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论”的存档

你看你,又不就事论事了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合工大我在合肥读书的时候应该去过十几次,不过,对这个大学没有特别的感觉。
  陈刚的事情一下子让这所大学出名了,中间知道它是因为北航的一位副书记还是副校长被调去做了校长。
 
  对这位校长,当时记得有一件事也许值得一说,当北航沈士团校长因为学生论文抄袭还是造假而被牵连的时候,这位副职非常坚定地说这就是要搞沈校长,我们坚决不答应,政治立场非常鲜明。
 
  陈刚之死后,发现很多人在论及此事,谈的是另外一个调调,说陈刚怎么这么官迷啊,就不能好好念书,做个好老师吗?难道非要当那个官?
 
  这么说就不是就事论事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陈刚的追求就是希望通过学生工作而成为大学里的一名合格的政治人物,这可无可厚非。大家大可在这个事情上说合理不合理,合适不合适,非要他转行干别的,这个就没有什么理由了吧》
 
  正如网上所说,你和他谈学术,他和你谈政治。总之,按照李云龙的说法,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方舟子打击学术不端现象的根本原因——读鸿飞兄宏文有感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Blog主人按:看到鸿飞兄的新作后面一堆人在争执,认为鸿飞兄在为刘菊花辩护,就觉得可笑——他们真的没有看到鸿飞兄宏文背后那充满讥笑的面孔吗?如果中国学术界这点阅读理解能力都没有,我看确实应该彻底消灭,从0开始建构】
 
  又看到了鸿飞兄的宏文《为刘菊花的硕士论文涉嫌抄袭说句公道话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433486)。
  其实,鸿飞兄的文章再次沿袭了以前他的基本风格,连观点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所以俺们上次反对赵明兄把鸿飞兄列为才子,原因就在于看他的一篇文章等于看30篇文章,里面除了叙述角度不同以外,永远在说同一个事情。
 
  鸿飞兄说的这个事情就是:中国的学术水平太差,判断学术水平的基本准则也太低,所以就得按照中国的极低标准要求中国学术界的各位先生女士们。
 
  在《为刘菊花XXX》一文中,鸿飞兄说的依然不脱这个意思,因此,鸿飞兄距离才子也就更远了——您老每天都要说话难道就不知道稍微换个话题呀?!
 
  当然,鸿飞兄说的这个事情其实也有一屁股的道理。比如,他说方舟子要求朱学勤,就是按照国际高标准要求一个学术界在受打击几十年之后突然开始站立起的一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他完全是因为环境的低水准才造成了自己的不规范和学术不端,似乎也不见得是刻意的,就是水平本来就极低。当然,朱学勤这样的行为在国际学术界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其实,方舟子的打击学术不端能够在国内的学术界长久立足,一个原因正是用了高标准要求国内很多(如果不是大多数的话)学者的低水平,包括抄袭剽窃和作假的层次。而国内学者其实也是愿意向高标准看齐的,尤其在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的情况下,也所以出现了大家一致力挺方舟子,但是一旦方舟子的矛头回头瞄准自己的时候,却又沉默或者委屈了。
 
  鸿飞兄的另外一篇文章,土鳖的饭桌和海归的地板,表达的意思也是一样,不过用了另外一个故事,那篇文章的意思也很明显,那就是土鳖的饭桌既然还不如海归的地板干净,那就认可它好了,或者有洁癖的人就离开他,鸿飞兄自己不就终于离开了这个饭桌还不如人家地板干净的中国学术界吗。

药家鑫的师妹不是已经被证实子虚乌有了吗?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现在看到网上还是有一批文章提到药家鑫的一个所谓师妹李颖说什么:“我要是他,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人(药家鑫事件中的死者)当时不要脸来着,记车牌?”
  
  我看过一篇来自药家鑫学校调查后的说法,原文如下:
  “此帖(指那个我也捅的帖子)最早出现在2010年11月29日,时经4个多月后被人复制链接在网上快速传播。经核实:我院在校学生中没有李颖其人。为慎重起见,又查阅了我院历届毕业生名单,有1位叫李颖的,已毕业离校。此李颖是不是网上发帖的李颖,学院无法联系到本人,也无法核实网传帖子是不是其本人所为。”
 
  这个说法看上去应该不至于有太大出入,否则学校的调查就太没谱了,也太容易被揭穿了。
 
  关于这个师妹的真实存在性,俺们依然在费解中——

中国,包括科学界,一直缺乏就事论事的基本求实精神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最近老觉得科学网编辑部那里存了一个黑名单的李维先生很有意思,在他的每篇博文后面,都有一句话: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我觉得这三句话很有道理,我们首先做到的是就事论事,然后再去寻找更为深刻的规律,可惜,我们好像在不断地去挖心灵深处的东西,挖动机,找根源。这个玩意儿就不太科学了吧?甚至,太过政治了吧?
 
  在中国科学家里也缺乏就事论事的基本精神,而俺们觉得现代科学其实是建立在所谓还原论的基础上,也就是,都是就事论事的,然后再去寻找更多因素之间的所谓关联关系。
 
  麻庭光先生所以老在药家鑫杀人的这个事情上套他的逃生学理论,也是不懂得对于一件几乎所有细节都清楚的杀人案,就应该就事论事,而不是找什么激情杀人的心理因素,而李玫瑾被网友总结出来的“钢琴”说,也是把两个看似遥远的事情一定要在一个电视节目里联系起来,这就不是就事论事了。
 
  挖动机,找根源似乎一直是国人,至少是1949年以来喜欢用的一种方法,这让我怀念起形而上学来,这个被我们的辩证法驳斥的灰头土脸的哲学思潮和方法论,其实很就事论事,在涉及到一件事情调查的细节方面,应该是为我们所用。
 
  也许,笼统论,整体论之所以在我们大有市场,与大家一直缺乏就事论事的基本传统有关。结论:还是形而上学好!
 
  对了,我倒是觉得编辑部那里不见得有一个确定的黑名单,但是,尺度对不同的博主有所区别那是一定的。

我支持科学网大学不?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答案很简单:支持!
  有朋友说:科学网大学没有合法性。
 
  嗨,当年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时的行为,很多都属于违法犯罪。
  基于此,对于一个明显无害的新生事物,当然全力支持!

王修慧兄最重要的博文今天缓缓出炉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我们喜欢改造人家,人家本来好好的东西,到了我们手里,一定得戴顶中国特色的绿帽子。
 
  大学更是如此,人家把大学培养独立人格的个体,知识的拥有者,到了我们这里,就得是为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国家栋梁,得听话出活。
 
  也所以,上了我国的大学和上中学的差别不太大,必修课里其实有些是完全可以凭兴趣自己学的,没兴趣就弃之如敝履也可以。
 
  这样,最终出现的情况就是大学校长不知道啥是大学,大学教授除了教书听话外,也不知道啥是大学,学生们呢,除了考完试多想想找工作的事情,再谈仨俩的恋爱啥的,就没了。
 
  今天看科学网上出现了2篇好文章,一篇说外国的大学生们咋更听话呢?不是都说我们国家的孩子们才是好孩子吗,人家的孩子都是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的那种。
 
  这个背后并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不过是每个人安于本分就是了,当学生的时候就是学生样,不是痞子样,当老师的则是老师样,不是老板样。
 
  科学网今天第二篇更重要的文章是王修慧兄写的,这个山东倔人受了自己家闺女的一个巨大冲击,本来,老爹就是大学教授,怎么也得告诉闺女什么是大学吧。可是,闺女去美国看了人家的大学,回来说:终于见到大学了(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745&do=blog&id=431250)。而实际上,闺女已经在北京的某大学里读了几年了。
 
  失败啊失败,这是北京某大学的失败,同时也是中国所有大学的失败
  糟糕啊糟糕,这是修慧兄这个爹当的糟糕,同时也是中国所有大学教授的糟糕
 
  可是,大学未来依然不会惊醒,不知道路在何方。
  虽然我相信修慧兄和中国的大学教授们会知道反省,可是,个人的反省反射到大学这个群体,反射到国家这个整体,时间太久,也许,修慧兄还得在未来某一天接受自己外孙的感叹,到时候我期待着在这里再看到他的文章。

沃尔沃与李书福:坚持还是权变?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对于中国特色的表达,也许是他自己说的“不用数目字管理”这个说法比较合适。
  其实,类似的结论不只黄仁宇先生得出来了,很多中国人都知道自身的弱点。
  那就是不流程化,不标准化,很“马基雅维利”,糟糕,怎么用了一外国人来表达中国特色。
    
  那么,我们不数目字,我们什么字呢?
  我们在“权变”字,需要什么字我们就写什么字,哪个字对结果有利我们就写哪个字。
 
  孔老二先生在2千多年前就狡猾地说过:因材施教。看你是什么葱就炒什么菜。
 
  李书福当时一控股沃尔沃,我就看到一堆中国人说:这下糟了,以后再也不敢买沃尔沃了。
  我们中国人还是了解中国人啊,知道李书福接手后会干什么事来。
 
  果然,李书福就想干成中国人自己早就想到的一些事,比如——
  李书福曾在3月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央视采访时自曝与沃尔沃方面的矛盾:“市场需要什么,你就生产什么车,但是沃尔沃觉得不对,一定要坚持原有的核心价值理念,比如安全、环保。但是中国的很多消费者根本不管这一套。”而对于沃尔沃管理团队的坚持,李书福当时显得很无奈:“从内心讲,我对他们很尊重,我认为他们值得信赖、尊敬。但是再看看中国市场的实际,又觉得他们不对,因为中国消费者不会认同这种理念。”

  李书福当时称,双方仍在沟通中。他表示,可以在把汽车搞成小排量、污染少的同时,也可以造得大一些。这样既能坚持沃尔沃原有的核心价值理念,又能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李书福在此前的两次董事会会议上都建议,将奔驰、宝马列为沃尔沃的主要对手,也遭到沃尔沃团队的反对。因为“沃尔沃管理层认为,买奔驰、宝马的人不会买沃尔沃,买沃尔沃的人不会买奔驰、宝马,他们觉得这是沃尔沃的品牌定位。”李书福还高屋建瓴地建议:让买奔驰、宝马的人来买沃尔沃不好吗?糟糕的是沃尔沃的管理层觉得不一定好。

  争论已经很明显:李书福一门心思地想钱,人家对方也不见得不想钱,可是觉得还是坚持原来的样子更好,也许那样才能挣来更多钱。

  但是,已经有N个例子证明,在挣钱方面,欧洲的企业家们明显干不过中国人。所以,我认为,李书福的策略下去,一定能挣更多钱,尤其是中国人的钱。

  即便有人说,李书福控股了,我就一定不敢买沃尔沃了。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不是,群众还是会跟着价格走,跟着那啥啥啥走。其实,要说中国人买奢侈品,LV啥的,也算是跟价格走,因为巴黎总店的价格比中国国内还便宜。所以,你要说中国人真是发自内心喜欢奢侈品,这个我好像不敢赞同,咱们喜欢的还是便宜的但是一定要有面子的奢侈品

  以前的沃尔沃其实有点傻大黑粗的样子,我看沃尔沃那样子,不管是小汽车还是大汽车,全是难看的砖头一般。

  欧洲这样的老牌帝国主义地区,似乎更愿意坚持些什么,是他们看不到中国市场火光满天的样子,应该不是,可是他们就是一副缓慢的帝国主义派头,不愿意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来,真是迂腐极了。

  据说,今年1月,沃尔沃已经在上海建立了中国总部和技术中心,下一步将在成都建立西部基地,在大庆建立北部基地。

  也就是说,沃尔沃把中国市场开拓已经当成了很大的一个目标,也所以,虽然李书福现在认输,说“经过与董事会讨论,沃尔沃高层达成一致,将保持沃尔沃的全球一致质量体系”,但是,今天认输了,明天呢,沃尔沃还是很有可能按照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做下去。

  “坚持”肯定干不过“权变”,这几乎是一定的。

  要买纯正沃尔沃的同学们,快下手吧,迟了之后,就要变成“吉利-沃尔沃”了。

我被学生罢课的一次经历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激情的人容易交到朋友,也容易得罪人。
  有激情的老师容易使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请记住,也一定有学生不喜欢这个类型的老师。
 
  我是不是有激情的人,科学网上了解我的朋友应该能看得出来。
  1,我在社交场合是个手足无措的人,尤其是因为酒量太浅,一上酒桌立刻不知道嘴在哪里。
  2,我在一对一的聊天过程中是个还不错的讲话和倾听对象。
  3,我在学术场合和授课场合是个很好的讲演者和老师,老曹当全国优秀教师,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当时我没过去和他竞争,否则,在唱歌上灭了他一道,在当老师的方面再灭他两道。让他拿着照相机陪花掉泪去,永远当“林妹妹”。
 
  就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我想我还是做得相当不错的。
  也因此,引来了一次被学生“罢课”的经历。
  
  那是陈热闹出生的第二天(2006年4月22日),下午有我的课,《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授课的当口顺嘴告诉了学生我当了爸爸,学生很给面子,掌声雷动了一下,然后开始讲课。
  
  课间,说到4月21日晚上陪床,一夜未眠的事情,没想到学生们就串联行动起来了。
  第二节课一下,学生有告诉我说:陈老师你这么累,我们第三节课要罢课了。
  我说,别!别!别!千万别!该上的课我们继续,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耽误授课。
  但是,上课时间一到,教室里已经空无一人——
 
  我的头顿时有种眩晕的感觉~~~~~~~~~~~
  
  这个世界,让你付出时,一定会有回报的。
  
  后来我不再进入课堂上课,只做纯粹的研究,但是当年和学生们的那些融洽甚至争执的日子却都历历在目。
  
  最大的轻蔑是无言
  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
  
  所以,做一个有激情的老师,或者至少一段时间内,没错的。

一日为师,终生为仇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注一:本文不讨论老师一点都不负学术责任,不从学业上指导研究生,却让学生给自己的私人公司打工的情况】
【注二:本文也不讨论导师本身就不会做科研,没有能力且现实中也不指导学生的情况】
【注三:本文讨论的是正常情况,即:导师有足够的能力指导,自己知道科研的前沿问题,而学生自己也有能力学习,并不存在现实困难。】
【注四:其实,很多学生恨老师也许有积累,但是多数产生仇恨的理由很奇怪。】
【举例:我自己有过一个联合培养的学生,毕业找工作前他写了一个在我这里学习的证明,让我签字,我看后告诉他你在我这里有了很多经历,有比你写的这两件事还重要的,为什么不都列举上呢?这样吧,你回去修改一下吧,然后拿过来我再签字。结局是:他毕业后到了北京的一家大学工作,从此再也不理我了。我自己都很奇怪,后来才知道,不理我的响当当的理由是“陈老师在我找工作的重要关口竟然不给我签字推荐”,我真是无语啊————】
 
  今天的导师和学生都应该检讨自己。
 
  那天和同事讨论为什么华罗庚的学生们谈及华老泪流满面的问题,应该说,都70多岁的老头了,这个泪是真诚的,无任何表演之可能性,也没有必要。
  其实,对于他们来说,以前华老对待学生或者助手,是严格到苛刻,这个苛刻甚至到生活的细节。而且,后期的华先生也多在做各类企业项目,按照华老自己的说法,那就是:你们此时跟我,成名成家的机会基本没有了,因为做管理和数学不一样,肯定不会出什么多大的科研成果来。
  等等等等,这些也都是有言在先的。
  是啊,他们咋就不恨华先生呢?
   
  我们就在那里天马行空地推断,有以下几个推断结果:
  1,当时的人根本没其他更好的选择。如果不跟随华老,还不如跟随呢?也就是说,只有跟和不跟两个选择,而两者优劣明显。
  2,没有师生的“离婚”机制。即便可以离婚,之后也无留爷处,所以轻易不敢走人。
  3,跟华老能学到东西。
  4,跟华老能多见世面。
  5,干活累点也不是不能忍受。
  6,团队第一、个人第二的做法是整个社会环境皆然。
 
  同时,我觉得,所谓华老的个人魅力之类的东西都是对于选择价值不大的东西,因为再有魅力的学者,你跟上一年,那魅力也基本没了;如果跟随三年,更会如此。还是环境与个人选择。
 
  在那个年代,虽然说很难有其他选择,但是,科学界你一定不跟某个人做,那还是可以做到的,毕竟还不是跟不跟毛主席这样的路线问题,更何况,华先生连共产党员都不是呢。
  
  那么,今年的师生关系怎么就最后会成仇敌呢?而且这似乎是普遍现象。曾教授自己做学生的时候没有抱怨过导师,而且觉得抱怨导师是很奇怪的现象,而今天的情况,她认为是:从学生的角度说,如果导师指导过度,则学生会抱怨导师使用廉价或无偿劳动力;而如果你不指导,则学生那里的反应就会是不负责任。
  
  如此,怎么才是最佳状态呢?我的理解是:
  当学生想干点啥的时候,你就让他们干点;如果累了不想干了,就别让他们干,自己亲自来干。总之,以学生为本,他们怎么舒服导师就怎么指导。如果学生自己做不出东西来,老师还可以代替他们做。学生想出国,导师抓紧时间联系自己在海外的朋友给提供个机会;如果学生想工作,导师第一时间给他们找自己在国内的渠道,给安排多个好位置让选择选择。
  
  如此,是不是师生关系就和谐多了呢?
  
  怕就怕多年以后:
  1,导师从来没有让我们独立锻炼,都是当保姆,使得我们成长的时间拖后了很多,后来的研究也完全是自己悟出来的,原来跟导师的时候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2,我们遇到困难,出来都是导师来解决,谢谢老师,但是离开老师后还是会困难,我们解决起来却难了很多,因为没受过训练。
  3,对外交往,因为我们幼稚,从来都是导师去做,结果,连和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没练出来。
  4,从来没有参与过项目,也没有组织过活动,当时是没累着,可是也没见着世面。以后见了这样的场面还是露怯。
  5,老师和我妈一样,烦死了,离开他真是幸运。
  6,我们离开了导师之后,导师再也不管我们了,连科研经费都不帮我们申请,要知道,我们在他手底下干活的时候,钱也没少挣,还老坐飞机出差。
  
  今天,我觉得如果在某些年节的时候,学生还能想着我,发个短信邮件啥的,就很感动的样子。要知道,当年俺们是狠命地“使”过他们的,而且一旦发现有不懂事的行为,立刻就是一顿训。如果工作没有做好,也会训。我的理由还似乎挺充分,说什么“这样好让你们成长得快些”,云云。
  这样的老师在学生眼睛里,还是很值得成为仇人的。
  
  也所以,这几年过去,再遇到阳奉阴违或者根本不吃你那一套的学生,我已经学会了直接放弃。
  怎么做就随他们的便吧,导师真是无能的导师。
  
  看到徐坚老师的博文说到自己坚决不要不硕博连读的学生,有人还留言表示反对,我觉得很诧异,你如果想了解导师,可以用很多渠道,如果是因为跟这个导师没前途,没自由,你可以最初的时候就不选择啊。怎么会把违背自己的诺言当成正常的现象呢?
  
  人家导师已经说了,如果你硕士毕业就想走人,则现在我就不要你,你可以选择其他老师。
  可是,那时候“上”才是唯一重要的,上完之后留不留还可以以后再说,于是抓紧答应下来,根本没有想过背信弃义的后果。而事实上,真要违背诺言又能怎样?徐坚老师那么发狠说不行,那些学生不也轻易走人了吗?
  
  也所以,愿意跟随我的学生,我也让他们抓紧时间认识我的其他弟子,告诉自己的学生在这个时刻尽量多说陈老师的坏话,千万别在人进来了之后大家全都后悔。那就真是“一日为师,终生为仇”了,与其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要不咱们也怪怪中国的文化,是中国的文化里面一直没有把遵守承诺当成多要紧的事情,教给大家的多是“权变”,看利益曲线的走向,再决定自己的选择。
  
  可是,似乎我们又是在天天宣扬诚信呀。
 
  德华兄写过多篇导师学生关系的文章,我深受启发,这里,也写上几句关于导师应该做到的:
  1,当他还没有成为你学生的时候,告诉他(或者告诉他获知信息的渠道)跟你读书他会有哪些风险?【丑话说在前头
  2,在他成为你的学生后,在工作努力科研成果与自己的要求相差无几的基础上,让学生按时毕业。【有个“离婚”时间的预期
  3,尽量给学生发挥的机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但是,一旦发现人家不领情,立刻停止,没必要浪费精力,就当这个孩子你看错了算废了就是。【别给自己的未来增加后悔的强度

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彻底闭嘴委屈死下属?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前几年,出身于北师大的王晓东先生当选了美国科学院的院士。
  虽然美国科学家里出来的院士并非如中国这样都弄个副部级待遇呀啥的,可是,学术地位总还是应该为全球科学家认可的。
    
  当然,当了美科院院士不见得能当中科院院士,比如,中科院上海某所的一位研究员,老是被几位院士先生推荐而申请中科院院士却多次落选,结果却成了美科院院士,然后再携这一优势地位出击,然后又落选了。
 
  舆论一片哗然!从这个事情上看,中科院的院士比美科院好像高似的。实际情况如何,大家都知道,我也不必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
 

  王晓东先生好像是全职回国,也没做爱国报告,一回国就做爱国报告是如今的傻子才会干的事情,还以为现在的中国依然是报纸一说匍匐者遍地的五十年代啊?不过,说实在的,在报纸上出风头是真幼稚的一种表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一起进行多轮轰炸式出击都没用。

 

  不过,在科学界(如果有这么一个界的话)内部,王晓东先生的事情却很轰动,眼看着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任何一个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特区就被建立起来了,那就是位于北京的这个简称为NIBS的研究机构。

  好像,这个NIBS给大家的印象是,不差钱,不差人。想要钱,要多少国家给多少,而国家的代表则是那些能够批出科研经费的机构。

 

  一个美科院院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容易吗!所以,一定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可是,最近出来的一个说法咋让人觉得连中国这个最不差钱的机构也为筹款而费尽心机呢?

  传言说:NIBS没有经过正常途径,直接聘请魏丽萍为国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而魏本人则是NIBS头领王晓东院士希望能够投钱来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人张帆的夫人。

  传言真假不论。我有以下几个问题:

  1,NIBS还真差钱。这么大力度的支持都不够花的,还得找钱去。

  或者——

  2,NIBS特别有出息,不想让国家老投钱,实在是不好意思,中国穷人太多,就自己踅摸渠道去。

  3,NIBS要多条腿走路,今天的科技部给钱,明天换个科技部部长,不尿王院士这一壶怎么办?所以,还得指望自己。

  4,NIBS虽然不差钱,但是,谁和钱有仇呀,每月工资大家普遍再多上几万元也无妨呀,所以,能拿钱的机会绝不放过。

  不知道是哪个原因造成了那个结果。也不知道NIBS的正常途径有没有例外,怎么样的情况才可以例外?为什么王院士愿意对魏女士如此例外呢?莫非通过正常渠道魏确实没资格进NIBS?

  咱就觉得魏丽萍资深研究员这次是冤死了,老公这么有钱,直接给她建个研究机构好了,玩完这套倒腾,还得给NIBS钱,但是自己老婆却要受天大委屈了。

  看到王院士已经说不回应这个质疑,这下,估计NIBS应该叫“你Ni不B爽S”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