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郑军《科幻作品有没有科普功能》
6 07 2008年【方舟子按:这位王晋康的同仁是不是把评论文章也当成科幻小说来写了,居然说:“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科普作家的名气赶得上方舟子。因为方的文字涉及的都是有争议的问题,所以许多人可以骂他。他从不正面地讲解一种科学知识,全部文章都是投入可以争议的问题中。但许多人可以骂方舟子,却无法骂一个标准的科普作家。因为标准的科普作品写的都是已经确定无疑的知识。”从我在1997年2月写的《生命的三原色》一直到近年来在《中国青年报》“一言堂”专栏上的文章,算不算是在“正面地讲解一种科学知识”?我被转载最多的一些文章——《萤火虫的战争》、《达尔文的兰花》、《性与死的统一》、《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植物中的神秘数字》、《我们为什么想要吃饭》等等等等,算不算是在“正面地讲解一种科学知识”?在浮想联翩之前不会先去我的博客“科普文章”专辑,或买一本《长生的幻灭》、《寻找生命的逻辑》、《方舟子带你走近科学》看看?当然,即使是这些“正面地讲解一种科学知识”的文章,网上也有人骂,那是因为“涉及的都是有争议的问题”,还是因为冲着我这个人来的?自己写不出让人关注的科普作品,就断言“科普作品注定乏人关注”,从而否认让人关注的作品是科普作品,这样的逻辑,大概只能属于科幻。至于把科学幻想和伪科学妄想混为一谈,那更是科幻逻辑,不过这也让我们明白,中国一些科幻作家,和伪科学妄想家是同一个阵营的,甚而一人身兼两种角色,王晋康在萨斯流行时的表演,并非特例。】
科幻作品有没有科普功能
郑军
发表于《大众科技报》2008、4、29、A3版
科学幻想是在正式的科学研究程序之外,运用科学知识来思考问题所产生的系统活动。科幻的出现让人们重新审视什么是科普,因为它明显是一个与科普不同的文类。
有情节,有人物,这些都是科幻作品与科普作品表面上的不同。深层次的不同大家都还没注意到:科普作品是不能参与的,无法争论的。科普的原则就是我这里有正确的知识,科普对象那里缺乏它们。所以我把正确知识灌输给他们。无论科普创作怎么变化,怎么趣味化,这个基本原则不可能变。但科幻是可以争议的,可以参与的,科学幻想本身并不是已经确定的无争议的知识,完全写已知的知识根本构不成科幻。
正因为这个原则,科普作品的读者几乎不对它们评头论足。如果一篇科普文章内容无误,那就全盘接受。如果有误,那么引经据典指出其中的错误就行,也没有什么必要去争议。正是由于科普作品这种无法参与的特点,科普是缺乏“粉丝”的。许多大学里都有科幻迷,有科幻社团,但不会有科普迷,也没有科普爱好者协会。当然,那里会有一些单项科技的兴趣爱好者协会,比如电脑爱好者协会,但他们是去搞实际操作,而不是写科普文字,看科普文章。单就文字作品而言,科普作品的参与度永远无法赶上科幻作品。
在这里还可以举个反例,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科普作家的名气赶得上方舟子。因为方的文字涉及的都是有争议的问题,所以许多人可以骂他。他从不正面地讲解一种科学知识,全部文章都是投入可以争议的问题中。但许多人可以骂方舟子,却无法骂一个标准的科普作家。因为标准的科普作品写的都是已经确定无疑的知识。
结果就陷入了一个悖论:为了宣传无争议的知识,人们才写科普作品。但正因为写了无争议的知识,所以科普作品注定乏人关注。现在科普报刊都是在这个悖论里挣扎着。但科幻作品不一样,既然写的是没有实现的科学幻想,那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科幻的热闹恰恰是因为其内容可以争议。而科普界的冷寂就是因为它们太象是中小学教材的补充读物了。
这样就引出了两个结论。要么把科幻完全剔除在科普之外,因为它没有写确定的知识。但事实上许多科普刊物都有科幻专栏,并且这类专栏恰好是读者反馈最多的。删除它们,该杂志的发行量更会受影响。要么就把科普定义的外延扩大,允许写有争议的东西。但科普现在的定义已经很明确,甚至有《科普法》来约束。所以,这两种理论上存在的结论,现实中运作起来都困难。
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科幻是不是科普,有没有科普功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科幻能够唤起公众对科学的参与热情。当教师在课堂上讲那些千锤百练过的知识时,我们除了认真听讲,作好笔记之外,什么也作不了。但科幻就不同了。
随着现代科学教育的普及,拥有科学知识的人成倍增加。他们绝大部分不能进入科学共同体,无法从事职业科学研究。他们用来释放科学热情的方式就是纸上谈兵,即全凭思维,运用一定的科学知识对某个领域进行思考活动。
根据进行科学幻想的人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科学幻想分成三种类型。一是儿童青少年的科学幻想。所有青少年都没有进入科学共同体,但你也不要指望他们只去死记硬背老师教给的科学知识。他们中许多人在思考科学问题。在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本里就有一个科学幻想短文:假如没有磨擦力,世界将会怎样?这说明科幻已经深入到儿童教育中去了。
二是非科学共同体中的科学爱好者。现在普遍存在的民科就是其中的典型。不管科学界人士如何批判,民科对科学的热情始终不减。今年11月28日,成都那里还召开了“全国民科大会”。
三是科学共同体里面的人,他们也会对非本专业,或者目前没有能力研究的问题进行纯粹的思考活动。对于一些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情,他们也会从科学角度提出设想。比如某位美国记者就拟定了一个题目:假如人类突然消失,世界将会怎样。他用了三年时间去询问各门学科的专家,大家提供了许多有趣的答案。
科幻文艺的题材基本上都来自科学幻想,而绝非真正的科学研究。认为科幻作品在写真实的科学研究,进而有科普价值是错误的观念。但没有知识宣传的价值,不等于科幻文艺对科学就完全没有帮助。深入一步来说,这根本不是科幻文艺对科学有没有帮助的问题,而是科学界如何看待科学幻想这种活动的问题。科学幻想现在已经完全不是青少年的异想天开了。许多成年人正在用自费出书、办讲座,甚至自费拍电视片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科学幻想。一些人联名要求在《科普法》中删除“伪科学”概念。这些都说明科学幻想早已经成为一种群众运动。
方舟子,你搞你的学术打假,请不要侮辱神圣的科幻文学,和你一点关系也没有,请不要侮辱伟大的科幻作家王晋康!
一些人联名要求在《科普法》中删除“伪科学”概念。
=========================
由此可见,这个王晋康是啥玩意儿了。
这个郑军怕是连像样的科幻作品都没看过吧!
{科学幻想现在已经完全不是青少年的异想天开了。}这句话让人无法理解!科学幻想从来就不是青少年的异想天开(也许随着神话的破灭和青少年科学知识的丰富会让他们异想天开,否则他们的幻想就只能是有一天把水变成油这样的异想天开),这个人把科幻和神话搅做一团,难怪要胡说八道。
除了地震预报问题,方舟子被人污蔑,是因为某人的恶行被他揭露了。因为科普知识的原因被人骂现在好像还看不到。
倘若在方舟子的科普文章的评论上有人谩骂,根本不是因为科普知识的缘故。这个郑军这样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难道真是阅读能力有问题?不可思议!
呵呵,挺王晋康的和挺张颖清的听起来都象挺李x志的,为什么都要搞个人崇拜呢?
科幻本身也没有想说自己是要搞科普或者搞预言呢……
本来一次好好的澄清的机会,怎么又整成掐架了……
科学幻想是梦,是人类无数个美梦之一.但是我们最好不要把科学幻想和随便幻想等同起来.因为,科学幻想总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设为基础,以一定的学界关心的话题为基础,虽然不那么严格.这就要求作者有一定的科学修养.这中修养不是胡编乱造就可以的.我还记得小的时候读过的科幻作品和看过的科幻电影.这些作品里的好多东西在我读它们的时候已经是现实,比如的深海航行潜艇;有的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比如里的通信工具;有的我认为在不远的未来会有非常接近现实的东西,比如在黑客帝国中的人类在虚拟现实中的生存.但是,这远非伪科学能够预测并描述的,如果热中于阴阳八卦中医等,同我算是同类,那应该写武侠才对,何必跟科学过不去呢?
郑军说中国的科普作品缺乏关注,这是实话,我觉的这是需要中国科普知识工作者们注意的问题,如何写科普文章才能吸引大众的关注?或者说用何种媒介形式才能获得大众更多的关注,这是需要跨行业之间甚至是体制方面需要考虑的。关于方舟子的走红,郑军只是从表面上提到了一个浅层原因,并没有深入分析——因为本郑均文章的本意并不在此。
郑军在《科幻作品有没有科普功能》文中其实没有完全点明,科幻—科普其实是一对双生子,只有在基于真实科学基础上的合理或大胆想象,才能激发大众参与的热情,从而引出一股时尚潮流,在大众发现不补充自己的科普知识后,就无法跟上潮流的时候,就会主动吸收各种科普知识。就像蜜蜂和花一样~~~~~~
方舟子的举例也没有考虑到受众问题,方的那几篇科普文章写作手法一般,能得到大范围转载,主要是得益于体制内的某些原因。近年来在网上流行的一部《量子力学史话》科普小说,写作手法较为新颖,得到了网民的一致推荐,最终出书,建议方舟子先生认真看一下。
建议两派学者不要文人相轻,科幻不是伪科学,科普也并非总是那么不受人注意。多用点力气在各自的领域内耕耘把,因为你们最终会发现,殊途同归~~~~~~
真想将下面这句话作为一篇开放式命题作文的考题,来考考中国的科普作家和科幻作家 =======================================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没有蜜蜂,人类最多只能活四年。 ======================================== 方舟子先生作为一名优秀的科普工作者,会写出怎样的一篇科普文章呢? 如果是科幻作家来写,又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很期待。
我通读过爱因斯坦非物理学的著作,从未见到爱因斯坦对蜜蜂发表过那么无知的评论,应是讹传。况且爱因斯坦又不是生物学家,即便他对蜜蜂有什么独特见解,值得我们重视吗?以讹传讹,乱捧权威,其科学素养可知,其对科普的看法一笑置之可也。我感兴趣的是这位说我的科普作品被广为转载“主要是得益于体制内的某些原因”,不知是因为我是高官,还是因为此人在体制内有内线,知道有五毛党在拿我的东西赚工钱?
我觉得UC0079是个科学盲!
爱因斯坦虽然伟大,但也只是在物理学作出了贡献,在物理学之外,他的发言权并不比我们大!(其实,即使在物理学范围内,爱因斯坦也犯过很多严重的错误,他的言行也不能代表物理学界)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科幻小说倒是很流行过一段。我那时在上小学,也看了不少。尤其是《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让我着迷了很长时间。
现在的科幻小说我看的不多,感觉“幻”多“科”少。
其实,现在的很多“民科”如果在文学方面有能力的话,应该也能写出些作品的。
《科幻作品有没有科普功能》——这句话就像“狗又不是人”一样的毫无疑问且应该众所周知,如今单独而“高调”地提出这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是多此一举的无聊行为吗?——非也!
人是应该围着饭桌吃饭的,狗则应该趴在地上进食。但假如我看见一个国家里“狗是围着饭桌进食的,而人则趴在地上吃饭”,我同样会忍不住说“狗又不是人”这句众所周知的“废话”。《科幻作品有没有科普功能》恰恰说明了我们国家正在把科幻作品当作了科普作品来教育国民了!
若说到好的科幻小说应该是什么样子,倒不如看看《新量子世界》一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对好科幻小说的品质有一个很好的界定,我很赞同!建议诸位看看!
UC0079所提到的《量子力学史话》更多的时候是在讲述一些可能被夸大的历史故事,其中只是提到了一些概念,算不上是科普,这一点作者也说明白了。看看作者的参考资料,他对量子力学并不是很了解,主要依据的是一些传记。所以这本书也是历史故事的大杂烩而已,即便是历史故事作者也没有接触到原始文件。所以把这本书当成故事书看看以作消遣还行(就如看苹果砸到牛顿脑袋的故事或者凯库勒做梦发现苯环那样的故事),如果要当作历史史实或者期望作者清楚明白地讲解量子力学基本知识就实在不现实了。
UC0079看名字就知道你是玩ACG的
ACG作品多数脑残,GUNDAM更不是什么科学,完全是意淫,不管是UC还是CE,深究起来BUG一大堆
科幻作品是科幻作品,科普作品是科普作品,两者之间是两种文体的关系!就像历史小说和历史文献的关系一样。这么讲吧,历史小说可以对历史比较真实的还原,其中的人物比较符合历史事实,也可以在一定的前提下有所改动——但我觉得这是有一定的道德底线的,历史小说可以为历史缺乏记载的部分进行合理的想象,比如对历史悬案进行一些个人的推理和情节的补充,但决不能歪曲一些基本事实,比如把纳粹德国的反人类暴行说成是正义的。一个负责的科幻作品因该也有其底线,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科幻,脱离了一些基本验证的科学知识,这样的文体就只能称之为玄幻了,超越了底线,宣传超能力,宣传迷信思想,主要内容不服务于小说剧情而是服务于传播迷信思想和完全违背科学现实的作品就是糟粕了。诚然,把科幻作品,科普作品,玄幻作品作为几类文体比较没什么不对,但我认为没有必要,历史小说都注明自己是小说了,你非要把他当正史读,那是你的问题,科幻玄幻作品都说它是“幻”了,你还要把它当科学现实读,或者要追究他的什么科普责任,岂不荒谬。
说到爱因斯坦,让我想起了微软的副总裁、首席技术官(应该相当于咱们国内的总工程师一类的角色吧)内森·梅尔沃德。此人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在霍金手下干过,应该说是个搞理论物理的学者。但竟然在微软搞起了计算机软件研发,在中国应该说是几乎不可能的(张朝阳也是物理博士,但他在搜狐是个纯管理人员而非技术人员,计算机水平估计也不会高到哪去)。
我一直很困惑,美国的人才难道都是全能的?他们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还望高人指点一下。
看了这个叫“郑军”的文章。
我真不明白,他在写什么?
如果,他敢在我面前说“一些人联名要求在《科普法》中删除“伪科学”概念。这些都说明科学幻想早已经成为一种群众运动。”
我只能说“什么?”除此以外没有其他话了。
真的希望这些“郑军们”先去疯人院里治疗一下。
“一些人联名要求在《科普法》中删除“伪科学”概念。这些都说明科学幻想早已经成为一种群众运动。”
=================================================
把上文中的“科学幻想”改成“幻想(或意淫)科学”这句子就通顺了。
没听说过科普作家还有“标准”之说,国内标准还是国际标准?谁来制定标准,谁来鉴定是否符合标准?
“但许多人可以骂方舟子,却无法骂一个标准的科普作家。因为标准的科普作品写的都是已经确定无疑的知识。”
飞向人马座
我看了很多方先生的科普文章。
我很喜欢读。
我觉得,方舟子是一个科普作者,同时也是个打假英雄!
我希望,其他科普作者都能向方先生看齐!
我很喜欢看科幻电影,像《黑客帝国》、《AI人工智能》、《I am Legend》之类很有意思,可以启发一些哲学思考。《蜘蛛侠》、《绿巨人》之类就太离谱了。简直瞎编胡扯
曹天元(capo)根本和他们不是一路人,他有文说:“国家搞夏商周断代,武王克商年是关键问题一样(江晓原之流搞了一个次优的前1044就在那里大吹,令Capo很是不满,此是他话)。“
这个小伙子29岁,文理兼通,写一手好文章,好诗词,我看过他不少文章,应该是新语丝的同道。
另外他上网很早,他说:‘《天龙》考证学始兴于1995年,至今硕果累累。Capo忝为创始人之一,却无多大成绩,说来惭愧。”舟子有印象吗,《天龙八部》的考证好像是新语丝的早期活动啊。
他也喜欢研究袁崇焕,下了苦功夫,建了一个袁崇焕资料库
http://tieba.baidu.com/f?kz=314721698
诸位说的对,你们到科幻小说中找BUG,那可真是太对了~~~~~~~~~~
回14楼的, 中国的拥有物理学硕博学位的人去搞计算机软件(技术层)的还是太多了, 我周围就有不少, 只是远没有内森·梅尔沃德那么有成就, 不过, 你说的现象还有另一个原因, 本来, 我们的物理学博士的物理学水平就不如Princeton的.
当然, Princeton的学者也不都是全才, 我甚至相信我们这边的大牛要比他们那里的垃圾强得太多, 但这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多谢ls的指点。
听说美国的高等教育确实不太看重专业,很多学生上大学完全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修课程。而且,他们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必修课好像也不分专业。这样的大学真是惬意啊。即使不能从事自己理想专业,至少也学到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专业知识,从此人生不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