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的存档

关于中医中药问题的几个看法

2010年9月1日星期三

  有朋友认为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对中医的不断检验,是科学的。对此我不敢苟同,其实,近代现代统计科学的出现才为真正的有效检验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本人大学学的就是概率统计专业。

  以前用病人做实验,或者干脆如神农一般用自己做实验,也是一种方法,但是我们没法说那个时代的实验是科学实验,连统计的基本知识都还不了解呢(简单算术统计不计),拿了自己的例子或身边的例子或诊断的例子来说事,如何让人信服。

  统计里面有实验设计的专门章节,有关于假设检验的专门方法,这些东西都是科学验证的基础,现在看来并不难,但是我们的老祖宗并没有突发奇想用它们,而是完全按照自己对于疗效的看法进行整理和说明。

  另外,我们所说的西医和中医,其实准确的说法是现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西方(包括南方和北方)也有很多特色传统医学(也许这个才应该叫做西医),那些也不是现代医学,而且现在依然还在某些人群中有市场,包括非洲的,亚洲的(比如印度),美洲也有,据说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就是用传统的西医放血疗法治死的。

  所以,我们说现代化要全方位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代化,中医中药中存在N年的很多东西都应该首先符合现代科学检验才能够真正进入现代医学的行列。至少老是来回翻腾那几本《黄帝内经》之类的古书是万万不行的。

  我们见到过历史上很多中医的故事,扁鹊且不说,稍微近代一点的不少名医如叶天士,李时珍等,他们确实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成果(传说里更是多次救人于死亡线上),但是这样的成果只有能够不断重复,且为更多人掌握才能算是好的成果。

  一个东西,只有满足可重复,可逻辑化,可检验,可对比这些条件,方能够作为人类的知识成果不断传承下去,否则,太多个例(即便成千上万),无法满足以上条件,在实践中又能有何意义?我们每每只能把这些传奇传承下去吗?这些传奇故事对于后人的作用又在哪里?

  让中医里的传奇成为正常现象,成为所有人都能掌握的东西,而不是某些悟性很高的极个别人(几百年出一个的名医)方能掌握的知识,这应该是中医中药未来发展需要走的路子。

  由于中国医疗资源的不够充足,我本人小时候也受益于中医中药,但是我父亲也总是困惑于怎么一得病就得看N多的中医才能出现某个人突然管用这样的现象。

  要使任何一个经过过医学训练的人都能用差多不的水平进行诊断和医治,不同仪器检测出来的结果都能够为所有人看懂并采用,而不是依赖于某个人看过突然“行”了,才是中医中药之光明大道。

  我们古代的传奇多了,华佗时代甚至就有“麻沸散”,如果华佗这个人在历史上真的存在过,那么,全国人民动手术如果不是由他老人家(或他的个别优秀学生)亲自主刀,那就都得在手术过程中咬牙坚持,这样的名医术又能如此持续下去?我们还得期待下一个天才超过华佗,也许200年后才能再有这么一位?

  所以,可重复,可检验,可对比,方可持续。

  中医不应该这样发展吗?

  记得我爸爸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中西医在中华大地上比拼的时候,某名中医夸下海口,说任意选择2M个病人,随机分给西医M个,给他也分M个,大家比比,看谁能治得快治得好。

  这个故事听上去非常长中医的志气。

  不过,即便有一回这样了,而且中医胜利了,还是无法说明中医就优于西医。看上去似乎样本都随机了,分配也随机了,怎么还不能说明我们中医厉害呢?

  这个这个,我需要从零开始给大家普及统计学常识吗?

  或者,您去买本统计学的书翻到假设检验那章看看?

  当然,如果您觉得统计学不算科学或者中医不需要用西方的科学(有东方的独特科学吗?)来验证,这篇文章就算我没写。

现代应急系统如何体现现代性?

2010年9月1日星期三

  9月份的第一个学术报告准备谈一下“现代应急系统”。

  我们已经出版了两部关于“应急”的专著,分别是《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和《现代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接下来要写的一本则是《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

  理论与方法是我们比较擅长研究的一个东西,应用与实践我们的研究就相对弱一点,而技术方面,我们有所积累的只是在数据智能处理与分析这个方面,而系统我们只是自己在开发一个小的原型系统,希望能够说明白我们所倡导的现代应急究竟应该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哪里呢?

  说穿了,还是我们认为的几个重要的部分上——

  1,风险综合分析技术。把我们推广的风险矩阵分析方法全盘放上去。

  2,“事中”应急评价策略,我们不强调面向过去进行评价,认为那对于应急的价值很小,所以,就要体现如何面向“未来”进行评价。现代就现代在这里了。

  3,事件机理分析方法。能够用仿真的方式将事件的发生,发展与演化过程进行模拟或推演,这是有别于传统应急的一个方面。

  4,机制实施与现代决策。

  当然,这个系统必然地要继承所谓的“传统应急系统”的基本功能,所谓传统应急系统,其实也要大量使用现代技术,比如GIS等,在信息的传递方面必须有一个即时或接近实时的传递方法,这样,才可以有后面的“现代”应急策略。

  不过,如果说到现代,这个东西倒是好像并不那么现代了。

  第一个报告能够讲清楚这些东西,就不容易了,我在努力准备中,希望到时候听众能够觉得有所收获。

黄昏

2010年9月1日星期三

    昔君与我诚言兮

    曰黄昏以为期

        ——屈原

  

 

  这次黄昏却没有日落相随

  因为有云朵

  云朵蔓延至西天

  西天就只剩下了霞光

 

  

  这次黄昏却没有霞光送别

  因为有细雨

  细雨密如苇席

  苇席层层叠叠不透光亮

 

  

  这次黄昏就没有了光亮

  是风的巨手么?

  吹得时空变幻如梦

  梦里的景象仿似曾经期待过的样子

 

  

  样子只是你简化了的投影

  带了承诺的言语

  告诉我不管哪一个黄昏

  都值得等待

    

 

 

  等待就等待吧

  等待到日落时分

  而这日落也只是感觉里的日落

  因为已经深度黄昏

世人难道都有把简单事件复杂化的兴趣——方舟子被袭之后

2010年9月1日星期三

  今天看一家新闻的报道,让人实在是无奈之至。

  有一个叫做张一一的80后作家(此人是谁?有啥作品?),说自己卖书前喜欢用“被泼尿”之类的事情炒作一下,其实全是他自己雇来的,就推断方舟子也必然如此。

  还有诸多所谓质疑,让人感慨——莫非世人都有把简单事件复杂化的兴趣与欲望?俺们就纳了闷了。

  至今,911事件依然有人在质疑,质疑的内容五花八门,我听到的最骇人的质疑是认为世贸大厦被美国人藏起来了,然后拿高科技的“被炸情形”来赢得同情——真有想象力。

  还有其他质疑如五角大楼根本没有没炸一角,卫星都看不到云云。总之,一切全是美国人自己在搞鬼。

  记得在1989年那次政治风波的时候,有学生自杀的说法,我刚上大学,然后就听到有人怀疑到,说不定是学生自己的群体里先弄死几个,然后对外宣称自杀,来赢得关注。

  即便是最简单的事件,也一定有人能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把它说成有一万种可能的事情。再加上动机说,更是让一般人招架不住。

  自我评价自己还算是一个简单的人,各类阴谋说一概一笑置之,这又不涉及政治,纯粹一治安事件,抓住行凶者和幕后指使者也就罢了,还能有何花头可言?

  当然,联想到方玄昌被打事件,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质疑说根本没被打,医生是方玄昌的亲戚,把没有伤说成有伤,来达到什么什么目的?即便有这样的说法,好像在今天这个世界也没有什么异常。

  我们见多识广,应该习以为常了。

德国人的认真,英国人的绅士,山东人的傻楞

2010年9月1日星期三

  以下趣闻,未知真假,不过估计真的可能性大。

  在一个英德双方胶着的港口,星期一,三,五德军来布雷,英军的扫雷艇二,四,六来扫雷。

  某日,英军因事未到,结果,第二天德军的舰艇被自己布的雷给炸沉了。在英军救起落水的德军军官时,对方气愤道:你们作为扫雷部队,怎么这么不负责任,这在我们德军里是绝对不允许的。

  英国人也挺过意不去的,对这群德国人一直很好,直到战争结束才把他们送回国。

  这个故事我是从《读者》2010年12期上看来的。

  同期还有一个山东籍的傻大兵丢枪的故事,其实不是丢枪,而是被同伴收起来了。但是他很害怕,一个人就摸到日本鬼子那里去了,目的是为了夺一把枪。

  结果,三颗手榴弹炸倒了一片正在烤火的鬼子,顺手背起三支步枪和一挺歪把子机枪,在回跑的过程中还击毙了8个鬼子。最后统计下来,总共打死23个日本鬼子。

  我们山东人里,半岛那边的比我们内陆的要更傻一些,所以,这个故事如果是真的,则很可能是半岛那边的山东人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