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聂圣哲冒充我的老师说起

9 01 2013年

在微博上突然冒出一个叫聂圣哲者自称是我在中国科大读书时的老师、曾经请我吃过饭,并以此为资本来教训我不应该打文科的假,到现在还满嘴“爱徒”“爱徒”地乱叫唤。因为我根本就不认识这个人,其名字也是此人跳出来教训我时才第一次听说,于是曾经声称发现我是加拿大公民的骗子老榕、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等人骂我是“欺师灭祖”、“数典忘祖”。

我上过很多门课程,有过很多位任课教师,时隔多年后不记得某位任课教师,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聂圣哲自称当时他在中科大应用化学系,教过我“普通化学”,却让我肯定此人就是个和老榕一样的骗子,不仅没教过我,而且不曾在中科大当过教师。他知道我是中科大生物系学生(谁不知道?),便想当然地以为我会上过普通化学公共课。却不知道在当时科大生物系的课程安排非常变态,生物系学生的物理课是和物理系学生一起上的,化学课是和化学系(近代化学系和应用化学系)学生一起上的,不上普通化学,而是上的四大化学(无机、有机、分析、物化)。

在我指出我没上过普通化学后,聂圣哲改口说他教的是普通化学和无机化学,意思是教过我无机化学。那么这有没有可能呢?我们且看聂圣哲公布在网上的简历:

1981年-1985年,就读于四川大学化学系。
1985年考取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但放弃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并任教于安徽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
1988年在任教期间,因表现尤为突出,于23岁之际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后赴美国求学攻读博士课程。

也就是说,他在1985年自四川大学本科毕业,然后先去了安徽大学当助教。无机化学我是在大一上学期上的,也就是1985年9月~1986年1月上的,那时候聂圣哲在安徽大学当助教,怎么可能到科大来教我?本校的助教科大也不会让其当基础课任课老师,何况是外校的助教。我的无机化学课程是由一位副教授教的,由研究生当助教批改作业和带实验。

查1989年《化学学报》47卷9期有一篇聂圣哲作为第二作者的论文,单位是合肥安徽大学化学系。也就是说,到我上完所有的化学课时,聂圣哲还在安徽大学。我询问了当时在应用化学系读书的几个校友,都很肯定地说应用化学系的教师中没有聂圣哲。有一个记得聂圣哲是安徽大学的,有时会到科大来串门。到科大串串门,就把自己当科大老师了?当时科大在全国高校中是何等地位,一个四川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一毕业就想到科大当老师,是不可能的事。有哪个科大学生会服膺这种背景的老师?

聂圣哲声称曾经请我在“湘雅”饭店吃过火锅,花了8.9元,一起吃的还有温元凯,并说我当时答应送温元凯水仙花,后来也送了云。

此人号称连饭钱都记得清清楚楚,却连饭店名称都没搞对:当时科大门口一家学生常去的饭店叫湘皖,不叫湘雅。他以为我肯定和温元凯熟悉,就拉了温元凯当证人,我如果当时曾经和温元凯同席吃过饭,就被他蒙过去了,却不知我到现在都没有和温元凯有任何私下接触,包括一起吃饭。他以为我是漳州人,肯定喜欢送人水仙花,却不知我从来就没送过人水仙花。

    聂圣哲称“赴美国求学攻读博士课程”,“赴美国攻博,但未获得博士学位”,没获得博士学位,有读博士经历,也是教育经历,但是在聂圣哲简历中,没提他读过博士的美国大学名字。别是西太平洋大学吧?还有一个简历称“1985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化学博士”,1985年他不是在安徽大学当助教吗?安大成斯坦福了?聂圣哲还有一份简历称:“1986-1989年赴美留学,但未获得博士学位。1989-1994在美国泰森公司任常务副总裁兼亚洲部总裁”。1986-1989年他在安徽大学当助教,他这是把安徽大学当成美国了吗?请他回答一个简单问题:他究竟是在哪一年到哪所美国大学读博士的?

此人根据一些常理跟人蹭师生关系、套近乎的做法,很像那些江湖骗子,不由让我对其经历有了一些兴趣,于是往下看他的简历:

“1997年出任美国联邦德胜公司(FEDERAL TECSUN,INC.)在中国苏州工业园区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德胜(苏州)洋楼总监一职至今,并创建了著名的德胜管理体系。”

FEDERAL TECSUN是2002年6月3日才在美国加州注册的建材批发公司,注册人是华人Jialing Han。怎么1997年先在中国成立了子公司,2002年才在美国成立母公司?看来是先有了小孩,五年后再找了一个妈。

Jialing Han是聂圣哲的妻子,在他们名下还有几家公司,反正在美国注册公司又不需要注册资本,花点注册费就可以。这些公司包括:1999年注册德胜太平洋公司(TECSUN PACIFIC INC),Jialing Han是注册人和总裁。2005年注册VANTEC PACIFIC, INC,注册人和总裁都是Jia Ling Han。2009年注册HOOLOON ENTERPRISES, INC,聂圣哲是注册人,Jialing Han是总裁。

这四家公司的地址都完全一样:425 S 6th Ave, City Of Industry, CA 91746。所以别让名称里头的联邦啊、太平洋啊什么的吓住了,就是皮包公司。这是利用美国公司注册的便利和自由,到中国来吓唬人。

聂圣哲的简历声称:“聂圣哲阅历丰富,曾在美国泰森公司任常务副总裁兼亚洲部总裁。其间,在好莱坞短期工作,参加过几部电影的现场拍摄及剪辑。”

美国公司叫泰森的太多了,我问聂圣哲“美国泰森公司”的英文原名,他不给我。以聂圣哲在美国的经历,不可能在一家大一点的公司当常务副总裁。我怀疑所谓美国泰森公司应该就是德胜公司的另一个译名,老婆当总裁,自己就当常务副总裁兼亚洲部总裁。我还问他参与现场拍摄及剪辑的好莱坞电影的名称,他也不给我。是不是给摄影组卖点搭景用的建材什么的就叫参加现场拍摄及剪辑了?

聂圣哲之所以要自吹曾经参加过几部美国电影的拍摄,是因为他要混国内娱乐圈,其腾讯微博简介称“执导的《为奴隶的母亲》获得国际艾美奖等多个奖项”。《为奴隶的母亲》的导演是阎建钢,聂圣哲(笔名聂造)是两个编剧之一,怎么编剧成了“执导”?《为奴隶的母亲》获得的是最佳女主角奖,跟编剧有什么关系?何况国际艾美奖的地位和影响力与美国艾美奖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虽然经常有人有意无意将二者混淆。

聂圣哲是搞成功学的,以其在美国创办过多家皮包公司的经验,号称“在管理上造诣极深,他是德胜管理体系创建者,所创立的德胜管理体系在中国管理界造成巨大影响,以德胜管理规则为蓝本的《德胜员工守则》连续再版四次,重印二十余次,被中国管理界称为企业管理的圣经。”聂圣哲还是搞教育的,“他深爱着祖国,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办了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当主席,难怪见人就想当人老师。但他的自我介绍,没几句是经得起推敲的,笔名聂造,只有这个取得很有自知之明。你要不是被吓大的,敢把钱捐给这种基金会吗?

    利用国内人对美国情况的不了解,捏造、拔高自己在美国的地位,这在海龟当中相当普遍,聂圣哲算不上做得特别过分的。如果他不来碰瓷我的话,我根本就不会注意到他,此前就没有听说过这个人。这算是自己找上门来求我揭露他的,我成全他。

2013.1.8.



评上海交大教授赵立平的惊人发现

1 01 2013年

上海交大教授赵立平声称做出惊人发现,“阴沟肠杆菌”的肠道条件致病菌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元凶之一。并称“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ISME Journal上”。但我查最新一期(2013年1月)以及其他期的ISME Journal,都没有赵立平的该论文。该“成果”不是作为论文(而是作为短通讯(short communication)预发在2012年12月ISME Journal网站上的。该刊规定短通讯是供发表初步实验结果、新假说或评论的,未能达到论文发表要求。赵立平是个大忽悠,是学术界的“老中医”,多年来一直在宣扬“人体肠道菌群”伪科学,还曾被松鼠会请去做演讲声称人体肠道菌群分为两大阵营,一类是吃素的“好细菌”,另一类是吃肉的“坏细菌”,当人体内“好细菌”压倒“坏细菌”的时候,人就健康;反之,人就会生病。并号称根据其发明的营养配方就能减肥,其实就是要推销保健品。

阴沟肠杆菌:肥胖的直接“元凶”

你还在为自己为何肥胖烦恼吗?近日,上海交大教授赵立平实验室的一项研究给“胖友”们带来福音。他们通过临床实验发现,一种叫做“阴沟肠杆菌”的肠道条件致病菌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元凶之一。这也是国际上首次证明肠道细菌与肥胖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ISME Journal上。

在实验中,阴沟肠杆菌在无菌小鼠内引起了严重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这为肠道菌群参与人体肥胖、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慢性病的肠源性学说”提供了最直接的实验证据。

赵立平介绍,阴沟肠杆菌可以产生内毒素,能够让本来吃高脂饲料吃不胖的无菌小鼠发展出严重的肥胖症,同时能够引起小鼠炎症和胰岛素抵抗,也可以关闭消耗脂肪需要的基因、激活合成脂肪的基因。

科研人员在临床研究中还发现,阴沟肠杆菌在一个体重达175公斤的肥胖患者肠道里过度生长,占到总菌量的1/3之多。经过用一种特殊设计的营养配方干预以后,这种病菌数量很快下降到检测不出来的水平。而患者的体重在将近半年里下降了51.4公斤,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症状也恢复正常。为了进一步验证,研究组将这种细菌分离,接种到无菌小鼠体内,结果造成了小鼠的严重肥胖和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胰岛素抵抗,从而证明了这种细菌是导致该病人肥胖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这项工作为分离鉴定更多的参与人体肥胖和糖尿病的细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赵立平说,阴沟肠杆菌只是“致胖细菌”的一种典型代表,沿着这个方向深入下去,可以阐明肠道菌群如何与饮食互相作用,引起肥胖和糖尿病的机制,有望发展出以肠道菌群为靶点、预防和治疗肥胖、糖尿病的新方法。(王鹏 记者 王春)

《科技日报》(2012-12-21 一版)



“美国燃料医生节油器”真相

6 10 2012年

近日我注意到一个叫“BJ独角兽”的认证用户在搜狐微博上推销一款来自美国的“节油器”,称:

汽油又涨价了!你涨你的!我降我们的!美国@燃料医生  白金电子节油器第一期团购500只经过众多网友测试,对于两年以上车辆节油效果明显、动力提升迅速,为此,本兽与@美国燃料医生 公司再次达成特惠协议,给广大网友争取最低价团购机会,中石化市场价格999元,本期微博团购##5折##,每只:500元!!!本折扣仅此一次,本次总量20只。不定期团购会继续下去的!@燃料医生同时承诺@微公益 活动,每团购一只产品,@燃料医生 公司将向微公益捐献10元作为善款。本次团购规则如下:1、私信报名,留下邮寄地址和联系方式2、货款汇入本博主账号,本兽担保保证30天无效退款。3、收到货款@燃料医生 公司48小时内将邮寄给网友。燃料医生公司咨询电话:4000175600  本兽电话:私信回复!,@燃料医生 承诺:保证30天无效退款!!!

——

附的产品包装上声称该产品能给汽车节油25%。据称还获得中国国家节能协会推荐。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自今年以来,该产品在国内媒体、网站上有很多报道、广告,声称“这款电子节油器来自美国FUEL DOCTOR公司,产品注册的中国品牌名称为‘燃料医生’,FUEL DOCTOR公司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美国燃料医生控股有限公司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高科技公司”、“该产品采用美国最尖端技术”、“为美国制造”……

这些说法均与事实不符:

一、“美国燃料医生”公司不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高科技公司。美国“燃料医生有限责任公司”(Fuel Doctor LLC)于2007年4月3日在加利福尼亚州登记,实际成立时间在2009年(该公司网站介绍:“Fuel Doctor LLC was established in 2009…”http://www.fueldoctorusa.com/company/about-us/ ),不是上市公司。2008年3月25日他们又在特拉华州注册“燃料医生控股公司”(Fuel Doctor Holdings, Inc.),在几乎没有门槛的场外柜台交易系统(OTCBB)交易,最后交易时间是2012年6月27日,目前的股票每股0.009美元,共14352363股,即市值不到13万美元。

二、该产品既非采用美国最尖端技术,也非美国制造,它是曼谷的一个泰国人发明、由两个泰国人拥有的,专利申请见:http://www.faqs.org/patents/app/20100264726 ,在泰国制造的(该公司网站介绍:“The Fuel Doctor FD-47 manufacturing process is controlled by the best electronics manufacturer in Thailand”http://www.fueldoctorusa.com/company/manufacturing/ )。美国那家公司只是负责营销。

三、该产品于2010年在美国市场上市后,已在美国被证明无效。美国《汽车与车手》(Car and Drivers)杂志将其拆开,发现里面只是一块简单的LED灯电路板,开车测试结果也证明它不能节油。这款“节油器”是插在汽车点烟器使用的,因此《汽车与车手》调侃说,它的用途是能防止在车内吸烟(http://www.caranddriver.com/features/fuel-saving-devices-debunked-dynamic-ionizer-fuel-doctor-fd-47-hot-inazma-eco-moletech-fuel-saver-fuel-boss-magnetic-fuel-saver-gearbox )。“燃料医生”声称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减少电力噪音达到节油效果,但《汽车与车手》进一步的测试发现,即使这个匪夷所思的节油原理成立的话,使用“燃料医生”反而增加了电力噪音,是一个“商业骗局”(scam)(http://blog.caranddriver.com/fuel-doctor-finale-no-it-really-doesnt-work-at-all/ )。《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s)用多辆车辆先后对该产品做了两次测试(第二次根据“燃料医生”公司的要求使用开了两年以上车辆,行车284~407英里),结果都表明该产品无节油效果,其结论都是“不要买:性能问题”(Don’t Buy: Performance Problem.)(http://news.consumerreports.org/cars/2011/05/new-fuel-doctor-tests-still-no-mpg-magic.html )。

四、从“燃料医生”的电路板还原的电路图看,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电瓶电压指示器,电压高于11.5伏时绿灯亮,低于11.5伏时红灯亮。它还试图做成一个电压稳定器,但是从电路图看并不工作。这样一个东西当然不可能有任何节油效果。(http://www.compendiumarcana.com/fuel_doctor_fd47/ )

五、“燃料医生”很善于在网上找托儿营销。其公司注册了一个“燃料医生评论”网站(fueldoctorreviews.com),专发托儿证明其有效的证词。该公司甚至自己注册了一个“燃料医生商业骗局”网站(fueldoctorscam.com),也只发托儿证明其有效的证词。你要是怀疑“燃料医生”是个骗局,在谷歌上一搜跑到这个网站,一看全是赞美这款产品如何有效的评论,就放心了。这出双簧被美国网友揭露后(http://rationalwiki.org/wiki/Fuel_Doctor ),该网站的内容全删了。

六、“燃料医生”在美国的零售价50~60美元,远低于国内团购价。从其使用的零件看,其制造成本也就几元人民币。在淘宝店上就有人卖同类产品只卖9.8元的。因为制造成本与零售价相比可忽略不计,所以他们可以声称“保证30天无效退款”。由于心理作用,一些人会感觉这款产品有效。感觉无效的人也只有一部分人会不嫌麻烦真的要求退款。所以只要有相当一批人买了不退款,就赚大了。

七、美国环保署对市场上各种“节能器”做了测试,没有发现哪款“节能器”真正具有节能效果(http://www.epa.gov/otaq/consumer/420f11036.pdf )。

并不是美国货就是好货(且不说所谓“美国燃料医生”其实是泰国货)。美国不是净土,骗人的东西有的是,特别是在保健品、节能产品等消费者无法真正知道效果容易受骗的领域。但是美国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还是相当靠谱的。在美国被当成商业骗局卖不动了就跑中国推销,因为知道中国消费者更好骗,中国政府部门不作为、无公信力,中国专业机构可以被收买。

2012.10.5.

和讯博客首发



习惯性抄袭者蒋方舟

30 09 2012年

蒋方舟最早被发现抄袭,在其去台湾旅游后写的《想象的祖国》一文,该文的开头:

“1947年,一个叫郑定邦的建筑师奉命为台北市的街道命名,他把一张中国地图贴在台北街道图上,中轴线对准中山南北路,然后把中国地图的地名,一条一条画在台北街道上。所以熟悉中国地图的人很难在台北迷路,因为一抬头就是‘温州路’、‘西藏路’、‘武昌路’。”

抄自龙应台《大江大海1949》“第三部 在一张地图上,和你一起长大”:

“一九四七年,是一个上海来的建筑师,叫郑定邦,奉命为台北市的街道命名。他拿出一张中国地图来,浮贴在台北街道图上,然后趴在上面把中国地图上的地名依照东西南北的方位一条一条画在台北街道上。”

她抄得还很不认真,龙应台后面说了1947年台北街道以大陆地名命名不可能是为了反攻大陆,她给抄成了是为了反攻大陆——这也太没有历史常识了,1947年是没有“反攻大陆”一说的。

这不只是抄资料,更重要的是抄文字表述。看过龙应台的书,知道台北街道命名情况,写进自己文章中,当然可以,前提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蒋方舟则是照着龙应台的书抄,所以才会出现雷同的文字表述。

这只是抄一段知识介绍,也许还算不上严重。但蒋方舟的抄袭并不限于此。即使是情景描写,她也抄。请看蒋方舟近日发表在《纽约时报》中文网上的《我们的谎言是纯净的,不掺和一丝真相》(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89803f0102eev4.html )。这是一篇介绍苏联作者尤里·德鲁日尼科夫的读书笔记,整篇文章由各种直接或间接引语堆砌而成(连标题也是引自德鲁日尼科夫小说《针尖上的天使》里的话),唯一看上去有点独创的是文章开头的一段情景描写: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居住在世界上最不公平的谎言国度里,每天早上穿越过静卧的河流和贴满领袖肖像的墙,上学去。他坐在教室,打开课本,抬起头,定下心准备聆听一番胡言乱语。”

然而这段描写,实际上是抄自俄裔美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小于一》一文的最后部分(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22026&PostID=17784537 ):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生活在世界上一个最不公正的国家里。其统治者,从人类的各种观念来看都可以被称为堕落者。但是从没有人这样称呼过。
还有一座城市。这是地球上最漂亮的城市。一条无尽的铅灰的河流覆盖着这个城市,如同那无尽的铅灰的天空覆盖着这河流。河的两岸,耸立着许多带有精雕细琢之立面的雄伟宫殿,如果这男孩站在右岸,那么左岸看上去就像那被称之为文明的巨形软体动物的标记。那文明已停止存在。
每天清晨,当天空还挂满星星,这个男孩就该起床了,喝下一杯茶、吃下一个鸡蛋后,伴着广播里传出的关于新的炼钢记录的通报,跟随着士兵们为领袖(这领袖的画像就挂在男孩那还留有体温的床铺上方的墙上)所合唱的颂歌,这男孩沿着白雪覆盖的花岗岩河岸向学校走去。
宽宽的河流静卧着,白茫茫的,覆着冰衣,像是大陆向静谧伸出的舌头,一座巨大的桥在深蓝的天幕中形成一道弯弓,像一幅钢铁的腭。如果那男孩有两分钟多余的时间,他会走上冰面,向河中心走上二三十步。在这段时间里他会想象,鱼儿在这厚厚的冰层下正在做什么。然后他会停下来,转个180度的弯,回身跑去,脚步不停地一直跑到学校的门口。他会冲进楼厅,将他的帽子和大衣挂在挂钩上,然后飞跑着上楼,冲进他的教室。
这是一个很大的教室,有三排课桌,领袖的画像在教师座椅后面的墙壁上,还有一张由两个半球构成的地图,其中只有一个半球是合法的,小男孩坐在他的座位上,打开他的书包,将他的钢笔和笔记本摆在课桌上,抬起头,静下心来准备听那胡言乱语了。”(刘文飞 译)

蒋方舟几乎照抄了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中间一句则是对原文的缩写。《小于一》是布罗茨基对自己生活的回忆,与德鲁日尼科夫毫无关系,所以蒋方舟在这里并不是在改写有关德鲁日尼科夫的资料,而是抄袭布罗茨基的回忆,把它当作德鲁日尼科夫的经历。

写篇散文、随笔都要抄书,说明此人既无文学天赋也无文字洁癖。散文、随笔是最个性化的,有文字洁癖的人会尽量避免和别人撞车,更不要说去抄算不上妙句的表述。也正因为此人是被包装成“天才”的庸才,在她妈没法再替她操刀后,就只好靠抄袭混日子。在被人揭露抄袭后,依旧恶习不改,可见其胆大妄为。纽约时报中文网会请一个习惯性抄袭者当专栏作家,难怪有人感叹纽约时报中文网和纽约时报的差距,是红烧狮子头和狮子的差距。

2012.9.29.

和讯博客首发



关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田清涞抄袭的说明

25 09 2012年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科研部主任田清涞《长寿之门——需限制热量,增强营养》一文(登于《健康指南》2009年10月,http://www.vloho.com/Article/P6110052204.html )主要参考我写于2002年的《吃得少活得老》(登于《环球》半月刊2002年第21期,后收入《长生的幻灭》《科学成就健康》http://tech.sina.com.cn/oi/2003-07-24/1407213150.shtml ),其中“四、长寿与抗衰老事例”一段全文照抄,只是自作聪明地把“2~40倍”错误地改成“2~4倍”。

最近关于限制热量与衰老的关系的研究有新进展,对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我因此又写了一篇《吃得少活得老?》登在《新华每日电讯》上,其中部分段落改自旧文,包括被田清涞抄袭的那段。有方黑据此反过来指责我抄袭田清涞,亦明、韩寒之父韩仁均、孙海峰、不加V(木子美)、易天等资深方黑更是跳得厉害。我的科普文章多次被人抄袭,像这样只是抄袭一两段的,我本懒得计较,但方黑们既然借此大做文章倒打一耙,我还是说明一下。

2012.9.25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谢佑平用论文贿赂检察官?

15 09 2012年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谢佑平把他和陈运雄在1998年联合发表的一篇论文在2010年重新拿出来发表,内容完全相同(连错别字都相同),只是把陈运雄改成了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奋。类似的还有两篇,谢佑平向陈检察长共贡献了三篇旧文,这是不是变相贿赂?

1、谢佑平、陈运雄:《律师在法律秩序建构中的作用》,载《现代法学》1998年第1期。
2、谢佑平、陈奋:《论法律秩序与律师功用》,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1期。

   1、谢佑平、闫自明:《关于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基本方向的思考》,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4期。
2、谢佑平、闫自明:《论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基本方向和具体目标》,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谢佑平、陈奋:《论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基本方向》,载《中国司法》2009年第12期。

1、谢佑平:《检察监督与政治生态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载《东方法学》2008年第2期;
2、谢佑平、陈奋:《权力制约机理与我国检察监督的优越性》,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10期。

律师在法律秩序建构中的作用

谢佑平  陈运雄

《现代法学》 1998年01期

在人类社会中,法律以权利为本位,以义务为保证规范着人们的利益。但是,利益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利 益的不平衡性,必然使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衍生出诸种冲突。从法理学角度考察,社会冲突是指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权利与义务处于非正状态,即:权利主体在行使权利时,超越了法律预先设定的界限,造成了对其 他权利的妨碍或侵害;或者说,义务的承担者没有遵循法定的义务约束,而作为或不作为,导致了对相对人权利的侵害。建立符合自身利益需要的法律秩序,是统治阶级稳固统治地位和维持社会存续发展的理想方式和必由选择。法律秩序的建构,离不开法律的制定、法律的认知、法律的实施等活动。法律,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它通过对人们权利与义务内容及其关系的规定,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法律秩序。法律的作用,正如古罗马查士丁尼所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 得很好;皇帝不但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而且能采取法律手段排除违法分子的非法行径,皇帝既是虔诚的法纪伸张着,又是征服敌人的胜利者。”……

论法律秩序与律师功用

谢佑平  陈奋

《河北法学》2010年第11期

在人类社会中,法律以权利为本位、以义务为保证规范着人们的利益。但是,利益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利益的不平衡性,必然使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衍生出诸种冲突。从法理学角度考察,社会冲突是指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权利与义务处于非正常状态,即:权利主体在行使权利时,超越了法律预先设定的界限,造成了对其他权利的妨碍或侵害;或者说,义务的承担者没有遵循法定的义务约束,而作为或不作为,导致了对相对人权利的侵害。建立符合自身利益需要的法律秩序,是统治阶级稳固统治地位和维持社会存续发展的理想方式和必然选择。法律秩序的建构,离不开法律的制定、法律的认知、法律的实施等活动。法律,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它通过对人们权利与义务内容及其关系的规定,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法律秩序。法律的作用,正如古罗马查士丁尼所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皇帝不但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而且能采取法律手段排除违法分子的非法行径,皇帝既是虔诚的法纪伸张着,又是征服敌人的胜利者。”……



两起造假事件拷问学术欺诈罪与罚

31 07 2012年

本报记者 叶铁桥
《中国青年报》(2012年07月30日   08 版)

    “人傻,钱多,速来”,对学术骗子频频来国内学术界“淘金”的现象,有人这样反讽道。

    十天之内,从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傅瑾到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陆骏,连续被曝光的两起海外高端引进人才造假事件,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对国内学术欺诈行为的高度关注。

    对于最新进展,学术打假人方舟子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傅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的导师丹尼尔·皮欧梅利教授说,该校早就注意到傅瑾伪造学历和职称并同时在厦大任全职教授一事,在几个月前就对傅瑾进行了调查。

    方舟子从皮欧梅利教授那儿获得的消息是,目前傅瑾已离开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皮欧梅利实验室怀疑其论文数据有问题,正在验证其结果是否能被重复,现在还未查实有问题。

    如果说傅瑾的博士学位造假还算是“常规造假”的话,陆骏的“移花接木”冒用数人履历和论文的行为,就被很多声音认为“闻所未闻、匪夷所思”。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对此玩笑似地在博客中感叹:“谁说中国人缺乏创造性?”

    相继曝光的造假事件,暴露出国内在人才引进上存在的严重问题。

    三人经历凑成一人,大胆造假“羞煞了中国人”

    7月20日,方舟子在微博上对傅瑾履历中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他说:“我未能找到傅瑾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找不到她在哥大期间发过第一作者论文,仅此基本可判定她没有博士学位。”

    傅瑾2004年被引进厦大,担任讲座教授。从2009年9月起,被聘全职教授,同时成为福建的“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该计划全省每年仅几十人入选。

    方舟子断定,傅瑾是利用中美学位制度上的差异造的假:“美国医学院毕业生都是医学博士,可以去做博士后。所以中国医学院毕业生即使是学士也在美国自称医学博士去做博士后。据同期在哥大医学院留学的人说,傅瑾就属于这种中国‘医学博士’后。”

    随后,方舟子辗转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学位查询机构的信息,该机构称找不到傅瑾获得过哥大学位或曾经在该校入学的记录。

    《厦门日报》7月26日报道称,25日,厦大经调查确认,傅瑾应聘时提供的博士文凭“完全是假的”。这份伪造的“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上显示,傅瑾在199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学位”,上面甚至还有哥伦比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导师和系主任的签名。

    厦大同时表示,将解除和傅瑾的工作合同,做辞退处理。

    7月27日,方舟子又在微博上称,有网友发现陆骏列的7篇高档次论文,全部是冒用耶鲁大学助理教授卢俊的成果。

    资料显示,陆骏2011年11月被引进北京化工大学,并很快成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方舟子将两人的资料检索出来比对后认为,两个人的学历、工作经历、长相都不一样,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在调查中,方舟子还有许多“有趣”的发现:陆骏不仅论文冒用别人的,博士学位也是冒用同名同姓者的。因为陆骏自称是1999年北京工业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应用科学学士,2004年在多伦多大学获得生物工程博士学位。

    多伦多大学2004年的确有一个叫“Jun Lu”的人获得博士学位,但他是1999年在该校获得的硕士学位,与陆骏所说的不符。而且,多伦大学的“Jun Lu”父母是台湾人。

    同时,陆骏在简历中称自己在2008年6月至2011年7月间在美国默克公司担任研发科学家,方舟子调查后发现,默克公司确有一个“Jun Lu”,但是另外一个人。他断言,陆骏应是把三个不同“Jun Lu”的博士、工作经历和论文凑成自己的,“太有创意了”。

    7月27日下午3点多,方舟子发完微博后,又给负责“千人计划”的中央组织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打电话通报情况,当天下午5点22分,“千人计划”官方网站上贴出了取消陆骏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资格的告示。

    7月28日下午,北京化工大学也在学校网站上发出《北京化工大学关于给予陆骏行政纪律处分的决定》的公告,称:“经调查核实,陆骏在求职应聘及申请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人选的过程中,盗用他人(姓名拼音字母相同)学术文章,伪造经历,属于严重学术不端行为。陆骏本人已承认上述造假事实。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决定给予陆骏开除处分,解除聘用合同”。

    在两起造假事件中,还有一些内情被披露出来。饶毅就在博客中称,有国外来信说,陆骏还曾通过用英文名字的电子邮件向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要过推荐信,这位得主并非其导师、也不是卢俊的导师,而是卢俊导师的同事。陆骏假扮卢俊要诺贝尔奖得主给推荐信。“这种做法羞煞了中国人”。

    暴露引进人才的审核漏洞

    这两起学术造假事件被曝光后,也引发了众多的质疑声,其中最大的质疑是,造假为何能大行其道?“这么多造假者,当初审批的那一关是怎么通过的?”

    据《厦门日报》报道,厦门大学的解释是,傅瑾在2004年应聘厦大讲座教授时,提供了假的博士文凭,但是没有被鉴别出来。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海外应聘者的文凭都必须经过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公证。但是,厦大医学院当时认为,这只是每年一个月的讲座教授,并不是全职教授,因此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来审核。2008年,傅瑾应聘厦大全职教授,因傅瑾已经和厦大合作了4年,学校没有对她提供的证书等再做进一步的严格审核。校方承认在审核工作中存在失误。

    北京化工大学则未公布问题原因。7月29日,记者多次拨打该校宣传部的办公电话,无人接听。

    对于两人的造假,方舟子认为,这暴露了国内在聘用海外人才上存在着把关不严的漏洞,“低级的骗术都可以糊弄过去,其实这些事件有些学术界常识就应该起疑才对”。

    他以陆骏为例,陆骏凭出示的论文发表记录,可以去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当教授,即使回国也可以在国内生物研究最强的大学当教授,“怎么可能去北京化工大学,不管北京化工大学在其他领域的声望如何,它毕竟不是国内生物研究的重镇,为什么决定聘用陆骏的专家、评委不觉得蹊跷?”

    学术界对此也议论纷纷。厦门大学中文系教师杨玲有在国外求学的经历,她在自己的博客中表示:“国外博士求职时,都会在个人简历上,写下自己的导师和认识的几位知名教授作为推荐人,并提供他们的详细联络方式。只要雇主和这些人联系一下,基本情况就一清二楚。现在国内和海外联络非常方便,各高校人事处只要准备一个通用的表格,发给推荐人,让他们填好返还就可以了。这种例行公事,国外学者都不会拒绝的。而且他们是学界有头有脸的人物,不可能与求职者合伙作假”。

    杨玲写道,这种验证方法,远比让“海龟”博士交个上千元,让教育部学位认证中心认证学历更经济、更保险。“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着障碍,那就是人事处不具备核查推荐人资格的能力。所以,还是得让各个院系的聘委会切实负起责任。”

    饶毅教授则表示,一般招聘要求应聘者给学术报告介绍其研究工作,招聘单位如果自己有多个懂行教授、或请外单位懂行教授提问、一对一交流讨论,“李鬼”不太容易能过关。

    饶毅说,陆俊出事的学校化工方向强,生命科学非其强项。引进陆骏的学院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副院长非长于生命科学,而是偏技术。“‘李鬼’如果有特长,我猜想是技术,但他偷‘李逵’的生命科学方面的文章,正好这一部分可能受害学院判断力不很强,就可能给蒙了,碰到‘好看’的履历,可能饥不择食,没有请专家发表意见”。

    “这个骗子被开了,下个骗子还会来,因为啥惩罚也没有”

    两起造假事件被曝光后,两校目前所作出的处理,都是予以开除。很多声音认为,这些学术欺诈行为,出了问题就辞退了事,造假成本太低。

    在国内科研学者聚集的“科学网”上就有很多相关评论。有人表示:“这个骗子被开了,下个骗子还会来,因为啥惩罚也没有。”还有人说:“造假成本低是此类事件不断涌现的根源。对于造假者要追究刑事责任,对于纵容、隐瞒事实者一律加大打击力度。杜绝此类事件,必须让造假者及有关人员付出代价。”另有人认为:造假者“在职期间骗到的学术经费和个人收入这部分要没收和追回”。

    记者发现,傅瑾作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聘期为三年,每年奖金为人民币10万元。“闽江学者计划”同时规定,“有关高校必须为聘任的特聘教授提供配套的科研经费,自然科学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200万元,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记者了解到,傅瑾在厦大就有分配的住房。

    记者发现,“青年千人计划”奖励方式是:“中央财政给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每人50万元的生活补助、3年100万~300万元的科研经费补助”。

    目前,厦大和北京化工大学都未公布对两人获得的上述奖励作出何种处置。

    记者注意,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闫希军曾建议加强学术诚信的法制化管理,他认为,应当尽快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纳入立法体系。通过立法,明确学术行为人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使学术诚信的要求能够标准化和可操作。通过立法,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举报机制,形成完善的外部监督。与此同时,加强执法监督,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特别是对以虚假课题或项目等形式骗取扶持资金,甚至以虚假成果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建议设立独立的‘学术欺诈罪’,予以严厉处罚。”

    方舟子说,对于骗取学术经费,在法律上作出处理的早有案例。2005年,一个名叫刘志刚的自考生冒充北大博士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当成高级人才引进,获得4万元安家费、一套住房,事发后被以诈骗罪判刑3年零6个月。

    方舟子因此质疑这两起事件的处理结果:“对获益这么小的底层人才处罚这么严厉,为何对靠诈骗获益大得多的海外人才反而不追求其刑事责任?”

    对造假者是否应更重视其学术水平

    傅瑾博士学位造假事件被认定后,还有一种声音认为,看人才,应更重视其能力而非学位和学历。

    据报道,厦门大学在公开回应中表示,傅瑾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在厦大共指导了十位研究生;以她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了6篇论文,其中影响因子最高是4.337;以她为主持人,获得了6项科研课题,其中包括一项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前期项目;她还获得了四项国家专利,其中三项是第一申请人,一项是第二申请人。傅瑾由此获得了不少“同情分”,有人甚至认为对她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

    沈阳大学教授喻海良在傅瑾事件发生后了解了下她的履历,结果发现,“她在Nature, Nature Medicine 及Nature系列子刊物上发表7篇,以第1作者在Nature发表1篇,以第2作者在Nature系列刊物上发表为4篇。个人感觉,就这个记录的话,即使是现在的研究热点领域,生命科学,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也因此,个人感觉,她的水平应该还是可以获得一个博士学位的。就这样一个情况,我就又想一个老问题,到底是能力重要还是文凭重要?”

    他撰文质疑:“能够在Nature及其子刊发表7篇,难道真的不如一个博士学位?”

    他的这种看法也遇到了反驳的声音,有人表示,“做假是诚信问题,这是不能容忍的,是一票否决的问题”。还有声音认为:“就事论事,我们承认她的能力配得上一个教授的职称;但是,学历造假是诚信问题,关乎职业道德。我想一个教授不光要有合格的科研能力,也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所以即使学校不辞退她,她自己也应该辞职。”

    方舟子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傅瑾那些所谓Nature论文有的是发在Nature子刊上的,和Nature不是一回事,而且这是她在美国的工作,是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的,并没有独立做研究的能力,发表的论文不管质量如何,都应首先算是其导师的功劳。“既然连学位都敢造假,说明这个人的学术诚信存在严重问题,其论文的真实性也要打个问号。每次出现这种伪造文凭的事件,总有人说能力比文凭重要,其实这里涉及的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诚信的问题。对不诚信行为如此宽容,也是导致造假泛滥的原因”。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嵇少丞曾深度关注蒙特利尔大学医学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王志国论文被撤事件,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匈牙利总统因论文抄袭被取消博士头衔,同时丢掉总统宝座,与之相比,国内对待学术欺诈的容忍度太高了,处理方式令人寒心。

    喻海良随后也修正了自己的看法,因为他发现,傅瑾不仅学位造假,而且根本就没有全职在国内工作,其在后面申请的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是一种赤裸裸的欺骗行为。喻海良因此转而呼吁,“这件事不应该就这么结束了”。

    他表示:“不只是厦门大学辞退傅瑾而已,厦门大学应该自己承担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这几年的待遇”。



一次快速学术打假纪录——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陆骏冒用论文事件

29 07 2012年

昨天下午2点半,我一上网就收到一大堆电子邮件、微博私信向我反映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陆骏冒用耶鲁大学遗传学助理教授卢俊的论文。这件事最早是有人在国外“未名空间”BBS网站上捅出来。陆骏知道后把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上的简历中的论文列表给删了,但是在北京化工大学网站的其他简历中还能找到。陆骏在其简历中共列出七篇论文:

Nature 2005, 435:834-82
Nature 2005, 434:338-45
Nat Genet, 2007,39:673-7
Dev Cell, 2008, 14:843-53
PNAS, 2007, 104:19971-6
PNAS, 2008, 105:15535-40
PNAS, 2010, 107:14229-34

对生物学界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些都是生物学领域高档次期刊的论文,如此集中在一名国内大学教授身上是很罕见的,令人难以置信。我把这些论文一一查出来核对,可知论文作者中的Jun Lu现在在耶鲁大学当助理教授。两个人的学历、工作经历、长相都不一样,不可能是同一个人。所以很容易确定是北京化工大学陆骏利用姓名拼音相同之便,盗用了耶鲁大学卢俊的论文。我们以前也发现过类似的情况。例如2006年我发现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盗用我的同班同学刘宏的一篇论文(因为两人在论文中的署名都可简写为Liu H.),后来刘辉被清华大学悄悄开除。但是冒用这么多的论文,而且都是高质量的论文的,还是第一次遇见。而且陆骏能入选“青年千人计划”,显然靠的是这些盗用论文,性质就更加严重了,应该即时制止。

所以我在核实后,在下午3点16分发了一条微博公布了此事。为确保这起严重造假事件能及时引起管理部门的注意减少国家损失,我又给负责千人计划的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打了个电话反映情况。他们非常重视,马上调查,查出结果后又立即找部长批示,在5点22分就在千人计划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取消陆骏“青年千人计划”的告示。

中组部处理速度那么快,北京化工大学也不敢怠慢了,在晚上9点39分在网站上发了一则声明,开始调查陆骏。学校要走程序,到今天下午4点37分公布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经调查核实,陆骏在求职应聘及申请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人选的过程中,盗用他人(姓名拼音字母相同)学术文章,伪造经历,属于严重学术不端行为。陆骏本人已承认上述造假事实。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经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教职工行政纪律处分委员会讨论,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给予陆骏开除处分,解除聘用合同。”

中组部、北京化工大学处理速度这么快,前所未有,我也有点意外。与其他高校对学术不端的举报能拖就拖,迟迟不予调查、处理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当然,如果没有中组部快速取消陆骏青年千人计划的资格,北京化工大学也未必能如此快速地做出反应。所以在中国能否处理学术不端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政府主管部门是否作为。

这个事件也再次暴露了国内在聘用海外人才方面存在着把关不严的漏洞,低级的骗术都可以糊弄过去。其实这件事有些学界常识就应该起疑才对。以陆骏出示的论文发表记录,他可以去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当教授(被他冒用的卢俊就去了耶鲁),即使回国也可在国内生物研究最强的大学当教授,怎么可能去北京化工大学?不管北京化工大学在其他领域的声望如何,它毕竟不是国内生物研究的重镇。为什么决定聘用陆骏的专家、评委不觉得蹊跷?

像厦门大学傅瑾使用假文凭、北京化工大学陆骏冒用别人论文获得高待遇、国家资助的,应该是涉嫌犯罪了,是否应该追究其刑事责任?2005年一个名叫刘志刚的自考生冒充北大博士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当成高级人才引进,获得4万元安家费、一套住房,事发后被以诈骗罪判刑3年零6个月。对获益这么小的底层人员处罚严厉,为何对靠诈骗获益大得多的海外人才反而不追究其刑事责任?这是不是现代版的“刑不上大夫”?

2012.7.28

和讯博客首发



再说厦门大学医学院“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傅瑾冒充美国大学助理教授

26 07 2012年

根据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找不到其博士论文,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授权的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找不到其在哥伦比亚大学入学或获得学位的记录,已可认定厦门大学医学院“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傅瑾冒充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但是傅瑾冒充的头衔还不止这一个。傅瑾简历中的另一个亮点还值得进一步探究。在一份简历中,她如此说:

2006-2009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系助教授

在另一份简历中她是这么说的:

2006-2009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系助理教授, 药物研究中心课题组长

这里的助教授、助理教授都是对Assistant Professor的翻译,即美国大学教授三个等级中最低的一级。但是在加州大学Irvine分校药学系的网页上(http://www.pharmacology.uci.edu/index.asp?p=117),傅瑾的头衔却不是助理教授,而是项目科学家(Project Scientist)。加州大学是公立大学,其员工的工资都是公开可查的,在http://www.sacbee.com/statepay/ 可查到傅瑾在2007~2010年间领取的工资情况:

2010 Jin Fu    PROJECT -FISCAL YEAR    UC Irvine    $76,899.93
2009 Jin Fu    PROJECT -FISCAL YEAR    UC Irvine    $76,900.05
2008 Jin Fu    PROJECT -FISCAL YEAR    UC Irvine    $74,250.06
2007 Jin Fu    PROJECT -FISCAL YEAR    UC IRVINE    $67,347.00

第三栏的Project指的就是其头衔是项目科学家。如果是助理教授,其工资表情况应该是这样的(以该系的一名助理教授为例):

Naoto Hoshi    ASSISTANT PROFESSOR-HCOMP    UC Irvine    $83,706.96

可知在傅瑾自称是该系助理教授期间,她的真实头衔是项目科学家,并以此头衔获取工资。那么项目科学家是什么样的头衔,是否能等同于助理教授呢?这里有一份加州大学项目科学家性质的描述:http://www.ucdmc.ucdavis.edu/academicpersonnel/docs/recruitment/Sample position description-Project Scientist.doc

从中可知,项目科学家没有教学责任(不能当研究生导师),要在教授(包括助理教授)的指导下工作,一般不能担任课题负责人(PI)。而助理教授和其他教授一样可当博士生导师,有自己的实验室,是课题负责人。可见二者是很不一样的。项目科学家并不具有独立性,上面还有导师在指导(傅瑾的导师是Daniele Piomelli教授),其实就是在某个实验室做博士后做久了以后给的一个头衔。傅瑾的简历称她在成为“助理教授”之前:

2001-2003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系副研究员
2003-2006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系研究员

所谓“副研究员”“研究员”其实都是博士后。“副研究员”应该是Research Associate,“研究员”我就不知道对应的是什么了,也许是傅瑾自己想出来的。傅瑾是从2005年开始当项目科学家的,在那之前的头衔是“副专家”(Associate Specialist)。

傅瑾为什么要谎称自己是“助理教授”呢?这就涉及到“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的资格问题。“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要求应聘者“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国外应聘者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根据傅瑾的简历二者都符合,而实际上她既无博士学位,也不是助理教授,是靠造假来获得“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头衔和待遇的。

傅瑾声称她在2009年9月1日起回国当了厦门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根据《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聘任办法》,特聘教授必须“保证聘期内每年在厦门大学工作9个月以上”。但我们从加州大学工资表可以看出,在2009和2010年傅瑾都还在加州大学全职工作,领全职工资。2011、2012年工资表还没公布,不知她是否还在领加州大学的工资,加州大学网站至今列其为全职员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有一年多的时间,傅瑾一边在厦门大学担任要求全职的特聘教授,一面在加州大学全职工作。这也是一种欺诈。

面对指控,厦门大学的做法是从其网站上删去了傅瑾的简历。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非常可笑。如果他们确信傅瑾的简历没有问题,何必心虚地删掉简历?如果他们确信傅瑾的博士学位、助理教授职称有假,岂能只是简单地一删了之?“闽江学者”是公立项目,厦门大学是公立学校,公众有权知道他们招聘的人是否有假。

2012.7.24.

和讯博客首发



厦门大学医学院的“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傅瑾冒充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

22 07 2012年

    一个曾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过的网友向我反映说,厦门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部的“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傅瑾在简历里声称“199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药理学专业”,而其实她在哥大时是以福建医大毕业的本科MD的身份去做博士后的,并没有在那里获得博士学位。

    我查了一下厦门大学医学院网站上傅瑾的简历,是这么写的:

1984-1989本科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199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药理学专业
2001-2003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系副研究员
2003-2006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系研究员
2006-2009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系助教授
2009-至今,厦门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部教授

    说她是哥伦比亚大学药理学专业的博士。但在厦门大学药学院师资介绍中,傅瑾的简历却是:

1984年9月-1989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
1994年9月-1999年 10 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理&生物物理,博士
1999-2000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与遗传发展学院博士后
2000-2001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系博士后
2001-2003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系副研究员
2003-2006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系研究员
2006-2009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系助理教授, 药物研究中心课题组长
2009-至今  厦门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授

    又成了哥伦比亚大学生理&生物物理的博士。一个人怎么可能连自己获得博士学位的专业都搞不清楚呢?于是我很想知道她究竟有没有写过博士学位论文。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都会存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里,输入作者名字即可从该馆的图书目录中查到,例如我输入我一个在1997年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同学的名字,就查到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但是输入“傅瑾”却找不到她的学位论文。美国正规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通常还会送到Proquest存档。我在Proquest搜索“傅瑾”,同样找不到她的论文。

    在获得博士学位前后,还要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写成论文,作为第一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但是我没能检索到傅瑾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曾经发表过第一作者的论文,只有次要作者(第二、第三作者)的论文。她的第一作者论文是在加州大学Irvine分校工作期间发表的。能查到她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发表过次要作者的论文,也排除了她使用别的名字做博士研究的可能性。

    没有博士学位论文,没有把读博期间的研究工作写成第一作者论文发表,这都说明她没有获得过博士学位,也说明那位网友说她在哥大没有读博士是有道理的。美国医学院毕业生都是医学博士,可以去做博士后。所以中国医学院毕业生即使是学士也在美国自称医学博士去做博士后。傅瑾应该就属于这种情况,她在哥大做的是这类“博士后”。我写信向哥大校方询问,得到回信说关于哥大学位的确认事宜都已交给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受理。那个机构是收费服务的商业机构,办起来麻烦,我没有去办。一个网友去办了,得到的答复是找不到傅瑾获得过哥伦比亚大学学位或曾经在该校入学的记录。现有的证据已可确认傅瑾的博士学位是假的,接下来应该由她出示博士文凭来反驳,当然她也可以学“天才”来一句“一个人的学位是无法自证的”。

另外,傅瑾在其简历中说自己曾经担任美国加州大学的“副研究员”“研究员”“助教授”,其实那些都是博士后的头衔。她回国前在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的Daniele Piomelli实验室工作,并没有独立,官方头衔是“项目科学家”(Project Scientist)。

和讯博客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