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油保健品能不能代替吃鱼?

13 05 2025年

我之前谈到,我们可以通过经常吃像三文鱼这种比较油的鱼来补充我们饮食当中比较缺乏的ω-3脂肪酸。有网友问,平时没有吃鱼的习惯,能不能通过吃鱼油保健品来代替呢?

 

可以的,美国心脏协会就是这么建议的。但是最好还是通过吃鱼补充ω-3脂肪酸,不要吃鱼油保健品,原因有两点。第一,各种研究都表明,吃鱼油保健品的效果没有吃鱼那么好。比如说,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鱼油保健品的效果没有吃鱼明显。原因可能是在鱼里也许还有别的保健物质能够跟ω-3脂肪酸一起发挥作用。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吃鱼就相应少吃了某些不健康的食物。比如说,因为吃了鱼,这一顿就没有再吃红肉。如果是吃鱼油保健品,对饮食就没有影响。

 

第二,保健品是一个基本上都是在骗人的行业,没有什么监管的。FDA基本上不会去管保健品。这样就导致了市场上的保健品质量靠不住,参差不齐。经常查出来市场上卖的保健品并不含有或者很少含有它宣称的那种成分。对于鱼油保健品也有机构做过抽查,发现市场上卖的鱼油保健品,有的根本就不含有鱼油,有的鱼油的量非常少。

 

如果非要靠吃鱼油来补充ω-3脂肪酸的话,那么就要确保你吃的这种鱼油保健品是质量可靠的。有一个简单的办法,看保健品包装上有没有美国药典认证的标志。美国药典简称USP,是制定美国药物成分规范的非盈利性组织。他们也会对保健品做认证。如果厂家接受他们的认证,他们每年都要去查,也经常从市场上抽查,以确保经过他们认证的保健品里的确有足够的成分。

 

经过USP认证的保健品的品牌不多,只有十几个。有一些著名的保健品品牌没有经过USP认证,例如善存保健品。也有的品牌假冒USP认证,在包装上贴USP认证的标志,其实没有经过USP认证。USP的网站有一个数据库,可以查某个品牌卖的某种保健品有没有经过USP认证。如果嫌查起来比较麻烦,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去Costco买它自己品牌(Kirkland Signature)的保健品,如果有USP认证标志,就不是假冒的。

 

2025.2.15.录制

 

2025.3.14整理



西红柿和番茄红素的保健作用

12 05 2025年

上次我谈到了浆果和花青素的保健作用,有网友问:西红柿里面是不是也有很多红色的花青素?不是的。西红柿的红色来自于另一种物质,它也很可能有保健作用。

 

西红柿的原产地在现在的墨西哥的南部。美洲的原住民种植、食用西红柿已经很长时间了,至少有一两千年的历史。16世纪,西班牙的殖民者到了美洲,才把西红柿带到了西班牙以及西班牙的其他殖民地,很快就传播开去了,传遍了全世界,也传到了中国。中国是明朝的时候传入的,把它叫做“番茄”,外国的茄子。

 

有一个很常见的说法,说西红柿传到欧洲,欧洲人不敢吃,觉得这个东西那么鲜艳,有毒,所以只是把它做为观赏植物种植。这个说法不是很准确。西班牙的殖民者当然知道西红柿在印第安人当中已经吃了很多年了,是印第安人的传统食物,知道它是能吃的。他们把西红柿带回了西班牙,是作为一种食物而不是观赏植物引进的。西红柿一开始在西班牙、意大利就是作为一种蔬菜种植。

 

后来西红柿传到了英国,英国有一个外科医生写了一本书介绍西红柿,才说西红柿有毒。他的理由是,西红柿和颠茄都属于茄科,颠茄有剧毒,怀疑西红柿也有毒。他知道西班牙、意大利人吃西红柿,但是认为他们很傻,去吃一种有毒的东西。这个外科医生写的这本书在英国影响很大,让英国人很长时间不敢吃西红柿,只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种植。连带着美洲殖民地的人也不敢吃西红柿,种西红柿也是作为观赏植物。直到美国建国初期,托马斯·杰斐逊去法国当大使,在巴黎吃到了西红柿,知道这东西能吃。他还从法国寄了西红柿的种子回国,让美国人种西红柿。

 

我们吃的西红柿部分是果实,是真正的浆果。但是一般不把西红柿当成水果,而是作为蔬菜吃的。我们吃蔬菜是为了摄入微量的营养素,各种各样的无机盐、维生素,以及膳食纤维素。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西红柿含的这些营养成分量都很少,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只有维生素C含量稍微高一些,但也没有那么高。吃100克的西红柿,摄入的维生素C的量能够满足我们一天对维生素C需求的百分之十几,如此而已。而且维生素C在烹饪过程中很容易就损失掉了,要生吃才能够充分利用维生素C,但是西红柿生吃比较少,主要还是烹饪用的,西红柿里面那些维生素C对于我们的营养也就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从营养的角度来看,西红柿并不是一种很好的食品。其他的作为蔬菜吃的果实,比如说黄瓜,也是这样。黄瓜甚至还不如西红柿,它的维生素C含量更低,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虽然从营养的角度看,西红柿不算是好东西;从保健的角度来看,西红柿很可能是一种非常好的食物。这跟西红柿的颜色有关系。

 

西红柿为什么是红色的?那是因为它含有红色的植物色素,这种植物色素就被叫做番茄红素。红色的蔬菜、水果,有的也含有番茄红素。西瓜、木瓜就都含有番茄红素。葡萄柚有一种果肉是粉红色的,也是因为含有番茄红素。有一种橙子果肉是红色的,颜色很深,叫做血橙,但是不是因为含有番茄红素,而是含有花青素。

 

番茄红素不属于花青素,而是属于另一类的化学物质,叫做类胡萝卜素。有的类胡萝卜素是一种营养素,到我们体内能够转化成维生素A。但是番茄红素在体内没法转化成维生素A,所以不是一种营养素。不过,番茄红素很可能是一种保健物质,因为它具有抗氧化的作用,是一种抗氧化剂,而抗氧化剂普遍地认为对于预防慢性疾病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对于番茄红素的保健作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研究了,主要是两方面的研究:能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能不能降低癌症的风险。例如,芬兰有一项很大型的研究,调查人们血液里的番茄红素的含量,进行追踪,发现血液里番茄红素含量最高的那些人,得癌症的风险是含量最低的那些人的一半,也就是说风险降低了一半。不过这些研究都是比较初步的。

 

研究得最多、最透彻的是番茄红素和前列腺癌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多。有的是体外的研究(用癌细胞做实验),有的是动物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番茄红素有抗癌的作用,能够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不过,体外研究、动物研究的结果是不能就直接用到人身上的,不等于说我们吃了番茄红素就真的能够起到抗癌的作用。所以还要拿人做研究。

 

拿人做研究有两种方式:流行病学调查和人体临床试验。有不少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试验研究吃西红柿或番茄红素能否预防甚至治疗前列腺癌。研究很多,但是结果不一致。大部分的研究都表明番茄红素很可能能够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对于治疗前列腺癌也有效果。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没有效果。我以前说过流行病学研究是质量比较差的,主要应该看临床试验。但是有关的临床试验都是很小型的,就找几十个人来做,结果就没那么可靠。所以目前关于这个问题没法给出一个定论,不能说吃番茄红素能够预防甚至治疗前列腺癌。如果那些卖番茄红素保健品的或者番茄制品的敢这么说的话,FDA就会给警告。但不管怎样,虽然现在关于这个问题还不能给出明确的结论,但是番茄红素还是很可能是一种有益的保健物质。

 

如果番茄红素真的是一种保健物质的话,那就好办了,因为番茄红素跟别的植物的保健物质不太一样,它的活性成分非常的稳定。别的植物保健物质,比如说花青素,在加工、烹饪的过程中会损失。把浆果晒干了或者把浆果做成了果酱,里面的花青素会损失很多,在储存的过程中也会损失。而番茄红素经过烹饪或加工做成了番茄酱,不会失去了活性,反而有助于人体对番茄红素的吸收,而且能够产生更容易被吸收而且有活性的衍生物。番茄红素跟其他的类胡萝卜素一样,是一种脂溶性的物质,能够溶解在油脂里。如果在加工、烹饪的时候,加了油,有助于人体对它的吸收。如果生吃西红柿,番茄红素能够被人体吸收的很少。

 

其实我们吃番茄并不是为了它的营养价值,也不是为了它的保健价值,主要是因为番茄好吃。为什么番茄好吃?鲜。为什么鲜?因为它含有鲜味物质。鲜味物质有两大类:一类是谷氨酸;一类是核苷酸,包括肌苷酸、鸟苷酸。西红柿含有的鲜味物质是谷氨酸,量非常多,越成熟的西红柿里面的谷氨酸的含量越高。西红柿是植物性的食物里谷氨酸的含量最高的。这就是为什么西红柿吃起来让人觉得很鲜,很好吃。

 

鲜味物质有一个特点,不同的鲜味物质混在一起能够起到协同的作用,会让人觉得更鲜。西红柿的鲜味物质是谷氨酸,没有别的鲜味物质,但是红肉、鱼肉里含有肌苷酸或鸟苷酸。如果把不同的鲜味食物混在一起,就会更鲜,比单独吃要鲜得多。这就是为什么汉堡包经常要在牛肉饼上面加一片西红柿,还要加上西红柿酱、奶酪,因为牛肉、奶酪、西红柿都是鲜味食物,这三种不同的鲜味食物混在一起就显得更鲜。

 

2025.2.21.录制

 

2025.3.11整理



浆果和花青素的保健作用

11 05 2025年

我们平常说的浆果,或者营养学上说的浆果,跟植物学上说的浆果不是一回事。植物学上说的浆果,首先是一种单果,就是一朵花只有一个雌蕊,受精之后由雌蕊的子房发育的果实。其次,浆果的果皮比较薄,通常不用剥皮可以直接吃,果肉含有很多的水分,多汁,比较软,但是没有核。如果有核的话叫核果,例如桃子、李子、樱桃。

 

植物学上说的浆果,很多都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浆果。例如葡萄、辣椒、西红柿、茄子,在植物学上它们的果实都是浆果,但是我们平常不会把它们当成浆果。我们平常说的浆果,有的属于植物学上的浆果,但是很少。比如说蓝莓,也是植物学上的浆果。有的不是植物学上的浆果,比如说草莓。草莓不是单果,并不是一朵花只有一个雌蕊。草莓一朵花有非常多的雌蕊,受精之后都变成了果实,聚合在一起,属于聚合果。在草莓的表面上有很多的“籽”,其实不是种子,是它的真正的果实,叫做瘦果。如果把瘦果剥开,里面有仁,才是它的真正的种子。就像葵花子,也是一种瘦果。把壳剥掉,里面的仁才是葵花的真正种子。草莓真正的果实就是那些“籽”,我们吃的果肉的部分,不是真正的果实,而是花托发育过来的,不属于果实。

 

黑莓、树莓(raspberry)也不是植物学上说的浆果,而是跟草莓一样属于聚合果。只不过不是由瘦果,而是由核果聚合而成的。大家如果仔细看黑莓或者树莓,可以注意到它是由一个一个的小凸起聚合起来,每一个凸起就是一个果实,果实里有比较硬的“籽”,就是它的核。这就是为什么吃黑莓、树莓,会觉得籽很硬,有的人还要把它吐出来,但是吃草莓就没有这个麻烦。

 

种得比较多,市场上平时能够买到的浆果,就是这四种:蓝莓、草莓、黑莓、树莓。市场上卖的树莓一般是红色的,也有黑色的,比较少。我接下来就只说这四种莓。

 

我们先说这些浆果的营养价值。所谓营养价值,就是要看营养素的含量是高是低。营养素可以分成两大类:宏量营养素和微营养素。宏量营养素中,我们平时比较缺乏的是膳食纤维。在浆果里,膳食纤维比较高的是树莓,其次是黑莓。蓝莓和草莓的膳食纤维相对来说比较少,大概只有黑莓和树莓的三分之一。

 

微营养素包括各种各样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但是浆果微营养素的含量都不是很高,基本上可以忽略。只有一个例外:维生素C。我们每天都需要摄入维生素C,主要是从水果摄入。在日常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最多的是猕猴桃,排第二的是草莓。草莓里的维生素C的含量还要比柑橘、柠檬高一些。黑莓和树莓的维生素C就没有那么高了,大概只有草莓的三分之一。蓝莓的维生素C更少,大概只有草莓的六分之一。

 

蓝莓可以说是这四种浆果中最没有营养价值的。但是它是这四种浆果中最有保健价值的。我们吃水果、蔬菜,除了要补充营养,还想要有保健作用。浆果的保健作用体现在富含花青素。为什么浆果颜色那么鲜艳,红色的、黑色的、蓝色的、紫色的,是因为含有植物色素,主要就是花青素。花青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抗氧化剂。抗氧化剂在体内能够起到保健的作用,可以预防多种慢性病。有很多的研究,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流行病学调查、人体临床试验,都表明了吃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包括吃浆果,能够降低多种慢性病的风险。这些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以及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

 

在这些浆果中含花青素含量最高的是蓝莓,其次是黑莓,再次是红树莓。而花青素含量最少的是草莓,它的花青素的含量大约只有蓝莓的十分之一。草莓的花青素的含量为什么偏少呢?大家吃草莓的时候注意一下就知道了,草莓里面都是白色的,红色的部分只有外面的那点,只有那一部分含有花青素,白色的部分不含有花青素。除了浆果,其他的蔬菜、水果,如果是红色、紫色、黑色、蓝色的,也都或多或少含有花青素。只不过跟这些浆果相比,它们花青素的含量比较低。在我们平常吃的食物当中,花青素的含量最高的就是蓝莓。

 

我们能不能通过吃花青素保健品来代替吃这些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市场上的确有很多的花青素保健品,也都宣传说吃了它可以起到保健作用。但是FDA不允许这些花青素保健品宣传有保健作用。我们如果直接吃花青素,基本上不会被人体吸收,能够被人体吸收的大概还不到5%,基本上全都排泄出去了。这表明吃花青素的食物能够起到保健作用,不一定是花青素在起作用,可能有别的机理。比如说可能是别的黄酮类化合物,是花青素的前体,在起作用。如果想要起到保健作用,还是应该通过吃富含花青素的食物。

 

我说的这四种浆果,中国以前都没有,都不种植,后来从国外引进种植,发展得很快。现在中国的草莓的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美国排第二,美国草莓主要都是在加州生产的。但中国的草莓都是在大棚里种植的,而且往往用到植物激素,让它长得很大。有很多人担心吃这种用植物激素(所谓的膨大剂)催出来的草莓是不是会对人体有什么健康的风险?这个倒不用担心。那些所谓的植物激素,属于植物生长素,只对植物才会起作用,对人不会起作用。即使用植物激素催出来的草莓上面还有植物激素残留,量太少,也不至于会对我们人体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但是吃浆果有一个问题,浆果很不容易保存,很容易发霉。草莓、黑莓、树莓即使放在冷藏的情况下保存时间也就一周左右。蓝莓可以保存的时间长一些,也就两三周。从市场上买来,不知道已经放了多久,很容易发霉。发霉就有可能产生毒素,对健康有风险。所以对于发霉的浆果就不要吃了。比如草莓哪一块地方发霉,不要只把那块地方切掉,应该整个都扔掉。浆果的一个特点是水分很多,发霉了之后,如果产生了毒素,就会扩散,到处都是。

 

买来的浆果要很快吃掉,吃不完怎么办?可以冻起来。如果你生活的地方,不像加州这样一年四季都有浆果供应,只是浆果上市的季节才有浆果供应,不是浆果的季节,要想吃浆果也可以去买冷冻的浆果吃。冷冻的浆果只是化了之后吃起来不像新鲜的那么好吃了,但是里面的营养成分、保健成分是不会丢失的。

 

2025.2.19.录制

 

2025.3.9.整理



吃坚果的健康益处和风险

8 05 2025年

有网友问,他没有吃鱼的习惯,能不能通过吃坚果来代替吃鱼?这是不行的。坚果和鱼是两类完全不同的食物。它们的营养成分、保健作用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并不是完全相同。何况我们吃鱼是作为主菜吃的,一次吃很多,而坚果一般只是作为零食,没法互相取代。

 

这里说的坚果指的是树坚果,是在树上长出来的坚果,在市场上大家能买到的主要就10种。大杏仁,中国也叫巴旦木、扁桃仁,最开始是从美国引进的,不是中国原来的那种杏仁。栗子、榛子、核桃(walnut)、山核桃(pecan),其中核桃是中国自己有的,美国种了很多,山核桃是美国特有的,其实是两种很不同的东西,但中国都把它们叫核桃。还有腰果、开心果、夏威夷果、巴西坚果、松子。

 

这些所谓的坚果,指的是营养学说的坚果,跟植物学说的坚果还不是一回事。这10种常见的坚果,里面相当一部分其实不是果实,不是植物学意义上的坚果,而是种子。在营养学上往往也把花生算成是一种坚果,但是花生其实是一种豆子,是豆科植物的荚果,不是树坚果。只不过在营养上,花生跟树坚果有相似的地方,所以也经常被放在一起。

 

在这10种坚果当中,有一种很特殊,跟别的坚果都不一样,那就是栗子。坚果的一个特征是蛋白质、脂肪含量非常高,而栗子的蛋白质、脂肪的含量都很低,主要成分是淀粉。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栗子跟别的坚果不同,对健康的好处也没有那么大。所以我接下来讲的坚果就不再包括栗子。

 

我先来说一说吃坚果对健康的好处。跟吃鱼一样,它的好处表现在两方面:营养作用和保健作用。我们先说营养作用。坚果通常被当做是一种蛋白质类的食物。但是虽然坚果的蛋白质含量很高,质量不算很好,不如动物蛋白。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坚果的蛋白缺乏一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质量其实跟谷类的蛋白质差不多。如果我们把鸡蛋蛋白的分数定为1的话,那么其他的动物的蛋白质分数基本上都是1,但是坚果蛋白的得分只有0.4,所以不算是优质的蛋白质。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坚果最大的好处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有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是我们在平常的饮食当中比较缺乏,需要注意补充的。其中的一个维生素是维生素E。在人们的日常饮食当中维生素E偏少,而坚果恰恰是维生素E含量比较高的。在矿物质当中,坚果的镁含量比较高,而镁也是我们在日常的饮食中比较缺乏,应该注意补充的。

 

再说一说吃坚果的保健作用。以前坚果被认为不是健康食品,因为坚果含脂肪的量很高,而以前人们认为高脂肪的食物都不好,吃了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是有很多的研究,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试验,都表明如果经常吃坚果反而会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坚果被认为是健康的食物,观念改过来了。甚至连FDA现在都允许卖坚果可以做一个健康的说明,说有科学证据表明如果每天吃1.5盎司(大概相当于40克)的坚果,有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为什么坚果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主要就跟它含有的脂肪有关。所以它含有很丰富的脂肪,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脂肪可以分成两大类: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是不好的脂肪酸,能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坚果里的脂肪酸也有饱和脂肪酸,但是除了巴西坚果的饱和脂肪酸高一些,其他的都很低。不饱和脂肪酸可分成两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里的ω-3脂肪酸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坚果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ω-3脂肪酸主要是亚麻酸。不过不同的坚果,这两种脂肪酸的含量不一样,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几乎没有。其中最差的就是我刚才说到的巴西坚果,不仅饱和脂肪酸是坚果中含量最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是比较低的,又不含有ω-3脂肪酸。其他的那些坚果,有的油酸的含量很高,有的亚麻酸含量比较高,但是没有哪一种两种脂肪酸含量刚好都很高。我们拿核桃来说,它的油酸的含量比较低,但是亚麻酸的含量非常高。而榛子的油酸含量很高,是坚果中最高的,但是几乎不含亚麻酸。所以吃坚果不要偏食,不要只吃一种,应该混着吃。

 

最后我讲一讲吃坚果的健康风险。其中一个主要的风险是有一些人吃坚果会过敏,甚至会是致命的。不过这一般从小就知道,毕竟是比较罕见的事件。吃坚果的另一个风险是跟花生一样有可能被黄曲霉污染,产生了黄曲霉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如果是在发达国家,对市场上卖的坚果都会做抽查,检测里面的黄曲霉素的含量有没有超标。所以如果是在发达国家的话,吃坚果基本上可以放心。我查过最近这几年美国FDA对市场上卖的食品的抽查的结果,找到了有几起花生、花生制品由于黄曲霉素超标被召回的,还没有找到坚果因为黄曲霉素超标被召回的。

 

但是在那些不发达的国家,以及从这些国家进口的坚果,就不一定让人放心了。欧盟对于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坚果,经常要做抽查,会查出来里头黄曲霉素超标,有的超标特别严重。其中超标比较严重,最经常被查出来的是开心果。这可能跟开心果的生长特性有关系,在生长的过程中开心果本身就容易被黄曲霉污染。巴西坚果也经常被查出来黄曲霉素严重的超标。而有的坚果就没有被查出来过含有黄曲霉素,像山核桃、夏威夷果。其他的坚果有时候会被查出来。

 

黄曲霉素的风险是不能忽略的,特别是如果不是在发达国家生活的话。要减少这种风险就应该吃新鲜的、原味的坚果。如果坚果在储存过程中发生了霉变,是有可能尝出来的。而如果吃的不是原味的,霉味有可能就被掩盖过去了,不知道已经放多长时间,里面是不是已经长了黄曲霉了。但是市场上有很多的坚果都喜欢加盐、糖、各种各样的调味。这一方面会把坚果变质给掩盖过去,另一方面盐、糖不是健康的东西,本来吃坚果是很健康的,但是给加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不健康的东西,反而不健康了。所以吃坚果要吃原味的、新鲜的,也可以自己买来烤了吃。

 

2025.2.17.录制

 

2025.3.7.整理



吃什么鱼是最有益健康的

7 05 2025年

如果不是从美食的角度,而是从健康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吃什么样的鱼?这涉及到三个问题:营养、保健以及避免摄入有害物质。

 

先说第一个问题,关于营养的问题。吃鱼能够提供给我们的营养,主要是鱼肉是很好的蛋白质的来源。要做到膳食平衡,有一条很重要,要多样化。摄入蛋白质的来源也应该多样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包括牛奶、鸡蛋、红肉、鱼肉、大豆等。鱼肉就是很好的一种蛋白质的来源,而且要比红肉更健康。红肉现在认为有可能是一种致癌物,吃多了能够增加癌症特别是结肠癌的风险。而且红肉往往夹杂着饱和脂肪酸,能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吃鱼肉就没有这个问题。如果这一顿吃了鱼肉,就没有吃或者少吃红肉,那不就是更健康吗?

 

再说第二个问题,关于保健的问题。吃鱼之所以能够起到保健的作用,是因为某一些鱼肉富含ω-3脂肪酸。ω-3脂肪酸能够减轻我们体内不必要的炎症反应,降低血脂,因此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鱼里的ω-3脂肪酸主要是两种,EPA和DHA。它们比较特殊,跟植物油、坚果里的ω-3脂肪酸不同。植物的ω-3脂肪酸主要是亚麻酸,ALA。吃鱼是我们能够摄入EPA、DHA的唯一的天然来源。

 

鱼里的EPA、DHA并不是鱼自己合成的,是由微藻合成的。微藻是一大类水生的单细胞藻类,肉眼看不到。它们能够合成EPA、DHA。微藻被浮游生物吃了,EPA、DHA就转移到浮游生物里。浮游生物被小鱼、小虾吃了,EPA、DHA又转到了小鱼、小虾里。大鱼吃小鱼、小虾,EPA、DHA又转移到大鱼体内。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鱼体内的EPA、DHA的含量都一样,差别很大,跟鱼的习性、生理特性有关系,有的含量很高,有的含量很低。

 

EPA、DHA含量最高的鱼主要是四大类,都是鱼肉比较油的鱼。一类是鲑科的鱼,包括各种各样的三文鱼,学名叫鲑鱼。鲑科的鱼还包括淡水的鳟鱼,像虹鳟、灰鳟,以及淡水的白鲑。第二类是沙丁鱼。第三类是鲱鱼(herring)。第四类是鲭鱼(mackerel),例如大西洋鲭。

 

其他的鱼,体内或者基本上不含有DHA、EPA,或者含量只是中等。如果不吃那些比较油的鱼,而是吃比较瘦的鱼,它们也有一些DHA、EPA,如果吃很多,摄入的DHA、EPA的量也很多,是不是能够代替吃那些比较油的、富含DHA、EPA的鱼呢?不是的。研究发现,如果吃比较瘦的鱼,虽然里面也有DHA、EPA,但是吃了之后人体内血清DHA、EPA的浓度并没有增加。只有吃那些比较油的鱼,特别是吃鲑科的鱼,血清里的DHA、EPA的含量才会增加。所以DHA、EPA的摄入可能还跟别的机制有关系。

 

第三个问题,吃鱼要注意避免摄入有害物质,主要指的是重金属汞(水银),以及有害的有机物质。汞、有机物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废气(最终也掉到水里了),到最后都集中到了海洋,浮游生物、贝壳在过滤水的时候,就进入它们的体内。重金属一旦进入了有机体的体内,就很难排出去了。小鱼、小虾吃了浮游生物、贝壳,汞转移到了它们的体内。大鱼吃了小鱼、小虾,汞又转移到了大鱼的体内。

 

鱼肉里的汞的含量的高低跟两方面的因素有关系。第一,跟它在食物链中的位置有关系。在食物链最低端的,体内汞的含量是最低的;在食物链最高端的,汞的含量就会是最高的。第二,跟寿命长短有关系。寿命短的,体内汞的含量也就低;寿命长的,有长时间的积蓄,体内汞的含量也就高。

 

所以那些处于食物链最底端的海洋生物,贝壳类的,像扇贝、牡蛎、蛤蜊;甲壳类的,像虾、螃蟹,它们体内的汞含量都很低。而处于食物链最高端的那些鱼,鲨鱼、旗鱼、大耳马鲛鱼(king mackerel),鱼肉的汞含量是最高的,高得惊人。对这些鱼,大家应该尽量避免吃。还有一些鱼,体内汞的含量在中间的水平,像金枪鱼、石斑鱼、马鲛鱼、鲈鱼、鲤鱼。对这些鱼,偶尔吃是可以的,但是不要经常吃。

 

我们平时见到的大部分的鱼,体内的汞含量都不是很高。常见的像罗非鱼、鲶鱼、小比目鱼(flounder,大的比目(halibut)汞的含量在中等)、凤尾鱼,汞含量都很低。体内DHA、EPA含量比较高的那四类鱼,刚好汞含量都非常低。所以这些鱼从健康的角度看,就是最好的鱼。另外,要尽量避免涉入汞,就要避免吃鱼和贝壳的内脏,包括鱼头、鱼脑,因为这些部位都容易富集汞。更不要吃鱼翅,那是鲨鱼的鳍,汞含量高得惊人。

 

2025.2.15.录制

 

2025.3.5.整理



植物油的健康风险和选择

5 05 2025年

美国下任卫生部长小罗伯特·肯尼迪是一个反科学、反现代医学的妄人,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反科学、伪科学的主张。比如,他说烹饪炒菜要用牛油,不要用植物油,说植物油有毒,正在悄悄毒害美国人。这个主张不是他发明的,在网上可以看到那些“养生专家”也有这样的主张。牛油是一种动物油,跟猪油、鸡油、羊油一样,富含饱和脂肪酸,而饱和脂肪酸能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动物油并不是一种健康的食用油。

 

有一些人老想推翻这个结论,中国也有一些科研人员发了论文想要证明中国传统用的猪油好,是健康无害的,比植物油还要好。我以前在国内的时候就跟中国的这种医学专家辩论过这个问题。但是更多的证据都表明饱和脂肪酸是不健康的,所以动物油也就是不健康的。这目前还是营养学界的一个共识。

 

小罗伯特·肯尼迪,还有网上那些网红、“养生专家”认为植物油有毒,一个理由是他们认为植物油在生产过程当中加入了有毒的物质。植物油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冷压方式,实际上就是把种子里的油给挤压出来。但是这样做效率很低,还有很多油都留在了种子里。现在生产植物油往往要用到化学萃取,加入了有机溶剂把种子里的油萃取出来。用的有机溶剂是己烷,而己烷是一种有毒的有机物,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养生专家认为植物油有毒。其实在把油萃取出来之后,还有一道工序要把里面的己烷清除掉。经过蒸馏、挥发,植物油成品里就几乎不含有己烷了,残留的微量己烷对健康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这些人认为植物油有害的另一个理由,植物油会刺激人体产生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会导致多种的慢性病。这个说法倒不是完全没有证据。的确有一些研究表明植物油有可能增加人体的炎症,但是关键在于是什么样的植物油,所以接下来我就来讲一讲应该怎么选择植物油。

 

首先要避免那些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并不是所有的植物油都没有那么多的饱和脂肪酸,有的植物油跟动物油一样饱和脂肪酸含量也非常高,比如椰子油、棕榈油。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油的一个特点,是在室温下会凝固变成固体,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一直是液体,很容易区分。日常烹饪一般不会用到椰子油、棕榈油,但是由于棕榈油非常便宜,在食品加工业当中大量用到。所以那些加工食品,特别是那些所谓的超加工食品,如果用到油的话往往用的就是棕榈油,大家要注意看成分表。一些快餐店、廉价餐馆,为了省钱有时候也会用棕榈油油炸东西。

 

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是最健康的。植物油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油酸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是有大量的证据能够证明的。所以现在甚至连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也允许让那些含有70%以上的油酸的植物油加一个健康说明,说吃这种油有可能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植物油里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含有油酸70%以上的,主要是两种油:橄榄油和高油酸红花油(注意红花油也有低油酸的)。但是这两种油都很贵,也不适合于中餐,中国人炒菜不习惯用橄榄油和红花油来炒。

 

中国人在厨房里面用到的那些油里,油酸含量最高的是菜籽油,其油酸含量大约有62%,还没有达到70%的标准。但是那个标准本来就比较主观,62%也很接近了。所以在剩下的这些植物油当中,比较健康的就是菜籽油。其他的植物油,花生油油酸含量变化大,平均大约40%,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含的油酸都很少,都在20%左右。现在市场上植物油也有高油酸品种。比如有高油酸的菜籽油,里面的油酸的含量能够超过70%。不过这种高油酸品种的植物油市场上还不是很多。

 

除了单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里还有另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叫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有两类。一类叫ω-6脂肪酸,在植物油里主要是亚油酸。一类是ω-3脂肪酸,在植物油里主要是亚麻酸。ω-6、ω-3都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参与了人体很多重要功能,包括免疫反应。ω-6脂肪酸的代谢产物能够刺激炎症反应,而ω-3脂肪酸能够降低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反应。我们能够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伤口能够愈合都跟炎症反应有关。炎症反应在一种情况下就变成了不好的了,那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生的炎症反应。很多慢性病可能就跟错误的炎症反应有关系。ω-6如果吃得太多,而ω-3又吃得太少,两者的比例失调,ω-6比ω-3多了,就有可能导致这种坏的炎症反应。

 

现在的问题就是人们普遍吃ω-6要比ω-3多得多。有一个调查表明,美国人吃的ω-6是ω-3的十几倍。有不少的研究发现,如果ω-6和ω-3的比例太高,就会导致很多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等。还跟疼痛有关系。一些慢性的疼痛,比如说偏头疼、关节炎,也都被认为是因为ω-6和ω-3比例太高有关。这些研究还没有公认的结论,只是有这方面的风险,最好能够让两者的比例差不多。

 

为了避免这种健康风险,我们在选择植物油的时候,就还要注意一下ω-6和ω-3的比例,越低越好。在我们常用的植物油当中,这个比例最低的是菜籽油,是2比1,比橄榄油的比例还要低。橄榄油ω-6和ω-3的比例是16比1。不过因为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还是被认为是一种健康的油。另一种比例比较低的植物油是大豆油,ω-6和ω-3的比例是8比1。其他的植物油比例就比较高了:米糠油比例是20比1,玉米油比例是50比1,葵花籽油的比例是125比1,比例最高的是花生油,800比1,几乎不含ω-3。可见在这些常用的植物油当中,最差的就是花生油,不只是其脂肪酸的成分比较差,还容易污染黄曲霉素。

 

在适合我们炒菜的植物油当中,最好的就是菜籽油了,单不饱和脂肪酸是最高的,ω-6、ω-3的比例又是最低的。我这里说的菜籽油不是中国传统的那种菜籽油,而是加拿大研发出来的菜籽油,一般是转基因的,在中国也叫芥花油。我家一直用的就是这种菜籽油,英语的名字叫canola。

 

降低ω-6和ω-3的比例的另一种做法是增加ω-3的油的摄入,例如吃那些比较油的海鱼,特别是三文鱼,因为鱼油富含ω-3。有的坚果也富含ω-3。摄入的ω-3多了,ω-6和ω-3的比例当然也就降低了。

 

2025.2.11.录制

 

2025.3.3.整理



禽流感会怎么变成人流感大流行

1 05 2025年

流感病毒已经发现的有四型,A、B、C、D型,中国叫做甲、乙、丙,丁型。这四型的流感病毒都能够感染人,其中丁型流感病毒感染了人不会引起症状,其他的三型都会引起症状。其中最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是甲型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都属于甲型。甲型人流感病毒很可能就是从禽流感病毒演变过来的。

 

甲型流感病毒还可以根据病毒表面上的两种蛋白质进一步地分成亚型。流感病毒就跟一个水雷一样,上面有很多突起。这些突起有两种。一种像是一根柱子,是一种叫做凝血素的蛋白质。一种突起像一个蘑菇,是另一种叫做神经氨酸酶的蛋白质。这两种蛋白质都对流感病毒入侵细胞起到关键的作用。凝血素跟细胞表面的唾液酸能够结合,被细胞误以为是某一种营养素,把它吃进去,流感病毒就在细胞里大量复制,然后从细胞跑出来。病毒从细胞钻出来之后还通过唾液酸跟细胞膜连着,需要神经氨酸酶将连接切掉,才能够去入侵别的细胞。

 

这两种蛋白质因为是在病毒的表面,就成了抗原。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是根据这两种蛋白质来识别这种流感病毒以前有没有见过。所以就可以根据这两种蛋白质对甲型流感病毒进一步分型。凝血素简称H,神经氨酸酶简称N,现在都分别发现了十几种。它们的排列组合可以组成很多种的流感病毒,这些排列组合基本上都已经在鸟禽流感中发现。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最严重的一种禽流感病毒,凝血素H是第五型,神经氨酸酶N是第一型,就叫做H5N1禽流感病毒。这次美国禽流感疫情也是H5N1禽流感病毒导致的,已经在十几个养鸡场发现,杀了接近3000万只鸡。但是人被感染的很少,目前发现的只有67个人,其中有一个人死了。

 

为什么H5N1禽流感病毒那么容易感染鸟类,不容易感染人?我刚才说了,流感病毒之所以能够入侵细胞是因为流感病毒表面的凝血素能够跟细胞表面的唾液酸结合。唾液酸根据它的结构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我们把它叫做2,3-唾液酸,一种把它叫做2,6-唾液酸。禽流感病毒主要跟2,3-唾液酸结合,而人流感病毒主要跟2,6-唾液酸结合。2,6-唾液酸遍布在人的呼吸道。以前人们以为人的呼吸道上面没有2,3-唾液酸,所以禽流感病毒没法感染人。后来发现了虽然在人的上呼吸道没有2,3-唾液酸,只有2,6-唾液酸,但是在下呼吸道(支气管和肺)有2,3-唾液酸。禽流感病毒如果只是到了上呼吸道,那么人是不会被感染的,但是如果到了下呼吸道,就可以跟上面的2,3-唾液酸结合,就能够入侵人的细胞,这样人就被感染了。

 

禽流感病毒入侵人的细胞之后,因为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病毒,所以就如临大敌,就会有过度的反应,出现所谓的细胞因子风暴,人就会得肺炎,病得很重,甚至因此死亡。美国这次疫情发现了67个人感染,只死了一个,那是因为美国毕竟医疗发达。其他国家不是这样。20多年来世界各地被H5N1禽流感染的人,有900多个,死了一半,病死率达50%。而且这些人往往都是很年轻、很健康的人。细胞因子风暴往往发生在免疫力很强的年轻人、健康人身上。

 

流感病毒要进入到下呼吸道没那么容易,要跟被流感感染的鸟类或其他动物有长时间的、密切的接触,吸入了大量的禽流感病毒,才会发生。所以人被禽流感染的很少。而且既然感染的部位是在下呼吸道,在那里大量复制的病毒要跑出来就没那么容易。不像上呼吸道被感染,打喷嚏、流鼻涕病毒就传开去了。这就是为什么禽流感要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很难,目前还没有发现被禽流感病毒感染的人能够很轻易地传染给别人,也就是说还没有发现有人传人。

 

但是如果禽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就有可能变得能够人传人了。有可能变异出了一种禽流感可以跟2,6-唾液酸结合,就可以在人的上呼吸道入侵人体细胞了。那就变成一个人流感病毒,很容易就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了。

 

流感病毒发生变异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基因突变。流感病毒非常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因为它是一种RNA病毒,RNA在复制时很容易发生错误。而且流感病毒不像新冠病毒,没有校正复制错误的机制。新冠病毒也是RNA病毒,但是有校正的机制,可以对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进行校正,突变就没那么容易。但是流感病毒没有这种校正机制,发生了突变就保存下来传下去。RNA突变率是每1万个核苷酸发生一次。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由1万3千个核苷酸组成,就是说每复制一次的流感病毒就会发生一次突变。相当于每复制一次,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感病毒的变异。只不过绝大部分都是很小的变异。但是偶尔也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异,甚至能够累积变异,结果就有可能导致凝血素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能够跟2,6-唾液酸结合,这样就能够很容易感染人了。在1918年曾经出现过全世界的流感大流行,死了大约5000万人。那次的流感是怎么来的?现在研究的结果认为是因为禽流感发生了变异,而且很可能是由于累积基因突变导致的,让它变得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除了基因突变导致的变异,流感病毒还有一种变异的方式是通过基因重组。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很特殊,虽然只有13000个核苷酸,但是分成了八个片段。如果一个细胞同时被两种流感病毒感染,都在同一个细胞里复制,它们的八段基因组就有可能发生了重组。这样就重组出一种全新的流感病毒类型。这种新型的流感病毒有可能让凝血素发生了变异,能够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且又具有禽流感的毒性。这样就会导致流感大流行。最可能发生这种重组的地方是在猪的身体。猪比较特殊,除了被猪流感感染,还很容易被人流感、禽流感感染。一头猪如果同时感染了两种、三种的流感病毒,在它的细胞里就会发生重组。在2009年有一次猪流感大流行,现在研究的结果认为是因为三种流感病毒在猪的体内发生了重组:一种是H1N1猪流感,一种是H1N1禽流感,还有一种是H3N2人流感。这三种流感病毒在多年的时间内在猪当中流传,发生了重组,最终重组出了一种新型的H1N1流感。

 

幸好2009年流感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毒性还不是那么强。当时虽然如临大敌,很担心会不会死几百万人,最终估计死了十几万人。但是下一次的流感大流行就未必有那么幸运了。

 

2025.2.7.录制

 

2025.2.28整理



流感为什么会致命?

26 04 2025年

台湾明星大S在日本得了流感去世,在中国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震撼。一般的中国人不知道流感是会死人的。以为流感嘛,跟感冒一样,得了难受几天也就好了,怎么还会死人呢?中国疾控中心也不把流感当回事,也认为流感一般是不会死人的。我查了一下2023年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中国传染病的死亡人数,那一年得流感的中国人有一千两百多万例,但是死亡只有七十个人。也就是说病死率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但是在2023年到2024年这个流感季节,美国疾控中心估计美国因为流感死了两万八千人。

 

当然中国人不是什么特殊人种,中国人得了流感也是会死的。以前复旦大学有研究估计过,每年中国人因为流感死亡的人数大约有七万多人。为什么中国疾控中心每年公布的流感死亡的人数那么少呢?那是统计口径的问题。他们不把因为流感死亡的那些人归为是因为流感死亡,而是把他们说成是因为并发了别的病死亡的,就归给那种病了。比如说报道说大S是因为得了流感并发肺炎去世的,如果要写死因的话就会被中国疾控中心归为肺炎,好像流感不是死因。其实流感本身就能导致肺炎,并不一定要并发肺炎,有由流感病毒直接导致的原发性肺炎。

 

流感病毒入侵人体之后,入侵的细胞主要是呼吸道的上皮细胞。进入了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在细胞里大量复制,然后释放出来又去入侵更多的上皮细胞。如果流感病毒入侵的部位只是局限于上呼吸道的上皮细胞,那么我们就只会出现所谓的感冒症状,咳嗽、头疼、发烧、流鼻涕、咽喉疼等等。过几天,等到我们的免疫系统被调动起来,把入侵的病毒杀死了,流感也就好了。大多数的情况是这样的。但是少数的情况下流感病毒也会深入到下呼吸道,也就是到了支气管、肺,入侵了肺泡的上皮细胞。这样就会导致肺部出现炎症,会充血、水肿,那就得了肺炎了。

 

除了流感病毒能够直接导致肺炎,还会并发细菌性的肺炎。在正常的情况下,肺泡里有很多巨噬细胞,如果细菌跑到了肺里,巨噬细胞就可以把它们消灭掉,不会导致肺炎。但是在感染流感病毒的情况下,那些流感病毒除了能够入侵肺泡上皮细胞,还能够入侵那里面的巨噬细胞。巨噬细胞被破坏掉了,细菌就可以趁虚而入,也就能够导致肺部被细菌感染,导致了细菌性的肺炎。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肺炎,是病毒性的还是细菌性的,还是二者一起发生的肺炎,如果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导致了肺泡大量损伤,不仅上皮细胞受损,内皮细胞也受损,就会导致了气血屏障被破坏了,肺泡和血液没法发生气体交换,人就会缺氧。而且炎症反应非常严重的话,到处充血、水肿也会导致气道堵塞。最终会导致呼吸困难,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如果抢救不过来,就会窒息而死。这是流感导致死亡的一种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细胞因子风暴”。人体里的免疫细胞发现了有病毒入侵,会释放出细胞因子。它们是一种小的蛋白质,起到传递信号的作用,包括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化因子等等。它们吸引来更多的免疫细胞来杀死入侵的病毒。但是有时候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过度,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就跟风暴一样,所以把它叫做“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非常多,就会吸引来了大量的免疫细胞,而这些免疫细胞来了之后,又会继续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又吸引来更多的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太多了,都聚在肺部,引起了非常严重的炎症反应,破坏了肺的功能。细胞因子非常多的时候,它们还会随着血液流动跑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到了别的器官,吸引来了免疫细胞去那里,又对那里的器官造成损伤。所以一旦发生了细胞因子风暴,就有可能导致多处器官损伤、衰竭,人也就死亡了。

 

流感病毒除了入侵呼吸道,也有可能会感染心脏细胞,导致心肌炎;还能够感染脑组织导致脑病。它们也都是会死人的,只不过这种情况很罕见。

 

被流感病毒感染之后,出现了重症乃至死亡的高危人群主要是5岁以下的小孩、65岁以上的老人、患有基础疾病、肥胖、吸烟的、以及免疫功能有缺陷,都是流感的高危人群。对于高危人群,最好在流感季节到来之前接种流感疫苗。虽然流感疫苗保护感染的保护性是比较差的,但是它能够预防由轻症转为重症,对于那些高危人群还是很有必要去打的。对于健康的人,特别是青壮年,被流感病毒感染了之后,症状往往很轻,通常难受几天也就好了。

 

但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即使是健康的、年轻的人被流感病毒感染了,也有可能导致重症乃至死亡,那就是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流感病毒,不管谁对它都没有抵抗力。年轻人、健康的人被一种全新的流感病毒感染之后,反而容易出现免疫系统过度的反应,也就容易出现细胞因子风暴。所以在这个时候免疫功能强大反而不是一个好事,就会因此死亡。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在全世界死了大约5000万人,其中很多就是很健康的青壮年,很可能就是因为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的。那个时候当然不知道有什么细胞因子风暴,这是现在的推测。在2009年出现了“猪流感流行”,也有很多年轻的健康的人被猪流感病毒感染,也出现了重症、死亡,原因也被认为是因为细胞因子风暴。新的流感病毒,特别是禽流感,如果感染了人,感染的部位往往深入到下呼吸道,容易引起细胞因子风暴。

 

这段时间美国禽流感很严重,除了导致了鸡蛋的价格上涨,也让一些人被感染,也有人因此死亡了。幸好禽流感目前还没法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被感染的都是因为接触到病鸡、病牛被感染的。人们最担心的是万一禽流感发生了突变,变得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了,那就变成了一种全新的流感病毒,就会导致大流行。如果是在川普当总统、小罗伯特肯尼迪当卫生部长的时候发生这种禽流感的大流行,那就麻烦了。因为他们是不相信科学的,也不会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的,就跟新冠疫情一样美国又要死很多很多人了。

 

2025.2.3.录制

 

2025.2.24整理



警惕仿制药的反安慰剂效应

25 04 2025年

关于药物的安慰剂效应,大家很熟悉了。给病人吃所谓的安慰剂,也就是不含有效成分的假药,比如说用淀粉做的,但是告诉病人说这是药。有了吃药的动作,对病人产生心理暗示的作用,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病人病情会好转,甚至病就好了。所以要证明一种药物的确有效,光是让病人吃了觉得有效是不行的,需要做对照,要有一组安慰组作为对比。吃药的这一组效果明显好于吃安慰剂的那一组,才能够证明药物的确是有效的。

 

还有一种效应是相反的,叫做反安慰剂效应。对此一般的人就不知道了。只要有吃药的动作,即使吃的是没有药物成分的,比如说淀粉做的假药,但是告诉病人是真药,那么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会出现不良反应。这就叫做反安慰剂效应。

 

反安慰剂效应有两种。一种是影响到了要治疗的那种疾病的效果,甚至让病情加重。比如说要检测一种药物对于偏头痛有没有治疗作用,发现吃安慰剂的那组病人偏头痛加重了。还有一种反安慰剂效应是对药物的治疗作用没有影响,但是让副作用增加了。还拿刚才的例子来说,让偏头痛的病人吃安慰剂并没有让病情加重,有可能反而让病情减缓了,但是有一些病人会抱怨说吃这种药让他们有副作用,比如说有恶心的副作用。

 

有很多的因素会影响到反安慰剂效应。其中一个因素跟药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有关系。仿制药要比原研药更容易产生反安慰剂效应。这是有人做过临床试验的。找了一批大学生,告诉他们要测试一种抗焦虑的药物,可以让他们在考试的时候不感到焦虑。这个实验分成了两步来做。第一步让所有的这些大学生都吃一种黄色的药片。实际上都是安慰剂,里面没有任何的活性成分。在包装上写了一个品牌的名称,那是胡编的一个品牌,但是会让学生觉得这是原研药。第二步把这些大学生分成了三组:第一组继续吃原来的那种黄色的安慰剂,上面也有原来的品牌;第二组改成了吃白色的安慰剂,包装上品牌的名称改了,改成了另一种胡编的品牌,学生吃这种药的时候就知道换了一个品牌,可能是仿制的;第三组也是白色的安慰剂,但是没有品牌,只是写“普通药”,就是中国说的仿制药。在吃药之前测血压和焦虑的状态,吃药之后再测血压和焦虑状态。如果血压降低了,也表明焦虑的状态降低了。

 

实验的结果发现:不管是吃了那种换了品牌的安慰剂,还是吃没有品牌的安慰剂,这些学生的血压虽然也降低,但是比没有换安慰剂的继续吃黄色安慰剂的那一组降低得没有那么多;他们的焦虑状态虽然吃了安慰剂之后也下降了,但是也没有不改变安慰剂的那一组下降得多。副作用更有意思了。吃了换品牌的这一组跟没有换品牌的那一组对比,副作用的比例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但是吃没有品牌的安慰剂的那一组副作用增加了。

 

还有别的研究发现反安慰剂效应跟药物的定价有关系,它的价格高低会影响到反安慰剂效应。吃价格比较高的药会让病人觉得更有效,副作用更少。但是如果改成那种价格很便宜的仿制药,病人抱怨说疗效没那么显著,副作用增加了。

 

很多病人说,他以前吃原研药效果很好,副作用也很小,后来改吃了仿制药,特别是改吃那种特别便宜的、一片几分钱的仿制药之后,发现没有效果,副作用增加了。这不一定是仿制药的问题,而是有可能属于反安慰剂效应。中国的那些医生拿自己、亲属的体验这些个案想要证明说仿制药有问题,是难以服人的。

 

2025.1.30.录制

 

2025.2.23整理



警惕仿制药的反安慰剂效应

25 04 2025年

关于药物的安慰剂效应,大家很熟悉了。给病人吃所谓的安慰剂,也就是不含有效成分的假药,比如说用淀粉做的,但是告诉病人说这是药。有了吃药的动作,对病人产生心理暗示的作用,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病人病情会好转,甚至病就好了。所以要证明一种药物的确有效,光是让病人吃了觉得有效是不行的,需要做对照,要有一组安慰组作为对比。吃药的这一组效果明显好于吃安慰剂的那一组,才能够证明药物的确是有效的。

 

还有一种效应是相反的,叫做反安慰剂效应。对此一般的人就不知道了。只要有吃药的动作,即使吃的是没有药物成分的,比如说淀粉做的假药,但是告诉病人是真药,那么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会出现不良反应。这就叫做反安慰剂效应。

 

反安慰剂效应有两种。一种是影响到了要治疗的那种疾病的效果,甚至让病情加重。比如说要检测一种药物对于偏头痛有没有治疗作用,发现吃安慰剂的那组病人偏头痛加重了。还有一种反安慰剂效应是对药物的治疗作用没有影响,但是让副作用增加了。还拿刚才的例子来说,让偏头痛的病人吃安慰剂并没有让病情加重,有可能反而让病情减缓了,但是有一些病人会抱怨说吃这种药让他们有副作用,比如说有恶心的副作用。

 

有很多的因素会影响到反安慰剂效应。其中一个因素跟药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有关系。仿制药要比原研药更容易产生反安慰剂效应。这是有人做过临床试验的。找了一批大学生,告诉他们要测试一种抗焦虑的药物,可以让他们在考试的时候不感到焦虑。这个实验分成了两步来做。第一步让所有的这些大学生都吃一种黄色的药片。实际上都是安慰剂,里面没有任何的活性成分。在包装上写了一个品牌的名称,那是胡编的一个品牌,但是会让学生觉得这是原研药。第二步把这些大学生分成了三组:第一组继续吃原来的那种黄色的安慰剂,上面也有原来的品牌;第二组改成了吃白色的安慰剂,包装上品牌的名称改了,改成了另一种胡编的品牌,学生吃这种药的时候就知道换了一个品牌,可能是仿制的;第三组也是白色的安慰剂,但是没有品牌,只是写“普通药”,就是中国说的仿制药。在吃药之前测血压和焦虑的状态,吃药之后再测血压和焦虑状态。如果血压降低了,也表明焦虑的状态降低了。

 

实验的结果发现:不管是吃了那种换了品牌的安慰剂,还是吃没有品牌的安慰剂,这些学生的血压虽然也降低,但是比没有换安慰剂的继续吃黄色安慰剂的那一组降低得没有那么多;他们的焦虑状态虽然吃了安慰剂之后也下降了,但是也没有不改变安慰剂的那一组下降得多。副作用更有意思了。吃了换品牌的这一组跟没有换品牌的那一组对比,副作用的比例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但是吃没有品牌的安慰剂的那一组副作用增加了。

 

还有别的研究发现反安慰剂效应跟药物的定价有关系,它的价格高低会影响到反安慰剂效应。吃价格比较高的药会让病人觉得更有效,副作用更少。但是如果改成那种价格很便宜的仿制药,病人抱怨说疗效没那么显著,副作用增加了。

 

很多病人说,他以前吃原研药效果很好,副作用也很小,后来改吃了仿制药,特别是改吃那种特别便宜的、一片几分钱的仿制药之后,发现没有效果,副作用增加了。这不一定是仿制药的问题,而是有可能属于反安慰剂效应。中国的那些医生拿自己、亲属的体验这些个案想要证明说仿制药有问题,是难以服人的。

 

2025.1.30.录制

 

2025.2.23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