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学点生物学
29 10 2025年我在特供会员视频节目新开了一个系列“人人应知的生物学”,要比较系统地讲一讲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但是不知道,或者以前知道但是已经过时的生物学知识。这个系列很受欢迎。我为什么要开这个系列?为什么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学一些生物学知识呢?
首先是因为一般人学的生物学的知识太少了。在理科的科目数理化生中,生物是一般人学得最少的。我读中学的时候,初中学一学年生物,一学年生理卫生,高中再学一学年生物,就没了。课时也少,一星期就上一节课。学的内容很少,到现在也还是这样。我查了一下,中国的中学学生物课还是学三个学年,课时很少,课本很薄,基本的内容跟我们那个时候还差不多,只是把生理卫生作为了生物学的一部分。
到了大学,如果学的是理工科,还要继续学数学、普通物理,有一些非化学的专业还要学普通化学。但是如果学的不是生命科学的专业,就再也不学生物学了。普通生物学是给生物系学生学的,跟普通物理和普通化学不一样,普通物理是给非物理系的学生学的,普通化学是给非化学系的学生学的。所以绝大部分人上了大学就再也不接触生物学,中学学的那一点生物学慢慢地也就都忘了。
这其实是很不公平的,因为生物科学的内容要比物理科学的内容丰富得多。不管是本科的还是研究生的生物学教材,都要比物理学的教材厚得多,也多得多。到书店去看科普的书,最多的就是生命科学方面的科普书,物理科学方面的科普书比较少。但是,一般人在课堂上学的关于生物学的内容却是那么少。
而且我们在生物课学的那些内容很多都已经过时了,这也是生物科学跟物理科学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在中学、大学学的物理、化学,基本上都是已经定型了,不会过时了。我现在如果再看我中学的物理、化学课本,乃至大学的物理、化学课本,没有过时。但是让我去看我大学本科学的生物学内容,很多都已经过时了。中学的生物课内容过时的更多。因为生物学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一些很基础的东西也是不停地在更新,所以中学,大学本科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很多都已经过时了。
我在特供会员的节目谈到了生物的分界的问题。我去查了一下,台湾的中学生物课本到现在还在讲生命分成五个界,那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了,早就过时了,现在台湾的中学生还在学。大陆的中学生物课本更离谱,谈到生物分类的时候只讲动物界和植物界,其他的界提都不提,台湾的生物学的课本还会提一下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大陆课本只提动物界和植物界,就会让学生以为生命就分成这两个界,那都是几百年前林奈时代的事了。
而生物学知识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是最有用的知识。数理化当然也有用,但是我们学了那么多的数理化知识,实用价值很小,主要是思维的训练,智力的开发。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的数学,也就是小学的数学,最多再加一点初中的数学,用到高中数学、大学数学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物理、化学也是这样,除非你做科研、搞研发,不然用到物理、化学知识的地方很少很少。
但是生物不一样,因为生物学是医学、营养学、食品科学的基础,这些都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而这些领域恰恰也是假货、伪科学最多的。市场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保健品,那么多的假药,中医以及其他的另类医学为什么那么流行,那么有市场,就是因为一般人普遍没有生物学的知识,没有识别能力。
而很多引起很大的争议的社会问题涉及到的往往也跟生物学有关。例如,我跟崔永元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崔永元是一个连食盐是氯化钠都不知道的文科生,没有任何生物学基本知识,但是为什么他在中国反转基因能够引起那么大的风波?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会相信他?就是因为他们也跟崔永元一样缺乏生物学的基础。直到现在还有人留言骂我:“你现在假装很有正义感,别以为我们就忘了你当年在中国推广转基因要害死中国人。“这种人觉得比我还懂什么是转基因。
在我和崔永元的争论中,之所以有很多人支持我,也并不是因为这些人掌握了很多生物学知识,而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思想,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关于转基因我是专业的,崔永元是个文科生,当然要相信我这个专业人士。
但是这种朴素的判断并不是都站得住脚的。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和饶毅多次争论,他是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显得很专业。在疫情期间,我还多次批过钟南山、张文宏,他们是搞医学的,号称还是搞传染病学的,不是显得比我还专业吗?那么,难道在这种争论中,你应该相信饶毅、钟南山、张文宏而不是相信我吗?
但是现在疫情过去了,谁是谁非已经很清楚了。那些人当时跳得那么厉害,现在都不好意思去回顾以前的这些争议了。如果你有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看了双方的说法,那么就很容易判断究竟谁是谁非,而不用等到疫情过去了,死了那么多人了,才知道谁对谁错。所以多掌握一些生物学的知识,能够提高人们的识别能力。
生物科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因为生命现象很奇妙,学生物学的知识能够让人们领会科学之美。学物理学当然也能够让人领会科学之美,但是物理科学的美跟生命科学的美是不一样的,物理科学的美是一种简洁的美,而生命科学的美是复杂的美,是多样性的美,所以生物科学越学会越觉得生命现象太美妙,越觉得科学的美。
但是在中学阶段很多人,包括那些理科学得好的学生,并不觉得生物学有意思,还觉得生物学很枯燥无味,反而觉得物理、化学有意思,那是因为中国的中学课本太单薄,内容太少,所以没有体现出生物学的美。我小时候对生物学感兴趣也不是因为看中学的课本,完全靠课外的阅读,自己看了很多生物学的图书,包括本科、研究生教材。其实生物学本科教材要比中学教材有意思,研究生教材又比本科教材有意思,所以越读越觉得有意思。
学生物学的知识跟学物理科学的知识不一样的是它的门槛没有那么高。学物理最主要的门槛是数学,很多人的数学能力不行,没有数学能力,看不懂、不会用公式,也就没法深入地学物理。所以学物理要学好,是要有智商的,智力要比较高才行,一般人是学不了的。这也是为什么在物理学方面科普读物那么少。
而学生物学就没有这个门槛,不需要有多少的数学。学生物学难度在于,需要理解很多基本的概念。生物学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的,物理是建立在定律的基础上的。以前生物学在草创的时候也想学物理,也搞了一堆的定律,什么孟德尔遗传定律之类,但是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定律,是一些概念。后来生物学就基本上不再讲定律了,生物学里定律很少,但是概念很多。所以要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知识就必须要理解和掌握很多基本概念。
学生物学的另一个困难的地方是对于生物学的知识需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因为生命的现象太复杂了,生物学涉及的领域太多了,又是日新月异地发展,所以需要掌握的东西非常多。不仅一般的人难以掌握、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的知识,连那些研究生物学的生物学家、生物学教授,很多人也没有掌握,特别是中国的生物学家、生物学教授。
这也是跟物理学研究不一样的地方。物理学家、物理学的教授没有说没有全面准确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的,不然没法做研究。但是生物学研究不是,很多人即使没有全面地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在某一个领域也可以做得不错。就像我刚才提到的饶毅,他在他的那一个狭窄的领域,在神经生物学这一块,知道的东西肯定比我多,但是一旦出了这个领域,到别的生物学的领域,他知道的往往比我少。我和他在新冠疫情期间以及在别的生物学问题上的争议,为什么最后的结果都证明了饶毅是错的,就是因为他缺乏生物学的基础,没有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的知识。但是他却觉得自己对于生物学的各个方面都懂得比别人还多,甚至还写普通生物学的教材,这不是在误人子弟嘛,他自己都没搞明白还要去教别人呢。
一般的人当然没有必要真正地去全面地掌握生物学的知识,那是做不到的。我做这个系列也不是真正地要全面地介绍生物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只是要讲一些关于生物学的最基础的内容,是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的最基础的知识。
2025.9.5.录制
2025.9.16.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