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奇妙蝴蝶的重生

30 09 2009年

    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采集蝴蝶是一项非常流行的爱好,其中最受追逐的标本之一是一种在中国也产的灰蝶科蝴蝶,英国人称为大蓝蝶(中名嘎霾灰蝶)。实际上这种蝴蝶既不是很大,也不是很蓝。它并不是一种特别美丽的蝴蝶,被特别看重的原因可能是其难得:它数量稀少,而且生长在人迹罕至的荒野,每次采集相当于一次远征。

    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的大蓝蝶被采集制作成了标本。至今还有大约3000个大蓝蝶标本收藏在英国的博物馆里。在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有人呼吁对它进行保护。进入汽车时代以后,到大蓝蝶栖息地采集更加方便了,有的地方的大蓝蝶已经绝迹,保护变得更为迫切。1930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大蓝蝶保护区,围起栅栏,雇了一名铁匠在那里看守不让人采集标本,停止在那里烧荒,并禁止放牧。那里原来生活着一个较大的大蓝蝶种群,但是在受保护9年之后,就一只不剩了。

    此后还有更多的大蓝蝶保护区逐渐建立起来,但是大蓝蝶的数量却越来越少。1950年代时英国大约还有数万只大蓝蝶,到1972年时只剩下了300多只。1975年英国通过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首次把大蓝蝶列为法定保护对象,但已无济于事。1979年,英国最后一只大蓝蝶死去。

    大蓝蝶在英国灭绝的前夕,牛津大学杰里米·托马斯等人追踪残存的大蓝蝶的生活史,发现了大蓝蝶灭绝的秘密。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博物学家佛罗霍克在研究了大蓝蝶20年之后,已发现了它与蚂蚁存在着奇妙的关系。托马斯等人的研究表明这一关系要比人们想像的还要奇妙得多,也重要得多。

    大蓝蝶对生活的要求极为挑剔,离不开一种百里香植物和一种红蚁。每年的六、七月间,是英国大蓝蝶飞翔的季节。每只大蓝蝶成虫的寿命只有四、五天。在短暂的生命结束之前,雌大蓝蝶必须找到合适的百里香产卵。这些百里香必须是生长在红蚁巢的边上,而且含苞待放。她把卵产在百里香的花蕾里。一、两周后,幼虫孵化出来,就以百里香的花为食。在吃了大约两周的花宴,蜕了三次皮之后,幼虫掉到了地上,等待路过的红蚁发现它。

    大蓝蝶幼虫靠分泌蜜汁吸引红蚁。红蚁发现大蓝蝶幼虫后,会用触角拍打它,让它分泌蜜汁,然后把它带回地下蚁巢。在蚁巢里,其他红蚁和红蚁幼虫围上来,分享大蓝蝶幼虫的蜜汁。等到蜜汁被吃完,大蓝蝶幼虫失去了利用价值,就有生命危险,所以它还必须能够保护自己,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散发出红蚁的气味和声音,让红蚁误以为大蓝蝶幼虫是它们当中的一员,允许它继续在蚁巢中住下去。

    大蓝蝶幼虫必须在蚁巢中整整待上10个月,不仅能躲避天敌,而且还有营养丰富的食物供享用。在给了红蚁一点小甜头后,大蓝蝶幼虫在蚁巢内四处走动大吃红蚁的卵和幼虫,把自己吃成大胖子。在这种情况下,大蓝蝶幼虫仍然危险重重。如果蚁巢中有蚁后,她会误以为大蓝蝶幼虫是一只以后也将变成蚁后的超级红蚁幼虫,从而发出化学信号让工蚁把它杀死。如果蚁巢的规模太小,或者红蚁又搬来了一只大蓝蝶幼虫,红蚁的卵和幼虫不够吃,大蓝蝶幼虫最终也会饿死。

    所以大蓝蝶幼虫藏身的蚁巢规模要足够大,不能有竞争同伙,还不能有蚁后。在满足了这些苛刻条件之后,大蓝蝶幼虫才能在蚁巢内安全度过秋、冬、春三季,在蚁巢内结茧、化蛹,在夏天来临时变成蝴蝶,从蚁巢中走出,飞翔而去。

    如果没有红蚁的收养,大蓝蝶不可能生存。红蚁本身对生活环境也有一个要求:它们喜欢温暖,在朝南向阳的山坡筑巢,而且地面上的草的高度最好少于2~3厘米。如果草的高度太高,把阳光遮住了,蚁巢的温度太低,红蚁幼虫会冻死。

    大蓝蝶的栖息地被划为保护区后,禁止烧荒和放牧,反而让那里草的长势失去控制,让大蓝蝶更快地灭绝。即使是在没有保护的地区,山坡的放牧也越来越少。本来,还有野兔吃草能对之有所制约,但是在1950年代,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入侵英国,让野兔患上致命的粘液瘤病,野兔的数量锐减99%。随着草皮越长越高,大蓝蝶依赖的那种红蚁迅速消失,被另一种较耐寒冷的红蚁取而代之,这种红蚁也喜欢吃大蓝蝶幼虫的蜜汁,但能识破伪装,将它杀死。等到草皮高度超过10厘米,连百里香也难以生长、繁殖了。

    这些发现来得太迟,无法拯救英国大蓝蝶的灭绝。但是大蓝蝶在其他国家还有幸存,可以从那里引进。英国逐渐恢复了52处百里香草地,并进行管理,通过割草、放牧绵羊控制草皮的高度,红蚁数量也随之上升。1983年起,大蓝蝶被从瑞典带到英国释放,它们逐渐在30多个地方成功地繁衍下来。到2008年,英国大蓝蝶的数量已多达数以万计。大蓝蝶成了第一个成功获得重生的濒危蝴蝶物种,这一切都是由于对它的习性和灭绝的原因有了较为透彻的了解。英国大蓝蝶因人类的盲动而灭绝,因科学的进展而重生。生态学的研究让人类有了逆转环境恶化的能力,但是如果环保不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想当然地采取行动,结果反而会更为糟糕。

2009.09.20

(《中国青年报》2009.9.30)



在国内吃东西,不上当是不可能的

30 09 2009年

才知道国内餐馆、超市卖的鳕鱼都是用廉价的油鱼冒充的。油鱼含不能消化的蜡酯,有的人吃了会不停地腹泻一、两天。

油鱼(oilfish)切块后看上去和鳕鱼(cod)很像,口感也相近,我在国内也当成鳕鱼吃过不少,幸好没出现过症状。



《寻找生命的逻辑》出版社已无库存

29 09 2009年

 

上海交大出版社对此书未做任何推广,封面也莫名其妙(一套丛书都用同一个与内容无关的封面),卖了两年居然也都卖完了。

有一家书店要去进货,被出版社告知已无库存,而且不再加印。

换了个被我批过的“反科学文化人”当社长,这种结果是预料中的。

这样的话合同应该算是自动终止,过一阵我找个时间改改,找别的出版社出个第三版。

这本书的版税本来在出版时就该支付给我,去讨了两年,总算先支付了一半,还欠我一半。

国内大学出版社在这方面是非常不规范的。比如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的《基因时代的恐慌与真相》一书,只在出版的当年按销售量支付过我一部分版税。5年来这本书一直在卖,似乎销量也不算差,至少我知道有两家书店近年来都去进过一批。但是出版社未再向我支付过一分钱。原来的责任编辑早已离开,我也不知道该找谁要去。据说广西师大出版社拖欠、克扣作者版税在业界是有名的。

形成对照的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几年来时不时地会收到他们主动寄来的帐目和版税,前几天刚刚又收到一笔,让我知道《餐桌上的基因》一直在卖(内容相同的《食品转基因》已无库存,不再加印)。

国内对实际的印数、销售量、版税支付没有任何监督,只能完全靠出版社的自觉。



从中国科大招生舞弊看自主招生的腐败

28 09 2009年

【严正声明:根据武汉肖氏法院肖国雄、余文庆、刘辉、鲁林等法官的裁定,特此通告该文被批评者:方舟子夫妇早已约定财产归各自所有,不得因此派遣当地法官到北京窃取方舟子妻子的合法财产。】

    近日有中国科大教师向新语丝网站投稿反映,中国科大今年在安徽省招生最低投档线为668分,而中国科大现任校长侯建国的儿子侯致远(安徽合肥一中的考生)却以611分的低分被中国科大录取。

    中国科大安徽招生组三名老师来函辩称,该名考生是科大自主招生录取的。科大今年是以650分为基准线进行自主招生资格生的录取,将自主招生资格生分成A、B、C三档,分别降40、20、10分。故该考生的高考成绩符合学校自主招生的录取条件,没有利用职权违法招生和违规操作的情况云。

    招生老师的这番辩解,反而证实了侯建国校长、招生老师的确利用职权违法招生:

    第一,根据《中国科大2009年保送与自主招生实施方案》的规定,自主招生的基准线应为科大在当地招生计划数1:1调档线。科大在安徽招生的最低投档线668分的设定不可能低于计划数1:1调档线,那么自主招生的基准线本来应该高于668分,而不可能反而变为650分。显然,科大违规将自主招生基准线下降为650分,就是为了刚好能把侯致远以A档降40分将其招入。不难设想,如果侯致远的高考分数是601分,那么科大自主招生基准线也会相应地下调为640分。

    第二,科大2008年自主招生只有降20分一档,为何今年多出降40分一档?侯致远凭什么享受A档降40分的待遇?科大招生老师声称侯致远曾获2008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似乎在暗示这是他入选A档的资格。实际上,侯致远获得的是安徽赛区的二等奖,与他同时获得该奖的合肥一中同学就有17人之多,整个安徽省不知有多少,更何况还有数学、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的竞赛。除了侯致远,还有哪位同学享受了降40分的待遇?

    今年科大在安徽计划招生数为145人,安徽考生达到科大最低投档线668分的仅有396人(含政策加分),而达到侯致远的分数611分的考生则多达11826人。按侯致远的分数,在安徽只能够勉强上合肥工业大学(最低投档线610分)、广西医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学校,却通过自主招生的名义,先违规降低基准分、再降40分,愣是以57分之差把他录取到了科大。这位校长公子,想必创下了科大录取分数之最低了(不算边疆的学生)。我不知道还有哪个中国大学校长在任期内把子女弄进本校读书的。以校长子女的身份,是不太可能在本校接受正常的教育的。即使符合录取条件也该避嫌,何况是违规违法。

    显然,高校自主招生成了为有权或有钱者的子弟量身定做的工具。今年高考加分的腐败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但是那不过只加20分而已,远不如自主招生这样可以随心所欲地想招谁就是谁。高考本来是中国相对比较公平的一项制度,但是现在政策加分、自主招生的做法却让它变成了腐败的温床。我听过科大前任校长朱清时的一个讲话录音,他就公开承认科大经常由于顶不住领导压力而破格招一些低分学生,这大概就是通过自主招生的方法做到的。自主招生据说是向国外学习的,但是它们的自主招生的公平性是有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学校自律为保障的。最近美国伊利诺大学被揭出给予富裕家庭和关系户的子女录取优惠,校长就不得不辞职。而中国科大校长招生丑闻曝光后,却千方百计要将其封杀,先是通过在路径上设立敏感词过滤的办法阻止国内网民看到有关揭露文章,后来干脆在合肥劫持新语丝镜像点的域名,将其导向安徽的某个企业。这在中国高校中倒是首创。谁说中国科大已经没落了?从高考录取到封杀网站的做法,都很有创新精神嘛。

2009.9.28



方舟子新书签名本《爱因斯坦信上帝吗》北美地区邮购办法

26 09 2009年

中华古籍图书公司代理销售。 售价$10.00 美元 (含运费)

以下方舟子著作仍有少量现货:

1. 方舟子带你走近科学
2. 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
3. 寻找生命的逻辑——现代生物学观念的发展(第二版)
4. 批评中医
5. 科学成就健康

书价:每本$8.00 (含运费)

加拿大客户每本加收$2.00 运费。

付款办法:

Paypal 付款:请寄 wwchinaclassics@gmail.com

支票请寄 China Classics, 10566 Giffin Way, San Diego, CA 92126. 支票抬头请写 China Classics, Inc.

信用卡付款请告知卡号,持卡人姓名,有效日期,卡后三码。    

以上六种书在收到付款后将立即从加州寄出。一般一周内可收到。

Call 858-536-9224, or email chinaclassics@yahoo.com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



中国科大为掩盖招生舞弊封杀新语丝又出新招

24 09 2009年

【方舟子按:经查证,xysforum.org在中国科大和合肥的确被非法导向中冶华天的IP 218.22.173.20,这是通过改动当地域名服务器的记录做到的。这显然是害怕中国科大师生看到新语丝网站上对侯建国校长儿子高考招生舞弊事件的揭露。以前是用路径敏感词过滤的办法自动屏蔽这些文章,被我们发现后,又采取域名劫持这种更下三滥的违反国际协议的做法,而且居然还替一家企业做广告。】

方先生,您好!

我住合肥,现在访问新语丝所有的域名,均神奇地转到“中冶华天”主页,“中冶华天”这是位于安徽省马鞍山的一家所谓世界五百强企业。

询问在外地的其他同事,一切安好,可以正常访问。祝工作顺利!

Fanlin



高校集体功利主义成为剽窃庇护所

23 09 2009年

本报记者 雷宇 叶铁桥 孙海华

中国青年报2009-09-23

    近年来,从硕士、博士,到教授、院士、大学校长,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不断被揭发出来。但是,一方面,这些被举报的不端行为很难得到有关部门的调查处理,得到一个切实的结论;另一方面,即使是社会公众都有能力分辨的学术不端行为被曝光后,在面对所涉及人员为校长、院长、院士等人士时,监督处罚依然无力。

    “我们面临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拿学术造假者没有办法。”作为全国政协常委、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葛剑雄在今年两会上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他指出,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没有被授权对学术造假行为进行调查,“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倡导一下,呼吁一下”。

    学界官员尚且如此,个人学术打假的艰难就更不必说了。

    这不禁让公众感慨,学术不端行为到底该由谁来认定?“零容忍”为什么只是口号?

    学术造假几成显规则

    今年年初,有“学术测谎仪”之称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开始登陆全国高校,检测的结果却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不查也知道,一查真麻烦。”武汉一所高校参与调查的博士生导师张胜(应要求化名)告诉记者,在应用此系统检测硕士生毕业论文后发现,问题异常严重,“复制、粘贴”者大有人在。

    张胜说,对此学校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全部处理面太大,但也得做出点姿态”。最后,该校“分类型、分程度”分别给予违规者以取消学位、重新答辩、修改论文等处理意见。

    学位论文中的不端行为,也许只是当前学术不端行为冰山之一角。

    7月10日,中国科协发布了5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这份问卷量达3.2万人次的报告展示出一幅更加“宏大”的图景:调查显示,55.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43.4%、45.2%和4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投”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比例高达51.2%。

    造假行为几成学术科技领域“显规则”。西安交大退休副教授陈永江告诉记者,自己所在专业6名教授曾联名举报一名长江学者学术造假,学校领导前来做工作时的一番话让人感喟,“西方发达国家也有30%左右的学术不端,何况我们发展中国家呢?沿海地区70%到80%造假,西北的老实人还要打假,学校以后还怎么发展?”

    “上梁不正下梁歪”,6位举报教授之一、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退休教授杨绍侃说:“如果我们教师都有抄袭、造假、捏造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那我们还怎么敢理直气壮地处理学生考试作弊?还怎么跟他们宣扬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

    “风气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严重侵蚀了年轻一代的学术心态。”陈永江说,也正是在这种担忧之下,他才不顾各种压力多次举报造假。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往往一起举报案公布后,都有师生愤愤不平:干吗在一些小事上找高校老师麻烦,跟我们过不去?!看看周围,无数的贪官,无数的造假售假者,造成成千上万的受害者,社会巨额的损失。与这些相比,高校老师的一点剽窃……

    就在陈永江所在的学校校园网上,有网络跟帖认为:这种举报是“吃里扒外”。

    “外界不穷追猛打,谁会自曝家丑?”

    一年前,湖北一省属高校体育学院副院长杨明(化名)分管学院科研工作。尽管在他任期内并没有处理过学术不端行为,但对学校和学院的相关规定却熟记于心:“学校面子大于天,一旦有举报,小范围处理。”

    当学校一级接到有关不端行为的举报时,如何处理?记者采访了多所高校,发现程序基本相同:接到举报后,学校领导会责成监察、纪委或学术委员会调查核实,如举报属实,会在被举报人所在单位小范围内公布处理结果。

    “只要不是校外举报或社会舆论‘穷追猛打’,处理结果的知晓范围很小,就像蜻蜓无意中掠过水面。”张胜多次参加校内外职称评审会和科研成果鉴定会,据他的观察,举报不端行为多集中在职称评定、成果报奖、升官晋级等关键时刻。一旦调查属实,大事化小、“赖着不管”是常用的手段,大不了职称下次再评,不予报奖,暂缓提升。

    不端行为接连曝光的同时,偶尔有个别大学校长“自曝家丑”。在张胜看来,这恰似一则冷幽默:“在当前体制下,‘自曝家丑’的校长肯定是面临退休或离职,在任的校长承受不了背后的压力。”

    著名学者方舟子就发现:这么些年来,学术不端行为被揭发后,除了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兴荣教授被指严重抄袭后主动辞职,还没有听说过其他任何一起主动辞职的情况,“胡兴荣还是外籍教师(原籍马来西亚),内地不但没有听说过谁主动辞职,相反往往还会狡辩,辩护的人也很多,什么荒唐的理由都敢拿出来说。”

    校方的暧昧态度助长了学术造假行为

    “面对不端行为不做严肃处理,这是集体功利主义在作怪。”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生邵士权从事高校管理多年,他说,特别是知名学者出现不端行为时,一旦公开处理,人才必然流失;但正是有集体功利主义庇护,个人功利主义才拥有生存空间。

    在他看来,时下对高校的评价体制,也助长了高校对校内学术腐败行为的容忍和包庇。

    当前,学术成果与项目、资金等种种优势资源紧密挂钩,为获得更多教育资源,校方会千方百计地做大学术成果的蛋糕,而对学术腐败行为能忍则忍,能捂则捂。一些学校为了达到扩招、硕博点申报等目的,对学术腐败行为采取默许态度。以至于,一些人的学术腐败行为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但校方仍装聋作哑,或低调处理,或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或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方舟子认为,科研造假大量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科研产业化和教育产业化,大笔资金投入进来。因此现在的造假,很大程度跟经济利益有关。

    方舟子说,更可怕的是,学术造假问题已不是一种个体行为,某个人得到的好处不仅是给本人的,而且也是给学校的和某个利益集团的。 “现在造假获益很大,风险很低,为什么不去造?而且,现在学术腐败跟国内的其他腐败一样,很有基础。很多人痛恨腐败,不是因为痛恨这种现象,而是痛恨没有腐败的机会,如果他们有机会,也去腐败。”

    外界的干扰和压力也直接影响高校在学术不端行为处理上的态度。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曾在全国两会时表示,当今可能很多大学为获取某些资源,会屈从于权势、权威,但大学不应这样,不论怎样,在惩治学术腐败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够有任何的屈从。

    造假频发凸显机制缺陷

    “造假案不断浮出水面,固然和学者自律和学术道德建设存在的弊端有关,但关键,还在于学术机制上存在的缺陷。”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当前学校的学术打假主要针对硕士生,一旦发现他们抄袭马上可以取消他们的硕士学位甚至开除,“其实他们很弱势,最核心的应该是教授、领导。”

    熊丙奇认为,这恰恰暴露了当前学术委员会的致命弱点:它是不能独立运作的,因为它所在的学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不平衡,它往往受制于行政力量。

    方舟子也认为,学术不端行为难得到处理,关键在于科教体制的问题,“体制上,我们的学术权力都掌握在行政人员手里,但对于部里的司长和处长而言,科研搞得好不好跟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他们不过是被安排在那样的位置上管理这些资金而已”。

    方舟子说,学术共同体要能够自我净化,学术的权力就应该掌握在专业人员手里,并且是真正的活跃在第一线的科研人员而非专业出身的官员手里,“如果权力掌握在官员手里、掌握在行政人员手里,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净化。”

    西南交通大学处理副校长黄庆论文造假引入第三方的做法让熊丙奇眼前一亮。该校刚开始揭露这个事情之后就请了校外的专家,进行盲审得出结果,学校还成立了学术道德委员会再投票,最后让校外专家进行了一个鉴定。“这成为国内学术共同体无法正常发挥效用之后的修复。”

    熊丙奇说,在学术共同体的学术规则成熟的哈佛、耶鲁、剑桥如果出现这种学术不端,只要是有这种苗头,那么这个学者马上就道歉辞职了。

    “学校和社会之间还是应该有个防火墙。”熊丙奇说,不管社会有多少不诚信问题,都不是高校学术不端的理由。国外大学一直强调一种相对独立性,就是不希望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且可以通过它的独立性来影响社会。

    在熊丙奇看来,大学的灯塔作用正在越来越淡化。“我们曾经说过教授有学术的尊严,大学是学术的殿堂,大学是象牙塔,如果连这个都没有的话,就会加速社会整体的迷失。”

    方舟子相对要乐观一些,他认为,学术腐败不只是学术界本身的问题,“它是跟其他领域的造假和腐败纠缠在一块,不是学术界本身在搞的,各方面因素都掺杂在其中。”(实习生黄伟对此文亦有贡献)



科学大争论——生命能否自发产生?

21 09 2009年

                              (上)

    人类很早就知道,生物靠繁殖产生下一代。但是在古代,几乎所有的文化中都流传着某些生物,特别是低等的、龌龊的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自发产生的说法。人们普遍相信腐烂的肉会变出苍蝇和蛆,朽木会自己长出蛀虫,汗会生出虱子,海底的烂泥会生出鱼,地里的烂泥会生出青蛙和老鼠……中国古代除了有“肉腐出虫,鱼枯生蠹”这种比较普通的说法,还有“腐草为萤”的浪漫传说,直到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时,还一本正经地把萤火虫是从腐草化生的当成事实来讲。

    这些动物的确经常被发现从腐烂的东西中突然长出来,而它们的卵又小得难以看到,人们就会想当然地认为它们是自发产生的。不仅一般人这么认为,哲学家、博物学家也普遍相信生命能从无生命物质自发产生。中国古代学者对此只有零星的叙述,古希腊哲学家却将它做为一个学说提出来,其基本观点是,在阳光产生的热量的作用下,粘土(水和泥土的混合物)能够自发地产生生物。这些说法被亚里士多德综合了起来,构成了一个精致的体系。此前古希腊哲学家提出自发发生说主要是为了说明生物最初是怎么产生的,但是亚里士多德不相信宇宙有开端,他只是把自发发生做为当今生物的繁衍方式之一。

    自发发生说是亚里士多德动物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用他的自然哲学对此做出了似乎很合情合理的解释。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上的所有东西都是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的元素又是由冷-热、干-湿这四种两两互相对立的原始性质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元素和原始性质在生物体各部位的混合就决定了生物的性质。当然,生物之所以是活的,是因为它们有“元气”。“元气”实际上是两种元素——气和火——的混合,因此非生命物质中也有,无处不在。为什么粘土中会自发产生生命呢?因为粘土中含有水,水中含有气,而所有的气都含有元气,一旦气和元气被包裹起来,在热的作用下,就会快速地形成生命。形成什么样的生命,则取决于四种元素和原始性质的比例。

    这位古代最伟大的博物学家把自发发生当成了低等生物的主要产生方式。例如,他认为所有的贝壳类动物都是从泥土中自发产生的,不同的材料生出了不同的贝壳:粘土长出了牡蛎,泥沙长出了蛤蜊和扇贝,岩石的空隙长出了藤壶和帽贝等等。许多昆虫也是自发产生的:树叶上的露珠、腐烂的泥土或粪便、树干、动物的毛发、肉、排泄物等等都能生出各种各样的昆虫。这些结论显然是根据不严谨的观察得出的。

    亚里士多德的自发发生说看上去似乎与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生物的教义相矛盾,但是在基督教在西方世界占据统治地位后,却没有被当成异端。基督教神学家从其《圣经》中找到了一句“神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认为这指的就是自发产生生命,从而采纳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从此亚里士多德的自发发生说被后来的西方学者不加怀疑地普遍接受达两千年之久。直到17世纪,佛兰德斯医生和化学家范·赫尔蒙特(1580–1644)还这么指导人们如何造出老鼠:把被汗湿透了的内衣和麦子一起放到罐中,不加盖放三七二十一天,等汗发酵了,恶臭渗透进了麦子,麦子就会变成老鼠!而如果把一种叫罗勒的植物夹在两块砖头之间,放在阳光下晒,就会生出蝎子。

    最早想到用实验来验证自发发生说的是意大利医生雷第(1626-1697)。当然,他不可能对有关自发发生的种种千奇百怪的说法都一一去验证,所以他选择了流传最广、被所有人一致接受的一个说法:腐肉生蛆。他在1668年报告了他的实验结果。他的实验非常简单,但是却算得上是历史上第一个严格的生物实验:他甚至设了对照组。他在4个广口瓶中放进死蛇、鱼和牛肉,然后盖上盖子。做为对照,他在另4个广口瓶中一一放上同样的东西,但是让瓶口开着。他注意到苍蝇在开口的瓶子进进出出,几天后,腐烂的肉长出了蛆。但是在盖了盖子的瓶中,虽然肉也腐烂、发臭,却没有蛆。他改用纱布封住瓶口,虽然空气能进瓶子,但是苍蝇进不去,腐肉同样不会长蛆。他抓了蛆来养,发现它们最后变成了苍蝇。把死苍蝇或死蛆放进装了肉的封口瓶中,腐肉不会长蛆。但是如果放的是活的苍蝇,就会长蛆。

    这样,雷第就证明了腐肉中的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苍蝇产的卵变来的。雷第没有再用其他的昆虫做实验,他觉得从这个腐肉生蛆的实验已可以推断其他昆虫也不会是自发发生的。不过,雷第仍然相信自发发生在某些条件下是可能的,例如,他相信植物组织中的瘿虫和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就都是自发发生的。1700年有人发现瘿蜂在植物中产卵才生出瘿虫,而对寄生虫的生活史的发现,则是19世纪的事了。

    不管怎样,雷第的实验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自发发生说的信心。恰好在此时,荷兰人列文虎克(1632-1723)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微生物。于是人们又想,虽然蛆之类的动物看来是不能自发产生的,微生物这种简单的生物总还是可以从非生物变来的吧?不然它们怎么这么多,到处都是?列文虎克本人倒是相信微生物也是繁殖而来的,但是其他博物学家却不相信微生物这么简单的东西能够自我繁殖。有关自发发生的争论从动物世界转移到了微生物世界。

    1718年,法国显微镜学家约伯洛特(1645-1723)模仿雷第的方法,试图解决有关微生物能否自发发生的争端。他把干草浸液煮沸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放在密闭的瓶中,一部分放在开口的瓶中。开口瓶中的浸液长满了微生物,密闭的瓶中则没有。为了证明密闭瓶中的干草浸液也能滋养微生物,他把封口去掉,不久里面也长出了微生物。

    法国大博物学家布封(1707-1788)不相信约伯洛特的实验结果。他去英国旅行时见到英国显微镜学家、天主教神甫尼达姆(1713-1781)。尼达姆也相信自发发生说,甚至相信泡在水中的麦芽能自发产生小蠕虫。在布封的鼓励下,尼达姆用肉汤做材料重复了约伯洛特的实验,却发现不管肉汤有没有煮过,瓶子是否封闭,几天后肉汤中都长出了微生物。他得出结论说,在任何物质中,都存在一种活力,能够自发长出新生命。尼达姆在1748年发表其实验结果。

    意大利修道士斯巴兰扎尼(1729-1799)认为尼达姆的实验方法有问题。尼达姆是先煮沸肉汤再封口,此时已有空气带着微生物跑进了瓶子中了。斯巴兰扎尼改进了实验方法,先把瓶口封好,再加热煮沸。斯巴兰扎尼比较了不同煮沸时间的结果。他在1767年报告说,煮沸时间比较短的肉汤中还能长出微生物,但是煮沸时间长达半个小时到45分钟后,只要瓶子保持密闭,肉汤中就再也不会有微生物。尼达姆反驳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煮沸,肉汤已无法滋养生命。于是斯巴兰扎尼打断瓶颈,不久微生物就在肉汤中长出来了。

    但是斯巴兰扎尼的实验并没有结束争论。其他人重复了斯巴兰扎尼的实验,有的得出了和斯巴兰扎尼一样的结果,有的却相反,发现再怎么消毒、密封也会长出微生物来。还有的人说,要从肉汤里长出微生物来需要新鲜的空气“刺激”,斯巴兰扎尼煮肉汤的时候,把瓶子里面的空气也给煮得失去了刺激能力,外面新鲜的空气又进不去,所以才长不出微生物来。

    不管理论上怎么争,斯巴兰扎尼已经证明了只要恰当地消毒、密封,食物就不会腐烂变质。法国厨师阿培尔(1750-1841)受到启发,发明了罐头技术,把食物放进干净的玻璃瓶中,塞上软木塞,煮沸,之后用蜡封口,就可以长久保存。1800年拿破仑悬赏12000法郎,征求能为军队提供补给食品保藏技术。阿培尔在1810年提交了其技术,获得了奖金。

                              (中)

    当古希腊哲学家提出自发发生说时,它只是一个哲学学说。到了17世纪,雷第试图用实验来验证它,它就变成了一个科学假说。但是实验却没能获得公认的结论。一直到19世纪,微生物能否自发发生,仍然是一个争论非常激烈的问题。

    19世纪中叶的法国,成了两军交战的战场。而这场争论,有着深刻的政治和宗教背景。此时,受到天主教会支持、代表着极端保守势力的拿破仑三世上台,当权者非常害怕再来一场社会革命。自发发生说被与无神论、唯物论、社会主义和其他激进的社会思潮联系在一起。如果生命能够自发产生,那么生命就不必靠上帝来创造。顺理成章地,许多人把自发发生说看成是在反对正统的宗教教条,乃至是在对抗法国政治和社会权威。于是一个学术问题,就成了政治和宗教问题。批判自发发生说,很容易获得政府和教会的支持。

    在这场争论中,自发发生说的旗手是著名博物学家、卢昂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普歇(1800-1872)。自1855年起,普歇向法兰西科学院提交一系列论文报告证明自发发生的实验结果,并在1858年出版了一部专著。他声称,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已被彻底煮过的养料在密闭的烧瓶中冷却后,仍然能长出微生物。由于普歇认为养料煮沸后原来的微生物已经都被杀死了,而且他在实验时确保瓶中的养料不会受到外界的污染,那么从中长出的微生物,就被认为是从养料中自发产生的。

    普歇是一名曾经做出过重大成果的学术权威,他的观点在法国科学界和公众中都引起强烈反响。不过,在相信自发发生说的人们当中,普歇其实比较另类。他并不是一个社会激进派,而是试图把自发发生说与正统宗教调和起来,认为自发发生并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在上帝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自发发生说的反对者仍然认为普歇的观点是异端和无神论的,必须证明那是错误的。法兰西科学院悬赏2500法郎,将奖给对自发发生说的问题有新的理解的人,其实就是要奖励人们去推翻普歇的结果。

    年轻的巴斯德(1822-1895)响应了这一号召。虽然巴斯德有时被描绘成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是他参与自发发生说的争论,却不是完全出于宗教或政治的原因,而是他的学术研究的兴趣所致。此时巴斯德在研究葡萄酒发酵的原因。1789年,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提出发酵是一个化学过程,是空气和葡萄汁起反应的结果。这个观点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主流。但是这个说法面临着一个问题:在酵母发酵过程中总能发现大量的微生物,它们是从哪里来的?要么是发酵后受到感染,要么是在化学反应中产生的,也就是自发发生。但是也有少数人认为这些微生物才是发酵的因素,酵母是一种活的微生物,发酵是微生物的活动引起的。

    巴斯德相信的是微生物发酵学说,因此他必然要反对自发发生说。从1860年2月到1861年1月,巴斯德向法兰西科学院递交了5篇短文报告他为了否定自发发生说所做的实验结果。1861年巴斯德把这些论文扩展成一篇论文,赢得了科学院的大奖。

    在这些论文中,巴斯德介绍他是如何用一系列实验来否定自发发生说的。他的实验材料是煮沸的含糖酵母液,用来做为细菌的养料。实验目的是为了说明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来自漂浮在空气中的微生物。在一个实验中,培养液被放在密封的瓶子,输入用过滤或加热消毒过的空气,培养液中不会有细菌。随后输入没有处理过的空气,微生物就出现了。

    巴斯德最著名的实验是“鹅颈瓶”实验。他设计了一种特殊的瓶子,这种瓶子是开口的,但是瓶颈又细又长还扭曲了一下,象天鹅的脖子。他把瓶子里的培养液煮熟,再慢慢地冷却,新鲜的空气还能进到瓶子里面去,但是携带着微生物的尘土却被瓶颈堵住,掉不到培养液中去,培养液就长不出微生物来。要是把瓶颈敲掉,培养液很快就长出了微生物。

    巴斯德认为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和环境状况、空气运动和海拔高度有关。他在山上的不同高度打开装着煮过的培养液的瓶子,发现海拔越高,培养液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就越小。在高山上,20个装了培养液的瓶子,只有1个长出了微生物。普歇用煮过的干草浸液做材料重复了巴斯德实验,却得出不同的结果:即使在海拔很高的地方,所有装了培养液的瓶子都很快长出了微生物。普歇认为,只要有氧气的刺激,微生物就会从培养液中自发地生出来。

    1864年1月,法兰西科学院指定一个委员会来解决巴斯德和普歇的争论,要求两人在委员会的监督下,分别到大教堂屋顶、气球、山顶上取空气样品做实验。这个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巴斯德的朋友或支持者。普歇在这一年的6月为抗议委员会不公平,退出了竞赛。于是委员会宣布巴斯德获胜。巴斯德成了法国英雄。

    如果普歇不退出竞赛,他倒是很可能获胜。普歇和巴斯德都以为,虽然他们用的实验材料不同,但是经过煮沸都能有效地灭菌。这个假定是错误的。当时不知道的是,普歇所用的材料——干草浸液中含有一种耐高温的细菌枯草杆菌,它的孢子在120°C温度下能存活20分钟,一般的煮沸并不能把它们杀死,因此培养液一旦冷却,枯草杆菌的孢子就会复活,迅速繁殖。所以,普歇的实验结果并无问题,但是他做出了错误的解释。

    即使是巴斯德的实验,也不像他报告的那么完美。巴斯德的实验记录现在已公开了,根据这些记录可以知道,他的实验只有一小部分(占10%)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绝大部分都失败了,培养液中长出了微生物,但是巴斯德不认为它们是自发发生的,而归咎于实验错误,不做报道,而只报道符合他的观点的结果。

    在这次竞赛之后,自发发生说在法国没有了市场,巴斯德本人也转而研究其他问题去了。现在的教科书经常把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做为否定自发发生说的决定性实验,从此自发发生说就被彻底推翻了。果真如此吗?其实,巴斯德的实验并没有证明生物不能自发地从非生物产生——想要用实验证明某个东西不可能发生,本身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巴斯德实验只是表明了,现在的生物不太可能从非生物材料中自发产生。在巴斯德实验之后,有关自发发生说的争论并没有从此消声匿迹。只不过,这回战场改换到了英国,争论的背景也换了,改成了与进化论有关。

                          (下)

    在巴斯德与普歇就生物能否自发产生的问题争得热火朝天的同时,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引发了生物学上另一场更为重大的辩论。这场有关生物是否进化而来的大辩论也包含了有关自发发生论的辩论。达尔文的进化论被许多人认为为自发发生论提供了支持。进化论本身并不解决生命起源的问题,但是如果生命不是一直存在的,而是有个起点,那么,最初的生命要么是神创的,要么就是从非生命物质自发产生的。

    达尔文之前的进化论先驱者们,例如达尔文的祖父伊拉兹马斯·达尔文和拉马克,都相信生命能够自发产生。达尔文本人在公开场合回避了这个问题,但是在1871年致植物学家约瑟夫·胡克的信中,他设想,如果把铵盐和磷酸盐放在温暖的小水洼中,在光、热、电等等的作用下,就会形成有可能变成原始生命的蛋白质。在现在这样的蛋白质一形成就会被生物吃掉,但是在生命诞生之前,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达尔文的“斗犬”托马斯·赫胥黎为这个假说起了个名字,叫“无生源说”。

    达尔文、赫胥黎并不相信在现在生物还能自发产生,而只是把自发发生视为在远古时期生命起源的一种可能性。但是在其他进化论者看来,并没有必要去区分这两者。如果生命在以前能够自发产生,那么在现在,如果有合适的条件,为什么就不能自发产生呢?英国病理解剖学家巴斯琴(1837-1915)就是这么认为的。在19世纪60和70年代,他做了很多证明生命能够自发产生的实验,成为英国最主要的自发发生论支持者。巴斯琴的实验和普歇的实验类似,也是把培养基加热消毒、密封、冷却之后,如果从中发现了有微生物生长,他就认为是从无生命物质中自发产生的。

    巴斯琴之所以支持自发发生论,不仅是因为他相信进化论,还因为他不相信巴斯德提出的病菌论。病菌论认为传染病是由细菌引起的,这在当时是一个革命性的学说,如果它成立的话,有关疾病的传统理论和疗法都要因此发生根本的改变,招致了许多医生的反对。这些医生也因此成为自发发生论的支持者,巴斯琴的实验成了他们反对病菌论的依据。

    巴斯德当然认为巴斯琴的实验结果是受到了外界细菌的污染所致。他们在1876~1877年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巴斯德邀请巴斯琴到法兰西科学院当众解决争端,巴斯琴一开始同意了,却没有露面。巴斯琴在英国的主要对手是另一名进化论者、达尔文和赫胥黎的朋友、著名物理学家丁铎尔(1820-1893)。在1876年,丁铎尔发表一系列实验报告证明巴斯琴等人的自发发生实验都是由于受到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生物的污染。他用光照射空气,可以看到微生物颗粒让光发生了散射。然后他发明了一个简单的办法来清除空气中的微生物颗粒。他在一个密闭的盒子的内壁涂上甘油,放置几天后,盒内空气中的微生物颗粒都沾到了甘油上,再用光照射,就会发现盒内空气已变得干净了。在这种干净空气中放置煮沸过的肉汤,放几个月也不会变质,而在普通空气中,肉汤几天就变质了。

    但是有人试图重复丁铎尔的实验,却失败了,放置在干净空气中的肉汤还是很快就变质了。这促使丁铎尔进一步研究实验失败的原因,不是由于干净空气中还有微生物颗粒,也不是由于微生物会从肉汤中自发产生,而是由于肉汤靠简单的煮沸还不能做到完全无菌:虽然煮沸能杀死细菌,却杀不死细菌孢子,细菌孢子即使被煮上几个小时也还活着,一旦肉汤冷却,就又开始繁殖了。丁铎尔因此发明了一种既简单又比较有效的灭菌方法。把培养基煮沸15~30分钟,然后在37摄氏度保温过夜,让培养基中的孢子长成细菌,再煮沸15~30分钟杀死新长出的细菌。如此重复三次,就可以杀死培养中的细菌和孢子。经过这样处理的培养基,在不被空气中的微生物污染的条件下就不会再“自发产生”微生物了。

    丁铎尔实验很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普歇、巴斯琴等人证明微生物能自发产生的实验要么是由于受到空气中的微生物颗粒的污染,要么是由于培养基没有做到完全无菌。在丁铎尔实验之后,要为自发发生说辩护变得越来越困难,相信它的人越来越少。从这个意义上说,丁铎尔实验才是推翻自发发生说的最后实验。

    但是严格地说,不论是巴斯德实验还是丁铎尔实验都没有否定生物自发发生的可能性,它们只是表明那些证明自发发生的实验都靠不住。从逻辑上看,要证明自发发生不可能存在,是不可能的。但是科学理论并不能只依靠简单的逻辑思辨。科学理论要能被接受,还需要有实验的基础。今天的生物学家已无人相信自发发生说,是因为从来没有实验能够真正证明它的确存在,而且微生物培养实验已无数次地证明,只有把微生物接种到灭菌的培养基上才能长出微生物。况且,微生物其实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难以想像它们能够从非生命物质自发产生。

    然而,否定自发发生说,并不等于否定生命起源的无生源说。虽然神创论者至今试图用巴斯德的实验来否证无生源说,但是正如赫胥黎早已指出的,这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今天的生物学家都同意,有细胞的生命不可能在现在的地球自发产生,但是也都认为最初的生命可以从非生命物质自发产生。这是因为,第一,原始的地球条件跟现在大不相同;第二,生命的诞生并不需一蹴而就产生细胞,从非生命到生命有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这就是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这个假说已在实验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古希腊圣贤对生命自发起源的设想并不那么离谱。

2009.8.26., 9.2., 9.16

(《经济观察报》2009.8.31, 9.14, 9.21.)



环保及食品安全知识系列问答(十八)——其他

20 09 2009年

问:我觉得今年夏天特别热,甚至在有空调的房间里都能感觉到。这是不是表明地球气候正在变得更加炎热?

答:是的,地球气候确实正在变得更加炎热。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最新(2007年)的报告,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年中上升了0.74摄氏度,在过去的150年中,最暖的12年中有11年出现在1995年到2006年,其中1998年和2005年是最热的两年。造成这种变暖的原因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的。

人类在过去15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这些温室气体就像培育蔬菜的玻璃温室一样让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变暖的气候也会带来更多的极端气候,例如热浪、暴雨、干旱等等。

不过,仅凭感觉夏天更热并不足以证明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是科学家根据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和预测,这就像说某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0岁,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一个人都会在70岁死去。如果仅凭一个更炎热的夏天来证明变暖,那么一个更寒冷的事件(例如2008年中国南方的雪灾)是否证明了气候的趋势是变冷?当然不是。气候是天气的平均状态,具体的天气事件和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并不能直接划等号。可以确定的是,根据气候模型的预计,你很可能在未来遇到更多更热的天气,但是由于天气系统非常复杂,由多种因素决定,某一个特定的天气事件是否可以归结于全球变暖,这需要仔细研究,找到造成这种天气的具体原因。

(编写:柯南)

问:怎么计算一个人的二氧化碳足迹?

答:近些年来,地球气候变暖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在促进地球变暖的各种所谓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据了一个主要地位,而二氧化碳恰恰又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气体。我们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从自身需要的呼吸,到生火做饭和取暖,到使用电器,到乘车坐飞机旅行,都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这些能量来源于各种含碳的矿物(如煤炭和石油及其衍生燃料)的氧化过程。二氧化碳便是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那么,一个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会因为这些活动导致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所谓一个人的二氧化碳足迹,也就是说他在地球上留下多少二氧化碳。

当然,每个人的二氧化碳足迹是没法科学地计算的,而只能根据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做一个粗略的估计。日常生活中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住房、食物和旅行。比如说,在大城市里住公寓,因为公寓维修、取暖和空调等等每年就平均排放三到十吨的二氧化碳。如果住单独的大房子,排放量还会更多,也就是二氧化碳足迹会更大。普通的轿车如果开上一万公里,也会造成十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坐飞机旅行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更大。一次短途飞行就会(平均每位乘客)排放半吨二氧化碳,而长途飞行平均一次就排放两到三吨的二氧化碳。人们吃的食物在生产过程中也会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损耗能量)造成二氧化碳的释放。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在超级市场买来的食物往往是从千万里外的产地运来的,在运输过程中便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美国的一个自然保护组织估计美国人在食物上平均每人每年排放四吨二氧化碳。

在计算二氧化碳足迹的时候,光知道能源的使用量也并不全面。因为各种不同能源的使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不同:由水电站发的电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用烧煤发的电就会少得多。因为具体到个人没办法追究其用电的来源,这只能按照其所在地电源的估计平均值来计算。燃烧煤炭每发一度电差不多要产生一千克的二氧化碳,而水电每度则不到一百克。由此可以看出水电站的优势。

知道自己的二氧化碳足迹以及它们的来源可以帮助每个人有意识地检查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行为,继而采取行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尽可能地节省能源的使用,减少外出旅行等等。

(编写:程鹗)

问: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办法能做到减少排放二氧化碳?

答:首先你应该考虑节省电能。由于目前中国大部分发电厂是用燃烧煤的方式发电,而燃烧煤会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省电就意味着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你可以选择:1、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同样亮度的节能灯的功率只有白炽灯的几分之一。如果每个家庭都这样做,可以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2、选择耗电少的电器,例如节能型的空调、冰箱和洗衣机。目前这些电器在销售的时候都标明了能耗等级。尽量选择节能型的产品。3、使用替代能源。目前最适合家庭使用的替代能源是太阳能。尽管太阳能发电尚未产业化,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与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相比,太阳能热水器几乎不会带来二氧化碳的排放。

其次,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回收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例如,制造一部手机或一张纸都会导致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如果你能尽量延长手机的使用寿命,也就间接减少了排放。同样,回收纸可以减少森林砍伐,而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把它贮藏起来,因此循环利用纸也就减少了排放。

第三,选择二氧化碳排放更少的出行方式。尽量选择公共交通而不是自驾车,因为这样平均到每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更少。如果要开车,选择耗油量小的汽车。

(编写:柯南)

问:做饭做菜时有什么办法能节省能源?

答:选用合适的、节能的烹饪工具:一、应根据家庭人数的多少选用大小合适的饭锅,饭锅过大只会浪费能源。二、用高压锅煮食可以节省烹煮时间,不仅减少能耗,而且能保存更多食物中的营养。三、尽量使用微波炉烧水、烹饪。微波炉加热的速度快,能源效益高,和电炉相比,可以使用电量减少25~50%。电磁炉的能源效率也比较高。四、选用传热性能良好的煮食器皿,并且保持清洁以发挥最佳效率。

在烹饪时养成节能的习惯:一、冷冻的食物先自然解冻后再煮,这样可以节省解冻耗费的能源。二、烹煮加的水量只要符合需要即可,不要加水过量,每一点多加的水都要耗费能源加热,延长了烹煮时间。三、烹煮过程中尽量盖上锅盖,减少热量散发,可缩短烹煮时间节省更多能源。四、食物一旦煮沸,就可以调小火候,通常并不需要用大火才能维持沸腾。五、不必等食物煮好了再熄火,可以提前一、两分钟熄火,用炉灶的余热完成烹煮。六、做好计划,烹煮完就用膳,不要过早烹煮,因为给食物保温或再次加热只会浪费能源。

这些方法能省的能源对一个家庭来说可能很有限,但是如果许多家庭都如此,节省的能源加起来就很可观了。

(编写:方舟子)

问: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做法能够帮助保护水资源?

答: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有一个非常庞大的水循环的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着似乎源源不绝的水资源。我们能利用的不仅是随着雨雪降落的水,还有江河湖中的地面水源和通过打井等措施汲取的地下水源。人们从远古时代就学会了兴建水利工程,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集中和工业化的发展,水资源在现代社会中反而正在遭受到各种威胁,以至于许多地方经常发生缺水危机,或因为饮用水的不健康而导致医疗卫生危机。人类生活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过分开采使用、因为地球变暖的综合因素导致很多地方的水资源减少乃至消失和水污染等方面。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看似微小的生活习惯也可以影响到水资源的安全。比如随手把过期的药物或其它化学用品冲入下水道,就会增加水循环中不健康的化学物品和重金属元素。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污染物,比如机油、蓄电池、杀虫剂和化肥等等,如果不妥善处理而随便丢弃的话,它们最终都很可能被雨水冲刷进我们的用水系统中。

节约用水更是一项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节约用水不但直接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费和开采,而且会减少自来水供应过程中对能量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样也能帮助我们的水资源不至于因为冰川的融化而消失。

(编写:程鹗)

问:有些家庭在厨房水池下安装了粉碎机。这对环保有好处么?

答:象绝大部分环保问题一样,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好与坏的答案。想要搞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粉碎机的工作机理以及城市主要的垃圾处理方法。

家庭在做饭时,会产生一些有机垃圾,如果皮和碎菜叶等。饭后,会有些不会再吃的剩饭剩菜以及不可或不愿食的食物残余物,如肉皮、骨头等。一般情况下,人们将这些东西装到垃圾袋(一般是塑料袋)里,然后扔到垃圾箱中。在几乎所有的美国家庭和一部分的中国家庭中,人们把这些垃圾(除了坚硬如骨头的东西)倒到厨房水池中,推到装在水池下的粉碎机里绞碎,然后放水冲到下水系统中。

如果一个城市有非常完善的下水处理系统,用粉碎机处理废弃食物,不失为一个环保的办法,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塑料垃圾袋的使用,还可以减少填埋垃圾的占地和焚烧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粉碎机并不费电。一般粉碎机的功率在500到1000瓦之间,比普通台式计算机略高。每次使用粉碎机的时间很短,一般在几秒钟到一分钟(据被粉碎的垃圾数量而定)。粉碎机用水也不多。每天的用水量平均相当于冲几次坐式便桶。

对菜叶果皮等有机垃圾,最好的处理办法是自然母亲的方法——腐烂法,也就是让微生物、真菌和小动物等去分解处理它们,让它们回归自然。有些城市具有此等处理垃圾的能力,但大部分城市并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设施。

总之,在一般的中国城市,用粉碎机来处理与食物有关的有机废物,不失为一种环保的选择。

(编写:太蔟)

问:我给孩子购买玩具的时候如何选择比较环保的玩具?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答:选购玩具的时候你可以考虑两个环境方面的因素。一个因素是你所选购的玩具是否会带来环境健康问题。例如,一些玩具可能使用了含铅的油漆,儿童在接触这些玩具的时候可能会把铅摄入体内(尤其是低龄儿童有时候喜欢吮吸玩具)。一些玩具可能使用了有毒的偶氮染料。还有一些塑料玩具可能添加了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特别有害。例如儿童铅中毒可能导致智力发育迟钝,而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玩具在丢弃后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例如一些电动玩具(例如遥控玩具汽车)可能使用了镍镉电池作为电源。但是镍镉电池中的镉是有毒的金属,随意抛弃含有这种电池的玩具可能导致镉污染。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那就是要避免选择那些对儿童可能产生身体伤害的玩具(例如尖锐或易脱落的物体,含有小磁铁等等)。

在中国,包括玩具娃娃和塑胶玩具在内的几类玩具已经实行了强制认证制度。在选购玩具的时候,尽量选择有认证标志的玩具。

(编写:柯南)

问:如何选择比较环保的家具?

答:为了保护森林资源,购买木制家具时,应选择来自可持续森林的产品,避免使用由珍稀木材制成的家具。寻找商品的 FSC(森林管理委员会)标签是选购环保家具的一个便捷方法,该标签是木制产品的“绿色标签”,表示原料木材来自经营良好的森林,相关森林的经营开发符合对环境适宜、对社会有益并且经济可行的标准。来自废弃家具和建筑的木材或有缺陷的木材经处理后也能制成质量很好的家具,还有一些家具由回收的金属和塑料制成,购买这类产品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另外,竹林生长速度很快,因此竹制产品是很环保的选择。

除了材料差异,家具的设计特征在环保程度上也有很大差别。耐用、容易修理维护的家具可以使用很长时间,减少购买新家具的需求,既节约资源也为消费者省钱,因此即使价格贵一点也是值得的。容易拆装、回收成本低(例如使用的材料较为单一、易于分类处理)的特性则使家具在废弃后能便捷地进入资源回收渠道,而不是终结在垃圾场里。家具中的漆、胶、阻燃剂等化学物质会持续释放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污染室内空气,因此环保家具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VOC排放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编写:碧声)

问:如何做到“绿色购物”?

答:“绿色购物”意味着当你购物的时候,你要考虑到你的决定对环境的影响,即应该优先选择那些节能和节省资源的商品,而且还要避免不必要的消费。具体的原则包括:1、购买能源利用效率高的电器,这样可以减少电能消耗,也就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如今许多家用电器都标明了能效以方便选购。2、购买非一次性的产品。例如,尽管镍氢充电电池比一次性电池更昂贵,由于前者可以反复使用数百次,这大大减少了资源的消耗并减少了可能的污染。3、不购买那些近乎“买椟还珠”的过度包装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浪费钱,更浪费资源。4、抑制过度的消费欲望,尽量不购买自己几乎用不着的商品,例如不要过于频繁地更换手机。5、购买再生的产品,例如再生纸和再生塑料制品。

(编写:柯南)

问:化妆品会不会对环境或健康造成危害?

答:人类至少从古埃及时代就开始使用化妆品,至今经久不衰。化妆品的原料和制造工艺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今天的化妆品大都采用石油化工材料制作,因此会含有一些对健康不利的化学成分。另外,化妆品中的色彩有些是依靠掺杂含重金属元素而实现的,这些成分很微小,但也是对健康和环境的一种隐患。

因为化妆品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而且更新换代非常快,其产品往往既没有经过上市前严格的安全实验,上市后也没有严格的监察管理。因此大多数化妆品的成分构成并不为人确知,其潜在的危害也就无法完全了解。幸运的是,化妆品是外用的,而且用量很小,因此至今没有因为使用化妆品而中毒或得病的确切报告。

化妆品往往使用精致而小巧玲珑的容器,这些容器除了装化妆品外没有别的什么用途,只能作为垃圾丢弃。它们不仅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能量和资源,作为垃圾也会加重对环境的污染。

(编写:程鹗)

问:我家里有蟑螂和蚂蚁。杀虫剂是杀死它们的最好方法么?

答:杀虫剂不是杀死它们的最好的办法,因为杀虫剂会给家里和环境(通过垃圾)带来污染。预防蟑螂和蚂蚁的最好方式,是根本不让它们有机会进到室内,即便进到室内也无法生存。我们可以把门窗的缝隙封好,安上密实的纱窗。我们可以在地面和墙壁上不留缝隙和孔洞,并去除所有可能滋生害虫的卫生死角。蟑螂和蚂蚁除了巢穴,还需要食物和水才能生存。如果我们把所有食物都封装或冷藏好,不留食物残渣,并及时扔掉垃圾,蟑螂和蚂蚁就断了食物来源。另外,我们应检查厨房和卫生间的管道,修好所有的泄漏处,蟑螂和蚂蚁便没了水源。如果采取以上全部措施,蟑螂和蚂蚁便不会在家里为害了。

另外一个不用杀虫剂去除害虫的办法,是在家里养几条壁虎。壁虎是蟑螂的天敌。它身形小巧,能钻到许多人无法碰到的几角旮旯去消灭害虫。即便壁虎钻不到蟑螂的老巢,它也会等在洞口,出来一个消灭一个。

如果想用化学方法消灭害虫,硼酸是最好的选择。硼酸被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推荐为控制蟑螂、白蚁、火蚁等害虫的杀虫剂。硼酸会影响这些害虫的新陈代谢,并腐蚀掉它们的外骨骼。可以用硼酸与其它物质(如糖)做成诱饵。直接用干燥硼酸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直接使用硼酸,硼酸会落进地板的缝隙。蟑螂走过这些缝隙时,脚上便可能沾上硼酸。当它们再试图整理自己的时候,会用嘴舔进硼酸。这会让蟑螂在三到十天内死亡。

(编写:太蔟)

问:使用家用杀虫剂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杀虫剂有毒。在使用家用杀虫剂时,一定要先认真阅读杀虫剂包装上的说明,按指令操作。在喷药时,除喷药人外,其他人和宠物要离开室内。喷药人一般应戴橡皮手套和防护眼睛,穿长袖外衣和长裤,穿橡皮靴子。袖口和裤腿不要塞到手套或靴子里头去,防止杀虫剂进入。另外,在喷药时,不要抽烟、喝水或吃东西,也不要揉眼睛和碰嘴。

在喷完药后,应开门窗通风几个小时,还应该用热肥皂水擦洗会接触食物的表面(比如饭桌、灶台等)。用热肥皂水清洗脸部和手。喷药时穿的衣物用具要认真清洗,且不要和正常衣物混洗。

(编写:太蔟)

问:夏天到了,我准备买一些家庭用的驱蚊、灭蚊产品,它们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什么影响吗?它们对环境是否有毒?

答:你应该购买家庭用的驱蚊、灭蚊产品,例如家用杀虫喷雾剂、电热蚊香片或蚊香液以及避蚊胺。不要在家庭中使用剧毒农药用于灭蚊,那些农药尽管可能对蚊子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但是对人体也常常有较大的伤害。

目前在商店能买到的家用灭蚊产品通常是采用拟除虫菊酯作为主要成分。拟除虫菊酯是在天然的除虫菊酯(来自除虫菊的一种化学物质)的基础上人工制造的。目前已经有上千种不同的拟除虫菊酯。它对于蚊子而言是一种“神经毒剂”。

在灭蚊产品中最常用的是丙烯菊酯,这是最早人工合成的拟除虫菊酯之一,对人体的毒性低,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可以不用担心中毒问题。而且由于它容易分解,进入环境中也不会产生累积效应。它是较安全的一种灭蚊药物。不过,并非所有的拟除虫菊酯都一样安全。例如,根据美国环保署,氯菊酯经口进入人体“有可能致癌 ”。

最常见的驱蚊药物是避蚊胺。蚊子不喜欢对避蚊胺的气味,因此会远离涂抹了它的人体。避蚊胺也对人体很安全,因为使用避蚊胺而产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很罕见。

(编写:柯南)

问:有人把从宠物店买来的国外动物放生,这样做会有什么危害?

答:国外动物,一般属于本地没有的物种。如果被释放到生态环境中,外来物种可能会对本地物种带来很严重的不良影响。国外动物或在本地没有天敌,从而数量激增,侵蚀本地物种所需的生存资源,或直接捕食本地物种。国外动物一般还携有本地没有的病毒或细菌。一旦这些病毒或细菌扩散开来,可能对对这些病原没有免疫力的本地物种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一个例子,是巴西龟。巴西龟又叫红耳龟。原产巴西。巴西龟长得非常小巧可爱,很适合做宠物。有人把它进口到中国。许多中国家庭把它当宠物饲养。因为龟在中国文化里的特殊地位,一些主人选择放生巴西龟。许多主人没有想到的是,小巧可爱的巴西龟竟成了生态危害。巴西龟的适应性和繁殖力都非常强。把它们放生后,因为基本没有天敌,它们数量急剧增长,侵蚀生态资源,对本土野生龟与类似物种的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

(编写:太蔟)

问:去海边游玩过的朋友往往会带回一些美丽的珊瑚和贝壳做纪念。如何才能让它们继续健康持久地生存呢?

答:珊瑚和贝壳是美丽的。去海边游玩过的朋友往往会带回一些珊瑚和贝壳做纪念。可惜的是,这样带回的只是它们无生命的骨骼和外壳。在自然生态中鲜活的它们动起来,更是艳丽无比,精采万端。这一点,在热带海洋中潜过水、参观过水族馆或是看过海洋动物科教电视节目的人们,会有很难磨灭的记忆。

除了给我们人类带来奇幻的美丽外,珊瑚和贝壳(尤其是珊瑚)还是海洋生态重要的部分。珊瑚礁为海岸提供了良好的防侵蚀保护,也是海边沙摊的主要原材料来源。珊瑚对海水水质及温度非常敏感,可以做为海洋生态状况的哨兵。

近年来,由于人类的活动(向海洋里排放未处理好的废水,以及过频的旅游),海岸线附近的珊瑚礁群落受到了负面的影响。为了保护这些美丽的动物,我们人类应该严格控制向海洋排污,治理有出海口的河流,并将海岸线旅游业对珊瑚礁的影响减至最少。

(编写:太蔟)



支持朱国刚律师“复议申请书”所述理由

20 09 2009年

作者:天地良心

朱国刚律师要求“撤销江汉区法院(2009)汉执裁字第5号民事裁定”的复议申请书中详细论述了武汉江汉法院故意错误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有意混淆共同债务、一方债务、共同财产、一方财产的关系,作出坑害申请人的裁定。读后感觉很有说服力。

涉及婚姻双方的执行案件,从法律上看适用依据非常清楚,法院本不难作出正确判断。

一、首先,判断债务性质属于共同债务还是个人债务。

债务性质决定了以夫妻财产的共同财产或是一方财产来清偿。如果是共同债务,夫妻双方承担连带责任;如果是一方债务,那么该债务与另一方无关。

本案中,法院作为执行依据的判决书中并没有判决申请人承担连带责任,申请人与该案判决自始至终没有任何关系。在没有新的判断支持的情况下,申请人不承担连带责任,该债务属于方先生个人债务。

其实,即使债权人重新起诉,要求申请人承担连带责任的话,从目前证据来看,也很难成功。而且,这个诉讼程序并没有发生,更不能背离原判决书径行将申请人作为连带债务人。

二、债务性质确定后,然后确定承担责任的财产范围,也即确定涉案财产的性质(共同或是一方所有)。

本案中,目前的判决是该债务为一方债务。

确实如网友所言,武汉法院张冠李戴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来判断申请人存款的性质。事实上,该第三款是用以判断债务性质是而非财产性质的。该款规定,夫妻分别财产制的约定本身可以成为对外债务性质的判断依据,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则对该第三人所负之债为个人债务。该款条文为:“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然而,该款根本不应被引用来作为本执行案的依据。因为,关于债务性质问题在执行所依据的判决书中已经明确了,即该案是个人债务。如果债权人依据该款来请求改变原判决书,可以通过重新起诉或是审判监督等程序来解决。

可见,法院引用该款是故意用以混淆债务性质和财产性质这两个概念,以达到浑水摸鱼的目的。

事实上,即使债权人重新起诉,要求增加申请人为连带债务人,该款也并不能成为其理由。正如朱国刚律师在申请书中提出的,该条款只是说,第三人知道夫妻分别财产制约定的,对第三人的债务为个人债务;但该款并没有规定第三人不知道约定时,债务性质如何认定问题。在第三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债务应按婚姻法共同债务和个人债务的其他规定来认定。

三、在未侵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婚姻分别财产制约定可以对抗任何人,并没有所谓“善意第三人”不受约束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了夫妻财产制约定的规定。第二款则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确实,第二款规定分别财产制的约定对夫妻双方有约定力,没有规定对第三人是否有约束力。那么对第三人是否有约束力,应以一般的原理来解释。分别财产制约定与其他任何类型的协议一样,都只对合同当事人有约束力。然而,除非侵害第三人合法权益,履行合同的结果对任何知情或不知情的第三人均具有约束力,没有所谓善意第三人不受约束的说法。也就是说,方先生在与肖某人的诉讼开始前,哪怕以分别财产制的方式把原本属于其本人所有的财产约定归其妻子所有;或者,干脆,以赠与合同的方式把其财产送给其他任何人;由于这些协议并不以侵害后来的债权人的利益为目的,其履行的后果不可预见地影响了方先生后来的债务履行能力;这些协议或合同虽对后来成为债权人的第三人造成了不利影响,但第三人并不能主张这些协议或合同无效。

此外,要说明的,哪怕是夫妻分别财产制的约定在第三人求偿诉讼后出现的,只要该约定并不是把原本应属于债务人的财产约定为其配偶所有以逃避债务,该约定仍是有效的。

另外,即使认定申请人帐户内的财产为共同财产,法院也不能把其全部数额用以清偿方先生的个人债务。法院应先对自己认定的共同财产进行分割,然后把属于方先生的那一份拿走。

四、武汉法院裁定的逻辑极其荒谬。

其中之一,正如朱国刚律师,我国并没有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登记和公示制度。当有纠纷时,第三人都会主张自己对该约定不知情。如果按武汉法院的逻辑,中国所有的约定分别财产制对拒不承认的第三人均为无效。这样,在中国,不管夫妻双方如何约定财产,当其后有第三人出现要求一方清偿个人债务时,另一方配偶就必须把之前约定为自己所有的全部财产拿回来清偿债务。这样的解释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动荡,交易的不安全,是违反法律常识的荒谬逻辑。事实上,这种逻辑的后果就是方先生曾说过的“诛连九族”的制度在婚姻法领域内的复活:夫妻对任何一方对外的债务永远不能安全地摆脱受牵连的责任;只有对内,你们自己爱怎么约定就怎么约定,法律不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