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论”的存档

新《三国》改编比较好的一个细节

2010年6月15日星期二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看《三国演义》。

  好像也算不得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只能怪当时给少年儿童的书太少,只好就去啃了大部头。

  不过,那个时候还是太小,很多东西根本无法理解,所以,也就觉得把我说成“吾”把你说成“汝”比较过瘾,其他也就是一堆故事了。

  后来一直对陈宫的结局很留意,甚至想着在那个时代,是不是陈宫也是一个诸葛亮一般的人物呢,只是遇到了吕布这般弱智,才浪费了他的智力。

  但是,陈宫和吕布怎么搞到一块去的,书里却没有怎么交待清楚。

  新《三国》电视剧把这一点给逻辑理顺了,我觉得很好。

  也就是说,在王允家里大家痛说貂蝉之事时,吕布觉得董卓毕竟是自己的义父,不好意思直接下手。

  陈宫从旁边走出来,说:你自姓吕,他自姓董,你们根本就没有啥鸟关系!

  一把定了乾坤,从此吕布就算在理论上摆脱了一种困境,杀董卓也就没有了任何心理障碍。

  而在原书中,这些话都是王允说的。这样,就解决了吕布和陈宫认识的环节,我觉得还是很奇妙的。

新《三国》启示录:真干活的不吃亏

2010年6月15日星期二

  这几天,看了几集新《三国》电视剧。

  改编了不少!

  其中一个改编我觉得有点意思,虽然不能说完全的改编,不过只是进行了强调而已。

  曹操、孙坚两人作为袁绍为盟主召集的十八路兵马之一,和其他各路人马各怀心腹事不同,拼命干活,包括三英战吕布之后的董卓溃败,曹操去追击,孙坚收拾洛阳残局,结果前师败绩而后者仅获给他带来灾祸的传国玺。

  而刘备们也属于干活的之一,先有关羽前面温酒斩华雄,后有三人共战吕布,总之,全是一副真干活的架势。

  而其他各位烟尘,看上去基本属于来点个卯罢了。

  而最后的结局大家也是知道的,当年在讨董的队伍中,这三支拼命干活的队伍取得了最后的“天下三分”,虽然在当时,他们是真吃了亏的。

  看起来,老话说的“天道酬勤”真是正确啊。

张爱玲的小说咋就热起来了?

2010年3月11日星期四

看看张爱玲就热起来了。

觉得奇怪,就去看了她的代表作,探寻老张所以热的核心原因。

看完之后发现原来是这样的,就释然了。

我自己写的文章,推荐给我的朋友看,朋友反馈:一看就是学者的文章。

我莞尔。

其实,张爱玲的文章里,随处可见学者味道,而这个味道是文人里罕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的。

文人很多里有愿意成为学者的梦想,但是,基本属于做梦,因为这不是一个门类的东西,钱钟 书先生可以偶尔为之做个作家,但是一个作家则很难成为学者,后者的门槛比前者的门槛要高太多了。

我见过李国文作家,刘心武作家的学者梦想,李国文写的东西逻辑一塌糊涂不说了,刘心武要研究红楼梦,怕在红学历史上也是小丑一般的人物——他们根无 法从完成从作家到学者的这个转换。

但是,张爱玲好像天生就有学者的感觉,在她的小说里,能够随处都会有还算恰当到位的评述,这些评述的出现有时候会显得有些突兀,有时候会显得与整体风格不一样,可是,这是张爱玲有而其他作家所没有的,于是就自然地显现出了其独特性。

中国文人相轻的历史可谓久矣,这样相轻的多数是因为你能做的我也能,可是你却爆得大名而我却没有机会。

中国文人也有不相轻的时候,只要你会的其他文人不会,那就相轻不起来。张爱玲会的这种俯拾即是的学者般外在的评述就不是其他文人能做得到的。

再加上她的爱情本来就不够完整,弱势者的位置,在男人居多的文艺圈里显得楚楚可怜,自然也就赢来了更多人的关怀和支持。

我在看她之前,听我的朋友说过白玫瑰和红玫瑰的那个比喻,咋听之下,觉得真是妙极了,象这样的神来之笔,即便单拿出来说,也是非常抢眼的,如果嵌在小说里,那就更加会添色不少。而且,这样的增色要比它出现的突兀性要强,于是,加之的好处就多于坏处了。

整个地来看张爱玲的其他小说,都受益于此。

刘心武在红楼研究中三大创新的荒谬

2010年3月11日星期四

  知道刘心武做所谓的“红楼研究”还是在他初次发表《秦可卿之死》这部小说(我还是在大学时期看的,当时看过也没有什么感觉),那时候他还没有旗帜鲜明地宣示自己是红楼梦的研究者。

  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他对所谓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入门,因为研究不可能是只面对一部书进行,而那个时候他也就刚把红楼梦读过几遍而已,说研究也只是对着这一本书有所想有所思,加上从其他人那里听来的片言只语的看法,所以,自己都不敢说是研究。

  事实上,研究的确是有自己的逻辑的。我记得有一个经典的学生鄙视老师的故事是这样说的,“这位教授可笑到教我这样的著作等身的学生,他自己一部小说都没有发表过,怎么能有资格!”一开始我觉得好象是有点道理,那时候我也还是个愚蠢的年轻人,对权威充满了蔑视,对长辈充满了否定。

   现在我自然是不会再这样想了,因为写作和研究是完全两个不同类型的人做的事情,如果能够写作和研究都很厉害(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和《管椎篇》这样的完全味道两样的著作就证明着他的两方面都很厉害),自然让所有的人佩服,但是如果只在研究方面还不错,很容易被人歧视,尤其是文学这类东西,大家可能不知道浦江清(好象做过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这个人,但是都肯定知道徐志摩这个人,前者是非常看不起后者的,其实他两个可以说是研究和作品完全不同类型的代表。实际的情况也往往是公众对前者一无所知,而对后者的一切如数家珍。

  但是在学界则是不一样的,虽然可以喜欢一个文学家的作品,但是如果从学术圈这个相对独立的圈子里的评判标准看,文学家也许可以有不少有趣的作品,但是永远达不到学者的水准,因为他们根本不懂研究的基本逻辑,而一般也是学不会的。学者完全可以写出通俗的东西来,但是作家基本是不可能写出研究论文来的。

  这两年很奇怪的是,有作家想颠覆这样的想法,一个是李国文,写过不少和研究接近的作品了,结果里面史实错误之处太多,学界后来看着累就基本不再理他了。

  王蒙也在试图做类似的事情,不过好象他比较狡猾,不公然宣称自己做这个,而他的红楼梦研究也还是停留在对作品本身的一些理解上,比如,他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把120回的红楼梦当作一体来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后40回其实还是很好的,而且有些内容完全符合了前面曹的原意。一个例子是前面已经说到要把贾家变成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他的看法则是真干净不见得完全败落,其实,也可以兰桂齐芳一下,那反而衬托地更寂寞,象那句歌唱的“人多时候最寂寞”似的。

  刘心武则是大声宣称自己是在做红楼梦研究的这么一个作家。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的那些关于红楼梦研究的讲演基本就是他的研究成果。

   这次从青岛到武汉,我买了两本刘关于红楼梦的书,看完以后觉得需要对他的所谓研究进行一下评述。

  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秦可卿这个人物,而他的结论则是秦可卿是当时康熙废太子的女儿,贾家为了在政治上脚踩两只船,把她收养并娶回了家。
  而将秦可卿的真实身份密告于皇帝的则是贾元春小姐。她这样做是处于对贾家的保护。

  贾元春小姐的死法也是刘心武研究的关键成果,他认为是秦可卿的弟弟暗自造反,在乾隆狩猎的时候把他逼到墙角,然后用贾元春的命抵了秦可卿被密告自杀的命。

  刘的第三项研究成果则是妙玉之死,他认为妙玉是为了救后来已经失势的宝玉的那条小命而把自己牺牲给了某位喜欢古董的王爷,而妙玉之有大批古董的事实泄露出去居然是因为她当年把刘姥姥跟随史老太君到自己的拢翠庵的时候用了自己的杯子而把这个杯子送给了刘姥姥,刘姥姥后来把杯子卖掉之后被追根到宝玉和她的。

  作家就是作家,刘心武把自己的三个大创新全部写成了小说,用了很多内心独白这样的写作手法,在当年还是很有味道的,现在看则有点过于直白了,比起红楼梦原作来实在差距太大,他太急于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把一切谜底全部揭穿了。

  刘的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按说,在CCTV上都大声宣布过自己的研究成果了,听众们似乎也都觉得很有意思,有新意不说,还挺有趣。

  在我个人看来,刘对于秦身份的猜测有正确的成分,但是一把说死了就是废太子的女儿有点过了,其实完全可以是其他王公贵族的私生女也未可知。实在是曹雪芹在写秦的几段实在是改动的太明显了,也难怪可以提出多种假说。

  不过,刘用很多书中的例子来证明秦的身份特殊我觉得并无直接依据,比如,他说秦的衣食住行都和贾家有别,且作为也颇大气,只有帝王这一级的人物才可以做到,贾母又是如此超越寻常地夸奖她,等等。

  我这里先解释一下贾母为什么不吝惜赞誉之词于秦身上,实际上,因为宝玉、贾琏、包括李纨的老公贾珠因为都是贾母的直系孙子,他们娶来的媳妇也就是嫡亲孙媳妇(包括王熙凤),生下的孩子再娶那还是史太君血统下的,而秦则是当前唯一的一个旁系的重孙媳妇,莫非要贾母夸奖自己还没有一个的嫡亲的重孙媳妇不成,即便贾兰结婚早,也要在至少5年之后啊,所以,夸夸别人家的媳妇能干完全是一个正常老太太的心理和作为。

  就象贾母不可能在宁国府尤氏拼命夸王熙凤把王树成榜样一样,贾母更不可能把自己家里的哪位小辈在宁国府那边树成榜样,否则,太失了史太君的身份了。实际上,连刘姥姥都不会这样做。

  还有,秦所以眼光高远并不因为她所谓的出身就天然地高远,毕竟,首要的一个事实上,秦并没有在王府成长过,在她的养父那里受不到高贵的教育,到了贾府难道就会受到比贾家本身高的教育,更何况当年的女人(尤其是童养媳身份)受教育本来就少。即便你告诉了她她身份很特殊,她也不太可能就慢慢地脱离贾家环境成长为一个远远高于培养地的志存极高远的人。在七个小矮人那里成长起来的白雪公主肯定地会带着七个小矮人的烙印,而不是完全的王室痕迹。

  关于贾元春的死更是无稽之谈,刘心武把马嵬坡的那段基本全盘搬到了红楼梦里,刘的小说里这么描述乾隆被逼献出元妃的心理活动:反正乳房大的女人不只元春一人,扔出去也就扔出去了。

  我知道皇帝们基本满足无耻、荒淫、道德感不强的特征,但是乾隆毕竟不是什么笨蛋啊,元妃一死,乾隆回头很快就开始收拾贾家??????这从逻辑上怎么也说不清,毕竟,元春很有为乾隆赴死的味道啊,皇帝再无情,也不至于这个都看不出来吧!我个人的估计是,刘心武大概错把乾隆当成纣王了。

  如果说,刘把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那些事情全部搬到红楼梦里还有点影的话,对于妙玉结局的猜测则基本属于空穴来风了。这么一个曲折的故事亏刘能想得出来。而且最后的结局是妙玉做了自杀式人肉炸弹。很有车臣寡妇们的决绝了。

  看完刘心武红楼梦研究的几大创新之后,我只能佩服刘的想象力之丰富,真不愧是当作家当了有年头了,做起梦来都很有故事性。

总在错误发生之后,我的泪…….

2010年3月10日星期三

当你听着那首平淡无奇的歌

却落泪了——

那该是青春时光带来的必然忧伤

    

 

 

当你重新想起那首老歌的旋律

就流泪了——

那是青春过去之后的或然忧伤

 

 

    

当你怎样也无法回想起那让你动心的歌

还是淌泪了——

那是忧伤已经深入骨髓乃至错愕间选择了遗忘

 

 

       

总在来不及的时候

我的泪…….

总是错误发生之后

我的泪…….

 

    

http://www.xiami.com/song/detail/id/164134

关于“梅兰芳”与戏剧界当年常有的娈童角色

2010年3月8日星期一

《梅兰芳》就要上演了,在此之前,就着年初《南方周末》一篇文章引发的一点感想写出来的旧文发在这里。也算是追下时尚娱乐的风吧。

 

  梅兰芳又称“梅郎”,南方周末2月1日刊出了一篇题为《梅郎少小是歌郎》,说的是他在开始成名的阶段有时偶尔也客串一下娈童角色,我看了开始有点惊奇,之后就理解了,毕竟我对于戏剧界的事情不太关注自然也缺乏了解,但是看了那文章后觉得这样做对于当时的梅兰芳来说其实也是很无奈的选择,而《南方周末》5月3日刊出的黄裳文章《关于梅郎》,大意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当时的梅兰芳,不要把主要的视线放在他的这些奇闻逸事方面,而要多看他主流的一面。
  
  这就有点意思了,两篇文章不管哪篇其实都没有否认梅兰芳作为旦角演员曾经做过的一些看上去不美的角色的事实,只是,我们的文化常为尊者讳,也就让大家少了了解大艺术家其他不太光明一面的机会,黄裳的文章其实对于揭露这样的事实是持反对意见的,觉得迹近三流小报记者。
  
  我觉得这样的愤怒或者澄清大可不必了,凡人往往都会有很多不可见人的一面,大艺术家因为经历的事情多,这样的事情怕比寻常人等还要多很多,我在看《霸王别姬》电影的时候,特别地注意到一个镜头是“小程蝶衣”一天被一个大太监招去,入夜时镜头一片静寂,然后是小程蝶衣的哭声,里面的暗示是很显然的,而大家都知道的是,《霸王别姬》正是梅兰芳的代表作,据说影片拍摄期间,张国荣先生还曾与几位演职人员一同前去梅兰芳墓拜唁,加上张国荣先生本身的性取向,其间暗示的东西还是很有趣的。
  
  我是对狗崽队们的很多行为是持了很赞赏的态度的,他们中的一部分其实起到了把明星们生活中比较暗淡或者龌龊的一面告诉给公众的作用,而事实里的龌龊怕是比他们揭示出来的还要多很多。这些明星也不会因为演得越来越好而在人性品德方面有同样的提高,“德艺双馨”者微乎其微,现实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艺术家。
  
  中国人比较习惯于把一个地位高的人捧成品德也一样高的完人,《围城》里对三闾大学高松年校长的评价有一句话:“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后的新标识。”
  
  这段话说的特别贴切,对于人来说,其实是地位越高,越容易被发现问题,但是,我们传统的封建思想太久远了,地位越高往往是掩饰其红臀长尾巴的手段越多,反而会让离得远的人误以为他没有红臀长尾巴。
  
  对于“梅郎”,我们有喜好京剧的人,尽可以去欣赏他的艺术性,而对于那些对京剧兴趣不大的人来说,说说他过去的不尽光彩的历史也是件乐事了,甚至可以说,“梅郎”为很多不同层次的人提供了议论的素材,也算是京剧艺术之外的贡献了。

小虎队:来来去去

2010年2月28日星期日

  我上大学的时候似乎才开始流行小虎队,但是糟糕的是,我离时尚总是差一步,在别人喜欢一个歌星的时候,我恰好在听刚刚过气的歌星,整个青春时代,大抵如此。

  对于小虎队也不例外,当外面街上的商店纷纷“青苹果乐园”的时候,我还奇怪呢——咋这几个小毛孩子的歌还能成气候?

  真的开始注意小虎队和他们的歌时,他们三个已经分手了,看着吴奇隆伤感地一个人唱《祝你一路顺风》,觉得似乎还可以,于是才开始注意他们仨之前唱过的歌。

  一、关于陈志朋

  陈志朋在小虎队解散之后,似乎没有了痕迹。

  哪天我不知怎么,突然看到了他在电视里出现了,不记得是哪家电视了。

  他在唱张国荣的歌,看那做派,那留在脸上的胡子,恍惚间就觉得就是张国荣在世了。

  随后的记者随访才发现眉眼里没有张国荣的暧昧、唯美、自恋和柔美,而是自信与随意,才放下心来,知道这个不会和张国荣一样。

  当然,陈志朋还说了自己其实重新改变了歌的旋律的细节,果然和张国荣并不同。不过,惊鸿一瞥时,实在太象了。

  随后就又没有了陈志朋的消息,不知道他又去做了什么。

  二、乖乖虎苏有朋

  看《风声》之后,Shopping猫同学才告诉我,那个第一个死掉的同性恋者是苏有朋演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呀。

  这才发现,一直太嫩的小歌星,现在长大了。

  在《倚天屠龙记》里演出张无忌时,苏有朋依然太嫩,所以总有不入戏的感觉。

  做演员有的就是天才,天生会演戏,有的则需要逐渐培养,如小虎队的这几位,上了演员这条路的就是苏有朋一人,其他两位或者没有这个机会,或者没有这个造化。而苏有朋也不是具备天赋的条件,但是,现在的造星运动却有无穷多个戏可以练你,练来练去,总有突然开悟的一天。

  这也是中国的资源丰富,好戏虽然不多,可是烂戏还是很多的,连周润发都一度是票房毒药,导演们避之唯恐不及,可是,总是出息了,还成了巨星,到了好莱坞,除了演泰国国王,还在《加勒比海盗》2里演了个模样古怪的中国海盗。

  苏有朋也是如此,不过,从不会演戏到开始领悟,到最后成角,一定有自己特别勤奋的地方,所以,在所有三只小虎里,他成为在演艺界表现最好的一个,肯定背后有汗水。

  不过,《风声》之后,苏有朋究竟还能如何表现,就不得而知了,也许又走回了《还珠格格》之类无聊电视剧的老路也未可知。

  三、吴奇隆

  吴奇隆坚持了自己之前的歌唱路线,既没有入苏有朋这般三心二意,也没有陈志朋那样的吊儿郎当,不过说实在话,后期的那些歌,虽然他所在的公司使劲推了推,却无法和三个人一起的全盛时期相比。

  感慨系之,有时候坚持并没有价值。

  四、关于已远的小虎队

  最后再来说已经过去20年的小虎队吧。

  其实,觉得20年前的小虎队有这样的几点让人怀念吧——

  1,青春,每个人都有青春,且越是青春刚刚逝去的人,越容易怀念青春,当一个人在自己的青春时代得不断反复温习同一个瞬间的时候,能够有人给你很多瞬间,或者竟成连续,那是很能感动的。所以,喜欢小虎队的人里面,颇有一些比小虎队年龄还大,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2,第一个相对成功的组合。甚至可以说,他们开辟了华人歌星组合的成功的先例

  3,对于大陆来说,当时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歌星,即便有几个,那歌也很难流于众口,太难唱,当然,也缺乏造星的基本能力,此时,台湾和香港的“星”们,几乎是来一个成一个。

无论雨的清晨还是风的黄昏

2010年2月19日星期五

 

  花一个多小时看完了今天的《南方周末》,前面一叠是关于文化和文学的年度总结,当然,从媒体的角度,邀请了一些行内人士

  接着总结的是年度语文《偷棵菜送给2010》,我已经转在自己的博客里,还有网络春晚,是第一视频办的,有著名的芙蓉姐姐,还有不著名的西单女孩,后者唱了一首《外婆》,我还专门去视频里看了一下,大概看得不是正式播出的视频,而是彩排的视频,画面感不强,有点潦草,但是,歌还不错,尽管从艺术上似乎有一些旋律明显重复了前人的东西,但是,有些感情成分就够了,我们毕竟不是专门鉴定是否曲子是否有抄袭剽窃的机构和人。

  后面还有关于话剧的年度总结,说到了《宝岛一村》,说到台湾人在话剧里营造出来的温暖的气氛。接着是音乐的年度总结,浏览完,明显是自己所不了解的时尚东西,但是,不知怎么,突然想起高晓松很早以前创作的一首歌《上班族》。

  当时印象很深刻,还记得歌手叫丁薇。

  里面大约说的是一个普通上班族的日常生活,也许那时候刚好是高晓松刚出道的时候,憋了很久的才华一发不可收拾,一首简单的小品也很有味道。

  歌词里用了很长的句子,如罗大佑偶尔也会用拗口的长句子一样,不过,《上班族》的词没有那么华丽,只是很平凡的堆砌。

  ——于是日复一日然后年复一年你上班不厌其烦
  ——想着爱吃的菜想着前面的家你不怕夏热冬寒
  ——偶尔你也发愁偶尔也会回头看一看看一看
  ——放风筝的少年

  在一阵一阵单调的生活里,也有偶然的亮色,那就是“放风筝的少年”从眼里飘过。

  如西单女孩的《外婆》或者这首很老的《上班族》,或者小说《一地鸡毛》,所描述的日子大约就是这样,对于艺术家来说,重复的日子也就没有了灵感,很多艺术家江郎才尽的那么迅速,如流星一般很快消失,除了对于自身的生活不具备改变能力的情况之外,其实很多艺术家是尝试过了所有可能类型的生活之后,终于再没有让自己触动的东西了,甚至,偶尔看那“放风筝的少年”的意愿也消失殆尽。终至归于平凡——

  之前还惊奇过为什么很多歌手就是第一盒带好听,后面的不听也可,其实基本都在瞬间的才华爆发之后,就如烟一般消散了。

  我想,高晓松在超级女声里一度如此高看曾轶可,非要为她难听的“曾轶可原创”辩护,也许是看到了自己从前的一点点影子,不过可惜的是,曾轶可的歌很多是借来的,不是原创,而她自己做出来的部分,又太难听。

  今天,高晓松也差不多进入了与才华无关的平淡创作阶段了,不过不容易的是,还强挣着放风筝的心。

  但是,正如歌里所唱——

  ——无论雨的清晨还是风的黄昏你总是来去匆匆

  终成过客…….

陈眼看春晚【4】——各方面都照顾到了没?

2010年2月19日星期五

  每次看春晚,我都得惦记着这样一个事情,似乎我是CCTV的台长似的,这个事情就是——节目里还有照顾不到的方面吗?

一、军队照顾到了没?

  去年有个潜艇兵的节目,今年是不是该轮到空军了?

  哦,闫妮的节目就是关于空军的,那好!

  歌手里的阎维文也是军队的,还独唱呢!很好,这就更让人放心了。

  宋祖英将军也算来自军队的,最好了!

二、少数民族照顾到了没有?

  尤其是那几个比较大的少数民族,蒙、回、藏、维吾尔,每年至少要强调2个,如果一个节目里能安排55个少数民族,那就更好。

三、少年儿童照顾到了没?

  哦,今年有《玩具店之夜》,是给孩子们准备的,而且是在他们还没有上床睡觉前就播出了。

  那还差不多嘛——

四、港澳台以及海外侨胞们都照顾到了没?

  有容祖儿(代表香港)、王力宏(代表台湾),还有代表澳门的,孙楠代表大陆,还不错,算是周全。

五、五大洲照顾到了没?

  哦,念了各个使领馆的电报——

  这还算凑合。

六、戏曲界有节目没?可不能落下。

  尤其是京剧,国粹呀,每次都不能少,当然,如果再多加几个地方戏的拼盘,那就更好了。

七、科学界,也应该扯上一句

  姜昆的相声里提了袁隆平的名字,提了好几回呢。

  这也是有点必要的嘛!做得好!我们的总设计师说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

陈眼看春晚【3】——赵本山《捐助》18分钟60次掌声

2010年2月19日星期五

  对于赵本山,可能我们还是应该从“笑果”上看,而不能纠缠于社会意义和艺术形式。

  “二人转”这种来自东北的地方戏我看过两次,都是在长春,其中一次是在刘老根大舞台,估计这个剧场应该和赵本山有关系。

  在剧场演出的“二人转”也许已经比其原始版本过滤过了,不过依然是一个字——“俗”,两个字——“真俗”。

  赵本山的表演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净化了二人转的粗俗成分,但是,不管怎样,其很多演出中依然能让人闻得到“二人转”中粗俗的味道。

  你看本年的《捐款》就应该能体会到那么一点点,不过,娱乐,总不会都是高雅的,所以,偶尔来个把不那么高雅的,让人张开嘴乐乐也挺不错。

  不过,有趣的是,晚会结束,有网站说“赵本山《捐助》18分钟60次掌声”,看到这个结果,我又乐了。

  这个说法以前是不可笑的,毕竟那个时候的掌声和笑声都是自发的,可是这年头,谁不知道CCTV晚会现场有很多“笑托”和“掌托”啊,如果用这个作为评判标准,那其实是在评价“托”们的表演效果。

  辽宁的春晚,这次就刚好有一个节目关于“伪粉丝团”的,有人专门负责尖叫,有人专门负责口号,有人专门负责热情拥抱,真是越来越专业化和分工细致。

  而CCTV的春晚经过N次彩排,大概在什么时候观众席上应该有什么动静,早就演练好了,所以,不知道网站上的这个统计数据“60”准备说明什么,也许是想糊弄不知道的?

  这年头,还有不知道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