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学舌和猩猩学电脑

12 05 2006年

    人类自古以来就已经利用某些鸟类对声音的模仿能力训练它们学讲人话。
它们惟妙惟肖的发音让人感到非常神奇,但是模仿能力不等于语言能力,很
少有学者相信鹦鹉学舌时它们真正懂得那些发音的含义。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派佩伯格(Irene Pepperberg)博士对一只名叫
埃利克斯(Alex)的鹦鹉进行训练,令人信服地证明鹦鹉的确能够懂得人类
的语言。在经过大约10年的训练后,埃利克斯掌握了70个英语单词的语汇,
包括30种物体的名称,7种颜色形容词,5种形状形容词,几种物质形容词,
5个数字,“颜色”、“形状”、“物质”、“什么”、“相同”、“不同”、
“无”、“不”等单词和“到这里”、“要去”、“多少”等词组。它能根
据训练者的问话,从几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物体中,挑出正确颜色的物
体。在被问及向它出示的扑克牌筹码的颜色时,埃利克斯回答的准确率达到
95%。

    我们会想到,既然连鹦鹉这种较“低等”的动物都能掌握人类的语言,
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近的类人猿更应该有此能力。可惜,猿类的发音器
官限制了它们不能象人一样讲话,只能采用别的辅助办法。从60年代起,
美国研究人员已开始教黑猩猩、大猩猩学习美国手语,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最成功者能掌握几百个乃至上千个手语词汇,用于与人类交谈、猿之间相互
交谈或自言自语。

    8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研究人员又尝试着让黑猩猩按贴
着符号的键盘交流。其中最成功的是矮小种黑猩猩莰兹(Kanzi)和他的妹
妹潘班尼莎(Panbanisha)。莰兹出生于1981年,在他6个月大时,研究人
员试图教他的母亲玛塔塔(Matata)用计算机键盘交谈,教了大约2年,玛
塔塔一直没学会,莰兹却通过“自学”学会了。而且,出乎研究人员意料
的是,莰兹还自然而然地听懂了英语,能够听懂很复杂的新句子,比如“到
办公室去把红色球拿过来”。以后研究人员就用类似教小孩说话的方式教莰
兹交谈。

    1999年,莰兹和潘班尼莎都装备了手提电脑,并用语音合成技术将它们
输入的句子朗读出来,真正可以跟人用声音对话了。它们能够使用约250个词
汇,并能听明白两到三千个英语词汇。在它们学会使用的词汇中,有很具体
的单词(比如“香蕉”、“苹果”),也有很抽象的单词(比如“它”、
“是”、“好”、“要”),并能用这些单词组成简单的句子,自己发出“我
写,给葡萄”、“球去小组房”(要玩在小组房看到的球)之类的要求。他能
够回答昨天都干了什么,明天想要干什么等等。研究者认为他有四岁小孩的思
维和语言能力。

    有意思的是,这些掌握了人类语言的动物也表现出了逻辑思维能力。鹦鹉
埃利克斯能够准确地识别不同物体的某种相同性质(颜色、形状、质地)或指
出它们完全一样。受过语言训练的黑猩猩除了能够比较物体的相同或不同,还
能做更复杂的逻辑推理题,例如抽象的类比题“锁与钥匙类似于罐头与开罐头
刀”(测试时空出其中的一样,提供三种不同的物体让黑猩猩填空),而未受
过语言训练的黑猩猩则连“苹果与苹果类似于香蕉与……”这种最简单的类比
题都回答不了。受过语言训练的黑猩猩还能完成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例如
“整个苹果加上X产生被切割的苹果(X=一碗水、一把刀或一个铅笔?)”或
“干海绵加上一碗水产生Y”,而未受过语言训练的黑猩猩则没有这种能力。

    从事这项研究的普里麦克(David Premack)认为语言让动物能够进行抽
象的思考,从而提高了它们的智力。但是也有可能受过语言训练的动物未必就
更聪明,它们只不过比未受过语言训练的动物更懂得研究人员的意图,“应试
能力”比较高而已。

    虽然语言也许只是讨论逻辑而不是掌握逻辑的基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教育能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甚至对人类也是如此。在上个世纪20年代,苏联
曾经做过一项经典的研究,向人们问这样一个三段论的问题:伊凡生活在西伯
利亚,在西伯利亚所有的熊都是白色的,伊凡看到的熊是什么颜色的?受过十
年学校教育的少儿能够轻易地回答这个问题,而成年文盲却常常回答说“我从
未去过西伯利亚”或“我从未遇到伊凡”。教育对于智力的开发是重要的,不
管是对动物还是对人都是如此。

2006.5.7

(中国青年报2006.5.10)

(XYS2006051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报道:追踪“院士造假事件”

12 05 2006年

追踪“院士造假事件”

2006年5月11日北京科技报

  -文/本报记者 李婵

  从3月26日开始,过去的近50天里,“魏于全”三个字与“造假”、“简
历”、“司履生”如胶似漆地黏在了一起。站在由司履生、新语丝、四川大学、
公众、媒体、科技界……也包括魏于全院士自己共同营造的聚光灯下,各方也许
都会感到亮度空前。一场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涉嫌学
术论文造假”的风波正在席卷整个中国科学界。在经历一个评论热潮之后,此事
件似乎被定格在了真空状态。目前事件如何进展?他们如何面对公众的质问?中
国学者为何会突然频现腐败事件?本报专访各方当事人。

  专访举报人司履生:造假事件不了了之“不太可能”

  “我现在每天都上网看评论文章”

  司履生面对记者的前两天在“新语丝”发表了最新一篇文章《我为什么说魏
于全是在搞伪科学》,从科研全过程阐述魏于全搞的是伪科学。

  “事情发展到现在好像没人管了。川大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后就再也没有了
回应。”5月7日,司履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这次事件使得自己每天去看“新
语丝”,就想看看上面又有些什么内容。

  司履生,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3月26日,
他在著名的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上实名发表了《就魏于全院士发表假论文问
题致中国科学院的公开信》。质疑矛头直指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副校长魏
于全发表在《中华肿瘤学》杂志和《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杂志
上的两篇重要论文。一场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涉嫌学
术论文造假”的风波由此开始。

  希望先封实验室,再组织人去查原始记录

  “我希望责成四川大学让他们拿出证据来!就像韩国对‘黄禹锡造假事件’
采取的办法,把实验室封了,防止他涂改原始记录、原始资料。四川大学首先得
做这项工作,然后组织人去查他的原始记录,这个很好查。”司履生表达了自己
对应该如何处理魏于全事件的看法。

  他认为,学术造假主要就是数据造假、图片造假。确认造假,最简单的办法
就是查原始记录,因为做科研的人都要保存原始记录。但是,在他看来,这件事
情到目前为止“没什么进展”。

  正在等待科学院的态度

  司履生向本报坦言,自己也曾想过这个问题会不会不了了之。但是,他最终
相信,不了了之“不太可能”。

  “大家都等着看科学院采取什么态度。我前两个礼拜在院士工作局一个能发
帖的地方贴了个帖子,但也没有回复。”司履生告诉本报,科技部有一个部长信
箱,自己也发过邮件,同样一直没有回复。司履生也没有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员会联系,因为他看到报纸上说有记者去采访他们,却遭到拒绝。“我觉得这个
事情好像高层领导应该过问一下。”

  争议焦点

  论文是否违背免疫学原理暴露两大疑点

  司履生认为,魏于全文章在两个根本问题上的阐述,完全违背了免疫学的基
本东西。

  “细胞上的抗原很多。一个蛋白进入细胞以后,在身体堆积的抗原里,绝大
部分都会起免疫反应。这个免疫反应不由人来决定。现在还没有谁能解决这个问
题。而魏于全的论文表明,通过免疫以后,主要对它需要的抗原起作用。这个道
理说不过去。”司履生形容,这就等于非说“太阳绕着地球转”不可。

  “另外,魏于全说肿瘤免疫以后产生的抗体算自身抗体。自身抗体就对自身
抗原起反应。无论是正常细胞的,还是正常组织的,或者是肿瘤自身的抗原,都
会起反应。而魏于全说,他所研究的抗原产生的抗体只跟肿瘤的血管产生反应。”

  司履生告诉记者,在国外治疗黑色素瘤,有时用免疫治疗是有效的。用了黑
色素细胞的基因或者表达的蛋白做抗原来做疫苗治疗黑色素瘤病人,把黑色素瘤
治好了,结果黑色素瘤病人的皮肤又得了白化病。

  “这就证明,它既破坏了黑色素瘤的细胞,也破坏了黑色素细胞。实验黑老
鼠变得一块一块都是白的,有照片为证。不会像魏于全说的只对肿瘤里的血管,
或者只对肿瘤起反应,而不对正常组织起反应。”

  幕后

  造假质疑为何被搁置两年

  华西医院曾有人自曝此事

  在司履生的公开信中,日期署着“2005.8.18”。这个日期,距离司履生在
著名的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上公开发表该信,足足相差了7个月。

  “我写完以后,发现中国科学院没有一个信箱能直接往里发。后来我也向一
些媒体发过该信,但均没有回复。3月26日,我到北京办理出国签证,就在网上
发了。”司履生说。

  其实,早在2004年,司履生就在给方舟子的一封信中提及了此事。

  “2004年6月,司履生在向我反映其他问题时,顺带提到了魏于全造假一事,
首次使我注意到这个事件。”著名学术打假人、“新语丝”网站主持人方舟子告
诉本报,“我向司履生要来了有关材料,在看完之后,我虽然并不完全同意司教
授的分析,但是根据我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科研经验,也认为魏于全的论文有弄虚
作假之处。”方舟子说,由于当时司履生要求暂不要公开这些材料,所以就搁下
了。

  司履生也向本报透露:“当时我写得很粗糙,没有写得很细致。我觉得要写
的话,要写得很细致才行。”

  方舟子告诉本报,“此前我曾经在一篇文章的按语中提到关于魏于全造假一
事,将在适当的时候公布。除了司履生,也有华西医院的人向我反映过魏于全造
假的问题。”

  5月7日,18点50分许,记者拨通了魏于全院士的手机。在记者说明身份后,
魏于全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开会”,话音刚落,就挂断了手机。

  当记者稍后再次拨打魏院士的手机时,手机已经处于自动应答状态。

  5月8日,上午11点,记者第二次拨通了魏于全院士的手机。魏于全仍然表示,
自己在开会,而后匆匆挂断。下午1点50分左右,记者连续几次拨打,魏院士的
手机里始终重复着:“您好,我现在暂时无法接听您的电话。现在是我的自动应
答,我将尽快与您联系。再见!”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魏于全的手机一直处于
自动应答状态,记者始终没有收到魏院士的任何回应。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

  学术造假要一查到底

  科技部将为造假者建“污点”档案

  针对近期国内外接连出现的学术造假现象,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强调,对中国
出现的学术腐败要有一个查一个。徐冠华还称,为了避免出现韩国“黄禹锡造假”
那样的尴尬事件,科技部正在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等各个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关政
策措施。他还透露,科技部计划为造假者建立“污点”档案。同时,为遏制学术
腐败,财政部部长助理张少春还透露,我国将加大科研经费的申报、管理的监督
力度,并逐步实行问责制。

  -本报综合媒体报道

  教育部回应:

  造假与考评办法无因果联系

  4月25日下午,教育部北楼二层报告厅。教育部2006年第10次新闻发布会在
此举行。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认为,不断地完善学风建设的机制,或者说认定是
否造假的这样一种机制,这应该是一项非常有效、非常有意义,也应该努力做的
工作。“我们应该向这个方向而努力。”不过,王旭明同时表示,对四川大学的
有关情况尚不便评论。

  会后,王旭明接受了本报的采访。

  北京科技报:现在高校教师成果造假(包括履历造假),是否和高校里教师的
任用和考评办法有关系?

  王旭明:你不能说小偷偷东西是因为他本身跟贫穷有关系,这里正是同样的
道理。

  北京科技报:如果有关系的话,关系有多大?

  王旭明:我觉得他们俩不存在因果关系!不是因为我穷,我就要偷;不是因
为学校对我的要求我就要造假。

  北京科技报:那您认为学术腐败能够根治吗?

  王旭明:对此充满信心。

  北京科技报:如果能根治,您认为最首要的一个问题是要解决什么?

  王旭明:主要四个方面。道德层面的自律;制度,各个学校包括教育部的一
些政策文件;第三个层面是法律;最后,还有媒体力量。

  北京科技报:您刚才列举的这几个方面,是并列的关系还是有顺序?

  王旭明:既不是并列也不是顺序。比如说自律,我觉得道德要求应该是贯彻
到所有方面的。

  北京科技报:您认为(自律)比制度这方面还要重要?

  王旭明:是的。

  学术造假因何频频曝出

  高校近年成学术造假重灾区

  造假事件大部分都是高校教师参与

  方舟子较早涉及的一起学术腐败事例是2000年8月的“基因皇后”陈晓宁事
件。那时主要是打击回国招摇撞骗的“海归”。而后,新语丝网站开始打击学术
造假,6年间总共公布500多起。其中比较典型的、数量比较多的包括履历造假、
论文剽窃和高科技商业骗局,大部分都是高校教师参与的。履历造假比较典型的
像清华大学刘辉事件,论文剽窃像合肥工业大学杨敬安、南京大学潘知常事件。

  方舟子发现,现在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多了,特别是新闻媒体也会跟
踪报道学术造假事件,管理部门也承认存在学术造假的问题,但是还没有见到采
取什么确实的措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他并不认为学术造假有增多的趋势,而
是揭发力度更大了。实际上,由于学术造假问题近几年来引起了社会各界重视,
有了一点舆论监督和威慑力量,学术造假行为实际上可能反而有所减少。

  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不该是造假借口

  在方舟子看来,学术造假的盛行与当前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关系。
“比如,在考评时,由于过分看重论文的数量而忽视论文的质量,导致许多人为
了能达到论文数量的要求,或者为了要获得根据论文发表数量而给予的奖励,而
去剽窃、一稿多发、大量发表劣质论文。但是,不应该把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作为
宽容学术造假的借口。学术造假是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难以完全避免的,要杜
绝它是不可能的,但把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之不再成为一种腐败,是可能
的。”

  造假行为已成学术腐败

  “虽然学术造假在世界各国或多或少都存在,但中国学术界的造假行为有其
特点,不是个别人偷偷摸摸进行的简单的学术造假,而是成为了学术腐败!”方
舟子说,中国一些学术造假行为是“有组织地公开进行的,得到校领导的纵容、
鼓励乃至支持”。

  专访著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

  呼吁权威机构进行独立调查

  方舟子说,虽然由涉嫌造假者所在的机构首先进行调查,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但是一旦涉嫌造假者的地位比较高,比如是所在机构的负责人,以及调查的结果
不能令人信服,那么就应该由更权威的机构介入,进行独立的调查。

  以美国为例,美国卫生部有专门的办公室处理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造假行为,
每年要公布处理十起左右,会指名道姓、有根有据地公布调查的结果,给予一定
的处罚,一般是禁止造假者在几年内申请国家科研基金。由于美国生物医学领域
的研究绝大部分都由美国政府资助,如果研究者被处罚若干年内不得参与美国政
府资助的研究项目,此人的学术生命基本上就结束了。通过这种方式,就能把造
假者清除出学术界。 “整个过程一定要公开、透明,才能让人信服。要重点监
督、打击那些学术地位比较高的人,因为这些人造假造成的危害特别严重,影响
特别恶劣。”他说。

  “院士造假事件”始末

  3月26日,司履生发表《就魏于全院士发表假论文问题致中国科学院的公开
信》。信中透露,在魏于全的文章发表后,自己给《中华肿瘤学》杂志编辑部和
《nature medicine》都写了评述性文章,但最终均未能发表。司履生告诉媒体,
“魏于全一连5周,每星期五从成都飞到西安,星期六到我的办公室恳求我一定
不要发表这一文章。只要我将文章撤回,他愿意给我资助100万元的科研经费。”

  两天后,一份声明出现在了四川大学学校网内BBS上,并迅速传开。声明肯
定了魏院士论文结果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并呼吁大家爱惜自己学校声誉,不要人
云亦云,做别有用心者的帮凶。

  3月29日,魏于全院士将2003年对司履生提问的答复原文致信方舟子,要求
登载。通过“新语丝”网站首次进行了实名回复;表示,“司先生很多问题的提
法本身是不准确的,甚至还是错误的。”

  3月31日,魏于全再次通过“新语丝”实名公开了“魏于全对拜访司先生的
情况说明”。

  同日,方舟子发表“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一文。

  4月1日,魏于全对方舟子一文发表答复,指出质疑者使用了论文中由于印刷
问题而导致的错误公式。

  至此,魏于全开始了在“新语丝”上与方舟子的直接公开对话。

  4月2日,司履生公开回复“魏于全又在说谎”;4月3日,魏于全再次针对质
疑发表应答文章;同日,方舟子发表应答,发现魏于全论文中出现新的疑点。

  4月10日,魏于全通过“新语丝”网站发表“三封信”,解答网友疑问。

  4月13日,司履生再次发表质疑文章《我的又一困惑》。

  4月15日,四川大学面向全国媒体举行新闻发布会,认为司履生对魏于全院
士的指控经调查尚缺事实依据。同时表态不是“学术造假”,而是“学术争议”。

  司履生在《我对四川大学就魏于全院士造假问题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的个人声
明》中表示:川大对其在质疑的公开信中的内容进行了严重的歪曲。

  5月5日,司履生在“新语丝”公开发表《我为什么说魏于全是在搞伪科学》
一文。

  记者手记

  魏于全VS黄禹锡——纵容、包庇比造假更可怕

  去年年底,被称为韩国“克隆之父”的黄禹锡伪造干细胞实验数据被披露。
黄禹锡辞去首尔大学教职。首尔大学对黄禹锡处以级别最高的处分,撤销他的首
尔大学教授职务,禁止他在5年内重新担任教授等公职。国际媒体一时间沸沸扬
扬。比较黄禹锡事件,我们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方舟子接受本报采访时分析,魏于全事件与黄禹锡事件有一些相同点:都是
在网上首先披露出来的,都是同行通过分析发表的论文而怀疑有假,涉及的人物
在本国的学术地位也都比较高。但是二者又有不同点:魏于全不及黄禹锡在国际
学术界的地位,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和引起的反响也不可同日而语,该事件并没有
引起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处理过程更是不具有可比性———与魏于全事件的悬
而未决不同,首尔大学却对黄禹锡进行了迅速的调查和严肃的处理。

  从黄禹锡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学术造假行为会影响到某国学术界的声
誉,但是一旦对此进行严肃的处理,就会挽回名誉损失,更可怕的是纵容、包庇
学术造假行为,那才是真正使某个机构、某个国家的学术界的名誉扫地。(李婵)

(XYS2006051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报道:学术打假 不怕官司缠身 方舟子在宁袒露心声

12 05 2006年

http://s5.album.sina.com.cn/pic/47406879020003ng
  2006-05-12扬子晚报

  前天晚上,著名学者、学术打假第一人方舟子博士来到南京林业大学,作了
一场”打击学术腐败、建立学术规范”的学术报告,受到学生们热烈的欢迎。作为
2000年开始关注国内学术腐败问题,并自此独自走上学术打假之路的学者,方舟
子越来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而他早在1994年在美国注册的”新语丝” 网站
上开辟的学术打假专栏《立此存照》以及在新浪、搜狐等网站的博客文章,更是
被众人广泛阅读。

  昨天上午,方舟子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我打假:揭露500起学术涉假案例

  话题从今年3月10日清华大学决定解除与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的合
同谈起。

  2005 年11月23日,方舟子在网络上揭露了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在
一篇论文中的剽窃问题,指证刘辉所发表的论文恰恰就是方舟子在中国科技大学
的同班同学刘某的论文。经过调查还发现,刘辉的简历也有问题。所有内幕很快
公开,刘辉造假事件一时轰动全国。今年3月10日,清华大学”撤消刘辉在清华的
教授职务 “,清华大学医学院”解除与刘辉的聘用合同”。

  方舟子对记者说,他从2000年开始对国内学术打假,一共揭露了500起左右
学术涉假案例,但最终经过有关部门处理的只有10余起,有些人要求对学术造假
采取所谓”既往不咎”的态度,更是践踏了法律。”造假已涉嫌欺诈,不仅违反科
学规范,失去公平公正,还败坏了科学界的声誉,损坏了公共利益。”从刘辉事
件,他对国内的教育监管部门提出了质疑:刘辉究竟是怎样踏入清华大学的大门
的?

  ”我会着重选择两院院士和科研负责人’开刀’”。方舟子说,科学界制假者越
是位高权重,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因为他们手上的科研经费多,涉及到的项目
与更多的人有关,一旦制假再贩假,后果很难收拾。

  我控诉:生物化学家竟向公众作伪证

  方舟子最为痛心的是核酸营养品事件。2001年初,一些打着各种营养保健旗
号的核酸营养品连篇累牍地大做广告。研究生物出生的方舟子很清楚:核酸保健
品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一度流行,后来被认定那是一个骗局,并逐渐在市场上消
失。但中国当时一些学术地位很高的人,甚至包括研究生物的院士竟把本来简单
的事情说得非常复杂,把一个有定论的常识性的问题说成是前沿科技,他们竟然
站出来声援这些制造核酸营养品的厂家。方舟子愤怒了,他发表了《我控诉:中
国生物化学家向公众作伪证!》,一些消费者开始醒悟,后来有厂家声称“方舟
子让中国保健品市场损失了一个亿”。但至今让觉醒者疑惑的是,因为有着强大
的利益驱动,某些核酸营养品仍然成为一些媒体的大广告客户。今年某大型电视
台的3·15消费者晚会上,赞助商就是一个著名的核酸营养品的经营者。

  “同样的事件还有所谓纳米技术。”纳米技术目前在国际上还处于摸索阶段,
但2001年起,中国出现了所谓的纳米冰箱、纳米领带、纳米布等等,仿佛中国一
下子进入纳米时代。为了“鼓励”一些厂家的积极性,一位中科院研究员在一次
访谈中说道:纳米发展成产业是令人可喜的事,可以让国民都一起支持并开发纳
米新技术,会让中国成为纳米强国。

  让方博士痛心的还有一些谋财害命的美容产品,如注射隆胸,让很多人失去
了健康和美丽。他坦承,出现这个结果,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当初“控
诉”的激愤心情相比,现在的方舟子已经平静老辣了许多。

  我不怕:因打假官司缠身遭恐吓

  为了坚持科学精神,方舟子在学术打假栏目中特别强调:学术必须诚实,新
闻必须真实,网络必须踏实。他们都应该与虚假无缘。如果有人不遵守游戏规则,
不管地位多高,名气多大,我们都要揭露他。从2000年8月开始进行学术打假,
现在方舟子平均一个月会收到几十件举报信,但能够真正进行调查公布的只占一
小部分,为此他每天至少在网上呆三四个钟头。“我相信这些举报如果都是真实
存在的,也只占整个学术腐败的一小部分,这比我以前预料的学术腐败情形要严
重得多。”方舟子介绍,学术造假主要包括捏造数据、篡改数据和剽窃,此外还
有学历造假等。因为前两者比较难取证,目前在他受理的打假案例中以剽窃或学
历造假为主。

  “但这些都是冰山的一角”,据方舟子介绍,与自己打过交道的人很多,其
中一部分人成了他的支持者,但也有一些人被触动了利益,而与他反目成仇。经
过小心的调查取证,方舟子揭露了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一名教授在10余年间抄袭
剽窃别人论文的事实。紧随其后的是,这名教授给他发来一封恐吓信:“……我
的学生遍布全国媒介,这一点请你务必注意……”南方某周刊甚至还派出一批记
者在网上对他进行漫骂,其行为犹如骂街。坚信摆事实讲道理的方舟子说:这些
已曝光的造假案件,我力求以事实说话,并且我背后有更多的人在支持我,甚至
帮助我四处取证。方舟子至今还有两起官司缠身,北京一位知名律师声援他说:
我一年可以免费帮你打20起官司,如果超过20起也没关系,我可以组织一个律师
团来帮你。

  一直致力于文学和科学并肩发展的方舟子,学术打假6年下来弄得身心都很
累,而常常为了取证,还要自掏腰包支付调查费用。前天南京林业大学一位研究
生曾问他:“我们都知道学术腐败背后是机制的问题,本来应该机构负责监督的
事情,你单枪匹马是否感到厌倦?”方舟子答道:个人来打击学术腐败的确不正
常,但是也不要否认个人的力量。 2000年8月准备揭露“基因皇后陈晓宁”事件
时,就发动了国外88名科学家联名签名,当时国内对学术造假还没有足够的关注。
现在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至少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学术腐败问题。一位大学教授这
样评价他:无论方舟子何时结束“战斗”,他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方舟子表示,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中国的学术打假,这在几年前
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他也有了个人打假时代尽早结束的期望:“相信我淡出
时国内学术界应有改观。”

  我坚持:对骗子厚道才是不厚道

  对于指名道姓的揭露,很多网友建议方舟子:这样做是否太不厚道了,至少
给科学界留点面子吧。方舟子坚持“对骗子厚道就是对老实人不厚道”,毕竟更
多人是在老老实实做事做学问,少数人投机取巧自然损害了公众利益。

  作为一名学者,方舟子给人的印象很谦逊,他善于倾听并思考,在人群中显
得很沉默,一旦说话却相当严谨。他涉猎广泛,每天都要打太极,在新语丝网站
上有大量的关于文学和历史的著述,并出版过几本文史类专集。在中国科技大学
读生物时,他还担任了学校《荒原》诗社的负责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
这些年人们很少看到他诗意的一面,而更多感受到他“战斗”时那难以辩驳的形
象和力量。在无数的举报线索中,他对于一些学生抄袭剽窃论文的事件采取了宽
容态度:“因为我觉得学生能改,不像教授、院士这一级的人要改已经不可能了。
教育界应该有学术道德课,从本科生抓起,告诉大家怎样做才符合科学道德,符
合学术规范。现在的学生就是以后的科学工作者,如果现在不教育,当他们变成
科研人员以后,不让他们弄虚作假就很难了。”

  他坚持在自己献身学术打假的生涯中,不接受任何机构的资金支持,以维持
“战斗”的公正性。他透露,自己参与学术打假只是业余的,不会以此为职业,
他执着地期待中国的科学能够健康发展,哪怕在这个过程中得罪一些人,甚至一
群人,他也会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

  我呼吁:建立全国性学术打假机构

  为什么学术造假现在相当猖獗?方舟子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监
督处罚机制,管理部门、学术机构不管事。他呼吁设立一个专门的全国性机构处
理学术造假问题,接受举报,进行调查,并做出处理。而且,这个机构的运作一
定要公开、透明,才能让人信服。

  方舟子坚持舆论监督的必要性,反对监督就是希望对学术不端行为听之任之。
在规范的调查渠道建立起来之前,对学术造假行为实行舆论监督是非常必要的。
科学研究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害怕舆论监督。 本报记者 董婉愉

(XYS2006051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方舟子南京演讲海报

10 05 2006年
题目:打击学术腐败,建设学术规范
时间:5月10日 晚上7点
地点:南京林业大学教学五楼学术报告厅
主办方:研究生院


【旧作】苏三是不是胡说八道

9 05 2006年

    这个苏三,不是起解“离了洪洞县”的那个苏三,而是北京一名业余历史
研究者,两年前辞职开始学习历史,“但她不是到大学学习,而是在网络上学
习”,出版过《三星堆文化大猜想》和《向东向东、再向东》两本书,重弹中
国文化西来的老调,声称中华文明来自红海文明,中国人是以色列人的后裔。
近日又在学术网站发表“破解甲骨文起源”的文章,称汉字的起源主要借鉴了
古埃及象形文字,同时还借鉴了包括腓尼基文字、楔型文字在内的其他文字系
统云云。

    对这种贻笑大方、荒诞不经的“学术成果”,本来应该将之当成“科幻小
说”看待,做为市民们饭后的谈资,或小报的猎奇新闻即可。各大媒体都热炒
此事已属不该,更奇怪的是还有人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出来为其捧臭脚。例如
“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大可在《南方窗》上盛赞苏三的说法“新奇大胆,占尽
风流”,是对“自我封闭的史学界”的挑战,意味着“自由史学”的复兴,是
新世纪的历史叙事。这位惯于歪曲史实信口开河,嘴巴比大脑还大的评论家,
算是找到了知音。

    不过朱评论家虽然已成名成家,毕竟是吃的“文学”饭,对史学的看法与
苏三一样的外行,虽然对苏三赞叹有加,也没有什么含金量。但那些吃“历史”
饭的也来赶场,份量就不同了。英文《上海日报》在10月13日有一篇记者乔争
月采写的报道,根据新浪网在第二天刊登的译文,副标题为《专家评论:苏三
不是胡说八道 但观点激进》,这指的是上海交大人文学院院长、科学史系主
任江晓原的评论:苏三的观点很激进,“要让传统学者接受她的观点恐怕得100
年”,“不过我赞同她有关三星堆的部分观点,即便没有历史学背景的人也可
以看出那些问题来。但中国的历史学家们是不会象她那样去思考问题的。她尽
管没有历史学背景,但很明显她做了大量的查阅工作,她的书当然不是胡说八
道。”《新闻周报》2004年10月19日也报道了这位“上海古天文学专家”类似
评论,“很显然,她在文字考古研究方面的工作是非常卓越的。”他同时建议
苏三可以把(甲骨文起源假说)文章先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这样影响会更好。

    那么苏三在文字考古研究方面的工作究竟卓越到何等程度,让人文学院
院长也大表佩服,惋惜其早生了一百年呢?我举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是苏三
在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及的,可见是其得意发现。

    一、苏三称:巴比伦象形文字中的“泪”,是一个“眼睛”加上“水”,
造字逻辑与中国汉字完全相同。按:象形字用相似的造字法,本不足为奇,但
是苏三连例子都没找对。读过一点古书的人都知道,“泪”是简体字(古代称
做“俗”字),虽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但是出现的时间相当晚(据我所知,
首见于明朝《字汇》),原来的正体写法为“淚”,这是个形声字,并非象形
字。但是即使是“淚”,也是个后起字,在汉朝《说文解字》中没有这个字,
上古时候表示眼泪的字为“涕”,也是个形声字。苏三拿一个简体字与巴比
伦象形文字比较,莫非是想说明中国人直到几百年前还在根据古巴比伦文字造
字?

    二、苏三称:巴比伦“星星”发音为“eng”,而中国的星发 “sing” ;
古埃及象形文字“羽毛”的发音为y,汉字“羽”保留了其发音;腓尼基字母te,
不仅外形像中国的“田”,而且中国“田”发音tian,等等。按:我不像苏三
那么博学,不知道古巴比伦、古埃及、腓尼基文字的发音,但是懂一点汉字的
发音。苏三所举的这些汉字发音全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音,却不知道这些字
在上古时代的发音与普通话发音大相径庭,其中“星”为心母耕部、“羽”为
影母鱼部、“田”为定母真部,它们在上古时代的具体发音,古文字学家们有
一些争议,但是没有一个愚蠢到认为它们会是和普通话相同或相近。

    在不同文化之间,有时会出现一些相似的现象,但是相似并不等于同源,
也可能是巧合或相似的环境因素导致的。而苏三甚至连真正的相似性都没有发
现,号称研究“历史”,却连汉字的写法、读音都是经过了历史演变这点常
识也不知道,竟然拿现代汉字的写法、读音与其他民族的古代文字相提并论,
这难道不是胡说八道吗?偏有人以专家身份称赞“她在文字考古研究方面的工
作是非常卓越的”,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这样的专家评论,更是胡说八道!

2004.10.26.

(XYS2004110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厦门日报》采访方舟子:新语丝不是我一个人的舞台

2 05 2006年

http://s3.album.sina.com.cn/pic/474068790200034q(姚凡摄)
  方舟子:“新语丝”不是我一个人的舞台

  文/本报记者 宋智明 年月
    厦门日报2006.5.1

  缘起:
  他是闽南小县城走出的少年,他是定居美国而在国内多家大型刊物开设专栏
的知名学者,他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的创办者,他是揭露几十起学
术腐败现象的打假斗士。

  4月29日,方舟子在回家乡漳州云霄省亲的途中,应晓风书屋的邀请做客厦
门,并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方舟子说:“我接受过很多媒体的专访,但现
在一般不接受真人面对面采访,这次是破例。”

  关于目前处境
  “危险的出现是很正常的”

  记者:听说此刻已有媒体守候你的老家漳州云霄,刚才,你特别交待你母亲,
别让摄像机拍走你们家的外观和方位,你的处境有危险吗?危险来自那些你打过
假的人吗?

  方舟子:是的,肯定有危险。因为打假是得罪人的活儿,我得罪的不只是那
些学术造假的人,还有那些卖假药的,他们因为我对真相的揭露而丧失了不少既
得利益,对我怀恨在心,而且他们这些人掌握着各种资源,可能会想方设法实施
报复。但是,危险的出现是很正常的。

  记者:父母知道你是打假斗士吗?他们感受到你的危险了吗?他们有没有劝
你别干了?

  方舟子:我父母当然知道,尽管他们生活在一个小县城,但他们通过电视,
比如央视的访谈,了解到我正在做什么。他们不只是“感受”到我处境的危险,
而且是比较了解的,因为他们明白打假是得罪人的事,而得罪人往往就会遭到报
复。他们当然劝我少干了,因为作父母的担心儿子的安危,这是人之常情。

  记者:会不会因为父母的担心放弃打假?

  方舟子:不会的,因为我不是蛮干,所有的危险我都考虑到了,我并不是傻
乎乎地做这些事,而且我的支持者也不少。比如,现在就有律师义务为我打官司。

  记者:读者很关心你的官司现在打得怎么样了?

  方舟子:现在,我要面对两个官司,一个是西安翻译学院的,一个是华中科
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我揭穿了他们的造假,他们以侵犯名誉权告了我。如果案
子继续留在地方法院审理,我败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记者:你会怎么看待“败诉”?

  方舟子:不去理会!学术的真假不可能在法庭上解决,而应该通过学术讨论、
学术批评来辨析。一旦自己的学术成果受到质疑,就想要通过打官司来威胁恐吓、
堵住批评者的嘴,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做法,虽然在国内屡见不鲜而且造假者往往
能获得本地法院的袒护,但是在国际上罕有先例。这类官司的判决绝大部分都是
不公正的,败坏了司法机关在科学界的名声。最高法院应该做出司法解释,要求
法院不要受理与学术真假有关的名誉权案件。

  关于学术打假
  “不理会匿名检举”

  记者:听说你每天都要上你的学术打假网站收邮件,因为每天都有人向你检
举某人造假,这类检举信多到什么程度?都涉及哪些方面?

  方舟子:几乎每天都有检举造假的信件,至于多到什么程度很难讲,多的时
候一天有十几封吧,当然,更多的是一些评论性的稿件。内容主要包括:履历造
假,例如海归人员虚报在国外的学历、学术地位;论文剽窃,有的论文甚至是一
字不落地抄袭,只换了个作者名字;还有一稿多投。

  记者:这么多信件,你又如何去辨别真假?来信者署真名吗?

  方舟子:有不少信件是匿名的,对于这类不署真名的信件,我一般不去理会,
因为这涉及到互相信任的问题,他不告诉我真名,就表示对我不信任,那我为什
么还要去相信他呢?(其实,他完全不必害怕,因为只要来信有交待不要公布他
的姓名,我便会为他保密。)所以,我首先把匿名排除出去,这样工作量就大大
减少了。其次,从这些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的来信中,凭常识我是可以判断真假
的,反映的事情如果是真实的,信件一般写得有根有据,而那些缺乏证据的,一
般写得语焉不详。

  记者:你是学生物化学的,可你的学术监督和学术争论领域不只是限定在生
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而是多次涉及人文科学领域,有人说你管得太宽了。你又
如何保证在陌生领域不打错人呢?你打错过人吗?

  方舟子:有人造假一被揭穿,就叫嚷着:“你是外行的,怎么能证明我是假
的呢?”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水搅浑,转移公众视线。但是,有很多的造假是
不需要专业知识即能辨别的,如论文的抄袭、履历的造假。当然,碰到我不了解
的领域, 我会向该领域的专家求助,我在网站一贴出帖子,就会有专家支援。
我自己打的每一次假都会做很充分的调查取证,因为非常的主张就要有非常的证
据来证明。

  记者:被你打的人一般是什么反映?认错的多吗?

  方舟子:有保持沉默、不予理会的,有大骂出口、恶语相向的,也有恼羞成
怒、打起官司的。认错的极少。其实,认错没什么不好,像汕头大学的胡兴荣,
尽管有过造假,但认错、辞职后,反而得到了许多人的同情和尊重。可我们就缺
乏这种认错精神。

  记者:你打好朋友吗?有人说你为人尖刻,你自个儿怎么看?

  方舟子:我的好朋友我没有发现有没有造假的,物以类聚。如果他们造假的
话,我也不会留情面。
  尖刻?应该指我的文风吧。会认为我为人尖刻的人一般是没有看到整个论战
过程、不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断章取义的,比如,有人曾为我在一篇反驳余
杰的文章中写到的“白痴和奴才”而不满,其实,这两个词首先出现在余杰骂我
的文章,我只不过是在反驳他时引用罢了。我的论战方式是:你客气了,我跟你
客气;你不客气了,我比你更不客气。为什么被认为尖刻的文章还是有那么多人
喜欢,那是因为人们读起来解气、痛快,尽管因为文风尖刻,我会失去一部分读
者,但同时,我也赢得了另外一部分读者,你无法要求所有的人都喜欢你的文风、
你的作风。

  关于家乡生活
  “至今还保留泡功夫茶的习惯”

  记者:你在18岁之前,都生活在漳州云霄,说说家乡生活对你的人生影响吧。

  方舟子:老家对我的影响,更多的还在于生活方式,比如我到现在还保留泡
功夫茶的习惯。1998年我从美国回家乡探亲,特意从家乡带走了一套功夫茶具,
在美国,我会自己一人泡上一壶功夫茶,慢慢品味,有时,也会邀上好朋友一起
来泡茶闲聊。除了生活习惯的影响,家乡文化还是对我有影响的,比如家乡猜灯
谜习俗很兴盛,我从小就喜欢猜谜,这种爱好也一直保持到现在,这也算是受到
传统文化的熏陶吧。主要就这些了。

  记者:你独立的批判精神的形成,与家乡生活难道没有关系吗?

  方舟子:哦,对,是有关系的,中学时光,我就很喜欢鲁迅的作品,在家乡,
我阅读了大量的鲁迅作品,他的批判精神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记者:有媒体说,你的学术打假与你的写诗经历有一脉相承之处,比如都需
要激情,你认可这种说法吗?

  方舟子:写诗是写诗,打假是打假,两回事。写诗主要是在我的大学时代,
那时写了不少的诗,到美国以后也还写,但30岁以后就不写了,写不出来了,写
诗是受年龄限制,年纪大了,就写不来了。诗人去打假的好像还没有先例。但创
办中文网络刊物新语丝,与我热爱文学是有关的。

(XYS2006050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报道:同济大学生科院院长履历涉假

1 05 2006年

同济大学生科院院长履历涉假

2006年04月30日法制早报

  本报记者 韦文洁

  实习记者 周含冰 发自北京

  “这太滑稽了。”4月27日,正在外地出差的学者方舟子,在网上看到同济
大学的回应:“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以下简称生科院),履历涉假事件
纯属因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而造成的。”他笑了笑,摇了摇头。

  两天前,4月25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涉嫌履历造假被免职”的报
道,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丑闻”。而最早,此消息就是经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
对外发布的。

  可稍后一天,4月26日,他又在报纸上看到了同济大学的声明:“被免职一
事与此无关,之所以在任期未满之际被免职,是从实际效果看,他在行政管理、
学科发展与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校期望的存在较大距离。”该声明彻底否认了
杨教授的履历造假之说。

  同一个人身上发生的同一件事,何以有迥然不同的两种版本?想起两年来对
杨杰履历造假的质疑,一团团迷雾开始在方舟子心头升起,使他对现行结论的公
正性产生质疑。

  方舟子质疑履历造假

  2004年9月19日,《解放日报》的一则报道——《同济全球招聘尘埃落定 6
院系“掌门”来自校外》吸引了方舟子的目光。

  “这次全球招聘,同济并未打出高薪‘诱饵’,结果却大超预想。生命科学
与技术学院招一个副院长,竟引来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团队。杨杰,美国科罗拉
多大学终身教授、细胞凋亡领域知名学者,带着他的研究团队整体‘移植’同济。
团队成员是美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仅实验室主任就有6位。在最
近七八年间,这个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论文10篇,
论文引用率全球第一……更让杨杰感动的是,当初学院空缺的是副院长一职,然
而他的任命书上却没了‘副’字,原来是兼任院长的校领导主动‘让贤’。”

  看该文对杨杰如此“吹嘘”,方舟子心存怀疑,于是当天就展开调查,并写
出揭露文章。

  10月23日,方舟子在博客中国就此发表了《神秘的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
学院新院长》一文,表明他的疑惑:

  “对杨杰这位领导‘美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大科学家的简历,同济大
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网站吝啬到只有‘杨杰:院长,教授’这几个字,神秘
莫测。到科罗拉多大学的网站查找,找不到有一个终身教授名叫杨杰,只有一个
在其医学中心所属的全国犹太人医学研究中心教授实验室打工做博士后研究的杨
杰博士,不知是同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同名同姓?”

  “再到Medline查科罗拉多大学杨杰的论文发表情况,不由大失所望,该杨
杰至今只发表过两篇论文,一为第二作者,一为第八作者。不知这个‘美国科罗
拉多大学终身教授’是靠什么当上的?”

  稍后,方舟子又再次发表了《对“神秘的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院
长”的说明》一文:“……杨博士在做博士后期间发表的论文,也许能使他在当
时当上助理教授,却不可能让他在以后当上终身教授,更不应该在7年后又靠它
们去谋职当院长。既然找不到杨博士在科罗拉多大学的7年间发表过像样的论文,
我们仍然不知道他的那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终身教授’、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
技术学院院长是靠什么当上的,我们更不知道那‘6名实验室主任’是何方神圣,
所以我那篇文章的质疑完全成立。杨院长给我回信说,他这几天忙着主持开学工
作,过几天将写一篇文章详细回答这些疑问,那么就让我们等着好了。”

  “有趣的是,同济大学在其新闻网站发布的新院长简历中,只含糊地说杨杰
‘1998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癌症中心工作’,没有‘终身教授’的说法。”

  校方解释属翻译错误

  4月26日,上海的媒体发表了同济大学的书面声明,表示该校生科院院长杨
杰的确已被免职,但并非涉嫌履历造假。

  “至于相关媒体报道中关于杨杰履历中有曾经担任科罗拉多大学‘终身教授’
一事,纯属当时报道该事件的媒体,因为翻译理解上的错误而造成的。实际情况
是,杨杰曾经担任科罗拉多大学的‘终身教职’,专业技术职务为‘助理教授’。
杨杰应聘时所递交的履历表上也是这样写明的。”

  该消息见报当天,即成为新浪文教新闻热点头条。网友跟贴超千,纷纷有话
要说。

  “同济大学是顶一流的大学,怎还发生这样的事?一被指出有问题,就辩解
说是引用错了,或是排版错了。”

  “杨杰曾经担任科罗拉多大学的‘终身教职’,专业技术职务为‘助理教
授’。纯属因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翻译了没有人校对吗?学校的领导和教授们
都看不懂英文还是看不懂汉文?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

  “同济公开公布的中文简历上就是这么写的,难道这位教授没有看过他的中
文简历?在合同法上,明知对方理解有错误而不加以纠正就已经构成了不正确说
明。”

  ……

  方舟子认为,美国高校中3个名词需要理解透彻: assistant
professor,associate professor和professor,前两个分别相当于我们的讲师
(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另一个关键名词是Tenure,意为终身职位,associate
professor和professor都是tenure。但美国的Tenure非常难拿。用
“Tenure-Track”一词,杨教授有有意误导之嫌。【方舟子按:这段是在电子邮
件采访完之后,用电话做的补充采访,所以记载得不太准确。下面是我就这个问
题回答另一家报纸的采访,供参考:杨杰称,“将”Tenure-track”误译成”终身
教授”,但其实应该是”终身制助理教授”,这是记者搞错所致,于是被方舟子抓
住了把柄。我在应聘材料上已注明自己”Tenure-track助理教授”的职务。”终身
制”比”终身”低一些,但可以转成”终身”。”这是非常可笑的一种解释。Tenure
track的意思是“固定编制”,并非什么“终身制”,国内所说的职务“终身制”
是指一辈子都担任该职务,但是tenure track的助理教授绝非如此,如果干得好,
固定编制的助理教授五年左右以后可以升为副教授(一般也就是所谓终身教授),
但是干不好升不了,而不得不离职的也非常多。杨杰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在担任
助理教授期间,杨杰的论文发表情况极差,在去同济大学之前,他已不是什么助
理教授,而是在科罗拉多大学医学中心的一家实验室打工做博士后研究。】

  杨杰自述有难言之隐

  对方舟子上述指控,正处于丑闻风暴中的杨杰教授,4月26日在接受上海
《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依然认为,自己虽然被免职,但绝无履历造假一事。

  记:您从2004年任院长,任期至少3年,为什么会被突然免职?

  杨:不好说,可能是得罪人了,总的说是难言之隐。

  记:你被免职与方舟子的质疑文章有关吗?这是不是一个导火线?

  杨:以前的事情,通过网上调查都已经得到了澄清,当然对我的声誉产生了
不良影响。比如,将“Tenure-track”误译成“终身教授”,但其实应该是“终
身制助理教授”,这是记者搞错所致,于是被方舟子抓住了把柄。

  我在应聘材料上已注明自己“Tenure-track助理教授”的职务。“终身制”
比“终身”低一些,但可以转成“终身”。

  记:既然方舟子所质疑的问题都不存在,为什么还会对您免职呢?校方的解
释是,您适合做科研,不适合做管理工作,于是免职。

  杨:那就算是吧。

  记:曾经有人指出,2005年同济生科院申报博士点时,申请书上引用的文章
是造假的。

  杨:申请材料引用错了,但我的文章也在同一杂志《Lung Cancer》上,没
有引用我的,却引用了别人的。但如果是造假,哪有误把别人的文章放上,而把
自己的文章忘掉的呢?从逻辑上,造假说法不能自圆其说。但我当时作为院长,
负有领导责任。

  记:免职通告是如何出来的,经过什么程序?

  杨:免职之前,没有找我谈话,也没有任何申诉的机会。

  方舟子有话要说

  4月27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方舟子。

  记:对这个处理结果你是否满意?

  方:不很满意。一是拖得太久,距离我在2004年9月揭露出问题到现在已经
有一年半了,二是处理得并不到位,只是免去其行政职务,仍保留其教授职务。

  如果杨杰在申请同济大学的职务时有虚报履历的行为,那么在发现后就应该
解除和他的聘用合同,就像清华大学对刘辉那样,这才是比较正常的做法。凡是
靠造假方法获得的利益都应该将其剥夺,甚至再给予进一步的处罚,增加造假的
成本,才能遏制造假,否则是在鼓励造假。

  记:你曾说清华“也有一些地方做得不是非常完美,比如处理完了以后,不
敢公开向外披露出去”。在这点上,同济也借鉴过来了?

  方:是的,而且更糟糕。清华好歹还有个内部的正式通知(被我拿到手并公
布出去),而我没有见到同济有这样的正式通知。

  记:同济生科院拒绝透露详情,没有说明杨杰被免职的具体原因,表示“不
方便接受采访”,后又补充了公开声明。您如何看待他们这种做法?

  方:杨杰被免职肯定不是正常的人事变动,因为如果是正常的情况,应该有
新的院长来接替他,但是目前同济生科院处于没有院长的奇怪状态。校方回避采
访的态度表明了当前中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态,不敢正视学术造
假的问题,不知道处理学术造假其实是一件并不丢脸的事。

  记:2004年9月,您发文质疑杨杰教授的履历造假,并在网上引起了较大反
响。直到近日此事才得到这样的处理。何以会拖了这么长时间?

  方:杨杰最终被处理,我想可能还有其他的因素,不完全是由于履历有假。
其中一个原因是在申报博士点时,杨杰用了别人的论文顶替,后来承认有这回事,
但是辩解说是误引。另一个原因可能和人事关系有关。

  记:你和部分网友对于杨杰履历的质疑,杨杰已被免职,此事是否就此告一
段落?

  方:我希望同济方面能给公众一个明确的交代,并对杨杰做出进一步的处理。

  记:同济当年高调全球招聘,还提出“宁缺勿滥”,海外学者的聘任分外显
眼,但如今当时从美国招聘的生科院院长杨杰、外语学院院长孙建荣均被免去职
务,这对中国学术界有何启示?

  方:刘辉、杨杰等伪造履历事件并非个别的现象,只不过因为这两个人受到
了处理,才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这几年来我们揭出的造假事例中,许多都与之类
似,涉及到海外归国人员伪造履历,常见的做法是虚报自己在国外的学位、学术
职称、职务、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这种欺诈手段本来是非常容易揭穿的,
只要稍微做一点检索工作就可以发现事实真相是什么。但是为什么这些人能够轻
易得逞?我想这和校方有意无意的纵容是有关系的。这些归国人员吹嘘自己在国
外的成就,让人以为国内大学能把这么杰出的人才招聘回国,校方会觉得很光彩,
甚至为之推波助澜做宣传,即使被揭出造假,校方也会为其掩盖、辩护。另外,
许多归国人员是通过私人关系被引进的,比如学校领导请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招
聘方更不会去核实其履历。要遏制这种风气,除了校方应该严格执行招聘程序,
做必要的核实之外,还应该严肃处理欺诈者,以诈骗罪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去
年就曾经有一个叫刘志刚的人因为假冒北京大学博士获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的教职,事情败露后被判了三年半的徒刑并赔偿经济损失。

  生科院院长免职成谜

  就杨杰因履历造假被免职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之后,同济大学才终于做出了
一个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副校长周祖翼的两点“澄清”:第一,杨杰博士学位获得时
间上确实存在造假;第二,杨杰被介绍成科罗拉多大学癌症中心终身教授,是
“杨杰本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与学校无关”。

  然而这样的说法,似乎难以令人信服。

  4月27日,纪晓华在《星岛日报》专栏里指出,刊登《同济全球招聘结束六
院系掌门来自校外》这则新闻是《解放日报》。从整篇稿件来看,即使杨杰自己
将“助理教授”吹嘘成“终身教授”,以“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为校训的上海高
等学府——同济大学,翌日看到报纸之后也应该向媒体澄清。况且早在一年多前,
致力学术打假的方舟子多次质疑杨杰的“终身教授”,但校方却一直保持缄默。
而即便记者翻译错了,在那么长的时间里,你们为什么默认了?除非你们有主观
上的故意,蓄意造假。

  面对同济大学姗姗来迟的声明,带给公众的只能是更多的迷惑:究竟是什么
原因,才导致了杨杰被免去同济大学生科院院长?

(XYS2006050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报道:方舟子暨大开讲抨击学术腐败

1 05 2006年

http://s5.album.sina.com.cn/pic/4740687902000344
  学术打假名人方舟子暨大开讲抨击学术腐败,谈及“刘辉事件”
  “清华欠大家一个交代”

  2006-04-29南方都市报
  
  本报讯 (记者方夷敏 实习生康殷 摄影刘可 实习生霍健斌)“学术腐败,
人人都有权打击。”昨日【方舟子按:应是27日】,方舟子现身暨南大学研究生
学术年会讲坛,肩扛打假大旗,为暨大学子开讲“打击学术腐败,建设学术规
范”,并对社会上质疑他何以有权揭发他人造假之说做出回应。
  
  “我看刘辉这是诈骗罪”【方舟子按:应是“我看刘辉是涉嫌诈骗”】

  “有人说刘辉被清华开除等于是被判了极刑,我看他这是诈骗罪【方舟子按:
应是“我看刘辉是涉嫌诈骗”】,应该追究法律责任,这才算极刑,”方舟子开
讲,祭出的第一面大旗就是“刘辉事件”,“刘辉因为一篇论文造假,结果给我
们连带查出学历造假。”

  今年3月,因涉嫌学术造假,原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被清华大学撤
销教授职务并被解聘,而首先捅破刘辉造假黑幕,就是学术打假界声名赫赫的方
舟子。

  “清华大学对刘辉做出开除处分,这是勇气可嘉值得赞许的。但直到公布处
分结果的时候,清华还是遮遮掩掩,内部通报,对媒体也是三缄其口,无可奉
告,”方舟子认为国内大学还是观念落后,“当初刘辉是如何进入清华,清华还
欠大家一个交代。”

  “名人名校是打假头号目标”

  “学术造假已经达到集体造假的地步,甚至是在学校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
谈到国内学术造假之风,方舟子说,“打假就要重点打击那种学术地位高的人,
特别是名牌大学的教授。”

  学术打假矛头应该指向何处?方舟子认为名人名校是头号目标,“这种名教
授造假的危害特别大,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的科研基金特别多,这是对科研经费的
滥用和浪费,而且名教授造假的影响更为恶劣,直接成为学生的负面榜样。”

  “我的网站快成举报中心了”

  在方舟子的描述下,学术腐败泛滥成风,究竟如何杜绝?方舟子指出,目前
国内缺乏一个管理学术造假的机构,提供举报的安全渠道,“现在大家是举报无
门,我和我的网站都快变成举报中心了。”他认为,学术部门监督也要透明化,
媒体应该指名道姓地指出造假者,不用为他们遮遮掩掩。

  有人抨击他言辞过于犀利尖锐,他则回应:“有人说我打假不厚道,但是对
人厚道也要看对象,对骗子厚道就是对被骗的人不厚道。”

  有人质疑方舟子何以有权揭发他人造假,对此方舟子直言不讳,“我是一名
自由人,我的网站也只是一个民间组织,但是对于学术腐败这种危害同行,危害
科学,危害社会的行为,人人都有权打击。”

  (线索提供:徐小姐 100元)

(XYS2006050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