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01
2006年
去年最后一天,新语丝网站登出四川大学海归教授丘小庆发表在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的6名共同作者要求撤销署名的信件《四川大学海归教授丘小庆在〈自然〉杂志造假蒙人》。此事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北京科技报》在1月11日率先在报纸上报道此事后,国内媒体纷纷跟进,当事双方在报纸上、新语丝网站上激烈交锋,众多生物医学的专业人士也加入了战团。面对如此专业的一个问题,外行人只有看热闹的份了。
其实对专业人士来说,也很难搞清楚这一事件的真相。由于生物现象的高度复杂性,是非对错并不是黑白分明的,这让局外人难以根据公开的信息判定是否有假。四川大学愿意调查此事,比起其他许多大学对涉嫌造假的事件不闻不问来说,是值得赞赏的。不过,更恰当的做法应该是把此事移交给校外一个独立的专业机构调查才会令人信服。担心样品、核心技术外泄并不是拒绝独立调查的理由。丘教授既然公开发表了其样品的序列、论文和申请了专利,就意味着其技术已全部公开,任何合格的专业人士都可以照着重复出来。从论文内容看,只是一项常规的技术,并无独特之处,感兴趣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都可以如法炮制。把该样品、技术吹得神兮兮,秘不示人,乃是在蒙骗外行,倒让人觉得其中有猫腻。
科学研究的黄金律是可重复性。再新颖、再重大的成果,也必须是别人能够独立地重复出来的。别人重复不出来,就说明其成果有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是有假,也有可能是失误。是否造假,必须审核其原始实验记录和数据才能确定。
我们做为局外人,没法接触到原始实验记录和数据,难以做出明确的判断。不过,我手头有一份由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出具的对丘小庆发明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程多肽”做抗菌药效学试验的报告,虽然不是原始实验记录,但是丘小庆的论文的部分内容是根据该报告写成的,所以比其论文更为原始。
丘小庆本人对该试验报告的真实性和试验结果并无异议。他只是抱怨其批评者对该报告断章取义,“他称,对于他的实验结果,川抗所曾经做过一个长达40页、超过1.3万字的报告。而在公开信的‘指责信’中,质疑方出示的内容只有400多字,关键段落全被隐去,……”我手上的这份报告长达47页,应该就是完整的版本,所以不会有受断章取义误导的可能。
将这份丘小庆本人承认的试验报告与丘小庆的论文做对比,我发现丘小庆的论文有多处的篡改,不知为何指控方没有注意到。举例如下:
论文图2e,是用以说明丘小庆发明的抗菌多肽(PMC)的杀菌效力远强于青霉素。论文正文说PMC的浓度是1微克/毫升,但图中标记的PMC浓度则是2微克/毫升。再看试验报告,其图4(左)的曲线与该图一模一样,显然是同一次实验的结果,然而报告图4(左)上标记的PMC浓度却是5微克/毫升。究竟哪个浓度是正确的?
更奇怪的是论文图2f。这是将PMC的杀菌效力与苯唑西林做对比。论文称,5微克/毫升的苯唑西林只能轻微(20%)地抑制细菌的生长,而同浓度的PMC则对细菌的抑制率达到90%。试验报告中没有与该图完全一致的图,但是图4(右)做的是同样的对比实验,PMC的浓度是5微克/毫升,而苯唑西林的浓度有三组:0.1, 1, 10 微克/毫升。这三种浓度的苯唑西林都强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到1微克/毫升时,其抑制程度已与PMC没有区别。然而,如果我们把论文图2f加进去的话,会发现浓度从1升到5微克/毫升时,苯唑西林突然大大降低了杀菌效力,再升到10微克/毫升时,又突然大大大大增强了杀菌效力,这岂非咄咄怪事?
论文图3c,显示的是用PMC处理细菌后,不同时间段荧光染色的四张照片,时间段分别为:处理前,处理1小时,4小时,5小时。这四张照片与试验报告的图2c完全相同,然后对应的时间段却不同(分别为处理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
论文图2g和2h是为了说明PMC的特异性的,声称1微克/毫升PMC对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都无显著的抑制作用,而相同浓度的青霉素则能抑制这两种细菌的生长。试验报告没有这两张图,但是有PMC和抗菌素对这两种细菌的杀菌效力的实验数据。根据试验报告,PMC显著(50%)抑制这两种细菌的浓度都低于(表皮葡萄球菌)或等于(肺炎链球菌)青霉素,这与论文所说相反。试验报告用了两种表皮葡萄球菌菌株,一种是甲氧西林敏感菌株(MSSE),一种是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菌株(MRSE)。论文未说明用的是什么菌株,但是如果用的是MSSE,则0.5微克/毫升的PMC就能显著抑制其生长,不可能说1微克/毫升的浓度反而不能。而如果用的是MRSE,1微克/毫升的PMC固然不能抑制其生长(需要高达64微克/毫升),但是1微克/毫升的青霉素也做不到(需要128微克/毫升)。论文是如何得出在相同浓度下青霉素能杀菌而PMC不能的数据图出来的呢?
从这些例子即可以看出,与试验报告相比,丘小庆的论文对实验数据做了多处的加工、篡改,这同样是造假行为。新泰克公司对丘小庆的指责是否成立且不说(样品是否存在?是否有特异性?),如果试验报告像丘小庆相信的那样是可靠的话,那么丘小庆的论文存在多处的造假,却是可以肯定的了。据此,《自然·生物技术》应该撤销丘小庆的论文。
2006.1.21.
(北京科技报2006.1.25.)
(XYS2006012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