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然·医学》:学术不端频发,中国直面挑战

11 08 2006年
学术不端频发,中国直面挑战
英国《自然·医学》杂志2006年8月 Vol12, 8:867
  在过去8个月时间,已经有至少6起涉嫌严重学术违规的事件在中国生物医药

研究领域被广为报道。对于仍然努力在全世界赢得信誉度的中国生命科学研究,

不断出现的对剽窃、篡改数据和伪造简历等行为的指控已经发出了一个严重的警

告。中国政府最终也无法对此等闲视之。

  中国的大学经常不会彻底调查甚至承认学术造假事件。但是今年,情况有了

一点转机。三月份,清华大学开除了简历造假的医学教授刘辉,这位清华医学院

前任院长助理被发现把别人的论文归于自己名下。随后,在六月末,上海的同济

大学解聘了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杨杰,原因据称也是窃取其同事的数据。

  政府部门也有所行动。中国教育部在5月份建立了一个学风委员会,科技部

则提出了诸如随机抽取基金评委的方式来对付申请科研经费时的裙带作风。科技

部在7月10日还宣布将建立一个独立的机构来监督研究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一年共有超过10起学术不端事件浮出水面,涉及的领

域既有信息技术,也包括生物医药研究。其中,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似乎特别容

易发生欺诈行为。新语丝网站的主持人方是民(方舟子)指出,这是因为这一领

域的实验结果更难精确地重复。方舟子从前曾是一位生物化学研究者,目前,他

主持一个名为新语丝的网站(www.xys.org),列举了大量学术不端事件。在最近

发生的6起生命科学领域涉嫌造假的案例中,有5起最初来自新语丝刊登的举报和

揭发材料。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施一公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泛滥的原因之一,

是中国在急于取得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进展的同时,没有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系统来

充分管理和监督科研经费并提防不端行为。获取科研经费的压力可能会导致一些

科学家伪造研究成果。“过去,这个领域的资助额和竞争程度都要少得多,”

施一公说。

  中国(中央政府部门)在过去五年(十五期间)对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资助

增长了400%,达到了130亿元(16亿美元)。中国庞大的病人资源和廉价的生物

技术科研人员一直以来对国际合作者很有吸引力,但是最近的事件已经让海外中

国科学家开始采取小心的态度。

  “从前我们听说过一些传闻,但是现在随着这么多事情发生,我们在与国内

同行合作时要格外小心,”美国堪萨斯大学药学院的研究人员Lu
Hong表示。

  几位接受本刊采访的生命科学家表示,要恢复国外合作者的信心,政府需要

经常调查对各种不端行为的指控,并公开整肃那些被发现有过失的人。

  普林斯顿大学的施一公补充说,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必须发展出另外一些

衡量成果的指标,而不仅仅是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当科研

经费和科研奖励被给予真正的科学创造,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造假行为在很大程度

上就会得到避免。”

贾鹤鹏北京报道
NATURE MEDICINE VOLUME 12 | NUMBER 8 | AUGUST 2006 867
Frequent cases force China to face up to scientific fraud
NEWS
Frequent cases force China to face up to scientific fraud
Six high-profile case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over eight
months: for
China’s biomedical research, still struggling for global
credibility,
the frequent accusations of plagiarism, falsified data and
fabricated
resumes spell out a serious warning—one that the government
is
finally preparing to heed.
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traditionally failed to investigate
or even
acknowledge cases of misconduct. But in early March,
Beijing-based
Tsinghua University fired Hui Liu, a professor of medicine, after
he
was found to have claimed another researcher’s papers as his own
on
his resumé. Then, in late June, Tongji University in
Shanghai
dismissed Jie Yang, dean of the university’s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for allegedly stealing his colleagues’ data.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lso in May set up a research
ethics
committee to discipline researchers, and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proposed measures such as the random selection of
grant
reviewers to combat nepotism. Most recently, Yong Shang, China’s
vice
minist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nounced on 10 July that
the
ministry plans to set up an independent agency to monitor the
research
projects it funds.
In total, more than 10 cases of misconduct have surfaced in
the past
year in fields ranging fro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biomedical
research. But research in the life sciences may be
particularly
susceptible to fraud because it is often difficult to reproduce
exactly,
says Shimin Fang, a former biochemistry researcher. Fang now runs
a
website called New Threads (www.xys.org) that lists allegations
of
fraud and identified five of the six cases, including that of Hui
Liu.
In the rush to succeed, China has not set up a robust system
to
adequately manage and audit grants and to safeguard against
misconduct,
says Yigong Shi, professor of molecular biology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The pressure to secure grants may have led some scientists to
fabricate research, he says.“Previously, the funding and the level
of
competition in the field were much lower.”
China’s investment in life sciences has grown as much as 400%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o RMB13 billion (US$1.6 billion). China’s large
pool
of patients and cheap skilled biotech researchers have been
highly
attractive for collaborators outside China, but the recent
incidents
have struck a note of caution for Chinese scientists abroad.
“We have heard some rumors before, and with the cases, we
would be
particularly cautious when cooperating with our domestic
counterparts,”
says Hong Lu, a researcher at Kansas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To restore their confidence, the government should
routinely
investigate allegations of misconduct and openly discipline
those
found to be guilty, researchers say.
In the long term, adds Princeton’s Shi, China must also
develop other
measures of success rather than rely exclusively on publications
in
journals with high impact factors. “When the funding and rewards
are
endowed to the true scientific excellence,” he says, “fraud in
life
science can be largely avoided.”
Hepeng Jia, Beijing
(XYS20060811)


新世纪周刊报道:北大海外全职教授造假调查

9 08 2006年
2006年08月09日新世纪周刊
  学者们认为,学校为海外全职教授虚报工作时间在学术界比较普遍,并非只

出现在北大。教授们因此获得的利益甚至超过了他们在国外的收入

  -特约记者/于洋
  在沉默了近二十天后,7月29日至8月4日一周内,北大新闻网上接连出现了

三条北京大学的“非正式”回应:“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它歪曲事实,严重

损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北京大学的新闻发言人赵为民表明了北大的态度,他针对的是7月初著名数

学家邱成桐抛出的“北大引进海归造假说”。这使得原本逐渐平淡下去的话题再

次成为媒体与网络讨论的热点。

  “《纽约时报》说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

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7月初,著名数学家邱成桐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批评北大

近年来对海外人才的引进。

  他称北京大学一些所谓的学者“全职引进”实际是假的,很多学者并没有按

当时聘任时签订的合同在国内工作满一定期限,拿着全职引进的钱,却没有在学

校尽到全职的工作任务,是虚领报酬。

  邱成桐现任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原籍广东,17岁

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学习,后赴美深造,师从著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1982

年,33岁的他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该奖的华

人数学家。1997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2003年获得中国政府授予的“国际科

技合作奖”。

  邱成桐“炮轰”北大并非首次。自去年8月起,
邱成桐多次举北大为例,批
评国内大学教育制度、学术环境,引起教育、学术界争议。而近年来,中国学术

界造假丑闻层出不穷,许多著名学者一直呼吁治理学术腐败。邱成桐此言一出,

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议论尤为热烈。

  北大:回应姗姗来迟
  相比回应“二流大学说”、解释“限客令”,北京大学这次表现“谨慎”。

在事隔三周后北大给出了自己反驳的理由: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有一套较为完整

的机制,被北大引进的人才绝大多数在海外具有很高学历,有过重要的学术任职

经历和较高的学术成就。而且,从海外引进的人才中有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之分,

两者在校任职时间有所不同,待遇也有所不同,不存在虚领报酬的问题。“实践

证明,北大海外引进人才的质量是高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此回应一出,就引来一片质疑。质疑者认为,北大的回应“答非所问”。北

大强调的是引进人才的质量,而邱成桐则质疑这些教授在国内的时间和领取的报

酬,即使回应中提到一些也并不具体,更多的人希望北大能够拿出相关的数据来

“自证清白”。

  8月2日、4日北大新闻网上又接连出现了两条有关北大引进海外人才情况的

报道,报道中,北大详细解释了引进人才的流程与意义,并列举了若干数据,表

明几年来“长江学者”所做出的成就。

  对这组数据,多数观点认为未起到实质性的证明作用,北大反而将自己“越

洗越黑”。更有人呼吁教育部、监察部、国家审计署应该督促北大将引进的海外

高级人才名单详细信息公布于众,接受公众监督。“北大PK邱成桐,肯定有人作

假”。

  “有些事情是改革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新闻发言人赵为民有些气恼为什

么舆论一定要抓住这个问题不放,“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近

40%,邱成桐说绝大多数是假的。我们批驳的就是他说的绝大多数。”但他拒绝

发表更多的言论,“新闻网上出现的就是学校的态度,别的数据我这里也没有。”

  邱成桐:我是有依据的
  据一位相当接近邱成桐的人士说,邱成桐一向只批评国内数学方面的腐败问

题,但是朋友告诉他,国内的其他学科也存在类似问题,甚至更加严重,而他所

针对的是北京大学近年来直接引进的“长江学者”,特别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

院所引进的多名特聘教授。

  邱成桐对《新世纪》周刊说,他指责的依据是许多接受北京大学聘任的“长

江学者”同时也是国外(绝大多数是美国)其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全职工作人员。

  美国大学通常对教职人员有规定,每年至少要在校内工作9个月,而“长江

学者”也要求特聘教授保证聘期内每年在受聘高校工作9个月以上,因此这些学

者不可能再接受一份国内的全职工作。“他们一般也就在国内呆一两个月”。因

此“所谓全职引进,都是假的”。

  然而,当很多人登录北京大学人事部的网页上进一步寻找证据时,发现北大

已更改了其网站上的一些内容。数学科学学院的田刚、夏志宏二人原本是“特聘

教授”,但此时却被标注为“讲座教授”(讲座教授只要求保证每年受聘高校工

作3个月以上,因特殊原因,最少不得低于2个月)。

  虽然北大更改了信息,但有人仍然在教育部的网站上找到了原始名单。田、

夏两人的名字确实都出现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名单中,并都作出每年在北

大工作时间不少于4个月的保证。随后他核实了一些特聘教授海外的全职单位:

田刚任职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夏志宏任职于美国西北大学、佘振苏任职于美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陈十一任职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葛力明任职于美国

新罕布什尔大学……

  针对此问题,北大首于2005年12月做过解释,北大称,1999年长江学者奖励

计划中没有讲座教授设置,教育部特批田刚每年在国内工作4个月。但分析者认

为,即便是4个月,按照美国大学的规定,田刚也很难完成工作时间。即使是对

于一些并非全职聘任的“讲座教授”,邱成桐也同样怀疑他们在国外已接受一份

全职聘任的情况下,是否还能保证在国内的工作时间。而在这些北大“长江学者”

的名单中包括三位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和加

里·贝克尔。

  “脚踏两只船”并非个别
  “全职教授脚踏两只船不是什么新闻。”“新语丝”网站的负责人方舟子说,

他早在2002年就注意到清华大学出现过这类现象,而2003年26位青年科学家在一

封公开信中要求严惩中科大的长江特聘教授姚雪彪虚报工作时间的事更是引起学

术界的重视。方舟子认为目前学术界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绝非个别。在很多

高校、研究所都有,“不是北大一家的事”。

  据方舟子称,海外学者如果被国内引进,除了表面上的好处(例如明文规定

的工资待遇)
外,还有外人难以了解的灰色收入。例如按国内的规定,申请到的
科研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从15%到30%)是可以作为奖金发给个人的。他们能申

请到的往往是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的大项目,这才是“大头”。

  “他们的实际收入是普通教授难以比拟的,甚至超过了在国外的收入。”方

舟子说。

  而对于“协助造假”的高校来说,除了让公众误以为海外人才被引进、学校

名声好听之外,更重要的是学校因此获得的巨大的物质利益,用这些海外人才的

名义建立研究所、实验室、招收研究生、申请重大科研项目,获得的科研经费由

学校与其他人分享,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根据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在高教学会师资管理研究分会2004年年会上

的讲话,田刚自被北大聘任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后,于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

学院院士,2003年开始担任南京大学现代数学研究所所长,2005年被增补为全国

政协委员。而中国某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数学中心主任称,北大在争办国际

数学中心时也凭借田刚“回国效力”的名头占了先机,拿到国家1.3亿元的资金,

之后每年还有上千万元的资金入项。

  对此类现象,方舟子认为教育部至少应该承担管理、监督不严的责任。不仅

应该派驻审计人员去教育部及各高校,而且应该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责任,因为他

们违反合同,甚至涉嫌诈骗。

  岗位性质 岗位名称 姓名 海外全职单位
  讲座教授 基础数学 田刚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讲座教授 基础数学 夏志宏 美国西北大学
  讲座教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邓兴旺 美国耶鲁大学
  特聘教授 流体力学 佘振苏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特聘教授 流体力学 陈十一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讲座教授 计算数学 鄂维南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讲座教授 计算数学 许进超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
  讲座教授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程正迪 美国Akron大学
  特聘教授 天体物理学 刘晓为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特聘教授 细胞生物学 舒红兵 美国克罗拉多大学
  讲座教授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丛京生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特聘教授 细胞生物学 程和平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讲座教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刘军 哈佛大学统计系
  特聘教授 古生物与地层学 高克勤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讲座教授 凝聚态物理 汤超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特聘教授 应用数学 葛力明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
  讲座教授 固体力学 曲建民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
  讲座教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郁彬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讲座教授 理论物理 季向东 美国马里兰大学
  讲座教授 动物发育生物学 林硕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讲座教授 经济学 约翰·施特劳斯 美国南加州大学
  讲座教授 经济学 詹姆斯·赫克曼 美国芝加哥大学
  讲座教授 世界史 王希 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
  讲座教授 拓扑学 林晓松 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
  讲座教授 微流技术 陈勇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讲座教授 神经信息学 龙漫远 美国芝加哥大学
  讲座教授 地球化学 张有学 美国密歇根大学
  讲座教授 环境科学与工程 何玉山 巴黎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s Arts et Métiers
  讲座教授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陈关荣 香港城市大学
  讲座教授 口腔医学 施文元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讲座教授 社会学 李中清 美国密歇根大学
  讲座教授 教育经济学 曾满超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讲座教授 经济学 加里·贝克尔 美国芝加哥大学
  讲座教授 经济学 约瑟夫·施蒂格利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名单说明:此名单提供者为中国某高校数学中心主任
  经本刊核实,名单中田刚、 邓兴旺、 佘振苏、 舒红兵、
丛京生情况与名单所述情况吻合
(XYS20060809)


电视节目预告:CCTV10“探索·发现”栏目

8 08 2006年
8月9日晚上9点20分播出罗斯威尔“飞碟”事件揭密


文汇报报道:当今需要怎样的 “学术打假”

7 08 2006年
当今需要怎样的 “学术打假”
2006.08.07上海文汇报
   
7月31日,轰动国内学术界的“候选院士”肖传国状告“学术打假名人”方

是民(笔名“方舟子”)名誉侵权案有了一审结果。方舟子被判网络道歉,并赔

偿肖传国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以方舟子为代表的“民间打假”是否值得推崇?

当今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学术打假”?
   
当事人说——
   
●方舟子:我不认为个人打假是最好的方式,但在缺乏一个值得信赖的正规

渠道时,它还是起到了正面作用。
   
●肖传国:学术批评不是人身攻击,它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而非信口

开河,道听途说。
   
官方态度——
   
●中科院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张存浩院士:与国外相比,我们对于科学道

德问题的重视程度和防范力度,都还存在一定差距,建设更为完善的科学道德是

科技界的当务之急。
   
圈内人说——
   
●“民间打假”力量的兴起,与前一阶段我们对一些造假事件处理不当、处

理太轻不无关系。
   
●“民间打假”解决了一点问题,但同时引起了其他更多问题。

当今需要怎样的“学术打假”
   
本报记者  张懿 
江世亮  任荃
   
7月31日,轰动国内学术界的“候选院士”肖传国状告“学术打假名人”方

是民(笔名“方舟子”)名誉侵权案有了一审结果。方舟子被判网络道歉,并赔

偿肖传国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对于这一判决,原被告双方都表示不服,欲提

起上诉。

   
暂不论这场官司中的孰是孰非,我们不妨反观一下近年来出现的“学术打假”

行为。以方舟子为代表的“民间打假”行为是否值得推崇?在警示了某些学术造

假者的同时,缺乏规范的“民间打假”是否又引起了新的混乱?对于科学界愈演

愈烈的不正之风,当今究竟需要怎样的“学术打假”?本报就此采访了国内科学

界的相关人士、身陷官司的当事人双方,以及负责科学道德监管的政府官员。

   
   
武汉市江汉区法院的一审判决,看起来似乎为原告肖传国和被告方舟子之间

的口舌之争作出了权威的评判,但是随着判决的公布,此案所引发的关于“学术

监管”的话题却重新成为热点。

   
对于方、肖之间的法律纠葛细节,相信由司法部门来处置是更为妥贴的做法;

而本案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像以方舟子为代表的学术打假的民间力量,无疑是目

前最吸引眼球、最具有影响力的外部监管力量之一,而凭借这种力量开展监管,

是否合理,是否妥当?

   
为此,本报记者 
采访了一些科学界的人士,跳出这桩众说纷纭的官司之外,
他们提出了不少值得思索的观点和建议。
   
“民间打假”风从何来
   
新语丝的出现,民间打假力量的兴起,且不论他们的做法是否规范,但他们

广受关注的现实本身就已经证明,不少民众对他们的行为是认可的,而这种认可,

必须要从学界的造假、打假的现实中找原因。

   
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科院院士(A院士)提出了一个有

趣的问题:为何中韩两国普通百姓对于“打假者”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A院士向记者表示,眼下,方舟子及其主办的新语丝网站有很大一批中国受

众,其中不乏基层的科技人员。网上一旦出现对某个人的学术或道德的质疑帖子,

很多人是宁可信其有;这与韩国人在黄禹锡事件刚出来时“宁可信其无”的心态

是截然相反的。

   
“我觉得出现这种现象与我们前一阶段对一些造假事件处理不当,处理太轻

不无关系。”在获得记者匿名发表观点的承诺后,A院士直言不讳:

   
“以往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科学道德建设这件事上没有旗帜鲜明地表明

态度,一些人在科学道德上违规,但认为他们还年轻,教育一下就可以了,即使

处理也失之宽松。这种做法影响非常大,阻碍了中国科技发展。新语丝网站的出

现也与此有关。”

   
“在发达国家的学术界,一旦某人被发现、证实有造假等不端行为,这个人

在科技界就几无容身之处。而我们有些大学教授带了很多的学生,后来学生论文

发现造假,可能老师确实不知情,但作为导师肯定有责任,至少要自我批评;但

我们没有这样做,有的校长换个地方继续做领导。这种情况在社会科学界可能更

为严重。”

   
中科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杨国桢也认为,这些年来学术造假的事件

屡有曝光,说明我们国家确实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学风问题,应该引起学术界的高

度关注,也确实到了必须要改的时候了。

   
“现在经常发现文章抄袭的事情,情况比以前严重了。”杨国桢如此评价。

如果此风得不到有效遏制,对年轻人的成长非常不利,更会对整个国家的科技进

步造成不堪的后果。
   
“民间打假”亟需规范

   
可以说,方舟子和新语丝是对愈演愈烈的学术造假风的一种回应,但民间打

假力量本身却无可回避地逐渐暴露出了自身的不足。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铭贤长期从事科学伦理方面的研究,他对于新语丝

网站广受关注的分析更具人文色彩。

   
沈铭贤表示,学术界是一个关系错综、充满利益冲突的小社会。云集在这个

“庙堂”里的人,自然也是各式各样的。“据我所知,向新语丝网站提供举报信

息的人大部分来自国内,他们要么是因为投诉无门或是处理不力,要么是和被举

报人之间有着某种利益冲突,当然不排除有人出于嫉妒心理。这里面,真真假假,

是是非非,一般人很难辨得清。”

   
学界的复杂,投诉者出发点的差异,往往使得民间打假的“动机”受到质疑,

而这种质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打假的“正义性”。

   
实际上,对于方舟子和新语丝,接受记者采访的院士和教授们都并不十分赞

同他们的这种“打假”方式。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科院院士(姑且称为B院士)表示,学术需要约束,

而网络上的发言同样如此。但现在网上的东西却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虽然新语

丝表态过会刊登当事人的澄清文章,但是相信多数人不会愿意耗费大量时间来对

网上的东西进行一一回应。

   
“对学术,我们不能要求绝对的真理,对于网络,如果你把它的言论奉为神

明,那等于是落入了另一个圈套。”B院士说。

   
而在A院士看来,靠几家网站,不仅完全不足以胜任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揭露

和遏制,更危险的是,有些人因为种种矛盾,借助网站发泄自己的不满,利用网

站来炒作,这种情况已经屡屡出现。

   
对于方舟子承受各种压力、站出来打假的勇气,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表

示赞赏,但他也承认,对于新语丝上揭露出来的人和事,他一般都有点将信将疑。

   
“它可能解决了一点问题,但也同时引起了其他更多的问题。”沈铭贤说。

   
我们应该怎样“打假”

   
新语丝等网站素有“民间打假力量”之称,与其相对的就应该是官方的学术

监督机制。既然“民间打假”因为其不规范而受到质疑,那么,我们应该建立一

个怎样的规范的官方机制呢?

   
沈铭贤向记者介绍了美国的例子:在美国,政府对学术不端行为有明确的界

定和处罚,专门成立了科学诚信办公室,负责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同时,每

个科研机构都设有相应的接受举报的机构,对每一个检举逐一查实,分等级处理,

情节严重的会被毫不留情地逐出学术圈。整个处理过程中也相当透明,每三个月

对外公布一次处理结果,保护举报人,与案件相关的单位人员予以回避,以保证

调查的客观公正。

   
沈铭贤的介绍中,提到了监管机制的三个方面:界定道德边界、形成处罚标

准以及成立监督部门。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杨国桢院士透露说,目前,该学会正在研究,希望对抄

袭行为作出一个明晰的界定,并将据此要求学会所属的学术杂志按此标准采取统

一的处罚办法。

   
直言目前对造假者处罚不力的A院士,则支持通过在科学界内部讨论,形成

一套“令人信服并具有足够威慑力的规范”。

   
不过,对于是否需要成立专门的官方“打假机构”,蓝闽波教授和B院士的

观点并不一致。

   
蓝教授支持成立一个官方的机构,在他看来,如果政府能设立一个专门的机

构来替代目前个人打假的功能,将会使那些学术不端行为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处

理。

   
而B院士则表示,并没有必要去专门成立一个第三方的学术监管机构。他说,

对于学术上的问题,论文刊发杂志所约请的评判专家、以及在论文发表后由本专

业的同行,已经构成了一个评价体系。只要有人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完全可以向

当初发表该论文的杂志编辑部写信,而杂志也有责任刊登这样的文章。而对于产

业技术的价值,就应该让市场来检验它。企业、资本愿不愿意投入,就是检验它

价值的标准。

   
如果是有意造假,那么就不是仅仅一个学术监管机构所能解决得了的。这应

该由学者所在研究机构、高校,或者是上一级领导部门主持调查,他们可以根据

需要,专门成立一个机构负责调查,严重的话就诉诸法律。

   
虽然不支持成立专门的第三方打假机构,B院士也提出,除了打击“造假”

的个案之外,改变目前的学术环境,从根本上消除学术界急功近利的氛围是当务

之急。“现在有太多的学术以外的标准来评判一个研究者,国家的科技投入、评

估、运行体制没有理顺,推动了盲目急躁的情绪,过多的评奖,使得原本学界内

部的评价机制无法有效运转,为造假提供了土壤。要解决学术腐败的问题,不仅

是一个加强监管的问题,还得从体制机制上寻找对策。”

为“民间打假”划定边界
作者:张懿
   
作为记者,我们很想对读者说一声抱歉,因为这样一篇文章中,出现了两个

用A和B为代号的院士,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麻烦。不过,当事人在接受采访时反

复要求以匿名作为自己表态的代价,我们也只好尊重他们。

   
作为中国科技界金字塔的塔尖,作为在业内具有极高声望和广泛资源的人物,

两位院士在谈论学术打假时表现出了相当的谨慎和顾虑,打假成本之高,由此可

见一斑。

   
如果一个社会的造假成本过低,就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加大处

罚力度,是提升造假成本的办法。同样,如果打假成本过高,也不利于净化学界

风气。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新语丝等网站发表文章、通过民间的力量打假,是一

个低成本的打假路径。事实上,在新语丝上发表文章的,不少也就是通过正规渠

道打假无门的人。

   
权力必须受到有力监管,对造假者如此,对打假者也是如此。
   
学术界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不说普通人对于专业科研人员的

研究摸不着头脑,就算是专业研究者,也是隔行如隔山。反过来,通过网络“打

假”,同样也营造出了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环境——绝大部分普通网民,没有办法

去探求这种“监督”的学术价值和真伪,更无从对研究者个性人品等的质疑做出

判断。

   
基于此,我们在利用“民间打假”低成本优势的同时,也必须对学术监督进

行监管。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学术监督机制还有不足之处。方舟子与肖传国的官

司就是在这种较为初级的监督环境中产生了冲突。如果能通过摩擦和碰撞,向着

成熟的学术监管机制不断靠近,那么这起诉讼将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它将为将

来的“民间打假”划出法律边界。

   
既然双方都表示要上诉,而肖传国也表示将进一步提出新的诉讼,把官司打

到底,那么我们希望司法机构未来的处置,能为后世留下一个无懈可击的判决,

既保护“民间打假”的合法权利,又规范民间打假的行为,最终提升整个“民间

打假”团队的公信力。

学术打假仅是手段
作者:梁炀
   
2006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日前发布,学术造假赫然上榜,这不

能不说是为中国科学界敲响了警钟。剽窃抄袭、履历造假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

公众对学术界的信任,这也是对于民间打假网站公布的信息,许多人宁可信其有

的缘由了。

   
不可否认,在揭弊过程中,以方舟子等为代表的民间监督力量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同时也存在其局限性,借助网络发泄不满乃至恶意炒作攻击,使其监督的

正义性受到质疑。因此,建立规范的官方处理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公正客观透明

的内部监督,也能够让民间呼声得到表达,成为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的有益补充。

对于涉嫌欺诈的造假行为,更应该让司法部门介入,提高造假成本,以儆后来者。

   
不过,学术打假,不是目的仅是手段。纯洁学术研究的氛围,更需要从体制

机制上找原因。有识之士指出,学界内部评价机制无法有效运转,对权力缺乏有

效监督机制,是学术腐败植根的土壤,课题经费诱惑、论文指标压力,让许多造

假者铤而走险。只有从多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铲除腐败土壤,优化创新环境,

才能让中国学术科研真正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无论判决如何,出丑的都是造假者
   
■方舟子
   
与肖传国的官司,并非方舟子从事学术打假以来所遭遇的第一起诉讼,但却

是第一起被判败诉的官司。8月1日,方舟子在发给记者的E-MAIL中表示:“这只

是一审,我已经上诉,还要看终审结果。即使终审判我败诉,我的打假行动也不

会受任何影响。”

   
方舟子重申:“我对肖传国的批评有根有据,完全符合事实。”他告诉记者,

目前,他还有几起诉讼也属于类似情况,但他相信,“此类诉讼,不论其判决如

何,出丑的都是造假者而不是我。”

   
记者通过互联网,与他进行了一次对话。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位以强

硬著称的“打假斗士”心中,其实也有无奈。
   
我不是“科学警察”

   
记者:你从事学术打假的初衷是什么?新语丝网站的定位是一个权威的学术

打假平台吗?你是否认同“科学警察”这样的称号?

   
方:2000年,国内互联网兴起,报刊纷纷上网,使我在国外可以即时了解到

国内的科技动态。于是,很惊讶地发现有那么多浮夸虚假的现象,却又没有见到

有人站出来做具体的批评,所以才决定利用自己管理的网站提供一个揭露假学术、

假新闻的平台。

   
我们不把自己定位为“权威”,我们只是要给对中国学术界腐败现状不满又

没有发表渠道的人们提供一个说话的平台,并尽量做到有理有据、切实可靠。我

也不认为我是什么“警察”。因为,我并没有政府的授权,也没有处罚的权力。

   
打假成效不甚满意

   
记者:目前,新语丝网站的点击率如何?自2000年,新语丝网站开设“立此

存照”栏目以来,你揭露或参与的学术打假行动大概有多少起?成效如何?

   
方:由于新语丝网站有众多镜像点,无法统计准确的点击率,大约是每天五

六十万。我自己参与的学术打假行动不足百起,在新语丝网站上登出的案例大约

有五百多起。这其中,受到处理的只有十几起,而且多数是学生,教授受处理的

寥寥无几。总体来说,不甚满意。但是,由于我们这个网站的存在,毕竟对学术

造假者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名人造假影响恶劣

   
记者:打假的信息来源有哪些?如何选择打假对象?怎样保证打假的真实性

和公正性?有何标准?

   
方:造假的信息来源一部分是通过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发现的,更多的是通

过知情者的举报得知的。由于举报者太多,不可能一一核实、登出,所以只能有

所选择,选择那些比较典型的、比较严重的,以及涉及到学术地位比较高的人的

(例如院士、名牌大学的教授),因为这些人造假,后果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

劣。

   
我要求举报者必须向我实名举报,一般不去理睬匿名的举报。敢于向我实名

举报的,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可靠的。在登出之前,我会做一些基本的核实,有时

也会征求专家的意见。
   
批评错了欢迎反驳

   
记者:你的打假行动时常遭到反驳和质疑,很多人认为,以你的生物学背景

去揭露生物学以外的学术问题,难免有失偏颇,并称此为“学术打假中的非学术

性”,对此你如何看待?

   
方:我如果涉及到其他领域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不需要什么高深的专业知识

就能判别的,靠基本事实、逻辑和科学常识就能断定的。如果需要高深的专业知

识,我会去征求专家的意见。如果我批评错了,不管是不是生物学领域,都欢迎

有根有据地做出反驳,而不要空谈什么“专业性”。
   
个人打假并非最好方式

   
记者:对于中国目前的学术不端行为,你认为现在的这种打假方式是否是最

好的?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和途径?

   
方:我不认为个人打假是最好的方式,因为个人打假的能力、资源有限,缺

乏权威性,也没有处罚的权力,并不规范。但是,在当前,中国缺乏值得信赖的

处理学术造假的正规渠道,那么个人打假还是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反对个人打假,其实就是反对一切的学术打假。即使在有了值得信赖的正规

渠道之后,也离不开个人打假的协助和补充。本质上,个人打假是一种舆论监督。

   
本报记者  任荃
坚决把官司打到底
   
打赢了官司,肖传国并不满意。他认为,武汉市江汉区法院对方舟子的判罚

金额太小,起不到惩罚和震慑作用。

   
作为国家“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肖传国感慨,最近自己不得不腾出时

间,为一个科学家的荣誉而战。期间,一位患者写信给他,希望他早点结束官司,

多做几场手术。

   
过去一直远离媒体的肖传国,最近频频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他说,一方面是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就是要争取话语权。肖传国表示,一些无端受到

方舟子攻击的科学家选择了沉默,没有拿起法律武器的原因可能是时间与精力耗

不起。

   
“一个科学家不在乎自己得到了什么,而在于自己做出了什么”,肖传国表

示,“身正不怕影子歪,自己就是要一个说法,要一个清白。他坦言方舟子对他

的不实攻击让自己非常受伤。为此,他绝不会将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坚决要

把官司打到底。

   
“在我起诉方舟子以后,他继续在许多地方对我进行污蔑,因此必须逐一清

算。”肖传国透露,接下来,还要把刊载了方舟子针对他言论的相关网站与报纸

逐一告上法庭。

   
对于接下来的几场官司,肖传国表现得非常有信心,因为“有理走遍天下”。

他表示,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庭审时自己有充足的证据。

   
肖传国认为,方舟子把新语丝网站设在美国,让国内被侮辱诽谤的科学家追

究起来有困难。为此,他已决定在美国聘请律师,尽快启动越洋官司。

   
对于正常的学术批评,肖传国表示欢迎,但要通过正常渠道。他认为,不同

意一个人的学术观点,可以通过杂志、学术会议或者评审会等专业渠道来摆事实、

讲道理,谁是谁非,一辩就明。除此,还可以向有关学术管理部门反映。

   
肖传国强调,学术批评不是人身攻击,像方舟子这样采取类似于贴大字报的

形式,许多事情似是而非,完全与学术批评的目的背道而驰。“学术批评应该是

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而非信口开河,道听途说。”肖传国说。

   
本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
(XYS20060807)


方舟子就学术打假问题答上海《文汇报》记者

7 08 2006年
  (上海《文汇报》2006年8月7日登出的访谈有删节,这里是原文)
  1、您从事学术打假的初衷是什么?新语丝网站的定位是一个权威的学术打

假平台吗?您是否认同“科学警察”这样的称号?

  2000年国内互联网兴起、报刊纷纷上网,使我在国外可以即时了解到国内的

科技动态,很惊讶地发现有那么多浮夸虚假的现象,却又没有见到有人站出来做

具体的批评,所以才决定利用自己管理的网站提供一个揭露假学术、假新闻的平

台。

  我们不把自己定位为“权威”,我们只是要给对中国学术界腐败现状不满又

没有发表渠道的人们提供一个说话的平台,并尽量做到有理有据、切实可靠,因

此才会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

  我不认为我是什么“警察”。我并没有政府的授权,也没有处罚的权力。我

只是利用一个公民所具有的言论自由的权利,告诉公众我所知道的事实真相。

  2、目前,新语丝网站的点击率(阅读率)如何?自2000年,新语丝网站开

设“立此存照”栏目以来,您揭露或参与的学术打假行动大概有多少起?

  目前由于新语丝网站有众多镜像点,无法统计准确的点击率,估计大约是每

天五、六十万的点击。我自己参与的学术打假行动不足百起,在新语丝网站上登

出的案例大约有五百多起。

  3、您打假的信息来源有哪些?如何选择打假对象?怎样保证打假的真实性

和公正性?有何标准?

  造假的信息来源一部分是通过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发现的,更多的是通过知

情者的举报得知的。由于举报者太多,不可能一一核实、登出,所以只能有所选

择,选择那些比较典型的、比较严重的,以及涉及到学术地位比较高的人的(例

如院士、名牌大学的教授),因为这些人造假,后果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

应该重点打击。

  我要求举报者必须向我实名举报(可以化名发表,我会为其保密),一般不

去理睬匿名的举报。敢于向我实名举报的,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可靠的。在登出之

前,我会做一些基本的核实,有时也会征求专家的意见。当然,我的核实不一定

详尽,判断不一定可靠,那就让大家来争鸣好了。如果事实证明我们打错了,我

们会登出澄清、更正、道歉,这曾经发生过几次。

  4、您的打假行动时常遭到反驳和质疑,很多人认为,以您的生物学背景去

揭露生物学以外的其他领域的学术问题,难免有失偏颇,并称此为“学术打假中

的非学术性”,对此您如何看待?

  我如果涉及到其他领域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不需要什么高深的专业知识就能

判别的,靠基本事实、逻辑和科学常识就能断定的。如果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

我会去征求专家的意见。如果我批评错了,不管是不是生物学领域,都欢迎有根

有据地做出反驳,而不要空谈什么“专业性”。这类质疑,往往是因为受批评者

无法对我的批评做出具体的反驳,于是想拿“专业性”做挡箭牌、遮羞布。

  5、新语丝网站是否会给被揭露对象留有足够的发言权和辩解权?
  我们欢迎被揭露者对批评做出回应,而且我们保证全文照登其回应。只要长

期阅读新语丝的人,应该都会同意我们的确做到了一点。当然,登出回应的同时

或之后,还可能受到驳斥。有的批评者因为无法再做出回应,就说我们不登其回

应,这与事实不符。比如,四川大学的丘小庆被发现造假,向媒体抱怨说我们不

登其回应,这完全不对。我们登过他的回应,但是他的回应被驳斥得体无完肤,

他不好意思再来而已。

  6、几年来的打假成效如何?您满意吗?
  几年来我们揭露的案例有500多起,受到处理的只有十几起,而且多数是学

生受到处理,教授受处理的寥寥无几。总体来说,不甚满意。但是由于我们这个

网站的存在,毕竟对学术造假者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也引起了政府部门、新

闻媒体对学术腐败问题的关注,对中国学术的健康发展还是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

的。

  7、这次您与肖传国的官司是否是您从事学术打假以来,遭遇的第一场诉讼?

这次的败诉,会不会让您在以后的打假行动中出言更加慎重?

  这不是第一起诉讼,以前我也被一些金融骗子在北京告过,但是他们没能得

逞。这是第一起我被判败诉。这只是初审,我已经上诉,还要看终审的结果。即

使终审判我败诉,对我的打假行动也不会有任何影响。我的败诉是地方保护和司

法腐败导致的,而不是因为我在打假中不够慎重。如果造假者要利用地方保护和

司法腐败找我的麻烦,我出言再慎重也没有用。我对肖传国的批评有根有据,完

全符合事实,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甚至获得了院士们的认同,所以他才没

被选上院士。判我败诉,学术界舆论大哗,我收到了国内外数百名各界人士用真

实姓名联署的公开信对我表示支持、对不公判决表示谴责。我目前还有几起诉讼

也都属于类似的情况,也很可能由于地方保护和司法腐败而败诉。但是我相信,

这种诉讼,不论其判决如何,出丑的都是造假者而不是我。

  8、对于中国目前的学术不端或造假行为,您认为您现在的这种打假方式是

否是最好的?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和途径?

  我不认为个人打假是最好的方式,因为个人打假的能力、资源有限,缺乏权

威性,也没有处罚的权力,并不规范。但是,在当前,中国缺乏值得信赖的处理

学术造假的正规渠道,那么个人打假还是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

果反对个人打假,其实就是反对一切的学术打假。即使在有了值得信赖的正规渠

道之后,也离不开个人打假的协助和补充。本质上,个人打假是一种舆论监督。

(XYS20060807)


节目预告:央视新闻频道“中国周刊”本周人物:方舟子

4 08 2006年

播出时间:8月5日20点15分
重播:8月6日01:10, 15:10

可在cctv.com线上收看

(XYS200608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洛杉矶《世界日报》关于于保法造假事件的报道

30 07 2006年
  【本报记者李大明圣地牙哥报导】家住圣地牙哥的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海外山东人协会”创始人、国务院侨办“杰出创业奖”百名得主之一的于

保法遇到麻烦了。中共中央“人民日报”旗下的“市场报”28日刊登该报两名记

者采写的两篇报导,指于保法在山东经营的癌症医院涉嫌使用假药,并以“虚假

宣传”误导患者。报导又称,他的留美学历也多有不实之处。

  采写这两篇报导的记者张向永、王海在文中指出,于保法从美国回中国创业

后,在山东省的东平县、威海市与济南市相继开办了三所肿瘤医院。为了吸引患

者,这三所医院的广告称常规的肿瘤治疗手段“害死人”,而他们所使用的“高

科技缓释库技术”是不手术、无痛苦、无副作用的“革命性疗法”,是“刺向癌

魔的利剑”,并拥有美国专利,已为国内外一万多名患者作过成功治疗。

  在收到一些读者来函,向上述宣传提出质疑与投诉后,张、王两名记者前往

山东走访医院文宣上介绍的“康复患者”刘月清、张永生与卢兴春。他们获悉刘

月清从未患过癌症,张永生与卢兴春住院期间也只做过化疗与放疗,并未接受所

谓“缓释库”治疗。

  之后,两名记者又查阅了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官方网站,竟未能找到于保法的

名字与“高科技缓释库技术”的项目。同样,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

网站上也没有关于这种疗法的任何记录。

  两位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于保法的医院不让患者知道他们所服用的是什

么药,只说“这药非常好,是于院长从美国带回来的”,“是美国专利,所以要

保密”。记者后来假托患者家属名义,购买了该院大量用于临床的中药,交国家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查,该局人士表态说:“这种药有问题,按照相关法规可

以视为假药。”

  该局人士还指出,病人有知情权,医院不应以“美国专利”为借口对药方保

密。况且国家早已取消了“保密药方”的审评,院方必须公开药方,给患者一个

明白。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市场报”的两名记者又查阅了医院创办人于保法的

背景。医院网站上提供的于保法履历很详细,但“1993年获美国海军总司令科学

前途发展奖”、同年“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破格聘为UCSD副教授”、1996

年“当选为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常务理事”等语,被两名记者认为是“不实之词”。

  一些登载过于保法创业事迹的大陆出版物,还介绍他曾经“取得美国国家科

技奖16万美元”、“得过七项国际大奖”、“有七项发明获得专利”。由于创业

有成,于保法在1999年就被评为“山东省十佳留学科技专家”,继而当选为全国

人大代表,2005年又荣获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颁发的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

创业奖”。他的故事还被写成传记文学与电视剧。

  “市场报”两位记者的报导还提到,于保法的履历曾经被知名的“打假斗士”

方舟子所质疑。同样家住圣地牙哥的方舟子多次在其所创办的“新语丝”网络杂

志撰文,称于保法“根本不可能在UCSD当正式的教授”,又指他的“美国癌症研

究所”其实是在圣地牙哥县政府注册、以他本人为“所有人”(Owner)的皮包

公司。

  【本报记者李大明圣地牙哥/中国山东日照市电话采访】北京“人民日报”

旗下的“市场报”刊文披露“海归”创业者于保法在山东经营的医院涉嫌造假之

后,本报记者与正在山东省日照市休假的于保法通了电话,征询他对相关报导的

看法。

  于保法接电话就说:“我知道你要问的是什么事了。”原来他在28日前往日

照休假途中,在火车上已接到朋友的电话,获悉“市场报”刊出了关于他的报导。

于保法郑重指出,“市场报”的报导“大部分是虚假的,与事实出入很大
”。

  但他同时承认,有关几位“康复患者”的资料,医院的文宣是搞错了,照片

对不上号。但对于所谓“假药”的指控,于保法嗤之以鼻。他说,“缓释库疗法”

当然有美国专利,证书就在他手上,专利批准日期是2004年11月4日,随时可以

查证。他估计“市场报”记者是以中文拼法去浏览美国网站,所以查不到。“只

要输入Baofa
Yu,没有找不到的道理。”不过他说,英文的表述并不是“缓释库
疗法”。

  于保法坚称,他从来没有在学历上造假,没有说过自己拥有博士学位。“Dr.

Yu”是指“于医师”,并非“于博士”。他说,前几年方舟子在网上把这事拿出

来炒作,事情已经过去了,“市场报”两记者又接著讲,也不会有什么新意。

  谈到医院不向病患公开中药的处方,于保法说,这是可以协商的事情。医院

为了防止科研成果被剽窃
,有权对处方保密。患者是有知情权,如果不满意医
院保密的做法,可以不来这所医院就医。

  至于如何应对“市场报”的指责,于保法说他还未想好。可能会举行一次说

明会,将真相告诉大家。也考虑找“人民日报”的高层反映一下自己的意见。他

信心十足地表示,他的医院治疗癌症的成绩禁得起考验,不怕别人质疑。“市场

报”的报导对医院来说不一定是坏事,“替我们做了宣传,有何不好?”

(XYS20060730)


节目预告:央视9套将播出治理学术造假节目

29 07 2006年
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DIALOGUE”栏目
北京时间7月30日19:30首播,次日0:30,7:30,13:00重播。
(CCTV
9为央视英语频道,节目中间有用汉语对方舟子做的电话采访,不懂
英语的观众也可收看)
(XYS20060729)


报道:欺骗!造假!掩在“治癌革命”光环背后

28 07 2006年
欺骗!造假!掩在“治癌革命”光环背后
■ 本报记者 张向永 王 海
《市场报》 ( 2006-07-28 第02版 )
  本报记者揭秘,在山东有3所由同一人创办的民营肿瘤医院涉嫌虚假宣传,

使用假药,误导患者,而医院的“老板”——知名的“海归”教授竟然是一位现

代版的“方鸿渐”。

  最近,本报连续接到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来电、来函,询问我国常规的肿瘤

治疗手段是否因存在重大缺陷在国际上已遭到淘汰,同时求证我国是否引进了一

种“世界领先水平”、“具有革命性突破”的肿瘤治疗技术。读者们所质疑的原

因是,在山东省东平县、威海市、济南市,有3所由同一人创办的民营肿瘤医院,

长期宣传癌症治疗“传统医学模式害死人”,而他们的“高科技缓释库技术”是

“世界首创、美国专利”,不手术,无痛苦,无副作用,疗效显著,已经为国内

外1万多例肿瘤患者成功治疗。

  这3所医院是:东平县泰美宝法肿瘤医院,威海石岛保法肿瘤医院,济南保

法肿瘤医院,它们均由留美归国人员于保法先后创办。读者质疑,癌症治疗至今

仍是世界性难题,难道这几家民营医院真的如其所述,已经掌握了“刺向癌魔的

利剑”,成功开启了“金色命门”?

  1
  救命稻草和虚假病例
  记者按图索骥,找到了医院自己宣传的康复患者。但当刘月清老人看到自己

的照片和介绍时,竟气得直打哆嗦。他愤怒地表示,自己没得过癌症,这家医院

在骗人!

  7月8日,记者来到了位于济南市郊经十东路偏僻路段的济南保法肿瘤医院,

这是一座外表其貌不扬的黄色小楼,内部设施也极为普通。在病区,记者遇到了

一位来自河北的患者家属,他告诉记者:“一个房间住七八个病号,整座楼满满

当当。东北、福建、广东、河北、河南、安徽,哪儿来的都有!”

  我国各地有为数众多、医疗技术先进、科研力量雄厚的公立肿瘤医院,这些

患者为何不远千里来到这家并不起眼的民营医院?淋巴癌患者石大强(化名)刚

刚结束一天的治疗,面部肿胀,还因发烧不住打着寒噤,他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

经历。

  石大强说,自己当初准备入住某三甲肿瘤医院,但有亲戚拿来了一份济南保

法肿瘤医院的报纸广告,看完就吓出一身冷汗,当即决定赶赴这里。原因是,广

告讲我国常规肿瘤治疗手段就是手术、放疗、化疗,不仅效果不佳、过程痛苦、

花费高昂,而且副作用大,会加重患者病情,等于“花钱买加速死亡”,已经被

外国专家所摈弃。而济南保法肿瘤医院采用院长于保法教授发明的美国专利“高

科技缓释库技术”,兼具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优点,没有毒副作用,

患者不受罪,是肿瘤治疗的革命性突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石大强还告诉记者,自己也明白广告内容不可全信,但其中有两点打动了他。

首先,“高科技缓释库技术”发明人于保法不仅是3家民营医院的院长,还是教

授、美国博士后、研究员、美国癌症协会常务理事。其次,这种疗法已经成功治

疗了1万多名国内外肿瘤患者,许多康复病例有名有姓有照片,看上去十分可信。

  石大强入院至今已40多天,尽管肿瘤仍在扩散,但他相信既然那么多病人

在这里获得了新生,奇迹也会在自己身上发生。他拿出一本《肿瘤患者服务手

册》:
“看,这都是治好的病例。”这本以杂志形式精美印刷的《手册》扉页,

刊登了4例“部分肿瘤患者康复纪实”及照片,其中3例就在不远的东平县农村。

于是,记者对这3名患者登门走访,结果却让人震惊。

  在医院印刷并发放的“康复纪实”中,除照片外,3人的文字介绍如下:刘

月清,男,65岁,肺癌,东平县州城镇小东门村人,于1998年5月首次入

院,经缓释库治疗及活化化疗、活化放疗,现在家从事小商品经营;张永生,男,

63岁,食管癌,东平县斑鸠店柏松山村人,于2000年9月首次入院,经缓

释库治疗及活化化疗、活化放疗,现从事劳动;卢兴春,女,79岁,食管癌,

东平县斑鸠店柏松山村人,于2000年10月18日首次入院作缓释库治疗,

现与儿女们在家享受天伦之乐。

  在东平县州城镇小东门村,记者找到了刘月清老人。他看到自己的照片和介

绍,顿时气得直打哆嗦。他说,自己从来没得肺癌,当年气管扩张,在泰美宝法

肿瘤医院治疗了10多天无效,后来去县医院动了手术才痊愈。老人愤怒地说,

自己没得癌症,更没经过什么缓释库治疗,这个医院竟用欺骗手法拍摄照片,把

自己当作康复病例大加宣传,真是不讲良心!

  记者又来到东平县斑鸠店柏松山村,张永生老人正卧病在床,恰恰另一位

“康复患者”卢兴春是老人的二婶。张永生的儿子数次明确告诉记者,父亲(张

永生)及二奶(卢兴春)确实去泰美宝法医院治过食管癌,但只做了化疗和放疗,

没有进行缓释库治疗。

  2“美国专利”和神秘假药
  “药品是美国专利,所以要保密,只有发明人于保法院长才知道是什么药。”

坐诊专家的回答令人疑窦丛生。而被宣传得神乎其神的“高科技缓释库技术”却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没有任何记录。

  被于保法渲染得神乎其神的“高科技缓释库技术”究竟有没有获得“美国专

利”?

  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记者登陆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官方网站,并没有查到任

何与于保法及其“高科技缓释库技术”相关的专利资料。显然,这是一个子虚乌

有的“美国专利”。

  该医院的看家本领“高科技缓释库技术”究竟是何绝技,真的是“肿瘤治疗

的革命性突破”吗?记者请教了北大医院和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几位专家,他们

看过院方的宣传资料后不约而同地表示,所谓的“高科技缓释库技术”其实早在

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过,但由于很难保证治疗效果,所以一直没有形成气

候,并不被学术界所认可。那么,“高科技缓释库技术”所使用的又是什么药物

呢?记者在济南保法肿瘤医院和泰美宝法肿瘤医院就此向坐诊专家询问时,却被

告知:“我们不知道是什么药,因为这种药品是美国专利,只有发明人于保法院

长才知道是什么药。”

  同样,患者也不知道医院在自己身上用的是什么药。在泰美宝法肿瘤医院,

一位食道癌患者告诉记者:“医生说这药非常好,是于院长从美国带回来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几乎每一位向医生咨询药品问题的患者,得到的回答都如出

一辙——“药品是美国专利,所以要保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如果该医院所用药品确属美国

专利,那么必须经该局批准注册后才可以在中国使用,否则一律视为假药。他介

绍说,所有已经注册的药品,在该局网站上都能够查询到有关记录。记者据此登

陆该局网站,却始终未能查询到有关“高科技缓释库技术”药品的任何记录。

  采访中多位患者还向记者反映,该医院大量生产并临床使用一种名为“冷煎

中药”的治癌药品,配方神秘,在为患者开药时分别以阿拉伯数字替代药品名称,

依次冠名为“中药1号”、“中药2号”等,令人生疑。为揭开谜团,7月11

日,记者以癌症患者亲属之名前往该医院购买“冷煎中药”。一位专家根据记者

描述的患者症状开了处方,上面却只有“中药3号”几个字,当记者询问药方是

哪几味药时,却被告知“不能告诉你”。旁边一位挂着常务副院长胸牌的中年男

子补充说: “这是专利,只有我们医院才生产。”

  药方不明,又只有该医院才能生产,那么会不会是医院制剂呢?记者向当地

药品监管部门进行咨询,结果大吃一惊:没有批准过该医院生产制剂。

  7月21日,记者拿着从该医院购买的“冷煎中药”来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局,有关人士在认真察看了药品后明确表示:“这种药有问题,按照相关法

规可以视为假药。”他解释说:“仅从包装上就能看出问题,如果说这种药是医

院制剂,至少应该标明批准文号,但目前看不到。并且医院制剂也不允许对外出

售。即使说这种药是搞科研用的,那么大量生产并用于临床,也必须进行注册。”

  那么,医院能不能以“美国专利”为借口,不让患者知道给自己用的是什么

药呢?该人士认为,病人有知情权,应该知道自己用的是什么药,否则出了副作

用怎么办?而且,国家已于几年前取消了保密药方的审评,药方必须公开。所以,

不管是“高科技缓释库技术”的用药,还是“冷煎中药”,均应公开药方,给患

者一个明白。

  3
  海归典型和虚假履历
  “于保法在索尔克做博士后研究期间,曾经发表过一篇作为倒数第二作者的

论文。这是他在美国期间发表的惟一一篇可以查到的论文。根据他的履历、论文

发表记录,他也根本不可能在该校当正式的教授。”   
——方舟子

  要揭开以上几家医院存在的疑团,就不得不提到医院的创始人于保法。被评

为“1999年山东省十佳留学科技专家”前后,于保法这个名字开始频频见诸

报端,并逐渐为人所熟知。此后几年,以于保法为主人公的传记文学和电视剧接

连走进人们的视野。于保法出名了。

  于保法究竟何许人也?在济南保法肿瘤医院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段介绍于保

法的履历:

  肿瘤治疗理念的革命性突破者于保法教授,……1988年分配到北京中日

友好医院从事肿瘤病理研究及临床治疗工作;1990年2月应邀赴美国加州大

学圣地亚哥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主攻药物载体;1992年又应邀到Cric

k等8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工作过的苏克(Salk)医学研究所做肿瘤分子

生物学和肿瘤模型博士后研究;1993年获美国海军总司令科学前途发展奖,

资助乳腺癌研究;1993年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破格聘为UCSD副教

授;1992年获美国加州大学科学启动新课题奖,资助癌基因研究,同年,发

现癌基因P16与肿瘤转移关系,在国际会议上引起强烈反响;1996年在8

9届世界癌症年会上提出利用肿瘤自身作为“缓释库”的新概念,被誉为“肿瘤

化疗用药方法的一次革命”,同年当选为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这样一份履历,可谓成就辉煌、光彩夺目。然而,记者在查阅其他载有于保

法履历资料的正规出版物时,却发现疏漏比比皆是。例如,仅于保法被破格提拔

为圣地亚哥医学院副教授的时间就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分别是1993年,

1994年,1995年。再如,在多家媒体报道中,都说他“取得美国国家科

技奖16万美元”,但1999年山东省十佳留学科技专家的简介却说是“19

94(记者注:另一说为1993年)年获得美国海军总司令科学前途发展资金

16万美元”,可谓扑朔迷离。此外,某报1999年说于保法“得过7项国际

大奖”,另一家媒体则改口说是“7项发明获得专利”。众所周知,专利和国际

大奖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如此多的履历版本,究竟该信哪一个?是媒体的失误,还是于保法故意为之?
  以学术打假“弹无虚发”而被誉为打假斗士的方舟子,也曾在于保法待过的

salk研究所学习、工作过,对于保法的海外履历,方舟子早就进行过调查并

撰文发表在新语丝网站上。

  据方舟子公布的调查结果称:“于保法曾经在1993年前后在索尔克(S

alk)生物科学研究所(他译做苏克医学研究所,实际上索尔克并非医学研究

所)做过博士后研究。国内读者一听说某人是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可能

会误以为像国内研究所一样,研究员与正教授平级。其实不是,美国大学、研究

所的研究员是在教授手下给实验室打工的。”

  方舟子说:“于保法在索尔克做博士后研究期间,曾经发表过一篇作为倒数

第二作者的论文。这是他在美国期间发表的惟一一篇可以查到的论文。在加州大

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师生通讯录中,找不到于保法。根据他的履历、论文发表记录,

他也根本不可能在该校当正式的教授。”

  据记者调查,没有证据可以表明于保法曾在圣地亚哥医学院做过教授,直到

1997年4月,还是实验室中的附属助理教授,而非如他所说在1994(或

1993、1995)年被破格提拔为圣地亚哥医学院副教授。

  日前,中日友好医院有关人士向记者证实,于保法确曾在该医院进修过,但

并非正式分配工作。

原本一个电话就能让造假者现形(采访手记)
■ 本报记者 张向永 王 海
  在肿瘤医院内,长期悬挂着关于传统癌症治疗模式“放化疗的危害”等宣传

牌。

  虚假光环的背后,只是一张薄薄的窗户纸,只要鉴定部门花费些许精力,甚

至只需打一个电话核实,这层纸就会轻易被捅破。但有关部门不仅很少去作为,

甚至是帮忙再糊上一层纸。

  在辛苦的采访调查后,尽管最初的疑惑逐渐清晰,但真相却让人感到无比沉

重。

  在济南保法肿瘤医院门前,每到吃饭时,络绎不绝的患者家属手提着馒头、

青菜,或者端着饭盆,步行从几里外的市场匆匆归来,准备开火做饭。这个场景

不仅证实在这里住院的病人数量可观,也从侧面反映了多数患者沉重的经济压力

——医院饭堂有现成的饭菜出售。

  医院附近一位摆摊的商贩告诉记者:“病号很少跟我们搭话。”可以理解:

这些癌症患者所承受的,不仅有病痛的折磨,经济的压力,更有对死亡本能恐惧

的心理阴影。但无疑,之所以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是因为他们已经相信,这家笼

罩着光环的民营医院,能给他们带来生存和康复的希望。

  记者陪一名淋巴癌患者散步时,他左右寻觅了很久之后说:“有一名病友好

几天都没看见了,估计前几天死的那个就是他。”他又说:“医生说那个病号不

听于教授的话,去别的医院乱治,结果就给治坏了,回来没几天就死掉了。”这

名患者还拉记者到医院的宣传栏,反复念叨于教授辉煌的个人简介、专利介绍、

研究成果,并逐一端详“康复患者”的大幅照片。事实上,十几分钟前他还摸索

着自己的脸颊说:“每打一针就是几千块,可你看这里又长出几个瘤子,咋会治

不住呢?”

  记者理解,有许多患者长时间伫立在医院的宣传栏前,是在医院的信誓旦旦

中寻找自己生的希望。记者始终不忍告诉他们,被称为“革命性突破”、“世界

领先水平”的“高科技缓释库技术”,已经被多名德高望重的权威专家指认只是

上世纪80年代的旧货,疗效不确定,且不为学术界认可;所谓“美国专利”、

独门秘方的治疗用药,也没有经过批准,被监管部门指为假药;而对患者最有感

召力的康复病例,记者调查3起,3起全部有假;而荣誉加身的“于教授”,其

辉煌的海外履历和成就,很早就有人指出夸大其词。  

  虽然许多事实经不起最简单的推敲,但因光环笼罩,既不妨碍医院快速发展,

资产不断壮大;也不妨碍主人公走上报纸、电视、报告文学和电视剧,成为海归

派创业典型;更不妨碍成千上万的癌症患者砸锅卖铁,来到这里寻找最后一丝生

存的希望。

  由于“忙,没时间”,记者没被医院获准采访于保法,但医院内外到处张贴

着他架着眼镜,手托下巴,目光深邃,背景被处理为高山白云的艺术照片,看起

来儒雅温和,一派学者风度。据医院赠送给记者的资料描述,于保法出身寒苦,

当过剃头匠,后来考取大学,攻读硕士,并出国留学。留学期间他睡过地板,打

过小工。即使把那些存在争议的履历和学术成果全部抹去,他同样不失为学有所

成,值得尊重。但这样一位勤学上进的寒门学子,此时却为何与学术造假、履历

造假、宣传造假联系到了一起?

  回顾近几年发生的“基因皇后陈晓宁”事件、“破解疯牛病杨池明”事件、

“哈佛天才夏建统”事件、“汉芯赝片陈进”事件等等,荒诞、离奇的造假情节

令人瞠目。知识分子历来讲“谦虚”,重“骨气”,但眼下为何学术和履历造假

竟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屡屡上演,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学术造假需要成本,其中既有道德成本,也有风险成本。但既然涉身造假,

肯定存在预期收益。伪造履历,可以谋得好的职位;抄袭论文,是为了晋升职称;

成果造假,可以获得科研资金、企业投资、商业利益。总的来说能够以假换真:

存疑的美国“副教授”,回国就成了真的教授;虚无的“美国专利”,回国就被

鉴定为“世界领先水平”;而更实惠的,还有媒体追捧、政府支持、群众盲从所

带来的资产迅速增值。

  目前看来,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造假的道德成本不在话下,风险成本几乎可

以忽略。“基因皇后”热炒,陈晓宁被称为“世界生物科学界顶尖级人物”、

“身价5亿元之多”,而我国学术界起初对此几乎无人质疑;“哈佛天才”走红,

正读学位、兼任助教的夏建统一夜之间成为“哈佛最年轻的教授”;“汉芯赝片”

出炉,竟通过了鉴定组专家的重重法眼,助其成为上海市科技精英和新长征突击

手标兵。不难看出,虚假光环的背后,只是一张薄薄的窗户纸,只要鉴定部门花

费些许精力,甚至只需打一个电话核实,这层纸就会轻易被捅破。但事实证明,

在目前的科管体制和人才评价体制下,有关部门不仅很少去作为,甚至是帮忙再

糊上一层纸,事实上成为造假的协助者。

  于保法留学归国,带回了“美国专利”的“高科技缓释库技术”。尽管这种

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有人提出,疗效尚不确定,国内学术界并不认可,但

山东省科技厅认为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于保法获得的“美国海军总司令科

学前途发展奖金16万美元”奖项身份可疑,时间矛盾,却还能帮助他被评为

“1999年山东省十佳留学科技专家”。存在疑问的履历和科研成果,不作甄

别,被有关部门毫无争议的肯定,反映出了我国的科管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所存

在的问题和缺陷。

  分析“基因皇后”陈晓宁的商业炒作,“汉芯赝片”陈进的成果造假,背后

都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在推动。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制假的成本和风险,远远小

于制假所带来的丰厚的收益。只要“背后的工作”到位,监管就会主动缺位,鉴

定也会投靠资本。还有一些学术造假者本身就是某些或自身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与其说他们是在进行学术研究,不如说是为了实现某种经济目的,其学术研究结

果非常随意,所依据的事实和数据不是主观随意,就是捏造杜撰,毫无学术价值。

尽管道德因素不可忽略,但学术造假风行中国,体制上的缺陷才是根本原因。

  就在记者采访期间,河北一位朋友打来电话,称济南保法肿瘤医院正在全国

范围内招收“兼职医生”,条件不限,工作内容是宣传于保法发明的高科技缓释

库技术的治疗效果并联系、介绍病源。每介绍一位肿瘤病人住院,医院付酬30

0到1000元不等。“你说,这是不是在招聘医托?”朋友疑问,记者无言。

回想起记者采访过的几名癌症患者,他们因痛苦而扭曲的脸庞和渴望生命的眼神,

无一不让人心酸同情。这时记者突然想到,在临床医学领域,尤其是以癌症患者

为商业利益点的造假,与一般的学术造假活动,是否存在本质性的不同?方舟子

的观点让人深思:“医学上的学术造假欺骗患者,轻则骗取金钱,重则让患者耽

误治疗、危害身体健康,社会危害性更大。但是由于它们涉及到重大的经济利益,

往往又受到地方势力的保护,所以打击起来更为困难。”

(XYS20060728)


报道:索赔250万 “八卦宇宙论”燃战火

26 07 2006年
索赔250万 “八卦宇宙论”燃战火
早报记者谭晓娟
2006-7-25天府早报 
 
  ★调查导入
  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

引起一场风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著名的“蝴蝶效应”

  蝴蝶翅膀
  2005年7月29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教授迈克·布朗等3人宣布发现第

十颗行星。仅4天之后,有人爆出“四川天文学家65年前就用八卦预测出第十大

行星”的消息。刘子华———这位已经去世的四川天文学家被看作国人的“骄

傲”。

  风暴效应
  10天后,社会关注点急转直下,《北京科技报》上一篇名为《欺世盗名的八

卦宇宙论》的文章,剑锋直指刘子华,其作者、科技打假人方舟子与刘子华一起

成为焦点。2006年7月,刘子华的家人将一纸诉状递到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向

方舟子等被告索赔250万元。至此,“伪科学”与“传统文化”之辩再次上演,

各个论坛上的口水大战就此拉开……刘子华到底是怎样的人?他所有“荣誉”是

实至名归,还是一个华丽谎言下的“科技骗局”?从去年绵延到今的这场“科技

骗局” 之争,到底是为名誉而战,还是一场科学态度的较真?

  惊人报料
  第十大行星65年前就测出
  2005年7月29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教授迈克·布朗等3人宣布,他们

借助巨型天文望远镜发现了第十颗行星,命名为2003ub313。虽然这一发现尚未

得到国际天文联盟的认可,但是却迅速传遍全球。就在消息宣布的第四天,媒体

报道《65年前他预测出第十大行星》:“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李力知研究员立即

向本报报料称:‘早在65年前,第十大行星就被四川天文学家刘子华运用《易经》

八卦推测出来了!当时还得到过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评审,轰动了天文学界。’”

  报道转述李力知介绍时称,“1930年1月,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了太阳系的第

九颗行星冥王星后……

  当时只有27岁、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四川人刘子华发现,太阳系的各星体与八

卦的卦位存在着对应关系。依据这个关系,经过反复运算,刘子华终于第一个算

出了第十颗行星的平均轨道运行速度为每秒2公里,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424克,

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按照希腊神话命名原则,在冥王星后面的应叫

‘木王星‘。”

  “刘子华把自己的预测,写成题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学》的论文,交

给了法国巴黎大学,作为考取博士学位的论文。论文获得了巴黎大学天文学家的

一致赞赏。1938年,巴黎大学正式授予刘子华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强烈批驳
  有意炮制谣言抬高身价
  “四川天文学家65年前就用八卦预测出第十大行星”,语惊四座。也成为科

学与“伪科学”之争的发端和焦点。

  9天后,2005年8月10日,著名科技打假人方舟子在《北京科技报》上发表名

为《欺世盗名的八卦宇宙论》的文章,对刘子华用八卦推测“木王星”一事,予

以了强烈批驳。文章明确指出,“可以肯定这是一个有意炮制出来抬高刘子华身

价的谣言”。

  在《欺世盗名的八卦宇宙论》一文中,方舟子称:“刘子华无视现代天文学

的常识,沿用古代天文学的错误认识,把太阳、月球当成与大行星一样的星体,

认为太阳系总共应该有12个星体,除了太阳、月球和九大行星,还缺了一个大行

星。他又认为,星体也有男、女之分,可相互配对形成配偶关系,认为太阳同火

星配偶,月球同金星配偶,地球同水星配偶,木星同土星配偶,冥王星同海王星

配偶。在如此这般拉郎配之后,剩下天王星还是孤家寡人,这个未知的配偶,他

认为就是有待发现的第十颗大行星。”

  口水大战
  “八卦预测”入围“科技骗局”
  这篇文章很快在网上流传开来,刚因为这个“发现”被推崇为国人骄傲的刘

子华,顿时成为了众人议论的焦点,震惊、质疑、打抱不平……各方观点和评论

纷纷涌上网络。至今上网搜索,也可以看到大量与此有关的网页,而且“阵线”

分明:一方认同方舟子的观点———“古老的迷信残渣时不时地会披着最新科学

的外衣泛起”;另一方则认为,“刘子华先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易经的基本原理

与西方现代科学相结合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006年1月4日,《北京科技报》刊登文章将“八卦预测第十颗行星”列为

“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之六”,并配上了漫画。此文被《北京青年报》、新

浪、搜狐和网易转载,随后其他网站和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影响及争论继续绵

延下去。

  家人愤怒
  起诉六被告索赔250万
  “江湖术士,利用中外信息交流的不便,伪造西方科学家的评价,捏造轰动

西方科学的事实……”、“为何一个65年前的欺世盗名之徒至今还被当成‘震惊

世界的著名人物’,其荒诞不经的学说还被当成重大科学发现罩上炫目的光环蒙

骗中国人,倒是很值得深思的。”方舟子《欺世盗名的八卦宇宙论》一文中的强

烈驳斥,让其支持者痛快,反对者愤怒。

  充满愤怒情绪的包括刘子华家人。彼时,文章剑指的刘子华已经于1992年4

月1日去世。“被告方舟子的文章是对刘子华的公然诽谤和侮辱,登载的媒体对

此事进行了渲染和转载,使逝者的名誉和其家属的名誉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侵害。”

2006年7月初,媒体披露:刘子华的遗孀曾宇裳以侵犯逝者的名誉权为由,将方

舟子及《北京科技报》、《北京青年报》、新浪、搜狐和网易等5个媒体告上了

法院,要求6名被告赔偿精神损失等费用共计250万余元。

  证据一大箱 别侮辱我父亲人格
  在此事件中,媒体上仅有官司的消息,并没有刘子华家人的更多声音。为了

联系其家人,记者通过大量网络搜索,找到了“刘子华易学网”,网页下方特别

注明:“本网站由刘子华亲属负责内容组织和审核”。

  2006年7月19日下午,记者拨通了网页下面列出的网站负责管理人员———

雷先生的手机号码,雷告诉记者:自己并不是刘子华的亲属,只是这个网站的管

理者。“我可以把你的意图转告给他(刘子华)的儿子,现在他在负责父亲的事

情。”

  经过一番电话联系,记者得到了肯定的回答:7月20日上午,约在红星路的

华兴大茶楼见面。

  动怒  学术可讨论人格别侮辱
  7月20日上午11时左右,记者应约走上华兴大茶楼,坐在靠窗位置两个壮实

的中年男子看了过来。“你是小谭吧。”坐在外面手带佛珠的男子伸出手:“我

就是雷先生,这就是刘子华老师的儿子,刘少华先生。”旁边的男子向记者笑着

点点头,“你好!”

  这样的笑容,在后面谈话中,几乎没有再出现过。刘少华,44岁,中国建筑

二局安装公司成都分公司副总经济师,坐在记者面前的他身穿运动t恤和中裤,

皮肤黝黑,眼神专注。话语间表情很平静,只是偶尔急促的语速暴露了他不平静

的心情。

  气愤:这不是科学态度
  在刘少华的身边放着一个塞得满满的塑料口袋。他一件件拿了出来,收集好

的报纸、法律文件资料……桌上很快堆满了。“这只是一部分,家里还有更多,

很多资料都是要整理好,准备好打官司时用的。”刘少华说,从年初到现在,自

己已经先后往北京跑了7次。

  2006年1月4日,《北京科技报》刊登文章将“八卦预测第十颗行星”,列为

“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之六”,1月5日,刘少华就知道了。

  “北京的朋友看到了,马上打电话告诉了我。”刘少华说,自己感觉很气愤,

“这种报道已经上升到人格侮辱,不是科学态度了。”指着手中的报纸,他的语

气明显加重了,“他们还配了这样一幅漫画,完全把我父亲丑化成了江湖算命

的。”

  叹气:老母气得病发
  在这份《北京科技报》上,“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之六”的文章中配有

一幅漫画:一个带着墨镜、拄着棍子,算命先生模样的老者,指着天上在“夸夸

其谈”:“我早就从这八卦上面算出天上还有颗星星。”

  刘少华虽然气愤,却没有将《北京科技报》刊登的消息告诉80岁的老母亲曾

宇裳。他告诉记者,早在2005年,方舟子的文章出来后,母亲偶然听到了别人对

此事的议论。“80多岁的老人一气之下,引发了抑郁症和心脏病,住院治疗。”

刘少华叹着气说。

  回忆:父亲非常严谨
  “学术可以讨论,但是不能上升到人格侮辱,这已经偏离了科学轨道。”这

是刘少华反复强调的。

  在刘少华的眼里,父亲是个非常严谨的科学家,他本人以及研究应该得到尊

重。“平时生活中,他不会随意回答任何问题,肯定有根有据,有数字。”刘少

华并没有跟随父亲的研究,却因为耳濡目染,“有一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的基本原理与西方现代科学相结合取得的研究成果,他的理论和对太阳系存

在第十大行星的预测,是天文学上一种新的理论假设。”这是刘少华在起诉中提

出的。

  “父亲论文中有大量数据,并且外国科学界并不懂易经八卦,经过3年考核

后才最终认定父亲论文。”刘少华觉得这已经是充足的证明了。

  动手 七次跑北京六方成被告
  《北京科技报》刊登文章和漫画最终成了导火线,“影响太坏了,完全是侮

辱性报道,而且几十家媒体转载,使得父亲名誉收到严重影响。”刘少华说,这

事在成都这边影响挺大,“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打电话来询问,认为我们应该

拿起法律武器。”

  起诉:诋毁名誉造成伤害
  由于母亲年龄大了,2006年1月18日,农历春节前,是他为此事首次到北京,

着手开始向法院提起诉讼。在和北京的律师商量后,刘少华一家决定将方舟子、

《北京科技报》、《北京青年报》、新浪、搜狐和网易共同作为被告,要求6名

被告赔偿精神损失等费用共计250万余元。刘少华认为:方舟子和《北京科技报》

是风波的始作俑者,而其他几家媒体的报道和转载,诋毁了父亲的人格,已经对

父亲的名誉和一家人造成了伤害。

  “媒体应该客观、公正,对个人有人身攻击(的文章),在转载过程中,应

该有审查和了解真相的过程。”刘少华坚持认为。

  1月份就发现了报道,直到今年4月份,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才受理案件。

“我们的很多证据都是外文原件,法院并不认可我们翻译的内容。”刘少华解释

道:法院指定专门机构,全面进行翻译后,证实一致,才受理案件。

  前往北京前后已经7次,刘少华并没有接触方舟子或者《北京科技报》等报

社,“我见他们干什么?”刘少华反问道:“他们反复强调的证据就只有上个世

纪40年代,我国天文学家张钰哲的撰文,而张并没有读过我父亲的论文。”

  辩解:仅是转载并已删除
  在刘子华提供的被告答辩词原件中,被告新浪公司在其答辩词中称“新浪转

载新闻完全合法”,“并且在转载时无行为过错”,且已经从网上删除了转载文

章。被告搜狐公司在答辩词中称,“不具有新闻采写权,只是依法转载其他媒体

的新闻报道”、转载涉案文章时“没有进行任何的编辑修改”,并及时删除了转

载文章,客观上采取了停止传播的补救措施。两公司均认为没有侵犯刘子华及其

家属的名誉权。

  “没有问题为什么要立即删除?”刘子华认为:客观上,他们已经认识到问

题。

  动情 法国经历作证他没欺世盗名
  “江湖术士”、“欺世盗名之徒”,对于摘掉父亲被戴上的这些“帽子”,

刘子华有着明显的“底气”,“所有的原版证书,以及论文相关资料,我们都保

存得很好。”他一口答应记者,去他家里看当年的原版证书以及相关资料。

  父亲资料装满箱子
  7月21日晚7时左右,记者来到了刘少华在小南街长城园的家里。一进门,同

妻子和两个孩子简单打过招呼后,刘少华就直奔里屋,拖了一个普通行李箱出来。

黑色箱子看上去年代有些久了,盖上有些磨损的痕迹,在宽敞明亮的客厅显得很

是突兀。

  打开箱子里,里面已经装满了:牛皮纸包裹好的资料整齐地排列着,还有不

少厚厚鼓起的文件夹。牛皮纸一层层打开后,是张张已经发黄的文凭,文件夹里

是刘子华的照片。“这些都是很珍贵的。”每一次的拿放、展开,刘少华都非常

小心,几次下来,在冷气十足的房里,他的额头却渗出了密密的汗珠。“这些全

是父亲 1945年回国时带回来的。”他动情地说。

  各种证书、来自各国天文台台长的贺信、当时法国媒体的报道……每翻一次

资料,刘少华就会先找到父亲的名字,让记者看。一张1940年的《巴黎晨报》由

于年代久远,边角都已经破损,用透明胶“包扎”着,却是刘少华的珍藏:照片

上40多岁的刘子华,衣着朴素、清瘦但是精神奕奕。共6篇的大图片,外国摄影

家用镜头,用“偷拍”的形式记录了课堂上、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刘子华。

  “博士证书”保存完好
  根据之前媒体报道:“刘子华于1939年在法国求学期间,完成了博士论文

《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日月之胎时地位》……”

在刘少华家里,记者看到了那张论文的“博士学位证书”。这张已经发黄的证书,

由于保存得好,还没有任何破损的痕迹,上面的法文清晰,包括刘子华、八卦等

的拼音。证书上面有两个时期:1940年与1943年。“论文经过3年的考察期,才

能获得博士学位。”刘子华说,这些都是要提供给法院的实证。

  方舟子:我要让大家了解真相
  “为何一个65年前的欺世盗名之徒至今还被当成‘震惊世界的著名人物’,

其荒诞不经的学说还被当成重大科学发现罩上炫目的光环蒙骗中国人,倒是很值

得深思的。”方舟子这篇《欺世盗名的八卦宇宙论》文章很快在网上流传开来,

一时间,震惊、质疑、打抱不平……各方观点和评论纷纷涌上网络,且“阵线”

分明。

  是非对错,即将开庭的法院将会给出一个结果,但这场“风波”的背后,争

论还在继续,文章作者、科技打假人士方舟子,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国际易学联

合会理事、秘书长助理郭彧都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对话方舟子
  7月22日晚上,记者通过“新语丝”网站向方舟子发出邮件。7月23日,收到

了方舟子对采访的回复。原文对话如下:

  关于文章
  科学真相我要让大家了解
  记者:当时,在什么样的情况、心情下,促使你写《欺世盗名的八卦宇宙论》

这篇文章?

  方舟子:当时美国天文学家宣布发现了太阳系第十颗大行星,国内有人出来

声称早在1965年前第十大行星就被四川天文学家刘子华运用《易经》八卦推测出

来了,捏造“当时还得到过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评审,轰动了天文学界”的事实,

鼓吹伪科学,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让大家了解刘子华是何许人,“八卦宇宙论”是

什么东西,事实的真相如何。

  记者:你怎么看“刘子华”此人以及他的“八卦宇宙论”?这些了解来自哪

里?

  方舟子:我在文章中说得很清楚,刘子华是个欺世盗名的江湖术士,其“八

卦宇宙论”声称星体也有男、女之分,可相互配对形成配偶关系,荒诞不经,是

典型的伪科学,说它“轰动了天文学界”完全是自我吹嘘。对刘子华此人及其伪

科学学说的揭露、批评,并非从我开始,自其问世以来就一直有人这么做,例如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就已撰文驳斥过刘子华欺世盗名

的行径。

  关于起诉
  批评死人没想到也会侵权
  记者:你的文章被不同媒体转载后,无论是民间还是网络上都引起了热烈的

讨论,并最终引来了刘子华家人的起诉,这种“影响力”,你觉得意外吗?有没

有对你的生活或情绪造成影响?

  方舟子:伪科学,特别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伪科学,在中国还很

盛行,鼓吹者众多,当然反对者也很多,我的文章引起了热烈讨论并不意外。刘

子华的家人起诉我,倒是让我觉得有点意外,因为以前来告我侵犯名誉权的都是

当事人,没想到批评死人也会涉嫌侵犯名誉权。我写过文章说吴三桂是汉奸、严

嵩是奸臣,不知道吴三桂、严嵩的后人是不是也要来告我侵犯名誉权?这类官司,

不会对我的生活或情绪有什么影响,我该干嘛还干嘛。

  记者:在网上的热烈讨论中,有人认为《易经》是几千年传统文化,应该支

持;有人认为《易经》、“八卦学”就是迷信;有人甚至提出这不再是“科学”

与“伪科学”之争辩了,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冲突。请问你怎么看《易

经》,是否认同他们有关“冲突”的看法?

  方舟子:《易经》有其哲学、思想、文化上的价值,我有时候也会引用《易

经》上的格言、警句。但是如果声称用《易经》能够预测人的命运,那是迷信,

声称用《易经》能够指导科学研究,那是伪科学。

  关于毁谤
  犯得着吗我和他无怨无仇
  记者:刘子华家人认为:如果说是学术上的争议,完全没有必要上升到对人

格的诋毁,文章是对“刘子华的公然诽谤和侮辱”,并以此提出诉讼。你觉得自

己的文章内有存在“毁谤和侮辱”吗?

  方舟子:我只是通过我掌握的资料和知识,让公众了解刘子华及其追随者捏

造事实、欺世盗名的事实真相,免受伪科学蒙骗,所言都有事实和科学依据,并

非“毁谤和侮辱”。我与刘子华及其家人非亲非故、无怨无仇,犯不着去“毁谤

和侮辱”他。

  关于应对
  恶意诉讼法院应该驳回
  记者:面对刘子华家人的起诉,你的应对态度和措施是什么?你认为自己能

赢得这场官司吗?

  方舟子:通过这场诉讼,可以让公众进一步了解事实真相。原告出示了刘子

华博士文凭的复印件,即便这个复印件是真实的,也只表明刘子华是从巴黎大学

文学院获得的博士学位,而并非“天文学博士”。原告出示了某些天文台、图书

馆接到刘子华赠书后,出于礼貌的客气答复,这根本不能用来充当学术界的评价。

能够证明学术界看法的是学术著作、论文中的公开评价,但是原告并没有出示任

何国外天文学著作、论文曾经引用过刘子华的论文,这恰恰证明所谓“轰动国际

天文学界”子虚乌有。

  我文章所说乃是学术界的公论,代表的是学术界的看法,甚至连“欺世盗名”

一语也是张钰哲先生最先使用的。法院如果公正,应该驳回这种恶意诉讼。我也

不认为法院有能力来判决科学的是非对错。

  记者:从这件事情中,对于科学的态度,你觉得大家是否应该有所反思?
  方舟子:近年来已多次出现过伪科学、学术造假人士在遭到揭露、批评后恼

羞成怒状告批评者损害名誉权的事件,有的甚至能够利用地方保护势力、司法腐

败而获得胜诉,对此,应该反思的是中国司法界。

  对话何祚庥
  就是“伪科学” 你说是我讲的
  7月21日,在未联系上另一主角方舟子情况下,记者拨通了中科院院士何祚

庥的电话。记者刚简单表明来意,何祚庥院士就爽快的表明了态度:“它———

就是伪科学,没有问题!”

  记者:你和方舟子的看法一致?
  何祚庥:方舟子没有和我讨论过这件事情,但是我完全支持他的说法。
  记者:对于这个事件,你怎么看?
  何祚庥:刘子华的理论根本不可能啊,(这个)科学上肯定是定论,主流天

文学家都这么看。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就已撰文驳斥

过刘子华的“八卦宇宙论”。

  记者:据刘少华介绍,他父亲的论文成果,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馆是得

到认可的,还进行过专题讲座。

  何祚庥:本来就是伪科学,你就说是我何祚庥讲的。
  记者:“中国传统文化易经的基本原理与西方现代科学相结合取得的研究成

果,他的理论和对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的预测,是天文学上一种新的理论假

设。”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何祚庥(笑):易经本身就不是科学,是一种猜测,不能作为科学依据。
  对话郭彧
  科学假设不能被打假
  7月24日下午,记者致电北京,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秘书长助理郭彧接受

了采访。

  定位易经:国学的精髓
  “刘子华先生的博士论文序言中,首先就与‘神话与占卜’划清了界限。”

郭彧理事感叹道:有人对其提出质疑,是源于不了解,“因为不知,所以一提易

学,就以为是算命”。

  “我们社会层面对于《周易》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前。”郭彧说,他所在的

国际易学联合会,现在已经有14个国家参加。“外国学者不是对算命感兴趣,而

是易经中的哲学、辨证思维。”郭彧简单介绍道,最早由周代诞生《周易》时,

主要功能是测吉凶,占卜,但在孔子研究后,从中又有了更多的深远的发现,到

了今天,易经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在尚书、春秋等中国六经内,易经列首,是

有一定道理的。“国学的精髓。”郭彧这样定位。

  “如果把易经当科学看,就把它看小了。”对于易经与科学的关系,郭彧认

为:追溯历史可知,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易经和中国科学发展,的确有很多关联,

比如天文历法、哲学等方面。“但是易经却不能和科学划等号,易经是形而上的

哲学,科学却是形而下的。”郭彧说,易经对于科学,是哲学上的指导,不能取

代,也不能附会于科学。“原子弹研究出来是靠科技,但是使用到那些方面,却

是靠思维来控制,不是用科学来决定。”他举例道。

  科学假设不能被打假
  对于此次风波,郭彧理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子华先生提出的是一种

科学假设,不允许提出假设,就不可能创新。”郭彧认为:科学假设是科学创新

的一个必要过程———假设提出、经过验证,才能上升为科学,至于科学假设是

否能对应,在他看来是需要求证过程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一贯的科

学探究精神。”郭彧说:“不允许提出科学假设,即是科学保守主义的表现,会

阻碍科学的发展。”

  刘子华家人提起的诉讼,郭彧用“应该维护名誉”来表态。他认为,刘子华

老师的论文成就在法国科学界得到认可,并颁发证书,这是历史事实。“记者或

是媒体应该作出正常、公正评价,并且对于他们而言,并没有资格作为科学‘法

官’。”

  刘子华家属2006年3月发布的一项公告:
  “刘子华先生对易经八卦的研究,重在以易经八卦的基本原理,与西方现代

科学结合,以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他在其博士论文《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

的序言中写道:‘我的研究方法,无论在八卦原理的根据或运用均采取科学的、

客观的、显而易见的比喻。所以我的研究途径与我国专研易学者迥然不同,而自

成体系。至于其他用来占卜的内容或神话传说,本书概不涉及,因为神话与占卜

与本书毫无联系。’刘子华一生从未从事过任何算命、打卦、看风水的研究、讲

学以及相关活动。现在,一些人以刘子华学生的名义,进行上述活动,是与刘子

华先生的学术思想相违背的。在此,我们郑重申明,凡以刘子华相关的名义从事

算命、看风水及类似活动者,概与刘子华无关;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概由本人

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