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保健品企业亟须重塑形象
4 07 2008年保健品企业亟须重塑形象
中国企业报2008-7-3
□本报记者杜文/文
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跌宕起伏发展的保健品行业今天又面临着发展困境。在经历十几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业内人士认为,2008年中国保健品行业出现了拐点。
保健品行业面临拐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保健品企业自毁品牌造成的。以打假著称的学者方舟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保健品市场可谓一片混乱,虚假产品、虚假广告泛滥成灾,可以说市场上的绝大多数保健品都是没有保健效果的,几乎所有的保健品都在做虚假宣传。
保健品虚假广告屡禁不止
保健品行业虚假违规广告问题是长期诟病,这严重地损害了保健品的信誉,这种案例比比皆是,不妨看看一些知名品牌违规广告:
2005年2月,脑白金广告在杭州被禁播。2006年1月,脑白金广告在浙江台州被指欺骗、误导消费者,当地工商部门已出面叫停并处以罚款。
2006年,上海黄金搭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脑白金”保健食品广告因涉嫌违法,被温岭市工商局再次叫停。
2008年1月,河南、浙江、宁夏药监部门开出新年首张罚单:“黄金搭档”和“脑白金”两产品的广告被判定违法。
依靠广告的轰炸,“脑白金”这一名称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家喻户晓。但脑白金几乎每年都有广告违规事件发生。
2007年央视“3·15”晚会揭露了医疗广告背后的黑幕。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藏秘排油茶。
藏秘排油茶在广告中说:“藏秘排油茶,3盒抹平大肚子”。但媒体调查发现,其实所谓的藏秘排油茶就是“百草减肥茶”的变身。而藏秘排油实际上只是当时正在受理中的商标,它并不是一个产品的名称。实际情况是,在整个广告宣传中都是围绕着西藏的概念设计制作的。《广告法》明确规定,不得利用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和形象做证明。但是在藏秘排油的广告中,不但有医学专家,甚至还有各类人士的现身说法,而且夸大了原有的减肥和调节血脂的保健功能。
夸大其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广告宣传数不胜数,这些广告严重误导了消费者。随着有关部门的查处和媒体的揭露,这种虚假广告的状况虽然有所改变,但是在根本上仍没有扭转。保健品的广告可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于这种状况,方舟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根本的原因还是缺乏整治和揭露。一些媒体不仅不做揭露,反而为了赚广告费,替保健品做虚假宣传。科研人员不仅不出来告诉消费者真相,反而与不良厂家同流合污。政府管理部门滥发保健品批号,很少去处罚虚假广告,即使处罚也只罚几千元钱,骗几个消费者就赚回来了,无济于事。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罗切斯特大学生物系、索尔克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揭露了几十起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学术腐败现象。
依靠虚假广告促销
难以持续发展
保健品虚假广告宣传,夸大疗效,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很多消费者被误导。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方舟子对本报记者说:“这是很多原因造成的。保健品宣传针对的是人们最关心的一些健康问题,声称对多种疾病有疗效,声称绝对没有副作用,声称是最新科学成果、祖传或宫廷秘方,很容易迷惑人。”方舟子进一步分析说,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导致了保健品的流行:例如“进补”的文化传统,用保健品取代传统的补药;怕生病上医院的心理,想通过吃保健品做到有病治病,没病强身;送礼习惯,很多人买保健品不是自己吃的,是用来送礼的,觉得这东西看上起很高档,又是在送健康,拿得出手。
厂商精明地了解中国的养生文化和保健文化,同时又掌握了消费者的心理,广告投其所好。这种行为在短时间内给经营保健品的商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骗局的揭露,保健品的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一落千丈。很多保健品的广告被看做江湖术士的谎言。
事实上,中国保健品尤其是医药保健品长期处于社会谴责之中。2006年,青岛一位到美容院隆胸的女士,在手术后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就惊讶地发现注入的“人工乳房”竟然游走到了胳膊上,以致一个隐藏了将近10年的美容行业造假案浮出水面,瞬间将医药保健品行业形象推到了冰点上。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奥美定事件”。业内人士认为,“奥美定事件”可以看做是医药保健品行业走向拐点的前奏。2007年,西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当地抽查的20种降糖中药产品中,也发现添加了格列本脲等国家禁止随意添加的西药成分。这一系列的安全事件,引起了社会对中国医药保健产品安全的整体性质疑。
目前,大多数曾经红极一时的保健品成为了昨日黄花,风光不再,活跃市场中的也只有一些诸如脑白金、太太排毒养颜、纽崔莱等老牌产品。商家深刻地感受到,做保健品越来越难。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保健品经营者自己毁坏了自己的品牌,事实证明依靠虚假广告营销难以持续,虚假广告和夸大效果等原因,最终自己葬送了自己前途。
加强监管和企业自我规范
是保健品发展的出路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审批保健品的门槛太低了,加之缺乏监督,使得无法控制保健品的质量,也不能有效监督管理保健品市场。北京联合大学营养保健食品研究所所长金宗濂教授认为,保健品厂商能够长时间地做虚假和夸大的宣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行业管理有漏洞可钻。金宗濂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对于保健品市场几乎很难进行监督管理。相关规定缺乏具体操作性。保健品进入市场后的违规行为又往往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工商行政和技术监督等部门的监管几乎形同虚设。
方舟子对本报记者说:“制度建设上最需解决的是如何加强管理,加大对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要绝对禁止保健品做能够治病或无副作用的广告,对虚假宣传应该严惩,不是罚几千元钱就完事,而应该没收其全部非法所得并罚以巨款,让做虚假宣传的厂家倒闭。”
业内人士指出,保健品从经营理念及战略上都要求变。在经营中应该是在院线渠道上更加精耕细作从成本上进行控制,同时要加强自我规范,减掉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成本,实现最短的流程,以达到降低价格水分过多的目的,让老百姓能得到实惠。从质量上严格控制,树立行业的公德意识,挽回行业的信誉危机。
保健品行业可持续发展,重要的一点是要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改变依赖广告甚至虚假广告生存的局面,真正树立起自身的品牌形象。方舟子向记者透露,从2001年起,他就在揭露以珍奥核酸为代表的所谓“核酸营养品”。他说,有生物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核酸是没有保健价值的,吃多了反而有害健康。但是保健品厂家却把核酸说成灵丹妙药,并且找到不少科研人员为之辩护、做宣传。虽然我们一直在揭露它,但是珍奥核酸并没有受到什么打击,反而年年在央视“3·15”晚会上做正面广告。最近媒体又爆出珍奥核酸违规偷偷添加人参苷等未注明的成分,并有许多人因为吃了珍奥核酸而得了痛风等疾病,但是珍奥核酸依然没有受到调查、处理。看来,保健品的自我规范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
政府不作为!或者说很多国家公务员缺乏起码的科学素养!
ZF(包括地方ZF)的业绩、企业的经济利益、个别人的黑色收入等等,这些东西的总和大大大于民众的健康利益和经济利益。
恩 应该需要搞一个保健品认证系统,而且要规范管理,反正我是不吃保健品的,对普通人来说没有什么好处
如果能够立法:虚假宣传的,处当年总产值3倍以上罚金,看看还有谁敢乱来;就算敢乱来,其黑色成本恐怕也会很大,价格拉高,起码潜在受害人群会减少。
呃,这篇文章越看越眼熟,似乎以前在哪儿见过!!!!
疯和尚: “本报记者杜文/文” ,老方忘了写“转贴”了吧。可这文疯和尚似曾相识,是否需要打假?
最恶心的就是大清早5:00左右,广播里面都在放某某医生为某某保健品答疑解惑,每个打进热线的听众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款产品好。这种变相广告非常忽悠人,而且老年人都喜欢大清早起来听广播,听得多了就觉得真的很好,我奶奶和外婆都曾经因此上当,买过什么仿生治疗仪啊,磁化水杯啊,一个杯子里面放个磁铁卖200块,真是暴利!
不是,拐点说,保健品行业待整顿说看得太多了,可能主要论据都是一样的,面熟不太奇怪,所以有此感觉,搜了一遍,没找到绝对类似的原文,应该是重新整理过的。
制度缺陷、监管不力
to RUBY:
司马南是地方台主持人,那期节目受蚁力神赞助,而且只是介绍那个“企业家”,不是推荐蚁力神,司马南在节目中也直言是“广告背后的故事”。
日前吾父来电,说想买一台正安激光治疗仪,2000多元,据说可以治疗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据查该产品有国家食品药品局的批文,但生产企业没有批文,故疑其有假。其研制者吴小光据说是清华大学物理系1993年毕业的博士,中科院高级工程师。久仰先生的打假功绩,冒昧留言,望先生能写一篇博文,以解网民之惑,谢谢。
to Ben:从留言中的寥寥数语,已经可以断定是骗子谋财害命的行当,三高那么好治,诺贝尔奖捧几个了。花钱事小,伤身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