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胶原蛋白能不能美容?

24 05 2013年

皮肤是人体表面积最大、最暴露的器官,也是最早老化的器官,或者说,最早能让人注意到老化的器官。皮肤能够显得光滑,很重要的原因是皮肤里头一种叫胶原蛋白的蛋白质在支撑着。胶原蛋白占了皮肤干重的70%。但是皮肤中胶原蛋白的数量逐年在减少,一年大约下降1%,皮肤也就逐渐失去了强度,出现了皱纹。如果能从体外补充胶原蛋白,让皮肤中的胶原蛋白数量保持不变甚至上升,不就能让皮肤永葆青春吗?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胶原蛋白保健品,号称吃了它,就能补充皮肤中的胶原蛋白,让皮肤焕发青春。这种产品是从国外传进来的,但是与国人“吃什么补什么”的传统观念不谋而合,很快成了国内保健品市场上的宠儿。

但是“吃什么补什么”只是古人的一种幻想,这种幻想是因为不了解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而产生的。胶原蛋白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进入消化道后,先被一些蛋白酶切割成一个个由氨基酸组成的小片段,叫做多肽。多肽再进一步被切割成更小的片段,直到成为三肽(由三个氨基酸组成)、二肽(由两个氨基酸组成)和游离的氨基酸,然后被吸收进小肠黏膜细胞中。在那里三肽、二肽进一步被肽酶降解成游离的氨基酸,和其他氨基酸一起被吸收进血液中。氨基酸随着血液被送到全身各个地方,参与各种生理过程,当然也包括在在皮肤中合成新的胶原蛋白。所以吃胶原蛋白,和吃别的蛋白质没有区别,并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最终都是被消化成氨基酸才被吸收,并不能对皮肤起到特殊的保健作用。

这个道理其实只要学过中学生物课就应该知道的,忘了的话,被人一提醒也就明白了。所以有些保健品厂商就耍了点“高科技”花样,改卖胶原蛋白肽了。他们的理由是,胶原蛋白因为分子量太大没法被人体直接吸收,但是如果先在体外分解成分子量很小的多肽片段,不就可以被直接吸收了吗?有的厂家甚至卖三肽胶原蛋白,意思是已把胶原蛋白都降解成了三肽,而三肽是可以被直接吸收到小肠黏膜细胞里的。这个说法很容易迷惑人,连有的所谓专业人士也觉得不无道理。

但是吃胶原蛋白肽和吃胶原蛋白的结果不会有任何区别,因为胶原蛋白吃下去,也要在消化道内先变成胶原蛋白肽,胶原蛋白肽保健品不过是把在体内发生的消化过程第一步给跳过而已。消化道内的蛋白酶也不会因为你吃的是胶原蛋白肽就放过它而不对之做进一步的降解。所以吃下去的胶原蛋白肽,最终还是要被消化成氨基酸才被吸收进血液里,即使是三肽,在小肠黏膜细胞中也要被降解成氨基酸。

少量的胶原蛋白肽有可能躲过消化,从肠道的淋巴或损伤处进入血液循环,即便如此,即便它们不会作为外来的抗原引起过敏,它们也无法用来补充皮肤中的胶原蛋白。体内胶原蛋白是在胶原蛋白基因指导下,用氨基酸合成的。胶原蛋白基因(DNA片段)先在细胞核内合成相应的信使RNA,信使RNA到了核糖体内,在那里当模板,把氨基酸一个个按序列连接起来,合成新的胶原蛋白。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有现成的胶原蛋白肽,也起不到任何作用,无助于新的胶原蛋白的合成。甚至,即便把胶原蛋白完整地注射到血液中,它也不会被结合到皮肤中,这些外来的胶原蛋白如果不导致过敏的话,也会逐渐被体内免疫系统清除掉。

所以口服胶原蛋白是不可能对皮肤起到特殊的保健作用的,它最多是起到补充氨基酸的营养作用,而这种营养作用不会强于吃其他蛋白质,甚至更差。这是因为胶原蛋白是所谓不完全蛋白质,缺少两种氨基酸,营养价值还比不过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20种氨基酸的完全蛋白质(例如鸡蛋、牛奶、瘦肉中的蛋白质)。市场上还有胶原蛋白护肤品,那同样不能起到保健皮肤的作用,道理很简单,胶原蛋白是大分子,无法穿透皮肤进入体内。与其徒劳地要从体外补充胶原蛋白,不如好好保护皮肤,例如,避免让皮肤暴露在阳光中。阳光中的紫外线是皮肤的杀手,能降低胶原蛋白的合成达60%。

2013.5.22

(《新华每日电讯》2013.5.24)



干细胞治疗的骗局

20 06 2012年

最近有一份财经刊物做了一家从事干细胞治疗的公司的封面报道,在网上引起了一场风波。几个科技记者批评该刊为骗人的公司做宣传,因为迄今所有推销干细胞治疗的全是虚假广告。而该刊记者、编辑则辩解说他们只是客观报道这家公司的创业经过,并没有宣传其干细胞治疗。

旁观这场争论的网友,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干细胞,甚至连“干”字的正确读音也不知道,虽然经常能见到这方面的广告和报道。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点干细胞的知识。人体并不是由一种细胞构成,而是由200多种细胞构成的,例如神经细胞、皮肤细胞、红细胞等等。不同的细胞担负着不同的功能,但是所有这些细胞,都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不仅不断地分裂使细胞的数目扩增,而且还不断地分化使细胞的种类也增加。所谓干细胞,是指那些未分化的、因而有可能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的细胞,“干”的意思是可以产生分支的“主干”。

成年人身上也有干细胞,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骨骼肌、牙髓等处,其中最丰富的是骨髓和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这些成年干细胞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并在医疗上有所应用。但是,与胚胎干细胞相比,成年干细胞非常稀少,难以分离和纯化。而且成年干细胞的命运基本上是确定的了,例如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环境下的使命就是分化成各种血液细胞。而胚胎干细胞则具有“全能性”。近来发现,成年干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被诱导分化成其他类型的细胞,甚至也具有和胚胎干细胞一样的全能性。

由于干细胞能够分化成其他细胞,因此对它的研究为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带来了希望,例如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糖尿病、慢性心脏病,甚至癌症。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是用干细胞产生神经细胞,以修复受损伤的神经系统。象截瘫、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这类神经系统疾病,都是因为神经细胞受损或功能失常导致,而神经细胞难以再生,只能寄希望于用干细胞在体外产生新的神经细胞后加以补充。另一个主攻方向是用干细胞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如果移植到体内,可以根治糖尿病。

但是这些设想要变成现实,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果治疗采用的干细胞来自他人,在移植到患者身上时,就有可能引起排异反应,导致手术失败。如果干细胞是来自患者自身(例如来自成年干细胞),虽然不会引起排异反应,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干细胞注射回体内,干细胞的分化和生长没有得到控制,就有可能长出肿瘤,导致癌症。即使干细胞已先在体外诱导分化成所需要的细胞类型,在注入体内时,它们能否到达所需的部位,生长能否得到控制,也有不确定因素。

在一种疗法应用到临床之前,先要做动物实验,然后还要做人体临床试验。2005年,美国加州大学厄文分校的研究人员把从胎儿大脑分离、培养的神经系统干细胞注射到截瘫的老鼠,发现这些干细胞迁移到老鼠脊柱受伤的地方,在那里形成新的神经元和少突细胞,截瘫的老鼠恢复了行走。根据这项结果,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2009年批准其进行人体临床试验。这是第一项获得批准的干细胞治疗人体临床试验。2010年10月,一名因车祸截瘫的年轻人成为第一个试验者,他的身上被注入了200万个来自胚胎干细胞的少突细胞前体。但是一年后,试验团队宣布由于资金原因终止临床试验。目前没有哪一项干细胞治疗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批准。

而中国遍地开花的干细胞治疗根本就没有经过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就直接用于临床治疗,目的纯粹是为了牟利。这些干细胞治疗,有的只是一个简单的骗局。例如中央电视台曾经揭露过一个干细胞美容骗局,号称只要打了用胚胎干细胞制成的针剂,就能年轻10到15岁。也有记者对当地美容院做了调查,发现众多美容院都有各种干细胞美容项目,并售卖干细胞口服液、精华液等产品。这些产品都不可能真正含有干细胞,因为分离、培养人的干细胞要比分离、培养普通细胞困难得多,目前这仍然是一项只供实验研究的尖端技术,还没有哪个机构有能力进行商业化大规模生产。而且只有活的干细胞才有作用,一旦制成针剂、口服液就成了死细胞,不再具有干细胞的特性,所以这些产品即使真是用干细胞制成的,也早已成了废物。再退一步说,即使这些产品真的含有有活性的干细胞,那么注射或口服干细胞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直接注射干细胞会引起有害身体的排异、过敏反应,吃干细胞更会把它消化掉。总之,这些所谓干细胞制剂不可能真的含有干细胞,从一些消费者在用了这些产品之后出现的副作用症状判断,它们的真实成分可能是某种激素。

中国市场上的干细胞治疗有的复杂一些,迷惑性也更强。有多家中国医院都在号称用干细胞治疗截瘫患者,号称有一定效果,甚至吸引了国外的患者到中国来接受治疗。但美国医生对到中国接受过干细胞治疗的一些美国患者做了评估,发现并没有疗效,有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觉得有所改善,可能是心理暗示的作用,或是与干细胞无关的其他手术因素造成的。这类治疗都是没有把干细胞在体外进行诱导、分化,就直接把来自他人的干细胞注入体内,有排异和致癌的风险。

总之,怎么利用干细胞技术来治病,生物学家有种种设想,过程很复杂。想用干细胞技术来治病,还早着呢。目前市场上推销的所谓干细胞治疗都是骗人的。一般的人也就是从媒体上听说了有干细胞这么回事,模模糊糊地知道它是好东西,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了那是怎么一回事?在广告的轰炸下,更容易受到诱惑。所以这样的骗局是不愁没有市场的。要避免被这些打着高科技招牌的骗局欺骗,就要掌握这么一点常识:一项新的发现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往往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摸索。那些紧跟最新科技发现的产品,最有可能是假货。

2012.6.2.



“增高产品”揭秘

22 05 2012年

女性在15~16岁,男性在18~20岁时,身体就停止了生长。但是人们仍然会为了种种原因而梦想着能再长高一些,为了求偶、求职,为了改变形象,甚至仅仅是为了跟人打赌。这导致了形形色色的“增高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非常火爆。在电视、电台、报纸和网上,经常能见到“增高产品”的广告,诱使人们抱着侥幸心理去试验。

这些产品大都是营养品、保健品、药品。也有的是某种仪器。比如我曾经见过一种“增高系统”,其主要部件是一个头盔,戴上它后,用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人体头部,据说就能促进大脑垂体分泌生长素,达到增高的目的。所有的这些产品没有一样被证实了真正具有增高效果。对少年儿童来说,这类“增高产品”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用了觉得有效,其实是自然长高了。只要骺线还未闭合,身体就有长高的可能,本来是自然长高的,但是由于使用了“增高产品”,就会让人误以为是“增高产品”在起作用。但是对骺线已经闭合的成年人来说,很快就会发现这些产品没有任何效果。

有一类“增高产品”对成年人也有一定的欺骗性,那就是人体拉伸器(或牵引床),这本来是供颈椎、腰椎疾病患者做牵引疗法用的。做完牵引疗法后会发现身体有所增高,能增高数厘米。于是有人把牵引床改叫增高机销售。牵引后能够增高是因为脊柱弯曲度发生了改变,以及脊椎的软组织间隙和下肢关节的间隙被拉长了导致的,但是这种改变是暂时的,数小时后慢慢地就又缩回去了。这和一个人早上起床时身高要比晚上略高一些(1厘米左右)是同一个道理。有的“增高机”广告声称通过长期的牵引能够刺激软骨的生长,从而永久性地增高,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通过牵引增高来骗过体检,倒是可能。所以在录用或打赌时要注意这种作弊的可能性。

成年后要永久性地增高,只有通过手术。比较简单的手术是往脚后跟注射硅胶之类的物质,让脚后跟变高。但是这种方法增高很有限,最多也就一、两厘米,而且如果手术不当,会有并发症。我在做电视节目时曾接触到一个做了这种注射增高手术的女孩,注射的号称是一种纳米产品,结果出现了排异反应。还有的人往头皮注射物质,那就更加危险了。

如果要让身体永久增高几厘米以上,就只能去做断骨增高手术了,正式的名称叫肢体延长手术。这是俄罗斯医生伊利扎洛夫在1951年发明的。他当时在治疗一些士兵,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伤,骨折没法痊愈。伊利扎洛夫想到挤压骨头能帮助愈合,在断骨处植入钢针,做成一个固定框架,上面有螺母,拧动螺母就能挤压骨头。但是有一个伤员拧螺母拧错了方向,断骨间隙反而变大了。伊利扎洛夫惊讶地发现在断骨间隙长出了新骨,由此受到启发,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延长下肢。当然,要这么做首先要人为地把下肢骨(通常用胫骨)切断。

肢体延长手术一开始被用来矫正下肢畸形,后来又被用来美容增高,能增高10厘米甚至更多。但是手术和恢复过程痛苦,恢复时间很长(长达一年),费用高。该手术后来有一些改进。最新的方法结合了干细胞技术,是日本人在去年发明的,做法是从患者身上采集骨髓细胞,在体外培养,让它分化为成骨细胞,再把成骨细胞注射到断骨间隙,促进骨骼形成。这样能把疗程缩短为两个月。

不过,肢体延长手术风险大,如果手术不当的话甚至能导致残疾。这种手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后,一直很流行,市场非常混乱,导致很多残疾病例,媒体曾多次曝光。终于在2006年卫生部发布禁令,禁止把肢体延长手术用于美容增高,只能由有资质的医院用来矫正畸形。

但是断骨增高手术并没有因此在国内市场消失。骗人的“增高产品”也仍然火爆。尽管已有多家媒体揭露过“增高产品”,尽管在一些地方药监、工商部门的网站上,也能看到提醒消费者不要相信“增高产品”广告的提示,但是目前我还没有见到有哪种“增高产品”受到了重罚或被严厉取缔,最多是在赚足了钱之后消声匿迹了。造假成本极低,获利极大,这是当前中国各种伪劣假冒产品泛滥的根本原因,“增高产品”也不例外。

2012.5.16

(《新华每日电讯》2012.5.18.)



“毒胶囊”究竟有多毒?

27 04 2012年

近日媒体调查发现有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检测确认,9家药厂生产的13个批次的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2mg/kg的限量值,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有“公知”称,这种工业明胶中的六价铬离子若被人体长期吸收,会引起黏膜发炎、溃疡、皮肤过敏、皮肤湿疹、鼻中隔溃疡、喘息性气管炎等,并有致癌作用。消息传出,一片恐慌,有人担心吃到“毒胶囊”,吓得不敢吃胶囊药物,甚至把胶囊中的药物倒出来吃导致食管灼伤。也有药监专家辟谣说,“一天吃六个胶囊没事”,其理由是:“现在查出来铬超标最多的是90倍,也就是说每公斤含有180毫克的铬。平均到每个胶囊上也就1微克,一天吃6个胶囊,就等于吃了6微克的铬。这个含量是很低的。大家都知道善存片吗?我已经吃了二三十年了。其实,每片善存里就有50微克的铬。”

一方把铬超标说得很可怕,犹如毒药,一方却说铬超标没事,他每天都要吃点铬呢。我们应该听谁的?

首先需要说一下,那位药监专家算错了每个胶囊上的铬含量。胶囊有大有小,大的胶囊一个大约重100毫克,铬超标最多的胶囊每千克含有180毫克的铬,平均到每个胶囊上应该有18微克的铬,而不是1微克。我们下面就把这种胶囊当成“问题胶囊”的代表(其实其他“问题胶囊”的铬含量要低得多)。

那位药监专家说他吃的每片善存片(复合维生素片)里含50微克的铬,这并不是杂质,而是有意添加的,因为铬被认为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有助于让血糖保持正常水平。我们吃的食物中有很多就含有铬,例如每100克蛋黄的铬含量高达180微克。只不过食物中的铬是三价铬,很难被吸收,人体只能吸收2%,其余的都随着粪便排出去。三价铬毒性很低,被认为是比较安全的,口服摄入量要达到每千克体重1.5~3.3毫克才能引起中毒。

人们比较担心的是六价铬,它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皮肤接触到它,或通过呼吸吸入它,就有可能对身体组织造成伤害。“公知”列举的六价铬的危害,这个炎那个溃疡的,其实基本指的就是工人因为皮肤接触或吸入六价铬盐引起的疾病,与“毒胶囊”没有关系。

口服六价铬会不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呢?也会。由于六价铬的强氧化性,它能损伤血液细胞、肝脏和肾脏,但是这要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行。口服六价铬引起急性中毒的剂量是每千克体重50~150微克,也就是说,对一个体重60千克的人来说,要口服3~9毫克的六价铬才行。我们姑且把“问题胶囊”中的铬全算成六价铬(其实也有三价铬,检测时未做区分),这相当于一次吃下167~500个“问题胶囊”,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比较小的剂量,但是长期服用,也有可能对身体造成慢性损伤,例如导致癌症。长期吸入六价铬能够导致呼吸系统的癌症,这是已被证实的,所以六价铬被归为致癌物。但是我们关心的是,口服六价铬能不能致癌?动物试验证明口服六价铬能诱发口腔和小肠的肿瘤,但是六价铬浓度要非常高,高达每升180毫克。人又是如何呢?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辽宁省锦州附近的农村由于采矿,地下水受到六价铬的严重污染,水中六价铬含量高达每升20毫克。对那里的居民的调查表明,胃癌、肺癌以及总癌症的发病率都比较高。但是更新的调查表明,那里的癌症发病率并不比附近未受污染地区高。所以对这个问题并无定论。

即使六价铬能对人体造成慢性损伤,那也必须达到一定剂量才行。这个剂量是多少,目前并不清楚。饮用水中也会含有铬(有六价也有三价的),世界卫生组织的限量是每升50微克,美国环保署的限量是每升100微克,每天饮用每升1毫克铬的水达10天也不会对儿童健康有影响,相当于一天吃56个“问题胶囊”。没有超过这个限量,是相当安全的,超过了,也未必就不安全,因为在制定限量时都是加了保险系数的(100倍甚至更高)。事实上,六价铬在胃酸环境下大部分都被还原成了三价铬,因此也有人认为完全不必担心环境中的六价铬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所以那位药监专家虽然算错了每个胶囊里铬的含量,但他说“一天吃六个胶囊没事”并没错。一天吃六个“问题胶囊”最多摄入108微克铬,也就相当于喝了1升符合美国标准的水。当然,这并不是在为那些药厂开脱,他们使用工业明胶做药用胶囊,是违法的,应该受到惩处。我只不过说,不必因为胶囊有可能铬超标就吓得不敢吃胶囊药物了。即使你很不幸地吃到问题最大的“问题胶囊”,它所含的铬也不足以对身体造成损伤。它是不是还含有别的有害物质,未见报道,无法讨论。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胶囊铬超标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中国药典要规定2mg/kg的限量值?因为中国药典的制定者意料到在中国工业明胶是有可能用于制造胶囊的,检测这个限量的目的是为了能发现这种违法做法,而不是一个安全限量。

2012.4.25.

和讯博客首发



“预防新生儿溶血”的医疗骗局

21 07 2011年

怀孕后,医院会对孕妇做一系列常规检查,这些检查基本上国内外都一样。但是有一项检查只有国内的医院才会做,那就是检查“母婴ABO血型不合”。如果孕妇是O型血,医生会问其丈夫的血型或干脆让丈夫也查一下血型。如果丈夫不是O型血(而是A型、B型或AB型),医生就会认为胎儿的血型有可能与母亲不合,会让孕妇抽血查一下其体内是否有抗A或抗B的抗体,有的话活性有多高(用效价表示)。如果效价比较高,医生会认为胎儿有可能发生溶血而流产,即使不流产,新生儿也可能发生溶血。然后就会让孕妇服用中药预防,一般从怀孕第三个月起开始服用,一直服到分娩。服用的中药一般是以茵陈为主的古方。有的医院也有自己的独特中药。例如国内一家最著名的医院有自己的“新溶一号”草药配方,是其前辈在民间收集来的,其产科医生在网上称该药方预防新生儿溶血无比灵验,灵验到不必做临床试验验证,否则有违医学伦理云。
母婴ABO血型不合究竟是怎么回事?它真的那么可怕吗?真的能够用中药预防吗?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血型是怎么回事。血型是根据血液中的红细胞表面上的抗原来划分的,根据抗原种类的不同,常见的有二十几个分类系统,ABO血型系统是其中最早发现也是最著名的一个。如果一个人的红细胞表面上有A抗原,他的血液就是A型;有B抗原,就是B型;同时有A抗原和B抗原,就是AB型;如果两种抗原都没有,那就是O型。A、B抗原在人体其他细胞表面上也有,甚至微生物和植物中也有。如果人体内原先没有某一种抗原,从食物中摄入或受微生物感染后,就会在血清中出现对抗这种抗原的抗体。因此,A型的人的血清中有抗B抗体,B型血清中有抗A抗体,O型血清同时存在这两种抗体,而AB型血清没有这两种抗体。抗B抗体如果碰到含B抗原的红细胞,就会与之结合,使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抗A抗体碰到含A抗原的红细胞,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在输血时要检查血型,如果ABO血型不合,就会发生溶血。
一个人的血型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如果孕妇是O型,丈夫也是O型,他们的婴儿就只能是O型。但是如果丈夫不是O型,婴儿就可能是O型也可能不是O型。如果婴儿是A型或B型,就与O型的母亲血型不合。这种现象很常见,大约15%的怀孕属于这种情况。O型母亲可能从食物或微生物中接触到了A或B抗原,体内可能有了抗A或抗B的抗体,这些抗体有没有可能攻击非O型胎儿的红细胞,让他出现溶血呢?一般不会,因为自然产生的抗体通常是那类分子比较大的抗体(叫IgM抗体),这类抗体不能通过胎盘,进不了胎儿体内,也就不可能发生溶血。
O型孕妇由于某种原因偶尔也会产生比较小的抗体(叫IgG抗体),这类抗体是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那么它们会不会引起溶血呢?不用太担心。这类抗体的量往往很少,而胎儿的其他细胞的表面也有A或B抗原,抗A或B的IgG抗体基本上都先与胎儿其他细胞结合,被清除掉了,能与红细胞结合的要少得多。而且,早期胎儿的红细胞上没有AB抗原,抗体不能与之结合,不会出现溶血,更不会因此流产。研究表明,母婴ABO血型不合并不增加流产的风险。后期胎儿和新生儿的红细胞上有了AB抗原,但是没有完全发育,量比较少。抵达红细胞的抗体本来就很少,二者结合即使出现了溶血,一般也不严重。
所以,虽然母婴ABO血型不合的比例高达15%,但是绝大部分不会发生溶血,只有其中的4%(也即所有新生儿中的0.6%)会发生溶血。即使溶血发生了,绝大部分症状非常轻微,只有少量的红细胞发生破裂。红细胞破裂会产生胆红素,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不全,不能迅速清除胆红素,就会出现黄疸。大多数新生儿即使不发生溶血也会有黄疸,发生溶血的结果只是让新生儿的黄疸严重一些。溶血病例中大约三分之二黄疸严重到需要治疗,通常用光疗就可以了(用蓝光照射破坏胆红素)。只有极少的溶血病例出现严重的贫血,需要输血治疗,但这种病例极其罕见,不到溶血病例的千分之一,即在全部新生儿中每百万个还不到6个。
有人可能会说,虽然ABO血型不合导致严重溶血的病例非常罕见,如果能够提前预防也好啊。问题是产前检查是无法查出是否会发生这种类型的新生儿溶血的。像国内医院那样去检查孕妇体内是否有抗A或抗B的IgG抗体和效价有多高是没用的,因为那不是表明会出现新生儿溶血的指证。所以国外医院不做这项检查,即使在常规的产前血液检查中发现了抗A或抗B的IgG抗体也不在检查结果中列出。被国内医院告知有严重溶血危险需要预防的孕妇比例远远超过百万分之六,正表明该检查没用。而且,即使能通过产前检查发现有严重溶血的可能,也没有任何药物能够预防。国内医院给孕妇服用的中药不仅没被证明真有疗效,而且可能有害——这些未经检验的草药中完全可能含有能影响胎儿发育的成分。
为避免伤害胎儿,孕妇用药应慎之又慎。然而,国内医院不仅为了赚取检查费给孕妇做既无必要也无用的“母婴ABO血型不合”检查,而且不顾胎儿的健康以预防为名普遍给孕妇滥用未经验证的药物,从普通医院到最著名的医院都参与这场能伤害胎儿的医疗骗局,这是中国医学界的耻辱,也是医德沦丧的明证。
(按:由另一种血型——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会很严重,一般在第二胎出现,但可以在产前查出,也有有效的科学办法预防和治疗,与ABO血型不合不是一回事。)
2011.7.18
(《中国青年报》2011.7.20)



药物安全监管应该与国际接轨

27 02 2011年

去年6月份我曾在微博上质疑过国内普遍把尼美舒利作为儿童退烧药使用,当时没有引起注意。最近媒体终于关注这个问题,引起了风波,虽然国家药监局的专家为这个药物的使用辩护,国内生产该药物的厂家指责是国外制药公司在搞不正当竞争,但是还是有一些药房把该药下架了。

看国内药厂为了这个药打“爱国牌”,会让人以为这是国内自己研发的药。其实不是,它是瑞士一家制药公司研发的,只不过专利保护期已经过了。对这个药物的使用在国外也有争议,但是没有争议的几个事实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甚至包括该药的研发地瑞士,都没有批准这个药的上市;由于该药有肝毒性,爱尔兰、新加坡等国在2007年暂停该药的销售;欧盟限制该药只用于消炎、镇痛,并不用于退烧,并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事实上,研发尼美舒利的瑞士公司建立的尼美舒利官方网站上明确说明该药不用于12岁以下儿童。只有中国、印度、俄罗斯、墨西哥等少数几个国家把尼美舒利当成儿科用药,但是今年2月印度也把该药禁了。

该药引起争议的原因在于它有肝毒性,已发现了不少因此导致肝脏疾病甚至死亡的病例。诚然,药物都难免会有不良反应,关键在于权衡其有效性、安全性和费用。药物的不良反应有轻有重,我们应该尽量选用安全的药物。在没有更有效的药物时,只好用不良反应较严重的药物。有时出于费用的考虑,也不得不用较不安全的药物。但是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两种儿童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相比,尼美舒利都没有优势:它的退烧效果并不更佳,费用更贵,却更不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只出现少数不良反应案例,也是不应该的。国家药监局发言人声称该药用于儿童退烧的收益大于风险,是没有道理的。没有理由非要用它来给儿童退烧不可,毕竟,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不用它给儿童退烧。尼美舒利能在中国占据儿童退烧药市场的70%,恐怕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作为二类新药,尼美舒利的利润要比另两种退烧药高得多。

如果是中药,由于其他国家不把它当药,没有国际标准,还可以以“中国特色”为由自己搞一套标准。但是西药都是国外研发的,有关西药的数据几乎都是照搬国外的,因此对西药也要自己搞一套中国标准,声称中国有自己的用药特色,就显得很荒唐。除非认为中国人是与外国人不同的特殊人种,否则对药物的监管就应该与国际接轨,没有必要非要坚持使用一种被绝大多数国家禁用的药物。药监局在做出决定时,应该完全基于科学依据,而不应该考虑药厂的利益。

其实,即便是中药,也应该逐渐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公认的科学标准进行检验和管理。药物的监管标准只能有一个。科学方法对所有药物是通用的,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都应该一样,而不能出于“民族感情”或“经济利益”搞双重标准。

2011.2.23.

(《新华每日电讯》2011.2.26)



骗人的“酸性体质学说”

3 01 2011年

    国内保健品厂家喜欢“科普”一些独特的“医学理论”,作为推销其产品的依据。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是“酸性体质学说”,因为听得多了,很多人都把它当成了医学常识,甚至连一些医生也跟着说。这个学说的要点是: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碱性的,pH值是7.35~7.45。由于环境污染、不正常生活及饮食习惯,使我们的体质逐渐转为酸性。如果血液的pH值小于7.35,就属于酸性体质,会出现身体疲乏、记忆力减退、腰酸腿痛、四肢无力、头昏、耳鸣、睡眠不实、失眠、腹泻、便秘等亚健康症状,如不注意改善,继续发展就会形成疾病,无论是癌症,还是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都是由于多吃了“酸性食物”导致体质酸化引起的。因此,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要避免酸性体质,就要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更有效的做法是吃一些具有“排酸功效”的保健品,或者到美容院进行“排酸”。
    国内有一位推销保健的梁姓人士声称“酸性体质学说”是他首创的。其实这是从国外传进来的。国外提倡“自然疗法”的人士早就宣扬这些说法,其目的也是为了推销保健品。只不过在国外这被视为没有科学依据的另类医学,并不被医学界所认可。
    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酸碱度,有的偏酸性,有的偏碱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食物分成酸性食物、碱性食物。但是这种区分没有意义,因为不论是什么食物,吃到胃里都变成了“酸性食物”。胃酸是强酸性的(含0.2~0.4%的盐酸),pH可低到1~2,在它的作用下,食物都成了酸性。食物从胃进入肠道,被碱性的肠液中和,又成了“碱性食物”。所以吃下去的食物,不管原来是酸性还是碱性,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先变成“酸性食物”,再变成“碱性食物”。
    “酸性体质学说”宣扬者说,他们说的“酸性食物”、“碱性食物”并不是根据食物本身的酸碱度来划分的,而是根据食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对体液酸碱度的影响来划分的。比如明显是酸性的柠檬实际上是碱性食物。但是一种食物含有很多种化学成分,它们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之后产生很多种有不同化学性质的代谢产物,根据哪一种代谢产物来认定原来食物的酸碱性呢?如果说要把其所有的代谢产物的性质综合衡量,又如何测定呢?所以这样的划分乃是没有依据的想当然,其实就是把认为是好的食物说成“碱性”,不好的食物说成“酸性”,因此不同的“专家”划分的结果也就不一样,有时互相矛盾,让相信他们的读者无所适从。
    即便这些“专家”对食物的代谢产物做了具体的研究,这样的划分也没有意义,这是因为食物的代谢产物在正常情况下并不会让血液的酸碱度发生变化。血液中有各类缓冲物质,它们都是配对存在的,组成了缓冲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氢盐缓冲系统,它们有强大的缓冲能力,确保血液的酸碱度不会轻易受到代谢产物的影响。
    此外我们身体还有几套机制来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如果膳食中蛋白质摄入过多,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在血液中累积有可能让血液变酸性,这时钙会从骨质中释放出来中和它们。因此蛋白质摄入过多能导致钙质流失,对健康不利,但这并非由于它们会让人体变成了酸性体质。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被送到了血液中形成碳酸,这是体内产生的最多的酸性物质,如果累积太多会让血液变酸性,但我们通过呼吸能不停地把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去。在代谢过程中还会产生其他酸性物质,例如尿酸、丙酮酸、乳酸,它们通过肾脏排到尿液中。尿液的酸碱度倒是很容易受到吃的食物的影响,但是那是被隔离在膀胱中的排泄物,不会影响到人体的机能。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让血液的pH小于7.35,那也不是属于所谓“亚健康”的“酸性体质”,而是酸中毒,是需要治疗的严重疾病。例如由于呼吸系统出了问题,二氧化碳排出有障碍,导致血液中碳酸的浓度过高;由于肾功能出问题,导致酸性物质没法通过尿液排出去;由于糖尿病、缺氧、休克等情况导致体内有机酸产生过多,都能出现酸中毒。这是由于疾病使得体液过酸,而不是相反。
    反之,如果血液的pH值高于7.45,那就是碱中毒,同样是需要治疗的严重疾病。所以并不是“碱性体质”就是好的。“酸性体质学说”的宣扬者宣称体内环境如果偏碱性就能抑制癌症,在pH 8.5时能杀死癌细胞,而正常细胞却能存活云云,是无稽之谈。在那样的条件下,正常细胞同样会被杀死。
    总之,“酸性体质学说”是一种骗人的伪科学学说,如果相信了它而去购买“排酸”保健品,那是在浪费金钱。如果根据它来指导饮食,反而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例如谷类、鱼、肉、蛋等都被“酸性体质学说”的宣扬者列为应该避免的“酸性食物”,而其实它们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如果长期避免吃它们,会导致营养不良。健康的饮食应该是均衡的饮食,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的食物都应该适量地合理地摄取,而不必在意什么酸性、碱性。

2010.11.5



吃左旋肉碱能够减肥吗?

24 11 2010年

由于一位“西木博士”在媒体上的大肆推销,一种叫左旋肉碱的保健品成了近来国内最流行的减肥产品。这位博士是经济学博士,如果让他来讲讲怎么卖保健品也许还和他的专业沾边,听他讲减肥就太不靠谱了,除非把减肥当成身体经济学。但是一般人一见到洋博士头衔,就以为此人必定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体的专家,再标新立异的保健养生理论也都成了权威观点,哪管他是什么领域的博士,虽然他未必看得懂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甚至连左旋肉碱究竟是什么东西都未必真的清楚。

那么左旋肉碱是什么东西呢?它最初是从肉里分离出来的一种有机化合物,所以把它叫做肉碱。这种化合物有两种相似的结构,就跟左手和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又不重叠,分别叫左旋和右旋。只有左旋的那种肉碱在人体里才有功能。左旋肉碱分布在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中,和人体对脂肪的利用有关。人体需要“燃烧脂肪”,也就是要用到储存在脂肪中的能量时,先把脂肪分解成脂肪酸,然后把脂肪酸送到细胞中的“能源工厂”——线粒体,在那里将它氧化,释放出能量。脂肪酸自己进不了线粒体,需要搭车进去,这辆车就是左旋肉碱。线粒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有害废物再由左旋肉碱运出去。如果没有左旋肉碱,人体就无法燃烧脂肪。

可见左旋肉碱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不过没有关系,身体健康的人的肝脏和肾脏都能合成足够的左旋肉碱来满足身体的需要,是用赖氨酸和甲硫氨酸合成的,这两种氨基酸在食物中很常见。所以左旋肉碱并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健康人没有必要从食物中补充。食物中的左旋肉碱也能被人体吸收利用。食物普遍含有左旋肉碱,尤其以肉类、奶制品的含量最为丰富,相反地,粮食、蔬菜、水果中的左旋肉碱就很少。例如,100克牛肉大约含90毫克左旋肉碱,而100克大米大约只含0.05毫克。一个人饮食均衡的话一天能从食物中摄入大约60~180毫克的左旋肉碱,而纯素食的人只能摄入大约10~12毫克。但是因为左旋肉碱人体能够自己根据需要合成,所以不必在意食物中左旋肉碱含量的多少。只有患了某些疾病(例如慢性肾衰竭)或吃了某种药物,引起了身体机能的紊乱,才需要额外补充左旋肉碱。

有人就想到,如果健康人通过吃保健品额外地补充大量的左旋肉碱(例如一天吃上2克),是不是就可以促进体内脂肪的燃烧呢?这个想法就好比想通过给煤矿多派去一些货车去运煤,来增加火电厂的发电量。问题是,人的体内并不缺运输脂肪的“车”,想要多少“车”都可以自己制造出来,再从外部派“车”进来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人体对食物中左旋肉碱的吸收率只有5~15%,也就是说,如果口服2克左旋肉碱,只有大约0.1~0.3克能够进入体内。而一个人体内已有大约20克的左旋肉碱,外来的左旋肉碱的量与之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不惜本钱加大口服左旋肉碱的量呢?也没什么用,因为如果体液中左旋肉碱的量偏高了,就会从尿液中排出去,巨量地服用左旋肉碱只是在制造昂贵的尿液。

所以想通过额外补充左旋肉碱来促进体内脂肪的燃烧,只是一个很天真、朴素的想法,但是有很多人却幻想它能实现,因为有两类人很希望能尽可能多地燃烧体内脂肪,一类是运动员想借此获得更多的能量提高运动成绩,一类是肥胖者想借此减肥。

这并不是“西木博士”想到的或率先推销的,在20多年前国外已经有人据此在推销左旋肉碱保健品了。但是一种保健品的功效是不能仅靠从理论推导出来的(何况还是一个有漏洞的理论),也不能仅靠动物实验,和药物一样需要有人体临床试验。自1985年以来,有十几项研究口服2~9克左旋肉碱对运动成绩的作用的临床试验,大多数发现没有任何效果,个别的发现能减少乳酸的累积和增加氧气消耗。研究口服左旋肉碱是否能减肥的临床试验很少,我只发现了一项,是2000年澳大利亚墨尔本王家工学院做的研究,36名中度超重妇女随机分成两组做双盲对照试验。实验组每天两次口服2克左旋肉碱,对照组口服同等量乳糖作为安慰剂,试验对象不知道自己被分在哪一组,研究者也不知道(即“双盲”),分组情况由第三方掌握,试验完成后再解盲进行统计,这样才能避免试验结果出现主观偏差。两组都做适度锻炼(一周4天每天散步30分钟)。8周后发现两组的体重和脂肪量的变化都无区别,说明口服左旋肉碱无助于减肥。

左旋肉碱保健品的广告声称:“只有在运动量较大时,服用左旋肉碱才有助于减肥。”如果减肥无效则被归咎于运动量不够。但是有动物实验表明,在迫使动物做高强度运动的情况下,让其口服左旋肉碱并不能进一步减轻体重,体重的减轻都是由于运动引起的。运动量大本来就能减肥,在这种情况下再吃左旋肉碱当然会觉得有效了。这么明显的骗局居然还有那么多人相信。如果我学着开发一种减肥产品,声称只有在少吃多运动的情况下才有助于减肥,是不是也会有人觉得它比左旋肉碱更见效?

2010.11.21.

(《中国青年报》2010.11.24)



如何成为一名“养生大师”

25 08 2010年

“养生大师”李一“神仙”闭关了,他的养生培训班停办了。稍早一点,“中医食疗第一人”张悟本收费高昂的悟本堂拆了,他的书下架了。再早一些,“排毒教父”林光常在台湾因常业欺诈罪被判两年六个月徒刑,“刘太医”刘弘章也在天津因非法行医被捕,以销售伪劣产品罪遭到起诉。这是大师辈出的时代,“养生大师”前赴后继,一个“大师”倒下了,很快又会冒出新的“大师”。我来传授一下这些前辈“大师”的经验,你如果跟着学,下一个名动江湖的“养生大师”说不定就是你了。

首先要给自己起一个能够体现自己的养生特色和地位的响当当的绰号,自从水浒的时代以来,这是行走江湖的通行证,是扬名立万的招牌。绰号可以是自己喊出的,也可以是媒体帮着炒出的。有时一个绰号不够,就再加一个别号,所以张悟本又号“京城最贵中医”,林光常又号“地瓜王子”,李一又号“道医传人”。

江湖上讲究师承,特别是以传统文化为卖点的,最好再给自己改换祖宗,投胎世家:刘弘章号称明朝永乐年间“太医”刘纯的后裔,虽然史书记载刘纯从未当过太医,这没关系,有几个读者会去查史书?张悟本号称出生中医世家、老爸当过领导人保健医生,虽然张家父子都曾经是纺织厂工人,谁敢说他们就没有悄悄地在干第二职业?曾是练摊的杂耍演员、2006年才受箓正式成为道士的李一都敢号称出生道教世家、三岁就成了道士。养生成了文化,就必须把自己包装成文化人,最好要有一个博士学位、教授头衔,没有就去买一个,比如林光常从美国野鸡大学买的“美国环球大学博士”,或者干脆发明一个,例如刘弘章父子的“联合国医学博士”。李一的剑桥大学客座教授头衔是他的发明,但是国内名牌大学的客座教授却可能是真的,因为那里有他的仙友、弟子。

敢吹会吹是行走江湖的必备技能。以前有种说法,东北出大师,因为东北人善于忽悠。我们要强烈反对这种地域歧视,全国各地都不乏忽悠天才,最近出现的几个最著名的“养生大师”就都不是来自东北的。这让其他地方的人也有了盼头。声称自己的养生大法能够包治百病、百病不生,是吹的必要内容。李一更是把吹术提高到了新境界,敢说自己能用胎息大法在水下闭气2小时22分,敢说“我们活到200多岁是正常”,都不是凡人能说得出口的,不愧是神仙。

如果你的养生方法与医学界主张一一相符,人家自己会上医院、看医生,何必来找你?所以一定要标新立异、声称自己超越了现代医学,才能吸引人。医学界认为牛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你偏要说“牛奶是给牛喝的,不是给人喝的”,吓唬大家“喝牛奶会导致骨质疏松,会导致癌症”。医学界认为吃盐过多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你偏要说“吃盐多少和高血压没有关系”。医学界认为水产品要煮熟了吃以免吃进寄生虫,你偏要提倡吃生泥鳅清肝火。

医学界认为健康没有捷径可走,要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不吸烟、少喝酒)、注意饮食均衡、进行适度的锻炼、保持精神的放松。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幸好有“养生大师”给大家指明一条捷径,各有各的高招:“1天1斤绿豆煮水能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近视,3斤绿豆煮水能防治癌症。”“生吃长条茄子就等于吃降脂药。”“喝牛蹄筋汤有效地防止癌变和其他疾病。”“一天吃一个红薯,保证不会得癌症!”“通电体检能够预测出未来五年内你能得什么病。”你也必须发明自己的捷径、偏方,不要怕荒唐,再荒唐也会有许多人信——生泥鳅都吃得下,还有什么吃不下?

“养生大师”不是自得其乐的隐士,总要把自己推销出去。拉拢名人、媒体做宣传能让你快速走红。如果能在某个媒体里培养几位弟子,如果有一个团队为你策划、推销,就更为省心省力。这就需要有钱。敛财是所有“养生大师”的终极目的,不管是卖假药、保健品、排毒餐,还是举办培养班、坐诊收高昂的费用。

不用担心“养生大师”会很快失去市场。养生文化自古以来就没有失传过,在某种程度上,养生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信仰。特别是在就医环境恶劣的今天,面对着一方面渴望能通过养生不生病、治好病,一方面又缺乏科学素养、医学知识的公众,“养生大师”很容易一直风光下去,偶有闪失遭遇曝光也不用太担心被司法部门追究责任,换一个马甲又可卷土重来。

2010.8.23

(《中国青年报》2010.08.25)



人民网向方是民(笔名方舟子)先生的道歉信

30 06 2010年

 

2010年06月30日11:17  来源:人民网

 

http://expo.people.com.cn/GB/12015257.html

 

2010年5月31日,人民网节庆会展频道资讯栏目,刊发了有关《方舟子揭秘毛孩并非返祖现象称用兰草田都能治好》的相关文章,该文章系“兰草田”的公关部门冒用方是民姓名而杜撰的虚假宣传资料,由人民网编辑袁飞对新闻内容核实不严而报道,事后经核实,此文章并非方是民委托撰写,并且按照方舟子博客中的要求,及时将网站转载文章删除。

 

此事对方是民先生造成了声誉上的损害,人民网编辑袁飞向方是民先生表示真诚的道歉。请其他一些转载此内容的网站或论坛及时删除,日后,请勿恶意转载,以免对方是民先生造成不好的影响。

 

                                 人民网节庆会展频道

 

                                      20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