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开除造假教授之后

5 04 2006年

    清华大学校务会议近日以“在申请清华大学职位、职务以及在个人网页中
提供的个人履历、学术成果的材料存在严重不实”为由解除与清华大学医学院
院长助理、教授刘辉的聘用合同。这是中国名牌大学教授首次因造假而被开除,
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媒体不小的轰动,甚至还成了一条国际新闻。

    从社会舆论看,多是赞扬清华大学校方做得好的,但是也有一些人觉得仅
仅因为刘辉盗用了一篇别人的论文就将其处以“极刑”,好像太严厉了。其实
虽然刘辉的履历最先被爆出有假是因为盗用了与他的名字相近的一名作者的论
文,这件事因为很有趣而被媒体做为重点渲染,但是刘辉的履历问题绝不限于
此,他罗列的其他论文也有假,他声称在国外期间获得的博士学位、担任的职
务和获得的奖项,也都有假。比如纽约大学医学院的发言人已经证实,刘辉在
1997-2004年间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在该医学院工作。

    可见刘辉的个人履历中存在着多处重大的造假,他靠弄虚作假申请到了重
要职务,事发后将其开除,是很恰当的处理办法,一点也没有过重。事实上还
是轻了。靠严重造假的履历获得重要职务,这已经有诈骗犯罪的嫌疑,应该由
司法机关介入追究其法律责任了。去年媒体曾经报道,有个叫刘志刚的高中文
化程度的人冒充北京大学的博士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任职,事情败露后被
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和赔偿经济损失。莫非冒充国
内名牌大学到不知名的大学任职是犯罪,而冒充国外学历到国内名牌大学任职
反而不犯法?

    要发现刘辉的造假行为其实并不难,只要做一点检索、查证工作就能发
现。所以很多人都有这么个疑问,为何当初清华大学聘用他时,连最基本的查
证工作都没有做,而完全相信了刘辉的自述?为什么要靠校外人士来发现其中
有假?应该由谁来承担这个失职的责任?

    不过这个问题看来注定无解。这也不是清华大学首次爆出教师履历造假。
在刘辉之前我们已经揭露过几起,但是造假者并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其中有一
位反而被从副教授提升为教授。我想刘辉一定觉得很冤屈,为什么都在同一个
学校,都是履历造假,就他一个人受到了处理?这一次的刘辉事件,据我的了
解,校方一开始也并不愿意做出处理的,是在老师们的压力下才被迫做出了开
除的决定。在做出决定之后也没有主动向外部公布,十几天后才被泄露出去。

    中国的大学对学术造假的认识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误区,以为一旦有教师被
发现造假,就会严重损害学校的名誉,所以就要千方百计地掩盖事情的真相,
不愿做出调查、处理,甚至包庇、维护造假者。对此我们已司空见惯。

    再好的大学也难免会有害群之马。不久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不也发现有教
授造假吗?所以,关键在于当有教授被指控造假之后,校方是如何去面对的。
对造假不闻不问,乃至纵容、包庇,才是在真正损害学校的名声。敢于直面造
假行为,进行认真的调查和严肃的处理,反而会使坏事变成好事,让人对该大
学的学风更有信心。清华大学严肃处理刘辉,本来是一个为清华大学赢得声誉
的大好机会,但是清华大学校方却不仅不主动让外界知道,反而在消息外泄之
后还尽量想息事宁人。可见清华大学在这一事情的认识也存在误区。

    所以,清华大学能够开除造假教授,固然创下了一个值得赞扬的先例,但
是仍有诸多还不能令人满意之处。这个事件是个很特殊的例外,我们切不可对
它做过多的解读,甚至误把它当成了打击学术腐败的里程碑。要遏制学术腐败,
不是靠某个事件的震撼、某个人或某个机构的努力就能做到的,需要的是社会
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要让中国学术界拥有一个比较干净的环境,路还长着
呢。

2006.4.1.

(北京科技报2006.4.5.,发表时有删改)

(XYS2006040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关于四川大学BBS生物版上的一则谣言

5 04 2006年

    今天见到有人在新浪blog上转了四川大学BBS生物版上一个署名greenworm的
人发的帖子,文中称:

“近10天来发生的事件使我对这个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除了为魏老师遭受中伤
感到不公之余,觉得对个人成长是个很好的事情,这些学校的教科书里面没有交
给大家。当然,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新语丝看看,上面的内容是方舟子在控
制,我们的去信从来没有发过,虽然只是学术的,即使这样,大家还是可以从其
内容和发贴结构帮您了解方舟子,了解新语丝,了解这个社会。当然,新语丝存
在仍有必要,其坏为可以中伤人,其好为可以震慑造假者。”

    到现在为止我总共收到魏于全院士寄来的4封来信,当天或隔天就登出。自4
月3日我登出《再答魏于全院士的答复》之后,未再收到魏院士的来信。此外,
再也没有收到任何来自四川大学的来信、来稿,所谓“我们的去信从来没有发
过”,是个谣言。对于从学术的角度为魏院士辩护的来稿,我收到后也都登出。
新语丝上面登出过为魏院士辩护的文章,经查,这些文章一登出,有人就迫不及
待地转到四川大学BBS,连新语丝的标记都没有去掉。自己控制舆论惯了,就以
小人之心做被迫害状,甚至连blog上的评论舆论也想控制,三班倒不停地在那里
反复、大量地张贴同一内容的谩骂帖子,制造“90%的人支持魏老师的舆论”,
而对新语丝的舆论控制不了,就只好靠造谣中伤了。

(XYS2006040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再说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

4 04 2006年

【按:此文原题《神奇的肿瘤抑制剂“魏氏佐剂”》,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有误。
PNAS论文中的图3未列出肿瘤生长的时间(比较奇怪),所以不能与魏院士的论文
做比较。原先提到的1周时间当指肿瘤接种的时间点。论文正文提到时间时未用介
词,又未标出肿瘤生长时间,所以误读。我已将有关段落删除,对此非常抱歉。但
是对魏院士错用文献的批评仍然成立。】

    这一篇本来应该是《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的后续,因为打岔
去答复魏院士的答复,所以拖了一下。

    在文章中罗列一大堆专业文献,可以显得自己很专业,以吓唬住外行,反正他
们是不会去核对这些文献的,即使去查了也看不懂,而内行呢,却未必有时间、有
心思去核对。而其实那些吓人的文献可能和要说明的观点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是
相互冲突的。“白字秀才”、“直言了”之流就是网上文献唬人派的代表人物。

    魏于全院士对罗列文献也有特殊的偏好。他用什么方法测量肿瘤直径,明明是
个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他却绕了一大圈,列了四篇文献让我自己去看,而这
四篇文献所用的方法又不一致,搞得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明白他究竟用的哪种方法。
但魏院士对文献的巧妙使用还不限于此,还有更具独创性的。下面我就举一个例子。

    司教授认为魏院士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上的论文是一篇十分拙劣的假科学
论文的一个主要理由,是该论文中对照组肿瘤的生长速度慢得令人难以置信,长了
20天才只有300 mm^3,而按其他人的结果,应该有4000-6000 mm^3,差了十几倍,
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做过这个实验:

【根据他们对对照组动物肿瘤生长的描述,可以肯定,他们所使用的小鼠的黑色素瘤
细胞株B16,或C57小鼠是绝对不合格的。凡是做过此类动物实验的人都会知道,B16
黑色素瘤细胞接种到C57皮下后,20天左右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都会长至
4000mm^3-6000mm^3以上,并引起小鼠死亡。……根据以上所举的几个问题,我不愿
意相信,魏于全院士不懂得进行肿瘤免疫研究的最基本的实验规矩,我只能怀疑,作者
是否真正进行过这一组实验,或者说,这是一篇胡乱拼凑的论文.】

    魏院士对此解释说(见2003年致《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的信):

  【⑨关于肿瘤生长速度。本研究的肿瘤体积比司老师提到的本杂志2002年,第
9期所载的张波等的论文中的肿瘤体积相对要小。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我们
接种的细胞数量为每只鼠5×10^4而张的论文中为每只鼠1×10^6个细胞用于抗肿瘤
血管生成治疗。我们用的细胞数量为张的二十分之一。其二,我们的治疗组是佐
剂+异种抗原,故对照组是只有佐剂。本文中使用的完全福氏佐剂含有结核杆菌。
已知结核杆菌或佐剂有增强或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并抑制肿瘤的生长
(Ravindranath, MH., Int J Cancer. 1998; 75:117-24; Turcotte,R.,Rev
Can Biol. 1977; 36 :253-63; Yoo, YC., Arch Pharm Res. 2002; 25: 522-7;
Nadler, R., Clin Exp Immunol. 2003: 131: 206-16)。这几方面的原因可能
是本文对照组的肿瘤体积较小的原因。实际上,类似本文肿瘤大小也见其他学者
的报道 (Xiang, R., et al. PNAS, 2000; 97: 5492-5497)。】

    简单地说,魏院士认为他们的对照组肿瘤体积相对较小的原因有两条:一、他们
接种的肿瘤细胞数量较少,是别人所用的二十分之一;二、他们的对照组用了佐剂,
而已知佐剂能抑制肿瘤的生长。魏院士并称其他学者的论文中也报道过和他们的实验
一样的肿瘤生长速度,举了《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篇稍早一点发表的论文
为证。

    这些理由看上去有根有据,特别是别人也得出和他一样的结果这一点,更是有力。
专业的人士在看了这番辩解之后,也很少有人想过要去查查这篇论文,因为专业人
士一般都是相信别人引用的论文无误的。也只有像我这样“吃饱了饭没事干”的人才
会想到去把这篇论文调出来看看。

    这篇论文有一张图(图4)显示B16黑色素瘤的生长曲线,其对照组看上去的确和魏
院士论文的对照组很相似,在接种20天后也只长到不到300 mm^3。魏院士应该指的就
是这张图。但是这张图能够用以支持魏院士的说法吗?不能。魏院士的实验用的是C57
野生型小鼠,而PNAS论文这张图的实验材料是免疫缺陷(SCID)的突变小鼠,用外源
CD8+T细胞重建了小鼠的免疫系统。所以实验材料完全不同,根本就不能用来做对比。

    最后顺便说一下,司教授对魏院士这篇论文从实验的层面提出了7点批评,在我看
来前6点都是成立,最后一点(无关紧要的一点)是由于魏院士论文表述不清引起的误
解:【7.图3所示的自然杀伤活性与文内的结果描述严重不符,按文内描述,实验组CTL
较对照组分别增高34.0,24.1和13.9%,而图3所示远远超过这一数字,实际上是增长了数
倍之多,这说明作者缺乏起码的算术训练……】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后来细看了图3,
才发现“分别增高34.0,24.1和13.9%”云云不是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例,而是指在
对照组已有百分比的基础上的叠加(例如从10%到44.0%,他称为增高34%)。魏院士
的算术训练还是可以的,但是语文训练需要加强。

2006.4.4.

(XYS200604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再答魏于全院士的答复

3 04 2006年

    魏院士新寄来的答复要比前面的答复好得多,对我提出的问题基本上都做出
了回应。答复的全文附后,先把后面的几条提上来评论一下,再评论关键的一条。
最后的这一条我认为这是魏院士答复中的一个重大漏洞,即使是外行也不难看出
魏院士难以自圆其说。

【关于“在可比较的时间内(接种后9~24 d)”的说法,在医学上,给人或者动
物注射疫苗,常常也叫“接种”,在本文中,这里提到的“接种”是指给小鼠注
射疫苗,也即治疗的意思,而不是接种肿瘤细胞。的确本文在这一点上语言上没
有表达清楚,同意您的意见,接种这里应该改为治疗。】

    的确,给人或者动物注射疫苗常常也叫“接种”,但是在魏院士的这篇论文
中的其他地方,提到“接种”都指肿瘤接种,比如图1的说明就也有“在可比较
时间内(接种后12~30 d)”的说法,那里的“接种”明显指肿瘤接种。但既然魏
院士对这一点已承认不妥、应该改正,我们也没有必要再纠缠。

【至于您提到的其他一些问题,如:“对照组小鼠肿瘤迅速长大,第24 天时平均
肿瘤体积> 500 mm^3 ;实验组肿瘤缓慢生长, 第50天时平均肿瘤体积< 500 mm^3
(图2) , 50 %小鼠肿瘤生长受到抑制。”,这里解释一下,本文中50%的意思是
指有50%小鼠的肿瘤体积小于500立方毫米,视为肿瘤生长抑制。当然,也存在
着在语言表达欠准确的问题。】

    从图上看,实验组的肿瘤体积都小于500 mm^3,也就是说该图只体现了实验
组(10只小鼠)中肿瘤受抑制的那5只小鼠的数据,另5只小鼠的数据被排除了。
只在图中体现阳性结果,去掉阴性结果,这算不算修饰数据?而且,“第50天时
平均肿瘤体积< 500 mm^3”,这指的是实验组的全部小鼠,还是仅指实验组中肿
瘤受抑制的那一半小鼠?如果指的是后者,那么这句话就应该挪到“50 %小鼠肿
瘤生长受到抑制”的后面。如果指的是前者,我实在看不出是怎么算出来的。

【肿瘤的大小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可以表示为直径,也可以表示为体积,至于怎样
具体测量肿瘤直径,我列了一些参考文献,对其方法有很详细的描述,供大家参
考(Cancer Research 59, 5202-5208 (1999); Cancer Research 61,
1948-1956 (2001); Cancer Research 60, 1326-1331, (2000);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6, 701-708( 2000))。】

    对他是如何测量和处理肿瘤直径的数据的问题,我不知道为何魏院士吞吞吐
吐不愿直接回答(本来一句话就可说明),却要我自己去看参考文献。我看了魏
院士列出的这四篇文献,前面两篇说是测量了肿瘤的垂直直径,没有说怎么处理
数据,后面两篇说是测量了3处正交直径,然后取平均值。魏院士的意思是他也
是这么处理数据的?我问这个问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这篇Nature Medicine
文的图2肿瘤生长曲线与魏院士后面的另两篇论文(PNAS和Gene Therapy)中的
相同肿瘤的生长曲线做个比较。后两篇论文中魏院士改用了体积来表示肿瘤的大
小,曲线相似,甚至不同肿瘤的生长曲线都相似。Nature Medicine的这篇论文
用的是直径表示肿瘤大小的。把直径换算成体积后(没有原始数据,当然只能是
估算),会发现在Nature Medicine这篇论文中,对照组的肿瘤生长速度要比后
两篇论文快上大约一倍,而实验材料、条件是一模一样的。不同的肿瘤在同一篇
论文中出现了相似的生长曲线,而相同的肿瘤在相同的条件下在不同的论文中却
出现了差异很大的生长曲线,我觉得这是很奇怪的。如果是按2000年2月提出的
RECIST标准取长径,还可以解释为何算出的体积偏大,但是按魏院士的说法,又
不是。不知魏院士能否提供Nature Medicine的原始数据让我们比较准确地换算
一下?

    好了,现在来看那个关键的问题了。

【关于您提到的中华肿瘤杂志的图2中“在治疗后该图的实验组从第2个点(第3
天?)开始就与对照组出现预期的差异”。这一现象,实际上在我们的论文投稿
之前,我核对学生的原始数据时就已经发现这一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真正机理
还不清楚。由于中华肿瘤杂志论文中,我们使用的免疫治疗方案与我们其他论文
的方案是不一样的,请参考我们在中华肿瘤杂志一文的方法学中所述的内容,用
了完全福氏佐剂为佐剂。治疗组是佐剂+异种抗原,故对照组是只有佐剂或只有
异种抗原或生理盐水治疗组等。您知道,完全福氏佐剂含有结核杆菌,已知结核
杆菌或佐剂有增强或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并抑制肿瘤的生长(Ravindranath,
MH., Int J Cancer. 1998; 75:117-24; Turcotte,R.,Rev Can Biol. 1977;
36 :253-63; Yoo, YC., Arch Pharm Res. 2002; 25: 522-7; Nadler, R.,
Clin Exp Immunol. 2003: 131: 206-16)。这样我们的治疗组含有两种异种成
分,即异种细胞抗原与结核杆菌(也是一种异种成分),这样两种异种成分在注
射给小鼠后,可能在特异免疫反应出现之前,也激活了一定程度的非特异免疫反
应,产生了抗肿瘤效应。有报道异种成分进入体内可以激活强烈的非特异免疫如
巨噬细胞、gamma/delta T细胞,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见Yi, S.,
et al.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3; 170: 2750-2758;  Rossini, A.,
et al. Physiological Reviews, 1999; 79: 99-129; Fox, A., et al.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1; 166: 2133-2140 等)。因此,本文中出现的这
一现象(“在治疗后该图的实验组从第2个点(第3天?)开始就与对照组出现预
期的差异”),在特异免疫出现之前是否这些非特异免疫也产生了较早期抗肿瘤
免疫反应,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简单地说,魏院士认为治疗组(实验组)的曲线之所以一开始就与对照组出
现预期的差异(肿瘤的生长受到抑制),主要是由于在实验中注射了佐剂,该佐
剂含有结核杆菌,已知结核杆菌能抑制肿瘤的生长。这个解释非常的奇怪。为什
么呢?因为在这个实验中,论文写明了对照组只有一个,而不是魏院士在答复中
说的三个(“对照组是只有佐剂或只有异种抗原或生理盐水治疗组”),看来魏
院士本人对自己的论文也不熟悉,而这个对照组同样是注射了佐剂的,论文中写
得清清楚楚:“对照组除细胞抗原悬液改为生理盐水外,其余同实验组。”那么,
为什么佐剂在治疗组中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在对照组中就不能呢?请问魏院士
这该如何解释?是不是又是印刷错误呢?

    这个答复其实是魏院士在2003年答复司教授的疑问时,已经用到的,当时他
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关于在其论文中为何对照组的肿瘤生长速度显得比较缓慢
的问题。

【⑨关于肿瘤生长速度。本研究的肿瘤体积比司老师提到的本杂志2002年,第9
期所载的张波等的论文中的肿瘤体积相对要小。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我们接
种的细胞数量为每只鼠5×10^4而张的论文中为每只鼠1×10^6个细胞用于抗肿瘤
血管生成治疗。我们用的细胞数量为张的二十分之一。其二,我们的治疗组是佐
剂+异种抗原,故对照组是只有佐剂。本文中使用的完全福氏佐剂含有结核杆菌。
已知结核杆菌或佐剂有增强或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并抑制肿瘤的生长
(Ravindranath, MH., Int J Cancer. 1998; 75:117-24; Turcotte,R.,Rev
Can Biol. 1977; 36 :253-63; Yoo, YC., Arch Pharm Res. 2002; 25: 522-7;
Nadler, R., Clin Exp Immunol. 2003: 131: 206-16)。这几方面的原因可能
是本文对照组的肿瘤体积较小的原因。实际上,类似本文肿瘤大小也见其他学者
的报道 (Xiang, R., et al. PNAS, 2000; 97: 5492-5497)。】

    在这个答复中,魏院士是用佐剂来解释对照组的肿瘤为何生长得比别人的缓
慢的,现在又反过来用佐剂来解释为何治疗组的肿瘤生长得比对照组的缓慢,这
真是个万能的佐剂!

附:
魏于全再答方舟子先生

方舟子先生:

今送来一文,对4月1日“方舟子《答魏于全院士答复》”中提到的有关问题进一
步说明,请您全文载在您的新语丝网上。关于中华肿瘤杂志的图2的问题,我在3
月31日给您的答复中,已经对肿瘤生长曲线的起始点作了说明,图2曲线是真实
的。现就其他几个问题补充回答如下:

关于您提到的中华肿瘤杂志的图2中“在治疗后该图的实验组从第2个点(第3
天?)开始就与对照组出现预期的差异”。这一现象,实际上在我们的论文投稿
之前,我核对学生的原始数据时就已经发现这一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真正机理
还不清楚。由于中华肿瘤杂志论文中,我们使用的免疫治疗方案与我们其他论文
的方案是不一样的,请参考我们在中华肿瘤杂志一文的方法学中所述的内容,用
了完全福氏佐剂为佐剂。治疗组是佐剂+异种抗原,故对照组是只有佐剂或只有
异种抗原或生理盐水治疗组等。您知道,完全福氏佐剂含有结核杆菌,已知结核
杆菌或佐剂有增强或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并抑制肿瘤的生长(Ravindranath,
MH., Int J Cancer. 1998; 75:117-24; Turcotte,R.,Rev Can Biol. 1977;
36 :253-63; Yoo, YC., Arch Pharm Res. 2002; 25: 522-7; Nadler, R.,
Clin Exp Immunol. 2003: 131: 206-16)。这样我们的治疗组含有两种异种成
分,即异种细胞抗原与结核杆菌(也是一种异种成分),这样两种异种成分在注
射给小鼠后,可能在特异免疫反应出现之前,也激活了一定程度的非特异免疫反
应,产生了抗肿瘤效应。有报道异种成分进入体内可以激活强烈的非特异免疫如
巨噬细胞、gamma/delta T细胞,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见Yi, S.,
et al.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3; 170: 2750-2758;  Rossini, A.,
et al. Physiological Reviews, 1999; 79: 99-129; Fox, A., et al.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1; 166: 2133-2140 等)。因此,本文中出现的这
一现象(“在治疗后该图的实验组从第2个点(第3天?)开始就与对照组出现预
期的差异”),在特异免疫出现之前是否这些非特异免疫也产生了较早期抗肿瘤
免疫反应,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于“在可比较的时间内(接种后9~24 d)”的说法,在医学上,给人或者动物
注射疫苗,常常也叫“接种”,在本文中,这里提到的“接种”是指给小鼠注射
疫苗,也即治疗的意思,而不是接种肿瘤细胞。的确本文在这一点上语言上没有
表达清楚,同意您的意见,接种这里应该改为治疗。

至于您提到的其他一些问题,如:“对照组小鼠肿瘤迅速长大,第24 天时平均肿
瘤体积> 500 mm^3 ;实验组肿瘤缓慢生长, 第50天时平均肿瘤体积< 500 mm^3
(图2) , 50 %小鼠肿瘤生长受到抑制。”,这里解释一下,本文中50%的意思是
指有50%小鼠的肿瘤体积小于500立方毫米,视为肿瘤生长抑制。当然,也存在
着在语言表达欠准确的问题。

肿瘤的大小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可以表示为直径,也可以表示为体积,至于怎样具
体测量肿瘤直径,我列了一些参考文献,对其方法有很详细的描述,供大家参考
(Cancer Research 59, 5202-5208 (1999); Cancer Research 61, 1948-1956
(2001); Cancer Research 60, 1326-1331, (2000);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6, 701-708( 2000))。

今天早上,看了司履生先生答我的一文中,关于肿瘤直径和体积的关系,司履生
先生仍然没有搞清楚直径和体积的关系,约10立方毫米的肿瘤,其直径应约为
2.7毫米,而不是司先生说的“1毫米多,不到2毫米”。

魏于全
2006-4-3

(XYS2006040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答魏于全院士的答复

1 04 2006年

  我在《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一文中,针对魏于全院士在
《中华肿瘤杂志》论文中的一张图提了三个问题。现收到魏院士的来信,回答了
其中的一个问题:

  【您认为图2是编造的,是因为您用了带有排版或印刷错误的肿瘤体积计算
公式,用您计算出的错误结果来解释我们的图2,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专业人士
不会用这个带有排版或印刷错误的公式来计算肿瘤体积,他们可以判断图2的真
实性,如您用正确的公式计算,也同样可以得出与我们相同的结果。具体解释如
下:
  图2就像我在2003年回答司先生的第4个问题中提到的,确为疫苗治疗后肿瘤
生长曲线,时间是指治疗后的时间,图2标题已经注明了这一点。是因为您用了
带有排版或印刷错误的肿瘤体积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故得出直径3毫米时其肿
瘤体积为50立方毫米的错误结论。而我们在图2的结果是用正确的国际上通用的
公式来计算的(肿瘤体积(立方毫米)=1/2×a×b×b, 详见Cancer Research
63:7232-7240,2003等)。约3毫米直径的肿瘤其体积约为13立方毫米。我们在
中华肿瘤杂志论文中的方法中提到的是肿瘤直径约3毫米开始治疗,图2中显示的
起点的肿瘤体积约为9立方毫米,其平均直径约为2.7毫米(专业内的人都知道,
实际上如此小的肿瘤很难精确测定其大小,并且也没有必要对如此小的肿瘤进行
高精度测量,肿瘤在3毫米直径与2.7毫米直径是难以作出统计学上的差异)。所
以我们作出的曲线是正确的,而不是如您所说“起点的肿瘤体积为0 或接近0”,
您可以用excel软件输入前面我们提及的数据进行处理,并使用类似的坐标体系
及标记符号,也会得到同样的图示效果,所以不存在您说的图2为编造的问题。】

  这似乎是在讥讽我不是什么“专业人士”,不知道计算肿瘤的正确公式。不
过我早就知道计算肿瘤体积的正确公式(其实是通用的近似公式),即使不知道,
司履生教授也已在公开信中指出了魏院士论文中的计算公式是错误的,并给出了
正确的公式。但是魏院士在答复司教授的质疑时,并没有说那是个“排版或印刷
错误”,我也很难想像在2001年中国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还是让别人打字、
排版而不是由自己提供电子版本,而且排版完了还没有让作者校对清样,以至会
有“排版或印刷错误”。所以我当然以为魏院士论文中的数据是用文中所写的错
误公式处理的,并在文中特地强调是“按文中的计算公式”。现在魏院士用“排
版或印刷错误”回答了“起点”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回答另外的两个问题:

  正文部分对该图的说明中有“在可比较的时间内(接种后9~24 d)”的说法,
那么这个“接种”是不是也是个“印刷错误”,应该改为“治疗”?

  该图的实验组从第2个点(第3天?)开始就与对照组出现预期的差异,第3个
点(第6天?)的差异进一步扩大,这是否说明疫苗治疗是立杆见影的,而不需要
连魏院士也承认的“初次免疫反应约需一周”?或者,对实验组小鼠接种的肿瘤
数量本来就少于对照组?或者,这也是个“印刷错误”?在魏院士的其他论文中,
在这一点就处理得比较好,在治疗后的几天内,实验组的肿瘤大小和对照组都没
有区别。

  但是魏院士没有回答这两个问题,却提醒我不要把Nature Medicine中的图2
和《中华肿瘤杂志》的图2“混为一起”,而这本是我在文中提醒他的啊,他为
什么反过来要提醒我?

  魏院士论文中的问题当然远不止我已提出的这三点。即使是《中华肿瘤杂志》
论文的这张图,也还有别的疑问。论文正文对这张图有如下说明:“对照组小鼠
肿瘤迅速长大,第24 天时平均肿瘤体积> 500 mm^3 ;实验组肿瘤缓慢生长,第50
天时平均肿瘤体积< 500 mm^3 (图2) , 50 %小鼠肿瘤生长受到抑制。”那么,
另50%小鼠肿瘤生长未受到抑制的数据是否体现在这张图上?在这张图上,第50
天对应点的误差棒的最大变量为500mm^3,这是属于受到抑制的还是未受到抑制
的?既然这时候已经没有对照组可做对比(24天时对照组已全部被处死),如何
判断有没有受到抑制?

  对Nature Medicine中的图2,我也有个问题。在这张图中,魏院士采用肿瘤
直径来表示肿瘤的大小。如司教授在公开信中说的:“在魏文中,肿瘤的大小均
用直径表示。我不知道作者是如何测量肿瘤的。因为当肿瘤细胞接种至小鼠皮下
后,长出的肿瘤决不会是球形的,只能是扁圆形的和不规则形的,所以一般都测
量两个径线,使用前述的公式进行计算,难道魏院士所用的瘤细胞株或小鼠就是
和普通的大不一样,所接种的肿瘤都会长出球形。”魏院士曾经答复说,用肿瘤
直径表示肿瘤大小是可以的,别人也这么做,并举了别人的两篇论文为例。但是
魏院士并没有正面答复他是如何测量的问题。在我读过的魏院士以后的论文中,
他也不再用肿瘤直径来表示肿瘤大小,而全都改用肿瘤体积来表示了。我的问题
就是,魏院士在这篇论文中,究竟是如何测量肿瘤的?肿瘤的形状不是球形,直
径有长有短,魏院士采用的究竟是长径还是短径?可千万别是对对照组用长径,
对实验组就用短径。

  魏院士在答复中向我提了三点建议:

  【通过这个事件,我建议方先生在处理很专业的问题时,第一,多听听专业
内的专家的意见;第二,在没有与当事人核实有关细节之前,不要急于在网上公
布“某人论文有假,某某编造了数据”等结论性语言,这样不利于真正的学术探
讨和学术打假。在处理与我有关的这个事件中,包括司先生及有些读者没有仔细
阅读我的论文和我的2003年答司先生的信,就急于在网上发布了不少错误的评论,
例如,把我对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回答的信件内容当成我对Nature medicine 编
辑部的回答,造成了不少的误解。我一人应付不了那么多各种网上的评述,明知
道许多评述是一种误解,加上我打字也很慢,不可能一一答复来澄清事实,并且
对我日常工作是很大的干扰。第三,我仍然认为科学家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也是解
决学术争论及对一些科学问题认识上的误解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大家也可以理
解,为什么我愿与司先生面对面的交流。如司先生愿意,我愿再次去西安,进行
当面交流,澄清学术上的误解,推动相关专业领域内的科学进步。】

  这还是在暗示我不够专业。有的人的学术成果一受到质疑,就以“专业”搪
塞,这也是常有的事。不过这一招并不能用于这一事件。魏院士的论文用到了生
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这些方面,我还是算得上专业的,在其中某些方面,
比如在免疫印迹的制作技术方面,我可能比魏院士还要“专业”。即使我一闲散
人员不够专业,司教授总够专业了吧?虽然现在魏院士的一批支持者持续不断地
在网上谩骂司教授如何如何不学无术,也是无济于事的。在新语丝网站上从理论
和技术方面质疑魏院士论文的网友,哪一位不是生物医学的专业人士?我登出的
还只是我收到的来稿、来信的一部分,还有不少专业人士这几天读了魏院士的论
文之后也都来向我反映其中的确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甚至在魏院士的论文刚发表
时,就已读过并认定有问题了。在这里我翻译一封我才收到的英文来信:

  “做为一名在肿瘤免疫学领域已树立了学术地位的研究者,我有充分的资格
来评价魏于全博士的某些工作。我清楚地记得,在魏博士的《自然·医学》论文
刚刚发表的时候,我的许多同事就已在一次论文讨论会(journal club)中对这
篇论文做了坦率的讨论,并得出结论说,它的数据是不可信的,没有人会认真对
待它。进一步引起我的注意并更加怀疑他的品质的是他发表在《基因疗法》上的
另一篇论文(A gene therapy for cancer based on the angiogenesis
inhibitor, vasostatin”,Gene Therapy 2002 9, 1207 1213.)。当时我本人
正在从事类似的项目……(按:略去可能泄露身份的部分)在看了这篇论文之后,
我的同事和我立即得出结论说,它的数据好得不像是真的。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他
的数据是伪造的,无法被重复出来的。(以下还有对该论文的具体评述,略)”

  当然,再专业的人士也有可能出错,也会有自己的无知之处,没有关系,辩
论就是了,科学的问题,总是越辩越清楚的。魏院士还建议“与当事人核实有关
细节”,但是,一则我看不出有这么做的必要,我做事情更愿意都公开地摆出来,
二则司教授不是已经和“当事人”多次接触过了吗,结果又如何呢?魏院士所举
的那条“错误的评论”(“把我对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回答的信件内容当成我对
Nature medicine 编辑部的回答,造成了不少的误解。”)恰恰是与我们没有任
何关系的,而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网人“白字秀才”写的,从未在新语丝上登过。
所以,魏院士以“白字秀才”的所为来批评我们,向我提建议,是很不恰当的。

    诚然,魏院士不可能答复网上的所有质疑,但是对那些比较严肃、专业的质
疑,还是至少应该综合起来给个答复的。但是,魏院士对新语丝上这些比较严肃、
专业的质疑基本上不放在眼里,从未给个答复(除了答复过司教授和我),为何
却独独对“白字秀才”的弱智质疑情有独钟,两次给了答复?魏院士抱怨没有时
间答复这些网上质疑,却愿意再去和司教授见面交流,难道那不更花时间?现在
早就不是魏院士和司教授两个人之间的事了,即使他能说服了司教授改变观点,
也不能堵住众人的嘴。

  魏院士倾向于靠面对面的交流解决争端,我认为是比较奇怪。当面的交流固
然有时候会有助于同行之间的相互了解(所以还要开学术会议),但是科学方面
的争论历来都是靠打笔墨官司来解决的。公开发表的论文就应该承受公开的质疑。
靠面对面的交流,一则成本太高(如果世界各国都有人对魏院士的工作有异议,
他还得满世界跑不成?),二则口语的表达不如文字的表述严密,三则当面许多
比较严厉的批评可能就不好意思提出来,特别是对中国人更是如此,四则两个人
私下交流时发生的事,外人是难以知道真相的。所以,如果有人要来跟我面对面
交流解决争端,我是从来退避三舍的,万一没谈拢,我可不愿意有人说他跑来请
我不要批评他,是好心好意怕我本人出丑,或者暗示说我曾当面向他勒索一百万
元。

  附:
  魏于全对方舟子《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一文的答复

  方舟子先生:

  首先声明,中华肿瘤杂志文章中的图2肿瘤生长曲线是正确的,不存在您说
的“造假”问题。您认为图2是编造的,是因为您用了带有排版或印刷错误的肿
瘤体积计算公式,用您计算出的错误结果来解释我们的图2,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专业人士不会用这个带有排版或印刷错误的公式来计算肿瘤体积,他们可以判断
图2的真实性,如您用正确的公式计算,也同样可以得出与我们相同的结果。具
体解释如下:

  图2就像我在2003年回答司先生的第4个问题中提到的,确为疫苗治疗后肿瘤
生长曲线,时间是指治疗后的时间,图2标题已经注明了这一点。是因为您用了
带有排版或印刷错误的肿瘤体积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故得出直径3毫米时其肿
瘤体积为50立方毫米的错误结论。而我们在图2的结果是用正确的国际上通用的
公式来计算的(肿瘤体积(立方毫米)=1/2×a×b×b, 详见Cancer Research
63:7232-7240,2003等)。约3毫米直径的肿瘤其体积约为13立方毫米。我们在
中华肿瘤杂志论文中的方法中提到的是肿瘤直径约3毫米开始治疗,图2中显示的
起点的肿瘤体积约为9立方毫米,其平均直径约为2.7毫米(专业内的人都知道,
实际上如此小的肿瘤很难精确测定其大小,并且也没有必要对如此小的肿瘤进行
高精度测量,肿瘤在3毫米直径与2.7毫米直径是难以作出统计学上的差异)。所
以我们作出的曲线是正确的,而不是如您所说“起点的肿瘤体积为0 或接近0”,
您可以用excel软件输入前面我们提及的数据进行处理,并使用类似的坐标体系
及标记符号,也会得到同样的图示效果,所以不存在您说的图2为编造的问题。

  另外nature medicine中的图2,与中华肿瘤杂志的图2时间的表述是不一样
的,nature medicine中的图2时间是指接种肿瘤后的天数(Days after tumor
injection),这个图示中间已经清楚地说明了。请不要把两者混为一起。

  通过这个事件,我建议方先生在处理很专业的问题时,第一,多听听专业内
的专家的意见;第二,在没有与当事人核实有关细节之前,不要急于在网上公布
“某人论文有假,某某编造了数据”等结论性语言,这样不利于真正的学术探讨
和学术打假。在处理与我有关的这个事件中,包括司先生及有些读者没有仔细阅
读我的论文和我的2003年答司先生的信,就急于在网上发布了不少错误的评论,
例如,把我对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回答的信件内容当成我对Nature medicine 编
辑部的回答,造成了不少的误解。我一人应付不了那么多各种网上的评述,明知
道许多评述是一种误解,加上我打字也很慢,不可能一一答复来澄清事实,并且
对我日常工作是很大的干扰。第三,我仍然认为科学家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也是解
决学术争论及对一些科学问题认识上的误解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大家也可以理
解,为什么我愿与司先生面对面的交流。如司先生愿意,我愿再次去西安,进行
当面交流,澄清学术上的误解,推动相关专业领域内的科学进步。

  至于方先生来信中说到 “这两封信所回答的问题与司教授的公开信所提出
的问题并不等同”。广大读者可以知道,我2003年的两封信已经圆满回答了司教
授的2003年的提问,司先生2003年信件中的内容,实际上也是这次公开信的最主
要内容。至于此次公开信中提出的一些新问题,我仔细看了一下,还是由于司先
生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有很多误解,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司先生没有仔细阅读我
们的论文及当前国际上相关研究的进展,另一部分原因是对我们的实验过程和细
节还是不太了解造成的。如有必要,我愿意继续与司先生面对面继续交流,消除
他的误解。

  至于您提到的2003年司先生发送给中华肿瘤编辑部的质疑信件,编辑部转给
我一份原件的复印件,但能不能给您或者发表在网上,则需要司先生和杂志编辑
部的同意。

  魏于全

  2006年3月31日

(XYS2006040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

31 03 2006年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在2004年6月(我前面说是2003年,刚查了来函记录,
有误)接到司履生教授的来信之前,我和司教授及魏于全院士都素不相识。现
在有一批魏院士的支持者在网上散布说司教授利用我与魏院士的个人恩怨进行
打击报复云云,乃是造谣。还有人不知出自什么心态,把质疑魏院士的化名者
都当成是我,比如一向在网上谩骂我的“白字秀才”(即“宋非”)这回也来
凑热闹,以其在学术上一贯的无知无畏对魏院士的答复提出了根本站不住脚的
质疑,有人竟然怀疑“白字秀才”就是我,魏院士似乎也相信了,寄给我他对
“白字秀才”的答复,抬头称呼乃是“转方舟子先生及白秀才”,也太搞笑了。

    闲话少说。当初接到司教授的信件后,我仔细看了魏院士的几篇论文,就
认为里面有假。我并不是完全赞同司教授列举的所有理由,实际上其中有的涉
及到我并不熟悉的领域,无法判断,有的明显是看错了(例如所用的瘤细胞株)。
但是在我能够判断的方面,我认为论文有假的指控是成立的,所以我敢在司教
授的公开信前面加上一个支持司教授的指控的按语。有的魏院士的支持者说,
连Nature Medicine这种顶尖杂志的审稿人都不怀疑,你比他们还能啊?这纯
属胡搅蛮缠。审稿人都是抱着相信作者的心态,一般不会轻易怀疑论文有假,
何况有的论文实际上是由博士生代审的,因为名义上的审稿人可能太忙而转给
了其博士生代劳,其审稿质量也就未必很高。但是一旦对论文的真假产生了怀
疑,就不难发现造假的蛛丝马迹。

    针对司履生教授《就魏于全院士发表假论文问题致中国科学院的公开信》
一文,魏于全院士寄来他在2003年分别回复《中华肿瘤杂志》和Nature Medicine
编辑部的两封信,认为他以前的这两封信已回答了司教授的质疑。实际上,
这两封信所回答的问题与司教授的公开信所提出的问题并不等同,并非是对司
教授公开信的全面回应。而且从魏院士的回答,引发了新的问题,而其中有的
问题,即使没有生物医学的专业知识的人也不难明白。我在这里先提出一条,
请魏院士给出答复。那些已被这几天众多专业人士极具专业性的、互相冲突的
讨论搞得一头雾水的外行人士,请耐心往下看。

    魏院士在2003年的两封信,一封是中文,是答复《中华肿瘤杂志》的;一
封是英文,是答复Nature Medicine的。中文的信件回答了司教授对魏院士等人
登在《中华肿瘤杂志》上的论文《异种黑色素细胞疫苗诱导小鼠恶性黑色素瘤
免疫反应》的质疑,其中有一条回答是这样的:

  【④关于图2肿瘤生长曲线提供的资料,不是司老师提到的“在肿瘤细胞接种
后第6~7天以后”, 而是在异种细胞疫苗治疗后的6~7天以后,我们在图2的说明
中明确记载了是异种疫苗治疗后的时间而不是肿瘤细胞接种的时间。故本研究
出现抗肿瘤效应也是与司老师提到的初次免疫反应约需一周相吻合的。】

    从魏院士的这个回答,我们可以知道:魏院士是同意司教授质疑所依据的
原理的,即“初次免疫反应约需一周”,只是他认为司教授把图2的说明理解错
了,即把“异种细胞疫苗治疗后的6~7天”理解成了“在肿瘤细胞接种后第6~7天
以后”,所以魏认为,司教授所依据的原理虽然正确,质疑却不成立。

    查司教授的公开信,并没有对该论文的图2肿瘤生长曲线提出质疑。因为司
教授未留给《中华肿瘤杂志》信件的底稿,我不知道原问题是怎么问的。不过,
在公开信中司教授质疑了Nature Medicine论文中的图2肿瘤生长曲线,理由相同
(第4点)。我核对了Nature Medicine论文,司教授在公开信中对此的理解是准
确的,天数是从肿瘤接种后开始算的。所以魏院士的这个回答并不能移用于答复
司教授公开信中的类似问题。

http://static14.photo.sina.com.cn/orignal/47406879c98a1a267c03d
    再查魏院士的这篇中文论文,图2的标题为“异种疫苗治疗后肿瘤生长曲线”。
该图没有说明,时间轴只标天数而未做其他注释,但正文部分有“在可比较的时
间内(接种后9~24 d)”的说法,与图核对,对照组只记录到24天,故可知时间
轴表示的是肿瘤接种后的天数,不知魏院士所说的“我们在图2的说明中明确记
载了是异种疫苗治疗后的时间而不是肿瘤细胞接种的时间”从何而来?也许魏院
士该承认自己在论文中写错了或至少没有表述清楚才对。

    即便我们接受魏院士在信中的解释,该图时间轴的第1天表示的是疫苗治疗
后的第1天而不是肿瘤接种后的第1天,那么就有了一个更大的问题。从图的竖轴
可知,该图起点的肿瘤体积为0(或接近0,和另一张图“图1 异种疫苗免
疫后肿瘤生长曲线”的起点一样),这又与实验方法中说的“当小鼠皮下扪及肿
瘤结节(直径约3mm)时”才开始进行疫苗治疗的说法相矛盾,因为当肿瘤直径约
3mm时,按文中的计算公式,肿瘤体积约为50mm^3,其位置可在图中清楚地显示
出来(等于该图中约5天时对照组的肿瘤体积),而不会接近0。请问魏院士对此
又如何解释?而且,不管是从哪一种情况开始算天数,该图的实验组数据曲线从
一开始就与对照组出现了所预期的偏离,这不是也很奇怪吗?难道实验组的肿瘤
生长一开始就比较缓慢?

    所以,要么司教授对此图的质疑是成立的,要么魏院士的论文难以自圆其说,
二者必据其一,二者都能说明这张图是编造的,都能说明魏院士的论文有假,不
管司教授的其他质疑是否都能成立。还能有别的解释吗?莫非用错了图?

    魏院士愿意公开回答别人的质疑,这种态度值得肯定。我希望魏院士能对我
的这条质疑也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而不要像贵校丘小庆教授那样,一开始还愿
意公开答复别人的疑问,在我指出他的论文至少有三处弄虚作假之后,就从此没
了音信,只听说他要去打名誉官司了。学术上的问题,难道法院能还你清白?科
学的是非真假是靠证据和逻辑来判别的,不是靠法官的裁决。

    鉴于魏院士的论文中至少有造假的嫌疑,为其论文提供科研基金的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技部应该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对其原始实验记录。希望魏
院士还保存着其原始实验记录,比如保存着其Nature Medicine论文的图7a和PNAS
论文的图3a的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的膜。我知道国内许多实验人员习惯对
胶图、膜图进行加工,没有条带或条带强度太浅就用铅笔或绘图软件给加上,有
的加工手段其实非常拙劣,显然是没有做过多少免疫印迹的人所为,能把同一块
胶上的不同蛋白带画成不同的倾斜走向,其实是很容易被觉察出来的。这种造假
行为虽然可以骗过不怀戒心的审稿人,但要想想,一旦有人怀疑,要求提供原始
数据,看你怎么弄出一模一样的胶出来。

2006.3.31

涉及的论文:
罗锋 魏于全 阚兵 杨莉 田玲 卢铀 彭枫 姜愚 刘继彦 赵霞 邹立群 
雷松 毛咏秋
异种黑色素细胞疫苗诱导小鼠抗恶性黑色素瘤免疫反应
中华肿瘤杂志2001 年3 月第23 卷第2 期

(XYS2006033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新浪工作人员中有四川大学的人?

29 03 2006年

【说明:新浪博克编辑向我解释说,删评论不由他们管,而是由新浪监控部门管。所以我把题目和内容改了一下,把“博克编辑”改成“工作人员”。他们认为删这些评论的做法是不对的,已经都恢复,并愿意向我道歉,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为什么会被删,原因还在查。】
我刚才看到有人贴了一些质疑魏于全的论文的评论,为何马上都被删掉?而且是一再被删?(后台也没有,所以不是暂存引起的故障)。如果连这种与政治无关也不
涉及谩骂的纯学术的评论新浪的工作人员都要滥用职权插手,那么我和新东方老罗一样关闭新浪博克的日子也不远了。如果我的这个帖子被删,我马上声明关闭新浪
博克。另外,我没有删过任何一个与魏于全事件有关的评论,不管是支持他还是反对他的。所以如果有谁的有关帖子被删,别来找我。

P.S.我在这里开博克是新浪邀请的,因为他们比其他门户网站的邀请早了一步,我也就暂时懒得再挪地方,虽然这里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但是我最痛恨暗中捣鬼的。 



就魏于全院士发表假论文问题致中国科学院的公开信

26 03 2006年
(方舟子按:司履生教授信中提到的给Nature Medicine的评述我在2003年已收到,后来根据司教授的意见,没有公布。我很高兴司教授现在愿意公布此事。我认为司教授对魏于全院士论文有假的指控是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应该认真调查此事,给公众一个交代。如果调查结果认定魏于全院士发表的Nature Medicine论文的确有假,不管他该负的责任有多大,鉴于魏于全能够在2003年当选院士是因为假成果,那么中国科学院至少应该免去其院士称号。)

作者附言:方先生,这件事一直憋了好久。几年前,我就想将此事揭发出去,但因受人阻挠,耽搁下来,一拖就是几年。眼看国内学术腐败,我怒火中烧,今日,只好借贵刊一角,将此文发表出去。我是一位老人,十分迂腐,让别人说,很不入流。像魏于全这种事情,在中国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了,多得像牛毛一样,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中国高校的教学科研也因此而严重受损。总之,希望我们都为此出一把力。

就魏于全院士发表假论文问题致中国科学院的公开信

  中国科学院

  向你们致意。

  这里我向你们并给魏于全教授在科研中间的弄虚作假和我发现后他的一些活动,希望你们根据有关要求进行处理。

  2003年,魏于全当选为院士,据说,主要是因为他在肿瘤生物治疗方面的突出成绩,他提出了将生物进化中的异种同源分子、异种免疫排斥及自身免疫反应用于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学说,并且得到了实验证实。四川大学的网页在介绍魏于全时有如下的描述:魏于全,主要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临床医疗实践,尤其致力于研究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新途径,将主动免疫治疗与抗肿瘤血管治疗研究领域相结合,为肿瘤疫苗及抗肿瘤血管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将生物进化中的异种同源基因与异种免疫排斥反应及自身免疫反应相结合,用于探讨肿瘤治疗,可以克服自身抗原的耐受性。此外,对淋巴细胞在肿瘤微环境内能杀伤自身癌细胞现象进行了观察。发现阻断HSP70表达,诱导癌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相对无作用。有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Nature Med……等多种世界著名杂志。魏于全提出的用异种组织作瘤苗治疗肿瘤在肿瘤研究的历史上并不新鲜。这本来就是一种十分幼稚的幻想。不过由魏于全进一步发展了,再次包装炒作,闹到吓人的程度而已。科学本来就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伪科学是经不起任何考验的,在事实面前总会露出它的伪装。

  做为支持魏于全的用异种疫苗治疗肿瘤理论的代表作有,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上的异种黑色素细胞疫苗诱导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免疫反应,和发表在nature medicine的immunotherapy of the tumors with xenogeneic endothelial cells as a vaccine.然而,凡是稍稍有一点实验肿瘤学常识的人,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这些文章是彻头彻尾编造出来的,反科学的谬论。

  异种黑色素细胞疫苗诱导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免疫反应一文,介绍了他们用猪的黑色素细胞做瘤苗对小鼠进行主动免疫预防和治疗小鼠的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结果。只要稍稍认真阅读一下,就不难发现,实验设计中的明显错误,实验结果的不真实性和实验结论的不可靠性。十分明显,这是一篇十分拙劣的假科学论文。

  这里仅举几个重要的例子,从实验设计的层面看,1,缺乏一组不用任何治疗的或进行摹拟治疗的空白对照;2.在实验中他们对仅有的两组动物也未能进行平行观察,对照组观察30天左右,实验组观察50天处死动物;3.在结果中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肿瘤大小的记录仅表述为<500mm3和>500mm3,并未有任何具体描述,即做出统计学结论(p<0.05);试问没有标准差和标准误等数据,如何能计算出p值。4.文中所使用的计算肿瘤体积的公式1×2axb^2是错误的。正确的公式应当是ab^2/2,如此一来,它们所说的500mm3的肿瘤实际上只有125mm^3,即他们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大了4倍,5.最不可信的,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破绽的是,他们的只用佐剂处理的对照动物在肿瘤接种后30天左右,才生长至500 mm^3,如果按正确的公式计算,他们的肿瘤体积只有125 mm^3,只有绿豆大小,这样大小的肿瘤是绝对不可能引起动物死亡的,那么作者为何不继续观察而要将动物处死呢。根据他们对对照组动物肿瘤生长的描述,可以肯定,他们所使用的小鼠的黑色素瘤细胞株B16,或C57小鼠是绝对不合格的。凡是做过此类动物实验的人都会知道,B16黑色素瘤细胞接种到C57皮下后,20天左右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都会长至4000mm^3-6000mm^3以上,并引起小鼠死亡。7.图3所示的自然杀伤活性与文内的结果描述严重不符,按文内描述,实验组CTL较对照组分别增高34.0,24.1和13.9%,而图3所示远远超过这一数字,实际上是增长了数倍之多,这说明作者缺乏起码的算术训练……,根据以上所举的几个问题,我不愿意相信,魏于全院士不懂得进行肿瘤免疫研究的最基本的实验规矩,我只能怀疑,作者是否真正进行过这一组实验,或者说,这是一篇胡乱拼凑的论文.从理论上讲,猪的黑色素细胞是异种细胞,它所含的所有蛋白对于小鼠来说,都是抗原,都会引起免疫反应,虽然现在还没有人能说出猪的黑色素细胞到底有多少蛋白,但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至少有几千种以上.那么真如作者所说其治疗原理是通过黑色素瘤交叉抗原或抗原决定族的特异反应,试问在几千种蛋白被注射入小鼠体内以后,何以小鼠的免疫系统只对如此微量的一种或几种抗原选择性的发生如此强大的反应。

  魏于全的另一篇论文‘immunotherapy of the tumors with xenogeneic endothelial cells as a vaccine’发表在nature medicine 2000, 6(10): 1160,这被认为是奠定魏做为院士的基石之作。的确,这一篇论文没有出现像上一篇论文那样的设计错误。从文字上看,这也的确是一篇结构十分严谨,英语水平修养很高的文章。但是,只要使用免疫学和病理学的基本原理认真思考一下,就不难看出其中的诸多破绽。这一论文同样是一篇虚假的编造出来的赝品。首先,请看作者所进行的免疫印迹结果。作者使用的是人内皮细胞对小鼠进行免疫,内皮细胞,和前一篇论文中的黑色素细胞一样,含有许许多多的蛋白,为什么小鼠仅对几种蛋白产生抗体,做出如此选择性的反应。按照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任何抗原经注射途径进入正常的有免疫能力的个体之后,机体的免疫系统都会对之反应。如前所述,内皮细胞起码有好几千种抗原,人的内皮细胞注射入小鼠以后小鼠不可能只对其中的几种或几十种产生反应。然而,魏于全却得出了与免疫学的这一基本原理完全不同的结果。对于这一结果,只能有两种可能,要么,免疫学的基本原理是错的,要么,魏的结果是假的。除此而外,决无第三种可能。其次,在论文中,作者介绍,他们使用了四种瘤细胞株,如Lewis肺癌,FM3A 乳癌等,四种肿瘤的生长曲线一模一样,几乎完全可以重叠在一起,都在20 天以后长至同样大小,这是不可思议的。由于参考资料受限,我只从文献中查到了Lewis肺癌,FM3A 纤维肉瘤的生长特性介绍,Lewis肺癌癌细胞的倍增时间是0.9-2.1天,接种后动物平均存活27天,FM3A纤维肉瘤,在皮下接种后,50%的动物可存活45天,最短存活21天,最长可存活120天。仅从这两个肿瘤来看,就知道它们的生长曲线是绝对不同的,尤其是接种FM3A纤维肉瘤的小鼠,存活时间的波动范围很大,这是肿瘤细胞本身的特性,怎么设想可能生长出与其它肿瘤同样的生长曲线呢。3.在魏文中,肿瘤的大小均用直径表示。我不知道作者是如何测量肿瘤的。因为当肿瘤细胞接种至小鼠皮下后,长出的肿瘤决不会是球形的,只能是扁圆形的和不规则形的,所以一般都测量两个径线,使用前述的公式进行计算,难道魏院士所用的瘤细胞株或小鼠就是和普通的大不一样,所接种的肿瘤都会长出球形。4.在魏文中,图2显示用内皮细胞做瘤苗对荷瘤小鼠对治疗作用,文内叙述,在肿瘤接种7天后开始注射瘤苗,连续4周,肿瘤生长延缓,以至消退.然而,从图2所显示的肿瘤生长曲线来看,在肿瘤接种后约14天即免疫后约7天肿瘤已经开始消退,.这怎么可能呢?谁都知道,机体对抗原的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即使是产生初发性免疫反应也需要最少一周的时间,而初发性反应的强度总是不足以清除外来的抗原,更何况对于肿瘤这一顽疾,那么作者的这一结果如何解释呢。5.图5作者显示用免疫组化技术对肿瘤组织中微血管数量的计数结果(5-e),图下明确标出,肿瘤接种后第14,21,28,35天的观察结果,在第14天时,实验组和其它组的血管计数没有区别,第21天血管才开始减少,28天以后才显著减少,这和图2的结果不是有明显的矛盾吗,既然作者认为肿瘤的消退是由于血管生成受到抑制的结果,那么图5中并未看到第14天左右的肿瘤组织中血管减少,而图2中显示在这一时间点的肿瘤生长已经延缓,这又如何解释呢。还是在图5中,图5-c是肾组织切片,其中的微血管不被抗内皮细胞的抗体标记,而在图5-e 中,用GEN-T细胞免疫的小鼠抗体既然和肿瘤组织中的血管反应,那么为什么又不与肾组织的血管内皮发生反应呢。在这里,魏既忘了,或根本就不知道上一世纪40年代Massuge用异种动物肾小球免疫血清建立肾炎模型的著名实验,也忘记了就在同一篇论文中他所认为的异种内皮细胞疫苗免疫预防和治疗肿瘤是通过被免疫动物体内产生了抗VEGFR2和 alphaV integrin抗体起作用的,而肾小球恰恰就组成性的表达这两种抗原,那么,免疫鼠的血清为什么不与肾小球微血管反应呢?6.作者根据他的western blotting 结果,认为至少有两种蛋白,即220KD的VEGFRII和的130KD alphaV integrin是引发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主要抗原蛋白,然而图7显示的蛋白条带中,130KD处最多只有一条很弱的条带,相反的30KD部位却有一条十分明显的条带。6.作者为了证明确实如他臆测的是alphaV integrin在起作用,合成了alphaV integrin细胞外区的几个相关肽段,并以之免疫动物,又得到了预想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以异种内皮细胞免疫小鼠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的假说,但是作者在这里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integrin是由两个亚单位组成的异二聚体,在其二聚体的结合界面上形成一个结合配体的构像依赖性表位,魏筛选的肽段并不在alphaV integrin的界面上,即使产生抗体也不会阻断其配体与之结合,又如何可能起到作用呢。当然,这一篇论文中还有太多的疑问,限于时间和篇幅,恕我不再一一列举。应该说,这后一篇论文比前一篇编造得更好一些,编谎编的更圆一些。不过,就像小孩在大人面前撒谎一样,越是想掩盖自己的谎言越会露出马脚一样,魏的文章也就恰好是这样一篇杰作。

  在他的《异种黑色素细胞疫苗诱导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免疫反应》的文章发表后不久,我先给中华肿瘤学杂志编辑部写了一篇很短的评论,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杂志社刊登。杂志社给我回信,认为我的做法很好,有利于学术发展,并说已经将我的信转给了魏,待魏答复后一并刊登。不久,我接到了魏的电话,声称他已给张友会教授打过电话,张说让我们私了。我当即指出,这是学术问题,又不是我们之间的个人问题,是不存在私了的。当我指出他的对照组肿瘤长到30天左右500mm^3时,他承认他的细胞株可能有问题,质量是不合格,他在实验中有错误,并说,因为论文是研究生写的,他没有很好把关,他要很好注意,今后汲取教训等等。后来,我打电话给杂志社,杂志社答复是,他们不知道张教授的意见,答应询问后告诉我。又过了几个月,杂志社来信告诉我,因为版面的问题,这样的稿件就不予刊登了(信件仍在保存)。

  至于他在nature medicine发表的那一篇论文,我是在北京开会评审他的基金申请书时看到的,我认为他的研究结果是不可信的,没法进行评审,必须落实后再说。基金委的冯雪莲只好同意我的意见,让我给他打电话查证。我在电话中指出存在的问题,问他的实验结果是否经过病理学家看过,他承认没有,我建议他多征求一下病理教研室的老师们的意见。我问他,肿瘤组织中的血管是怎么消失的,有没有看到血管闭塞的过程,他表示没有注意,我说一定要仔细一点,用异种组织或细胞免疫动物能治疗好肿瘤是不可思议的,异种组织和细胞那么多抗原小鼠怎么会只对几种或几十种抗原起反应呢。我还告诉他,肿瘤治疗是国内外的难点课题,如果如此简单,就像你说的那样,那还用花那么多的钱和人力去研究。他坚持说,的的确确是真正的实验结果,并说他们的实验最近取得了更大的进展,他们用牛的肝组织免疫治疗小鼠肝癌,用肺组织免疫治疗小鼠肺癌都已取得了成功。(后来我一直关注他在这一方面的报告,却始终没有见到)不过,在这一次的基金评审中,经过我们评审组的坚持,决议说,必须组织一个专家组对魏的工作包括实验记录进行认真的检查以后再决定是否给与资助,(当时,北医大的周爱儒教授也同意我的意见,但基金委的意见是要给他资助的,我们专家组坚决不同意,后来结果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后来,至2003年,我给nature medicine写了一篇评述性文章(附件),当编辑部接受我的短文以后,要他写回复文章时,他一连5周,每星期五从成都飞到西安,星期六到我的办公室恳求我一定不要发表这一文章。每一次都带有大量礼物。第一次,他说,这对他十分重要,关系到他的个人名誉。只要我将文章撤回,他愿意给我资助100万元的科研经费。我当然不会答应,并且告诉他,只要你的研究是真的,自然不会对你的名声有影响,用不着紧张。因为他给我带来很重的礼物,我坚决不收,他又不肯.而我又正好编了一本书,我就送他一本,做为回报.他从早上8点一直磨到12点。到了吃饭时间,他邀请我吃饭,我不肯。我自然得请他到我家吃饭。最后双方各走各的。临别时,他还再一次恳求。第二个星期六一大早他又来了,等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给我家打了电话,他又一次恳求我,重复了上一次的谈话内容。在我不答应以后,他就威胁我,说他的研究生看了我编的书,检索了我的所有论文,发现我的书和论文中也有不少错误,书中也有抄袭别人的,如果我要发表我的文章,他们也要写文章,把我搞臭。我告诉他,那本书我是主编,100多万字,我审查的不会那么细,我问他,抄袭的部分能占多少,占得了10%,20%,…,至于论文么,肯定有错,尤其是10年以前的,连我都不愿意读了,科学发展的太快了,不过,您要是指出来,我还是愿意接受的。谈了3-4个钟头,又是没有结果,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句话,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和好说的。这一次我特意送了他一包月饼以为回报。第3周,第4周又是一样,不过,从第4周起,他的夫人加了进来,不断地打电话给我,又是白天,又是晚上,又是说魏于全思想负担很重,已经到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程度,人一天天消瘦,他只怕有个三长两短,对她家影响太大。又是说,那么多的人文章有问题,你又为什么抓住他不放,又是恳求,又是威胁,说如果把他逼死了,她和我没有完。到了第5周,杂志社已经把清样寄来了,魏照样来找我,说的还是那些话,提的还是那些要求.我也谈到他的夫人打电话的事。一直到他走,这一次我还是没有答应他的要求。除了他亲自来以外,他还动员我的朋友,以至我认识的熟人(其中也有院士),对我进行劝说,要我放弃发表那一篇评说。第一次来他就带来杨光华教授的亲笔信,就在我要给nature medicine发E-mail,签署发表合同的时候,我校的一位主管科研的领导,通过我校的一位教授告诉我说,上头有人打招呼,让我不要发表那一篇论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迫于形势,向nature medicine写了信只是要求推迟发表,然而,编辑来信说,既然有这么多麻烦,他们就决定不予发表。于是,这一问题就不了了之。

  鉴于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规定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规定  第三条 坚持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文过饰非。坚持严肃、严格、严密的科学态度,反对学术上的浮躁浮夸作风。坚决抵制科技界的腐败和违规行为。从以上两篇论文来看,从我写了评述的文章以后,他的种种表现来看,魏于全是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要求格格不入的。我现在提出来,我想你们应当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司履生  西安交通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免疫病理研究室,2005.8.18.

(XYS2006032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答美国的“吴国盛”

25 03 2006年
  这里说的吴国盛,不是新语丝的读者所熟知的那位北大哲学系的反科学主义教授、邓正来的“108将”之一,而是在美国从事药物研究的一位中国留学生,武汉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从美国西北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在一家小药厂工作。

  此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以“化学键”为网名,写了几篇攻击我的文章,其中有两篇是他自己觉得比较得意的,到处张贴:一篇是指控我剽窃的,说我的《“反应停”悲喜剧》一文剽窃了coyotejoy登在新语丝上的文章《是邪还是正?——“反应停”(Thalidomide)的故事 》;另一篇的题目为《变态的方舟子》,光看题目,就知道那是什么样的货色。

  我做的本就是得罪无数人的事,网上攻击我的文章铺天盖地,无日无之,让我碰到了,觉得有必要就反击几句,觉得没有必要就一笑置之。当然对绝大多数这类攻击只能是一笑置之的,否则我别的事情都别想干了。想让我把有限的精力耗费在无限的口水战之中,大概正是这些人的用意。

  “化学键”的文章本来就属于被我一笑置之之列,他对自己的杰作如此被我轻蔑很不满意,给我发来一封电子邮件,给出他的文章的链接,要求我做出答复。这种怕我不知道他在骂我、主动邀请我批他的人,虽然不多,但也是有的。对这种来函,我一般是置之不理,有闲心的时候,也会回他一句,我不愿浪费时间去教训一个匿名的弱智,如果他能够提供其真实姓名和身份,我才会有兴趣公开答复。按我的规矩,对那些有种敢用真实姓名和身份骂我的人,我至少会公开回他一次,以表彰其勇猛。

  没想到“化学键”求骂心切,还真告诉了我他的真实姓名叫Guosheng Wu,和他的身份,而且也证实了并非假冒。这种勇气真让我感动,就按规矩回他一次。

  《变态的方舟子》一文,没有反驳的必要。变不变态,是相对的,固然一个变态者在正常人眼里是变态,而一个正常人在变态者眼里也会是变态。比如吴国盛说我变态的理由是“要是中国的学术真的是完全腐败了,可能最高兴的人中间少不了方舟子!要不,他不是失业了吗?”“说别人在抢你私人打假的饭碗和生存空间”“全职在自己的网站上丧心病狂地乱批天下”等等,而在我看来,如此无根无据以小人之心乱猜度别人大发诛心之论还言之凿凿的,才是真正的变态。如果我真想讨个说法,只有去打诽谤官司了,没有必要多言。

  至于说我剽窃,如果只是匿名说说,无人会当真,倒也罢了。现在既然指控者吴国盛亮出了真名实姓,那我也就来较一次真。

  吴国盛指控我剽窃的全部理由如下:

  “coyotejoy 的文章在先,有资料来源,发表于新语丝;方是新语丝的老板,其文在后,发表于国内的青年报。似乎方同学应该主动承认错误,至少他抄袭了其它文献的资料却没有任何提及。不过,也许他会辩解说他只是个编辑,从多数文章或者网站获得材料并且加工就不叫抄袭;但是那就说明方的科学精神并没有到家,美国很多科普类文章是常常列出资料来源的。”

  这段话说得颠三倒四,不过意思还是清楚的,归纳起来,理由有二:一、coyotejoy的文章在先,而我看过;二、coyotejoy的文章列有资料来源,而我的文章没有列。

  这也叫理由?要证明抄袭,首先要证明二者存在雷同。在此前提下,要弄清楚究竟是谁抄了谁,才需要看谁先发表的、资料来源如何。吴国盛跳过了是否雷同这个关键的前提,直接指控我抄袭,莫非他弱智到以为只要是涉及同一内容的文章,必然是互相抄袭的?

  coyotejoy是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其文章投给我,我读了以后觉得写得不错,便在新语丝上登出(XYS20040801)。但是我读过这篇文章,并不能证明我以后也写反应停这种药物时,就是抄了它。事实上,早在coyotejoy的文章之前,我就已经说过反应停的事。在《造谣是伪科学者的最后武器——评肉唐僧〈大豆里的阴谋——听方舟子的讲座〉》(XYS20040419)一文中,针对肉唐僧以“FDA批准反应停上市”为例怀疑FDA的权威性,我已如此驳斥过:“这是造谣。反应停(Thalidomide)当时并未在美国被批准上市,更未在美国大范围使用而造成畸胎。反应停事件于1962年发生于西欧,正是在这一事件的震撼下,美国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新药上市前必须经过FDA认证。”可见我并不需要通过coyotejoy的文章来了解反应停的历史,我后来写《“反应停”悲喜剧》(XYS20050409)其实正是从当时对肉唐僧的反驳的衍生。

    事实上,只要把我和coyotejoy的文章做个仔细对比,就可知其文章不是我的资料来源。我提及的一些事件在coyotejoy文章中都没有,对同一事件的细节描述也很不相同(当然也有一些是相同的,这也难免,毕竟是在介绍同一历史事实)。例如,对FDA如何拒绝反应停上市的叙述,coyotejoy文章写得非常简略,只有一小段,而我用三段的篇幅对其前因后果叙述得比较详细:

  coyotejoy文:

  当时刚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任职的弗兰西斯·克尔西(Frances Kelsey,MD,PhD) 博士负责审核这个申请,她对申请材料中的一些药理数据不满意,而且对申请报告中提到的该药物可能引发的神经炎副作用很警惕,她也从其它的一些报告中隐约听说了这个药物的不可靠。她坚持己见要求申请方提供更多的科学数据而不仅仅是病人们的见证。在与制药公司的相持和审批的延宕之中,“反应停”导致婴儿畸形的症状已经在欧洲和加拿大浮出海面,所以FDA当然马上拒绝了这个药物。

  拙文:

  当时刚到FDA任职的弗兰西斯·凯尔西负责审批该项申请。她注意到,“反应停”对人有非常好的催眠作用,但是在动物试验中,催眠效果却不明显,这是否意味着人和动物对这种药物有不同的药理反应呢?而有关该药的安全性评估几乎都来自于动物试验,是不是靠不住呢?  凯尔西并注意到,有医学报告说该药有引发神经炎的副作用,有些服用该药的患者会感到手指刺痛。她因此怀疑该药是否对孕妇也有副作用,是否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梅里尔公司答复说,他们已研究了该药对怀孕大鼠和孕妇的影响,未发现有问题。但是凯尔西坚持要有更多的研究数据,这引起了梅里尔公司的不满,对她横加指责和施加压力。  正当双方在扯皮时,澳大利亚产科医生威廉·麦克布里德在英国《柳叶刀》杂志上报告“反应停”能导致婴儿畸形。在麦克布里德接生的产妇中,有许多人产下的婴儿患有一种以前很罕见的畸形症状——海豹肢症,四肢发育不全,短得就像海豹的鳍足。而这些产妇都曾经服用过“反应停”。实际上,这时候在欧洲和加拿大已经发现了8000多名海豹肢症婴儿,麦克布里德第一个把他们和“反应停”联系起来。1961年11月起,“反应停”在世界各国陆续被强制撤回,梅里尔公司也撤回了申请。

  退一步说,即便我的文章是完全根据coyotejoy文章写成的(从上面比较就可知这是不可能的),就能说我是抄袭?同样不能。首先,两篇文章的主旨、写法完全不同。coyotejoy《是邪还是正?——“反应停”(Thalidomide)的故事》一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反应停的开发、滥用和重新利用的经过,属于知识介绍,而我的《“反应停”悲喜剧》(XYS20050409)其实是一篇科学随笔,主旨在于澄清一些人对反应停事件的误解和从中应该吸取的教训(特别是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其次,我在文中没有一处的语句是和coyotejoy雷同的。

  可见吴国盛指控我抄袭coyotejoy文章,完全是侮蔑。他还说我“抄袭了其它文献的资料却没有任何提及”,把我的写作说成“编辑”,同样是侮蔑。他显然完全不懂科普文章与学术论文的区别,以学术论文的标准来衡量科普文章。学术论文要求句句有出处,必须详细列出文献来源,但是科普文章、随笔却没有这样的要求。不仅是中国的科普文章、随笔如此,全世界的科普文章、随笔也都如此。在吴国盛看来,全世界的绝大部分科普文章、随笔都是“抄袭”!吴国盛说“美国很多科普类文章是常常列出资料来源的”,并不准确,其实美国的科普文章也习惯都不列出资料来源,在主流报纸上和科普刊物(例如《发现》)都是如此。有的科普刊物的文章(例如《科学美国人》)在文后会附上几篇文献,那也不是为了注明资料来源,而是做为推荐读物推荐给读者的。在报道最新的发现时有时会在文后标出原始论文,但是并不会一一标出文中的其他资料来源。有的人(例如coyotejoy)愿意在科普文章中列出资料来源,当然很好,但是这样的文章是只能登在比较专业的杂志或网站上的,如果拿到大众报刊上登出,其资料来源肯定要被编辑毫不留情地删掉。

  我花时间来写这么篇驳斥文章,并不仅仅是要剥下一个侮蔑我的人的“画皮”(借用一下现在正到处张贴的一篇攻击我的骂文的题目。那篇骂文的作者如果有吴国盛的勇气敢于亮出其真实姓名和身份,我答应同样关注他一下,省得他又吵又闹、寻死觅活地想吸引我的注意却做无用功),而且还想澄清一个在许多人中常见的误解。和学术论文不同,判断科普文章、随笔是否抄袭,不在于是否一一标注了文献,而在于文章的主旨、写法和语句是否雷同。要么过于宽松,把学术论文当随笔来写;要么过于严厉,连随笔也要当学术论文看待,这算得上中国学术界的一大怪现状。

  附:吴国盛的大作

  方舟子涉嫌抄袭科普文章   2005-09-14 18:48:10 

  [ 上一篇文章提及方舟子抄袭的嫌疑,下面是相关的两篇文章, coyotejoy 的文章在先,有资料来源,发表于新语丝;方是新语丝的老板,其文在后,发表于国内的青年报。似乎方同学应该主动承认错误,至少他抄袭了其它文献的资料却没有任何提及。不过,也许他会辩解说他只是个编辑,从多数文章或者网站获得材料并且加工就不叫抄袭; 但是那就说明方的科学精神并没有到家,美国很多科普类文章是常常列出资料来源的。]

  变态的方舟子   2006-03-21 16:41:35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我这么讲,毕竟他干了很多有积极意义的事情。

  但是那并不意味着就不能被批评。 

  问题是有人知错便改,有人明知无理却为之。

  这不是变态还是什么?

  我经常性地流览一些新语丝的文章。主要是想看看国内的学术到底是如何的腐败。目前的结论是,在理工科方面,至少是化学方面,很少问题严重的案例,最多是发生在几个从没有听过的学校(或者人)身上。而中国做化学研究的人何其多,光是中科院的研究所就有十多个,更不用说化学系一般都是大系,里头的研究工作者何其多也。看来大多数人还是很规矩。 显然问题被方给夸大了。 我有时候甚至想,要是中国的学术真的是完全腐败了,可能最高兴的人中间少不了方舟子!  要不,他不是失业了吗?  更不用提这年头他写的所谓科普在google 里面一找,便可以写一卡车的书。

  而主要问题在哪里,可能就在社会科学或者说人文科学领域。而最近有一百多为社科领域的教授”关于抵制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公开信”,在方看来其主要价值便是”向公众证明即使小学语文没学好也可以当中国文科的大牌教授的”.

  这方舟子不是变态还是什么?  不管那些人中间是否有人曾经腐败过,不管那些文字水平多么差劲。 可是中国的教授不至于全黑了吧,那109位教授的地理和学科分布的多样性,还有他们敢于面对问题而发出行动的勇气,是无论如何值得大家尊敬的。 

  要是说别人在抢你私人打假的饭碗和生存空间,可能忘了自己是做自然科学研究出身的。

  一个在科学领域面临着无数挑战的时候做了逃兵,一个全职在自己的网站上丧心病狂地乱批天下,同时不断发表赞美自己的文章的人,绝对是变态,这种行为是无法赢得社会的尊重!

  中国从来就不缺少赵括,不缺少韩乔生,更不缺少方舟子!

  忘掉那些腐败分子,回国去建一个实验室,认认真真地做点自己的学术研究,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年轻的下一代。效果绝对会很不一样。 

  中国需要这种人!

(XYS2006032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学术批斗网”主持人杨玉圣又造假

22 03 2006年
  昨天我在新语丝网站登出《答〈南方都市报〉法律顾问的法律函》三个小时后,去杨玉圣的“学术批斗网”看看那里对“109名教授关于抵制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公开信”一事有没有什么动静,却发现两个新情况,一个是原来那个专门批斗我的“舟子现象”栏目不知为何找不到了(心虚了?),一个是在其“学术信息”栏目看到一则《肖曼丽:就“中国不良记者名单”给新语丝的律师函》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7844&type=1006。

  杨玉圣一见有人威胁要告新语丝,就如获至宝,马上兴奋地当成“学术信息”登出来,类似的情况以前已发生过了(比如,杨玉圣以前登过西安翻译学院告我的状子,还幸灾乐祸地加了一个“方舟子2006年的第一个滑铁卢”的标题),这不奇怪。奇怪的是这封信函是怎么落到杨玉圣的手里的?肖曼丽律师致新语丝的信函是直接寄给我的,属交涉性质,并非公开声明,应该没有寄给其他网站,她大概也没想到我会将它公布出来。杨玉圣在文后注明“转发”,也承认并非他收到的来稿。

  那么他是从哪里转发的呢?从他在作者后面注明“肖曼丽(《南方都市报》法律顾问)”,可知这封信是从我的答复中摘取的,因为肖曼丽只自称张超的法律顾问,“《南方都市报》法律顾问”这个正式称谓是我查出来后给加上的。然而杨玉圣却注明稿件“来源:博客网”,莫非博客网这么快就转了我的文章?我到博客网查了一下,既无我的答复,也无肖曼丽的信,这个来源纯属杨玉圣捏造出来的。

  很显然,杨玉圣是从新语丝转的信,然而为了维持他公开宣布过的“从不看新语丝”的谎言,又为了怕其读者知道他从新语丝拿东西,这位“学术规范”的提倡者竟然捏造出了这么个“来源”。事实上,杨玉圣以前就已从新语丝网站转载过大量的文章,从来不注明来自新语丝倒也罢了,我也不会与之计较,可笑的是他偏要此地无银地在每篇上面捏造个来源,甚至干脆偷改作者名字后声称是“作者惠寄”(参见一心《杨玉圣先生,请尊重本人的著作权》(XYS20051124))。

  中国的“学术规范”居然要靠这么个从头假到尾,本身的个人道德和学术道德都存在重大问题的造假高手来提倡,贺卫方等据说在学术界名声还算可以的大牌教授与之同流合污(“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学术酒会(2006年3月15日)议程……友情支持:贺卫方先生……主持人:陈平原(北京大学教授、《现代中国》主编)……总结发言:贺卫方(北京大学教授、《中外法学》主编) ……特别鸣谢:贺卫方先生(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可见中国人文学界已经黑到了什么地步,就别装模作样地凑够托塔天王加108将要替天行道发什么反对学术腐败声明了。

(XYS2006032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