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中国科学界著名的“三钱”进行了一次排序,结果挨了一顿骂(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8625)。
抓紧解释一下(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9743),又挨一顿骂。不过程度稍微轻了点。
冒天下之大不韪,还想再说一篇。
【游客Yi Lijun】对我的批评方式我还可以接受,凡事还是就事论事的好,不谩骂,这就有了对话的基础。
他在评论里给了我一个链接,里面是程昌钧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科学宝库中一颗永远闪烁的明珠——钱伟长的“板壳的内禀理论”》(http://siamm.shu.edu.cn/Default.aspx?tabid=16919&ctl=Detail&mid=30783&Id=60686&SkinSrc=[L]Skins/yingyong1/yingyong1),这篇文章记述了作者替钱伟长先生撰写钱先生最得意的学术贡献之主要内容简介的过程。
这里先照引原文中的后记部分:
1996年的一天,我刚调到上海大学工作不久,接到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郑哲敏院士发来的邀请信,信中说: 要出一本记录20世纪最重要的学术成就的书,由中国科协组织出版,钱先生的“板壳内禀理论”被列为力学学科领域的中所选择的七项中的一项。他们建议由我来执笔撰写。接到邀请信,一方面是为先生在板壳方面的研究工作能够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一项学术成就而高兴,另一方面我又忐忑不安,因为我远没有先生那样的学识,我害怕写不好,不能把先生“板壳内禀理论”的精髓写出来。后来,我认真地去向先生请教,希望从先生那里得到秘方。先生很高兴地地指点我,他谈到当时做这项工作的出发点,谈到他与导师辛吉教授的工作如何“不谋而和”,也谈到该文以他和辛吉合作的形式于1941年5月发表在Theodore von Kármán(卡门)教授60岁祝寿纪念文集中的兴奋之情。听起来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当时先生那种眉飞色舞的表情令我难忘。先生又亲自把他的5篇相关文章找出来,还签上他的名字送给我,让我先去读,说:“读懂了,就会写了”。我遵照先生的指示,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认真地读了他老人家的几篇文章,非常用心地写了初稿,然后请先生过目,提出修改意见。先生看过之后,总体上表示满意,当然也提了一些修改意见。后来,我又精心修改,先生终于通过了我写的稿件,这就是前面介绍的“薄壳和薄板的内禀理论”。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钱伟长一般方程”、”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程” ,请认真读一下上面的文章就知道了。这也是先生留给我们的科学宝库中的一颗永远闪烁的明珠!
________________引用结束——————————————
钱伟长先生的导师是著名的应用数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辛吉教授。里面还提到了“该文以辛吉和钱伟长合作的形式于1941年5月发表在纪念文集之中。该文集只发表了21 篇论文,作者都是当时美国各界的权威科学家,例如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院长 A. Einstein(爱因斯坦)等,只有钱伟长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青年,这促使钱伟长对内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钱先生自己也说,在这一板壳内禀理论提出的背景中,“他与导师的工作‘不谋而和’”。不好意思,这里还是要做一个推测——从该文的思想上说,来自导师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毕竟研究生刚进入这个领域,做什么和怎么做还是需要导师来引领的。比如,如果跟着居里夫人,肯定就去做物理或化学去了,做研究做实验估计也都是“居里夫人风格”,如果存在这个风格的话。
在中国一直非常著名(也许是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字出现在这里。钱先生和导师一起发表论文的这个论文集也收录了爱因斯坦的文章。我想我有点理解为什么会有“爱因斯坦看了后感觉钱学生的工作很好”的传言了。如果大家都在一起参加了这次祝寿活动,在学术讲演时(如果有讲演的话,不知道会是钱先生还是他的导师)爱因斯坦站起来先简单评述一句再问一二个问题也是有可能的,甚至,在咖啡时间大家一起谈谈,彼此对对方的论文做个简要评述也是完全可能的。
所以,我倒是倾向于相信那个孤证了。【如果您有兴趣,可以参看我的另外一篇博文《怎样才算赢得国际学术声誉?》(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9519)】
钱先生和导师一起发表的这篇论文具体情况如下:
J.L.Synge and W.Z. Chien, The intrinsic theory of elastic shells and plates, Applied Mechanics, von Karman Anniversary Volume, 1941, 103-120.
随后,钱先生自己又在这个领域发表了多篇论文。分别是
1, The intrinsic theory of thin shells and plates, Part I - General theory, Quarterl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1(4), 1944, 297-327. 期刊应该翻译为《应用数学季刊》,第一卷第四期
2, The intrinsic theory of thin shells and plates, Part II - Application to thin plates, Quarterl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2(1), 1944, 43-59.
3, The intrinsic theory of thin shells and plates, Part I - Application to thin shells, Quarterl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2(2), 1944, 120-135.
【三篇文章的题目和发表时间都成了序列,应该是一个思路延续的作品】
4, Derivation of the equations of equilibrium of an elastic shell from the general theory of elasticity,The Science Reports of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A., 5(2), 1948, 240-251.
从题目上看,从最初那一篇和导师合作的研究elastic shells and plates内秉理论推广到thin shells and plates的内秉理论,最后,到1948年国立清华大学科学报告刊载的论文中,钱伟长先生又从弹性的一般理论出发对elastic shells做了更远一步的研究,总结出几个方程,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后面提到的所谓“钱伟长方程”。
文中也列举了一些对这个工作的赞许之评述,其中包括:
例如,1973 年,荷兰Eindhoven(爱特霍文)工业大学工程力学教授Harry S. Rutten(鲁登)在他的名著《以渐近近似为基础的壳的理论和设计》中多次推崇“内禀理论”。他在该书的第14 页上这样说到:“辛吉和钱伟长的工作,继承了19 世纪早期A. Cauchy(柯西)和S. D. Poisson(泊桑)的工作,在西方文献中重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还指出:“辛吉和钱的工作是三维理论的基本工作,仅用力学状态的内禀应力和应变,严格地从三维理论导出了任意形状的板壳都适用的非线性方程。这里在各向同性的假设下,把应力和应变分量按厚度方向的坐标展成泰勒级数,近似的二维方程只有六个基本待定量,三个代表中面拉伸应变,三个代表中面弯曲应变,这是辛吉和钱工作最重要的特点”。
其他内容我就不引了,本文开始时就给了那篇文章的链接,大家可以前往看一下。
总体感觉,程昌钧先生的这篇文章还是严谨的,除了个别自己的主观评述以外,对于其他学者关于此工作的评述都用了“”符号来说明是原文引用。説到爱因斯坦的时候,也只是提到确是一起在同一本论文集上分别发表了论文,没有多说其他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