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真理经常迟到,但是不会不到

14 05 2007年
  真理经常迟到,但是不会不到

  作者:Wander Fish

  “多数人歧视”是政治中“有趣”的现象,一般认为,民主社会中少数服从多数,在权利分配上,绝对或者相对的少数人群会受到“歧视”。而实际上,由于多数人群中的个人的利益呈现离散化分布,而少数人群却很容易形成一个高度一致的共同利益和目标,因此少数人集团更容易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其所有的资源和力量,在社会权利的博弈中获胜,形成对多数人的“歧视”。

  据此分析,方舟子先生在西安和武汉的两次败诉几乎是必然的。尽管在大量的事实和证据面前,这两个案件对所有人而言,即使用“膝盖”思考也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请允许我在此大胆假设所有人都有“骨头”),但是在少数人集团调动出的资源和力量面前,大众的舆论和判断力显得那么的软弱无力,大众被歧视了。在中国社会民主法制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多数人被歧视的事件,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既得利益者集团会疯狂的“捍卫”他们的权利,并不断取得“胜利”,大众利益的代表则会陷入痛苦的迷茫。

  比起德先生的步履蹒跚,赛先生在中国更加举步维艰。在现代科学技术浪潮的冲击下,“祖国医学的这朵奇葩”已经成为极端民族主义者最后的救命稻草,他们宗教般的狂热被既得利益的集团所利用,在不良媒体和记者的推波助澜下,来势汹汹,威胁谩骂无所不用其极。在如此滑稽与险恶的境地之下,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即使是最坚强的斗士都难免迷茫。

  我们一次次的看到,在真理和谬误的辩论中,谬误总是衣着华丽,高谈阔论,观点时髦很招人喜欢;真理却穿着朴素,实事求是,经常打破人们的“传统”令人爱恨交织。谬误总是很好的利用规则的漏洞,口若悬河,盛气凌人;真理却循规蹈矩,出言谨慎。结果自然是谬误总取得胜利,可真理并不应该气馁,它知道正义不会那么轻易来到,所以才弥足珍贵。真理欣喜的看到,在这些近乎滑稽的辩论中,有越来越多的人从盲目的跟风,到开始了独立的思考;有越来越多的人从漠不关心,到开始了积极的参与;有越来越多的人从默不作声,到开始发出了微弱的声音(包括我在内)。中国的改革开放还不到30年,民主改革和科学发展在中国任重道远,真理应该感到欣慰,如果没有它一次次勇敢的失败,今天还会有更多的人无知的沉浸在谬误的毒药中。他应该明白,谬误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注定失败,才如此气急败坏。真理也许还会继续失败下去,但没有人能阻止它的脚步,真理用它一贯平实严谨的步伐前进在泥泞的道路上,冷静的看着谬误在胜利的恐惧中颤抖。

  在此,我擅自修改了方舟子先生在《我的“迷茫”:科学为何在中国没有市场》中的两句话,希望与大家共勉: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谬误已经走遍了世界,可是穿鞋的真理终会追赶上赤脚的谬误,真理经常迟到,但是不会不到。当伪科学、反科学耀武扬威的时候,科学只有在角落里舔舐伤口,并且准备再战。

  谨以此文向方舟子先生致敬

(XYS2007051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网人评西安丁氏中级法院的判决和丁祖诒(12篇)

14 05 2007年
  最高人民法院应珍惜这次历史机会

  作者:俺是耕田的

  近来方舟子分别被两个丑陋人物起诉并败诉,引起国人一片哗然。在下认为,这两起一审加二审案件,无疑于法院挥刀自宫,对国家20多年来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一些司法权威损害甚大,令人感叹在其他国家于20世纪就确立实行的一些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冲突的基本解决原则在21世纪的中国还是不能贯穿于司法实践中。这一方面指示我国法治建设仍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助长了流氓恶势力的嚣张,打击了人们对于司法公正的信心。这显然是尚有社会良知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不愿看到的。

  作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法律防线,司法公正一直是国人之理想。但是这两起案件的判决,以及武汉和西安两地两级法院的法官们在判决书中所表现出的低劣的法学素质和科学及人文素养,几乎令人感到司法公正在短期内在我国还只能是一个幻想。幸好现在司法系统还有一次自救机会。方舟子已经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申诉(针对西安法院判决的申诉尚未见到)。希望最高人民法院能够珍惜这次司法系统翻身自救的历史机会,认真辨明是非,给出公正判决,在增加社会公众对于司法公正信心的同时,也表明一下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的水平确实与武汉和西安两地两级法院的法官不一样。无论怎样理解,流氓恶势力都不会影响到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吧。在摈弃了干扰因素之后,最终的判决如何,就真能显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们的法理基础、法律逻辑、科学及人文素养等真才实学了。

  为节省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的时间,以下列出几篇参考文献,供法官们在案件审理中和写判决书时参考:

  1.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侯健:《舆论监督和名誉权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侯健:“言论自由及其限度”,《北大法律评论》,第3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1。网上可见:http://www.gongfa.net/Show.aspx?ID=604;

  4.魏永征:“言论自由和名誉权的冲突和平衡”,《新闻传播论坛》,第6辑,2001。网上可见:中国检察日报正义网:http://review.jcrb.com.cn/ournews/asp/readNews.asp?id=69107、

  http://review.jcrb.com.cn/ournews/asp/readNews.asp?id=69108。

  最后提醒最高人民法院两句:一是千万要珍惜这次树立司法权威的历史机会,案件不宜拖得太久;二是除了上面的参考文献之外,还要深入学习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其中包括“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方舟子应该首先主动维护自己的爱国形象

  贾湛
  http://mengyunhai.blog.sohu.com/

  俗话说恶人先告状,本来我对民办大学没有任何看法,虽然生活经验常常告诉我,在这个社会往往走正路,事业成功者很少,这是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良好的管理造成的,但新生事物总该支持。然而“西译”事件案,让我看到伪人太猖狂了,现代文明能让这样的不合理存在,不仅是中国的耻辱,而且是人类的耻辱。

  在中国,从上到下的假还少吗?许多假发展到不是偷偷摸摸的进行的了,而是大明大摆的大规模的进行。远的不说,间接的也不说,就说我近些年亲眼目睹的一些事吧。我小孩中学已经上了五年了,高中和初中各门课程都没有做过几次实验。几乎所有的副科都几乎不上让位于主课。要是上级来检查,常常是事先通知,学校就事先做好做假的准备。把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身体怎么可能好,特别是跑步大部分学生不能达标,然而初中毕业体育考试前,学校老师公开直接动员学生,请家长找关系,开后门让考官放过关,结果是全校学生没有一个不过关的。再说说大学,我亲眼目睹为了评估合格,学校领导可以动用全校工作人员,花去半年多时间,集体做大量虚假评估资料,没有一个教师站出来揭露,况且上级评估部门并不是不知道这种作假,而是所谓以评促改,以评促进,上级用牺牲真来换得形式上的规范,下级则以牺牲真来获得眼前利益。这种把真的地位放在政治之后,放在利益之后的愚蠢做法,常年累月,久而久之,人们早就“存在就是合理”的了。看着虚假的东西那么多的老百姓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对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的虚假保健品和假药等都只好对那些伪人们敢怒不敢言。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有多少幸福?难道不需要有人站出来打假吗?安理应该有专门的各种政府反腐败机构专业打各种各样的假,在没有这样的机构的情况下,有人能站出来打假,当然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打假本来就是十分艰辛的,它必然要面对伪人们的各种报复,理应要得到我们的法律支持,然而我们的法律机构却一次次让人们寒心。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说道:荣誉必需与批评对称,否则这种荣誉一钱不值。发达国家早就懂得这一点,所以我们看到,在舆论界,他们对最高领导人,对政府高级官员,对社会名流的批评意见最多。正是存在这些批评,确保了那些荣誉的含金量,否则极有可能荣誉越多欺骗就越大,整个社会腐败和不公平就会极其严重。让我们先来看看西安翻译学院校长已有多少荣誉:仅是校长丁祖诒的桂冠就有“东方之子”、“亚洲名人”、“全国新闻人物”、
“华人百杰”、“省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先进”“民办教育家”“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众多全国科研“特约研究员”等等。具体所获得的奖大家可看下面西安翻译学院的网页:

  院长殊荣http://www.xfuedu.org/newssite/yzfc/yzsr.htm
  丁氏论文纵论民学,荣誉桂冠滚滚自来http://www.xfuedu.org/newssite/news/news/xynews.asp?id=252

  桂冠接踵而来
声誉如日中天http://www.xfuedu.org/newssite/news/news/xynews.asp?id=262

  一个获得这么多奖的了不起的“伟人”,应该是全国的谐模,并且历史地位可以大大超过雷锋了。然而他又是怎么对待批评的呢?

  我认真看了让方舟子成为这位院长的被告的文章——《“美国选出中国最受尊敬大学及校长排行”假新闻》。感觉文章中的内容都是有根有据的推理和思考。质疑性的文章不这样写,我实在不知道怎样写才是合法的。不可否定个人打假,资料来源是有限的,要想一点不错几乎不可能。可是这位“伟大”的校长不去耐心向公众解释这些新闻是怎么回事,却气急败坏地把质疑者告上了法庭,并一出手就要求被告赔偿他所谓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50万元。我想这种人的素质别说“伟大”了,连《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都不如。可是遇到的法官却不是象鲍西亚那样聪明的法官,他们似乎只会做文字游戏。全然不去分析质疑文章的合理性,不去作连小孩都不难推理的判断,更没有觉得提出要一个没有多少收入的文化人赔偿50万是多么的恶毒。请看“西译”
事件案中的一段话:
  “本案被告北京科技报社在其《北京科技报》上刊登的被告方是民的《绝食老中医胜诉又能怎样?》的文章时未严格审查,该文使读者相信这是原告或其利害关系人的“丧失良知,道德沦丧”的宣传。被告北京科技报社在《北京科技报》刊登本报记者撰写的《调查中国十大名校事件真相》继续论证上述观点,并称“西安翻译学院造假风波”。然而两被告至今也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洛杉矶时报》的文章是自费广告,而“美国50州高等教育联盟”并不存在之说与客观事实不符,该机构存在的事实有两被告的答辩和举证内容所印证,且已经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予以确认,被告北京科技报社对其“西安翻译学院造假风波”更是缺乏事实根据,没有证据支持。”

  这种判决给人的感觉是只有完全把握了事实才能去质疑。很明显法官混淆了下定论与质疑的区别。质疑本来就是最初的怀疑,怀疑是为了让大家警惕不受欺骗,让部分有关人士去核实事物的真象,并不是上级给下级的评价定论,更不是法官给罪犯定罪。因此法院判定质疑者是不是侵犯了对方的各种权利,主要看质疑文章是否是毫无根据的,是不是通篇有大量的不讲任何道理的贬意词。

  从引起这场官司的文章来看,方舟子的质疑相当有道理,他写这篇文章前,个人作了大量的调查分析,不仅如此,他还对两张证书本身的书写提供了多处怀疑的线索(如果这不能算是怀疑线索,请问美术作品是凭什么来证明赝品的?办案中罪犯的笔迹能不能算是判案的证据?)。这么细致的工作,很难有人认真到这种程度。这就是说这样的一个非常高质量的质疑文章会引来一场让自己倾家荡产的官司,则有谁胆敢向这些有众多社会关系的社会名流质疑和挑战呢?

  再从引起这场官司的文章中的用词来看,我仔细查了这篇文章的所有用词,稍有点贬意的词只有:“蹩脚的中式英语”“假新闻”“捏造”“骗局”“蹊跷”等,这些词是最正常质疑性用词。怀疑对方作假,文章中不出现“假”“欺骗”等字词,则这篇文章怎么写,怎么样才能写出不“损害了原告的人格,降低了公众对原告的评价,侵害了原告名誉”的文章呢?因感觉对方是一个名不其实,喜欢吹嘘自己,标榜自己的伪人,有几个人能忍了住不说几句象“丧失良知,道德沦丧”这样的话。就因为出现了这些话而该判定侵权吗?如果可以这样判案,则这种官司将变成无休止的口水仗。因为同样被告方可以找出原告文章中“不符合事实”的语言和贬意性词汇来反告原告。

  劝法官们去看看骂方舟子的文章是怎么写的,也不必看那么多了,就看看丁校长的自己的文章吧,再没有时间的话,也不去看太多了,只要看看他博克的首页(http://dingzuyixfu.blog.sohu.com/),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素质的人了,以前我只在方舟子的博客(跟贴)上看到这些语言,我以为只有文痞才这样说话,想不到获得那么荣誉排行全国大学第二校长是这样的文风。下面是从他的博客中找到的词语:

  “方妖”“为狗作伥”“剿方打黑”
“灭狗运动”“狗咬人、狗狗狗和狗咬狗”“反华势力”“方舟子的海外反华中坚分子”“绞刑架下,跪地求饶”“方妖反骨”
“反党”“反政府”“反社会主义”……
  如此恶毒的语言,我只在文革期间看到,我始终不能忘记我的一位中学同学,成绩比我优秀,结果没有参加文革后的大学考试,原因是她妈妈不让考,她爸爸仅是因为有点文化说了几句真话就被打成右派,家里吃尽了苦头。我以为恐怖的文革再也不会出现了。讨论任何问题都可以上纲上线的文痞作风,让中国多少人含冤叫屈啊!然而步入法治社会后,我们的法律还在保护这些文革的余孽,这会让多少人噤若寒蝉!什么是伪人,伪人除了喜欢荣誉远比他付出的多外,就是不择手段地打压揭露他的人。这是由他的本性决定的,有点生活经验的人都感觉得到的。如果说方舟子文章中的语言可以判决赔偿15万,则这位丁校长的文章足以让他上断头台也不解被冤枉的人的恨。

  善良人不能太善良,既然这些法官们只能从文字上去判断是非,那么只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舟子可以举证许多自己的文章中肯定中华古代文化的例子来状告丁祖诒用“逢中必反”来诬陷自己,挑起大众仇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应有的荣誉。方舟子一直说“废医验药”,为什么要验药,不肯定中药中有一些是有效还要什么验药?方舟子若不爱国,为什么要看到我们社会上那么多假的东西冒着众多伪人的报复危险又得不到政府的保护大声疾呼?说方舟子反华卖国的人天地良心在哪里?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把一个爱国人士打成卖国贼更侵犯人权,更损害自己的声誉的呢?方质疑西翻学院,西翻学院没有因此而办学困难,校长丁祖诒从没有几个人知道的校长成为海内外知名的人物;而新语丝网站由于一些伪人们网上恶毒地谩骂,让许多不明真相的大众和部分政府官员以为是一个反华网站,甚至如今许多大网站不敢转载该网页的优秀文章,难道这还不是侵权吗?

  历史叫人感到最伤心是什么?无耻之徒被称为爱国英雄,而真正的爱国人士却被打成卖国贼。袁崇焕的悲凉故事若还出现在现代文明世界中,这不仅是中国的耻辱,乃是当今世界文明的耻辱。如果不告如此恶毒的人,则有几个人敢科学地讨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是要让中国永远停留在古代?是不是让中国永远成为发达国家的廉价劳动的来源?这些伪人的所作所为不是在拖中华民族的后腿吗?大量事实证明,一个民族的落后,正是传统意识中有大量不正确的东西对这个民族的影响,任何一个民族的振兴,都需要去发现自己原来的错的东西。所有的改革都是改变原来不正确地的思想和做法,所以中国要想大踏步的进步,必需坚决与这些真正的阻碍改革的民族败类作不屈的斗争。反腐败虽然困难,可是你不反腐败我们反腐败谁来反腐败,你不打假我不打假谁来打假?希望我们有更多的反伪勇士,也希望我们的法律界有象鲍西亚那样聪明而正义的法官出现,让唯利是图阴险恶毒的夏洛克之流去取一点不多一点不少的不带血的肉吧!

  谁在丢人现眼?——西安翻译学院网站上所见

  陶世龙

  2007-05-09
22:44:12我在我的blog发了一篇《法律语言与事实和情理之间的差距—-兼议“西译胜诉”的后遗症》,对2007年4月16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维持了2006年11月14日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作出了北京科技报及方舟子败诉,向原告道歉赔款的终审判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以丁祖诒先生为院长的西安翻译学院(以下简称“西译”)反应很快,次日(2007年5月10日)即针对我这篇文章,在其网站发出署名文章《陶世龙,学好法律再来丢人现眼》,从标题来看,似乎是要对我进行一番教育,但看下去,文章竟然使用了“陶世龙(方舟子的海外反华中坚分子)”“(怎么不是两家之争?一、西译与方妖及一切给方妖“为狗作伥”的媒体之争,二、中国民办教育与境外反华势力之争!)”等词语,这就越出讨论问题的范围,涉嫌诽谤和政治性的人身攻击了,对此,西安翻译学院网站(以下简称“西译网”)和西安翻译学院法人代表是要负责任的,因为这篇文章注明是“作者:阿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不是随便什么人不负责任地贴出。我已将这篇文章打印下来并全文下载,经过公证也是可以作为法庭证据的。特在此提醒一下,虽然他们未必不懂得。

  就此情况,本不必对这篇文章作出回应,但考虑到西安翻译学院广大莘莘学子和教师职工,不会是这样的见识和水平,一些问题如果能讨论清楚,对增进“西译”与公众之间的理解,促进社会和谐,会有好处,故我仍在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回到理性的商榷。同时借次此机会表示,欢迎“西译”的网友来我的个人主页五柳村访问,我的文章都是先在这里发表的。

  “西译网”这篇文章,主要用于说明“我们国家的举证规则,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论证法官判案,无须做调查研究。标题是在讽刺我不懂得法律。

  我不是学法律的,自然有许多法律上的事情不懂得,但谁主张,谁举证,还是有所知,并有点常识和讲点情理,我的文章是从常识和情理的角度提出问题,我以为这也是法官所应该考虑的,如仅仅从法律的条文出发,有些事情是难以作出正确判断的。从我使用的标题“法律语言与事实和情理之间的差距”,也可以看出对法官的专业是尊重的,对他使用法律语言是理解的,有而这位作者却称,就是“全盘推翻了法院的终审判决”,这就奇怪了。法官有权作出他的判决,但公民对他的判决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须知判决或推翻原有的判决,都是法院自己才能做的事,有人对你那个判决不认同,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就能等于你的判决已被推翻了吗。如果作者的意思是指因为我的意见发表出来,使法官作出判决的理由站不住脚了,果如此,那正说明这个判决本身是脆弱的。

  “西译网”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我不懂法律,是以我这些文字为据,“因为法院仅能以’两上诉人并未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美国《洛杉矶时报》上的文章是自费广告,故其该报道内容失实。’作为依据,而对两上诉人提供的证据何以不充分而无效,法院也没有拿出经过调查研究得到的结果来否定,留下了争议的空间。”由此说我是在要求法官举证,在这上面反复做文章。

  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在我的文章中,不过是要求法官应对两造的举证,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来作出判断,难道这不应该?否则你根据什么来确定谁是谁非。举证和调查研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内容也不尽相同。毛泽东先生早年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要重视调查研究,是针对教条主义而言,以后成为在工作中广泛应用的一项原则,我以为对于法院也是适用的,而且现在也不过时。固然今天的法官不必再去重复《十五贯》中况钟那种作为,但况钟这种精神难道就可以抛弃吗?特别是在少数人财大气粗,许多人却仍不富裕而又缺少足够的法律援助的情况下,很容易是有钱有势者可以取得更多有利于他的证据,而无钱无势者打官司就容易输。也许我这又是不懂法律的外行话,但如何实现公平,是我看到的一个当前必须重视的实际问题。

  事实上恐怕任何案件的判决,法官都要认真做一番调查研究的,否则何需在判决之前给法官那么多时间?从香港龚如心与公公争产一案来看,龚如心从败诉转为胜诉,举证并未增加或变更,只是法官换了一拨,便说明判决与法官个人的认知有密切关系,要求他作点调查研究包括学习有关知识,难道是过分吗。

  遗憾的是,尽管“西译网”这篇文章的作者阿至讲了许多,但对我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回答。而是给我戴上个“海外反华中坚分子”的帽子。在这个网上,不仅是对我,他如“装疯卖傻的王自法同样救不了方舟子”,“2006年度十大“网络公敌”(王旭明荣登第二)”,“为方教主哭灵的黑窝游魂’为明’”,“信誉司黑窝里的藏獒
Enlighten”“苏西婆,风箱里的老鼠”…等等,在“西译网”上频频出现,从标题就在实行人身攻击;王自法、王旭明都是真名实姓,更不要说其他了。要说“丢人现眼”,这样的文章,这样的语言,出现在据称是“中国最著名的民办大学”(北大醉侠孔庆东教授来西译作专题讲座)所办的网站上,难道是西译的光彩么?

  这个阿至,还有一段对我的文章的批语:(陶世龙和方舟子在法庭上拿不出“自费广告”、“排名机构子虚乌有”和“西译造假”的任何证据而终审败诉,反而在执行阶段又空穴来风地冒出来个“新闻”
的记者署名问题?打了两年的官司,方舟子只提及自费广告从未涉及采写新闻,从来是“是否自费广告”和“谁打的自费广告”之争!即使是排名机构打的“自费广告”,只要不是西译“打自费广告造假”,不论是“广告”和“新闻”,就都不存在“虚假”之嫌,“广告”不一定是假的,“新闻”也不一定是真的,陶方之流纠缠与广告与新闻,不但无聊,而且无耻!)更是语无伦次,我并非争讼的任何一方,我需要向法庭拿什么证据!我不过是在此看到媒体公布的材料,看不过时发表点意见而已,对于那些具有公信力的媒体上的报道,譬如发表在教育部属下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所办网站上的《西安翻译学院
虚假宣传惹怒教育部》,看到时我凭什么不相信它呢。
  阿至说:“即使是排名机构打的“自费广告”,不是西译“打自费广告造假”,不论是“广告”和“新闻”,就都不存在“虚假”之嫌,“广告”不一定是假的,“新闻”也不一定是真的”。实际上已承认那个引起争议的《洛杉矶时报》的“报道”是“广告”而不是“新闻”。至于将广告作为新闻是不是一种弄虚作假的行为,甚至广告比新闻还可信,阿至可以有他的看法,社会也自有公论,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不过他这一搅和,也有个好处,把本案的焦点再次明确了:“主要集中在排名机构和《洛杉矶时报》刊登的排名结果是否为广告两个问题上。”那个《美国50州高等教育联盟》及其所作的排名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文章会继续做下去。

  2007
年5月10日,科学时报B4版[专题]发出一篇《轻舟已过万重山》(作者:王
靓  在网上发布时间:2007-5-10 22:57:1
),内容与5月日陕西日报发表署名郑义的《为了中国民办教育的一席之地——西译状告方舟子名誉侵权终审胜诉》内容基本相同,有些段落是整段抄下来的,也有所删节增补,如取消或更改了小标题,如将“反思–媒体和传媒人在法律面前绝不是无冕之王”改为“反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最后一段“呼吁:中国的民办教育任重而道远”则从标题到内容均一字不易。因此不能不使人想到两篇文章很可能是同一个人或同一写作班子所为,而几乎可以肯定不是科学时报记者写的,
B4版是科学时报当天最后一版,以“专题”的名义出现,是不是就是科学时报的观点,也难说。

  但在西译网上,2007年5月11日有个luuxun以《赵鹰的“钓鳖”和[科学时报]的“勾拳”》为题,转发了这篇文章,并给《轻舟已过万重山》加了个副题“——由西安翻译学院诉方舟子名誉侵权案胜诉说开去”,还在文前加上他自己的解读:

  [科学时报]的赵鹰报道西译胜诉消息时,不小心引用了方舟子网络黑窝《信誉死》里两个妖孽的哭诉,触痛了网络群氓的伤心处,一瞬间,这篇消息被当作雨露甘泉,在黑窝里广为转载和传播,钓起了浮出水面的一串鳖头。

  没料到才过了两天,[科学时报]发布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由西安翻译学院诉方舟子名誉侵权案胜诉说开去”的整版专题报道,给了方舟子及其走狗一记漂亮的“勾拳”,方舟子脸上的“笑容”还没来得及收回去!

  方舟子是从来不会笑到最后的!
  你怎么知道赵鹰是“不小心引用”,是在耍什么“钓鳖”,科学时报是在打“勾拳”?你们这是置科学时报于何地!而且这就能使赵鹰提出的问题不存在了么?

  5月9日,西译网曾发出本站原创的《[科学时报]赵鹰偷换什么概念》,指斥赵鹰,“一个名报的名记者,就应该无条件地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就应该同无端漫骂诽谤法官法院乃至法律的逆流作斗争,而不是再弄出个什么挑起纷争的猎奇新闻来哗众取宠;一个名报的名记者,连问题的本质都没弄清楚,就在那里和盘托出方舟子搅浑水的单方观点,来做起明褒西译暗保方舟子的勾当!”恰恰说明赵鹰说的,在终审判决结果出来后,网络上的较量却没有停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此文还“奉劝[科学时报]的赵鹰,不要与10万西译人的民办教育为敌,不要步方舟子的后尘!”([科学时报]赵鹰偷换什么概念,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7-5-9 )
这是在讨论问题吗。人家对你有看法,要议论,你又禁止得了吗。
  本来看了一些对丁祖诒先生的介绍后,对他早年受到的不公正对待,感到是值得同情的,民办事业的艰苦也有所知,但看看丁院长这些属下的表现,谁要是有不同的看法,就破口大骂,把他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对西安翻译学院及其院长想塑造一个良好形象未必是好事。究竟谁在那里丢人现眼,让公众去评判吧。

  2007年5月11日于加拿大之Fredericton。

  谈谈“伪文”——《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调研西译,赞扬西译维权》

  匪夷

  在5月10日的《新语丝》上,老方贴了一篇《【立此存照】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调研西译,赞扬西译维权》,最初看到这样的新闻,感觉很愤怒,简直不敢相信作为团中央书记处的书记,在这个问题,做出如此倾向性的表态,是不恰当的。

  尤其那篇丁XX的博文的最后一段,“在校园主干道上,参观者看到一条《热烈祝贺西译状告方舟子名誉侵权终审胜诉》的横幅时,连声说道,这个方舟子反中医很不得人心,西译维权是维护全国民办教育的尊严!”,简直是出离了愤怒!不过由于当时是用手机浏览的网页,条件所限,不能追根究底。一直到今天有机会上网,才发觉这最后一段评论,根本就是无耻的西译自行加上去的。

  在GOOGLE上,输入“贺军科(正是去西译调研的那位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作为关键词搜索新闻,能查到和贺军科陕西之行有关的,只有两篇新闻报道:一篇是千龙网的,网址是http://edu.qianlong.com/34001/2007/05/10/3002@3828276.htm,看遍全文,根本就没有最后那一段,而除了最后一段,丁XX那篇文章和报道一模一样;还有一篇是新华网的陕西频道,“中国青年群英会代表来陕西省考察交流”,地址是“http://www.sn.xinhuanet.com/2007-05/09/content_9976226.htm”,这篇报道中,只字未提西译。

  关注西译案的网友大概都知道千龙网和西译之间的勾当,纵然是这样“收人钱,替人消灾”的媒体,也没敢说出那样一段话,为何赫然出现在丁XX的文章中?这样一段话,借鉴老方的说法,应该是一篇“伪文”,原因如下:

  1.在其他的媒体报道中,均没有这段话,何以就出现在西译的新闻报道中?纵然全篇采用了西译方面通稿的千龙网,也没有最后一段?唯一的说法,就是西译单方面加上去,假借新闻报道性质,出口恶气而已。老方和吾等网友不必介意。

  2.既然只是西译单方面的说法,其真实性就不得不打上很大的折扣。如果贺军科一干人等果有此言,为何其他媒体没有报道?

  3.丁XX文中说是“参观者”,我倒想知道参观者是谁?尊姓大名?何方神圣?为何不敢署名?既然不敢署名,既然没有署名,随便拉扯上一个与方舟子有过节的人,也是不得而知。

  4.我的观点是,参观者中,根本就没有人会作出这样的评论,完全是丁XX这样的小人胡乱编造的。如非其然,丁XX应该拿出证据:到底何人说的。

  在此之前,我一直只是把丁XX当作无赖流氓、街头地痞,看了这篇拙劣的文章后,我不禁怀疑起丁某人的人格和智商。即使用小人来形容,都算是抬举他了。

  顺便提及老方的那篇《我的“迷茫”:科学为何在中国没有市场》,真是感到悲凉。看过不少老方的文章,科普文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驳论文更是论证透彻、逻辑严谨,不仅是打假斗士,更是文中侠客。

  对中国现今的情况,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为何假冒伪劣之流的伪科学大行其道,而真正的科学却总是被打压?虽然老方文中流露出了愤怒和悲哀,不过我相信老方不是真的迷茫,因为他的“迷茫”是加上了引号的。

  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的良心,也是最后的良心。历史会记住方舟子的。历史也许也会记住丁XX之流的,不过那是作为反面形象来衬托方舟子的,他们被钉上的,只会是耻辱柱。

  世界真奇妙:西安翻译学院丁祖怡又扯上了团中央的大旗

  作者:猪头看世界

  一向擅长炒作的丁祖怡(这可是人家自己承认的)借助团中央领导干部视察学院的机会,又借力打力,炒作了一把。

  丁祖怡在其博文《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调研西译,赞扬西译维权》(XYS20070510)一文中写道[在校园主干道上,参观者看到一条《热烈祝贺西译状告方舟子名誉侵权终审胜诉》的横幅时,连声说道,这个方舟子反中医很不得人心,西译维权是维护全国民办教育的尊严!]

  这真是团中央干部的话?容猪头分析一把。
  人家丁祖怡可是聪明到家,用的主语是“参观者”。这个参观者可真妙。

  参观者不可能是西安翻译学院的自家人,天天在校园里转,有什么参观的。参观者指的是客人,这些客人有谁?除了来自“团中央”的干部还有来自陕西省“团地方”的干部。因此,说[这个方舟子反中医很不得人心,西译维权是维护全国民办教育的尊严!]这句话的要么是团中央干部要么是团地方干部。

  要是团中央的干部,嘿嘿,这位干部要感谢丁祖怡,人家给你留足了面子,没让你太丢人;要是团地方的干部,你也要同样感谢,没给你机会丢人。

  但是如果是后者,性质就严重了。因为丁祖怡玩起了移花接木、狸猫换太子的游戏,玩笑也开得太哈佛了些吧。这也和丁祖怡最近鼓吹的诚信品牌建设不符合啊(注1)。

  还有最后一种可能,这可是武汉某某人民法院和西安某某人民法院教会猪头的,就是上文中猪头对“参观者”的概念界定不对,这个参观者有可能就是丁祖怡或者他的下属,因为按照某些人民法官的法官的观点——谁规定了参观者只能是客人?!自家人同样也可以是参观者!阿门,上帝啊,猪头越来越看不懂这个世界了。

  注1:丁祖诒在高校品牌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
  品牌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可谓无处不在。我认为品牌有三个含义,一是个体品牌,二是群体品牌,三是环境品牌。品牌不是吹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品牌最重要的内涵是诚信,学生和家长都被骗怕了,这里也有群体诚信问题,今年让我们团结起来拒绝虚假广告,维护陕西的品牌!

  来源:
http://www.xfuedu.org/newssite/news/news/xynews.asp?id=1847(西安翻译学院自家的网站)

  老丁的“皇家”证书

  作者:红与黑
  http://fguca.bullog.cn

  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新语丝上的丁、肖两大活宝的新闻总是能吸引我的眼球。近来”肖”比较消停,估计是在家准备黑材料打算告人呢,可能还没准备好,两个多月了,我至今还没收到。”丁”有自己家雇的法官撑腰,目前比较活跃。出于好奇捏着鼻子打开”西翻”的网站看看。老丁作为一个大忽悠还是很出色的,得奖无数。其中一个是:”加拿大皇家独立教育评估委员会”授于的”中国大陆最佳民办大学”
。用中文本及”Royal Canadian Independent Educational Evaluation
Committee
“Google了一下,没有任何关于这个委员会的信息。加拿大的教育归各省和地区自己管理。各省有自己的”Ministry
of Education “。之后我在加拿大的三个主要省安大略、BC
省、魁北克省的教育网站里也没有查到任何关于这个委员会的信息。
  www.edu.gov.on.ca   

  www.bced.gov.bc.ca
  www.mels.gouv.qc.ca
  今天我实在是太有空了,打电话到安省和BC
省(不懂法语,没给魁北克打电话)的”Ministry of Education ”
询问相关信息和名称相近的机构,也没有结果。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tario   1-800-387-5514
  Ministry of Education, British
Columbia   1-800-663-7867
  据我的不完全统计,老丁的这个证书八成又是买的。没到过加拿大的人可能不了解,Royal
皇家,这个词用的很乱,绝大多数和那个英国老太太没任何关系。在加拿大注册个公司、机构60
块钱,在LA Time
上登的广告不知道花了多少钱。想发财的人注册个大名头的机构,卖证书给西翻也是个办法。

  说说老丁文集的价格和收入

  笑丁

  俺是个喜欢较真的人,遇事就愿意多想一想。比如老丁出了一本文集,俺就老想弄一本学习学习。可是问遍了俺这边的书店,硬是没有卖的。俺十分地感到遗憾啊。买不到这本据说可能会“流芳百世”的巨著,俺连吸烟的兴趣都减少了许多。

  后来俺看到一篇在新语丝上的文章,当看到定价为177元时,俺就不遗憾了。这么一本书如此地价格昂贵,俺可买不起呢。

  50来万字的老丁文集卖177元,贵不贵呢?比较一下就明白了,中国最牛的《红楼梦》100多万字,印刷漂亮的也不过几十元一套。那可是比老丁的厚一倍,而且是经过好几百年的岁月被证明是经典的作品啊!

  俺是个作家,当然也出版过书,其中的一部有30来万字,出版社定价才20来元。如果是50万字的呢,估计也就在30元左右。而据说30来万字的书,一本的印刷费不过六七元。那么50来万字的书,也就十来元吧。老丁的文集可能纸张好一些,再加上了一些照片,那么30元的印刷费撑死了。

  可凭什么要卖177元一本啊?
  暴利啊!
  如果摆放到新华书店里,会有人买吗?
  估计不会。
  没人会傻瓜到花能把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买全了的钱去买这么一本文理不通,不时让人笑掉牙齿的书。

  不过老丁不是个没有经济头脑的主儿,他不会做赔本的买卖。
  我就想了,这书应该还是有市场的。而最大的也可能是惟一的市场,就是老丁当院长的那个地方。

  从那里出来的人据说已经有几十万人了。如果每个人买一本,就是几十万册的发行量。一本就算是赚100元吧,老丁就可以赚几千万元了。

  不过估计已经离开那里的人是不会情愿掏这个钱了。但据说还没离开的也有四万人呢。以177元的定价乘以40000,等于708万元。刨去一个书号钱,2万元足够了,刨去编辑费,再刨去印刷等费用,以一本赚100元计,也有400万元呢!

  出一本书赚400万元,这可是连中国最牛的作家也办不到啊!
  不知道俺分析得对不对?
  另外前些日子,有人还对某报给老丁弄了一整版的评论而耿耿于怀。其实这再正常不过了。俺这边前几年有个伙计弄了个不知真假的书号,自己印刷了一本连狗屎都不如的书,你猜怎么着?他也在那张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吹捧得令人肉麻的评论。原因无它,盖因为伙计掏钱了。

  这叫有钱能使鬼推磨啊。
  你不服可万万不行。
  嘿嘿。

  向丁祖诒同志学习

  作者:耕耘

  以“口号办学”的丁祖诒想必没有料到竟然会碰上方舟子。而方先生也不会料到竟然会被“合法”地威协要限制出境自由。再加上“肖丁联盟”要告500多位公开信的签名者,这些素材可以写成现代版的拍案惊奇。

  不知道方舟子与丁祖诒和肖传国等人之前是否已有过节?前人曾给我们古训“明哲保身”、“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有
“和稀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俗语。丁祖诒办“西翻”、建“东方哈佛”的“为己”目的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方先生的“为己”目的是什么?我没有看明白。
如果只是因为看到了皇帝的新装,忍不住要呐喊一声,这实在是让人钦佩!

  “不要学鲁迅”,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高中语文老师在文革中饱受摧残后,用致残的身体和坚定的语言告诉他的学生。而我就坐在他的课堂里,多年以后才领悟这句话的意思,所以我坦承我没有呐喊的勇气。显然,在“学鲁迅”的方先生被以法律的名义陷入了困境。不过,我却以为,或许丁祖诒也这样以为,这件事情不怕做大。对于丁祖诒来说,炒作这件事情可以抬高西翻的知名度。而对于新语丝来说,把这件事“做大”有可能引发政府高层人士的关注,趁此机会普通民众也可以探探政府决策者的态度。在中国大陆,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案“暴露了中央政令出不中南海的困局,甚至下情也上达不了中南海,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已被官僚主义、地方利益严重扭曲”
(引自http://fightim.bokee.com/5225565.html)。我因此相信并希望方先生目前的困境只是“地方利益严重扭曲”的后果,中央各部委高调反对教育和学术腐败的政令,没有走出首都,甚至没有走出部长们的办公室。

  如果,赞赏丁祖诒在捍卫民办教育地位的“团省委书记”代表了政府高层的主流,那么我们何不顺应潮流,“向丁祖诒同志学习”,比如在学术界,碰到造假绕着走,想要基金就喝酒;忽悠百姓不犯法,见到领导喊口号;看不顺眼也闭嘴,你有本事就移民。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应当“向丁祖诒同志学习”。有及时醒悟的新语丝的读者,应在美国并争取在世界各国,注册成立“世界高等教育联盟”、“全球法官联盟”、
“世界著名科学家联盟”等,授予丁祖诒同志“世界最有突出贡献和最受尊敬的大学校长”;授予肖氏反射弧“世界最受关注和最著名的科学理论”;授予吕瑛法官
“世界上最公正和具有创新意识的法官”,此举不仅可以宣传中国,而且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在西翻“七问”,也要问世界人民”什么叫一流?什么叫风靡?什么叫震撼?什么叫盗版?什么叫原声?什么叫享受?什么叫沸腾?”
(引自《<丁祖诒文集>心得》,XYS20070511),我们要让世界人民给予“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授奖要保证公正公平,充分考虑世界人民的感受,并连同“七问”发表于《纽约邮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洛杉机时报》等著名媒体上,在国家和民族利益前面,在捍中国卫民办教育地位,中国法官的尊严、中国科学家的地位等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要以全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必要时也可请获奖者给予资助。

  最后,还应该活学活用,为所有希望赢得国际声誉的中国大陆各行各业人士,根据需要设立奖项。试看将来的中国,必将是“世界之最”的世界。

  忽悠!继续忽悠!把中国忽悠成世界强国!

  还皇帝一个公道

  作者:苏西坡

  “皇帝新衣”这段历史掌故,经万口相传,似乎没有什么新鲜之处了。皇帝的名誉似乎曾被一个小男孩的一句话毁掉了不少。不过本人近来从中国一场官司受到启发,试着考证了一下,竟发现了许多被埋没的历史真相。

  首先,这位皇帝并不想某些人渲染的那么昏庸,正相反,他曾开办过一所万人学堂,还出过一本据说堪比《论语》的文集。让一个小毛孩损毁这样一个大师的名誉,历史真是有欠公道。

  其次,虽然小男孩说皇帝“没穿衣服”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但这位皇帝法制观念很强,他只是把此事交给了当时的“都察院”秉公办理。办理中发现,皇帝的新衣服制作十多年前就列入计划,记录齐全。制作地点虽然“人去楼空”,但那些记录表明,新衣服决非“子虚乌有”。

  反观被告小男孩,指称皇帝“没穿衣服”,却没有拿出什么支持证据。更引人深思的是,有人揭发被告自己也曾光着身子上街游逛,有人揭发被告一向爱出风头,还有人揭发被告有某异国的背景。

  结果显而易见,小男孩被判向皇帝赔礼道歉,并罚银两若干。皇帝的尊严得到了捍卫。皇帝继续在众目睽睽之下炫耀那件曾引起争议的“新衣”,只是同时在里面多套了几层内衣。

  马铃薯再打扮也还是土豆

  你太有才了
  http://ltycl.blog.sohu.com/

  一不小心,竟然让美国一个民间机构评价为中国最受尊敬的十大教育家,丁祖诒你太有才了!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了吗?

  当民间有人发出质疑时,丁某人就一蹦三尺高了,美国的民间机构也还是机构嘛,尽管我在中国,但是中国的众多权威机构把我西译列为不入流队伍中,中国大学排名榜我是榜上无名,尽管中国的名校的校长书记是中组部教育部直接任命,但是我西译好歹还有老美的一个机构把我评为十大名校十大教育家,哪怕它不是美国官方机构。国际上的各种博览会很多,我们中国很多企业只要给钱就可以抱个国际金奖回来忽悠国人,你为什么不去揭穿而为什么就找我的碴!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可以说我的不是我可以打落牙齿往肚里咽,明摆着的他教育部是我的婆婆啊,我办教育找银子是不敢惹,并且教育部是代表中国教育的官方机构具有绝对的权威,我老丁惹不起我躲得起,但是你民间人士就不能够揭我的短踩我的痛脚了,我老丁属于太有才一类。

  我西译是否用银子得到了在报上发表“十大”是我自己的家务事,包装包装自己属于个人范畴碍你什么事,看我弄银子眼红了?尽管我的收费标准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贵,但是是经过物价部门同意了的,更何况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老丁不是文学家但是可以出版文集,许多所谓的名人还得为我歌功颂德,当然不要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了。马上要到招生季节了,该包装包装了。

  滑稽的事情的确很多,不过马铃薯再打扮还是土豆,俗话说得好:猴子怎么也便不成为人!

  提醒丁祖诒:得意之余,别忘了把马脚藏好(之二)

  作者:酷爱星辰

  上次笔者到那个搜狐上据说是丁祖怡的博客看了看,刚看了一篇就看出了LUUXUN得意之余漏出的马脚。要说这个LUUXUN还真“敬业”,在新语丝上刚登出我的文章,在博客上谩骂的文章就出来了,其实也和博客上面其他文章的一样,无外乎拿人家名字编排一下,骂来骂去,间或加点和下三路有关的东西,写不出什么实际内容。

  笔者真不知道西译丁校长难道在西译实在找不出比LUUXUN水平高的人么?怎么说也是给所谓“最受尊敬的校长”榜上行二的西译丁祖怡校长写博客的,拿出点专业精神好不好,只会骂街是不行的,怎么老给向外漏马脚呢?这不,笔者随便翻翻就又看到一个,大家请看在《方舟子摆乌龙,怎么狗崽“你太有才了”也摆乌龙》(http://dingzuyixfu.blog.sohu.com/45672331.html)一文中如下写到:“更可恨的是一本《丁祖诒文集》就在天子脚下的文学盛殿,像文代会般活生生地首发和研讨,活生生地好评如潮,活生生地传播大千世界,活生生地把黄藤方舟子之流打成瘪三!

  骂文人是没用的,骂报纸是没用的,骂出版社也是没用的,怪就怪西译太有钱了,丁院长太有才了!”

  笔者读到这里受LUUXUN“启发”才“恍然大悟”,原来《丁祖诒文集》在文代会“活生生地首发和研讨,活生生地好评如潮,活生生地传播大千世界”首先是因为西译太有钱了。LUUXUN,就算你得意,也得拿出点专业精神来,咋尽漏马脚呢?

  丁院长,我算是服了你了!

  作者:周枫

  近来,西安翻译学院的丁祖怡可谓声名鹊起,受其影响,我忍不住看了下他们的“官方网站”,院长风采栏目里,院长论文里却收录了其它人对他的专访,下面是院长论文里的全部文章:

  《国家文化网》在京专访丁祖诒院长赴俄为申奥助威(03.07.17)
  《华商网》丁院长做客华商网谈西译招生(05.07.05)
  《网易》丁祖诒做客网易聊天室(03.07)
  著名民办教育家丁祖诒的理念与格言
  2004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访谈》
  2004年,创新,西译为中国民办高教领跑
  2004年《访谈》,丁祖诒华商论剑
  激情 咏叹调---唱给西译16华诞的歌
  爆炸性领域,中国民办高教(04)
  2003年,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访谈》
  2003年,WTO与中国民办高教
  2003年,该对校外混居综合治理了
  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前的思考
  2002年,方应文:写意丁祖诒
——读丁祖诒发展民办高教学术报告有感
  2002年,李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读丁祖诒“发展民办高教学术报告”有感
  2002年,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西译模式
  2002年,费秉勋:高远的鼓呼,——读丁祖诒发展民办高教学术报告有感

  2002年,苟晓泉:教育界的“震撼”
——读丁祖诒发展民办高教学术报告有感
  2002年,论中国民办高教市场
  2000年,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促进西部大开发
  2001年,高教是“三个代表”的重要实践
  1999年,再寄高考生

  读了些其中的所谓论文,让我哭笑不得。
  我又看了几篇院长“散文”,我的神哎,不看不知道,现在我不得不佩服人家丁院长的勇气。各位请看看他的这篇“散文”:民学的春天,以下是全文,连标点都没有改动,请大家欣赏。

  丁祖诒作为《中国教育电视台》1997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特邀嘉宾,沐浴着千余名观众的由衷祝福,手捧着莘莘学子献上的束束鲜花,聆听着歌唱家付笛生奉献给民办教育拓荒者的一曲赞歌《黄土路上》,发出了来自西部黄土地上中国最大的民办高校—-西安翻译学院,争创东方哈佛的第一声呐喊。

  主持人:此时此刻,我们大家一同走进牛年的春天。在这欢乐的时刻,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向大家介绍一位为了千千万万个高考落榜生的第二希望工程,为了千千万万个高考落榜生家长排忧解难;为了千千万万个高考落榜生知识扶贫而抛家舍业,为了祖国的民办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以及他所创建的一所非同寻常的西安翻译培训学院。

  早在十年前,这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毅然辞去了他在大学的金色公职,伴随着他后来的3600个日日夜夜,一直是在一间14平方米的小办公室里渡过的。在这里他默默的为社会送走了万名大专和本科层次的毕业生。

  十年来他没花国家一分钱,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终于把学院发展成为一所拥有200亩自有校园,6万多平米自有校舍和6000多名全日制住校生的一流民办高校。

  他走出了一条培养双专业复合实用型涉外人才教育模式的创新之路,大胆地对大学生实行“全日制、全住校和全封闭”的准军事化严格管理。

  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丁祖诒教育管理模式高层研讨会》上,他受到了吴阶平、程思远和李德生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这位驰名三泰大地的96年“十大新闻人物”,这位被海内外媒体喻为创立东方哈佛的“东方之子”,用他十年的心血,为国家积累了数以千万元的固定资产,可他自己却依然故我,两袖清风。

  今年他从遥远的黄土地上赶到了我们今天的晚会现场。
  丁祖诒:手捧这束鲜花,心里热乎乎,手上感到沉甸甸。
  热乎乎,是因为我舍弃了半生梦寐以求的国办高校教师的公职,以我的金色晚年作抵押,创办了西安翻译学院,毅然投身于中国民办高教荒凉的处女地,选择了与万万千千的高考落榜生同行。

  沉甸甸,是因为千千万万个家长希冀自己的儿女接受高等教育,即使是在民办大学拼搏成材,即使倾家荡产,这是炎黄父老的美德和厚望,我和我的同事们不能不感到肩上的重担。

  我们中国的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的民学曾辉煌于世界。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呵护和支持。
  我们不仅需要有国家办的一流的清华和北大,我们更需要进入世界之林的民办的清华和北大。

  黄土地上一个即将拥有万人规模的一流民办大学正在向我们民办西安翻译学院频频招手。

  民办教育事业迎来的将是山花烂漫的春天。
  付笛生的一曲《黄土路上》歌词:
  虽然许多过去的事已不在重复
  封存心底的记忆却时常回顾
  曾有过的传说古往今来有几多
  却没忘记黄土路上
  那忍辱负重的悲歌
  真正的人,激情的泪
  汇入了长江黄河,
  东方的民族不灭的魂
  雨中考验风中颠簸,风中颠簸
  虽然许多过去的事已不在重复
  封存心底的记忆却时常回顾
  当我们再看一看血染雨洒的旅途
  一路风尘在挫折中迈开脚步
  真正的人,激情的泪
  汇入了长江黄河,
  东方的民族不灭的魂
  雨中考验风中颠簸,风中颠簸
  不败、不衰、不屈
  东方古道走来的黄皮肤

  今天,俺算长了见识,知道了什么叫散文。但我注意到该文章的发布日期为:
2005-4-1 10:44:37
,这天是西方的愚人节,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咱们“受人尊敬的”丁院长逗大家玩儿的。

  以前还怀疑他与新语丝的官司,心想是不是人家真的冤枉了他,毕竟,一个人干点事业不容易,但我看过他们的“官方网站”也就明白了。也希望支持丁院长的人都仔细看看西译的“官方网站”,学学人家的厚黑,时下在社会上混,没有这些本事是不行的。地址:http://www.xfuedu.org/newssite/yzfc/yzwj.htm

 



生与老的交融

14 05 2007年
   太平洋大马哈鱼在2-8岁的时候(具体年龄与种类和地点有关),开始了它们一生中唯一一次洄游,从太平洋游到河流、湖泊产卵,游泳距离有的长达上千公里。在达到产卵地点的时候,体内皮质激素含量急剧升高,雄鱼身体变得通红。皮质激素是在紧张状态下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的器官和组织萎缩,并经常出现冠心病。而且在交配、产卵过程中大马哈鱼停止进食。在皮质激素和绝食的双重打击下,所有的大马哈鱼在交配、产卵后都将很快死亡。

   
这听上去似乎很悲惨,却有其合理的因素。大马哈鱼选择的产卵地点,对其后代相当安全,而且小型食物丰富,有助于鱼苗快速成长。但是这些小河流、湖泊却不能为成年的大马哈鱼提供足够的食物,让它们重返大海。在这种情况下,大马哈鱼最好的选择是为了传宗接代而牺牲自己:停止进食,为后代省下食物;让肾上腺大量分泌皮质激素,把身体保持在极度兴奋状态。雌鱼把原来供给消化系统的能量和营养物也都用于产卵,以便尽量增加产卵数目。雄鱼为了争夺最佳产卵地点以便把雌鱼吸引过来而猛烈地争斗。把所有的能量、资源都投入到生育之中,在大功告成后就没有必要再活下去了。它们的尸体还能成为后代的食物。

   
和太平洋大马哈鱼不同,大西洋大马哈鱼并不做一锤子买卖。它们一生中能多次洄游、产卵,多达六次。虽然它们洄游的距离并不比太平洋大马哈鱼短,但是它们为返回大海小心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它们体内的皮质激素水平较低,这可能是其寿命较长的因素。不过,在经过几次洄游后,大西洋大马哈鱼也会得严重的冠心病。它们无法避免衰老,只是使衰老过程相对地延长。

   
还有许多鱼能够生存、繁殖许多年。例如石斑鱼和鲟鱼的寿命可长达150年。某些年龄极大的石斑鱼仍然能正常产卵,没有出现肿瘤或其他衰老迹象。它们不仅比大马哈鱼,也比哺乳动物老得更慢。为什么有的动物能够活这么长的时间,有的生命却那么短暂?我们必须意识到,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对生物体至关重要的是能留下、传播自己的基因,自身寿命的长短并非关键。因此不惜牺牲自己一次性地留下尽量多的后代,和注意保护自己细水长流地多次生殖,都是可以采纳、能够获得成功的策略。在后代的多寡和寿命长短之间,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找到平衡点。

   
脊椎动物中很少有像太平洋大马哈鱼那样生育后就死亡的,在鸟类和哺乳类中更是没有。这是因为鸟类和哺乳类对其后代不能只生不养,离开了父母的照顾,新生的后代难以存活。鸟类和哺乳类的父母也能通过多次生育而获得哺育经验,更好地照顾后面出生的后代,因此对它们来说,多次生育有额外的好处。在哺乳动物中,唯一一种生活方式与太平洋大马哈鱼有类似之处的物种是澳大利亚的小型有袋类袋鼯。和大马哈鱼相似,雄性袋鼯在生殖季节(在其一岁时)有异常大的肾上腺,分泌大量的皮质激素,适应激烈争夺配偶的需要。在过量皮质激素的损害下,几乎所有的雄性袋鼯都在经过一个交配季节后很快死亡。而雌性袋鼯会活得更长,许多在养好第一窝后代后死亡,有的能活到第二年。

   
许多无脊椎动物通过卵、蛹度过冬天或旱季等恶劣的季节,在合适的季节发育成熟,交配、产卵后死亡。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避免成虫浪费资源去对付恶劣的季节,而把所有的能量都投入到繁殖中。许多昆虫都采取这种策略,最极端的是蜉蝣。蜉蝣的幼虫可在水下生活数年,但在发育成成虫后,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必须完成交配、产卵然后死亡。蜉蝣从幼虫发育出来的时候,已有完全成熟的卵和精子,但是却完全缺乏嘴和肠子。它们已注定了无法进食,将很快死亡。蜉蝣的祖先生活于大约3亿年前,其中有的是庞然大物:翅膀可长达46厘米。它们也都有强壮的嘴,表明它们是可怕的肉食者。它们也应该有比现代蜉蝣长得多的寿命。从这种长寿的、肉食的庞然大物进化出现在短命的、不能进食的微小蜉蝣,表明短命同样能有生存的优势。

   
蜉蝣是昆虫纲的一个目,其他目的昆虫,也多次进化出短暂的成年寿命。有的成年昆虫甚至“有意”加速死亡。和蜉蝣一样,天蚕蛾成虫也不进食,在发育出来后的几天内交配、产卵。然后它们变得异常活跃,加速耗尽能量而死。在激烈运动时,其翅上的鳞片很容易掉落,使它们的形态变了样。这样,那些吃了它们的天敌就不熟悉它们的本来面目,有助于保护其后代在发育成成虫后少遭天敌的追捕。有的天蚕蛾成虫的味道不好吃,在生殖后生存的时间较长。它们翅上的鳞片不容易掉落,它们也不试图破坏自己的形态,相反地,它们的翅上有非常显眼的图案,用以警告天敌:别吃我,我的味道不好吃。

   
生殖在许多方面都增加了个体衰老的速度和死亡的危险。个体需要花费精力寻找配偶、保护领地、争斗、交配;需要有特定的器官、组织从事这些活动;需要花费能量用于制造卵子、精子,对雌性哺乳动物而言还要承担胚胎发育;哺乳动物和鸟类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照看自己的后代。所有这一切,都能增加体细胞的磨损,加速身体的老化。

   
生殖对许多动物的寿命长短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雌性甲虫和蝇类不生殖,它们通常能活更长的时间。有一个实验表明,如果把雄性果蝇和雌性果蝇分开喂养,它们的寿命都比混合喂养延长了。这对雄性果蝇更为明显。当雄性果蝇和雌性果蝇一起喂养时,雄蝇的翅膀特别容易因为求偶和争夺配偶的争斗而损伤,存活时间都不超过40天。但那些与雌性果蝇分开喂养的雄性果蝇,80%能活过60天。

   
在哺乳动物中,也有类似的情况。雄性袋鼯通常在交配后很快死亡,而那些没有交配机会的雄性袋鼯则可以多活2-3年。雌性红鹿如果把幼鹿抚养到断奶,就可能因为体内没有足够的脂肪用于过冬而死亡。而那些未怀孕或者幼鹿出生不久就夭折的雌鹿,更可能完全地过冬。而且,雌鹿的年龄越大,生殖带来的危险就越高。在10岁以前,哺乳雌鹿的死亡率低于10%,之后死亡率迅速上升,到14岁时超过40%。

   
幸运的是,生殖对人类寿命的坏影响似乎不大。相反的,承担了更大的生殖负担的女性,寿命反而一般要比男性长。但是不管怎样,有性生殖已决定了我们人类也无法逃避衰老、死亡的命运。衰老、死亡是我们为了基因的永生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经济观察报》2007.5.14)

 



我的“郁闷”:上海台“中医之辩”

14 05 2007年
   最近我在《SOHO小报》上登了一篇文章《我的“迷茫”》,引来许多读者也跟着我一起迷茫。其实那是编辑给的“迷茫”专题的命题作文,主题是讲讲自己在变革时代的迷茫。我没有觉得有什么迷茫的,所以给加上了引号。和“迷茫”一样被用得很滥的另一个词是“郁闷”。近日我到上海电视台参加“陈蓉博客”栏目的录制,倒是真的感到了有几分郁闷。

   
因为前一阵活动太多,我对参加这个节目没有怎么重视,所以没做什么事先沟通,只知道是个谈话节目,要对我做一个关于中医问题的专访。到了现场才知道原来是要和两名中医支持者进行辩论,一位是3月18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礼堂关于中医问题讨论会上已经交锋过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一位初次见面,据介绍是电台谈心节目主持人万峰。这个节目录制现场没有观众。

   
节目开始先由主持人简单地问了我一些问题,然后两个对手就上场了,由自称熟读我的博客文章的万峰首先发难,一口气控诉了我好几条反对中医的“罪行”。我一直在笑,主持人说我在冷笑,其实倒也不是,我是觉得好笑。我很奇怪怎么会找了层次这么低的一个人来谈论中医。他显然对现代医学乃至科学问题都一无所知,甚至还相信算命;他也对中医一无所知,甚至连阅读理解能力都很成问题(自称还是中文系毕业的),没看懂(或故意歪曲)我的文章,只是为了来标榜自己的爱国(其开场白是:“我是炎黄子孙,所以我热爱中医、拥护中医。”不过他在台下说过他的儿子是开发中医软件的),凭着嗓门大,凭着脸皮厚敢信口开河,还当着我的面捏造了我好几个观点(最好笑的是“方舟子说一吃中药人就会死”、“方舟子反对中医是因为他小时候嫌中药太苦、太难喝”),要打发这种人,对我来说实在是太容易了。

   
等到他控诉完,我准备一条条加以驳斥了,然而我第一条还没有说完,就被他打断。这种情形在以前有关中医辩论的节目中也出现过,只要我抗议或主持人制止,我总能把话顺利地说完。但是我低估了万峰的脸皮和教养。他不停地打断我的话,想靠胡搅蛮缠让我没法完整地驳斥他。支持人干脆不再制止,改叫何裕民发言。等轮到我反驳何裕民时,万峰又跳出来打断我,声称“你的话我必须打断!不能让你继续说下去!”、“老百姓都反对你!”、“你的观点我知道,观众也知道,我们不想听你说!”好像节目组把我请到上海不是为了听我的观点,而是为了批斗我似的。

   
我参加了这么多的电视节目录制,第一次碰到如此无礼、无教养的嘉宾。我听到台下工作人员说像是一虎一席谈,其实即使在一虎一席谈,虽然听众会起哄、嘉宾会抢话,但是还没有出现过嘉宾不顾对方的抗议和主持人的制止而坚决不许对方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情形,我也总能基本上把我想说的话表达完(当然后来被剪辑掉很多,有的地方显得不衔接)。看来这位万峰的目的就是来搅局的,根本不会在意什么修养、身份(也许他本来就没什么身份),我训斥了他几次都没有作用,和他比嗓门既比不过也太跌份,如果节目是在北京录制,我早拂袖而去了,否则和他吵下去不过是把自己降到了街头瘪三的水平。但是这是在上海,还得由节目组接待,所以我只能忍着。最后争取到的发言机会,主持人竟只允许我做一句话的总结,我想多说几句都被打断。

   
节目之后主持人对我说:“这种场面你应该见过很多次了。”我说:“没有,从来没有碰到像今天这样不让我说话的。”我在节目的后半部分从没能完整地表述我的观点和反驳,往往只开了个头就被万峰或主持人打断,憋了一肚子准备说而没有机会说的话,能不“郁闷”吗?在重庆“龙门阵”上,有一个听众对中医支持者说:“你们如果怕听到方舟子说话,很简单,用胶带把他的嘴封上就可以了。”其实还有个更简单的办法,就是找一个无赖来搅局、打烂架就行了。

   
事后我了解到,万峰现在是上海台谈话节目的常客,据说很受观众欢迎,有他参加的节目就会火爆。我可以理解电视台为了追求收视率就让什么素质的人都上台当嘉宾,但我难以理解上海的电视观众层次会如此之低,就像我难以理解会有台湾选民选出立法委员去立法机关打群架一样。

   
不过参加这个节目还有个小收获。何裕民被称为肿瘤专家,他在为中医辩护时总爱说他用中药治疗胰腺癌卓有成效。胰腺癌是最恶性的肿瘤之一,5年存活率只有3%,何裕民不久前接受《北京晨报》采访时称他在上海用中药治疗百余名胰腺癌患者,有近二十名活过了3到5年,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云。这次的节目中,他又举出这个例子,只不过数据变成了治疗过二百多人,有二十多人活过了3年。我对这个数据是很怀疑的,然后他自己无意中透露出的情况证实了我的怀疑。他在说医学也要有人文精神时,举自己的例子说,为了让我对胰腺癌的治疗效果获得公认,有人建议我对患者做活检确诊,但是我为了不想给患者增加痛苦,不做活检确诊。也就是说,被他治疗的那些“胰腺癌患者”,并没有被确诊为真正得了胰腺癌。病理学家纪小龙告诉我,不做活检,胰腺癌的错诊率高达30%,真正的胰腺癌患者没有一个长期活的。何裕民治疗的这些患者,有六、七十人可能根本得的不是胰腺癌,那么出现有二十多个人活到了三年以上有什么奇怪的?我们怎么知道这二十多个人的确得了胰腺癌?而不是因为其他疾病被误诊为胰腺癌?他的那个数据还有什么意义?面对我的疑问,何裕民居然回答说:“我们没有必要知道!反正这些患者活下来了!”那么我可以肯定,他的这个治疗效果永远不会获得公认,而只是他本人或中医支持者在自欺欺人。有医学知识的人一见即知那是在糊弄人,一般的公众就只有任其糊弄了。(比如,主持人显然误会了我对何裕民数据的质疑,她大概不知道或没听清楚什么“活检”,以为我们是在说有没有必要让患者知道自己得了胰腺癌,所以也附和说没有必要让患者知道)

   
何裕民教授的独创成果当然不止治疗肿瘤这一项。《发现中医》一书的作者简历称他为“多个学术领域的开创者或领航者,如心身医学、中医肿瘤学、医学文化学、比较医学、医学哲学、医学方法论、医学人才学(教育学)、营养学以及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医学、各家学说、亚健康等”,不过比起丁小平“大师”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2007.5.13
 



大家继续“迷茫”(五篇)

14 05 2007年
  写给新语丝“迷茫”的战友们

  段海新:http://blog.sina.com.cn/duanhaixin

  看了新语丝上5月10日和11日几篇“迷茫”的文章,也禁不住“英雄泪满襟”了。Orchid网友提到“我感觉我慢慢和这个社会疏远了,宁愿自己一个人背上包去旅行以冲淡我因为生存而每天装出的和人交往的那份虚伪.不知道我们还能走多久”……
文中的伤感、甚至悲凉,于我心有戚戚;也许有这种感觉的网友不在少数,看看我博客上链接的ID:杏林孤蝉、西风独自凉,……。想起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中的一句话:“真正的知识分子没有团体,而且也没有什么朋友”。
  与很多网友相比,我关注新语丝的时间不算太长。一年前老婆出国了,一个人的日子里,读新语丝几乎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忙的时候熬夜也要把漏过的补上。新语丝上关于中医、关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的文章我几乎每篇都读过,而且还看过不少网友推荐的参考书、新语丝网友的博客。潜水半年多,只是最近才开始浮出水面,并且开了自己的博客;因为从教育网访问新语丝太慢,还在教育网做了新语丝的镜像(虽然很少有人访问)。
  我和很多新语丝网友一样,业余时间多次与周围的人辩论中医、科学和伪科学、传统文化的糟粕等话题。尽管很多人接受了我的观点,但是仍然有人认为我“偏激”、“思维方法有问题”;甚至有同事在邮件里说我“带着使命感的光环”和“宗教的狂热”所传播的“所谓的科学精神”,实际上“离伪科学不远了”。
  在我所处的这个公认为“高素质”的人群中,在这个被胡耀邦认为“思想应该最活跃的地方”,我的经历尚且如此,新语丝上与我有相同心结的朋友的经历可想而知,感同身受。每次看到电视上方博士和一群骗子、一帮糊涂蛋辩论中医、辩论科学和伪科学的时候,总是佩服方博士的辩才和修养;输了官司却愈挫愈勇,更加佩服方博士这种执著的精神。
  老婆在美国和我刚好12小时的时差,互联网的技术让我们天涯咫尺,几乎每天都可以“面对面”的聊天。老婆感慨,“为什么你在国内的这一年,比我在国外的变化还要大?”;同时老婆也担心,你现在总是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国内社会,会不会感到悲观、影响心情?会不会改变你以前一直想留在国内的想法?
  恰恰相反。新语丝让我学会了理性的批评,我首先批评的是我自己。身为一个“丑陋的中国人”,扔掉以前的一些封建思想和私心杂念,反而让我比以前更加坚定、更加乐观了;对于以后应该走怎样的路,应该做个怎样的学者,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意识到,只有在中国才最能体现我存在的价值。于是向老婆自诩说,“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回到主题上,对有些伤感、有些孤独的新语丝战友们说几句话。
  首先,方博士,请不要迷茫。正是因为科学在中国没有市场,才充分体现了你的价值、你的可贵;正因为很多老百姓不理解你、很多庸俗愚昧的人辱骂你,你这个推销“科学精神”的反伪斗士、打假英雄,才值得我们这批新语丝网友的支持和尊敬。在电视辩论中,你专注地面对一个个老古董,别忘了背后还有支持你的年轻人,更别忘了电视外面还有千千万万的网友,我们都坚定的支持你。我个人更是毫不掩饰的在课堂上对我的学生们说,我是方舟子的粉丝、张功耀的粉丝,我是科学精神的粉丝。
  通过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方舟子和张功耀老师、以及很多真正的知识分子,已经感染了一大批人,我坚信即便我们这代人不能完全做到的事,我们下一代的人一定能够做到。科学在中国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大,骗子生存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那些老古董们行将作古,他们的衣钵和他们早已腐朽的大脑会一起带进坟墓,没有人继承了。
  其次,新语丝的各位战友们,请不要迷茫。如果我们周围的人都能很容易地认识到中医和中药的害处,知道如何辨别科学和伪科学,我们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我生活在美国,告诉美国人中医是伪科学、中药有毒副作用,倒是没有谁会反对你,可是有什么意义?
  不过,在与你周围的朋友辩论时,也要理解你的朋友。我们今天的认识不是与生俱来,别人没有像我们一样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认识中医、认识什么叫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混蛋的传统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对很多人都已经深入骨髓,成了一种不需要证明、不需要思考的常识,这不是我们几分钟、几十分钟的辩论所能改变的。
  但是并非我们所做的事情毫无成效,你对周围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即便他们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他们以后再看中医、吃中药时也会三思。即便不是所有的人都赞同你,但是能够影响一个算一个,总比没做要强。
  还有一点,中国人的“面子”很重要,有时他们明明认识到了“是非”,却强词夺理、颠倒黑白。老祖宗的脸,也是我们的脸;你如果说老祖宗错了,他自然脸上无光。两千年的传承下来的谬误我们这代人都要死扛着,要让他们轻装前进,却没那么容易。所以,即便他们说你“有病”,但在他们内心里,自己原来所坚持的观点,也许早就土崩瓦解了。至少,我周围的很多亲友、同事、学生都已经相信中医和中药是不科学的东西,尽管他们还不都能理解我要传播的“科学精神”。
  Orchid网友,请不要因为他们说你“有病”、或者你觉得他们是“糊涂蛋”就离群独索,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对那些特别“好面子”、又是“糊涂蛋”的朋友,就不要讨论科学问题了。你毕竟不能剥夺人家心甘情愿做“糊涂蛋”的权利吧!
  我也曾孤独,但是正如“个子的BLOG”中所言,“我们不是一个人”!虽然我们素昧平生,记住的只是一些ID,虽然我们不是什么团体、我们“无组织无纪律”;但是我愿意把新语丝的网友称为“战友”,是因为我们都在用同样的精神,挑战蒙昧、打击虚假、与阻碍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黑暗势力作战;我们有邹承鲁这样伟大的灵魂,我们有方舟子这样的书生剑客,我们有老当益壮的陶世龙先生,我们有宁折不屈的张功耀教授,我们有司马南这样铁嘴钢牙的辩才,……
想一想我们的战友,你会为身在这个阵营里而感到自豪!
  如果周围的人们都能接受我们的观点了,我们的使命也就完成了,新语丝的存在也就没有今天的现实意义了。真希望能够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天。那时儿孙们也许会感谢我们这代人,虽然我们没有能力给他们争取到一个民主自由的、长治久安的社会制度,但至少没有给他们留下老祖宗太多的毒药和太多的紧箍咒。他们也许还会记起我们这个年代曾经有个张功耀、方舟子、何祚庥,有一批新语丝的网友整天干着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但愿那时,“方老先生”不会像今天的何老先生一样,老了老了还被一群轮子围攻;能够有心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安度晚年。
  最后想起青帝的Blog中的一篇文章,“每个人都是一个火种,你点燃了谁?”科学在中国的今天,不再是被扔在雪地里的一块木炭;我们虽然弱小,我们不起眼的努力,在一点一滴的改变着我们的时代和社会,文明与进步是任何强权都不能永远挡住的。
  与新语丝的网友们共勉。

  真的不值得迷茫

  作者:猪头三

  老方看来真的很难受啊.
  我现在还在做个半工半读的学生(很荣幸的算是老方的校友,呵呵).而且做得几乎全部都和国内没有关系的东西,但是那种无力感总是包裹着我们公司的几个人.
  中国好像真的没救了,几乎我身边的所有人都在谈论着出国,不管是退休教授还是大一新生,好像都不由自主地感到了灾难.
  说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年收个税,老板忙得腿都断了,最后不得不按照12万的最低限度报税.前几天老板出去吃饭,才知道他认识的几个人都没报,他自己找的人不对.
  以前看清代一个笔记,说福建地区”斩白鸭”的故事,那时候年轻,认为现在的社会就算是有轻判的也不会有人顶罪.直到去年我才动摇了,我老家的舅舅从湖北跑货回来,说在襄樊(一说是武汉,他也是听说,有湖北的说一下)一个案子,凶手家里花了120万上下打点以后,用一个得了肺吸尘病的民工顶了罪,至于民工家里能得到多少不得而知.
  我看历史,古希腊古埃及斯巴达以及匈奴这些曾经强大的民族完全的被人消灭了,古罗马帝国也被人从意大利赶走,近一点的土耳其帝国,还有苏联的完全解体,一个政权或者说一个统治团体被消灭或者瓦解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不过是有的激烈一点(如第三帝国)有的和谐一点(如苏联).
  中国会不会走上这条道路?看历史书上国家分裂以后民众的惨状让人恐惧,虽然五四近百年了,我总感到我们没有变化,甚至我们现在退化了,我们现在能搞得出第二个五四么?那时候还能上街游行,现在我们半夜躲在家里换着代理码字.未必完全是我们没种吧.
  可能老方这样的人,在国内国外都受了很好的教育,认识到了现代科技文化的发达,自然认为国内和国外有差距,但是可能还是有些乐观了,等到看清了国内的情况,不迷茫反倒不对了.
  就如同我们去年制作出一套很简单的财务软件(简单的都没有脸介绍内容),结果我兴高采烈的拿到我老爸单位去,结果他们第一句话是:”要这玩艺干吗?”第二句说:”哎呀,怎么用阿.”
  我半天气的没说出话来,怎么走出门都不记得了.当时我就想是不是这些人没有长脑子.那套东西送给了新开的软件院,给他们的学生当工程课的教学源码用了.
  不知道怎么写了好多,不知道沙发还有没有了.
  真的不值得迷茫,说不定老方以后能看到更多你想不到的事情呢.
  保重身体.

  为何大家迷茫?
  ——支持方先生继续战斗!

  比尔

  看到方先生感到迷茫的文章,十分感叹!俺也感到迷茫,凡是正直的中国人都迷茫了。
  为什么?因为方先生和俺都遇到了中国历史上重复出现的问题:体制和人的素质,包括俺自己,都是最大的对手。
  改变体制,要从体制内外来考虑解决;人的素质,要靠多少多少年的国民教育;俺要从自己做起。
  突破口是唤起民众,关键是目前许多许多精英或他们学生或向他们学习和向往的人都不愿站出来,虽然他们内心也支持方先生,都关心新语丝上揭发的许多案例,但有多少知情者站出来?甚至,目前一些精英也造假或纵容造假,圈子里潜规则也会使不少新语丝支持者害怕或很难开口了。在急功求利的社会里更是如此!
  处在风口浪尖前哨的,是俺钦佩的方先生,他知道所有面临的形势,从他文章中俺同样看到了一个站在岸边、凝视着有希望的前方而深思今后如何继续斗争的硬汉子!
  俺永远支持您,方先生!

读方先生“迷茫”有感

hls83

  方先生,您好,看了您“迷茫”和几位战友的大作,我陷了深深思考,我是因为中医药问题之争,才接触到方先生和<<新语丝>>,现在我每天必看<<新语丝>>,里面的大多数文章,我都很支持,主要是因为上面的文章有理有据,而且很理性,让人信服。可以说是<<新语
丝>>使我更理性,也更乐观,因为在咱们国内一些自认为是常识的东西,比如中医药,眼保健操,不管有没有科学根据,反正咱们民族基本上没有敢说”皇帝没穿衣服”的人,只有方先生及一些”壮士”,才严肃地理性地去指正,虽然要使咱们13亿人民,都一下子转过弯来,信奉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一步一步的来,也只有这样,咱们民族才有希望。

  请方先生和各位同仁,引用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句子,“不要忧郁,不要愤概,一切都是暂时,转瞬即逝,让过去的变得更加可爱”,以此共勉。

  不知道方先生什么时候来广州,讲讲中医药的问题,不过,恐怕整个广东省(广东省是提出中医药强省计划)不是很欢迎你哦,不过广东省的中药做得还是很有特色哦,比如很多中药用来煲汤,味道还真不错,而且“王老吉”凉茶也很不错,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假如中药不是当“药”来给病人治病,而是开发成药膳和凉茶之类的产品,还真不错。

  如果有机会的话,请您吃早茶。

让我们相互鼓励着走过长夜

冯俊杰

   
我已经养成习惯了,但凡因为中医气愤,或者因为某学术造假新闻的恼火,就来新语丝发发牢骚。这次还是来发牢骚,倒没注意到方舟子在博客上写了《我的”迷茫”:科学为何在中国没有市场》。
   
这么多年坚持下来了,再坚强的斗士,也是需要力量支持的。孤军奋战太过悲壮了。我想这也不是支持科学支持方的多数人愿意看见的。到现在的地步,支持就不能够默默的了。大伙该吭声了。因为我不止看见方同学文章里的倦怠和无奈,也警惕到自己情绪的灰色沮丧,还看见了站在同一原则上的”朋友们”的悲观:

  我不相信中医,也不服用中药,这点得益于方先生的系列文章和演说。
  我可以说服我倔强的老婆尽量不去服用中药,包括她经年服用的乌鸡白凤丸——事实说明服不服一个样,经前两天的小腹疼痛是改不了的一个事实。
  但我却阻止不了我才过两岁的宝贝儿子因为有些便秘,或舌苔厚重去服用黑乎乎的中药丸子和粘稠的散剂,原因才于儿子是由德高望重的岳母所带,她的经验就是懿旨。
  我时不时会把某中成药里搀了西药的新闻讲给她听,以把她从对中药迷信的泥潭里拉出来,但见效甚微。(支持方舟子的人)
  路边有人玩翻牌的把戏骗钱,我暗示上当者,不仅招来托儿的怒骂,还招致上当者的白眼。————迷茫。
  现实中的迷茫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我还是在努力。
    
——————————

    
我现在是个写小说写散文的作家,读书时期写过一些新闻评论和随笔,愤青过,现在也就剩给新语丝投点稿的激情了。煽情是常常有的事情。情感丰富这个特点,一直是有点小小自嘲的。不过现在我倒不觉得煽情不好了。要看是为什么煽情。自从涉猎了一些心理学,在心理科学普及杂志做了3年编辑后,大有改变。在至深的悲哀后,还是要奋力振作的。鼓舞还是能够给人以力量的。煽情之后的情绪宣泄,能够让人获得心灵的喘息,更加坚定。
   
在悲哀之后,还是为我支持的人来点鼓励吧。老方不也曾是个文学爱好者,也写诗歌什么的啊!文学在鼓舞斗志上,还是有效果的。不止是老方,也与所有有过心灰意冷情绪的朋友共同勉励。
   
让我们相互鼓励着走过长夜,科学光辉照耀的社会会到来的。尽管在到来之前的夜晚相当漫长。这个时代的主流走向仍然是崇尚科学的,虽然需要时间和耐心。老方的迷茫不也加了引号?那说明不是原则动摇的迷茫,只是战斗疲倦的迷茫。
   
附上一首诗歌旧作,这个在新语丝网刊发过的。现在我在末尾添加一句话。当然肋骨已经拆下

     ·冯俊杰·

 当然肋骨已经拆下
 做成了火把
 当然火把也会熄灭
 残余下骨灰
 燃尽的骨灰,洒进河流吧!
 河流继续黑暗,而道路仍然漫长
 踏着昏黄的积雪
 这深藏周纳的世界
 仍然广大
 心中的神话
 或许就要遗忘
 泪水不再有重量和力量
 光芒终归要散去
 种种呼喊最后
 也会声嘶力竭
 连微弱的回音也渐渐消失
 但微笑已经留下
 因为这路,是那样的漫长
 那致以无上敬意的人
 不再回头
  让我们相互鼓励着,走过长夜
 



方舟子质疑“虚假宣传” 蒙牛称生产的皆放心奶

14 05 2007年
记者 李明思
2007年05月13日 法制日报

  近日,蒙牛集团为旗下的高端低脂牛奶产品———蒙牛特仑苏低脂牛奶的亮相,在第七届博鳌经济论坛举办了“金牌牛奶———特仑苏人生”答谢酒会。与此同时,知名反伪科学人士方舟子抵蓉城,此行目的是为宣传新书《科学成就健康》,却始终没有忘记的“老本行”,在当地开办了一个小时的科普讲座。他“指名道姓”再一次“揭露”蒙牛推出的高端牛奶(特仑苏OMP牛奶),论证其“造骨牛奶蛋白(OMP)”是一种在学界研究多年的蛋白,蒙牛只不过换了名字,这种蛋白并不具有该公司在宣传中所称的作用。

  方舟子对《法制日报》记者表示:“这就是一个保健骗局,生物医学的专业人士打着科学旗号做虚假宣传,商业宣传也不能这么浮夸虚假,否则还要广告法干什么?”

造骨牛奶蛋白实为IGF-1

  蒙牛的官方网站和新浪网的宣传页上完整或部分写着:“蒙牛乳业通过对国内外技术的研究,发现了造骨牛奶蛋白,这种蛋白在有效提高人体骨密度方面具有独特的机理和效果,并给这种蛋白命名为‘OMP’,此蛋白可增加人体内‘成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促进骨骼合成代谢,从而有效促进健康骨骼的形成,促使骨量增加。”

  方舟子有些无奈,解释大部分的人都在支持自己,所以他会用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真相。他强调:“《新语丝》论坛原就有人猜测‘造骨牛奶蛋白’可能是IGF-1,我随后查阅了国内外的相关科技文献,并没找到OMP的相关研究情况。3月28日就在博客上发表文章《以“蛋白”的名义》抨击特仑苏宣传误导公众,4月2日再次发表博客文章《蒙牛特仑苏牛奶中的“造骨牛奶蛋白”究竟是什么东西?》,认为OMP就是已在国内外研究多年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蒙牛特仑苏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因为IGF-1也是含有70个氨基酸,分子量也是7649道尔顿,‘功能’和OMP的功能相似。”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士刚坦言,他并不会购买“特伦苏”牛奶来喝:“退一步来说,如果真是蛋白质的话,所有的蛋白质都将在消化道中被消化、降解成氨基酸后才能被人体吸收,而不可能直接进入体内发挥其‘造骨’功能。牛奶含有丰富的钙,喝牛奶能帮助人体增强骨密度,并不是所谓的造骨蛋白在起作用。”

  “任何声称能用特殊蛋白质有益身体的口服保健产品都可以视为骗局,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顾名思义,其结构与胰岛素相似,是一种具有胰岛素一样的功能的激素,也参与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DNA合成,对人体几乎所有细胞———当然包括骨骼细胞———都能产生作用,参与骨代谢不过是它众多作用之一罢了,岂能单单把这一次要作用拎出来,并改称之为‘造骨牛奶蛋白’。”方舟子侃侃而谈。

OMP检测并没有科学依据

  7年来,蒙牛平均9天申报一项专利,平均6天就有一个新产品问世。蒙牛称中国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委托国家有关权威专业机构对这种蛋白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动物和人体的临床实验,实验证明:“OMP在增加骨骼密度,防止骨量丢失方面具有作用。”这个“证明有效”至今还印在特仑苏的包装上。

  蒙牛集团公司法律顾问、法务部主任刘信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强调:“确有此事,这也进一步说明我们质量很好,有权威机构的保障,现在网络上某些人宣称的并不是事实。”

  曾有媒体报道“蒙牛”确实对实验鼠、人体进行了实验,持续时间约半年左右。在特仑苏官方网站页面上,蒙牛液体奶本部研发部技术总监母智深在介绍实验的过程中,显然没有提到曾对人体进行的试验。不过,其中有一句话却是这样写:“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提示:OMP可能增加绝经期前正常女性的骨量和骨密度,对预防骨量丢失和骨质疏松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于这一点,一些专家表示不能认同:“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功课,不知道老鼠的实验是否严密,但也不能因为老鼠骨密度和骨量有增加就认为对人体也具有同样效力。所以OMP声称增加骨骼密度,防止骨量丢失方面的作用,显然并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何士刚分析道。

  “消费者要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怀疑、理性、实证的科学精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不要相信‘神奇功效’,不要相信所谓的‘科学术语’,不要相信有利益关系的‘科学家’、‘权威鉴定机构’和名人、患者的证词。”方舟子这样提醒道。

“私下沟通”各执一词

  对于方舟子此类言论,刘信语气不屑地说:“对此人并不熟悉,身上所披的‘打假’光环,都是看准了国内的大名牌来忽悠,城乡结合部真正的造假却不闻不问,很显然,全都是为了个人利益。”

  质疑声中,方舟子曾自陈“打假”完全是一分钱不赚,还要倒贴调查成本在里面,与“王海”打假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不同。“蒙牛曾通过各种关系试图和我联系做私下沟通,但我拒绝了,我不愿意和任何被我批评到的企业做私下的沟通,如果是公开的讨论我则愿意。”方舟子对记者毫不讳言。

  但此话遭到了刘信的严辞反驳,他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的依据在哪里?公司内部也有正规的程序。蒙牛生产的都是放心的牛奶,并不需要此类无谓的接触。以前打假公司也来找过我们,我们都没有理,公司中我们负责的就是打官司,如果他有这方面的想法,可以找我们。当然,善意的建议我们还是欢迎。”

 



转:《丁祖诒文集》心得

12 05 2007年
  《丁祖诒文集》心得

  作者:官中人

  前日给老板办公室打扫卫生,无意间发现过期的报纸堆里有一本厚书,以为是本XX年鉴之类的书抽出一看,哎呀,额滴神啊,原来就是许多报刊、网站上所说的“一部含有论文、美文、致辞、访谈、评论在内的50余万言、图文并茂的文集”——《丁祖诒文集》啊。这样一部“丁祖诒‘用他的专业为文,用他的理想为文,用他矢志不渝的奋斗为文,用他的一腔热血为文’的经典之作,也可谓是书写西译这部巨著的如橡大笔,是书写民办教育这部巨著的如橡大笔。”,“可谓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部破天荒的经典文献,也是一部引领中国民办高教发展航向的不可多得的巨著,是成功的民办高教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怎么会在这里呢?对了,俺老板是陕西省政协委员,忝与丁先生同列(不在一组)。

  想起来新语丝网友中有人想拜读,有人想买来用于解忧,既然本人有幸能看到真迹,实在应该将其中的精华隆重推介给大家。本文以上及以下所有引号中内容均有出处,本人保证所有引文与原文无异。并附本人初步心得。

  先看版权页:

  “《丁祖诒文集》,主编安然,责任编辑高梅,出版发行未来出版社,地址西安市丰庆路91号,邮编710082,印刷西安新华印刷厂,电话(略),版次2006年8月第一版,2006年8月第一次印刷,开本16K,印张32.25,字数535千字,书号ISBN7-5417-3266-4/I588,(国际标准书号,绝非假冒的国际刊物),定价177.00元,(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再介绍内容:

  全书500页码,确实是“一部含有论文、美文、致辞、访谈、评论在内的50余万言、图文并茂的文集”,不能说每页都有丁文豪的肖像,但是说每三页中有两页就有丁大师的肖像绝不会少。令我感到新颖的是17厘米宽的页面上,切口侧5厘米没有正文,只有短短一两句话(应该是精华),其余是空白,估计是给读者写学习心得留的地方。

  借用“周大鹏,西安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在评论丁先生的大作《西班牙随笔》时的一句话:“请读者原谅我大段引摘作者的文句,因为这样做比我转述更显得明晰有力”。

  “丁祖诒其人”(序之前彩页内容,共22个●)

  “●2001年,作为中国教育界的唯一代表亲赴莫斯科。成为应邀赴莫斯科申奥助威的中国民办教育第一人”

  心得:申奥助威是什么意思?是去申奥还是去助威?

  “●2002年6月,世界五百强在西译举行专场招聘会。北京一家公司以年薪40万聘西译大三学生,全国各大媒体抢先报道,《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作了报道,由此也引起了《北京青年报》的“好心”质疑,丁祖诒执掌法律利剑斩妖除魔,最终,胜诉在西译,此真乃丁祖诒又一惊人之绝唱。”

  心得:最近大陆股市火爆,有个叫杭萧钢构的上市公司和一个听上去来头不小的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一份在安哥拉共和国的“天价”建设合同,合同价款344亿元、占该国GDP的14%、外汇储备的2/3。这个故事听过吧?杭萧钢构的老总真应该向丁祖诒好好学习,执掌法律利剑把中国证监会、诸多新闻媒体和记者告上法庭,谁让他们向冲出中国、走向非洲的中国企业伸出黑手呢?

  “●2002年7月,没有上过大学的丁祖诒,却被北京大学邀请做了“公办民办共筑中国教育辉煌”的演讲。国学大师季羡林亲切约见丁祖诒并高度评价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使他完成了中国顶尖级民办大学和中国顶尖级公办大学的历史性会晤,也是在同一年,他带领他的教授团应邀赴世界顶尖级大学——美国哈佛取经布道。”

  心得:到美国哈佛取经布道,那是比与北大会晤更高的档次。愿闻其详。

  “●丁祖诒以他在中国民学的不争地位和其巨大的人格魅力,引起了世界的关注。2004年,先后获得八项国际殊荣。此年,美国《50州高等教育联盟》一个民间机构把他们评为最受尊敬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排名第十,丁祖诒被排名为最受尊敬的中国大学校长第二名,孰料“枪打出头鸟”,竟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硬汉丁祖诒以法律的利剑,经过长达8个月的殊死搏斗,终将兴风作浪的鬼魅魍魉打得粉碎,又一次捍卫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尊严。”

  心得:建议列入小学毕业语文考试改错题。

  “●2006年5月21日,丁祖诒在京荣获中国管理科学院、中央教科所、中国科协教育专家委员会等六部门“首届全国教育管理科学人物奖”中的“卓越成就奖”。获此殊荣的还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八所高校校长。”

  心得:评论见(XYS20070510)。

  “●正如有人说的,丁祖诒当之无愧地居于中国当代民办教育家的王者地位,但鲜为人知的还有他才情并茂的文学家气质,条分缕析的学者风范,机智敏锐、幽默风趣的外交家风采,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政治家气魄,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改革家胆略。”

  “●丁祖诒,这个不平凡的名字,西安翻译学院,这个不一般的学校,是因为丁祖诒的不平凡才有了西译的不一般,还是因为西译的不一般才有了丁祖诒的不平凡。西译已成为了丁祖诒的象征。丁祖诒已成为西译的灵魂。”

  心得:完全赞同最后一句话。不过仍建议列入小学毕业语文考试改错题。

  “●丁祖诒,一个创造神话的人、一个神秘的人、一个神奇的人,一个不可思议的人,在大洋彼岸,在五大洲让人震惊。他已成为一个标志、一个时代的标志,他对中国民办教育的贡献终将载入中华民学的史册。”

  然后是著名评论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的序。

  第3页至第80页,美文篇:《低头无心亦凌云》、《西行申奥漫记》、《希望在延伸……》、《十周年校庆抒怀》、《由“下岗”所想起的……》、《阳光下的闹剧》(简介:“20世纪90年代末期,终南山下一夜之间竟冒出一个“焦点”人物。他以“神医”自居,非法行医,招摇过市,且有大红大紫之势,此人便是胡万林。位于终南山脚下的西安翻译学院深受其害,院长丁祖诒为了校园的环境,为了孩子们的利益,在陕西是和“神医”大骗胡万林叫板的第一人。”)、《笑洒西译》、《西译的动力
民学的丰碑》、《足迹》、《西班牙随笔》。其中第54页以后是各位文学大师对《西班牙随笔》的评论。

  这些美文网上都可查到。

  第83页至第171页,论文篇:《论中国民办大学的态势》、《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促进西部大开发》、《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对人类科技进步与和平的贡献》、《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民办高教历史航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探索社会力量办学新路》、《创造机遇
迎接挑战》、《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西译模式》、《论加入WTO后的中国民办高教》、《对高校周围“热”环境的“冷”思考》、《民办独立本科院校亟待重新审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前的思考》

  个人认为这些文章中有些还有点实质性内容。有些看标题就知道文风和内容了。

  第175页至282页,致辞篇:《公办民办共筑教育辉煌》等25篇,可在网上查到,不再罗列。

  第285页至第438页,访谈篇:《激情勇士丁祖诒》等13篇,可上网查阅。

  第441至第500页,评论篇:《为民办高教鼓与呼》等5篇。

  这5篇文章的稿费可不能给丁著者,都是别人评论丁标志的文章。

  精彩片断一:

  第67页一幅小照片,说明为“丁祖诒与外交部长孔泉友好握手”。

  心得:

  出于好奇,我登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网站中的历任外交部长为:周恩来、陈毅、姬鹏飞、乔冠华、黄华、吴学谦、钱其琛、唐家璇、李肇星。现任外交部长是杨洁篪。

  不过我不说“丁祖诒与外交部长孔泉友好握手”是子虚乌有。因为假如我这样说的话,丁院长和西译很可能会把我以及新语丝告上关中的某法院。而关中的某些法院将会支持原告的下列理由,按照这些法院以及另外一些法院已经作出的判决那样,判决我支付赔偿:1、外交部存在、孔泉存在,因此外交部长孔泉存在,因此“丁祖诒与外交部长孔泉友好握手”不是子虚乌有。2、在网上收集的材料没有到有关网站和原告等处核实,无法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3、《丁祖诒文集》的内容不是原告提供。

  精彩片断二:

  第245页:

  “盛夏的果实
  ——在八项国际荣誉颁发盛典上的答谢辞

  ●2004年6月5日,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众两院、美国五十州高等教育联盟、英联邦教育联合委员会、加拿大皇家独立教育评估委员会、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商学院等机构在对西安翻译学院进行考察、评估后,分别授予丁祖诒院长“杰出管理大师”“首家最值得研究的中国民办大学”“中国大陆最佳民办大学”“美国加州荣誉市民”“美国加州杰出贡献人士”“美国加州蒙特利公园市荣誉市民”“非英语国家终身教育成就奖”“最受美国高校尊敬的中国民办大学校长”八项国际殊荣。世界为中国喝彩,世界为西译喝彩,世界为为中国赢得尊严和荣耀的教育家丁祖诒喝彩!

  尊敬的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金永健大使,
  尊敬的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全国政协侨务委员会张伟超大使,
  尊敬的中国外交部翻译室主任任小萍参赞,
  尊敬的陕西省外办涉外管理处贾明德处长, 
  ”(下略)

  心得:我孤陋寡闻,不知道“大使”和“参赞”是什么样尊贵的头衔,为什么在各种场合下都能戴在别人头上。

  精彩片断三:

  第263页一幅小照片,丁院长与一人握手。照片说明“美国驻华大使金大友赠礼”。

  心得:第262页是“尊敬的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主任金大友(Darell
Janks)先生”。不说什么,理由同前。

  精彩片断:第266页:

  “2005年10月30日“西译之夜”晚会转回学院主场,丁院长面对几万西译学子怀着满腔激情地上台连续问了“七问”!!每一问都与现场学子共鸣,每一问都引起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是哪“七问”呢?Look and listen here!原来是——

  “什么叫一流?什么叫风靡?什么叫震撼?什么叫盗版?什么叫原声?Look
and listen here!什么叫享受?什么叫沸腾?”

  心得:何等的气魄!试着共鸣一下。

  (本人声明:文责自负,欢迎转发)

  转两篇网上查到的文章:

  每日专栏
  [红楼梦遗]清客相公们
  2007-05-03 12:34:45  
来源:南方都市报   

  王小山专栏
  却说贾府盖好了大观园,贾政带领着子侄清客相公们走了半圈,试着让贾宝玉给各处匾额起些名头,撰些联语。宝玉便卖弄起来,无论他怎么拟写,清客们都是“轰然叫好”。他说点什么,清客会评道:“是极,妙极!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

  贾宝玉原是有些才情的,但围着贾政的清客相公们想来不至于像没见过世面的人。他们之所以叫好,原因不是为宝玉的文字真好,应该还是因为他是贾政的儿子。

  为宝玉的文字叫好毕竟还说得过去,他的文字大抵不坏,现在的清客们可就不管这些了。西安有个叫丁祖诒的,据说是一家民办大学的校长。其人如何不知道,其文字之惨不忍睹是读过高中的人都看得出来的。比如这样的话就出自这位校长的文章:50万平方公里才4300多万人口的西班牙,只不过比陕西省稍大些。我怎么都想不通,只要继承中世纪古罗马角斗士斯巴达克斯的血统,就也曾向世界发出“日不落帝国”的震撼。(请中学生朋友们领会其意思,并改成正确的汉语。)

  这位丁校长出了文集了,这并不邪门,邪门的是在文集发行的座谈会上,很多作家真把自己当清客了。著名诗人雷抒雁甚至说:“我读他这本书,我不是当作散文、文学甚至是文集去读,我把它当作《论语》去读。”而在丁校长负责的那个学校的网站上,列有其他部分人的评论标题如下:张同吾:给潜在的精英一个平台。阎纲:兴学者仁,仁得寿。蒋巍:仁人志士丁祖诒。曾镇南:一部实践教育家的文集,一场教育革命的风暴。丁校长如果像宝玉,还残存点自知之明,总应该——羞愧一下吧?

  2005年度十大厚脸皮名人排行榜
  NO.2 丁祖诒 脸厚指数:★★★★★
  怎么你没听过这个名字?不会把,看看下面这些头衔:
  全国性
  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东方之子”
  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三、中国教育家协会推出的“中国杰出民办教育家之首”
  四、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特聘的“荣誉教授”
  五、中国青年报社评选出全国唯一的“中国民办高教终身成就奖”

  六、国家人事部人事科学研究所特聘的“终身研究员”
  七、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的“终身研究员”
  八、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推出的“中国十大民营科技实业家之首”

  九、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推出的“中国民办学校特殊贡献奖之首”

  十、香港文汇报推出的“华人百杰之首”
  十一、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大杰出人物之首”

  十二、中国记协评出的“中华全国十大新闻人物”
  十三、荣获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12届国际和平周活动的“特殊贡献奖”

  国际性
  一、日本NHK国家电视台推出的“亚洲名人”
  二、哈佛大学哈佛商学院授予的“哈佛杰出管理大师”证书
  三、美国加州议会参议院授予的“美国加洲荣誉州市民”证书
  四、美国加州议会众议院授予的“美国加州杰出贡献人士”证书
  五、美国加州议会授予的“美国加州杰出人士”铜牌
  六、美国蒙特利公园市政府授予的“荣誉市民”证书
  七、美国50州教育联盟授予的“最受美国高等院校尊敬的中国民办大学校长”证书

  八、英联邦教育联合委员会授予的“非英语国家终身教育成就奖”证书

  九、英联邦教育联合委员会授予的象征皇室荣誉的“纯金玫瑰国花奖”

  十、美国五十洲高等教育联盟中国大学校长排行榜,西安翻译学院排“第十名”

  十一、2004年度最受尊敬的大学校长评选丁院长排“第二名”

  怎么样该认识了吧,没把你吓到吧?不用怕,这只是西安翻译学院院长把自己的头衔不管三七二十一专门做成个版面放在学校主页上的东东,当然有关其人的各类宣传还有很多这些虎皮大旗,不过多是唬人的,没几样是真有价值的。国内的奖项造假大家有目共睹。我的一位同事只不过公开发表了一篇科技文章,没几天各类机构就陆续来了不下十件信函,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只要你出多少多少钱,就可以上什么什么名人库。不过这位丁院长排行大多是“…..之首”,看来出的钱也是最多才行,当然也可能是丁院长托姓氏笔画只有两画的福,不小心排在了首位。国外当然更要认钱,摘录几句‘所谓“美国加州荣誉州市民”、“美国加州杰出贡献人士荣誉证”、“美国加洲杰出人士”、“蒙特利公园市荣誉市民”等项奖含金量等于零,在美国,颁发“荣誉市民”是地方政府的常规工作,政府事先不会做任何调查,只要有人向州政府、市政府申请,政府就都颁予。发抡功早就掌握了这一套把戏,其教主所获得的“荣誉市民”称号要比丁院长多得多’,花多少钱偶就不知道罗。那个英联邦教育联合委员会也是个国内从没听说过的东东组织,但你不花钱,他大概不会追着给你发证书吧,他开善堂的啊?偶就觉得偶家隔

  壁牛大婶办的外国语幼儿园世界一流,你怎么不不来发个奖?什么“美国五十州高等教育联盟”授予的两项荣誉,纯属造假,证据确凿,网上有很多报道评论,不在赘述。不过看着那两张蹩脚英语的假证书,还是要可怜西安翻译学院的那几万名学生,你们就是在这样的水平下学习,一年7、8千学费就这样被这位校长骗去买荣誉了?西安翻译学院也不是第一次造假新闻了,两年前就炒出过什么一个什么奶厂年薪40万预定它一个大三的女生的新闻,举国哗然。不知道记者去跟踪了没有,那个什么厂和什么大三女生现在的结果是什么。

  这个丁院长,从一个中学老师变成了个几万人的民办大学校长也算有头脑,怎么钱捞足了,荣誉嫌少了?拼了命地往自己脸上贴金,他XX的,不是有虚荣心上瘾的变态倾向,就真正是脸皮厚得前无古人,前无古人呐!

  世风日下,中国教育万万不能毁在这类人手上!
 



帮助西安翻译学院上层次(五篇)

12 05 2007年
  西安翻译学院的学生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myw

  由于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招聘人才,编辑部主任马先生竟然定下规矩,西安翻译学院的不要。我非常奇怪,这算什么规矩?编辑部对于学校出身向来并不在意,只注重真才实学。所以,我们的优秀编辑大多出自普通院校。马的答案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都被洗脑了,不适合我们这种需要独立思考的工作岗位。

  大概14年前,我在古城西安念大学,当时就知道有这么一所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那时候还没有这么火。陆续有认识的人也就读于那所学校,知道该校校长丁先生的确不凡,把学校搞那么大,心生敬畏。这几年,由于对新语丝的长期关注,也经常看到有关的新闻。最近半年来,看了丁院长的博客,以及官司的进展,让我不得不对马主任的决定表示支持了。一所大学,尤其是把目标定格为东方哈佛的大学,如果在这样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下发展,是没有可能变成哈佛的。创业校长的威望,真的不需要靠这种个人崇拜式的洗脑来取得,我觉得丁校长作的有点过了头。也许能够成就一个人,但对于交出昂贵学费,希望有所收获的学生来说,真的很糟糕。

  丁校长文集我看了几篇。自娱自乐出版了,也就罢了,这年头出本书很容易。非要炒作成如此高度,实在没有必要。那几个硬伤,还被重新解释,真是越描越黑。不提硬伤,一般行文都很不像话,丁校长中文底子实在不行,真的没必要写文集。人都有长处,都有短处,丁校长您办学办成产业,成功是明摆着的,尽管我对其教育理念不敢苟同,但是不能抹杀其显而易见的个人事业成功。这是丁的长处,何必要拿自己的短处去与那些只知道在新语丝写些无关生意痛痒的臭书生们一争短长呢?一般看客大都是很明白的,最不济他们查查字典也知道红杏出墙和万马齐喑的意思。把媒体告倒了,也罢,谁让您会打官司呢,但是把所有的中文字典都要整臭,就不容易了啊。难道接下来还要由西译花钱出版一本丁氏中文词典?

  从技术的角度看,丁校长应该聘请一个高明的公关公司,要舍得花钱,不要让现在的几个身边的帮手耽误了,他们的水平实在太低了,从最近一篇反击“红杏出墙”的文章看,其作者的素质低得令人吃惊。成功人士也要依靠成功的高素质的团队。

  成功的人也许不容易听进去那些逆耳的话,丁校长大致也过了耳顺知天命的年纪,多从批评声中汲取正确的因素是很重要的。

关于西安翻译学院自1999年以来发表的文章

  feixd

  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查得:

  1.自1999年以来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总数为13503660篇;
  2.文章作者单位为“西安翻译学院”(不一定是第一作者单位)的文章总数为26篇;

  3.文章作者单位为“西安交通大学”(不一定是第一作者单位)的文章总数为46467篇;

  4.文章作者单位为“西安理工大学”(不一定是第一作者单位)的文章总数为8646篇;

  5.文章作者单位为“西安市实验小学”(不一定是第一作者单位)的文章总数为46篇;

附:
文章作者单位为“西安翻译学院”(不一定是第一作者单位)的文章目录

1 浅谈反倾销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胡蓉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7/02
2 浅浅的蜘蛛侠 董晨晨 少年文艺(南京) 2006/10
3 高职学生的就业特点及就业指导措施 郑军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15
4 关于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王水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S2
5 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郑荣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S2
6 民办教育亟待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 杨怡凡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S2
7 西北高教管理研究会第17次年会综述 王水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S2
8 西班牙随笔 丁祖诒 延河文学月刊 2006/02
9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挑战 王为朋 甘肃农业 2006/01
10 浅议高等学校的管理 王小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S1
11 论素质教育与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李虹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S1
12 西北高教管理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年会论文综述 王水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S1
13 浅析英语习语、谚语、典故与西方文化 林瑞娟 甘肃科技纵横
2005/06
14 柳菊 杨斌 语文天地 2005/10
15 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 李一真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6 民办教育:问题思考与利好因素 丁祖诒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5/02
17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问题剖析及对策 孙飞 天府新论 2004/S1
18 怀念铜 刘卫东 散文诗 2004/24
19 西北高教管理研究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论文综述 王水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S1
20 对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王水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S1
21 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 胡一飞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3/09
22
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撰文——中国民办高教是“三个代表”的重要实践
丁祖诒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2/Z2
23 民办高校在“三个代表”实践中求腾飞 丁祖诒 瞭望 2002/34
24 民办高校——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活力 丁祖诒 人民论坛 2001/10
25 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促进西部大开发 丁祖诒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1/01
26 众说纷纭议立法——来自民办高校校长的思考与建议 张广义
教育发展研究 2001/07

  提醒丁祖诒:得意之余,别忘了把马脚藏好

  作者:酷爱星辰

  “西译案”丁祖诒和西译胜诉,从丁的博客上看他实在是得意的很,且不说上面不顾“最受尊敬的校长”的名声文中脏字连连,就是在其得意洋洋的评论新语丝上的文章之余也一不小心漏出些许马脚。请诸位看其博客上署名阿至的《陶世龙,学好法律再来丢人现眼》(http://dingzuyixfu.blog.sohu.com/45461688.html)一文中对于陶文评价(蓝字):“方舟子放了个‘排名消息乃自费广告’的屁,媒体又跟着放‘自费广告’的屁;方舟子最终诽谤西译到《洛杉矶时报》打了个自费广告再出口转内销造假欺骗,媒体也就一窝蜂地叫嚣西译‘造假欺骗’”,以及在下一段的评论中(蓝字)却又说“从来是‘是否自费广告’和‘谁打的自费广告’之争!即使是排名机构打的‘自费广告’,只要不是西译‘打自费广告造假’,不论是‘广告’和‘新闻’,就都不存在‘虚假’之嫌,‘广告’不一定是假的,‘新闻’也不一定是真的,陶方之流纠缠与广告与新闻,不但无聊,而且无耻”。从这些带着脏字的文字中,还是可以看出丁自己并不否认《洛杉矶时报》等的那个排名就是一则自费广告,只不过不肯承认是西译自己打的自费广告罢了。

挑挑西安翻译学院主页的毛病

作者:一外劳

  近日,西安翻译学院真是好事连连,丁牛皮出了文集,诉方舟子和北京某报侵犯名誉案胜诉。我出于好奇,google到了西安翻译学院的主页
(http://www.xfuedu.org/).
  首先,这主页的网址就让我感到奇怪。这么著名的学校怎么会是.org呢?把“edu”
replace “org” 不就得了么?
  第二,主页台头位置“西安翻译学院”校名下的英文译名是“Xi’an
FanYi
University”。既然“西安”是“Xi’an”,那么“翻译”就应该是“Fanyi”而不是“FanYi”。这该不会是丁牛人自定的吧?手下的人想该也不敢。

  第三,接着搞笑的是,在主页的底部copyright处,校名又成了“Xi’an
FANYI University”。怎么又变成了“FANYI”?搞不懂。
  唉,有关丁牛人匪夷所思的事多了去了,哪能都搞懂。

《洛三机四报》最新消息:中国最恶心大学及校长排行

  作者:雨后彩虹

  《洛三机四报》5月11日首届中国最恶心大学及校长由美国无事州高等教育联盟(全美高等教育联盟)进行问卷调查产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j8万份,收回有效问卷j8万份。本次活动是国际社会首次对中国高等院校及校长的恶心程度进行的一次测评。中国翻n大学包揽前10名(n=1~10),列第一位的西安翻一学院在校学生4万名,是中国最大的死立(注:原文为“立死”)大学。

  中国最恶心大学排行榜(前10位):

  1 西安翻一学院
  2 西安翻八学院
  3 西安翻三学院
  4 西安翻二学院
  5 西安翻九学院
  6 西安翻七学院
  7 西安翻四学院
  8 西安翻六学院
  9 西安翻十学院
  10 西安翻五学院

  中国最恶心大学校长排行榜(前10位):

  1 丁祖一 西安翻一学院校长
  2 丁祖三 西安翻三学院校长
  3 丁祖八 西安翻八学院校长
  4 丁祖五 西安翻五学院校长
  5 丁祖六 西安翻六学院校长
  6 丁祖九 西安翻九学院校长
  7 丁祖七 西安翻七学院校长
  8 丁祖十 西安翻十学院校长
  9 丁祖四 西安翻四学院校长
  10 丁祖二 西安翻二学院校长
 



土豆网上观看“方舟子凭什么反对中医”地址

12 05 2007年
作者:大于弱智

   
应上海电信的朋友之建议,我已将重庆电视台龙门阵“方舟子凭什么反对中医”节目视频发到土豆网上,地址如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80MH2npLKE/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Hn_6eX0zOk/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CACgHe4lQU/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t3NRpoghPs/



北京科技报:眼保健操是不是伪科学

12 05 2007年
眼保健操是不是伪科学
不正确手法按眼可导致角膜变形,眼部感染

北京科技报2007/04/23

  网友发帖引发社会对眼保健操的关注,在中小学推广了40余年的眼保健操遭到了来自学生、老师、专家等方方面面的质疑。坚持做眼保健操究竟能不能预防近视?为何中国推广眼保健操这么多年,近视发病率却居世界第二,人数居世界之首呢?

  新闻缘起

  网友新语丝发帖质疑眼保健操

  近日,一个署名为石泉的网友在新语丝网站上发表了一篇《眼保健操是不是伪科学》的帖子,对眼保健操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眼保健操可以“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的目的,同用眼卫生相结合,可以控制近视眼的新发病例”等介绍是“故弄玄虚”,眼保健操的“经络穴位之说没有科学依据”。
  另一名署名为张定兴的网友也提出质疑,并表示“中国多年来推行眼保健操,从没有医学统计说中国学生近视比其他国家的学生少”。
  而一名署名为伍岭,自称是高中班主任的网友在跟帖中则直接表示“眼保健操所倡是地道的伪科学”。
  4月17日该帖被北京某媒体披露之后,引起了广泛争论和关注。对于眼保健操科学依据遭各方质疑一事,教育部表示,尚未考虑对眼保健操进行修改调整。

  记者调查

  三大问题直指眼保健操

  目前,每天两次眼保健操仍是每个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记者在走访了海淀区几所中小学后发现,老师和学生对眼保健操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问题一:学生疑惑眼保健操保护视力的功效

  天天做眼保健操,但近视发病率仍很高,因此,许多学生认为做眼保健操没有用。
  令海淀区某中学高三年级学生罗晓(化名)不解的是,自己从小学就开始很认真地做眼保健操,但是仍然戴上了眼镜,有的同学从来不认真做眼保健操,视力却特别好。他告诉记者,许多同学都有这种疑惑,而把眼保健操当成学校的一种任务,做做样子“糊弄”老师的同学也大有人在。
  问题二:不正确手法有害眼睛

  穴位找不准、动作不规范恐怕是中小学生做眼保健操时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记者了解到,曾经有人专门针对此问题做过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
1662名小学生和1458名初中生,结果发现,做眼保健操时不知如何查找穴位者小学生为95.85%,初中生为90.
40%;不知操作力度者小学生为97.11%,初中生为94.24%;不知揉、按、挤、刮等基本手法者小学生为91.94%,初中生为82.
85%。
  据专家介绍,眼保健操不正确的手法可能无效,甚至有害,有些小孩将“轮刮眼眶”变成“轮刮眼球”,结果导致角膜变形,影响视力。而用不干净的手按“睛明穴”,容易导致眼部感染。

  问题三:动作枯燥流于形式

  眼保健操推广40多年以来,除了在1972年将原8节操简化为5节,并做了部分改动以外,一直延续至今都无变化。
  据北京一所中学的校医介绍,眼保健操在北京推广得比较早,1963年就开始在中小学中试行,在北京的一些家庭,可以说祖孙三代做的都是同一套眼保健操。
  “长时间地重复同一个动作使许多学生没有耐心认真做,老曲调、老动作不仅让学生感到厌烦,也使一些老师感觉曲子缺乏新鲜感、太过时。越是到高年级,眼保健操越流于形式。”
  有专家认为,广播体操几年就更新1
次,到现在都推广到第8套了,眼保健操确实应该改革了。

  追本溯源

  眼保健操1963年开始推广

  北京市中小学从1963年开始推广眼保健操,眼保健操由当时的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体育教研室刘世铭主任自创。最开始的眼保健操一共有8节,有文字性的说明介绍,也配有穴位图。1972年眼保健操简化为5节,一直延续至今。

   著名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

  近视遗传因素占80%,无证据表明“用眼卫生”能防近视
  眼保健操究竟是否能防治近视呢?记者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新语丝网站负责人,著名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在给记者的回复邮件中,方舟子称,眼保健操是根据中医的经络理论设计的,但是经络理论并没有得到现代科学的证实,甚至已被现代医学所否证,因此眼保健操并无科学依据。近视的原因是眼球轴长变长,通过按摩怎么可能防止它的发生?如果有人非要把不科学的东西说成科学,那就成了伪科学。
  既然眼保健操并无科学依据,而且也没有临床试验或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做眼保健操能够预防近视,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要求学生做它了。中国推广眼保健操这么多年,近视发病率却居世界第二,人数居世界之首。
  此外,方舟子认为,一般的近视是所谓“生理性近视”,在少儿时期开始出现,逐渐加深,到眼睛完全发育后就定型了。一个人是否会近视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大。通过对孪生子的比较研究发现,近视的遗传因素占80%以上。
  对于眼保健操促进血液循环对保护眼睛有好处的观点,方舟子表示并没有看到证据表明促进血液循环对保护眼睛有好处。要促进眼部的血液循环也不必非要按穴位做眼保健操。

  眼科专家陈跃国

  不能阻止眼球轴长变长,只能缓解疲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近视治疗专家陈跃国认为,从西医的角度看,近视的发生原因是眼球轴长的变长。近视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通过遗传因素起作用的。另外,还可能跟人种相关,亚洲人得近视的就比较多,换句话说,黄种人比白种人更容易患近视。在人群中,本身就具有容易导致近视的倾向,有的人不注意用眼卫生也不会近视,有的人稍微不注意就会近视。
  做眼保健操对防治近视没有根本的作用,它只能缓解疲劳,让眼部的肌肉放松,但不能阻止眼球轴长的变化。
  但不能一概而论眼保健操就是伪科学,从保健和让神经放松的角度来说,眼保健操还是有积极作用的,所以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因此,陈跃国认为预防近视应该鼓励减轻孩子们过多的课业负担,多让孩子做户外的体育锻炼,但不一定非得强制做眼保健操。眼保健操可以保留,但是必须做进一步科学的研究,看看它到底对保护视力的作用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