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31

2008年3月31日,新浪网转载了《长沙晚报》的一则新闻:老农与数十位教授争辩相对论,(并附图一则,图下附说明:昨日,在“乡野学者”黄其德VS爱因斯坦相对论研讨会现场,专家们与黄其德(右一)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刘炬 摄)。

本来在网易和新浪这中弱智的论坛里出现这些昏言乱语是不足为奇的,一些个没上过几天学连基本的科学术语都搞不清的人对着物理学或生物学谈“哲学”,或者声称解决了世界难题也无所谓,再怎么胡说八道总归也兴不起什么风浪来。

如果几个这样的人中间,有人愿意出钱在一起喝口小酒,就盘花生豆胡扯淡一番也就算了。可是这一次的扯淡偏就有一帮子所谓的教授专家们搅和进来认真地帮腔作势。故事的主人公坚持了这类心理疾病患者的一贯症状如受迫害狂等,没有什么可说的。令人感叹的是那些捧场的高校教师和一些地方科普机构。

搅和进这个荒诞故事里的人物“有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资深教授、社会知名人士”,其中湘潭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对此尤为热心,与会或参加发言者有:

1、 湘潭大学光电材料与物理学院的徐宁博士“湘潭大学光电材料与物理学院的徐宁博士诙谐地说,他很敬佩黄其德,一个农民有这种追求是难能可贵的。此博士的原话还有‘这场研讨很有意思,如果爱因斯坦在世的话,我想,他一定会来与黄其德进行争辩的,并且一定是很精彩的辩论。’”

2、 研究经济与管理的湘潭大学郑昭博士此公吹捧故事主人公“他这种敢于探索、求真、质疑的精神,很值得世人敬佩;他这种孜孜不倦钻研、执着刻苦、持之以恒的精神,很值得大家效仿;他这种不进行纯理论研究,而是注重应用上的变化,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学方法,可以供大家借鉴。当然,黄其德探讨理论还处在初期,还需要大量完善。”

3、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张建明教授此公可能没有学过物理,但是很认真地批评说:“黄其德精神可佳,但所探讨的问题是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必须用求真、务实、批判、创新的精神来对待研究,不应该对权威学说轻易下结论,不能简单地否定。应该允许对相对论进行质疑,但不能仅以常识下定义。相对论的哲学意义就在于,把时间、空间与物质的运动、分布联系在一起。相对论是数学的精巧、哲学的深睿、物理学的奇妙的一种组合,本身涉及的面就很广。而黄其德的语言显得太过情绪化,应多采用“非论战性的言语”。对于他反对的爱因斯坦采用的“假想试验”法,他自己却又不自觉地用在了批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本身。黄其德的这些理论仅停留在科普性上,还远远缺乏科研价值。”

曾支持过故事主人公的还有“宁乡县科协”,该部门几年前曾把纳税人的2000元人民币用于支持故事主人公的“研究”。据此公回忆,“广西桂林空军学院的教务部长谭猛所知(根据上下文的推断好像是知道他准备批判相对论的事),照顾他去学院做了一年杂工,并让他自由进入图书馆看书。”另据故事主人公称,他曾“受邀参加2003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召开的一次世界性的相对论质疑及物理创新会议。”

中国媒体缺乏科学素养已经成为一个人尽皆知的事情了,记者们为了猎奇做些无耻的事情也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此处不再罗嗦。只是可惜“湘潭大学的教授张建明”和“两个博士徐宁、郑昭”了竟然堕落到如此地步。

克己明德

2008年3月31日
Mar 29
“中医”支持者往往感叹现在的“中医”不是真正的“中医”,真不知道什么样的“中医”才是真正的“中医”。我以为可能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中国古代医师才算是真正的“中医”吧!这两天,翻看《阅微草堂笔记》的时候,发现一个小故事,很能表现我国古医执业的一点状况。我觉得在新雨丝开一个《古医万象》的小故事系列对展现“中医”的真实情况应该有很大的帮助,然而感到任务艰巨,自己一个人难以胜任。今天我的这一篇关于古医执业规矩的小故事,权当作抛砖引玉,希望诸位网友不吝赐教共同来做好这件事。
内阁学士永公讳宁,婴疾,颇委顿。延医诊视,未遽愈,改延一医,索前医所用药帖,弗得。公以为小婢误置他处,责使搜索,云不得且笞汝。方倚枕憩息,恍惚有人跪灯下曰:公勿笞婢,此药贴小人所藏。小人即公为臬司时平反得生之囚也。问藏叶帖何意,曰:医家同类皆相忌,务改前医之方,以见所长。公服药不误,特初试一剂,力尚未至耳。使后医见方,必相反以立异,则公殆矣。所以小人阴窃之。公方昏闷,亦未思及其为鬼。稍顷始悟,悚然汗下,乃称前方已失,不复记忆,请后医别疏方。视所用药,则仍前医方也。因连进数剂,病霍然如失。公镇乌鲁木齐日,亲为余言之,曰:此鬼可谓谙悉世情矣。(阅微草堂笔记·卷二 滦阳消夏录二,第34篇
:野生动物可以根据经验在生病的时候咀嚼草本植物来使自己康复。毋庸置疑,在一些情况下,古代有经验的医师是可以根据病人的症状开方列药让病人服用来祛除某些疾病的。然而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医生中间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同行竞争关系,更可怕的是医生们把这种畸形的同行竞争关系延伸到看病救人中去。这种没有受到任何现代文明影响的真正“中医”的执业规矩在今天看来真是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且不论故事主人公的病是自愈或服药所愈,纪昀在这篇小故事里,借助鬼话来表达人理,对这种畸形的医医和医患关系描绘的也算是入木三分了。
克己明德
2008年3月29日
Mar 27

上一篇关于科普工作的一些建议,我主要的观点是科普工作者应该把科普工作的重点放在科学知识的普及之上,不应该把精力投放到玄而又玄且充满语义歧义的“科学精神”的普及上,这是我看了《论科学精神》之后的心得体会。在阅读该书之前,我是认为应该普及科学精神的,并且应该作为科普工作的重点来抓。可是在阅读完这本书里的几个“哲学家”的发言,我感到很震惊,可以说真是感到恐惧,这恐惧瞬间扫清了我对科学家们关于科普工作中科学精神的角色的看法的认同感。本来很明白很简单的科学精神,竟然有这么多的“奇玄奥妙”,能有这么多的胡说八道。如果科普工作者跟这些人谈论科普,无异于自找麻烦,而且我认为胜算是没有的。对于主观方面问题的讨论,胡说八道向来是占据上风的。

对于小医生家属所说的“科普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向青少年进行科普”,这个我赞同。然而我以为,学校的科学教育失败的一个根本在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完全脱节”,而不在于“科学精神”的缺乏。国外,青少年在研究机构(或者是相关商业化机构)的帮助下,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各种原材料来进行简单的无危险的实验。上学期间,我在学校的图书馆看到过一种好像是关于化学教育方面的英文杂志,里面就提到了这种科普方法,而且效果还不错。我以为,科学精神是探索科学知识过程中的一种附属产物,从来就不可能离开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而独立存在。费曼在《别闹了,费曼先生》一书中曾认为科学精神的领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结果,是在科学研究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态度,这个我很赞同,也是我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关系的看法的最初来源。所以要想让学习中的青少年具备科学精神,关键在于教授给他们知识,并指导他们利用这知识来辨别是非,学会独立思考。至于那些钻研什么难题之类的民科,我以为不是缺乏科学精神,而是心理上出了一些问题,不愿意接受科学知识。对这些人来讲,最重要的是给予心理辅导让他们能接受科学知识。

科学家之间进行研究方法、研究态度的交流,或者是教授给自己的学生研究中的“科学精神”,这是有利于正确研究态度的建立和传播的。就如那次讨论会上,科学家们就科学精神的发言,就是这样。但我以为这对科普工作的开展没有指导意义。

关于《时间简史》是否一本优秀的科普著作,恐怕会有各种看法,由于知识背景不一样,阅读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说来说去都不会有结果的一种事情。但是它的销量确实是科普著作发行史上的一项光辉成就,而且这种成就对于我们如何强化科普工作的实际效果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也是我引用它的一个原因。

还有一点关于科普著作的建议,那就是有时候绕个圈子开展科普工作比直抒胸意在效果上要好一些。那些伪科普著作能欺骗公众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往往会避开要害通过绕弯子兜圈子让公众去接受那些歪门邪说。方舟子先生的《批评中医》对于本来心里就认清中医面孔的读者来说确实具有吸引力,但是对被“爱国感情”冲昏了头脑但仍然可以接受事实的读者来说就不那么有吸引力了,甚至他们光看书名就有抵触情绪,这些人甚至不看内容光是因为听说了书名就谩骂作者。这种直指痛处的表述有很强的震撼力,对于打击那些为牟私利而支持中医的人有不错的效果,但是会失去潜在的一批读者,尤其是那些只在感情上支持中医的潜在读者。科普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怎么让普通公众愿意去阅读科普书籍、接受科学知识实在是一件很难办但又很重要的事情。我们需要那种正气凛然的当头棒喝也需要那种娓娓道来的耐心讲解。科普的方法必须多样化才能最大范围的吸引公众,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

我看了《批评中医》以后,觉得如果把书名换成《认识中医》或其他的什么,再加上一些“花里胡哨”的宣传,或许会多吸引一些人来阅读。最后这个歪招纯属一时愚言,不值一批,有反对的网友,也不要理会了吧!

2008年3月27日

Mar 25
国外的科学普及工作是怎样的,因为外语水平有限,能搜集到的资料又少,我是不大清楚的。但是对于国内的情况,从我搜集到的各种资料来看科普是不尽人意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简单来讲,科普工作的问题在于普及什么,怎样普及。出版科普书籍一直以来是进行科学普及工作的一项有效措施,但从我们真正开始在全国推广科学普及工作以来,我国的科普界从没有出现过类似《时间简史》那样的名作,虽然出现了一些很值得一读的科普书籍,然而由于读者范围有限得紧,因此所起到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经常有新闻调查报道说现在读书的人少了,但是畅销的历史书和鬼怪书的销售业绩告诉我们,出版科普书籍还应该是科学普及工作的一个重点。《时间简史》的销售可以超过麦当娜谈性的书,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本引人入胜的优秀科普书籍完全可以击败讲鬼怪和历史逸闻的书,成为人们书桌上的新宠,只要科普书籍的著作者能强化书籍内容的可读性、出版者加大书籍的宣传力度。电视、电影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很多时候普通大众更愿意相信电视和电影中所讲的故事就是真实的事情。因此,科普工作者应该把利用现代传媒工具来传播科学作为当前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但是国内目前的情况是传媒界的工作者们普遍缺乏专业的科学素养,倒是有一批人热衷于利用现代传媒工具这一科学发展的产物来攻击科学。由于科普工者们没有参与到电视电影以及网络视频的制作和传播中来,加上一部分反科学分子的煽风点火,竟使得迷信和伪科学充斥中文因特网、电视荧屏和电影屏幕等普通公众希图借以了解科学的传媒工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因此从目前状况来看,制作影响力较大的电视电影科普作品将在科学战胜愚昧的战争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成败在此了。
科普方法对科普工作的成败至关重要,可是更根本的在于我们最终要普及什么。科学知识?抑或科学精神?
2001年4月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论科学精神》的书。该书出版以前,中国科普研究所和科学时报社合作举办了一次关于科学精神的高级研讨会,这本书就集录了与会者的一些讲演内容。这次研讨会实际上是否像周光召院士在书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开得很好”,我是不知道的,不过从书里收录的演讲内容来看,这会并不好。不可否认与会科学家们和科普工作者们的发言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是如果希望借此来指导科学普及工作的开展就大大不妙了,因为脱离了普通大众的生活实际,他们谈及的那些东西只能存在于学者们之间思想交流的范围,一旦出了这个范围就难以理解了。
除却几个所谓的“哲学家”对科学精神在语义上的臆症式的昏言乱语,科学家们的讲演都流露出对科学精神的偏爱,把科学精神的普及看作比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的事情。周院士在该书的序言中就提到“科学精神的普及是科普工作的精髓”。在科普工作上成绩令人称道的方舟子认为“科学普及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精神,这已成了中国科普界的一项共识”,如果像方先生所说的“普及科学精神比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真成了共识,那我以为中国科普工作的前途是很有些渺茫了。在科学界给与科学精神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合适的、必要的,但是在科普工作中这样做就舍本逐末,前景堪忧了。
我是决不赞成在中国当前的科普工作中把精神放在知识之上的,就当前中国的科普状况来看,这“超前”了。在公众中“超前”就意味着不能被公众理解,意味着灭亡。所谓的“科学精神”简单来讲就是科学家们在工作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态度,一种品德。这态度、这品德离开了深厚的科学知识基础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只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附庸产物,虽然有人把它推广到社会的各领域但是离开了知识的土壤,转变成玄学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科学知识普及的结果是大众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精神,可以让人们通过积累起来的批判精神分辨是非,但是这不能说明科学精神的普及比科学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是本和末的关系,不能颠倒过来。
也许,人们会认为有了科学精神的普通大众就可以用这科学精神辨别伪科学以及一些骗术了。殊不知,有很多在自己的专业上具备科学态度的研究者们在碰到自己行业以外的一些伪科学时,有时也很容易被欺骗。其实并不是他们缺乏了科学精神,而是由于对某方面知识的缺乏和自己心里的想当然让他们没有办法做出正确的判断。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科学精神的普及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没有任何科学素养的或者科学素养较低的人都可以在阅读了几篇科普文章后大谈科学精神,以布道者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捞取利益;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要求传播者必须具备专门的科学培训基础,或者要求科学知识传播者如方舟子能正确选择所碰到的资料,通过本专业的学习经历加强对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具备必要的科学基础,但是我个人以为还是专业的研究者就本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传播更为妥当,也更有说服力。
众所周知,方舟子先生及新雨丝的众多网友在科学知识的普及上做了很多工作,而且通过传播科学知识来加强了批判精神的扩大。但是就目前的效用来看读者主要局限在有一定科学素养的知识分子群体内。对于普通大众,告诉他们怎样具有批判精神,怎样利用这科学精神去辨别是非,倒不如告诉他们具体的科学知识,由他们根据具体的科学知识来辨别对错。举一个例子,想要让人们明白炼金术是不可能实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们物质转换的条件。可能反对者会说有很多人具有科学知识,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精神于是就做出助纣为虐的事了。我觉得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必然的现象,跟有没有科学精神没有多大关系。只有通过广大科普工作者们不懈的努力,把各专业的基础科学知识在普通大众中间传播开来,才能让伪科学和一些打着科学幌子的骗术不能迷惑人们,才能让这些丑陋行为不能在人群中大行其道。
因此,当前科普工作最重要的是如何用大众可接受的方法传播科学知识,而不是对着他们谈什么科学精神。如果空谈什么科学精神,反倒更易引起人们的反感,也容易让科普工作者们陷入跟得了臆症的所谓哲学家无休止的没有结果的争论中。我奶奶七十多岁了,有一天告诉我上小学的小堂妹说:“地球是圆的。”我想如果有人企图用“天圆地方”的骗术来欺骗我的老奶奶或企图用这种鬼话来向我的小妹妹传播“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得逞的。人们常说,女人容易为自己的容貌被奸商欺骗。有一次,有个推销化妆品的向我的同学夸奖他所出售的化妆品,并且煽动性地举出了金字塔、埃及女王和黄金的故事,在我的同学快要被说动了的时候,他向化学系的女生说出了一句让他后悔的话:“您看,我们这个产品也是富含黄金的,请看化妆品中闪亮的金点就是金原子。”我敢说我的同学没能根据做实验的科学态度辨别出金字塔、埃及女王和黄金的故事的真假,但是她们根据对“金原子”的了解让自己免于受骗。
克己明德
2008年3月25日晚
Mar 18

本科教学评估自实施以来颇为世人诟病,其劳民伤财的效力确实非常显著。我工作的学校是一所独立学院,部门领导是母体大学的一位副院长。因此,闲谈之间从领导那里对本科教学评估的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他用很经典的一句话概括了这次教学评估:“人都快被折腾疯了”。

新雨丝网站上很多网友对教育部开展的教学评估的批评,多指向自己所在的学校,对教育部的这个愚蠢的政策和评判标准倒是忽视了不少。我以为学校出现弄虚作假,应付评估组检查的行为,实在是教育部评估政策的愚蠢导致的。其他的大学,我不太了解。就我自己所在的单位来看,从学校领导至普通教员绝大部分人对教育部的这个决定是无可奈何的。或许有人说,他们的政策是愚蠢,但是你们就不能不作假吗?是啊,如果学校保持评估前的状态,就不能获得教育部的经费,学校的资金得不到保证,教师又怎能安心工作呢,没有资金怎么给自己的学生提供更多教育资源呢?面对控制自己经济命脉的上级有几个大学能不折腰呢?

据我的了解,为了应付教育部的评估,学校全体老师那段时间是24小时待命,晚上一直到十点多才能回家,两口子如果都是学校的教师,那么饭是不用做了。教育部要检查试卷,老师们得提前照着标准查试卷,把从前的试卷,按照要求检查一遍。学生们会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以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其实啊,出问题的试卷却都是成绩有问题的学生。比如,有学生的试卷如果按照严格的判卷要求刚好得了59分,而判卷老师又以为如果某道试题的评分标准在允许范围内宽松一点的话,他就可以及格。老师们往往会修正自己的评判标准。年轻老师往往修改的几率更大些,老教师可能把握的准些。当然也存在一部分教师阅卷不仔细,使得试卷评判出现纰漏的情况,所以试卷就往往有很多不符合教育部的要求了。

还有一个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我记得新雨丝有网友揭露说,他们上课的教师在评估期间都换了,讲课也好多了。教育部要检查老师的上课情况,评判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水平。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如果所有教师的授课水平都像特级教师那样,学生当然是获益最大的了。可是,我们得清楚地看到,不是每个教师都有足够高的教学水平符合教育部的优秀标准。为了获得优秀的结果,为了给学校争取利益,这样就必然出现网友所说的现象。在我们这里,是全体教研室教师为一个教师准备授课材料,这个教师在教研室预讲了好几次。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平常教学中,学校如此要求一个教师,那么“故意折腾教师”的罪名是怎么也洗不掉了。

再有就是学生逃课在宿舍上网、睡觉等事件的处理。评估期间是全部不让在宿舍待着,以向教育部评估组证明学生学习风气的浓厚。倘若在平时,如果下了这么大的功夫,估计校外网吧可就发了大横财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是存在漏洞,可惜没听说过国外那个大学对大学生的管理跟管小学生似的,整天追在屁股后面苦口婆心地劝学生好好学习。我们这里就有。

还有一个就是学生作弊事件的处理。学生为了各种目的考试作弊,如果监考教师严格要求,必然让一部分学生丢掉学位。我记得我在监考中严格要求,有学生作弊不得便在试卷上写:一定要注意这两个老师的考核时间。为了保住学生的学位,如果情况不恶劣的话,监考教师一般来说都会弱化学生的作弊行为,只向学校汇报考生违纪,只记个零分,给个警告处分。这样一来,这一块就存在一些问题了,而且是不小的问题。

其他诸如校园环境之类的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为了确保符号优秀要求,评估期间所有人必须佩戴校徽才能进学校,上课期间,非授课教师不能随便进入教学楼,如果确有必要进入教学楼必须配戴学校发放的特殊工作证等等等等这些荒唐的决定不都是教育部那个荒唐的评估政策和标准导致的吗?世界上有那个学校这样管理呢,真不知道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世界上有几个学校不做任何“工作”能得到优秀的?

当然我举的这些例子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只是把我们学校的一些情况向网友们介绍一下,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好淫乃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样的骨气人人都懂得,但是这样的骨气与数千张等着吃饭的嘴比起来就不足为道了。

当然评估还是有些益处的。比如,现在老师们阅卷就仔细多了,试卷上、成绩单上很少出现涂改的现象了,合分的错误也明显少多了,试卷整理也规矩多了,谁也不愿意在经历那种恶梦了。对我所在的学院来讲,为了迎接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评估,为了能被折腾少一点,所有的工作都规范如母体高校那样了。只是如监考作弊、学生逃课在宿舍睡觉等现象并无多大改善,想必就像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政治考试那样要临时抱抱佛脚了。

克己明德

2008年3月18日

<