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学术造假不能只靠发文件

9 01 2008年
针对复旦大学在去年年底通报三起学术造假事件及处理结果一事,教育部发言人最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据我了解,教育部有关部门现在正着手制定《学术规范导读》和《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意见》等文件,我相信这些文件出台以后,各个学校、各个有关科研部门将在处理学术道德事件的时候有章可循。”

按照这位发言人的说法,在这些文件出台之前,各个学校、科研部门对学术造假事件难道就无章可循?复旦大学的做法岂不成了没有政 ...



《财经》:学术反腐有限进步

9 01 2008年
学术反腐有限进步

《财经》记者 李虎军于达维《财经》杂志   [2008-01-07]

2007年岁末,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对两起论文剽窃事件的应对,显示了中国直面学术腐败的积极转变,但根除学术行政化之患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耶鲁教授的愤怒

有着30多年执教经验的斯蒂夫斯登斯(Stephen Stearns )教授,觉得自己有充足的理由、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愤怒。

斯蒂 ...



给“我们的科学文化人”布置一个研究课题: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吃熟食穿衣服?

7 01 2008年
摘自田松《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那种动物的奶?》(发表于《我们的科学文化》(第二辑)《阳光下的民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入《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科学出版社,2007年):

“一个哺乳类动物的成年个体,为什么要喝奶?在所有的哺乳类动物中,没有哪一种动物的成年个体依然需要喝奶,更没有哪一种动物的成年个体会依赖另一种动物的奶。人类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外。如果说,服用 ...



霍金学生胡译霍金科普名著

6 01 2008年
内含子在新语丝读者网贴出一篇旧作《果壳中的遗憾——读霍金的名著》,批评物理学家霍金缺乏生物学常识,在其科普名著《果壳中的宇宙》讨论生命的部分出现了不少错误和不当,单是下面一小段中就有几处错误:

“DNA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基础。它具有双螺旋结构,犹如螺旋状楼梯,它是在1953年于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由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华特森发现的。双螺旋的两缕由核酸对连接,正如螺旋楼梯中的踏板。存在四种 ...



嗜血的生涯

4 01 2008年
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有一名武林高手因为炼功出了差错,需要经常吸人血解毒,否则全身血液就会凝结成冰。他因此得了绰号“青翼蝠王”,又被骂为“吸血蝙蝠”。这一描写犯了文化错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被视为福泽祥瑞的动物,并不令人恐怖。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蝙蝠才是邪恶的象征,而这一描写显然取材自西方的吸血鬼传说。

它也犯了时代错位的错误。在故事发生的时候(元末),不仅中国人,连西方人也不会把 ...



当我们遇到有人宣布惊人的科研成果【旧作】

4 01 2008年
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是,中国科技的整体水平仍然很落后。在绝大部分领域,中国科技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距离。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很少像中国这样有“诺贝尔奖情结”。在中国本土出科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了许多中国人的梦想。但是,我们却经常在中国媒体上见到中国的研究人员做出领先国际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的报道。如果我们相信这些报道,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似乎指日可待。这些惊人的宣称不仅可以满足关心中 ...


系列报道:复旦大学“抄袭门”事件始末

3 01 2008年
复旦大学“抄袭门”事件始末

2008年01月02日新民周刊

2007年12月24日,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在校园网上挂出“2007年第1号”通告,向全校师生通报对三起学术剽窃事件的调查审议结论与处理建议,引发强烈反响,复旦被认为有勇气“自揭家丑”。

撰稿/贺莉丹(记者) 张益清

研究生教材“严重抄袭”

“2007年第1号”通告称,自今年5月以来,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 ...



心中有道义,脑中有科学

1 01 2008年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的结束语写下了一句著名的格言,后来被用做他的墓志铭:“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时常反复地思索,就越是在心中灌注了永远新鲜和不断增长的赞叹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但是个人的思索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即使是智者圣人也不例外。在康德的时代,这样的探求往往会产生更大的困惑,最终会被归结到一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试图用它来一劳永逸地结束思索。牛顿因为无法解 ...



人之初,爱美善

29 12 2007年
新生儿的视力还没有发育好,他们是近视,只能看清楚大约30厘米远的物体——这是哺乳时婴儿的眼睛与母亲的脸的距离。他们也是色盲,不能很好地分辨颜色,对黑白对比强烈的图像更敏感。但是他们却对美丑很有眼力,能够分辨美丽或丑陋的脸庞,并对美丽的脸庞更感兴趣。

在一项研究中,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系列女人头像的照片,让成年人根据这些头像的美丑程度打1~5分,然后把得分最高和最低的照片一对一对 ...



在学术规范面前人人平等

28 12 2007年
2007年快结束时,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发了2007年第1号通告,公布对三起剽窃事件的处理结果。这种自暴家丑的做法在媒体上得到了一致的赞扬,让丑事变成了美事。与仍然相信家丑不可外扬的国内其他高校相比,复旦大学的确走在了前头。

但是,据我所知,复旦大学师生在今年被在网上公开指控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并非只有这三起,以前被发现的就更多了,那么为什么只处理、公布了这三起?其他的事例是因为做了调查后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