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中国大学开除被指控伪造计算机芯片研究的科学家

17 05 2006年

中国大学开除被指控伪造计算机芯片研究的科学家

Paul Mooney报道
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2006年5月19日

  上海交通大学星期五宣布,一位担负项目负责人的科学家因为伪造开发出被
吹捧为中国首个国产计算机芯片,而被开除学术职务。

  学校在贴在其网站上用愤怒的语气写成的通报中,说其微电子学院前院长陈
进欺骗了由学校和资助“汉芯”项目的国家和地方机构的人员组成的鉴定专家。

  学校官员说,他们在去年12月收到一封举报陈进研究有假的信件,立即开始
了调查。校方没有说明该信的来源。

  主持一个已揭露了数百起学术腐败事件的网站的科学学者方是民说,该举报
首先出现在几个读者众多的互联网论坛上,后来又出现在中国主要门户网站之一
新浪网。

  学校官员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于1月28日邀请教育部、科技部和上海
政府参与调查。

  由这些机构组成的调查组在经过2个月的调查之后,认定陈进伪造了汉芯数
字信号处理器的研究,并不能实现其声称的功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宣称陈进也
从一家外国公司盗取了技术。

  记者没能找到陈进发表看法。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赵南元对陈进能够欺骗这么长时间感到惊讶。“能制
造这么多假芯片,并通过了几次鉴定和调查,这说明我们的体系不够严格,”赵
南元说,“我们的评估体系存在问题。”

  这一事件让中国政府感到难堪,在2003年它曾宣布汉芯芯片的研发标志着上
海正在成为世界芯片制造业的中心。包括温家宝总理在内的政府高级官员都曾经
视察过陈进的实验室。

  上海交大开除了陈进的院长和教授职务。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称他们将
终止资助陈进的研究项目,并收缴他从政府获得的研究经费。

(方舟子译)

Chinese University Dismisses Scientist Accused of Faking Computer-
Chip Research
By PAUL MOONEY

Beijing

A leading Chinese scientist has been dismissed from his academic
positions for fabric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what was highly touted as
China’s first homegrown computer chip,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nounced on Friday.

In an angrily worded statement on its Web site, the university said
that Chen Jin, the former dean of its Microelectronics School, had
deceived technological appraisal teams from the university and from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 agencies that had financially supported
the Hanxin, or China chip, project.

University officials said that they had received a letter in December
claiming that Mr. Chen’s research was fraudulent, and that they
immediately began an investigation. The university did not identify
the letter’s source.

Fang Shi-min, a scientist who runs a Web site that has exposed
hundreds of cases of academic corruption, says the allegations first
appeared on several popular Internet bulletin boards, and later on
Sina.com, one of China’s leading information portals.

Realizing the severity of the problem, on January 28, university
officials invite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Shanghai government to join the investigation.

After a two-month investigation, a panel involving those agencies
determined that Mr. Chen had faked the research on the Hanxin digital
signal-processing chips, which it said did not perform as claimed. The
official Xinhua News Agency alleged that Mr. Chen had also stolen
technology from a foreign company.

Mr. Chen could not be reached for comment.

Zhao Nanyuan, a professor of automation at Tsinghua University,
expressed surprise that Mr. Chen would have been able to deceive
people for so long. Making so many fake computer chips, and passing
several appraisals and investigations, shows that our system is not
rigorous enough,” said Mr. Zhao. “There’s a problem in our evaluation
system.”

The incident embarrass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hich in 2003 had
herald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anxin chip as a sign that Shanghai
was poised to become a world center of chip manufacturing. Senior
government officials, including Prime Minister Wen Jiabao, have
visited Mr. Chen’s lab.

The university has dismissed Mr. Chen from his positions as dean and
professor.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State
Development Reform Commission said they would stop financing Mr.
Chen’s research projects, and they ordered him to return research
funds received from the government.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issue dated May 19, 2006
 
(XYS200605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中国学术造假成灾

17 05 2006年

学术造假成灾
中国高等教育所特有的、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问题是:靠施加压力来提高学术水
平。

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2006年5月19日
Paul Mooney报道
(Yush译)

北京

  方是民是一位分子生物学者、自由撰稿人、兼自主学术打假人士。去年,他
收到了一份清华大学医学院新任院长助理刘辉网上简历有假的匿名线索,随后他
仔细读了一下那份简历,发现简历中列出的一篇HIV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论文与刘
辉的专业(外科学)无关,这引起了他的怀疑。方先生稍作调查后发现,那篇论
文实际上是美国一位与新任院长助理刘辉同姓、名字缩写相同的华人科学家写的。

  方先生把他的这个发现,连同对刘先生工作经历的怀疑,公布到他的致力于
揭露中国学术腐败的广受欢迎的新语丝网站上。数月后,清华大学悄悄开除了刘
先生。

  此事件是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令中国高校困窘的学术腐败案例中的最新一例。
专家们说,学术腐败现象正损害高等教育的质量、威胁着本已经状况不佳的高校
体制所迫切需要的改革。

  在中国,欺诈行为由来已久。对政府设法使中国高教体制现代化所采取的方
式持批评态度的人士说,政府的这些努力只会使欺诈问题恶化。

  三月份,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更为突显。其时,100余名顶尖学者签署了一封
公开信,力促政府与学术腐败作斗争。中国新闻媒体广泛报道了他们的呼吁。同
月,著名杂志《中国新闻周刊》(与《美国新闻周刊》无关)发表长达12页的专
题报道《高校的非典型腐败》,文中描述了数十起案例,包括学术剽窃、网站出
售论文手稿、学者付费发表标准低下的论文。

  多年来,政府官员和高校管理人员相对来说忽略了学术造假问题。但目前,
有迹象表明,他们已经准备好来处理这个问题。

  学者公开信发表前的几星期,国务院(中国的内阁)高级官员任玉岭向一组
知名政协委员讲述了最近的一项政府调查。接受调查的180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当
中, 60%的人说他们曾经花钱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相近比例的人承认曾经抄
过其他学者的成果。任先生对政协委员们说,普遍的学术腐败损害着人们对学术
界的信任。

  同样在三月份,教育部宣布成立一个委员会来监督学术腐败、制定对违犯者
进行惩罚的规则。随后,科技部说,它将建立一个数据库长久记录违规行为。

  揭露学术腐败

  在政府对学术造假的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网络监督者们填补了这个空白。
学术批评网是最早从事揭露打击学术腐败的中文网站之一,网站上公布的全是中
国学者对欺诈猖獗会破坏国家学术和科学研究的发展的忧虑。其他很多学者,包
括研究生,已将监督学术造假当成业余爱好。

  这些人当中,以方舟子为笔名的方先生是更为著名的监督人之一。他说,高
校对已经揭露出来的人经常办事拖沓或者不采取措施。这位受训于密歇根州立大
学的生物学者说,他的网站天天发表有关学术不端的报道,大部分由重要学者提
供。他声称,过去四年,他已揭露出将近500起“学术不端”案例,但其中绝大
多数都被高校和政府忽视。他的网站http://www.xys.org在中国国内被政府屏蔽,
但通过镜像可以访问。

  方先生称,清华大学开除刘辉是个“例外”。他说,清华内部消息来源告诉
他,院长助理学术造假曝光后,管理层曾经不愿意采取措施,只是在教师们施加
压力后才动作。刘先生被开除是方先生在其网站公布指控后的4个月。方先生说,
与之成对比的是,清华生物系的一位副教授在其简历中列出了7篇不存在的论文,
但并没有受到惩罚,却随后被提拔为正教授。

  方先生说:“即使事件被曝光,学校也通常会试图掩盖,特别是当被指控者
是个大人物时,以保护学校的名声和利益。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很有权力的。他们
为所在高校带来大量资金,因此保护他们符合学校的利益。”方先生说,他的网
站已经揭露过约20名院士的造假或不端行为。他说:“他们一个也没有被正式调
查或惩处过。”

  政府终于认识到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而新闻媒体也比以前更愿意报导这些事
件,方先生对此感到高兴。但他仍然对成功没有信心。方先生表示,学术腐败既
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意味着,为根除这个问题,中国必须采
取根本改革。他说,民主的政府、独立的科学和教育制度,以及出版自由都是树
立诚实的学术风气所必需的。

  作弊的历史

  跟很多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学术方面的作弊有很长的历史。清朝
(1644-1911)期间需经严格的科举考试才能获得令人向往的文职官位,为此,
参加考试的学者花招百出,包括偷带指甲大小的袖珍书本和作弊纸张。在北京国
子监遗址曾展出过某作弊者写满了汉字的汗衫。

  1964年,毛泽东主席在一次批评教育制度死板、只认考试的谈话中实际上认
可了作弊行为。他宣称:“考试可以交头接耳,甚至冒名顶替。冒名顶替时也不
过是照人家的抄一遍,我不会,你写了,我抄一遍,也可以有些心得。”{出自
毛泽东1964年春节谈话纪要}

  最近几年,中国学生已采取雇佣“枪手”的手段参加考试。枪手可被雇来参
加中国几乎所有的考试,包括托福、雅思和GRE考试。某已关闭的网站提供三种
选择:雇一个枪手2000元(约250美元);考前给答案4000元;考试期间用无线
装置(被称作进口“卫星接收机”,不比指甲大)提供答案1200元。

  传统上,中国学校不教学生如何避免剽窃。高中生要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
却不用写需进行调查研究的学业论文。而一旦进入大学,他们也很少得到甚至得
不到撰写研究论文的训练。

  有的教授甚至鼓励学生从事某种有益无害的剽窃。北京应用技术大学一位刚
毕业的学生,其大学毕业论文有逐字逐句的抄袭,他说:“老师告诉我们要抄,
她说我们不大懂得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

  很多学者担心,政府近年来推动建立十余所世界一流大学的举动正导致学术
造假流行。在中国,研究生和教授都被要求每年在所谓“核心杂志”上发表数篇
论文。政府改革批评家们注意到,大学教师工资、晋升和福利,与在杂志上的论
文发表数量、而不是论文实际内容挂钩。这个现实导致匆忙的、不干净的研究。
有些学者每年发表多至十余篇论文。

  《中国新闻周刊》关于学术腐败的文章注意到,对发表论文的压力的持续增
加,已经孕育出学术黑市,在这个黑市上,教授交钱在假冒杂志上发表论文。据
《中国新闻周刊》计算,中国所承认的杂志每年只能登载30万篇文章,而预计今
年中国学术界要产生约53万篇。

  在某份报纸的意见板块,有位学者写道,这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令人回想起中
国1950年代末的大跃进,当时毛主席号召工业生产要大增长。这项努力,其结果
不只是劣质产品,还造成了灾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说:“你不能用参加运动的方
式增加论文数量,以使某人能保住他的职位。你如果这么做,给学者们造成的压
力就太大了。”

  唐先生表示:“压力有时候能让你干得更好。但如果压力太大,却能把你压
碎。”

  中国近来对学术欺诈行为的指控

  杨杰,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4月份因在简历中伪造部分资料
被解除院长职位,仍保留教授头衔。

  刘辉,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3月份因被发现把别人的学术论文当成自
己的,以及在简历中就其在纽约大学医疗中心的工作经历撒谎而被开除。

  沈履伟,天津外国语学院中文副教授。1月份因在书中剽窃十篇文章被开除。

  胡兴荣,汕头大学新闻学教授。2005年因被发现在其发表于香港某杂志上的
文章中剽窃而辞职。

  周叶中,武汉大学法学教授。2005年被指控抄袭学者王天成的著作却未指出
归属。王先生对其提起诉讼,现悬而未决。武汉大学仍未采取任何措施。

  丘小庆,四川大学生物医学教授。2005年在一反学术腐败的网站上被指控其
在2003年11月的《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假造的研究成果。四川大学正在
调查。

  黄宗英,北京大学英语教授。2004年因剽窃某英国学者关于T.S. Eliot的一
本书的三分之二而被开除。

  王铭铭,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2004年,一博士研究生指控他剽窃William A.
Haviland的著作《文化人类学》的几部分。北京大学随后解除了他大部分学术职
位。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issue dated May 19, 2006

Plagued by Plagiarism

An endemic problem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s, ironically, fueled
by pressure to raise standards

By PAUL MOONEY

Beijing

Fang Shi-min, a molecular biologist, freelance writer, and
self-appointed plagiarism buster, was poring over the online
curriculum vitae of the new assistant dean of Tsinghua University’s
medical school last year after receiving an anonymous tip that the
document included false information. He became suspicious when he
noticed that one of the research papers it listed was about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HIV — a subject not related to the dean’s
specialty, which was surgery. Mr. Fang did a bit of research and
discovered that the paper had actually been written by a Chinese
scientist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same family name and first
initial as Liu Hui, the new assistant dean.

Mr. Fang posted his discovery — and his doubts about Mr. Liu’s work
experience — on his popular Web site, New Threads, which is dedicated
to exposing academic corruption in China. Several months later, the
university quietly dismissed Mr. Liu.

The incident is the latest in a series of high-profile cases of
academic corruption that have embarrassed universities around China —
a trend that experts say is hurt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reatening much-needed reforms of the nation’s ailing university
system.

Cheating is not new to China, but critics of the way the government is
trying to modernize the country’s higher-education system say these
efforts are only exacerbating the problem.

The gravity of the issue was highlighted in March, when more than 100
top scholars signed an open letter urging the government to fight
academic corruption. Their plea was widely reported in the Chinese
news media. That same month, China Newsweek,a prominent magazine (not
related to the American newsweekly), ran a 12-page cover story, “The
Abnormal Corrup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which it described dozens
of cases of plagiarism, Web sites advertising manuscripts for sale,
and scholars paying journals to publish substandard papers.

Now, after years of relative neglect,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show signs that they are ready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A few weeks before the scholars released their open letter, Ren Yuling,
a senior official of the State Council, China’s cabinet, described to
a group of prominent political delegates a recent government survey of
180 Ph.D. holders, in which 60 percent said they had paid to have
their work published in academic journals. A similar percentage
admitted having copied the work of other scholars. Mr. Ren told the
group that endemic academic corruption was eroding public trust in
academe.

Also in Marc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nounced that it was
establishing a committee to monitor academic corruption and to set up
guidelines for the punishment of offenders. Soon after that,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id it would create a database to
keep a permanent record of violations.

Exposing Corruption

In the absence of government monitoring of plagiarism, online
watchdogs have filled the void. Academic Criticism, one of the first
Chinese-language Web sites dedicated to exposing and fighting
corruption, is filled with postings by Chinese scholars concerned that
rampant cheating und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ir country. Many other scholars, including graduate
students, have turned plagiarism-spotting into a hobby.

Mr. Fang, who uses the pen name Fang Zhouzi, is one of the
better-known spotters among them. He says universities often drag
their feet or take no action until someone has been exposed. The
biologist, who was trained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says his Web
site carries daily report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many of which are
provided by leading scholars. He asserts that he has uncovered close
to 500 case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over the past four years, but
that most of them have been ignored by both the universities and the
government. His Web site, http://www.xys.org, is blocked within China
by the government, but mirror sites can be accessed there.

Liu Hui’s dismissal from Tsinghua was “an exception,” declares Mr. Fang,
who says sources inside the university told him that administrators
had been reluctant to take action after the assistant dean’s
plagiarism became known and did so only after colleagues had put
pressure on them. Mr. Liu was fired four months after Mr. Fang first
publicized the accusations on his Web site. By contrast, Mr. Fang say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singhua’s biology department listed seven
nonexistent papers on his vita. He was not punished, says Mr. Fang,
and was later promoted to full professor.

“Even when a case is exposed, the university will usually try to cover
it up — particularly when the accused is a big shot — to protect the
fame and gain of the university,” says Mr. Fang. “Member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re very powerful. They can bring a lot of
funding for their universities, and therefore it’s in the university’s
interest to protect them.” Mr. Fang says his Web site has exposed
about 20 members of the academy for plagiarism or misconduct. “None of
them have been officially investigated or punished,” he says.

He is pleased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finally acknowledged that
something needs to be done, and that the news media are more willing
than before to report such cases. But he is not confident of success.
Academic corruption is both a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blem, Mr. Fang
notes, which means that China must undertake radical reforms in order
to eliminate it. A democratic government, independent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a free press are all necessary, he says,
to foster a climate of intellectual honesty.

History of Cheating

Scholarship in China, like that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has a long
history of cheating.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scholars
taking the rigorous imperial exam, to win coveted positions in the
civil service, resorted to all sorts of tricks, including smuggling in
miniature books and cheat sheets the size of a fingernail. At
Beijing’s old Imperial Academy, an exhibit on cheating once displayed
the undershirt of one cheater covered in Chinese characters.

In 1964, Chairman Mao Zedong actually endorsed cheating during a
speech in which he criticized the staid education system and its
emphasis on exams. “At examinations whispering into each other’s ears
and taking other people’s places ought to be allowed. If your answer
is good and I copy it, then mine should be counted as good,” he
declared.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students have resorted to the use of qiangshou,
or “hired guns,” to take many exams. Their services can be retained
for just about any test in China, including the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
and the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 One now-defunct Web site offered
three options: a hired gun for 2,000 yuan (currently about $250),
answers in advance for 4,000 yuan, or answers provided during the test
for 1,200 yuan via a wireless device described as an imported
“satellite receiver” no bigger than a thumbnail.

Chinese schools have not traditionally taught students to avoid
plagiarism. High-school students, who spend much of their time
memorizing, are not required to produce papers that require research.
And once in college, they get little or no training in how to write a
research paper.

Some professors even encourage students to engage in a sort of benign
form of plagiarism. “Our teacher told us to copy,” says a recent
graduate of the Beiji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whose senior
thesis contained some word-for-word plagiarism. “She said we don’t
know enough to express our own ideas.”

Many academics worry that the government’s recent push to create
dozens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is fueling a plagiarism epidemic.
In China both graduate students and professors are required to publish
several papers each year in what are known as “key journals.” Critics
of the government’s reforms note that decisions about faculty members’
salaries, promotions, and benefits are tied to publication in these
journals rather than to the papers’ actual content, a reality that
leads to fast and dirty research. Some academics publish as many as a
dozen papers a year.

In its article on academic corruption, China Newsweek noted that
increasing pressure to publish has spawned an academic black market,
in which professors pay to have their papers published in counterfeit
journals. According to the magazine’s calculations, China’s recognized
journals are capable of publishing 300,000 articles annually, while
this year the country’s academics are expected to produce some 530,000
papers.

In a newspaper opinion piece, one academic wrote that the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were reminiscent of China’s Great Leap Forward of the
late 1950s, when Chairman Mao called for a sharp rise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The effort, which instead resulted in shoddy output, was a
disaster.

“You can’t have a campaign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papers so a
person can keep his position,” says Tang Anguo, head of the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a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in Shanghai. “If
you do this, the pressure on scholars will be too strong.”

“Pressure can sometimes make you a better person,” notes Mr. Tang.
“But if there’s too much, it can also break you.”

RECENT ALLEGATIONS OF ACADEMIC FRAUD IN CHINA

Yang Jie, dea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ngji
University. Demoted in April as director of the school for falsifying
details on his résumé, but kept on as a professor.

Liu Hui, assistant dean of the medical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Was fired in March after it was discovered that he had taken credit
for an academic paper he had not written and had lied on his résumé
about working at New York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Shen Luwe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inese,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Fired in January for plagiarizing 10 articles in a book.

Hu Xingrong, journalism professor, Shantou University. Resigned in
2005 after being found to have plagiarized an article he had published
in a Hong Kong journal.

Zhou Yezhong, law professor, Wuhan University. Accused in 2005 of
copying the work of another scholar, Wang Tiancheng, without
attribution. Mr. Wang’s lawsuit against him is pending. The university
has not taken any action.

Qiu Xiaoqing, professor of biomedicine, Sichuan University. Accused in
2005 by an anticorruption Web site of publishing fake research in the
November 2003 issue of the journal Nature Biotechnology. The
university is investigating.

Huang Zongying, English professor, Peking University. Fired in 2004
for plagiarizing two-thirds of a book on T.S. Eliot by a British
scholar.

Wang Mingming, anthropology professor, Peking University. In 2002 a
doctoral student accused him of plagiarizing parts of William A.
Haviland’s book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university subsequently
removed Mr. Wang from most of his academic posts.

(XYS2006051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方舟子就同济大学杨杰事件答记者问

17 05 2006年

  按:我在4月底曾就同济大学将其生命科学院院长杨杰免职一事接受过某报
采访,未见登出。今日见刚被窦唯砸烂过的小报《新京报》发表一长篇报道翻炒
这一事件,充满了事实错误,甚至连我是最早在何时何处质疑杨杰履历的这种基
本事实该小报都没有搞对,而其发表的杨杰辩解刚好都可以用我的这些回答加以
驳斥。

  1)同济大学称,被免职一事也与履历造假无关,而是因为他在行政管理、
学科发展与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校期望的存在较大距离。首先,学院的发展计
划一直未能有明确的方向;其次,生命科学方面的团队一直没有建立起来,更没
有实现当初学科带头目标。杨杰将作为普通教授继续从事正常的教学、科研与研
究生培养工作。您认为,校方的解释是否让你满意?杨杰作为普通教授是否胜任?

  这个解释是不能让人信服的。杨杰被免职肯定不是正常的人事变动,因为如
果是正常的情况,应该有新的院长来接替他,但是目前同济生命科学学院处于没
有院长的奇怪状态。在去同济大学之前,杨杰的科研做得非常糟糕,7年来只发
表过两篇论文,而且都是挂名的,没有一篇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这要比国内
的一般教授还要差。

  2)杨杰称,将”Tenure-track”误译成”终身教授”,但其实应该是”终身制助
理教授”,这是记者搞错所致,于是被方舟子抓住了把柄。我在应聘材料上已注
明自己”Tenure-track助理教授”的职务。”终身制”比”终身”低一些,但可以转
成”终身”。你对此是否认同?

  这是非常可笑的一种解释。Tenure track的意思是“固定编制”,并非什么
“终身制”,国内所说的职务“终身制”是指一辈子都担任该职务,但是tenure
track的助理教授绝非如此,如果干得好,固定编制的助理教授五年左右以后可
以升为副教授(一般也就是所谓终身教授),但是干不好升不了,而不得不离职
的也非常多。杨杰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在担任助理教授期间,杨杰的论文发表情
况极差,在去同济大学之前,他已不是什么助理教授,而是在科罗拉多大学医学
中心的一家实验室打工做博士后研究。

  3)你曾经收到同济某教师举报,请问他(她?)是否了解校方解释背后的
真相?

  我想他是了解的,实际上杨杰本人也不否认他被免职与博士点申报时用了别
人的论文有关。把别人的论文当成自己的来用,这是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的怪事。
科研人员对自己发表过什么论文都是一清二楚的,怎么可能“误用”别人的论文?

(XYS2006051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对学术腐败要动真格的

16 05 2006年

    当前中国高校存在的学术腐败现象之严重,已到了管理部门不能忽视的
地步。教育部近年来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
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
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试图为处理这一问题建章立制,但收效并不明显。最
近又出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
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宣布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要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
起,曝光一起;并提出建立学术道德奖励和惩处制度,在评奖、晋升等过
程中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

    学术腐败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科研体制的弊端,也受急功近利的社
会风气的影响,并与其他领域的腐败,例如政治、经济、司法、新闻等领域
的腐败纠结在一起。要消除这些因素,中国社会各方面都需要发生变革,绝
非在短期内能够完成。但是在清除腐败的土壤之前,我们不能就对学术腐败
宽宏大量,听之任之。如果能对学术腐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惩处,至少可以
增加从事学术腐败的成本,遏制其蔓延。

    教育部的这个“意见”,表明政府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也许还表明了政
府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决心,这是一大进步,值得赞赏。但是,建章立制是
一回事,能否和如何遵循规章制度则是另一回事。在处理学术腐败问题时,
不仅要既往必咎,而且一定要公开、透明,有根有据,其结果才能让人信服。

    事实上,一些高校早已自己建立了类似的惩处规则,但是这些高校的学
风并没有因此有多大的改观,因为这些规则很少被遵循,即便造假行为已被
媒体曝光,校方也不愿进行调查、处理。如果真有教授受到处理,就成了轰
动一时的新闻事件,可见其稀罕。如果涉及到的是位高权重的校领导、院士
一级的人物,那么所有的规章制度就很可能全都失灵,甚至反过来成为包庇
学术腐败的工具。

    但是恰恰是那些位高权重的造假者才是最该受到严惩的,因为他们造假
造成的危害更大,影响更为恶劣。这也是最能考验政府的决心和能力的地方。
目前正有几起涉及学术地位比较高的人的造假事件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
例如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刘登义涉嫌履历造假,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涉嫌
论文造假,都被媒体广泛报道,甚至上了《人民日报》。对此,校方或者置
若罔闻,或者一味袒护,其应对无法令人满意,但并未见到教育部的介入。

    如果教育部能以此为契机,实现其“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
曝光一起”的承诺,公开、透明、严肃地对他们进行调查处理,还无辜者以
清白,给造假者以惩处,能够取得的效果,产生的震撼,将会胜过三令五申。

2006.5.13.

(广州日报2006.5.15.)

(XYS2006051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视频节目】《方舟子:不破不立》

16 05 2006年

5月13日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启示录”栏目播出15分钟专题片《方舟子:不破不立》,视频可在以下网址下载:

rtsp://vod.fjtv.net:554///fjtv1/FJTV20060513200301.rm



对话方舟子:不管谁有假,我们都有权来打

15 05 2006年

“不管谁有假,我们都有权来打”——
对话方舟子

本报记者 高明勇 本刊校园记者 熊颖婷(南京林业大学)

《江南时报》 ( 2006-05-14 第10版 )

  “学术必须诚实,新闻必须真实,网络必须踏实。他们都应该与虚假无缘。
如果有人不遵守游戏规则,不管地位多高,名气多大,我们都要揭露他。”这就
是被媒体称为“学术打假第一人”方舟子的打假宣言。秉此理念,经过六年多的
打假经历,他和他的“新语丝”引起越来越多公众的注意。

  5月10日,晚上7点。微风。无雨。应南京林业大学的邀请,方舟子独自一人
来宁演讲《打击学术腐败,建设学术规范》,尽管事先没有消息传出,但是到场
的学生仍然水泄不通。

  演讲当晚,方舟子在他下榻的酒店就有关问题接受《江南时报·青年新闻周
刊》的独家专访。

  学术打假

  一切皆拜互联网之赐

  记者:方舟子先生,资料表明您是研究自然科学出身,属于科学范畴;而您
现在在公众中的形象却是一名知名的“学术打假专家”,这属于道德和法治范畴。
二者似乎关系不大,请问您是何时走向学术打假之路的,契机是什么?

  方舟子:契机就是互联网的兴起。2000年前后,国内互联网开始兴起,
国内报刊纷纷上网,这样在国外的人也可以及时了解到国内的动态。我当时主要
在美国,但是比较关心中国的科技发展情况,从网上留心了一下这方面的报道,
发现浮夸虚假的特别多,特别是有一些留学人员回国后招摇撞骗,更加令人难以
容忍,但是又见不到有人站出来揭露,所以才决定利用自己主持的新语丝网站来
做一点揭露工作。没想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方面的作者、读者越来越多,新
语丝也逐渐从一个文学网站变成了以揭露学术造假和伪科学为的网站。许多造假
行为利用的是国内外信息的不对称,如果没有互联网,国内发生的弄虚作假的情
况在国外的人没法及时知道,国外学者的揭露也无法及时反馈回去,同时,互联
网也成为了调查和聚集志同道合者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所以,一切皆拜互联网
之赐。

  记者:您一个人长时间坚持不懈地进行学术打假,“不图名,不图利”,甚
至还会有风险,遭报复,请问一下你的动机是什么,动力又是什么?

  方舟子:我的动机很简单,从事学术研究、科学研究本身是在追求真理,是
最不能弄虚作假、最不能腐败的,学者、科学家是这个社会的良心,大家为什么
那么相信科学家呢?就是因为把他们当做追求真理的人来看待,认为他们说出来
的话特别权威,有公信力。所以在学术上弄虚作假,是让我觉得是最无法容忍的。

  我有点理想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倾向,比较较真,又不怕得罪人,看到看不
惯的事情就想指出来,特别是没有别人说的时候更忍不住要说。有能力去做,对
社会又有利,为什么不做呢?

  记者:根据您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您认为我国高校的学术腐败现象到底有多
严重?都有哪些特征?哪些危害?

  方舟子:学术造假在历史上、在其他国家都曾经有过,但是像我国目前如此
泛滥,却是前所未有的。它已经不是个别人的偷偷摸摸的行为,而是比较普遍,
具有广泛性,不仅涉及的人数多,多到让人见怪不怪的地步,而且涉及的层面也
比较广,从院士、校领导、教授、副教授、讲师、研究生到本科生都有。它带有
集体性,有些造假行为是在领导的支持、纵容乃至直接领导下有组织地进行的。
中国的学术腐败还具有交叉性,与其他领域的腐败,比如政治的、经济的、司法
的、新闻的腐败,都是互相勾结、纠缠在一起的。

  所以,中国的学术造假有自己的特色,许多表现形式是在其他国家罕见的或
没有的。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假学位、假文凭、假学术地位这种危害是最大的。
造假者到国外转一圈,靠着一张嘴就当上教授,对辛辛苦苦读学位的这些人很不
公平。

  从科学研究角度来说,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的危害是最大的。假成果总是
要比真成果出得多、出得快,科学资源、科研基金被他们占用,就形成一种不正
当的竞争,对踏踏实实搞研究的人危害比较大。从社会角度来说,危害最大的是
那些以自己学术界的身份替伪劣假冒产品做广告,利用科学家的威望来欺骗消费
者,从消费者那里骗取钱财。

  记者:这几年国内部分领域的“铁腕”改革,大多被称为“风暴”,比如众
所周知的“审计风暴”、“环保风暴”,大都是自上而下的。最近一段时期内,
清华大学的刘辉事件、四川大学的丘小庆事件、中科院的魏于全院士事件都备受
关注,而您可说是功不可没。于是不少人称您是一个人掀起了中国的“学术打假
风暴”,请问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方舟子:我认为不应该夸大个人的作用。我所能起到的作用,主要就是把本
来捂着的盖子给掀开了,引起社会各界对学术腐败问题的关注,共同思考怎么办。
同时由于有这么一个网站的存在,能发挥一点舆论监督,也能起到一点威慑和教
育作用,让比较正直的科研工作者能做到洁身自好,让学生能够受到教育。

  从2000年以来,我们进行学术打假已经有6年了,每年都有一些事件在
曝光之后在社会引起比较大的反响。最近媒体对学术造假更为关注,管理部门也
开始重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进步——有了关注,才会有改变现状的希望。

  记者:针对学术腐败现状,您所期待的方法和措施是什么?

  方舟子:要改变现在这种状况,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学术界、
新闻界和政府的通力合作。政府应该成立一个真正管事的、能让公众信任的全国
性机构,专门调查和处理学术腐败行为,一旦有了结果就发布详细的公告,做出
处罚,整个过程一定要公开、透明,同时要加强舆论监督。

  揭露学术腐败,一定要指名道姓,不能为其隐讳,否则起不到监督、威慑作
用。一旦揭露出来,认定了,就应该严肃处理。现在的问题是很少有人揭露,揭
露出来了也没人去管,腐败分子照样逍遥。各个高校、各个学术团体应该制定学
术道德准则,但不要只是要求自律,而应该具体规定一旦被发觉有学术腐败行为,
将如何做出处理。同时还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应该在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中开
设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可以在现有的政治课的框架
之下,分出其中的一部分学时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倡导规范

  高校应开学术道德课

  记者:我发现最近一段时期内,您一方面忙于在“新语丝”上不时发出种种
打假之声,另一方面又奔波于部分高校,宣传您的打假主张,比如今天晚上您在
南林大做的报告“打击学术腐败,建设学术规范”。截至目前,您认为这些演讲
的效果都怎样?师生们都有什么反应?

  方舟子:最近这一个多月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暨南大学和南京林业大
学等院校都做了类似的演讲,效果都非常好,反响非常热烈。老师、学生们都非
常关注这个问题,提问很踊跃,每次都是因为时间限制不得不中止提问。

  记者:您目前的精力好像主要集中在名校的名师身上,那么名校之外的其他
学校其他老师呢?还有就是现在不少高校不仅教师队伍学术之风不正,这种不良
风气也严重“传授”给了学生,对此您有何高招?

  方舟子:我们并不是就放过了一般高校的老师或学生,其实在我们揭露出来
的事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一般高校的老师和学生所为。只不过,由于举报实
在太多,我又是业余在做这项工作,不可能对每一起举报都做调查、公布,因此
只能是有重点地打击那些性质比较恶劣的、比较典型的事件。

  学术地位高的人,比如名校教授、院士,一旦造假,其社会危害性特别严重,
影响也特别恶劣,因此理所当然地就成了我们的重点打击对象。至于学生,他们
造假的危害不大,学术生涯才刚刚起步,还是要以教育为主。

  记者:作为打假专家,在学术规范方面您对青年学子有何建议?据了解,目
前高校学生中也有不少造假现象,固然有自身道德觉悟不够的因素,也不排除老
师在有意或者无意致使学生造假,而学生对此一般不敢反抗,对此又该怎么办?

  方舟子: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至少可以通过自学学习一些学术规
范的知识,并自觉地遵守。要知道,维护学术规范,也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对
于你提到的这种情况,我也有些了解,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有时候学生造假有其
可以理解、同情的地方。

  但是学生还是应该尽力起来反抗的,而不要同流合污,因为一旦事情败露,
学生往往就会被当成替罪羊。如果不敢向管理部门、媒体反映情况,也可以争取
换导师。

  引发争议

  对造假者本应一棍子打死

  记者:经常上网,我听到一些对您的打假行为进行质疑的声音,有人说新语
丝是方舟子一个人的舞台,你自己把握着话语霸权,也就是说对你有利的,你在
上面发表,对你不利的,你就不予采用,不能真正体现公共精神,您对此有何解
释?

  方舟子:任何媒体都是有倾向性,有自己的发稿标准的,更何况新语丝网站
不是一个公共媒体,只是一个同仁网站,在许多问题上,例如在对待反科学、伪
科学、学术腐败的问题上,我们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倾向性。但是如果我们要组织
讨论某个问题、某种现象,我们仍然会做到程序上的公正,即使是被我们批评到
的人,也给他辩解的机会。

  其实,即便我控制新语丝,也不等于控制全部舆论。这个网站不是官方权威
机构,无论是投稿人还是我自己,发表的都只是个人看法,对于学术真伪不具备
最终裁决权。即使我下结论,也只是我的个人结论,不具备什么强制力,行使的
更不是公权力。如果有人认为我错了,反驳文章又不能新语丝上面发表,他还可
以到任何舆论平台去反驳我。为什么人家会比较相信我说的话?因为我说的话都
是有根据的。如果我乱说,人家也不会信我,也不会有权威性。我已经有信用了。
如果我不珍惜这种信用,我自己的声誉就会被破坏了。这也是我非常小心的,我
是很珍惜我的名声的。

  记者:有一些网友提出您的打假力度有点“过犹不及”,“一旦发现某位教
授存在腐败现象或者剽窃、造假嫌疑,就把他一棍子打死,似乎不够人道。并且,
现在造假的人太多了,但单揪着一个不放,太过于残酷了,也不够公平”。我发
现支持这种声音的人不在少数,您意下如何?

  方舟子:对学术造假者本来就应该一棍子打死,清除出学术界,这是国际惯
例。但是我没有任何权力,不可能去处罚某一个我认为造假的人,当然更无法把
他一棍子打死。我不过是利用言论自由的权利,把我所掌握的事实真相说出来而
已。而事实上,即便在造假行为被我们曝光后,对绝大部分的造假者都毫发无损,
根本没有对他们的利益造成任何伤害,谈得上什么一棍子打死?至今我们已揭露
了500多起,受到处理的寥寥无几。我只不过是不替造假者隐姓埋名,不遮遮
掩掩,而是指名道姓、直截了当地揭发他们的造假,因为我认为只有这样才会起
到舆论监督作用。有人就说我不厚道了,他们怎么就不想想,对造假者厚道了,
就是对老实人不厚道,对被欺骗的人不厚道。其实那些批评我不厚道的人,他们
一旦骂起我来,还要不厚道得多。什么叫“过犹不及”?莫非他们认为我应该对
造假者温良恭俭让,冀望于他们良心发现、立地成佛,才更有利于打假?造假的
人多,并不能成为原谅造假的理由。小偷被警察抓住的时候,能够以“别人也在
偷东西”为由要求警察放他一马吗?

  记者:在我们的观念里,学术打假之类的事情应该是政府的事情,而不是一
个人单枪匹马在向前冲。正因为如此,有人说您是“个人英雄主义”在作祟,甚
至有人对您的打假方式提出质疑,认为应该有一个专职的机构出面,维护学术的
尊严。您怎么看?

  方舟子:我也一再呼吁中国应该建立规范的渠道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个人的
精力有限,掌握的学术资源有限,能够做的事情的数量也就有限。个人并不具有
权威性,所以不容易让人信服。在证明了对方造假之后,个人也不能进行处理和
惩罚。但是我鄙视有人以此为借口来反对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反对个
人打假,这实际上是希望对学术不端行为听之任之。在没有规范渠道的时候,需
要舆论监督,需要个人打假。即使有了规范渠道,也需要舆论监督,也离不开个
人打假。即使在比较规范的发达国家,同样有个人打假。官方渠道和个人打假本
来是可以相辅相成、相互监督的。

  边际战争

  任何人都有权来打我的假

  记者:近日网上有一篇文章广泛流传,标题是《方舟子与环保组织和媒体的
边界战争》。如标题所说,作者把你们三方的博弈摆到桌面上来,认为媒体的职
责是维护社会正义,环保组织的功能是唤起公众注意,而您的主要“业务”是打
击学术造假,如今你们三方的“战争”,既是一种内耗,还会造成亲者痛、仇着
快的结果。作为其中一方的当事人,您对此论有何见解?

  方舟子:我只看真假、是非,不看立场。即使是同一立场、同一战壕的人造
假,也应该加以揭露、打击,而不应该为了小圈子的利益而去袒护。更何况,这
些所谓“环保组织”、“自由主义媒体”的立场也是很有问题的,至少是言行不
一的,我并不认为他们是“亲者”。

  记者:作为学术打假专家,您目前的所有活动虽然都是个人行为,但是客观
上又具有了某种公共性——毕竟您所关注的都是公共话题。那么问题就出来了,
你打别人的假,谁来打你的假?

  方舟子:我是利用每一个公民都有的言论自由的权利来打假,我如果有假,
任何人也都有权利来打我的假。实际上,网上每天都有人号称在打我的假,只不
过都是一些造谣、谩骂,没有事实依据,并不能真把我怎样。

  记者:打个比方说,现在您站出来坚持打假,是因为您的道德自律强,假若
现在有第二个方舟子或者更多的方舟子站出来像您一样打假,而他的自律性没有
这么强,该怎么办?换句话说就是如何规范这种个人打假行为。不知道这个问题
您考虑过没有?

  方舟子:很简单,言论自由也是要受法律约束的。对那些以打假的名义侮蔑
他人的,完全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

(XYS2006051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天曲”究竟是什么东西?

14 05 2006年

     最近我收到烟台大学一位老师的信,信中说:“能否请你们帮助查证
一种神奇保健品‘天曲’(又叫‘富硒他汀’)。近年来,我们这里老年
人中间传售一种神奇保健品叫‘天曲’,并说它治疗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有
奇效,每天吃4片,连续吃一年,价格要4000元人民币。据说它是利用了航
天生物技术,项目负责人是北京航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谢申猛博
士。现在假的东西太多。如果真有那么神奇,为什么医院不用它呢?”

    我也了解到,该保健品的厂商近来与各地老年人组织合作,正在搞一
项“天曲心脑健康工程——百万免费大赠送”的活动,据说是为了“感谢
全国人民对航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凡是心血管等疾病的患者都可以去
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免费领取价值40元的“天曲益脂康片”一盒。

    在把老年人吸引去参加活动后,推销人员又会用特制的“电脑仪器”
免费为老年人测脉搏,能奇妙地测出“心搏指数”、“心输指数”、
“外周阻力”、“血管弹性”、“还原全血粘度”等等项目,检测结果精
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即使那些在正规医院检测中很正常的人,也会被告知
心脑血管有疾病,向其推销服用“天曲益脂康片”。

    这种保健品的最大卖点,是声称它采用了“航天生物技术”,“太空
酝酿新医学革命”、“心脑血管病防治在太空拓出新路”。其宣传材料称:
一种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独特效果的红曲菌株曾有幸搭乘“神舟一号”
飞船遨游太空,经过太空洗礼后,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经过培育,终于产
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物活性物质。这种活性物质不仅能显著抑制胆固醇
等脂质合成,而且兼备了对血管及肝脏的养护作用,至此,地球上第一株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太空生物菌株横空出世云云。

    我以前已经介绍过(《“太空蚂蚁”神不神?》,载《北京科技报》
2004年11月3日),“太空育种”是一项既没有理论价值也没有实用价值
的研究,因为根据现代生物学理论,看不出“太空诱变”能比在地面上用
辐射、药物等常规方法进行的诱变有优势,更看不出它能比基因工程有什
么优势,在国际上,只有中国还热衷于搞这种没有意义的“国际领先”。
我不相信在中国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太空产品”真与“太空育种”有什么
关系,而更可能实际上是在地面上培育出来的,再贴上“太空”的标签吓
唬人。

    因此,即使真有红曲菌株上过太空,我也不相信它真的能发生神奇的
变化而产生前所未有的生物活性物质,否则的话,现代生物学的基本理论
就要被推翻,其发现者应该先去拿一个诺贝尔生理学奖,再来以“太空”
的名义向消费者和股民要钱。

    那么这种“生物航天技术”的产品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真的含有什
么神奇的生物活性物质吗?“天曲牌益脂康片产品说明书”因为是要报管
理部门批准的,就写得比较老实:“本品是以富硒红曲米、淀粉为主要原
料制成的保健食品”、“【主要原料】富硒红曲米、淀粉”、“【功效
成份及含量】每100g中含:洛伐他丁550mg-650mg、硒1700ug-1900ug”。
每片天曲牌益脂康片的重量为0.65克,由此可知每片含洛伐他丁3.575-4.225
毫克、硒11-12微克。

    原来它是用富硒红曲米和淀粉做成的保健品,功效成份是洛伐他丁和硒。
目前市场上还有许多“富硒”食品、保健品,对它们的性质,我以前也已
分析过(《硒:在必需和有毒之间》,载《北京科技报》2005年6月1日)。
要而言之,硒是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如果体内硒的含量偏低,心血管
疾病发病率就高,但是这不等于额外补充硒就能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事
实上,硒还是一种有毒元素,摄入过量会引起中毒。

    可见硒绝不是什么神奇的生物活性物质。那么洛伐他丁又是什么东西
呢?它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调节血脂及抗动脉硬化药,又叫美降之、美降脂、
莫维诺林等。它是美国科学家最初从曲霉中分离出来的,1987年美国食品
药品管理局批准它做为处方药上市,已有近20年的历史,也并非什么“前
所未有的生物活性物质”。这种药物国内许多药厂都能生产,2004年国内
洛伐他汀的产量高达100多吨,其中近一半用于供应出口。

    洛伐他丁在国内药店很容易买到,常见的剂量是一片含20毫克洛伐他
丁,一盒12片的零售价大约是30元。号称价值40元的“天曲益脂康片”赠
品一盒也是12片,但是每片仅含3、4毫克洛伐他丁。换句话说,“天曲益
脂康片”是把一种常见药物降低了剂量,贴上“太空”的招牌后,以六、
七倍的高价销售(硒要比洛伐他丁便宜得多,忽略不计)。如果计算原料
成本,一千克洛伐他丁的零售价大约是5000元,一盒“天曲益脂康片”的
生产成本不过几毛钱而已。

    洛伐他丁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盲目服用有可能引起
严重后果,已知它能引起肌病和肝病,并能与某些药物发生反应。孕妇、
哺乳期妇女、少儿、酗酒者不能服用。1998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以红
曲米含有天然洛伐他丁而洛伐他丁是处方药为由,禁止销售用红曲米为原
料制作的保健品。也就是说,“天曲”在美国将会被禁止销售。从报纸报
道可知,“天曲”在国内也多次因为虚假宣传而被地方工商部门查处,但
是给予的处罚不过是罚款几千元,只要有几名消费者上当就可以弥补其损
失了。显然,要真正打击保健品的虚假宣传,管理部门还需要加大处罚的
力度。

2006.5.6.

(北京科技报2006.5.10)

(XYS2006051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报道:中国“必须对越来越多的科学欺诈指控采取行动”

14 05 2006年

  中国“必须对越来越多的科学欺诈指控采取行动”
  最近对科学不端行为的指控在中国媒体中被广泛报道

  Hepeng Jia

  Scidev.net 2006年5月10日

  [北京] 一些海外中国科学家向中国官员发出了一封公开信,敦促他们建立
一套正规的程序来处理对科学不端行为的指控。这封信由120名主要在美国大学
中任教的中国科学家签名,它已经被送到中国科技部长徐冠华、中科院院长路甬
祥和其他官员手中。

  自从2005年11月份以来,好几名中国科学家被指控犯有剽窃、伪造数据或者
谎称他们的学术成就。(参见中国顶级科学家遭遇“科学警察”的质疑)这些指
控中的大多数是通过一个设在美国的中文网站新语丝首先发布的,随后中国媒体
广泛报道了这些指控,人们也在媒体上进行了辩论。(参见揭露骗局:中国的
“科学警察”在行动)

  但是这封公开信的作者们说,中国缺乏一套正规的处理这些指控的机制,这
导致“既没有对犯错误的人的持续惩罚,也没有对无辜者的合法保护。”

  签名者之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物学教授林硕说:“我感到目前
的局面已经引起了很大的混乱。许多科学家的声誉可能被轻易毁掉。”

  林硕还对本网络记者说:“公众和大众媒体没有必要的知识来判断真实的情
况。”

  正是基于这一点,这封公开信提出了中国可以采取的处理这类问题的步骤。
它们包括在每个学术机构内部建立委员会来调查任何指控,并且如果在争端无法
解决的情况下,利用外来的委员会。公开信指出,“非常重要的是,无论指控者
还是回应者都应该得到法律保护,他们的身份应该在调查过程中保密。”

  同时,公开信也督促中国为科学家和大学生开设有关科研伦理和处理科学不
端指控的程序的必修课。

  公开信要求在国家层面上,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建立
专门机构来建立各种调查对科学不端行为指控的方式。

  不过,科技部新闻处处长陶劲松说,科技部还不太清楚这件事。

  新语丝网站的主持人、美国生物学博士方舟子在了解了有关此信的新闻后,
对本网络记者表示,缺乏正规的惩罚学术不端行为的程序,意味着需要采取非官
方的办法。

  “我们总不能在正规的程序发布前,白白坐着听凭学术腐败蔓延吧!”方舟
子说。

(XYS2006051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方舟子、傅新元在BBC英国广播电台讨论学术腐败和舆论监督问题实录

14 05 2006年

方舟子、傅新元在BBC英国广播电台讨论学术腐败和舆论监督问题实录

(2006年5月12日北京时间晚上9:30-9:45)

现场录音到下面网址下载:
国外:http://www.xlogit.com/xysupload/hys_fri.ra
国内:http://www.chinaxys.net/xys/upload/hys_fri.ra

主持人:听众朋友,欢迎收听BBC英国广播电台的互动空间,我是蒙克,今天我
们讨论中国学术腐败的话题。近年来中国学术造假、腐败受到很多指责,在公众
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关于中国的学术造假的问题,最近,120名在美国和中国
工作的科学家和其他专业的学者联名签署和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对中国学术界诚
信问题表示了关注。这些学者指出,中国现在缺乏处理学术不端指控的适当机制。
那么中国学术腐败到底有多严重?学术腐败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今天我们讨论这个话题。参加我们的节目的有六年前开创在中文网学术打假
网站的方舟子博士,还有呼吁学术诚信公开信的发起人傅新元先生。现在我们
就……呃,就在我们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呢,今天新出来的消息说,韩国学术造
假的消息有了新的发展。在韩国曾经名噪一时的科学家,被称为“克隆之父”的
黄禹锡因为涉嫌伪造数据被司法起诉,被控弄虚作假,挪用公款以及违反生物伦
理等法律,那么我们先请方先生谈一谈,像类似的情况,如果发生在中国的话,
当事人可能会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那么会不会受到司法的……呃,涉及司法的程
序呢?

方舟子:如果像黄禹锡这样的类似的事件发生在中国的话,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
不了了之。因为现在在中国发生的这种学术造假案件最常见的一个结果就是“只
打苍蝇,不打老虎”,只要学术地位越高的人,他会越容易受到保护。

主持人:好,谢谢方先生,那么我们请在电话线上的傅先生发表一下看法。您怎
么看,是不是在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呢?

傅新元:在现在中国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呢,是要把这个体制建立起来。这个……
呃,我们这封公开信的一个主要目的也就是希望中国能建立这样的体制。这个……
呃,我想呢,如果这个体制能够完善地建立起来的话呢,会有一个长远的作用,
而不是一个针对某一个事件可能会发生是不是揭露出来或者是没有。这个我想
呢……

主持人:(打断傅的说话)那么具体对学术造假和腐败的问题您怎么看呢?您认
为是不是很严重呢?(沉默五六秒)嗯,方先生……傅先生可能是电话线的问
题……

傅新元:对。您……刚才我没听清。

主持人:您接着讲,是不是学术造假和腐败这个问题在中国很严重呢?

傅新元:呃,我个人认为呢,实际上这个学术造假和各个方面造假和中国整体的
大环境是有关系的。我想这个在国内呢,现在这个大家可能对腐败的现象都非常
地憎恨,而且呢,这个也是一个导致在学术上产生一些不端行为的一种温床。所
以这个事情出现呢,现在是需要一个整体的一个……一个治疗的方案,我们现在
做呢,这个在科学上,希望能做这一些……

主持人:那您是不是不同意学术打假这个说法呢?(沉默3秒)

傅新元:喂?

主持人:喂?那您对学术打假怎么看呢?

傅新元:呃……关于这个学术打假的问题呢,这个我想呢,这个……第一个我想
呢,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体制,但是这个体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建立起来的,
这个……

主持人:(打断傅的话)好,傅先生说呢,不是一天两天这个就能(傅还在不停
说,听不清了)……OK,我们现在请方先生谈一谈,您说这个关键是要建立一个,
呃,健全的体制,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问题。那么方先生您怎么看呢?

方舟子:嗯,我也同意而且一直在呼吁中国应该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渠道来处理、
来调查这个学术造假的问题。但是就像刚才傅教授说的,这个体制并不是说一天
两天能够完善能够建立起来的。那么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目前还没有这样
的体制的时候,我们怎么办?是不是就对这些造假的行为听之任之呢?所以我想,
这是我和那个傅教授之间的一个重大的区别。我们不能坐等着,只是光在口头上
呼吁,说要建立这么样一个体系,然后对现在这些造假的行为就不去追究了。我
觉得还是应该去追究的。最起码的,我们可以采取这种舆论监督的方式,能够起
到某种震慑的作用,然后也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学术造假问题的关注。这样呢,
才能够早日促成这么一个规范的渠道的建立。

主持人:好的,谢谢二位,请继续参加我们的讨论。那么我们听听在德国的张先
生怎么看这个问题。张先生您好。

张先生:哎,主持人您好。

主持人:您怎么看他们二位刚才说的一些……

张先生:刚才第一位是傅新元先生吗?

主持人:是傅新元先生。

张先生:哎,好的。我刚才听了他们两位的意见,我非常赞同傅先生的意见。方
先生的意见其实应该讲也没有错,但是呢,就是说我们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必
须遵循一个准则,就是方先生也……以前也一直强调过的,那个网络必须真实,
新闻必须真实。然后如果你进行舆论监督你必须保证你这个舆论,这个新闻的内
容是真实的,而这个真实性在学术打假的范围里面你必须有学术专业方面的知识,
然后进行调查,然后这样的事情,呃,才能进行舆论的监督,像最近的那个,呃,
像韩国的黄禹锡的事件,像那个在中国揭露出来的陈进的案件,已经处理了,都
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有公信的媒体,记者征询了专家的意见以后,然后进行了
初步的调查、暗查,然后……

主持人:(打断)好,谢谢张先生。我们再听一下在江苏姓周的一位听友,听他
怎么看这个问题。周先生您好。

周先生:您好。

主持人:您刚才听到他们的讨论了,您怎么看呢?

周先生:可能是线路不太好,我没有听到他们的谈话,我谈谈我的看法。

主持人:怎么处理中国的学术作假问题,您怎么看呢?

周先生:我觉得学术问题的科学性比较强,最好这个是有专业的组织进行评定。
不过现在中国缺乏这样的机制,所以我觉得吗,媒体的揭露和舆论的压力在当前
的条件下还是起到主要的作用,可以增加学术造假者的学术腐败的成本。

主持人:好,谢谢周先生,谢谢大家收听BBC英国广播电台的互动空间。(节目
预告略)下面我们继续讨论学术腐败和学术打假的话题。那么我们互联网上有有
关的论坛,网友发来了很多不同的意见,我们请中文部记者玉兰介绍一下。

记者:有一位在澳洲署名华尔中的网友,他说学术造假哪里都有,需要的是认真
调查,一旦结果出来,不隐不藏,并给予重处,像韩国一样。如果没有假,也一
样要证明,给诬告者重处。这是一位澳洲网友的意见。还有一位澳洲的网友,用
英文发来了邮件,他说,中国每个人都习惯了抄,小学生抄功课,大学生抄论文,
教授抄学术文章,他们不觉得抄别人的想法是偷窃行为。这是网友的意见。

主持人:好,谢谢玉兰。那么对中国学术造假的指控呢,大家刚才谈了这个问题,
我感觉在监督方面呢,方先生和另两位是有分歧的。这是一个专业领域,一般媒
体、公众媒体的监督会产生问题,那么我们再听听方先生怎么看这个问题。

方舟子:我要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学术造假问题都是非常专业的,有的是根据一
般的常识就可以判断的,比如说剽窃的问题,比如说伪造学历的问题,这个是不
需要什么很专业的知识的。即使是需要专业的知识,也不是说媒体、网站、个人
就不能进行调查、进行监督的。媒体同样可以调查一个很专业的学术问题,你所
要做的,是去听听双方的意见,听听当事人的意见,然后把它公布出来,让公众
了解事情的真相是什么,能够了解到不同的说法,这本身也是一种舆论监督。就
像刚才有人提到的陈进事件和韩国黄禹锡事件,实际上最开始都是有人在网络上
举报了,然后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之后又有媒体介入了,这样才促成有
关的管理部门进行调查,最后有了一个令人比较满意的结果,这也是舆论监督的
力量。

主持人:(打断)谢谢方先生。关于媒体监督和公众舆论的问题,我接下来问问
傅先生,是不是有的问题太专业,公众是不是就不可以关注,不能监督的话,是
不是就可以堵住了公众舆论呢,是不是就等于反对公众舆论呢?

傅新元:我多讲几句啊。第一个呢,我是一个人权工作者,我第一个呢坚持人民
都有表达言论的自由,特别是对于腐败的现象,我想大家都可以表达他的愤慨,
啊。表达是一个事情,但是真正要确定一件事情的发生,那么是需要一定的知识
和专长。特别是对于科学打假,我们讲的是科学打假,不是一般的腐败、贪污,
你可以检举、揭发,科学打假有一些问题呢,包括我们做了十几年科研的人也不
一定搞得清楚,这个时候如果你一定要搞一个群众运动,特别是现在我想特别提
一下媒体,比如说现在在人民日报上面,啊,现在有一个叫群众去投票,对于某
个学术争端的问题进行投票,因为媒体报道了这个事情,那么群众他怎么会知道
这些具体的科学上的问题呢,然后加以投票,来确定这个事情。这个我觉得是媒
体严重地,呃,不适当地应用媒体的影响,对于学术问题进行群众性的、运动性
的……

主持人:(打断)但是中国学术界也有专业期刊,也有科学院各种管理组织,那
么现在学术造假的增多呢,也说明现有的这些管理体制并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那么您在公开信中指出要建立这么一个机制,那么前面证明了这种机制是不成功
的,那么如何保证新的机制,不依赖大众的监督,如何能成功呢?

傅新元:我想讲一句呢,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这封信当中呢有一点引起了争议,
争议的原因呢就是在信中我们坚持,呃呃,要遵循,呃,一定的程序,进行调
查……

主持人:(打断)好,谢谢傅先生,最后我们听听江苏的周先生怎么看啊。周先
生您好。

周先生:你好。我认为啊,这个媒体监督啊,它并不是就是做一个结论,媒体监
督它只是表达一种意见,引起大家的关注。那么最后他到底是不是剽窃、是不是
腐败,最后还得相关专业部门来认定。那么媒体比专业的机构监督也有好处,就
是专业机构它可能受政府的影响, 也可能受做假者本身的影响,但任何一个做
假者他都不可能去影响所有媒体,所以……

主持人:(打断)好,谢谢周先生,谢谢大家参加我们的节目。我们今天的节目
就到这里。欢迎收听互动空间,欢迎拨打免费电话热线8008002222。

(XYS2006051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评“120位中国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诚信的公开信”

12 05 2006年

【评】

    这“120位中国科学家”,相当一部分已加入美国国籍,不应该再自称“中
国科学家”。这些人不都是什么科学家或信中说的“科技工作者”,其中商学院
教师(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杰宁·琼斯商学院管理与市场系岳劲峰),风险投
资商(曼哈顿资本集团合伙人王进),是律师(Wei-ning Yang, Esq,Partner,
Hogan & Hartson LLP )。公开信的发起人傅新元是脚踏中美两只船的清华大学
兼职教授,曾被指控滥用中国科研基金,又是伪造履历的清华大学生物系教师常
智杰的老板,对引进、包庇、提拔常智杰负有直接的责任(参见“立此存照·清
华大学生物系履历事件”)。签名者中也有几个人本身不太干净。有谁会相信这
种本身就有从事、支持、包庇不端行为之嫌的人会真正“反对任何形式的学术不
端行为”?我也一再呼吁中国应该建立规范的渠道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但是我鄙
视有人以此为借口来反对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这实际上是希望对学术
不端行为听之任之。在没有规范渠道的时候,需要舆论监督,即使有了规范渠道,
也需要舆论监督。科学研究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害怕舆论监督。那些害怕舆论监督,
乃至反对言论自由,要求官方“制止”言论者,必定心里有鬼。可怜这120个
“老美国”,居然连言论自由是什么都不懂。

(方舟子)

公开信在中英文版本之间也造假

英文版是给美国和世界媒体看的,用词比较和缓。西方强调言论自由,这信也没
直接提及媒体。对RUMORS(传言,未经证实,有真有假),也只是说
“DISCOURAGED”。在外国媒体上给人一个恰如其分的好印象。

中文版是给中国的读者看的。真相毕露,直言“媒体”。把英文的“RUMOR”翻
译成极为贬意的“谣言”(跟RUMOR不一样,谣言基本是假的)。把“DISCOURAGED”
也变成了“制止”。赤裸裸的要封媒体的嘴。

估计大多数签名者签的是英文版,这信的中文翻译有意无意地达到了偷梁换柱的
目的。这种在中英文翻译之间搞小动作的鬼把戏,在被XYS揭发的造假者中,已
是屡见不鲜。

(Enlighten)

缺乏公众和媒体监督的秘密调查不可取

120位专家希望建立公平规则和权威机制的呼吁值得赞赏。不过,公开信中有两
点不妥,一是主张内部调查非公开、外部调查身份应保密,二是不主张公众和媒
体的参与。

公开调查、公众媒体参与的国际先例之一是众所周知的韩国黄禹锡事件。国内秘
密调查的例子则是四川大学对丘、魏事件的调查。川大对丘小庆论文事件的调查
结果(三条似是而非的结论)早就出台了,对魏于全问题也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公
布了调查结果(学术争议、个人恩怨),最终却是越抹越黑,失去公众的信任,
甚至引起公众愤怒。所以,在中国目前环境下,没有公众和媒体监督的非公开或
保密调查是根本不可取的。

至于“调查学术不端的指控时必须遵守”的“无罪假定”原则,四川大学的原则
比“无罪假定”不知还要宽松多少倍:丘小庆事件调查程序启动之时,川大及华
西医院负责人就将其认定为“商业纠纷”、“相信它的科学性”、并要追究炒作
者的法律责任以维护学校名誉;对于魏于全的调查,川大党委书记更是早就打下
保票: “相信魏院士”、“不会有问题”。所以,120位专家根本不必担心调查
会违背“无罪假定”原则,无论是内部委员会还是外部委员会的调查。

(Yush)

这个傅教授有点不甘寂寞呀??

哪位有闲工夫,把新语丝上曾经登过的有关该教授的伟大事迹发给那120位看看,
然后看看有没有人出来撤销签名??如果没有,大家睁大眼睛看着这120位,以
后新语丝的内容估计不用愁了。

就怕和所有手脚不干净却要和新语丝叫板的主儿一样,你可以继续官照做,教授
照当,但恐怕在网上,在圈里,你的底子会被揭得光光

(疯和尚)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在现今的中国,没有公众的监督,根本不可能有公正。活生生的“中国魏”的例
子就在眼前。我也不相信,韩国的黄禹锡,Bell Lab的Schon,如果没有公众的监
督,能有这样的结果。拿了公众的钱,却不肯接受公众的监督,想得倒挺美。

(whatsup)

说得是,他如果用的是私人老板的钱,自然不需要他人置喙

人家老板愿做烧包那是他的事。象发哥那样用钱点烟,那是酷。

但是用了大家的钱,还要说你无权过问,我靠,这是什么道理?

(lbx)

不仅要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没说什么。

这里没有说的就是:科学界的圈子里,公正是不存在的。指望“由所涉及机构的
内部委员会调查并处理”根本不可能,因为利益相关;指望“由一个专家组成的
委员会加以调查,判断和决定”不现实,因为专家之间抱成小圈子,官官相护。
在专家不作为、不可信任的时候,抛开公众的监督,那就是没有监督了。

整个倡议:
1,高调打假
2,调查程序
3,成立机构
4,实名
5,教育
6,非公众参与

所说的一切都没错,只是没有介绍现状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现状、解决症结的
根本是什么。感觉整个倡议的目标就是最后一点。

所以,不仅要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没说什么。

(松鼠)

家有家法,帮有帮规

以前的青红帮,现代的黑社会,制定的帮规听上去也很正面。他们喜欢用清理门
户的内部运作方式,而不是公开透明的方法,规范其成员的行为。说到底家法和
帮规不是为了真理和正义,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帮主/老大的权威和地位。
那封信也是写给一位总舵主的,而他为了达到某种非学术上的方便/利益,让 当
今太子爷当天下副总舵主。你还指望这些舵主真会天下为公一次,认真“建立起
合适的程序和一个由学术专家组成的权威机构?”
支持 XJ。有健康的媒体介入,不能保证,但至少可以监督治学的严谨,为人的
正派,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

(田牛)

有人说傅新元是中国人权创始人。有可能吗?

连公众的言论自由权和媒体的舆论监督权都要剥夺,怎么可能是人权的呢?

挂羊头卖狗肉,这人简直太无耻了!

(Enlighten)

饶毅,施一公糊涂呀,跟着傅新元,程京这些垃圾发签名信

(jhuang)

这封公开信被改得面目全非了。

有朋友给我看过此公开信的初稿,标题是《关于“魏-司”事件的公开声明》。
本人认为傅新元反对的其实是《新语丝》这样的公开打假,因为常智杰就吃过亏,
可却拿什么处里学术不端来说事。可他不会不知道,当初魏院士用100万元想封
司教授的口时,这桩官司就远远不是什么学术讨论了。

他草拟了这封信后征集签名和反馈,大概是很多人反对专门提魏思事件,所以改
来改去改成这样了。

(limitations)

难怪公开信出现在这个时候,不知海外的华人科技界的大牛是否开始感觉到这新
语丝上的打假之火说不定哪天就烧到自己身上。

(blackbox)

我觉得这信似乎在说“只许逐级信访,不许集体上访或去报社反映情况”

其实每个行业都可以比着葫芦画瓢,搞一个类似的“公开信”。那么,舆论监督
也就可以扔进垃圾堆了。

(bingo)

刘阳、陈列平、陈建柱、付阳新
这四位是中科院“海外百人计划”获得者,同在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与免疫中心
工作。一年能回去几天所里的人都很清楚。

(trus)

120位科学家无需多虑:中国已经建立了“公平的规则和权威的的机制”

http://www.bjut.edu.cn/department/jcs/zhengce/zhengceweb/zhongyang/35.
htm
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2年2月27日

http://home.sysu.edu.cn/skc/rulefile/gdxxxsgh.htm
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2004年8月16日

http://www.google.com/search?q=cache:XY3bzJCkRyQJ:stinfo.xmu.edu.cn/xz
zq/2005-6-10.doc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
2005年3月16日

http://www.gmw.cn/content/2004-04/19/content_14645.htm
自然科学基金:“三道大坝”预防科学不端行为

http://news.sina.com.cn/e/2002-03-01/0522490172.html
清华大学教师学术道德守则
2002年03月01日

http://www.google.com/search?q=cache:J2oMmFfmF7wJ:www.eea.tsinghua.edu
.cn/kyk/news/files/2005-4-12172113.doc
《清华大学关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暂行办法(试行)》

(Yush)

傅新元拉人拉得还不够。新语丝不是有500宗学术腐败案子么,傅新元怎么才拉
到120人。

(Amsel)

不怀疑他们的态度是真诚的,但就其内容120进言典型的假、大、空

在如今的中国毫无用处,尤其是对媒体监督的态度,就川大的魏和丘事件,川大
不很善用媒体吗。

傅的动机是可疑的

(trus)

公开信的要点是对过去的学术腐败既往不咎,金盆洗手,

和邓正来加108将的公开信没有什么两样。

(sl)

致貌似公正的公开信的120个作者(及其支持者们):

首先申明:本人没有兴趣和时间来证实此公开信及其作者身份的真实性,仅就公
开信的内容就事论事。

俗话说: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你们为何如此畏惧公众舆论呢?
在近代科学史上,你们找得出仅被公众舆论击倒的真正的科学家的实例吗?
建议你们在例举美国公共卫生署关于学术研究不端行为的处理指南之前,先读一
读或复习一下NAS, NAE, IOM的ON BEING A SCIENTIST。

(圆明园青蛙)

学术打假是抗日,媒体就是游击队

你要发展壮大抗日国军,本人双手赞成;但你120人签名要我们游击队都缴枪,
本人
坚决反对。国军贪生怕死甚至投降的例子不用我举了吧?

(Enlighten)

陈进和刘登义的事,官方都可以装着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在这种况下,还讨论
什么“无罪第一”,脑子坏脱了。

(秦州刺史)

《120公开信》中的致命伤

1. ……美国公共卫生署关于学术研究不端行为的处理指南规定,对学术研究
不端行为指控的调查,起初应当是非公开的,其首先应当由所涉及机构的内部委
员会调查并处理。

–从川大对魏、丘和上海交大对陈进的处理来看,中国目前并没有可与美国相比
的具有足够可信性的内部调查处理机制。

2. 如果争论或指控不能够在该研究机构内部解决,那么,更高的主管部门和基
金支持机构或专业协会应当介入,建立外部调查委员会,直到问题得到圆满解
决。……

–但是川大和上交都认为已经在内部解决了(事实上,国内哪里有研究机构不能
在内部“圆满解决”这种指控的?),即使结果不能令人信服,也没有启动外部
调查的依据和机制。所以,这一条是不是多余的?

(JJT)

真正的致命伤,是向赌场老板们建议制定禁赌令和查赌制度。

(YuanMingYuanQingWa)

那个“无罪推定”有点莫名其妙

调查初期应该是非公开的,这句话没错。PHS的规定是,在整个调查期间,举报
人,当事人,调查人员对外都应尽量保持沉默。但这不是绝对的。有些学校就写
明了,在整个调查期间,保留公开的权利。但“无罪推定”这一说法看上去冠冕
堂皇,实际上有贩卖私货的嫌疑。

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是一种行政措施。与法庭上的“无罪推定”不同,当事人有
举证证明自己无辜的义务。PHS就明确规定,“the respondent has the burden
of proving any affirmative defenses raised, including honest error or
difference of opinion.” - PHS Policies on Research Misconduct; Final
Rule (2005)

(aliastwo)

网上打假跟Nature 打假一样,只起到敲警铃的作用.
真正下判决的应该是本单位成立的独立调查小组或法庭,而不是媒体。大众媒体
有权力也有义务担任敲警铃这角色。 而对大众媒体的监督主要是靠消费者,同
行及法律。

(insight)

原先真是高看了这帮人

知道了这帮人的初衷,真让人忍俊不禁。没想到这么多出类拔萃的滞美的科学家在为
魏院士鸣冤叫屈主持正义。不知道是不是同病相怜。这些人都是搞科学研究的,难
道真的不知道在被别人质疑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是拿出自己的原始数据和试验记录
来解决纠纷?还是靠满世界发表声明?这里还有很多做教授带研究生的,不知道是
不是也告诉自己的学生,谁要跟咱们较劲,咱就发表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

你们原先想发表那么个东西,真的不怕让天下人笑掉大牙?还双手插腰绷着脸弄得
跟英雄好汉似的。

(coldeye)

120位中国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诚信的公开信

  尊敬的:教育部部长周济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十分关切国内近来多起有关学术研究不端的指控事件。
我们愿意针对科学研究诚信的重要问题表示如下观点

  1. 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并强烈主张一个科技工作者应当保
持高标准的学术道德规范。我们支持揭露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与此同时,要确
证学术不端的案例,我们必须遵循合法和适当的调查程序。例如,美国公共卫生
署关于学术研究不端行为的处理指南规定,对学术研究不端行为指控的调查,起
初应当是非公开的,其首先应当由所涉及机构的内部委员会调查并处理。“无罪
假定 (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是我们在调查学术不端的指控时必须
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

  2. 如果争论或指控不能够在该研究机构内部解决,那么,更高的主管部门
和基金支持机构或专业协会应当介入,建立外部调查委员会,直到问题得到圆满
解决。在调查期间,不论是指控者或被指控者,都应受到合法保护,其身份应该
保密。被指控者有责任和授权调查者合作,提供原始数据和研究纪录。一个好的
解决案例将能为今后的实践树立先例,并帮助科技工作者培养良好传统

  3.在处理学术不端的指控时,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混乱结果,也为了对关于
学术不端行为辩论的当事人双方公正,我们建议中国的研究机构主管部门建立起
合适的程序和一个由学术专家组成的权威机构来处理学术不端的真实指控。这包
括建立制度,在需要时建立特别专家委员会来迅速调查真实的,对学术不端行为
的指控。我们建议科技部、教育部、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协调建立国家权威
机构,对有关学术不端指控的调查,提供政策和机制

  4.我们必须区别正常的学术辩论和对学术不端的指控。作为原则,我们应当
在中国培养公开而负责的学术辩论的传统。这种公开讨论或辩论必须有负责的态
度。因此,在任何有关学术辩论的公开通讯中都应当签署实名,以表明其责任。
有关学术不端的公开指控,我们也鼓励举报者签署真名以示负责,或者,为了保
护举报者,发表的机构应该代举报人负责。我们支持公众和任何人的言论自由。
争论双方均有权争辩或答辩。对于科学问题及争辩应当用进一步的实验,特别是
用来自不同实验室的进一步的实验来解决。我们相信,建立一个对于重大事件进
行实名负责公开争论的优良传统,是促进中国科学研究基本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5.为了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我们建议中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设立
有关科学研究诚信的必修的专门课程,教育学生和科学研究工作者有关科学诚信
的道德规范和处理学术不端的适当程序,从而为中国的学术研究创造一个健康的
环境

  6. 我们理解并感谢公众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强烈指责。很显然,公众有权
利知道科技工作者利用公众基金所从事的研究活动。可是,我们应当指出,有关
学术不端行为的问题,由于其过于专业化和技术性,一般需要由一个专家组成的
委员会加以调查,判断和决定。在缺乏适当调查的情况下,任何企图误导公众或
利用新闻媒体去求得偏袒支持,或匿名进行公开人身攻击或传播谣言的行为都是
不可接受的,必须加以制止

  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诚信是科学进步基石。此信的署名者诚挚地希望本公开信
能促进中国建立公平的规则和权威的的机制来维系和保护中国学术研究的道德诚

  二零零六年,五月四日

  公开信的联系人
傅新元博士 美国印第安娜大学医学院 免疫学教授
http://www.iupui.edu/%7Emicro/fu.html
中国北京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和技术系,清华大学医学研究院,教授(兼职)
http://www.biosci.tsinghua.edu.cn:8001/faculty/fuxy.html
Xin-Yuan Fu, Ph. D. Professor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Walther Oncology Center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Indianapolis, IN 46202-5120Phone: 317-274-2082, Fax:
317-274-4090E-mail: xfu@IUPUI.edu

120位签名人及其单位(签署者的纪录已保存,并可查询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