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28

5

 

从西宁的东北门韵家口去互助县城威远镇,应该说是特意选择的一条最初的路。这条路我异常地熟悉,不仅1987年野外作业时徒步半米半米地用心走过,而且之前与之后因各种原因多次印过我的足迹。它长31公里,路旁到现在也几乎没有像样的建筑物和企业——在它的东面23公里处现在修了一条高速公路,靠近西宁再往东一些是曹家堡机场——目前青海最大的机场。

我之所以选择这么一条平平常常的道路开始“南丝”之旅,道理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甘于一种重复。是重复,有时一个人能够容忍自己重复一些简简单单的事情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勇气和信心,当然,或许还需要智慧与创造力。这就提到了诗——这么多年下来,试问有多少文字已经被我们的祖先写过,有多少词汇已经被我们组合过?但是,我们的祖先还是重复过他们的文字并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我们呢,也已经或者正在重复着祖先们的、我们的词汇书写着我们的诗,并必将也留下辉煌的篇章。为什么会这样,“抄袭”为什么也会永恒不止!

我曾经说过因时代的变迁和“政治”的湮灭与兴起,文字和词汇会因时而变,这便给“我们”始终提供了创造的的源泉。于此,作家与诗人永远存在——只是你对文字与词汇是否怀有计谋与尊重!于此,伟大的篇章永远存在——只是你对作家与诗人是否怀有敬畏和宽容!

计谋、尊重、敬畏、宽容,等等,都是已经、正在用滥的词汇,但我还是必须使用它们,我们还必须使用它们,因为对我对我们而言,此时,它们与我们的祖先、与我们的后人都无关联,此时,它们其中的意义是特殊的,烙着时代的灵魂——此时,它们只属于我,只属于我们。

我知道这一点:重复不是重复的开始,而是重复的结束。

 

6

 

互助是土族自治县,这在全国独一无二——闭塞,不仅适合用于描述它的地理概貌,我想,更适合用于表述土族人民在生存方面的心理状态。我曾经在网上检索这个民族的资料,发现,这个民族或许是整个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之发展史的最佳缩影。我不想抄一些网上能够检索到的文字,此时,我只想用自己眼去看,用自己的心去体味。

为什么在周边强族林立的所在能够繁衍下来?

为什么他们只将自己一直放牧在那一片不小也不大的山地间,而且可谓贫寒与荒芜?

为什么他们倔强地坚守着他们的族规,不需要外面的“阳光”照进去,也不希望里面的“月光”流出去?

  ……

  你能用草昧来指责他们吗?显然不能!

你能用经济落后来扶慰他们吗?显然不能!

你能用“时运如此”来讲述他们吗?显然不能!

  ……
  那么,有什么是“能”的呢?
  
我想只有“重复”!重复地生与死,难道不是他们历来的主题吗?难道不是我们历来的主题吗?
  
——我们的诗,难道不是历来重复着这些主题吗!

Apr 25

      3

  越想“有诗”越得“无我”!
  
越想“大诗”越得“小我”!
  
——这是我通过生存而获得的体验、阅读而获得的经验所总结出的牧诗的两条基本原则。在此,我得强调,它们是我牧诗的基本原则。或许,它们只因我在而在;我逝,或许它们也就不存在了。(为什么事物总是希望有传承者?为什么有时就不需要传承者?我突然想到地球上的生物,有多少已经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消失了呢……但地球仿佛又没有消失什么——因为,在消失的进程中又有许多“新的生命”诞生于地球。)
  
——这对诗的初级接触者而言可能显得比较深奥,但只有你稍稍进入过诗的内质层,对这两条我的诗的基本原则还是比较好理解的——起码,我不是一个深奥的的人,一般也不会说出深奥的理论出来。寓“深”于“浅”内,我想,是对成语“深入浅出”的最好诠释。在一次次陶醉于语言与思想的光芒之后,我所追求的本质意义上的诗,既因自然而变得平常,也因艰难而变得珍贵——这里就有两条路横在我的前面,一条是凡人之路,一条是圣人之路,我不能选择只走其中的任何一条路,我必须将这两条路在同一时间都走好、走完,倘若我轻视其中任何一条路,我的诗一定是庸俗之作。
  
两条我牧诗的基本原则,是我的两条诗之路的最佳“语言综合点”,当然,也一定是最佳的“思想发展点”。

        4

  现在,让我们从最初的变化开始。
  
1984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因几重“因缘”,我从一位无忧无虑的乐观主义者变成一位有思有想的悲观主义者。那年开春时节,我独自坐上长途班车,从西宁经德令哈至第一年出野外的驻地大柴旦,扛着用厚帆布扎裹得严严实实的、笨笨重重的行李回到西宁,不久便又独自带着行李经大通转至青石咀寻找分队的驻扎地。说是寻找,是因为队上只告诉我大致的方位,而没有具体的路名,更没有门牌号——青石咀虽然说是海北的重镇,但当时它只有在县际简易公路的两旁有那么些平房而已。之所以独自跋涉,是因为只有我换了一个野外作业分队——只到今天,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而让我经历了那样漫长的悲观的煎熬。
  
——在德令哈住的那天晚上,我梦到了因患上一种怪病而客死德令哈的一位“小表哥”。他是随他姐夫从江苏泰兴“走西域”的裁缝,因在我家做过几天活,心善的我母亲让他俩住在我家,好让“老乡”省下旅店费,这一住,便住了一年两载——我与他挤在一张当时医院常见的白色钢丝床上,他姐夫睡地铺……久而久之,自然生出了一些感情。故尔,当他姐夫和姐姐“带”着他从德令哈回泰兴路过西宁时,专程来我家告诉了他的不幸。他是一位身体看上去健硕的小伙子,从一里开外的湟水河畔帮我家打泉水总是一手提一桶走的飞快……后来,在我的一首写德令哈的诗中,略微地提到了他——“我只欣赏那轰轰烈烈的牧奔,在诗人或者裁缝的指挥下/那陌生的旋律总是朝着醇香的醉人处而退/那熟悉的意念总是向着清纯的潮湿处而淡”……
  
——车过大板山的时候,正下着雨夹雪,本来路况就不好,一下子就更难行了。在一个急弯处,司机让车上的人下去步行后再缓缓地攀行。我看到,大山下面的谷底里有好几辆跌落的汽车、拖拉机……我得庆幸,那次遇到了一位有经验的司机。后来,我写道:“就让那挚纯在那里慢慢地融化吧/虽说深渊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我们”……
  
——我的方位感“遗传”的甚好,但在找分队驻地时最先找到的却是一片用矮矮的、残破的土墙圈起来的墓地,那里葬着至少上百位“劳改农场”的逝者——不久我知道,在他们中间多数是“流放者”,并且不乏已经变得无姓无名的“流放者”……在他们的附近,种植着一大片一大片油菜,而芬香的金黄色花朵尚未绽放……后来,在作业时多次路过像这样的墓地;后来,我吟道:“拧开传说的瓶子,没有魔鬼飞出来/簇聚在油菜间的乱坟野莹,没有智者走出来”……
  
浓厚的悲观意识就是如此一丝丝垒构起来的,不需要谁告诉我什么,更不需要去读“我们”传下来的、引进来的“别人”的关于悲观主义的著作。自然地扎根于心底的一些意识不仅属于自己,而且会以一种“标本”的姿态伴随自己一生一世。坦率地说,我的“南丝”之旅便是怀着如此悲观的崇敬感而踏上征程的,对于其间诸多的经验之源、因果之缘、渴望之愿,乃至罪恶之原、诅咒之圆、战争之怨,等等,对这些,我都不求拯救,而只求放弃。
  
无疑,1984年,对我而言是重要的转型之年!那一年,我20岁——此前的我,可以视为不存在。

(待续)

Apr 23

23547.jpg季振邦896322353.JPG刘川78798080890-9.JPG黄昌成

77876888.jpg胡亮87957323.jpg发星images.jpg老铁

20061219121156.jpg老剑65778898.jpg陈传万2008717151648.jpg胡红拴

20087892550.jpg章治萍9794536679.JPG紫衣侠7587878769.JPG叶世斌

6577638.jpg安琪77989.jpg成路

Apr 21

民刊:惺惺相惜中的顾盼
——《诗家园》2009年第1期(总第25期)卷首语

  这期是晓音和古筝的专号,俩位都是女诗人,也都是“民刊”的主编。
  
诗歌报刊有“官刊”与“民刊”之分在当今中国是从何时开始的,不清楚!在中国当代,“民刊”一般专指“民办诗歌报刊”,而与“民办小说报刊”之类无关——这里面的学问看似简单,其实是蛮复杂的呢!
  
细算起来,从1982年于煤校主编《春芽》油印文学刊物至今,我主持“民刊”有17年的历史了——中间因奔波于生计而停顿了十年。在这17年间,有意识、无意识地接触了形形色色的N位“民刊”人士,目前有名气的有雨田、邵春光(现在叫邵椰)、杨春光、周俊、周凤鸣、甲子(现在用本名黄殿琴)、白岛(现在叫瓦兰)、郁梅(现在叫张钰)、晓音、谷未黄、陈东东、郁郁、周伦佑等,没有名气的足有上百位吧。其间,晓音是通过《淮风》主编刘钦贤老人结识的——在我印象中,《淮风》虽然办的“粗糙”,但却关爱过好几位目前在中国诗坛有些份量的诗人,如广西的刘春、四川的郭毅、北京的祁人……当然还有晓音,甚至我也可以算一位吧。而《淮风》诗刊虽然有批准出版的“号”,但实际上也是“民刊”。
  
在当今中国,“民刊”之多几乎无从统计,近七年间,我收到的“民刊”种类就有上百种之多。每当面对这些“民刊”,我的心田之底常会有所触动。在2002年我重新嗜诗后,有三位同道常叫人怀有惺惺相惜的感动,他们是《独立》诗刊的发星、《新大陆》诗刊的陈铭华和《女子诗报》的晓音。为什么?因为他们与我一样,本身没有太多的“资产”,却倔强的不知悔改的垒构着超出自己能够承受的“诗歌事业”。从我们的“民刊”印刷工艺上可以看出我们不仅不“享”,而且囊中羞涩——特别是与其它一些“民刊”相比,如黄礼孩的《诗歌与人》、默默的《撒娇》、柯健君的《九龙诗刊》等,更能怀揣出我们的窘迫之态。但是,我们的内容总体上却不比他们的低下——至少我这样认为——我们有着不少他们所没有的编辑风格与特色,就拿《诗家园》而言,其某些“专利”已经为不少“官刊”所采用。
  
实际上,我心目中好像并无“官刊”与“民刊”之分。我总是以为,只要是努力“将‘好诗’放之皆‘准’”的诗刊都是值得传承下去的“人类之粮食”——当我们能够吃饱肚子之后,我想,我们更会顾盼惺惺相惜的“大家”或者“个人”。

           2009年2月5日于飘尘坊

传承者?或路上的侣伴
——《诗家园》2009年第2期(总第26期)卷首语

  前不久写了一篇短短的博文,叫《七年。网站之累》,记录了七年来我主持网站(当然其间含着这份民刊)的一些内心独白,其中有这么一段:“难呀,近七年的建站生涯迫使我一下子好像苍老了许多许多,我想,如果没有贵人相助,我或许只能向上帝无条件投降了。”我的一种几乎彻底的无奈与悲哀清楚地流露在笔端。是的,我一直在寻找“传承者”,甚至曾有两度差一点就完全地交出去。记得当初建立“社区”时,我曾说只有我活着我就会负责到底,这里所说的负责其实是一种信任——一种对信任我的朋友们予以感激的表达行为。正因为如此,我坚持着,坚持到了今天,并且还不言放弃——七年中的种种磨难、打压我都视而不见。
  
你不要误解,我所说的“传承者”,并非是传承“章治萍”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牧诗者,而是传承“这个人”所企图背负的用心、细心、热心、诚心与责任心!这就难找了,“这个人”实在于当今“市场”环境中少之又少呢。于是,我觉得不能为难自己,一切随缘好了。于是,在艰难的行进中我学会了放松精神与心情,路上同行者总是有的,有合得来的就说说话儿,这,我想就是侣伴——路上的侣伴,这期专号的俩位主人就是我在这方面的侣伴,一位叫孔占伟,一位叫李爱民,与我一样都是青海的牧诗者,在大巅地都有某种特殊的生存经验:孔占伟钟情于他的“尕让”,李爱民做为地质野外人员享受着高原上的万般风情。因此,我想他俩牧诗自有与众不同的“过程”与“结果”,他俩做诗人也自有另类的“起始目的”与“终极目标”。总而言之,我和他俩或许正有一种“同类”的本质吧!
  
青海的“土伯特人”常常向着他们心目中的目标匍匐前行,其速度异常缓慢,这是由他们“对神灵崇敬的心态”所决定了的,我想,我们也应该有某种神圣的方式与方法逐渐走进我们所认为的诗歌之境,那怕至死一无所获,也不应该有任何的怨天怨地的罪恶感。相反,我们因真正地亲近过自己的良心与责任而高呼万岁,而无恨无泪。
  
我还相信,真正走过路的人必会有足迹留下来。

                20094月5日于飘尘坊

Apr 16

1

  当我向着似乎熟悉的但是从表象与内质都十分陌生的旷原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我就预感到它没有终点。一场没有终点的行走,不仅注定在行走之中掺杂着诸多思想的累赘,还注定在结尾的灵魂之巅上垒积着无法埋藏的历史的尸首。虽然,此时此地,结局远未到来,但我仿佛已经体验到了,开始是如此简单,结尾也将是平淡无奇。这最好不过。我期待以久的便是静悄悄地开始,然后,再静悄悄地结束。我相信自己会有足够的耐心和克服孤寂的勇气,准备的时间不长但也不短,从精神与肉体上都应该能够承受各种打压、各种迫害、各种侵辱……
  在这种平静而始的行走过程中,我知道史诗并不在我的前面。我清醒地知道这一点——史诗既并非像一只用心捂透的柿子躺在我们老去的、厚重的衣橱里,也并非像日历一页页撕下来后可以重新装订成册记载经历过的惨淡,或者逃避过的辉煌。
  就初衷而言,用简短的解释记录漫长跋涉之中的心得是最愉快的事情,因为,我不想成为工具,成为奴役自己的工具。在什么都还是未知数的时候,便给自己带上枷锁,这将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我怎么能够接受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呢。

2

  我知道在许多诗人眼里我不是诗人,至少不是他们认为的那样的诗人。
  但是,我知道我怀揣着太多太多的诗人笔下的精灵,荷马的特洛伊王和奥德修斯(一个是王,一个是王的英雄,但是,他们谁悍卫了谁,谁成就了谁),但丁的维吉尔和贝雅特丽齐(一个是诗人自己走向天堂或者地狱的向导,一个是诗人心爱的女人,但是,不论是本质上的手法还是表象里的结构,他与她都伫留在“炼”的层次而演绎着人类生存的秩序),马罗的梯泰勒斯和科里顿(他们同是牧羊者,只不过一个是正在衰老临逝,一个正当少年),甚至土伯特人的格萨尔以及昌耀的土伯特人(他和他难道仅仅是时空上的区别吗)……我知道这些错综复杂的经验的思想足以将我湮灭并不得重生,除非——也仅仅是除非,我一开始便怀抱漫无目的的胸襟并视虚无为永恒。
  惟有如此的低级觉悟,我想,才能够在荒芜一片中俯拾起拼凑史诗的文字,那些濡染着许多智者鲜血而无比鲜活的文字。

(待续)

Apr 15

49d7f7d4x6755d20749d11.jpg

  这绝对是一首好诗的素材,但我宁肯不去碰它。
  这是一张低级的摄影作品,却有一个高级的主题。
  它摄于几个月前“《今天》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朗诵会”上,在香港,除了北岛,还有大约二十位从大陆过去的诗坛大姥也在这以书当椅的舞台上,但曲终人散后,只有北岛返回俯拾被别人“扔掉”的“垃圾”(图书)。图片的文字介绍拍摄者就是这样说的,也对得上图。
  那么,为什么是北岛?为什么仅仅是北岛!
  你读出了什么?你能读懂什么吗?

4.14:读帖突冒的诗句

  昨天,路过“新城市诗刊”论坛,看到江都诗人陆华军在上海诗人杞人帖发的两首海子的诗下面问:“还有比死亡更永恒的肃静吗?”,读毕,我突冒出一段诗——

    当呼吸紊乱成逻辑的单面
    活着比死亡更肃穆

  此时写毕又冒出一节诗——

    黑影,只在阳光灿烂的地方
    藏匿着罪恣

Apr 12

去年在写诗方面,我主要完成了长篇系列组诗《哈城之殇》的创作,经几位师友建议,目前除了两首长诗以外,其它62首诗已可以在网络上看到。这些诗帖发以后,受到好评,一些师友专门撰写了评论文章,于是我萌生了将它译成英文的念头。我认识几位从事诗歌翻译的师友,经联系后有两位朋友帮我翻译了几首(我深知汉译英之难,我的诗仿佛译的难度更大,故只敢给几首让人家帮忙,否则太为难人家了)。余下的怎么办呢,我看到“诗生活网”里有一个“翻译论坛”,便没多想在上面发了一帖,云寻找翻译之能手,并附了四首小诗。山东青岛的李保华先生看到后翻译了一个版本,我让拟出版我这书的出版社的编辑看了一下,说“实不好用”。 著名翻译家杨宗泽先生在“翻译论坛”上看到了我的“难处”并也帮我译了那四首小诗,不料,他的译作帖发后,李先生给我写信,说杨先生抄袭了他的译作,并在“诗生活网”的那个“翻译论坛”上发帖“揭露”这起抄袭事件,这开始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我不懂外语,但感觉上决不会出现抄袭之实,因为没有抄袭之源啊——杨先生翻译的时候我并没有将李先生的译本在网络上公布,也没有私下给杨先生看过。杨先生说:“将俩人的译作一起放到网上去,是不是抄袭让懂行的人评议么!”我照办了!

事过一个多月了,现将这四首原诗和俩人的译本一并也帖在这里,供批评——

 

我的原诗——

 

《疏漏之音》

 

圣使吟唱着不同的英雄版本,它们

让死去的岁月活过来、明亮过来、辉煌过来

仿佛,它们已经传颂过了所有能够传颂的话语

它们并不温柔,也不凶恶,它们对音符格外钟情

它们毫无保留地寻找着永恒的介点,它们

让万能的上帝感到惊恐,它们认为不用再避讳神灵

可以为所欲为,但它们惟一的疏漏之音

正是它们最本质的一点:死亡只有一个起点

 

《涅槃》

 

蓦然,残忍之响撞入缜密的诗笺

那些陌生而时常感冒的词汇

鲜活,但不顾荣辱。我们议论的国之传统

在尊严拂拭生死的刹那,变得具体

却不能辩认。于是,溅飞的血肉之涅槃

变得熟悉,却再也叫不起孱弱的姓名

 

《涅槃》(2

 

危险蛰伏在岁月的中央。某种灿烂隐蕴在祈祷之庙

一些缄默的神仙心存感激与警惕,却逃避不掉四分五裂

还有某种思想烘烤着罪恣的光芒,那些接受洗礼

仿佛涅槃的生灵,从最嫩的一株草

到最老的一块石,决无高歌的时机吗

 

我想传统就是这样。光芒所至

匍匐的依然匍匐,佝偻的依然佝偻

它们却与涅槃无关:

它们都活过

它们都将死过

 

《场景:略微的感觉》(2) 

 

一些被围困的智者,常常在恍惚的夤夜

发出救命的唳号。我发掘了一匹战马的遗赅

品藻它经历过的辉煌,大地变得凝重而格外肃穆

就算此时有天籁之音在空中萦纡

我也不会抬起垂落的眼帘

 

 

杨宗泽先生的译本——

 

Sound Missed

 

Saints are chanting different heroic hymns, which

Can make the past age revive brightly and make the future glorious

As if they have eulogized what could be eulogized.

They are not gentle nor fierce, but devoted to note

They search, with all heart, for a tip of eternity

They make Almighty God feel alarmed. They think it unnecessary to evade gods any more

And do as they please, but the only sound it has missed

Is just their natureDeath has but one starting point.

 

 

Nirvana

 

Suddenly a cruel sound banged into the meticulous poems

Those strange words that catch cold easily

Became vivid and regardless of honor or disgrace. The traditions we talked about,

At the removal of life by dignity, turns real

but not recognizable. Therefore, the nirvana of those heroic soul

Becomes familiar, yet those frail names are no longer worth mentioning

 

 

Nirvana (II)

 

Danger hides in the center of years. Some kind of splendor hides secretly in a temple for prayer

Some gods keep silent, thankful and watchful, but have to be parted

An idea is warming itself by the evil rays. Just like the baptized dying creatures

Such as a grass or an ancient rock

Didn’t they have even one chance to sing loudly

 

I think it is what tradition means. In radiance

Those who crawl will crawl as ever, and who stoop will stoop as ever

They are free of nirvana

They used to live

And they will die sooner or later

 

 

A Sight: A Little of Emotion

 

Many sages that was besieged usually cried for help

At the dead of night. I excavated the remains of a battle steed

And reviewed its past glories. The land became imposing and solemn.

Even if the sound of nature is floating in the sky

I won’t lift up my tearful eyelids to have a look

 

 

李保华先生的译本——

 

Sound missed

 

Saints are chanting different heroic versions, which made

Alive, bright and glorious the deceased age,

As if they eulogized what could be eulogized.

They are not gentle, nor fierce, but devoted to notes

They search, with all heart, for a tip of eternity

They make Almighty God panic. They see no need to evade gods

And can do they please, but the only sound missed

Is their nature. Death has but one starting point.

 

 

Nirvana (I)

 

Abruptly, when a cruel sound dipped into the piece meticulous

Those strange words t often apt to flu

Are now vivid, and free of gain or loss. The traditions we talked,

At the removal of life by dignity, turns real

If not recognizable. The nirvana of swashing flesh

Becomes familiar, yet, the frail names are yet to tell.

 

 

Nirvana II

 

Perils are incubated in the center of age, a splendor recessed in a pray shrine

Some gods are thankful and watchful, unable to let go integration.

An idea is baking guilt and sin. Do those people baptized

Like nirvana, from the most tender grass

To the oldest rock, have no moment to sing aloud?

 

I think it tradition, as it is. At radiance,

Those who crawled crawl, and who stooped stoop

They are free of nirvana

They all lived

And they would have died.

 

 

A sight: a little of something

 

Many a sage that was besieged, at the dead of night,

Used to whine for help. I excavated remains of a battle steed

And mused over its past glories. The world became imposing and solemn.

I won’t lift up my drooping eyelids
At this celestial sound tortuous in the sky.

Apr 11

昨天在网上检索自己,猛然发现一个叫做“西译新闻网”的地方转了我早些时候写的一篇小博文去,不仅将我的原题《好累的方舟子》改为《该死的方舟子》外,还加了个牛头不对马嘴的“按语”,好像将我的小博文之原旨着实“变”得能为其用也!这令我异常愤怒!其厚颜无耻之行经竟然公然昭示于自己所谓的“新闻网”里,真是既开了他们自己一个天大的玩笑,还外加给了他们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

针对其令我心惊胆跳的、好吓人的“方舟子以打假为名,行反华之实!”“代表国际反华势力的方舟子”之妄语,我在此要对“西译新闻网”说:省省吧,甭丢华人之脸面了!以为你们是谁啊?你们还知道自己姓什么吗?

  对这种野蛮的网络流氓行经有什么办法惩之呢?

 

  其网址:http://www.xfunews.com/fangzhouzi/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91

  其所谓的“按语”——

且不论功过是非,且不论孰对孰错,且不论打假假打,就凭章治萍哀鸣的《一个人的战争》,方舟子居然混到了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悲惨境地,竟堕落到与天下人为敌打一场“1个人对13亿中国人的战争,不死才怪!
  且不论中国人民的公敌东条英机也自有几个有头有脸的政客窜到靖国神社朝拜,即便是杀人狂马加爵也会捞来几滴同情和怜悯的眼泪,方舟子何尝找不到几个一丘之貉的殉葬品!
  方舟子以打假为名,行反华之实!
  在方舟子的嘴里:中国的中医不好,中国龙不好,中餐不好,中国的儒家学术不好,中国的大学不好,中国的自由民主人权不好,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有理,连中国的矿工都是不幸生在中国;在方舟子的嘴里:美国的西医好,美国的西餐好,美国的保健品好,美国的转基因食品好,美国的大学好,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好!
  代表国际反华势力的方舟子,勾结国内一小撮对社会对体制不满的愤青和幽灵,岂能不是“一个人的战争”,岂能不该死!

 

我的《好累的方舟子》之原文——

收发室错给我一份《中国青年报》,读到《一个人的战争》一文,忽然想到方舟子,那个仿佛名满天下的学术打假英雄

这几年里,方舟子主持的新语丝我会时不时过去浏览一下,原因除了我获过新语丝文学奖外,主要的还是它在日常的科学领域能够多多少少地给我正确的指导方向,老实说,正因为它发表的一些文章,使我远离了一些日常的毒害

  但是,方舟子好累,你瞧,这几年下来,他得罪的有头有脸的人太多了,这些人认准了告你,你岂能安生了!

  按理说方舟子做的是正义的事情,并且大多数指控在我看来是有理有节的(只有关于中医之战我实在不敢完全苟同),可是,他为什么在神洲大地上屡屡败诉呢?坦率地说,许多人会非常正确地在第一时间答出问题的所在,但这许多人是不能代表许多人的……
  
在少数人自以为地完全代表许多人的环境里,方舟子不累才叫怪呢!

Apr 10

  去年的某一天,收到《青海湖》一位编辑的电子信,说他受“青海湖诗歌节”组委会主任吉狄马加副省长委托,向我等约稿,用于编辑一本“中国当代西部诗人作品集”。我即选了一些认为不错的诗回复给他,并发短信说如所选之稿不合适可至网络上代我另选,或告诉我另选。不料,前些天与他通电话,得悉他以“未收到约稿”而没有选入我的作品,我当即笑哈哈,说没事。这事本来就过去了,但近日与另一位《青海湖》女编辑通话时得悉肖黛也被以“未收到约稿”而被“排挤”出那本听说即将出版的“西部诗人作品选”,而肖黛也是给了约稿的,还通过这位女编辑问过“编者”并得到了“收到”的答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我一年当中大半年身处外地也倒罢了,而肖黛不仅人在西宁,而且是新青海第一位女诗人,怎么能不选她的作品呢?我一时想不通,欲向省作协主席梅卓问问情况,但可能是手机换了,无人接听,我就想是否要给曲青山部长、吉狄马加副省长写信告诉他们这件事。几天冷静下来,并借着春光明媚的好时光外出走了走,心胸顿时开阔——那又算什么呢?“省首”们会在意这档子小事?
  但是——
  存在的就是存在!我存在着!肖黛存在着!真正的汉族汉语诗人在青海存在着!“某人”能够杀掉我们吗!
  不好的东西即使镀成金最终也不会是好东西!“某人”以为如此就“惟一”了吗!“某人”就能“代表”什么了吗!
  在此,我想对那位“编者”说: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要那样“睁眼说瞎话”,你的目的都不可能真正实现!你失去的一定比得到的要多的多!

《宁肯让人说不是我也要做事》

  青海目前的诗坛上有些怪,做事的人往往被人说三道四,这可能也是全国乃至世界现象,是莫须多说什么的。 
  所以,近两年我几乎对昌耀师没有做什么事情,好像怕别人说了!2007年与昌耀师的儿子见面,他曾经问过我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一个让我有些困惑的问题。打心底,也不想再做什么事情。太累!我觉得我已经过了承受“累”的年纪。有精力,我想还是读读书、走一走愉快啊! 
  前不久去京城,好几位诗坛“大姥”对我说:“你老为死人做事,能有什么回报?你傻啊!”他们指的除了昌耀师,还有其他的人。 
  我不傻。做事为什么要非要回报呢,特别是诗歌的事。 
  简单地说,我是将心比心。昌耀当年的“难”正是我现在生存的“难”啊。等我死后,我想大概不会有另一个“章治萍”呈现的。我只希望有朝一日说起昌耀师的时候得有一个人提及“章治萍”一下,这就足够了。 
  我想会的,这不,听燎原“师兄”讲在不久前召开的格桑多杰老师的一个研讨会上,据说就有人提到我和我在艰难困苦中顽强地做的一些事,虽然,这些事都相当的小。甚至,我想,也一定会有人另有“说词”。 
  身正不怕影子歪!最近还真想再做件事,或许还是一件比较大的事。

Apr 06

  手机上储存的短信已经太多,只好清理。清理时发现一些一直舍不得删除的楹联与诗词,现抄存于此——
  广西诗人、诗家园同仁大雁:牛于清河畔,牛于金山巅。
  河北作家、中国国土资源作协副主席、《国土资源文学》执行副主编刘扬正:爆竹声声催,意恐春归迟。晓看园中梅,春色满香枝。
  广东诗人、中国国土资源作协副主席胡红拴:鼠悄悄地去,正如牛悄悄地来,长天下的祥云,绽放着异样的神采。那春音锣鼓,是吉瑞的驼队,运送着福祉,向您奔去。
  黑龙江作家、词人董一佐:玉鼠辞旧岁,金牛迎新春。祥瑞罩日月,和谐满乾坤。华夏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
  陕西诗人刘将成:青海送问候长江生暖意;湖北寄祝福高原传情谊。
  北京作家、《中国国土资源报》副总编吴晔:感谢朋友友情长在;感恩亲人亲情永存。
  上海诗人、书法家古桐:狗年已添千重锦;牛岁再登百丈楼。
  北京作家老村:尽管你棋运不好,但你命运很好。(章注:我曾与老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西宁电视如专题部做过短暂的同事,那时我初学围棋,故输过他一盘棋。现在我得让他三子了吧。)
  北京诗人艾若(爱若干):除夕夜宴香,斜卧看春晚。子鼠欲溜走,丑牛将见欢。旧岁休嚣张,新年诸事安。世上无难事,只要爱若干。

  另,我曾在去年中秋节斗胆向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土资源作协主席、《国土资源文学》主编常江老师发一短信“联”:三十年潜心牧诗牢记恩师教诲;中秋月斗胆拼联祝福皓首祺康。
  老师回道:联也出师了。日后不敢碰联也!

  还有一些因手机损坏而更换不慎丢失了,甚憾……其中,山东作家、《国土资源导报》副刊编辑吴文峰的短信楹联印象较深,只是记不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