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3, 2009 @ 1:42 pm
行为经济学引介 (三)
行为经济学的发生与发展(下)
如果说,西蒙指出了完全理性经济人的缺陷,经济成员并不按新古典理论假设的那样决策行事的话,那么,特沃斯基和凯尼曼则通过严格的心理学实验,揭示了人们具体是如何决策行事的。
1979年,当时分别执教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的两位心理学家凯尼曼和特沃斯基在极具影响力的《计量经济学》杂志(Econometrica)上发表 “前景理论:风险条件下的决策分析”一文。这篇论文后来成为《计量经济学》杂志有史以来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传统的风险决策模型是以新古典假设为基础的预期效用函数理论。凯尼曼和特沃斯基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了人们在风险决策中的行为与预期效用理论基本教义互相悖逆的事实。比如确定性效应(Certainty Effect),人们往往低估可能发生的事件的价值,高估确定性事件的价值。确定性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收益确定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表现出风险厌恶(Risk Aversion)的特征;在损失确定的情况下,又表现出追求风险的特征。又比如孤立效应(Isolation Effect),在面对多种选择时,人们往往忽略它们彼此之间共同的部分。孤立效应使得人们的偏好不能保持前后一惯,因为同样的选择如果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人们的偏好就可能不一样。为了准确地描述人们的风险决策行为,凯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了他们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他们用一种新的价值函数取代了传统的预期效用函数。各种选择根据它们带来的收益(Gains)或损失(Losses)对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与传统预期效用函数不同,价值大小与事件概率无关,但是受行为主体赋予的决策权重影响。更重要的是,决定人们福利或效用水平的,不在于财产或价值的绝对总量,而是在于它们的变化。凯尼曼和特沃斯基根据实验结果,具体刻画了这个价值函数的性质和几何特征。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挑战传统经济学的一些核心理论,使用的是经济学家所熟悉的语言和推崇的数学表达式,定理来自严格的推理和证明,加上发表在技术含量很高的一流经济学刊物上,从而使这篇文章后来对经济学界的影响空前,同时也标志着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行为经济学大量积累了经济行为主体非理性,违反传统经济学理论规则的经验证据。当时还在康乃尔大学的塞勒教授是率先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经济展望杂志》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上开辟了一个专栏,叫做“异常现象”(“Anomalies”),专门讨论与传统微观经济学理论相悖逆的经济行为。后来他把这些文章集结成册,以《赢家之诅咒》(The Winner’s Curse)为名出版。这部著作和他的其他一些文章一起,后来都成为行为经济学的经典文献之一。凯尼曼在为接受诺贝尔奖准备的自传中特别提到塞勒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他说,“[诺贝尔奖]委员会说我‘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经济科学结为一体……’。我不想否认我自己所做的任何贡献,但是我要说,我认为这个结合工作实际上主要是由塞勒和在他周围迅速聚集起来的一批年轻的经济学家所完成的。”80年代以后,在大量积累经验证据的同时,行为经济学向经济学各个分支领域特别是金融领域扩展,并形成众多的理论学说。
从行为经济学发展的角度看,1986年特别具有象征意义。原因之一是这一年在芝加哥大学召开的关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学术会议。与会社会科学家在会上把经济学理论基础与心理学实验证据之间的矛盾和不协调之处揭示得淋漓尽致,经济学已经无法回避理论上的窘境。会议论文后来以《理性的选择:经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对照》为标题集结成册出版。 另一个原因,是塞奇(Russell Sage)和斯隆(Alfred Sloan)两个著名基金会这一年联合资助成立行为经济学研究项目,鼓励把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成果引入经济学,以加强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和完善。在塞奇基金会的支持下,从1992年开始,行为经济学圆桌论坛(Behavioral Economics Roundtable)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训练和吸引年轻学者从事行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营地。这20年间,许多学术团体和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显示了行为经济学的蓬勃生命力。《行为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Behavioral Economics)创刊较早(1972年),《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于1980年问世。“行为经济学发展学会”(The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Behavioral Economics)成立于1982年。同年,“国际经济心理学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Economic Psychology)成立,并发行《经济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稍晚一些出现的刊物有与行为经济学渊源密切的实验经济学的门户刊物《实验经济学》(Experimental Economics)(1997年)和《行为金融学杂志》(Journal of Behavioral Finance)(2000年)。试图综合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两方面研究成果的《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Behavioral & Experimental Economics)是最新问世的一种。
主流经济学界对行为经济学看法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从一开始到整个80年代,主流经济学界基本没有把行为经济学放在眼里。即使在行为经济学界内部,凯尼曼和特沃斯基的那篇经典文献的影响也不是立刻爆发出来的。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厄尔(Peter Earl)在编辑反映当时行为经济学发展现状的论文集时,总结出4个代表性学派。其中有西蒙执教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卡内基学派,卡托拉所在的密执安大学的密执安学派,英国的牛津学派和斯特灵(大学)学派。凯尼曼和特沃斯基1979年的文章也收录在论文集里,不过是作为众多行为经济学理论尝试之一对待。新古典经济学家海德拉(Heijdra)有一句话比较典型。他说,凯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工作,“对一个新古典经济学家而言,其中没有一点东西……能够直接触及他的研究领域。”直到进入90年代以后,经济学界对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态度才开始发生根本变化。随着行为经济学的逐渐普及,到新旧世纪交替之际,行为经济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和年轻学者,已然成为经济学界的一种时尚和前沿学科。从斯莱法,李维特,拉宾这三位行为经济学家于1999至2003年间连续三届捧走经济学界名望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克拉克奖,到凯尼曼和弗农•史密斯分享2002年诺贝尔奖,可以反映出行为经济学已经完全被主流经济学接纳。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在逻辑上可以分四个阶段。但是在实际演化过程中,分属于各个阶段的研究问题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顺序。为了对行为经济学有一个总体把握,可以把开默勒和卢文斯坦确定的以下四个研究方向看作是从理论发展的角度对行为经济学家研究对象的一种归类:第一,确定经济学家普遍使用哪些规范性理论假设和模型;比如理性经济人,效用最大化,偏好恒定不变,预期效用函数,等等;第二,揭示这些假设和模型中存在的异常现象,确定这些异常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常态;第三,在异常现象的基础上提出能够把现有模型一般化的新理论;第四,以行为模式的假设为基础,建立经济行为模型,得出新理论并对之检验。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他们目前刚刚进入第四阶段。实际上,行为经济学还缺乏一个能够统一各种学说定理,不仅涵盖新的异常现象,而且也把传统经济模型解释的规范现象都作为特例包含在内的理论体系。这一步,可以看作是行为经济学未来发展的第五个阶段。
2条评论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 TrackBack URI
Posted by fuzzify
5月 6, 2009 @ 1:06 pm
能不能把字体调大一些?现在读起来有点累。
Posted by 田野
5月 6, 2009 @ 2:33 pm
试试这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