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一书的看法

31 08 2007年
方先生,您好

  我自从2001年在日本经朋友介绍您的新语丝后,在新语丝里面潜水看帖已经有6年了,可以这样讲,您和这个网站改变了我全部的人生。现在才提笔给您写信真是思绪万千不知该从何开口。

  我买了您的《科学成就健康》一书7本,爸爸妈妈岳父岳母老婆兄弟和我一人一本,所有人都认真学习仔细研读获益非浅。上周我又买了您的《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一书,呵呵,让我少年时污七八糟的思想得到了彻底的改造,其实经过这么多年新语丝的熏陶,我早就都不信那些鬼东西了。但是现在您有这样一本书出来正本清源,读起来还是拍案叫绝,不矣乐乎。

  我在这本书中发现了一点点小小的错误,反复思考了很久才决定给您写这封邮件。因为我认为您是个光明磊落的人,所以一定也不能容忍您的书中出现错误。

  因为我对古生物化石非常喜欢,并且曾经在贵州兴义一个水电厂工作,所以我非常了解一种叫做贵州龙的化石。在您的书中第74页“湖怪是活着的恐龙?”这一章里面。您选用的7000万年以前灭绝的蛇颈龙化石图片,其实那并不是蛇颈龙化石,而是一种初次发现于德国,国际上命名为纽斯盯科龙,国内发现于贵州兴义顶效镇绿荫村,国内命名为胡氏贵州龙的古水生动物,他们是恐龙的始祖,但是于两亿三千万年前灭绝。你选用的那张图片,我基本上可以肯定是胡氏贵州龙的化石。他们都很小从5cm到170cm。而蛇颈龙则是水生的庞然大物,从2m到15m。在网上和很多地方,这两种生物的图片都会被混淆。但是生存的年代和体型的不同是区分他们的最好办法。贵州龙化石大概在5CM到100cm之间,如果结构完整保存完好,观赏价值会非常的高。所以有的人也用出产在辽宁的水生蜥蜴来假冒贵州龙。(辽宁的水生蜥蜴体型细小尾巴很长,这两种生物也不是同一生存年代)。

  虽然有点问题,但是还是我非常喜欢您的书,希望您能出更多更好的书,像鲁迅先生一样将国人从昏睡中叫醒,领引他们从黑暗走向光明。而这一路我们都将会是您坚强的后盾。

一个清醒的中国人

【方舟子按:谢谢。我比较了蛇颈龙和贵州龙化石的照片,用我外行的眼光看不出有何区别。为了慎重,重印时将换用19世纪绘制的一张大英博物馆馆藏蛇颈龙化石绘图。另外,p.169第二段被插图遮盖了半行字,也将在重印时更正。这半行字是:……不足以确定“拍照隐身”这个神迹。“拍……】

 



评丘小庆“超越世界水平”的新发现

30 08 2007年
   
丘小庆的这篇新论文,所用的材料与那篇造假论文完全不同,甚至研究方向也不同:这篇是抗癌的,那篇是抗菌,又如何能用这篇论文证明他的前一篇论文没有造假?我比较过丘小庆的造假论文所用的原始数据,发现有几处窜改、捏造,所以我敢断言丘小庆的前一篇论文就是造假,丘小庆再发一百篇论文也洗刷不了他的造假前科。反而会因为其造假前科,让人们不得不怀疑其新成果的真实性。至于“美国一家专做生物技术专利申报的律师事务所律师这样评价:丘小庆的发明价值20亿美金”这种话,也就是想再骗骗弱智的投资者,不过最好去美国骗吧,看哪家公司会敢给有造假前科的人投资去赚“20亿美金”。

   
四川大学新闻网在报道“丘小庆教授新成果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http://news.scu.edu.cn/news2007/2007-8/2007824154018.htm)时更离谱:

   
“该论文被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放在其网页的首页作为‘本月度最重要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向全世界展示。”

   
我特地去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网站看了一下,其首页并无该论文,也没有“本月度最重要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这么个栏目。网站首页上重点推荐的三篇本期论文都不是该论文。

   
“‘这是中国人超越世界水平的原始创新发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主编Andrew
Marshall博士这样认为,‘这个发明将会动摇免疫学的基础理念’。论文发表后,来自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国的科学家纷纷致函丘小庆,希望能和他进行合作研究。”

   
这个很具有中国特色的评论很像是捏造的,我很怀疑Andrew
Marshall博士会用中国人的口吻说这么弱智的话,于是去函向他求证。他回答说:“亲爱的方博士:不,我没有说过这些评论。该论文报道了一个有意思的抗体模拟。和任何论文一样,这些发现的意义有待于其他研究小组的重复。”(Dear
Dr Fang, No I did not make those comments. The paper reports an
interesting antibody mimetic. As with any pap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indings awaits reproduction of the findings by other
groups.)那么这些话是谁捏造出来的?是丘小庆本人,还是四川大学新闻办?

   
一个“将会动摇免疫学的基础理念”的发明是要得诺贝尔奖的。看来中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要在四川产生的,不过可能是诺贝尔吹牛奖。

   
“在近两年多的实验里,他试验用过300多只小白鼠”

    
这算什么,贵校的副校长魏于全据说试验过几万只小白鼠呢。】

发现抗癌新途径 丘小庆:用成绩平息造假风波

2007-08-29成都商报

   
生物分子都是通过遗传产生的,如果能用人工方式改变其特性,就能攻克包括癌症在内的难题。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教授丘小庆就在做着这样的梦,并逐渐“美梦成真”。美国一家专做生物技术专利申报的律师事务所律师这样评价:丘小庆的发明价值20亿美金。

   
“原理很简单,但只有我想到了”

   
昨日,在丘小庆的实验室,他给记者上了一堂课,说的就是怎样改造生物分子。

   
丘教授说,原始抗体的简单结构像“Y”形,上面的两个枝丫各有6个“手指”,可抓住抗原。但“手指”太多,接触“敌人”———抗原的能力太强,自身消耗过大,还没杀进肿瘤内部就已消耗完毕。原始抗体的分子量也太大,它“敌我不分”,在消灭癌细胞的同时,连正常细胞也一起杀死,大家知道的化疗就是这么回事。

   
可见,要想改造生物分子,主要有两道“手术”。首先将“Y”下面的部分“割”掉,减小分子量;二是将6个“手指”最好减少为两个。分子量减小后,原始抗体不再见谁都灭,而是专灭抗原最多的肿瘤细胞。

   
“原理很简单,只是大家都没想到,而让我想到了。”丘教授谦虚地说。

    要转化为成果
至少还要几年

   
2004年,丘小庆在美国波士顿一家专做生物技术专利的律师事务所做客时,一名律师对他说:“你知道吗,波士顿有几千人,每年花大笔的钱想做这件事,但只有你做到了。”

   
“人造生物分子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攻克癌症。”丘小庆表示,最重要的是,如果人类能够根据需要改造分子,那么就可像对待工程机械那样,随时去修复坏掉的零件,使生物分子不仅可以捍卫人类健康,还可以制造出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生物农药。

   
“虽然我现在做的生物分子改造才刚刚起步,还是最简单的方式,但既然实验证明能走得通,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生物分子改造将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一发明何时能转化为成果,投入到治疗中,为癌症病人解除痛苦?丘教授说,目前还只是完成了理论研究,要转化为成果,乐观估计也要几年时间。
 

  丘小庆:我用成绩平息“造假”风波

   
高新区科园四路1号,推开川大华西临床医学院实验楼二楼大门,偌大的实验室里,左边是一排排书架,右边是一排排烧杯、试管等实验设备。书架尽头,丘小庆正光着膀子,穿着短裤往稀饭里倒白糖。由于养小白鼠、做实验往往需要夜间观察,不能按正常作息时间上下班,所以他就干脆在实验室住下了。

   
丘小庆曾在自己的伤口上试验自己研制的蛋白质。提及此事,他不好意思起来,说当时所有人都不信他研制的蛋白质的功效,他就在自己身上做了个实验。“后来,国外同行欣赏我的勇气,但正告我这是违背法律的,所以现在我不敢这样了。”

   
丘小庆的妻子也跟他住进了实验室。丘妻曾表示:“他就是爱拼命,为了论证自己的设想,日夜不分地做实验,还让我提醒他别错过观察时间。在两年多的实验里,他用过300多只小白鼠,做分子生物学图片30多次……”

   
1974年,在雅安下乡的丘小庆买到一本美国出版的1973年《科学年鉴》,书中有一篇《人癌病毒的探索》,讲述了人类对致癌病毒的认识和推测,当时他在该书的空白处写下“或许,这就是我的方向?1974年7月18日”。30年后,他终于独自设想出了理想的结构模型,构建了精妙的人造分子机器。在实验的动物身上,这些分子机器真的杀灭了疯狂生长的恶性肿瘤。

   
提到去年关于他的“造假”风波,丘小庆平静地说:“官司判我赢,还有人不认。我只好拼命在实验室工作,再发一篇论文,这样他们就没话说了。”
(完)(记者 马天帅 王冕)
 
 丘小庆教授新成果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

时间:2007年8月24日15:40 阅读7001次 四川大学新闻网
来源:来德辉 编辑:付玉杰

                          
三十载梦想的腾飞——记我校华西临床医学院教授丘小庆

“这个发明将会动摇免疫学的基础理念”

    2007年8
月,全世界132种生物技术和应用微生物杂志中排名第一,影响因子22.7的国际学术刊物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发表了我校华西临床医学院丘小庆教授的论文《Small
antibody mimetics comprising two 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s and a framework region for tumor
targeting》。该论文被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放在其网页的首页作为“本月度最重要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向全世界展示。

   
在该论文中,丘小庆跳出传统的抗体改造和设计理念,独创性的提出一种抗体模拟物的构建理论。据此理论将分子量十五万的原始抗体改造成了只有三千分子量的多肽模拟物;该模拟物具有优于原始抗体的靶向性,具有原始抗体无法比拟的实体肿瘤穿透性,与原始抗体相比,该模拟物大大降低了免疫原性。

   
以上述抗体模拟物和细菌毒素为蓝本,丘小庆构建出了一系列新型抗肿瘤物质。在动物模型中有效地杀灭了恶性淋巴肉瘤、肺癌等危害人类的恶性肿瘤。其效力比现有化疗药物强数十倍至上百倍且无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对人类攻克癌症病毒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是中国人超越世界水平的原始创新发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主编Andrew
Marshall博士这样认为,“这个发明将会动摇免疫学的基础理念”。论文发表后,来自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国的科学家纷纷致函丘小庆,希望能和他进行合作研究。 

“或许,这就是我的方向”

   
面对论文成果引起的强烈反响,丘小庆显得十分平静,也许是因为这个梦想的种子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经种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丘小庆也加入了知青下乡的洪流中。然而,整日的劳作丝毫没有减少他求知的欲望。1974年,丘小庆买到了一本美国出版的1973年《科学年鉴》,如获至宝,每日夜阑人静之时,他便在昏暗的油灯下畅游科学的殿堂。书中有一篇《人癌病毒的探索》,讲述了人类对致癌病毒的认识和推测,给丘小庆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和遐想。他在该书的空白处写下“或许,这就是我的方向?1974年7月18日”。

   
三十年来,书渐泛黄,字已褪色,梦想却越来越清晰。三十余年后的今天,丘小庆手捧那本《科学年鉴》感慨万千:“难道三十年前就已注定了今天?可是谁又能料到,为实现这个理想,我经历了三十年千回百转的碰壁?”今天,他终于独自设想出了理想的结构模型,把分子量十五万的抗体“化简”为分子量三千的肽链模拟物;再以该模拟物为蓝本,构建了精妙的人造分子机器。在实验动物身上,这些分子机器真的杀灭了疯狂生长的恶性肿瘤。三十载梦想终于腾飞了!

“书,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

   
在丘小庆的实验室里,书架上琳琅满目,有许多英文原著,也不乏科学幻想小说集《世界上最高峰上的奇迹》、《世界美术》,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书桌上那本购于1983年的苏联作家波列伏伊《真正的人》。丘小庆介绍说,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名飞行员,在失去双腿后,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终于战胜了自己,重返蓝天。这几乎成了丘小庆的精神食粮。他在一篇随笔中写到,如果不是靠定期阅读这本小说来鼓舞自己的斗志,我恐怕在三十余年来的几度逆境和困难中早已被打垮。书,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伴我度过艰难与快乐的岁月。

   
为了方便实验,节约时间,丘小庆把家都搬进了实验室。丘小庆的爱人说,他就是爱拼命,为了论证自己的设想,日夜不分地做实验,累了就看会儿电视,让我提醒他别睡着了错过观察实验的时间。这么多年来,他从来都是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在近两年多的实验里,他试验用过300多只小白鼠,做分子生物学图片
30多次,提取20多种蛋白……

   
乐观豁达的丘小庆说,在实验室过的是“最幸福的生活”,这里安静,做实验方便,又节约时间,还可以享受美术、文学、摄影带来的乐趣。正如他一次在课堂上所讲的:我现在是一个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我曾经是一个很不错的内科医生,我正在努力争取做一个生态学家,画家和摄影家。我一直在饲养动物、制作模型,并且大量的阅读,这样我就没有时间去摆龙门阵、打麻将……我个人认为,这是十分幸福的生活,因为我一直在接受自然、社会和自己的挑战。

 



评“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科学进步法删去伪科学提法”

29 08 2007年
【方舟子按:“科学进步法”要不要有涉及“伪科学”的规定,本来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因为即使规定了,也不过是一纸空文,不可能得到实施;不规定,也不妨碍人们继续反对伪科学。但是人大常委卢瑞华要求删去“伪科学”规定的理由却值得注意。卢委员显然没有搞清楚什么是“伪科学”,他对“伪科学”的看法来自于国内那些搞伪科学的人的狡辩。略评如下。

一、伪科学与科研上的弄虚作假不同。科研上的弄虚作假是表面上遵循公认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标准,暗地里在作假,而伪科学是在公开违背公认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标准,虽然也经常弄虚作假。

二、伪科学与迷信也不等同。只有当迷信自称有科学道理时,才成为伪科学。

三、伪科学不是“人类无法认识的事物”,而是违背人类已经认识的事物,不是“突破性的研究”,而是已被否定的研究。卢常委举摩根遗传学、激光、克隆技术为例是举错了例子,因为国际主流科学界从来就不认为它们是伪科学。虽然苏联批过摩根遗传学是“资产阶级学说”,但是在当时国际主流科学界就认为苏联支持的米丘林-李森科学说才是伪科学。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被国际主流科学界认为是伪科学而后来又被发现是真科学的例子,也从来没有因为反对伪科学而影响了突破性的研究,反倒是伪科学会借助政治、宗教势力而妨碍真科学的研究。“突破性的研究”有人质疑是最正常不过的了,真科学从来就不怕有人反对。卢常委不会认为科学研究是容不得质疑的吧?

四、卢常委以“伪科学”提法易生误解为由而建议不用,是典型的因噎废食。难道“弄虚作假”、“迷信”的提法就不易生误解?难道“人类无法认识的事物”、“突破性的研究”就不会被误认为“弄虚作假”、“迷信”?根据同一逻辑,是不是也应该删除“弄虚作假”、“迷信”的提法?如果为了怕误认就要删除某种提法,就跟担心出现冤假错案而要求删除刑法上的某个罪名一样荒唐。

五、当前中国伪科学盛行,骗人、害人无数,而比较热心地反对伪科学的也就几个无权无势的民间人士。人大常委不去担心伪科学骗人、害人,反而毫无根据地担心反对伪科学会妨碍科技进步,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难怪这篇报道一出来,伪科学骗子们就一片欢呼:他们在人大常委中找到代言人了。】

附:

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科学进步法删去伪科学提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8日04:28 光明网-光明日报

宽容失败,但要勇于承担责任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科学进步法修订草案侧记
本报记者袁祥 李可  发布时间: 2007-08-28
04:28 来源:光明日报

  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是不懂得失败的

  今天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科学进步法修订草案。其中有关宽容失败、学术诚信、伪科学等条款引发热议。

  修订草案第五十条规定:“对于探索性强、失败风险高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原始记录能够证明承担该项目的科学技术人员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

仍不能完成的,不影响该项目结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陈难先说:“宽容失败是对的,但是必须鼓励科学技术人员勇于承担困难,勇于承担失败的责任,并在失败中认真总结出宝贵经验。否则,失败与不失败就一样了。我们现在有很多事情失败了没有人承担责任,这样不行。”

  他表示,科研工作探索性很强,不是光有一点知识就可以搞科研,还要有勇气,包括承担失败的勇气,否则失败的责任谁来承担?所以建议加上
“鼓励科技人员勇于承担困难、勇于承担失败责任,并在失败中总结宝贵的经验”的规定。“这些经验及妙处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是不懂的。”陈难先说。

  “以法律来维护科技工作者的诚信”

  “近年来,我国科技界少数人受名利的驱使,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南振中委员说,甚至有的人违法违规违纪,骗取用于科技进步的财政性资金。但由于缺少法律依据,对这类案件处理起来顾虑很多、阻力重重、难度很大。

  草案第六十七条规定,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抄袭、剽窃他人科学技术成果,或者有其他弄虚作假行为,情节严重的,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申请国家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或者基金项目。

  “我特别赞赏以法律为武器,维护科技工作者的诚信和尊严的做法。”南振中说,这条规定的言外之意是,抄袭、剽窃他人科学技术成果,或者有其他弄虚作假行为的科技工作者,只要熬过“一定期限”,还可以继续申请国家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或者基金项目。“这就降低了科技骗子的违法成本,客观上是对不道德行为的姑息。”他建议删除“在一定期限内”六个字。

  “要用周延的法律条款,把‘科技骗子’拦阻在国家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和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之外。”南振中强调说。

  “伪科学”的规定易生误解建议删去

  修订草案第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应当弘扬科学精神,遵守学术规范,恪守职业道德,提高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不得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不得参加、支持迷信活动和伪科学活动。”

  “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参加支持迷信活动,这非常明确,弄虚作假本身就是伪科学。”卢瑞华委员说,但后面伪科学的定义就不是很清楚了。因为还有很多事物是人类认识不到的,苏联批判过摩根的理论,后来该理论被证明是先进科学,不是伪科学。还有很多是想象不到的事情。当年第一个激光器的出现,
也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克隆技术出来了,也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

  卢瑞华说:“所以我建议‘伪科学’在这里不提,以免误解,影响突破性的研究。”(本报北京8月27日电)

 



反对学术腐败不靠做秀

29 08 2007年
   
不久前我接到一封邀请函,邀请我参加某个专业学会为反对学术腐败而举行的专家道德规范承诺书签署仪式。我不在国内,自然无法躬逢其盛。即使在国内,我并非该学会的成员,也不打算去凑热闹,何况我实在想不明白搞这样的仪式有什么实质意义。

   
一个专家如果一直遵循学术道德规范,当然无需再来一个公开承诺。如果自己以前在搞学术腐败,签这种没有任何约束力的承诺书并不就会让他脱胎换骨、立地成佛,反而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为以前或以后的学术造假多一层掩饰。

   
果然,后来看了报道,就很有几位公知本身就在造假的人(比如杨玉圣)把签署仪式当成了舞台,滑稽地表演着自己是如何地痛恨学术造假,做打假斗士状,为以后的造假再捞一点资本。仪式完了以后还有几个人记得他曾经签过名承过诺,即使记得,又能把他怎样?

   
类似的承诺我们已见过多次了。几年前有一个权威得多的学术机构颁布过科学道德自律准则,近一点的,则有去年100多名文科著名教授倡议行业自律。结果又是如何呢?旧的造假者丝毫无损,新的造假者照样逍遥。自律与承诺不过凸现出这些机构、学会自身的懦弱,彷佛是在请求造假者收敛一点。否则的话,就应该制定出具体的规则和处罚措施,并且真正地去执行。

   
其实规则和措施早就有了,去年教育部和科技部就都颁发过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条例,甚至还成立了相应的办公室。但是到现在,还没有见到有谁因为学术造假而根据这些条例受到了处罚,莫非一旦颁布了条例,学术造假在中国就此绝迹?

   
具体地去抓某个案例,既得罪人还显得档次很低,不像气势十足地发呼吁、签倡议那么既超脱又上层次。但要真正地改变现状,是要靠一点一点地做出来的,而不是靠一条一条地吹出来的,对学术腐败的问题是如此,对其他的问题也是如此。

2007.7.24.

(《北京科技报》2007.8.6.)

(XYS2007082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freedns.us)(xys-reader.org)◇◇



长江女神的“功能性灭绝”

29 08 2007年
   近日中、美、英、德、瑞士、日本六国科学家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在英国的刊物上发表了,媒体称因为这次考察未能发现白鱀豚,该报告宣布白鱀豚已经灭绝。白鱀豚是被称为“长江女神”的,在动物国宝中的地位大概仅次于大熊猫了,所以消息传到国内,一些时评家免不了又要借题发挥抨击、感慨一下中国的环境破坏有多么严重。
   
该报告的通讯作者、中科院的专家出来澄清说,说白鱀豚灭绝并不准确,只能说是“功能性灭绝”,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50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才标志着一个物种灭绝。于是又有时评家们抨击国内的专家讳言灭绝,发明新名词欺骗自己云云,好像一个物种是否灭绝应该由他们来决定似的。
   
其实早在去年年底,这次考察活动结束的时候其成员就已宣布过白鱀豚已经“功能性灭绝”,当时也有时评家抨击、感慨过了,不知为何这次又炒起了冷饭。“功能性灭绝”的说法并非国内专家为了避讳而做出的发明,国际上早有这种用法,一般用来指一个物种现存的数量过于稀少,在生态系统中已失去重要的功能,或者无法再继续繁衍下去。
   
不过,我没有查到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有50年内没有在野外观察到任何个体才能宣布该物种灭绝这样的定义。IUCN对灭绝的定义是指没有合理的理由怀疑一个类群的最后一个个体已死亡,而如果在恰当的时间对一个类群的栖息地做了彻底的考察后未能发现一个个体,即可认定该类群已经灭绝。并没有“50年内”或其他具体的时间要求。我也没有注意到IUCN在宣布某个生物类群灭绝时曾经遵循过“50年内”的限定。例如,在2000年,大约还有10头西非黑犀牛存活,但是在2006年初,对西非黑犀牛的最后栖息地做了系统考察后未能发现西非黑犀牛的任何踪迹,于是在当年7月7日IUCN即暂定性地宣布西非黑犀牛已经灭绝,并没有等50年。
   
在“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中,对白鱀豚生存状态的结论不是“功能性灭绝”,而是“可能已灭绝”,是对白鱀豚历史上的全部栖息范围做了详尽的考察而未能发现它仍然存在的任何证据之后“被迫得出的结论”。对于白鱀豚灭绝的原因,报告认为可能要归咎于渔捞作业中的“副渔获”,也就是渔民在长江捕鱼时无意中捕杀了白鱀豚。如果时评家要对此事发表有针对性的评论的话,最该谴责的是那些非法的无选择性捕捞方式。在为期6周的考察过程中,考察队成员们多次目睹了渔民采用早已被中国法律禁止的滚钩、电鱼等方式进行捕捞。当考察船正要从武汉的船坞启航开始考察时,旁边就有渔船正在用滚钩捕鱼。滚钩是一种贴近水底敷设的渔具,一条线上挂着成百上千个鱼钩拦河设置,白鱀豚一旦被钩住,就无法浮到水面上呼吸,只有淹死。
   
虽然有可能有个别的白鱀豚躲过了考察,但是其数量也会已经稀少到无法继续繁衍,全部死亡只是个时间问题。所谓的“功能性灭绝”其实就是灭绝。历史上虽然曾经有过被认为已功能性灭绝甚至被宣布已灭绝的物种卷土重来的例子,但是这一般是一些繁殖力比较强、所需的生存空间比较小的小型陆地动物,白鱀豚做为一种在人类繁忙活动地带生存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不太可能会如此幸运。
   
白鱀豚是白鱀豚科的唯一成员,它的灭绝不仅仅意味着一个物种的消失,而是代表着一个动物族群的绝种。在历史上,一个物种或一个亚种的灭绝很常见,整个族群的消失则比较罕见,自1500年以来,哺乳动物中整个科都灭绝的只有3次。白鱀豚是鲸目哺乳动物中第一个由于人类的活动而灭绝的,也是自加勒比僧海豹和日本海狮灭绝以来第一种灭绝的水生哺乳动物。加勒比僧海豹和日本海狮最后一次被看到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并分别在1986和1990年被IUCN宣布可能已灭绝(也都没有等50年再宣布)。在白鱀豚之后,北太平洋露脊鲸成为最濒危的哺乳动物,估计现在只剩下100至300头,灭绝也已难以避免。
   
近年来就如何拯救白鱀豚有过不少计划,在专家中也有一些争论,例如是否应该把残存的白鱀豚转移到保护区圈养。这些计划都已太迟,争论也失去了意义。空发一些“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议论除了表示自己的层次高之外没有任何实际作用。逝者已矣,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及时和切实地保护面临着与白鱀豚同样命运的物种,例如它的近亲江豚,它们的数量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大约2500头下降了一半,再降下去将会使它们的种群难以恢复。
2007.8.25.

(《中国青年报》2007.8.29)

(XYS200708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freedns.us)(xys-reader.org)◇◇

 



评““美国首次认同中医”是假新闻?”

29 08 2007年
【方舟子按:这则报道再次证明了鲁迅说“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是多么的准确,让人不得不再“跳出来说”。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广东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吴伟康昨天回应说,他看过美国文件的英文原版,觉得报道所称的‘认同’一词确实有待商榷。他认为,比较合适的表达应该是美国对中医的态度正在转变之中,并向好的方面发展。该文件承认中医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列出的5条标准,中医都符合,而印度草医只有4条符合。”

  是不是FDA专门为吴会长制定了一份秘密文件?FDA文件中在哪个地方有“列出的5条标准,中医都符合,而印度草医只有4条符合”这么一条?文件中根本就没有列出什么“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5条标准,也从来没有特地关注过中医,两处提到中医都是和印度草医并举的。FDA对“完整医学体系”的说法只是沿用NIH的定义,而在NIH的定义中“完整医学体系”除了中医、印度草医,还包括非洲土医、美洲土医、中东土医等等各地的传统医学。吴会长居然能够从FDA文件中看出中医和印度草医的区别,看出FDA特别关照中医,是在梦里看到的?做了梦也不能就将它当成事实对记者乱说欺骗国人吧?

   
“国人用中药比西药多”,除了能说明中国的假药事业蓬勃发展、医生热衷于收取药厂回扣乱开药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如果要‘取消中医’,首先中国老百姓就不同意。”如果“取消风水”“取消算命”老百姓就同意?科学的问题,哪能靠老百姓的投票?这是在搞科学还是在搞政治?】

“美国首次认同中医”是假新闻?

2007年08月29日南方日报

  本报讯(记者/陈枫 通讯员/胡延滨)去年“取消中医”的闹剧余波未平,最近又兴波澜:8月3日《人民日报》一篇报道《美国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为独立科学体系》令中医兴奋不已,不料“反中医斗士”方舟子很快就跳出来说,这是一条欺骗国人的假新闻。由此引发新一轮关于中医的争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学还是要靠疗效说话。从数量上说,中国人用中药比西药多。如果要”取消中医”,首先中国老百姓就不同意。”昨天在“第三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专家回应了近期关于中医的争论。

  争论

  美国FDA认同中医是“独立科学体系”?

  该报道说:记者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悉: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新近发布了一份指导性文件《补充和替代医学产品及FDA管理指南(初稿)》,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从“补充和替代医学(CAM)”中分离出来,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与西方主流医学一样,是一门有着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独立科学体系,而不仅仅是对西方主流医学的补充。

  而方舟子反驳称,这份指导性文件中只有两处提到中医,都是和印度草医放一块的,哪里认同中医是个“科学体系”?他翻译文件原文为:“NCCAM(国家补充与另类医学中心)把整个医药体系描述为涉及”与对抗疗法(常规)医学独立地或平行地演变的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些可能反映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例如中医和印度草医。”

  回应 “美国正在转变对中医态度向好的方面发展”

  到底孰是孰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广东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吴伟康昨天回应说,他看过美国文件的英文原版,觉得报道所称的“认同”一词确实有待商榷。他认为,比较合适的表达应该是美国对中医的态度正在转变之中,并向好的方面发展。该文件承认中医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列出的5条标准,中医都符合,而印度草医只有4条符合。

  他认为,尽管中西医的理论体系差别大,各国文化背景不同,但近年来欧美等国对中医药的态度已渐趋接受,其中中医针灸已经备受肯定。新加坡、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省已经承认中医合法化并将其纳入医保;超过三分之二的美国医疗保险公司开始支付针灸治疗的部分费用。世界上已经有170多个国家都设有中医诊所、研究所、院校等,相关从业人员达30万以上。

  力挺

  医学要靠疗效说话国人用中药比西药多

  “学术争论是正常的,尽管目前的科学研究水平尚难以完全揭示中医的奥秘。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学还是要靠疗效说话。中医用了几千年,其疗效是一直得到证明的,有强大的生命力。”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金世明说。

  他介绍说,据国家发改委统计,2005年全国西药销售金额1249.95亿元;而中成药销售总额是1019.02亿元,中药饮片是172.9亿元,两者相加为1191.92亿元。这样中药的销售总额仅比西药少58.03亿元。“考虑到中成药特别是中药饮片价格远比西药低,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从数量上说,中国人用中药比西药多。如果要”取消中医”,首先中国老百姓就不同意。”

  反思

  “美国认同与否不是中医兴盛的强心剂”

  “美国FDA的认同与否,不是中医兴盛的强心剂。”广东中医界的一些专家则认为,我们应该有自信,而不是过分注重国外的评价,被其牵着鼻子走。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可以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共生。目前中医遇到危机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盲目强调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过度用西医的方法去研究中医,抛弃中医传统文化精髓,使中医不伦不类,是中医遭遇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

  专家建议,当前中医更应该保持住自身的传统文化精髓,完善的科学理论系统,建立一系列的标准化和规范管理体系,加快中医的发展步伐。

  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下月在粤开锣

  陈竺、陈冯富珍、钟南山、黄华华等亲任大会名誉主席

  本报讯世界中医界盛会——“第三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将于9月22日到24日在广州市东方宾馆举行。1000多国内外专家将共商中西医结合发展大计。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等亲任大会名誉主席。

  记者从昨天组委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本届大会主题为:传承、创新、和谐、发展,将为全世界中西医结合医学提供学术交流平台。目前有1000多人报名,其中境外专家有300多位。届时将有中国、美国、英国、德国、丹麦、加拿大、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30多位著名专家在会上发表前沿讲演。 陈枫 胡延滨



同性恋是不是天生的?

27 08 2007年
   今年年初国内媒体曾经报道说,美国科学家正在从事一项改变同性恋公羊的性取向的实验,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通过改变公羊大脑中的激素水平,使同性恋公羊开始对母羊有了兴趣。这让人联想到这项技术可能会在将来被运用于人类,孕妇可以通过某种医疗手段来减少或杜绝生育出同性恋后代的可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反对云云。
   
这个报道是根据英国《星期日时报》报道的,而《星期日时报》随后发了更正。与原报道相反,该研究是试图通过改变公羊大脑中的激素水平来让异性恋公羊变成同性恋,但是没有成功。该研究只是一项基础研究,并没有想到要将它应用于人类。
   
在绵羊中,大约6~8%的公羊是“同性恋”,即对发情母羊毫无兴趣,却会试图与公羊交配。这使得公羊成为研究性取向的生物机制的绝好实验材料。许多项研究表明,在胎儿发育时,性激素能让哺乳动物大脑的结构和化学功能发生永久的变化,从而决定了成年后的性取向。例如,同性恋公羊大脑杏仁核中雌激素受体的数量明显少于异性恋公羊,而与母羊的相当。因为大脑杏仁核与嗅觉有关,这意味着同性恋公羊对与性刺激有关的嗅觉信息的处理可能与异性恋公羊不同。异性恋公羊下丘脑视前核显著大于母羊和同性恋公羊,大约是它们的两倍。
   
在人类中也存在着相似的情况。早在1991年,美国神经生物学家利维(Simon
LeVay)在解剖了异性恋与同性恋男子的尸体后,发现在下丘脑前端一个被称为INAH-3的区域,同性恋男子显著小于异性恋男子,而与女子的相当。从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人类的同性恋现象是不是由先天的生理结构决定的,而不是像一般人设想的那样,是生长环境导致或个人选择的结果?
   
有一些男孩在出生时被发现外生殖器有畸形。由于制造阴道要比制造阴茎容易,因此他们往往经过手术整形成女孩,并按女孩培养。他们不知道自己本是男儿郎,一直认为自己是女性。但是研究表明,他们在成年后无一例外都只对女人感兴趣。这就清楚地表明,一个人的性取向不是后天的培养可以改变的。
   
对孪生子的研究也表明,男同性恋有其遗传因素。在同卵孪生子(基因完全相同)中,如果有一个是同性恋,那么另一个也是同性恋的可能性达50%;但是对异卵孪生子(基因只有一半相同)来说,如果有一个是同性恋,那么另一个也是同性恋的可能性则只有20%。
   
如此看来,还存在与性取向有关的基因了。这个或这套“同性恋基因”在哪里呢?1993年,美国遗传学家哈默(Dean
Hamer)等人在调查了114个男同性恋家庭后发现,同性恋看来是母系遗传的。他们进一步对同性恋兄弟的X染色体(只遗传自母亲的染色体)做了比较,认为同性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一个被称为Xq28的片段上。此后其他实验室也做了类似研究,但是并不能重复出哈默等人的结果。要解决这个争议,需要有更大样本的调查。14年过去了,还没有人能够确定究竟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基因在影响着人的性倾向。
   
无论如何,种种证据都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很可能是大部分——男同性恋是先天决定的,与后天生活环境无关。这个结论有其社会影响。一些同性恋活动家相信如果能够科学地证明同性恋是遗传的,那么就会有助于让全社会对同性恋采取更宽容的态度,而不是试图去改变同性恋。有一项在美国、瑞典和菲律宾同时进行的调查表明,那些认为同性恋是天生决定的人,要比那些认为同性恋是后天形成的人,对同性恋抱着更积极的态度。但是也有一些同性恋活动家担心这些研究结果会被用于消除同性恋,就像开头的那篇摆乌龙的报道所提及的。
   
对研究同性恋现象的生物学家来说,他们可能并不关心其研究成果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而只是出于学术上的好奇:性取向有什么样的生物学机制,又是怎么进化来的?
   
如果真的存在“同性恋基因”的话,那么就有了一个很显然的难题:它怎么会被遗传下去?男同性恋对异性不感兴趣,没能留下后代,那么他携带的“同性恋基因”也会随着他的死亡而消失。即使有一部分男同性恋在社会压力下娶妻生子,生育率也会很低,“同性恋基因”也会很快地渐渐消失。为什么没有呢?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社会生物学的创始人爱德华·威尔逊曾在1978年试图用“同胞选择”理论解决这个难题。他认为,男同性恋对其兄弟姐妹的子女会更关心,让他的侄子、外甥们(包括女孩)有更高的生存率。这些孩子有一部分基因(约八分之一)与其相同,这样男同性恋者就通过其侄子、外甥们传播了一部分基因,其中有的就含有隐性的“同性恋基因”,而他们更高的生存率可以弥补男同性恋自己不生育的损失。但是社会调查表明男同性恋并不比男异性恋更关心其侄子、外甥,不符合同胞选择理论的预测。当然,这也没有证伪同胞选择理论,因为根据现代社会做的调查并不能反映史前社会的状况。也许在史前社会男同性恋的确更关心其侄子、外甥的生存,而现代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改变了他们的这种天性。
   
另一种可能是,“同性恋基因”在不同的性别身上有截然相反的作用。男人携带“同性恋基因”会让他们变成同性恋,从而使其生育率极低或为零,而女人携带了“同性恋基因”却会提高其生育率。也许,“同性恋基因”起到的作用就是让其携带者喜欢男人:它让男人喜欢男人,而让女人要比其他女人更喜欢男人。这样,携带了隐性“同性恋基因”的父母虽然其同性恋儿子不生育,却会有具有超级生育率的女儿弥补其损失,继续把“同性恋基因”传播下去。一项意大利的研究结果符合这个预测。研究人员调查了98名男同性恋和100名男异性恋,发现同性恋者的母亲平均有2.7个子女,而异性恋者的母亲则平均有2.3个子女。同样需要有更大样本的研究才能让人相信这不是假象,但是最终还要把基因找出来并研究清楚其功能,才会让人信服。所以问题又回到了:“同性恋基因”如果存在的话,究竟在哪里?

2007.7.17.

(《新发现》2007年第9期)

(XYS2007082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freedns.us)(xys-reader.org)◇◇



“美国著名出版社”沃尔特·惠特曼出版社是否存在?

26 08 2007年
【方舟子按:在纽约州政府州务部公司注册资料中找不到“WaltWhitman Literature Fund”的登记资料。Google “Walt Whitman
Literature
Fund”出来的几个网页除了一个都是中文网页,看不出它“是美国一家著名出版社”、“在美国享有盛誉,出版了众多有学术价值的书刊”。“Kevin
Yang”虽然用的洋名,但看得出是个姓杨的华人,不知为何在国内不用中文名字。在网上一查,原来叫“杨皓”,在轮子的网站上有介绍:“杨皓是《美国文摘》杂志创办人和总编辑,他同时还是沃尔特.惠特曼出版社和美国网络电视公司(USWTV.COM)总裁。杨皓原为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移民美国10多年来一直没有中断诗歌创作,其新诗集《过河拆桥》最近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

“美国著名出版社”沃尔特·惠特曼出版社是否存在?

方先生您好!

有个网站用下面提到的美国出版社为国内的人出了不少自费书,我查不到这个出版社,不知道是否存在?
请您查查. 以下是它的广告介绍.
谢谢!  

美国沃尔特·惠特曼出版公司授权诗歌报网站出版系列华文书籍
  沃尔特·惠特曼出版社(Walt Whitman Literature
Fund)是美国一家著名出版社,该社社长Kevin Yang
先生2005年访问中国,和诗歌报网站站长会晤期间,表示支持诗歌报网站的发展,时隔3个月,该社分管汉语出版的中国区总裁严力先生从美国回到中国,传递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沃尔特·惠特曼出版社将长期支持诗歌报网站优秀会员作品集的出版,授权诗歌报网站编辑出版诗歌报系列出版物(汉语),并代理这些出版物的海外版权,给予传播和宣传,不收任何费用,为此,诗歌报网站感谢沃尔特·惠特曼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今后,诗歌报的网站系列出版物将以沃尔特·惠特曼出版社的名义出版,沃尔特·惠特曼基金会将在近期推出“沃尔特·惠特曼汉语文学奖”,所有在诗歌报网站出版单本诗集的作者,将由诗歌报网站提名角逐该奖。

[沃尔特·惠特曼出版社简介]
  沃尔特·惠特曼出版公司由美国沃尔特·惠特曼文学基金会主办,注册在美国本土,办公地点在美国纽约最著名的大街第五大道上的洛克菲勒中心,该会会长Kevin
Yang 先生也是美国网络电视公司(U.S
TV)总裁,该基金会/出版社一贯热心于中美文化交流,支持汉语出版物的发展,在美国享有盛誉,出版了众多有学术价值的书刊。

 



自由的代价

26 08 2007年
   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莱克星顿的枪声——是民兵打响的。美国独立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平民百姓拿起武器保家卫国的战争,因此美国国父们深知民兵对确保自由国家的必要性,在宪法中规定了公民有权利拥有、携带枪支。在美国枪支可以自由买卖,除了有重罪前科的人,只要花钱人人可以合法地买枪自卫。

   
但是枪支的泛滥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大约四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拥有近两亿支私枪,每年有近3万名美国人死于枪杀,更多的人被枪杀伤。因此美国政府也试图对枪支有所管制。例如在1993年通过的布莱迪法案要求在购买枪支时必须有五天的等待时间,以便警方调查购买者的背景。

   
近年来在校园内频繁发生的枪击案,让象牙塔变成了屠场,更是刺痛了无数美国人的神经,要求对枪支采取更加严厉的管制措施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也有许多美国人认为应该放松、取消对枪支的管制。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击悲剧,对这场争论无疑是火上浇油。

   
但是再严厉的法律也只能约束守法者。即使实施禁枪令,也只是给蓄意犯罪的人制造一点设法非法获得枪支的麻烦,却可能让守法的公民失去用枪自卫的机会。毕竟,和其他武器一样,枪支可以用以杀人,也可以用以自卫。事实上,弗州理工和其他美国校园一样,也属于“无枪带”,禁止在校园内持枪。但是这并没能阻止枪杀案的发生。在去年有弗州议员曾提出一项流产的议案,要求允许有持枪证的学生在校园内携带枪支。这次的惨案发生后,有保守派人士设想如果该法案获得通过,守法学生中有人携枪自卫,说不定就不会死那么多人了。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预防这种偶发事件而允许在校园携枪,则可能在平时会更频繁发生一时冲动用枪解决争端的事故。毕竟,生活在校园里的,以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为主。

   
美国大学大概是世界上最为自由的了,一般的校园甚至连围墙都没有,任由外人自由出入,平时也非常安全。但是这样的自由难免会被某些问题学生所滥用,在同时拥有枪支买卖自由之时,也就难免会偶尔发生枪杀悲剧。你是愿意生活在控制严厉却相对安全,还是拥有自由却必须准备为其付出血的代价的地方?选择并不总是那么明显的。

2007.4.18

(《同舟共进》2007年第8期)

(XYS2007082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freedns.us)(xys-reader.org)◇◇

 



转:普及方舟子

26 08 2007年
  普及方舟子

  作者:湘南客

  最早是什么时候接触到方舟子的文章?我已经记不起来了,但记得开始频繁地上新语丝网站是2001年。新语丝现在以学术打假著称于世,最早它其实是个文学网站,上面登了方舟子自己的很多文史作品。我经常上新语丝,虽然也看那些揭露学术腐败的文章,但更喜欢的还是他的文史作品,《超人的鲁迅》《功到雄奇即罪名》《江山无限苦情伤》等几篇文章,曾经反复读过几遍。

  我是学文科出身,曾经很狂热地推崇人文主义;对于科学,我不了解,也没有兴趣。后来,因为看透了很多文科知识分子的嘴脸,对一些我曾经景仰过的人越来越失望,年少时有志于学术的念头也渐渐地淡了。当我读到方舟子的《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一书,还有那篇演讲记录《以科学和爱国的名义——学术腐败在中国》时,感到异常震惊。我原以为,缺乏创新和抄来抄去的现象只是文科界的普遍现象,没想到科学界竟然也是如此腐败,而且如此触目惊心!从那以后,我开始对中国的整个知识阶层都产生了怀疑。

  方舟子无情地揭露了学术界人士的虚伪面纱,使我对知识人残存的一点幻想也彻底破灭了。尽管方舟子无意中击碎了我的梦,但这并不因此而怪他,因为我更愿意接受真相——哪怕真相并不美好。此后,我持续上新语丝,也是想了解更多的真相。曾有一段时间,因为方舟子揭露的事件,令很多人不安,所以新语丝网站经常被人为地屏蔽,国内无法正常登录。在国内连这一点了解真相的窗口也打不开时,我感到有些怅然。好在新语丝不断地增加镜像点,使国内的读者能够曲折地登录上去。这种局面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来才可以光明正大地打开。

  我有一个毛病,就是《围城》的作者批评过的:吃了鸡蛋之后,总想见见老母鸡。根据我的经验,如果只是从文章去判断一个人,是不太靠谱的;如果见到作者本人,就会有更全面的了解。

  2004年4月,刚来北京不久,我在网上看到方舟子将在人民大学讲座的消息。因为看了几年的新语丝,所以很想见见这个像斗士一样颇有争议的人。那天去现场听了演讲,讲座之后还当面向他请教了一些问题。令我意外的是,现实中的方舟子很随和、诚恳、谦虚,跟网上那种金刚怒目、咄咄逼人的论战架势相比,简直判若两人。那天才知道,他已经回国常住了,而不是对手攻击的那样“躲在美国骂人”。

  大概也是那段时间,方舟子开始被国内的主流媒体报道。不过,他的学术打假事业影响很大,却局限于知识界,离普通人比较遥远,大众对他知之甚少。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很多人至今仍对他有偏见或误会,甚至还有对他的歪曲、妖魔化。我曾在国内的最高学府与一位反对方舟子的“热血青年”发生过激烈的争论,那个愤青大概是被人误导了,当时正与一帮人在炮制文章攻击方。当时,我真恨不得扇他几个耳光。气愤之余,深感世人对方舟子的误解。

  这几年我在从事图书出版工作,出于职业的原因,我想到为方舟子出版一部书。初步的想法是,把他原来的一些文章编成一本书(当然要有一个好的思路和体例),通过这本书,让不了解方舟子的人了解他,纠正那些对他的偏见和误会。简单说来就是:普及方舟子——让大众知道一个真实的方舟子。

  我觉得这个想法比较可行,也很有意义,于是,我跟方老师写邮件。我把初步的想法跟他说了,但是,我还没有想清楚做成什么样子。方老师虽然出版过十几部科普著作,但是单册的发行量好像都不大,所以对普通读者的影响有限。当然,后来方舟子出镜的次数越来越多,逐渐为更多的人所知,但从网上来看,骂他的人还是占多数。直到今年年初,他的新书《科学成就健康》出版之后,很快成为畅销书。我顿时感觉豁然开朗:借科普书的形式普及方舟子。

  又跟方老师联系了几次,终于与他约了见面的时间,去了之后,才发现到了他家里。这是第二次跟他见面,却是第一次正式的交流,尽管我的科学知识很欠缺,但他很随和,所以跟我还是有话题可聊。他把在刊物上发表的一些文章拿出来,我大致归了一下类,于是跟他商量了两个选题:专门破解神秘现象的一组文章,就是现在的《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另一组科学小故事,介绍科学家、科学知识的文章,则是即将要出的《方舟子领你走近科学》。几天之后,双方签订出版合同,后来的出版过程都比较顺利。

  我曾经对“科学主义”有误会,但是在编辑这两本书的过程中,认真读了方舟子的文章,使我对科学有了比较正确的看法,明白了真正的科学精神包括探索、怀疑、实证和理性四个方面。从对科学的无知和偏见,到对科学的正确认识,这就是我编辑方舟子老师这两本书的最大收获。我相信,其他读者读了方舟子的书,也会有同样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