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31, 2009 @ 6:52 pm
行为经济学引介(十一)
行为经济学的方法
由于行为经济学发生于心理学对经济学的渗透,在其发展的初期基本上是以心理学中所注重的描述、实验和归纳方法为主。与传统经济学借用数学工具从事经济学分析和推理,偏重形式化和演绎法的路子明显不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往往来自于巧妙、精确和高效度的实验设计,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解读,比较,归纳和推广 。由于实验方法在行为经济学发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人们往往把行为经济学和另一门新兴学科实验经济学相提并论,有时甚至混为一谈。这从经济学文献,学科分类,大学设置的有关课程名称可以看出。例如费尔教授在苏黎世大学开设的课程就叫“实验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有些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相当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活跃于实验经济学领域,例如哈佛的莱布森 ,加州理工的开默勒教授[1] 。
尽管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仍然存在着重要的区别。卢文斯坦曾经专门从一个行为经济学家的角度对实验经济学的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提出批评。实验经济学以实验方法为研究和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工具,同时也寻找各种完善实验方法的途径。行为经济学注重分析经济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动因,虽然也运用实验方法,但不局限于实验方法。行为经济学家对其他方法,如问卷调查方法(Survey Research),实地考察方法(Field Research),等等也是兼收并蓄。例如开默勒等人关于纽约市出租汽车司机劳动供给的研究,使用的资料是出租汽车司机每天填写的客运单,与实验方法无关,可以看作是一种实地考察方法。又例如巴考克等人对宾州公立学校系统教师合同谈判中自利偏向(Self-serving bias)的研究,既采用了问卷,也使用了实地考察的方法。因此,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看,行为经济学的方法,已经超越了早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社会科学任何领域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只要有助于经济行为的研究便拿过来为我所用。所谓的实验,问卷以及实地考察,其实也并不特属于心理学,而是社会学等许多社会科学学科所共有的研究方法。《行为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Behavioral Economics)于1990年将刊名改为《社会-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也许正反映了一部分行为经济学家对自己研究的方法和领域已经超出传统范围这一点的认识。
由于一开始对实验方法的倚重,行为经济学的方法表现得与传统经济学偏重数学演绎的方法不同。但是行为经济学绝对没有抛弃对数学工具的运用。恰恰相反,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和模型试图借助严密的数学形式去表达和推导出来。借用数学语言表达经济关系的方法实际上从行为经济学发展的初期便存在,这也在凯尼曼和特沃斯基1979年关于前景理论的那篇经典文献中得到反映。只是现在的发展有越来越向主流经济学的标准方法,即数理经济学的路数靠拢的趋势。其特征不仅仅是用数学公式表达经济关系,而是试图将经济理论公理化。在一定的假设和数学表达式的基础之上,从清晰的定义得出定理和引理,最后导出结论及其存在的条件。所有的定理都依据严格的数学推导给出证明。这些定理和引理,特别是结论往往以最一般的形式描述了某种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的特征。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前面提及的莱布森用双曲贴现模型对消费-储蓄等决策行为的研究,费尔对社会偏好的研究等等。麻省理工学院的加贝克斯教授(Xavier Gabaix)开设的行为经济学课程,也是以文献中数学推导部分为侧重。
总起来看,行为经济学的方法没有固定为哪一种。正如卢文斯坦所说,行为经济学在方法论上是兼收并蓄的“折衷”(Methodological Eclectics)。只是其内部“公理化”运作的趋向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涉及博弈理论的部分,尤其如此。
[1]开默勒教授在担任《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期刊编辑的同时,经常在《实验经济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客串编辑,甚至担任实验经济学核心学术团体“经济科学协会”(Economic Science Association)的会长(2001-2003年)。
发表于 经济学 永久链接 · No Comm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