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28, 2009 @ 10:18 pm
行为经济学引介(十)
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续)
工资刚性和失业
传统宏观经济理论对结构性失业的一种解释是工资下行刚性(Downward Wage Rigidity),即在劳动供给超过劳动需求的情况下工资不能自由下浮,消除供给过剩,从而造成失业。解释工资刚性的理论之一,是所谓的“效率工资论”(Efficiency Wage)。即雇主出于种种利己的考虑,比如降低招雇和培训新员费用,提高雇员惰工成本,吸引优质员工等而自愿付给雇员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工资。阿克洛夫首次诉诸心理因素,提出工资刚性可能出于雇佣关系中“礼尚往来”(Gift exchange)的需要。作为一种“礼品”,雇主付给员工的薪金高于劳动的机会成本;作为“还礼”,雇员努力工作,而不是消极怠工。阿克洛夫和耶林(Yellen)后来提出的“公平工资假说”(Fair Wage-Effort Hypothesis)在“互惠互利”之外,又引入“公平”和“报复”行为动机解释工资刚性和失业。公平的积极含义本来就隐含在“礼尚往来”之中,也是雇员拿自己的薪金与其他员工做比较的动机。如果雇员觉得没有得到应得的份额(不公平),便产生“报复”的行为(消极怠工,偷工减料)。这可理解成源于“公平”概念的消极后果。如果雇主慑于不公平工资的消极后果,付给员工“公平工资”,而“公平工资”又高于市场均衡水平的时候,便会导致失业的产生。
阿克洛夫和耶林的“公平工资假说”不仅是行为经济学关于公平、互利等社会偏好理论的又一具体应用 ,而且是行为经济学以微观行为为基础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的重要尝试。
消费-储蓄决策
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和行为往往受制于某种特别的主观局限性-自制问题(Self-Control Problems)。比如美国经济中人们普遍储蓄不足,不是因为人们不懂得储蓄作为人生的长期规划之一对养老和应付紧急情况的重要性,而是因为缺乏自我控制,导致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不协调,事到临头偏好发生变化。莱伯森等行为经济学家认为运用双曲贴现和时际博弈模型描述这种行为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释储蓄不足的现象。双曲贴现函数描述偏好的时间不一致性,即人们评价各期方案使用的贴现率随贴现期延长而下降。表现出此时此刻感觉储蓄作为应急计划是最优,彼时彼刻又觉得消费才是最优。
如果进一步把消费-储蓄决策看作不同时期的自我之间进行博弈的问题(所谓时际自我博弈),便可以对这个经济行为的均衡条件做更为量化的形式分析。由于缺乏自我控制和相应的自我约束的环境,各期的自我仿佛是各不相干自主独立的个体,各自就当期给定约束条件寻求最优消费和储蓄解。站在初始期从消费者一生的效用角度看,对t期的自我和t+1期的自我都是最优的方案应该是每期从收入中留出足够的部分用于储蓄。但是实际上消费者一生消费路径上的均衡储蓄率却低于最优储蓄率。这是因为t期的自我不能约束t+1期的自我,t期的自我对此也很清楚,考虑到t期储蓄还是会被t+1期的自我挥霍掉的可能性,觉得不如还是本期花掉。结果导致每期以及一生的储蓄不足。莱伯森根据博弈模型计算出来的均衡储蓄率低于标准储蓄率 11%。这和美国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一代人实际储蓄率低于目标储蓄率10%的一些问卷调查结果非常接近。这种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也很明显。比如政府可以用适当的税收和利率政策惩罚过度消费,鼓励储蓄,或者改变其他约束环境(例如不能改写与存款机构的合同,不允许买卖这种合同的现货市场),使消费者不易打破自己事先的承诺,从而达到提高实际储蓄率的效果。
用类似的模型和方法还可以研究其他决策问题,比如工作和退休之间的选择,等等。在宏观经济领域,阿克洛夫2002年有一篇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对整个宏观经济学思考的文章,值得一读。
3条评论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 TrackBack URI
Posted by 星期三
5月 29, 2009 @ 11:06 am
是字体的原因吗,我看您的博客总是字体很小,如果调高我的浏览器字体,博客的内容就显得特别拥挤……
Posted by 田野
5月 29, 2009 @ 5:00 pm
我再试试调调字体和大小看
Posted by 养殖业
6月 18, 2009 @ 10:12 am
很好的文章,简明扼要,高屋建瓴,可速成。
三个方法客服字体小的阅读困难:
1.装theworld 或者Opera,IE8等浏览器,右下方都有页面放大器,放大到150%,不要去调字体了。
2.换个大的显示器。
3.copy到word放大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