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诺丽”的神秘面纱

29 04 2006年

    近来一种称为“诺丽”(noni的音译,也译做“诺力”、“诺梨”、“夏威夷
萝梨”)果汁的保健饮料在国内白领阶层通过传销、直销的方式流行,价格不菲,
一瓶可以卖到500元。据说它是从天然植物noni果实调配成的,是“来自伊甸园的
礼物”,出自南太平洋“最洁净、无污染”的大溪地(塔希提)群岛和夏威夷,在
当地广泛做为医用已有超过千年的历史。

    广告声称,常喝诺丽果汁能强身健体,祛除百病,可帮助改善:哮喘、癌症、
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痛症、头疼、肝病、肾病、免疫系统、红斑狼疮症、消化
系统差、内分泌失调、前列腺病、牙疼、头发和指甲病、高血压、肿瘤、肺结核、
甲状腺病、痔疮、牙肉出血、骨刺、便秘、过敏症、健忘、性功能降低、忧郁症、
戒烟等等。

    这种神奇的诺丽果实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产自一种茜草科植物,拉丁文学名
为Morinda citrifolia,台湾称为檄树,大陆则称为海巴戟,因为它和产于广东、
广西等地的中草药巴戟天是同一属的植物。波里尼西亚人虽然自古就把诺丽当药用,
但是主要是用它的叶子或把果实捣烂了,做为外敷消炎用,并不把它的果实当成包
治百病的口服药来喝。中药只是用巴戟天的根、茎入药,也不用它的果实。

    诺丽神话的创造者是一位美国人,现在担任“大溪地诺丽国际公司”发言人和
顾问的拉尔夫·海尼克(Ralph Heinicke)博士。此人得过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生物
化学博士学位,在1950到1986年间在夏威夷为美国都乐菠萝公司等机构工作,研究
菠罗蛋白酶的医学用途,发表过几篇关于菠罗蛋白酶的学术论文。

    但是使海尼克名声大噪、被诺丽广告吹捧为的“极负盛名的生化学家”的是他
于1985年发表在非学术性的园艺期刊《太平洋热带花园通报》上的一篇没有列举任
何文献出处的通俗文章《诺丽的药理活性成分》。在这篇文章中,海尼克声称菠罗
蛋白酶要发挥医疗作用,还需要一种新发现的生物碱参与。海尼克把这种生物碱称
为赛洛宁(xeronine),它是由一种奇怪的胶质物质赛洛宁原(proxeronine)转
化而来的,这个转化过程是由赛洛宁转化酶(proxeronase)控制的。海尼克声称,
由于诺丽果汁富含赛洛宁原和赛洛宁转化酶,因此有极高的医疗价值,能够用于治
疗高血压、痛经、关节炎、胃溃疡、扭伤、损伤、忧郁症、衰老、消化不良、动脉
硬化症、镇痛和其他多种疾病。

    我们也许会觉得奇怪,对如此重大的发现,为什么不在生物化学或医学的专业
学术杂志上发表,而却在一份园艺期刊上透露。不过,以下的事实也许会让我们明
白其中的奥秘:在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做个检索可以发现,没有任何有关赛洛宁、
赛洛宁原或赛洛宁转化酶的文献资料。换言之,这些神奇的物质都是海尼克本人的
独家发现,其结果没有被任何其他研究者重复过,也未获得学术界的承认。海尼克
也从来没有公布过这些物质的化学结构式。

    显然,海尼克的兴趣不在于学术,而在于商业。他的这些“发现”都申请了专
利保护,而一股兜售诺丽果汁的商业热潮也迅速掀起,并且主要是采取传销和网上
直销的方式。对诺丽神话推波助澜的另一位关键人物是美国医学博士尼尔·所罗门
(Neil Solomon)。他在1993年因不正当行为而被吊销了行医执照之后,成了各种
“另类医学”的鼓吹者,担任“国际诺丽通讯委员会”的医师。他撰写的《诺丽奇
观》一书成了诺丽果汁推销商的“圣经”。

    但是迄今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能够支持有关诺丽果汁的种种神奇功效。有些
体外实验表明诺丽果汁含有能够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多糖成分。夏威夷大学正在对
诺丽果汁是否具有抗癌作用做临床试验,这只是最初步的临床一期试验,还未有结
论。诺丽果汁就像所有的水果果汁一样富含抗氧化剂,而已知抗氧化剂具有抗癌作
用。即便如此,也没有证据表明诺丽果汁在这方面的作用就比橙汁好。

    由于诺丽果汁中钾的含量非常高,因此那些需要低钾饮食的肾病患者千万不要
轻信诺丽果汁可治肾病的宣传,否则血钾过高会引起严重的心脏传导和收缩异常,
甚至死亡。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过一个病例,一名肾病患者因为把诺丽果
汁当成治病秘方服用,导致血钾过高。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曾经多次给销售诺丽果汁的公司发函警告他们不得宣传诺
丽果汁能够治病。在1998年,美国4个州的检察长起诉销售诺丽果汁的摩林达公司,
该公司同意停止有关诺丽果汁能保健、治病的宣传,给客户退款,并支付诉讼费。
同一年,芬兰国家食品管理局为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钱财,决定禁止诺丽果汁的进
口和销售。

    诺丽的神秘面纱,是出于商业炒作的目的被不良学者和不法商人包装上去的,
应该把它撕下来,而非法的传销也应该被禁止。

2006.4.23.

(北京科技报2006.4.26)

(XYS2006042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人也不是理性的动物

27 04 2006年

    这是一则在中国妇孺皆知的寓言:一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对猴子们说:
“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们都很不高兴。于是他又改口说:“那就改成
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们就全都高兴了。“朝三暮四”后来讹变成了反
复无常的意思,但是庄子讲这个寓言的本意,却是为了说明虽然事物的本质一样,
但是在形式上改一下,就会影响到人的喜怒(“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

    的确,许多人在做决定的时候,和这则寓言中的猴子并无多大的区别。心理学
家曾经做过这么个问卷调查。假定你决定去看一场演出,门票一张十块钱。到了剧
院后,你发现你丢了十块钱。如果你口袋里还有钱,你是否还愿意花十块钱买票看
演出?心理学家问了180多人,88%的人都说愿意。

    现在把问题改一下。假定你已经花了十块钱买了门票,在进场之前发现票丢了,
你必须再买一张票才能进去。你是否愿意再花十块钱买票进去看演出?心理学家问
了200人,只有46%的人说愿意。

    在这两种情形中,后果实际上都是一样的:你为了看这场演出,多付出了十块
钱。但是由于发生的经过不同,人们就像“朝三暮四”中的猴子,做出了不同的反
应。在第一种情形中,丢掉的钱和票的价钱似乎是无关的两件事,丢了十块钱并
没有影响到人们的买票决定。但是在第二种情形中,丢掉的票的价钱和补票的价钱
看上去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会觉得花两倍的钱买一张票比较亏。

    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它,就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这表明我们在做决
定时,并非总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深受感情因素的影响。这在人们做出经济方面
的决定时,表现得非常明显。有一门称作行为经济学的学科试图回答这么个问题:
为什么人们并非总是理性地做出经济决定?行为经济学家在做研究时,借鉴了心理
学的方法,现在他们也开始与神经生物学家合作,看看大脑中的哪个特殊区域会影
响到经济决定。

    在一个实验中,有两组人做同一个简单的投资游戏,一组是正常人,另一组人
的大脑中控制感情的区域因为中风等原因受到了伤害,使他们无法体会恐惧、焦虑
等情感,但是他们大脑中控制逻辑推理的区域仍保持完好。这个简单的投资游戏是
这么做的:每个人分到20元钱,用抛硬币赌输赢的方式赌20次,每一次如果赌赢,
赢得2.5元,赌输了则输1元钱;每一次也可以弃权,不输不赢。

    很显然,理性的做法应该是每次都赌,而不应该弃权,因为每次输赢的概率相
等,而赢的回报却高于输的损失,对玩家有利。这个简单的道理人人明白,但是在
实际操作中,玩家对是否要下赌却很受前面输赢结果的影响,会因为害怕输而一再
弃权。实验的结果是,正常人下赌的次数只有58%,而大脑受损的人下赌的次数
却高达84%。由于不会感到害怕,大脑受损的人在这个投资游戏中的收入因此超过
了正常人,在游戏结束时,他们每人平均获得25.7元,而正常人平均只获得22.8元。

    行为经济学家因此认为,杰出的投资者之所以能大获成功,可能就是因为他们
在投资时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很像这些无法体验恐惧的患者。但
是参加这个投资游戏的患者在实际投资活动中并不怎么成功。在实际生活中,他们
中有四分三的人曾经破产。由于不会感到害怕,他们会采取过分冒险的举动,或者
被别人所利用。

    如此看来,即使是像恐惧这样的感情因素也并非总是坏事。恐惧其实是动物保
护自己的一种机制。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中,并非什么结果都是可以做出合理的
预测的,知道害怕的动物会有更多的生存机会。但是在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中,这
个保护机制有时候又会反应过度,使人们过分小心谨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我们所
处的现代社会与石器时代的祖先所处的危险重重的世界大不相同,本不必时刻提心
吊胆,但是我们的生理、心理结构和我们的祖先并无二致,无法摆脱感性因素的影
响。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还是会经常做出非理性的决定。

2006.4.24.

(中国青年报2006.4.26.)

(XYS2006042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自然·医学》主编对未刊登司履生通讯文章的经过的说明

25 04 2006年

【方舟子按:以下是《自然·医学》主编Juan Carlos Lopez在答复SciDev.net
记者的询问时的说明。这表明司履生对事情经过的叙述是准确的,而魏于全和四
川大学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说真话。】

译文:

我和一位同事讨论了此事,现在可以确认你在来信中提到的如下事实:我们当时
将会发表司的通讯和魏的反驳。我也能够确认司曾要求《自然·医学》推迟发表,
编辑们无法答应这一要求,我们最终取消了发表该通讯。

我无法确认的是,他是否是在压力下要求收回该通讯的。也许是,也许不是,我
只是不知道。

最后,我想要说明,我们的政策是,不与第三方讨论我们的编辑决定。因此我无
法进一步说明在司要求推迟发表后,为什么我们决定取消发表该通讯。

谢谢你对此事的关注。

i have discussed the matter with one of my colleagues and can now
confirm the following facts you mention in your letter: we were going
to publish si’s correspondence and a rebuttal by wei. i can also
confirm that si requested nm to delay publication, that the editors
could not honor such a request, and that we ultimately withdrew our
offer to publish the correspondence.

what i cannot confirm is that he was under pressure to withdraw the
correspondence. this may or may not have been the case; i simply don’t
know.

last, i’d like to say that it is not our policy to discuss with third
parties the basis for our editorial decisions. i can therefore make no
additional comments on the reasons why we decided to withdraw our
offer to publish the letter after si requested the delay in publication.

thanks for your interest in this matter.

juan carlos lopez

(XYS2006042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一组关于同济大学免除杨杰职务的报道

25 04 2006年

  同济大学院长免职

  星岛日报2006/4/25

  (星岛日报报道)继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因为伪造论文被解聘,著名
高等学府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近日也被免去院长一职。杨杰
两年前曾被质疑伪造履历,校方昨天接受本报查询时证实杨杰已被免职,但仍在
学校任教,对于免职原因则强调“不能说”。

  二○○四年九月,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报道,同济大学面向全
球公开招聘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终身教授、细胞凋亡领
域知名学者杨杰,带领他的研究团队整体“移植”同济。报道称,在最近七八年
间,这个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论文十篇,论文引
用率全球第一。

  事件迅速在国内炒热,但却引起致力于学术打假的“新语丝”网站负责人方
舟子博士的质疑。他到科罗拉多大学网站查找,找不到有一个终身教授名叫杨杰,
只在学校某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发现一个做博士后研究的杨杰博士;搜查杨杰论
文发表情况,只发表过两篇论文。

  同济大学和杨杰对方舟子的公开质疑没有回应。在清华大学“刘辉事件”之
后,同济大学近日免去了杨辉院长一职。该院中共总支部副书记郑福辉昨天接受
本报查询表示,杨杰确实已被免职,但仍在该院任教和做研究。至于被免职是否
与履历不实有关,郑说,“这不能说”,“无可奉告”。

  方舟子博士接受本报采访指出,刘辉、杨杰等伪造履历事件在内地学界并非
个别的现象,只不过因为这两个人受到了处理,才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近年不少
海外归国人员伪造履历,常见的做法是虚报自己在国外的学位、学术职称、职务、
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这种欺诈手段本来是非常容易揭穿的,但能够轻易得
逞,与校方有意无意的纵容有关。

  “这些归国人员吹嘘自己在国外的成就,让人以为国内大学能把这么杰出的
人才招聘回国,校方会觉得很光彩,甚至为之推波助澜做宣传,即使被揭出造假,
校方也会为其掩盖、辩护。”方舟子说。

  方舟子认为,要遏止这种风气,除了校方应该严格执行招聘程序,做必要的
核实之外,还应该严肃处理欺诈者,以诈骗罪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

  同济大学一院长被免职
  教授履历被疑造假

  2006年04月25日北京晨报

  晨报讯(记者代小琳)昨天,记者从同济大学了解到,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
技术学院院长杨杰被免职。在之前,知名打假人士方舟子曾发文质疑杨杰教授的
履历造假,并在网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昨天,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牟建明向记者证实,杨杰教
授现在确实没有担任学院院长职位。
     
  记者在该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主页上看见,院领导一项登有党总支书记、
副书记、副院长等介绍,但并没有院长。牟建明书记说,目前院里院长一职是空
缺。针对方舟子和部分网友对于杨杰教授履历的质疑,同济大学目前还没有回应,
也没有说明杨杰免职的具体原因。牟建明说,目前杨杰教授依然在学院正常教学。

  方舟子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是在2004年同济大学高调聘任杨杰担任
院长的时候得知此人的。“根据同济大学公布的材料,杨杰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
终身教授。我后来到该校官方网站一查,发现根本找不到杨杰的名字。后来经调
查发现,杨杰确实在此校当过助理教授,这离终身教授还有很远。【方舟子按:
杨杰在去同济大学之前,已不是科罗拉多大学的助理教授,而是在一个研究中心
做博士后研究。】我之后就在网站上发文质疑此事,杨杰当时回应我说之后给我
答复,但后来我也没收到任何消息。这个事情被很多网友关注,但同济大学一直
没有正面回应。”

  方舟子说,已经得知了杨杰被免除院长职位的消息。“之前清华开除造假教
授刘辉的事情可能对此事的处理有推动作用。但我觉得这个处理还是不够的,对
于造假者应该直接免除教授职位,学校绝不能手软。”

  昨天,记者拨打杨杰教授办公室的电话,但一直没有人接。记者点击杨杰教
授的主页,发现已经不能正常进入。

履历造假  同济一院长被免
校方承认杨杰不再任院长职务 拒绝透露详情 称“领导能上也能下属正常事务”

记者:单金良
法制晚报2006.4.24

  今天上午 同济大学生命学院官方网站院长一栏出现空缺 打假人士方舟子
披露———

  本报讯 被怀疑履历造假的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近日被免
去院长职务。记者上午从该学院官方网站发现,该院院长一栏出现空缺。生命学
院党总支书记向记者证实,杨杰已不再担任院长职务,但是拒绝透露详情。

  知名打假人士方舟子昨天在其网站“新语丝”上披露,同济大学正式发文免
去了杨杰的生命学院院长职务。对此消息,方舟子称已经从其他方式获得证实。
此前,方舟子曾对杨杰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终身教授”身份提出质疑。

  今日上午,记者浏览同济大学生命学院官方网站时发现,有关杨杰的介绍仅
出现在“师资队伍”一栏中,其身份标注为蛋白质与基因工程研究方向的博士生
导师。在该网页的“学院领导”栏中,只有两名副院长的名字及简介,“院长杨
杰”的字样已不复存在。

  上午,记者致电同济大学生命学院党总支书记牟建明。他首先表示,“杨杰
已经不担任院长职务”,然后以不方便接受采访为由挂断了电话。随后,记者拨
通杨杰办公室,但始终没有人接听电话。记者又连线了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一
位老师拒绝透露详情,并称“领导能上也能下,属正常事务”。

  新闻链接

  2004年,杨杰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终身教授”的身份受聘为同济大学生命
科学与技术学院新院长。

  方舟子到科罗拉多大学的网站查找,找不到有一个终身教授名叫杨杰,方舟
子遂质疑其“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终身教授”身份。

同济校方解释杨杰被免原因 称其不胜任院长工作

2006年4月25日新闻晚报

  昨天,记者从同济大学了解到,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被免
职。此前,在学术界中有很多传言曾质疑过杨杰教授的履历和论文造假问题,并
引起了较大反响。

  不过,今天上午,同济校方告诉本报记者,杨杰之所以被免职,是因为校方
对他的工作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认为他在行政工作和学科建设上并不能
胜任院长的职能,而是更适合科研工作。
  
  四个月里两院长下台

  杨杰是2004年9月,同济从海内外引入的“八大掌门”(即八个学院的院长)
之一。今年年初,另一位“掌门”、外语学院院长孙建荣已被免去职务,校方表
示原因也和杨杰被免职的原因相同。至此,当时从美国招聘的两位学院“海龟院
长”已经全部卸任。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党总支书记牟建明
向记者证实,杨杰教授的确已被免去学院院长职位,目前院里院长一职空缺。晚
上18点,记者在学校实验室里见到了杨杰教授,他告诉记者,他是今年3月21日
接到免职通知的,不过目前依然在学院正常教学,“我从事的课题还没结束,课
题组的20多名研究生还要继续指导。”
  
  所谓造假纯属造谣

  杨杰教授认为,他被免职,的确可能和他被质疑履历和论文造假有关,这严
重影响了他的声誉,不过这两件事纯属冤案。曾有网络文章指出,2005年该学院
申报博士点时,申请书上引用了与他的文章发表在同一杂志上的另一篇文章,是
一种造假行为。杨杰告诉记者:“‘申诉书事件’不是造假,而且与网上受到关
注的科研造假情况完全不同。当时我们的的确确在同一杂志《LungCancer》上发
表了文章,并早已收到发表通知,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从逻辑上,造假说法不
能自圆其说;我发表在《LungCancer》上的文章并没有列入申报材料的文章目录,
显然是误引。如果是造假,哪有误把别人的文章放上,而把自己的文章忘掉的
呢?”
  
  履历造假错在媒体

  对于履历造假问题,有传言指出,根据同济大学公布的材料,杨杰回同济之
前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终身教授,但事实上只是助理教授。对此,杨杰表示是当
时本市媒体搞错了情况所致,他在应聘材料上均已注明自己“助理教授”的职务。
对这一点,同济大学宣传部也证实了这一说法。(李征、杨玉红)



同济大学免去杨杰的生命学院院长职务

24 04 2006年

  方舟子先生:

  您好!

  近日,同济大学正式发文免去了杨杰的生命学院院长职务。杨杰的学历问题
曾经受到过新语丝的质疑,后来在同济大学申报博士点过程中,杨杰又因为把别
人的文章写成自己的,受到相关人士的举报。但是学校由于处于对主管医学主要
领导的面子问题,迟迟不敢处理,最近由于清华大学刘辉事件的原因,终于作出
决定,免去杨杰的有关职务。由于外语学院院长孙建荣(来自美国的一个社区学
院)已经被免去职务,至此,当时从美国招聘的两位学院院长已经全部卸任。

  一位同济大学生命学院教师

【方舟子按:此事已获得其他途径的证实。对杨杰、孙建荣的揭露参见我写的
《神秘的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院长》(XYS20040919)、《对“神秘的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院长”的说明》(XYS20040920)二文。】

             神秘的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院长

                      
·方舟子·

    看到新华网转载的《解放日报》报道《同济全球招聘尘埃落定 6院系“掌门”
来自校外中》的这两段话,不由感叹咱中国留学生真是人才辈出,才走了一个
“基因皇后”,又来了一批“基因皇帝”:

    这次全球招聘,同济并未打出高薪“诱饵”,结果却大超预想。生命科学与
技术学院招一个副院长,竟引来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团队。杨杰,美国科罗拉多
大学终身教授、细胞凋亡领域知名学者,带着他的研究团队整体“移植”同济。
团队成员是美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仅实验室主任就有6位。在最
近七八年间,这个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论文10篇,
论文引用率全球第一。
    薪水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杨杰及其团队千里迢迢奔同济,原因何在?“我
们看中的是同济提供的科研平台和宽松环境。”杨杰说。应聘时,杨杰提出一系
列计划:建癌症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瞄准分子生物
学、生化技术等生命科学热点领域提升学科实力。校方一一应允,给予启动经费
1100余万元。更让杨杰感动的是,当初学院空缺的是副院长一职,然而他的任命
书上却没了 “副”字,原来是兼任院长的校领导主动“让贤”。

(引文完)

    有这样一个“论文引用率全球第一”的团队搬到同济大学,同济大学生命科
学的研究水平势必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这6位实验室主任都是哪个学校的、
姓啥名什,惜乎语焉不详,无从查阅其论文以瞻仰其丰功伟绩。对杨杰这位领导
“美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大科学家的简历,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的网站吝啬到只有“杨杰:院长,教授”这几个字,神秘莫测。到科罗拉多大学
(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网站查找,找不到有一个终身教授名叫杨杰,
只有一个在其医学中心所属的全国犹太人医学研究中心(National Jewish Medical
and Research Center)Lawrence J. Wysocki教授实验室打工做博士后研究的杨杰
博士,不知是同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同名同姓?

    再到Medline查科罗拉多大学杨杰的论文发表情况,不由大失所望,该杨杰至
今只发表过两篇论文,一为第二作者,一为第八作者:

Chan D, Gera L, Stewart J, Helfrich B, Verella-Garcia M, Johnson G,
Baron A, Yang J, Puck T, Bunn P Jr.
Bradykinin antagonist dimer, CU201, inhibits the growth of human lung
cancer cell lines by a “biased agonist” mechanism.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2 Apr 2;99(7):4608-13.

Biggs JR, Yang J, Gullberg U, Muchardt C, Yaniv M, Kraft AS.
The human brm protein is cleaved during apoptosis: the role of cathepsin G.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1 Mar 27;98(7):3814-9. Epub 2001 Mar 20.

    不知这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终身教授”是靠什么当上的?莫非我的检索系
统有问题?还是杨博士用别名发表论文、当终身教授?希望杨博士能公开其简历
和论文发表纪录(我已向杨博士发去电子邮件索取,还未收到回音),也希望同
济大学能公开杨博士领来的团队成员的名单,否则我们只好说同济大学的生命科
学院被一个大学术骗子带了一批学术骗子接管了。

附:

同济全球招聘尘埃落定 6院系“掌门”来自校外

www.XINHUANET.com  2004年09月19日解放日报

    ●招聘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引来了具有世界水平的团队。兼任院长
的校领导主动为美国知名学者杨杰“让贤”。

   ●第一个“敲定”为同济医学院院长的胡大一,仍是北大附属人民医院心内
科主任,成为往来京沪的“空中飞人”。

    ●近百名海内外人士报名应聘,平均每个岗位10余人竞争,最终仍有两岗位
无人入选,宁缺毋滥是一条基本原则。

    新学年伊始,同济大学面向全球公开招聘的8个院系负责人“尘埃落定”,6
大院系的“掌门”全来自校外,其中海外学者占两席;还有两个院系“掌门”空
缺,校方说:宁缺毋滥。

    去年7月底,同济大学一下子拿出医学院院长、数学系主任等8个院系负责人
岗位,面向海内外招聘,这在上海是首次,在教育界掀起不小波澜。这次招聘给
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带来珍贵启示。

    看淡薪水 看中平台

    这次全球招聘,同济并未打出高薪“诱饵”,结果却大超预想。生命科学与
技术学院招一个副院长,竟引来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团队。杨杰,美国科罗拉多
大学终身教授、细胞凋亡领域知名学者,带着他的研究团队整体“移植”同济。
团队成员是美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仅实验室主任就有6位。在最
近七八年间,这个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论文10篇,
论文引用率全球第一。

    薪水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杨杰及其团队千里迢迢奔同济,原因何在?“我
们看中的是同济提供的科研平台和宽松环境。”杨杰说。应聘时,杨杰提出一系
列计划:建癌症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瞄准分子生物
学、生化技术等生命科学热点领域提升学科实力。校方一一应允,给予启动经费
1100余万元。更让杨杰感动的是,当初学院空缺的是副院长一职,然而他的任命
书上却没了 “副”字,原来是兼任院长的校领导主动“让贤”。

    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

    编制不进校,照样当院长。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是
此批全球招聘第一个“敲定”的人选。他至今仍是北大教授、北大附属人民医院
心内科主任。担任同济医学院院长后,他成了往来京沪的“空中飞人”。在他主
持下,同济医院心血管中心组建完成,并进入临床实践。由他牵线搭桥,同济大
学北京微创医院也已挂牌。

    “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化“人才争夺”为“人才共享”———同济大学
尝到了新理念的甜头。美国瑞欧戈兰大学英语系教授孙建荣应聘同济外语学院院
长时曾颇有顾虑。作为高等教育评估专家,他每年在美国都有机会参加重要学术
活动。“没关系,两边跑,有利于你的发展,也有利于学校开展学术交流。”同
济大学领导的这番承诺,彻底打消了孙教授的顾虑。

    宁缺毋滥 讲求实用

    同济全球招聘,引来近百名海内外人士报名,平均每个岗位有10余人竞争,
其中海外应聘者占40%,75%具有博士学位。然而,经过一年精挑细选,最终仍
有网络学院副院长、出版社副社长等岗位无人入选。

    一位本校教师和一名校外候选人,进入网络学院副院长岗位最后竞争,可缺
乏技术管理经验是他们俩共同的不足。在学校统筹下,两人都从院长助理干起,
积累经验。还有一些应聘者被学校推荐到校内更适合他们的岗位。同济大学党委
组织部长陆敏恂说,“我们对每个岗位都有不同要求,有的是找学科带头人,有
的侧重于管理经验。资历和职称高低不能代表一切,也不能单纯看名气,关键是
不是能干好。宁缺毋滥是一条基本原则。” (记者 金柯)

(XYS20040919)

              对“神秘的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院长”的说明

                              
·方舟子·

    《神秘的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院长》原有一句话:

    “再查杨杰在细胞凋亡领域(apoptosis)发表的论文,也只有一篇,即上面
列举的第二作者的那篇,不知这‘细胞凋亡领域知名学者’又是如何当上的?”

    现有知情者告诉我,杨杰在去科罗拉多大学之前,即1996-1997年间,在Emory
大学王晓东博士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其间曾参与发表过两篇细胞凋亡领域的论
文,所以我上面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应该删去。但是,杨博士在做博士后期间发
表的论文,也许能使他在当时当上助理教授,却不可能让他在以后当上终身教授,
更不应该在七年后又靠它们去谋职当院长。既然找不到杨博士在科罗拉多大学的
七年间发表过像样的论文,我们仍然不知道他的那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终身教
授”、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是靠什么当上的,我们更不知道那“六
名实验室主任”是何方神圣,所以我那篇文章的质疑完全成立。杨院长给我回信
说,他这几天忙着主持开学工作,过几天将写一篇文章详细回答这些疑问,那么
就让我们等着好了。

    有趣的是,同济大学在其新闻网站发布的新院长简历中,只含糊地说杨杰
“1998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癌症中心工作”,没有“终身教授”的说法。(顺
便说一下,可能有许多人对外国语学院新院长孙建荣任教的美国俄亥俄州罗奥格
莱德大学和我一样陌生。我好不容易查出该校的英文名称为University of Rio
Grande & Rio Grande Community College。中国名牌大学的真实水平大概就相
当于美国的社区大学)

我校聘任生命科学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两位院长

(2004-09-17)

http://news.tongji.edu.cn/shownews.php?Snnum=7389
 
日前,学校正式聘任了两位院长:聘任杨杰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聘任孙
建荣为外国语学院院长。
    杨杰:男,1957年5月生。1982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1985年获
白求恩医大、吉林大学生化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工
作。1993年在日本东北大学获生化博士学位,后在美国Emory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8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癌症中心工作。曾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
日友好医院及卫生部青年优秀论文奖。在日本曾获日本心脏研究会会长奖、中日
友好交流协会奖。在美曾获Winship癌症研究基金和NIH spore 癌症基金。
    孙建荣:男,1956年11月生。1979年毕业于西安外语学院英语系,留校任教
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1986年赴美,先后在俄亥俄大学获应用语言学硕士(1988
年)和高等教育管理博士(1992年)学位。从1992年起任教美国俄亥俄州罗奥格
莱德大学,1996年在该校获得终身任教,2000 年升为英语系教授。担任该校人
文学科部主任、学生学业评估办公室主任,并兼任多项校外学术职位。

(XYS20040920)



转载:甚矣哉,四川大学副校长李光宪为欺也!

24 04 2006年

  甚矣哉,四川大学副校长李光宪为欺也!

  作者:福若德

  本人作为新语丝看客有年矣。尽管新语丝上的多数文章都看,毕竟时间有限,
其实通常只是一目数行,囫囵吞枣。说来惭愧,当初看张远山先生的那篇<所见
略同>,却没能理解其委婉的调侃,还以为张先生因遇到了知音而受宠若惊,由
此可见智者所见略同一说并非虚妄。反而自愧本人真乃井底之蛙,竞对潘教授这
样的学界知名老前辈都一无所闻。而对当前走红的川大论文事件原本也无意凑热
闹,如今实在看不惯川大领导层的胡闹,写了以下文字。

  新语丝上有三件事给过我震憾。第一次是北大某些学生声援恩师的剽窃行为。
在澳洲五年级小学生已经在学着在作文后面罗列参考文献,而我们的北大本科生
甚至研究生竞不认为抄袭而不注明出处有何不妥。按说能考上北大的都是些绝顶
聪明的学生,我们引为骄傲的北大竞连引用参考文献这类一学就会的基本技能都
不教?

  第二次是方舟子告野鹤案一审败诉,判决书登在新语丝上。曹法官的判决书
才那么一丁点儿长--哎呀我的妈呀!要是晦气碰上那么一位法官那才真的是民
不堪命。我不想评论判决是否公正,但判决书按理应该对案件的来龙去脉,判决
的依据有清楚的交代。我在澳洲也见过一些判决书,还真没见过有如此惜墨如金,
简单扼要的。比如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Bruce Hall试图封杀独立的外部调查报告
案的判决书也有130页。所以我不敢想像方舟子竞敢打那样的官司,完全是在赌
博运气。活该他碰上那位法官。

  第三次震憾是不久前华西都市报2006.4.18的报道(记者谢梦实习生任昭颖
摄影刘陈平):川大副校长李光宪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因为川大对报道没有异议,
相信报道属实。节录如下:

  “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川大海归教授丘小庆、川大副校长魏于全院士先后
被人质疑“学术造假”。而质疑的过程,又惊人的相似:网络指控—BBS恶炒—
媒体报道。就此,川大副校长李光宪表示:“在法治社会中,没有充分论据,就
在网络、媒体上指控学术造假,制造社会舆论,这是难以想象的!”关于此次校
方调查组的有关问题,李光宪副校长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答:问个问题,如果专家组的结论是造假成立,你也会这样提问吗?(记者
回答:会!)那非常好,我们的谈话可以继续。第一、我们非常欢迎校外专家、
第三方校外权威机构来参加调查,但不应由我们来联系。第二、国内外高校都遵
循学术自律原则。大学对有争议的学术、老师有不端行为的指控的调查、研究、
处理都由大学自己进行,这是规则。第三、整个调查结果也征询了国际国内著名
大学、研究机构专家的意见,并请这部分人参与了讨论和调查。我们希望上级机
构及主管部门或具有相应水平和资质的第三方机构通过正常途径来询问结果并进
行调查。我们也将把结果报告给教育部和科技部。”

  难道这就是真实的国内名校的副校长? 堂堂四川大学副校长,在这短短的
两段报道中竞没能说出一句经得起推敲的话!

  且看:“第一、我们非常欢迎校外专家、第三方校外权威机构来参加调查,
但不应由我们来联系。”“专家组”到底有没有校外专家?好像没有。即使有,
则又不是川大邀请的,好像是自己犯贱削尖了脑袋拱进来的。那么来的又会是谁?
邱教授和魏院士的亲朋好友?要知道,正经人在这种是非场合避之唯恐不及,谁
肯送货上门不请自来!

  “第二、国内外高校都遵循学术自律原则。大学对有争议的学术、老师有不
端行为的指控的调查、研究、处理都由大学自己进行,这是规则。”李副校长明
明白白说的是国内国外高校。“都”则意味着无一例外,而且又是“规则”!如
今假洋鬼子多了,李副校长信口开河枉称国外的“规则”实在得小心。本人不才,
但也对国外大学多少也有点一知半解。恕我放肆,敢大言不惭,窃以为自己对西
方的大学如何处理学术诈骗案的投诉略有所知。我可以很有把握地宣布,李副校
长说的“规则”绝对是李副校长自己或四川大学的原创! 

  本人以前曾提到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Bruce Hall学术造假案。案发后的确
按有关规定先由大学组织调查。但是法律条文也明确规定了如果大学不肯如实调
查,有关政府机构有权介入。四川大学看来真是个气壮如牛针插不进的独立王国。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内部调查也是偷偷摸摸进行的,情形和当前川大的所谓的“调
查”有几分相似。于是事情捅到媒体。校议会从媒体得到风声,立即通过决议责
成校长组织一次独立的外来的调查。到了这地步,学校高层已有好几人卷入丑闻。

  校长John Niland是个明白人,当然极力抵制独立调查。Ombudsman(调查官)
于是威胁校长:如果大学无意认真调查,Ombudsman将亲自调查。于是校长只能
听命,但又生一计,规定外来的调查只准调查所谓大学内部调查时不能作结论的
指控,而且还想把自己的一个亲信安插到外部调查团担任秘书。校议会和
Ombudsman的干涉坏了校长的好事。校长的心血全部白费,于是心灰意懒,听天
由命。至此新南威尔士大学成全了一次真的独立的外来的调查。大学只是提供经
费和物质的支持。

  我认为有必要提一下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独立的外来的调查是如何组织的。调
查团成员的名单由澳洲最负盛名的免疫学家帮助选定。调查团包括一名前任澳洲
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其目的无非是防止失利的一方日后寻求法律解决。其余三
名成员则是澳洲国立大学,悉尼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医学院院长级的教授。此
前新南威尔士大学在审理另一起著名的William McBride造假案时也是如此办理。
调查团成员的名单和调查的方式及范围全部公开,绝不像川大那样鬼鬼祟祟。以
至连Bruce Hall也不得不承认要推翻调查团的结论需要一名甚至三名诺贝尔奖得
主。倒是要请教川大领导,难道你们的“调查”真的有一丝一毫公信力而值得如
此众多的学校领导在新闻发布会上露脸?

  另一例子是澳洲Newcastle大学的学生剽窃案。一位讲师发现众多亚洲学生
的作业剽窃,一概给了零分。大学认为这些学生交了全费,要是不及格的太多,
今后就很难招到足够的衣饭父母。学院于是炒了那位讲师,给剽窃学生重新打分,
功德无量,皆大喜欢。讲师告到大学,大学作了川大式的调查。但事件的结局并
非是李副校长所说的“国内外高校都遵循学术自律原则”,而是反腐败委员会
ICAC介入,大学的主要人物提前退休。

  国外大学对处理学术腐败有何明文规定,国外大学如何处理对学术腐败的投
诉,如今网上搜一搜有关的信息俯拾皆是,根本不需要由校长带队,组团到哈佛
去讨教而让国人汗颜。我们不知道川大李副校长作过多少调查研究,就敢奢谈
“国内外”,妄称“规则”。李副校长所说的“大学对有争议的学术、老师有不
端行为的指控的调查、研究、处理都由大学自己进行”,其实合乎逻辑和道德伦
理的解释应该是大学有义务如实调查对不端行为的指控,提供调查所需的经费和
设施,而绝不是李副校长所鼓吹的大学可以一手遮天。据媒体报道Hall案的调查
花了新南威尔士大学二百万澳元,折合人民币一千二百万。李副校长假惺惺地
“希望上级机构及主管部门或具有相应水平和资质的第三方机构通过正常途径来
询问结果并进行调查”,这简直是在耍无赖。哪个机构会作冤大头为川大调查并
付帐,而让川大则坐享其成?

  李副校长的“第三、整个调查结果也征询了国际国内著名大学、研究机构专
家的意见,并请这部分人参与了讨论和调查”和“第一、我们非常欢迎校外专家、
第三方校外权威机构来参加调查,但不应由我们来联系”自相矛盾。而且难道这
些“国际国内著名大学、研究机构专家”有特异功能,不需要川大提供实验的原
始记录,便可悬丝诊脉一样地洞察一切? 

  再来说一说川大副校长李光宪表示的:“在法治社会中,没有充分论据,就
在网络、媒体上指控学术造假,制造社会舆论,这是难以想象的!”其实正是因
为国内至今尚无有效可行的学术诚信监察机构或制度才使新语丝成为很多人心目
中的职业打假网站。对新语丝或“私人打假”合法性的质疑曾经甚嚣尘上。虽然
我和清华最近被解聘的院长助理无仇,我还是由衷欢迎清华的决定,原因之一就
是让那些人看到了方舟子质疑或揭露学术造假并不非法。我也由衷称赞<人民日
报>能出人意外地介入川大的论文事件,这至少说明大学的学术诚信危机问题已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不管是在中国或西方发达国家,法律不可能尽善尽美,法律条文需要不断修
订就说明了这点。所以不可能任何事件都必须启动法律程序。但是正因为是法治
社会,宪法赋予了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纳税人有权监督或质疑四川大学这所国
立大学的管理运作,这并不是难以想象的。更何况目前的中国不仅是法治社会,
也是民主社会,文明社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已经不时兴了。李副校长
今天得以大谈法治社会,难道就没有想过正是因为前人的努力甚至牺牲,才使今
天的法制日趋完善?如今李副校长在川大担当着执法者的重任,你的言行和你的
职务是否相当?要知道,我可以举出在国外的“法治社会”中,有过要求将败坏
大学声誉的副校长停职查办的先例,虽然不是“规则”。

  2006年4月17日四川大学丘小庆论文事件新闻发布会的新闻通稿称:“这次
事件严重干扰了四川大学的正常工作秩序,给四川大学名誉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
失,我校将提出维权诉讼,追究法律责任。”难道川大凭这样自导自演,甚至是
子虚乌有的调查就能证明指控不实?我不怀疑川大有可能打赢官司,但即使吃饱
了缠丝兔的川大人打赢了官司就能为川大挽回声誉?打赢了官司就能证明论文没
假?且看你们四川的老中医,人家接连49天没吃缠丝兔,没吃熏鸡,饿得饥肠辘
辘老眼昏花,不是也同样打赢了官司?但是难道老中医赢了官司,就证明了人可
以饿上49天?至少宇航局还没请老中医去传受绝技。要知道杨利伟在太空的一顿
点心据说就花了十万,宇航员们哪怕是能学老中医饿上十天八天,节省的费用还
不知能建几所四川大学!

  前些时候大家争论北大的英文名应该是P大或B大,这么点微不足道的小事竟
引出了不计其数的长篇大论,直让平庸浅薄如本人者看得目瞪口呆。北大的校领
导则高瞻远瞩,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只是苦了一些北大的教授,名字被牛乐吼
先生编成了笑料。若是蔡元培先生在世,何至如此? 事件之初,川大及时地在
新语丝上表了态,直把北大比了下去。而方舟子偏要说是因为<人民日报>的文
章所致,的确有失厚道。但不知川大的领导们想过没有,虽然川大如今否认了有
假,也只是医得眼前疮,而从此方舟子和新语丝看客们那一双双贼亮的眼睛就盯
上了川大,等着看笑话。万一那两篇Nature文章成了绝响,三五年内不能让癌症
克星神话成真,那时的风凉话会不把川大人气死?

  当年蔡元培先生当校长时PKU绝无口舌。如今的B大或P大反而不时惹来一阵
阵笑骂。看来校名和运程的关系情愿是宁可信其有。闰土因为命中五行缺土,名
字得加土。可是如今大学什么都缺:缺诚信,媒体恶炒的净是些丑闻;缺成果,
即使有假的论文也得敝帚自珍;缺人材,吹捧文章但愿是真;缺大师,堂堂大学
的副校长如今也不得不骗人;……。所以川大的校名和诚信虽然都注了水,显然
还是没能把欠缺的都补回来。如今的大学要改变命理运程,看来非得在校名中加
上“十全”,或者“八宝”。靠李副校长所说的“学术自律”显然不起作用。

(XYS2006042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聪明的动物会“数数”

22 04 2006年

    报载,北京石景山区有一只“天才”小狗“齐齐”不仅认得数字,还会四则运
算。主人在卡片上写上算术题,问它的答案,它就会用正确的叫声次数来回答。加、
减、乘、除样样都会。据说已在电视上做过几次表演,记者也去做了验证。

    这则新闻让我想起了历史上一头有名的马“聪明的汉斯”。它是德国数学家冯·奥
斯登的宠物。在20世纪初,冯·奥斯登教会了汉斯数数和做算术题,和齐齐不一样的是,
汉斯不是用叫声,而是用跺脚的次数给出答案。

    冯·奥斯登对靠汉斯表演赚钱毫无兴趣,但是很乐意接受研究人员的测试,其中包
括许多抱着强烈的怀疑态度的人。他允许他们随意地向汉斯进行测试,并且可以在他不
在场的情况下测试,这样就可以排除他向汉斯发暗号的可能。即使冯·奥斯登不在场,
汉斯仍然能准确地解答算术题。当时科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汉斯真的是一头会算术
的天才的马。

    但是,实验心理学家奥斯卡·普方斯特在对汉斯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之后,却得出了
不同的结论。他认为,汉斯并非真正懂得那些要它解答的问题的意思。你可以用各种各
样稀奇古怪的方式向汉斯“提问”,甚至只在脑中想问题,汉斯也能给出正确的答案。
但是汉斯其实并不知道答案。如果提问者和观察者都不知道答案,那么汉斯就突然丧失
了数数、计算能力,即使是对它以前能够回答的最简单的问题也没法做出正确的回答。

    因此汉斯必然是在根据提问者或观察者有意无意地发出的暗号做出反应。普方斯特
发现那是视觉暗号。在没有观察者在场的情况下,让提问者躲在不透明的屏幕后提问,
汉斯就彻底丧失了其数学才能,即便是冯·奥斯登本人对此也无能为力了。这种暗号是
提问者和观察者通过身体语言下意识地发出的。当人们的身体后仰注视汉斯的脚时,汉
斯就知道它应该开始跺脚了,等到它跺脚的次数达到了正确的次数,人们就不由自主地
做出放松的表情,这时汉斯就知道它该停下来了。普方斯特发现,即使在他明白了其中
的奥秘之后,他也很难控制住自己不给汉斯发出开始和停止跺脚的暗号。

    所以汉斯的“数学能力”其实是一种条件反射。小狗齐齐的“数学能力”应该也是
属于同一种情况。这些动物的确聪明,只不过它们的聪明劲不是表现在数学方面,而是
表现在察言观色方面。我们人类也有类似的情况。高明的算命先生、“预测大师”之所
以有时候也能猜中询问者的心思,也不是因为他们有未卜先知的超能力,而是因为他们
善于察言观色。

    汉斯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很容易被所看到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即使是科学家
也不例外。动物看上去非常聪明的一些举动,其实很可能只是本能或条件反射,不一定
和智能有关。这就要求我们做仔细的观察、设计严密的实验去辨别。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走向了另一极端,一概地否定其他动物也有一定程度的智能。
通过严格的实验,我们可以认定,有的动物有相当高的智能,甚至经过训练也能有一点
数学能力。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用计算机训练一头名叫“艾”的黑猩猩。在经过多
年训练后,艾不仅能够认识从0到9的数字,还学会将数字从小到大进行排列。它一眼能
够记住5个数字的序列,识数能力相当于学龄前的儿童(成人平均一眼能记住7位数)。
不过,艾似乎没有能完全明白0的意思,经常把0和1混淆起来。

    达尔文1871年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指出,人类与高等动物的智力“肯定只是程
度不同,而不是性质不同”。在经过多年研究之后,科学家们已证明了这句预言的正确
性。但是我们仍然必须非常小心,对任何惊人的说法保持审慎的态度,才能避免被像汉
斯那样的聪明动物所“愚弄”。

2006.4.17.

(中国青年报2006.4.19)

(XYS2006042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方舟子作客人民网谈学术道德与科技创新(实录)(一)

22 04 2006年

http://s12.album.sina.com.cn/pic/47406879020002kz
2006年4月21日下午2点

现场采访视频录像见:
rtsp://real.people.com.cn/1/jbft/jb2006042103.rm

(注:现场文字记录有笔误,并遗漏了中间部分的内容。以这个版本为准。但这
个版本也只是记个大概意思,完整的内容见视频。)

  【司马南】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上网来。这里是人民网科技论坛。我
们人民网科技论坛最近准备搞一个系列的节目,这个节目总的题目叫做《树立社
会主义荣辱观遏制学术浮躁风气》。其实说“浮躁”是一个非常委婉的字眼,事
实上中国的“学术腐败”情况相当严重,今天我们邀请的第一位嘉宾是方舟子,
熟悉方舟子的朋友不用我多介绍,他是留美生物化学博士,曾经就读于美国密歇
根州立大学,现在的身份是自由撰稿人,在网上和很多人有过论战,用网络的语
言说方舟子是一个“牛人”,我是今天科技论坛特约主持人司马南。

  方舟子是自由撰稿人,我是自由说话人,所以今天我、方舟子和诸位网友共
唱一台戏,讨论一下遏制学术腐败的问题。

  【方舟子】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自由撰稿人,今天也想做一个“自由说话
人”。

  【司马南】今天科技论坛定的选题是从清华大学开除假教授刘辉这件事说起,
这次主要谈学术道德和学术创新问题,往大一点说就是我国如何实现创新型国家
的问题,方舟子打假案例非常多,今天我也建议方舟子先从清华大学开除刘辉这
件事说起,刘辉这事怎么入你的眼睛?

  【方舟子】刘辉这件事情一开始是有网友向我举报,发了电子邮件,说让我
去看一下刘辉的履历怎么样。我每天收到很多类似的举报,刘辉涉及到清华大学,
我在打击“学术造假”时,有一个重点,即打击名牌大学和学术地位比较高的人。
所以我看了一下,发现刘辉的履历确实存在很多很有造假的问题。不只是一、两
篇论文有假,而是他的博士学位,他在国外的工作经历,还包括他在国外得了什
么奖,这些都很有问题,可以说都是有假的。所以这件事情引起了我的关注,写
了一篇文章把这件事情说出去了。当时引起比较大的反响,清华大学过了三个多
月以后,把刘辉开除了,这件事出乎我的意料。

  【司马南】以往你打归打,揭露造假的人依然留在学校不受任何处罚很逍遥。
而清华大学的态度其实是很鲜明的,所以你有点意外?

  【方舟子】我知道这件事情时难以置信,直到正式拿到清华大学的通知,我
才公布出去。

  【司马南】你拿到通知书时是不是很高兴?

  【方舟子】主要是有点儿惊讶。我们到现在已经打过500多起学术造假,从
2000年8月份到现在,得到处理的寥寥无几。那十几起受到了处理的,受处理的
基本上都是学生。把老师开除的,这是我碰到的第一例。

  【司马南】刘辉不但是老师,而且是医学院院长助理。算是一个领导了。

  【方舟子】一般情况是碰到教授,甚至已经当了负责人这一级的,要处理是
非常难的。这件事为什么大家都在赞扬清华大学?就是因为清华大学作出了一个
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很难做到的一件事。

  【司马南】清华大学之所以是清华大学就是因为清华大学能做这样的事情,
敢做这样的事情,肯做这样的事情。

  【方舟子】在这件事上,我们还是肯定清华大学的,虽然也有一些地方做得
不是非常完美,比如处理完了以后,不敢公开向外公布披露出去。我觉得碰到这
种事情,既然敢处理就应该光明正大地披露出去,开一个记者招待会,让大家问
问题,把结果光明正大地公布出去。国内许多高校、研究所有一个误区,觉得他
们的研究员、教授造假是一件很丢脸的事,这的确很丢人,但是如果你敢于处理
他,那就不是丢脸了,就是在替自己争光。

  【司马南】古人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方舟子】他造假了,你反倒去庇护它,更丢脸。

  【司马南】揭露腐败清华大学做得很好,方舟子高度评价了清华大学撤销刘
辉职务的意义。很多主管部门对这方面做得不错。前天中国科协促进社会科学与
自然科学联盟委员会召开了一个科学与社会论坛。在这个论坛上,很多专家学者,
就浮夸风气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等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方舟子也是被
邀请嘉宾之一,方舟子可不可以把今天您在这说的话和你在论坛上说的话看作是
一脉相承?

  【方舟子】对。那个论坛,我也去参加了,很多发言的人也都提到了刘辉这
件事,而且都对清华大学给予很高的赞扬、很高的评价。并且大家自觉不自觉地
拿清华大学和其他学校发生的一些类似事情做对比,都觉得其他学校应该向清华
大学学习。因为学术造假并不是个别的现象,可以说几乎是每个大学、研究所或
多或少都会有的。

  【司马南】用宋丹丹的话说“那不是严重,那是相当的严重”。

  【方舟子】对。清华大学可以处理,为什么其他的学校就不敢处理?

  【司马南】清华已经把刘辉做了处理了,那你们呢?贵所、贵院、贵单位呢?
今天我们谈学术道德与创新型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主题,但是还没有从正面一、二、三地开始立论,在立论
之前我想问一个问题,有人总是对你“学术打假”有这样的说法,说这只是学术
争议问题,不是学术腐败问题,也就是说有人频频拿出“学术争议”来为“学术
腐败”做挡箭牌,这件事情您怎么看?

  【方舟子】在揭露弄虚作假的时候,这往往是他们反击的一个主要借口。

  我们首先要分清楚“学术争论”和“学术造假”是两回事。学术争论是很正
常的,是科学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经常出现的问题,学术争论的一大特点就是双
方都在有根有据地就学术问题进行善意的争论。而学术造假完全是在弄虚作假。

  这完全是两码事,所以不能把弄虚作假当成一种正常的学术争论。

  学术争论是在学术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争论,而学术造假是违背了学术
规范。这完全是两码事,我们不应该把这两者混为一谈。对于学术争论,我们可
以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大家来讨论,可以拿到比较专业的媒体、专业的报刊上面
去争。

  但是对于“学术造假”我觉得就是应该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进行批评,不要讲
什么厚道不厚道。反正你造了假,我就直捷了当地说你造了假,把事实、证据都
摆出来。比较专业的学术争议问题,应该拿到专业的媒体上去争,但是对于学术
造假,公众媒体完全可以对它进行舆论监督。

  【司马南】我们可以宽容学术上的争论,争论的事情在没有得到确凿证据之
前,可以说,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大家沿着不同的路径研究同一个问
题,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是公然造假、涉嫌主观故意,比如刘辉把别人的
英文缩写,和他名字相近的拉过来说是自己的文章。用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的话
说,这就像当妈到幼儿园接孩子,把别人孩子抱回家,楞说自己抱错了,当妈的
哪能不认得自己的孩子呢?但是竟然有人认为这是“学术争议”,其实这不是学
术争议,所以有些事造假造得太离谱。但是有很多情况下,单位会以自己的学术
地位、业界身份为学术造假的个人出面辩护,我真不知道单位领导怎么想的?

  【方舟子】单位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如果别人说他们学校的教授造了假,
单位一方面感觉很丢脸,另一方面是当涉及到地位比较高的人造假时,就不可避
免地涉及到单位的利益问题。不止是面子,而且涉及到利益。这个利益涉及到科
研经费问题,院士可以给这个学校带来很多的经济利益,可以申请到更多的科研
经费,如果真把这个院士打下去,这个学校的收入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失。这就是
为什么他们千方百计地包庇这些造假的人,地位越高,这种现象越厉害。刘辉幸
好被很快发现,如果他在清华站稳脚跟以后、变成院士以后,打击他就很难了。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司马南】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学术造假”和“学术争议”中间的
界限在什么地方?我们怎么去把握?你又是怎么去把握的?

  【方舟子】“学术争议”,包括失误,都是无心造成的。如果是学术争议,
后来发现有一方有失误,按国外的说法叫“诚实的错误”,就是说,你犯的错误
并不是故意造成的,可能是由于实验条件限制,让你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或
者虽然实验条件很好,应该得出正确结论,但是由于你马虎没有把实验做好,结
果出了差错。这都是允许的,都是比较正常的。造假是有意去造,你根本没有去
做过那个实验,或者虽然做了那个实验,但是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篡改,这就是造
假。

  在科学探索中,允许有错误,允许有失误,但是绝对不允许造假。这是一个
科研人员必须坚持的一个底线。

  【司马南】打击学术腐败和学术创新,中间有什么关系,您又是怎么认为的?

  【方舟子】一直有人说,我们打击“学术腐败”、打击“学术造假”是妨碍
“学术创新”,这是错的。我们打假是打“创假”,而不是打“创新”。我们打
的是假的东西,而不是真正的新发现、新发明。而且打击学术造假恰恰是在保护
“学术创新”。因为那些弄虚作假的人通过造假的手段,占用了很多的科研资源,
这样就会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就会造成不正当的竞争,那些脚踏实地在做科研
的人员的利益就受到侵害。所以我们打击学术造假,实际上就是在保护真正的科
技创新。如果是真正的科技创新,是不怕别人打的,而且应该欢迎大家来争论,
来辩驳才对,只有那些假的东西,才会怕别人去打他。

  【司马南】就你本人的情况而言,网上有一些人对您略有微词,说你方舟子
就能“全能全知”吗?你如果不是“全能全知”您怎么可以全方位打假?

  【方舟子】我本人亲自打的假大部分还是在我的专业里,就是对我比较懂的
生命医学领域。有一部分不属于我的专业范围里,并不涉及到非常专业的问题,
是根据科学的常识就可以辨别的,或者根据基本的事实就可以辨别的,像履历造
假、剽窃抄袭就都是这种情况。要鉴定抄袭,把两篇论文一比较就可以了,有的
是从头抄到尾,连文字都不改。
  【司马南】我看到居然还有的人也抄你的文章,只是在前面做了个头,后面
做了一个尾,中间用的都是你的内容。

  【方舟子】判断这些不需要专业知识。如果涉及到很专业内容,我自己不懂
的,会请专家做一个评价、一个鉴定。所以我不会说对自己不懂的领域就去乱说,
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不然别人也会来打我的假了。

  【司马南】我也听有人说“冤枉”,说被方舟子“打”了以后冤枉。他们说
方舟子也就敢打我,更大的学术腐败就不敢打。而方舟子刚才说是挑名牌大学,
学术地位比较高的人打,因为“打”这样的更具有典型性,我的问题是你有没有
遇到你不敢打的?

  【方舟子】学术上,我没有碰到因为什么原因我不敢打,恰恰相反,我专门
重点打击的就是这些在科学界地位比较高的一些人。因为我觉得他们这些人造假
危害会特别的大,要比普通科研人员、研究生危害大得多,因为他们学术地位高,
手里掌握的科研资金就多,可能造成的科研资金浪费就特别地严重,而且他们影
响特别地坏,就会给青年的科学家、青年学生造成很坏的榜样,既然通过弄虚作
假的办法就可以爬到那么高的地位,我为什么就不能跟着学呢?所以我们要重点
打击这部分人。对学生我们还是以教育为主。

  【司马南】您刚才一直说没有不敢打的,到目前为止有没有不忍打的?

  【方舟子】并不是说学生造假就不忍心去打,我们也揭露过不少学生造假的。
但是我觉得这个不是一个打击的重点。因为打击到后来发现,打击学生这种情况
下,处理起来比较快。很多学校反应很快,学生造假就把学生开除了,我觉得这
样做给人们的感觉就是只敢打苍蝇不敢打老虎,其实我们要做的就是一直要去打
老虎,没有什么不敢的。

  【司马南】有没有打错了的?

  【方舟子】打错不能说完全没有。因为毕竟现在我们的网站涉及到500多例,
这么多,偶尔会出现一些失误是有可能,目前来说没有出现大的失误。如果打错
我们会在网上澄清、更正、道歉。如果长期关注我们网站的人,应该也会注意到,
有时候会看到我们的澄清、道歉。

  【司马南】作为主持人,我想说方舟子学术打假,他的有关文章最先是合起
来出了一本名为《溃疡》的书,后来连续出了若干本书。并非网站所有的内容都
平面化,但是从方舟子打假500多例的情况来看很多很多都是方舟子先掀起学术
造假,然后再在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也就是说方舟子打假的影响之大,即使那
些诋毁方舟子先生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但是有人总是有这样的说法,他们说“方
舟子,谁给你的权利?”关于这种说法,你的回应是什么?有人说你怎么就有权
利了?你怎么就有权利打?你这属于私人打假?

  【方舟子】权利要看哪一方面的权利,如果说处罚人、处理人的权力,这个
权力我是什么都没有。因为我并不是一个官员,我没有任何的公权力。但是要说
我有什么权利来打假,其实任何人都有这个权利,只要是一个公民,就有言论自
由的权利,都可以说话,就刚才我们一开始说的,当一个自由说话人。只要你说
的是事实,而不是诬告。如果诬告,你也要承担法律的责任。所以并不是私人不
能打假,谁都可以打假,学术是天下的公器,任何人发现假的都可以站出来说。
特别是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正规的官方渠道接受大家对学术造假的举报,去处理、
去调查,没有。这个时候更需要有人站出来打假,也就是所谓私人的打假。即使
以后有那么一个官方的渠道,也离不开私人的打假,因为最开始的揭发,往往是
个人首先站出来揭发的。所以这两者是一点都不矛盾的。不能说私人打假就不能
打,不能就此要把大家的嘴封住。

  【司马南】毛主席有过这样的论述,不管什么人,只要你说的对,你说的办
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为人民办。这是《为人民服务》里说的。有人把你打假
的事上升到一个高度,说方舟子打假,居然把一些 “海归”的同志也给打了,
打假不论你打的对还是不对,只是说“海归”同志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像这
样谁还敢回来?我看到这样的议论,我觉得有意思,他抒情还是很深情的。

  【方舟子】我们打假就是从打击回国招摇撞骗的“海龟”开始的。在海龟当
中,也有一部分人是败类,在弄虚作假,不能因此就放过他们。只有那些在弄虚
作假,或者打算弄虚作假的海龟,才会反对我们。如果你不造假,有什么可担心
的呢?我认为那些正直的海龟,不仅不会反对我们打假,而且会欢迎我们打假,
因为我们实际上是在维护他们的名声,海龟的名声不应该让那些败类败坏了。

  【司马南】还有人有这样的说法,说方舟子,你要打假打别人,我们也跟着
你一样有快感,就像看武打电影一样,可是你回头打到我们学校来,打到我们学
校来,你楞说我们学有一个领导、教授造假,你方舟子痛快了,可是我不痛快了,
我不痛快就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学校的安定团结,这种说法听起来好象也有理,你
怎么看?这很像求情的话。

  【方舟子】我觉得这也是属于观念上有问题的。我打一个比方,影响社会治
安的是骗子,是小偷,要维护社会治安,就应该抓骗子、抓小偷,你不能反而指
责捉骗子、小偷的人影响社会治安。影响社会治安的是警察还是小偷?这是一个
很简单的道理,一般人都能够明白的道理,作为旁观者的时候还能明白,但是在
涉及到自己学校时,很多人就会犯糊涂。这种事情是我经常碰到,一打到某一个
学校的教授,那个学校本来很支持我的师生,就纷纷转而来反对我了。

  【司马南】甚至动员全校很多学生,在网上发帖子,毫无理性的谩骂。还有
一个问题你必须正面回答,有的人说这种观点,说有些问题你方舟子说是“学术
腐败”,但是我们认为是“学术分歧”,是“学术争议”,而老百姓或者公众其
实是没有“学术分歧”哪一方正确的分辨能力,你方舟子动不动就把这件事弄到
你的网站上去了,在公众面前羞辱一个可能是学术分歧的科学家,方舟子你这样
做,难道合适吗?

  【方舟子】我们现在涉及到的问题就是造假。就是真和假的问题,而不是学
术争议的问题。作为一个“真”和“假”的问题,任何人都有权利通过他认为合
适的渠道,公布出来,让大家来争论,最主要还是看有没有根据和事实的。我们
打假的,不是那些没有事实依据、模棱两可的、争论不休的有争论的问题,不是。
我们现在涉及的真和假都是有一个事实真相在里面的,而这个事实真相是被某些
人出于某些目的有意掩盖下去的,我们要把这个真相揭开来。在这种情况下,公
众就有权利知道这件事的真相是什么,而且一般人都有这个能力来判断,因为涉
及到真和假的问题,往往根据常识就可以看出是真是假。

  【司马南】有人说,你方舟子打呀打呀,你学术打假打的科研领域的教授都
是代表学术前沿水平的领导,甚至没有几个人懂他那些学术前沿的东西,而且人
家发表的论文在国外著名杂志都发表了,你方舟子也来打,你凭什么呀?难道你
是“天兵天将”啊?难道你就真的能够看准吗?万一打错了,冤枉一个能给中华
民族争光的科学家,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损失吗?

  【方舟子】我们不要太迷信这种前沿的研究,在国际著名杂志上登的论文也
未必就是真的,也有假的。前不久韩国首席科学黄禹锡,他的研究也很前沿,也
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不也被揭露出来是假的嘛。你研究的课题前
不前沿,发表论文的期刊档次高不高,和一个人选不选择造假没有必然的联系。
并不是说只要你搞前沿研究,你的论文发表了就不可能是假的。我不是反对你搞
前沿的研究,也不是反对你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恰恰相反,对此我
们应该鼓励。我们反对的是用弄虚作假的方法搞前沿研究、发表论文。那样子的
话,不是在为国争光,而是真正丢脸,丢中国人的脸。浪费大量科研经费,阻碍
科技创新,破坏中国国计民生的正是这些人。吹嘘得越厉害,发表的论文越有震
撼力,最后发现造假,越丢人。黄禹锡事件刚刚被揭露出来的时候,许多韩国人
也觉得很丢脸,但是韩国对黄禹锡事件采取了一个补救的方法,进行了严肃的调
查,对黄禹锡做了严厉的处理,这样就不丢脸了。

  【司马南】就拿黄禹锡这个事来说,韩国发现这个事以后,马上封存了他实
验室里的资料和实验记录,请独立的专家来做评判,说这个事到底假不假,假在
什么地方?这样做是不是要比在你的网站上公布起来更好。或者至少两种方法可
以同时使用。

  【方舟子】黄禹锡事件一开始也是有韩国的科学家在网站上发帖子,通过分
析黄禹锡论文的插图,认为有假,引起了关注,才开始做调查的,这是第一步。
然后封存了原始数据,进行对比,进行调查发现有假,这是第二步。我们网站、
论坛没有权力去封存造假者的原始数据,但我们可以做到第一步,提出怀疑。在
我们产生怀疑后,应由有关管理部门出面来封存他的数据,要求他出示原始的数
据。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国际惯例,如果你发表了论文,但有人对你的论文提出
质疑,你就有责任把原始数据公布出来澄清自己,如果不拿出原始的数据,却以
种种借口来为自己的辩护,说这是学术争论,不是学术造假,或者说是个人的恩
怨,这些都说明不了任何的问题。可以证明你清白的最好办法是把原始数据拿出
来,如果你不拿出来,我们就更有理由相信你是造假的。因为在国际上有一个惯
例,如果你拒绝把原始数据拿出来,就是默认了自己造假。

  【司马南】这跟工商局来查帐然后会计说我不让你查帐是一样的道理。

  【方舟子】是的。我们现在还没有到这一步。即使有关部门还没有出面,别
人提出怀疑时,你如果珍惜自己的声誉,也是有责任公开原始数据来证明自己清
白的。因为当你决定发表论文时,就是认为论文的成果是可以公开的,所以有责
任要把数据摆出来,不要隐瞒,因为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如果你认为是学术的
秘密,就不要发表论文。

  【司马南】不知您打假过程中有没有这样的担心,有一个网站有一个人,写
了一封信,说司马南造假,我的根据是一、二、三、四、五,然后你就把这封信,
根据自己的判断登出来,但是司马南急了,说这个人专门跟我过不去,跟我有分
歧,就是说两个人有恩怨,这个时候这件事情就比较复杂。你根据自己的判断支
持其中一方,这样会不会导致、立场、最后的结论都片面。

  【方舟子】我们只看有没有事实依据,至于举报者有什么样的动机,那不是
问题的关键所在。即使是由于个人恩怨而出来揭发造假的,只要他拿出来的证据
是符合事实的,我们也应该接受。

  【司马南】网友朋友,这里是人民网的科技论坛,我们今天半个小时的视频
就到这里结束了,我感到意犹未尽,方舟子先生也没有说完,接下来我们还有时
间可以继徐交流,你可以把学术创新的任何问题,提供给方舟子先生,我建议各
位直截了当,可以尖锐一些,中间的种种虚拟话不说了。支持您是司马南的荣幸,
方舟子你接着回答网友的提问吧。

(下接网友提问)



方舟子作客人民网谈学术道德与科技创新(实录)(二)

22 04 2006年

http://s6.album.sina.com.cn/pic/47406879020002mh
(上接访谈部分)

网友提问

  【网友zzyy】四川大学接二连三发生的丘小庆事件、魏于全事件,所引发的
舆论风暴反映出我国科技环境混乱之极。我国创新科技战略发展,是先搞科技
“拔苗助长”,还是先立好规矩治理科技环境,孰重孰轻?

  【方舟子】答案非常明显,应该先治理好科技环境才能够真正地促进中国科
学的发展。如果通过弄虚作假的方法来搞科技的话,那样,实际上就是一种“拔
苗助长”,最终会危害到中国科学的进步。

  【网友流浪猫老大】现在魏于全涉及非法行医,方舟子您怎么看?

  【方舟子】据我所知,魏于全在医学院读的是病理学,并不从事临床的治疗,
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做的是基础研究,也不从事临床的治疗。所以我对他的这种
行医的资格和能力是非常怀疑的。他研究的那种肿瘤治疗方法是还没有得到证实,
也还未被医学界所认可的。他把这种方法用于临床治疗,就存在医学伦理方面的
问题。他治疗的那些患者是不是了解这种情况,是不是受到那些虚假宣传的误导,
我觉得对这个应该进行调查,目前也有魏于全治疗的患者来向我反映这方面的问
题,说在接受了魏于全的治疗之后,病情迅速加重,其中有一个大学的老师,还
为此放弃了其他的治疗,目前已经处于生命垂危状态。所以我觉得有关部门也应
该调查一下,这是不是涉及到非法行医,涉及到侵犯患者的知情权的问题。

  【网友蚂蚁并不渺小】方舟子,为什么今天对魏于全和四川大学只字未提,
这才是我们关心的,扳倒魏于全你有信心吗?

  【方舟子】今天提到的问题当中没有涉及到魏于全和四川大学,谈到的是一
些比较普遍的问题,但是今天的谈话内容实际上也都可以用来看待魏于全和四川
大学的事件。就像我在谈话中已经说到的,对于那些学术地位比较高的人,特别
是已经当到了院士的那些人,他们一旦弄虚作假的话,就会牵涉到很多人的利益,
就会有人要竭尽全力去庇护他们,要让他们得到处理是非常难的。到现在,我们
已经揭露过 20左右个院士涉嫌造假,但是还没有哪一个院士因此受到了处理。
所以,即使魏于全被确认造假,有关部门也是很难会对他采取什么行动。

  【网友爱说笑话】方舟子不进入调查组,调查结果很难让人相信。院士相当
于副部级干部,能够动员极大的社会力量影响国内的学者。

  【方舟子】我现在只是一个自由撰稿人,不进入调查组的话也是比较正常的
一种情况,但是不管调查组由谁来设立,都应该是由与被调查的人没有利害关系
的人组成,应该是一个独立的调查组,这样才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公正。对
于涉及到院士这样的被调查对象的话,我认为应该由国家级的机构来组织调查,
而不应该由院士所在的机构自己做调查,否则的话,调查结果就令人无法信服。

  【网友springmoon】打错道歉就可以了吗?新语丝影响力极大,一开始往往
就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打错,难道一道歉就可以消除言论影响吗?这对当事人
公平吗?

  【方舟子】在哪里打错了,就在哪里道歉,这是被普遍接受的一种做法。既
然我们网站的影响力大,如果打错的话,在我们的网站道歉的效果也会是比较好
的。当然,如果打错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我们也可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网友仲夏夜之梦】假如调查组的成员都是魏于全的好友或一类的人员,他
们唇亡齿寒,互相庇护怎么办?

  【方舟子】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调查的过程和结果一定要具有透明度,调
查组的成员名单应该公开。他们发现的证据也应该公布出来,也就是说,调查组
本身也要接受舆论的监督,才能保证调查本身的公正。对于那些已经被发现涉嫌
造假的人,是不应该成为调查组的成员的,调查组应该由那些至少是没有学术道
德问题的人来组成。

  【网友土博】有人说新语丝网站不发有利于魏于全的文章,是怎么回事?我
是一名岩土专业的博士生,新语丝网站我经常光顾,特别是魏于全事件曝光以来,
但是我在其他网站里面看到有人说你有目的的挑选一些不利于魏于全的文章,显
失公平。由于行业和专业差距太远,我没有能力判断魏的论文是否造价,但是感
觉好像可能造假,可是为何还有海内外大量的人士支持魏(有中文的,也有英文
的),我不知是何道理,他难道朋友遍布天下?从学术方面来说,他有义务向社
会特别是行业内的人员做专题说明(我导师曾经就在学报上公开自己的试验方法,
采用的试验仪器和数据以答复同仁的质疑(注:他也是70多岁的老教授,早年从
苏联留学回来)),难道这么多的专家都不明白?我想听你说说新语丝网站选择
文章的标准!
  谢谢!

  【方舟子】实际上新语丝网站已发表过不少对魏于全有利的文章,魏于全也
拿过新语丝网站的文章为自己作辩护,比如,他曾经在新闻发布会上,拿出一个
叫“天行健”网友的文章来为自己辩护,这些文章就是在新语丝网站上发表的。
凡是从专业的角度为魏于全辩护的文章,我们都是会登的。但是,对于那些只是
攻击、谩骂批评者的文章,或者只是一些老调重弹、胡搅蛮缠的文章我们是不会
去登的。我们的网站篇幅有限,不可能任何来稿都刊登。

  实际上,为魏于全辩护的专业人士并不像他说的那么多,他一直拿网上的文
章为自己辩护,是比较可笑的。由于网络的特性,一个人很容易匿名为自己辩护,
甚至可以使用很多的笔名不断地发表文章,所以网上的舆论其实是不能真正说明
问题的。我觉得最能够,也最应该把问题说清楚的是魏于全本人。我希望他能够
继续用真实的身份来解释大家的疑问。

  【网友springmoon】调查科学家其所属院校应该出面。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失
去信用的社会。大家不相信权威,不相信学校,不相信国家,如果调查科学家造
假,其所属院校不出面可以吗?你家的孩子需要教育,父母不过问让别人随便来
可以吗?我看,这种调查谁来都会被骂。因为大家其实从内心深处希望“权威倒
下”,因为愿人穷,恨人富!

  【方舟子】对于一些地位比较高的科学家的调查,由所属院校来进行的话,
很难保证其公正性,特别是涉及到学校领导、院士这一级的调查,更无法做到公
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由校外的机构或者是国家级的机构进行调查,由
所属院校配合调查。这也是在发达国家当中比较普遍的做法。

  【网友springmoon】负刑事责任还是民事责任。如果打错,应该承担的法律
责任有哪些?怎么判?负刑事责任还是民事责任?一个科学家的科研生命几经丧
失你怎么来承担责任?你知道吗,有的科学家将他的事业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
要!

  【方舟子】按照法律的话,打假打错了应该属于损害名誉权,承担的是民事
责任。在科学研究当中,受到质疑,消除大家的疑问这是一种普遍的做法,特别
是对那些已经成为公共人物的著名科学家,更要有信心来承受大家的批评。因为
他们这些人弄虚作假的话,影响特别恶劣,危害特别大。如果是真的打错的话,
他们也有渠道澄清自己,就不会对他们的名声有什么恶劣的影响。所以他们更应
该接受舆论的监督。

  【网友zzyy】在人民网科技论坛同时,川大将虹桥论坛支持魏的文章帖在四
川大学华西科研大楼,众多师生围观。请问方先生如何评价 ?

  【方舟子】只要看过虹桥论坛的人都知道,那里的文章都没有什么可信度,
都是一些匿名造谣、谩骂的文章,一贯是在为那些被揭露出来的学术骗子辩护,
拿这些网上的匿名文章作为证据为自己辩护,是一种非常可笑的做法,只能说明
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方舟子】非常感谢人民网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让我们来探讨学术道德的
问题,我希望以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让大家畅所欲言。谢谢各位网友,再见!

(XYS2006042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院士被指控造假应该怎么处理?

20 04 2006年

    3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司履生教授在新语丝网站发出《就
魏于全院士发表假论文问题致中国科学院的公开信》,实名公开批评四川大学副
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发表两篇假论文,在网上引起了热烈讨论,中外众
多专业与非专业人士都参与了进去。4月12日,《北京青年报》旗下的《竞报》率
先报道此事,把这场争论引到了媒体。第二天,《人民日报》也以整版的篇幅报道
其记者对这一事件的调查,对魏于全的“论文迷局”提出了七条疑问,同时报道了
四川大学党委书记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的工作人员的看法。

    《人民日报》这一罕见的做法,据我了解,在科学界赢得了一片喝彩,也促使
四川大学校方迅速做出反应。15日下午,四川大学就这一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
记者散发了校方声明和魏于全对情况的说明材料,魏于全也在现场接受了记者的采
访。

    四川大学校方的这一举动,在预料之中。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时,
四川大学党委书记已经表明了立场:“我们相信魏院士。魏院士的人品、科研贡献,
我们都了解。就这个事情的过程,我们也了解,不会有问题。”也就是说,校方还
没有开始调查,就已经有了预设的结论,所需要的,只是“澄清”了。

    四川大学、魏于全院士真的把事情说清楚了吗?在他们的声明中,把这个事件
说成是一场早就有了结果的“学术争议”,是魏于全和司履生两人之间的个人恩怨。
这是有意在混淆视听。

    这个事件,固然有属于学术争议的部分,例如魏于全用来指导实验的理论基础
是否能成立,专家们的看法就不太一致;但是人们更关注的,是他的实验结果是否
有假。而自从司履生把争论公开以后,就已经不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事了。众多的
专家都对魏于全的研究成果、论文提出了质疑,即使四川大学、魏院士能够通过对
司教授进行人身攻击的方法让司教授本人丧失信誉,即使他们能够摆平司教授一个
人的质疑,如果不能一一答复、解释别人的质疑的话,也无法消除人们的疑惑。

    就我本人来说,我也并非都同意司教授的每一条质疑,例如魏院士的论文在免
疫理论方面是否问题,那不是我的专业,在这方面我不做评价。但是,由于司教
授的质疑,使我细读了魏院士的几篇论文,这些论文用到的实验技术是现代生物学
常用的技术,在这方面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可以做出一些判断。在其论文的实验设
计、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漏洞和可疑之处,有的前后自相矛盾,
有的过分完美,让人怀疑至少存在窜改数据的可能,而窜改数据在科学界也被认为
是造假。此外,魏于全论文的结构非常庞大,涉及了许多实验,要完成那些实验,
是需要花费很多的经费、人力和物力的,而在当时魏于全还未当上院士,也让人怀
疑他是否有条件去完成那些实验。据我的了解,国际上怀疑魏的论文真实性的同行
并不少。

    司教授的公开信在新语丝发表后,魏院士能够及时做出一些回应,为自己辩
护,这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就像我们经常在新语丝上见到的那样,他的辩解反而
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让他更难以自圆其说。而且他引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文献,
也被发现有的是错引,并不能用以支持他的观点。这些问题被指出来以后,很遗憾
魏院士未能再做出回应进一步澄清自己。

    但是要光靠对论文进行分析就认定造假是很难的,必须进行调查,核对原始数
据,才有可能。我和其他人都一再向魏院士索要原始数据,而魏院士却一直不愿提
供以消除别人的疑问。即使在现在,四川大学和魏院士在声明和访谈中也没有表示
愿意出示原始数据,而只是提出愿意就这一事件召开答辩听证会。

    这是违反国际学术界惯例的做法。通过答辩听证会也许可以起到一点沟通作用,
但是并不足以消除人们的疑惑,特别是没有参加会议的人的疑惑。更何况口头的表
述总不如文字的表述严谨和永久,能够在会议上讲清楚的,更能用文字和原始数据
讲清楚,反之则不然。按国际惯例,一旦论文被怀疑造假,那么能够澄清或认定的
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出示、核对原始数据。魏于全不愿出示原始数据,不愿用文字一
一答复质疑,却求助于费时费钱又不一定能搞清楚问题的会议,这种做法,本身就
让人起疑。实际上,按惯例,一个研究人员一旦被怀疑造假却不愿意出示原始数据
澄清自己,那就等于默认了造假。

    揭露学术造假,有的容易,有的难办。像一稿多投、伪造学历、抄袭这类的造
假,是很容易发现和认定的,我们揭露得也比较多。但是对捏造、窜改实验成果这
类的造假,要发现就很不容易,所以在国际权威的学术期刊上也时不时会出现可疑
的论文,而要认定造假,就更难了,需要有权威机构的介入进行调查。

    中科院学部据称请四川大学严肃、认真地调查此事,但是高校出于自身利益的
考虑,是肯定要力保自己的院士的,更何况这次涉及的院士自己就是校领导,校方
如何下得了手?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是应该由中科院组织专家进行独立的调查,或
者由向魏院士提供研究资金的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组织调查,
才更让人信服。

    揭露学术造假,如果涉及的是学术地位比较低的人,如学生、年轻的教师,调
查、处理要容易得多,但是一旦涉及到学术地位比较高的,甚至到院士这一级别的,
就很难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结果基本上是不了了之。国内管理部门这种只打苍
蝇不打老虎、本末倒置的态度,也是非常不正常的,不利于净化学术环境。要打击
学术造假,就应该重点打击学术地位比较高的人,而对学生应该以加强教育为主。

2006.4.16.

(北京科技报2006.4.19)

(XYS2006042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