炎先生后来下台,谷超豪先生就是按照任期接任的下一位校长。

苏先生的意思主要是说,我们不能自由化,折腾不起,还是不折腾得好。他还想提起方励之副校长的名字,可是一时忘记了,说“那个谁谁谁来着”,教室里听众们一片大哗,我身边的李群还敲了声桌子,有点声音高了:“这样的大牛竟然说不上名字来。”讲台上只见谷超豪校长笑着补充道:“是方励之。”苏先生才反应过来。

苏先生的整个讲演过程,谷校长就是个循规蹈矩的学生,态度认真且虔诚,我想,作为一个苏先生的学生,即便已经成了国内名校的校长,他的表现依然是很很到位的。

 

二、杨振宁先生在合肥举办的70寿辰时的谷超豪先生。

杨振宁先生的70寿辰在国内有8个地方给他办,动静都不小,开始我还以为因为合肥是杨先生的故乡,所以优先取得举办权了呢,后来看上海《文汇报》的记者报道,才发现合肥是八个地方之一,而且,杨先生的讲演在八个地方都是很类似的,连幽默的关节设计都相差无几。

在合肥,科大无疑是最合适的一个地方。

谷超豪校长的夫人胡和生教授也来了,不过是坐在下面的听众席上,和我们学生一样。

会议依然是谷校长主持,他谈到杨先生在物理上的几大贡献,宇称不守恒定律、Yang-Mills场等。在说完这些成就后,谷校长谦虚道:当然,我在这里只是念一下这些成就的名称,我自己并不懂。

台下一片善意的笑声。我们大约还是知道一些自己的校长的,知道他一度研究规范场,而且在1974年左右和杨振宁先生有过科研上的合作,说不懂一定是谦虚了。

似乎后来杨振宁先生也提了一下他们的合作,不过,因为我们的目光全部集中在杨先生自己的经历和身世上,这些细节记得不太确切了。

 

三、作为一个数学系的本科生聆听谷超豪校长的学术报告

谷校长在科大倡导成立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是一件大事,他本人在数学物理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成为该中心的主任,这是一件无可质疑的事情,和现在很多大学的校长在自己学校里要么就抢什么教学成果一等奖,要么就抢着申报什么科技进步几等奖有很大的不同,谷校长的成为这一中心的“主任”这一官职没有什么可争议的,这方面也只有他能够领衔。

现在,有很多校长非常有趣,经常在自己就任的大学里和自己的属下抢荣誉。其实,并不是说你不可以去获得荣誉,如果你在学术上真的有本事,哪怕在自己学校里当一个“主任”或者其他官职都不会有人在意,大家比较有意见的其实是自己没有本事还乱抢一气。

谷超豪校长倡导成立这个跨学科的中心之后,专门做过系列学术报告,当时的我线性的东西还没弄明白呢,也凑上前去想听听非线性究竟是个啥东西,自己能不能学习学习,就去听了两次。

第一次学术报告的头20分钟,谷先生讲的主要是背景和基础知识,还能听得下去,可是接着就完全听不懂了。他自己在讲台上板书上下翻飞,推导根本不需要看讲稿,可以说是行云流水,硬着头皮听完了第一次,第二次实在坚持不到最后了,这才发现非线性这个东西还真不是掌握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就能听明白的。

谷校长在科大的学术报告,比较正式成系列的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次的报告让我充分发现了他对于自己所从事方向的熟稔。

 

四、路上偶遇谷超豪校长

       一次在校园里溜达,刚好遇到了谷校长,一时木讷,谷校长温和地笑了笑,我这才知道应该和长辈打个招呼,才叫了声“谷校长”,然后就落荒而逃了。

       之后老长时间觉得自己当时应该和校长聊几句来着,终于没有再遇到这样的机会。

 

我大学毕业之后,谷先生也离开了科大的校长位置,重新回到上海,我也再也没有机会遇到他,直到看到他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才又想起来了这些往事。

谷校长自己还有很多传奇,比如在苏联获得副博士之后很快获得了博士学位,而苏联的博士,那是非常难以获得的,中国数学界好像到现在也才3个人得到这个“正”博士学位。

还听说他在苏联的时候,还是中国共产党在苏联的书记还是其他称谓的领导,领导着全苏的中共党员,而中国后来的一位总理当时就在他的领导之下。不过,由于他在学术上实在太强,肯定不会舍得离开学术而专门从政,所以反而限制了他在政治上的发展,就以大学校长的身份为最高官职荣身而退了。

       谷先生的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按照我个人的看法,是实至名归的。我并不懂他的学术成就,不过还是象那些不懂相对论的人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一样,我也知道谷先生是一个在学术上成就很高的人,且始终保持了学者风范。

95%知识分子应该把95%的精力拿来逐名

2010年1月10日星期日

《铁齿铜牙纪晓岚4》里的一个故事是把和珅和纪晓岚的位置给互换了,连家也互换了一下,于是,纪晓岚面对了和珅的十三姨太,而和珅则面对了纪晓岚的清汤寡水。

果然有点喜剧效果。

前些年,有对于知识分子和商人的一个很到位的描述:

教授越来越象商人,商人越来越象教授。

错位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中国的古人们对于人这辈子的追求有2个总结:名和利。

95%以上的知识分子是要追名的。

俺们甚至觉得,到了今天,95%的知识分子还是应该传统点,继续追名,尽量别逐利。

可是,世界是荒诞的,现在的教授越来越象商人,要么就把自己的95%以上的时间来逐利,要不就先追名,然后通过一个机会一把把利逐到手,或者有个知识分子样,就先去逐利,逐利之后再来说名的事情。

有个科学家小故事,英国国王去国家天文台视察,问台长的收入是多少,台长如数上报后,国王吃惊了,说提高些,我给你提高些。

台长微笑而答:如果真要提高了,坐这个位置的就不是科学家了。

一个和谐的社会就应该农民好好种田,种成高产田;知识分子好好玩知识,通过别人的尊重来获得名上的“收益”。

糟糕的是,现在的知识分子都太聪明,而加上国家求才若渴的需求,于是,既想XXXX,又想XXX。而确实又有不少人如愿以偿的,所以,风气大变,你是大知识分子,追求的是大名和大利,两者都要,我是中知识分子,那就追求点中名和中利吧,也是两个都要;他是小知识分子,那就同时弄点小名小利,也是不可偏废。

唉——

能不能多点专业精神,95%的知识分子用95%的时间和精力来追求“名”,而把利放在一边呢?

 

和珅没有功名,所以就把逐利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应该说,通过贪污受贿等各种手段,也许也有些正当的手段,把自己弄成了比皇帝还富有的满清第一富翁,是成功的。

而纪晓岚则是主要逐名的,当了《四库全书》的副主编(主编是乾隆),文名远播,连那本《阅微草堂笔记》都跟着沾光不少。在名的获得上达到了极致。

如果和珅利用自己的钱权也要当个《四库全书》名誉副主编,而纪晓岚也去拼命捞钱,大概两个人都做不好自己的专业了,呵呵。

有校域特点与地域特点这个东西存在吗?

2010年1月10日星期日

想起一段往事。

大学时,科大多数院系还是5年学制,结果,我们就发现了和我们一起上课的有四年的,而且是同一领域的,大惊——咋他们就省了一年呢?

又一问,里面多数是科大子弟,心下有点明白了。

我们有位刘老师,帮我们带习题课,当时正在联系出国,课下聊天,他说:我出了国,一定要好好向老外说清楚,5年的科大学生和4年的有本质差别。

看着刘老师发狠,大家都笑了:一个人能有多大的力气去宣称这个啊,又能有多大影响啊。

所以,在中国,真要照顾你,可以有一万个理由,而不照顾你,也有一万个理由,而科大侯校长就太傻了,总想着用书面上的那些理由来解决儿子上科大的问题。那还不被人抓个正着怎的?

见过很多这样的校长子弟,一般都是通过交叉解决的方式,比如,P大校长的儿子成绩一般,考不上好大学,那就到另外一所也很好的T大学去上,理由呢,T大学肯定可以给出充分的录取理由,反之亦然。

侯校长的所做所为,在我看来,还是有些科大的傻气在,但凡灵活点,也不至于被人揪着不放啊。

这里才说到题目中的所以校域特点,有校域特点吗?很难去用实验验证这个所谓校域特点的存在性,可是,大家都有感觉,这个学校的学生出来就是和那个学校不一样。

而地域也有这样的统计意义上的特点。

记得性格将军,河南人许世友,选择警卫员,据说一定是胶东半岛的,不知道这个传言的准确程度到底有多大。这里姑且信之,象我这样的山东内陆的都没有资格申请。第一轮就会因为地域局限而被刷下来了。

说起来,山东半岛的人确实有较真的地方,不管你风云变化,我坚持的我始终坚持,甚至哪怕原来对现在错的东西也要坚持,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个性,才刚好是许世友看重的地方吧。

作为山东内地的我接触了很多山东半岛的人,别说,一按照这样的一个性格去琢磨,还真是这样。

当然,山东也有好人,半岛肯定也有不适合当警卫员的小伙子。

说说王鸿飞教授的六个“好”

2010年1月8日星期五

题目原来想用一些事例让大家自己判断《王鸿飞教授是“ren zha”吗》,后来想想,和王教授一样看问题不好,王教授可以指责别人是人渣,但是其他人不应该反过来指责他,还是应该多从正面的优点来看看王教授,就想在这里来说说王教授的“好”。

王教授在最新完成的宏文《饶毅教授的国籍问题》一文中提到,“中国这两三辈人中间最能干的人被一帮庸人挡在国门之外,一点都不着急,还要睁眼说瞎话,并且还总拿学者的国籍问题来攻击这个,羞辱那个,夸口自己更有爱中国的资格,这副作派,纯粹就是躲在爱国主义避难所中的人渣。”

中国这两三辈?我不知道一辈包含多少年合适?20年一辈或者更长或者更短?如果是20年,按照王教授说的三辈人,那就是六十年了,华罗庚先生去世于1985年,距离现在是25年,也许可以把他老人家也算进这两三辈来,那么,华罗庚与王教授口中“最能干”的人比比看来也是差很多啊,至少离“最”颇有距离,而邓稼先、钱三强先生之辈大概也只能算是庸人,或者连做庸人的资格都还不到,离我们比较近的王选、袁隆平之辈的名字王教授大概连听说都懒得去听说,其他人,那还不人渣咋地!不过,觉得连王教授自己所夸耀的这“最”人自己回家扪心自问或私下里偷偷地拔高自己的时候,怕都不敢与我刚才列的这些大师相比较呢——

所以,王教授臧否人物,一向高屋建瓴,从上帝所居之所看芸芸众生,高!此为其人之“一好”。

【插播一句:这里所引用的王教授宏论是直接用的copy+paste。我自己对王教授的人品还是放心的,他自己写出来的话应该不会因为被人指责而偷偷改掉,即便改掉也会说明一下,所以我倒不用去做拷屏留底的事了】

王教授文中还说到有“夸口自己更有爱中国的资格”的人,我刚好刚刚完成一篇论“爱国”的文章,而且,谈的又是他那外籍身份回国的爱国好朋友,所以,先自领“半”个他没有点名的对象回来。而事实上,我在刚写的文章中所感慨的其实是“非中国人有比中国人本身更强的爱国资格”,而中国人自己倒没有了这样的资格,从来没有夸口自己更有资格,只是诉诉没有资格的委屈罢了,所以才说领“半”个王教授所指的对象回来。

我们这些可怜的草民,连爱国资格都比外籍人士差了很多,所要争取的其实仅仅是和外籍人士同等的爱国资格罢了。

我等草民非但比那外籍身份回国的某教授的爱国资格差,比起这位王教授也差了很多,当然,王教授也许对这个资格是无所谓的,可是,俺们觉得能够拥有一个爱国资格对自己多少还有点重要。

王教授宏文中指那些认为自己更有爱国资格的人是人渣,好像刚好被科学时报某记者高调报道且自己也确实把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的人才是王教授所指的人吧?!不过,这似乎又和前面他拼命吹捧为“最”的那人是一拨,不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象俺们这样的草民现在不会拥有更强的爱国资格,以后也不会相比王教授的“最有能有”的人更多拥有。俺们喊一嗓子,也是喊的“请恩赐俺一点爱国资格”这类的软话。

王教授文中的“人渣”这一说法很是骇人,不管用来说谁,都能看得出来敢于如此评价别人的人本身一定“牛”得不得了。

王教授敢于出口此等评价,有学识,有胆量,有本事,此为其人之“二好”。

某教授的爱国资格问题由来已久,始作俑者正是《科学时报》记者王丹红女士,可以说,正是王记者实事求是地记录了某教授的爱国语言并在记者评述层面有所提升。

而恰好,王丹红女士是王教授太太。和太太一样观点,在外籍教授爱国问题上旗帜鲜明站在太太一边,让人煞是感动。

爱太太,连带着更爱太太的观点和文章,并一定要持续性地维护这些,此为王教授之“三好”。

这里还继续就他的第“三”好做些补充。

在王教授之前和嵇少丞教授吵架的一篇文章中,他一再力挺某教授爱国的“心”和爱国行为,当时我还奇怪了,怎么同为外籍的嵇教授高声爱国就不对,而同为另外一个国籍的某教授高声爱国就是对的呢?还特意写了一篇小文质疑此事。

王教授在文中不断讽刺嵇教授想回国来做千人计划,拿高薪。

我也同样奇怪了,怎么另外一位教授也是端了爱国的架子来拿高薪做千人计划,在王教授眼里就很值得尊敬呢?

似乎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王教授的高级逻辑与我等一贯奉行的低级逻辑有着本质性的差异。

当然,我个人觉得,嵇教授当时的表达方式确有些不恰当的地方,他的那些想法也基本能够在文字中看得出来,亚辉在嵇教授一篇博文后曾经留言,认为嵇教授也是一位有真心的教授,只是表达方式有问题。可是,我们不能因为表达方式上让人不好接受就认为这个外籍教授想拿高薪爱国是假的,而那个外籍说自己拿高薪爱国就是真的。

按照我等逻辑,做事都相当,本质至少一样吧。更何况,嵇教授只是当初自己有所表达,还没有实施呢。

可是,王教授确是慧眼,认为他们就是不一样。王教授何许人也?至少是科学网上数一(不是数一数二)的人才吧,时不时这个是庸人,那个不是庸人地评价评价,了不得。

所以,王氏逻辑应该是一门独门逻辑,具备首创性,是真创新,此为“四好”。

按照王氏逻辑,因为嵇教授的博文写得有点向当权者献殷勤的意思,那是大大地不好,而另外那个教授是《科学时报》记者写的,发表在正式的报刊上,就是雄文,不是御用文,就有了本质上的不同了?

而用我们的低等逻辑来看,一样是高调,一样希望通过爱国来获得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另外一个高峰,实在看不出两个人有何不同的地方来。

也许,王教授真是妻子眼中的好丈夫,朋友眼中的好朋友吧。自己也确实愿意去为朋友做和说。就发现,如果能交到王教授这样的朋友,真是太值了,真当了朋友就能“最”上一下,可惜我等草民是没有这个福分了。

不好意思,还是想往出生地上去对应一下——王教授这样的做法也许和重庆的袍哥文化比较接近,同时这样的做法也刚好是我们山东人的好汉文化。王教授一把把两地典型文化的精髓集于自己一身,让人佩服。

我看到在一些分析文章中,把重庆刚刚被抓的公安局副局长文强先生认为是受袍哥文化毒害太深的一位先生,这一文化的负面影响就是“只有朋友,没有是非”。

当然,王教授的这些作为和文强只有形式上的相同,根本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王教授是受了袍哥文化的“益”,而文强先生则是受了袍哥文化的“害”。同一个文化环境,出来的则是完全不同的人物。

看起来,王教授自己有很强的过滤功能,留在自己身上的全是公认的优点,此为“五好”。

作为山东人,看着重庆的袍哥文化和我们山东的好汉文化类似,心里还是很受用的。他们有一样的特点,两肋插刀一定要把“好”送给家人和朋友。而当朋友和无干人等发生冲突时,立场也是很鲜明的。而当两者间并不冲突时,对于同样的事情,看法也绝不相同——朋友一定是对的,非朋友一定是错的。

根据文章上说,文强先生对于朋友那是没得说,我本人看完关于他的报道之后,也恨不得自己就是他的朋友,这样,到了重庆地面办事找他那肯定是一心一意。但是,对于这个社会,文强怕和“人渣”这一评价比较接近吧。

本来还想再多说王教授的几个“好”,想了想,一个人也不能拥有有太多的“好”,也留点好给其他庸人或者连庸人资格都没有的人渣们吧。就向贾平凹学习学习,这里省去不写2000字…….呵呵,说到贾平凹,也向王教授东施效颦学一句,贾平凹是两三辈中国人里面最能干的作家。

一说这话,大家都知道我多么可笑了。

最后,还记得王教授和方舟子之间有过一次过招。王学兄在博文中自称方舟子的学兄,作为王教授,大概也算是增强文章戏谑性的一种说法了,可是,方舟子在他自己的文章中则说不知道哪里冒出来个学兄,没认王“学兄”。

王教授的逻辑一向与其他人有所不同,所谓“学兄学弟”应该是王教授和方舟子对于这个概念在理解上有差异吧,王教授大概认为只要都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过书,则就是有上下级之间的学兄学弟关系,说说无妨,而方舟子呢,则觉得我又没见过你,也不知道你是哪根葱,又有何“学兄弟”关系啊。

尚记得当时王教授的回复,说方学弟你就别客气了,你比我晚,就只能是学弟了。

这个是王教授另外一个“好”,他有着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不管人家愿意不愿意,自己想做学兄就一定要做得学兄的壮志决心,你不当学弟都不成。

综上所述,王教授是一个“爱家”、“爱岗”、“爱朋友”、“有毅力”的创新型人杰,肯定不是人渣,更不是超级人渣。

美国人施千人高声宣称自己是河南人啦

2010年1月5日星期二

一个人能够没牙到什么地步,一般人很难想象。我一向觉得,与其剖析中国人,还不如国际化一点,好好剖析一下美国人施千人,于是,这里我们不妨看看某些美国人牙掉的情况。

有点意思的是,这个美国人原来到处宣扬自己爱中国,后来发现怎么说怎么都不合适,最后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可是,那股“爱心”无处着落,又因为此人在中国某地待过一段时间,现在就改成爱河南了。

作为河南省的邻居,口音都和该省人很接近的山东人,我看得隔夜饭差点吐出来了。

这个美国人曾经在河南省成长过,知道那里花生多,还特别给大家讲了花生的故事。

我恰好没多久前在《故事会》(2009年9月份左近的某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上刚看过一个关于花生的故事。

某大大贪官,从小喜欢吃花生,到成了大贪官都还没有忘记这个爱好,每次吃饭都会点酱花生、醋花生、炒花生、生花生,等等等等,有记者为此很感动,就去他老家采访了他妈。

《故事会》里的他妈就讲起了这个孩子如何爱花生,如何和姐姐哥哥们抢花生、骗花生、偷花生的童年趣事。说当时为了不让孩子们偷吃,就把花生装在篮子里挂到了家里的梁头上让孩子们够不着,结果,哥哥姐姐果然都不知道怎么去拿花生来吃了,可是这点哪里难得住聪明的他啊,他就会不断地趁家里人都不在的时候用一根长竹竿捅篮子的一边,于是,花生就从另外一边掉出来了。

到了需要吃花生的时候,他的妈妈才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没有去批评其恶劣行径,而是相反果断地认为这个极其聪明的孩子肯定有出息,就把全家人节省下来的钱专门供这个孩子上学,其他孩子则委屈着不让读太多书。

结果是——一个大大的贪污犯被这样慢慢培养起来了。

故事里没有说到这个大大贪官是不是也顺手弄了个美国国籍,或者弄个“裸体做官”啥的。根据其人从小就表现出来的聪明程度推断,这人先去宣誓成为一个法律上的美国人,然后回国拿中国的俸禄而高调宣称自己其实只爱中国,爱自己当地的河山和百姓,估计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科学家当然和贪官要有所不同,毕竟他们还不会直接贪污老百姓的钱财,只会间接盗用。就看到某科学家做了美国人之后,恰当时机果断回国,甚至会因此觉得自己应该更理直气壮地作为美国人的身份宣称爱中国,这种情况中最著名的那例施千人教授因为拿巨额高薪而同样巨高调地宣扬爱国,已经在全国全世界华人那里丢人现眼到一定程度了。

丢人倒没关系,藏拙就是。可是,他倒有本事,丢人一定要到“家”,没多久就改成了“爱”家乡,还“我是河南人”!果然到“家”!!

我很无奈地笑了——“花生将”先生可真有你的,俺咋不知道你的“爱”竟然会这么多呢?

回了国,拿了上百万的年工资,还有上千万的这钱那经费的,还坚决不耽误继续“爱”这“是”那,这怕才叫真牛吧!我发现自己对这样的人只有由衷佩服的份。

我的一河之隔的邻居们啊,竟然会存在美国人用如此下作的具体行为回头来自我表扬所属的河南属性,再次高调宣称我是某某人!咱们到底该咋看他才算合适?

也许他是个教授啥的,还这“万人”那“亿人”的。可是,我咋看着这个曾经在邻省成长过的美国人时,只觉得他是河南省人里面最为败类的那种呢?

最后,俺们作为邻居,也多事地给提句醒,希望河南省的各相关部门、大学什么的都注意了,上次这个美国人一说爱中国,好家伙,一下子就把中国好不容易从纳税人手上征集来的钱弄去了好几千万,N多啊!而俺这个邻居省可怎么也还算是个穷省,可不能他一声称是您这地儿的人,你就一激动把好几亿都拿出去准备给他瞎花——还是把钱用在正地方吧。

知识分子的尾巴与政治家的尾巴

2010年1月4日星期一

、先描述一个理想状况

 
1,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尾巴在99%的情况下要夹着。
 
2,而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尾巴应该在99%的情况下露着。
 
二、再描述目前的实际情况
 
1,对于中国绝大多数不是一把手的政治家来说,尾巴确实是夹着的;而对于大多数一把手来说,尾巴是翘着的;
 
2,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尾巴也是夹着的;只有极少数的知识分子,尾巴敢于翘着,而在翘着的这些不多的尾巴里面,大多数是被斩过的,或者被斩过多次;不过从古至今,斩的位置已经从根部慢慢外移了,希望有一天,刀依然落下,但是被斩的地方已经是尾巴上的毛发这样的位置。那时候才是“知识分子的节日”。
 
我们观察当前的现状,发现中国知识分子的尾巴在99%的情况下和政治家的尾巴一样,也是夹着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为什么和我们描述的所谓理想状况刚好是相反呢?
 
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夹尾巴的关键原因探讨
 
其实,这是有历史,有来由的一种现象。这和中国古代一向的知识分子与政治家很难区分是有关系的。原来的“劳心者治人”的观念其实首先说的是“官员必须是知识分子”,除非你的权力是天赋的,也就是说所谓的”天子”,那么,如果你不认得几个字则很难成为政治家,而在“学而优则仕”的基本氛围中,官员和知识分子在某种意义上基本可以等同,或者我们可以说:官员与知识分子的交集部分占到官员的99%以上,而往往这99%的人又是知识分子里最顶尖的那群人,或者说最顶尖知识分子中的99%成为了官员,只有少量流落民间。这当然与学成文武艺必须得找个买主的市场行为有关。
 
这样的结构,古代知识分子的逻辑当然就是会按照官员的逻辑来进行的。
 
这很麻烦,因为我们前面说过了,官员中99%是需要夹着尾巴的,于是,知识分子中这些顶尖者每天都夹着尾巴成为常态,他们完全按照官员的基本要求来要求自己,最后我们所看到的结果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夹着尾巴的。

这非常不正常。

拥有了知识,当然也就拥有了利用所掌握知识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感是需要把尾巴显著地亮出来的,而不是夹着,但是,中国知识分子习惯于夹着尾巴,于是,本来应该承担的责任就无从显示,这可如何是好?

四,为啥政治家的尾巴应该夹着?

并非所有政治家的尾巴都是夹着的,事实上,有的也可以翘着。不过,如果您老人家不是一把手,还想翘,一般情况下是要被砍掉的,或者给一锤子让你吃痛,最后回复到夹着的状态。所以,能够一直翘尾巴的政治家是值得尊重的。

我非常尊重的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不是一个擅长夹尾巴的政治家,于是才会有著名的“三下三上”,他最后一次决定性的复出也是被迫夹着尾巴的,那就是当时的中央让他做出的承诺:“不为自己翻案。”

可是,性格上比较豪爽的邓小平怎么会被一个明显不合理的承诺而束缚呢,我可以承诺不为自己翻案,可是,我“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全错了,那么,批判我的那些做法肯定也全错了,此时,我还需要单独再为自己翻案吗?

可谓政治家的胸襟和作为!

他这般“翘尾巴”的行为在自己不是一把手的时候,是很难为上面所认可的,于是,翘尾巴一段再夹尾巴一段,中国也就随着这样的举动而起伏沉浮。

五、结论

俺们认为,当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翘尾巴的时候才可能使这个国家有所作为,但是,中国人却不习惯于让权力和权势、权威达到第一把手地步的人翘尾巴,这样的结果也就是发展无法做到可持续。

华罗庚先生的最后20年[二]

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上文书说到人到了45岁以后,创新的可能性降低了。

对于华罗庚先生来说,其实也有这样的问题。

王元院士的《华罗庚》一书中对于华罗庚先生在50岁的时候开始将目光转向优选法与统筹法做了这样一个看似不敬的解释,那就是华罗庚先生即便想继续做纯粹的数学问题,也颇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了,至少和以前相比,很有今不如昔的状态了。

于是,开始全面转向数学的应用,甚至是数学的简单应用。

关于这个转向,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不见经传的说法,那就是当时数学所的党委书记有时候会说到知识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强大做贡献的问题,暗示华先生做的纯数学研究其实距离国家需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说者也许有意,听者更是有心。华先生心中不太高兴,但是人家说的也有道理,所以就把无名之火先憋在心里,想着等自己在数学在国民经济中获得应用之后,再来和你等理论理论。

自然,这一段经过了我的演绎,不过,虽然是演绎,却是符合逻辑的。

从1965年左右开始,华罗庚招兵买马,进入现在称为“管理科学”,当时被华先生定义为“统筹法”“优选法”的具体应用之中。

其中的统筹法,按照1965到1985年一直追随在华先生身边的计雷老师的说法,那就是CPM的通俗化,广泛化。

而CPM就是关键路径法,是项目管理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要在整个的工序网络图中找到那条时间最长的路径,因为它决定着整个工作的完成时间。

为了推广这一方法并使得全国人民都听得明白,华先生写了不止一本小册子,这些内容发表在人民日报,并最后单独成书,成为中国科普史上笔墨浓重的一件事。而且他使用喝水泡茶这一的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了统筹法的精义,我爸爸当时年轻的时候就听曲阜师范大学的老师讲过,而曲阜师范大学的老师则不是从华先生那里倒了几手了。

由于华先生本人的影响,而且加之这一思想非常有用,优选法在工厂的生产组织中特别有价值,“用了都说好”,当然两好加在一起,就变成了一股中国建国后管理科学化的传播洪流。甚至可以说,至今,各类管理思想的传播都无法和当年相比。

既然在一地一个行业可以使用,当然就可以推广了,毕竟,大家在工作的时候,尤其是做项目的过程中,都需要类似的思想。

于是,这一过程持续了接近20年的时间,遍及全国26个省市区,工程浩大,怕只要政治运动才可以和它相比。

而推广双法的小分队,其中有些学者成为了中国管理学界的重要人物,有的后来虽然转行,但是也为当年受益于华先生的小分队而念念不忘,比如,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长李未教授就是当年小分队的成员之一。

除了优选法统筹法之外,华先生还对中国的经济学不太满意,纯粹的政治经济学有时候无法具体分析经济中的一些数量化的规律,可是,当时的中国对于西方经济学处于无知或者不愿知的状态,华先生从“大道定理”入手,开辟了华氏经济数学理论,又是一朵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鲜花怒放了。

实际上,我本人的硕士导师刘家壮先生就一直在华氏经济数学理论并在中国当代经济改革的情况下进行推广和拓展。这怕也是中国经济学家里少有可称学派的一支。

华先生在经济数学方面的论文随后发表在科学通报,而且一发就是7篇论文,基本奠定了整个华氏经济数学理论的整个框架。

做理论就可以做到最好,做应用则可以达到全国学习推广,记得自己读书时常看到一些“最后”人物的消失,比如,有人说庞加莱是世界上最后一个集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于一身的大数学家,费米是最后一位集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于一身的大物理学家,还有谁谁是最后一位什么什么。

如果我们将这样的说法映射到中国版本,那么,华罗庚先生怕就是集纯粹数学与数学应用成就于一身的大学者。尽管他所应用的数学并非自己创新的数学体系,而是借用了很简单的数学工具和方法,但是,他所推广的东西又确实是对于中国当时在管理科学上处于无知状态下的启蒙知识,这个意义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下文书我们继续来分别谈华先生在数学应用方面的成就,会稍微具体些。这里先做概括性介绍。

环佩叮当

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女子优雅的风度是怎么培养起来的?

无法确知,或者说,对于我来说,这是无法确知的事情。

看山西的话剧《立秋》,知道山西的大户家女子当接近婚嫁年龄时就要被关到一个绝对与外界男人没有机会接触的绣楼之上,吃饭睡觉上厕所都是不能下楼一步的,以保证其纯洁的程度不受任何怀疑。

但是,绣楼上培养出来的怕多是哀愁而非优雅吧。

于是,会想起苏小小的故事,她的成长似乎就是没有任何阻碍的疯长,西泠松柏下是恣意的挥洒青春,个性随风张扬。

有时候冥想一个悠远的古代,一些不必为吃饭发愁的人,一个平和平静的年代,女子们又是怎样被家庭培养呢?

突然有一个词就从脑子里跳了出来——环佩叮当。

其实,环佩怕并非古代女子们必备的衣服装饰品,也是贾宝玉这类公子哥们会带的东西,但是,和这些大老爷们应该且肯定不同的是,古代女子身上的环佩是不能随意叮当的。

这些“叮当”是无意间出现的一些动静。

“叮当”声虽然不是刻意追求的效果,可是,我的心里总觉得在用优雅的步态去控制那环佩使其尽量不发出声音的同时,女子们内心里是否总在盼望着突然的一阵风会是环佩碰在一起呢?

如果是,这就是外在与内心之间的一种微妙的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