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证明我们都是非洲人

15 09 2025年

上一次我谈到研究人类进化史有3种手段,第一是化石鉴定,鉴定古人类或者古猿的化石,第二是对比现在在世界各地的人们的DNA序列,第三,现在已经可以从化石里提取出DNA,这样就可以对比古人类化石里DNA序列,彼此做对比或者跟活着的人的DNA序列做对比。后面这两种手段其实用的是同一种技术,那就是分子遗传学技术。

 

化石鉴定是定性的,是比较主观的,如果化石的量比较少,或者化石残缺要靠想象进行复原,就容易出错,争议也很大。而分子遗传学的方法是定量的,是比较准确的。如果二者有冲突,我们应该选择相信分子遗传学的研究结果。历史上也一再证明了分子遗传学的方法比化石鉴定的方法要准确。

 

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比DNA序列来知道人类的进化史呢?我举一个例子。大家知道在现存的生物当中,跟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黑猩猩是我们的近亲。人类往回追溯,有自己的祖先,黑猩猩往回追溯,也有自己的祖先;但是如果追溯得足够远,两个祖先就会合并,也就是说,会有一个人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

 

我们从这个共同祖先的角度往前看,共同祖先的后代分成了两支,一支进化成了人,一支进化成了黑猩猩。会发生进化是因为DNA发生了突变。DNA的突变率是基本固定的,所以时间越长,积累的突变也就越多。如果两个物种的DNA序列差别越大,就表明它们分离的时间越长,共同祖先存在的时间也就越古远。我们通过对比两个物种,比如说人和黑猩猩的DNA序列,就可以推测它们的共同祖先最晚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遗传学家就想到了这个办法,但是那个时候虽然已经有DNA测序技术,技术很落后,测序很麻烦,成本也很高,不可能测定人的基因组或者黑猩猩的基因组序列,没法直接做DNA序列的对比。当时想到了一个替代办法,做“DNA-DNA杂交”。

 

DNA是双链,通过碱基配对结合在一起,如果加热,到了一定的温度,链的结合就被打断,解链变成了两条单链。等温度降下来,冷却了,两条链又会结合在一起。两条链的结合不一定要求每一个碱基都要配对,允许有一定的错配。只不过如果存在错配,两条链的结合就没那么稳定,也就是说加热让它们解开需要的温度,要比100%完全匹配的要低,错配率越高,需要的解链温度也就越低。通过测定解链的温度也就可以算出错配率多高,或者说两条链的序列的相似性有多高。

 

把人的DNA和黑猩猩的DNA放在一起加热,让它们都解链,然后冷却下来,又匹配变成双链,其中有一部分的双链会是一条是人的DNA,一条是黑猩猩的DNA,这就是DNA-DNA杂交。再加热看这种杂交的DNA解链的温度有多高,就可以推算两条链的相似性有多高。实验的结果表明,人和黑猩猩的DNA序列的相似性是98.5%,根据这个数据再去推算人和黑猩猩共同祖先生活的时间,是在五百万到七百万年前。

 

但是古人类学家都不信这个结果。当时古人类学界认为人和猿分离的时间至少是1400万年前,根据的是在中国云南以及印度发现了一种古猿的化石,叫做拉玛古猿。这种化石既具有人的特征,也具有猿的特征,被认为是从猿到人的过渡型。拉玛古猿生活的年代,通过同位素测定可以测出在一千万到1400万年前。它既然是一种从猿到人的过渡型,就意味着人和猿分离的时间比这还要早,不会晚于1400万年前。分子遗传学家说人与猿分离的时间比这个晚得多,是五百万到七百万年前,古人类学家不服,认为遗传学家搞错了。

 

后来发现古人类学家搞错了。古人类学家认定拉玛古猿具有人的特征,指的是它的脸部特征。但是这个特征不是直接看出来的,而是根据颌骨和牙齿复原出来的。后来发现了更完整的拉玛古猿的头骨,才发现以前的复原是错的,拉玛古人并不具有以前古人类学家认为的那些人的特征,就是一种猿,不是人类的祖先。在这场争执中遗传学家大获全胜。

 

后来DNA测序技术就很先进了,现在要做DNA测序很便宜很快速。人类基因组测序早就做完了,黑猩猩基因组测序也做完了,可以直接对比。人的基因组和黑猩猩的基因组的序列对比的结果,黑猩猩跟人的相似性比以前通过DNA-DNA杂交技术做出来的还要高,达到了99%。这也意味着人和猿分离的时间要比之前认为的还要近。现在一般认为人和黑猩猩分离的时间是在四百万年前。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一项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来做古人类学的研究。不过这一次测的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的基因,用的是线粒体的DNA。细胞里的DNA有两种,一种是细胞核DNA,一种是线粒体DNA,主要是细胞核DNA。线粒体DNA很小,只有几十个基因,但是线粒体DNA有一个特点,它是母系遗传的。细胞核DNA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而线粒体DNA完全来自母亲,一代一代都是母系遗传,在遗传过程中不会像细胞核DNA那样发生重组,但是也会发生突变,序列也会出现差别。

 

通过比较世界各地的人们的线粒体DNA序列的差别,就可以知道全人类的共同祖先生活在什么时间。当时测定的结果认为生活在大约二十万年前。生活在哪里呢?对比的结果发现非洲人序列的变异是最多的,比其他地方的变异都多。这意味着人类的祖先是在非洲生活,他们大部分留在非洲,有一小部分走出了非洲,分散到世界各地。所以非洲之外的人归根结底只是人类祖先的一个后代分支而已,大部分的分支都留在了非洲。这就是为什么非洲人的基因多样性是最丰富的,要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都要更丰富。这种多样性的对比表明了非洲的确是人类的故乡,所有的现在的人都是大约二十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个群体衍生出来的。

 

但是这个结果做出来之后,古人类学家也不服。古人类学界早就知道人类在大约两百万年前已经在非洲进化出来而且已经走出非洲,分散到世界各地。比如说著名的北京人,生活的年代是五十万年前,怎么能够说二十万年前人类才在非洲出现呢?

 

但是早就分散到世界各地的这些人类,不是我们智人这个物种,而是直立人,是另外一个物种。古人类学家也知道这两个物种是不同的,但是他们认为分散到世界各地的直立人自己分别进化成了智人。亚洲的智人是亚洲的直立人进化出来的,欧洲的智人是欧洲的直立人进化出来的,非洲的智人是留在非洲的直立人进化出来的。这就是所谓的多起源学说。

 

但是分子遗传学的结果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二、三十万年前由非洲的直立人进化出来的,进化出来之后,其中有一支走出了非洲,把已经在那里的其他的人类,直立人或者后来的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消灭了。这就是所谓的单起源学说。

 

后来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进化,越做越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证明了单起源学说的正确。除了用线粒体DNA做对比,也用别的基因做对比,都做出了同样的结果,都证明了现代人有一个共同祖先,就是大约在二、三十万年前在非洲的一个群体。而且现在已经可以通过基因序列的对比画出了人类迁移的路线。怎么样走出了非洲,什么时间到了哪个地方,都可以画出来。证据是非常确凿的。

 

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多起源学说本来就站不住脚。进化生物学认为一个新的物种的生成是在很特定的条件下的一个偶然的事件,是不可重复的。但是多起源学说认为,在各地的直立人分别都进化成了智人。那么这些物种的生成就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了,而是在多地都发生的。这就很荒唐了。所以多起源学说在理论上也是站不住脚的,现在没有什么人相信。除了在中国,还有不少的学者相信多起源学说,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中国人是特殊人种。

 

2025.7.1.录制

 

2025.7.23.整理



我们都是非洲人,不是“龙的传人”

14 09 2025年

2021年,中国宣布发现了一具比较完整的古人类头骨,轰动一时,被认为是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据说这具头骨化石的出土时间更早,早在1933年就由一个工人在东北的松花江建桥时发现了。当时东北被日本占领,这个工人很爱国,担心化石落入日本人手里,偷偷地把它埋在自己家里的井底下。直到2018年这个工人临终前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孙子,由他的孙子从井底下把这个化石挖出来,捐献给了河北地质大学。

 

这个故事听上去非常离奇,不合常理,是很可疑的,不值得相信。这个化石的发现过程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不知道。但是不管这个化石是怎么发现的,它是真的,因为现在可以用同位素方法测定化石的年代,测定的结果,认为是15万到30万年前的人留下的化石。此前人们已发现很多生活在那个时候的古人类化石,但是这个化石跟同时代的古人类化石,例如尼安德特人的化石都很不一样,被认为是一个新的人种,命名为龙人。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其实属于丹尼索瓦人。丹尼索尔人最早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阿尔泰山脉的丹尼索瓦洞穴发现的,后来陆续也在亚洲的其他地方发现。之前没有发现头骨,只是发现了牙齿、下巴、指骨和其他的一些碎骨头。现在已经可以从化石中提取出DNA,这样就可以做序列对比。从丹尼索瓦人的化石提取出来的DNA序列跟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做对比,发现是近亲,但是不完全一样,所以认为是一个新的人种。

 

最近,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龙人的化石上提取出了DNA,也提取出了蛋白质,做序列的对比,发现龙人的确属于丹尼索瓦人。

 

这个发现公布之后,我看到深圳卫视为此做了一期节目,说现在证明了龙人是丹尼索瓦人,换句话说,我们终于不再是非洲人了,而是龙人的直系后代;西方学者说,中国人是远方迁徙的客人,不是的,我们生来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我们是龙的传人。

 

我不知道深圳卫视这期节目说的“换句话说”是怎么换出来的,没有任何的逻辑。既然证明了龙人是丹尼索瓦人,恰恰表明了龙人不是中国人的祖先。丹尼索瓦尔不属于智人,而是智人的近亲,而中国人属于智人,那么证明了龙人是丹尼索瓦人,恰恰证明了龙人不是中国人的祖先,怎么能换句话说变成了中国人是龙人的后代呢?

 

不管是什么人,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智人、中国人,全都是非洲人,因为追根溯源,他们的祖先都是在非洲进化出来的,非洲是人类的故乡。

 

这是有非常充分的证据的,证据主要来自三方面。第一方面的证据是化石,各种各样的古人类、古猿的化石。第二方面的证据是分子遗传学的证据,通过对比在世界各地的人的基因序列可以知道他们的祖先迁徙的路线,追根溯源都是从非洲迁徙出来的。第三方面的证据来自分子古人类学的证据,现在已经有办法从古人类的化石提取DNA,可以做DNA序列的对比,也就可以知道古人类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所以关于人类是从非洲进化出来的证据是非常确凿的,是无可置疑的。

 

人类的进化是非常复杂的,发现的化石越来越多,研究越来越深入,画出的人类进化图也就越来越复杂,争议也就很大。但这些争议主要是在细节方面,在总框架上还是有共识的。

 

我们现在可以确定的是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跟黑猩猩的祖先大约在四百万年前有一个共同祖先,然后分离了,一条往黑猩猩的这条路上进化,另一条最终进化出了现代人类。

 

大约在250万年前人属这种动物出现了。以前认为人属最早的一个人种是巧人,关于这点现在有争议,有一些学者认为巧人应该属于南方古猿。

 

大约两百万年前进化出了直立人。直立人出现之后很快走出非洲,去世界其他地方,主要是到了亚洲。中国人都知道的“北京人”就是属于直立人。

 

还留在非洲的直立人后来又进化出了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大概在六十万年前也走出非洲,主要是往欧洲方向走,在这个过程中分化了,分出了两支,一支成为尼安德特人,一支成为丹尼索瓦人。

 

大约在三十万年前,智人在非洲出现了。出现之后,智人也很快地走出了非洲,而且多次地走出非洲,最近的一次大概是六万年前走出了非洲,到了世界各地。

 

那个时候,其他地方已经有尼安德特人或者丹尼索瓦人在那里生活了,智人去了以后就把他们消灭了。但是在这过程当中,除了杀来杀去,还会发生杂交,所以我们身上也带着一小部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

 

非洲是人类的故乡,所有的人本质上都是非洲人,这一点在世界上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只有在中国争议很大。很多中国人,包括很多中国学者都不承认这一点,甚至那些研究古人类的中国学者也有人不认可这一点。

 

为什么不认呢?一方面是因为种族主义的因素,觉得非洲那么落后,非洲人怎么可以成为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呢?如果说欧洲是人类的故乡,欧洲人是中国人的祖先,可能这些人也就接受了,但是非洲不行。

 

另一方面的因素是出于“民族感情”,认为如果把中国人的祖先说成是非洲过来的,好像中国这片土地不是中国人自己的,中国人成了客人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就好像言不正名不顺,所以不行的,一定要证明中国人跟其他的人种不一样,中国人是特殊的人种,是自己进化出来的。

 

以前中国古人类学家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多起源理论,跟单起源理论相对抗。单起源理论认为智人都是在非洲进化出来,然后分布到全世界。多起源理论虽然承认直立人从非洲进化出来以后,到了世界各地,但是认为世界各地的智人是当地的直立人分别进化出来的。中国人是在中国的直立人——北京人进化出来的,所以跟别的人种是不一样的。

 

但是多起源理论在中国之外已经没人信了,因为各种各样的证据,化石的、分子生物学的证据都否定了多起源理论,不能再说各地的智人都是由各地的直立人分别进化出来的。但是,一些中国学者还是不死心,还是要去给中国人找祖宗。只要在中国发现了某一种古人类的化石,就说那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包括龙人,也说是中国人的祖先,龙人这个名字起得多好啊,表明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甚至习主席早在2020年就已经下了定论了。他在《求是》发表了一篇关于古人类学的文章,说:“最新考古成果表明,我国是东方人类的故乡,同非洲并列人类起源最早之地。”习主席已经为中国的古人类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国的古人类学家就只好继续为中国人乱找祖先。

 

2025.6.29.录制

 

2025.7.21.整理



当你到了熊出没的地方

30 08 2025年

有一个大学生去西藏无人区玩,遇到了棕熊,被咬死了。有人趁机要科普怎么对付熊,写了一篇文章,在网上转发很多。这个人说去无人区或者野外玩要带一把行军铲,最好把行军铲的头改造得比较尖,这样就可以做武器,如果碰到熊就可以用它来杀熊,平时也要经常拿行军铲比划练习要怎么杀熊。这个人可能武侠小说看多了。用一把行军铲,甚至更好的冷兵器,甚至枪,都对付不了棕熊的袭击,把它打伤了,反而让它变得更加凶狠。

 

那么遇到了熊怎么办,只能是听天由命让它来吃了?也不是。人类跟熊已经打了非常多交道,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专业的机构,例如美国国家公园,对于人们去那些熊出没的地方,遇到了熊应该怎么处理,都有详细的指南。

 

因为我天天在野外跑,经常有人问我,你就不怕遇到熊吗?在圣地亚哥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圣地亚哥的熊已经灭绝了。偶尔会有熊从洛杉矶跑过来,就变成了一个大新闻了。但是去别的地方是有可能遇到熊的。我去其他的地方,例如去美国国家公园玩,就多次遇到熊。那么遇到了熊要怎么处理呢?

 

首先要学会区分黑熊和棕熊(北美的棕熊也叫灰熊)。这两种熊的性格是很不一样的,黑熊相对来说比较胆小、温顺,棕熊比较凶猛,要怎么样对付它们就有所不同,所以区分你遇到的究竟是黑熊还是棕熊是很重要的。

 

有人说,那很容易区分,黑熊是黑色的,棕熊是棕色的嘛。不是的,光是靠颜色是区分不了的。特别是黑熊,虽然叫这个名称,并不都是黑色的,很多黑熊也是棕色的,所以不能光靠皮毛的颜色来区分。要怎么区分呢?

 

首先你要对这两种熊的分布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你去的那个地方,是只有黑熊,还是既有黑熊也有棕熊。黑熊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有一些地方只有黑熊,也有的地方两种熊都有。比如说在加州,虽然棕熊现在还是加州的州兽,加州州旗上也画着棕熊,但是棕熊在加州已经灭绝了,所以你在加州遇到的熊全都是黑熊,即使它们的颜色是棕色的,也是黑熊。

 

但是去美国别的地方,例如去黄石公园、大提顿公园或阿拉斯加,就很可能遇到棕熊。在这些地方我都遇到过熊,有黑熊也有棕熊。它们的形态有明显的不同。最明显的不同的是棕熊的肩膀是隆起来的,而黑熊不是,这是最容易区分的。它们的耳朵也很不一样,棕熊的耳朵比较小、圆,而黑熊的耳朵比较长。

 

不管是黑熊还是棕熊,它们通常不把人当做食物,所以它们不愿意去惹人,而是要躲着人。发生了熊袭击人的事件,往往是因为这些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熊被吓着了。为了避免吓着熊,到了熊出没的地方,就要让熊知道你来了。要制造噪音,这就是为什么去这种地方最好不要一个人去,多个人去,大家不停地讲话,熊远远地就能够听到了,就知道有人过来,就会躲起来。如果是一个人,也要自言自语,唱歌,或者就挂一个铃铛,一路走一路叮叮当当响。

 

第二种情况是熊闻到了你带着食物,跑来找吃的。所以去熊出没的地方,食物一定要用塑料袋包起来,不要散发出味道,熊的嗅觉是很发达的。吃剩下的食物渣子不要扔掉,也要放进塑料袋包扎起来。有一些人喜欢投喂熊,远远看到熊就给它扔食物吃,这是很不道德的,相当于让熊把食物和人联系起来了,看到了人,即使没有闻到有食物,也会跑过来想找人要食物吃,这是很危险的。

 

第三种情况是遇到了母熊带小熊,让母熊觉得小熊遭到了人的威胁,出于母亲的本能要保护小熊,就会袭击人。所以碰到母熊带小熊,一定要注意不要靠近,不要觉得小熊很可爱,想凑近去看,更不要让自己处在小熊和母熊中间,这是最危险的。

 

还有一种情况,熊饿坏了,看到了人,把人当食物,想要吃人,对这种情况就没法预防了。

 

多数的情况下你遇到了熊,熊知道你来了也不会理你的。我碰到的熊从来都是不理我的,它们就是自顾自地在那里吃野果子。如果你引起了熊的注意,熊朝你看,甚至朝你走过来了,怎么办呢?

 

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跑。很多人的本能是赶快跑,这一跑就完了,熊本来不把你当猎物,你一跑起来,熊就把你当猎物了,触发了它追捕的本能。跑是肯定跑不过熊的,熊的奔跑速度跟马一样快,你跑得过吗?也别爬到树上去,你爬树也比不过熊。

 

所以这很关键,绝对不要跑,不仅对熊是这样,对别的猛兽,比如说美洲狮,遇到了也绝对不要跑。圣地亚哥没有熊,但是有美洲狮。几年前在圣地亚哥有一群中国人去一个自然保护区玩,遇到了一头美洲狮,吓得乱跑,触发了美洲狮追捕的本能追过来袭击一个几岁的男孩,这个男孩的父亲跟这头美洲狮搏斗。这头美洲狮幸好是比较小的年轻美洲狮,没啥经验,被打跑了。那个小孩子只受了伤。后来护林员只好找到这头美洲狮,把它杀了,免得因为它袭击过人了,有了习惯,以后见到别的游客也会去袭击。所以千万不要跑,特别是一群人一起去玩,一定要交代清楚,看到了熊、美洲狮,绝对不要跑,跑的话就把大家都给害了。

 

其次,不要尖叫,尖叫会让熊觉得你是猎物,也会过来袭击。要用低沉的声音温柔地对熊讲话,把两只手举起来,慢慢地挥舞。目的是让熊知道你是人,而不是猎物。眼睛看着熊,但是,不要盯着它的眼睛,盯着它的眼睛看会让它感到有威胁。同时,慢慢地往旁边斜着撤退。

 

如果熊朝你冲过来了怎么办?首先要区分熊的冲锋是真的还是假的。大部分的熊的冲锋是假的,是虚张声势的冲锋,是为了吓唬你。这种冲锋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它的头是朝前看的,甚至是抬起来的,耳朵也是竖起来的,目的是要让自己显得很大,要吓唬你,但是冲了之后就会停下来,不会真的朝你冲过来。碰到假冲锋,你就不要后退了,要站稳了,也要显得很平静。等到熊停下来了,这一回合结束了,你再慢慢地撤退。

 

真冲锋就不只是吓唬,而是真的要冲过来。真冲锋的特点是熊显得非常生气,会嘶叫,张嘴打呵欠,用前肢拍地;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头是朝下的,耳朵是朝后的,直线、快速地向你冲过来。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武器是用防熊喷雾抵挡。去那些熊出没的地方,特别是棕熊出没的地方,最好的武器不是枪,更不是冷兵器,而是防熊喷雾。有一些国家公园是禁止带防熊喷雾的,比如说加州的优胜美地,就不准带防熊喷雾,因为那里的黑熊都很温和,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黑熊袭击人的事件。但是如果是去黄石公园、大提顿公园、阿拉斯加,是可以带防熊喷雾的,不过防熊喷雾不准上飞机,所以只能是到了当地之后去买或者租。

 

买或者租到了防熊喷雾,一定要学会怎么用。其次,防熊喷雾要带在身边,挂在胸前或者腰带上,不要放在背包里,因为要随时、立即、快速地能够拿出来喷。不要等到熊已经非常近了才对着它喷,而是熊已经冲到了大概距离七八米远的地方,就开始喷。喷的目的是要在熊和你之间喷出一道雾墙,这样熊冲进来,冲到了喷雾里头,感到难受,就会逃跑。所以喷的时候要注意风向,不要让自己处于下风口。如果处于下风口的话,一喷风一吹都喷到自己了,先把自己给喷倒了。如果站在下风口,要移动一下方位。

 

如果你没有带防熊喷雾,或者虽然带了,但是来不及拿出来喷怎么办?这个时候就要看你面对的那头熊是黑熊还是棕熊。如果是黑熊冲过来了,你就反击,用棍子、石头,如果手上什么都没有的话,就用拳头,对着黑熊的脸部和鼻子打,这是它的软弱部位。打是肯定打不过熊的,但是黑熊相对来说胆子比较小,这么一顿乱打,有可能真把它打跑了。黑熊一旦冲过来了,就是想要伤害你了,所以一定要反击,目的是要让它知难而退。

 

但是,棕熊冲过来了,不要反击,而是要装死,倒在地上,俯卧保护腹部,用手臂抱住了头,保护脖子和头。头、脖子、腹部是最薄弱的地方。要把脚伸开,目的是为了让熊不容易把你翻过来。所谓装死并不是想让熊以为你死了,熊没那么傻,目的是想让棕熊知道你对它没有威胁。棕熊冲过来往往不是为了伤害你,而是你威胁到它了,所以你让它知道你没有威胁,它可能就放弃了。它过来以后会试图要把你翻过来,会袭击你,但是可能过一会觉得你没威胁就离开了。它离开了,你也不要马上就起来,它有可能在周围观察你。一定要过一段时间,过十来分钟确信熊已经走了,再起来。但是有时候棕熊冲过来了,即使知道你没有威胁,也不停地袭击你,那么在这个时候就只好反击了。

 

去年有一个背包客去大提顿国家公园,看到一只小棕熊从他眼前跑过,他知道马上会有母熊过来,赶快拿出防熊喷雾,但是来不及喷,母熊已经冲过来了,他就倒在地上装死。母熊过来以后试图要咬他,刚好咬到了他已经拿出来的防熊喷雾,炸了,母熊就被吓跑了,这个背包客捡到一条命。

 

在一种情况下,不管是棕熊还是黑熊,如果它攻击了,那么一定要反击,那就是碰到了掠食性的熊,在跟踪你或者冲进了你的帐篷。这种熊不是觉得你有威胁才过来的,而是来找吃的,饿了把你当成了猎物,准备要杀你、吃你,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反击,虽然很可能是打不过的,但是,毕竟反击还是有一点希望,一定要打。

 

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不久以前,加州有一对兄弟去山里,碰到了一头黑熊袭击,两个人虽然都跟熊搏斗,但是,一个被咬死,一个受重伤。

 

在两三年前,加拿大有一对夫妇,是研究动物学的科学家,在退休之前最后一次去野外考察,棕熊跑到了帐篷里把两个人都咬死了。从现场判断,这两个人做的一切都很规范,也带着防熊喷雾,而且防熊喷雾都喷光了,但是,还是阻止不了棕熊的袭击。

 

所以,碰到这种闯到帐篷来的,或者一直在跟踪你的掠食性的熊,是很危险的。不过这种概率是极低极低的,每发生一次都会变成一个大新闻,说明是非常罕见的事,大家也不用因此就吓得对熊非常害怕。绝大部分的情况下遇到熊是不会有事的。

 

2025.6.15.录制

 

2025.7.7整理



“韦神”并不神,造神害了他

27 08 2025年

中国还活着的数学家最出名的是北大一个年轻的数学教师,今年才34岁,叫韦东奕,在网上被当成是数学大神,被叫做韦神。他之所以成了神,并不是因为他在数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多么重大的贡献,其实他的数学研究的成果很一般。数学跟别的研究领域不太一样,很喜欢发各种各样的奖,数学国际大奖很多。如果一个数学家在学术方面做得很好,成就很大,那么就会得很多奖,而且往往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拿奖,拿奖会拿得手软。数学最大的奖菲尔兹奖,有两个华人得过,一个是陶哲轩,31岁就得了菲尔兹奖,一个是丘成桐,是33岁得的,都比韦东奕要年轻。韦东奕是不可能得菲尔兹奖的,数学别的国际奖还有很多,他一个都没有得过。

 

从他发表的论文来看,他的数学成果也不突出。数学有所谓的顶级四大名刊,韦东奕没有在名刊上发表过论文。他发表论文的那些学术期刊都是比较普通的。在北大的数学教师中他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如果在全中国的范围内,那么更排不上号了。

 

正因为韦东奕的数学成就并不高,所以网上就编造了他的很多事迹。例如,说月球取样的轨迹是他算出来的,10马赫超音速战斗机是韦东奕参与设计的。还有人说,曾经有六个数学博士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解不出来的一个难题,韦东奕一天就给解出来。甚至有人说韦东奕一个人顶一个师。所有这些全都是谣言。

 

韦东奕之所以成了韦神,是因为他很会考试,数学考试的成绩很好。他曾经得过两次奥数金牌,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得的。所以数学考试好,能够在数学竞赛中获得很好的成绩,在中国就被很多人当成了神了。甚至有人认为韦东奕比陶哲轩还要神,因为陶哲轩只得过一枚奥数金牌,另外还得过铜牌、银牌,但是不如韦东奕得了两枚奥数金牌。其实陶哲轩10岁就去参加奥数了,他那三枚奥数的奖牌分别是在10岁、11岁、12岁得的,到现在还保持着获得这三个奖项年纪最小的记录。韦东奕是17岁得的奥数金牌,跟陶哲轩12岁就得了奥数金牌,哪有可比性。

 

其次,中国对于奥数是跟参加奥运会一样,搞举国体制,那些被认为有拿金牌潜力的小孩,很小就集中培训了。他们主要的学习时间都要花在这上面,做高强度的培训,人生的目标就是以得奥数的金牌作为最高目标。进了国家奥数队的小孩可以说就是职业选手,西方国家参加奥数的那些选手只是业余选手,出于业余兴趣去参加比赛,只是在比赛之前短时间地集中进行培训。所以这也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所以即使就数学竞赛的成绩而言,陶哲轩也比韦东奕要强得多。

 

陶哲轩是一个真正的数学天才,而韦东奕只能算是一个数学天赋很不错的人,天才是算不上的。但韦东奕在中国网络上名气很大,比陶哲轩名气大多了,很多人不知道陶哲轩,但都知道韦东奕。名气大,在网络上就有流量,有流量就可以变现。不知道是他本人还是他的亲人想用他的名气变现,最近开了抖音号,短短的三天粉丝就有两千多万。

 

他在抖音号发了一段视频,人们因此注意到他的门牙大部分都掉光了。他才34岁,这是很不寻常的。中国人的牙齿普遍不好,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更不好。不像美国人从小每年就要去看两次牙、洗两次牙,中国人很多一辈子都没有洗过牙,如果牙齿不出问题也不会去找牙医,甚至牙齿出了问题也都懒得去找牙医,就这么硬挺过去了。所以中国人普遍到50岁、60岁都患有非常严重的牙周炎,就开始掉牙齿了。但是韦东奕才34岁,大部分的门牙都掉光了,还是非常罕见的。原因应该是他平时连最基本的口腔、牙齿保健都不做,比如说连牙都懒得刷,才会年纪轻轻就患了这么严重的牙周炎。

 

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年纪这么轻就掉了这么多的牙,是因为平时不注意营养导致的,因为曾经有人拍到了一段韦东奕在食堂吃饭的视频,吃的是馒头和矿泉水,就这么简单。但是他曾经有一顿饭只是吃馒头、矿泉水,不等于他每天都是这么吃。按照他的亲人的说法,其实他平时不是这么吃的,虽然从小不吃肉,但是并不是完全不注意营养。北大说,我们对于教师每年都有体检,体检的结果发现韦东奕身体状况还可以。从视频和照片也看不出他患有很严重的营养不良,严重到了能够导致牙齿大都脱落的地步。

 

韦东奕现在在抖音上以这种面貌出现,引起了争议。有一些人称赞他淡泊名利,生活极其简单,令人佩服。但是也有一些人对他的身体状况痛心疾首。有一个一直在做伪科普的妄人写了一篇文章,在网上传得很广,呼吁北大要对韦东奕进行健康干预,就是认为韦东奕的生活方式太不健康了,所以组织应该出面救他。是不是要像以前组织对陈景润那样,给他分配一个妻子来专门照顾他的生活呢?韦东奕是一个成年人,他愿意过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他的选择。即使这种生活方式是很不健康的,只要没有妨碍到别人,也是他的权利和自由,北大有什么权利去干预?如果因为一个人生活方式不健康,组织就可以进行干预的话,那么生活方式比韦东奕不健康的人多得是,那些抽烟的,酗酒的,是不是也都可以进行健康干预,强迫他们戒烟、戒酒?

 

韦东奕之所以有这样的生活状态,很可能就是因为对他神化,过分的吹捧,过度的关注造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陶哲轩就很幸运。陶哲轩很小就表现出了数学天才,但是他的父母接受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决定要让陶哲轩跟同龄人一样过正常的生活,完成基本的教育,只不过要同时去家附近的大学听课。陶哲轩虽然是一个数学天才,但是并没有成为一个数学怪人,他有正常的童年,长大了也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在数学上也做出了很高的成绩。如果陶哲轩是在中国的话,那就完了。虽然很可能会被称为是陶神,但是他人生的最大的成绩也就变成了只是曾经获得奥数金奖了。

 

2025.6.9.录制

 

2025.7.1.整理



“爱的激素”催产素

24 08 2025年

·方舟子·

 

我在《纵欲并不伤身而是养生》谈到“爱的激素”催产素,它是下丘脑制造的一种多肽类的激素,由垂体分泌的。为什么叫“催产素”呢?因为它最早被发现的功能是在孕妇临产的时候,垂体会大量地分泌这种激素,刺激子宫收缩。这样有助于生产,所以叫做“催产素”。等到小孩生下来了,催产素还有一个功能,能够刺激乳汁分泌。小孩吃奶,吮吸乳头,刺激了乳头上面的机械感受器,又会刺激垂体分泌催产素。分泌的催产素进一步地刺激分泌乳汁,形成了正反馈。

 

催产素之所以被叫做“爱的激素”,是因为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会让人对身边的人产生一种亲密感、信任感,能够加强社会连接,增进感情。婴儿在吃奶的时候,刺激母亲产生的催产素,会让母亲对眼前的婴儿更充满爱意,增进了母子的感情。它不仅能够增进母子的感情,还能增进性伴侣之间、亲友之间的感情。拥抱、抚摸都能够刺激产生催产素,性刺激更容易刺激产生催产素。而且由于是正反馈,所以刺激越强,产生的催产素也就越多。性高潮的时候,催产素大量地分泌,就会让人对性伴侣更充满爱意,加强了两个人的联系。这可能是让人类能够保持一夫一妻制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催产素是一种好的激素,能够让人感到安宁,让人精神放松,不会抑郁。所以在精神、心理方面,它是很重要的,对于身心都很重要,是多多益善。要刺激产生催产素,不用靠生小孩、哺乳,甚至也不用靠性活动。一个简单的拥抱就能够刺激产生催产素。锻炼,特别是高强度的锻炼,也能够产生催产素。听音乐,听那种柔和的、缓慢的音乐也能产生催产素。唱歌也会产生催产素,如果是合唱的话,效果更好。

 

2025.5.22.录制

 

2025.6.25.整理



有没有必要做肝癌的筛查?

21 08 2025年

我前面介绍了哪一些癌症的筛查可以做、哪一些不应该做。有一些人问:你介绍的这些癌症筛查,怎么没有提中国人很关心的肝癌筛查呢?那是因为我的介绍根据的是美国预防服务工作小组的指南,并没有提到肝癌,因为肝癌在美国并不是一种常见的癌症,跟中国完全不一样。

 

不过,美国有别的专业的机构对于肝癌的筛查给出了建议。对于普通的人群,没有必要去筛查肝癌,因为对他们来说,肝癌的发生率很低。对于高危的人群,可以考虑做肝癌的筛查。高危的人群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得了肝硬化,肝硬化的患者得肝癌的风险相当高。一种是虽然没有得肝硬化,但是得了慢性乙型肝炎,这些人中,男人到了四十岁、女人到了五十岁,也成了肝癌的高危人群了。所以,对于这两类人,可以考虑做肝癌筛查,每半年筛查一次。

 

接下来的问题是:用什么办法来筛查?目前对于肝癌的筛查并没有标准。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抽血查肝癌标记物,主要是两种蛋白质:AFP和DCP。抽血检测肿瘤标记物的问题是敏感性和专一性都太差,会出现很多假阳性和假阴性。我们就拿AFP来说吧。理论上,如果得了肝癌,那么血液里AFP的含量就会升高。但是,有很多肝癌患者,在肝癌的早期,AFP的含量并不高。这样就会出现大量的假阴性。到了肝癌晚期,假阴性低了,也就是说筛查的敏感性高了,但是,到了晚期做筛查就没啥意义了,查没查出来对于死亡率没影响。

 

还存在假阳性的问题。除了肝癌会让AFP的含量升高,还有别的身体的状况,例如怀孕,别的疾病,例如肝炎或者别的癌症,也都会让AFP含量升高,就出现了假阳性。不过,AFP以及DCP作为肝癌筛查的最大的问题是假阴性太高,敏感性差,所以对于筛查肝癌用处不大。

 

筛查肝癌还有一种做法,那就是影像学检查,用CT、核磁共振以及超声来查。但是,CT、核磁共振太贵了,适合于用来做诊断,不适合于用来做筛查,性价比太低了。超声适合用来做筛查,而且对于肝癌的高危人群的筛查结果准确性还不错。它的敏感性能够达到65%到80%,不算很高,但是可以接受;它的专一性能够达到90%。所以,对于高危的人群,用超声来做筛查是可以的。如果结合了抽血检查和超声,当然可以提高筛查的准确性,但是那样就会导致性价比降低了。

 

2025.5.27.录制

 

2025.6.21.整理



可怕的甲状腺癌过度诊断过度治疗

17 08 2025年

大约12年前,我在凤凰网有健康访谈节目,看的人很多,一些医生也在看。有一次有一个医生看完了我的节目之后,给节目的主持人打电话,说根据他的观察,方舟子可能得了甲状腺癌,建议我去做检查。我的视频下面经常有一些网民跑来骂我,说我得了癌症了快死了之类,他不是这种人,而是北京一家著名的医院的一个著名的医生,而且是很认真地提出来的。节目的主持人也是学医出身的,就赶快给我打电话转告了这个医生的建议。

 

我却很不以为然,因为我对于中国的这些名医的水平还是很知根知底的。如果我的甲状腺癌严重到医生通过看视频就能看出来的地步,那么应该有别的症状出来了。比如说说话声音变了,失声了,呼吸困难,吞咽困难,觉得颈部、喉咙疼痛,或者能够摸到颈部的淋巴肿大了之类的。但是没有,一切都正常,所以我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但是如果你没有我的定力,听到一个著名的医生这么说,吓坏了,赶快去医院查有没有甲状腺癌,那么倒是很有可能会查出来得了甲状腺癌,因为甲状腺癌其实非常普遍,只不过不查不知道而已。曾经有一项研究,对那些死于别的原因的人做尸体解剖,顺带把他们的甲状腺取出来看,发现超过10%的人都有甲状腺癌,到死都不知道,因为没有任何的症状。所以如果你去做检查,即使没有症状,也是有可能被查出来有甲状腺癌。然后就觉得这个医生真高明,真是神医,看了一眼就能够看出来你得了甲状腺癌。也许他就是这么出名的。

 

但是如果你没有任何甲状腺癌的症状,是没有必要去做检查的。甲状腺癌绝大部分,80%-90%都是乳头状癌。它的特点是生长极其缓慢,即使已经出现了癌变,往往到死不会表现出症状,没有必要去做检查、治疗。即使出现了症状,再去做诊断、治疗,效果非常好,预后很好。如果肿瘤还局限在甲状腺,或者只是扩散到了周围的淋巴,5年存活率能够高达98%,几乎是100%。即使已经扩散到了远处的器官,5年存活率也还有50%。所以并不可怕,完全没有必要早发现、早治疗。

 

但是对甲状腺癌做筛查,没有症状也去查有没有得了甲状腺癌,非常普遍。要筛查甲状腺癌比较容易,用的是超声波检查,无创的,很多人就觉得,何不去检查一下呢?但是这种检查存在着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假阴性。它的敏感性只有大概70%,假阴性非常高,很多已有癌症但没有查出来。这样就有一个后果:你做过了筛查,发现没有甲状腺癌,就放心了,以后出现了甲状腺癌症状也就掉以轻心,以为是别的原因导致的,就会耽误了诊断和治疗。另一个问题是有假阳性。通过超声波筛查甲状腺癌的特异性大约是90%,不能以此就诊断得了甲状腺癌。要诊断就必须做活检。这是有创的一个小手术,有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诊断得了甲状腺癌,还面临着一个问题,要不要治呢?虽然发现的肿瘤可能非常小,所谓的小微肿瘤,但是很多人还是选择治疗,因为害怕会发展。医生往往也会建议做治疗。治疗办法就是把甲状腺摘了,全部摘掉或者摘掉一部分。甲状腺是很重要的内分泌器官,把它全部摘掉了,身体就没有甲状腺素了。即使只是切除了一部分,也有可能导致甲状腺素分泌太少。所以手术后要终身服用甲状腺素。而且既然是一个手术,也会有并发症,并发症有可能很严重。有可能损害到了甲状腺旁边的甲状旁腺。甲状旁腺对于调节人体的钙代谢很重要,受损伤的一个后果会导致体内钙含量减少。也有可能在做手术的时候损伤到了声带神经,就会导致失声。即使你选择不治疗,但是因为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了,担心它会发展,所以就要定期做检测。一年要有一、两次去检查肿瘤有没有变大,这也是很折腾的。

 

所以虽然得了甲状腺癌,可能到死都不会表现出来,本来就没有必要知道,也没有必要治疗,那么你何必知道你得了这种癌症?可见甲状腺癌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的后果是严重的。

 

而甲状腺癌也是所有的癌症当中过度诊断、过度治疗最严重的,这种情形在世界各国都存在。比如说美国。美国现在的甲状腺癌发病率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三倍,但是甲状腺癌死亡率并没有增加。这说明新增加的那些甲状腺癌病例其实没必要发现,存在着过度诊断的问题。但是美国对于甲状腺癌并不做筛查,为什么甲状腺癌的病例越来越多了?无意中发现的。虽然不对甲状腺癌专门做筛查,但是会有别的原因对身体做检查,比如说做CT、核磁共振检查,意外发现甲状腺长了肿瘤。但是即使存在着过度诊断,甲状腺癌在美国还是一种很罕见的癌症,在美国的所有的癌症当中,每年发现的病例数排在第12位,一年也就发现4万多例,一年死于甲状腺癌的只有2000多人。

 

但是有的国家甲状腺癌不罕见,比如说韩国。韩国甲状腺癌在癌症当中名列前茅,因为韩国对甲状腺癌有筛查。韩国在1999年开始有组织地进行癌症筛查。本来筛查的项目不包括甲状腺癌,但是只要多交一点钱就可以同时做甲状腺癌的筛查,很多人就做了。医生往往也会建议做甲状腺癌筛查。从1999年开始,才过了10年,韩国的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上升了15倍。但是甲状腺癌的死亡率并没有增加,说明存在着过度诊断的问题。

 

中国更厉害。中国以前甲状腺癌也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癌症,但是到2016年,甲状腺癌在中国女人的癌症发病率当中已经上升到了第三位。那一年中国女性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是2000年的20倍。这个趋势越来越快,直线上升。在2020年那一年,中国新发现的甲状腺癌的病例是20多万例,过了两年,2022年新发现的中国甲状腺癌的病例变成了40多万例。才两年就翻了一番。美国一年发现4万多例。中国女人新发现的甲状腺癌的病例是美国男女甲状腺癌的10倍。

 

美国的所有医学机构都反对对甲状腺癌进行筛查,都认为对甲状腺癌筛查弊大于利。即使是无意中发现的那些甲状腺癌的病例,也认为太多了,存在着过度诊断的问题。所以近年来,美国医学界对于甲状腺癌的诊断标准更严格,美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就开始下降了。

 

但是中国直到现在还在提倡要对甲状腺癌进行筛查。医生们都在建议、鼓励人们要筛查甲状腺癌,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好。警告人们说,不要把甲状腺癌当成“懒癌”,以为得了没啥事,不是的,有的甲状腺癌非常凶险的,不能掉以轻心。的确,有的甲状腺癌比较凶险,叫未分化癌。这种癌症发现了之后都会被定为是4期,5年的存活率只有7%。得了这种癌症,发现了之后一般就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可活了,所以很吓人。但是这是极其罕见的癌症,在甲状腺癌当中只占了1%。不能拿这种非常罕见的小概率事件来吓唬人。

 

但是中国的医生就是很擅长于拿这种小概率的事件吓唬病人。中国对于癌症的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不限于甲状腺癌,很多癌症都存在这个问题。在我关于癌症筛查的那期视频节目下面,有一个中国网友留言说,他刚刚做了一个非常昂贵的体检项目,其中有9项是筛查癌症,都是抽血筛查。抽血筛查癌症比较靠谱的只有查PSA筛查前列腺癌,但是我说过了,对于一般的人来说也没有必要去做。有的抽血筛查癌症对于高危的人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对肝癌的高危人群抽血查AFP,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作用也没那么大。还有的抽血筛查癌症就更没有什么用处了,或者是假阴性太高,或者是假阳性太高,还有的纯粹就是骗人的了。

 

2025.5.24.录制

 

2025.6.14.整理



癌症筛查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16 08 2025年

大约40%的人在一生中会得癌症。得了癌症并不是都很可怕,如果是癌症的早期,经过正规的治疗,不找死去找中医的话,那么基本上都能够治愈。只是到了晚期,扩散了,治疗效果才没那么好。但是癌症早期通常没有症状,很难发现。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号称能够早期就查出来一个人有没有癌症,有所谓的筛查——对于没有症状的人也要检测,看能不能尽早地找出他得了癌症。

 

这种筛查有没有必要做呢?一般的人认为当然有必要做,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好啊。问题没有那么简单。首先有一个成本的问题。有一些癌症非常罕见,或者在比较年轻的人当中非常罕见,那么就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的资源、成本去做大规模的筛查了。即使有必要筛查的那个人群,也要考虑到筛查的方法是不是准确。如果准确率很低,大部分的癌症查不出来,那么也没有必要做筛查了。即使准确率很高,还面临着一个问题:查到的阳性结果未必就是癌症。有可能别的因素导致了阳性的结果,也就是假阳性。所以筛查的结果只是一个初步的判断,并不能作为诊断。

 

要诊断的确得了癌症,还要进一步地做活检。将怀疑有癌症的组织摘下来,在显微镜底下看看是不是的确发生了癌变。做活检是一个有创的手术,就有可能出现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甚至会死亡。如果活检并没有查出有癌症,却因此被折腾了一番,得了并发症、住院乃至死亡,那么就亏了。

 

即使诊断得了癌症,还面临着一个问题:要不要治疗?有一些人可能觉得奇怪,既然已经发现得了癌症,为什么不马上治疗呢?这是因为癌症跟癌症是不一样的。有的癌症进展非常缓慢,即使发现了,在早期也不一定就要治疗,有可能到死了都没有进展到表现出症状,为什么要治疗?例如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进展往往都非常慢,在多数的情况下其实是没有必要治疗的。

 

但是一旦发现了癌症,病人还是很担心,为预防万一还是想要治疗。因为是早期,治疗的效果会很好,能够治愈。但是治疗的结果有可能出现并发症,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带来别的问题,对生活的质量和影响很大。如果不治疗,那么还要观察、监测,终身折腾。所以对于有一些癌症,你完全没有必要去知道你得了。很多人死了都不知道自己得了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因为没有表现出来,死后做尸体解剖才知道生前得了甲状腺癌、前列腺癌。

 

我们就举前列腺癌为例。因为前列腺癌对于比较年轻的人是非常罕见的,55岁以下的人得前列腺癌的很少,对于55岁以下的人没有必要去做筛查。而对于70岁以上的人也没有必要做筛查,因为前列腺癌非常常见,上了70,有一半的人去查都能够查出得了前列腺癌。但是因为前列腺癌往往进展很缓慢,如果是70岁得了前列腺癌,到死了都未必有症状。即使等有了症状再治疗,不一定死于前列腺癌,还没治疗结束,可能已经死于别的疾病了。所以对于上了70的人,即使发现得了前列腺癌,对于预期寿命通常也不会有什么影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何必知道你有没有得了癌症?进行治疗,或者要不断地进行监测,都会影响到生活的质量。

 

所以对于前列腺癌来说,有必要做筛查的局限于55岁到69岁。即使是这个年龄段的男人,做筛查也未必就是利大于弊。用得最多的前列腺癌筛查的方法是抽血查血中PSA的含量。PSA是“前列腺特异抗原”的缩写,它是前列腺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如果前列腺发生了癌变,血液里的PSA含量会比较高。但是还有别的前列腺的疾病也能够导致PSA含量增加。例如良性的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都能够导致PSA增加。所以检测到PSA的含量比较高,不等于就是得了前列腺癌,还需要做活检才能够确诊是否得了前列腺癌。

 

如果对1000名55到69岁的男人做PSA的筛查,能够查出230人是阳性。其中220人要去做活检,把前列腺组织通过穿刺的方式取出来。这是有创的手术,就会有并发症。有2人会因为做了活检导致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做了活检会发现,大部分不是前列腺癌。这220个人只有100个人诊断得了前列腺癌。

 

得了前列腺癌未必要治疗。医生会根据病理诊断的结果判断前列腺癌的癌细胞凶险到什么程度,需不需要马上治疗。这100个人当中,有65个人医生会建议马上就治疗。治疗的方式是把前列腺摘除,或者做放疗来杀死癌细胞。剩下那些人进行监测、观察,但是其中也有15个人后来会做治疗。治疗就会有并发症。这80个人当中,由于做了治疗,会有50个人性功能出现障碍,没法勃起,还有15个人会尿失禁。即使经过了筛查、诊断、治疗,这1000人当中,最后还是会有5个人死于前列腺癌。通过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减少死于前列腺癌只有1.3人。这么一对比,就会觉得做筛查虽然有好处,但是好处不大。

 

那么有没有必要做前列腺癌筛查呢?目前的建议是,如果属于55到69岁这个年龄段的,跟医生讨论,权衡利弊,由患者做决定要不要筛查。

 

美国有一些专业的医学的机构都在对癌症的筛查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其中比较权威的一个机构是美国卫生部组织的“美国预防服务工作小组”,它建议做的筛查,法律规定医保都必须报销。这个工作小组对于要不要做筛查的建议分成五级:A级是强烈推荐,也就是说表明筛查有非常好的好处;B级是推荐,也就是说筛查的好处一般;C级是不推荐也不反对;D级是反对;还有一个I级,意思是目前的证据不足,没法判断究竟要不要做筛查。刚才说的前列腺癌的筛查,55到69岁年龄段推荐的级别是C,也就是说不推荐也不反对;而70岁以上级别是D,反对做筛查。

 

这个推荐指南会根据研究结果改变。例如乳腺癌的筛查推荐就变过几次,最新的推荐是40岁到74岁的女人建议做筛查,推荐的级别是B,做X光的照射,看乳腺有没有长了肿瘤,建议每两年做一次筛查。到了75岁,目前是不推荐也不反对筛查乳腺癌。

 

女性容易得的另外一种癌症——宫颈癌,目前的建议是21岁到65岁每三年做一次筛查,推荐的级别是A;不到21岁的,或者超过65岁的,目前反对做筛查,级别是D。

 

对于结肠癌的筛查,目前的建议是45岁到75岁这个年龄段建议做筛查。45到49岁推荐的级别比较低一点,是B;而50岁到75岁推荐的级别是顶级的A。对于结肠癌的筛查,有多种的方式。有的是一年查一次便潜血,或者大便里有没有DNA;有的是做结肠镜的检查,每十年做一次。

 

对于肺癌,目前的建议是50到80岁有吸烟史的人,现在还在抽烟,或者戒烟的时间还没有超过15年,每年做一次低剂量的CT进行筛查。如果戒烟的时间超过了15年,就不用再做了。

 

还有的癌症是反对做筛查的,包括卵巢癌、睾丸癌,以及在中国做得很多的甲状腺癌筛查,级别都是D。还有的癌症做筛查的级别是I,也就是证据不足,包括口腔癌、包括皮肤癌、膀胱癌。

 

这个工作小组的推荐,根据的是美国的情况,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中国有特殊的情况。例如这个工作小组对胃癌筛查没有给出指南,因为在美国胃癌发病率非常低。但是在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很高,有可能有必要用胃镜做筛查。在胃癌发病率同样很高的韩国和日本,就对胃癌做胃镜筛查。

 

2025.5.22.录制

 

2025.6.11.整理



纵欲并不伤身而是养生

15 08 2025年

我在《射精频率与前列腺癌的关系》中说,跟老中医说的相反,纵欲并不伤身,反而有可能能够养生。有一些人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我就再来具体地讲一讲这个问题。

 

我那么说,并不像老中医随口一说,而是有证据的,实际上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少。这些研究都表明了,如果性活动的次数比较多,能够减少死亡率。

 

有一项研究是对15000多名美国人做的调查,询问他们性生活的频率。发现大约72%的人平均一个月不少于一次性活动,而有32%的人,性活动的次数平均一周不少于一次。调查之后,对这些人进行追踪,追踪了1-11年。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些人因为各种疾病死了,主要是死于心脏病、癌症,也有死于其他疾病。这样就可以做对比了。对比的结果发现,那些性生活比较频繁的人(平均一周不少于一次),跟那些几乎没有性生活的人(一年0到1次)相比,全因死亡率降低了50%,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了20%,癌症死亡率降低得更明显,降低了70%。

 

这属于流行病学的调查。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只能表明相关性,不能证明因果性。可能有别的因素导致了这种现象。很容易想到的一个因素,身体比较差的人,往往性生活比较少,也更容易死亡。例如,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得性功能障碍的比例比较高,那么性活动相对来说比较少,而这些人也更容易因为心血管疾病死亡。所以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疾病,导致了这个结果,跟性生活的次数其实没啥关系。

 

不过,有不少的研究都表明了,性活动对人的健康有正面的影响。这些好处包括:能够对心血管起到保护作用,增强免疫功能,减轻精神压力。这些对于身体健康都是很重要的,都能够降低死亡率。所以性生活次数比较多,很可能能够导致死亡率降低。

 

如果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的话,那么是什么机理在起作用?具体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很容易想到的一个原因是锻炼的效果。性活动经常被叫做“床上运动”,是一种锻炼,而锻炼对于身体是有好处的。的确也有这方面的研究,是对20多岁的年轻人做的。他们从事一次性活动的时间平均是25分钟,男人因此消耗掉的能量平均100千卡,女人消耗掉的能量平均70千卡。运动的强度大致相当于在跑步机运动的70%。所以性活动是有一定的锻炼效果,但是也没有那么强。这当然跟性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强度有关系。特别是这个研究是对20多岁的年轻人做的,那么对于年纪比较大的人来说,运动的效果就没有那么好了。所以大家也别太指望能够通过性活动来达到多好的运动效果。

 

性活动对人的健康的影响,最重要的可能是精神方面的,能够减压,减轻了精神的压力。在性活动之后,特别是在有性高潮的性活动之后,人会感到心满意足、精神放松、没有了精神压力。这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人在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会大量地分泌应激激素,例如皮质醇。它对身体危害很大,会对器官、组织造成慢性的伤害,导致慢性的炎症,对心血管会造成慢性的损伤,增加了癌症的风险等等。而在性活动之后,体内的皮质醇的含量大大地减少了,这就是很好的一个好处。

 

而且在性活动之后,特别是在性高潮之后,人体会大量地释放对身体有好处的“好激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种激素:催乳素和催产素。大家不要听名称就以为只是跟女人有关,不是的,男女都会分泌。这两种激素会让人觉得非常宁静、放松。这样就起到了减压的作用。这两种激素还有别的好处。催产素是“爱的激素”,它大量地分泌之后,会让人对身边的人有一种亲密感,增进了两个人的关系。催乳素具有催眠的作用,会让人想要睡觉,而且会睡得更香。良好的睡眠对身体的健康也是很重要的。

 

性活动对身体健康还有别的好处。在性活动过程中以及过后,身体会大量地分泌内啡肽,这是一种天然的镇痛药,会缓解慢性的疼痛,缓解痛经。性活动还会缓解女人绝经之后的一些症状,提高老人的认知能力。

 

所以性活动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但也有健康的风险。最主要的健康风险,是有可能感染疾病,特别是那些性传播的疾病。所以在从事性活动的时候,做好卫生,特别是做好安全性行为,是很重要的。

 

有一些人会担心,会不会性生活过频、过度?过度了对身体是不是就不好了?一般的人是不用担心过度的。在正常的情况下,身体会自然地做出调节。性活动的次数达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对性失去了兴趣。如果对性活动已经没有了兴趣,还要勉强去做,就不正常了,可能精神、心理有问题。例如,是不是属于性瘾患者?这是另外一回事了。还有,你有兴趣而对方不感兴趣,也不能强迫。如果强迫,那么不仅是不道德的,还会涉嫌犯罪。即使是亲密伴侣之间也是如此,那属于性虐待,是家暴的一种形式。所以,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家暴男,像王志安那样。

 

2025.5.20.录制

 

2025.6.10.整理



射精频率与前列腺癌的关系

14 08 2025年

我在《从拜登得前列腺癌说说前列腺癌的筛查与预防》谈到,射精频繁有可能会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有一些人觉得很惊讶。其实这并不是新发现,已经研究了有二三十年,发表过不少论文。

 

为什么会去做这方面的研究呢?因为前列腺的主要的功能是制造精液,所以就会想到会不会射精频繁跟前列腺癌有关系,是前列腺癌的一个风险因素。没想到做出来的结果是相反的:射精比较频繁,反而会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

 

这方面的研究质量最高的是哈佛大学做的。他们研究了三万多名美国男医护人员,询问他们在二十到二十九岁、四十到四十九岁以及上一年这三个时间段射精的频率,每个月有多少次的射精,然后跟踪十八年。在这十八年内,有一些人陆陆续续地得了前列腺癌,总共有三千多人得了前列腺癌。这样就可以做对比。对比发现,不管是二十岁到二十九岁这个时间段,还是四十到四十九岁这个时间段,射精非常频繁、一个月射精的次数超过了二十次的那些人,要比一个月只射精四到七次的人,前列腺癌的风险降低了百分之二十。

 

这是流行病学的调查。流行病学的调查只能得出相关性,得不出因果关系。有可能是一个表面的现象,是别的因素导致了这个结果。很容易想到的是,那些射精比较频繁的人,是不是因为他们身体比较健康,或生活方式比较健康,导致了他们得前列腺癌的风险比较低。的确,有一些研究发现,那些射精频率比较低的人,往往体重也比较容易超标,也不太爱运动。那么,体重超标、不爱运动,就是前列腺癌的风险因素。不过,对于这些所谓的混杂因素,在做流行病学研究的时候是会尽量排除的。哈佛大学的那项研究就排除了这些混杂因素,还是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但是,有的不是那么明显的混杂因素是不容易排除的。例如,有一个因素跟体内的睾酮的含量可能有关系。睾酮含量高的男人往往性欲比较旺盛,所以射精的频率就会比较高。而现在也知道了,体内的睾酮含量高,不仅不会增加前列腺癌的风险,反而会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所以,射精频繁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可能跟射精的频繁其实没有关系,而是由于这些人体内睾酮的含量比较高导致的。

 

如果射精频繁跟前列腺癌的风险降低不是相关性,而是因果性,那么是什么原理导致的?目前不清楚,有一些猜测。一种假说认为,因为精液能够富集从环境摄入的致癌物质,所以如果能够把这些致癌物质及时地排出去,那么就降低了前列腺细胞癌变的风险了。另一种假说认为,前列腺里的精液制造出来,如果没有很快地排出去,会产生晶体,而前列腺晶体会增加前列腺癌的风险。还有一种假说认为,射精比较频繁降低了前列腺发生慢性炎症的风险,而慢性的炎症也是致癌的一种危险因素。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虽然也做了不少,也做了二三十年了,其实还是很初步的,还不能说是一个定论。

 

但是不管怎样,根据现在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射精频繁即使对前列腺起不到保护的作用,也不会有什么坏处。而且射精频繁即使对于前列腺没有好处,对于身体也可能有别的好处。现在知道了,射精以及性高潮可能对身体有一些益处,例如对心血管起到保护的作用、降低精神压力、增强免疫功能等等。所以,跟老中医说的相反,纵欲并不伤身,反而有可能能够养生。

 

2025.05.20录制

 

2025.6.9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