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师沈奕斐公器私用力挺韩寒

15 05 2012年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博士近日对学生做了一个题为《从社会性别和方法的角度看方韩之争》的力挺韩寒并攻击我的讲座,韩团队的人现场观摩,事后大肆宣传。

据查,沈博士是韩寒起诉方舟子案的律师商建纲的妻子。

作为韩寒的律师的妻子,沈博士专门开课在课堂上力挺韩寒和攻击我,请问复旦大学校方,这算不算公器私用?有没有利益冲突?算不算不端行为?该如何处理?商律师接的案子是不是都附赠妻子在复旦大学课堂上帮助造势的服务?



再说李开复是不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副教授”

30 11 2011年

在《李开复是不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副教授”?》一文中,我指出:“可判定至少在1990年之前李开复的职称一直是RCS(“研究计算机科学家”),不是助理教授。”李开复今天公布了卡内基·梅隆大学寄给他的几封信件,证实了我此前的推断。根据这些原始文件,基本事实是这样的:李在1988年4月到1990年7月为“研究计算机科学家”(RCS),1990年5月16日学校提出(offer)自1990年7月1日起给他助理教授位置,但他没有上任,在7月9日办理停薪留职1年去了苹果,1年后正式离职。因为实际上没有就任,所以没有真正的聘书(appointment letter),真正的聘书应有雇佣双方的签字。

所以结论是:李开复1988年留校后当了两年(1988-1990)的研究人员(职称“研究计算机科学家”),1990年7月停薪留职去苹果公司之前得到了助理教授的聘任意向(offer)。此前李开复的导师证明说他留校后不久就转为助理教授是不对的,除非“不久”能长达2年。该校一年只给教授发9个月的工资,暑假如果不干活就没有工资。李开复在1990年夏天去苹果公司,此后再没有回校任职,所以他没有领过一天的助理教授工资。

我一开始就说,李开复和唐骏唐县长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唐县长是拿野鸡大学文凭冒充名牌大学文凭,无限夸大自己在微软的地位,是纯粹的造假。李开复则是拔高了自己的职称。唐到现在还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李开复狡辩、挺了几天后还是承认、道歉了,并公布了原始资料让我们得以知道真相,这是值得肯定的。

李开复在苹果、微软、谷歌都做到副总裁的位置,应该了解三大IT巨头的很多内幕,很少有人有这样的机会,这段经历本来就已值得大书特书,完全没有必要夸大自己的过去经历,像唐骏那样编造人生故事,把自传加工为成功学读物。希望以后他能出一本可靠可信地描述自己在三大公司的经历、总结得失的真正自传。

2011.11.30.



李开复是不是奥巴马的同班同学?

28 11 2011年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李开复即在各种场合(演讲、电视访谈和书中)大谈他和奥巴马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科学专业的同班同学。不同的场合讲的这个故事细节上有所差异,基本是这样的:一开始李开复不知道奥巴马是他的同班同学,后来看了同学录,或者是看了班级的合影,才发现奥巴马也在其中,回想起奥巴马是李开复在哥大学政治(或法律)时的同班同学,而且两人有共同特点,都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一起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睡觉。

一个版本是:

“昨晚在西南财大温江校区的演讲中,李开复谈起了他的大学同学奥巴马:‘他没当上美国总统时,我都忘了有这么一个同学,他当选后我才回忆起好像有这么一个大牌同学,翻开大学同学录一看,果真是他——奥巴马。’‘当年政治课上,有个人跟我一起打瞌睡,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奥巴马。是不是人到中年变得更帅?’李开复的幽默引起现场学生掌声不断。”http://cd.qq.com/a/20091022/000299_3.htm

另一个版本是:

“精彩而不失幽默的演讲结束后,在同学们的追问下,李开复竟爆出猛料——日前在美国总统选举中获胜、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的奥巴马,竟和他是同班同学!而他和奥巴马,喜欢一左一右坐在教室后面的角落,被称为最‘害羞’的两个男生。
李开复说,在哥伦比亚大学学政治时,他和奥巴马同班。以前,政界人物总是很风光地出现在电视上,于是他选择了政治系。但由于对政治确实没兴趣,上课时,他常常选择教室左后方靠角落的位置,听着听着就开始睡觉。
在他的对面,教室右后方的角落,一名黑人同学和他遥相呼应,总戴着帽子,坐在位置上一言不发地‘发呆’,不知道在想什么。这个人,就是奥巴马。‘班上有两个最害羞的人,第一名是李开复,第二名就是奥巴马。’李开复说,同班期间,他和奥巴马都很少和同学说话,而他和奥巴马更是一句话也没说过。”http://news.qq.com/a/20081125/001508.htm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的说法则是:

“在整个大学里,我第一学期的GPA(grade pointaverage,意思就是平均分)只有3.5,第二学期的平均成绩下滑到2.9,而从我转到计算机专业以后,我此后三年的GPA 达到了4.1(2个A 一,l4 个A,10 个A+),这提升了我整个大学四年的GPA,使之达到了3.9。这个成绩在计算机专业,是史无前例的高,我最终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在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可以说,转系的关键性决定,改变了我的一生,让我此后的人生都能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孜孜不倦地追求。
有趣的是,多年以后,我的一位政治科学系的同班同学,现在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教授,和我分享旧照片的时候,我猛然发现,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也在我们的班级合影里。我惊讶地问他:‘难道奥巴马曾经是我们的同班同学?’对方说:‘是啊,你难道忘记了,班里有个喜欢戴帽子的黑人同学?’我恍然大悟,原来坐在教室右后方的角落里,总是戴着一个大帽子睡觉的那位,就是如今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啊!而当时的我,总是坐在教室的左后方睡觉。
后来我见到一位从事律师行业的老同学,他笑着对我说:‘转系亏了吧,不然说不定你现在也是教育部长呢?’我哈哈大笑说:‘你没转系,现在也不是司法部长啊。可惜的是,我都没怎么和奥巴马说过话呢。’”

李开复知道奥巴马和他都是哥伦比亚大学83届毕业生,奥巴马是政治科学专业的,李开复入学时也主修政治科学,便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和奥巴马是同班同学。他不知道的是奥巴马三年级(1981年下半年)才从他校转学过来,而李开复此前(二年级下学期,1981年上半年)已因政治专业课成绩太差转学计算机专业了,怎么可能和奥巴马是政治科学专业的同班同学?

在我指出这一点后,李开复在微博上辩解说,他转学计算机专业后还选过政治科学系的课,所以和奥巴马在一个课堂上课没什么意外。并贴出了他在最后三学期(1982上半年和1983)的成绩单为证。但他此前说的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或法律系)时、转系之前(自传中才有“转系亏了”的说法),和奥巴马是同班同学,和他一起课堂上睡。现在才改口说是转系后选修政治科学系的课时与奥巴马碰上的。看他贴出的成绩单,他最后三学期唯一选修过政治科学系的课是“中国外交政策”,李开复作为华人选这门课可以理解,但奥巴马为何要选这门和中国有关的、据说他一点都不感兴趣的课,就为了在那里睡觉?

李开复还不知道的是,奥巴马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经历是个谜,被称为奥巴马的迷失岁月(lost years),他很少谈那段时期的生活,拒绝公开在哥大的成绩单(校方限于保护学生隐私的法律也不能公开),以致有都市传闻说他根本没上过哥伦比亚大学http://www.snopes.com/politics/obama/columbia.asp 。《华尔街日报》在2008年9月11日发表社论,提到福克斯新闻台曾经采访了400名奥巴马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没有一个记得奥巴马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22108881386721289.html 。哥大83届学生会主席、也是政治科学专业的Wayne Allyn Root也说没有一个同学记得奥巴马http://atlah.org/2011/09/02/wayne-allyn-root-why-i-decided-not-to-testify-at-the-%E2%80%9Cobama-trial%E2%80%9D 。看来他们都问错人了,应该问李开复就对了,他还记得和奥巴马经常在课堂上一起睡觉呢。

别人手上的大学同学录都没有奥巴马,李开复则声称其手上有录入奥巴马的大学同学录,这是奥巴马在哥大上学的强有力证据,如果拿出来,肯定能成为美国新闻。除了奥巴马当时的室友有和他的生活合影,还没见过有其他照片能证明奥巴马在哥大上过学。李开复声称他看了班级合影发现奥巴马也在里头,如果能把这张合影拿出来,更保证能上美国头条新闻。也许这张班级合影李开复没有,在他的“政治科学系的同班同学,现在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教授”那里?但是我把哥大法学院全体教师的简历看了一遍http://www.law.columbia.edu/faculty ,没有发现哪一位是李开复的同班同学(83届)。李开复能否告诉我们这个教授的名字,我好通知美国记者找他要这张珍贵合影。

奥巴马回忆他在哥大的生活:“在纽约,我准时上课,认真听讲,然后便是回家看书或者写作。”http://data.book.hexun.com/chapter-4163-2-9.shtml 他把在哥大的生活称为“紧张学习的时期”,他的老师Michael L. Baron说奥巴马在课堂上非常非常活跃、表现突出http://www.nytimes.com/2007/10/30/us/politics/30obama.html?pagewanted=2 。李开复却在中国到处说奥巴马对功课不感兴趣、经常和他一样在课堂上睡觉、班上最害羞的人,千万别让奥巴马知道。

李开复既然连大学成绩单都带在身边,都能随时公布出来,那么他的大学同学录、班级合影为什么不能公布?能证明他的确曾经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助理教授的聘用信为什么不能公布?难道这些更重要的文件反而丢失了?

如果李开复根本就不是奥巴马的同班同学,没有一起上过课,却到处大谈这个故事,和奥巴马同班睡觉成了其演讲、访谈的亮点,这是诚信的行为吗?

2011.11.28.



李开复是不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副教授”?

24 11 2011年

今年年初有海外留学生网站在议论李开复是不是当过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副教授,几天前有人把这些议论转给我,问我对此事的看法,才引起我的注意。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序言说:

“我无法忘记1990年夏天那次来到加州的情景,那时我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选择。当时年仅28岁的我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只要再坚持几年就可以得到tenure(终身教授)的职位。这意味着终生的安稳,可以在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学计算机系中作研究。”

有一节叫《26岁的副教授》,文中说:

“1988年4月,我拿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博士学位,……在恩师的盛情邀请下,4月,我决定留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26岁,我成为卡内基·梅隆里最年轻的副教授。”

自传又说,李开复在1990年夏天跳槽到了苹果公司。所以李开复毕业留校的时间只有1988~1990两年。

这里有三个问题。

一、李开复在1988年(26岁)博士毕业留校时是什么职称?

其自传说其导师请他留下,直接给他副教授。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副教授属于教授系列,该系列包括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一个博士毕业生留校,是不可能直接成为副教授的,甚至成为助理教授也很难,因为助理教授是要公开招聘、选拔、全系教授投票的,不能由某个教授说了算。某个教授说了算,留下来的通常是当博士后研究员、技术人员或研究系列的专职研究人员(所谓高级博士后)。研究系列(非终身教职轨道)的要转到教授系列(终身教职轨道)很难。

李开复于1990年1月在IEEE Trans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上发了一篇第一作者的论文,文后附有作者简介,其职称是Research Computer Scientist(直译为“研究计算机科学家”,简称RCS)。这是非终身教职轨道、研究系列的职称,专职从事科研,不教学不带研究生,不是任何级别的教授。李开复在微博上辩解说,论文是他在1988年写的,他当时的确只是RCS,但“不久”就变成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了。但是该论文在1989年3月做过修改,发表前约一个月,编辑部会把论文校样寄给作者校对、更新作者简介,由此可判定至少在1990年之前李开复的职称一直是RCS,不是助理教授。英文维基李开复条目正是根据这篇论文的作者简介认为李开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职称从1988到1990都是RCS。

但李开复本人写的英文简介则说他在1988~1990的职称都是助理教授,不提RCS。李开复在微博上辩解说,其导师答应他把当RCS的时间都算入助理教授的工龄,所以这么写。这显然是狡辩,什么时候正式成为助理教授,就应该从那个时候算是助理教授,而不应该把以前的其他职称一笔勾销。例如,Victor Lesser曾在卡内基·梅隆当过几年RCS,后来跳槽到麻省大学当了助理教授,第二年升为副教授,这显然是把他当RCS那几年也算入工龄了,但是Lesser并没有因此在其简历中说他在卡内基·梅隆当的是助理教授(李开复在微博上举了这个例子,但误导读者说Lesser由RCS直升副教授,其实Lesser先当了助理教授)。李开复还辩解说,他这种算法得到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认可,根据是该校网站对他的介绍说他曾留校当助理教授。其实那是多年以后李开复当了谷歌中国总裁后的一篇报道,很可能是根据李开复本人提供的简介写的,不足为凭。

所以可以认定李开复留校时的职称是RCS,不是助理教授,而且至少在一年多的时间内都是如此。至于他后来有没有转型成为助理教授,是什么时候转的,目前没有当时的证据可以证明。我几次问过李开复,他只含糊地说是在1988年4月他留校后“不久”转的(这显然与其论文的个人简介矛盾),却不愿告知具体的时间。他难道连转成助理教授这个人生重大事件的具体时间都忘了?要证明自己何时转型,最有力的证据是学校的聘用信,而不是多年后学校网站的报道或导师含糊的证明信件。如果李开复曾经当过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助理教授,那么必然有由学校给他的聘用信,能不能把这封信出示一下?

二、助理教授能否说成副教授?

即便李开复后来从RCS转成了助理教授,那也不是副教授。李开复在微博上辩解说,因为中美职称体系不同,如果说自己是助理教授,担心被读者误解成是助教,所以在自传中决定写成副教授,为避免误解,加注英文原文Assistant Professor。并说其自传合作者曾在2009年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解释过此事。

Assistant Professor翻译成助理教授,已是规范的通用翻译。大陆出的英汉词典这么翻译(例如2000年版《新英汉词典》:“assistant professor,<美>(级别高于讲师低于副教授的)助理教授”),获得过这个职称的美国华人教授到中国交流、工作也都这么翻译,没有人担心会被误解成是助教(TA)。如果怕误解,像《新英汉词典》那样做个说明不就得了,加注英文原文对大多数不懂英文的读者来说有何意义?何况,近年来一些国内高校(例如北大、清华)学习美制,也设了助理教授的职称,更不用担心读者不懂。苏州大学教授董洁林说国内没“助理教授”这个职位,支持李开复把“助理教授”说成“副教授”,作为高校教师,实在是对本行业情况太孤陋寡闻。

何况,我们这里说的是美国大学的职称翻译问题,而不是要去硬套国内职称。李开复想当的是美国大学副教授,又不是中国的。美国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是教授的三个等级,都有自己独立实验室,都可招博士生,其权限实际上都比国内普通正教授高。如果非要套国内职称的话,把Assistant Professor翻译成副教授、正教授都委屈了,应该翻译成正教授加博导。

李开复担心别人把助理教授误为助教,怎么就不担心别人把副教授误为比助理教授高一级的Associate Professor?李开复辩解说,加了英文原文Assistant Professor了,所以不会有误会。给人的印象是他在写自传时就加注英文了。实际上,其自传从第一次印刷(2009年9月)到第七次印刷(2010年3月),在提及副教授时都没有加注英文,直到唐骏假文凭事件发生之后,出第八次印刷(2011年1月)时才加注英文。

李开复说他写自传时才决定把助理教授翻译成副教授,这也与事实不符。自从李开复到中国发展以来,其简历就一直称他曾当过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副教授,都没有加注英文,例如2004年6月30日新浪科技刊登的《微软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副总裁李开复简历》http://tech.sina.com.cn/it/2004-06-30/1108381604.shtml 。2007年7月31日李开复博客转载《长江商报》采访他的文章《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寄语落榜生》,介绍他曾经担任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副教授,李开复也没有给补上英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b3d5601000aqe.html 。所以这根本不是在他写自传时才出现的令他困惑的翻译问题,责任也不能推到其自传合作者身上。我估计反而是其自传合作者发现了李开复对Assistant Professor译法与众不同,才特地在博文中做了解释,并好不容易地从一份面向中学生的报纸《英语辅导报》登的文章找依据(其实那篇文章把Assistant Professor翻译成“助理副教授”,也不是“副教授”)。

有人也许会说,李开复把助理教授说成副教授,有什么大不了的,二者能有什么区别?区别大了。助理教授通常要过4~5年才能升为副教授,有很多人还升不了,因为升为副教授通常意味着获得了终身教职(tenure)的铁饭碗(某些院校则是到正教授才算终身教职),竞争非常剧烈,名校尤其如此,哈佛的助理教授只有四分之一能升为副教授。如果李开复真的不到30岁就成为美国名校的副教授,那是非常罕见的,如果是不到30岁当助理教授,就很常见了,非生物学领域尤其常见,因为他们博士毕业可以不做博士后就当助理教授。因为国内的媒体长期以来说李开复当过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副教授,连我都被误导,以为他是拿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终身教职才离开的。几天前才知道事实真相。

三、李开复是不是“最年轻的记录”?

李开复自传的一个亮点,是说他26岁或28岁时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应是助理教授)。如果李开复真的当过该校的助理教授的话,会是最年轻的吗?有何证据?李开复在微博上说:“当时副校长告知:这是最年轻的记录。”原来只是副校长一句话,空口无凭,也与事实不符,因为在李开复之前卡内基梅隆大学有人在25岁甚至在23岁就当了助理教授。我在微博上举出这些例子后,李开复辩解说,他指的是当时最年轻,而不是史上最年轻。但是他明明说的是“最年轻的记录”,难道算记录时不把以前的算进去,只和同时的人比较?那样的话每次招聘都可能产生一位最年轻,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何必在自传中反复强调?

所以,李开复自称曾经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副教授”,犯了三个错误,彻底地错了。国内名人出传记喜欢吹嘘、拔高自己,但像李开复这样教育别人以诚信为本的“青年导师”、“人生导师”也这么做,就太不应该了。被我指出问题后,又文过饰非,反复狡辩,更不应该,这会给他教育的青年们什么启发?人是可以不诚信的,被发现后是可以狡辩的?

更可笑的是,投资界(特别是由天使投资人组成的天使会,李开复是其理事)、IT界和新闻界知名人士(还好没有学术界的)纷纷出来力挺李开复。他们或者是碍于情面,或者是受其误导,或者是接受公关写软文,或者干脆就是因为自己本身也不太干净,其中有几位平时还是以正义、敢言的形象出现的,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有圈子无是非。

最后,我改一下我在微博上发的段子,帮助大家理解这个事件:李小复1988年内定当某地市长助理,因未到换届,先去那里干两年闲职,两年后当上市长助理,从此自称“1988年起当最年轻的副市长”。有人质疑其不实,答曰:两年闲职也算工龄,故从1988年说起;称市长助理怕被误会为市长秘书,故称副市长,后来已加注英文为“副市长(Assistant Mayor)”了嘛;最年轻是副省长说的。

2011.11.24.



再问一次李开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副教授”问题

23 11 2011年

李开复一直强调他虽然在自传中把助理教授说成副教授,但加注了英文职称Assistant Professor,所以不会引起误会。但是我手上这本2010年3月第7次印刷的《世界因你不同》提及其为副教授时并没有一处注明英文职称。所以我要再问一次:所谓的英文注解是什么时候加的?在唐骏事件之后?还是在网上已有人议论其职称不实之后?

resize-of-img_2205.JPG



回应李开复的若干不实

23 11 2011年

我一开始说Research Computer Scientist一般指博士后,是根据其他学校情况做的判断,希望李开复解释是否卡内基梅隆和其他大学不同,未见李开复答复,我自己找到该校教授写的职称指南,已说明属非终身系列等同助理教授,李开复此时再根据我提供的链接来指责我这条不实,未免可笑。

李开复说他是本校最年轻副教授(其实是助理教授)的“记录”,在我找出此前该校有比他更年轻的助理教授后,他说“最年轻”是指他成为助理教授的当时当刻,不包括从前。那么,是不是每场比赛的优胜者都可称自己创纪录?许多新科助理教授都可如此声称“最年轻”,值得大书特书吗?

李开复说他是本校最年轻副教授(助理教授)的“记录”,作为佐证举自己4.5年读完博士。既然是全校纪录,当然要和所有领域的读博相比,那么4.5年读完博士就不算快。结果现在他却以该校计算机系读博一般要6年来证明自己的确快,难道他的校“记录”变成系纪录了?

我说属于非终身轨道的“研究科学家”不可能升为属终身教职的副教授,这当然指的是在同一个学校的情形。结果李开复举了一个原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当了几年研究科学家的Victor Lesser跳槽到麻省大学当助理教授,然后再升为副教授的例子来反驳我,这不是胡搅吗?

李开复以据称来自其导师的邮件为证证明其在1988年4月26岁后不久被任命为助理教授。但是在其1989年3月修改、1990年1月发表的论文的作者介绍中仍称他为“研究计算机科学家”,不是助理教授。不久是多久?一年?两年?有无聘用信为证?导师记不得具体时间,你自己也记不得?



立顿牌铁观音中的稀土是怎么来的?

10 11 2011年

立顿牌铁观音产品不合格,不合格项目是稀土。联合利华在华负责人表示稀土是属于土壤中“基底的东西”,不是人为向茶叶中添加的。事实是,稀土元素是作为叶面肥在种茶时添加的,能促进植物抗旱抗涝抗倒伏抗逆增产。国标茶叶中稀土氧化物限量≤2.0mg/kg,立顿牌铁观音实测值为3.2mg/kg。稀土能在体内积蓄,对肝脏、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有毒性。

“立顿”铁观音茶检出稀土超标  所涉产品全收回

2011-11-10广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田欣、刘俊、林晓丽)国家质检总局最新发布的抽查结果显示,抽查的58种乌龙茶产品中,有19种产品不达标,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的立顿铁观音因稀土项目、上海农工商黄山经销有限公司的正香源安溪铁观音因稀土和感官品质项目不合标准位列其中。

联合利华:
仅涉一批次已全部回收

其中,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立顿”牌铁观音产品(规格型号为50g/盒,生产日期为2011-01-14)被判不合格,不合格项目是稀土,标准值要求≤2.0mg/kg,而产品实测值为3.2mg/kg。

昨晚,联合利华在华负责人对本报表示,据初步了解不合格的产品只涉及一个批次并且已经全部回收。他表示稀土是属于土壤中“基底的东西”,不是人为向茶叶中添加的。今天联合利华公司拟就事件作出更详细的回应。

记者走访发现,该款产品仍在架销售。沃尔玛、好又多、华润万家、吉之岛、百佳等多家超市均表示,暂未收到政府和供应商的相关通知。

一位业界人士告诉本报,国内铁观音绝大多数来自福建产区,不排除有关产品可能是因当地土壤含稀土重金属所致。暨南大学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傅亮表示,稀土是十多种元素的统称,而食物中重金属超标可能对人体造成多种影响,包括肝肾功能衰竭、影响神经系统等,但具体影响要看浓度。



南达科他州立大学生物系教授颜旸捏造转基因甜玉米数据

13 10 2011年

对颜旸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的《转基因甜玉米在美国的遭遇》(简称《转》)文章的点评。
——古古怪怪(fuwuqibuhao@sina.com)
原文+【点评】如下:
======================================================================================
转基因甜玉米在美国的遭遇
作者: 颜旸
就绝对值来讲,2010年美国收获的转基因甜玉米不是一个小数目,足以证明美国人是吃转基因食物的。【文章开头貌似很客观,摆出了“美国人是吃转基因食物的”,这和以往一些人断言美国人绝对不吃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就整个种植情况而言,所占的份额却相当小。
受欢迎的蔬菜
甜玉米是一种蔬菜用玉米。一般的谷用玉米籽粒含糖量一般在4%左右,而甜玉米的含糖量一般约为10%,有的更可高达12%。由于其玉米粒含糖量高,籽粒表面蜡质少,口感细嫩,有的还有糯性,所以深受消费者喜爱,是餐桌上的常见之物。
甜玉米产品一般包括新鲜甜玉米棒和冷冻或罐装的玉米粒。美国是全球甜玉米的主产国。佛罗里达及中北部各州是美国甜玉米的主产区。其中,佛罗里达是全美商店的主要新鲜甜玉米棒供应地,尤其在冬天。另外,加州、纽约以及乔治亚等沿海州所种的甜玉米,也主要是作新鲜甜玉米棒用。中北部各州,如明尼苏达、威斯康星、俄勒冈和华盛顿等,所产的甜玉米主要是用于甜玉米粒加工,作冷冻或罐装用。
甜玉米是美国人最喜欢的蔬菜之一,几乎人人常吃。因此,由于转基因甜玉米品种的上市,在有关转基因的争论中,吃转基因甜玉米也就成为美国人都在吃转基因食品的一个主要例证。那么,转基因甜玉米受欢迎的程度究竟如何呢?美国人是否真的都在吃转基因甜玉米呢?要知道答案,只需看看转基因甜玉米的收获量在美国甜玉米收获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就可以了。这是因为甜玉米几乎全是供人食用的。
个人为何不种
然而要弄清美国转基因甜玉米或所有甜玉米的年收获量却非易事。美国联邦政府没有将转基因甜玉米单列统计,而是将所有的转基因玉米一起统计。所以,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转基因甜玉米收获量的正式官方数据。甚至,连在美国卖转基因甜玉米种子的先正达公司,也没有公布有关数据。所以,这个数据只能从其他统计数据进行估算。
在美国,甜玉米种植分个人零星种植和商业按合同种植两种。个体零星种植一般面积不大,或三五株,或一两英亩,或自家消费,或在个体摊位上或当地商店里贩卖。对这些甜玉米的总收获量,政府无法确切统计。
不过,转基因玉米种子在美国并不“零售”,即小批量卖给个人零星种植。这不是说个人不许种转基因玉米,而是美国法律规定,任何转基因玉米地的外围四周都必须种植一定宽度的常规玉米,以避免转基因玉米花粉逃逸而造成污染。而且,转基因玉米种植户有义务记录转基因玉米种植过程中的一系列生产、生态、环保数据,并按期向种子公司报告。而种子公司每年也要定期向美国环保总署报告。对这些法律上的义务和要求,零星种植户是满足不了的,最后只能不种。
由此可见,零星种植这部分甜玉米不会有转基因甜玉米。而这部分甜玉米却是大多数美国人,尤其是住在郊区和农村的美国人,消费的全部或大部分新鲜甜玉米。
0.1%的份额【也许你不明白作者为何突出强调这个0.1%?这个值为0.1%的数据,作为比例,的确是小了一点,呵呵,这也许是为何作者强调它的原因,下面我们慢慢分析这个数据。】
商业种植甜玉米,无论是作新鲜玉米棒用,还是供冷冻罐装等加工用,几乎都是按合同种植的,是有确切数据的。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最新数据,全美国在2010生产年度,共收获了约123,310千吨的甜玉米,其中,约1,322千吨被用作新鲜甜玉米棒消费。
【作为美国大学的教授,当是严谨的。开始我也信了这个约123,310千吨和约1,322千吨的数据。可真的到美国农业部查了一番后,我看不懂了。关于甜玉米(sweet corn),在美国农业部上有很多表格,如:
Table060.xls U.S. fresh sweet corn: Supply, utilization, & price, 1970-2011 。这是说新鲜甜玉米棒的,有各年的产量,单位是Million Pounds,对应的2010年度数据是2,914.9,换算一下是1,322千吨。 
Table085.xls U.S. sweet corn for freezing: Supply, utilization, & price, 1970-2011 。这是说冷冻的,有各年的产量,单位也是Million Pounds,对应的2010年度数据是2,894.8,换算一下是1,313千吨。 
Table091.xls U.S. sweet corn for canning: Supply, utilization, & price, 1970-2011 。这是说罐装的,有各年的产量,单位还是Million Pounds,对应的2010年度数据是2,484.0,换算一下是1,127千吨。 
好,问题来了。那个“约123,310千吨”如何算来?就算除了《转》文作者说的这主要的三项外,还有其他消费,但这个数据也差太多了吧?看到这你理解这个诡异的0.1%怎么回事了吧?】
由于2011年的甜玉米种植季节还没有结束,目前还没有数据。
康奈尔大学昆虫学系的谢尔顿(Shelton)和奥姆斯特德(Olmstead)最近写了一份调查报告,其中谈到,美国的转基因甜玉米几乎全是用作新鲜甜玉米棒,用于甜玉米粒加工的几乎没有。这一结论,同美国第一大甜玉米生产州明尼苏达州的一个调查结果是相吻合的。
据谢尔顿和奥姆斯特德的估计,在2010生产年度,全美转基因甜玉米约占新鲜甜玉米棒的10%。谢尔顿告诉笔者,这一结果是从他们同种子公司和玉米加工厂的相关人士以及农场主的访谈中得出的。由于转基因甜玉米和采取了防虫措施的非转基因甜玉米在产量上没有什么差异。这样算下来,2010年美国收获的转基因甜玉米应该不会多于132千吨。【好,就算这几个分析是对的,这个132千吨的结论也是对的,最后的比例也应该在3%以上吧,何来的0.1%?】
就绝对值来讲,这不是一个小数目,足以证明美国人是吃转基因甜玉米的。但是就总体的种植情况而言,转基因甜玉米大约只占同年按合同种植的甜玉米总收获量的0.1%左右。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小的份额,小到足以认为,目前的转基因甜玉米品种在美国并不受欢迎,可以说基本没有市场。【受不受欢迎有这个比法吗?还亏甜玉米没有做柴火烧的,否则那个不受欢迎程度岂不是更低?颜教授,你觉得是“吃转基因新鲜甜玉米棒/吃新鲜玉米棒(转基因+非转基因)”还是“吃转基因新鲜甜玉米棒/所有甜玉米产量”哪个数据更能反映受不受欢迎?】
多数人要求标注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不是说有调查显示,转基因甜玉米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可达44%吗?其实这又是一个半真半假的信息。它不是全美转基因甜玉米的栽种面积或销售实际比例,而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一个叫吉姆思(J.S. James)的人于2001年夏天,在宾州中部几个商店以及宾州州立大学的一个集会上,所做的一个简单销售测验的结果。该测验并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设计。大部分美国人确实不怕吃转基因食品,只要该转基因食品对其有益或有利。但据各大媒体抽样调查表明,全美大约有80%的人要求食品上明确标注是否含有转基因,以及哪种转基因。所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最近正在举行有关的听证会。有人大力推销转基因甜玉米种子,并不等于有许多人种。转基因土豆、转基因小麦、转基因蔬菜在美国的命运,其实已经说明这一点了。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种植的转基因甜玉米之所以如此之少,并不是因为转基因甜玉米对人有毒。目前生产的转基因甜玉米品种,几乎全都是含杀虫转基因的。它们在质量、口味以及价格上与非转基因甜玉米相比并无差异。但是由于甜玉米的消费者从中没有得到直接的好处,因此所占的市场份额非常小。
在美国,甜玉米属于蔬菜类,是和谷用玉米分开统计的。美国还有一种玉米叫爆玉米(popcorn)。它是全部用来做爆玉米花吃的,也是分开统计的。在这种玉米中,目前还没有任何转基因品种。
市场决定一切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最新数据,全美在2010-2011生产年度,总共生产了约338,751千吨谷用玉米粒。其中,约73%是转基因玉米。【这个数据也是美国农业部的吗?73%是哪年的数据啦,2007年的吧。难道2010年不是86%?,这个算是笔误还是什么呢?】在全部谷用玉米粒中,用做烤酒精、做饲料、出口以及种子和其它工业用的分别约占36%、35%、13%和8%左右,直接用于食品(包括所有含玉米面的食物制成品)的约占1.6%。【美国能源部上各种表格和数据都有的,不是仅你颜教授能看到,HFCS、Glucose and dextrose、Starch、Alcohol for beverages and manufacturing难道都去铺马路吗?又跟上面0.1%一样,造出一个看起来很数值很小的数据,以图更有说服力?】
要弄清在这1.6%当中到底有多少是转基因玉米并非易事。这是因为,在美国谷物市场上,对谷用玉米只分饲料用和通用。对转基因玉米不做特别标注和分类。因此美国政府没有转基因玉米用途的统计资料。但是美国的转基因玉米从种到收是有详细记录的。所以,你可在购买合同中写明不买转基因玉米或者不买某一种转基因玉米的条款。比如,最近美国的一个农产品大销售商(Bunge North America)就告诉它的玉米提供者,它不收购含有先正达公司开发的某一转基因玉米,因为有一个大买主不要。
就笔者所知,美国许多大食品加工商目前都不使用转基因玉米。这不是说转基因玉米有什么问题,而是为了应付世界各地的多样化顾客而减少成本的一种策略。还是那句话,市场决定一切。【市场决定一切不假,但靠凑出耸人听闻的数据说事儿,可有点儿不够严谨,不算专业了】
(作者系美国南达科他州立大学生物及微生物系教授)
======================================================================================
实际上2010年度美国转基因甜玉米的总产量大致是多少呢?应该在4000千吨以下。可由两个途径来大致计算和验证。
1)按美国农业部的人均消费量,可以大致算得美国2010年甜玉米总消费量大致在3392千吨。
2)按照讲新鲜甜玉米棒、罐头用和冷冻用甜玉米的产量算,数值是3762千吨。
考虑1)和2)一个是消费量,一个是产量,之间有仓储的因素(上年的仓储消费和今年的产出用于仓储),以及出口和进口量(总体上是出口大于进口),那么这两个数值是可互相印证的。
回过头来看颜教授的数据:123,310千吨。夸大了不是一点点啊。美国是甜玉米生产大国,但这123,310千吨相当于美国甜玉米20多年的产量。
全世界每年的甜玉米产量也就不到10,000千吨的样子,这个诡异的数据,即使让全世界来背,也要10年以上才凑足。颜教授的“奇文”真给力,真有水准啊!
从美国农业部网站,我们可以查到2009年之前的全世界甜玉米产量及分布,其中美国作为世界甜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自然是数据在列。2009年美国甜玉米产量为93.1 Million cwt,即4,223千吨(这个数据也可用按前文Table060,Table085,Table091中2009年度数据计算来印证,那样算来美国2009年甜玉米总产量数据为4,242千吨,两者是很接近的),全世界为209.7 Million cwt,即9512千吨。
另一处数据的错误更直观,73% vs 86%,这也能错吗?
对,这也能错。在《南方周末》,错了又何妨?
反正不是专业学术期刊,一篇报刊杂志文章而已,错了又咋滴啊。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一个教授,在一篇文章中两处关键数据有错误,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原因,哪怕不是专业论文,也真是有点丢人现眼了,也难免被怀疑是“别有用心”了。



美国人不直接吃转基因食物吗?

13 09 2011年

【按:美国南达科他州立大学生物及微生物系教授颜旸在《南方周末》造谣说在美国甜玉米、蔬菜这些能够直接做食物的“基本上没有种植转基因品种”。这个问题我在以前就澄清过,我把以前的文章略作修改,寄给《南方周末》,他们拒绝刊登。今天见到颜旸继续在《南方周末》造谣说:“在美国销售的食品中,其实直接含转基因有效成分(转基因蛋白质)的少而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的原因。”我就把辟谣文章登一下。】
美国种的玉米大部分都是转基因的,这个事实连反转基因人士都无法否认。于是他们改散布谣言称:美国种的转基因玉米都是当饲料和工业用的,人是不吃的。比如美国南达科他州立大学生物及微生物系教授颜旸在南方周末发表的文章《转基因之争的本质与来龙去脉》也这么说,说甜玉米、蔬菜这些能够直接做食物的“基本上没有种植转基因品种”。又举了“一家食品商(Kraft Foods)无意之中将含转基因抗虫蛋白的饲料用玉米粉混入了普通玉米粉中,为了了结此事,食品商只得大规模回收已经上架的玉米片”为例。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玉米片回收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美国转基因玉米品种大部分都是以可供人食用的标准被批准上市的,只有一种被限定为只当饲料用。后来这种玉米(商品名Starlink玉米)被发现流入了快餐市场中,被撤下了,所以现在美国的转基因玉米都是可供人食用的。当然,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一样,大部分是用来当饲料和工业用的,少部分供人食用。美国并不要求食品标记转基因和非转基因,供人食用的玉米中究竟有多少是转基因的,难以有准确的数据。只要美国的玉米还没有100%都种转基因玉米,反转基因人士就觉得可以狡辩说供人吃的都是非转基因玉米。
但是我们可以用两个理由证明美国人吃了转基因玉米。
第一个理由是间接的。美国种的玉米很难控制是当饲料还是当食品,批准只供做饲料的Starlink玉米尚且流入了食品市场中,何况那些批准可供人食用的转基因玉米。
第二个理由是直接的。玉米有一个品种叫甜玉米,这个品种的玉米几乎100%是供人不做加工就直接吃的(煮着吃的玉米棒、玉米粒基本上都是这个品种)。那么甜玉米有没有转基因的呢?颜教授想当然地以为“基本上没有”。其实,转基因甜玉米在美国市场上多得是。第一种Bt转基因甜玉米由诺华种子公司研发,于1998年2月27日获得商业化种植批准,商品名Attribute,由Rogers公司销售(http://www.seedquest.com/News/releases/usa/Novartis/N1828.htm)。目前市场上有多种Attribute甜玉米品种销售(例如BC 0805,WH0809,GH0851,GSS0966,BSS0977,BSS0982,WSS0987),品种目录里还强调它们吃起来有多好吃(http://www.rogersadvantage.com/products/corn.asp)。先正达种子公司研发的Bt转基因甜玉米Bt-11,也在1998年在美国获得商业化种植批准,在美国、加拿大、南非、阿根廷和日本都有种植,并出口到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韩国(http://www2.syngenta.com/en/downloads/Bt_sweet_corn_update_3-04_final.pdf)。孟山都公司也宣布,今年将在美国推出转基因甜玉米品种竞争该市场。
由于FDA不要求对转基因食品做特殊标志,这些转基因甜玉米都被美国人不知不觉吃下去了。美国人即使在知情的情况下,也不怕吃转基因甜玉米。有试验表明,把转基因甜玉米做了说明和非转基因甜玉米放在一起销售,转基因甜玉米的销售份额仍然能占44%(http://ucanr.org/repository/CAO/landingpage.cfm?article=ca.v058n02p103&fulltext=yes)。
    此外,蔬菜在美国也是有转基因品种的,那就是孟山都公司的抗病毒转基因南瓜,这也是供人直接食用的。
你要反对转基因作物是你的权利,但是至少不要靠谣言来反。
2011.8.20




评“方舟子“拆桥”不妨当作一部宣传片 ”

9 09 2011年

方舟子按:国际旋毛虫委员会说温度超过62.2度旋毛虫瞬间死亡,《云南省旋毛虫病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则说若温度低于70度浸烫1分钟不能杀死肉中幼虫。昆明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副所长尹占国竟说“从这两份资料的出处来看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我也一时无法认定哪一个标准更准确。”他不知道二者说的不是一回事:前者指肉的中心最低温度,后者指浸烫温度(即汤温),当然后者要比前者高得多才能保证肉中心的温度达到最低要求,浸烫温度达到85度较安全。都是不学无术的在管着昆明的疾控?

另外,如果过桥米线用的是没有预先煮过的云腿,那也是生肉,煮熟了才能吃。猪带绦虫、旋毛虫的囊蚴比较顽强,腌、薰、凉拌都杀不死,烫、涮的话也要确保肉的中心温度达到70度才比较安全。

附:
方舟子“拆桥”不妨当作一部宣传片

2011-9-9生活新报

当方舟子关于“吃过桥米线有得旋毛虫病风险”的言论在网上传开后,事件也逐渐从对过桥米线是否安全的争论,演变成了一场针对方舟子本人的口水大战。在你来我往的争论中,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除了对真相的追寻外,这或许将是一次转危为机的机会。
面对争议方舟子很淡定

“我的提醒并不是针对过桥米线,只是针对那几片生肉,过桥米线可以吃,但那几片生肉最好不要吃。”

“打假卫士”方舟子对云南过桥米线的一条评价,让这道历史悠久的云南风味小吃瞬间蹿升成了本周新浪微博的热门词汇,同时也将方舟子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争议往往是推动事件发展最好的助燃剂,在方舟子发表“吃过桥米线有得旋毛虫病风险”观点的5天时间里,对它的争议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这场不断有人加入的争论中,一方是义愤填膺的云南过桥米线拥护者,另一边是倍感受伤的方舟子和他的支持者。一时间,方舟子发表评论的微博也被愤慨的云南网友所覆盖。

事实上,方舟子在昨天的微博中直言不讳地谈了自己的委屈:“这几天说了三文鱼片、牛排、涮羊肉、醉虾、醉蟹、鱼片粥、荸荠、茭白等感染寄生虫的风险,没引起风波。说到用虹鳟冒充三文鱼时,有丽江人来骂,说到过桥米线,更是一拨一拨的云南人来骂,我真是服了。不就说了涮生肉有风险要当心吗?”

针对过桥米线“骂战”,记者昨日再次采访了方舟子。面对这场由“过桥米线”而引发的网络口水战,经历过太多争议的方舟子表现得十分坦然和淡定:“对于那些攻击我的云南网友,我很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毕竟过桥米线作为云南的名片,对于云南意义重大,我从来没有否认过桥米线的美味,我之所以作出这个提醒,并不是有意要攻击云南的餐饮企业,只是吃过桥米线确实可能存在这样的风险。”方舟子一再表示:“我的提醒并不是针对过桥米线,只是针对那几片生肉,我只是觉得过桥米线可以吃,但是那几片生肉最好不要吃,其他配料但吃无妨。”最后他笑言:“我觉得云南火腿也美味,要是将过桥米线中的生肉换成火腿不是会更美味么?”

“利用质疑宣传过桥米线”

“遭到质疑并不可怕,关键是看要如何应对,应对质疑的过程也是一次对外公关的绝佳机会。”

虽然骂声如潮水般袭来,方舟子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昨日,方舟子看到本报的报道后表示,对于记者实测过桥米线原汤的温度,他认为担心依然有必要。“国家卫生部从2001年6月到2004年底开展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在10个省所采集的血清样品中,旋毛虫病血清阳性率平均高达3.38%,其中最高为云南(8.26%),相当于每12个云南人就有1个感染旋毛虫。”他解释道。

不过从昨日回复方舟子微博的评论来看,一些网友已经没有太在乎方舟子对过桥米线不安全言论的举证,而是更多地针对方舟子本人进行抨击或咒骂。

对于部分网友在网络上的过激反应,张晓岚营销策划机构董事长张晓岚也有自己的看法。张晓岚认为,就连可口可乐、肯德基这样的世界知名企业都会遭到质疑,更何况是像过桥米线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遭到质疑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如何应对。”在张晓岚看来,应对质疑的过程也是一次对外公关的绝佳机会。“我认为在这次过桥米线事件中,云南人首先应该平静地看待质疑,然后科学分析,最后才是合理举证,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张晓岚举例说,在康泰克被爆出含有危害人体的PPA成分之后,公司立刻正面回应质疑并很快推出了不含PPA的新康泰克,这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危机公关。

“我不是说云南过桥米线有问题,如果事后证明市场上绝大多数的过桥米线并没有方舟子所说的安全隐患,我想这也是对过桥米线的一种有力的宣传。从这点来看,我们还得感谢方舟子呢。”网友“晨阳豆豆”正好和张晓岚的观点不谋而合。“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但并不能说全都是健康和积极的,比如刺身也是日本人从古吃到今、从小吃到大,卤味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美食,可关于这类食品的健康问题,一直都是有争议的,总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吧,毕竟多听他人意见不是什么坏事。”

完善过桥米线标准是关键

“目前云南只有在蒙自地区建立了过桥米线标准,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区均无标准可参考,这无疑对过桥米线的生产管理和指标控制造成了很大困难。”

尽管昨天昆明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副所长尹占国证实了过桥米线现烫的猪肉不存在安全隐患,那么云南的过桥米线真的就无懈可击了吗?昨日尹占国得出的现烫猪肉安全的结论,是依据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研究所人兽共患病教育实验室2007年11月21日编译的国际旋毛虫委员会《关于控制人食用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中旋毛虫推荐方案》。资料显示,当温度为49摄氏度时,杀灭旋毛虫的时间需要21小时,但是当温度达到60摄氏度时,1分钟就能够将旋毛虫杀死,而当温度超过62.2摄氏度时,旋毛虫将瞬间死亡。“我们平常食用的过桥米线汤温远远超过了62.2摄氏度,如此说来我们绝对可以放心食用。”

不过记者在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网看到了一份于2008年公布的《云南省旋毛虫病公共卫生应急预案(试行)》。其中指出,不同温度对旋毛虫幼虫杀灭效果不同,肉类若温度低于70摄氏度,肉片厚2.5mm,浸烫1分钟不能杀死肉中幼虫,而在85摄氏度汤中浸烫1至2分钟,肉变灰白色后较安全。记者注意到,两份资料中对于杀死旋毛虫的温度有着较大的出入,而方舟子正是引用后者的内容作为佐证。那么,到底哪个才是防治旋毛虫的标准措施呢?对于这个问题,尹占国并没有给出我们理想的答案:“从这两份资料的出处来看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我也一时无法认定哪一个标准更准确。”

除防治旋毛虫的标准模棱两可以外,云南过桥米线至今也没有完善的生产标准和衡量体系。云南过桥米线协会办公室主任刘文华表示,目前云南只有在蒙自地区建立了过桥米线标准,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区均无标准可参考,这无疑对过桥米线的生产管理和指标控制造成了很大困难。

其实早在方舟子事件之前,云南省营养学会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杨振娥就表示,过桥米线作为云南的名特饮食,提高其营养卫生学的科技含量、保证进食的安全性和营养搭配的科学性、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已迫在眉睫。她指出,过桥米线是含有高脂肪、高蛋白的动、植物食品,若进食完,消化系统难以承担,进食不完则造成食物的浪费。此外,生菜、生肉、冷盘的食品卫生状况也需要规范。“如此说来,过桥米线也并非是无可挑剔,或许方舟子的质疑能让我们更好地完善过桥米线的各项管理规范和措施。”张晓岚说。

生活新报 记者 袁野 实习记者 袁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