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应急”的存档
应急管理中被困人员的救援问题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古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停留在原则性机理的认知方面
2011年4月6日星期三日本9级地震及演化事件应对专题研讨会近日举行
2011年4月6日星期三《事故调查分析方法与技术》一章结语
2011年3月26日星期六【Blog主人按:这是我们即将于今年上半年出版的系列专著第三本《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中第八章的结语】
在本章结束前,我们再讲一个关于事故调查的例子,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事故调查对于之后同类事故的防范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2002年,中国大连上空曾经发生过一次空难事故,飞机搭载的所有人员全部死亡,令全世界震惊。
事故后的调查首先要确定究竟是机械故障还是人为破坏造成坠机事故。在排除机械故障后,在飞机发动机喷射口的残骸中发现了汽油燃烧的残留物,与航空煤油燃烧后的残留物特征不同。
而确定是否是汽油的燃烧残留物也化费了很大的功夫,毕竟,从残留物指向原始燃烧物需要进行很多次实验,通过光谱学检测技术才能够完全确认。当时甚至燃烧了很多不同材质的衣料来进行比对,唯恐出现误认。
在确认汽油是飞机起火原因后,就可以确定这次事故是有人故意纵火造成。
但是,如何确定汽油的归属者,又花费了更大的功夫进行调查,通过多次调阅安检录像,一件一件行李进行分析,最终剩下一些装有瓶子的箱包殊为可疑,但是,安检X光拍摄的录像无法确认那些瓶子中装的都是什么类型的液体,当然也就无法确认汽油的携带者。后来经过反复现场模拟当时的场面,将装有汽油的瓶子不断经由安检口进行画面分析,并反复比对,终于确定了其中一个箱子中瓶子里装的汽油。而那个箱子里最明显的标志还有一串钥匙。也就是说,找到该钥匙的主人就能锁定纵火者。
幸运的是,调查人员终于在失事飞机残骸里找到了这串钥匙。并且,最终用这串钥匙打开了张某(也在本架飞机失事中死去)的家门,从而确认他就是凶手。
在空难发生后的第二年,民航总局于2003年2月5日下发了加强对旅客携带液态物品乘机的具体规定。凡随身行李中携带饮料、矿泉水等液体饮品的旅客,都须开瓶自饮后方能通过安检登机。如不能饮用的,安检员将进行仔细检查,直到确认安全方可通过。而后来自饮也不能完全放心,民航总局干脆彻底禁绝旅客在随身行李中携带液态物了。
作为分析原因、总结教训、认定责任、避免同类事故再度发生的事故调查技术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事实上,从原因推结果相对容易,而从结果找原因则困难重重,因为造成某个结果的原因可能很多,如果能够在诸多原因中确定最为合理的那个,需要进行反复调查,可能还要进行实验。
事故致因理论是事故调查的基础理论,其中的事故因果连锁论、人与轨迹交叉理论、能量观点的因果连锁论是三种经典的事故致因理论。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是科学系统地进行事故调查分析的支撑手段,其中的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变更分析、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是四种常用的分析方法。
每种不同类型的事故都有不同的调查方式,必须再辅以专业的技术手段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中要借助专业性的调查手段或者检测设备。除此之外,找到真正的事故原因还可能要有一点点幸运的成分。这些所有的因素累加起来才能够最后确认一个基本无误的事故原因,可以想见做好这个工作有多么困难,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由于调查结果对于后面的事故防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不管多么困难,其价值和意义都是很大的
应急监测检测技术
2011年3月21日星期一作为现代应急管理的重要技术之一,监测技术多用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的预警阶段,它通过对于表征突发事件的某些可供监测信号的感知,能够为人们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发生的前兆提供现实依据,从而提前进行反应应对,尽量减少损失。
对于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就可以通过监测地震波而取得应急响应的先机。地震的震源主要产生两种地震波。一种是纵波(P波),会使地面发生程度较低的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另一种是横波(S波),会使地面前后、左右发生较强的挤压或撕裂式抖动,具有很大的破坏力。这两种波的传播速度在地壳中并不一样,纵波大约为每秒7公里,横波大约为每秒4公里。也就是说,两种地震波到达震源之外同一个地区的时间有先后,破坏力较小的纵波会先抵达,然后才是破坏力较大的横波。现在的仪器可以监测到这两列波的到来,这样当监测到第一列波到达,就可以尽快通知震区相关人士,进行提前的防范或逃离危险地带。事实上,日本气象厅已于2007年10月1日推出了“紧急地震速报”系统,使得地震警报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几秒钟到几十秒内签发“紧急地震速报”,告知震区人群。事实上,在2011年3月11日地震的重灾区宫城县,在三年前的2008年6月,曾发生一起造成十人死亡的里氏7.2级地震。离震源70公里的日本仙台市在那次地震波到达15.32秒前接到了这样的监测信号预警,而就有居民看到电视里响起地震警报后及时响应,招呼家人躲避,而数秒后,地震就到了。
同时,监测系统还可以在突发事件或灾害发生后,继续协助监测事件或灾害下一步的发展状况,为评估该地区或建筑物或设施的安全性提供协助。
检测可以用于公共卫生类安全事件,可以在发现传染病人群后及时对可能的接触者进行相应的身体状况指标检测,以确认是否已被感染。连续性检测得到的数据可以成为监测的组成部分之一。
日本九级地震过后出现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就可以根据对于辐射值的不断检测,确定里面是否安全,以起到监测的作用。
对于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者来说,当然希望每个灾害事件都有一系列可被观察到的前兆因素,都能够有可以被技术设备监测或检测的关键指标数据,可是,现实的问题是,对于很多灾害事件来说,找到这些关键指标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也正是“突发事件的魅力所在”。而对于我们“应急管理者”来说,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要把突发事件的这层“神秘面纱”揭去,依赖于现代化的监测检测手段,让其更多地露出本来面目。
日本九级地震,一次事先张扬过的突发事件
2011年3月21日星期一【地震:预报还是速报?】
地震究竟可不可以预报?
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的争论依然很多。根据目前的研究状况,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暂时准确的答案: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可以做到的,但是短期临震预报在目前的条件下尚存在很大的困难。在地震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下,暂时还无法进行准确的临震预报,但是,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监测手段的逐渐成熟,未来进行临震预报的可能性一定存在。
日本也正是看到目前进行临震预报的难度,所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地震的速报上,所谓速报,也可以理解为预警,但是这个预警并非是在地震发生之前进行警示,而是在地震发生之后短短的时间内迅速通过各种渠道告知受影响的公众。今天的日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布设了完整的速报体系,每次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中的纵波和横波总是会相隔一段时间先后到达,两列波之间相隔的时间有时不过是几秒钟,有时稍微长些。速报体系一旦监测到一列波的到来,就立刻通过电视、广播等渠道告知学校、医院、商场、写字楼、居民区,以取得公众的第一响应时间。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发生的九级地震也是这样。我们可以注意到,当地震到来时,很多电视节目立刻开始直播电视台能够获取的地震现象图像,即便无法切换到外景也会直播电视台内部的建筑物和室内设施受影响的状况,以提醒大家迅速避震,或及时逃离。
临震预报现在只能用速报替代,而从中长期预报的角度看,日本的这次九级地震却刚好属于一次事先张扬过的地震。事实上,早在数十年以前,就有科学家预测日本东部肯定会有一次大的地震,但是,地震什么时候来?级别究竟会有多大?预测者无法给出确切的值,只是可以确定的是,它一定会来。
这次大地震影响到的城市之一仙台是鲁迅先生东渡日本负笈求学并写下散文名篇《藤野先生》的地方。对于这次地震,小城的人也一直在平静中期待,甚至,期待的时间长了,这场地震在人们头脑中崩紧的那根弦都渐渐淡化隐匿了。
虽然如此,仙台对于地震到来所做的准备一直都没有松懈,比如,所有的建筑物都是防震建筑,每个人从小都会被培养起临震逃生的意识和行为方式,而政府每每也都会做好应对可能地震的一切手段,包括食物和饮用水的存储,救援力量的培训等。
在不得不进行的长久期待中,地震终于在一个初春的日子到来了。
而真的遇到大规模灾害事件,就可以看到有所准备和毫无准备之间的差异,观测到有过应对灾害的实际经历或模拟演练与从未操练过的不同。总体上说,地震影响地区日本国民的反应是理性的,也是有效的,至于因为地震而带来的巨大海啸带走了很多人的生命,这在地震应对上也肯定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日本之所以能够对震灾有所准备,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在地理上本就属于地震多发地区。由于地球的各个组成板块在持续性的移动,自然会造成板块之间发生错位、挤压,其间蕴积的能量间断性地释放,当然释放频率或频或疏,但总是在进行中的。这个过程直接造成了日本整个国家地震频仍的现象,负责任的政府也就自然会把应对地震作为对于国民经常性的教育内容,从小培养。
有人会说在应对地震的过程中日本国民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所以尽管人口密集,伤亡依然降低到了较小的地步。笔者的看法是,国民的基本素质只是原因之一,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是上面所讲的国民应对地震灾害的经验丰富,防震意识已经通过演练和实际遭遇贯穿到每个人的骨髓里;另外就是建筑物的防震设计一直都是被事先特别强调了的,这可以给灾中的每个个体都提供稳固安全的基础设施。而基于这三个原因,如果中国的唐山再次遭遇类似这次日本地震一样的灾害事件,我有理由相信,中国国民的反应应该不输日本国民。
一次大地震会检验一个国家和地区应急能力的高低,考验国民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能力。事实上,面对这类非常规的突发灾害事件,完全的镇定是不可能的,因为事件本身的影响是穷极一个人的想象力也无法预知的,这次日本地震带来的核辐射的恐慌就是一例,在大家的固有认知里,一直会认为核电站这样的高度敏感设施会有非常安全的防护措施,甚至可以应对可能的“万一”情况。即便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曾经出现过灾难性后果,人家也相信那仅仅是偶发事件,肯定不会再度发生。但是,随着核辐射的开始扩散,临近国家和地区的恐慌已经开始,而且逐渐呈现出非理性的外在表现形式,比如我国全国上下公众对于碘盐的抢购风潮等。这也充分说明,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用现代科学的理念去理解事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去应对事件,采取现代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去控制应急过程,以期取得最好的效应。
网络舆情事件的预警与应对策略
2011年3月21日星期一面对各类影响公众的突发事件进行高效的应急管理目前在学界和公共管理界是个热点,所以出现这个热点是因为世界虽然越来越现代化,但是,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因为过于依赖现代化而产生更大的脆弱性。比如,交通系统本来解决的是人的远途交通问题,但是现在城市里广泛存在的拥堵现象却令出门成为畏途,而这样影响全城的拥堵很可能只是因为一个两车刮蹭这样的小事故带来。同样地,网络的日益推广也使得它本身可能带来一些事件,而这些事件由于在虚拟空间形成,然后突然影响现实世界,所以显得尤其让人猝不及防。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网络舆情导致的事件进行预警和应对就成为应急管理着重研究的一个范畴。
一,网络舆情事件的几个类型
因特网出现之后才会产生网络事件,所以,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常见突发事件,网络本身带来的突发事件肯定有不同的特征,我们先来看网络事件的几个具体场景:
情形一,有人不知从什么渠道听说自己所在地区要地震,随后就将这一消息告知了亲朋好友,这批人又将这一消息经过自己的加工继续扩散到所在的生活、工作和社交圈子,不久就造成整个地区的心理恐慌,随后就是集体外逃,不但给当地交通造成极大的压力,甚至出逃本身也会出现新的安全问题。
这样的情形可以推广到传闻化工厂要爆炸,或被污染的水经由河流流过本区域,或者放射性物质运输过程中因事故而滞留,等等,都是现实中都曾发生过的事情,通过网络通信等现代化技术为基础的渠道而发生更快速的传播和扩散。
情形二,网友在网上讨论,有人说大家周末闲来无事,为什么不考虑去敏感场所玩一个恶作剧,在众人的响应起哄之下,某时某刻某地,从四面八方突然聚集起尽可能多的人,然后高喊数声,观察周围公众的反应,然后迅速四散撤离。
情形三,有人因家庭、工作或社会问题遭遇了一时无法排解的事情,在网上连续发帖,告知更多人自己的遭遇,短时间内引来广泛跟帖,大家并商量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对政府施压,以助事件的解决或完成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中,已经出现过数百上千起这类社会安全类事件,开始时事件并不大,但是由于没有一个恰当的出口获得宣泄,而适逢很多人也恰好因为类似社会现象而累计起激愤的情绪对现实产生不满,于是,一个导火索就容易造成大规模的社会事件。
情形四,一个大的企业或者行业,为了维护行业利益或者进行恶性竞争的需要,鼓励自己的员工或雇用网络水军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或专门恶意打击对手。
前段时间某石油化工大型企业通知自己的员工集中一段时间在网络上制造涨价有理的舆论氛围被公众获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而某乳品企业买通网络水军制造竞争对手谣言以取得竞争优势地位的事件也是广为大家熟知。
以上这四个情形都可以构成网络舆情事件,其中第一个情形多是因为听从了不可靠的传言,从而导致人为事故或灾难,只有负面影响而无任何正面价值,是需要尽量避免的;第二个情形则纯粹是恶作剧式的事件,除了参与者获得了感官刺激,并无多大的社会意义,但是倒也不会造成多大的恶性后果;第三个情形则会因为现实中确实存在的一些悲情事件导致主管部门或者相关机构最终受冲击,应该努力将事件产生的土壤和环境改良和改善,以最终消除该类事件出现的可能;第四个情形则属于违反犯罪行为,应该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进行扼杀,并公之于众。
二,网络舆情事件的主要应对策略
从网络舆情事件的预警和应对角度感知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脉络,并尽量将负面影响降低或消除是需要考虑采取的办法。学者们通过研究网络舆情事件的内在机理,给出了很多的因应策略,大概有以下几类:
1,直接屏蔽网站或者采用删帖、隐藏等手段使这些网络舆情因素从物理上消失;
2,雇用或鼓励更多人发正面积极的帖子,在网上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
3,根据舆情信息的肇事源指向,尽量设法解决问题或者事先准备好应对可能事件的资源;
4,通过立法等具体手段或行政管理角度的机制设计遏制故意制造舆论的恶性事件。
第一个策略属于极端性策略,第二个策略则可能造成更加尖锐的对立情绪,从而导致更大的舆情事件发生,第三类策略则显得有些被动,可能不一定来得及,第四类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如何做到以上四点的问题上,学者们的研究和实践部门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一起启示。比如,在技术上利用网络数据挖掘的手段,辅以基于数据态势研究的决策分析,对网络激情情绪发展为现实事件的全过程进行跟踪与监督。也可以通过对因应策略和随后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以选择更为恰当的应对方法。而网络数据挖掘的具体手段包括:关联规则发现可以对网络事件表征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而序列模式挖掘方法则可以对网络舆情的形成与扩散规律进行态势分析,利用网络舆情的文本分析对事件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其中可以用到文本的聚类与分类分析,此外,考虑到网络数据的混杂特征和分布式存放的特点,还可以在网络数据处理中还可以采用并行计算与分布式处理的技术。
从出现网络舆情到形成现实事件往往间隔很短的时间,所以,数据处理与分析往往要求在线进行,然后进行即时响应,但是,网络舆情预警很可能被误用为监督网民的个人隐私,因此存在一些法律或社会行为学上的障碍,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区分保护个人隐私和应对公共事件之间的关系。
最好的策略是铲除或改良网络不良情绪产生的不公平、不公正的现实土壤,消除对手间的恶性竞争现象,以及有一套比较好的应急管理设施和工具可以依赖,每个人在社会中都能人尽其用,获得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当然,在一些不良社会现象依然存在的状态下,网络舆情就很难做到完全无害,有可能出现谣言害人乃至杀人,所以,应该采用的策略需要考虑周全,避免因为盲动、盲从、盲目导致新的不该有的灾难。
【该文为《高科技与产业化》封面专题“应急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所做】
也说一句关于核电站的事情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在九级大地震面前……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2011年3月11日,这个春天来得不同寻常。
不过,这却不是一个“寂静的春天”,反而是太过喧闹的春天了!只是那喧闹并没有带来春天的暖意,反是愈发春寒料峭,乃至一下子让人感觉似乎又回到了冬天,本应咏唱《北国之春》的日本则是多地再次降雪了。
反常的季节总是和灾难如影随形,就如汶川地震之后,那随后漫天的乌云和暴雨,淹没了暮春的绿色,把人的心也放置于无尽的滂沱中。
是的,是这场震级达到历史罕见的9级日本地震!把仙台周边的几个地区重新带回了一个冬天的氛围,而随后在福岛的核电站,却内热外冷,反应芯难以正常降温,只好用直升机去海里取水然后再去浇泼,而那里的核辐射值一定超出正常值很多了,这就使得这样的任务更带来悲壮的味道。
一次注定要来的地震,却把人们的目光扯向了核辐射泄漏事件,冥冥中的两个看上去如此不同的事件,似乎有着无法分开的联系。
这样的联系恰恰是因果联系,“绝对”安全的核电站,全世界应对地震“最”有经验的日本,好像在这次灾难中显得那么无助,首相甚至在准备迎接着“东日本沉没”的最悲观结果。
我们人类因为自己的格外强大,所以常常会有意或无意地造出很多新的灾害事件出来,如交通因为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的强大动力而变得方便而快捷,可是,各类与交通相关的事故灾难也相伴而至,好在,理性的人类并不会因噎废食,只是去用科学、技术和管理的力量去加强安全性,并研制出更多的事故防范措施;同样的,因为与动物植物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及人在世界上不停穿梭,为各类原本蛰伏着的疾病因子提供了显露甚至爆发的机会,它们深藏于身体内部,慢慢地渗透和掳掠健康的细胞,而人的最后表现也许仅仅是发烧和莫名的死亡罢了,那活跃在身体更深处的病因却无法一时半会地参透,不过,也不能因此而放弃对于世界奥秘的继续探寻,对于国际间频繁交往的更加努力。
即便不去考虑因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而衍生出来新的人为和人因灾难,但只自然灾害也依然够人类受的,比如地震、海啸、酸雨、沙尘暴,都够对付一阵子的。
其中,地震尤其如此,就只每年几厘米的不同板块间的相互碰撞、挤压、走滑、层叠,就会在几年几十年间突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那时,就是天崩地裂,就是飞沙走石,版图因之而改变,大地为之而变色。
好在我们可以认知它,知道它所以出现的缘故,我们甚至可以感知它,因为有时候大震之前有小震,从那些微的摇晃中,我们也许可以知道很快就有更大的地壳震动,逃离、躲避、或者听天由命,都是我们无奈的选择,因为你无法消弭于地震于无形,只有接受它命定中的到来。
在这样执着而无奈的等待中,1976年的唐山,崩溃了,2008年的汶川,呜咽了,2010年的新西兰,哭泣了,2011年的日本,无语了。
无语不是因为地壳的变动,而是真的未曾想到过,地震没有震垮的建筑和意志,却会被海啸冲垮;地震没有倾覆的世界和心灵,却会被核辐射击伤。
从开始的8.8级到8.9级再到最后的确认为9级,核辐射级别由4级懂啊5级,正如汶川地震由开始的7.8级到8级,震级不断上升的过程是悲伤的过程,是显示人类力量依然不够强大的节点,是昭示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发展依然很有空间的时刻。面对8级地震时,发现中国人是如此的无助,而面对9级地震,无助的群体却不仅仅是日本人,而是天下人。
美国人会去药房疯抢碘片吗?也许不会,也许也会,他们的内心一定会关注那日本四岛上的风向,究竟是在向哪一个方向吹,你还会在梦里吗?在梦的清波里依洄,恐惧是梦里的光辉。
中国人会去超市的食盐货架上寻觅吗?是的,已经去过,那心在黄昏里关注着从日本海四散漂泊的洋流,看它在向哪片海域流浪?你会在天边的黑雾下,看那大海正在为地震而泛起风浪,此时,是否还有兴趣如海鸥般飞翔?慌乱高吟着清冷的光芒。
灾难啊,灾难!只要你的脚步不停息,就会让人类进入命运的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